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2 05:2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陳情表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陳情表翻譯

篇1

高二年級有兩大特點:一、教學進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課程。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戰,認清高二,認清高二的自己,認清高二的任務,顯得意義十分重大而迫切。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高二陳情表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翻譯臣李密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一直到成家立業。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仆。孤孤單單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臣下為孝廉,后來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秀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像我這樣出身微-地位卑下的人,能夠去服待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又不見準許。我是進退維谷,處境十分尷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還受到憐惜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現在我是一個低-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相濡以沫,正是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一點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當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陳情表注釋“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下對君王指陳時事、直言規勸抑或使之改正錯誤的文體。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以:因險釁(-iǎn-ìn):兇險禍患(這里指命運不好)。險,艱難,禍患;釁,災禍

夙:早時,這里指年幼的時候。

閔:通“憫”,指可憂患的事(多指疾病死喪)

兇:這里指他家中不幸的事

【慈父見背】

見背:背離我,離我而去。這是死的委婉說法。指棄我而死去。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行年:經歷的年歲

舅奪母志:舅舅強行改變母親想要守節的志愿。這是母親改嫁的委婉說法

【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

憫:憐憫。蘇教版作“愍”。

躬親:親自

【至于成立】

至于:直到。

于:介詞,引出對象

成立:成人自立

【終鮮兄弟】

終:又;

鮮:少,這里指“無”的意思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門:家門。

門衰祚薄:家門衰微,福分淺薄;祚(zuò):福分

兒息:同子息、生子;息:親生子女。又如:息子(親生兒子);息女(親生女兒);息男(親生兒子)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期:滿一周年。

功:服喪九月為大功,服喪五月為小功。這都指關系比較近的親屬。“期功”意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強近:勉強算是接近的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應門:照應門戶。

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僮:童仆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煢煢:孤單的樣子

孑:孤單孑立:蘇教版作“獨立”

吊:安慰

【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嬰:纏繞,這里指疾病纏身

蓐:陳草復生。引申為草墊子、草席。

【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廢:廢止,停止服侍

離:離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奉:承奉

圣朝:指晉朝

沐浴清化:恭維之辭,指蒙受清平的政治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舉

孝廉: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當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薦孝順父母、品行廉潔的人出來做官

舉:推舉

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這里是優秀人才的意思,與后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

【辭不赴命】

辭:辭謝。

赴:接受。

命:任命。

【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職

郎中:尚書省的屬官

【尋蒙國恩,除臣-】

尋:不久

除:拜官受職

-:即太子冼馬(-iǎn),太子的侍從官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猥:自謙之詞,猶“鄙”

微賤:卑微低賤

當:擔任

東宮:指太子,因太子居住在東宮,這里是借代

隕首:頭落地,指殺身。隕,落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切峻:急切而嚴厲

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逋:逃脫慢:怠慢,輕慢。

【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于:比星火:流星的光比流星的墜落還要急。指催逼的十分緊迫。

【劉病日篤】

篤:病重,沉重

日:一天比一天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茍:姑且

告訴不許:申訴不被允許,告訴:申訴(苦衷)

【實為狼狽】

實為:總結上文

狼狽:形容進退兩難的情形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伏惟:俯狀思量。古時下級對上級表示恭敬的詞語,奏疏和書信里常用。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舊臣

蒙:受

矜育:憐惜養育

【且臣少仕偽朝】

偽朝:蔑稱,指被滅亡蜀朝

【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歷職:連續任職

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國曾任郎中和尚書郎。署:官署,衙門

圖:希圖。

宦達:官職顯達。宦,做官;達,顯貴

不矜:不看重。矜,自夸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南朝《文選》加),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拔擢(zhuó):提拔

寵命:恩命

優渥(wò):優厚

盤桓:猶疑不決的樣子,指拖延不就職

希冀:企圖,這里指非分的愿望

【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太陽接近西山,喻人的壽命即將終了。薄,迫近

【人命危淺】

危淺:活不長,指生命垂危。危:微弱淺:指不長

淺:不長

【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更(gēng)相:交互

是以:因此

區區: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異義);另一說指“我”,自稱的謙詞

廢遠:廢止遠離。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烏鳥私情:烏鴉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終養:養老至終

【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悲苦,這里指辛酸苦楚的處境(古今異義)

【二州牧伯】

二州:指梁州(在今陜西省漢中地區)、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稱州的長管;伯:長

【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鑒:審察,識別

【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以保卒余年】

矜憫:憐恤。

聽:任,這里是準許、成全

庶:庶幾,或許,表示希望或推測

保:安;卒:終

【死當結草】

結草:指報恩。

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見成語“結草銜環”,說春秋時,晉大夫魏武子有愛妾,武子病時,囑咐其子魏夥說,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時,又說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說是遵守父親神志清醒時的遺命。傳說后來魏夥和秦將杜回作戰,看見一老人結草絆倒了杜回,夜間魏夥夢見老人說是魏武子妾的父親,幫助他是為了報答不令女兒殉葬的恩德。現在表示死后也會像結草老人一樣來報答恩情。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不勝:禁不住。勝(shēng),承受,承擔。

