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范文
時間:2023-03-21 05:5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凈沙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道路兩邊的老樹,毫無生氣地呆立在那里,大多數綠葉早已不知所蹤,剩下的幾片枯黃的殘葉,在秋風中搖搖欲墜,做著垂死掙扎。幾根枯藤無力地纏繞著大樹,發出哀傷的,那扭曲著的打在樹干上的結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陣陣痛楚讓我欲哭無淚。
“吱——”天邊傳來一聲烏鴉的叫聲,顯得如此凄涼,久久回蕩在天地間,或許是覓食太少而太餓了吧。我何嘗不想放聲大叫,把心中的憂愁傾瀉出來呢?
四周并無市俗的喧鬧,汩汩的流水是那么的清澈,水聲不斷傳入我的耳朵,一座小橋橫跨在溪水的兩岸,幾處人家也映入我們的視野中,但卻毫無別致之景,鄉村之趣,顯得平淡無奇。
眼神收回到面前的古道上,這條路不知是何年何月就已修成,凹凸不平,彎彎曲曲,更往我的心中增添了幾分愁緒。
已是黃昏時候,夕陽漸欲落山,把自己的最后幾縷紅光拋向大地。西風陣陣,雖無冬季里的寒風凜冽,還是如刀樣刺痛我的臉,更刺痛了我的心。
不禁想起兒時,每日無憂無慮地玩耍、嬉戲,天天在父母的身邊。而如今,漂泊他鄉,毫無故鄉的音訊,那思鄉之情充滿了全身,讓我夜夜難以入睡。
篇2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淡飄起,幾只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艷。
注釋
天凈沙:曲牌名。
秋:題目。
殘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鴉:天寒即將歸林的烏鴉。
飛鴻:天空中的鴻雁。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白草: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草。
黃花:。
紅葉:楓葉。
鑒賞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
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個字,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捅繪出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著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涼之景。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裊裊,幾只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只哀鳴的孤鴻,在人邊晚霞影里遠遠的飛翔,而后兩句,作者卻將筆鋒一轉,寫到: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白樸在寫秋景選詞語辭精煉,其詞并不是單純的突出秋的悲涼。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于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于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的高明了。
篇3
秋天到來了,天空越來越高,空氣清新多了,正是梧桐樹葉沙沙沙地落在地上。我們踏著樹葉走在路上,也聽到沙沙沙的響聲。在大山深處,看著那紅紅的落日,從山那邊落下。周圍的云彩紅紅的,像是被太陽染過似的。在鄉村里,看著農家煙囪里面輕煙輕輕地飛上天空,想必是該農家正在準備豐富的晚餐。在寬闊的山村道上,有很都樹木枯萎了,在樹木的枯枝上面有三三兩兩的烏鴉叫出凄涼的聲音。這原野就更加荒涼。
紅紅的樹葉落在地上,山是青色的,水是碧綠碧綠透明的,原野里的草枯萎了,但還有一些冬青樹的葉子還是綠的,遍地都是的黃色!啊,好一片秋天的景色!
清水塘小學六年級:歐陽云峰
篇4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凈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凈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與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題中“秋”字的三個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與“夕陽”相呼應的是:“________”,與“天涯”相呼應的是:“________”,最能觸發旅人(游子)思鄉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體現“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6.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并無思鄉之情。
參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題目
2.馬致遠 元 戲曲 散曲 關漢卿 王實甫 白樸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樹 西風 昏鴉 古道 人家 斷腸人在天涯
4.a
篇5
越調·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釋】
枯藤老樹昏鴉: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落著幾只在黃昏中棲息的烏鴉。昏鴉,黃昏時的烏鴉。烏鴉是黑色的,黃昏時天光昏暗,從遠處看,看不清烏鴉的頭腦,所以稱昏鴉。
【賞析】
本曲描寫秋原旅人的情懷。開頭三句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沒有動詞的并列詞把九種不同的景物有機地連綴在一起,構成一幅蕭瑟蒼涼的秋景,并從中帶出奔波在他鄉的游子,在景物中又透露出游子的身世。作者并沒有寫出在古道中騎馬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但用“瘦馬”兩字便表現出這是一個家境寒微的人,否則他就不會孤單一個人騎一匹瘦馬在西風古道中奔馳。妙在用一個“瘦”字。“夕陽西下”指出游子奔馳在古道上的時間,也給整個畫面更涂上一層暮色蒼涼的色調。最后一句用“斷腸”二字表達出游子愁思的激烈,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離鄉的遙遠。這首曲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句二十八字,但卻雕繪出一幅深有詩情的畫面和感動人心的意境。
【題解】
篇6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凈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凈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與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題中“秋”字的三個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與“夕陽”相呼應的是:“________”,與“天涯”相呼應的是:“________”,最能觸發旅人(游子)思鄉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體現“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篇7
