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傳范文

時間:2023-03-29 22:1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方山子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兩三。

云霾浪打人跡絕,時有沙戶祈春蠶。

我來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懷慚。

同游盡返決獨往,賦命窮薄輕江潭。

清晨無風浪自涌,中流歌嘯倚半酣。

老僧下山驚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談。

自言久客忘鄉井,只有彌勒為同龕。

困眠得就紙帳暖,飽食未厭山蔬甘。

山林饑臥古亦有,無田不退寧非貪。

展禽雖未三見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當投劾謝簪組,為我佳處留茅庵。

(吳人謂水中可田者為沙。

篇2

【關鍵詞】應試能力;語文教學;課堂;有趣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很多人都批評應試教育,批評高考,說只要高考不改革,應試教育就無法避免,素質教育也難以推進。但現在做老師要考試,公務員要考試,去某一家公司應聘要考試,升職進級也免不了考試……總之,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有較強的競爭力,不懂得如何應試是不行的。但應試并不等于應試能力,老師為提升學生的應該能力而教學這無可厚非,但只為應試,只圍繞高考的幾大題型而進行教學,這是萬萬不可的。應試能力是多方面的,就語文學科來說,主要包括心理素質的強弱、分析與表述問題的能力。而有趣的語文課堂則可以很好地增強學生應試時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思考、分析問題與綜合表述的能力。

一、巧設開場白,引起學生對課文的好奇,消除他們對語文的畏懼心理,增強學生應試時的心理素質

在課堂中,好的開場白,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講《方山子傳》的時候就用了這樣一個開場白:“同學們,聽說過‘河東獅吼’這個成語嗎?”“有哪個同學愿意說一下這個成語的意思呢?”“你們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源嗎?”學生在電影或電視劇看到過這個成語,他們對這個成語也相當感興趣,因此拋出這個成語就引起了他們對陳季常,也就是方山子的興趣,有了興趣他們才會想要弄懂文章的內容。這是培養應試能力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他所要解決的問題都存在畏懼心理,那就談不上學生具有了應試能力。

二、回歸課本,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使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思考與分析

語文閱讀課,特別是現代文或古詩文的閱讀如果變成了答題技巧或答題規范的練習課,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但事實上,高中的語文課多多少少都存在這個現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覺得只引導學生單一地理解課文對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是弊大于利的。因此,細讀文本,讓學生對文章有自己的思考才是正道。例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時,里面有兩句“可憐樓上月徘徊”以及“可憐春半不還家”, 課本及教參上對于這兩句的分析很籠統。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回歸文本,通過不斷的誦讀去尋找答案。

學生的回答讓人驚奇。在回答為什么游子“春半不還家”會“可憐”時,有位學生是這樣說的:春天來了,萬物復蘇,百花盛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總想要把最好的東西與對方分享,因此美好的時光也總是想要跟自己的愛人一同度過。試想一下,春天,花前月下,踏春談情,這不都是相愛的男女喜歡做的事情么?可現在春天都過去一大半了,這個游子還在外面流浪,在其他人乘月而歸的時候自己卻只有“碣石瀟湘無限路”,有家卻難歸。

這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人情味很濃,說明學生有結合實際去思考。現代文也一樣,很多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解讀,如《項鏈》、《祝福》和《揀麥穗》等。現在的考試并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個性化的想法越來越受到考官的歡迎。因此讓學生細讀文本,課堂上適時把一兩個問題拋給學生,這樣既可使課堂生動有趣,又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又能拓寬學生的思維,這對訓練學生的答題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三、為每一節課設計一個亮點,致力于提高學生綜合表述問題的能力

語文課多是早上第一二節課,這個時候學生正犯困,即使有好的開場白,如果上課太平白無奇,學生也容易昏昏欲睡。更別說學習到應試的方法與技能了。因此,為每一節課設計一個亮點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在講古文《方山子傳》的時候,我設計了“方山子檔案”表格:

這樣一個表格類似明星的檔案,學生通過細心讀課文就能完成。有任務,且任務并不難完成,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又可以引導學生讀課文,從中篩選出答案并把答案綜合表述出來。

