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14 20:4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谷雨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要說最熟悉的莫過于李白的《靜夜思》了,這首詩委婉地寫出了作者對家的思念之情;到之后“渭城朝雨?徘岢荊?蛻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閉饈子賞蹺?吹氖?端馱??拱參鰲酚咳胛業難哿保?擲鐨屑洌??慫坪醢鹽掖?敕直鷸?埃??執幼擲鐨屑洌?葉戀攪俗髡叨耘笥鴨唇?度サ奈拗?氡?В??瘢?還善嗔勾永鐸系摹斷嗉?丁分型嘎凍隼礎!拔捫遠郎銜髀ィ?氯綣常?拍?嗤┥鈐核?邇鎩<舨歡希?砘孤遙?鶚且環?濤對諦耐貳!崩鐸媳簧咸旄秤櫛牟桑??咸煲哺秤枇吮?爍?????且晃瘓?鰲;蛐硭?腔實壑兇鈑形牟傻模?彩俏娜酥兇鈑腥?Φ模??桓鋈吮患性諏礁雋煊蚶錈媯?歡ɑ崾艿繳撕ΑK?薔?鰲??齬???凰?俏娜恕??恍椅娜恕K?乃?型純嗖荒鼙環⑿梗?謔撬?橢揮杏瞇醋韉姆絞嚼磁判棺約旱耐純唷
小時候,我因詩的韻律而學習詩,認為讀詩是一種高尚優雅的事情,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本,并沒有領會詩之意,所以我只是詩之芽。
之后,我因詩的意思、故事而學習詩,認為詩歌是人類最美好記憶的載體,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意,并沒有領會詩之情,所以我只領會了詩之葉。
篇2
“月落”是以地球為參照物。“烏啼”是鳥的鳴囊振動發出的聲音。“霜”的形成屬于凝華現象。“漁火”表明燃料燃燒時,將它的化學能轉化為光能。“鐘聲”是在振動時產生的,靠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客船”因受浮力和重力的作用靜止在江面上,處于平衡狀態。
為什么鐘聲半夜才能到客船呢?那是因為聲音會“拐彎”。聲音是靠空氣來傳播的,可聲音有個“怪脾氣”,那就是它喜歡朝溫度低的地方走。由于白天接近地面的空氣溫度比空中高,聲音就往上拐到空中去了,若距離聲源較遠,那就聽不清楚或聽不見了。夜晚和清晨,接近地面的氣溫比空中低,鐘聲傳出去以后,就順著溫度較低的地面移動,于是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也能清晰地聽到鐘聲。同時,也與夜深人靜、雜音較少有關。所以,聲音會傳播得更清晰、更遠。
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
詩人陸游在那個年代就已經察覺到城市暖于郊區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城市的“熱島效應”。形成“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為:一是工廠、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熱量;二是建筑群、馬路上的水泥比熱小,在相同日照條件下溫度上升明顯;三是城市水域面積小,水的蒸發吸熱少;四是樓群難以形成空氣對流。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弓箭能射大雕,說明拉緊的弓具有彈性勢能,射箭就是將彈性勢能轉換成了動能。
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
我們知道,柳絮是白色的,詩中怎么能說“柳絮”是“片片紅”呢?是否詩中寫錯了?其實,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光決定的。柳絮反射紅色的夕陽,所以看起來是片片紅。
“潭清疑水淺”、“池水映明月”。
這兩句詩說的是光的兩種現象。前句是光的折射現象形成的。因為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就如同我們觀察盛了水的碗一樣,看上去水好像變淺了。后句是光的反射現象形成的。靜靜的池水如同一面很大的平面鏡,它可以將明亮的月光反射入我們的眼睛。
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
“花氣襲人知驟暖”是說聞到花香,就知道天氣慢慢變暖了。這說明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則運動。分子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分子的熱運動加劇。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是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物而言的。前后兩句的參照物分別是行船和河岸。如果把河岸當作參照物,則是船動;如果以行船為參照物,那就是“兩岸青山相對出”了。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飛流直下三千尺”,說明了物體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同學們,下面提供了幾句詩,你能說說其中包含著什么物理知識嗎?
