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法老范文
時間:2023-04-09 12:00: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埃及法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古埃及皇家墓地
古埃及文明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想必就是雄偉無比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了。不過,這些并不是古埃及的全部,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古埃及,帝王谷是絕對不應當錯過的。那里是一代代埃及君王沉睡的神秘之地,我想你一定會感興趣。
那么,怎么去帝王谷呢?
一點也不難。帝王谷位于開羅以南700千米的地方,距離尼羅河的西岸僅僅7000米。在那里,有著埃及的現代化城市盧克索,與盧克索隔河相望的一大片沙漠地帶,就是古埃及王都底比斯城的所在地。而帝王谷,就坐落在距離底比斯城遺址不遠的一處荒無人煙的石灰巖峽谷中。
來到帝王谷
如果你來到了帝王谷,記得注意腳下,帝王谷中的路并不那么好走。在游客稀少的旅游淡季,這里是一處寂靜之所,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耀眼的陽光照射在白花花的巖石上,到處散射著令人眩暈的白光,比無邊的黑暗更叫人不寒而栗。
帝王谷中一共有60多座法老陵墓,埋葬著埃及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王朝期間的64位法老。其中,圖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至今仍舊聲名顯赫,而圖坦卡蒙法老更是舉世聞名。
“笛穴”的由來
帝王谷處處充滿了神秘色彩,古埃及的法老們為什么會選中這塊地方,作為自己死后的安息之所呢?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翻閱了大量史料,并對帝王谷進行了許多實地勘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帝王谷的營建始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圖特摩斯一世。圖特摩斯雄才大略,在他的統治下,古埃及確定了南部邊界,擊敗了米坦尼人,第一次控制了幼發拉底河沿岸地區。圖特摩斯生前十分重視自己的陵墓營建工作。他命令御用建筑師艾納尼為自己在底比斯山西麓一處隱蔽的斷崖下營建王陵。在這座石灰巖斷崖之上,艾納尼開鑿了一條陡峭的隧道作為墓穴,將法老的遺體安放其中。
這種隧道狀墓穴的形制,成為此后500余年間法老們代代沿用的“皇家標準”,墓室里堆放著各種隨葬品,雕像、戰車、太陽船、珠寶、武器、飾物、家具……應有盡有。后來,希臘人來到埃及,看到了這種長長的墓穴,覺得很像牧童吹的長笛,因此把這種墓穴形式稱為“笛穴”。
古代就是旅游區
和世界上很多歷史遺跡不同,埃及帝王谷在古代很早就成為了世界聞名的旅游區。其實呢,這也不奇怪,誰讓古埃及的歷史實在是太長了呢?要知道,古埃及可是有著六千年文明史的。因此,對于兩三千年前的古人來說,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便是更加“古老”的古人啦!
帝王谷的“旅游事業”興盛于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歷史學家發現,早在兩千年前,古希臘的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和古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就已經對帝王谷進行了詳細地記載。在他們的著作中,記錄著帝王谷中的47座王陵,其中17座王陵依舊保存完好。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帝王谷卻慢慢地被人們遺忘了,再也沒有人知道在遙遠的埃及,有這樣一處光彩熠熠的陵區……
重新發現帝王谷
直到18世紀之前,帝王谷都處于被遺忘的狀態。1726年,法國神父克勞德?西卡爾來到這里,重新發現了古埃及曾經的都城底比斯,進而重新發現了帝王谷。后來,丹麥探險家費雷德里克?路易?諾登記錄了他所見到的底比斯,而理查?波寇克則于1743年出版了第一幅帝王谷的現代地圖。1799年,法國軍事家拿破侖遠征埃及,在他的軍隊中,有許多科學家。其中,有一位叫做德農的男爵(即多明尼克?韋馮),具備高超的繪圖技能。在埃及,德農男爵繪制了更為精確、科學的帝王谷地圖,并第一次明確標注出了帝王谷中的西谷。
19世紀初期,商
博良(法國著名埃及學家,第一位識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結構的學者)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世界迎來了古埃及文化熱潮。當時,很多探險家相繼前往帝王谷探索,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王陵。這些王陵中的大部分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多次,在三千年的歲月中逐漸淪為一片破敗的廢墟。曾經豪華的墓穴入口都大敞著,成為了狐貍、蝙蝠的樂園。
發現圖坦卡蒙
1907年,英國伯爵羅德?卡爾納馮出資邀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前往帝王谷尋找著名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在白忙活了幾年之后,他們終于在帝王谷的一片亂石灘下發掘到了圖坦卡蒙的驚世陵墓。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朝時期一位著名的法老王,之所以著名,并非因為他功績卓著,而是因為他英年早逝。在這個年輕的法老身上,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即位不久就突然死亡,而在他死后,他的宰相阿伊就成了新法老。
圖坦卡蒙的死,宰相的嫌疑非常大,而另一個嫌疑人,就是圖坦卡蒙的統帥霍姆赫布。霍姆赫布除了擔任將軍一職外,還負責教授圖坦卡蒙駕駛戰車的技巧和作戰技能,是圖坦卡蒙的武術教師。很多學者懷疑,此人在教授圖坦卡蒙期間,極有可能制造一起事故,害死了法老。
圖坦卡蒙法老的墓穴,是帝王谷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在這座墓穴中,不僅發現了圖坦卡蒙的木乃伊,還發現了許多光彩照人的文物,為研究古埃及的文化和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X光下的法老
根據對出土的圖坦卡蒙遺體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在X光透視下,圖坦卡蒙的頭顱內有碎骨和淤痕,顯然,他受到過很重的外力打擊。遺體上還發現另一處問題,在他死前不久,還受過一次重傷,左大腿骨骨折,而且斷骨刺穿了肢體,這種程度的重傷,在醫學不夠發達的古代,是很可能致命的。
你一定很想去帝王谷飽覽一番吧?那么,還有一個好消息告訴你,2006年,美國和埃及的考古學家在帝王谷中又發現了一處古墓。這是自圖坦卡蒙陵墓開啟以來,首次在帝王谷發現新墓穴。種種跡象表明,帝王谷的法老陵墓數量很可能還會增加,新的發現將帶來什么新的信息呢?
嘿嘿,一起期待吧!
小貼士
建造的難題
法老王陵修建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帝王谷中的巖石質地不一。陵墓的修建需要穿過多層不同質地的石灰巖,這樣一來,整個王陵就可能變得很不結實,修建計劃因此需要不斷地修改。最嚴重的問題是遇到頁巖層,這種材料遇水會膨脹,而一旦膨脹,就會毀壞許多陵墓,特別是在發洪水的時候。現今,考古學家和文物保護工作者同樣面臨著這些難題,要想保護好這些歷史的遺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呢!
這是圖特摩斯一世法老的女兒哈特謝普蘇特的神廟,哈特謝普蘇特是一位女法老,也是帝王谷中最后的法老之一。
圖坦卡蒙法老墓中出土的金棺
莊嚴肅穆的巨型法老雕像
在帝王谷的法老陵墓中,隨處可見這樣的壁畫,象征著古埃及文明中的各種神明。
卡爾納克神廟是由很多宏大的石柱組成的,這一景觀不可不看。
在入葬陵墓之前,法老的遺體要木乃伊化,整個過程充滿了神秘的氣息。
篇2
Since its discovery in 1922, the body of Tut has been x-rayed three times by researchers who have tried to figure out how he died. The mummy’s most recent medical exam was in 2005, when archaeologists determined that Tut most likely died from 3)complications from a broken leg. At that time, scientists created what they thought was an 4)accurate picture of Tut’s face. It was based on their studies of the 3000-year old body. But now, Tut’s face was 5)unveiled. Tut’s skin looks like hardened black 6)clay and he appears to have had 7)buck teeth. “The face of the golden boy is amazing,” said Zahi Hawass.
“It has magic, and it has mystery.”
A Pharaoh for the Imagination
In 1922, the British explorer Howard Carter uncovered King Tut’s tomb in Egypt’s Valley of the Kings. It was a remarkable discovery. King Tut was buried in a tomb filled with treasures, and his face was covered by a solid gold mask.
Tut was not the most powerful or important pharaoh of ancient Egypt, but he has 8)captured our imagination. Tut became king when he was just nine years old and he ruled for only another 10 years until he died at age 19. For years, some experts believe he was killed.
The ancient Egyptians tried to preserve the bodies of important people through a 9)process known as mummification. They used spices, salts, 10)minerals and oils to treat the body and then wrapped it in 11)strips of cloth. Mummification was practiced
because Egyptians believed that the body must be preserved as a home for the person’s spirit. Good luck 12)charms were buried with the person. Food and drink were also placed in the tomb to 13)nourish the dead person in his or her journey through the afterlife.
The Curse of Tutankhamun
For many years, there has been a legend that there is a curse on King Tut’s tomb. According to the curse, people who hav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14)remains of King Tut have died mysteriously. That, says Hawass, is 15)nonsense. “It was made up by journalists many years ago who were not allowed into the tomb.”
