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外音書斷范文
時間:2023-03-16 11:28: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嶺外音書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原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2、釋義: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 多媒體;小學古典詩歌;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2-0083-02
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學的精華,更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過去私塾教育時代就作為啟蒙讀物的材料,現在小學所選古典詩歌也不少。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技術作為近年來新興的教學手段,在小學古典詩歌教學中加以運用,不但可以擺脫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還可以把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通過多感官的合作,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氛圍。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歷的限制,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要充分根據學生實際和古典詩歌特點進行教學。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古典詩歌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 突出吟誦,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化枯為趣
小學所選古典詩歌基本上是唐詩絕句,其語言凝練,平仄押韻,節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具有音樂美,所以在對詩歌進行分析和解讀前,先指導和督促學生背誦,一定讓學生讀出鮮明的節奏和神韻。背誦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對課堂教學環節來說,是對詩歌進行內容理解、體會情感的一種準備,有感情的朗誦本身就包含著對詩歌情感的體悟和表達。
學生背誦后,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難理解的枯燥的古典詩歌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變成有聲的音樂。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典詩歌的欲望,為古典詩歌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利用多媒體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為了突出吟誦的重要作用,先讓學生模仿錄音朗讀,強化朗讀能力。在指導學生背誦時,第一遍,播放古典詩歌的相關錄像,配以輕聲的錄音;第二遍,錄音沒有了,在畫面旁有重點詞的提示,學生依據提示詞語復述整首詩歌;第三遍,學生依據畫面展示的內容輕聲背誦。采用這樣的方法,學生記得牢,背得快又準。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讓學生沉浸在古典詩歌的意境中,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一下子就愛上了古典詩歌,學習興趣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 突破時空,利用多媒體連通古今,化難為易
古典詩歌及其背景離當前這個時代較遠,教師理解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缺少歷史知識的小學生的理解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古典詩歌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受時空限制,形象地傳輸、保存和再現知識原型,把間接的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接形象的知識。同時,憑借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提供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能使他們更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當然,設置相關的動畫、音樂、圖像等,要結合學生認知實際,不能簡單按照某些資料的專家介紹,一定要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比如楊炯的《從軍行》,該詩開始寫出征打仗的場面的隆重和莊嚴,這時可播放相關的畫面、聲音,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地去體會。詩歌最后“寧做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寧愿當兵當個“小排長”,也不在京城做個小官當個書生,詩人為什么如此熱衷于參戰打仗?這時,通過影像資料介紹,把當時的背景、詩人遭遇等利用多媒體形象化地呈現出來,學生就來了興趣。可以給學生這樣介紹:初唐剛建國,人人自信,都熱愛這個國家,都想建設這個國家,國家又想收復和擴展邊疆,重視軍人,誰立功就封給他官職以示獎勵,所以,想成名想實現個人理想的年輕人就特別想從軍,打仗回來立功封侯。學生如身臨其境,知識很快就化難為易了。
再如《尋隱者不遇》,文本中的隱者是現代學生不大理解的現象,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進行介紹:古代不肯做官,不愿與世俗的人交往而隱居在深山野林的人,往往是一些得道的高僧,找到他們往往很不容易,而賈島本人年輕時出過家,也曾和師傅隱居過,此時拜訪這些人,也是他對這方面感興趣。這樣介紹學生就對這首詩發生的背景了如指掌,而且通俗易懂。另外,利用多媒體展現他們隱居的美景,更利于學生把握詩歌的主旨。
3 還原生活,利用多媒體獲取信息,化虛為實
詩來自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提煉,是敏感的詩人對生活真實的感受。詩抒發的是人情人性,是詩人面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聯系自己的體驗或設想,才能更好地懂詩。而在這方面,學生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受年齡的限制,往往有些教師要么過度拔高,在那里大發議論;要么是概念化解說,讓學生記憶,學生感覺高深莫測,會對精美的詩歌望而卻步,敬而遠之。這樣的教學會適得其反,打消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針對這一點,要想法設法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把詩歌表現的內容或者情感盡力還原到學生的現實生活里,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走進文本,更能在文本的學習中得到心靈的成長。
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情感表露的一處是“情更怯”,為什么怯?害怕擔心什么?這里面就有生活了。單獨琢磨近鄉情怯,那可能性多了,如在外混得不好,丟人,不敢問別人,怕人家認出來奚落,偷偷回家。要聯系前幾句,這是一個整體的敘述,開頭說“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好幾年在外沒有家的任何消息,這下就順著這個邏輯可想而知,這幾年,不知家里情況如何,有何變故,天災人禍,他太不敢聽了,怕有不幸啊。詩人常年漂泊在外夜夜惦念,常常懷有美好愿望,這些問題馬上就要知道了,去又害怕起來,怕毀滅了自己美好的愿望!這樣的解讀就讓學生感覺是一個現代人現實的遭遇。同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及時引導學生觀看“因為思鄉矛盾徘徊”的場面。這樣學生馬上把人們低落的思鄉情緒、想問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意識到了,解決了一開始難以體會到的虛的情感,更貼近生活的真實。