犬馬怖懼之情:這是臣子謙卑的話,用犬馬自比

拜表:拜上表章

篇2

一、 課下注釋造成的后果

1. 不利于陳情的效果。李密陳情是為了向晉武帝表明自己既忠且孝,從而達到辭官侍祖母的目的;說自己原本就想做官,是為了消除晉武帝會認為他是故作清高的疑慮。如果遵從課下注釋來翻譯整個句子,就會覺得做官是李密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追求。李密如果說自己“不顧惜名節”,就是對自己的節操的全盤否定,會顯示出自輕自賤的心態。此時晉武帝恐怕會覺得李密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極可能會心生厭惡;李密沒有必要為達目的而自毀形象,對自我形象的破壞從某種程度上說反而會削減文章的真摯感,并且會使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和價值大受影響,李密的形象也會在讀者心中大打折扣。

2. 不符合古人的觀念。名節,即名譽、氣節、操守。重名節、輕利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崇尚名節,視名節高于生命,有損自己名節的事,他們是堅決不做的。中國有句古話,“合則留,不合則去。”合,就是適合自己的名節,保護自己的名節,一旦發現不能保護自己的名節,就堅決地走。漢代的桓寬在《鹽鐵論》中說,“賢士徇名,貪夫死利。”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為名節而死,貪婪的人為私利而亡。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涌現出無數重名節、講正氣、脊梁直、骨頭硬的品行高潔之士,屈原、蘇武、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一個不顧惜名節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吳三桂、洪承疇等人就為當世之人所不恥。

二、 一種最為準確的注釋

篇3

關鍵詞:準確性;感染力;激情;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8-0196-01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使這兩種特性完美結合的,便是教師規范優美的教學語言。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師的語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一、達意及情的準確性

準確性,或稱為科學性,是語文教學最重要和最起碼的要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教師自己的表達不準確,則必然不能表達出課文中的情感,有時甚至會引起歧義。因此,課堂上應該一語中的,切中肯綮,讓學生豁然開朗,恰如撥開迷霧見日月。講解《逍遙游》學生覺得文中沒有表現莊子對自由的追求,我就通過深入分析大鵬這一形象的無奈用來捅破學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讓學生進入一片洞明之境,理解了莊子。

二、繪聲繪色的感染力

語文課要想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授課語言的感染力是關鍵。

首先,教師的語言必須激情四射。

聲音平板、基本上用一個音調上到底的課,一定會使學生昏昏欲睡,更不用說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了。即使學生有那么一點點興趣,也會在這種氛圍中消失殆盡。而同樣的內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語調,使之激情四射,則教與學的效果明顯不同。講授《陳情表》時我飽含深情的朗讀,讓學生深入到字里行間去感受李密的孝心。富有激情的語言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腦皮層上留下較深的印痕,記憶也就能鞏固而持久。更重要的是,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平時的交際中也能“注意表情和語氣”,“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因此,語文教師應盡量使自己的語言繪聲繪色,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從而使學生興趣盎然,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其次,教師的語言必須撥動人心。

撥動人心的語言是教師激勵學生的有效手段。我教的高二文科的學生,由于他們剛分好文理科,在思想上老覺得文科生低人一等。為了改變學生的這種不良情緒,我上課多結合課文用文人的典故和現在名人的故事幫他們樹立信心。現在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選擇并為之努力付出。

再次,教師的語言必須文采飛揚。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文學修養。試想,如果語文教師“信筆涂抹皆成妙文”,才華橫溢,授課時宏論滔滔、妙語連珠,一定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醇。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就需要教師有較高的學識素養及寬闊的視野,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吟詩誦詞,講述典故。這樣既拓展了學習內容,又能夠啟迪學生思路,增強課文學習的知識性和文學性,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講述《滕王閣序》時,大量引用描寫滕王閣的詩句,詳細講解文中的一些典故,鼓動學生自己查資料搜集名句并解決文中的其他典故。事實證明,教師飛揚的文采和廣博的見識,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可謂一箭雙雕。

三、含蓄幽默的趣味性

優秀的語文教師無不具有含蓄幽默的語言風格。含蓄的批評,往往可以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我的一個學生是班上的舞者,但在課堂上太喜歡開小差。有一次,他在下面玩得正起勁,我故意讓他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并及時表揚了他:“你真棒,我相信你在課堂上會和跳舞時同樣出色。”這個學生當時臉就紅了。后來他表現非常好。幽默的語言也有助于吸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前蘇聯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授課中我力求語言幽默風趣。講讀《陳情表》,一學生誤把作者說成諸葛亮。我笑著糾正:“希望能拜讀你幫他寫的《陳情表》。”一言既出,全場歡笑雀躍起來。教師的風趣幽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

四、辭約意豐的凝煉性

篇4

一、還原古人血肉之軀,親之以形

1.補充資料,知人論世

文言文或是塑造了個性鮮明、聞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盡致地傳達了作者細膩豐富的內心世界,作品中都有一個“人”。今天的“古人”在昨天是有喜有樂、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今天艱深奧澀的文字承載著這個人的心聲。學生感受不到這個“人”,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沒有讓這個“人”實實在在地活在當時的氛圍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要讓這個“人”鮮活地站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深刻地理解這個“人”。

通過對作品背景、相關歷史知識和作家經歷的介紹,可以把這個人物還原到他本來的生活中去,讓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鮮活起來,充滿自己的個性。如學習《報任安書》時補充對司馬遷身世遭遇的介紹,學習《項脊軒志》時補充對歸有光考取功名的過程及年齡的介紹等,就是還原作者的生活背景,幫助學生重塑鮮活的人物,進而感知人物的真實情感。