1.楓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2.“黃河遠上白云間”;“不盡長江滾滾來”。
篇3
一
意象是中國古代詩學中重要的藝術范疇,是組成詩歌意境的微小細胞,是構成詩歌大廈的基本磚石。《周易·系辭上》中雖早已出現“意”與“象”的概念,并提出“立象以盡意”的方法,但第一次將“意象”并提并引入文學理論的范疇,是南朝劉勰,其《文心雕龍·神思》曰:“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意即作家先觀照自然之物,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形象,然后開始動筆寫作。按照現代文藝心理學的解釋,意象是一種審美心理現象,是主體對外物的一種知覺方式,是有一定意義的形象。意是象中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意和象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是物我同一,主客交融的和諧統一體。作為審美意象的柳,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幾乎是呈幾何級數增大,它的含義也有一條歷時性發展演變的軌跡可尋。《詩經》中言柳詩凡四首,基本上處于借物抒情的初級階段,但已開詩中言柳之先河。《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幾句,借楊柳表達士兵的思鄉戀親之情,情景交融,堪為千古佳句。“柳”因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且易種好活,可以寓示遠行之人落地生根,隨遇而安,清人褚人獲《堅瓠廣集》卷四云:“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故在漢代又產生了折柳相送的民俗,流傳至今的地理學著作《三輔黃圖》卷六“橋”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古樂府中像《小折楊柳》《折楊柳行》《折楊柳枝》《攀楊枝》之類的題目幾乎被人們用濫了。魏晉時代,人物品評之風頗盛,柳又成了君子比德之物,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人格的象征。《世說新語·容止》曰:“有人嘆王恭形貌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南史·張緒傳》言武帝夸贊張緒曰:“此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時。”這說明魏晉六朝時期柳的人格化對象基本上還是男性,并且是有美好品格的男性。這種用法在唐宋詩詞中幾乎絕跡。
柳文化內在的流變規定并制約著人們審美意識的遷移。齊梁宮體詩以至初盛唐詩歌對柳意象的審美關注,除了在渲染離別情緒上勝前一籌外,從中又發現并賦予了更多的柔情媚意,人們慣于用柳葉比喻女子的眉與眼,用柳枝比喻女子們的腰與舞姿,用柳絮比喻女子的生死由人與情意無定,柳的女性化意味在逐漸增強。據有人統計,《唐詩三百首》中柳意象出現達二十九次之多,且大多與女性有關。清代詩評家程夢星評李商隱詩時即云,“唐人言女子好以柳比之”。中晚唐迄至宋代詩詞中,柳意象又多與青樓女子相聯,成為賤稱女的貶義詞。于是漢語詞匯依附著柳意象殖生、擴展出一系列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符號:貶毀女子輕浮為,譏諷男子為尋花問柳,女居住之處為柳市花街,甚至連性病也被稱為“花柳病”。所以,柳意象經過長期積淀,逐漸成為一種凝聚著中國人特殊情感和思想的大眾意象。
二
藝術的天敵在于重復、雷同,詠柳詩詞數以千計,然而首首不同,各有妙處,這是因為不同詩人以不同的審美心境關照客體對象,使柳多方面的屬性都得到了反映,也使詩人各不相同的情感得到了表現。只要想象存在,藝術將永遠不會枯竭,所以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談文學》中說:“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換一種情感就是換一種意象,換一種意象就是換一種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詩是做不完的”。據初步統計,《全唐詩》中詠柳詩約有四百首,每首立意各不相同,柳意象的蘊含因此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謎面。下面即以此為例略加繹述。
1.柳為自然之物,本無情感可言,然詩人吟詠,往往移情于物,化無情為有思。如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李商隱《二月二日》:“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韋莊《臺城》:“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皆言柳之無情而惱人。
2.柳寓示離情別緒。如王之煥《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雍裕之《江邊柳》:“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正因為柳與留別相連,柳促人離懷,故與前此相反,詩人有時不愿攀折柳條,不欲柳條生長。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其二:“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此可為情癡之語,非傷心之極者不能道此言語。