The face of Egypt’s most famous ruler is now on display for thousands of visitors. Archaeologists hope that by unveiling the boy king’s face, more people will be fascinated by the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三千多年前,一個名叫圖坦卡蒙的少年統治著古埃及。如今,人們可以親眼目睹這位年輕法老的廬山真面目。2007年11月4日,考古學家把圖坦卡蒙法老的木乃伊從石棺轉移到一個有氣候控制設備的玻璃陳列柜中,向公眾展露其真容。此舉是保護法老遺骸計劃的一部分。每年有數以千計的人前往參觀法老陵墓,他們身體產生的濕氣和熱量對脆弱的木乃伊造成很大威脅。
自1922年發現圖坦卡蒙的遺體以來,研究人員已對它進行過三次X光掃描,試圖找出法老的死因。對法老木乃伊進行的最近一次醫學測試是在2005年,當時考古學家認為圖坦卡蒙最有可能死于腿部骨折后的感染并發癥。當時,科學家制作出一幅他們認為是精確無誤的圖坦卡蒙面容圖,這副圖是根據他們對這具有3000年歷史的軀體的研究制成的。但是現在,圖坦卡蒙的尊容被公諸于世。他的皮膚看起來就像黑乎乎的硬粘土,還可以看出他有齙牙。“金童的面目太驚人了,”扎希?哈瓦斯說?!八挥心ЯΓ疑衩啬獪y?!?/p>
一位令人遐想的法老
1922年,英國探險家霍華德?卡特在埃及帝王谷中發掘出圖坦卡蒙法老的陵墓。那是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埋葬圖坦卡蒙法老的墓穴內藏有豐富的珠寶,他的臉上覆蓋著一副黃金面具。
圖坦卡蒙不是古埃及最有權力或最重要的法老,但他卻吸引了我們的無窮想象。圖坦卡蒙9歲登基,在位僅10年,19歲便去世了。多年來,不少專家相信他死于謀殺。
古埃及人會把位高權重者的尸體通過“木乃伊化”的過程保存下來。他們用香料、鹽、礦物以及油對尸體進行處理,然后用長布條纏裹起來。木乃伊化在古埃及盛行是因為古埃及人相信軀體乃死者靈魂的歸屬,因此一定要保存好尸體。護身符也會與死者一起埋葬;食物和飲品也要放進陵墓里,為死者的來生提供飲食。
圖坦卡蒙的詛咒
篇3
由于時光機酷似一個大馬桶,老友來時驚呼:“巨人用的馬桶!”害得在一邊喝茶的我把茶水噴了他一身。
進入時光機里,一陣天旋地轉之后,時光機停了下來。走出時光機,已經站在了古埃及的土地上,我拿出了語言翻譯機,以便能順利與古埃及人交流。
我問一個人:“你們的法老王在哪兒?”他回答:“在城中央的宮殿里。”接著他就捂住了自己的嘴,看到我身后的“大馬桶”,眼睛里滿是驚恐。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讓他明白這“大馬桶”是什么法寶。
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進入宮殿里,看見了頭戴蛇形章的法老王。我們和他談了關于給古埃及人傳授現代知識的事,他十分樂意。于是,法老專門騰出了一間宮殿讓我們給古埃及人傳授現代文明。
在我們的努力下,幾個月后,古埃及人都學會了科學知識,各種店鋪比比皆是,街上許多人都在“啃”書,人們總是用老弟教的菜待客。
出于對科技的渴望,幾乎每分鐘都有無數的人來向我們求教??墒牵覀儺吘故侨?,在異地他鄉待久了也會思鄉。我們在埃及呆了一年就想家了,便想坐時光機回去,可古埃及人不答應,他們成千上萬人請求我們留下,可我們思鄉心切,不顧一切地上了時光機,告別了他們,回到了家鄉。畢竟,建設祖國才是我們的偉大使命。
第二天,老弟去買早餐,帶回來一份報紙,我看到半截,驚叫一聲,原來報紙頭版是“千年法老戴手表,石雕酷似周院士”?。。?/p>
我苦澀一笑,老弟則無奈的搖了搖頭。果不其然,3秒內,我家被記者擠爆了。
篇4
1、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即國王)和王后的陵墓。
2、埃及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目前有96座金字塔。大部分位于開羅西南部的吉薩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公認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塔內有甬道、石階、墓室、木乃伊也就是法老的尸體等。
3、最大、最有名的是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其中以胡夫金字塔最為出名。埃及金字塔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具有影響力和持久力的象征。大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占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平均重約2.5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30年時間。1989年3月16日,埃及考古工作者在開羅西南部金字塔區一座金字塔底的淺坑中挖掘出一具4400年前古埃及王妃的木乃伊。
4、埃及金字塔主要流行于埃及古王國時期。陵墓基座為正方形,四面則是四個相等的三角形(即方錐體),側影類似漢字的“金”字,故漢語稱為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埃及金字塔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有影響力和持久的象征之一?,F在,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黃沙中已經有四五千年了。它們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關鍵詞:古埃及藝術 永恒 地理環境
埃及是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是文明社會在歷史表層的第一次涌動。埃及藝術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只有它,在長達五千多年的歲月里――可能占人類歷史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時間里,一直存在于其永恒理念之中;存在于天地之間堅不可摧的建筑理念之中。得天獨厚的博大雄渾使埃及藝術成為神圣的藝術之源,沒有它,可能也就不會有歐洲藝術和亞洲藝術。
長期積累下的完善法則使古埃及的藝術極盡完美,嚴格的傳承使古埃及的藝術具有不同于其他古代藝術的特色。古埃及藝術最偉大的特色就是所有的雕像、繪畫作品和建筑形式仿佛都遵循著同一法則:理脈貫通。這條法則似乎為整個民族的全部創造物所共同遵循,也正是這個法則使得古埃及的每一個藝術作品的效果都是穩定、質樸、和諧而永恒的。
埃及藝術理念的形成離不開其所處的獨特地理環境?!白匀画h境決定著一個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審美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像人的皮膚一樣,長久地保持下來并滲透到人們精神的各個領域”。古埃及的地理環境以及地形、地貌的一致性、對稱性,是古埃及藝術家思想的來源。每當一個神廟建成,墻壁上有刻就“我完全是按照傳統的模式建成的。沒有增加一個細節,沒有減少一個細節?!边@種對過去傳統規則的尊崇正是埃及人取得非凡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古埃及人對藝術法則的尊崇可謂是單調的,甚至在我們了解這段歷史之前,這塊土地和這個民族凝滯及附著在堅不可摧的石像線條中。線條已把他們的歷史明確記載下來。幾千年歲月的蹉跎,這些生活在尼羅河沿岸的人們生生不息,辛勤耕耘。他們終日面對著荒蕪的沙漠、幾乎沒有什么明顯變化的土地、單一的地貌,和永遠循環往復的季節、黎明的太陽、傍晚的月亮還有夜空中的星辰。人們年復一年的勞作,尼羅河每年周期泛濫,這些有規律可循的地理環境,使古埃及人迫切的希望鑄造永恒,推遲死亡的降臨?;◢弾r經得起風吹雨打,土地埋藏著石化的森林,在干燥的氣候里,廢棄樹木能存在幾個世紀,風干的尸體不會腐爛。龐大的金字塔巍峨的對抗著沙漠。埃及人用這些永恒不變的物質抵擋消亡,追逐永恒。
古埃及藝術對永恒的追求,在信仰方面的體現就是對死亡的重視。因為永恒和不朽正是死亡的對立面。古埃及十分盛行的木乃伊制作就根源于古埃及人來世永生的信念。埃及人相信來世是永恒存在的,永生的信念是古埃及人信仰的核心和關鍵,是古老而久遠的。人生彼岸的復活是信徒最主要的宗旨。在亙古不變的自然中,他們看到作為有機體的形態會死亡,但他們為生命想象出許多輪回復生。他們對永生的渴望也曾促進他們賦予自己的靈魂個體的永恒性,而他們所面對的現象的延續性則給他們造成靈魂永恒的假象。古埃及人相信死亡是對來世一種準備,故而要把死者在來世所用的東西準備好,必須給死者修造秘密的棲身之所,并使得經過防腐處理的軀體能抵御自然力、猛獸,特別是人的傷害,必須讓死者和他生前熟悉的物品一起合葬。古埃及人生來講求實際,墨守成規,客觀上也有助于保存他們的文明成果。盡管他們晚期經常遭受外族的入侵和統治,亦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他們對于古老的習俗還是信守不渝,尤其對宗教上的許多傳統決不拋棄。古代埃及一直盛行厚葬之風,法老時代凡是能修起正式墳墓的埃及人,就會不惜錢財去辦理他們認為“有死之年”必備的各種物品來裝飾墳墓。地理和自然條件對于古物的保存也大有裨益,尼羅河兩岸大多是沙漠,每年很少下雨,隨葬的物品在干沙覆蓋下不會受到什么損害。在埃及幾乎沒有什么埋在沙里的珍寶會腐爛,就是挖出來最精致的雕刻品,也是完美如新的,干燥的沙土能永遠保存一切。
