嫦娥奔月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30 03:0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嫦娥奔月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正音。關于這篇課文課題中的“奔”字的讀音,很多老師都在那兒不停的提問,鄭老師特地做過解答。這兩天,仍然發現學生在早讀時還把這個字讀錯,于是我便想到了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讓孩子們知道要隨時使用工具書,這是這學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的。同時,由此引導學生搜集關于嫦娥奔月的其他版本的故事,也完成了課內課外的銜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探究習慣。
二、發現美。從月美,到人美用優美、甜美的語言去讀課文,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悟美。我想學生會在感悟中能充分感受到這些美的。
三、古詩文的引導和閱讀。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的瑰寶,我們有責任讓學生繼承和發展下去,這節課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拓展閱讀,還讓學生收集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讓學生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任務有什么看法,以及自己的讀書體會;然后在學生讀《嫦娥奔月》讓學生邊感悟課文內容,邊體會文中內涵,來體會文中人物的形象,在自己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對整個故事中的人物進行評價。。
最后,安排了5到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課堂作業,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
課后反思:
這節課磕磕巴巴的上了下來,應該來說,想得還是比較多,但是最終執行的效果并不好。具體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備課的時候考慮的事情太多,而有了一些所謂的想法,教者并沒有把這些取舍好,整合好。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問題;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14-0040-02
新課改理念深入人心,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這也是現代語文課堂教學的普遍共識。但是,在新理念、新教法帶給課堂教學以活力之外,我們卻發現很多語文課堂教學失去了一些本真的東西。課堂教學偏離學科屬性,語文味淡了;課堂教學形式豐富了,學生“自由”了;教師注重橫向延伸,脫離文本了;教師執行教案很堅決,忽視課堂生成了等。正視這些現實問題,及時進行教學反思,這是語文教師必須要直面的課題。
一、戒除虛假繁榮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很多教師意識轉變很迅速,在課堂教學中紛紛推出新課堂教學模式,特別是合作學習更是搞得轟轟烈烈,不管面對什么問題,教師都會組織小組討論,課堂氣氛很熱鬧。很顯然,這樣的課堂繁榮景象是虛假的,學生討論有了,師生互動有了,但學習效果未必呈現正比例增長。這就是典型的“虛假繁榮”。因此,教師要注意追求課堂教學實效性,淡化教學形式,從而提升教學覆蓋面和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
在一位教師的公開課中,學習的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負荊請罪》,教師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就設計了一些閱讀思考題: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誰向誰請罪?為什么要請罪?結果怎么樣?學生開始閱讀課文,有些學生還著手查找資料。也許是教師感覺課堂氣氛不夠濃烈,他讓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教室內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學生議論紛紛。可仔細觀察發現,每個小組只有個別學生在討論文本問題,很多學生不是說題外話,就是在做小動作。討論結束后,教師檢查討論情況,每個學習小組派出一位代表來回答這些問題,各個小組都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安排學生小組討論,課堂學習氣氛被渲染到位了,但學生并沒有都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小組討論變成了個別學生的表演,其他學生成為看客,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就是“假繁榮”。
二、避免放任自流
語文課堂教學要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但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對學生不加任何約束的自由學習當然是不可取的,只能給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混亂。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跟蹤引導,要給出具體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要及時矯正學習方向,并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課堂教學情況瞬息萬變,學生學習自然也是呈現個性化,教師引導要恰當,其學習效果才會更顯著。
在學習《安塞腰鼓》時,一位教師是這樣操作的:先讓學生聽課文配樂朗讀,感受文中的激情和朗讀技巧,然后讓學生自由模仿朗讀,可以自己大聲讀,也可以讀給同桌聽。課堂內頓時熱鬧起來,學生朗讀課文的聲音很響亮。整整十分鐘,教師沒有給予學生任何指導。進行朗讀展示,教師指名讀、小組集體讀、全班齊讀,連讀了四五遍,課堂教學時間早已過半,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也沒有給予引導和評價。
教師將半節課的時間都放給了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但由于訓練目標不明確,學生學習處于自由狀態,教師不給任何引領指導,這樣的朗讀訓練有什么收獲呢?強調“書讀百遍”沒有錯,但如果將這種機械朗讀也看成是一種有效學習,那就是教師的失職了。
三、警惕過度發揮
教師對文本進行解讀,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對學生訓練進行拓展,這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征。不管是橫向延伸還是縱向拓展,都要有一個限度,如果對學習內容和訓練內容進行過度延伸,必定會出現過度解讀的嫌疑。小學生認知面較窄,教師要針對教學文本實際,根據學生思維寬度設計教學進程,緊緊抓住文本內容,對學生展開訓練,這樣才能體現課堂的高效。
教師之所以會出現過度發揮,往往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有關聯,想讓學生學到更多,這也許是最基本的想法,結果常常事與愿違。在學習《牛郎織女》時,教師由這個神話故事聯系到天宮,自然想到玉皇大帝、孫悟空大鬧天宮、嫦娥奔月等內容,教師講得很起勁,學生也聽得很熱鬧。下課了,教師的故事還沒有講完。這樣的借題發揮似乎偏離了教學主題,學生雖然喜歡聽故事,但這不是故事課,學習主題不明確,學習效果自然就虛無。
四、杜絕教條主義
教師執行教案設計無可厚非,但在執行過程出現了不和諧,當然需要及時調整,這就是課堂生成。教師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左右逢源,應對自如。新課改有新模式引入,這也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基本特征。不管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也不管什么樣的教學經驗,都有一個適合度的問題,在人家成功運用的基礎上進行推廣,這當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學是動態的個性化的過程,絕對沒有哪一種模式是萬能的,在具體教學中要借鑒式學習,而不是照搬照抄。
執行教案是教師施教的基本行為,但課堂隨機生成,這也是教學的基本特點,教師不可視而不見。如在學習《草原》時,教師先用視頻導入,然后讓學生讀課文進行感知,提出幾個感知思考題:課文寫了草原什么?全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分別寫什么?將你喜歡的描寫草原的句子畫出來,說說喜歡的原因。教師在檢查初讀感知情況時,學生回答不是很順利,耽誤了一些時間,輪到最后一個問題,學生說喜歡描寫草原的句子的原因,很多學生都想發言,教師卻生硬制止,進入下一個環節了。學生學習正處于極佳的狀態,教師需要進行進一步激發,怎么可以不顧學生學情生硬轉移呢?