3.柳柔弱細長,多喻嬌好女子。李漁《閑情偶寄》卷五說:“柳貴乎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裊娜之致,徒垂無益也。”故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九說:“柳比婦人尚矣,條以比腰,葉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姿。”如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九:“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李商隱《贈柳》:“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首聯以楚王愛柳之典,寫與美人的交往。頷聯寫美人的可愛,頸聯寫與美人的離別,尾聯回憶昔日盛筵的歡樂,以反襯眼前離別的痛苦。正因為柳似美人,故唐代詩人往往因柳懷人。施肩吾《折柳枝》:“傷見路傍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白居易《憶江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4.柳作為春光春景,寓示著青春、歡樂與幸福。如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柳象征人的青春與歡樂,此時本當歡聚團圓,卻要無奈分離,故曰“悔”、“愁”。后詩中的“楊花”與柳絮實為兩種不同的花卉,植物學上有著嚴格的區別,但也有相似的地方,故古人多混為一談。
5.楊柳春榮秋凋,寓示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如白居易《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詩中大有人世滄桑,美人遲暮之感。又如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通過柳榮、枯的對比描寫,融合著詩人對生命、政治與愛情的慨嘆。
6.柳絮為素白之色,又是暮春的標志,故多以喻白發,寓示人生老邁。如白居易《柳絮》:“三月盡是頭白日,與春老別更依依。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以柳絮之白比喻頭發之白,別出心裁。雍裕之《柳絮》:“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緣渠偏是雪,莫近鬢毛生。”此詩繪柳絮傳神逼真,呼之欲,由柳絮聯想到白雪,再聯想到白發,最后寫到人的蒼老,貼切自然,形態畢肖。
7.柳絮無根,隨處墮落,這種飄蕩無依、不能自主的狀況寓示天涯游子漂泊不定、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生存狀態。薛能《詠柳花》:“浮生失意頻,起絮又飄淪。”薛濤《柳絮》:“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蕩惹人衣。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二詩借隨風飄蕩的柳絮抒發作者俯仰由人,不能自己的身世之感。與此同時,柳絮因微小繁多,暮春漫天飛舞,撩人思緒,且 “絮”同思緒的“緒”諧音,故又寓示閑愁多而廣。如劉禹錫 《柳花詞三首》其一:“ 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撩亂舞晴空,發人無限思。”又如馮延巳《鵲踏枝》:“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處尋。”
8.柳絮隨風飄蕩,落入水中,化為浮萍,隨波逐流,故多寓示女人的輕浮,謂之“風流之花”;又因柳絮的飛舞,極易讓人想到小人的得意忘形和趨炎附勢,故多寓示小人的輕狂,被貶為“顛狂之花”。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五:“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柳絮同桃花一樣為輕薄之花,在唐詩中成為倡女的代名詞。而李紳的《楊柳》則曰:“愁見花狂飛不定,還同輕薄五陵兒”,這里柳絮又是顛狂囂張,得意忘形的小人的象征。
三
從上分析可見,柳意象是一種因物感于心而生出的包含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它有兩個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單純說理或直接抒情都不能構成意象,意象賴以存在的條件是物象。其次,意象要求詩人不能對物象進行簡單復制,甚至照相式描寫,而必須運用審美經驗對物象進行淘汰與篩選,以符合自己的美學趣味。兩千余年來,柳意象被歷代詩人反復地加以運用,由此呈現出諸多特點:
積淀性:歷史從來就不是割裂的,而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審美意象也是這樣。中國古代詩歌中一些常見的感染力很強的典型意象,一旦被某位天才詩人發現、使用,后來的詩人就踵而效之,反復沿襲,并將其類似的情感體驗投射于審美意象中,從而穩定為經典含義,使之能為更多的詩人接受。內容積淀為形式,形式一經形成,就能喚起讀者類似的聯想。如上分析的柳意象,經過歷代詩人長期使用,便已成為凝聚著具有較為穩定含義如離別、傷感、柔弱、漂泊、輕浮、輕狂的典型意象,尤其是在唐宋詩詞中,柳意象蘊含的豐富與穩定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再生性:誠如文化一樣,柳意象亦具有極大的再生性。它經過歷代詩人不斷的使用,隨著文化背景與社會現狀的變化,該意象不斷派生、衍播出含蘊不盡的象征喻指。柳意象在先秦時不過是詩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普通詞匯,在魏晉時代多用于形容具有美好品格的男性,初盛唐則轉而形容柔弱的女性,中晚唐迄至宋代又多與青樓女子與小人相聯系,成為一個具有負面道德人格象征意味的貶義詞。形成這一文化現象的原因有兩點:其一,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不同,詩人的審美心境也有別,因而對同一客體事物便會賦予不同的情感,從而使意象的含義更新。其二,客體對象具有多方面的自然屬性,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這些屬性便會不斷被人們發現并加以突出描寫,從而導致意象的多重含義。柳意象的這一特點豐富了中國古代詩詞的表情層次,使古代詩人的抒情方式趨向多元。
