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別范文
時間:2023-04-08 14:25: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折柳送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丁dīn丁din:是shì啊,天tiān安ān門mén、天tiān壇tán、故ù宮ōn、長chán城chén……北běi京jīn是shì我wǒ們men國uó家jiā政zhèn治zhì和hé文wén化huà的de中zhōn心xīn呢ne。
淘táo淘to:可kě我wǒ最zuì喜xǐ歡hun的de還hái是shi北běi京jīn的de大dà柳liǔ樹shù,什shí剎chà海hǎi、后hòu海hǎi四sì周zhōu生shēn長zhǎn著zhe極jí其qí高āo大dà的de垂chuí柳liǔ,柳liǔ枝zhī隨suí風fēn搖yáo曳yè,真zhēn是shi好hǎo看kàn極jí了le!
丁dīn丁din:是shì啊,柳liǔ樹shù最zuì美měi的de季jì節jié正zhèn是shì春chūn意yì盎àn然rán的de時shí節jié,“柳liǔ綠lǜ桃táo紅hón”“柳liǔ煙yān花huā霧wù”這zhè些xiē詞cí都dōu是shì形xín容rón春chūn天tiān美měi好hǎo景jǐn象xiàn的de。
淘táo淘to:是shì啊,漫màn步bù在zài后hòu海hǎi岸àn邊biān,吹chuī著zhe春chūn風fēn,賞shǎn著zhe湖hú景jǐn,穿chuān行xín在zài斜xié斜xié的de柳liǔ枝zhī中zhōn,真zhēn是shi太tài愜qiè意yì了le。
丁dīn丁din:“草cǎo長zhǎn鶯yīn飛fēi二èr月yuè天tiān,拂fú堤dī楊yán柳liǔ醉zuì春chūn煙yān。”古ǔ人rén留liú下xi了le很hěn多duō詠yǒn柳liǔ的de詩shī篇piān呢ne。
淘táo淘to:我wǒ還hái知zhī道dào賀hè知zhī章zhān的de《詠yǒn柳liǔ》:“碧bì玉yù妝zhuān成chén一yí樹shù高āo,萬wàn條tiáo垂chuí下xi綠lǜ絲sī絳tāo。不bù知zhī細xì葉yè誰shéi裁cái出chū,二èr月yuè春chūn風fēn似sì剪jiǎn刀dāo。”
丁dīn丁din:這zhè可kě是shì最zuì著zhù名mín的de詠yǒn柳liǔ詩shī啊,它tā寫xiě出chu了le早zǎo春chūn新xīn柳liǔ的de美měi好hǎo。
淘táo淘to:看kàn來lái我wǒ有yǒu很hěn多duō古ǔ代dài的de知zhī音yīn呢ne,他tā們men都dōu是shì誰shéi呢ne?
丁dīn丁din:很hěn多duō啊,比bǐ如rú陶táo淵yuān明mín,他tā在zài自zì家jiā門mén前qián種zhòn了le五wǔ棵kē柳liǔ樹shù,還hái稱chēn自zì己jǐ為wéi五wǔ柳liǔ先xiān生shen呢ne。
淘táo淘to:我wǒ知zhī道dào,他tā寫xiě過uo《五wǔ柳liǔ先xiān生shen傳zhuàn》,很hěn有yǒu名mín。
丁dīn丁din:還hái有yǒu蒲pú松sōn齡lín。
淘táo淘to:寫xiě《聊liáo齋zhāi志zhì異yì》的de那nà位wèi?
丁dīn丁din:對duì,蒲pú松sōn齡lín的de故ù鄉xiān有yǒu一yì口kǒu泉quán,他tā在zài泉quán邊biān栽zāi柳liǔ樹shù,擺bǎi下xi茶chá水shuǐ請qǐn路lù人rén喝hē。
淘táo淘to:賣mài茶chá呀y?
