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傳說范文

時間:2023-04-03 17:34: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的傳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愛的傳說

篇1

是誰用愛的陽光喚醒?

沉睡的心靈,

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我曾只是花叢中平凡的花朵,

是誰用愛的露水澆灌?

枯涸的心房,

在妖嬈中尋找自然。

我曾是種子,

在溫暖的懷抱里,

開枝散葉,

開花結果。

天地間那份燦爛,

誰是我的看客?

我曾只是一彎清澈的溪流,

是誰用愛的力量引領?

奔向智慧的海洋,

在激進中追逐夢想。

我曾只是一堆雜亂的文字,

是誰用愛的靈感賦予?

構成神奇的篇章,

在漸變中獲得光環。

我曾是溪流,

在獨特的目光里,

聚集精神的源泉,

收集智慧的寶藏,

海陸間那股澎湃,

誰是我的伯樂?

我曾經那么孤單,

但今以詩為伴,

經受文明的洗禮。

直到我終于遇見了——

我的看客,我的伯樂。

獨自狂歡著的日子遠去,

相互交流著的文學,寫作。

我發現有份受人注目的光芒,

在您的身上閃閃發亮。

或許,生命中的過客常有。

但欣賞自己的伯樂不多,

您是我人生的導師,

更是生活的益友,

您的細心雕琢,

我成長的傷痛補上了笑容,

我相信彼此的相遇。

篇2

傳說于大禹治水,盤古開天時期,有99個孩子就出生在這里,其中50個是男孩,49個是女孩。他們自幼父母雙亡,相依為命,幸得有女媧的幫助,才得以長大成人。

要說這青山綠水確實養人,這99個可憐的孩子,從小就過著艱苦的生活,以野菜,野果為生,男孩卻一個個長得腰圓臂壯,高大腿壯,非常之結實。而這些女孩年方十八,一個個卻像一朵美麗的鮮花,甚是招人喜歡。

這些姑娘們不僅容貌出眾,而手腳靈活,心地善良。俗話說,日久生情,這些男孩與這些姑娘們從小玩到大,難免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產出了深厚的情感。

這些帥氣的男孩們都深深地愛上了這些漂亮的姑娘們,可在這些姑娘們的眼中也如此,因為這些男孩們是如此的出色。實在讓這些姑娘們難以取舍。這痛苦的愛情纏繞在這99個人之中。但是男女比例不一,導致有一位男孩始終不能擁有自己完美的愛情。

一日復一日,一年又復一年。他們就這樣痛苦不堪的生活著,他們誰也不想撕破臉,而他們誰也不想放棄自己的愛情,放棄自己心目中的愛慕者。

可終于有一天,他再也無法忍受這感情的折磨。于是要求與其他兄弟在第二天上午在石洞比武決勝負,如輸者自動放棄感情。

勝負結果已出,根據承諾,這位男孩必須放棄自己的愛情。

而他承受不了這致命的打擊,于是他躲到了石洞。可那些姑娘們知道這事之后也覺得自己心中有愧,所以她們守著洞口,一直等待他出來,可是一年又一年的過去了,但始終未見他的蹤影。

多年過去以后,這些姑娘們瘋了,而那個男孩卻失蹤了。

篇3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 電視劇 傳播 差異

隨著近些年影視技術的發展以及電視劇藝術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小說改編為電視劇的趨勢有所加強。其中,一代才女張愛玲的小說在被改編的過程中,更是受到社會、媒體及其文學愛好者的持續關注。從2003年拍攝的《金鎖記》,到同年9月上映、令人印象深刻的《半生緣》,再到2009年在央視取得較好收視率的《傾城之戀》,由張愛玲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在傳播過程中,產生與其原著傳播不同的特點與效果。本文分析比較兩者在傳播過程中的主要差異,以期為電視劇的改編提供參考。

一、張愛玲小說與改編的電視劇的傳播特點

小說與電視劇作為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有著文學藝術和視聽藝術的差異和特殊性,兩者在表達方式、表現手段、敘事角度、人物塑造以及情節構造等方面均存在較明顯的不同之處。

(一)表達方式

眾所周知,小說以文字為媒介。故事的傳達需要讀者在閱讀中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換成形象;電視劇是以影像和聲音為媒介,直接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一個具象的故事。

