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白衣天使的一封信范文
時間:2023-04-03 22:09: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給白衣天使的一封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尊敬的白衣天使們:
您們好!
2020年的春節,注定不平凡。正如白巖松所說,我們在過年,您們卻在為我們過關。我們吃著年夜飯與家人團聚,而您們卻身著一襲白褂,為責任與使命和家人分開,為了祖國。當聞說疫情嚴重的我們全副武裝,減少出行,對病毒避而遠之時,您們卻換上戰袍,逆行而上,將病毒牢牢鎖死在前方的戰場。
您們勇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挺身而出,別人躲屋里你們卻與死神抗爭,不畏堅辛在一線奮斗。疫情急迫您們卻沒有絲毫的畏懼與退縮,換上白大褂,您們就成了與病魔死神斗爭的天使。新聞里您說:“穿上白大褂,就要擔負好這個責任。”或許您們也害怕,但卻為了祖國您們在一線與病人一起度過鬼門關。
您們耐勞!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衛生間,脫下護目鏡時臉上被印出深深的勒痕;為了方便,您們寧愿剪下齊腰的長發;您們的雙手在消毒水的浸泡下已經龜裂;您們的衣服被汗水透濕;您抬起頭四十五度不讓淚水留下。您在搶救病人的時候不幸感染病毒卻將微笑展現給人們,隔著厚厚的玻璃窗高聲喊出:“加油!我們一定可以的。”面對這些您們從無怨言,把千萬中華兒女從死神那兒搶來,為中國奮斗著。
您們團結!您們心連心共同奮戰,在兒女眼里您們是偉大的父母;在父母眼里您們是令他驕傲的兒女;在我們眼里您們是圣神的白衣天使。中國如今的繁榮是因為有您們,加油您們一定可以的!
最后我想對您們說“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祖國的驕傲加油!”03年的非典被您們征服,相信今天的疫情也一定會被您們打敗!
千言萬語繪成一句話,祝您們:
一帆風順身體健康平安歸來!
給白衣天使的一封信初一生作文2
尊敬的白衣戰士叔叔、阿姨們:
您們好!
我是香格里拉市實驗小學的一名學生,首先在此向您們說一聲:謝謝您們,您們辛苦了!
自從病肺炎肆虐以來,大街小巷都呈現出一片緊張的氣氛,超市關門,菜市場只開了幾家攤位,大街上只有幾個人,而且全部戴上口罩和手套,藥店里買不到防護用品,看到目前的這一切變化,才讓我感覺到冠狀病毒沒有我想象的那么輕松,那么簡單,我的心情頓時緊繃起來。通過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我詳細了解了冠狀病毒的起因,病毒帶來的嚴重性,以及防護措施。每天守在電視機旁,了解最新的消息,關注著每天的數字變化,我知道我們全國上下正在打仗,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您們白衣戰士身處一線走在戰場上,經歷著與家人的分離,經歷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每當看見您們忙碌的身影,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多少個日日夜夜您們守護著我們大家的安寧,為了節省一套防護服,您們寧愿十幾個小時不喝水,不上衛生間,餓了也顧不上吃飯。
親愛的白衣戰士們,您們的種種行為深深的感動著我。此時我能做到的就是少出門,勤洗手,戴口罩,遵守各級各類防控規定,在家好好學習,學好知識長大了報效祖國。
親愛的白衣戰士們,希望您們平平安安,在一線要保重身體,想到您們在一線為我們保駕護航,我想我們大家一定能夠戰勝病魔的,希望我們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早日戰勝戰役。為您們所做的一切點贊!
祝:平安健康
給白衣天使的一封信初一生作文3
敬愛的白衣天使們:
您們好!
今天我懷著無比崇敬和感激的心情,給您們寫這封信,想要對您們道一聲:“您們辛苦了!”正當新春佳節來臨,舉國團圓歡慶之時,突然爆發的疫情讓我們美麗的天空蒙上了一層陰霾。疫情急迫,您們退掉了回家的車票,辭別親愛的家人,換上了白色的戰衣,逆行而上,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抗擊病魔的第一線。在病毒與老百姓之間,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在居家隔離的這些日子里,疫情肆虐,大家都很緊張!電視里出現的總是您們忙碌的身影,看到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院長,拖著因漸凍癥而行走不便的雙腿,丟下被感染的妻子,快步走向隔離病房的背影。我明白了什么叫做責任和擔當!看到護士阿姨為了方便照顧病人而剪去自己的長發,我知道了有一種美叫做奉獻!看到因照顧病人而不幸被感染的醫生隔著厚厚的玻璃窗對記者露出笑容并且高喊:“相信我們,我們一定可以!”看到醫生輕輕擁抱被感染的患者我無數次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面對死神您們比誰都更勇敢,面對疫情,您們比誰都更堅強。您們的勇敢和堅強,給我們帶來了無比堅定的信心和希望。我們還有什么好怕的?是的,我們一定可以!因為我們有強大的祖國、有無數舍小家顧大家的白衣戰士、我們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永不言敗的億萬同胞。我們堅信,勝利一定會屬于我們!