丁dīn丁din:只zhǐ要yào講jiǎn個e故ù事shi,就jiù可kě以yǐ免miǎn費fèi喝hē茶chá。于yú是shì他tā搜sōu集jí了le很hěn多duō故ù事shi,整zhěn理lǐ出chū版bǎn了le《聊liáo齋zhāi志zhì異yì》。
淘táo淘to:這zhè人rén真zhēn有yǒu意yì思si。
丁dīn丁din:是shì啊,這zhè個e有yǒu意yì思si的de人rén自zì稱chēn“柳liǔ泉quán居jū士shì”。
淘táo淘to:啊à,我wǒ的de知zhī音yīn還hái真zhēn不bù少shǎo。
丁dīn丁din:何hé止zhǐ這zhè些xiē啊,寒hán食shí節jié、清qīn明mín節jié的de時shí候hou,人rén們men都dōu喜xǐ歡hun在zài門mén上shn插chā柳liǔ條tiáo,還hái會huì編biān柳liǔ條tiáo帽mào戴dài著zhe去qù踏tà青qīn呢ne。
淘táo淘to:我wǒ還hái以yǐ為wéi只zhǐ有yǒu我wǒ會huì編biān柳liǔ條tiáo帽mào呢ne,原yuán來lái這zhè是shì古ǔ代dài傳chuán下xi的de習xí俗sú。可kě是shì人rén們men為wèi什shén么me這zhè么me做zuò呢ne?
丁dīn丁din:說shuō法fǎ很hěn多duō,有yǒu的de說shuō是shì紀jì念niàn神shén農nón氏shì,有yǒu的de說shuō是shì紀jì念niàn介jiè子zǐ推tuī,還hái有yǒu的de說shuō是shì紀jì念niàn柳liǔ永yǒn。
淘táo淘to:看kàn來lái關uān于yú柳liǔ樹shù還hái有yǒu很hěn多duō膾kuài炙zhì人rén口kǒu的de傳chuán說shuō啊。
丁dīn丁din:是shì啊,你nǐ可kě以yǐ去qù了liǎo解jiě一yí下xià。當dān然rán,還hái有yǒu人rén認rèn為wéi插chā柳liǔ是shì為wèi了le預yù報bào天tiān氣qì。
淘táo淘to:這zhè怎zěn么me預yù報bào呢ne?難nán道dào柳liǔ條tiáo會huì說shuō話huà嗎m?
篇2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詩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為什么詩人“聞折柳”后,就產生了濃濃的“故園情”?
答:折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聞折柳”。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
(2)詩中的“聞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聽到《折楊柳》笛曲(1分,意思對即可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二: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是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關于惜別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別中常有折柳的習俗。“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本詩的關鍵。
2、 賞析“散入春風滿洛城”中“散”字的妙處。
答:“散“字準確的表現了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 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諧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別,有挽留、不舍之意,在這首詩里“折柳”應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4、 從詩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從“故園情”三字可以看出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篇3
紙灰:指燃燒后的書信
古代有折柳送別,即:和友人分別,折柳相送,友人走后會收藏這株柳枝;
所以古人思念友人的時候,會給友人寫一封信,在折柳的那棵柳樹下燒掉,古人認為這樣做之后友人能收到自己的思念;
篇4
離別相思之所
南浦 白萍洲 西樓倚樓 長亭折柳 關山 瀟湘 易水
南浦,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水邊送別之所。
如屈原《九歌》中“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侵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一個專名。
白萍洲,溫庭筠《夢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看到送別地方,使人肝腸斷裂。
西樓,相思之所。唐五代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只有一鉤眉月的秋夜,獨自登上西樓,那種凄清,那種無盡思念,獨特亡國之情油然而生。
倚樓,倚闌干是相思懷遠之態。李煜《浪淘沙》:“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憑闌遠眺,想到當年國破家亡,被俘北上,匆匆一別,從此不能重返故國,何等慘淡與悲涼。
長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別,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折柳,古人送別有折柳習俗,后用“折柳”指送別,柳岸指送別之地。
瀟湘,思念之人所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幾人歸,碣石瀟湘無限路。”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多么遙遠,無盡的相思。
易水,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送于易水,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后人用易水指代送別的地方。
隱居的意象
柳東籬三徑南山白云 菜薇 武陵人 桃源
武陵人,代指隱居之人。南山,代指隱居的地方。桃源,代表一個理想樂士。
采薇,借指隱居生活,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后借以表現堅守節操。
