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黃鶴樓詩范文
時間:2023-04-04 15:5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崔顥黃鶴樓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②正因為這首寫黃鶴樓的詩,實在太家喻戶曉,太膾炙人口,結果,反賓為主,主次顛倒,倒不是這首詩,因樓而名,而成了這座樓,因詩而存。
③想到這里,也很為文人手中的那支筆,能起到這樣大的作用而感到驕傲。說實在的,在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地位很不高,“九儒十丐”,與討飯花子名列排行榜之尾,讓人很不提氣。可詩人崔顥的這首詩,卻能夠使黃鶴樓屹立于武漢三鎮(zhèn)。雖然這其間,幾度滄桑,多次廢興,還休要看不起文人,正是這詩,才使黃鶴樓千年不倒。要沒有崔顥的詩,對不起,這座樓恐怕早就完了。
④詩只八句,其實好讀好記:“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清人沈德潛編的《唐詩別裁》,對這首詩評價極高:“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則譽之曰:“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千古傳誦,深入人心,以至人們能夠習慣鶴去樓空的悵惘,而絕不能承受詩存樓無的遺憾。
⑤這首詩,即使在唐代,崔顥剛一落筆,便不脛而走,很快就遐邇聞名,廣為人知。據(jù)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寫過“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大詩人李白,登黃鶴樓后,突然涌上來賦詩一首的欲望,但見了崔先生的這篇作品之后,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李大詩人雖是一個狂得連“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主,但他承認人家寫得好,嘆了口氣,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顥題詩在上頭。”然后向后轉,退出這場競賽。
⑥崔顥的詩,讓李白十分贊賞,同時啟發(fā)了他的詩興,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點較勁的意思,這位唐代第一詩人,先后套崔先生的詩路,寫過兩首詩。第一首為約作于公元748年(天寶七載)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意猶未盡的李白,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滯留江夏期間,又作了一首《鸚鵡洲》:“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方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⑦大家巨匠不害怕重復別人,即使仿作,摹描的痕跡仍在,但卻因自己的才氣,而能寫出與崔作工力相敵、未易甲乙的佳構。盡管如此,李白的這兩首力作,終究壓不倒崔顥之絕唱。由此可見,崔顥的《黃鶴樓》,無論在當世,還是在后代,那在文學史上的不朽價值,是不由分說的,是毋庸置疑的,這才叫真正的傳世。
⑧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修建武漢長江第一橋的時候,嫌武昌的原黃鶴樓礙事,拆了。在很長一段歲月中間,武漢有黃鶴樓之名,而無黃鶴樓之實。拆樓以后,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并沒有動手重建,一直拖著,沒有說修,但也從來沒有人敢說一聲從此不修黃鶴樓。最后,到底將樓修了起來,而且修得更堂皇。
⑨現(xiàn)在這座巍峨的仿古建筑,是上個世紀80年代重建起來的,成為武漢三鎮(zhèn)一個亮麗的景點,一個標志性建筑物。在促成這座名樓再現(xiàn)武漢三鎮(zhèn)的諸多因素當中,應該看到,崔顥的詩,是起到了“定盤星”的作用,詩在,則樓必存。文學,雖說是很小兒科的東西,但有時候,秤砣雖小,力撥千斤。
篇2
關鍵詞:登高懷古;以史鑒今;愁;對比賞析
一、《登金陵鳳凰臺》簡析
《登金陵鳳凰臺》一詩是天寶年間,由時值中年的李白奉命“賜金放山”時,南游金陵,登鳳凰臺而作。全詩以登臨金陵鳳凰臺的見聞為線,將歷史與現(xiàn)實連接,以景襯情,以史鑒今,表達了歷史的感喟以及深沉的思索。本詩格律整齊,意境深遠,思慮深沉,展現(xiàn)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技巧與渾厚的思想情感。
一二句,詩人以“鳳凰”傳說起筆,昔日鳳游于此,翔集山間,一時成謂,現(xiàn)今惟余江水空自流。今昔明顯的對比,表達了對時空轉換,時遷事異的感嘆。“鳳凰”乃東方神鳥,寓意吉祥。歷史的輝煌鼎盛最終只剩一縷云煙,后人可見的只是江水悠悠。
三四句則進一步展開金陵之地的歷史輝煌。此句用典頗多,“吳宮”乃三國時孫吳所筑之宮,“晉代衣冠”指東晉大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
五六句,作者將思緒轉為現(xiàn)實。憑臺遠眺,遠處,三山隱約,南北相連,歷史輝煌終將逝去,敵不過江山巍峨,巋然不動。而江橫白鷺洲,分水為二。自然之力往往是那么讓人驚顫,于天地而言,人之所謂豐功偉績,只存一時;人之所謂偉岸挺拔,皆不過是井底之蛙的夸夸自談。論雄渾,論壯闊,又有什么可以與它比肩?
