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城西百尺樓范文
時間:2023-03-23 18:5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烽火城西百尺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篇2
關鍵詞: 盛唐邊塞詩 思想內容 技巧
每次在課上讀起邊塞詩,總有一兩位男生跟著吟誦。的確,我也和他們一樣喜歡邊塞詩。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道出了將士的赤子之心;一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嘯出了壯士的豁達情懷;一句“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嘆出了戰士的悲涼人生。邊塞詩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們去品味、去思索。
邊塞詩從漢魏六朝時期開始發展,到盛唐時到達高峰。高中階段所碰到的邊塞詩大多是盛唐時期的,所以我們以盛唐邊塞詩為研究的主要對象。
邊塞詩歌往往是多種情感的載體。以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為例,七首詩有對親人的思念,有對將士凄涼生活的感嘆,也有對將士英勇的歌頌。可見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是很復雜豐富的,這給學生把握邊塞詩的思想內容增加了難度。高考中多次出現邊塞詩,思想內容正是其考查的重點。如何把握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我提一些看法。
一
想要把握邊塞詩的思想內容,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盛唐時期邊塞詩為何會繁榮?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問:詩人為何要寫邊塞詩?關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我們現在所推崇的邊塞詩多半是盛唐時期的。盛唐時期,國家幅員遼闊,國界線漫長,戍邊將士眾多,為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盛唐時期,文人普遍有著建功立業的思想。如何建功立業?作為文人,首先得棄筆從戎,這就為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儲備。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最能說明問題。為什么要寫邊塞詩?答案很簡單:文人看到部隊中的生離死別,看到大漠邊關的壯麗之景,想到千里萬里外的閨中愛人,心中就有了感觸,就想寫出來。所以,研究邊塞詩的思想內容,就是研究邊塞詩的作者在那個時候心里有什么樣的感觸。
二
想要準確把握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我們還需了解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是如何分類的。邊塞詩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思鄉懷人類
文人離開家園,奔赴邊關,時間依舊,難免思念家中親人,于是就借助詩歌表達出來。例如王昌齡《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二)歌頌贊美類
文人初到軍營,看到武人的豪放豁達、笑談生死,難免心生敬意,于是借助詩歌贊美一番,就很自然了。例如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三)寂寞愁苦類
邊關生活枯燥,且時時處于危險中,身體上的疲勞、精神上的緊張讓脆弱的文人開始感慨邊關的生活。例如王昌齡《從軍行(其七)》:“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四)忠君報國類
古時,忠君報國的思想支撐著戍守邊關的將士。這些人誓死保衛邊疆,值得歌頌。詩人就用詩歌贊美他們,例如王昌齡《從軍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五)其他
還有控訴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抒發懷才不遇之情的等,不一一細說。也有些邊塞詩思想內容復雜,一首詩中往往包含多種情感,大家需要注意。這樣,在了解了邊塞詩思想內容的分類后,我們在鑒賞時就能對號入座進行分析了。
三
在分析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時,我們還應掌握一些小技巧。這樣便于我們快速準確地把握該詩的思想內容。
(一)抓住關鍵詞
例如柳中庸《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該詩題眼為詩題中“怨”字。抓住這個“怨”我們就能很快地把握該詩的思想內容了: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二)抓住意象
邊塞詩中經常有邊關景色的描寫,會有一些能寄托情感的意象,我們可以抓住這些意象去分析,把握該詩的思想內容。例如王昌齡《從軍行(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詩中狂風、塵土、昏暗的天色、半卷的紅旗營造了一種戰事欲來的緊張氣氛,為后文寫到生擒敵首做了鋪墊,也為抒發得勝后的激動高興之情做了鋪墊。
(三)知人論世
在把握詩歌思想內容時,作者的人生經歷和詩歌的創作背景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他曾經被貶至邊塞多年,在這段歲月里,他用詩人的眼光審視著邊關的種種生活,從各個方面去挖掘守關將士的內心。正由于他貼近將士,關注將士的生存,因此他的詩流露出的便是將士的真情。我們在鑒賞他的邊塞詩時,就必須考慮到這一點,這對于我們準確把握思想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四)了解創作背景
篇3
那什么是對法呢?所謂對寫,即人們慣常稱呼的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所謂的主,指抒情的主體,也即抒情主人公;所謂的客,指抒情的對象,也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含有對法的詩詞,詩人在表達主觀情感的時候,往往不從自身寫起,而是把抒情主體“我”放在客體的位置,把客體放在抒情主體的位置,假想客體對“我”的思念、牽掛、留戀、期待等復雜的情感,進而達到表現“我”對客體思念、牽掛、留戀、期待等復雜情感的目的,更能把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事實上,對法的運用,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周南?卷耳》,該詩后三章以思家念歸的征人口吻來寫的,反復鋪陳他在旅途中的辛勞和愁思,從而將思婦懷人的惆悵之情從征人思歸這一角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之后,用對法表現思鄉懷人的詩詞便頗為多見。