世界上差不多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過在死者墳墓里放置隨葬品的習俗,但從來沒有一個像古埃及人那樣生前就為死后的生活不遺余力地準備。對死后世界深信不疑的觀念,使他們在告別塵世之時就把一切能用得上的物品連同他們的遺體一起埋入墳墓,以便在冥世繼續享用。即使是在最為簡陋的墳墓中,死者遺體身邊也會擺放些陶罐、工具和個人用品。家境富裕的人們能夠建造得起精致的墳墓,里面配置一些家具、供品和衣物。對于無法埋入墳墓的物品,古埃及人就代之以制作精巧的模型。五千多年來,古埃及人一直把他們文明創造的各種物品和死者的木乃伊一起埋進天然防腐的沙土里。因此,我們今天才能得到有關古埃及文明一套較為完整的記載,使古代埃及文化的許多遺產保存至今。
古埃及藝術自成體系,但同樣呈現出程式化和對永恒與不朽的追求。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繪畫作品里,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模式:人物的表現形式往往是行進式和坐式;突出法老的高大人物形象;人物的雕塑采用正面,塑造的人物,臉面呆板、冷漠。法老必須畫得高大,占據畫面的中心位置。因為在古代埃及這樣一個王權神授的國度里,法老就是在世的神,藝術作品表現法老的形象必須按照“應有”的樣子,而不是根據實際看到的樣子去塑造,必須把人神一體的君主表現得盡可能的充分和完美,讓人們看到統治者的氣質和風度,擺脫世間俗事。浮雕與繪畫都配合以象形文字來說明古埃及人的陵墓、廟宇和紀念碑的建筑風格和構造,在世界建筑藝術發展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縱觀古代埃及的藝術,始終充滿著靜穆、莊重、渾厚和遒勁的風韻,同時伴隨著濃郁的神秘主義色彩和宗教氣息。埃及人“永恒”和“不變”的信念直接影響了藝術的創作觀念和作品風格。貫穿于古代埃及藝術中的“常存的秩序”和“恒定的倫理”使其形成獨特的“埃及風格”。埃及藝術已成為一種寧靜、寬容、忍耐、溫和、永恒、不求回報、不記得失的藝術,幾千年來它就一直在那里靜靜的矗立著,影響著整個世界。
參考文獻:
[1]艾黎?福爾.世界藝術史[M].長江文藝出版社
篇6
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在這條世界第一長的文明之河的兩岸,集中了幾乎全部的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方尖碑、神廟、宮殿等等,這些偉大的建筑與依附于他們的雕塑、繪畫一起,是古埃及藝術精神的豐富體現。五千年時光的浸染,使得古埃及藝術在其美妙的藝術魅力之上又增添了無限神秘的色彩。
古埃及藝術具有“穩定、程式化”的特點,在歷時幾千年的法老統治時期,其藝術形式始終沿用同一條法則,既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性和服務于統治者需求的功能性。在這個世界最早的等級制度森嚴的奴隸制集權國家中,其藝術形式的最高標準不是追求藝術上的完美,而是追求以實現美化陵墓環境、對法老形象進行理想化處理、為死者描繪出一幅勝似生前的豪華奢侈的地下宮殿為目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古代藝術能像古埃及藝術一樣保持如此長久的穩定不變和程式化了。
古埃及藝術的主要形式是神廟和金字塔等,這些宏偉龐大的建筑反映出古埃及藝術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即好大喜功、追求形式上的宏偉以充分顯示王權至高無上的特點。圍繞金字塔陵墓進行建設的一系列藝術形式,多是反映了統治者對來生的安排和美好的愿望。人們對自己的身后事看的很重,埃及人相信“靈魂永生”,認為在肉體死后,靈魂不滅,只要尸體保存得好,靈魂可以得到永生。所以,法老和王公貴族們會花費大量的精力修建陵墓,對尸體的保存和陵墓的裝飾特別的關心。正是由于這個緣由,所以才會有木乃伊這種埃及特有的產物,才會產生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宏偉的金字塔建筑,其規模和建筑的難度令世人震驚。而古埃及藝術也多是圍繞陵墓建筑展開的。這些藝術形式的產生,顯然不是為了生者的觀看和欣賞,而是服務于死者的藝術內容,其目的是為死者營造一個勝似生前的舒適奢華、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金字塔的內部一般都有裝飾華貴、雕刻精美的棺槨,鑲嵌寶石的黃金人體形內棺,惟妙惟肖、酷似真人的雕像,各種生活器物和裝飾華麗的浮雕、壁畫等。用黃金和寶石鑲嵌的棺槨內安放著法老的木乃伊,埃及人很重視尸體的保存,但僅此還不夠,為了更安全起見,確保靈魂有所依托,還雕塑了材質應用巧妙、形象酷似真人的雕像。在墓室裝飾方面,用壁畫形式裝飾墓室,使其內部顯得華麗充實,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實現功能作用。這些繪畫描繪的內容多表現墓主人生前奢侈豪華的生活,仆人們從事耕牧勞動的場面,具有明顯的世俗性。其內容反映了墓主人對來生的理想化的追求以及對其圖騰信仰的描繪。
古埃及的繪畫是古埃及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它具有穩定不變、程式化、單純性、裝飾性、實用性和功能性的特點,雖然有時也因程式化而顯呆板,但仍不失為古代文明的寶貴遺產,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古埃及繪畫的風格特點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1、“正面律”、程式化、穩定不變的法則。
古埃及的浮雕和壁畫有著共同的程式――“正面律”的規律。所謂“正面律”就是指表現人物時,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運用以上的表現方法對人物形象進行處理,是為了使人的形象特點更加突出和完整,這也是埃及繪畫追求完整性的體現。
人頭部的正側面輪廓一般比較清晰明確,最能完整的體現人的面部輪廓和高高的隆起的鼻子;眼睛為正面是因為正面的眼睛最形象、最典型,能更多的占取畫面中面部的空間,也更加醒目和完美;而人的肩膀則是正面最為典型的,埃及繪畫用正面的肩膀表現人物,使人物形成身體輕轉的動態效果,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富于變化,同時也能使雙臂的動作更清晰和完整;腰部以下轉為側面,使形象再次產生優美的體態轉動;腳為側面可以表現完整而典型的腳部特征;以上這些固定的表現方法,是埃及繪畫正面律的總的特征。這些特征在歷時幾千年的古埃及繪畫中一直沿用,沒有大的變化。
2、構圖平面化、橫帶狀排列的特點。
古埃及繪畫在構圖上有平面排列的特點,畫面上沒有透視現象,這點跟中國畫早期的散點透視很相像。他們把畫面用橫帶狀排列構圖,用水平線來劃分畫面,形成平面的配列效果,使畫面內容清晰明確、一目了然,以便能更好的發揮其功能作用。
3、人物按地位的尊卑安排大小和位置,構圖充實,富于變化美感。
古埃及繪畫中的人物通常是根據人物的地位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法老的尺寸最大,隨從仆人的尺寸較小,并且安排在畫面相應的位置以填充畫面空檔。這樣能更好地突出法老的尊貴地位。同時還在構圖上用填塞法使畫面充實,不留空白。例如:安排許多精美裝飾花邊和象形文字,使畫面構圖豐富、美觀、富于變化。
4、單線平涂,色彩單純飽和、和諧優美的特點。
固定的色彩程式是古埃及繪畫的一個顯著特點,古埃及繪畫中的男子皮膚多為赭紅色;女子為淺褐色或淡黃色;頭發和眼眉為黑色;服裝多為白色和多褶的裝飾。用這樣簡單的幾種顏色,以平涂勾線的方式形成若干色塊,構成十分明朗單純、和諧優美的色調關系。
5、形象平面化的處理和裝飾意味的表現手法。
對形象的平面化、裝飾化的處理,是古埃及繪畫的另一個特點。古埃及繪畫在形象的描繪上有寫實的特點,但平面化的特點更明顯。例如人物的皮膚和頭飾,服裝及裝飾物等都用了色彩平涂的手法,在眼睛和頭發、頭飾、項飾、服裝甚至服裝上的褶子等地方,也都用了平面化處理和裝飾化、歸納化、條理化的表現手法。這些獨特的處理方式,使埃及繪畫形成自己獨特的裝飾意味,給人以特有的神秘感和美感。
6、內容上以反映其圖騰信仰和對來生理想化的追求、更好地發揮功能性為目的。
由于埃及人對死亡的信仰,所想象的死后生活與人世間非常相近,因此畫面所表現的內容都是與世俗生活的奇妙結合。他們把墓室建成宮殿的樣子,并裝飾以華麗的浮雕,再現死者生前豪華的生活情景,以便死者的靈魂可以順利地找到他的墓室和軀體。所以在繪畫題材內容上多是反映生活場景,題材非常廣泛,從法老貴族的征討狩獵到祭神儀式,甚至有農耕、漁獵,歌舞宴樂等等,仿佛一幅古埃及風俗畫的長卷。
篇7
關鍵詞:古埃及;黃金珠寶;工藝;作品;文化遺產;美學;文化底蘊