在小說敘事中,語言文字具有較大的伸縮性與包容性,決定了故事傳達的多義性與復雜性。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另一方面,文字的抽象性使它只易從共性上處理對象,很難具體觸及個體。在張愛玲的筆下,無論是人性嚴重扭曲的七巧、命運無常的曼楨還是柔弱外表下具有戰斗精神的白流蘇,其人物性格和心理只有經讀者的想象和再創造,才能產生形象感并形成完整的故事。而電視劇傳播借助攝影機和錄音設備將故事直接訴諸于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那些模糊、間接的人物形象,在紅木漆的家具、銀白色的旗袍、老上海的霓虹燈和閣樓等視覺性的沖擊下,在同一瞬間撞擊著人的整體機能,其間無需任何語符的轉譯。“視覺在我們的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過我們的眼睛,我們可以比通過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圍的世界”。①

(二)表現手段

1、意象、反、倒敘――張愛玲小說

張愛玲小說的表現手段較為豐富,通過比喻、象征、想象,尤其是隱喻、類比以及巧妙的意象的運用,為文章營造出一種蒼涼而無奈的悲劇意蘊。《傾城之戀》中帶有蒼涼意味的意象隨處可見,如風、窗、鏡、月、胡琴等,特別是兩次對鏡子的描寫,將鏡子易碎、虛空、相隔的特性,完全融入到那場無奈的婚姻之中。

張愛玲的小說較少因果分明的邏輯安排,每當情節即將接近的時候,她總不肯輕車熟路地滑入讀者期望的場面而是克制地宕開一筆,以別具慧心的隱喻和象征暗示人物命運的陡轉。正如她自己宣稱的:“我喜歡反――艷異空氣的制造與突然的跌落”。②張愛玲對她筆下女性的命運設計,往往是在接近的時候,主動出擊或是扭轉先前存在的種種可能性,盡管這種選擇帶有濃厚的非理性色彩。

另外,倒敘手法的運用為張愛玲的小說也增添了回味的空間。長篇小說《半生緣》的開頭是這樣寫的:“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這種典型的倒敘方式和《金鎖記》開頭那段“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如出一轍,均以敘述人對往事的追憶為引子,情緒的宣泄先于情節的跌宕,奠定整個文本傳播過程中淡漠凄涼的基調。

2、影像、鏡頭、音響――改編電視劇

電視劇作為影視語言,由基本的影像、音響、字幕三部分組成。在敘事方面,電視劇又通過畫面、色彩、鏡頭、節奏、語言等方式將小說的虛幻轉化成一種視聽方式。

由穆德元執導的電視劇《金鎖記》改編自被傅雷稱為“文壇最美的收獲”③的中篇小說《金鎖記》,該劇在片頭處理上,運用純樂曲,沒有任何歌詞,蒼涼而又略帶激進的旋律,配以主人公七巧身穿寬旗袍、無奈的表情,身處龐大的家族背景與無法選擇命運的畫面,無需過多言語與表達,凄涼哀傷的意蘊已傳達給觀眾。同樣,在連續劇《半生緣》的第25集中,劇情伴隨主人公顧曼楨陷入姐姐與姐夫布下的圈套并遭姐夫蹂躪而到達矛盾沖突的,驚悚恐怖的旋律加之強有力的節奏,在昏暗的燈光布景下營造出一種貼切的悲劇氛圍,為后來劇情的發展及結局的布置做好情感上的鋪墊。

(三)敘事角度

1、全知的敘事角度――小說的傳播

張愛玲小說的敘事角度為傳統的全知敘事角度,即對她筆下的各種人物和事物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地加以表現,也謂之“全知視角”。作者創造了各種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必然也會站在一個縱覽的高度上對他們的經歷、命運以及人生走向幻化成筆下靈動的文字。全知的敘事角度使傳播自由靈活,敘述人不受時間空間等限制,使人物和事件得到自由表現,也使讀者對人物和事件能有全面具體的了解。

2、主人公的“內視角”敘事――改編電視劇的傳播

電視劇文本與文學文本有諸多不同,僅就視角開辟而論,文學文本的確享有天馬行空的自由,瞬息之間可上天入地,一句話便能并列出不同時空的不同事件。就此而言,電視時空展現的具象性,鏡頭乃至屏幕的局限性,使得電視劇敘事難以企及前者的那般“無所不能”。