2.誦讀文本,合理想象

除了補充介紹相關資料之外,我們更應該讓文字自己說話。通過誦讀,披文入情,體悟感知人物至情至性的真實形象。

如學密的《陳情表》時,可帶領學生誦讀相關文句,引導學生體悟李密的多舛命運,祖母劉不顧年邁獨自將這個從小喪父失母、體弱多病的孫子養大的艱辛。而《漁父》中也同樣有“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人物形象,這種枯瘦落魄的人物形象很容易讓人產生合理的聯想,于是人物的境遇、心理、語言就有了物化的載體,而不再是空洞不可理解的了。

教師教學時引導學生從文章中篩選相關語段誦讀、品讀、想象,從而概括人物的“形象”,還原其血肉之軀,文言文就變得可親多了,愛屋及烏,文言知識也就可親多了。

二、找尋古今情感共鳴,動之以情

1.引導學生走入文本

所謂“共鳴”就是讀者的親身經歷與思想感情和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震。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和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的過程。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作家之手,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它們之所以千古流傳,就是因為與今天人們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處,今天讀起來仍然感覺歷久彌新。

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真正走入課文,和作者心靈相通,產生情感共鳴。讓他們覺得古文和“我”是融合在一起的,古人描繪的世界和“我”的世界是有關聯的,他們才會對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2.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在面對文言文時,屬于自己的、自由的體驗往往被冷漠無趣的文言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的文言文已成了與自己無關的一堆文字符號。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搭建一座橋梁,讓學生調動已有情感體驗去體察“古仁人之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體會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懷。

《陳情表》中,當“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時,李密卻屢次被朝廷征召,“不禍及自己”和“贍養祖母”都是要爭取的。這種兩難的生活遭際任何人都會遇到,“學時想玩可玩時卻怕影響學”,“想擁有學生干部的工作經歷卻怕擠占學習時間”,“向老師反映班級問題卻怕被同學說成打小報告”,等等,處境兩難時的為難心理極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一定會好奇作為談判高手的李密在“陳情之表”中是如何洞察對方心理,巧言說辯,以達目的的。教師若能從“談判心理學”角度引領學生深入文本解讀作品,品析文中“外交辭令”,即“言”的藝術,學生定會興趣盎然。

再如《項脊軒志》中,祖母對作者學業上的殷切期盼之情也極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這類易讓學生產生共鳴的文字若作為重點字句賞析,文言知識的掌握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三、發掘古事所含道義,曉之以理

1.尋找文言與現代的共通點

《明朝那些事兒》《原來這才是春秋》等網絡文學作品的走紅,無不是因為這些史書對歷史是正說,但又能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同理,如果文言文所蘊含的道理能與現代生活產生聯系甚至指導現代生活,那么學生不僅能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對文言知識的學習也會成為學生自覺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文言文的教學也將會更有時代氣息,更富有魅力。

2.用核心文化內涵貫穿教學

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是以板塊專題形式來選編文章的。教師如果結合板塊或專題的教學目標,對文本進行大膽取舍,篩選出核心的文化內涵并形成貫穿課堂的話題,一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深入文本把握文意,更好地理解詞句。

以《漁父》為例,《漁父》屬于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第一版塊,專題名為“直面人生”,版塊名為“生存選擇”。編者的用意很明顯,就是借這個版塊樹立榜樣,激勵學生在面對人生考驗的時候,直面人生,作出正確的選擇。

《漁父》中,面對世道的污濁,出現了三種做出不同選擇的人:一種是隨波逐流的;一種是退而以求自身高潔的;一種是屈原這種想要改變世道,不惜觸逆鱗以身赴死的。這三種選擇暗含了在當今社會仍然存在的人生態度。在完成有針對性的文本細讀后,大多數學生都表示,當今社會只有第一種人才能生存下去,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第三種選擇是行不通的,更有學生直接評價屈原“很傻”。

篇5

一、 五年文言文閱讀試題主要內容

二、五年文言文閱讀試題思考與分析

1、 選文以盛世為主,選人以品行高潔為主。

江蘇自主命題的五年選文二年選宋、一年選唐、一年選漢、一年東晉,以盛世為主。此種選文思路的可能與江蘇是經濟較好發達地區的有關,命題者可能較為偏好拿與江蘇地域優勢匹配的盛世來做文章。在選人上江蘇以品行高潔為主。所選人為官則清正廉潔,愛護百姓,為人則忠厚誠實,剛正不屈。江蘇是文化大省,高考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站,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所以在命題上必須體現主流審美觀、價值觀,必須體現其積極引導作用,所以此種選人的方向應該具有一定的延續性。

2、 實詞考查以一詞多義為主,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為輔。

五年來客觀題的實詞考查均為一詞多義。在翻譯中考查的實詞也以一詞多義為主,詞類活用05、06年考了,但較為簡單,古今異義2007年考了“設備”一詞,聯系前后文應不難答出是“設置防備”意。

3、 內容要點考查以細節為主

從這幾年的試題中不難看出,文意概括一題,主要內容的概括大多非常準確,一般在細節上設置陷井。五年有四年都是從一個較小的角度設誤,人物改變,或時間出點差錯等等。

4、 翻譯以理解文意為主,兼顧文言知識考查。

五年的翻譯基本未涉及到什么難的文言知識的考查,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看學生能否聯系前后文,把一些重點句子的意義說出來,而相對對文言語法要求不高。