有時候語文老師會抱怨,為什么上課的時候無論自己講什么學生都沒有響應,或許是因為我們只注重講,而沒有關注學生。雖然我們設立了目標,但這個目標沒有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出來,反而讓它蒙上了一層高深莫測的面紗,因此學生就不太愿意自主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反如果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致力于提高學生綜合表述問題的能力,努力備課,為每一節課設計一個亮點,既有趣,又對提高他們的應試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雖然并不是每一節語文課都可以上得趣味性十足,但做到根據學情設置并展示教學目標,巧設開場白,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分析文本,為每節課設計一個亮點,會使課堂更有趣,而有趣的課堂會對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南京姚芳傳教授治好了

我兒子的疑難性精神疾病

我們是來自湖北的求醫者。我兒子自幼性格孤僻倔強,做任何事情都喜歡追求完美。初三畢業后,他考上了市重點高中,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然而,就在高三上半學期,他因學習壓力大,慢慢變得寡言少語,睡不著覺,時而情緒低落,時而狀若癲狂,甚至打人毀物,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我和丈夫先后帶他去過很多醫院進行檢查,有的醫生說他患了強迫癥,有的醫生說他患了抑郁癥,甚至還有一家醫院的專家認為他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癥。在此后的半年里,我們按照醫生的叮囑給他吃蘭釋、西酞普蘭、碳酸鋰、奧氮平等藥物進行治療。在他情緒低落時讓其加服曲舍林。可他的病情一直沒能得到控制,他的情緒始終忽高忽低。我們只有這一個孩子,在他身上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可沒想到卻換來這樣的結局。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我和丈夫都會默默地哭泣。2011年10月,住在我家樓下的鄰居告訴我,南京腦科醫院精神科的姚芳傳教授擅長治療各種疑難復雜性精神疾病,是此領域的專家。于是,我懷著最后的希望領著兒子來到了南京腦科醫院,找到了該醫院精神科的姚芳傳教授。姚教授在認真地聽了我兒子的病情介紹后,主動把我兒子以往的病例資料也要去仔細研究,然后推心置腹地與孩子交談。那一刻,我真的好感動。最后姚教授說:“首先請你相信我,我給你調調藥,不過你要做好心理準備,連續治療3個月或半年后你會見到療效的”。當時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五味雜陳,希望與失望交織在一起,不知是什么滋味。然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僅僅用藥1個多月,我兒子的癥狀就明顯地減輕了。他以前沖動任性、敏感多疑的性格改變了許多,甚至知道在意他人的感受了。3個月后,他的情緒已經不再失控,徹底恢復了正常人的認知和行為能力。出院半年以后,我兒子主動報考了一個IT硬件培訓學習班,每天早晨5點30分起床,晚上8點多才回來,精神狀態非常好,自己也說恢復了正常人的感覺,我和丈夫心里別提多高興了。感謝上帝,讓我們在經歷了數年的痛苦磨難后找到了姚教授,是他用真心和愛心拯救了我們的孩子,也挽救了我們這個家庭。最后,我想對患有此類精神疾病的孩子和家長說,既然得了這個病,我們就要面對現實,畢竟這個病屬于全球醫學界的難治性疾病,我們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不一定有最好的藥,但確有最好的醫生!

湖北 張雪柳

姚芳傳醫生簡介:姚芳傳醫生現為南京腦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江蘇精神病學會委員,曾任淮陰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南京腦科醫院精神科主任、精神病學教研室主任、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姚芳傳教授從事精神醫學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40余年,在多種精神疾病的診斷及藥物治療等方面有極深的造詣,曾主持《中國精神疾病的分類和診斷標準》的制訂工作及《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二版修訂本)等精神學科應用工具書的編寫工作,曾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多種獎項。

篇4

近年在一些出版物中得知隴南廣嚴院尚存南宋遺構,這當然是個好消息,但可惜的是公布的資料有限,尚不足以做深入的研究。因此,赴實地調查以獲取更多的相關研究材料,尤其是實物材料就成為當務之急。于是,我院師生先后于2005年初,2005年夏以及2008年初,先后三次前往隴南,到廣嚴院作現場的調查和測繪(詳見調研日程表)。特別是今年早春的調查最為詳盡在此前兩次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又針對南宋創建的前殿,使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獲取了大量實物的信息,并以此為重要的數據源對廣嚴院建筑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撰寫了題為《甘肅武都廣嚴院建筑調查與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就在論文的寫作當中 發生了汶川大地震,位于隴南重災區的廣嚴院繼1879年在8.0級地震幸存之后又一次經歷了大震的考驗。無疑,上述調查和研究的成果不僅對繼續研究廣嚴院的特點和價值,而且對震后的文物保護工作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此,將本年初春第三次調查的經過略作介紹,并對廣嚴院及其他隴東南的一些古建筑特點稍加評論如下。