4 巧借網絡,利用多媒體拓展知識,培養能力
多媒體技術為教師提供了很多便捷,網絡的發達更讓教師可以隨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因此,語文教師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應該針對不同詩歌的內容特點多設計一些開放的作業,多安排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并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創新的作業。
例如,在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布置學生搜尋關于大海的相關信息,學生要較好地完成作業,就需要尋找大量資料,同時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整理,整個過程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審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隨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蓬勃興起,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古典詩歌教學,更有助于提高古典詩歌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它也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要認真學習,積極探索,尋找多媒體技術與小學古典詩歌教學整合的最佳結合點,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孫厚釗.多媒體網絡教學淺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3(5):46-49.
篇3
一、品味煉字類
題目形式:
1.詩歌中的某字或詞有什么表達效果?
2.某個字或詞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為某字?
4.你最欣賞哪個字或詞?請賞析。
題型示例(山東):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渡 漢 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問題:首句中的“斷”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解析:“斷”字面上是“斷絕、隔絕”的意思,結合“音書”一詞,可以理解為詩人與親朋音訊隔絕的含義,再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作者從被貶之地嶺南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蠻荒之地的孤寂、苦悶及對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應為:寫出了詩人與親朋音訊隔絕的境況,更突出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應對策略:這類題主要考查精煉詞語的能力。解答時要抓住詩歌中關鍵詞語來點評,可以從詞性、色彩、修辭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涵。但在分析時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二、名句賞析類
題目形式:
1.某詩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該如何理解?
2.詩歌的某聯流傳成了千古名句,請分析原因。
3.從某句詩中領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題型示例(湖北黃岡):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問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你怎樣理解?
解析:這兩句詩之所以被后人傳誦,是因為它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向人們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應明確景物的特點,可理解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的樹木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然后說出這句詩所蘊含的哲理,意思是說,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
應對策略: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被后人傳誦的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這類題多為開放題,答案不要求統一,要掌握常見的鑒賞評價的角度:能指出寫景特點或采用的修辭手法或用詞的生動形象,以及能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等。
三、主旨情感類
題目形式:
1.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描寫了怎樣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3.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題型示例(山東濟寧):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秋 夜 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問題:全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這首詩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前三句,作者描繪了計時的漏壺在靜夜響起了“丁丁”滴水聲、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出、暗處的秋蟲通宵在鳴叫的三幅畫面,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見所聞,通過這些形象,再結合詩人婉約的詩風,我們可揣測詩人的思想感情為:思婦獨守閨中的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對即可)
應對策略:這種題型主要考查我們對詩歌的主題思想和情感態度的領悟。解答這類題要用一句話概括詩歌形象的特點,并根據所描繪的形象特點及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郁頓挫)來推斷詩人的情感態度。
四、想象描述類
題目形式:
1.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優美的意境。
2.詩歌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題型示例(四川內江):欣賞下面一首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西 江 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現。
問題:詞的下片給人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100字以內)。
解析: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類詩歌鑒賞題,有字數限制,題干中的關鍵詞是“畫面”,即要求將下片內容以“畫面”的形式再現出來。描繪時要將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轉溪頭”忽然呈現出來的社林“茅店”等形象無一遺漏地再現出來。此外,答題時還需要注意用語的簡潔優美。示例: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漸漸的,雨點飄落下來,想找個避雨的地方,說來也巧,當年曾經見過的茅店,依然在社林邊!
