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球的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8 23:24: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彩球的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彩球的設計

篇1

關鍵詞:全球化;涉外會計人才;社會需求;培養措施

中圖分類號:17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085-02

一、引言

當前是一個全球經濟化時代,高校涉外會計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要與時俱進,跟上時展的腳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環境下,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聯系越來越密切,各國之間的來往貿易日益頻繁,外資企業紛紛入駐我國的經濟市場。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在2013年我國正式在上海建立了自由貿易實驗區,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交流,促進國民經濟穩定持續的不斷發展。正是由于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實用型涉外會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涉外會計人員面臨著很好的工作機遇和挑戰。高校必須充分掌握了解到社會企業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各項需求,有針對性的采取培養措施,源源不斷為社會輸入高素質的實用型涉外會計人才。

二、全球化背景下涉外會計人員的需求分析

(一)涉外類會計人才的基本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企業的不斷創新改革,對于涉外類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當前涉外類會計人才的基本要求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涉外類會計人員的學歷要求。根據市場的調研分析來看,大多數的企業要求涉外類會計人才學歷要在專科及專科以上,只有極少部分的招聘單位會錄用高中或者中專學歷的涉外會計人員。根據這個結果可以了解到,招聘單位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學歷要求并不苛刻,其中要求本科以上學歷的單位主要體現在大中型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涉外會計作為一種以實踐為主的工作,單位更加注重的是會計人才的實踐能力和經驗,而不是表面上的學歷證明。

2.涉外類會計人員的專業背景。在對400家各類企業的招聘信息來看,存在242家企業要求涉外會計人才必須具備會計、財務等專業背景,35家企業能夠接受非財會類專業背景,另外的123家企業對于涉外類會計人員的專業背景沒有提出明確要求。與此同時,招聘企業當中,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職稱和資格證書也提出了相應的需求。其中存在221家企業提出了招聘人員必須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35家要求招聘人員持有初級會計證書,45家要求持有中級會計證書,而對于注冊會計師證書要求的企業僅僅存在11家,而且安排的崗位大多數是以財務主管為主的。在工作經驗要求上,大多數企業對于求職者的工作經驗在三年以上,存在少部分企業要求在10年左右時間。同時,對于求職者的外貿會計工作經驗要求上,存在85%的企業要求求職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外貿企業、進出口公司的財會工作經歷,要了解掌握進出口的稅務環節,具備國際結算、進出口結算的能力。

(二)涉外會計人才的綜合素質及職業技能需求

涉外會計人才的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職業道德上,主要包括了他們的工作態度、服務意識、職業操守、個人品信以及學習觀念等。企業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素質要求上,強調會計人員既要積極配合公司的運作管理,還要加強與公司其他部門工作人員的交流與合作,為高層領導提高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企業要通過定期組織涉外會計人員進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綜合素質,在工作上堅決履行責任和義務,不被利益所誘惑而私自篡改公司財務會計信息。對于涉外會計求職者的職業技能要求上,55%的企業要求求職者必須具備良好的運用能力,45%的企業要求求職者能掌握運用各種財務軟件進行辦公,35%企業要求求職者具備一定的溝通協調能力,能和其他部門同事進行友好的溝通交流。英語作為涉外會計人才重要的職業能力之一,被眾多企業所看重,存在95家企業提出求職者必須通過英語四、六級,能讀懂各種英語會計信息,將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有156家企業要求求職者必須熟練各種辦公軟件,包括office、Excel以及ppt等,110家企業需要求職者能熟練運用一種以上的財務軟件。

三、當前涉外會計人才培養教育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辦學成本與門檻過高

隨著我國加入WTO,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選擇入駐中國進行資本投資,我國眾多公司也在國外進行掛牌上市。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在國外上市的我國企業,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需求都是較大的。然而當前,我國大部分重點高校都是通過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去不斷培養涉外會計人才,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它通過與美國、英國等國家合作聯合舉辦了會計師本科教育項目,有效建立起先進的教育課程體系,教師采用全英文的教材進行教學。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和辦學門檻讓一些高校望塵莫及,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聘任更多專業化的涉外會計教師,這種情況導致了高校教育無法最大化滿足社會企業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需求,影響了我國各類涉外會計人才培養任務和目標的實現。

(二)高校涉外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在我國眾多高校中,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通常認為會計人才的培養只是為了滿足于社會各個事業單位、經濟管理部門的日常財務會計工作,而不是走向國際化的會計崗位。會計專業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并不能馬上就勝任會計崗位上的工作,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積累一定的會計實踐工作經驗,才能有效的適應工作。與此同時,高校在會計專業劃分上過于明細,開設的審計、財務管理、電商會計以及會計電算化等專業并沒有與會計專業存在太多的聯系,導致涉外會計學生自身的會計理論知識和技術不過關,未能充分掌握豐富的經濟知識,給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三)未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雙語教學

涉外會計人才除了要掌握豐富的會計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因此,在涉外院校中通常都會設置雙語教學課程,不斷提高涉外會計學生的英語能力,能讀懂外國的會計書籍和各項政策準則。然而,存在大部分高校教師未能充分的了解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學生對于外國會計內容書籍的學習接受程度有所不同,教師只會盲目地向學生灌輸各種外語會計理論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度不高,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雙語教學當中,從而無法分辨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不同之處。

(四)忽視經營管理和道德法規教學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存在大部分的高校過于注重學生會計核算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會計業務處理能力。所以,在高校培養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設置安排的教學課程主要包括了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會計以及會計電算化等;高校未能充分認識到涉外會計人才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高校缺乏會計學概論的教學。與此同時,高校與社會企業的合作交流太少,學校無法有效開展社會企業財務管理以及經營預測等相關課程,學生無法積累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阻礙了高校培養涉外會計人才的目標。

(五)高校涉外會計辦學條件有限

由于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于高校涉外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投入高校的教育資金有限,高校的教學資源受到了限制,無法有效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建立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團隊。當前,高校涉外會計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不足,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以教室為環境,以教學為中心”的模式,教師以自己為主體,一味的向學生灌輸各種會計理論知識,學生學習過于被動,無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高校由于辦學成本有效,與社會企業合作實踐活動偏少,導致學生的實踐性不足,自身的會計水平只能體現在成績單上,而不是社會實際會計崗位當中,這種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會計人才需求。

四、高校培養涉外會計人才的改革措施

(一)根據社會需求,明確課程教學觀念

高校在開展涉外會計教學之前,要充分了解掌握到社會對于此類人才的需求,教學課程要緊密的與社會需求聯系在一起,積極改革現有涉外會計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思路,不再一味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高校會計教師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除了要不斷提高學生涉外會計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由于涉外會計要涉及到國際貿易,因此,教師要有效開展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以涉外會計課程為核心,加強學生實踐活動的教學,能在將來進入社會后最快的適應崗位工作。

