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14 20:4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谷雨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谷雨詩詞

篇1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要說最熟悉的莫過于李白的《靜夜思》了,這首詩委婉地寫出了作者對家的思念之情;到之后“渭城朝雨?徘岢荊?蛻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閉饈子賞蹺?吹氖?端馱??拱參鰲酚咳胛業(yè)難哿保?擲鐨屑洌??慫坪醢鹽掖?敕直鷸?埃??執(zhí)幼擲鐨屑洌?葉戀攪俗髡叨耘笥鴨唇?度サ奈拗?氡?В??瘢?還善嗔勾永鐸系摹斷嗉?丁分型嘎凍隼礎!拔捫遠郎銜髀ィ?氯綣常?拍?嗤┥鈐核?邇鎩<舨歡希?砘孤遙?鶚且環(huán)?濤對諦耐貳!崩鐸媳簧咸旄秤櫛牟桑??咸煲哺秤枇吮?爍?????且晃瘓?鰲;蛐硭?腔實壑兇鈑形牟傻模?彩俏娜酥兇鈑腥?Φ模??桓鋈吮患性諏礁雋煊蚶錈媯?歡ɑ崾艿繳撕ΑK?薔?鰲??齬???凰?俏娜恕??恍椅娜恕K?乃?型純嗖荒鼙環(huán)⑿梗?謔撬?橢揮杏瞇醋韉姆絞嚼磁判棺約旱耐純唷

小時候,我因詩的韻律而學習詩,認為讀詩是一種高尚優(yōu)雅的事情,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本,并沒有領會詩之意,所以我只是詩之芽。

之后,我因詩的意思、故事而學習詩,認為詩歌是人類最美好記憶的載體,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意,并沒有領會詩之情,所以我只領會了詩之葉。

篇2

“月落”是以地球為參照物。“烏啼”是鳥的鳴囊振動發(fā)出的聲音。“霜”的形成屬于凝華現(xiàn)象。“漁火”表明燃料燃燒時,將它的化學能轉化為光能。“鐘聲”是在振動時產(chǎn)生的,靠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客船”因受浮力和重力的作用靜止在江面上,處于平衡狀態(tài)。

為什么鐘聲半夜才能到客船呢?那是因為聲音會“拐彎”。聲音是靠空氣來傳播的,可聲音有個“怪脾氣”,那就是它喜歡朝溫度低的地方走。由于白天接近地面的空氣溫度比空中高,聲音就往上拐到空中去了,若距離聲源較遠,那就聽不清楚或聽不見了。夜晚和清晨,接近地面的氣溫比空中低,鐘聲傳出去以后,就順著溫度較低的地面移動,于是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也能清晰地聽到鐘聲。同時,也與夜深人靜、雜音較少有關。所以,聲音會傳播得更清晰、更遠。

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

詩人陸游在那個年代就已經(jīng)察覺到城市暖于郊區(qū)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城市的“熱島效應”。形成“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為:一是工廠、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熱量;二是建筑群、馬路上的水泥比熱小,在相同日照條件下溫度上升明顯;三是城市水域面積小,水的蒸發(fā)吸熱少;四是樓群難以形成空氣對流。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弓箭能射大雕,說明拉緊的弓具有彈性勢能,射箭就是將彈性勢能轉換成了動能。

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

我們知道,柳絮是白色的,詩中怎么能說“柳絮”是“片片紅”呢?是否詩中寫錯了?其實,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光決定的。柳絮反射紅色的夕陽,所以看起來是片片紅。

“潭清疑水淺”、“池水映明月”。

這兩句詩說的是光的兩種現(xiàn)象。前句是光的折射現(xiàn)象形成的。因為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fā)生變化,就如同我們觀察盛了水的碗一樣,看上去水好像變淺了。后句是光的反射現(xiàn)象形成的。靜靜的池水如同一面很大的平面鏡,它可以將明亮的月光反射入我們的眼睛。

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

“花氣襲人知驟暖”是說聞到花香,就知道天氣慢慢變暖了。這說明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guī)則運動。分子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分子的熱運動加劇。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是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物而言的。前后兩句的參照物分別是行船和河岸。如果把河岸當作參照物,則是船動;如果以行船為參照物,那就是“兩岸青山相對出”了。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飛流直下三千尺”,說明了物體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同學們,下面提供了幾句詩,你能說說其中包含著什么物理知識嗎?