古埃及黃金珠寶工藝屬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作品又是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黃金珠寶藝術是受埃及宗教觀念和尼羅河人文環境的滋養而發展起來的,通過研究發現,它其中蘊涵著現代審美意識和現代價值觀念的要素。古埃及的黃金珠寶工藝及其產品,折射出古埃及人的聰明智慧,審美意識和價值趨向。目前學術界對古埃及問題研究的基礎相當薄弱,該選題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意在透析古埃及黃金珠寶工藝的發展演變,同時揭示其作品中的文化蘊涵。
一、黃金珠寶工藝的演變
埃及文明是在得天獨厚的尼羅河環境和泛神論宗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埃及人崇拜眾多神靈,相信人死而復生,死后只要尸體不腐,就可以在另一個世界永生。因此古埃及人把尸體制成木乃伊保存,建筑陵墓并在其中放置大量生活用品。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以看到古埃及輝煌的藝術品。陵墓和神廟成為古埃及藝術珍品的巨大寶庫??梢哉f,埃及的自然環境、和藝術創作三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在古埃及黃金珠寶藝術中得到一定體現。
1、古樸渾厚的緣起時代(古王國前后,約前4500年-前2190年)
在古埃及工商業中,最先發展的是礦業。然而埃及沒有礦,礦產較近且富的地方,是阿拉伯和努比亞。跑那么遠去開礦,私人實在沒那么大力量。然而,礦產在當時已成人們的必需品,于是只有國家來經營。礦業國營,在埃及一直延續了許多世紀。鐵,來自赫梯(Hittites);金,來自努比亞東海岸。早在王朝時代開始前的金石并用時期(約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埃及人便掌握了冶煤油金屬的技術,各種銅制的工具和武器相繼問世。此時的銅器,看上去造型簡單,質地較為粗糙,但其比例協調,功能合理,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同樣,遠在原始社會末期,埃及人已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使用黃金,王朝建立后憑借著武力,大量的黃金從鄰邦不斷輸入,埃及的黃金工藝得到迅速的發展。現在熟知的黃金加工方法,如熔鑄、捶打、雕刻、著色、鑲接、直到制金箔、金線、金絲等工藝,埃及人都已掌握。根據文獻記載,在涅伽達文化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3100年),古埃及人已經開采金礦。黃金是涅伽達文化時期古埃及人財富的重要來源,他們用黃金從西亞換取綠松石、玻璃珠等奢侈品。[注:L.E.S.Edwards,e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Vol.I,pt.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P480.]當時加工的主要金屬有銅、鉛、金、銀和鐵等。
進入王朝時代,埃及的金屬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基本保持了以往的那種古樸、渾厚的風格特征,這種態勢一直持續到早期王國結束。雖然此期也出現過不少精美的銅器,但大多數都未能保存下來。在埃及開羅博物館珍藏的《鷹頭》可算是古王國時期金屬工藝作品的優秀代表。其別致的造型和新穎的裝飾手法,顯示了工匠獨特的創意和制作。在早王朝初期(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掌握了金屬加工的基本技術,如鍛、錘、鑄、壓模、焊和鉚等等,并把這些技術首先運用于銅的制作。在早期馬斯塔巴的繪畫,描述了若干工場把金銀合金鑄成首飾的情景巴勒莫石碑》從第二王朝(公元前2925-前2700年)末開始報道清查“黃金和土地”。在古王國時代(公元前2700年-前2190年),黃金常常被用于裝飾木器,如家具和棺材,或作為單獨的裝飾品。在海泰斐麗絲王后墓中出土了三件金器皿,其中有一只帶有彎曲的圓圈和粗嘴的黃金高腳杯。還有一些鍍金的木家具和鍍金木棺。銀子的加工,主要是戒指和鐲子。在海泰斐麗絲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銀子比黃金更稀少和更昂貴。
[注:A.Lucas,AncientEgyptianMaterialsandIndustries,P279.]值得一提的是珍藏在開羅博物館、出土于阿伯亞多斯(Abydos)第一王朝哲(Zer)陵墓的珠寶,這些珠寶有的是穿在一起作為項鏈,有的是作為圖章,造型各異,有動物造型如牛、羊,有甲蟲和蟲蛹造型,十分精美。[注:W.StevensonSmith,TheArtandArchitectureofAncientEgypt,Baltimore:PenguinBooks,1958,ThePlates,P11.]
在古埃及,金匠的地位與銅匠相比要高的多?!堵殬I的諷刺》中把街上不幸的銅匠描述成“手指猶如鱷魚片,全身臭如魚子”。古埃及人已經可以鍛造金塊。從薩卡拉的韋奈斯金字塔堤道上的浮雕可以了解到,古王國時期埃及金匠店的場景。最初是在“黃金屋監督”或“計量監察員”監管下運送和稱量金塊JamesHenry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NewYork,1962,P.300.。從古埃及的壁畫中,可以了解到他們把鑄塊轉交到熔礦工的手中經過去污,然后把金屬放入坩堝,架在火上,并用兩根蘆葦管子使勁地向爐中鼓風添柴。坩堝一側被穿了洞,當金塊熔化時就從孔中流出。金屬器具是通過冷錘鍛打和石錘擊打制成的。金屬塊被打彎,放在模子中,鉚在一起,最后用砂紙磨去接口處的痕跡。制造的最多的是武器、工具和隨葬器皿:盤子、碟子、碗和大水罐。
金匠的作坊接受粉末狀的金子,宗教文章把其稱為“眾神的肉”。金匠用加熱到3240℃左右的小坩堝來熔化金粉。一旦冷卻變硬,金子就變成經捶打初步定型的薄片。然后,這種金箔被用來包裹木制的祭祀用品和神像,甚至被釘在寺廟的門上。珠寶上顯示了切割和搪瓷的精湛技藝。黃金珠寶因鑲嵌了次寶石如瑪瑙、綠松石、彩陶、水晶而顯得更勝一籌。法老時代的埃及人還不知道珍稀寶石,如鉆石和紅寶石,所以他們大量使用次寶石。在金字塔時代,制造一種名叫烏塞克的鑲珠的大衣領看起來像是侏儒珠寶商們的專利。的確,壁畫的跋文沒有告訴我們個中原由,然而我們經常看到兩個小矮人坐在桌子的兩邊,正用繩子串珍珠或正在給繩子打結。一旦做完,他們把衣領用一種不知名的液體浸濕,衣領就變得光亮而牢固。這種方法效果很好,屢試不爽。
2、細膩精致的發展時代(中王國前后,前2190年-前1552年)
中王國時期,金屬工藝得到了大力發展,特別是大量黃金工藝的出現,為古代埃及的金屬工藝增添了奇光異彩。這一時期金屬工藝的特點:一是大量使用黃金材料;二是作品幾乎都是為宮廷貴族服務的;三是工藝制作細膩精致;四是黃金與寶石等材料相互結合。顯然,這時金屬工藝的材質相當豐富,工匠們的設計能力很強,加工制作技藝亦非常嫻熟。這樣的貴金屬制品,只有在宮廷里享用,它們大都是在王公貴族的墓室中出土的,因而保存完好。
根據《圣經》記載,希伯來人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統治,在首領摩西率領下逃出埃及。在西奈山居住時,因為摩西上山40天沒有下來。在生存的壓力和威脅面前,希伯來人心理防線幾乎崩潰,眾人紛紛要求摩西的哥哥亞倫制造神像讓他們崇拜。亞倫叫婦女們卸下金首飾,用來鑄成一頭金牛犢,讓眾人跪拜。這種鑄造金牛犢的工藝無疑是從埃及學來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埃及高超的制金工藝。
珠寶加工是古埃及傳統的工藝。其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最早期的文明,制作精美的珠寶長期以來都是埃及人的專長,但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674年)的珠寶制造者超過了他們的前輩。精工細作的項鏈用黃金、天青石(紫色帶有金色斑點)、肉紅玉髓(紅色)及綠松石(淺藍色至泛暗綠色)制成。
值得一提的裝飾品是中王國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前1785年)時期的滴狀珠和圓珠項鏈,大約公元前1880年完成,它的成分有黃金、肉紅玉髓、天青石、綠松石、綠長石、紫水晶、石榴石等,制作工藝相當考究,其長度為32英寸(80厘米),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工藝和制作水平。[注:RobertCarsonLamm,HumanitiesinWesternCulture,ASearchforHumanValues,VolumeI,Madison:Brown&BenchmarkPublishers,1996,P45.]“公主金冠”是最能代表中王國時期金屬工藝的作品之一。金冠的造型十分簡潔,以環狀的頭箍為中心,上下皆以葉片裝飾,但上面的一組葉片立起,而下面的三組葉片呈下垂狀,優美的形式引人注目,為這件作品增色不少。另外還有第12王朝時期金質的造型逼真的金魚。[注:W.StevensonSmith,TheArtandArchitectureofAncientEgypt,ThePlates,P78.]