(二)合理設置教學課程

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涉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學校的涉外會計教學課程結構,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教學課程作為高校培養涉外會計人才的重要基礎,高校還是得有效開設英語、計算機應用、初級會計、中級會計、稅務會計以及統計學等課程,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與此同時,高校要以涉外會計作為核心,結合社會企業涉外會計工作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涉外會計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傳統會計理論知識基礎,又要學習了解到涉外會計的特殊性。高校要加強與涉外企業、單位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交流,有效將這些單位建設成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技能。

(三)建立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團隊

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要高度重視高校涉外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要不斷加大高校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高校在資金條件滿足下,能引入先進的教學多媒體設備,豐富實用軟件的教學。在教師團隊建立上,能有效聘請專業化、高素質的涉外會計教師,他們具備了豐富會計理論實踐知識,了解社會企業的發展動態,掌握社會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需求,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同時這群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能有效開展雙語教學,合理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案例教學法,不斷提高涉外會計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與此同時,高校可以邀請外資企業或者中外合作企業當中的重要財務領導進行主題講座,作為高校的實踐教師和客座教授,向學生們傳授豐富的會計工作經驗。

篇2

穩定壓倒一切

穩定指兩個方面:一是畫面不能晃。有些鏡頭像醉漢一樣東搖西晃,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單手持機、行走拍攝或長焦拍攝等原因引起的,在拍攝時要想方設法保持攝像機的穩定,否則你會勞而無功最后在剪輯時一籌莫展,挑不到一個滿意的鏡頭.再精彩的情節也會大打折扣。很難讓人“從一而終”堅持看下去。二是畫面中的地平線或參考線類標志性拍攝物不能傾斜(追求特殊效果除外)。這種畫面會讓眼睛有種失去平衡的感覺,畫面效果也會帶有一些滑稽的喜劇因素,比如樓房如比薩斜塔般搖搖欲墜、人歪立而不倒……這種鏡頭也是不能用的。所以在拍攝時一定要確保取景中的水平線(比如地平線)及垂直線f如電線桿、大樓)和取景器或液晶屏的邊框保持平行。

推拉搖移要有目的性

在初期攝像的時候,很多人喜歡使用推拉鏡頭,當時可能覺得這種拍攝方式帶有空間跨越性.并不深究推拉鏡頭背后的意義,以至于想推就推,想拉就拉。讓大家不知其所欲述何物。其實推拉畫面是從特寫到全景或從全景到特寫,一般需要一種內在或外在的情緒引導.必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打個比方,在一片樹林里.樹枝上的一只鳥叫可以讓鏡頭從樹林的全景拉到小鳥的特寫,這聲鳥叫可以說是一種引導。它激發了觀眾聽其音想觀其形的欲望,推拉鏡頭這時候就可以滿足觀眾的需求。而隨意沒有目的引導的推拉搖移鏡頭不僅會增加觀看時的眼睛的疲勞,甚至會讓觀眾產生諸如旅游時被導游牽著鼻子走,感不感興趣都要到此一游的反感。

拍攝要有節奏

畫面有自己的節奏.一般來講鏡頭拍攝節奏要與拍攝主體后期制作的體裁相吻合。一個比較鮮明的比較是慢節奏與快節奏節目中鏡頭的區別,比如央視《電視散文》欄目,它主要以抒情寫意為主,所用的鏡頭舒緩,使用推拉搖移的速度也比較慢.切合散文優美抒情的風格。而體育類的節目大多屬于快節奏.畫面停留時間相對縮短.畫面切換相對加快,切合體育節目競爭的激烈氣氛。像很多專題片,一般都是根據解說詞選擇畫面,一些推拉搖移畫面的拍攝如果太慢或太快都不是很適合的,太慢就容易造成拖沓,信息量少且所費時間長.以至于有時出現解說詞已經念到下一句了。上一個鏡頭還沒有完,太快則容易一晃而過.讓人看不清楚。我碰到過這樣的鏡頭,拍得很穩,構圖也不錯,但由于速度不適宜而不得不放棄。

拍攝景別、角度要豐富

鏡頭主要分為特寫、近景、中景、全景等。角度可分為平拍、仰拍、俯拍等,拍攝時一定要注意多景別、多角度拍攝素材.這樣在后期制作時才有挑選的余地,不至于畫面枯燥單一,讓人感覺平淡乏味。在平常的拍攝中,我們一般還是以單臺攝像機的平視角度拍攝居多,對一個拍攝主體。多景別、多角度拍攝很重要。我做過一次同學聚會的片子,在編輯同學們歡聚一堂暢所欲言時.由于機位少,又始終只有一個角度,同學們發言的鏡頭切換就比較單調.鏡頭里也一直是主體一個人在說。這時候.攝像者如果一直打開攝像機,保證同期聲不間斷,然后再去拍拍同學們聆聽的表情、會議室的大場景或者某個同學的神態特寫就可以給后期編輯備下很多的挑選素材。后期編輯時,我們可以先出同學說話鏡頭.然后讓同學發言的同期聲延續.但畫面卻切換到聆聽的同學,切換到會議室里五顏六色的氣球.切換到某個同學會心的笑容,這樣組接出來的畫面不僅信息量加大了,而且畫面表現的內容也豐富多了。效果無疑比鏡頭一直對著說話人要好很多,但這里面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必須保證同期聲不間斷,否則這種注重同期聲效果的編輯會因為鏡頭跳躍、聲音不連貫讓人有支離破碎之感。

在這種場合的拍攝中.容易讓人遺忘的還有空鏡頭等環境場景的拍攝.空鏡頭可以比喻為書畫作品中的“留白”.它們運用的恰到好處可以給作品增加很多韻味,也給觀看者提供了一個聯想的空間,在前面提到的同學會編輯中,我當時看到了攝像者拍攝到的聚會地點的一個碧波蕩漾的水庫,就把這個鏡頭插到了片中,寓意同學們友情純潔如這潭深沉碧綠的湖水,效果不錯。

所以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拍攝中稍加留意.多嘗試一下各種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拍攝.你會發覺畫面活潑了許多.視野也跟著開闊起來了。

做好場景的“清道夫”

在后期編輯時.我碰到過很多次這樣的情況.拍攝的畫面很穩.構圖、光線也不錯.但美中不足的是前景或背景中有一個破凳子、爛垃圾袋,或者在主體面前結結實實地豎了一個電線桿子,諸如此類的“敗筆”等.讓人覺得大煞風景.心里堵得慌。這就說明我們在拍攝時沒有注意清場,未及時排除一些干擾物,使得畫面留下了瑕疵。

作為一個拍攝者,他除了是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外,同時他也在扮演著“導演”“場務”“燈光”等角色。要拍好素材.一定要做個有心人,有時在現場中只需要舉手之勞.拍攝出來的畫面就不會留下遺憾。