1.楓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2.“黃河遠上白云間”;“不盡長江滾滾來”。

篇3

意象是中國古代詩學中重要的藝術范疇,是組成詩歌意境的微小細胞,是構成詩歌大廈的基本磚石。《周易·系辭上》中雖早已出現(xiàn)“意”與“象”的概念,并提出“立象以盡意”的方法,但第一次將“意象”并提并引入文學理論的范疇,是南朝劉勰,其《文心雕龍·神思》曰:“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意即作家先觀照自然之物,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形象,然后開始動筆寫作。按照現(xiàn)代文藝心理學的解釋,意象是一種審美心理現(xiàn)象,是主體對外物的一種知覺方式,是有一定意義的形象。意是象中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意和象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是物我同一,主客交融的和諧統(tǒng)一體。作為審美意象的柳,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xiàn),幾乎是呈幾何級數(shù)增大,它的含義也有一條歷時性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可尋。《詩經(jīng)》中言柳詩凡四首,基本上處于借物抒情的初級階段,但已開詩中言柳之先河。《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幾句,借楊柳表達士兵的思鄉(xiāng)戀親之情,情景交融,堪為千古佳句。“柳”因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且易種好活,可以寓示遠行之人落地生根,隨遇而安,清人褚人獲《堅瓠廣集》卷四云:“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xiāng)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故在漢代又產(chǎn)生了折柳相送的民俗,流傳至今的地理學著作《三輔黃圖》卷六“橋”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古樂府中像《小折楊柳》《折楊柳行》《折楊柳枝》《攀楊枝》之類的題目幾乎被人們用濫了。魏晉時代,人物品評之風頗盛,柳又成了君子比德之物,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人格的象征。《世說新語·容止》曰:“有人嘆王恭形貌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南史·張緒傳》言武帝夸贊張緒曰:“此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時。”這說明魏晉六朝時期柳的人格化對象基本上還是男性,并且是有美好品格的男性。這種用法在唐宋詩詞中幾乎絕跡。

柳文化內在的流變規(guī)定并制約著人們審美意識的遷移。齊梁宮體詩以至初盛唐詩歌對柳意象的審美關注,除了在渲染離別情緒上勝前一籌外,從中又發(fā)現(xiàn)并賦予了更多的柔情媚意,人們慣于用柳葉比喻女子的眉與眼,用柳枝比喻女子們的腰與舞姿,用柳絮比喻女子的生死由人與情意無定,柳的女性化意味在逐漸增強。據(jù)有人統(tǒng)計,《唐詩三百首》中柳意象出現(xiàn)達二十九次之多,且大多與女性有關。清代詩評家程夢星評李商隱詩時即云,“唐人言女子好以柳比之”。中晚唐迄至宋代詩詞中,柳意象又多與青樓女子相聯(lián),成為賤稱女的貶義詞。于是漢語詞匯依附著柳意象殖生、擴展出一系列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符號:貶毀女子輕浮為,譏諷男子為尋花問柳,女居住之處為柳市花街,甚至連性病也被稱為“花柳病”。所以,柳意象經(jīng)過長期積淀,逐漸成為一種凝聚著中國人特殊情感和思想的大眾意象。

藝術的天敵在于重復、雷同,詠柳詩詞數(shù)以千計,然而首首不同,各有妙處,這是因為不同詩人以不同的審美心境關照客體對象,使柳多方面的屬性都得到了反映,也使詩人各不相同的情感得到了表現(xiàn)。只要想象存在,藝術將永遠不會枯竭,所以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談文學》中說:“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換一種情感就是換一種意象,換一種意象就是換一種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詩是做不完的”。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全唐詩》中詠柳詩約有四百首,每首立意各不相同,柳意象的蘊含因此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謎面。下面即以此為例略加繹述。

1.柳為自然之物,本無情感可言,然詩人吟詠,往往移情于物,化無情為有思。如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李商隱《二月二日》:“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韋莊《臺城》:“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皆言柳之無情而惱人。