最后兩句,確是詩人登高吊古,感懷傷時的真正展現(xiàn)。詩人視角驟變,從金陵之城調轉北望,詩人李白雖個性灑脫,超脫世俗,然心中卻不時不關注著現(xiàn)實。在金陵之城憑吊,難以避免地就想起了現(xiàn)實。雖心之所向,奈何浮云蔽眼,徒留憂愁。這里李白化用了“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說法。讒臣當?shù)溃瑵M腹經綸,卻郁郁不得用,詩人的痛苦不言自明。
二、《黃鶴樓》簡析
此詩為崔顥游覽山川,登臨黃鶴樓所作。該詩意境開闊,氣象雄渾,以景襯情,表達了對世事蒼茫的感慨,抒發(fā)漂泊思想之情。
崔顥此詩,語言簡單自然,詩意清晰。曾經的仙人駕著黃鶴飛走,只剩下一座黃鶴樓孤立在這里。黃鶴飛走之后不再回來過,千百年來只有白云在這里駐足過。陽光之下,漢陽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綠草一片。天色漸晚,遠眺前方,可是故鄉(xiāng)在哪里呢?眼前只有沉沉的霧靄飄在江面,給人無限的哀愁。
前四句,,語言清新自然。從樓得名的原因起筆,“仙人之說”為黃鶴樓增添了無限的神秘。“昔人”于黃鶴樓處學仙得道,羽化而進入仙境。那黃鶴樓之地也處處透顯著仙風道骨。千百年來,時遷事異,白云悠悠,人生如此短促,宇宙永恒。此句,仙風之痕明顯,繼而回歸至蒼茫青天,浩瀚宇宙,人生短暫。
五六句,轉換角度,寫登樓觀景之感。晴陽之下,漢陽之景歷歷在目,鸚鵡洲近在眼前,然不管如何登高,故鄉(xiāng)之地難以窺見。人之能力著實是有限的,時間短促,地域狹小。不及仙人之力,難比宇宙之一瞬。看自然之雄渾,方才知道人之渺小。
三、對比分析
在傳言之中,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的《登黃鶴樓》,只見還頗有一段淵源。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確實以此詩為格調兩次起筆。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若細觀《登黃鶴樓》,亦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頗有相似之處。
首先,從當時的背景來看,李白與崔顥是同一時期之人,二人出生時間也僅幾年之差,可以說是同齡人,同處于盛唐年間,成長與生活背景相似,經歷影響認識,這也算是二人詩文相通的一個原因吧。同時,李白一生之中,算是郁郁不得志的,在廟堂之上并不是碩果累累。在這一點上,崔顥與他是極其相似。崔顥一生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皆是無足輕重的小官。仕途不順,使得李白歷游山川。同樣的,崔顥也是足跡遍及江南塞北。如此看來,二人算是同時天涯淪落人了,若是得見,必是惺惺相惜了。種種相同,使得二者在作詩之中的筆法與感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再讓我們來細看詩句:
李詩與崔詩同為登高懷古詩,二者在行文思路,起筆手法上十分接近。《唐宋詩醇》卷七:“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皆子心發(fā),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崔詩前三句,“黃鶴”一詞出現(xiàn)三次,然因為入聲字的多次使用,讀來有急促感,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李詩一二句“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同樣是“鳳凰”之詞出現(xiàn)三次,同樣的,由于聲韻的安排,讀來短促有力,避開了重復嗦之嫌。
篇3
中華書局《唐詩排行榜》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有網友發(fā)帖稱:李白感到壓力很大,杜甫表示相信政府,王維認為排名神馬都是浮云,白居易承認奪冠有困難,唐太宗宣布本人及家屬不參加比賽。李商隱表示很有意見,張九齡同志表示圍觀就好,劉禹錫表示身為公務員將退出比賽以避嫌,坡表示暫與本人無關……那現(xiàn)在我們來讀讀精彩的唐詩華章,看看為什么李白壓力這么大、李商隱對排行榜有意見,而唐太宗不愿參賽吧!