結語

篇3

中圖分類號:G124-5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一、中國目前的設計教育現狀的分析

中國真正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大國。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國的設計教育不像藝術教育成熟,至今還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存在問題。比如在中國教育在高中階段時存在著文化成績考不上普通大學的學生就改學藝術和美術現象,通過短時間的所謂“速成培訓”,可以彌補由于文化課的不足而不能進入大學的遺憾。再有就是藝術類的學費遠遠遠高于其他學科的學費,這就促使有辦學實力的學校極力擴招,沒有辦學實力的學校爭相開設設計專業。

中國的高考制度是按照統一考試、統一招生,以一種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從而限制和扼殺了許多優秀設計人才的萌芽,這本身就是不符合藝術設計的規律,是對設計人才的糟蹋。而在西方,大學的入學考試門檻很低,這種降低考試分數的做法就相應地就提高了對特殊才能的要求,給了更多不同類型的人才一個機會,讓具有藝術修養和豐富創造力而文化課基礎薄弱的學生同樣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由于中國教育體制的關系,高等設計教育的發展跟不上產業發展的步伐。一方面是中國設計人才的總體數量并不匱乏,但是優秀的設計師卻寥寥無幾,所以一些企業和設計機構由于在國內找不到符合要求的設計師而不得不高薪聘請國外的設計師。另一方面是設計專業畢業生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需求,一大批設計類的畢業生(據估算有7\10)開始轉行。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盡管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工業設計教育規模,但是我過的設計教育的水平和設計師的素質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個不是指設計師的數量而是質量。

二、設計人才的培養

(一)完善內部因素。

一個好的設計一定要凝結著一定的文化素養,展現著一定的文化水平。如果把設計與文化內涵分割開,而僅僅就事論事地講造型、講工藝、講技術、講材料等,拋棄了設計發展的靈魂、動力與背景,就會使設計作品看來只是某個設計師所謂的“靈感”的拼湊;因此,要求設計師不但要掌握技術層面的知識結構,還有有更高的人文素養、高尚的情操和審美品位。就是要有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二)協調外部因素。

第一,政府支持。首先,通過一系列政策,對于優秀的設計產品給予優惠,從而鼓勵企業在產品設計方面下功夫。同時通過這些政策,鼓勵企業在工業設計的創新方面給予重視,增加相應的投入,比如日本的G標志獎。其次,增加對于設計教育的關注,增加對設計教育的投入,制定關于教育方面的法規。再次,扶持這類公司進一步增強實力,參與國際競爭,為企業提供的更好產品設計服務。

第二,企業協助。眼下,在中國,設計單位和學校直接的互動依舊停留在設計競賽上。這種看似雙方互利的做法,實質是遠遠不能滿足設計教育的發展。我認為設計單位和學校之間的互助可以有以下的途徑:首先,學校和設計單位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單位為學生提供實習環境,學生為單位提供設計方案。其次,設計單位派資質深厚富有經驗的設計師到學校為同學作兼職老師,面對面交流。最后,設計單位可以和學生合作承辦工作室,在導師的協助下,使學生嘗試各種實際的項目。

第三,教育要引導。首先是從兒童的教育抓起。我國的義務教育仍然停留在語文、數學的學習,對于藝術方面的教育完全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庸物,即便有了美術課,往往重于形式方面和技巧方面的培養,而忽略了審美的熏陶。所以要將中小學純美術教學轉變為美術與設計相結合的創造性的課程,從而達到藝術教育對象的普及化,同時從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高度出發,發展藝術教育的多元化。

其次要改革現行招生制度。我國現行的招生制度對于藝術類的文化成績要求很低,這樣就帶來很多考生不是對專業十分熱愛而報考的,而是因為文化課不好,不轉學設計藝術就讀不了大學的結果,而又有一批專業技能很出色的學生卻由于文化課的束縛而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對于整個設計行業來說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中國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需要改革。具體的措施是招生考試可由原先的技能選拔轉向考核學生的全面素質上來。

再次建立專科、本科、研究生三點結合教育體系 。我們必須調整設計教育體系,對專科、本科、研究生三點結合的教育體系,進行深入的研究:首先是要把專科、本科、研究生的檔次分開,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培養,專科教育,以實際操作能力為主;本科教育,在培養其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的同時還要培養其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研究生教育則可以走理論研究化的路線。

全球化是一種趨勢,又可以作為國家的、行業的、群體的一種策略、一種工具,這種策略和工具既是經濟的又是文化的。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我們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的步伐,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立足本土,充分發揮政府、機構、學校、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制定一條順應時展、先進的、合理的育才之道。

參考文獻:

篇4

一、當前涉外會計人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會計人才的培養,通常情況下是為了滿足企業經濟管理的日常財務會計工作。會計專業學生在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后,還需要通過實習工作的經驗積累,逐步適應實踐的工作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沒有重視學生經濟知識的培養,各課程間的聯系也不夠緊密,如財務管理、電商管理等,導致學生的會計理論知識不過關,缺乏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不能準確了解到工作中的語言文字信息,從而無法適應涉外會計人才的相關要求。

二、全球化背景下涉外會計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涉外會計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涉外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首先是對涉外會計人員的學歷要求。通過市場調查,大中型的企業都要求會計專業人才的學歷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也有部分企業要求專科及專科以上。根據這個結果可以得知,單位對于涉外會計人才的學歷要求并不苛刻,招聘單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工作經驗,而非學歷證明文件。其次是涉外類會計人員的專業背景,通過對400家企業的人才要求分析可以得知,有242家企業要求涉外人才具備會計專業,30家企業可以接納非財會類的專業背景,另100多家企業沒有明確的專業背景要求。招聘企業對涉外會計人才的職稱資格證書也有相關的要求。半數以上的企業要求招聘人員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對持有注冊會計師證書的專業人才,一般都是財務主管類的工作崗位。最后,在涉外會計人員的工作經驗上,大部分企業都要求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也有少數企業要求十年左右的工作經驗。

(二)涉外會計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要求

涉外會計人才的職業素質不僅體現在他們的職業能力上,還包括求職者自身的工作態度和個人品信等。企業對涉外會計人才的要求,既需要會計人員對公司財務的日常管理,也需要密切聯系其他部門進行合作交流,為企業的領導層提供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

三、全球化背景下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策略

(一)根據實際需求進行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

高校在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可以憑借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在會計培養市場上進行明確的分工與合作,滿足社會對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會計人才需求。各高校應當將市場的人才需求作為發展導向,建立起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培養方案。

(二)加強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在低層次會計人員就業難的背景下,涉外會計人才需求卻出現上升趨勢。涉外會計崗位的綜合性要求學生既具備會計專業核算知識,還要有良好的英語能力和國際貿易知識。高校應當根據社會需求的趨勢變化,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創新教學理念,以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作為目標導向,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團隊協調能力、會計信息處理能力、獨立執行能力等綜合素質,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發展理念。

