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技概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7:2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安全科技概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安全學科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本科專業發展至今,國內眾多學者就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廣泛交流和深入研究。當前關于該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即培養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養行業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畢業生掌握適用于各個行業的通用安全科學理論和實務處理方法,以適應大社會的需求;后者僅要求學生掌握某個特定行業領域的安全科技知識。鑒于歷史原因,安全工程專業大多設置在能源礦業、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土木建筑等專業特色鮮明的工科類院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少數文科類高校也有開辦此專業。由于當前國內安全生產現狀的嚴峻性及國家對安全工作的重視,全國現有130余所高校開辦了安全工程本科專業,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培養模式上主要采取傳統的教學理念,課程教學只注重相應課程知識點的講解,未考慮該門課程在整個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多門課程之間存在教學內容的重復,如安全系統工程、安全評價、安全學原理三門課程的部分內容;多采取大班制生產實習方式,局限于認知層面的觀摩與參觀;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弱,普遍反映所學知識“泛”而不“精”。再者,現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為家庭的獨生子女,個性較強,團隊協作能力欠缺。培養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有必要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強該專業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以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安全類應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學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與專業培養模式息息相關,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安全工程高素質人才的關鍵。在此,我院擬結合安全工程專業的自身特點,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核心,以未來職業規劃為導向,基于CDIO理念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形成一、二、三級課程群。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見圖2。其中,一級項目為安全工程導論課(安全科學發展動態)及畢業論文(設計),學生能夠從中受到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系統訓練。二級項目由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等組成,專業類課程又可以進一步歸類為安全管理類、安全技術類;各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針對具體課程開設課程設計;三大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旨在促進安全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的融會貫通。二級項目主要以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創新、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項目。三級項目在二級項目下進行拓展,為加強核心課程與二級項目而設立的相應課程群,如安全管理類課程包括管理學概論、安全管理與安全法學、安全心理學、保險與安全經濟學等?!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課程體系區別于傳統的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通過采取實驗課程的研究性教學、特定專業課程設計的設置、創新創業項目資助來貫穿相應的核心課程,學生可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實驗課的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引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并確定與專業相關的課題開展研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從中吸收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種實踐活動。實驗教學作為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出綜合性、直觀性等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研究性教學理念引入安全工程專業的實驗課程教學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專業的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可區分為基礎性、綜合設計性、創新性三大類?;A性實驗教學主要為強化專業理論理解和培養基本的實驗技能、動手能力;綜合性實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分析、處理工程和前沿課題中的安全問題;創新性實驗是整個實驗教學的核心,由學生自發組建研究小組,圍繞教師的研究項目或學術前沿課題,通過查閱文獻、搭建實驗平臺、收集數據等,達到良好的實踐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應加大安全工程專業的綜合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應該大力建設開放性實驗室,向全體本科生開放,為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自主實驗、參與創新項目、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供平臺。開放性實驗室可成為學生備賽的訓練場,自己動手,積極性增加,也提高了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學生借助該平臺選定實驗課題、選擇儀器設備、擬定實驗方案、處理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指導老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實驗室開放、實驗資料、解答實驗問題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給學生創造一個研究型的學習環境。同時,實驗室還為全校學生創造了一個交友的平臺,許多獲過獎項的學生在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級引導低年級,研究生指導本科生。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必須加大相應的經費投入。各高??梢越Y合本校特色,設置安全系統工程實驗、安全人機工程實驗、工業通風實驗、礦井通風與除塵實驗、火災爆炸實驗、機械安全實驗、安全檢測實驗、電氣安全實驗、鍋爐與壓力容器實驗、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實驗、軟件模擬仿真實驗等。