應對策略: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象。解答這類題目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畫面,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五、表達技巧類
題目形式:
1.詩歌某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2.詩歌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
3.詩歌是怎樣抒發作者的情感的?
題型示例(江蘇南通):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問題:詩的三、四兩句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生動傳神。試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
解析:這是一道典型的表現手法類試題,要求賞析三、四句,注意題目要求中的“修辭的角度”,這兩句寫白雪盼春,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雪花比作“飛花”,是比喻,然后再說出這些修辭手法表現了什么內容(或抒發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擬人手法,表現了詩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動而傳神;把白雪比喻成飛花,把初春的冷落寫成了仲春的熱鬧,富有情趣。
篇4
關鍵詞:流行歌曲 古典詩詞 傳承 意象 意境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無論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練的語言形式、還是委婉含蓄的表情達意、意味悠遠的藝術境界都是值得我們反復回味的。而隨著歷史的積淀,古典詩詞以其冼練的語言、豐富的情感,越來越成為人們情感表達的載體,而進入流行歌曲歌詞創作的領域,使得古典詩詞以一種清新并且優美的方式被流行歌曲加以傳頌和傳承。
眾所周知,蘇軾的《水調歌頭》在現代被直接翻唱為《但愿人長久》,而李煜的《虞美人》也被大家廣為傳唱,我認為這是對古典佳句作出的最好的現代版的詮釋。直接將現成詩詞配樂,將歌詞發揮得淋漓盡致,深受大眾的喜愛并廣為流傳,遠遠勝出了單純詞的表現功能,這也恰好說明了古典詩詞對流行歌曲的積極影響。這兩首都是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直接套用的典型。除此之外,有的流行歌曲并不是對古典詩詞全文詩句的直接挪用,而是截取其中的標題或名句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劉海波的《人面桃花》;李清照的《聲聲慢》等。
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直接傳承,將詩詞以音樂的形式繼續流傳人間,使得古典詩詞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時空的跳躍性,能夠經久不衰。然而,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傳承不僅具有直接性還有間接性,主要是指流行歌曲并不是直接套用古典詩詞中的原句原詞,而是將古典詩詞中的某些突出的意境、意象、韻律及優美的辭藻化用到流行歌曲中,使得它們能夠廣為流傳。
而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間接傳承性體現得最明顯、最突出的就要屬方文山所寫的歌詞了。他的作品亦詩亦詞,亦詞亦詩,將唯美的古典情韻、濃郁的民族氣息與現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既承傳了古典詩詞的意象、意境、形式與語言,又用現代的創作技巧與思維對其進行了完美轉化,給人以特殊的審美享受。
一.對古樸唯美的意象的巧妙化用
古典風尚與潮流元素巧妙的融合,是方文山歌詞的最重要特色。而古典化的意象,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彌漫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選取古詩詞中有特殊含義的事物為意象。如周杰倫唱的《娘子》中的歌詞:
娘子依舊每日折一枝楊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邊默默等著我/
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邊默默等著我/……/景色入秋漫天黃沙掠過/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相思寄紅豆,無能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心傷透