2.柳寓示離情別緒。如王之煥《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雍裕之《江邊柳》:“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正因為柳與留別相連,柳促人離懷,故與前此相反,詩人有時不愿攀折柳條,不欲柳條生長。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其二:“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此可為情癡之語,非傷心之極者不能道此言語。

3.柳柔弱細長,多喻嬌好女子。李漁《閑情偶寄》卷五說:“柳貴乎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裊娜之致,徒垂無益也。”故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九說:“柳比婦人尚矣,條以比腰,葉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姿。”如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九:“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李商隱《贈柳》:“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首聯(lián)以楚王愛柳之典,寫與美人的交往。頷聯(lián)寫美人的可愛,頸聯(lián)寫與美人的離別,尾聯(lián)回憶昔日盛筵的歡樂,以反襯眼前離別的痛苦。正因為柳似美人,故唐代詩人往往因柳懷人。施肩吾《折柳枝》:“傷見路傍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白居易《憶江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4.柳作為春光春景,寓示著青春、歡樂與幸福。如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柳象征人的青春與歡樂,此時本當歡聚團圓,卻要無奈分離,故曰“悔”、“愁”。后詩中的“楊花”與柳絮實為兩種不同的花卉,植物學上有著嚴格的區(qū)別,但也有相似的地方,故古人多混為一談。

5.楊柳春榮秋凋,寓示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如白居易《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詩中大有人世滄桑,美人遲暮之感。又如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通過柳榮、枯的對比描寫,融合著詩人對生命、政治與愛情的慨嘆。

6.柳絮為素白之色,又是暮春的標志,故多以喻白發(fā),寓示人生老邁。如白居易《柳絮》:“三月盡是頭白日,與春老別更依依。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以柳絮之白比喻頭發(fā)之白,別出心裁。雍裕之《柳絮》:“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緣渠偏是雪,莫近鬢毛生。”此詩繪柳絮傳神逼真,呼之欲,由柳絮聯(lián)想到白雪,再聯(lián)想到白發(fā),最后寫到人的蒼老,貼切自然,形態(tài)畢肖。

7.柳絮無根,隨處墮落,這種飄蕩無依、不能自主的狀況寓示天涯游子漂泊不定、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生存狀態(tài)。薛能《詠柳花》:“浮生失意頻,起絮又飄淪。”薛濤《柳絮》:“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蕩惹人衣。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二詩借隨風飄蕩的柳絮抒發(fā)作者俯仰由人,不能自己的身世之感。與此同時,柳絮因微小繁多,暮春漫天飛舞,撩人思緒,且 “絮”同思緒的“緒”諧音,故又寓示閑愁多而廣。如劉禹錫 《柳花詞三首》其一:“ 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撩亂舞晴空,發(fā)人無限思。”又如馮延巳《鵲踏枝》:“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處尋。”

8.柳絮隨風飄蕩,落入水中,化為浮萍,隨波逐流,故多寓示女人的輕浮,謂之“風流之花”;又因柳絮的飛舞,極易讓人想到小人的得意忘形和趨炎附勢,故多寓示小人的輕狂,被貶為“顛狂之花”。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五:“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柳絮同桃花一樣為輕薄之花,在唐詩中成為倡女的代名詞。而李紳的《楊柳》則曰:“愁見花狂飛不定,還同輕薄五陵兒”,這里柳絮又是顛狂囂張,得意忘形的小人的象征。

從上分析可見,柳意象是一種因物感于心而生出的包含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它有兩個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單純說理或直接抒情都不能構成意象,意象賴以存在的條件是物象。其次,意象要求詩人不能對物象進行簡單復制,甚至照相式描寫,而必須運用審美經(jīng)驗對物象進行淘汰與篩選,以符合自己的美學趣味。兩千余年來,柳意象被歷代詩人反復地加以運用,由此呈現(xiàn)出諸多特點:

積淀性:歷史從來就不是割裂的,而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審美意象也是這樣。中國古代詩歌中一些常見的感染力很強的典型意象,一旦被某位天才詩人發(fā)現(xiàn)、使用,后來的詩人就踵而效之,反復沿襲,并將其類似的情感體驗投射于審美意象中,從而穩(wěn)定為經(jīng)典含義,使之能為更多的詩人接受。內容積淀為形式,形式一經(jīng)形成,就能喚起讀者類似的聯(lián)想。如上分析的柳意象,經(jīng)過歷代詩人長期使用,便已成為凝聚著具有較為穩(wěn)定含義如離別、傷感、柔弱、漂泊、輕浮、輕狂的典型意象,尤其是在唐宋詩詞中,柳意象蘊含的豐富與穩(wěn)定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再生性:誠如文化一樣,柳意象亦具有極大的再生性。它經(jīng)過歷代詩人不斷的使用,隨著文化背景與社會現(xiàn)狀的變化,該意象不斷派生、衍播出含蘊不盡的象征喻指。柳意象在先秦時不過是詩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普通詞匯,在魏晉時代多用于形容具有美好品格的男性,初盛唐則轉而形容柔弱的女性,中晚唐迄至宋代又多與青樓女子與小人相聯(lián)系,成為一個具有負面道德人格象征意味的貶義詞。形成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原因有兩點:其一,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不同,詩人的審美心境也有別,因而對同一客體事物便會賦予不同的情感,從而使意象的含義更新。其二,客體對象具有多方面的自然屬性,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這些屬性便會不斷被人們發(fā)現(xiàn)并加以突出描寫,從而導致意象的多重含義。柳意象的這一特點豐富了中國古代詩詞的表情層次,使古代詩人的抒情方式趨向多元。

差異性: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以及不同地域的詩人對柳意象的理解、運用有時也會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傷感的詩人可能會鐘情于殘花敗柳,富有朝氣與激情的詩人多著意于繁枝綠葉,閱歷深厚的詩人會由楊柳而生發(fā)對社會與人生的感慨,多情善感的詩人則會因之而聯(lián)想到離情別緒與意中人。如身處高位的賀知章所寫《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而漂泊異地他鄉(xiāng)的鄭谷所寫《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篇4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要說最熟悉的莫過于李白的《靜夜思》了,這首詩委婉地寫出了作者對家的思念之情;到之后“渭城朝雨?徘岢荊?蛻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閉饈子賞蹺?吹氖?端馱??拱參鰲酚咳胛業(yè)難哿保?擲鐨屑洌??慫坪醢鹽掖?敕直鷸?埃??執(zhí)幼擲鐨屑洌?葉戀攪俗髡叨耘笥鴨唇?度サ奈拗?氡?В??瘢?還善嗔勾永鐸系摹斷嗉?丁分型嘎凍隼礎!拔捫遠郎銜髀ィ?氯綣常?拍?嗤┥鈐核?邇鎩<舨歡希?砘孤遙?鶚且環(huán)?濤對諦耐貳!崩鐸媳簧咸旄秤櫛牟桑??咸煲哺秤枇吮?爍?????且晃瘓?鰲;蛐硭?腔實壑兇鈑形牟傻模?彩俏娜酥兇鈑腥?Φ模??桓鋈吮患性諏礁雋煊蚶錈媯?歡ɑ崾艿繳撕ΑK?薔?鰲??齬???凰?俏娜恕??恍椅娜恕K?乃?型純嗖荒鼙環(huán)⑿梗?謔撬?橢揮杏瞇醋韉姆絞嚼磁判棺約旱耐純唷

小時候,我因詩的韻律而學習詩,認為讀詩是一種高尚優(yōu)雅的事情,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本,并沒有領會詩之意,所以我只是詩之芽。

之后,我因詩的意思、故事而學習詩,認為詩歌是人類最美好記憶的載體,但我只領會了詩之意,并沒有領會詩之情,所以我只領會了詩之葉。

篇5

一般而言,古詩詞涉及內容比較豐富,如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心境、相關評價等。介紹和講解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讓學生了解詩詞作者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領悟和把握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古詩詞其實是作者人生感悟、情感變化的具體體現(xiàn)。優(yōu)秀的詩詞作品能夠生動地體現(xiàn)作者的人生觀和思想境界。因此,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內心情感上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充分了解他們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狀態(tài)。如,教學《泊船瓜洲》,教師可以事先介紹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在學習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可以向學生適當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詩詞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可提前布置課前作業(yè),發(fā)動學生收集與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可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展示自己的機會,發(fā)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從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二、品味語言,涵養(yǎng)人文情懷

