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造句范文
時間:2023-03-23 17:2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光溢彩造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溢彩流光。
1、意思是指一種場景,燈發出的色彩光芒。也可以延伸為一段難忘的日子。用來形容珠寶,或特指歷史。
2、出自《現代漢語詞典》。
3、用法:用于使句子更加生動具體,用于形容環境好處;更加突出環境的美麗,漂亮,華麗等。
篇2
如果你留心的話,超重的女人們通常都有飽滿無紋的面頰。關于詞語飽滿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詞語飽滿造句,供大家參考。
一、飽滿解析充足。 《史記·樂書》:“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五》:“ 退之則惟意所指,橫斜曲直,只要自家屋子飽滿,初不問田地四至,或在我與別人也。”
二、飽滿近義詞充實 [ chōng shí ]
充沛 [ chōng pèi ]
三、飽滿造句1、剝開玉米殼,里面呈現出金黃金黃的玉米粒,顆顆飽滿,就像黃寶石一樣晶瑩剔透。
2、如果說愛是冬日潔白的雪花,感恩就是顆粒飽滿的小麥。
3、黃澄澄的稻子,顆粒飽滿,沉甸甸地隨風搖曳,飄散出醉人的芳香,翻騰著滾滾的金波。
4、一粒粒谷子又碩大又飽滿,像琥珀一樣放著光彩。
5、石榴坐在六月的枝頭,收起五月的芬芳爭妍,在驕陽下用流光溢彩編織膨脹飽滿的夢想。
6、今年大豐收,稻谷籽粒顆顆飽滿。
7、空心的谷穗驕傲地揚著頭,飽滿的谷穗謙虛地將頭垂向大地。
8、今年風調雨順,莊稼子粒飽滿,豐收在望。
9、飽滿的熱情,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10、一路上雖然風餐露宿,但戰士們情緒飽滿,斗志昂揚。
11、人們不約而同地贊賞著蓮子的飽滿。
12、我們青少年精神飽滿,朝氣蓬勃,而不應該死氣沉沉。
13、我們覺得自己活力充盈,精神飽滿,可與宇宙并駕齊驅。
14、今年的小麥顆粒飽滿。
15、陳老師已六十多歲了,但依然精神飽滿,神采奕奕。
16、這片玉米,先天不足,在拔節時就受了旱,顆粒怎能飽滿。
17、谷穗,越是飽滿,就越謙遜地彎腰低頭。
18、戰士們紀律嚴明,精神飽滿。
19、夢想是繩,升起飽滿的帆。
20、那張漲紅的臉多么飽滿,像一撞會破的薄皮柿子,透明鮮艷。
21、谷穗越飽滿就越低垂,學識越淵博就越謙遜。
22、張海迪坐輪椅上,但精神飽滿,侃侃而談,其精神讓人敬佩。
23、秋天,豐碩的果實飽滿得幾乎要溢出水來。
24、這些番茄是昨天摘下來的,瞧,全都熟透了,長得挺飽滿。
25、今天上午他看上去精神飽滿。
26、他身材筆直,精神飽滿,體魄壯。
27、在口中流向的時間很長,均衡性好,飽滿,略帶酸味。
28、模擬結果表明,齒腔充填飽滿且無塌角缺陷。
29、在結莢期適當的補充水分,有利于苜蓿籽粒飽滿。
30、這種大米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
31、下頜飽滿,輪廓清晰,鼻鏡是黑色的。
32、相當短,馬肩隆至胯骨角度平緩,臀部飽滿,腰部微摺。
篇3
【解釋】蔚為壯觀:蔚:茂盛;壯觀:盛大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壯麗的景象,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也作“蔚為大觀”。
【近義詞】蔚為大觀、蔚為奇觀、奇偉壯闊、洋洋大觀。
蔚為壯觀造句一
1、九寨溝既有世外桃源的詩情畫意,又不乏蔚為壯觀的恢弘氣勢,真是人間天堂!