而電視劇的創作者更多時候并非用自己的全知眼光觀察劇中的人與事,而是盡量轉用劇中人物的特定視角去表現故事。“內視角”,即編導大致等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其所見、所感、所思均附著于劇中的特定人物。根據張愛玲長篇小說《十八春》改編的35集電視連續劇《半生緣》,第一集開頭畫面為黑白色彩的舊上海俯瞰景象,這時主人公顧曼楨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娓娓道來:“十四年了,日子過得真快,對中年以后的人來講,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縫間的事,可是對年輕人來說,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將小說中部分原文字與主人公內心獨白以畫外音的形式聯系起來,吸引觀眾跟隨主人公的視角,一同去感受她一生的悲歡離合。直至十四年后男女主人公再次相見,相擁而泣時,曼楨的內心獨白再次響起:“世鈞,我是抱著絕望的心情來等待,因為我太了解你了,你是那么的善良,我不想讓你為難……”簡短幾句便將自己的無奈、痛楚傳達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細細體味人生的無常。這是電視劇的常用聚焦方式之一,即以“個人化”面貌、以第一人稱方式直接進行敘事,熱奈特將其稱之為“同源故事敘述”。④

(四)人物塑造

無論小說還是電視劇創作,塑造人物的性格是關鍵。筆者認為,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在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脫離原著較多,這也是影響不同觀眾評價其改編電視劇優劣的因素之一。

以《傾城之戀》為例,原著的女主人公白流蘇離婚后寄居在娘家,受到兄嫂的奚落,內心孤苦無依,但她具有戰斗的精神,在一場相親會上,為了獲得真正的勝利,她追隨男主人公范柳原到了香港……

改編的電視劇《傾城之戀》女主角的古典淑女形象與自然優雅的姿態與原著保持了較高的一致性,然而縱觀全劇,陳數所塑造的白流蘇多了幾分心無城府的純情,少了幾分張愛玲筆下的戰斗與反抗精神。而小說中的范柳原是一個“吃喝賭”樣樣都來的人,甚至在結尾他與白流蘇之間也僅僅只有“一剎那的諒解”。電視劇與小說傳達給受眾的感覺與想象空間大相徑庭:原著中流蘇幸運地成為柳原的妻子,從“婚姻的保障”到“經濟上的安全”,她便可“笑吟吟”地暫時把生命告個段落,勾起讀者對這可憐女人的憐憫同情之心與無奈之感,而電視劇則在溫馨華美的婚姻中結束,從男女主人公深情對視的眼神中,我們分明可預見他們今后美好生活的開始。

(五)情節建構

由文學敘事而來的影視作品,最終要符合“直觀性、具體性、可感性、確定性”的要求,需要作多方面的技術處理,其中很重要的是在小說紛繁復雜的線索中選擇或增添那些與主題相關的情節進行敘事。

借助現代科技,電視連續劇突破了傳統舞臺的時空局限,可以而且需要“多人多事”齊頭并進,但同時需要堅持“立主腦”和“減頭緒”的基本原則。正如朱光潛所說:“戲劇和小說都描寫人和事。人和事的錯綜關系向來極繁復,一部戲劇或小說只在這無窮的人事關系中割出一個片段來,使它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許多在其他方面雖有關系而在所寫的一方面無大關系的事事物物,都需斬斷撇開。”⑤

電視劇《半生緣》,故事情節復雜,人物眾多。閱讀小說可細讀,反復琢磨。可是以視覺形象為主的電視劇,畫面鏡頭不能停留或“翻”回來重看,讓觀眾慢慢品味。小說有一定的讀者范圍并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約,而電視劇是大眾化的藝術。因此,改編時必須注意它的通俗性、可視性,使之易為廣大觀眾接受。《半生緣》中編劇對原著刪繁就簡,抓住了諸如世鈞為曼楨找尋手套、離別整理行李等典型細節進行刻畫,緊緊圍繞主要人物的感情線索進行創作。

二、張愛玲小說和改編的電視劇的傳播效果與評價

對“改編型”電視劇的評論,“忠實原著”說似乎已成為評價的某種思維定勢。電視劇《半生緣》《金鎖記》等被搬上熒屏以后,所得到的聲討多于贊揚。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⑥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實質上也是改編者用當代眼光對文學名著進行的一次新的闡釋,改編后的影視作品或多或少都會打上改編時代的烙印,體現出當下的時代精神和當代人的審美情趣。

影視劇不同于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一向被稱為高雅藝術、精英文化,為少數文化人所專有;而影視劇屬于通俗藝術、大眾文化范疇,是為當代最廣大的影視觀眾所欣賞的藝術。在把文學名著改編為影視作品時,改編者必須能夠找到文學名著與當代觀眾需求的契合點,變深奧為通俗、變典雅為樸實、變曲高和寡為雅俗共賞。

一代才女張愛玲的小說改編也給予電視劇改編者以啟示:轉換觀念,不再過分地拘泥于原作所表現的主題意蘊,不滿足于“影視連環畫”式的簡單“翻譯”原作,而是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盡量契合當代觀眾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①歐納斯特?林格倫:《論電影藝術》