首飾和胸佩的制作在中王國時期異常盛行,它們的設計選料和制作都十分精心,呈現出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完備的加工技能。特別是第12王朝,這類作品的質量和數量皆達到高峰?!靶嘏濉笔沁@些優秀作品中的一件,它代表了此時以黃金為主,配以各類寶石進行加工制作的較高水準,其整體設計和色彩的本質足以說明古埃及工匠們的聰明智慧。胸佩主要用上面鑲嵌有綠長石的黃金、天青石和肉紅玉髓的精華做成,相互面對的獵鷹象征著天神赫魯斯,而跪立的女孩應該代表接納者,賽西斯特里斯二世(SesostrisheII,前1897-前1878年在位)在賜給她禮物。中王國時期的這件胸佩是“埃及珠寶登峰造極的杰作之一”[注:RobertCarsonLamm,HumanitiesinWesternCulture,VolumeI,P44.]
3、色彩斑斕的顛峰時代(新王國時期,前1552年-前1069年)
新王國時期對埃及人來說是值得自豪的,工藝美術的各個方面在此時皆有輝煌的成就,特別是黃金工藝,在埃及金屬工藝發展史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時的金屬工藝不僅繼承了古王國時期的輝煌成就,而且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新的突破。除了首飾,還出現了許多更具實用意義的作品,如作為家具裝飾用的黃金飾片、生活用的水壺、水罐,甚至還有用黃金制作的大型金屬工藝制品——國王的金棺。
制作裝飾品是古埃及黃金珠寶的重要用途和藝術形式。古埃及人熱愛生活,喜歡打扮。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人人都喜歡佩帶首飾,甚至在繪畫中給動物也戴上首飾。制作首飾的材料有金、銀、寶石、玉石、銅、貝殼等。不同的顏色蘊含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如黃金為太陽的顏色,具有帶來生命的特性;白銀是月亮的象征,主要制作神明的骨骼;綠松石或孔雀石是尼羅河的顏色,它“賦予”萬物以生命;東部沙漠中出產的碧玉和紅玉髓,分別象征著植物和鮮血,都含有生命的色彩。用這些材料加工成的首飾包括:護身符、頭帶、耳墜、耳環、戒指、項圈、項鏈等。在各種首飾中,最精美的是那些用制作景泰藍方法加工成的首飾,將黃金與雕刻成各種形狀的寶石搭配在一起,形成一件件色彩斑斕的貴重首飾。古埃及的黃金主要來自南方的努比亞和庫施王國。據記載,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479-前1423年)時代,一部分黃金來自亞細亞的貢品和來自非洲礦山的珍寶。[注:J.H.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P300.]金匠們已懂得如何制作金箔,在用金箔加工成各種形狀的首飾,只是當時的金箔比現在的要厚上幾百倍。與黃金相比,埃及的白銀比較稀缺,主要從西亞進口,所以比黃金珍貴,一般是與黃金混合,制成合金飾品,同時也能達到使首飾更加耐磨的效果。
黃金被認為是神的一種恩賜,對它的使用成為偉大人物的特權,主要用做法老和神的裝飾。祭祀神明使黃金珠寶廣泛地用于神廟建筑、金字塔的裝飾,還和其他材料搭配,制作各種藝術品。黃金珠寶重要的用途之一是作為死者的供品。據文獻記載,圖特摩斯三世為他神圣的父親阿蒙•拉的供品中有大量金銀器物。文獻上說:“根據我的父親[阿蒙]的命令……,每天用陛下為他準備的這些銀子、金子和青銅器皿,那些器皿是陛下為他重新準備的。”[注:J.H.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P67.]一部分金銀珠寶是通過戰爭掠奪來的。圖特摩斯三世曾把掠奪得來的戰利品用來祭祀他的父親。戰利品中有牲畜、貴金屬、寶石、家禽等。[注:J.H.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P222.]其次黃金珠寶還作為皇家和達官貴人的喪葬用品。下面是拉美西斯九世(公元前1140-前1121年在位)以后的紙草文書中,記錄的8名盜墓者受審時的供詞:“我們打開了棺材,揭去了覆蓋的東西,看到法老那莊嚴的木乃伊……脖子上戴著一串黃金做的護身符和好多飾物,頭上戴著金面罩,法老莊嚴的木乃伊通身蓋著黃金。覆蓋的東西里外都是金銀編制的,還鑲嵌著各種寶石。我們剝下他身上的金衣,取下他脖子上的金護身符和飾物,揭走蓋在身上的金被子。我們還找到了法老的妻子,把她的木乃伊身上的東西照樣剝光。我們還找到了金瓶、銀瓶和銅瓶,也統統偷走。我們把從這兩具木乃伊身上取到的一切都分成了八份。”
“黃金王棺”是古埃及金屬工藝作品最典型的代表,這是第18王朝為安置圖坦卡蒙(Tutankhamun,公元前1336-前1327年)的木乃伊而做的其中一層棺材,長約180厘米,耗純金200余公斤,局部以珠寶翡翠點綴,裝飾性極強。[注:PaulJohnson,TheCivilizationofAncientEgypt,NewYork:Athenum,1978,P154-155.]其形象是按照圖坦卡蒙本人的相貌創作的。古埃及人由于“再生”和“不滅”的信念,對來世生活的粉飾遠遠超過了對現世生活的美化,十分重視死者所處的環境。為了保存好木乃伊,不惜一切代價為法老建造金字塔式的陵墓,并以三層棺槨加以保護,進而以最昂貴而珍奇的物品來陪葬,為此往往不惜傾盡國力。這口雕像式的棺材,以許多局部裝飾構成。國王額部的蛇形裝飾,既是埃及人崇拜的神靈,又是王權的象征。下頜下面是體現威嚴面目的假胡子。雙手交叉,緊握權杖的姿態,顯示了國王不可一世的威嚴氣質,同時又是保護死者在陰間平安再生,來日復活的象征。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這位年輕的國王在他短暫的盛世時代的面貌。
在圖坦卡蒙陵墓里共發現了3500多件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法老的包金寶座,用珍寶鑲飾成的法老黃金面具,以及彩繪的木箱等。在墓室入口有圖坦卡蒙的一對等身立像,木雕涂漆包金,高171厘米。雕像取傳統的邁步姿勢,但給人以奇特的感覺。護身符等是金飾,臉部和身體厚涂黑漆,黃金與黑漆對比強烈,且顯得十分高貴,表現了法老的尊嚴與氣派。覆蓋在法老木乃伊上的黃金面具,面部表情富有青春氣息。圖坦卡蒙的寶座是木制的扶手靠背椅。扶手處是戴著王冠的雙翼蛇,上面有法老的銘記。為顯示法老的威嚴,以黃金做的獅首作椅腿上部,椅子下部表示獅子的身體,并以獅子的爪子椅腳,很有力量感。椅背上的浮雕為皇宮庭院一角,法老與王妃盛裝相對,左右為飾有花紋的圓柱。
第19王朝時期,金屬工藝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土于布巴斯提斯(Bubastis)的“黃金耳墜”[注:AidanDodson,DyanHilton,TheCompleteRoyalFamiliesofAncientEgypt,London:Thames&HudsonLtd,2004,P181.]、“金質羊形把手銀罐”[注:PaulJohnson,TheCivilizationofAncientEgypt,P106-107.]等作品,反映了此期的狀況。前者設計巧妙,工藝復雜,裝飾華麗,不僅可以自然擺動,而且尚有螺栓式的細部結構,其上刻有塞提二世(SatiII,公元前1202-前1196年)的銘文裝飾更加顯示出此作品的精妙;后者則以厚重的造型和古樸的裝飾迷人,在器皿的口緣和把手部位則以黃金制成,與通體銀質材料形成鮮明對照,豐富了裝飾效果。
金銀制品與銅器遭遇不同,一些器物遭到毀壞,一些器物被盜墓者偷竊,只有圖坦卡蒙墓葬保留的黃金寶藏得以幸免,向后人展示3000多年前的驚世之美。因為埃及境內沒有銀礦,所以直到中王國,埃及人還認為黃金沒有白銀珍貴。雖然金銀或合金的作品都很小巧,但是它們件件精雕細琢,巧奪天工。金匠首先為王室服務。金匠們在方尖碑上粘貼金箔圖案,以顯示對太陽神的信仰。
4、遺風尚存的低潮時代(后期王朝前后,公元前1069年-前525年)
后期王國時期,埃及的金屬工藝仍然保持著相當優異的成就,這一點,不同于其他工藝美術。此時仍以黃金工藝為主,各種首飾和用具皆為主要產品。當然,這些精致的手鐲、胸飾,以及拖鞋等都是王公貴族們的寵愛物品,它們充滿了享樂主義色彩和宮廷藝術的氣息。第21王朝時期制作的“黃金拖鞋”便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之一。作品以純金板組合而成,設計新穎,造型奇特,制作相當精細。鞋底上銘刻著圓形的花紋,使之愈加精美別致,同時亦為這件冷峻的金屬工藝注入一絲溫情。黃金手鐲上鑲嵌寶石,構成一個“荷露斯之眼”,這是古埃及常見的辟邪圖案。從塔尼斯(Tanis)出土的第21王朝的金質長頸花瓶,造型獨特,上細下粗,瓶口為漏斗狀,上面有植物花紋和象形文字。據說這是專為放置紙莎草而制作的。另外有21王朝的金質面具,造型逼真,楚楚動人。這些器物均藏于開羅博物館。
古埃及盛行佩戴具有護符意義的裝飾品,相信飾物與貴金屬、寶石的本身具有象征繁殖、生育與賦予生命的意義。同時貴金屬、寶石又是積累財富與修飾、美化自身的一種手段,何況埃及本土盛產黃金材料,具有廣泛的來源,以至古埃及的金屬工藝制作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是導致古埃及金屬工藝繁榮的根本原因。第21王朝的“有翼圣甲蟲形的胸飾”和第22王朝的“手鐲”等作品,是這類金屬工藝品的精華之作。后期王國末期,古代埃及的金屬工藝隨著國勢的衰落而步入低潮,昔日的那種豪華而精致的制品日趨漸少,特別是貴金屬工藝制品一落千丈,再也看不到以往的那般輝煌了。不過,有些作品,如第26王朝時期以青銅和黃金制作的“荷露斯(Horus)神像”能看出古埃及金屬工藝的遺風尚存。荷露斯頭上戴著圓錐形的白色王冠,王冠上細致的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禿鷹,王座以黃金做獅首為椅腿上部,椅子下部表示著獅子的身體,以獅爪為椅腳,突顯荷露斯的威嚴。