2、陜西省XX縣城北的橋山上古木參天,蔚為壯觀,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
3、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許多煙臺人和外地的游客,紛紛頂著寒風跑到岸邊,觀賞這蔚為壯觀的景象。
4、傍晚漲潮時,海邊的巨浪拍打著海岸,蔚為壯觀。
5、每次錢塘江漲潮的時候都會很蔚為壯觀的,你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下。
6、詩人用詩歌來贊美蔚為壯觀的火燒云。
7、游人們在山頂上看到了蔚為壯觀的云海日出。
8、吉林的霧淞蔚為壯觀,讓人留連忘返. 得知超市大減價,我起了一個大早。來到店門口一瞧,那陣勢,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9、大街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勾肩搭背,蔚為壯觀!
10、吉林的霧淞蔚為壯觀,讓人留連忘返。
11、得知超市大減價,我起了一個大早。來到店門口一瞧,那陣勢,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12、天安門廣場上,三萬只鴿子一同放飛的景象真是蔚為壯觀啊!
13、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許多煙臺人和外地的游客,紛紛頂著寒風,觀賞這蔚為壯觀的景象。
14、世人常常驚嘆一些蔚為壯觀的景象,如漲潮,日出等。
蔚為壯觀造句二
1) 飛瀑又是另一番景象,滔滔的江水以傾云翻雨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從米高的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其勢如九天銀河跌落,轟鳴的聲音氣壯山河,蔚為壯觀。
2) 企業管理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劇烈變動,政治上的動蕩紛爭進而導致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代表不同利益階層的諸子百家蜂起立說,形成中國思想史上蔚為壯觀的文化景觀。
3) 每當日落日出之時,這里霞光輝映,霧海翻騰,石蓮游浮,蔚為壯觀。
4) 七檐佛殿背倚山巖,樓層飛檐翹角,殿頂琉璃裝飾,流光溢彩,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5) 瀉湖區有蔗田、沼澤,城市到處彌漫著歷史感,古老的磚瓦、雕塑、多層建筑??蔚為壯觀,都能給我帶來靈感大爆發。
6) 藏經閣就坐落在觀月崖最顯眼處,樓閣拔地而起,高有五層,氣勢磅薄,蔚為壯觀。
7) 最高的馬龍峰海拔達米,由于海拔較高,頂峰異常嚴寒,終年白雪皚皚,在陽光下晶瑩潔白,蔚為壯觀。
8) 在這天科城中,有一座名為廣寒宮的桂殿蘭宮,這宮殿極為奢華,畫棟飛甍,雕梁繡戶,金柱雕騰龍,彩飾畫飛鳳,蔚為壯觀。
9) 舊堡靠北,地勢稍高,把控南北要道,為軍堡;新堡在南,當為商堡,兩堡之間連有城墻,從山上看兩堡唇齒相依、犄角互援,如虎豹匍匐、蔚為壯觀。
10) 勸業場繁華區,綿延于沈陽道,錦州道、山東路、熱河路的這個古玩市場,早已云集了海內外數以千計的收藏愛好者,其場面蔚為壯觀。
11) 大雪紛飛,如敗鱗殘甲,蔚為壯觀。
12) 陸地與大海狹路相逢,互不相讓,形成一道道蔚為壯觀的景象,這些風景隨著季節的交替和早晚的更迭而變幻無常。
13) 塔林旁林立肅穆的經幡蔚為壯觀.