這首歌詞,以現代語言塑造了一個癡癡等待、靜靜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在詞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詩詞中的常用意象——“楊柳”,而早在《三輔黃圖》中就有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①這就證明了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而在古典詩詞中,“柳”是渲染離愁別緒不可或缺的“道具”。這首歌詞中借“楊柳”來暗示離別,真正地將古典的浪漫情懷融入了現代的歌詞寫作,使人感覺迎面撲來的是一股穿越時空的風,在唯美的愛情中更流露出羈旅、遷逐、游子的情懷。而這樣的例子在方文山的歌詞中比比皆是。如古詩詞中代表相思的“紅豆”:“相思寄紅豆,無能為力地在人海中漂泊,心傷透”。(《娘子》);意味著比翼齊飛的蝴蝶:“蝴蝶自在飛,花也布滿天,一朵一朵因你而香”(《星晴》);等等。
2.靈活運用古典詩詞中的經典語句為意象。
早在唐宋,歌詞領域就已經存在截取前人成句,或間接化用前人成句入詞的先例。賀鑄嘗自云:“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常奔命不暇。”②與他同時期的周邦彥亦是如此,所謂“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③古人還有“奪胎換骨”之說,這也是一種創作方法。“‘奪胎換骨’出于惠洪《冷齋夜話》:‘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所謂‘奪胎換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詞匯重寫前人詩意,以前人詩歌內容作為創作材料。”
而這種“筆端驅使古人”的詞學風尚和“奪胎換骨”的手法,在方文山的詞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運用。再以《娘子》為例,“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瘦馬”的意象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進行了巧妙的“奪胎換骨”;“天涯盡頭滿臉風霜落寞,近鄉情怯的我,相思寄紅豆”,則化用了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
在另一首作品《發如雪》中,“縱然青史已經成灰,我愛不滅。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只戀你化身的蝶”化用了“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著名詩句;“你發如雪,凄美了離別,我焚香感動了誰?”化用了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凝結成“發如雪”的意象;“邀明月,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美”,化用了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和蘇軾《少年游》中的“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用“邀明月”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意境。
二.對意境的“生命律動”的獨特把握
篇5
一、誤會錯過顯真情
學生從小就愛讀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疑是地上霜”一句雖然簡潔,卻包含了復雜的心理過程:低頭,只見地上一片雪白,以為是秋霜降落,心內頓感凄涼;略一思量,原來是月光!又不禁讓人為“月圓而人未圓”而傷感。一次人對景物的心理誤讀,讓詩歌平添了波折,讓平白樸實的語言蕩起了情感的漣漪。
打開電視,一些連續劇也往往有讓我們難以釋懷的情節:兩位主人公彼此期盼,彼此尋找,卻往往在即將相遇的剎那擦肩而過,讓我們在遺憾中心生疼痛。這讓我想到了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宵佳節,微風輕拂,煙火絢爛,香車穿梭,鼓樂聲聲,玉壺流轉,笑語盈盈,熱鬧繁盛的夜里,詞人卻苦苦尋找著心底的人兒,四處張望,卻不見她羞澀婉轉的笑容。這種遺憾,讓人悵惘。而就在詞人惆悵失落時,卻驀然發現,遠處那一角殘燈里,隱隱約約的可不就是她那若有所待的倩影!一種悲喜莫名的感慨也漫上了讀者心頭。沒有先前人與人錯過的失落,就沒有后來驀然回首的喜悅。一個極平凡的生活畫面被作者捕捉、定格,竟有這樣動人的情感張力!