綜上所述,古埃及黃金珠寶工藝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緣起、和衰落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古埃及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是這一演變強大的推動力,但政治和宗教是埃及藝術的靈魂,主導著黃金珠寶的藝術風格??傆^古埃及黃金珠寶藝術,始終充滿著莊重、神圣、渾厚和遒勁的風韻,同時伴隨著濃郁的宗教氣息和神秘主義色彩。
二、黃金珠寶藝術品的文化蘊涵
古埃及的黃金珠寶藝術,一方面反映了埃及文明的高度發達,另一方面反映了古埃及的加工工藝和制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黃金珠寶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本身的物質價值,更重要的是蘊涵在其中的文化價值。它一方面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審美價值趨向;另一方面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寓意。
1、黃金珠寶在埃及宗教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
埃及宗教是藝術和審美的原動力。從埃及原始宗教中我們看出,它幾乎完全展現了“萬物有靈觀”支配下的系列表現:從對無機生命的太陽、月亮、光、尼羅河、礦物(種種貴金屬)到多種植物、動物,再到人的生命等,構成較典型的生命一體化的完整系列。正是這種萬物有靈觀的思維模式,決定了埃及宗教意識和審美思維的鏈式結構。被神化了的陽光在古埃及人那里經常被崇尚為最高的福和最高的美。在埃及文化中,自古以來光和美就被視為同一的。神的美的本質往往歸結為光輝。在新王國時期的《獻給阿吞的簡短頌歌》中,一開頭就這樣頌揚阿吞的升起:“光輝燦爛的你升起,啊,活的阿吞,不朽之主!你是光輝的、美麗的、強大的?!痹凇东I給阿吞的大頌歌》中也有類似的贊美詞:“光輝燦爛的你升起在天國的光明境界,啊,活的阿吞,生命的創造者!你是美麗的、偉大的、輝煌的”。
[注:MiriamLichtheim,AmcientEgyptianLiterature,Vol.II,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6,P91,96.]古埃及人崇拜太陽神,凡是與太陽和光相聯系的東西都有一定的美感和美的價值。黃金珠寶由于自身的光輝,自然被看成美的對象。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認為,“美存在于簡單的事物中。他舉例說道,金子是美的,并不是因為它的比例而是因為它的顏色?!盵注: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Volume2.England:ThoemmePress,1999,P15.]早期希臘教父圣巴賽爾(SaintBasilofCaesaria,約公元329-379年)也認為,“美存在于外在事物中,如光、顏色和形式,但美必須被主體感知才可稱為美?!盵注: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Volume2,P15.]具體來說,黃金珠寶藝術品的光澤、顏色和造型中存在著美,而虔誠信仰宗教的埃及人對這種美感的體會更加深切。
黃金珠寶藝術充分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審美價值趨向。這種審美特征還進一步延伸到古埃及的詩歌和文學。如新王國時期的愛情詩“切斯特•貝蒂紙草1”中這樣描寫“妹妹”的嬌艷動人:“筆直的項頸,光彩的,頭發如真正的青金石天藍石;雙臂勝于黃金,手指宛如蓮芽。”[注:M.Lichtheim,AncientEgyptianLiterature,Vol.II,P182.]埃及人特別珍視黃金和天青石的顏色。這是圣潔的和最美麗的顏色。在埃及的銘文中,‘金黃色的’這個詞,往往是‘美麗的’這個詞的同義語。
2、黃金珠寶藝術品具有的象征性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公元1770年-1831年)認為“象征首先是一種符號?!迸c單純的符號不同的是象征“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種本來外在于它的內容意義。”[注:[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二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0頁。]埃及黃金珠寶藝術品大多具有象征性。
第一,黃金珠寶工藝的象征性首先體現在古埃及人的首飾上。首飾在古埃及十分流行,從鄉野村夫到朝中權貴,人人佩戴,而飾品的原材料也多種多樣。在埃及,不分男女對裝飾品都很喜歡。他們大都有耳環,有項圈,有手鐲,有足環,有乳飾。當帝國威震地中海及西亞之際,由外國進貢來的金銀珠寶,把每一個埃及人都裝點地金光閃閃。從前金銀珠寶,只是貴族才能享用,可是現在,即使窮得給人記帳的書記,也可以混到一顆金質私章。埃及女性特別偏愛項鏈。今天出土的項鏈,品種之多,五花八門,足以令人嘆為觀止。這些項鏈短的不說,最長的有達5英尺者。從第18王朝起,埃及境內戴耳環成為一種風尚,無論老少,不分男女,通常都戴上一雙耳環。[注:L.E.S.Edwards,e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Vol.II,P421.]埃及男好打扮,幾乎可以和女性并駕齊驅。他們也喜歡戴戒指、手鐲、項鏈,乃至耳環。從史前時期起,他們就用骨頭、貝殼、河馬牙齒、象牙、鱷魚齒、石頭、彩釉或者簡單的皮革帶子制成珠子、戒指和領圈。黃金開采于東部沙漠和努比亞,被認為是神的一種恩賜,從而成為偉大人物的特權,用來裝飾法老和他的朝臣的頭頸和手臂。法老時期的珠寶商還不知道珍稀寶石,例如鉆石和紅寶石,但他們大量使用次寶石,如金、長石、玉青石、綠松石、紫品和光玉髓等,生產出精美雅致且色彩多樣的首飾。[注:G.MokhTar,ed.GeneralHistoryofAfrica.II,AncientCivilizationsofAfrica,P159.]在紅海之濱,人們還采集那些色彩斑斕的珍珠母的貝殼。二十一王朝的手鐲,也是王室珠寶之一,代表了當時杰出的、令人驚嘆的首飾加工水平和設計師非凡的創造力。手鐲上雕刻著具有象征意義的蜣螂。蜣螂前鑲嵌著太陽盤,一旁的環行象形符號“申”代表了宇宙的無窮力量。在另一邊可以看到刻有法老蘇薩內斯一世(PsusennesI,公元前1039-前993年)名字的橢圓形飾板。用于首飾材料的顏色往往賦予宗教意義。
第二,黃金珠寶工藝所具有的象征性體現在項飾和胸飾上。在古王國期間,一種用幾排藍色和綠色彩釉的圓柱形珠子制成的大烏塞克領圈,迅速成為大眾時尚。王子、公主們佩戴“胸佩”——一種裝飾胸部的大的長方形的匾,上面可以看到一個多彩的鏤雕裝飾圖案,把象形文字、植物與各種顏色的材料制成的王室象征結合在一起。在圖坦卡蒙王朝,當時最流行的是在衣服上刺繡或佩戴各種貴重的飾物。項飾是古埃及人的重要裝飾之一,用寶石成串排列而成,或用彩釉、陶器的瓷片組成。出土于中王國時期的莎哈托胸飾,是一件梯形純金透雕飾品。由一根用瑪瑙珠、綠寶石珠和青金石珠串成的項鏈吊著,珠子之間夾著黃金珠子。裝飾圖案精雕細鏤,具有祈求神靈保佑、除災避邪的含義,象征著生命的符號。
第三,黃金珠寶工藝的象征性還體現在埃及人制作的護身符上。閃光的黑鐵礦、赤鐵礦(即雞血石,因為它的粉末是血紅色的)是古埃及護身符受歡迎的材料,幾乎占全部女性護身符的絕大多數。另一頻繁使用的是水蒼石(綠色、黃色、棕色或紅色),有超過1/3的寶石用這種材料雕刻而成。埃及人認為不同的寶石有不同的魔力。古埃及婦女的裝飾之所以多選用貴金屬(金、銀)、祖母綠、瑪瑙、土耳其玉、紫水晶、青金石、綠寶石等閃光耀眼的材料制作,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些材料易于表達埃及人的上述美學思想與審美觀念。
3、藝術品中凝聚著埃及人的宗教感情與崇高美。