14) 港灣內停靠著數百艘深海漁輪,桅桿如林,蔚為壯觀。
15) 若是有人從天空中拍下這一場景,定然蔚為壯觀,多只各色各樣的寵物一時間大沖鋒,何等的壯觀。
16) 懸崖對面是萬丈瀑布,蔚為壯觀,氣吞斗牛,瀑布飛流直下zaojv.c om,轟隆隆沖入深淵下的水潭之中。
17) 都看見了這里彩霞蒸騰,蔚為壯觀,霞光七彩,龍飛鳳翔,乃是寶物出現的征兆。
18) 翹首遠望,東西相連的山巒已變得五彩斑斕,南面海天相連蔚為壯觀,北面山腳下的高樓也顯得不再那么高大,四通八達的馬路也變成了細細的“血管”,汽車就像血液在慢慢的流動,真有那種站高望遠處,近在咫尺中的感覺。
篇4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養成好的習慣”,因為現代教育的要求是“學會怎樣學習”。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可以獲取得各種信息實在太多,而人類大腦的記憶畢竟是有限的,如不及時做好筆記,看到的、聽到的在一段時間過后很難找回當時的記憶。
現代的學生普遍有“只聽課不動筆”的不良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漸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如在初讀文章時,可以讓學生動筆圈點出不理解的詞語,讀不準的字音,再次讀文章時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為精彩、感受深刻的地方,隨時可以寫上自己的批注。
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寫日記是小學生練習的最好方式,不但能加強學生語言的組織能力的鍛煉,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很多名人、作家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不在于寫的多么生動,而在于“寫出心中所想”。日記要有內容可長可短,關鍵在于長期堅持,養成習慣。同時要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記隨筆的習慣,要求學生每次外出活動時,把自己見到的、聽到的或者自己的感想,如實地記錄下來。俗話說:“葡萄是一點一滴成熟的,知識是一天一天積累的”“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許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覺作文難寫,而且進步較慢,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多讀書,為寫作奠定基礎。
小學三年級開始學寫作文,很多學生都感到非常吃力,不知道寫什么?從何下手?這時教師應抓住這一良機加以引導,告訴學生,問題在于積累的材料太少了,只有做到“讀書動筆” 即寫讀書筆記才能解決;只有勤動手作好讀書筆記才能積累更高的知識,提高讀書質量。還要告訴學生,寫讀書筆記并不難,貴在堅持,要做到長年如一日,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能夠堅持下來的學生進步非常大,課堂上,他們的發言順暢流利、主次分明、侃侃而談,寫作文時內容豐富多樣、情感真實,自然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事物的喜愛,甚至對一些事物的不滿。
一邊讀一邊記,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記憶,還可積累寫作素材。只要學生,平時多練筆,就能解決怕寫作文、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問題了。更何況,勤練筆,不僅能幫助學生寫好作文,還能鍛煉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增強他們遣詞造句的本領。這樣,學生在寫作文時就能信手拈來,不用咬筆桿子了,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的文章更富生命力。
其實,學語言的經驗應該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幾個月,不上課堂,不念語文,只是聽,跟著大人說,一詞半句,慢慢就會說了,為什么呢?是因為“熟練”。寫作也是如此,經常練筆,熟能生巧,寫作文就不難了。學生對生活當中熟悉的事情寫起來往往很流暢,有真實感,另外結合課文的小練筆也是提高寫作的一個比較好的方式,這樣會避免言之無物。
以下是我總結的幾點:
1.好詞佳句的積累運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大部分人的記憶知識暫時的,于是我讓學生自備一本筆記本,把在閱讀時認為寫得好的詞語、好的句子記下來,并注明出處。往常,我還要求學生反復閱讀這些句子并努力背下來,并鼓勵他們在平時寫作時把這些積累起來的語言適當的運用。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幫助很大,大部分的學生大多能適當的運用,成績好的學生還能把這些句子加以轉化。
2.讓學生養成隨時積累,及時批注的好習慣。平時讀自己的課外書時,讓學生拿一支筆,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標注、用曲線或者符號把感覺用得妙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特別感興趣的片段,也可在旁邊簡單地做批注,如“太妙了”“太棒了”“真精彩”之類,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后,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3.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發現并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外出活動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即便非常簡單,也要記錄,時間長了,就養成習慣了。
篇5
語文課前兩分鐘演講活動,就是在每一堂語文課前都拿出兩分鐘來,開設一句話新聞、教你一個成語、送你一首古詩(詞)、欣賞一條名句、作一次簡單的主題演講等活動,開拓語文課堂的縱深度,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閃亮登臺,兩分鐘內完成演講,要求最好能夠脫稿。
一句話新聞
新聞的基本特點是真實性、新鮮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新鮮是新聞的基礎。新聞必須要及時、迅速而合乎時宜地反映新近發生的事件,“當日的新聞是金子”。新聞可以是發生在本班級的、本學校的、泰州市的、江蘇省的、全國的乃至國際的。當然我們并不太主張學生們直接從報紙上摘抄現成的新聞,而是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在第一時間內用一句話新聞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概括。這既培養了學生熱心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的良好習慣,又提升了他們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還讓他們增添了小小主人翁的責任感,可謂一舉三得,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教你一個成語
每次上課前,學生都會把成語寫在黑板上專門開辟的一塊區域內(以黑板左邊或右邊為宜)。成語一般都要求最好是與今天所要講的課文有一定的關聯。如一位同學在我上《晏子使楚》這節新課之前所講的成語就是“南橘北枳”,這個成語其實就是出自課文中“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這句話。可以看出這位同學在成語的選取方面是非常精心獨到的,既源于課文,又高于課文。同學們都會把每天的成語記錄在課堂筆記本上,這正如荀子所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樣的日積月累,學生的詞匯量何愁不豐呢?