唐詩排行榜第1名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①。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②。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③。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①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昌縣,民國初年被火焚毀,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此句也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②悠悠:久遠的意思。
③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jù)《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賞評: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而得名。又傳古代仙人曾乘黃鶴過此,因而得名。本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后四句描寫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壯麗景色——晴川之樹、萋萋芳草和煙波浩渺的長江之水,引發(fā)了作者懷家思鄉(xiāng)的深情。全詩氣象雄渾,意蘊深厚。
上榜理由:
篇4
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寫下《滕王閣詩序》,詩與序均文采飛揚,“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叫人激賞嘆服。
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唐朝詩人王之渙寫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此哲理足以啟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唐朝詩人崔顥寫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傳說李白登此樓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南宋評論大家嚴羽論唐人七律,以此詩為第一。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膾炙人口:“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別,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陽樓。唐朝詩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兩句寫得景象壯觀,氣勢宏大。杜甫《登岳陽樓》詩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憂國憂民之情溢于登樓覽勝之際。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表達了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先,為國分愁、為民謀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對比鮮明,發(fā)人深省。
篇5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嶺之上,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在此題下《登黃鶴樓》一詩,使它聞名遐邇。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頂,京廣鐵路的列車從樓下呼嘯而過。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黃鶴樓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
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主樓周圍還建有白云閣、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筑。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登樓遠眺,武漢三鎮(zhèn)的風光盡收眼底。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1、江南三大名樓都在江南。分別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
2、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2001年1月南昌滕王閣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3、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晉滅東吳以后,三國歸于一統(tǒng),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的觀賞樓。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
4、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xiàn)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唐代詩人崔顥的詩作《黃鶴樓》,每每讀到這首詩時,總被那詩中美麗的詩句所打動。所以這次我們來到了武漢,先來到了黃鶴樓,登上了黃鶴樓,站在高高的樓上向下望去,浩浩蕩蕩的長江直撲入眼中。此時的他正象一條巨蟒奔流直下,時值傍晚,深紅的太陽貼著江面,慷慨地用他的余暉在江面上鋪設著、將金光盡情地潑灑著。金色的江面不停的蕩漾著,隨著波浪在不停的向前涌動。航行的船只在鋪著金光的水面上徐行。隔江相望,正是晴川歷歷和芳草萋萋的景象。詩人崔灝想是就站在這里,想是就看到了眼前這樣的景色,才寫出這樣的詩句。黃鶴樓和長江造就了詩人的情懷,造就美妙的詩句。而同時詩卻讓他們有了亙古的意境。我終于在這里把詩人的詩、眼前的景還有我的的所感溶到了一起。詩在記憶中浮現(xiàn),景在記憶中深化,情感在心中升騰。武漢是一個有詩意的地方,只可惜我不會作詩,辜負了這眼前的美景。