秦安興國寺、秦安文廟、甘谷文廟、天水伏羲廟(2008年2月16日,第一日)

晨起由蘭州出發,驅車東行三個半小時后到達秦安縣城。秦安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古稱成紀,為女媧出生地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且占據了古代絲綢之路的要沖位置,實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1、秦安興國寺

興國寺位于秦安縣新華街、毗鄰廣場的醒目位置,入口處為一座單檐歇山頂木構牌坊,面闊三間,心間懸掛“秦安縣博物館”的牌匾。無論其檐下典型的“檐上全”做法,抑或是屋面脊飾磚雕,都屬典型的秦州工藝做法。向博物館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后,得到熱情接待,遂順利進入寺內調查。

興國寺俗稱官寺據載創建于元代,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院落兩進,建筑以東西方向為主軸 中線上由西向東依次布置金剛殿。天王殿,般若殿,般若殿前南北兩側設鐘樓,鼓樓。除般若殿為元代原構外,其他建筑經后世重修,改建,已失原貌。因此,此行重點關注般若殿單體建筑,對其形制做法作了充分細致的考察。

般若殿坐東朝西單檐歇山屋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帶前廊。相對院內其他建筑,其外觀顯示出古拙雄渾的早期建筑風貌。粗壯的檐柱將正立面分為三間,當心間廣大于檐柱高且遠大于梢間廣。當心間兩平柱上施碩大的檐額,長至梢間,用材直徑與柱相當。梢間柱身間施綽幕方,方首雕刻龍頭。當心間平柱內例兩檐柱用材明顯較小,應是后世添加以穩定檐額之做法。前檐拱為六鋪作出三下昂,補間鋪作出斜昂,昂嘴向外翻卷刻作兩瓣。而兩山與后檐科棋僅五鋪作,補間鋪作未出斜昂,昂嘴也未全部加以雕飾,華麗繁復程度遠不及前檐。細察發現與前檐角柱相鄰的山面檐柱正是造就一繁一簡兩類抖形式的分水嶺。其柱頭一分為二,西側與前檐角柱柱頭等高,東側與山面檐柱柱頭等高。東西兩側普拍方端部也分置于高低不等的1/2柱頭之上,高者端頭略有出挑以放置其上補間鋪作櫨。因此山面鋪作櫨高出前檐一跳,造成前后鋪作相差一跳。類似的情況還有:后檐轉角處角梁腹底平直,不似前檐角梁那般雕琢為曲線樣式。如此看來,這種重視正立面形象效果的處理方式應是該地區建筑設計的傳統手法,甘肅地區至今仍傳用一種“具有歇山形象的懸山屋面”的做法且應用廣泛。如此處理既滿足了正面視覺效果,又不失為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

般若殿內部梁架的結構形式十分獨特。同外檐相似,殿內后槽亦有粗大通長內額,兩端由殿身后部的雙層抹角袱及其上45°方向駝峰承托,腹底施龍首桔頭。抹角袱兩端搭于攢當處伸至室外替代櫨。額下支撐的兩根內柱較細,且木材嶄新,極有可能為后世添加。這種采用雙抹角袱承托內額的結構方式能夠獲得充分完備的內部空間。內額承平梁,上置蜀柱兩側叉手相交于脊下襻間之后又出頭抵椽,顯示出早期建筑的結構特點。前廊于梢間柱頭置大額托平梁,額明顯傾斜約有元代遺風。