親愛的白衣天使們,在守護我們的路上,請不要覺得孤單,我們不會忘記您們的汗水和辛苦!作為一名小學生,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加入白衣天使的隊伍,爭取做一名像鐘南山爺爺那樣的醫生。我相信我也一定可以!
寫完這封信的時候,窗外柳條已悄悄吐出嫩芽,春天已經來到,待到您們凱旋之時,我要為您們獻上雪域高原的圣潔的哈達。讓我們相約到武漢大學爛漫的櫻花樹下感謝生命,感謝您們!請保重身體!
此致!
敬禮!
給白衣天使的一封信初一生作文4
敬愛的白衣天使們:
您們辛苦了!
自從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每天都會關注新聞,隨著疫情的發展,我的心也跟隨著最新消息忽上忽下。我們被安全的自我隔離著,可是看到疫情里奮斗的您們,心里不免為您們擔心,擔心您們會很疲憊,擔心您們不小心也感染同時又感到無比的幸運,正是因為有了無私的您們,才換來疫情區病人的好轉;有了您們,才有了我對專業醫療技術的認識;有了您們才換回了多少人夢想的團聚。在我的心中,您們就是神圣的天仙般的概念,是美的化身。
在防病區里,您們正與病魔進行著一場無聲的殊死搏斗,怎樣診斷,怎樣治療,怎樣搶救病人,是您們整日最關心的問題。您們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敵人,您們要呵護的是無價的生命。多少個日日夜夜了,您們依然無怨無悔戰斗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您們忙碌地在病房中穿梭,鎮定地做著各種治療和護理。您們知道,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給病人送去的最大希望,自己的每一個眼神都是對病人的最大鼓勵。您們知道,每一個病人都是病魔的無辜受害者。您們以各種方式表現出醫務人員高度的責任感。
冰心老人曾有過這樣一句話:“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穿仗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也許這正是病人對您們的評價啊!
在新聞里,說: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是國家對白衣天使的高度關注。還有來自各方的愛心捐贈,這是人民對白衣天使的信任。您們用甜美的微笑面對病人,用細致的耐心關愛病人,相信有國家和人民做強烈后盾,我們的白衣天使以高度的使命感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會做出不平凡的壯舉。您們一定會勝利,因為您們代表人們,因為您們后面是支持您們的人民和強大的國家。
安靜的夜,安靜的病房,安靜的病區。在長廊的那頭,安靜地飄來一朵白云,那就是您們您們如同云朵般純潔、善良。您們白色的倩影飄出一個門口又飄進另一個門口。出現在每一位病員的床頭。您們是世界的勇者!您們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
祝您們
早日凱旋而歸!
給白衣天使的一封信初一生作文5
親愛的白衣天使們:
您們好!
2020庚子鼠年,病毒肺炎肆虐而來,席卷了整個中國,所有人的心都被疫情牽動著。
這種通過飛沫進行傳播的病毒打破了往日的寧靜與安祥,千千萬萬個家庭因此而分離,就在這時候您們勇敢地站了出來,努力不讓疫情擴散,抗“疫”戰就此打響了。您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工作期間連水都顧不上喝,生怕會疏忽遺漏病人的哪一個細節。你們在工作崗位上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從不叫苦叫累,在我心中,您們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更是在疫情面前不屈服的白衣戰士。您們脫下防護服的那一刻,臉上、鼻梁上、下巴上,到處都有被口罩勒得紅紅的印記,讓人看著都心酸。您們用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換來無數人的健康與微笑,你們把無數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病人們的身上。您們是星空中永遠閃爍的星星,您們是無數人的希望,您們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病人最需要的是時候,您們第一個站出來給予他們無限的關愛和希望。每個時代都有一個“英雄”,在我眼里,您們就是最偉大的英雄。2003年,全中國人民齊心協力戰勝了非典病毒,今天我們一樣能贏!我相信,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就可以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加油,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白衣戰士們!
在這里,我向抗戰在第一線的白衣天使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篇2
你們好!
我是一名小學生,叫李碩,在中原油田局機關一小上一年級。最近我和爸爸媽媽總是從電視上、廣bō里,看到聽到你們的 gǎn人shì jì,我非常gǎn動,jǐn不住給你們寫這fēn信。
叔叔、āyí們,你們每天和“非diǎn”病人líng jǜlǐ接chù,suí時都有被gǎn rǎn上“非diǎn”的wēi xiǎn,有的叔叔、āyí已經xiàn出了寶guì的生命,你們工作在最wēi xiǎn的地方,真yǒng gǎn呀!叔叔、āyí們,你們在gé離區里,無法和家人tū jù,每天處于wēi xiǎn之中,你們誰都沒有yuàn言,還爭著搶著到最危險的地方,你們真棒呀!你們是我最zūn jìng的人!