遠看長江總覺得和他有了很多的隔閡,這次我們來到了他的身邊,“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千古英雄”。這條大河孕育了多少的英雄豪杰,上演了多少蕩氣回腸的故事。想象他該是氣勢磅礴、奔流激蕩。可是眼前的他卻好象閱盡了人生的老者,這樣平和的恬靜的甚至是無聲的從我們腳邊緩緩流過。他在默默的回憶么?他在低低的訴說著什么么?還是在蓄勢等待迎接新的英雄,來上演一段更精彩的故事?江邊有一個壯年的漢子赤著臂膀在江水中搏擊,不時激濺起浪花,圍觀者的喝彩聲不時響起。長江你總算不寂寞了吧。應該會讓你想起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的勇者吧。長江你自己就是勇者,更是屬于那些勇者。
乘上游輪,跟著它乘風破浪,看著船劃出的水道,激起的白色的浪花,吹著有些涼意的江風,聽著船前行的轟鳴。我們就這樣在江上行駛著,想著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篇8
詩筒傳詩。就是用盛具傳遞詩作。盛具用竹筒或特制的瓷筒。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墅,與時任地方太守的裴迪寫詩唱和。因為該地竹子多,王維常用竹筒盛詩和裴迪互贈詩作。白居易任杭州太守,公余節(jié)假時與當?shù)匚娜孙嬀瀑x詩寄興。詩人元稹時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白居易常派歌伎高玲瓏、謝好好用瓷筒傳遞雙方詩作,白居易為此還寫詩記勝:“為向兩州郵詩作,高謝來去遞詩筒。”
詩板題詩。唐代是詩的王國,普天下崇詩。人們在風景名勝、商業(yè)店鋪、旅館驛站等地墻上粉刷出一塊詩板,來供過路文人題詩。據(jù)傳崔顥《黃鶴樓》、王之渙《登鸛雀樓》都是從詩板題詩傳開來的。李白游黃鶴樓,被眼前景物陶醉,但卻不題詩了,因為“崔顥題詩在上頭”。詩人過處,往往有人請求在詩板上留下詩作。李白游報恩寺,寺僧恭敬地捧出詩板要大詩人題詩。詩板多了,精粹卻并不多,于是劣詩往往被抽下。詩人薛能游蜀地飛泉亭,見亭上“有詩板百余篇”,薛詩人把詩板全部抽走,只留下文端《巫山高》等詩板。劉禹錫過巫山廟,摘下千余塊詩板,只留下數(shù)十塊而已。
上山乞詩。寺院乃藏龍臥虎之地,寺僧中有不少詩人,因此有人上寺院乞詩。“山僧封詩寄,野客乞詩歸。”有人乞詩,寺僧詩作也可以流傳于世了。李商隱晚年窮居山林,不少人通過各種渠道向大詩人乞詩。文人昆山帶著數(shù)十丈布帛通過李商隱的遠房親戚引見向詩人乞詩,這一回讓昆山滿載而歸,他乞得詩人《柳枝》五首。
文人竊詩。有的文人為了邀名聲就竊取詩人新作為己有。唐代科舉考試,有的文人寫不出好詩應試就竊人之作。有一應試者盜得楊衡詩一首參考結果登第。楊衡當即責罵:“‘一一鶴聲飛上天’一句,你偷了沒有?”那人答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楊衡見自己佳句未被偷,笑著說:“猶可恕也。”當時社會看好元、白詩,他們的詩常被人盜取。李商隱“鏤月為歌扇,裁云作舞衣”二句被時人張懷慶“竊為己作”,只在二句之前加上“生情”、“出性”改頭換面。當然,偷詩不道德,但也為詩的流傳出了力。
詩人賣詩。古代沒有稿費,但有“潤筆”,寫詩可以索潤筆。中唐后賣詩較普遍,名人詩價值高,最高的要數(shù)白居易、元稹了,白居易一首詩索要一百金,白居易《長恨歌》賣給勾欄歌院五百金。白詩值錢,就是能唱《長恨歌》的歌伎身價也倍增。李益詩樂工爭買譜曲,賣給歌院,因此李益詩可以作代價券,持有李益詩可以在勾欄歌院喝酒休閑,甚至還可以充當車馬費、坐轎費。寫詩有了價值,便刺激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使詩可以大量流傳。
篇9
漢水疲乏,投于長江,互滲互融,洶涌奔騰,無涇渭清濁之嫌隙,承華夏兼容之博懷。
割現(xiàn)三鎮(zhèn),山水相映,草木蔥蘢,舟楫鱗櫛。近卻止步,仰而觀之,展檐如欲飛之鶴,棲矗蛇山之巔。沃水滌其清秀,日月增其靈華。千年毀興屢屢,雖其制有所變改,而雄偉未遜往昔。
置身其內,似仙幻游,壁畫楹聯(lián),雅致脫凡,古韻溢然,疑時逆返。輕踏木階,斂氣而上,憑吊古賢,悾悾悼亡。子安遺鶴于壁,報暢飲美酒之恩;太白左遷經此,嘆仕途跌宕之憤;崔顥詩題黃鶴去,孰能與之競才思?騷客接踵不息,江水滾滾不竭,文人叩崇此地,似豪俠拜往長城。華裝綷縩,和清風搖葉之微聲;鴻儒咳吐,逐江水推浪之璧珠。未經弄璋之雅趣,得于鐘靈成毓秀。
篇10
深入體會疊字的作用,發(fā)掘疊字運用的藝術美,對提高欣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大有益處。
一、表達深切的思想感情
疊字對表達詩歌的內容十分重要,它可以深化詩歌的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篇就先聲奪人,不同凡響。首句一連用了三句七組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將詞人在國破家亡、夫喪之后,在巨大悲痛和深切憂愁籠罩下的精神狀態(tài),多角度、多層次地做了深入細致的描繪。起筆“尋尋覓覓”從動態(tài)落墨,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詞人整日若有所失,東尋西覓,執(zhí)著而急切地追索,焦慮難平,坐臥不安的心情。但詞人在這場民族災難中失去的一切――故國、丈夫、金石文物、幸福生活,哪一樣還能回到身邊呢?尋覓的結果只能是“冷冷清清”,襯托出只身一人、形影相吊的孤獨和悲涼。“凄凄慘慘戚戚”則是詞人內心深層的直接剖露。凄楚、慘切、悲戚,種種人間最痛苦的感情在她區(qū)區(qū)方寸之內交織著,絞動著,積聚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感情洪流。一連串的疊字成了詩人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緊密勾連的疊字,由淺入深地展現(xiàn)了詞人幽深、濃重、強烈的愁情,使讀者感受到詞人激蕩不平的感情脈搏。
二、描寫情景交融的境界
對于疊字在描寫自然景物上的作用,劉勰的評價很高,他曾引用《詩經》中運用疊字描寫自然景物的實例說“‘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嚶嚶’學草蟲之韻”,雖是兩個字,卻能“以少總多”,把所要寫的景物描寫得“情貌無遺”。并且認為“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就是說,即使考慮一千年,也難以換上比這些疊字更恰當?shù)淖帧?/p>
在詩歌中,景往往與情融合在一起。而疊字有助于詩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登高所見,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以“風急”起句。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谷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落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圖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長江,在寫景的同時,更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們聯(lián)想到落木塞率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