篇5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職業能力和技能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因此,本文主要對酒泉地區中小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談談我院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的對策,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降低會計人員的職業風險。

關鍵詞 技能 社會需求 培養

在我院示范校的建設下,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我對酒泉地區企、事業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的會計崗位設置和會計崗位對會計人員的能力和技能的要求進行了大量的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我區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要求比較高。

一、酒泉地區會計職業需求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會計已經開始和其他的專業慢慢融合從而產生了很多新職業崗位,這也為會計人員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從現代會計職業的發展趨勢看,可以將酒泉地區的會計行業的職業分為四類。即:“做會計的人”、“查會計的人”、“管會計的人”和“研究會計的人”。其中,“查會計的人”,一般指的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審計部門的審計人員、資產清算評估人員。而且這個方向的門檻較高。要成為一名注冊會計師需要通過全國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是目前各類注冊執業資格考試中考試周期最長、難度最大的;要成為單位的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有比企業會計人員更強的會計業務能力;通過對酒泉地區財政局的注冊會計師的考試的資料顯示,酒泉地區的過關率不到2%;“管會計的人”從事這類會計職業的人主要是指與會計管理有關的政府部門管理人員和其他組織機構的人員,主要與會計管理有關的政府部門包括各級政府的審計部門、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國家監察和管理部門(如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海關) 等。對這類部門,必須是國家公務員,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公務員考試,在現在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公務員考試的難度很大,2009年,酒泉地區的公務員考試的比例只有3%左右,而且,這個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小得多,因此,就業競爭非常激烈;“研究會計的人” 一般指在各類研究部門的專職研究人員和各類中等、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和會計專家,他們主要是從事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所以高職院校一般很難培養前面的這三類人才,所以高職院校的在對會計人員的培養上,將其定位于“做會計的人”,也就是說,是在一個單位從事會計核算、會計信息報告及財務管理工作的人。這是狹義上的會計人員,是人們通常理解的會計職業,也是最主要的會計職業。酒泉地區的中小企業也就是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在該方向上就業的門檻較低,只需要考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從業資格證”即可。在這個方向上從業的隊伍十分龐大。

二、酒泉地區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員的技術和能力的要求

企業會計本質上是對企業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并通過所提供的會計資料做出正確的預測,參與經營決策和實行監督,要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越來越高的要求,適應會計職業的發展趨勢,會計人員必須既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具備一定的學習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 會計人員必須具備較全面的、系統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能力

會計人員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基礎知識是指培養會計人員求知、思維、分析、語言、寫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識(包括邏輯、數學、語文、計算機、外語、寫作等),尤其在一些企業中,要求會計人員會進行一些應用文的寫作,如財務會計報告分析、審計報告和項目決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這就要求我們的會計人員具備一定的文字和應用語言的能力,熟悉財經寫作的要求;以及與會計密切相關的經濟、財政、市場、管理、組織行為、貿易、金融等知識。專業知識包括財務會計(初、中、高級三個層次)、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務、信息系統、審計、非盈利組織會計、國際會計、會計理論以及會計職業有關知識。一些單位在錄用會計人員時,除了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時,還得取得初級會計師的資格證書,在一般的納稅企業中,會計人員要會納稅申報和匯算清繳,并且會對企業進行納稅籌劃。這一能力可以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和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還可以為會計人員提升業務水平及拓展個人前途提供時間和空間。

2.解決問題技術能力

高職院校培養會計主要是為社會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是我們的畢業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夠從事具體的會計工作,這些能力主要包括計算機打字或小鍵盤數字錄入,比如:“天一”會計師事務所,在錄用會計人員時,必須會用五筆鍵盤輸入法,而且對錄入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會進行一定的圖表處理功底,在銀行招聘柜員時,必須會用小鍵盤數字錄入;會計軟件的應用技能,好多單位都已經去掉了手工做賬,進行會計電算化系統做賬,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會熟練的操作一門會計軟件的全部處理過程,從“建賬―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賬―結賬―會計報表”的全部處理過程,比如:速達或者用友等會計軟件的使用;信息處理能力既包括對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進行會計文案寫作應具備的選題和內容整合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能夠按照企業的財務戰略、依法處理突發或非常規會計事件的能力。

3.社會適應的能力

會計崗位是一個崗位群體,不是一個獨立的處理過程,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的能力,這一能力包括溝通合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前者是指個體與個體或群體之間為達到某種共同的目的,能夠有效交換觀念、思想、知識等信息,在行動上積極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務或行為的能力。后者指組織實施、計劃安排、貫徹落實、監督控制和協調配置活動的能力。會計工作處理的是單位與單位、人與人或單位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就決定了會計或會計部門工作的有效開展,既需要其他部門或人的配合,也需要會計人員去主動協調或配合其他部門或人員。尤其是,對企業外部單位而言,會計必然要與外部的銀行、工商、稅務、海關、勞保等職能部門打交道,既要維護單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業自律原則和接受政府的監管。因此,會計的溝通合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對做好會計工作至關重要。

為了滿足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要,培養更符合社會需要的會計人員,作為酒泉地區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學府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必須要在會計人員的方向和模式上進行教學改革將我們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面向大中小型各類企業,適應現代會計職業要求的,具有良好職業素質,能應用本專業知識和技能,畢業后能直接勝任相應的會計基礎核算崗位工作,達到初級會計師水平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

三、適應社會需求的會計教學改革

1.以學習領域課程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

為適應會計職業要求,達到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進行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根據會計人員必須既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具備一定的學習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職業能力要求,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應由專業技能、基礎素質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課程組成。重構后的課程體系以學習領域課程為核心,打破了過去由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學等課程組成的學科體系的束縛。學習領域課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過程,即將工作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而目前法定的會計職業或職稱資格證書(如“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資格證”等) 的考試仍然是以理論、書面考試為主,屬于學科體系,重在背誦記憶,與學習領域課程的建設目標有矛盾。應當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我個人以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來解決。先分散就是教師可以在進行相應的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時,將證書考試的知識點,盡可能地分散到各個學習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正確答案,達成知識的遷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據國家安排的考試時間,在考證前集中一段時間開設選修的考證輔導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愿選修。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不打亂整個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又能提高學生考證的通率。

2.實行會計技能模塊化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會計技能模塊化教學法就是將會計工作內容劃分為若干種技能,然后,對每一種技能制訂出具體的達標標準,依據標準再制訂出一系列技能培訓方案。教師按照技能培訓方案進行各項技能培訓,主要是通過示范性教學教會學生怎樣做好每件具體的事,使學生學會一項或多項技能。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首先進入所描述的企業會計情景現場,通過讓學生參觀、觀察使學生感受職業氛圍,體驗會計崗位需要哪些技能。如計算機文字錄入和數據錄入、五筆打字、點鈔、驗鈔、鈔票捆扎、算盤的計數、填制單據、蓋章簽字手續、登記賬簿、裝訂憑證等。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技能成績評定要靈活多樣,提高技能質量