差異性: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以及不同地域的詩人對柳意象的理解、運用有時也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傷感的詩人可能會鐘情于殘花敗柳,富有朝氣與激情的詩人多著意于繁枝綠葉,閱歷深厚的詩人會由楊柳而生發對社會與人生的感慨,多情善感的詩人則會因之而聯想到離情別緒與意中人。如身處高位的賀知章所寫《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而漂泊異地他鄉的鄭谷所寫《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篇4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要說最熟悉的莫過于李白的《靜夜思》了,這首詩委婉地寫出了作者對家的思念之情;到之后“渭城朝雨?徘岢荊?蛻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閉饈子賞蹺?吹氖?端馱??拱參鰲酚咳胛業難哿保?擲鐨屑洌??慫坪醢鹽掖?敕直鷸?埃??執幼擲鐨屑洌?葉戀攪俗髡叨耘笥鴨唇?度サ奈拗?氡?В??瘢?還善嗔勾永鐸系摹斷嗉?丁分型嘎凍隼礎!拔捫遠郎銜髀ィ?氯綣常?拍?嗤┥鈐核?邇鎩<舨歡希?砘孤遙?鶚且環?濤對諦耐貳!崩鐸媳簧咸旄秤櫛牟桑??咸煲哺秤枇吮?爍?????且晃瘓?鰲;蛐硭?腔實壑兇鈑形牟傻模?彩俏娜酥兇鈑腥?Φ模??桓鋈吮患性諏礁雋煊蚶錈媯?歡ɑ崾艿繳撕ΑK?薔?鰲??齬???凰?俏娜恕??恍椅娜恕K?乃?型純嗖荒鼙環⑿梗?謔撬?橢揮杏瞇醋韉姆絞嚼磁判棺約旱耐純唷
小時候,我因詩的韻律而學習詩,認為讀詩是一種高尚優雅的事情,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本,并沒有領會詩之意,所以我只是詩之芽。
之后,我因詩的意思、故事而學習詩,認為詩歌是人類最美好記憶的載體,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意,并沒有領會詩之情,所以我只領會了詩之葉。
篇5
一般而言,古詩詞涉及內容比較豐富,如創作背景、作者心境、相關評價等。介紹和講解創作背景,可以讓學生了解詩詞作者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領悟和把握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古詩詞其實是作者人生感悟、情感變化的具體體現。優秀的詩詞作品能夠生動地體現作者的人生觀和思想境界。因此,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內心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充分了解他們創作時的心情狀態。如,教學《泊船瓜洲》,教師可以事先介紹作者的人生經歷;在學習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可以向學生適當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詩詞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可提前布置課前作業,發動學生收集與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可為學生創造課堂展示自己的機會,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從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二、品味語言,涵養人文情懷
學習和鑒賞古詩詞的語言精髓和遣詞造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的藝術特點,有效提高學生對古文化的認識。要深入地領會和鑒賞古詩詞的精髓,就要先理解其中的詞句。我國的古詩詞大多采用單音節詞,如《望廬山瀑布》,望:遠看;日:太陽;照:照射等。在發音上,古詩詞也有獨特之處,與現代文具有較大差別。例如,《回鄉偶書》中的“衰”字的發音。在句式上,倒裝句是古詩詞經常采用的表達形式。例如,‘客愁新”實際是“客新愁”的意思,在翻譯成現代文時,要將順序理清。古詩詞大多語言精練。例如,在教“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時,要向學生介紹詩詞的這類特點,將古詩詞的精髓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心境。
三、朗讀感悟,豐富人文情懷
閱讀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技能,教師要給予他們鍛煉的機會。要讓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學習,深入理解古詩詞的精髓,與詩人在情感上共鳴,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充分感受古詩詞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為學生的朗誦增加音樂背景,以強化現場氣氛,讓學生全心投入。例如,在要求學生高聲朗讀《敕勒歌》時,用一段蒙古草原音樂,給學生伴讀。通過多次的朗誦訓練,學生會逐漸體會到詩歌中的豪邁之情,被詩歌所描述的蒙古草原的氣魄所深深打動,仿佛北方的羊群就在眼前,放牧人的聲音就在耳邊響起。游牧民族熱愛大草原、熱愛放牧的情感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髓。高聲朗誦詩歌,不僅能夠讓朗誦者更好地體會到詩詞的韻律和意境,而且能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
四、想象賞析,培養人文情懷