學習和鑒賞古詩詞的語言精髓和遣詞造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的藝術特點,有效提高學生對古文化的認識。要深入地領會和鑒賞古詩詞的精髓,就要先理解其中的詞句。我國的古詩詞大多采用單音節(jié)詞,如《望廬山瀑布》,望:遠看;日:太陽;照:照射等。在發(fā)音上,古詩詞也有獨特之處,與現(xiàn)代文具有較大差別。例如,《回鄉(xiāng)偶書》中的“衰”字的發(fā)音。在句式上,倒裝句是古詩詞經(jīng)常采用的表達形式。例如,‘客愁新”實際是“客新愁”的意思,在翻譯成現(xiàn)代文時,要將順序理清。古詩詞大多語言精練。例如,在教“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時,要向學生介紹詩詞的這類特點,將古詩詞的精髓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心境。

三、朗讀感悟,豐富人文情懷

閱讀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技能,教師要給予他們鍛煉的機會。要讓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學習,深入理解古詩詞的精髓,與詩人在情感上共鳴,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充分感受古詩詞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為學生的朗誦增加音樂背景,以強化現(xiàn)場氣氛,讓學生全心投入。例如,在要求學生高聲朗讀《敕勒歌》時,用一段蒙古草原音樂,給學生伴讀。通過多次的朗誦訓練,學生會逐漸體會到詩歌中的豪邁之情,被詩歌所描述的蒙古草原的氣魄所深深打動,仿佛北方的羊群就在眼前,放牧人的聲音就在耳邊響起。游牧民族熱愛大草原、熱愛放牧的情感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髓。高聲朗誦詩歌,不僅能夠讓朗誦者更好地體會到詩詞的韻律和意境,而且能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

四、想象賞析,培養(yǎng)人文情懷

(一)講解古詩文的過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詩歌具有用詞精練、語句高度濃縮的特點,詩句的意思跳躍性很大。因此,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品味詩歌所包含的情感。意象,是欣賞古詩詞的一個關鍵詞。它通過觸景生情,讓讀者從環(huán)境描寫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心理感受,體會作者的情感。例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包含了作者對外部環(huán)境的深刻認識和豐富情感。意境是詩歌的靈魂,詩歌的立意與主題,都與之密切相關。意境綜合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和創(chuàng)意。古詩詞都離不開意境的創(chuàng)造。意境是用來描述詩人內心感受的具體物象。教師要注重詩歌意境的剖析,將學生帶入詩人創(chuàng)造的獨特境界之中,以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以《山居秋暝》為例,在講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時,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中創(chuàng)造的意境:竹子、泉水、村婦等圖畫元素,體驗到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不斷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體驗情感的過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篇6