對技能課程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應針對不同的技能課程采取各具特色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必要求相同,如:文字錄入技能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及辦法:考核方法主要參照學生的定時錄入速度和正確率,主要包括計算機打字軟件的內部錄入和外部參照資料錄入兩種。具體標準根據錄入漢字總數和正確率評定。

(1)基本標準:35個漢字/分鐘,85% 正確率。

(2)強化標準:50-70個漢字/分鐘,90% 正確率。

(3)升級標準:80-100個漢字/分鐘,95%以上正確率。

再比如:“點鈔技能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及辦法:

(1)票幣整理技能考核辦法:給出面值不等的票幣,限時不限量。

(2)假幣識別技能考核辦法:給出百張假幣與真幣,在5 分鐘內鑒別真偽。

(3)點鈔技能考核辦法:給出若干捆練鈔券,限時不限量。

(4)驗鈔機使用技能考核辦法:用驗鈔機現場考核。

綜上所述,會計人員的技能的培養還得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應用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等等綜合素質,在自我總結和不斷的學習和工作中來提高。

參考文獻:

[1]歐盟Asia - Link 項目“關于課程開發的課程設計”課題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通過邀請企業專家到課堂授課,可使學生了解展示設計行業的現狀和項目的實際操作流程;帶領學生到合作企業參觀交流,實地考察,可讓學生參與到展示設計項目中去,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另外,學校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利用好展會密集時會展企業提供的多樣臨崗實習機會,鍛煉學生實戰能力,獲得設計和管理經驗。這樣可以打破過去“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慣例,讓學生“邊學邊做”或“先做后學”,真正實現互動教學,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了解知識,從感性到理性進行引導。總之,訂單式培養,通過學校、企業兩個教學地點進行教學,在展示設計人才培養方面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更能貼合企業的需求,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能更快地融入企業。同時,專業教師還可以靈活組織教學,讓學生實地跟蹤展臺從現場搭建到撤展拆裝的完整流程,輪流在各種崗位完成企業委托崗位工作任務,也較為系統地完成展覽設計與搭建工程的現場實踐學習任務。

二、傳統單一專業訂單培養的缺點

1.企業需要多方面設計師

以靈通公司為例,其麾下擁有型材展示部、商業展示部、平面印刷部等,涉及展示行業的方方面面,靈通已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實業(集團)公司,生產各種展覽家具、展覽電器燈具、展具配件等近千個規格的系列產品。企業各部門崗位對員工素質要求也各不相同,單一一個展示設計專業的學生很難滿足企業的多方位需求。另一方面,設計類專業不同于酒店管理、模具等其他專業,一般企業不需要幾十個單方面的設計師,傳統單一專業訂單班學生很難都安排到一個企業實習、就業。

2.容易得到的不珍惜

訂單企業是學生實習的第一個單位,學生通過臨崗對訂單企業有所了解,加上心態上的轉變還沒調整好,往往只看到所了解公司的缺點,覺得其他企業會更好。另外,訂單企業是學校安排好的實習單位,太容易得到的反而認為不好,加之,實習時學生還沒畢業,沒有生活的壓力,總想給自己找退路。

三、訂單培養新思路

1.專業群訂單

展示設計教育是多學科多領域各專業互相交叉,它融合了平面設計、空間設計和多媒體設計從“二維”“三維”到“思維”的學科內容,涵蓋了廣告、產品、景觀、媒體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另外,展示設計專業具有很強的行業特點,涉及范圍廣,因為所有產品都可以進行展銷而設計如食品展、電子展、汽車展、服裝展等等,設計師在進行展覽設計時必須就產品內容進行相關的設計。基于展示行業的多專業支持的這一特性,我們可以結合專業群的建設,進行訂單培養。如我院建立的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它是依托常州靈通展覽用品有限公司這一實力雄厚的校企合作企業,各專業可以在一個體系中完成實訓任務。第一、二年不同專業學生還在原班級進行各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并進行企業相關知識滲透,第三年根據企業所在的行業知識、企業文化宣講,擇優選擇有興趣的不同專業同學組成訂單班,確定崗位方向,強化行業相關核心技能培養和實際操作訓練,提高學生就業的針對性和競爭力,并針對企業不同崗位,到企業不同部門進行實習,培養成為企業需求的人才,這樣培養的學生可滿足企業不同崗位的需求。

2.行業通用知識與企業專項知識并重

如上所述,普通的訂單班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會影響學生日后的發展,而企業之間又存在相互競爭的利益關系,多個企業組成行業協會,分別選單,需要政府的組織與協調,暫時有點難度。對于學校來講,一方面,訂單企業的選擇很重要,好的企業對學生是財富,對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而想借用廉價勞動力,不注重創新的企業,對學生是傷害。另一方面,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完全可通過自身的教學設置規避這種局限性,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企業的知識而忽略了行業的通用信息。對學校來說,必須注重把握社會發展趨勢、行業發展動態和市場需求變化,及時總結經驗,逐步實現面向社會、面向整個市場,提高人才培養的專業通用性,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就業空間,增強抗御風險和長期發展的能力。

3.學校與企業適時對接

雖然經過訂單培養,大大縮短了準員工的適應期,但學生從準學生進入社會,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心里轉換過程,比如現在的大學生自認為了不起,對于企業的管理不能很好地適應,存在負面情緒,甚至頂撞等現象,再比如,受到一些表現不好員工的影響,自己也偷懶,或者沒有人生規劃、人生目標等,這就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指導并加以引導,通過企業文化宣講、座談、優秀員工講座等,為學生樹立榜樣,制定有效激勵機制,使學生對企業有認同感,盡快完成角色轉換,適應企業生活。另外,對于學生到企業后表現出的問題及欠缺的部分,教師要適時跟蹤,加以總結,在后續的課程中要加以改進,比如,學生自認為設計師是呆在設計部門,讓他們到車間實習一段時間自認為是沒必要的,而型材展位的特殊性要求要精通材料與工藝,這就要求教師在學校期間就要灌輸實踐重要性的思想。

4.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

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素質對一個人的學習、成長、就業至關重要,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會有良好的發展。設計類學生思維活躍,有個性,但也有不愿意受拘束、不能吃苦、意志力薄弱、遇到問題、挫折就會消沉、停滯不前、不會學習、自我約束能力差等缺點。這樣在訂單企業就業后,往往一遇挫折就打退堂鼓,也不利于后期的繼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學校就要對學生進行抗挫折能力培養:愛崗敬業素質教育,并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適應社會能力,與人交往的技能、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業務道德文化和身體素質,課程體系的設置也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更大的發展潛力。讓學生到其他企業也可以適應。