其余幾例建筑形制,規模皆遜,為明清時重修,無有特別之處,故不再贅述。

2、秦安文廟

秦安文廟于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與興國寺毗鄰,格局已不完整。現存主要建筑有前殿、大殿。前殿之前設泮池,以白玉欄桿維護。院內古柏蒼翠,透著樸素莊重之氣。前殿面闊三間,懸山屋面。其大木結構、彩畫及門窗做法均與明清官式相近,而山面施懸魚惹草,木料已顯頹敗,可見該殿受后世干預程度較大。大殿坐落在一寬闊平臺上,前設月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此建筑有三處與興國寺般若殿頗為相似,如出一轍:一是補間鋪作出斜昂,昂頭翻卷兩瓣;二是前檐與兩山、后檐檐柱不等高造成前檐鋪作多出一跳,三是前檐角梁尾部作出曲線修飾。由此看來,其勢必與般若殿存在淵源關系。從建造時間來看,文廟大殿北中平樽下襻間下表皮留有明嘉靖朝重修題記,或說明此地方建筑文化由元至明的傳承關系?尤須注意的是,山面外檐七朵鋪作中,前四朵出跳為昂,后三朵出跳為華,后檐鋪作皆出華拱,將這種“重前輕后”的設計思想體現至極。另一提請關注之處為:大殿普拍方至角柱后出頭呈罕見的“凸”字抹圓角形,與南宋《中興瑞應圖》中建筑做法極為相似。文

廟前殿亦采用相同形式。此種普拍方出頭形式還出現于甘肅連城魯土司衙門、顯教寺以及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建筑中。其間的源流線路尚可深入探討。文廟大殿未使用檐額,室內梁架規矩齊整,各樽下皆施用襻間,脊部無叉手,平梁下駝峰刻為復雜的植物樣式,與甘肅地區晚期多數建筑裝飾手法相同。

3、甘谷文廟

離開秦安文廟,已過晌午。午飯后未及稍事休整,遂即驅車1小時多至甘谷縣城。甘谷文廟位于縣城廣場,適逢廣場舉辦小型秦腔演出,高亢激昂的表演和大氣粗獷的聲音極具;中擊力,令人深感震撼。

甘谷文廟建于明代,現僅存大成殿孤立于廣場中央。大成殿重檐歇山琉璃屋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周圍設廊。建筑外觀規整,乃深受明代官式做法影響之產物。但普拍方出頭為前述“凸”字抹圓角形。因殿門緊鎖,僅從門縫隱約窺見內部梁架脊樽下施丁華抹頦棋,平梁以駝峰托墊,上立叉手,殿內似無內柱。

4、天水伏羲廟

于甘谷文廟大成殿停留不多時,遂趕往50km外的天水。途間翻越積雪山嶺,坎坷之余領略無盡冬日風光。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廟的創建歷史可上溯至元朝的三皇廟。明弘治年間,為祭禮伏羲便利,將三皇廟擴建并改名伏羲廟。現今的伏羲廟經過歷代屢次修補,形成了以中路五進院落為主的格局。目前遺存的主要歷史建筑有先天殿與太極殿。

先天殿為伏羲廟的核心建筑亦是供奉伏羲塑像的主殿。其坐落于寬敞臺基之上,前設月臺。建筑為重檐歇山屋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正面當心間明顯寬于其他,其上高懸“一畫開天”的匾額。檐柱粗矮敦實,嵌于其內的門窗雕飾精美,刀工道勁。下檐科棋為五鋪作出雙下昂,上檐為五鋪作出華棋。殿內供奉的伏羲塑像是全國現存最大的伏羲造像,高2m有余,居中威坐。粱袱上施天花,其底面繪有精美的八卦圖案應是由伏羲所創先天八卦而來。南下平樽下表皮有清嘉慶十年重修題記。樽下縱向構件已簡化,僅在順身串上坐單托樽。轉角處亦不見抹角袱做法,而取代以遞角梁,穿插枋等明清官式建筑構件。

太極殿位于先天殿之后,單檐歇山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正面各間面闊相當,均不及柱高。外檐為五鋪作出雙下昂。屋內樽下仍保留襻間形式。梁枋下表皮有光緒十三年重修題記。轉角處施用抹角袱,兩端插于外檐鋪作內,中部落于丁袱、駝峰之上。

先天殿與太極殿于當心間南中平樽下皆設一木枋人立于門前時視線恰被木枋遮擋。木枋用料細長,亦無法發揮結構功用,令人倍感困惑。另一奇特之處是,伏羲廟內建筑檐部均無飛椽,與其規模、等級似不相配。

夜宿天水市區。

天水玉泉觀、天水城隍廟(2008年2月17日,第二日)