2、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在我闥兮,履我發(fā)兮。

3、萬福吉祥久打禪,事隨人愿佛休閑。如期應約紅塵醉,意韻梅邊蝶臥眠。

4、公證之道,秉承公正、勤勉、謹慎、和諧之道,此乃行之于心也。以公心立世,乃為人之道,唯知足者常樂,樂其所樂。

5、一歲新來一歲除,幾家歡喜幾家哭。少人千萬豪宅臥,多數(shù)三間陋舍居。金玉滿堂誰不喜,平安永伴我長愉。此心只愿無災難,幸福相隨樂有余。

6、更歡爆竹滿城喧,紫氣東來福兆門。玉牛辭鼠除夕歲,春風一夜轉乾坤。

7、隔屋青燈一點明,臥聽檐雨落三更。無因作得還鄉(xiāng)夢,門外兒童爆竹聲。

8、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

9、歷尾無馀日,更籌促曙躔。持愁賸殘歲,將老入新年。

篇7

外觀欣然于大眾審美

如果不是手機正面右上角的碩大LOGO,你可能都無法認出這是一款帶有芬蘭血統(tǒng)的手機。從整體的風格來說,NOKIA 6的外形和諾基亞Lumia 930比較類似,棱角分明,十分硬朗,不過家族特色就顯得弱了一些。整個手機的設計簡約,機身采用的是鋁合金一體成型工藝,硬度不錯,而且CNC切割恰到好處,尤其和磨砂黑配色的諾基亞6對比效果鮮明。背部用上了目前最流行的U型天線設計,與后殼融為一體。在最新的Nokia 6正面,我們可以看到5.5英寸Hybrid In-cell屏幕(IPS技術),覆蓋有2.5D弧面康寧玻璃。1080P分辨率符合目前主流需求,但是卻沒有更大的驚喜,堪堪夠用大概是比較實際的評價。Nokia 6底部有一顆按不下去的Home鍵,支持指紋識別,左右兩側分別是返回鍵與菜單鍵。底部的Home鍵雖然按不下去,但是震動反饋感在同類設計的產(chǎn)品中做得算是比較不錯。指紋的識別效果理想,支持熄屏模式下解鎖,不過解鎖速度只能說是一般水準。Nokia 6音量鍵與電源I都設計在了有兩條高光切邊的右側邊框上,按鍵手感有些肉。左側邊框則是頂針式卡槽,支持雙卡,這對于國內的主流手機配置來說并不意外。諾基亞一直都以做工出色聞名,NOKIA 6再次證明了這一點。手機背蓋與玻璃全周貼合度很高,官方給出數(shù)據(jù)稱縫隙部分只有0.05mm,肉眼根本看不出來。背部的1600W像素攝像頭與雙色溫閃光燈豎向排列,讓人有些失望的是,攝像頭模塊略微突出機身,我比較擔心長時間放置手機,鏡頭是否會被磨損。手機底部是傳統(tǒng)的micro USB接口與揚聲器。這里補充說明一下,諾基亞6采用的是上下雙揚聲器設計,支持杜比全景聲,對于喜歡外放的用戶來說,真正是個好消息。總的來說,5.5英寸屏幕的NOKIA 6持握手感比較出色,沒有明顯的短板,外觀顏值也還過得去。不過在這個安卓手機缺乏新意的時代,NOKIA 6的整體外形也沒有跳出目前主流審美的桎梏,大眾臉,沒特色,全靠LOGO加分,大概就是其最顯著的特點。

驍龍430到底夠不夠

首先大家要端正一個觀點,那就是NOKIA 6只是諾基亞復活之后推出的第一款試水的手機,并不是它品牌的新年旗艦,對于性能有很高要求的用戶,基本上可以歇歇了。不過430的芯片組搭配,確實也只能算入門級的產(chǎn)品。驍龍430為驍龍400系列的高階產(chǎn)品,采用八顆28nm制程的Cortex A53架構核心,核心頻率1.2Ghz,集成Adreno 505圖形芯片。雖然屬于400系列,但在圖形表現(xiàn)上要優(yōu)于采用Adreno 405的驍龍616。搭配4GB的運行內存,應付一些常用應用那是游刃有余,甚至因為芯片在使用時會全頻率運行,所以在一些網(wǎng)絡游戲身上,你也不會察覺到遲鈍。但是如果你玩像《NBA 2K17》這類大型游戲,你就會發(fā)現(xiàn)芯片組在性能方面的捉襟見肘了,卡頓那簡直是必須的。除此之外,Nokia 6還搭載了雙揚聲器系統(tǒng)和智能功放芯片,外放立體聲提供了不錯的臨場感,系統(tǒng)集成了杜比Dolby Atmos音效增益技術,對于喜歡用手機看片的用戶來說Nokia 6的娛樂體驗要優(yōu)于很多同價位機型。在攝像頭的配置方面,Nokia6采用前置800萬像素(1.12μm,F(xiàn)2.0)的攝像頭,具有84大廣角。而后置的為1600萬像素(1.0μm,F(xiàn)2.0),支持PDAF相位對焦功能,旁邊設有雙色溫閃光燈,基本上也能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使用需求。NOKIA 6的電池容量為3000mAh,在5.5英寸屏幕中顯得中規(guī)中矩,待機一天沒有問題,重度使用因為芯片組的原因表現(xiàn)也還可以接受。不堆砌硬件是一件好事,但是整體硬件水準偏低卻可能會讓部分消費者感到失落。

篇8

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和精華,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愛國情感,對于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優(yōu)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1 引言

由于現(xiàn)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使其更深入的了解詩意,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只有注意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