②張愛玲:《流言》,中國科學公司,1944年版

③金宏達主編:《回望張愛玲――華麗影沉》,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④[法]熱拉爾?熱奈特 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1版,P111-112

⑤朱光潛:《談文學?選擇與安排》,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P209

⑥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P2

篇4

在非洲,即使是號稱“獸中之王”的獅子,也對山魈畏懼三分。

山魈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在一天中,一只雄性山魈與不同的雌性進行的情況很常見。

在中國古籍記載和無數的民間傳說中,山魈是一種可怕的動物:體型巨大,長著和人相似的臉,手臂很長,會發出人一樣的笑聲。不僅長相可怖,山魈還力大無窮,在傳說中,它不僅比豹子跑得快,還能夠徒手撕裂虎豹,在《山海經》、《神異經》、《聊齋志異》等記載神仙鬼怪的故事里,山魈一直被視作妖怪。

實際上,真實的山魈生活在非洲中西部,是世界上最大最聰明的猴類,它們不愛攀爬,大多在地面活動。山魈十分強壯,同時兇猛好斗,不但會捕獵小型的猴類為食,更敢與獅子、豹子等猛獸搏斗。

中國傳說中的妖怪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猴

中國關于山魈的記載,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古籍《山海經》。那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關于山魈的記載:長著人一樣的臉,手臂很長,全身覆蓋黑色的毛,聽見人笑也跟著笑,嘴唇能遮住臉……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山魈的面貌復雜多變。有時候就像“大山精靈”之類的生物,終日生活在深山里,守護著山林,不和人類來往;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兇殘的怪物,潛伏在深山密林,一有機會就攻擊人類……

在《聊齋志異》中,山魈就變身成藏身在寺廟里主動攻擊人類的惡鬼:身材高大,臉面像熟了的南瓜皮,兩眼閃著光芒在房間里四下察看,張開的嘴有盆子那么大,牙齒稀疏,每顆有三寸之長……”

事實上,中國本土并沒有山魈這種動物,它們全部生活在遠離中國的非洲中西部,如剛果、加蓬、尼日利亞、喀麥隆等國家的熱帶雨林。

從體型上看,山魈更接近于大猩猩,身材魁梧,體長61~81厘米,體重達55公斤。盡管在猴類中是最聰明的,但山魈的大腦遠不如猩猩發達。

眾多的猴類中,山魈極易辨認:鼻骨兩側各有一塊骨質突起,呈鮮紅色。對于雄性山魈,這塊突起的紅色是否鮮艷非常重要——直接決定它能否得到雌性的關注。在一個山魈種群里,面部顏色越鮮艷的個體,往往在種群里的地位就越高,而顏色最鮮艷的山魈,通常擁有最高的統治權,是整個種群的領導者和保護者。

山魈幾乎全身都被毛發覆蓋:腦袋上是蓬松的褐色頭發,腹部是淡黃褐色的毛,身體其他部位是綠褐色的毛。除了臉部,山魈只有臀部沒有被毛發覆蓋——山魈的臀部分布著豐富的血管,皮膚呈現微紅色或淡紫色。當它們興奮的時候,加劇的血液循環會使這種顏色更加明顯。科學家認為:在野外,山魈的體表顏色格外醒目,方便種群的其他成員在穿越密林時跟隨。

脾氣暴躁、性格兇猛

敢和獅子、豹子等猛獸搏斗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山魈是怪物,讓人懼怕。在原產地非洲,當地居民同樣給這種體型巨大的怪猴貼上“害獸”的標簽。比如在剛果地區,山魈經常闖入農田,對莊稼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當地人眼中,山魈是害獸,更是十分另類的動物。除了在覓食和躲避危險時會爬上樹,山魈大多數時間都在樹林的開闊地帶活動,它們的奔跑能力極強,最快時能達到每小時50公里,遠遠超過以靈活敏捷著稱的獼猴。

當地人懼怕山魈的重要原因是:它們性格暴躁,性情多變,而且力氣大,勇猛好斗,喜歡喧鬧吠叫。山魈的上肢比下肢長,而且粗壯有力,臂力是普通成年男子的5倍。不僅如此,山魈還有鋒利的爪子和尖銳的牙齒,對各種動物都具有極大的威懾力。

野外的山魈以家族為單位集體生活,內部等級嚴格,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雄性山魈通過打斗來決定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對入侵者或挑釁者,它們更是毫不留情地打擊。在野外,科學家們沒能觀察到山魈打斗的場景。但據說在非洲,即使是號稱“獸中之王”的獅子,也對山魈畏懼三分。