1、天水玉泉觀

前夜起雪,清晨踏雪玉泉觀。玉泉觀位于天水市北的中梁山南麓,組群龐大,地勢復雜。現存建筑為明代修建,中軸建筑群自下而上共有五層,主要建筑玉皇閣、玉皇殿位于第四層。玉皇殿單檐歇山屋頂,面闊三間,周圍設廊,其當心間大于兩梢間。檐柱柱礎為覆蓮狀,檐下拱為五鋪作出雙昂并沿45°方向出斜昂。其前玉皇閣乃重檐歇山屋頂,面闊三間,周圍設廊。建筑構架規整,裝飾工藝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廊柱間飾有全圈口“花牙子”,為甘肅地區傳統工藝。要特別提出的是,闌額置于檐柱柱頭上,斷面為圓形,遠大于其上普拍方斷面,至角柱出頭垂直斫截,《營造法式》卷五闌額條中記有此種構架方式。另一種檐額不通長、梢間兩柱間施術枋托墊于額下的做法亦見于玉皇觀內其他建筑。這種做法可上溯至麥積山北魏石窟窟廊,在木結構建筑技術發展歷程中屬于以縱架為主的做法。這說明,隴東南地區建筑某些做法仍沿襲古制。

2、天水城隍廟

調查玉泉觀畢,遂即前往城隍廟。城隍廟又稱紀信祠,始建于明,后經屢次修繕擴增,現為三門四進的建筑組群。隍廟正院最南端為重門樂樓,北接直廊五間,卷棚屋頂,其后又接前殿三間,抱廈屋頂。最北端為正殿,殿內奉紀將軍造像。建筑為單檐歇山屋頂,面闊三間,當心間顯著寬于梢間。所用木料顏色陳舊彩畫殘損難辨。正面檐柱上置粗大檐額,梢間施木枋托墊于額下,為上文提到的縱架體系。檐柱為覆蓮柱礎,已遭侵蝕、磨損。外檐料棋為五鋪作出雙昂并出45°斜昂,昂嘴向外翻卷刻作兩瓣,與興國寺般若殿及秦安文廟大殿相同,應為地域性工藝做法。屋內梁架規整,轉角部位施抹角袱,兩端與外檐鋪作結合。轉角施用抹角袱大約是隴東南地區習用的構架方式。

午飯后即刻趕往此行的終點隴南市,至市區已傍晚時分。夜宿隴南市區。隴南市舊稱武都,位于隴山以南。甘肅南部地區的白龍江流域,處于我國地理的南北分界處,東接陜西,南鄰四川,素有“秦隴鎖匙”、“巴蜀咽喉”之稱,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和經濟往來要道。

武都廣嚴院(2008年2月18日~19日,第三日,第四日)

晨起,以路邊小館內各式武都小吃作為豐盛早餐,餐畢即驅車趕赴廣嚴院現場。車沿白龍江河谷左岸的212國道行進,一路江景美不勝收,嚴冬臘月仍有水流潺潺。相對于天水,秦安隴南的自然景致更具南國氣象。行至一片干涸的河床,經詢間得知此處已是福津河谷,蜿蜒向上的盤山路便是通往柏林寺村的主路。廣嚴院所在的武都區三河鄉柏林寺村雖然距離隴南市區僅22km,但因道路曲折、路況惡劣,至村口時竟已花費近1小時。在窄澀的村道上盤旋顛簸數分鐘,忽然豁然開朗,掛有“廣嚴院”牌匾的山門矗立眼前。山門單檐硬山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檁。信步走入寺院,院內3株古柏樹姿挺拔秀麗兩側廂房現為廣嚴院管理所用房。在柏樹的掩映下廣嚴院前殿宛如畫卷中之所在,展現于面前。

與廣嚴院管理所負責人李洪榮先生會面后,受到其熱情接待,并親自帶領余等一行人考察周圍環境。沿村中小路向上行至一處栽有古柏的臺地,回首向下俯瞰,廣嚴院及整個村落盡收眼底。此地屬南秦嶺山系,山體黃土質地,呈多級平臺狀。村舍聚落多建于較平整的臺地之上,以避水患(據文獻記載,武都歷來水災頻繁,常與泥石流并發)。柏林寺村所在山麓稱龍拽山,鄰福津河北岸,村落建置于中段的開闊臺地上。河南岸與之相對的山麓呈前后兩重的形態,海拔約2000m,當地人稱之為“重山子”。福津河流經此地呈現向南微凸的形態。觀其風水格局寺院及村落的選址頗為得宜,為典型的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金帶環抱之理想模式,必是經過了縝密的考慮和精心的規劃。近千年來歷經多次地震仍有原構存留至今,首先要歸功于這樣高明的選址。觀其景觀形勢基址后方山體如天然屏障從后方圍合,前方形成遠景,尤其是面朝兩重山巒更增加了層次和景深。