新課程改革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但隨之引發的一些新問題也不容忽視。教師要擺脫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但也不能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尊重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規律,注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讓學生在具體學習實踐中提升學習主動性。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引入新思想新理念,但優良傳統做法也不可摒棄,推陳出新很有必要,繼承發展也不可偏頗。現代語文教師要正視現實問題,矯正教學意識,回歸語文的本真;制定整改措施,在不斷探索創新中完善自我,使課堂教學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篇3
梁琳,福州市錢塘小學教導主任,福州市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福州市中小學優秀骨干教師講學團成員,福州市鼓樓區第二屆名教師。曾獲福州市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福建省第九屆小學閱讀教學觀摩比賽一等獎,2012年福建省第二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特等獎,第五屆全國語文教師素養大賽一等獎并特長獎。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生,無論哪一個階段都值得回味。我的人生故事,注定與課堂,與語文,與兒童相伴,素淡,悠然,在記憶中,在當下生活的每時每刻……
1998年7月,頭頂優秀學生會主席、優秀畢業生、優秀學生黨員等令人羨慕的光環,我從師范學校畢業,自豪地站到了三尺講臺上!
“熱愛的心”比什么都珍貴
終日扎在孩子堆里,我特別享受。因為我總能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童年的影子。
童年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兩件事情。第一我是院里的“孩子王”,常常帶領大院同齡的孩子們玩著各種游戲。花樣百出的游戲中我最鐘愛的是“當老師”。我不厭其煩地“當老師”,小伙伴們也不厭其煩地配合著“當學生”,我教他們排排隊、唱歌、跳舞、數數、畫畫,我給他們講故事……一個人的時候,我就自己“當老師”,玩具娃娃“當學生”,我既“當老師”講課,又代替“學生們”寫字,一樣玩得不亦樂乎。“當老師”是我童年最美麗的夢;第二便是父親領著我和弟弟,夏日晚飯后,月下給我們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那是我最初的語文啟蒙,是我迷戀語文的起點。五彩斑斕、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為我的人生涂抹了熱愛、親近語文的底色。如果說,我的成長故事有什么可以告訴你的,我想,那就是我對兒童,對課堂,對教師職業深深的眷戀與熱愛。正是這樣一顆熱愛之心,鼓舞著我帶著兒時的美好夢想行走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
讓“課堂”成為修煉場
教師的生命價值在課堂,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課堂教學,公開課教學成為我成長路上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那年,我工作的第三個年頭,學校要選拔一名語文教師參加鼓樓區首屆新秀杯比賽。當時,我選擇的課文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安徒生的童話《丑小鴨》。那時我腦子里整天就想著丑小鴨,讀原著,搜集材料,看誰都像丑小鴨!就這么白天想、晚上想、走路想、坐車也想,著魔似的苦苦思索,終于理出了一點頭緒。試上《丑小鴨》,聽課的老師們給了很高的評價,學校當即決定推薦我這節課參賽,結果獲獎了。也就是那個時候,正好學校和柘榮縣一所小學建立手拉手互助學校,我帶著《丑小鴨》去了,整個縣城的語文老師都來聽課。課后有老師夸贊說:“上《丑小鴨》的老師真是一只振翅高飛的小天鵝啊!”
學區決賽那天,課上到一半,有個孩子突然舉手:“我有一個問題,老師!”他問:“老師,那個蛋是鴨蛋還是天鵝蛋?”好家伙!這質疑之后,接下去的課沒法上了,學生們圍繞“這是一個什么蛋?”展開了近十分鐘的自由議論。這十分鐘的“意外生成”,讓我對課堂有了更加冷靜、深入的思考。事情總是一波三折。區里正式比賽,要求必須識字課教學,臨賽前三天調整為一年級的《識字5》。有了前車之鑒,這次備課,我更加關注學生。課上完,我獲得了鼓樓區首屆新秀杯比賽金獎。接下來的公開課一節又一節:2004年,福建省特級教師協會展示課《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2005年,錢塘小學語文年會交流,公開執教《小音樂家揚科》;2007年,重慶豐都全國現場課,執教《學弈》獲得一等獎;2010年參加第六屆兒童閱讀論壇暨親近母語教育研討活動,執教圖畫書《西雅圖酋長的宣言》,獲得一等獎,并受邀到現場上課;2011年,公開執教《普羅米修斯》,獲得福建省、福州市閱讀教學一等獎;2012年執教《尊嚴》,獲得福建省第二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特等獎。百多節公開課和講座的歷練,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多創新的渴求。
守護好最初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