我作為一名小學生,不能為你們做什么。我只能mò mò地zhù fú你們身體jiàn kāng,工作shùn利!
Cǐ zhì!
Jìng 禮
篇3
四川小朋友們
你們好!
首先,當你們收到這封信時,你一定很奇怪是誰寄給你們的,所以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叫韓超,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最喜歡下棋有時也寫寫信,不過,這一封信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我們都是平凡人,卻又不平凡的經歷。五月十二日,是一個令全中國人難忘的日子。因外在你們的四川大地上發生了一次8.0級的大地震,頃刻間,一排排房屋變成了廢墟,一個個秀麗宜人的風景區早已不復存在,一排排整齊的教學樓也不在了,朗朗的讀書聲已經變成了廢墟下的哭喊聲……我知道你們不愿再提起此事,但是你們當中卻有一個個英雄。在這次大地震中他吞噬了一切,但是卻沒有吞噬他們的意志。
在你們當中一定有一個叫可樂男孩的吧,我很敬佩他,他被壓在廢墟下沒有害怕,而是叫起伙伴,安慰伙伴,和伙伴唱歌讓外面的人聽到,快樂別人,快樂自己。但是他卻痛在心里。尤其是被武警叔叔就出來的時候,他從容面對,微笑面對;更是他那一句:“叔叔請給我一杯可樂,要冰的。”就更是讓我敬佩。
你們當中還有一個叫朗針的吧,他也很讓我敬佩他被就出來后,特別想表達感謝,但不知道什么好,于是他想到叔叔平時敬的禮,便深深地敬了一個禮。別小看這個禮,這個禮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謝之情,千金難買呀。
還有你們這一個個的兒童在這場災難中磨練你們的意志不得不讓我敬佩。
篇4
到了那兒以后,爸爸立即給我們寫了一封信,由于交通不便,一個月以后,我們才收到。信上告訴我們一個電話號碼,讓我們有事就打電話。電話,可是個稀罕物。當天,媽媽騎上自行車,馱著我和姐姐,騎了五六里遠,才找到鎮上一家有公用電話的小賣鋪。媽媽不知道如何撥打,還是老板娘幫忙接通了電話。
姐姐接過電話:“爸爸!爸爸!我們好想您!您還好嗎?”說著姐姐的眼角流出淚水。當時我還不懂事,看見姐姐哭也就跟著哭唄。
一晃7年過去了,我家搬到了鎮上。一日,放學回到家,媽媽告訴我一個喜訊――家里裝電話了。我扔下書包奔到桌旁,只見米白色的電話機靜靜地躺在那兒。我輕輕地撫摸它,像撫摸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怕弄痛了它、弄壞了它。“媽媽,我可以打電話給爸爸嗎?”媽媽點點頭。我顫抖地撥出那一組做夢都覺得親切的號碼。很有節奏的“嘟、嘟”聲傳來。“喂”――是爸爸!“喂,爸爸,我是玲兒……”我都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了。每周五放學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與爸爸通話……電話讓我和爸爸的心連得更緊了。
家里有了電話,便構建了一個綠色通道。左鄰右舍時常借這個通道與親人聯系,我媽媽當然樂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電話還救了一個老人的命呢!
那天,我在戶外散步,突然從不遠處傳來一個老婆婆凄慘的呼喊聲。我循聲跑過去,原來一位老爺爺暈倒在地,口吐白沫,渾身抽搐。老婆婆不知所措,臉都嚇白了。我問明了那里的準確地址,便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趕緊撥了“120”急救電話。
“喂,您好,這里是急救中心,請問有什么需要幫助的?”
“喂,您好,十字街22號路口一位老人得了中風。情況危急,請你們快來。謝謝!”
“別急,我們馬上就到!”