如果單打獨斗,山魈當然不是獅子或豹子的對手,曾經有攝影師拍攝過這樣一組照片:一只獵豹戰勝了一只落單的山魈,然后將戰利品拖上樹藏好。不過,這樣的情況應該不多見,因為山魈是一種群居的動物,種群數量經常保持在30只以上。單獨覓食的獵豹是不敢招惹身手敏捷、悍不畏死的山魈群的。即使是成群生活的獅子,面對一大群兇猛好斗、身手敏捷的山魈,通常也不會冒然攻擊,以免造成兩敗俱傷的結局。

在動物園,科學家曾意外地看到了一場山魈與黑猩猩之間的戰爭——隔著鐵柵欄的“鄰居”黑猩猩率先進行挑釁,對著山魈大聲吼叫。隨即,山魈毫不示弱地用尖叫予以回敬。你來我往之后,黑猩猩朝山魈吐了口水,雖未能命中,但卻氣得山魈臉色發紫,對黑猩猩做出兇惡的表情,以示警告。最終,矛盾激化,山魈展示出超越黑猩猩的靈敏度,用粗壯有力的上肢穿過柵欄,打了黑猩猩一掌,鋒利的爪子使黑猩猩臉上流出了鮮血……由于柵欄的存在,戰爭沒有再次升級。最終,動物園不得不在黑猩猩和山魈的籠舍中裝上一層厚厚的鋼化玻璃,以防止“戰爭”再次爆發。

山魈的種群生活

強者為王和一夫多妻

山魈是群居動物,一個種群通常由30~50只個體組成。包括一位首領,也就是成年的雄性山魈,以及2~10只成年雌性山魈,數十只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山魈和少數幼崽。山魈的雌雄很好分辨,雄性山魈個頭大,體表顏色更加鮮艷,嘴里的獠牙也更鋒利。

和大多數哺乳動物相同,山魈也是晝行夜伏,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覓食上。在短暫的休息時間里,山魈會相互梳理毛發、剔牙或者打鬧嬉戲。山魈的食譜很復雜,主要食物包括水果、堅果、熱帶植物的細嫩枝葉,也常吃昆蟲、蝸牛、蠕蟲、蛙類、蜥蜴、鼠類甚至其他較小的猴類。食物采集好后,首領對食物的分配擁有絕對權威。

因為生活在熱帶,一年四季氣溫變化不大,食物來源充足,所以山魈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雌性山魈時,雄性山魈像接到命令一樣開始亢奮,活動量增大,在雌性山魈身后開始追逐。此時,雌性山魈不會拒絕雄性的追求,甚至會主動對雄性示好,表達的愿望。山魈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在一天中,一只雄性山魈與不同的雌性進行的情況很常見。獲得了的雌性山魈,常常會在其他雌性面前大喊大叫,炫耀自己的“得寵”。

山魈的懷孕期約為210~240天,每胎僅一只。懷孕之后,雌性山魈就不再,開始疏遠躲避雄性。孕期中后期,雌性山魈不再上竄下跳,行動變得緩慢而小心翼翼。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必然,科學家觀測到的山魈分娩時間幾乎都在半夜或凌晨。分娩時,雌性山魈用前肢撐在地上,以半蹲的姿勢用力外排胎兒,在胎兒頭部娩出之后,雌性山魈會用前掌輕輕抓住,再緩緩用力直至產出幼崽。剛出生的小山魈體重僅有500克左右,胎毛稀疏,呈淺灰色,臉部、手掌和腳掌淡紅。盡管剛出生的小山魈看起很虛弱,但卻能發出響亮的叫聲。分娩結束后,山魈媽媽會將小山魈抱在懷中,舔干幼崽面部和體毛上的羊水,并將胎盤和大部分臍帶都吃掉。

在哺乳期,雌性山魈的哺乳頻率非常高,每小時至少有20多次。小山魈每天除了睡覺就是吃奶,因此成長非常迅速,滿月之前就能夠學會在地上爬動和啃食果實等食物。

青少年時期是山魈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期。這個時期里,它們的主要任務是運動、覓食、休息和嬉戲。旺盛的精力使它們成為山魈種群中最早起來活動、最晚休息的個體。未成年的時候,腹部和眼皮是白色的,據研究,這是因為白色在森林中更為醒目,便于它們在遇到危險時被同伴發現,從而得到幫助。山魈約在4~6歲時成年,開始離開母親,加入其他的種群生活。一般情況下,野外生活的山魈壽命約為20年,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曾出現過25歲的高壽山魈。