三、2009文言文閱讀備考

1、樹立正確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

這本身就是我們當代青年學生成長、成材的需要。從應試角度講,只有自身道德素養的提高,才能在閱讀文言文時,對選人行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操守上的認同。這樣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選文,也就有效地鑒賞閱讀了。

2、 緊扣課本,觸類旁通。

從歷年閱讀題可以看出,其中出現的大多數影響文意理解的或影響答題的實虛詞多出于課本。客觀題虛詞一般是每個選項兩句,前一句出自選文,后一句出自課文。客觀題實詞亦多出于課本,如2004年的“奪”《陳情表》中有“舅奪母志”。2005年“辭”,2006年“責”,2008年“度”均在課本中出現過。所以要想透徹理解選文,一定要夯實基礎緊扣課本,并做到答題時聯系課本,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 把握重點,關注細節。

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內容首先要把握要點,弄清楚選文寫了什么。如果是傳記,要弄清寫了關于傳主的哪些事,要表現傳主的哪些性格品質。如果是議論類的,要弄清觀點是什么,有哪些論據,是怎樣論證的等等。在把握選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再結合試題選項,一一對應回到選文比對,如選題在重點事件上沒有問題,就要去檢查每一個細節。如人物、時間、地點、原因、結果、效果等,看看有沒有改變,有沒有夸大,有沒有縮小。

篇6

文言文教學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局,和當前高考文言文相對固定的考察方式有直接關系,實詞、虛詞、句式等構成了高考文言文考察的主要內容。再加上不少老師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中“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的說法錯誤地理解為文言文教學的全部并以此作為權威支撐,更加重了文言文教學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傾向。

《課標》在描述基本理念時說,“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這也就是說,語文課程的學習要注重實踐的,其目的是指向現實生活和學生實際需要的。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近些年頗受國人關注。盡管它的測評對象是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初中生,但其測評方式值得我們思考。它并沒有把測評局限在對特定學科知識的理解上,而是要評估學生“完成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任務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正是素質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它與《課標》所要求的語文教學要“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不謀而合。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和現實從來就不是可分割的。作為高中語文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學,同樣也應致力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適應和自我發展。作為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文言基礎知識的同時,應積極構建文言文教學與現實的聯系,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同時,以學以致用的理念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文言文教學可以利用的現實因素很多,比如學生比較熟練的現代語言表達能力,接受度較高的現代思想,豐富的校園生活等等。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寫和說兩個維度提出幾種具體的操作方法。

一、寫

實詞、虛詞、句式等知識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自然是沒錯的,但文言文教學僅到此為止就錯了。民國學者胡懷琛曾說,“我們讀古書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考古’,其二是‘致用’”。“考古”和高中生的生活基本沒有關系,“致用”才是目的。對于文言基礎知識,“只會記住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學習者必須使自己所學知識富有意義,他們必須證明自己是如何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所以,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把文言知識不僅“記下來”,更要“用起來”。

(一)仿寫

可仿寫的文言文內容很多,諸如句子、段落、文體特征、修辭、邏輯等。教師應根據課文或者單元教學需要設定仿寫內容,將之與學生共同參與或有共同經驗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學習能力不同,仿寫方式可做適當調整,純文言或半文半白均可,而仿寫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將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以仿寫文體特征為例。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共有17篇文言文,大致可分為史傳、序、表、賦、記、論六大類,每一種文體都有各自的特征,同一種文體的不同篇章也有差別,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些特征和差別的最好方式就是仿寫。如學校開運動會時,筆者讓學生模仿《滕王閣序》前兩段,以駢文形式寫一段開幕辭,學生的熱情和表現著實讓筆者驚嘆。再如仿寫邏輯,《陳情表》、《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等名篇都是非常好的范本,教師與其在課堂上講字詞,析邏輯,毋寧換一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寫作對象,讓學生仿寫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語言邏輯。在仿寫過程中,文章邏輯自會通達,基礎知識也自會使用。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發現文言文是“有用的”,學習熱情和效果也大不一樣。

(二)文白翻轉

有很多學生雖積累了不少文言知識,但這些積累并沒有助力于他們的現代漢語表達,其書面語語體特征極不明顯,語言嗦、口語過多,更無個性風格可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是沒有解決文言文學以致用的問題,文言與現代語言嚴重脫節,文言無法為現代語言提供營養,現代語言也無法反哺文言的學習。

文白翻轉這種散學形式,就可以讓文言和現代語言形成互利的關系。文言文教學中最常見的套路是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以此檢驗學生對文言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和篇章翻譯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還能讓文言文和白話文形成互利的關系。文白翻轉可以這樣操作,教師找出或者寫出與教學目標(或文言基礎知識)相關的白話文片段,或者干脆利用學生平時的白話文習作,按照寫作要求(比如必須使用教師列出的某些文言知識),將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同時在文言文學習的綜合階段,也可以讓學生把文言文的白話譯文翻譯成文言文,這樣就打通了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隔閡。