返回寺院后,即刻開展本次調查

記錄工作。兩日內,除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重點針對前殿進行記錄外,亦攀上梁架深入拍攝,進而發現幾處細節,或能對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我們的工作引得村民頗為好奇,全村老少相繼至寺內觀探,如節日一般熱鬧。隴南人淳樸好客,兩日午飯均有村內婦媳至寺內烹制,不勝感謝。此次細致考察了寺院的方方面面,但回來整理資料發現仍有細節遺漏,可見調查如研究一樣,需不斷深入,探無止境。下面將調查結果簡報如下:

1、寺院概況

廣嚴院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院落一進,單體建筑有山門,前殿及兩廂,其中前殿為主體建筑。此外,院內還保存有笏首碑兩塊,分別創立于北宋和南宋時期。前殿北鄰三河糧油管理所,廣嚴院中軸線北端延伸至糧庫,其所在位置據稱是原廣嚴院正殿基址。

2、歷史沿革

寺院的初創年代有傳說與唐,前身為紅岑寺。早至唐代的傳說畢竟是人懷疑其杜撰成分較多,且無從考證。能夠確鑿說明寺院歷史的是兩塊碑碣的碑文。北宋碑正面為嘉祜七年朝廷敕賜碑文:“……舊階州福津鎮彌陀院……敕宜賜廣嚴院為額”,按碑文,廣嚴院之前身名作彌陀院。而反面碑文《階州福津廣嚴院記》映證了賜額與更名的歷程,更提到廣嚴院由僧人智光創建于乾德元年(963年),并記述了當時的寺院規模:“大佛殿,三間。文殊殿,三間。音殿(缺字疑為“觀”),三間。齋廳、三間。僧堂,兩間。三門樓,三間。”另一塊南宋碑刻有《新修廣嚴院記》。碑文作者魏鯨為當時階州刺史呂候的門客,受廣嚴院主持普興之托,將其向呂候介紹廣嚴院的過程記載成文。普興稱 院故名彌陀……至嘉祜中改賜今名。紹興中為漲潦嚙壞,無尺椽寸瓦留者。普興與師道思始相今址,裒一方施金,遷而新之。起于紹興三十一年,落于乾道九年,凡十有二年。為屋八十,為一,為堂二,為寮十,庖滔浴無不成具。而又以余力為大鐘樓而懸之……。根據普興的口述,廣嚴院在南宋紹興(1131―1163年)中被洪水毀壞,遷移新建于紹興三十一年(1162年),乾道九年(1173年)建成,歷經十二年。對當時的寺院規模亦有說明,從“為堂二”,“為屋八十”來看,與北宋時期相比應不及。

此后元,明二代是否進行過修繕活動尚未有考證。清雍正年間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復,并在山門脊檁留有題記:“大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季春月吉日一會……”。并據當地百姓告知雍正朝重修時曾立碑記述,后埋碑于院內地下。除山門外,現存兩廂也是此次修繕的產物。清光緒年間葉恩沛修纂的《階州直隸州續志》在“祠祀”一卷中對廣嚴院有如下記錄:“廣嚴院……殿壁用紫泥粉,色如紫朱(《陳志》即今柏林寺),州守葉公重修”。說明至晚于清光緒年間廣嚴院已改稱柏林寺。“州守葉公”即為葉恩沛,于光緒九年至十二年任階州知州。因此,此次修繕應緣于光緒五年破壞性的地震。據史書記載,此次地震乃“非常之災”,《中國地震目錄》記載此次地震為八級,其強度與破壞程度應極大。

20世紀60~70年代,廣嚴院曾改作糧庫使用,并于梁架上涂抹白灰。之后曾作學校使用。1981年,廣嚴院被列為武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恢復其寺院屬性。1993年,廣嚴院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由甘肅省古建筑保護所組織,永靖縣古建筑施工隊完成了對廣嚴院前殿的維修,墩接了若干柱子,更換了三根樽,重新制作了屋面和門窗,并被甘肅省文物局評為優良工程。2007年,于院內設廣嚴院文物管理所。