后記:

山魈的危機與保護

日漸稀少的珍稀動物

野生的山魈分布區狹小,僅見于非洲西北部的幾個國家。盡管勇猛好斗,但山魈并非沒有天敵。即使能在作戰中擊退獅群,取得最后的勝利,也必須付出一些同伴的生命。如果落單的山魈不幸遇到獵豹,生還的幾率幾乎為零。此外,蟒蛇也常常將山魈當做捕獵的對象,常常潛伏在山魈必經的小河流中,用伏擊的手段攻擊山魈,一旦張嘴咬到山魈,就快速纏繞住獵物,然后將它囫圇吞下。科學家就曾多次在蟒蛇的糞便中發現過原本佩帶在山魈身上的無線電項圈。

篇5

若你在耳朵上又多一個耳洞的話,你還會去碰愛情嗎?

傳說,如果女生一輩子不打耳洞,下輩子會不是女生而是男生了。

傳說,如果是男生的話,在左耳上打兩個耳洞,那么他下輩子還會是男生。

都說耳洞是感情的缺口,連著心臟的神經,有著最溫柔的脆弱。

傳說,穿過耳洞的紅顏,下個輪回還會遇上前世的愛。

打耳洞是為了紀念一個人,打耳洞的痛是刻骨銘心的,就像永遠不會忘記這個人一樣!

傳說,你為你愛的那個人打耳洞,下輩子你還會遇到她(他)!

穿耳洞時,如果你想著你心愛的人那么下輩子你就是她(他)的人。

在遇見你真愛的時候,你們去打耳洞,那這就會穿過一世的光陰,讓你們永遠在一起。

聽說,女生左耳的耳洞代表友情,右耳的耳洞代表愛情。

耳洞不是輕易就打的,因為它是自己身體留的某種紀念,也是心靈的一種寄托。

它會使你在穿過的那一瞬間,去忘記那些傷心的事情,用身體上的傷痛去掩飾內心深處的傷痛。

所以,有人告訴你:“打耳洞是不痛的。”

愛情可以不需要甜言蜜語,但需要兩個人用心地經營。

愛情可以不需要山盟海誓,但需要兩個人真誠相對。

相愛的人不一定會永遠在一起,在一起時要好好珍惜,真愛永恒。

不要因為距離太遠而放棄,愛情可以和你一起坐火車的。

不要因為對方不富裕而放棄,只要不是無能的人,勤勞可以讓你們富裕的。

不要因為父母反對而放棄,你會發現因為這個原因而放棄的愛情,將是你一生的悔恨。

其實對于愛情,越單純越幸福,一生只談一次戀愛是最好的。經歷的太多了,會麻木;分離多了,會習慣;換戀人多了,會比較;到最后,你不會再相信愛情,你會自暴自棄,你會行尸走肉,你會與你不愛的人結婚,就這樣過一輩子。

也許愛情是一部憂傷的童話,惟其遙遠與真實。

得到不一定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愛是一種享受,即使痛苦也會覺得幸福;

愛是一種體會,即使心碎也會覺得甜蜜;

愛是一種經歷,即使破碎也會覺得美麗;

不要因為寂寞而錯愛,

不要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

人生如夢,歲月無情。驀然回首,才發現人活著是一種心情。

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過眼云煙。

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開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不管親情、友情、愛情,能永遠珍惜就是好心情。

已經得到的更加珍惜;

屬于自己的不要放棄;

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

累了把心靠岸;

選擇了就不要后悔;

苦了才懂得滿足;

痛了才享受生活;

傷了才明白堅強;

總有起風的清晨;

總有絢爛的黃昏;

總有流星的夜晚。

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沒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

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對人生最好的珍惜。

把握現在,暢享人生!

相傳幸福是個美麗的玻璃球,跌碎散落在世間的每個角落。

有的人撿到多些,有的人撿到少些,卻沒有人能擁有全部。

愛你所愛,選你所選,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人活著就是一種心情,把握今天,設置明天,儲存永遠。

篇6

提前半個小時,會場已經被各路媒體層層包圍。只因,今晚主角:范冰冰。

有人叫她“范爺”,因為她大膽、獨立;有人叫她“范小胖兒”,因為她總在與肥胖斗爭;有人叫她“范豪門”,因為她慷慨無畏懼……稱范冰冰為“傳說”,不夸張。

但是,當這個“傳說”,踩著平底鞋,歪頭、微笑,坦率的直白,竟讓人忘記她頭上“明星”的光環。她也有自己的小狡黠,面對媒體拋來的刁鉆問題,故作撒嬌、飛個眼兒,悄然化解。