(一)講解古詩文的過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詩歌具有用詞精練、語句高度濃縮的特點,詩句的意思跳躍性很大。因此,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品味詩歌所包含的情感。意象,是欣賞古詩詞的一個關鍵詞。它通過觸景生情,讓讀者從環境描寫中發現作者的心理感受,體會作者的情感。例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包含了作者對外部環境的深刻認識和豐富情感。意境是詩歌的靈魂,詩歌的立意與主題,都與之密切相關。意境綜合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和創意。古詩詞都離不開意境的創造。意境是用來描述詩人內心感受的具體物象。教師要注重詩歌意境的剖析,將學生帶入詩人創造的獨特境界之中,以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以《山居秋暝》為例,在講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時,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中創造的意境:竹子、泉水、村婦等圖畫元素,體驗到詩人所創造的意境,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不斷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體驗情感的過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篇6
十年前——2002年秋季,固始固高因發展需要,喬址新建,原舊校址,如何利用?建一所初中,既利用了原校址,又解決了進城務工兒童的升學難問題。固始縣委縣政府作出了一個英明決策。于是,作為慈濟高中的附屬中學——慈濟附中誕生了。
經過十年的發展,慈濟附中已發展成為全縣初中學校的一面旗幟,成為廣大小學畢業生向往的搖籃。慈濟附中的發展,讓我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
勤奮進取的附中學子
2002年,首屆招生的8個班學生,是附中創造性的驕傲學子。
“今天我以附中為榮,明天附中以我為榮”——這是附中學子的責任。
“今天我上慈濟附中,明天我上慈濟高中,將來我上重點大學”——這是附中學子的理想。
首屆附中學子,給母校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他們健全的人格,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留在以后的附中學子的血液里。有責任意識敢于擔當,有理想目標踏實進取,或許這就是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在這種附中精神的引領下,附中學子的優秀代表:向上、潘濤被清華大學錄取,周柏林被北大錄取,王曦嫻被香港中大錄取。2011年,謝遠航更是勇奪全省理科狀元。附中學子讓全社會豎起大姆指。附中學子,附中有理由以你為榮。
愛業、敬業的教師集體
從2002年的20多名老師到現今的160余人的教師隊伍。附中教師,教師育人,樹良好的口碑。我們記得:丁玲老師地理課教得很好,對學生更好!我記得劉紅俠老師,曹文成老師等一直戰斗畢業班。我們記得陳琳老師帶領的宏志班創造的全縣前十名有7人的輝煌。精心育人的老師,你在附中學子的內心深處,你用愛去溫暖學子的自覺向上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我們有理由為附中教師而喝彩。當教書育人變成一種事業,當育人教書升華為一種博愛,當你為孩子打開一盞燈,也同時升華了你自己,這就是附中教師的事業觀。有人說,耐得住清貧,守得住良心。附中教師對此作出了完美的詮釋。當一屆又一屆畢業生昂著升入高中,走向社會,附中的老師們——心中的成就感,育人的成功喜悅,激勵我們繼續去追求心中的夢!
人性管理的領導團隊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易松林校長,全省優秀校長帶領附中一路走來。當清晨朝陽初升的時候,你走在學校班主任的前面,用行動影響你的隊伍。剛性原因必須恪守,而又不乏人性關懷。你讓教師隊伍對你敬佩。蔡福寶校長始終站在教學樓的第一線,王孝忠校長親身走入我們的課堂,張德成校長站在基建的第一線,李祥恩校長用愛感化“頑皮”學生。
干事創業,精誠團結的領導團隊是附中教師的榜樣。當領頭鷹高飛時,你隨之起舞,附中的輝煌,有你們傾注的汗水
篇7
關鍵詞:系詞;判斷句;是;指示代詞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系詞,是在判斷句中把名詞謂語聯系于主語的詞。這一概念需要具備兩個要素:一、判斷句,只有在判斷句中出現的詞,才能稱為系詞。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里的“是”雖然是眾所周知的系詞,但在此詩中與副詞“若”共同構成一個復合詞“若是”,并不表示判斷,而表示假設,所以此處的“是”不能單獨拿出來看作系詞,只是連詞“若是”的一個語素。
二、名詞謂語,系詞的作用是聯系主語和名詞謂語。這一點在現代漢語中有些難以理解,判斷句如:
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玫瑰是紅色的。
前者中“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是謂語,后者中“紅色的”既不是謂語更不是名詞,該如何解釋呢?這是由于,漢語中的系詞自古就有,其概念是基于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系詞的產生特點而提出,下文將會對此詳細論述。如果將這兩個例句還原成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形式,如下:
臺灣,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玫瑰,紅色的。
這兩例的后半句都作為名詞謂語出現,后者“紅色的”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如此“是”就可以聯系主語和名詞謂語作系詞使用。