(三)多樣化的實習教學模式
認識實習是讓學生了解安全工程專業的主要知識點及職業特性,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通過共建校外產學合作認識實習基地,采取教學參觀與專題講座相結合的實習模式,加深學生對安全工程專業的認識。生產實習是在系統掌握安全工程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程后實施,實習地點盡量滿足多樣化,如港口碼頭、建筑施工現場、火電廠、變電站、化工廠、造船廠、礦山等。畢業實習單位可由學生自主與就業單位取得聯系,或由指導老師推薦。畢業實習的內容可以涉及機械制造、石油化工、礦山、核電、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鐵施工、金融保險、安監部門等多個領域,與地區經濟建設、生產實況、科研現狀緊密結合。依據CDIO教育理念,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以保障各類實習基地的有效性與延續性。
(四)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的多樣性
課程設計主要以專業知識為基礎,是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環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并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當前課程設計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課程設計題目偏少、時間安排不充足、教師重視程度不夠、考核方式不科學等,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決的一個問題。畢業設計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系統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安全問題的能力,能夠從事安全技術與管理、安全科學研究及安全工程師的工作。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應該緊扣學生的畢業實習單位,以便讓學生更早融入工程實踐中,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學生也可以根據未來的就業方向及科研興趣進行畢業設計題目的選擇,按照“導師—學生”雙向選擇的原則確定指導教師。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盡量滿足工程設計需要,與實習項目相吻合。畢業設計題目類型多樣化,可涉及核電項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礦水害、船舶重工、消防滅火、石油化工、銀行保險、礦山等多個行業的安全問題。
(五)科研訓練項目的設立
安全工程作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特色專業,要求畢業生在工作中要有較高的創新性思維和動手能力。開展科研訓練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創建良好的創新型學習環境。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了解安全學科發展的前沿和動態,可以組織和實施校級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同時,專業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申請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生也可以直接參與專業教師的在研課題。福州大學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生近年獲批的立項課題涉及企業安全文化體系構建、煤礦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電風險管理、學生公寓人機不安全因素辨識、校園安全風險分析、大學生職業安全健康素質調研、手機人機界面設計、建筑工程安全培訓模式構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學生通過參與各類科研訓練,由此貫穿項目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全過程,不僅拓寬了安全工程領域的科學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自身的工程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六)教學團隊的建設
為更好地貫徹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須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當前從事安全工程專業教育的多數教師是在本科畢業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學崗位的,生產現場的實踐經驗比較缺乏。各個高??梢杂杏媱澋匕才徘嗄陮I教師深入工礦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并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或主動聘請在各類企業中專門從事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的優秀工程科技人員到高校任教,彌補專職師資隊伍工程經驗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專業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以便及時將企業最新的技術進展反饋給本專業的學生。改革安全工程專業教師的考核方式,不能僅以論文為指標,還需注重教師的教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綜合評價。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每個專業教師負責若干名學生的學業輔導,定期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加強學生在職業道德、誠信和職業素質等方面的指引。
三、結論
篇2
1、一般均衡論對建筑安全的分析
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論一直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中占統治地位,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說過:一旦以這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很難想象還會由什么別的方法讓你感覺自己可以更加接近真理。
一般均衡論,既多個產品市場在價格引導下的同時出清的理論,無論在宏觀經濟學還是在微觀經濟學中都是基礎的理論,在建筑安全的領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從時間上分析,建筑安全利益一般經歷負擔期———微利期持續強利期利益萎縮期無利期的階段循環。
從建筑安全的作用對象上看,建筑安全的目的首先是避免或減少人員的傷亡及職業?。坏诙鞘乖O備、工具、材料等免遭毀損以及保障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維護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是消除或減少環境危害核工業污染,使人的生存條件免遭破壞,促進人類整體利益的增大。從經濟的著眼點看,建筑安全具有兩項主要功能:一是避免與減少事故的經濟損耗和損失;二是,維護生產力與保障社會經濟財富增值的雙重功能和作用。
事故損失函數L(S)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它隨著建筑安全性的增加而不斷減少。當系統無任何建筑安全性時,系統的損失為最大值(趨于無窮大),既當系統無任何建筑安全性時(S=0),從理論上將損失趨于無窮大,具體值取決于機會因素;當建筑安全性達到100%時,損失趨于零。損失函數和增值函數曲線在建筑安全性為S0時相交。當建筑安全性小于S0時事故損失大于建筑安全增值產出,當建筑安全性大于S0時建筑安全增值產出大于事故損失,此時系統獲得正的收益,建筑安全性越高,系統的建筑安全效益越好。