在第一次寫親情的作文訓練中,我引導學生回憶這兩首詩詞,啟發學生思考自己在與父母的相處中有沒有這種誤會或錯過,不僅僅是人與人的錯過,更重要的是付出與理解的隔閡。當我們抓住這些瞬間,文章的真情就有了流淌的出口。
我班的楊洲同學通過寫與母親打電話來展示母親深沉的愛,其中一段特別感人:
翻開日歷,我驀然發現母親生日已過,而那天我正好打電話回家,竟不知道說聲“生日快樂”。母親也一直未提及此事。
打給母親的電話,簡短而悠長。
母親說,電話費很貴,怕你花錢。
“我”打電話回家,明明是母親的生日,卻錯過了,忘記了祝福母親,作者將自己對母親生日的忽略與母親對我的牽掛進行對比,在自我責備中道出了對母親一番深情的慚愧,語言雖然平實,讀來卻倍覺動人。
鄢嫣同學在寫媽媽時,也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聽到醫生對媽媽說:“我早跟你說,你的腰不能進行像爬山那樣的劇烈運動,而且還要少走路,多在家里休養,不然,萬一病情加重,我也無能為力。”我霎時怔住了!我居然在看到媽媽爬山那樣步履艱難時無動于衷,居然在媽媽說她腰痛不能陪我去散步時生她的氣!瞬時,眼淚奪眶而出。
媽媽的腰有病,不能劇烈運動,而“我”由于不知情而誤會了媽媽,埋怨媽媽不陪自己散步,對媽媽爬山緩慢而無動于衷,可是當“我”明白真情的時候,心靈震顫的剎那,也撥動了讀者善感的心弦。這份付出與理解的錯位讓人讀來倍覺真誠。有了這個小小的波折,“我”對媽媽的愛理解得更深透了。
二、烘云托月襯真情
文貴情真,而情不一定要直抒,采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往往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蘊藉,耐人尋味。中國古典詩詞,不乏借景抒情之作,唐朝詩人王勃在《江亭夜月送別》中寫道:“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詩人寫亂煙,見出心情的迷亂;寫飛月,流露聚散匆匆之感;寫離亭,滿帶落寞凄涼之情;寫寒夜,暗寫心頭離別之愁。詩中不見離別之人,卻處處染著離別愁緒,讀來讓人仿佛佇立寒夜,獨自遠望,心內悵惘不已。整首詩景情巧妙融合,情滲于景,景映襯情,使詩歌見出空靈蘊藉之美。
欣賞了許多古典詩歌,學生也喜歡其含蓄委婉之美,在寫作中也常常運用這種烘云托月之法。我班的丁圣蘭同學寫自己獨自在家的孤獨之情,就將自己滿心的埋怨移注于身邊的景物:
“這日子怎么過呀,都要冷死了。爸媽跑到哪里去了?”我在心里埋怨著,望著窗外那搖曳的杉樹,原來它們和我一樣沒人疼,沒人愛。……
看樣子今天要在冰窖里過一天了。夜幕降臨了,窗外的冷風又請來了幫手,晶瑩的雪花像幽靈般從天空飄落,有的落在樹梢,有的落在枝頭,還有一部分不知道哪兒去了。
作者冬天回家,卻發現家里冷冷清清的,心里不禁冷落落的,于是,杉樹也和自己一樣孤零零的,冷風、雪花也和夜幕一起降臨,讓我們心里也不禁孤獨起來。瞧,雖是寫景,卻讓人體會到了心中之情。
三、細節描寫見真情
“于細微處見精神”,我很喜歡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當我把這首詩推薦給學生的時候,不少人被最后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感動了。這兩句只截取了家書要發出時的兩個細節――“復恐”和“又開封”,讓我們體會到了詩人千言萬語惟恐漏掉一句的心情。正是這富有詩情的細膩之處傳達出了詩人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一“恐”一“開”中包孕了生活的真情。
打開學生作文,也有不少感人片段:
我一手拿著剪刀,一手托著父親的手,當我的指尖觸到父親的掌心時,我的心猛地被什么刺了一下。他的手心有很多凸起的像起伏的山巒一樣的皮膚,其間還有一些模糊不清的烈痕,黃土般的顏色中還夾雜著少許黑斑。我說不上這都是些什么,我的視線從手心移到手背,他的指甲基本上是灰色,指甲背早已被磨平了,沒有一點血色,手背上突兀的血管清晰可見,和深深的皺褶交織在一起,零亂無章,刺痛我的心的正是父親這粗糙、猥陋的手。
這是張江城同學給父親剪指甲的過程,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父親那雙寫滿了辛勞的手,“凸起的像起伏的山巒一樣的皮膚”“模糊不清的裂痕”“少許的黑斑”“磨平”的“指甲”“突兀的血管”“深深的皺褶”,這滿懷感情的文字既刺痛了作者的心,也刺痛了我們讀者的心。
下面是張天榮同學寫媽媽的文字:
以后的日子,媽媽看韓劇的次數少了。每次吃飯,她會情不自禁地拿起遙控器,但即將按下的一剎那,她的手又縮了回來。她拿起筷子,往我的碗中放了一塊肉說:“多吃點,吃飽了好搞學習。”那一年,媽媽只看了三部韓劇。
句句都是描寫平凡的生活,一個愛看韓劇的媽媽,多么可愛而熟悉的形象啊。可是“即將按下的一剎那,她的手又縮了回來”,就在這舉手之間,道出了媽媽對我的關愛。多么細微的一個動作,卻成了動人的瞬間!