一、漢語中真正的系詞只有“是”
現代漢語中,表示肯定的判斷詞是“是”,表示否定的判斷詞是“副詞不+是”,“是”是唯一的系詞。但在古代漢語中除“是”之外,“惟(維)、為、乃、即、皆、非”都曾表示判斷語氣,許多學者將這些詞也當作系詞,但筆者比較贊同王力先生的觀點,認為它們只是偶爾表示肯定判斷的含義,但譯法不定,而且只是一般的敘述句而非判斷句,不能歸為系詞,而是包含一定判斷語氣的副詞。系詞屬于基本詞匯,按照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系詞一旦產生就應該固定地流傳下來,不應輕易被新興詞代替,但“乃、即、皆、非”單獨使用表示判斷的現象卻很少,前三者通常與“是”連用,或是修飾行為動詞,而“非”表示否定判斷的現象更是被“不是”取代,這也可以從反面證明,漢語中真正的系詞只有“是”一個。
二、系詞“是”的產生時間
系詞“是”的產生時間,王力先生認為大約在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理由是先秦時期判斷句多直接用名詞謂語,系詞無使用必要。
個人認為這種論斷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任何語言現象的產生,都會經歷一個從個例到普遍的過程,不能因為先秦時期判斷句多直接使用名詞謂語,就否定這一時期系詞存在的可能性;二是口語的發展遠遠先于書面語,先秦典籍中常采用“……者,……也”等形式的判斷句,不代表口語中也不存在系詞。
有人認為系詞“是”產生于《詩經》時期,理由是《詩經》是民歌總集,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口語狀況,其中兩個典型例句被當做“是”作系詞的證據: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騮是中,驪是驂。《詩經?秦風?小戎》
箋云:中,中服也;驂,兩驂也。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不敢來享,莫不敢來王,曰商是常。《詩經?商頌?殷武》
箋云:曰:商王是吾常君也。
不過,鄭玄作箋是東漢的事情,用后人的注釋來考證這兩例“是”作系詞還不夠科學。另外,將兩處“是”當做賓語前置的標志,作復指賓語的指示代詞,也是可以說通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兩處“是”作復指代詞沒有下例這么流暢自然:
舟人之子,熊羆是裘。《詩經?小雅?大東》
足以判斷“是”作系詞的確切證據在長沙馬王堆墓中出土的一副帛書上:
是是苫慧,是是帚慧,是是竹慧,是是蒿慧。
第一個“是”作指示代詞,第二個“是”絕不可能再作指示代詞,又沒有作形容詞的可能,因此一定是系詞。根據裘錫圭先生鑒定,這副帛書成書于戰國時代。
因此,我們可以確定,至少在戰國時期,系詞“是”就開始出現了。然而誠如王力先生所言,先秦時期的判斷句可以直接使用名詞謂語,無需系詞,所以系詞“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發展,只作為個例存在。
三、系詞“是”的產生過程
關于“是”充當系詞的說法是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但關于系詞“是”的產生過程,不同學者存有不同的觀點,主要分為四種:一是以王力先生為代表,認為系詞“是”由指示代詞“是”發展而來;二是以洪成玉先生為代表,認為系詞“是”是從形容詞“是”引申而來;三是以Sian先生為代表,認為表示“對”的肯定詞“是”與表示“錯”的否定詞“非”對應發展,從而促成肯定詞“是”發展成系詞;四是以佟學良先生為代表,認為“是”本就是系詞,不存在演變問題。
學界多贊同第一種觀點,認為系詞“是”由指示代詞發展而來。上古漢語中,名詞不需要系詞的幫助就可以構成判斷句,例如:
百里奚,虞人也。《孟子?萬章上》
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莊子?逍遙游》
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荀子?議兵》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古漢語常以“……者,…也”“……也”“……者,……”的形式構成判斷句(很多判斷句并不出現“者、也”,還有很多帶“也”的句子不是判斷句,因此這種外在形式不能作為判斷句的標志),不需要使用系詞,但“是”在古漢語中早已出現,說明“是”作系詞并非一蹴而就。
上古漢語中,主語加上復指代詞“是”再加判斷語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
王之不王是折枝類也。《孟子?梁惠王上》
《詩》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教》
由于“是”經常處于主語和名詞謂語中間,于是逐漸產生出系詞的性質。有一組例句可以充分體現這種演變過程:
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傳?宣公十五年》
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偽篇》
關于同一件事的記載,春秋《左傳》用的判斷句以“也”煞句,到了東漢《論衡》就增加了系詞“是”,就是由于“是”原本作為指示代詞常出現在主謂之間。王力先生是系詞“是”產生于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筆者雖不贊同,但相信這一時期,系詞“是”在指示代詞的推動下,由個例變成普遍,開始真正發展起來。
指示代詞“是”轉變為系詞“是”,主要是基于上古漢語判斷句的構成中,主謂之間必定有一個固定的語音停頓。在日趨增多的新型判斷句中,主語位置上“是”的指代功能不斷弱化,復指功能的弱化導致了主謂之間的停頓形式逐漸消失,以致許多副詞先后出現在弱化了的“是”之前,最終停頓讓位給“是”,“是”變為系詞。
參考文獻:
[1] 陳寶勤.系詞“是”字判斷句的產生與發展[J].沈陽大學學報,1999(1).
[2] 馮勝利著,汪維輝譯.古漢語判斷句中的系詞[J].古漢語研究,2003(1).