山林,詩人在政治理想破滅或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作者新生怨憤而轉向歸隱山林息影草澤的形象代稱。
東籬,出自陶潛《飲酒》,多借以表現辭官歸隱后田園生活閑情雅致。
三徑,隱士的住所或家園。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北宋葉夢得《水調歌頭》:“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
曲中之情
羌笛琴瑟簫
羌笛,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發出凄切之音。唐邊塞詩經常提到,如“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胡笳,李陵《答蘇武書》有“胡笳動,牧馬悲鳴”。用其描寫邊塞詩常用胡笳羌笛聲塑造悲壯氛圍,表現豪邁氣概。
琴瑟,比喻夫婦感情和諧,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并常和別離之恨聯結在一起。溫庭筠“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題名“瑤瑟怨”正暗示女子別離恨。
簫,管樂器,弄玉吹簫。傳說中春秋時人物,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中說,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蕭史乘龍,后人說“乘龍快婿”比喻好女婿。
相思愁緒
搗衣砧寒衣蟋蟀蕭娘
搗衣砧,常代表閨婦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悵和迷惘。秋天到了,遠在他鄉的丈夫無御寒衣裳,在陣陣搗衣聲中寄托了無盡牽掛和思念。杜甫《秋興八首》:“寒衣處處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和搗衣砧相關。今天民間還有十月一送寒衣風俗。唐劉長卿《余干旅舍》:“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詩人鄉情愁思正不斷侵襲著他的心靈,不知從哪里又傳來一陣陣搗衣的砧聲,是誰家在閨中為遠方親人趕制寒衣?在空寂的夜空中那砧聲顯得分外清涼,一聲聲簡直把詩人的心都快搗碎了,詩人的悲愁苦痛將怎樣的深長。
蟋蟀,最早見于《詩經?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如我床下。”那時古人已覺得蟋蟀鳴聲同織機聲音相仿,時令已到深秋,因而就跟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
蕭娘,南朝詩以來詩詞中男所戀女子常稱蕭娘,女所戀男子常稱蕭郎。一般用以指所思念的人。唐徐凝《憶揚州》:“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長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表現對揚州之人思念。
除了上述常用典型意象還有以下:
表現愁情常用典型意象
寒山淡煙流水舟 芳草芭蕉丁香柳
春風秋雨云月樓 梧桐宿鳥夜暮酒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都表示一種凄苦之音,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夜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
芳草,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無盡,無處不生的春草,比喻離愁別緒。
表現閑情常用典型意象
春日清風明月泉溪花草等
如: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
表現品行高潔,不畏邪惡常用典型意象
歲寒三友:松竹梅。畫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另外常出現的還有:荷蟬
梅,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并被詩人賦予高潔的品質。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陸游《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菊,作為傲霜只花,他有堅強品格,清高氣質,受到文人墨客青睞。屈原《離騷》:“朝飲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傳遞思念音信的典型意象
鴻雁雙鯉魚燕子尺素錦書青鳥彩箋
鴻雁一種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之愁。如李商隱《夕陽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也自悠悠。”作者頓悟自己身世原來也和孤鴻一樣孑然無依,渺然無適,同情別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正是極須人同情的不幸者。
表現豪情常用典型意象
流水高山 滄海大江
奔流雄關 長風青山
青山,辛棄疾《菩薩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表達收復山河,統一祖國必勝雄心。
篇5
古代送別詩種類繁多,根據其內容及主題傾向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 直接抒寫離別之情的。敘寫朋友間深摯情意,主要通過典型的場景、語言、聲音、動作或想象來傳達離情別意。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等。
二、 借詩吐胸中積憤或明心志的。這一類送別詩,以送別為題,但實際目的是借送別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懷抱。如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陸龜蒙詩《別離》等。
三、 重在勸勉、鼓勵、安慰的。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詩《董大》等。
四、 綜合型的,既含離別之情,又有身世命運之感,或兼勸慰警示之意。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送別詩一般的鑒賞方法:
一、 掌握送別詩的作法(結構):第一聯敘題寫意;第二聯寫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或寫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或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第二、三聯或倒亂并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雋永為佳。
二、 把握送別詩中常見意象:
(1) 楊柳從《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柳”便與“離別”結下了不解之緣;加上“柳” 與“留”諧音,古人送別時折柳相贈,所以楊柳便成了一個離情別緒的意象。
(2) 長亭、短亭、勞勞亭古代驛道旁置亭,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送別親朋好友時往往在亭中設酒餞行,所以長亭也就成了一個抒寫離情別緒的意象。
(3) 南浦多用于水邊送行,如“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4) 寒蟬、船(舟)、陽關、古道、夕陽、西風、灞橋、美酒等也都是與離別有關的意象。
總之,縱觀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觸發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陳。作為古典詩歌大觀園中一朵艷麗的花朵,送別詩在其思想內容上,大大豐富了古典詩歌的題材和內容;在藝術表現上,格調或傷感或豪邁,抒情或直露或蘊藉,用語淺近,不事雕琢,真正體現了“詞淺情深”的藝術特點。
場練兵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1) 這兩首送別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寫到“水流”,簡要分析它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較分析,請說出這兩首詩最后一句在表達和抒情上各有何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相同:借對水流抱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襯的手法。不同:許詩以水流“急”來反襯自己內心對友人的依依難舍之情,劉詩則通過一個“自”字,以無情襯有情,表現了朋友離去后自己心中的傷感和孤獨。
篇6
一、美讀感受――半學修心半讀書
“所謂美讀感受,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用美讀法來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音樂美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實質,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這就是詩歌的音樂美。
古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最早的詩歌不就是在老百姓的勞動中喊出來的嗎?表達他們對社會,對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種現象的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到或淺吟,或低唱,動情處放聲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平時養成良好的美讀習慣,加大文學底蘊的積蓄,帶著激情品讀詩歌,深入體味詩作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在美讀感受中體味“芳村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的山路寂寞之感;“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的游子不歸、紅顏將老的心中情;“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過曉煙低”的初秋晨景的涼意……在美讀感受中,揣摩山水詩、送別詩、邊塞詩、詠物詩的趣味。
二、意境品味――不畏浮云遮望眼
詩歌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詩歌是對意象意境的分析,加入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對詩歌作出多義性的解讀并揣摩詩人的情感。這就可以在詩歌瑰麗的殿堂自由翱翔。朱光潛論詩時說,“無論是作者或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須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這里的“畫境”或“戲景”就是構成詩歌全篇的整體形象畫面,往往由幾個畫面組合而成。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如《竹里館》選擇竹林與明月描寫周圍景色,選擇彈琴與長嘯抒寫自我情懷,以聲響托出靜境,表達出全詩清幽澄凈的意境;而《送元二使安西》則從整體勾勒,細處刻畫,描繪出一幅春雨濕塵洗柳,古城客棧外詩人與朋友飲酒話別的形象畫面。
又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的意境,表現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如“折柳”,這是古人送別的習俗,因而“折柳”也就成了贈別的代稱。“親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就是寫的送別的情況。又如“羌笛”本義是羌族人吹的一種歌曲,曲調哀怨,多含思念。后來就用“毛笛、竹笛、羌管”作為思鄉的代名詞。另外還有以“鴻雁、雁族、尺素”來代書信,更多地在這些詞句中寄寓了思念的意思。
三、詩眼推敲――心有靈犀一點通