(三)研究性寫作

文言文自有其豐富的情感和思想,要客觀地評價它們必須了解其歷史背景,而歷史的演變又使得文言文寫作時代與現代千差萬別。處于當下的學生在理解文言文時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歷史的鴻溝,這鴻溝之闊,正是理解的障礙,但也可以是研究性學習的起點。“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課標》語)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兩種閱讀方式:理解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理解性閱讀使得大眾化閱讀取得與本文的高度一致,即從文本中獲得繼承的文化、意義以及審美體驗等;再從批判的角度看到作者認知與表達的局限,這使得大眾閱讀進一步提升認識,比作者前進一步。”這兩種閱讀方式的合體即是研究性閱讀,將研究性閱讀心得形諸文字,便是研究性寫作。同時,要評價文言作品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需要的是“現代觀念”。現代觀念的觸角深入到古文深處,就從思想上將文言文與現代社會相聯系。比如在學習《陳情表》時,如果把文字表面所傳達的對祖母之孝和對君主之忠的糾結置于當時朝代更迭,司馬氏急欲建立合法統治基礎的大背景下進行思考,學生在感動于祖孫情深之外還會有更大的收獲。再把這種收獲用現代的孝義觀、家庭觀、愛國觀等觀念重新審視,把審視結果整理成文,以小組討論、班級辯論等形式進行思想碰撞,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世界,也能提升其思維品質。研究性寫作的前提是研究性閱讀,教師要提供適當的閱讀材料或指導學生自行搜集材料,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閱讀指導,寫作是對閱讀心得和思考的整理。

二、說

這里的“說”,不是指學生對課堂問題的回答,而是課程中“口語交際”的訓練手段,是借用現代語言對文言的重構。西方社會語言學家韓禮德指出:“過去語言學局限于研究語言的認知功能,忽視研究交際功能,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教學法理論也只重語言形式的訓練,只求掌握認知功能,結果學生卻不會使用語言,掌握不了交際能力。”這是事實,如今相當一部分高中生課堂發言積極性和口語表達能力嚴重欠缺,支吾半天說不出來或說了半天不知所云的現象很是常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是要把“口語交際”課程和文言文課程重新整合,把前者的訓練手段和后者的學習內容結合起來,既能豐富“口語交際”課程的內容,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能深化其對文言文的理解。

(一)講故事

“講故事”并不是兒童的專利,或許正是出于對此觀念的誤解,高中教師才羞于在課堂上使用此法。“講故事”要求學生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完整的故事情節,用變化的語音表達豐富的語義和情感。它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口語表達形式,也是檢驗口語表達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時,“講故事”也比高中學生常見的“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難度更大。高中文言文有不少史傳類作品,如《鴻門宴》、《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等,這類故事性很強的作品特別適合用“講故事”的方法。用生活中學生最熟悉的語言來轉換較為陌生的文言,這是挑戰,也最能激起他們的興趣。而且檢驗學生是否真正讀懂文言文,就可以看他能否像講故事一樣把課文復述出來,而且是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而不是生硬地背誦。同時,講故事的學生和聽故事的學生又能形成互動,構成對文言文內容的雙向強化。

(二)課本劇表演

戲劇表演的形式很多,對于高中課堂來說,比較適合的形式是課本劇表演,這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藝術形式,也正因為此,它才是構建文言文教學與現實關系的一個連接點。適合課本劇表演的課文,以史傳類文本為主。要把文言文作為戲劇表演出來,首先要把文言文改編成適合表演的劇本,然后再深入揣摩劇本內涵,最后把它表演出來。無論前期的改編還是后期的表演,其成功與否都源于學生是否理解文本。情境性是課本劇表演作為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最大優點,在表演情境中,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劇本人物的一言一行。如此的“行知合一”,就使得表演變成了學生的閱歷,學習變成了人生經驗。在課堂實踐中需要注意,劇本語言不能過分脫離文言,脫離文言的語言形式無助于學習文言的內涵。因學習時間緊張,課本劇不可能做到一課一演,教師要有教學目標的中觀設計意識,在單元、模塊學習結束時或結合校園文藝活動進行實踐。盡可能做到全員參與,也可以進行分組比賽,但比賽結果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表演過程,即學生的文言學習過程。

以上所述,只是筆者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使用過的且行之有效的幾種方法,不是方法的全部。文言文內涵的豐富性和現實的多樣性,決定了構建其聯系方式的無限可能性,這需要老師們不斷地去挖掘。在當前學校教育或多或少地隔斷學生與現實的某些聯系時,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重建學以致用的知識實踐場,讓學生在實踐中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繼承下來。

參考文獻:

[1]周慶元,胡虹麗.文言文教學的堅守與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09,(2).

[2]陸Z.PISA測評的理論和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胡懷琛.怎樣讀古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美)伯尼斯?麥卡錫,丹尼斯?麥卡錫.自然學習設計:面向不同學習風格者差異施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趙福樓.真語文需兼容理解性和批判性閱讀[J].語文建設,2013,(9).

篇7

但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普通存在著投入與產出的嚴重失衡,上文言文課花的時間多,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效果成績不理想,考試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失分嚴重,文化底蘊差,文言文成為提高語文成績的絆腳石。筆者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二十年,深感高中文言文教學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層面上,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文化底蘊的傳授與文言知識的自然融合。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減少學生學習的心理畏懼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言,傳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大量信息,是華夏兒女傳承傳統文化必學的知識,可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文言文的深奧,不用說先秦諸子,也不用說《史記》《資治通鑒》等,就是明清時期的白話文言都給學生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加上初中文言文教學過于淺易,而高中文言文難度一下加大,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就不高,存在畏懼心理。那如何能克服這種畏難情緒,激發興趣呢。

1.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學習體現階梯性。人教版高中教材把一些故事性強、較淺易的文言文安排在高一,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等,這些文言文情節生動,引人入勝,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高二時,教材就安排了一些唐宋散文和說理性的文言文,如《陳情表》《歸去來兮辭》等既扣緊了高二須寫議論文的特點,同時對積累了一定文言文知識和文化基礎的學生來說,也覺得不難了。在高三時加入了先秦諸子的思想評介,這樣的安排能使學生克服畏懼情緒,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水平。