在很多人眼中,范冰冰的成功不乏“勵志”色彩,曾經的“丫頭”,如今的“女王”。范冰冰說:“每個女孩子都是自己的魔法師,都有權利讓自己越來越漂亮。”

“已經胖了7、8斤,導演還是不滿意”

因為拍攝電影《楊貴妃》,一向控制體重的范冰冰加入了“增肥”行列。“現在已經胖了7、8斤,我覺得已經可以了,如果再胖,害怕不好減下去。但是導演還是覺得不太滿意。”

所以范冰冰的增肥動持續中,“肯定會暴吃,但是也希望能夠健康的方式去增加體重,也會有一些運動。平常我不喝牛奶,現在我每天也會喝奶粉或者牛奶,適當增加這些設計,不單純依靠吃增加體重。”

“土豪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詞”

最近哪個詞最流行,“土豪”必定中標。說到這個話題,范冰冰說:“土豪其實是一個挺可愛的詞,可能這個詞比較中性。比方說我看到一個土豪尢叔,我也會覺得他有可愛的地方。實際上,每個人都是這樣,身上總是有很特別、很可愛的地方。我們用發現美的眼光去看,其實也會發現很多優點。”

“不愛穿晚禮服。因為要減肥”

盡管有著很多經典紅毯造型,但生活中范冰冰最愛的還是自然與輕松。所以同及私下里衣著,范冰冰指著自己的一身休閑裝扮說:“當然是這樣。可以讓女孩子看起來有男生比較颯爽的感覺,也很舒適。”晚禮服雖然美,但是每一次穿,代價就是減肥。范冰冰調侃說:“我其實不愛穿晚禮服,因為如果想穿得漂亮,需要你提前一個星期就要運動、節食。”

“穿衣不怕撞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

范冰冰的裝扮,也是諸多人的“時尚指南”。于是,現場,范冰冰為女孩子的打扮“支招”。“你在生活中不可能總是穿大長禮服,一件軍綠色的風衣會很顯身材,還百搭,我自己家中也有好幾件軍旅風衣。”問會不會擔心模仿者太多而“撞衫”。范冰冰說:“我們都是年輕人,不喜歡一威不變。只要你有自己的風格,就可以搭配出各種造型,即便是同一件衣服,也會給人不同的感覺。不用擔心撞衫什么的。”

“最不好的款式。穿上也會賣得最好”

代言多個服裝品牌,范冰冰也成為商家的“活招牌”。“每次品牌給我的衣服,穿上后,品牌同事告訴我賣斷貨了。他們也會跟我開玩笑說‘范小姐,最不好的款式,你穿上去,也會賣得最好。”穿衣頗有風格的她,提到是否為男友挑選衣服,范冰冰挑眉,笑說:“當然。”

篇7

我的第一千零一個愿望

我承擔不住

那時間的沉重

我帶著我的第一千零一個愿望

旅途

我是第一千零一個

踏上安徒生的地圖

從鵝卵石的階梯信步而過

聽見精靈在談論著傳說

誰的傳說?

我拿起羽毛筆

天鵝的翎羽泛起陣陣光澤

我聽見木偶在字里行間訴說著什么

羅斯基里達在歸航途中

歡快吟唱著

我只有我的第一千零一個愿望了

老船長的打火匣被點燃

照亮我靈魂深處的漩渦

我再也找不到那只天鵝

沿途未曾發現

小女孩劃燃最后一支火柴

我在蹉跎中忙碌的度過

我看不清的

那是什么?

我撫過十九世紀留下的

童話傳說

我尋著那些可愛的配角

張望,守候

公主只是為了騎士的到來

盲目而活

嘴邊扯起的一抹弧度

誰能看見

哀傷的微笑

如果可以

請讓我放下我僅剩的

第一千零一個傳說

無論她將飄向哪里

請讓她繼續

這美麗的童話

傳說

篇8

完成這句話需要怎樣的魄力呢?

我們這個年代的愛情脆弱而不堪一擊、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只是一個傳說嗎?

真的好喜歡這句話

沒有理由的

好喜歡……

曾經乜夢想過擁有這樣美麗的愛情

但是

這根本不可能!

這個被利益包圍的世界

我甚至找不到一個可以透氣的地方

其實好想生在古代

找個寧靜的地方

找個心愛的人

和他一起續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麗故事

這樣應該很幸福吧?