[3] 回敬嫻.古漢語系詞“是”的產生――《詩經》中的系詞“是”[J].科教文匯,2006(10).
[4] 石毓智.判斷詞“是”構成連詞的概念基礎[J].漢語學習,2005(5).
[5] 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2.
篇8
1、《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
[唐]張九齡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云飄華纓。
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征。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
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
路上的積水減少,沙灘露出,霜降天空之晶。趴在欄桿遠望,道路有深情。想來江山之外,看盡煙云發生。辭官是一種令人無奈和回味的經歷。詩人此時寫的詩,其名稱中有“秋”、“晚”等凄涼的詞語,詩的前兩句也有積水和霜降等寒涼的意象。這些為詩定下了憂傷的.調子。
2、《商山早行》
[唐]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的木橋已經覆蓋上了寒霜,還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3、《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4、《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5、《秋詞二首·其二》
[唐]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秋天了,山明水凈,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澆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
6、《霜月》
[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篇9
整個課文所選古詩的以律詩居多,其次是絕句和古體詩較多,所選古詩形式往往比較短小精于,學生學起來得心應手,瑯瑯上口,單純讓學生背起來似乎也并不難。可是如何讓學生在寓教寓樂的學習中背誦古詩?如何在古詩的學習中感受我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又如何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漫步古詩苑”則把以前學習古詩的課程轉化為一系列的活動。它安排了三項活動,即:(1)分門別類輯古詩;(2)別出心裁品古詩;(3)聲情并茂誦古詩。而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又歸納了學習古詩中的幾項活動,即繪聲繪色講古詩、饒有趣味唱古詩、自編自導演古詩。
在多年的古詩教學實踐中,我就是以這六種活動來貫穿整個古詩教學過程中的,它們對于提高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很有幫助。這里,我將自已的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聲情并茂誦古詩
在古詩學習中,我將此項活動放在首位,因為這是學生學習古詩的基礎,學習古詩離不開誦讀。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我常常在古詩課文上選擇一兩首學生喜歡的古詩,認真領會意境,揣摩語言,把握節奏,配上大家喜愛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后,學生模仿誦讀。也可讓學生自己根據意境來誦讀,時間充足的話,還可以搞一次小小的誦讀比賽,讓人人來參與,從讀音、語調、表情、背景音樂與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評判誦讀者,選出優勝者,給予適當獎勵。此項活動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古詩的意境中去,同時對于提高他們背誦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幫助。
二、繪聲繪色講古詩
我國古代的文人騷客在寫詩時,往往都會有自已的寫作背景,或者詩中則蘊含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或生動的故事。因此,還是本著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引導學生學習一首古詩時,我總會用一分鐘左右給同學們講講有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作者情況或由這首詩引發的故事。如學習《赤壁》這首詩時,由于杜牧所詠之赤壁并非當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學生學習時往往會把彼處當成此處。因此我先講赤壁之戰的故事,再講作者來到赤鼻磯游覽的背景,由此再談到作者借題發揮帶出東吳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這些故事一講,學生誦讀情趣非常濃厚,詩中赤壁之戰,東吳大喬、小喬兩位美女的典故也再用不著我贅述,學生在誦讀中早就對號入座、自我消化理解了。整個古詩從講解、誦讀到背誦不過10分鐘左右。當然,有的詩歌也可由學生由此及彼講講有關的故事。如學習《過零丁洋》時學生知道了文天祥的故事,可在同學們中開個小小故事會,舉辦一次“繪聲繪色講古詩”活動,講講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舉辦此類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搜集匯編的資料,互相交流,然后勇敢上臺講誦,它既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養交流與合作能力,更能提高學生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自編自導演古詩
此項活動是在前兩項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在學生已經把握古詩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編劇、自己演出來活化詩中的人物形象,把詩中的人物形象具休化,這也是學生自我能力的一次體現。我在上《過零丁洋》時,學生把文天祥被俘,敵人威逼勸降和他寧死不屈,提筆寫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這些過程全都繪聲繪色地演了出來,不僅博得了班上同學的掌聲,在學校文藝匯演中也贏得了殊榮。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學古詩的勁頭更濃了,哪怕只是一首純的抒情詩,他們也往往會帶你聲情并茂地領略一番古人的閑情逸致。
四、分門別類輯古詩
這項活動是專門為古詩有著濃厚興趣活動的學生準備的,有興趣的學生可將已讀過的古詩根據自己的愛好把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等分門別類制成一本專題詩集。但作為小學生他們讀過的詩相對來說較少,即使興趣濃厚的學生編輯古詩的內容仍顯單薄。因此,此項活動可視其情況讓個別或少量學生課下輯錄,教師可適當引導。
五、別出心裁品古詩
我國古代詩歌一向追求詩情畫意,許多詩歌只要你留心品味,便會發現許多詩歌都可以繪成畫,譜成小曲,編成舞來欣賞。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根據王菲所唱的這首古曲和這首詞的意境可請音樂老師指導學生編一段舞蹈。