2.旁征博引,擴充知識,學習體現趣味性。學生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會覺得難?原因之一是遠離古代社會生活的背景,之二是古代文化習俗和語言習慣與現在差距甚大。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要善于聯系史實背景,擴充學生見聞和知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介紹中國古代,天文與地理并稱,相傳大禹治水,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州,所以以“九州”稱中國,沿用至今。等等。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大多與名家有關,或與歷史的重大事件相關,如果教師只單純地講授課文內容,而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相聯系,只能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單調枯燥,從而影響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講文言文時可以由故事導入,或講述名家的小故事,或講述歷史事件相關的人與事,從而引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文言文的動力。如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因此又叫別號。例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指的是“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又加一老翁也”。

二、強化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與“言”的融合,做到文化底蘊的傳授與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中,多數一線的語文教師往往糾結于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設置,只注重詞語解釋句子翻譯等實用知識,個人教師或注重浪漫主義,或輕視實用價值的體現,只注重挖掘文言文的文化傳承,而我認為“文”與“言”兩者應并重,甚至做到二者的有機融合。

篇8

一、望詞性

文言文在詞語組合上與現代漢語差別很大,大量存在名+名、動+動、動+形、形+代等特有的組合現象。翻譯時就要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觀“望”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類活用現象,進而準確把握詞語對譯的技巧。如:

1.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翻譯為“以三江為襟,以五湖為帶”。它采用兩個名+名的組合形式,中間用“而”連接,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特點可知,名詞不能支配名詞,所以“襟”“帶”都應該作動詞用,即名詞活用為動詞,亦即名詞的意動用法。

2. 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生生”翻譯為“維持生活”。它采用動+動的組合形式,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特點可知,動詞不能支配動詞,所以第一個“生”是動詞,第二個“生”是動詞活用作名詞“生活”。

二、聞詞義

文言實詞是解釋文言語意的關鍵所在。但這些實詞與現代漢語詞義有相同、相近、相反、相異的情況,理解起來較為復雜。我們必須廣“聞”實詞中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文言現象,才能正確落實其現代詞義。如: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莊周《逍遙游》)“辯”不是“此小大之辯”的“區別”之意,而是“變化”的意思。“辯”是通假字,通“變”。

2. 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李密《陳情表》)“秀才”是優秀人才的意思,與后代科舉的“秀才”不同。這就是一個古今異義的詞語。

如果少“聞”詞義,我們在翻譯時就可能“病”(錯誤)矣!

三、問用法

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于、因、乃、其、為、則、之”等,我們要深入“問”詢它們的用法,通過分析它們在句中銜接和連貫的對象,判明上下文的關系,從而精確把握其用法。如:

1.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而”連接“盡吾志”和“不能至”,前后語意構成轉折關系,因此其用法是表轉折,譯為“卻”。

2. 鵬之徙于南冥也。(莊周《逍遙游》)“之”連接名詞“鵬”和動詞“徙”,兩者構成主謂關系,所以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結構助詞。

如果不問用法,我們就可能翻譯出前后矛盾甚至可笑的句意來。

四、切句式

與詞匯相比,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所以,我們要“切”準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式(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省略句等的脈象,通過對這些句式的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于哪種句式,從而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如:

1. 都督閻公之雅望,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暫駐。(王勃《滕王閣序》)可譯為:有崇高聲望的都督閻公遠道來臨,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暫時停留。“之”連接名詞和后置定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要把定語提前。

2.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韓愈《祭十二郎文》)“何”疑問代詞,“誰”;“尤”動詞,“怨恨”。“何尤”,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譯為“怨誰”。

望聞問切查難點,細微末節看差異。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望詞性、聞詞義、問用法、切句式等方法,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敏銳把握這些采分點并精準翻譯,才能在文言翻譯中得到高分。

翻譯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

尚節亭記(節選)

劉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義焉者,豈徒為玩好而已。故蘭取其芳,諼草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志而自警,進德修業,于是乎有裨焉。

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為亭竹間,而名之曰“尚節之亭”,以為讀書游藝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予觀而喜之。

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傳曰:“行前定,則不困。”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而又與吾徒游,豈茍然哉?

1. 故蘭取其芳,諼草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污而不染。

2.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志而自警,進德修業,于是乎有裨焉。

3. 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

4. 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而又與吾徒游,豈茍然哉?

1. 所以蘭花是取它的芬芳之義,諼草是取它忘憂之義,蓮花是取它生長在污泥里,卻不染上污穢之義。(注意:“芳”“忘憂”“出污而不染”等詞類活用,虛詞“而”的用法,三個判斷句)

2. 不只是花草樹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飾,用象牙做環圈,用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邊的擺設(也是這個意思);有的人拿它來比擬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來懲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這樣做,在提高道德修養方面是有好處的。(注意:“以玉”“以象”“以欹”介賓短語后置,“以之”中“以”的用法)

3. 竹子作為一種植物,體質柔弱,當中還是空的,柔美卻不會被風雨摧殘折斷,因為它有節。(注意:“之”“以”等虛詞,主謂倒裝、被動句、判斷句等句式)

4. 那么,黃中立取竹的含義來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們這些人交游,難道隨便就能這樣嗎?(注意:“名”,名作動,虛詞“之”的用法,“豈……哉”,疑問句式)