篇7

【關鍵詞】高職 會計崗位 會計 培養

一、會計崗位的需求分析

互聯網時代下,無論是應屆畢業生還是社會工作者,大部分應聘者都是通過網絡查詢適合自己的崗位,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各大網絡平臺上自己的招聘信息,通過分析各大招聘網絡中企業對于所招聘的會計崗位的描述,筆者發現,很多中小企業在招聘會計崗位人員時,除了要求應聘者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這項基本要求外,最多出現的崗位需求描述就是“有一定實際操作經驗”。然而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多數學生都無法達到這項要求,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會計人才的培養應該更加貼近企業需求。

二、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現狀

我國當前的會計職業教育現狀,特別是會計高職教育,基本仍沿用本科教育模式,重理論知識學習,輕實踐能力培養,知識滯后零散,造成我國會計人員適應面狹窄,知識更新速度緩慢,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顯得無所適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目標高職特色不明顯。目前我國現行高職會計教育仍沿用本科教育模式,而人才需求市場對會計人員的需求層次和需求數量不同,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對會計人員的社會需求進行充分分析,結合學生的生源質量和綜合素質制訂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高職會計教育理應區別于本科教育,重心應放在能力培養上,突出高職教育的特色。

(二)培養目標定位偏離現實。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主要是在中小企業從事會計工作,但是許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并沒有突出面向中小企業,直接的表現就是課程設置沒有突出中小企業的業務特點,有些業務在中小企業里比較少見,但我們仍然花大量的時間加以介紹,學生接受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

(三)培養目標重理論輕實踐。一些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其教學計劃中明顯看出課程的課時分配上重視理論輕實踐。專業課程教學中,專業基礎知識偏多偏深,而由于實踐教學課時有限,教學的廣度深度卻遠遠不夠,致使課堂教學與學生實踐相脫離,從而致使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基礎知識不牢,動手能力差,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

三、高職會計人才培養問題的改革建議

(一)改革要符合經濟環境。當前企業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不斷的變化,世界經濟的重心正在從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信息技術正日益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會計必然要受時代變革的影響。傳統會計基礎理論局限于適應工業經濟時代,在許多方面已不能對知識經濟環境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解釋和指導,由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飛速發展,信息需求、供應及處理的多元化、會計處理憑證電子化,促使會計核算方法的更新和網絡財務的產生。會計核算將從事后的靜態核算擴展到事中的動態核算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并據以進行預測、決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必然受到極大的沖擊,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也將隨之發生變革,以適應經濟環境的發展。

(二)重視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會計核算實際技能、會計專業實踐能力被企業和學校普遍認同,但大部分企業認為高職畢業生不能夠立即頂崗工作,必須經過企業培養才能上崗,表明學校的“認同”與培養教育的“效果”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高職會計教育應注重實踐能力及會計技能的培養,理論只要夠用即可,所謂夠用即對實踐有直接指導意義的理論作為教學內容,間接的理論知識應予以放棄,課程開設上必須削枝強干,教學內容上必須突出基本業務,放棄不常見的、特殊的以及難度大的會計實務的教學,以保證培養的學生能夠應對基本的日常的會計工作需要,至于應對高、深、難的業務,那是屬于高職后續教育任務,高職的理論目標就是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達到初級會計師的要求。

(三)提高學生素質。目前高職教育大部分學生的錄取分數相對于本科而言并不高,甚至有些高職院校存在招生不足現象,進而進行補錄。可見,高職學生起點較低,接受知識能力有限,經過短暫的三年學習之后,不能要求他在校期間掌握其從事工作的所有能力,即我們應更注重會計專才的培養,而不是通才教育。因此,我們只能要求他們首先掌握最核心的能力,也就是會計職業能力。

篇8

關鍵詞:混凝土,大體積,配合比,施工,控制

 

[前言] 商品混凝土澆注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精心設計調整配合比,嚴格控制原材料的質量:

1、原材料的選擇:

商品混凝土澆注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常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在C55~C30之間,為保證工程質量有些施工企業原材料的要求略高于國家標準,尤其在重點工程中,對幾種主要材料的要求如下:

(1)水泥:硅酸鹽水泥及普通硅酸鹽水泥水化熱較高,特別是應用到大體積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熱不易散發,在混凝土內部溫度過高,與混凝土表面產生較大的溫度差,便混凝土內部產生壓應力,表面產生拉應力。博士論文,施工。當表面拉應力超過早期混凝土抗拉強度時就會產生溫度裂縫,因此應采用水泥水化熱比較低的P.S.A42.5礦渣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水化熱較低,質量穩定。博士論文,施工。通過摻加合適的外加劑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滲能力。另外水泥質量要穩定,批量要足夠用,保證水泥的安定性合格,應在試驗室檢驗強度等級符合《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2007 ,28天強度指標要求,按試驗室檢驗的強度等級及時調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2)細骨料:采用中砂,控制細度模數2.4~2.8,含泥量≤1%,泥塊含量≤0.5%。其他性能指標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2-2006的規定。選用平均粒徑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細砂拌制的混凝土可減少用水量10%左右,同時相應減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熱減少,降低混凝土溫升,并可減少混凝土構件的收縮。

(3)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徑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選用連續級配的5~31.5mm花崗巖碎石,針片狀含量≤10%,含泥量≤1%,泥塊含量≤0.5%,其他性能指標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3-2006的規定。選用粒徑相對較大、級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較好,抗壓強度較高,同時可以減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從而使水泥水化熱減少,降低混凝土本身的溫升。

(4)粉煤灰:由于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為泵送,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減少水化熱,摻加適量的粉煤灰是必要的。按照規范要求,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大體積粉煤灰混凝土時,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限量為25%以下。粉煤灰對水化熱、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摻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極限抗拉強度均有所降低,對混凝土抗滲、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摻量控制在水泥用量的10﹪以內較好,也可采用外摻法,即不減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博士論文,施工。控制45μm篩余≤18%,需水量比≤105%,其他指標不得大于規范Ⅱ級粉煤灰的技術要求,實際生產上大多選用施工附近電廠的粉煤灰,并且逐車檢驗,以確保性能穩定并滿足配比要求。按配合比要求計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摻加粉煤灰量,并以試驗確定配合比。當混凝土超強較大或配制大體積混凝土時,可采用等量取代法;當主要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時,可采用外加法。粉煤灰的超量系數見表1

粉煤灰的超量系數 表1

篇9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材料要求;配合比設計原則

Large volume concrete requirements for raw materials and mix proportion design principles

A bu li mi ti•wu shou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Kashgar River Basin Authority, Xinjiang kashgar 844000)

Abstract:The large volume of mixed soil engineering in modern construction, such as various forms of concrete dams, port buildings, basement floor of the building, as well as large equipment base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but for the concept of mass concrete,there has been a variety of claims. China's concret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norms "that belongs to the large volume of concrete, building the basis of minimum edge size within 1 to 3 m range.