四、推出真我表真情
有很多同學在寫作中習慣于用介紹或陳述的口氣來寫文章,滿足于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即可,讀完文章,我們會發現,文章中的“我”不知到哪去了。這種“忘我”的作文顯得干澀,缺少感染力。
唐詩宋詞中,詩人不論是寫自己還是寫人物形象,都處處蘊藏著“真我”。如唐朝詩人宋之問貶居嶺外,在“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的情況下對家人倍加思念,好不容易回到家鄉,卻道“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句“情更怯”而“不敢問來人”將詩人復雜而微妙的思念之情說得如此深婉動人。
即使是詩人寫他人之作,也從不丟掉“真我”。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詩人描寫一位閨中登樓賞景,見到陌頭楊柳,不覺悔上心頭。“悔教夫婿覓封侯”,一個“悔”字讓我們體會到她心中深藏的思念之情。沒有作者的“真我”融入,他又如何能把握出思婦內心的微妙變化呢?
例如,我班張甜的作文片段:
錢!錢!又是錢!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厭其煩地拜訪著我們,父親終于又擠出一個燦爛得似乎沒有夾雜絲毫煩惱的笑容,對著我說:“以后啊,要好好學習,什么都別管,啊?”父親放下了手中的通知書,扛起鋤頭,干活去了。我強忍的淚水也終于忍不住一滴一滴流過我的臉頰,流過我的心里。……
我只能哽咽地跟在父親身后,踏上了我們的征途。父親啊父親,你又何必費盡心思來滿足我的虛榮心,其實你可知道我早已讀懂了你的微笑。我不要什么虛榮心,我只要父親你能幸福你能開心啊!
作者想去城里學校讀書,可家里的條件又不允許。父親在生活的壓力面前沒有過多的言語,只是樸實地囑咐我好好學習,然后用他的鋤頭,用他的勤勞,扛起了生活的重擔。面對這樣一個偉大的父親,我們怎能無動于衷?于是,作者感情的潮水在內心涌動,流瀉筆端,抒寫了對父親的真情。
五、對面敷筆道真情
唐朝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淪陷長安,思念遠在州的家人,寫下《月夜》一詩:“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明明是自己望月思親,杜甫偏偏想象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從對面寫來卻道出了彼此思念的深情,使情感顯得更加哀婉深沉。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詩中“無那金閨萬里愁”一句最是惹人愁腸,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如畫龍點睛,使全詩神韻飛騰,更具動人的力量。
我班的馬香明同學寫自己牽掛奶奶的文字很感人:
也許你正在月空下翹首企盼,也許你正在窗邊默默祝愿,也許你正躺在床上克制你對我的思念。奶奶,你還好嗎?
作者運用了對面敷筆法,設想奶奶此時對自己的掛念,而在彼此的牽掛中,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對奶奶真誠的思念。
下面是趙純同學對爸爸的思念:
夜很靜,窗外一片漆黑,只聽見樹葉沙沙響的聲音。有一片葉子飄落了,如同我心里的嘆息。此時此刻,爸爸,您在干什么呢?是在別人家里為了那血汗錢而揮汗如雨呢,還是在寂靜的黑夜中風塵仆仆地往家趕呢?您一直都是這么操勞著,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