【譯文】古人栽種花草樹木是想從中獲得深義的,難道僅僅是好玩罷了?所以蘭花是取它的芬芳之義,諼草是取它忘憂之義,蓮花是取它生長在污泥里,卻不染上污穢之義。不只是花草樹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飾,用象牙做環圈,用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邊的擺設(也是這個意思);有的人拿它來比擬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來懲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這樣做,在提高道德修養方面是有好處的。

會稽人黃中立,喜歡種竹子,是取竹有節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間建了一所亭子,并起名叫“尚節之亭”,作為讀書游玩的地方,表現他淡泊而無向外營謀的念頭。我見了,很喜歡。

竹子作為一種植物,體質柔弱,當中還是空的,柔美卻不會被風雨摧殘折斷,因為它有節。至于經歷冬天的嚴寒、夏天的酷熱,遭受霜雪的侵襲,而枝干不改,葉子不變,顏色依舊青青的,像是守住大節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世風衰敗,道德淪喪,能夠憑借節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還沒有開始施展,卻早早地因崇尚節操而立下志向,這的確具有大大超過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興呢?

篇9

一、語言環境意識

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要把握一個實詞的含義,絕不能離開它所在的語境。仔細分析上下文的內容或根據上下文的提示,可為實詞意義的斷定提供幫助。因此,在給實詞釋義時,要緊扣上下文,在語境中思考、判斷。

1.詞不離句

如2012年安徽卷第4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D.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 度:打算

在原文中找到此項所在的句子,前面還有一句這樣的語境:“士大夫與君相知者,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那么D項這個分句的主語就是“士大夫與君相知者”,即“和許君相知的士大夫”,并且“度”這個動作自然也是他們發出的。可按照D項的解釋“打算”替換進原句,顯然是講不通的:士大夫打算許君被朝廷重用?他們有這樣的任用權嗎?所以,結合“度”的常用義項正確解釋應是“猜想”、“揣度”。

2.句不離段

如2012大綱全國卷第8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 冒:貿然

該句后面緊接著還有這樣的一句:“流矢中左脅,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諸軍從之,敵遁去,由是知名”(此句翻譯:被流箭射中左肋,勇鍵而不去拔箭,奮力大呼,活捉到賊人才停止;各軍跟著他前進,(最終)敵軍逃走,(郭浩)從此出名)。如此英勇,如此振奮人心,并且最終活捉賊人取得勝利,怎么可能是“冒然”前進?再看文章包括A項的前四句,都舉的是郭浩有膽有勇,屢立戰功的例子。所以,細看語境,結合語段,不難推敲出:“冒然”這樣帶有貶義的感彩的詞語絕不可能用于傳主郭浩!“冒”在這里的正確解釋是“迎著”。

3. 段不離篇

如2012年福建卷第5題: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2)斯游也,適其時而得其地,信足樂矣。

這句話在翻譯前,首先注意觀察此句的位置處于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是對前文所寫的游覽龍鳴山美景的總結;并且呼應了第一節中提到的“游之勝”的標準,這樣再進行翻譯時才能更好地把握句意并準確翻譯,特別是句中得分點實詞“適”的翻譯就容易很多。正確的翻譯應該為:這次游覽恰逢適宜的天氣,又遇到理想的地點,確實很快樂的了。

二、語法結構意識

這里的語法意識既指要有一定的古漢語語法意識,也要有現代漢語語法意識,更要有古今漢語語法轉換意識,要時刻關注釋詞、翻譯時的語法轉換。

1.古漢語語法意識

古人為文講究對稱,常常使用一些結構相同、詞義相同或相對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形式整齊,節奏和諧。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推知詞義。如課文《勸學》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從“足”即可大致推斷為“小步”(實為“半步”)再如2012年江西卷第10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B.有降者,則勞以酒食而慰遣之 勞:煩勞

此句中的連詞“而”后有與“勞”相對應的動詞“慰”,從古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和本句的內部語境,推知兩詞詞義相近,由此不男女推知:“勞”應譯為“慰勞”、“犒勞”。

2.現代漢語語法意識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對句子作語法分析,便可根據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例如2012年福建卷的第2題: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D.履蒼莽中 履:鞋子。

在此句中,從分析句子的語法地位入手,找出謂語是“履”,從而推斷它的詞性為動詞。那么D項將“履”解釋為名詞“鞋子”顯然不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正確解釋是“行走”。

3.古今漢語語法轉換意識

兩種語法間的轉換要靈活,與現代漢語語法規范不相符的語句在翻澤時要轉換成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的語句。例如2012年四川卷第11題: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2)既而從游者甚眾,磨礱淬歷,成其器業。

在翻譯此句時,實詞“從游”是個難點,如何翻譯準確呢?要從語法結構角度分析,“從游”是“從之游”的省略形式,所以,在翻譯時補充出賓語“之(賀欽)”,那么“從游”的釋義就迎刃而解了。準確的翻譯為:不久,跟隨他學習的人很多,磨練激勵,成就他們的才能學識。

三、聯想遷移意識

1.成語聯想

不少成語來源于古籍,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語,借助我們熟知的成語,對閱讀材料中的文言實詞的詞義作推斷或作印證,有時能讓我們“絕處逢生”。例如:2012年山東卷第9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躬履途泥,率先期門。 躬:彎腰