金銀珠寶之所以廣泛地運用在宗教建筑和法老的物品上,是因為黃金珠寶最適合來表達崇高美。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神是宇宙的主宰者,而法老是人間的統治者。必須對神虔誠,對法老敬仰,才能保佑諸事順利,百業興旺。在古埃及人心目中神和法老享有崇高的地位。如何表達自己對神的虔誠和對法老的崇敬,他們選擇了用黃金珠寶裝飾圣物。德國美學家席勒(J.C.F.VonSchiller,公元1759-1805年)認為,“崇高是把無限寓于有限之中”。[注:JamesKirwan,Sublimity:TheNon-rationalandtheIrrationalintheHistoryofAesthetics,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NewYork,2005,P91.]艾利森(ArchibaldAlison,公元1757-1839)認為,“當一種物體激起人們在想象中的一系列情感觀念時,崇高感和美感就產生了?!盵注:JamesKirwan:Sublimity:TheNon-rationalandtheIrrationalintheHistoryofAesthetics,P104.]這就是說,黃金珠寶藝術品本身不是崇高,但它們能夠寓“無限”的觀念于其中,就是說它能激發起人們對“崇高”的領悟。埃及人選擇用金銀珠寶來裝飾神和法老,以表達自己的虔誠和敬仰之情。當人們走進古埃及的神廟或王宮,看到金碧輝煌的黃金珠寶裝飾時,就可以使人聯想到神的偉大與崇高,看到法老金光閃閃的御用品,就聯想起法老的尊嚴。這樣黃金珠寶的裝飾物就達到了表現崇高美的目的。所以黃金珍寶裝飾品不是用在宗教建筑、物品上,就是用在法老的御用品上。古埃及人之所以采用稀有的金銀、瑪瑙、珠寶、祖母綠、瑪瑙、土耳其玉、紫水晶、青金石、綠寶石等閃光耀眼的材料裝飾神像,反映了古埃及人虔誠的宗教感情。神像和法老圣物的制作過程,無不凝聚著古埃及人的宗教感情。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材料可使神像保持長時間色彩光亮,另一方面易于表達埃及人所追求的“崇高美”思想。金色象征著神的榮耀之光。神像及其法老的裝飾作為圣物,自然應該用黃金珠寶來裝飾。神像的裝飾和法老的御用品所表現出來的美學趨向,既是古埃及統治者藝術和美學思想的表達,一定程度上也是全民族審美思想的表現。所以法老的面具、寶座、御用品都應用了大量的黃金來制作。神廟的裝飾多使用黃金珠寶來裝飾。
4、藝術品中體現的對稱美與和諧美。
埃及地形地貌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它的對稱性和均衡性。尼羅河穿越埃及全境。在河流的兩岸遍布著肥沃的原野,與兩岸河谷的黑土毗鄰的就是沙漠,在河流兩岸黑土地與沙漠的交接處分別聳立著兩座山脈。西部和東部的景色完全一致。依賴黑土地生存的人們在晴朗的天空下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河流兩岸幾乎相同的景色盡收眼底。如果他們從北方到南方旅游,將發現南北景色幾乎是一樣的。土地寬闊而平坦;樹木稀少而矮小;一眼望去,除去一些人為的廟宇,沒有物體可以阻隔你的視線。無論這種雙邊對稱的地形、地貌是不是原因,埃及人的確對平衡、對稱和幾何學有著獨特的感受。這一點充分體現在他們制作的黃金珠寶藝術作品中。古埃及人的金質耳飾是雙的,手鐲是雙的,拖鞋是雙的,腳環是雙的,但這些都好理解,因為人的器官本身就是對稱的。但在一些人體器官不對稱的裝飾上也可以看到古埃及人也采取了對稱的幾何圖形或對稱的圖形裝飾,最普遍的恐怕就是胸飾了。胸飾上的圖案可以說不受人體器官的影響,但在圖案上也是采取對稱的設計。如現存于開羅博物館的刻有賽西斯特里斯三世(SesostrisheIII)和阿蒙內麥斯二世(AmmenemesII)名字的兩件景泰藍胸佩,上面鑲嵌有天青石、長石和紅玉髓,這兩件胸佩出土于達赫舒(Dahshur)的梅內特(Merit)的墓葬。這兩件胸佩不僅布局和諧,而且其中一件的圖案是:左右各有一人手拿錘子在攻擊下方的敵人。從人形、武器、還有象形文字都十分對稱;另一件的圖案是左右兩個頭戴羽毛的動物在攻擊下方的俘虜,最上方是一個展開翅膀的鷹。左右動物、俘虜和鷹展開的翅膀都對稱而和諧。
西塞羅(Cicero)認為,“美是以集成、布局和其構成成份的選擇為基礎的?!盵注: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Volume2.P15.]黃金珠寶藝術更需要通過布局、比例、色彩的學問,來體現人們美好的愿望。古羅馬思想家奧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公元354年-430年)說:“美取決于形狀;形狀取決于比例;比例又取決于數?!盵注: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Volume2.,P60.]黃金珠寶由于本身的顏色不好隨意改變,按說很難在色彩上做文章。但埃及人巧妙利用黃金珠寶的顏色與周圍的物品顏色相搭配,使之達到和諧自然。如開羅博物館珍藏的賽泰蘇瑞內特(Sithathoriunet)公主的金質冠和假發飾品,如果和烏黑的頭發、黃色的皮膚搭配起來,顯得十分和諧美觀。[注:AidanDodson,DyanHilton,TheCompleteRoyalFamiliesofAncientEgypt,London:Thames&HudsonLtd,2004,P99.]在宗教上,黃金多用來裝飾神像的皮膚,而珠寶用來裝飾神像的眼珠,這樣就使神像和諧悅目,符合自然。
5、黃金珠寶首飾的“辟邪”功能。
黃金珠寶首飾既可作為裝飾品,又可作為避邪物,從而成為尼羅河畔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埃及人天生愛美,10歲以前,兒童不分男女,都可以不穿衣褲到處亂跑。這段時期的男孩子,大半都僅戴耳環及項圈。至于女孩子,由于天美,因此比男孩子多點東西,就是在腰間掛串珠子。
[注:L.E.S.Edwards,e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Vol.II,pt.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P480.]人們身上最常見的首飾是領圈、手鐲和腳鐲,到公元前29世紀初期已得到廣泛使用。即使下地耕作時,古埃及人也不愿取下那些色彩斑斕的珠子及皮革帶子所制成的簡樸的神圣裝飾物。在胡夫的母親海泰斐麗絲(他死于公元前2550年前后)的墳墓中曾發現隨葬品中有一個箱子,里面裝著大約20個銀或象牙的手鐲,鐲子上面的裝飾物是蝴蝶,是一種用綠松石、青金石和瑪瑙鑲拼而成的極其美麗的物件。幸運符附在手鐲、墜子或戒指上,從出生時起就保護著古埃及的孩子們。一般來講,它們由單個的象形字符組成,材料是石頭或者翡翠,象征著“生命”、“健康”、“耐力”、“青春”、“穩定”或者“興旺”。這些都是人們期望通過佩戴這些小圣物而獲得的品質。根據護身符的作用和形狀來分,古埃及的護身符多達275種。在眾多的護身符中,被稱為“荷露斯之眼”的護身符最常見。“荷露斯之眼”在古埃及語言中被稱為“烏加特(Udjat或Wadjit)”,意為“完整的、未損傷的眼睛”。它的來歷與荷露斯神為父報仇有關。奧西里斯與伊西斯之子荷露斯長大成人后,在與殺父仇人塞特神的搏斗中,荷露斯的左眼被塞特奪走了。他的眼睛可非同尋常,因為他的左眼代表的是月亮,右眼代表的是太陽?,F在左眼被奪走了,月亮神騷特自然要出手相助。在一個月圓之時,荷露斯在月亮神的幫助下,經過殊死搏斗,終于打敗了塞特,將左眼奪回。后來,荷露斯將這只失而復得的眼睛獻給了父親、冥神奧西里斯。此后,眼睛的造型就成了獻給死者的重要祭品之一,祈求亡靈保佑活著的親人。古埃及人最常用的護身符是“圣甲蟲”。中王國時,圣甲蟲扁平的一側被用來顯示身份,上面用石頭刻著主人的名字和職業。圣甲蟲上還可能被刻上保護咒語或者一位神的名字,從而賦予這種裝飾物以神奇的保護力。此外,一些婦女用神像的造型來做頭飾,如王后頭頂上的兀鷲頭飾流行于整個古埃及歷史中。據說戴上它,能保佑戰場上的法老不受魔鬼的傷害而得到永生。一些婦女的頭飾上還飾有阿蒙神的兩片羽毛和象征太陽神的太陽球。
篇8
1、尼羅河,開羅西南尼羅古城孟菲斯一帶最為集中。吉薩南8公里處利比亞沙漠3座尤為著名,稱吉薩金字塔。
2、埃及金字塔(Pyramids)是古埃及法老(即國王)和王后的陵墓。埃及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共有七十多座,大部分位于開羅西南部的吉薩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公認的“古代世界奇跡”之一。塔內有甬道、石階、墓室、木乃伊(法老的尸體)等。
3、最大、最有名的是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其中以胡夫金字塔最為出名。埃及金字塔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具有影響力和持久力的象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 時期劃分、建筑風格和特色、、金字塔、神廟、方尖碑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北非的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數千年前,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在古埃及的文化成就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建筑藝術。金字塔、神廟、方尖碑,這些都堪稱是世界建筑藝術的杰作,它們作為建筑藝術領域最古老的化石,散發著不朽的光芒。
一、古埃及歷史的三個分期
古埃及歷史有三個具體分期,每個時期的建筑形式在側重點和相關時代背景
下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
第一時期:古王國時期(即早期王朝時期)。大約時間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在此階段,建筑物是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的,所以,這一時期又稱金字塔時期。當時,氏族社會成員還是古埃及的主要勞動力,金字塔的主要締造力量便是他們。金字塔被看作是原始拜物教的產物,樣式單一而開闊,卻曼延著莊嚴和神秘莫測之感。
第二時期:中王國時期。時間約為公元前2133至公元前1786年,被公認為是古埃及最富庶的時代之一。政局上的安定反映在物質的繁榮上。全國各地皆破土開工、興建房子,致使如今的埃及幾乎每個城鎮都在建筑架構上留下了中王國時期的痕跡。