Keywords:mass concrete; material requirements; mix proportion design principles

1.對原材料要求

(1)水泥;

a.水泥品種。混凝土溫升的熱源主要是水泥在水化反應中產生的水化熱,因此選用中熱或低熱的水泥品種,是控制混凝土溫升的最根本方法。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程設計規》(JGJ55―2000)中建議大體積混凝土水泥應選用水化熱低和凝結時間長的水泥。如低熱礦渣硅酸鹽水泥,中熱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等。當采用硅酸鹽你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時,應采取相應措施延暖水化熱的釋放。對大體積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應進水水化熱測定,水泥水化熱的測定按現行國家標準《水泥水化熱試驗方法(直接法)進行,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7d的水化熱不宜大于250kj/kg根據國內外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條:內部混凝土,主要考慮抗裂性能好,兼顧低熱和高強兩方面的要求,一般采用礦渣水泥,中熱硅酸鹽水泥摻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外部混泥土,除抗裂性能外,還要要求抗凍融性,耐磨性,抗蝕性,強度較高及干縮較小,因此一般采用較高強度等級的中熱硅酸鹽水泥。當環境水具有硫酸鹽侵蝕時,應采用抗硫酸水泥。

b.水泥用量。根據大量的實驗資料表明,每立方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每增減10kg其水化熱將使混凝土的溫度相應升降1℃。因此,為控制混凝土溫升,降低溫度應力,避免溫度裂縫,在滿足混泥土強度和耐久性的提前下,盡量減少水泥的用量。

(2)細集料:大體積混凝土的中的細集料以采用優質的中,粗砂為宜,細度模數宜2.6~2.9范圍內。

(3)粗集料:大體積混凝土宜優先選擇以自然連續級配的粗集料配制。這種連續級配粗集料配置的混凝土具有較好的和易性。較少的用水量,節約水泥用量,較高的抗壓強度等優點。石子選用卵石或碎石均可,但要求針片狀少,顆粒級配符合篩分曲線要求。這樣可以避免堵泵,減少砂率,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強度。在選擇粗集料粒徑時可根據施工條件,盡量選用粒徑較大,級配良好的石子。當石子的最大粒徑較大時,混凝土的密實性較好,并可以節約水泥。選用較大的集料粒徑,確實有很大優越性。但是,集料粒徑增大后,容易銀起起混凝土的離析,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因此必須調整好級配設計,施工時加強振搗作業。

(4)粉灰煤。粉灰煤可以降低大體積混凝土早期水化熱。大量的工程研究實踐證明,當粉灰煤的參量在20%以內時能顯著改善混凝土的各項性能,混凝土的早期抗壓強度也不會降低過度,混凝土的成本有所降低,但不會很多;當粉煤灰的摻量在20%~40%時,可改善混凝土的絕大部分性能,但改善一些性能的同時也使混凝土的早期強度發展暖慢,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和抗凍性能將有所降低,混凝土的成本顯著降低。,其粉灰煤的摻量大都在這一范圍。但對于建筑工程的基礎大體積混凝土而言,因為可以采取90d或180d后期強度作為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驗收的依據,因此,還可以適當提高粉煤灰的摻入量。

(5)減水劑

A.暖凝減劑。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為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和推遲水化熱的峰值,一般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加入暖凝劑,但目前在實際應用中,在大體積混凝土中單純采用暖凝劑已經比較少見,一般常用暖凝凝減水劑。在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常用暖凝減水劑的摻量為:木質素磺酸鹽類為0.3%~0.5%;糖蜜類減水劑為0.1%~0.3%;羥羧基酸及其鹽類為0.01%~0.10%;無機暖凝劑為0.1%~0.2%;其中糖蜜類減水劑摻量高于0.5%時,可能會導致混凝土捉凝。

B.高效減水劑。基礎:大體積混凝土使用的高效減水劑:FDD,JM-H,UNF,AF,MF等品種。FDN摻量范圍為0.2%~0.5%常用摻量為0.4%常溫情況下摻用FDN的混凝土,其初凝時間可延長0.5~2h,適于炎熱氣候下使用。此外,摻用FDN外加劑可使混凝土的內部溫升有所降低而延暖溫峰的出現。萘磺酸鹽高效減水劑(JM)減水率均在20%以上最大的可達23.6%.對于大流動性混凝土,其減水效果更加明顯,最大減水率可達31.8%,28d強度較普通混凝土一般可提高35%~60%。摻JM的混凝土,其初凝時間可延暖10h左右,這一特性為避免或減少施工冷縫提供了保證;摻JM的水泥基材的水化熱峰值明顯降低,且峰值出現的時間向后推遲達24h,有效降低了早期水化熱,其1d水化熱僅為群水泥漿體的1/7,從而有效地減小或避免了溫度裂縫的出現;JM抗泌水,抗離析性能好,且泵送摩阻力小,便于泵送。

C.膨脹劑。大體積混凝土常用的膨脹劑主要有明礬石膨脹劑(EA-L)锃酸鈣膨脹劑(AEA),U型膨脹劑(UEA)硫鋁酸鈣膨脹劑(CSA)及復合膨脹劑(CEA)等。UEA摻量可經試驗確定,一般來說,配制補償收縮混凝土,UEA摻量為8%~10%填充性混凝土其UEA摻量為12%~25%,對于配筋率較高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可用上述摻量上限。

2.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原則。

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溫控”施工的核心是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各個環節控制混凝土澆筑塊體內部溫度及其變化,以達到控制混凝土澆筑塊體溫度裂縫的目的。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的選擇,在保證基礎工程設計所規定的強度,耐久性等要求和滿足施工工藝特性的前提下,應按照合理使用材料、減少水泥用量和降低混凝土的絕熱溫升的原則進行選擇。這樣就可以使混凝土澆筑后的內外溫差和降溫速度控制的難度降低,也可以降低養護的費用。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1)混凝土配合比應通過計算和試配確定,對泵送混泥土還應進行泵送試驗。

(2)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應按現行的《普通混泥土配合比設計技術規程》執行。

(3)混凝土強度應符合國家現行《混泥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的有關規定:

(4)在確定混泥土配合比時,還應根據混泥土的絕熱升值,溫度及裂縫控制的要求,提出必要的砂,石料和拌合用水的降溫,入模溫度控制的技術措施。

篇10

關鍵詞 現代外語教材設計 學生需求 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1現代外語教材與學生需求的相關性

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教材占有特殊的地位。錢緩(1995)認為教材是實現教學大綱的重要保證之一,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學生獲得有關知識、技能、學習策略的主要來源。因此在編寫或選用符合某種課程需要的教材時,需要教材編寫者或設計者充分考慮影響教材質量的各方面的因素與需求。