古代詩人十分重視字句的錘煉,有“詩眼”之說。“眼”就是詩句的關鍵處,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諸如“孤燈燃舊夢,寒杵搗鄉愁”的“燃”、“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紅杏枝頭春鬧意”的“鬧”,都是論家津津樂道的著名的“眼”。好的詩歌往往妙在一字一詞傳達出全詩的精神。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末句“應是綠肥紅瘦”就是詩眼,經李清照這一組合,其色澤和韻味便油然而生,委婉地表達出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是一首融合起承轉合結構的膾炙人口的七絕。起句“誰家玉笛暗飛聲”如平地春雷破空而來,一個“飛”字,振人心魄;承句“散入春風滿洛城”句式和節奏轉入從容和舒緩;“此夜曲中聞折柳”卻是陡然一轉,“聞”字不僅點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更是用“折柳”點染一種場景,一種情緒。具體地說,在詩歌的關鍵處,一個妙煞的字眼,可以有聲有色,極致入微,狀難壯之景,達難達之情,甚至可以營造出一種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歷來備受贊賞,“淡”狀出視覺感受,“滴”達出聽覺感受,“淡”和“滴”渲染出一種冷漠、孤寂的境界。所以,鑒賞詩歌時,我們應抓住重點字眼,作詩點眼,猶如畫龍點睛,詩無眼則佳處不見,龍無睛則神采盡失。
篇7
千百年來,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弦,“離別抒懷”自然也成為我國古典詩歌歌詠的重要內容。唐代以前的送別抒懷詩,感情基調一般都是低沉傷感的。真正使送別詩以剛健高昂的格調、動人的情致出現于詩壇,是從初唐、盛唐開始的。從內容上說,多抒寫親情、愛情和友情、同僚情。有些送別詩借送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從抒情方式來說,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如李白的《贈汪倫》,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多種形式,大多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喻顯情。(1)借物抒情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心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別之意來烘托,這樣寫更能深化主題。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通過寫柳條、藤蔓、黃鶯的傷離別表現人的情思心緒。(2)借景抒情,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竹林寺遠,鐘聲觸動思緒,歸影勾起作者的歸意,但作者形象隱于詩外,在閑淡的意境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3)以喻顯情,如劉過的《柳梢青 送盧梅坡》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在閱讀鑒賞送別抒懷詩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了解送別詩的結構形式。關于送別抒懷詩的寫法,《詩法家數》曾作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
2.通過典型意象,理解語言傳達的信息。送別抒懷詩中有一些典型的意象,找出這些典型意象,有利于解讀和把握離別詩。如“長亭”是古代送別的常見場所,“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楊柳”中的“柳”與“留”諧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習俗,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常見意象;“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舉不勝舉。
3.開拓景物意境,領悟作者情感傾向。送別抒懷詩往往注意營造送別氛圍,在景物或生活氣息中透露出送別時的主觀情感和詩歌情調。其情感表達主要是朋友間真摯友誼的告白,或臨別時坦誠的慰撫,或依依不舍的留念,或發自肺腑的感慨。閱讀鑒賞送別抒懷詩時,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想象和聯想進入意境,才可以推斷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明確情感表現方法,分析運用表達技巧的效果。就送別抒懷詩的抒情手法來說,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別抒懷詩的表達技巧來說,多見的是運用修辭和虛實結合;就送別詩景與情的關系來看,常是“哀景哀情”來渲染,或“樂景哀情”來襯托。
【閱讀訓練】
江亭夜月送別
王 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本詩四句四景,形成了特定的空間,簡析四句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國維曾說此詩著一“寒”字“境界全出”,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注]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注]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將軍,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晉國邊患,這里用以類比魏大。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首句運用了什么典故?首聯給人怎樣的感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簡要分析“橫”“接”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請簡要分析“江風引雨入舟涼”一句在詩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后兩句在寫景角度上與前兩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注]。
[注]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在景物描寫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最后一句表現了李白朋友的哪種性格?李白對他有怎樣的告誡?請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項判官
王安石
斷蘆洲渚落楓橋,渡口沙長過午潮。
山鳥①自鳴泥滑滑,行人相對馬蕭蕭。
十年長自青衿識,千里來非白璧招②。
握手祝君能強飯③,華簪常得從雞翹④。