3、前殿建筑

前殿為單檐歇山屋頂,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山面三間四柱,整個建筑置于磚石壘砌的臺基上。正面每間面闊相當,間廣遠小于柱高。當心間,次間門板為后換。當心間門楣上施兩枚八瓣門簪,形似南瓜,與此前所見玉泉觀山門門簪類似。梢間設版根窗似為原構。北、西,東三側檐墻為當地黃土砌筑,有明顯收分。

檐柱柱身為梭柱,生起、側腳不明顯。梭柱自五代起主要在南方應用,北方唐遼建筑中不多見。柱礎掩沒于臺基內,依稀可辨為覆蓮狀。柱腳間施用地袱。廣嚴院地處南北交界處是否為棱柱做法在南北方流傳的見證呢?除正面當心間與次間四根全部露明外,其余檐柱皆包于墻身之內,僅柱首可見。柱首間施闌額,上置普拍方。普拍方至角柱出頭垂直斫截,闌額不出頭。外檐鋪作形制為口跳,各間設補間鋪作一朵。口跳算得鋪作中最簡單的組合形式唐代即出現《營造法式》中也有記載但實例較少。

屋蓋部分高度占立面總高度的1/2。檐椽斷面方形,椽頭垂直斫截,飛子端頭略有收分。天水一帶的建筑未見方形檐椽,廣嚴院前殿的方形檐椽為1995年維修時更換,當時施工方永靖古建隊秉承河州工藝,而在同屬河州工藝體系的連城雷壇、顯教寺部分建筑中亦有使用方形椽子者。同樣,屋面脊飾也采用河州工藝常用題材。山面華廢之下,出三列廈頭下架椽,其外無搏風版,下置搏脊。

前殿的內部梁架為廳堂式,徹上明造。殿內供奉三世佛塑像,乃是1949年后所造,已非原物。屋內梁袱表面殘留充當糧庫時涂抹的白灰,略顯破敗,但仍有部分位置遺存彩畫痕跡。橫向梁架可從上而下分為三層,當心間與次間的構成方式不同。當心間梁袱最下層為四椽袱對乳袱,中間層為三椽袱對牽 最上層為平梁,其上立蜀柱,無叉手。次間梁袱上。下層與當心間相同,中間層為兩端牽連以長兩椽的順袱串。細節也略有不同當心聞三層梁袱間施木塊托墊而次間無,次間蜀柱腳施合桔而當心間無。須特別提到的是,次間兩縫梁架的平梁北端上表面有一矩形開口槽孔,使人聯想到這有可能是為安放叉手所設。山面平梁下施下平,上立南北對稱兩根夾際柱子,下設棋枋。枋與夾際柱子結合處做連身對隱。縱向梁架除脊槽外,皆設單材襻間與順身串。脊樽為兩根木料上下疊構,與蜀柱頂結合處施雀替。脊樽部分的形制與其他各槽不同,而與山門相似,應為雍正朝重修時改換。梢間縱向設丁袱兩道以聯系橫梁與山面檐墻。屋內四轉角處沿45°方向施抹角,兩端插入鋪作之間的空當。其上施墊塊托墊角昂后尾與下平相交結點。

屋內柱共四根,柱首抵北中平樽下襻間櫨之下。西端屋內柱柱礎為覆蓮狀,磨損較重。中間兩根屋內柱柱礎為四棱臺上置磉墩形,材質嶄新應為后換構件。東端屋內柱柱礎不存。另有四根較細的柱子,支于四椽袱腹底中部,柱礎方形。這四根細柱應是后世添加,以避免四椽袱跨中彎矩過大而致坍塌。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各類鋪作雖然形制、構造方式相同,但同類構件存在些許細節上的差別。一是棋頭形式有卷殺和抹斜兩類,以卷殺為多。二是昂嘴有薄厚兩種,昂身側面刻紋也分外凸、內凹,先凸再凹以及無刻紋幾種。同一建筑中鋪作形式如此不統一,是因年代不同,抑或是工藝差別,尚待進一步探討。另外,棋眼處居中部分木料表面呈深褐色,明顯不同于周邊淺土黃色部分,且交界處邊緣齊整,也許是原有棋眼壁被拆除而致。

前殿雖屢經修繕,但主體大木形制接近于唐宋做法,主體構架仍為南宋初建遺物,與碑文內容契合。現存南宋時期的木構建筑遺存極少,僅江蘇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和廣東廣州光孝寺大殿兩例,且都處于南方地區。廣嚴院位于西北與西南交接地區,在時間和空間坐標上都占據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