2 初讀詩文,落實字詞句教學

一首古詩,一般是一課時完成,要求達到的目標要一一落實,包括生字的認識、書寫等。依據(jù)學段不同,初讀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初讀古詩文離不開詞句教學,低段教學尤其如此。試想,如果學生生字認不清形,讀不準音,如何能讀懂并體味詩意呢?如李白的《贈汪倫》一詩,教學中要求學生認識“贈、汪、秀、舟、欲、踏、潭”等生字,會寫“舟、乘、汪”等3個生字,教師要夯實這些字詞的教學,以便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當然,隨著年級的升高、識字的增多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學生初讀詩文認識生字也逐漸由“細致變粗略”,這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之,初讀詩文要依據(jù)學段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讀通讀順,以達到順利推進課堂教學的目的。

3 語言美:即品詞析句 體味詩情

小學古典詩詞具有著篇幅短小、語言精美、事物抽象、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認真推敲,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引導學生在詞語的比較、推敲與甄選中的理解、體味詩句的意思、感悟詩中語言的美妙,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學生充分預習古詩后,開始學習古詩的內容,首先我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一字一句的讓學生自己慢慢的去領悟,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翻找;其次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將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上互相交流,互相探討,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再次將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到黑板上,由全體師生共同研究解決,重難點處老師適當點撥,畫龍點睛。

如:在教學《泊船瓜洲》時,我采用比較的方法引領孩子品味詞語,即通過置換詞語進行比較和推敲,以體會詞語運用的精妙。讓孩子思考作者先曾寫成"春風又過江南岸"而后換成"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原因?"過"字與"綠"字有什么不同?在推敲詞語的同時感悟到這樣一改,全詩境界大為改觀,整個江南生機勃發(fā)、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便色彩鮮明地躍然紙上了。

4 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古詩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借助現(xiàn)代教學設備,這樣能使詩歌的意境更直觀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因為大家都知道古詩產(chǎn)生的時代離我們已經(jīng)很久遠了,古詩中出現(xiàn)的生活片段很難讓現(xiàn)在的孩子接觸和體會。所以單靠教師的只字片語很難解釋清楚,孩子們也無法體會出相關的詩意。這時就要教師借助多媒體,制作課件,讓學生通過聲像、視頻去了解歷史、了解過去,這樣不僅讓學生理解詩意,也幫助學生拓展了課外知識。

例如:箬笠、蓑衣這兩件物品現(xiàn)在已找尋不到,教師通過播放幻燈片再現(xiàn)這些物品,讓學生直接感官認識。多媒體不僅可以展示歷史,還可以帶學生領略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幫助他們理解詩意。

例如:在學白的《望廬山瀑布》時,許多學生都沒有去過廬山,單靠一些呆板的圖片是無法體會廬山三疊泉的雄偉和壯觀。這時我在教學是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廬山三疊泉的視頻,學生仿佛到了實地,感受到了三疊泉壯觀的氣勢。輕而易舉的理解了詩句——遙看瀑布掛前川。在一課三研中,平行班運用圖片介紹進行教學的對比中,運用多媒體的班級課堂效果好于運用圖片的班級。同時,教師也體會到運用多媒體上古詩文課自己也輕松很多,學生也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直觀掌握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5 恰當引導,求理解求深入

古詩詞內涵極其豐富,如果語文老師引導得不好,只講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帶學生深入了解詩詞,學生難對詩詞產(chǎn)生興趣。小學語文老師應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慢慢走入詩詞的境界中去,讓他們領略到詩詞的獨特魅力。

同樣,講到辛棄疾的《清貧樂·村居》一詞,老師可這樣提問:“同學們想想看,他們兄弟三人,誰是家中的主要勞力?”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大兒子。”“對了!我們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哦,從‘鋤’字可以看出,扛鋤頭是比較重的活兒。大兒子年齡大些,所以他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我們再接下來看,二兒子年紀稍微小些,所以他就做些紡織之類的活,在仔細地編織雞籠。而三兒子呢,他年齡最小,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所以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老師通過一連串的提問,把學生一步步引入詩詞的美妙意境中,也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6 結束語

篇9

1、生命教育

《長歌行》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親情觀念教育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3、愛惜糧食教育