[注]①山鳥:指一種捕食小蟲的禽鳥,俗稱“山雞”,又名“雞頭鶻”。它鳴叫時的聲音為“泥滑滑”(滑,在這里讀作“古”),南方人也就稱這種鳥為“泥滑滑”。②白璧招:即以白璧招聘。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雙,聘莊子為相,莊子固辭”。③強飯:平陽公主對漢武帝衛皇后衛子夫說的話,衛子夫原是平陽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宮時,平陽公主拊其背說:“行矣!強飯勉之。即貴,愿無相忘!”努力加飯,即保重身體。④雞翹:鸞旗車的俗稱。這種車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前兩聯描寫了怎樣的景色?請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的尾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滿庭芳
蘇 軾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①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遣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②,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注]①雪堂:蘇軾在黃州的居所名,位于長江邊,是他到黃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幫助營建的。②黃州再閏:蘇軾謫居黃州五年,陰歷三年一閏,故稱“再閏”。③洛水清波:洛水流經洛陽,與汝州近,故云。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運用了一些浸潤情感的詞語,請找到并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變化?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性格與詞風?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聲慢
別四明諸友歸杭
張 炎①
山風古道,海國輕車,相逢只在東瀛②。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鬢絲斷雪,喜閑身、重渡西泠③。又溯遠,趁回潮拍岸,斷浦揚z。
莫向長亭折柳,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云。疏籬尚存晉菊,想依然、認得淵明。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
[注]①張炎:宋末元初詞人。宋室南渡后舉家遷至臨安(今杭州)。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遺民”自居,落拓而終。這首詩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其時詩人已51歲,在寧波一帶飄蕩。四明,四明山,這里指它附近的鄞縣。②東瀛:東海。③西泠:西泠橋,西湖勝景之一。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了作者即將歸杭時怎樣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章法整飭,結構勻稱,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呂]一枝花
春日送別
劉庭信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①,誰肯與鶯花②做主?
[注]①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②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的景物。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元曲抓住哪些景物來寫“春日”景致?通過這些景物表現了怎樣的春景?透露了怎樣的情感?請簡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
詩歌教學是中學一個重要的板塊,也是高考中必考內容之一。老師如何教,學生怎么學,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老師歸納總結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則,恐怕會“吃力不討好”,收效甚微。盡管前人在這方面已有很多敘述,但筆者還是想把自己最近幾年的教學感想寫出來,那就是“詩歌教學中的橫向聯系”。
那么什么是詩歌中的橫向聯系呢?所謂“橫向聯系”意為詩歌中面的聯系,即由此及彼,由點到面的聯想,換言之就是指教學賞析中不要只重本 詩的賞析,要聯系其他有關的詩歌(意境相似,題材相似,寫法相似)來做比較分析。這樣不僅能夠大大豐富教學的內涵,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如何做好這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積累一定數量詩歌,力求能在賞析時得心應手
詩歌絕不是僅僅分析我們在考試或者教學中所碰到的單獨的一首,應該是一個面的賞析,單純的見招拆招的方式已遠不能適應現今的考試要求了,而應從更多的詩歌中去找一些相應的,包括思想內容,寫法等相似或相近的來比較其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例如:
鄉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簡析這首試如何利用時間空間來抒寫思鄉之情的。
要分析這首試的寫法,可以聯系錢鐘書的觀點:“詩歌有兩種寫法:一是天涯雖遠,而相望的人更遠;二是相望的人雖近,但比天涯還遠。”
該題涉及相思,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由此聯想到其它的 有關詩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詩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遠在天涯,卻都牽掛著故鄉,借云寫家,借家襯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憶山東兄弟》)借佳節寫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涼與無奈;“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歸》)“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等無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的思念,借時光的飛逝表達出離家之久遠;而張九齡則在《望月懷遠》中則以一句話表達這種對故鄉親人和對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而成為詩歌千古絕唱,至今讀來,猶覺雙淚盈眶。