六、饒有趣昧唱古詩
由于所學古詩被譜成的曲較少,這項活動往往可配合“聲情并茂誦古詩”和“別出心裁品古詩”進行。如學習《蒹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泊秦淮》等這些詩詞時,可給學生聽聽這些已編配了曲調的古詩,甚至還可教教學生唱唱這些古詩,讓學生在學習古詩的同時也領略了唱古詩的那一番別有的滋味。
篇10
雨意象思想感情雨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經過詩人、詞人用獨特的藝術視角觀察,具有了飽滿的生命力,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常見意象,那一首首詩詞在雨的滋潤下越發清新透亮。本文將詩詞中的“雨”意象分為希望之雨、朦朧之雨等幾類,并就其各自蘊含的深刻意義進行分析探討。
一、希望之雨
寫景即是寫情。詩人、詞人借雨抒情。雨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感情后帶有豐富的思想韻味。根據雨下的節令可分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俗話說: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及時的、溫潤的,帶給人希望的。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的滋潤使草木開始生發,萬物充滿生機。在那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灌溉技術卻并不十分發達的年代,人們靠天吃飯,春雨貴如油。可以想象農家人見到春雨落地時的喜悅心情。
春雨對農作物有好處,給大地帶來生氣,對人類和社會是有益的。所以,重視文學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這一含義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說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風化雨那樣滋養人們的心靈,讓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樣成長得更好,傳播了正能量。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詩就有這樣一層和風細雨的含義。再看蘇軾的《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春雨洗凈了道路的塵土,也滌蕩了詩人使人心靈上的塵埃,賦予春雨積極的意義。
二、朦朧之雨
江南煙雨、杏花微雨都會營造出朦朧優雅的意境。如宋代詞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轉平沙。雨霽高煙收素練,風晴細浪吐寒花。迢遞送星槎。”還有蘇軾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山水在薄紗一般的煙雨籠罩下顯得影影綽綽,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畫氤氳了詩人的思緒。
細雨展現的思緒也是濃淡相宜的,沒有太強烈的情緒起伏:“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蘇軾《望江南》)等詩句都表達詩人若有若無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悅,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國人中和含蓄的審美標準。細雨觀景,景物顯得更加別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微雨綿密就像剪不斷的思緒。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氣轉冷。“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的寒涼會帶給人蕭瑟的感覺,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秋天葉離樹,花離枝,秋雨中也常有離別的故事,愁是離人心上秋。柳永的《雨霖鈴》便是如此:“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現悲愁意境。如姜白石《點絳唇》):“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許渾《謝亭送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規的啼叫聲讓此時的雨變的蒼涼,如蘇軾《浣溪沙》:“瀟瀟暮雨子規啼”。夜雨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晚春的雨如戴叔倫《蘇溪亭》:“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這些都寫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禪意之雨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主導宗派,“禪”在佛教指靜思。在靜思中,可以領悟真諦,破除煩惱,尋得自在。詩佛王維曾寫過《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中的雨有空靈之美,雨有了禪意的跳動。
松濤聽風,竹林聽雨,晶瑩的雨滴滴在碧綠的竹葉上,景物顯得格外青翠空明。以動襯托外部環境的安靜,內心的寧靜,更顯得詩人心境通透,與萬物合而為一。如宋人方岳的《聽雨》:“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頗有莊周夢蝶的意味。伴著雨聲入夢,夢和現實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身心閑靜得連鳥都不猜疑。外部的雨聲絲毫沒影響詩人,反而更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寧謐。
五、人生之雨
豁達莫如坡。他的《定風波》這樣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雨可以摧花折枝,詞人便借雨來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最后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了詞人寬闊的胸襟:不為外界風雨所動,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蔣捷的《虞美人》全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伴著雨的淅淅瀝瀝不斷變化。隨著人生經歷的增多,詞人不復年少時的輕狂,飽嘗人生百味后聽雨的心情也隨之改變。認識到悲歡離合的無常,最后“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詞人過多的情緒起伏,就像詞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也逐漸趨于平和。
《紅樓夢》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寫的《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林黛玉寄人籬下,陰穢的賈府如何安放她自純凈的靈魂?秋雨給她風霜刀劍一樣的生活增添了凄涼,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無依的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