成語“事必躬親”中的“躬”為“親自”意思,用此句中恰好吻合。在這里,躬作動詞“履”的狀語,翻譯成“親自”。聯系成語“事必躬親”理解。該句的意思是“親自腳踩泥土,作期門的表率”。

同樣,2012年江蘇卷第8題第(1)題的翻譯句子“知公之賢,屈意禮之,以郡委公”。中的“禮”,也可通過聯想成語“禮賢下士”中的“禮”的含義來解答。兩處“禮”都翻譯為“以禮相待”。全句的翻譯是:(王蒙正)了解蘇渙的賢能,降低身份以禮相待,把郡里的事務托付給他。

2.課文遷移

高考試題中出現的很多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經出現過,根據課文中學過的知識,我們要在積累的基礎上,實現相應的遷移。例如2012年山東卷第13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2)帝嘉興之讓,不奪其志。

這一句中的實詞“奪”的解釋是一大難點。但細細回想,這一古義在文言文中屢見不鮮,如蘇教版必修五課文《陳情表》中的“舅奪母志”以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中的“奪”都是“改變”的意思,正合適此句翻譯中的語境。這句的準確翻譯為:光武帝稱許陰興謙讓,沒有改變他的心愿。

篇10

【關鍵詞】難忘課堂 課堂反思 改進方法 教無止境

走上三尺講臺已十余載,大多數課堂教學經歷都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記憶模糊,唯獨那一堂課深深銘刻在我的腦海,時時警醒我、鞭策我、激勵我……

那是去年的一節語文課上學習《陳情表》,按照事先的備課,我詳細地講授著課文中每一處字詞句的含義,學生們則埋頭忙著記筆記。不一會兒,順利地串講完了一段的內容,接著讓學生自由梳理內容,有不懂的地方提問。頓時,教室里響起一片嗡嗡的讀書聲,學生們一邊讀著原文,一邊對照原文逐句翻譯。我走下講臺來到學生中間。

這時,陳歡舉起了手,我走到她身邊,彎下身:“有問題嗎?哪兒不明白?”陳歡抿著嘴,抬起頭,說:“喻老師,我有個建議。您以后在講文言文時能不能換一種方式?”說完,她用手把眼鏡輕輕往上推了推。我心里咯噔一下,這可是我從教10年來,第一次在課堂上聽到學生對自己的異樣的聲音,如此公開,如此直接,始料未及,但我還是很客氣地問:“為什么呢?你說說看?”也許是受到了我的鼓勵,陳歡眼睛一亮,話匣子打開了,嗓門也大了。“老師,這幾篇文言文你都是一字一詞一句辛辛苦苦地講解,其實,課本中有一些注解,我們配發的《文言文圖解注譯》還有詳細的文言知識歸納,你這樣講課挺浪費時間的,而且效果還不一定好……” 教室里鴉雀無聲,而陳歡的每一句話都清晰可見,一字一字就像針尖直刺我的心房,我頓時感到60多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我。

是呀,進入新課改以后,我作為一名由初中轉教高中的語文教師,深感肩上壓力之大,對待教學不敢有絲毫馬虎。自從高一第一節課開始,我就跟著老教師聽課,不懂的問題經常向同事請教。同時,我還兼任學校的行政工作,白天的瑣事較多,無法安心備課,總是回到家里利用晚上時間查閱資料,認真備課,熬夜已是家常便飯。同時,我還一直在代課,每天都處在超負荷的運轉中。想想往日工作中承受的壓力,加上自身極度的疲憊,那一刻,我心里猶如打翻了五味瓶。我知道學生是善意的,但以這種方式,讓我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建議,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信心頓時一潰千里,一股血涌上心頭,臉不知什么時候也開始發燙。為了維護那可憐的師道尊嚴,我毫不客氣地反問道:“不這樣教,那你有什么好的辦法?你說給我聽聽!”沒有劍拔弩張的怒斥,但言語中透出一種威嚴。此時,全班肅然。陳歡沒有回答,不知是無法回答,還是感覺到了我不悅的神情不敢回答,她把頭深深地貼近了課桌。那節課,她再也沒有抬頭看我一眼,而我也在下課鈴聲一響起,就夾著課本,匆匆離開了教室,簡直是狼狽地逃回辦公室。

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處在“語文課事件”帶來的失敗感和困惑感中。提起文言文,枯燥無味是學生的常感,深奧難懂也是學生的常感。其實,不要說學生,就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也是倍感頭痛的,常常在文言文本身的枯燥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之間糾結。一堂文言文課上下來,作為教師的我感到短暫,因為不抓緊時間知識點就難以講完;作為學生卻感到漫長,枯燥無味的注解和翻譯真是讓人提不起興趣。

我找到同組的譚明明老師,向她訴說心中的委屈和茫然。譚老師善解人意,她語重心長地說:“小喻,你不要難過,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學生能開誠布公地和你交流,說明學生很信任你。有時,老師把姿態放低一點反而更能贏得學生的尊敬。高中教學,你才剛起步,相信你一定能教得更好。”

是啊,自己一直簡單地認為,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文言文,就是“講透”課本中字詞句的含義及用法,同時讓學生讀熟背透,這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課程內容的教學任務。于是,我緊緊圍繞高考“指揮棒”,把“串講法”“講解法”奉為圭臬。教學時間久了,覺得得心應手,有時還自我感覺良好。在“強勢”的教師面前,學生只能做知識的接受容器。殊不知,這樣的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也違背了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規律,使得教學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