送你一首古詩詞
同樣,學生會在可供板書的區域極其認真地寫上一首古詩詞,除了每個字的認真書寫以外,還會注意整首詩詞的排版,力求美觀,如詩詞的作者要求寫在題目下一行居中的位置,而且字號也要比詩詞題目小一號。盡管并非所有同學的板書都如字帖一般行云流水,但他們都力求做到整潔、美觀、大方,這也是學生身體力行去練字的一次絕好的機會,同學們都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上課前五分鐘就精心板書了。與此同時,全班同學都會把這首古詩詞摘錄在課堂筆記本上,留待課后熟讀成誦。演講的同學不但能極其流暢地背誦古詩詞,還能聲情并茂地對古詩詞作出精要的評點,隨即帶領全班同學一齊朗讀,古風意蘊撲面而來。此舉無形中提升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欣賞品味,也使學生的文學興趣日臻濃厚!
欣賞一條名句
名句,可以是名家名言,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智慧閃現的火花。當然我們更鼓勵我們的學生自己創造句子,只要見解獨到、體味深刻或者富含哲意,都可以視為學生自己的名句。同學們自創的名句有很多,如“朋友就像棉被,真正溫暖你的是你自己的體溫”“深刻,源于磨難和思考”等。這種敢于思考,大膽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表揚。把自己智慧的火花、思維的成果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生的語言倉庫自然會靈光閃現,流光溢彩!
一次簡短的主題演講(也稱一分鐘主題演講)
演講是一門語言藝術,它的主要形式是“講”,即運用有聲語言并追求言辭的表現力和聲音的感染力;同時還要輔之以“演”,即運用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態勢語言,使講話“藝術化”,從而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演講表達的主要特點是“講”,對演講者來說,寫好了演講詞,不一定就講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歌唱家一樣。有文才,善于寫出好的演講詞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講得娓娓動聽。真正的演講家,既要善寫,還要會講,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從某種意義上說,口才比文才更為重要。如果演講者講話哼哼哈哈,拖泥帶水,“這個”“那個”的一大串,那么,即使有超凡脫俗的智慧,有深刻廣博的思想內容,也無濟于事。一分鐘主題演講要力求做到脫稿,時間控制在一分鐘以內,演講的內容以不超過200字為宜,可以是針對某一現象作激情演講,也可以是針對某一話題,如不息的奮斗、放飛的理想、詩意的青春、文明的城市等等,只要主題鮮明、積極向上都可。演講時還要注意表情和語氣,力求使語言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一分鐘主題演講使得平時羞于在公眾面前啟齒的稍顯內向的孩子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讓他們不但敢于說話,還要力爭說好話,實現了對自我的一次超越。
語文課前兩分鐘演講活動,使得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新性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語文教師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侯,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語文教師是學生語文創新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語文創新學習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語文教師要在短短兩三年內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其次,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唯一語文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語文知識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掌握獲取語文知識的工具,學會如何根據認知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這樣才是“大語文”學習的好方法。而語文課前兩分鐘演講活動,恰恰為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語文增添了一抹綠色!