《憫農(nóng)》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勤奮頑強教育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5、時間觀念教育

《明日》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6、人際關系教育

《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7、進取精神教育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堅強意識教育

《梅花》

篇10

雨意象思想感情雨作為一種自然現(xiàn)象,經(jīng)過詩人、詞人用獨特的藝術視角觀察,具有了飽滿的生命力,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常見意象,那一首首詩詞在雨的滋潤下越發(fā)清新透亮。本文將詩詞中的“雨”意象分為希望之雨、朦朧之雨等幾類,并就其各自蘊含的深刻意義進行分析探討。

一、希望之雨

寫景即是寫情。詩人、詞人借雨抒情。雨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感情后帶有豐富的思想韻味。根據(jù)雨下的節(jié)令可分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俗話說: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及時的、溫潤的,帶給人希望的。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的滋潤使草木開始生發(fā),萬物充滿生機。在那個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灌溉技術卻并不十分發(fā)達的年代,人們靠天吃飯,春雨貴如油。可以想象農(nóng)家人見到春雨落地時的喜悅心情。

春雨對農(nóng)作物有好處,給大地帶來生氣,對人類和社會是有益的。所以,重視文學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這一含義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說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風化雨那樣滋養(yǎng)人們的心靈,讓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樣成長得更好,傳播了正能量。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詩就有這樣一層和風細雨的含義。再看蘇軾的《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春雨洗凈了道路的塵土,也滌蕩了詩人使人心靈上的塵埃,賦予春雨積極的意義。

二、朦朧之雨

江南煙雨、杏花微雨都會營造出朦朧優(yōu)雅的意境。如宋代詞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轉平沙。雨霽高煙收素練,風晴細浪吐寒花。迢遞送星槎。”還有蘇軾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山水在薄紗一般的煙雨籠罩下顯得影影綽綽,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畫氤氳了詩人的思緒。

細雨展現(xiàn)的思緒也是濃淡相宜的,沒有太強烈的情緒起伏:“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蘇軾《望江南》)等詩句都表達詩人若有若無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悅,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國人中和含蓄的審美標準。細雨觀景,景物顯得更加別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微雨綿密就像剪不斷的思緒。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氣轉冷。“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的寒涼會帶給人蕭瑟的感覺,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秋天葉離樹,花離枝,秋雨中也常有離別的故事,愁是離人心上秋。柳永的《雨霖鈴》便是如此:“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現(xiàn)悲愁意境。如姜白石《點絳唇》):“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許渾《謝亭送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規(guī)的啼叫聲讓此時的雨變的蒼涼,如蘇軾《浣溪沙》:“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夜雨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蓖泶旱挠耆绱魇鍌悺短K溪亭》:“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這些都寫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禪意之雨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主導宗派,“禪”在佛教指靜思。在靜思中,可以領悟真諦,破除煩惱,尋得自在。詩佛王維曾寫過《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中的雨有空靈之美,雨有了禪意的跳動。

松濤聽風,竹林聽雨,晶瑩的雨滴滴在碧綠的竹葉上,景物顯得格外青翠空明。以動襯托外部環(huán)境的安靜,內心的寧靜,更顯得詩人心境通透,與萬物合而為一。如宋人方岳的《聽雨》:“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頗有莊周夢蝶的意味。伴著雨聲入夢,夢和現(xiàn)實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身心閑靜得連鳥都不猜疑。外部的雨聲絲毫沒影響詩人,反而更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寧謐。

五、人生之雨

豁達莫如坡。他的《定風波》這樣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雨可以摧花折枝,詞人便借雨來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最后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xiàn)了詞人寬闊的胸襟:不為外界風雨所動,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蔣捷的《虞美人》全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伴著雨的淅淅瀝瀝不斷變化。隨著人生經(jīng)歷的增多,詞人不復年少時的輕狂,飽嘗人生百味后聽雨的心情也隨之改變。認識到悲歡離合的無常,最后“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詞人過多的情緒起伏,就像詞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也逐漸趨于平和。

《紅樓夢》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寫的《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林黛玉寄人籬下,陰穢的賈府如何安放她自純凈的靈魂?秋雨給她風霜刀劍一樣的生活增添了凄涼,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無依的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