關鍵詞:單元結合 意境整合 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以維臺墨于1912年發表題為“似動的實驗研究”的論文為誕生標志,亦稱完形心理學,主張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體)的觀點研究心理現象(Kohler,1967)。核心理論是“異質同構”,指在任何情況下,真實的知覺不是盲目地與其相應的心理過程結合,而是在本質的結構特征內的同類連接(Koffka,1935)。異質同構不僅為各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而且還解釋了人的審美經驗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聯,但它忽視了社會歷史因素和現實世界對人的情感活動的影響。基于此,本文試圖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異質同構”這一空間維度,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為理解《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提供新的視角。
二、相關研究回顧
維臺墨在實驗中發現格式塔的性質不在部分,而在主體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釋全體的性質(轉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這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第一個重大發現引起了各個領域專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學藝術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權曉輝(2000)及孟瑾和馮斗(2005)討論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及其價值。對《天凈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譯文對比和翻譯策略方面(殷召榮,2008;江媛,2008),劉麗(2009)簡要探討了《天凈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實現格式塔心理學與文本的結合。本文將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通過單元結合和意境整合兩個方面探尋這首小令的語義空間,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
三、《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
(一)單元結合
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結合表示單獨的視覺單元完全契合在一起。這可以使原來并不相干的視覺形象自然而然地關聯起來,從一個視覺語義延伸到另一個視覺語義。本小令前句可分解為九個單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它們的性質、形象各不相同,意義也是分離的。作者分別在中心語的前面加上相同語義色彩的修飾語(人家除外),疊加結合起來,中間不插入任何連接詞,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個獨立的單元,卻給讀者以觀看幻燈片的視覺效果。從“枯藤”到附著于上的“老樹”再到歸巢棲息于樹上的“昏鴉”,由外向內描寫了一個相互關聯且有序的整體——暮秋環境這一靜的界域(靜域)。功用上的聯絡拓展了單元語義的空間容量,不是之前的那個獨立單元在讀者的知覺中的對應物。“小橋流水人家”這三個單元給人以溫暖、親切之感,迎合了詩人此時思念家鄉的心情,詩人用明朗的色調再造一重動的界域(動域)。而“古道西風瘦馬”則展現了一個色彩慘淡、氣氛陰郁的動態環境。后兩小句是一明一暗的兩種動域和第一小句的靜域結合在一起,形成對照。不僅如此,詩人此時遇見的“人家”與其所處的環境也形成對照,這使情更悲、景更哀。“夕陽西下”和前面的單元景物一樣繼續鋪排,但此單元帶來了色彩上的豐富性。這無疑增強了視覺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見這里不僅增加了一個單元,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氣氛。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基-形關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是“形(figure)”由于其自身特點,而依賴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基”相當于一個結構,“形”載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約(Koffka,1935)。至此,詩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斷腸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點睛語,道出了詩人極致的悲苦和孤獨,該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當了“形”的角色,從而達到了“形基”結合。形基現象在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傳達了本小令的中心語義的同時,還提供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發現這樣的單元結合、界域融合所達成的相符不僅僅是能指與所指事物之間的一一對應,而且“所指”使其語義更加飽滿、使空間更富整體感、和諧感,實現了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認為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看,整體意象又稱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為載體,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觀對象和主觀感情的結合,其中客觀對象由多個個體意象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這一點和格式塔意象不謀而合。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個體性質的結合不代表整體的性質。本小令由兩個句子組成,前句包含九個詞語,每三個構成一個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場景,這一場景并非詞語的簡單疊加而成,一字一詞均代表一個意象,這些意象看似離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韻處理:鴉ya、家jia、馬ma,使整個描寫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意境。