再回頭看前面那首詩的寫法:借天涯寫人,天涯已遠,而想見的人卻被重山層層阻隔,顯屬第一重寫法。
二、由點到面的聯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謂的點就是手中這首詩,而面則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題思想而內容又不盡相同的詩。比如我們學白的詠古詩《越中覽古》就可以聯系其他的詠古詩,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蘇軾的《戀奴嬌?赤壁懷古》,它們的題材都不盡相同,但所表現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過懷念古人,憑吊古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懷。其他詠物也好,邊塞也罷,都 大同小異,在此就不贅述。
三、要善于給詩歌的內容歸類,最好明白什么樣的形象在詩歌中代表什么樣的意蘊,這樣做有章可尋,有據可托
現在詩歌試題往往是比較閱讀,因此我們得有所準備。下面把一些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歸納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關于“月”的描寫。
月是詩人們喜歡用來表達思鄉、離愁別恨、寂寞無聊之情的。如“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謠有此寄》)等等,關于月亮的描寫都是表達的上述情感。
(二)關于“流水(水)”的描寫。
而流水多則表達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的感嘆。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演義》)等都是表達世事滄桑,人生無奈的感慨。
(三)關于“梅”、“菊”的描寫。
至于梅、菊通常被詩人們賦予高貴、堅貞的品質,如:“已是懸崖百仗冰,猶有花枝俏”(《卜算子?詠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不愛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高明《琵琶記?旌表》)。“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陸游《梅花絕句》)。她們或表達自己高潔的品質,或抒寫自己堅貞的性格,或展現自己甘愿清貧的志愿。
關于寫梅的詩句如“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陸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題》),“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鄭谷《菊》),“羞與春花艷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劉克莊《菊》)等無不表達生性高傲之態。
(四)關于“楊柳”的描寫。
至于楊柳的意象,表達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論述過“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自《詩經》有語“昔我往也,楊柳依依”開了寫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別,自漢朝以來就有了。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楊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反映了那時贈別,馬上的、馬下的都折柳。劉禹錫的《楊柳詞》“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楊柳管別離”,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里也寫道:“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而描寫“關中八景”的李白的《憶秦蛾》詩句“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可謂哀怨動人,把送別人依依不舍的心態描繪得淋漓盡致,而柳永在《雨霖鈴》中所寫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遂成絕唱。
此外詩歌的各種意象還有山川、蟲魚、落日、馬、烏鴉等。
四、歸納總結詩歌中的表現手法
教師歸納總結好詩歌中的表現手法,每一手法舉出一至二個例子,讓學生仔細品味,做到舉一反三,心中有數。
這些表現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欲揚先抑,等等。這里以動靜結合為例,說說這些手法的好處。
篇9
以柳為例。
柳者留也,也許因為“柳”與“留”諧音,才演繹出古人“折柳”相贈話別的習俗。在古人送別詩中,自然也少不了“柳”的芳影。
“無意插柳柳成蔭”,好一個“無意”,十分貼切地寫出了柳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強的適應能力。東西南北中,神州處處都能見到柳的芳蹤。也正因為如此,柳、小草往往成為文人托物言志的首選之物。
見柳枝隨風飄拂,貶斥它的人說:
柳枝輕拂,對風點頭哈腰,一臉媚態。現實生活中的那些溜須拍馬之徒,多像垂柳。
柳枝隨風飄拂,風從東來,柳朝西飛;風以南來,柳朝北飛。“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話長短。”那種見風使舵,人云亦云,毫無主見的人多像風中的垂柳。
而贊美垂柳的人卻這樣說:
“識時務者為俊杰”,“好漢不吃眼前虧”,正因為柳能順應潮流,才沒有被風吹折。做人也要順應時代潮流,只有這樣,才不會落伍于時代。
葉落歸根,是對樹的回報;垂柳輕拂,親吻大地,是對生育養育它的大地母親的回報。柳是知恩圖報的君子。
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你看在微風中輕拂的楊柳竟然能發散出這么多的象征意義。再看看竹吧!