Hall(1995)認為現代外語教材需滿足以下四個方面的需要:一是交際的需要。因為交際是語言的核心問題。教材要盡可能提供有需要交際的事情、有交際的人和對交際結果的興趣。二是長期目標的需要。教材不能只提供現成的知識,還要示范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包括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應對交際尷尬場面的方法。三是真實性的需要。因為交際和長期目標的需要,真實的語言材料便成為焦點。四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學習包括學生自己尋找材料、選擇材料和利用材料。因此,教材應當留有充分的空間或提供適當的機會讓學生參與、拓展和表現。

由此可見,現代外語教材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知識,而且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以學習者或學習為中心,全程服務于受眾;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和過程以及教材編寫的注意事項。因此,現代外語教材在編排的過程中應該從學生需求的角度出發,力求讓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能夠從教材中學到地道而規范的語言,深刻意識到學習語言的意義和領悟到學習外語的方法。

2 需求分析

有關需求分析的研究由來已久,然而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卻只有二三十年的歷史。Richterich (1972) 第一個提出了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的模式。這種模式指出了如何滿足外語學習者在未來的語言使用環境中的交際需求的系列范疇。這些范疇后來用在了確定 ESP/LSP的具體語言教學內容和目標上。本文的需求分析是指在課程和教材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和教師對學生的主觀和客觀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從而確定學生需要學什么和如何學的問題。研究教材,了解學習者的情況和需要,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3現代外語教材設計中關注學生需求的必要性

3.1學生的需求分析是現代外語教材設計中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設計教材中,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Tomlinson(1998)認為教材的需求包括學生的需求,教師的需求,教學管理者的需求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莊智象(2006)指出教材的編寫要合乎學習規律,適應和符合學習者的認知心理過程和特點,充分考慮到外語學習的語言環境、文化因素等,采用針對性的、合乎實際的編寫體系和理論指導原則,無論是教學方法和選材原則,還是練習的設計都應遵循語言習得規律,尤其要充分考慮到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許多特點和因素。從中外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非常注重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考慮教材的設計。由此可見,學生的需求分析是現代外語教學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的重要內容之一。

3.2學生的需求分析是選擇教材難易程度的標準之一

從前人的研究結果與文獻資料中,筆者發現不同的學習者由于受到自身的學習水平、年齡、性別、智力、移情等因素的影響,對同一套教材的感悟與體驗也有不同的觀點。如張盼盼(2009)在研究當代學生對高職高專教材的需求中發現,由于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水平的不一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需求不一或分層的情況以及對教材的看法存在不一致。調查結果如下:38.9%的同學認為課本難度大,46.3%的同學認為聽、說部分完全不能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能力,44.6%的同學認為閱讀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38.9%的同學認為語法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語法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教材編排的難易程度上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根據不同的主體選擇適合的教材,在此基礎上適當地減低一些難度,從而增強基礎較差的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讓他們能自信而從容地學習英語。

3.3學生的需求分析是教材評價和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

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除了符合教學大綱的目標和要求以外,還應考慮教材使用者(主要是學習者)的需求,是否考慮這種需求也已成為教材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英國語言學家哈默(2001)也指出,在評價一本教材時應盡力包括學生的意見,考慮學生的需求。國內研究者也積極探索教材與學習者需求之間的關系,如錢瑗(1995)提出編者“在選擇課文時應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和興趣”。程曉堂(2002)則認為無論是分析或評價教材,還是編寫教材,都要考慮教材使用者的需求。在具體的需求分類上,Masuhara(1998)將學生需求分為三個類別:個人需求、學習需求與就業需求,涉及學生文化背景、學習風格、學習目標、就業前景等諸多方面。這些論述表明,學生的學習需求已經成為教材評估的一個重要項目,同時也成為教材編寫的一項重要依據。

4現代外語教材設計中關注學生需求的途徑

4.1明確需求分析的目的與維度

在對學生進行需求分析之前,研究者要明確需求分析的目的,了解受測試者的心理以及在特定環境下需求分析應該注意的事項,然后再分析出該群體的特點。其次,外語教學設計者要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根據不同的學習群體,選擇適合本群體的需求分析維度。

4.2籌劃周密的需求分析步驟

和眾多的評價研究一樣,學生需求分析最關鍵的問題在于調查結果的實用性。因為需求分析的最終結果將會形成決定,制定政策,運用到教材和課程的設計中。因此,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是十分重要的。這便要求研究者在進行需求分析之前要進行籌劃周密。在需求分析的籌劃過程中,我們要遵循以下四個主要步驟:第一步:研究者要確定需求分析的目的以及“需求”在特定使用環境下的涵義;第二步:研究者要確定需求分析的重點與范圍;第三步:確定需求分析的分析方法、調查方式、數據采集方式和數據分析程序,并對需求分析的規模、范圍、廣度和深度等方面做出分析;第四步:確定如何根據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以及調查結果的公布方式。

4.3充分而全面地進行調查和分析

在外語教材的編寫與設計過程之前,編寫者或設計者在考慮學生需求時,首先對學習群體作充分而全面的調查。這不僅需要對特定地區正在學習的學生進行調查,而且也要對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調查,因為畢業生對原來的教學目標、任務、要求、教材的認識更有發言權。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可以從學生們的反饋中得到很多寶貴、有益的啟示和建議,繼而分析出更加適合時展和學生需求的教材。

5結束語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工具,是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教材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的好壞。而教材的設計需要分析學生的需求、教師的需求以及教學管理者的需求。對學生的需求分析,不僅可以幫助課程設計者選擇符合現有外語教學條件、目前學習者知識和技能水平及學習策略和動機等限制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評估,而且也可以滿足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讓學習者都能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 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R. K. Johnson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M]. Oxford: Heinemann,1995.

[3] Hall, D. Materials Prod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idalgo, A.C. et al.(ed) Getting started: Materials Writers on Materials Writing.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Singapore, 1995.

[4]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Longman Group,2001.

[5] Richterich, R. A Model f 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Modern Language. Strasbourg : Council of Europe, 1972.

[6] Masuhara H. What do teachers really want from coursebooks[C] B. Tomlinson. Materials Develop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7] Mountford, A. The what, the why and the way. In Aupelf Goethe Institut. British Council, 1981 (1): 19 C 34.

[8] Posner, G.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McGraw-Hill, Inc, 1992.

[9] Tomlinson, B. Materi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UP, 1998.

[10] Widdowson, H. 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 In L. Selinker, E. Tarone, and V. Hanzedi (eds.) English f or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urposes: Studies in Honor of Louis Trimble.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81.

[11] 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35.

[12] 錢瑗.介紹一份教材評估一覽表[J].外語界,1995(1).

[13] 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4] 文秋芳.編寫英語專業教材的重要原則[J].外語界,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