篇6
關鍵詞:文本; 教學; 功用;
文本在教學中的功用是什么?自己覺得辨明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所以在此不揣淺陋,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文本是課程目標的達成之本
選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用一定的標準“篩”過的。這個“篩子”,就是課程標準。文本不光須本身文質兼美,還須承擔一定的義務,它們是課程標準的終極執行者,離開了文本,課程標準就成了空中樓閣。如果說,課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那么,每個文本就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它們合則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鏈,分則顯示著各自的個性和使命。文本與課程標準既血肉相連又兩相呼應。
比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這是我們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但是語文學科“育人”標準規制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認同,個人美德的養成,社會價值的追求等等,如此宏大的目標如何落實,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任務分解,分解到一冊冊書,分解到一個個單元,分解到一個個獨立的文本。比如中華民族顧全大局、居安思危、誠信無欺、自奉節儉的美德如何培養,文本中安排了“傳統美德”這樣一個主題單元(高中第四冊第五單元),精選一些有感染力的文本:《廉頗藺相如列傳》、《諫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則》、《訓儉示康》。當學生為廉頗顧及大局的品格所感動,為魏征忠誠剛毅的品格所感染,對延陵季子的誠信無欺發出由衷的贊嘆,對司馬光的崇尚節儉十分感佩的時候,學生即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浸染,中華“傳統美德”使他們思想的天空更加高遠。
再比如,學科標準第九條: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這一標準,也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文言篇目來實現的。比如實詞積累,學了《鴻門宴》,我們知道“幸”有“僥幸、幸虧”的義項(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學了《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們知道“幸”有“寵幸”的義項(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學了《阿房宮賦》我們又可掌握“幸”有“皇帝駕臨某地”的義項(“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學了《孔雀東南飛》,我們知道“幸”還有“希望”的意思(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如果你翻一翻《古代漢語常用詞典》,就知道,以上幾條正是“幸”的常用義項。
二.文本是教學內容的確立之本
談及語文教學,必須直面兩個問題,“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關乎教學內容的確定,“怎么教”關乎教學方法的選擇。內容比形式更重要,因此,“教什么”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這已是共識。而文本是教學內容的確立之本。每一個經典文本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可復制,從這個意義上講“好文章寫過即死。”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個經典文本都有它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前赤壁賦》與《黃州快哉亭記》的核心價值不一樣;《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核心價值也大不相同。教學內容必須呈現文本的核心價值,我們的教學才有意義。優秀的語文教師大多有這樣一個習慣,面對某個經典文本,他并不急于寫教案,更不急于向學生宣講,而是先認真研讀文本,了解它各個層面的意義,了解它表達的特色,全面把握文本從標題到正文到注解的各種信息,跟文本進行深度交流。于漪老師在這方面體會最深,于老師說“要讀得每一個字都立起來。”深研細讀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核心價值,當文本的核心價值把握了,我們自然明白“教什么”。否則就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南轅北轍,導致課堂低效甚至無效。
或許有人要問,強調文本的核心價值會不會導致教學個性的缺失。語文學科是個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科的魅力主要不是依賴共性,而是依賴個性,每一個文本都是獨特的,當文本自作者的筆下誕生之后,它就成了一個被趕出家門四處飄泊的流浪兒。每一個學生也都是與眾不同的生命個體,一如看似相似實則不同的片片樹葉。每一位老師的學術功底、人文修養、人生觀念、社會態度也都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解讀一個個個性十足的文本的時候,閃爍出的是個性的火花,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不同的老師對同一個文本作近乎相同的解讀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一千個林黛玉還是林黛玉。如果我們把哈姆雷特解讀成了少年維特,把林黛玉解讀成了崔鶯鶯,則會讓人目結舌。雖然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我們的個性品格、人生經歷,社會態度,審美觀念……會在作品上打下深淺不一的烙印,但是這些烙印必須是烙在作品身上,烙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而不是烙在別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解讀文本就是帶著鐐銬跳舞,鐐銬就是文本對讀者的限制,我們或剛健或裊娜的舞姿則是我們的個性。好比游山,有人采到了人參,有人發現了靈芝,有人挖到了寶石,大家的發現各不相同,但是人參是這座山上的人參,林芝是這座山上的林芝,寶石也是這座山上的寶石,而不是來自其它地方。