“昨日一夜雨,春筍長三尺”。筍,生機勃勃,它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未出土時先有節,至凌云處總虛心!”竹是古代有傲骨、有節氣文人的化身和寄托。難怪文人“寧可食無肉,也要居有竹”。
“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竹的生命是何等的頑強,“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出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青青翠竹”,這是袁鷹筆下的竹,也是大革命時期井岡山人寧折不屈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的真實寫照。
竹,古往今來,一直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可有人偏偏要唱唱反調。
篇10
關鍵詞:意象;詩詞鑒賞;個性特征
古詩詞鑒賞作為高考語文試題中不可忽視的重大板塊,對高考語文成績的影響頗大,因此提高學生對古詩詞鑒賞的能力就成了刻不容緩的教學任務。再者說來,詩詞像不像詩詞,有無詩意,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貝歸:要看意境。由詩意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就無以談意境。因此,在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是意境。掌握鑒賞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是提高學生對古詩詞鑒賞能力、提高語文成績的重要環節。
一、認識意象
意象強調的是人的主觀意識與客體物象的相互交融,意象不單純是物象,而是經過人的主觀意識加工處理后形成的自然物象。有什么意就會選擇什么象。所以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們理解詩歌形象,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詩歌鑒賞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藝術感受能力。我國古典詩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賦予了它們一些固定意義,如賦予“松”堅韌挺拔的性格,賦予“竹”剛正有節的情操,賦予“梅”傲霜斗雪的風骨等。如果我們了解熟悉了這些意象的一定意義,就會較為準確地鑒賞古體詩詞。所以從意象人手,再分析意境,然后由意境感悟詩情:這是古詩詞鑒賞的基本原則和規律。
二、意象的傳統色彩積淀
詩歌中常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因而,這些意象有較為固定的意義。熟悉意象的傳統色彩;有助于我們對詩歌形象的理解。如“梅”是“孤獨Z“寂寞”“孤芳自賞”“高潔偉岸”的代名詞;“蟬”是“惜時光”“痛別離”“苦遠游”“感身世”的同義語。月能思鄉,星可傳恨,水喻愁多,松喻堅貞,荷、蘭喻高潔,菊喻隱逸,竹多勁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楊花多有離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顯輕薄,更表惜別懷遠之意;鴻鵠、駿馬、大鵬喻志向遠大的人;鸞鳥、鳳凰喻忠誠的賢士;花落為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杜鵑鳥是凄涼、哀傷的象征。表達歸家之念;破曉喻初現希望,深夜傳愁思,天地反襯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情感的孤獨。
三、意象的個體特征
讀詩就是對詩歌意象的品味和感悟,而對詩歌意象的解讀也是對詩人靈魂的叩問,它應該成為我們讀詩的一個重要目的。那么鑒賞古詩詞就不能只停留在意象的傳統積淀范圍內,還應與詩人的生平,思想形成強有力的聯系,才能領會詩人的情感、把握所要傳達的意境。另外詩歌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這和詩人要表達的感情有關,也和詩人的風格有關。同一個意象,不同的詩人也會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義,要注意結合詩人、詩句辨析。
四、學以致用
如在2002年全國卷高考中,鑒賞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首先本詩中的意象有玉笛、春風、折柳故園。而折柳這一意象的傳統沉淀為隱晦離愁,或暗示思鄉之情。玉笛、春風、故園等意象也都傳達出了萬千游子耳聞笛聲、心盛相思、遙想折柳送別之意。游子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所以這道題的解答也就很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