最適建筑安全:建筑安全系統的功能與社會經濟水平的統一,與科學技術水平的統一,在有限的經濟和科技能力的狀況下,獲得盡可能大的建筑安全性。人們對建筑安全度的要求是盡可能地提高以使建筑安全投資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潛在的經濟效益,應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條件下適當地考慮提高建筑安全投資量;要大幅度地提高系統建筑安全度和建筑安全的總體效益,其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進步,采用新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提高人的建筑安全意識和技術素質,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大的投資額。但考慮到建筑安全是“功能產品”:具有建筑安全條件、健康保障減損和免害的功能,還應該考慮事故與建筑安全的獨特性。
由于事故是一種“非正常事件”、“稀少事件”,從空間和時間上,人們對它們的把握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在處理建筑安全問題時,應使不平衡狀態向“保守”、“冗余”、“超前”的“建筑安全過余”方向傾斜。這一點可從如下兩方面論證:首先,從宏觀過程上看,建筑安全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作用具有“滯后性”,既建筑安全活動的效果不是在一開始就能顯現出來,而是貫穿于整個過程,甚至在過程之后相當一段時間才出現。因此,建筑安全措施和對策應先于服務系統功能的出現,“超前”著手。其次,從微觀手段上看,建筑安全手段的效果往往是“預防型”的;而事后“搶救型”的,即從整體上分析,建筑安全措施具有時效性,建筑安全系統相對服務系統,是控制系統。因此,建筑安全系統在時間上應“優先”,在功能標準上應“優越”?;谏鲜鰞煞矫娴脑?在制定建筑安全發展規劃時,還應考慮建筑安全的超前發展原則,以充分實現建筑安全與社會經濟的“本質協調”。
2、建筑安全的保險分析
意外導致的損失是一定會發生的,當它們發生時,人們必須采取某些融資措施予以彌補。損失融資可通過自留和轉移來實現。一些潛在的損失被自留,是因為它們的重要性被低估了。許多單位自留某些風險,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而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遭受這一損失。轉移風險則是將風險的經濟負擔轉給了別人。如保險公司利用概率論和大數法則,本著一人受損眾人分攤的辦法來使受災者相對減少損失。2003年5月7日,經國務院第5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工傷保險條例》,工傷保險形式上是經濟補償,國外實踐的成功經驗表明:其運行的機制和措施包含事故預防作用,工傷保險“兩個費率”的經濟杠桿作用以及所展開的事故預防工作更容易為企業接受。
保險公司的經濟效應產生于邊際效用遞減效率。投機和保險市場,由于信息市場失靈,會出現許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市場失靈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及風險最大者成為最能購買保險的人群和惡意。在市場失靈時,就需要由社會保險,即由政府提供的強制性保險來發揮作用。政府具有稅收和調節權利,加上有能力通過擴大保險的覆蓋面以避免逆向選擇。
3、對策論在建筑安全理論方面的分析
由于對策論的推動,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現代對策論為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進入當今主流經濟學的鑰匙和必經途徑。1994年三位對策論專家榮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人們都能看到用對策論重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趨勢,并且對策論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用著名經濟學家克雷普斯(Kreps.D.)的話來說,沒有掌握對策論的經濟學家不能算真正的經濟學家,而只能在當代經濟學殿堂的大門外徘徊。
從經濟學本身發展的角度來說,由于對策論對經濟行為從效用最大化拓展到效用均衡化,經濟對策論在刻畫人的行為方面所提供的方法的精確性,遠遠超過了其他方法。這就正好抓住了經濟系統研究最關鍵問題的本質,該學科用于研究經濟問題的合理性和優越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納什均衡是一人在其他博弈者的策略給定時,沒有一方還能改善自己的獲利情況。
為什么納什均衡反而在博弈雙方收益,受益相對較少的時候存在?請記住亞當。斯密的格言:“做相同生意的人是很少相聚的……在一些人想努力提價時……談話終止了?!薄白分饌€人利益的結果,是他經常地增進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進社會的利益時好。”
在現實世界,建筑企業在對建筑安全投入進行決策時存在的問題會更加嚴重。通常不僅是兩個建筑公司的競爭,而是更多的家建筑公司之間的競爭,從而更難達成合作協議,仍然難以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這時唯一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外力的干涉,建立專門的建筑安全生產監督機構。在表1左上角均衡下,建筑企業可以獲得與非建筑安全世界同樣的利潤。
4、政府經濟學在建筑安全方面的分析
政府決定一經形成,就有強制貫徹的效力,也就是說必然影響現實的經濟。于是政府決定的形成過程是否符合效率資源配置的一種機制。政府決定的過程是一個非?,F實的問題。它不可能像上述抽象模型那樣去決策,而是要分析現實的機制,看他是否大體符合效率原則,是否可以進行某種改進。
對實際的狀況的調查研究發現,發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損失并非由企業承擔,而是雇員及其家庭,以及社會共同承擔。但是這種損失的轉移,使事故的成本不進入企業的利潤損失核算中。這樣就會造成企業決策者對建筑安全投資的決策,在僅僅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指導下進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預,則建筑企業建筑安全投入的積極性是有限的,并常常處于虧欠的狀態。
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外部損失的存在使得個體投資決策這可能做出與社會利益最大化相違背的決策,看一下損失負擔的結構,大部分損失由社會承擔。由于通常是建筑企業控制事故風險方面起主導作用,事故水平將大大超過經濟范圍。這時,可以首先采取措施縮小內部損失和總損失的差距,使得損失更多的落在雇主肩上。在工業革命早期,即如此。其次,社會可以建立一個規范體系,使得建筑企業超脫利益限制,來改善工作環境。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滿足建筑安全生產的需要。故此,我們提出“外部損失內部化”的策略:一方面加大經濟激勵,另一方面加強規章體系的約束力。
5、結論
建筑安全生產工作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和國家財產建筑安全,其不再僅僅是死不死人、傷不傷人的問題,而是轉變為真正的以人為本、全面關注每個勞動者的職業建筑安全健康上來。勞動者不但要求生命的保障,還對舒適的工作場所和生活環境、職業病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求,這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安全生產是一門科學,有其特有規律性,本文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使其市場與現場的關系更加緊密,從決策的角度研究建筑安全理論。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羅云建筑安全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崔克清,張禮敬,淘剛,建筑安全工程與科學導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金龍哲,宋存義,建筑安全科學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5]李如義,理論經濟學概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