當前的文本閱讀有一種錯誤傾向,一些老師片面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這兩句話的含義,認為“教教材”是死扣文本,是刻板和低能的表現,“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展現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一些老師甚至打著“用教材教”的幌子,對文本恣意解讀,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對文本作無限延伸,對學生的課堂活動絲毫不加限制,結果師生跟文本沒有任何交流,語文課成了常識課,成了活動課,成了思想教育課,甚至成了游戲課,就是不像語文課。曾經聽過一位老師教《牡丹的拒絕》,聽完錄音之后,老師隨即讓學生介紹關于牡丹的各種知識,學生配合積極,爭相發言,有的介紹牡丹的產地,有的介紹牡丹的種類,有的介紹牡丹培植的歷史,有的介紹歷代名人贊美牡丹的詩……,聽過這堂課我倒是學到了不少關于牡丹的知識,比如,牡丹的種類就有二喬、瑪瑙、彩蝶、綠玉、飛雪、荷粉、珊瑚、紅霞、金丹等許多種。這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真是眼界大開,但是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何在?遣詞造句有何特點?布局謀篇有何特色?特別是文章“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是如何運用的?這些與語文有關的東西,反而絲毫未見。老實說,脫離了文本,老師只能唱“空城計”。
三.文本是學生的學習之本
誠然,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放棄文本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將是學生學習的重大損失,充分利用好它,會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更好的積累,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思想情操也會得到更好的熏陶。
文本中包含著豐富的語文知識,學好它,可以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有位老師講《木蘭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他先請學生翻譯這個句子,學生回答:木蘭“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鞭。”老師問,為什么木蘭要跑遍東西南北各個市場而不一次買齊呢?學生回答說,“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見是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必然會造成物資供應不足,加之木蘭家里沒有男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他們家的行動比別的人家晚了一步,所以跑遍東西南北才能把東西湊齊。學生的回答咋一看很中聽,聯系文本,有理有據。但回答是錯誤的,造成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弄懂這里的一個語法現象“互文”。于是老師見縫插針,給學生講解互文的知識。然后讓學生舉一反三,1.語互文:如,青樹翠蔓。2.單句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3.偶句互文,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4.多句互文,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通過文本的學習和適度的拓展,學生掌握了“互文”這一知識點,為以后的古詩詞閱讀掃清了一個障礙。
語文學習需要培養各種能力,而文本是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很好載體。語文能力包括的面很廣,如遣詞造句的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想象創造的能力,識記理解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鑒賞評價的能力……能力點很多,訓練起來頭緒繁雜,成了學生和老師心中的一個痛點。平常老師說起某個學生語文成績不好,就要感嘆“能力太差”。其實如果我們能夠依托文本,采取恰當的訓練方式,循序漸進,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便能逐日得到提高。比如作文訓練,不管是物象的捕捉、角度的選擇、遣詞造句能力,或是想象能力的培養,在文本中都能找到很多訓練的材料,比如郁達夫《故都的秋》,描寫庭院秋景:“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文中所選的物象“破屋、小院、碧天、鴿聲、日光、殘垣、藍朵 ”透露出悠閑、愜意,飽含作者的深情;描寫的角度有視覺、聽覺、靜態、動態等不同的角度,十分豐富;采用的是長句,很有抒情意味……老師讓學生由此及彼,想象一下上海外灘的夜景并加以描寫,學生立刻展開奇思妙想,描繪出了一個個情景不一,但都極其美麗的外灘。比如:“入夜,漫步黃浦江畔,你可以看到萬國建筑博覽群在一盞盞華燈的映襯下,流光溢彩;你可以聽到黃浦江水拍擊江岸發出的沉悶而有力的嘩嘩聲;你可以感到江風的浩蕩、嗅到若有若無的海風的微咸。看到對岸高樓林立的陸家嘴,你會想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奮發。”特級教師金志浩老師講文本總要把文本的學習和學生作文的練習結合起來,把文本當作作文訓練的范本,效果顯著。
選入中學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質兼美,其中蘊含著傳統民族文化的精華,當代民族文化的精萃,因此它也是學生熏陶情操的極好素材。記得自己高中時學《國殤》,老師一上來就把《國殤》背了兩遍,“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老師背的時候神情肅穆,聲音激揚慷慨,仿佛自己就是屈原,同學們屏聲靜氣,側耳傾聽,深受感染。雖然詩還沒有聽懂,但心中已涌起愛國的熱情。
對學生來說,文本的學習十分重要,文本掌握得好,可以使自己的語文知識得到豐富,各種語文能力得到提升,文化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文本是課程目標的達成之本,是教學內容的確立之本,是學生的學習之本,它在日常教學中的功用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