第三時期: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67至公元前1080年,即所謂的帝國時期,是古埃及空前絕后的強大時段。頻繁的遠征和戰斗掠奪了大量的奴隸和財富,奴隸成為建筑工作的主要施工者,飽受苦難和壓迫。此時的建筑形式主要以神廟為代表,制造出威嚴、神武的氣勢。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的阿蒙神廟。
二、古埃及的建筑風格和特色
1、碩大無比:古埃及最有名的建筑藝術,如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方尖碑,都是巨大的藝術品,也都與王國的存亡有關。
2、建筑材料主要是石頭:世界上全部用石頭建造的建筑物,首出于埃及。特點是雄偉渾厚、氣勢宏大而堅實。以金字塔為例,其建筑材料全部是重達數噸、甚至十幾噸的石塊,歷經數千年后不變形、不倒塌,依然矗立在尼羅河西岸。
3、秩序感強烈:我們不會在古埃及的繪畫、雕塑和建筑中發現令人意外的元素。每個部分的制作都會遵循一定的法則,這樣的風格,延續了至少3000年。雖然古埃及建筑有些生硬,卻給我們一種格外沉靜、穩重的感覺,這就是嚴謹的秩序感所致。
4、幾何學在藝術上的應用: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建筑和各種雕刻,都體現出幾何學在其中的使用。古埃及幾何學的發達,源自于每年的尼羅河定期泛濫。河水沖毀農田,人們就必須重新分割土地,用直線和幾何圖形重新劃分田地。幾何學在古埃及建筑藝術上的作用,主要是使其富于立體感,棱角分明,亦使其秩序性的法則得到強化,顯的死板硬朗,卻加劇了莊重和嚴謹的感覺。
5、持續性和固定性:柏拉圖說過“在埃及,一切事物從來沒有任何的變動”。人們忠于堅定的,導致古埃及的藝術風格數千年都保持著難以置信的固定性,不變的風格,延續幾千年之久。
三、與古埃及建筑藝術息息相關
1、埃及藝術是一個通向永恒,渴求永生的過程,這是因為而培養和衍生出的藝術觀念----古埃及藝術所表達內容的核心,是宗教和信仰。古埃及人用石頭建造了尼羅河岸的偉大工程,金字塔就像一座山,矗立在沙漠的地平線上。一座金字塔,就是一個國王的陵墓,埃及人認為,帝王就是天神的化身,當他死亡時,人們盡量保存他的肉體,不讓其腐爛,如此,他的靈魂在未來才能繼續存在。他們在尸體上涂抹許多防腐的香料和藥物,再用亞麻布扎裹全身,這就是木乃伊。木乃伊被置于棺中,放在金字塔的深處。棺材周圍寫滿咒語和法術,告慰帝王的靈魂如何順利通過旅程,走向重生。這便是古埃及建筑蘊藏的深刻內涵----死永恒,生更加永恒。
2、是古代埃及建筑藝術的原動力,產生出巨大的凝聚力。使每個帝王在有生之年召集了大量的氏族成員和奴隸,用他們的血肉之驅在艱苦的條件下堆起一個個令后人驚嘆不已的巨冢。雖然這都是法老運用自己的至高無上的權力而最終完成他們墳墓的建造,但是,實際上整個王朝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高的多。人們深信這些大的金字塔,方尖碑和神廟能夠使古埃及王朝世世代代永垂不朽。
3、宗教作為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整個王朝的歷史。赫利奧波利斯、孟菲斯、底比斯和赫爾摩波利斯是埃及最重要的四個宗教城市。人們虔誠的膜拜著那些“天神”和原始的圖騰,導致古埃及的藝術數千年都保持著的靜止、固定的狀態??傊?,是古埃及建筑藝術乃至所有門類藝術的核心和原動力。
四、古埃及典型建筑形式分析
1、金字塔: 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最為集中。吉薩南郊8公里處利比亞沙漠中的3座尤為著名,稱吉薩金字塔。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最大,它除了以其規模的巨大而令人驚嘆以外,還以其高度的建筑技巧而著名。這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二十七世紀,高146.5米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底邊各長230米,由230萬塊重約2.5噸的大石塊疊成,占地53,900平方米。塔內有走廊、階梯、廳室及各種貴重裝飾品。全部工程歷時30余年。塔的東南面是雄偉震撼的獅身人面像。
2、方尖碑:古埃及的另一建筑杰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一般以整塊的花崗巖雕成,重達幾百噸,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說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力的強有力的象征。從中王國時代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之時豎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對地豎立在神廟塔門前的兩旁?,F存最古完整的方尖碑屬于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991~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爾特一世(約公元前1971~前1928年)在位時所建,豎立在開羅東北郊原希利奧坡里太陽城神廟遺址前。這塊方尖碑高20.7米,重121 噸,是辛努塞爾特一世為慶祝他的國王加冕而建的。新王國時代,圖特摩斯一世(約公元前1525~前1512 年)、 哈特舍普蘇特女王(約公元前1504~前1450年)和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304~1237年)都建立過巨大的方尖碑,高度均在20米以上。開鑿和豎立方尖碑是一項艱巨工程。據卡爾納克神廟前一座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記載,從石礦開鑿出這種獨塊石料,從阿斯旺運到底比斯,費時7個月,這充分說明古埃及人在力學上的高度智慧。
3、神廟:作為宗教建筑,神廟是古埃及人參拜神靈的主要場所,參拜神靈時所舉行的宗教儀式,已成為古埃及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埃及神廟建筑的影響在當時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超過了金字塔建筑的影響,這種建筑風格和手法對后來的古希臘建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埃及就出現了和雅典帕特農神廟極為相似的柱廊形式。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多利安式建筑的典型,其建筑特點是柱身中間略為突出,柱頭簡單,無柱礎,以莊重樸素而著稱,建于埃及薩卡拉的階梯金字塔附屬建筑中的仿紙草石柱,與純粹的希臘多利安式柱幾乎沒有多大區別。
金字塔、神廟、方尖碑的建造,充分顯示了古代埃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精湛的藝術技巧和高超的建筑才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些建筑技術的傳播和傳承,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瑰寶,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資料:
篇10
這金字塔和人面獅身像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古埃及流傳著一種宗教迷信的說法:“人死后,只要保存好尸體,他的靈魂進入陰界就會復活。”過慣了紙醉金迷、窮奢極欲生活的帝王們妄想死后也能永享富貴,便下令死后尸體作防腐處理,填入香料,長久保存,稱為“木乃伊”。金字塔就是存放木乃伊的陵墓。金字塔是一種方錐形的建筑物,因為它的外形很像漢語的“金”字,中國古人就把它稱為“金字塔”。
古埃及金字塔大大小小共70余座,都位于開羅南10~20公里的一片沙漠之中。至今在開羅西南的吉薩,巨人般地矗立著三座金字塔,它們分別為第四王朝的胡夫王、卡夫拉王和孟考拉王祖孫三代所建,其中胡夫王的規模最大,稱大金字塔,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是金字塔的登峰造極之作。
據說胡夫是第四王朝(公元前2680??前2560)的奠基人、國王斯涅弗羅之子。他在位時.為了到另一世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征召30萬人,每批10萬人,三個月為一期,花了整整30年,終于建成了規模巨大,結構復雜的大金字塔陵墓。
這座金字塔體積約250立方米。底部是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高146。5米(因幾千年的風化剝蝕,現高138米),占地面積52900平方米,用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一般重25噸,最大的重達30噸。有人估算,如果把這些石頭鑿碎,鋪一尺寬的道路,可繞地球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