詩人緊扣“秋思”,并置七個靜態的個體意象:“藤、樹、鴉、橋、人家、道、馬”。如果說前句寫景,那么后句則是著眼于“斷”字抒情,描繪“夕陽西下”和“斷腸人在天涯”這兩個動態意象,并注意以“下xia”和“涯ya”收尾,與前句保持音韻上的一致。前后銜接連貫,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飾語+中心語結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通過這一結構中的修飾語:“枯、老、昏、小、流、古、西、瘦”,作者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投射到景物上;后句與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襯,突顯了詩人此時四處漂流、無處落腳的悲苦。王國維(2003)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內”指情,“外”為景,他認為“情”“景”兩個元質構成了“境界”。可見,情景乃創造意境的必要條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創造氣氛,兩者結合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傳遞如下:
轉貼于
境:一個秋天的傍晚,寥無人煙,詩人身旁只有馬兒陪伴,且無寄宿之所。
情:“斷腸人”是全詩的詩眼。詩人此時只身在外、孤苦無助,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自身處境的無奈。
意境:在一個凄涼的秋天的傍晚,詩人滿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邊只有一匹瘦弱的馬兒陪伴,秋風瑟瑟,連烏鴉也歸巢棲息,而自己卻漂流無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詩人用這種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其中“藤、樹、鴉”是物理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分別被賦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經歸巢的”精神世界的意義,映射出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觀的境、主觀的情達到傳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現了《天凈沙·秋思》的意境。語言結構、心理結構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間語義遠在意象之上。同時,還賦予了詩句本身極大的整合空間,給身處物理空間的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樣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通過心理結構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結語
本文通過單元結合和意境整合探討了詩人通過外在事物表達內在情感而呈現出的凄涼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語言為直觀的意象,并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為探尋《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提供一定的參考。該模式可以簡單圖解如下:
心理結構
↗(知覺、情感)
語言空間 物理空間
(詩句語言) (現實世界)
……
在理解詩句的空間語義的過程中,讀者不是將詩句語言直接轉換成現實世界的直接對應物,而需通過自身的情感知覺加工這一中介過程,從而形成一個三角圖示。這樣,詩句的語言經過詩人的個人情感這一心理結構的融合而可能與物理空間形成一對多的對應關系,變得復雜,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一模式體現了詩句語義空間理解上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江媛.“歸化”“異化”理論下的《天凈沙·秋思》英譯文賞析
[J].安徽文學,2008,(8).
[2]劉麗.別有詩情畫意生 此處無思勝有思——淺談馬致遠《天凈
沙·秋思》的意境[J].資治文摘,2009,(7).
[3]姜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語與外
語教學,1999,(12).
[4]姜秋霞,權曉輝.文學翻譯過程與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國翻譯,
2000,(1).
[5]孟瑾,馮斗.古詩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傳遞[J].外語學刊,2005,
(4).
[6]殷召榮.從形合、意合看古詩增譯——個案分析《天凈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5).
[7]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Brit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篇8
馬慢慢地跑著,你聽著沉重的馬蹄聲,不禁想起了遠在天涯的家鄉,眼淚迫使你閉上了眼。忽然,流水聲傳入你耳,你睜開眼,一棵古樹,一段枯藤,一條小河,一座小橋映入你的眼簾。古樹雖蒼老,但有藤蔓相伴,小橋雖破舊,但有小河相伴,那你呢?僅僅是一匹瘦馬嗎?你苦笑,西風為你拂去那滴落的思鄉淚,烏鴉為你奏響那悲鳴曲,你絕望了。
一個村莊出現在你的眼前,對!是一個村莊,村里的小孩嬉戲著,村里的大人工作著,你感到了一絲慰藉,同時淚水也模糊了你的雙眼。在夕陽的余輝的映襯下,你似乎看到了遠方的親人向你徐徐走來,你奔向前去,結果,你所抱著的僅僅是空氣,你,更加絕望了。
你寄宿在一戶人家,坐在門檻上,看著農戶一家在夕陽下嬉戲的影子,怎一個愁字了得?怎一個悲字了得?淚雨滿衫中你不禁吟出;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篇9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黃昏時的一棵被枯藤纏繞的老樹上落著一只黃昏歸巢的烏鴉。飛沙卷過小鎮。一個人的身影出現在小鎮古道的盡頭,他牽著一匹因饑餓和勞累過度的瘦馬。不,不應該這樣說,應該說說是瘦馬在牽著他。他,因家庭所迫不得不在外流浪。他的眼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取代這光芒的是迷茫,彷徨。小河在夕陽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幾戶人家的小屋雖小卻格外溫馨。這時他想到了那個家,那個大宅院;想到了美食,滿桌的山珍海味;還想到媽媽……一想到媽媽,他那久違的淚水劃過了臉龐。
他不想在想了,也不敢再想了。
篇10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詞句注釋:
⑴天凈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白話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