但是已經不可能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現在只是一個傳說

一個很美很美的傳說

如果有來生

我不想出生在這個被利益充斥卻有無處可躲的時代

因為

篇9

天命玄鳥

降而生商

古老的故事代代傳唱

我們的歌聲插上翅膀

在歷史的天空中飛翔

愛的使者

播撒吉祥

美好的傳說滋養成長

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

生命的花朵自由開放

舞動青春

我們歡唱

年輕的心靈拒絕迷茫

從不放棄更不曾遺忘

你我擁有向上的力量

白:

青春就要張揚

你我懷揣夢想

希望插上翅膀

玄鳥總會飛翔

沒有彷徨只有堅強

沒有悲傷只有力量

沒有迷茫只有方向

沒有黑暗只有光亮

唱:

(伴)向上啊向上 飛翔啊飛翔

穿過黑暗就會有光亮

(伴)向上啊向上 飛翔啊飛翔

有夢想的生活不一樣

篇10

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的各種祭奠活動每年要進行32次,其中四次稱為季祭。春季是農歷三月二十一日查干蘇魯克祭;夏季為農歷五月十五日淖爾祭;秋季為農歷八月十二禁奶祭;冬季為農歷十月初三達斯瑪祭。

在這些祭祀儀式中,農歷三月二十一日為一年中祭祀活動規模最大、最隆重的一次。每逢這種大祭,數千名拜謁者總是要向拴在成吉思汗“銀棺”祭臺前拴馬樁上的一匹可愛的溜園白駿鞠躬行禮,而這匹忠良剽悍的寶馬也時不時親吻身邊拜謁者的手,以示感謝!

蒙古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與馬相依為命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史記》里說,草原上的民族非常珍愛白色駿馬,因為白色馬是象征著至上天神。匈奴族的將領們喜歡騎白色駿馬,并且在每年的正月、五月和八月,三次祭祀天神,謂之龍城大會。在大會上至少要殺幾匹最好的白色馬用來祭天。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若水東山與漢朝使者盟誓時,同樣殺白馬祭天。據傳說,成吉思汗最喜歡的坐騎也是兩匹通體白色之馬。至今在成吉思汗陵園內仍供奉著那兩匹白馬的后代――兩匹溜園白駿。這是成吉思汗當年乘騎的那匹駿馬的“轉生”神馬。成吉思汗雖然離開人間七百多年,而他的這兩匹可愛的神馬,卻世代連續轉生,一直到今天。鄂爾多斯民間對這兩匹神駿的來歷流傳著十分動人的傳說――

據說,有一匹從不生駒的白色騍馬,一日,下著傾盆大雨,它跑到一條河邊的小山上,生下了兩匹周身銀白色的小馬駒。它們剛剛落地,就跟著白騍馬奔馳撒歡。小馬駒不僅矯健敏捷,體力超群,更令人吃驚的是,奔跑起來若雷神猛擊天鼓,把地都震得發抖,連碗大的石塊都四處飛濺。這大地震撼的聲音被在山那邊打獵的成吉思汗聽到了,使他十分吃驚!他立刻策馬馳到山頂,才知道那震耳欲聾的聲音,是從那兩匹銀白色馬駒的蹄下發出來的。他欣然自語:“啊!這兩匹不平凡的馬駒,是上蒼恩賜給我的。”從此,他下令用九匹騍馬的乳汁育之長大,起名曰:“扎格勒”(銹腰鷹騰的駿馬)。三年后,成吉思汗騎著它們馳騁草原,踏遍歐亞,使成千上萬的駿馬望塵莫及。

成吉思汗逝世后,每年在成陵舉行的大祭之日,仍然可以看到一匹白色的駿馬,這就是被鄂爾多斯蒙古族當作偶像供奉的溜園白駿。民間傳說,溜園白駿是受過成吉思汗冊封的神馬,是神駿薩爾勒的化身。按照成陵舊制,要為這匹神馬選擇轉世后代而成為“活的化身”,有資格入選的,自然是那些世代奔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立過卓越戰功的蒙古駿馬的后裔了。

成吉思汗攻西夏的戰爭持續一年之余,其大本營就駐扎在鄂爾多斯草原。如今在鄂爾多斯西部的鄂托克草原上有一座叫作巴音的敖包,傳說,成吉思汗最喜愛的兩匹白色駿馬就在此地誕生。當時,將士們在附近挖了池塘,用來匯集雨水飲馬駒。挖塘之土堆積而成的敖包世代聳立。現在,當地的人們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都要祭祀這座敖包。主祭者用一縷白馬長鬃祭祀,然后垂掛在敖包頂端的柳枝上,以示紀念成吉思汗和他的兩匹神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