一、推己度人,懸想客方以傳情
對寫是曲筆的一種,在思鄉懷人的詩詞中較為常見。思鄉懷人這一類詩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游子征夫等離家在外的漂泊羈旅之人,由于處境困厄、仕途多舛、人生失意,于是往往會在詩詞中實寫自己思念親友懷念家鄉的情愫,但是詩人為了達到用語含蓄蘊藉的目的,卻不簡單地直寫抒情主人公的自身情感,而是從其親友落筆,以寫親友對自己的所思所為來表F自己對親友的懷念之情,如此曲筆,讓自己的思念之情更為曲折濃釅。評論家沈德潛針對對法曾說:“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凄涼。”由此可見,寫客情終究還是為了達到加倍抒己情的目的。
例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詩人卻并未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在三、四句中,采取對法,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
例2:從軍行七首(其一)/(唐)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這首邊塞詩,原本要抒發的是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但是在表現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用了對法,一句“無那金閨萬里愁”,顯得十分委婉曲折。詩人所要表現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果。這一對寫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顯得情深意切。
例3:蘇幕遮/(宋)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曰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周邦彥本詞所抒之情為鄉關之思。“故鄉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的“五月漁郎相憶否”這句使用了對法,不言自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從“魚郎”思念自己的角度來抒發對家鄉的思念,更加襯托出“我”對家鄉親朋的思念。
二、落筆于物,無理而妙以移情
借物抒情,移情于物,也是對法中常用的表現方式。詩人習慣于將抒情主人公的主體情感轉移到客觀外物之上,通過外物折射觀照自身情感,以使主觀情感客觀化,抽象思想具體化,從而達到于優美意境中表情達意的目的。此外,移情于物往往伴隨有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面上看似乎違反一般生活情況及思維邏輯,但是無理的描寫和敘述,卻更深刻地表現了事物特征及個人感情。看似無理,卻更有詩意情趣,能夠很好地抒發主人公難表之情。
例4:移家別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詩人采用落筆于物的對法,配之以擬人修辭,創造了童話般的意境。首句先寫湖上舊居的春日風光好,后三句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用“系”字抒寫不忍離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條、藤蔓修長的特點,又寫出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符合春日和風拂柳的情景,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尾聯使用了對法,表現對自身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沖突。“迷津欲有問”顯然是孟浩然故意設問,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展現自身的隱居與從政的糾結。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于東南各地(最后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將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己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面對不可預知的前路時的迷茫心情。
五、假想團聚,虛擬快樂以襯情
古代詩詞中的夢意象多與閨閣愛情、相思離別、思鄉懷遠相關。詩人們善于將相思之情通過夢來表現,無論是夢中的相會相期、夢醒的惆悵感傷、夢斷的悲哀孤獨,還是夢難成的絕望凄涼,都飽含了沉摯的相思之情,令人嘆惋。總之,古詩詞中回憶或設想與對方相聚時的歡樂情景以反襯今日的相思之苦,并倍增其苦,也是對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例13:客中憶二女/(明)高啟
每憶門前兩候歸,客中長夜夢魂飛。
料應此際猶依母,燈下看縫寄我衣。
此詩作者未直抒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展開聯想和想象,借對方來寫自己,表面上看是寫對方,而實際是寫自己,采用的是“主客移位的對寫法”。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借助夢境,虛寫回憶中兩個女兒一齊在門前等候父親歸來,并想象她們在燈下依偎在母親身旁,看著母親縫制衣服的情景,充滿了溫馨之情。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妻兒,卻虛擬出如此其樂融融的景象,是為了反襯自己流落異鄉的凄愴,以及對家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例14: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詩用筆曲折,在淡淡而起中蘊涵濃濃的情思。首句以設問領起,一問一答,一實一虛,第二句轉入寫景,三、四句運用了對法,是希望之辭,寫詩人想象將來相聚時的情景。作者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歡樂。在前人的詩作中,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是李商隱的獨創。假想團聚的目的,是為了表現出詩人對妻子強烈的思念之情。
例1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y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不相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