接著,我又急忙給老人家里打電話。打完電話,“120”救護車到了,一群白衣天使把老爺爺攙扶上車。望著遠去的救護車,我知道老爺爺有救了……
回到家里,只見明亮的燈光下,那部電話似乎罩著一圈圣潔的白色光暈。我輕輕地撫摸著它那米白色的機身,久久地,久久地……
〔簡評〕
篇5
從在打探消息,到身臨非典隔離病房;
從一線記者,到社會新聞部主任。
北京日報記者李學梅用十幾年的采訪經驗,
用工作起來“又狠又快”的熱情,帶領著她的團隊――由10多個年輕記者組成的“北京日報社會新聞部”,
在科教、政法、民生、城市應急管理等幾十條戰線上拼采訪、搶新聞,開設了眾多精彩專欄,撰寫了大量生動感人的報道。這支以年輕記者組成的團隊,也成為了報社一支活力四射的隊伍。
初出茅廬默默積累成長
大學畢業后,李學梅來到《北京日報》工作,她的任務是采訪教科系統的新聞。“教科口的新聞不乏去采訪研究火箭發射的高科技人才,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去采訪一位研究大熊貓繁殖的專家。”
上世紀90年代熊貓“盼盼”非常出名。熊貓“盼盼”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曾飛越太平洋遠赴美國,讓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民激動了好一陣。1990年北京亞運會把熊貓作為吉祥物,手持金牌奔跑,憨態可掬的“盼盼”伴隨著北京亞運會的成功,加深了人們記憶中存留。如今40歲左右的人,很多人還能記起熊貓“盼盼”那可親可愛的樣子。
“領導也覺得這是個能出彩的題材,還建議我用第一人稱去寫。”圖書館查到的資料有限,李學梅便準備在采訪時多下功夫。李學梅本想通過專家工作中的故事來豐富人物的形象,給讀者呈現出一位可親可敬的專家,“我問他工作中有沒有好玩的故事?” 然而,現實在這里開了一個小玩笑,沒有按照李學梅設計的情節展開。“沒什么特別的,天天都這樣。”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很多采訪者聽到這樣的回答,第一個反應就是強烈的挫折感。李學梅想到了會有挫折,只是沒有想到會來得這樣快、這樣直接。她認為已經事先做足了功課,于是把準備好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拿了出來。當然,這里不能排除專家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態度所表現出來的惜字如金,接連不斷拋向專家的話題,用李學梅的話說,“才能換回幾個字,要么就只回答‘是’或者‘不是’。”李學梅徹底悲催了,如果那時有這種說法的話。悲催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念,李學梅不甘心,之后又“一根筋”地去采訪了一次,情況還是不好。好在是領導好,不再堅持第一人稱寫法,接受了用第三人稱完成的稿件。此事過去了若干時間后,李學梅說:“專家在業務上非常出色,大熊貓生雙胎對于專家是常識,但是我也沒養過大熊貓啊,沒有針對性地問了半天,只問到一些專業術語。后來面對“治學嚴謹、惜字如金”的采訪對象,我盡可能提前多地掌握信息,從采訪對象熟悉的東西入手。如果不行就不強求,采訪他周邊的同事和家人也可以豐滿人物。”
還有一次,被采訪者口音非常重。對方一開口,李學梅就像在聽外語:“怕完不成任務,幾乎每句話我都要求對方再說一遍,結果他越著急口音越重,我越著急越聽不懂。最后連寫在紙上的辦法都用了,兩分鐘能完成的采訪用了半個小時。”“慢慢采訪的人多了,再聽到外地口音我可以先聊聊他的家鄉。”
2001年春節,李學梅跟報社的一位老師到積水潭醫院采訪自焚的燒傷病人。跟主治大夫細細問過燒傷程度、救治過程、用藥、未來康復等情況后,李學梅便準備走了。那位老師說:“你怎么能不去看看病人就結束采訪呢?”帶著她去了病床前。李學梅瞬間呆住了,這一幕遠遠超越醫生的專業介紹所帶給她的感受:花季少女渾身插滿了管子,臉上的皮全掀著,露著大塊大塊鮮紅的肉,嘴里含混地喊著疼。大夫正在用釘書釘把翻起的皮膚努力地釘在少女的臉上。李學梅嚇得掉頭就跑,跌撞中還踢翻了病房里的痰盂。這次采訪讓李學梅知道:“只要有可能,一定要見到新聞當事人,現場給記者的沖擊力遠遠要比轉述要強烈得多。”有了更為充沛的感情和鮮明的立場,寫出的報道才會更加立體。
十七年厚積薄發擔當起大事件
2003年春天,非典突襲北京。接觸非典感染者,輕者意味著要被隔離數月重者甚至丟掉性命,李學梅還是堅持要進重癥病房看看病人和醫生,為了采訪報道真實可信。此時的她,不再是那個見著燒傷病人扭臉就跑的記者了。
李學梅很清楚“里面非常危險,全是氣管切開的病人”,之前,護士長再三告誡以期阻止其進入重癥監護室。按照要求,李學梅戴上兩個20層厚的紗布口罩,穿上連體防護服,再戴上橡膠手套,除此之外還要戴上兩層罩得住耳朵的帽子,最后又套上三層鞋套,眼鏡外還扣了個寬大的護目鏡。全副武裝后的李學梅被包得像個粽子,只能張著嘴大口呼吸,護目鏡很快就變得霧氣籠罩。她站在距離危重病人只有不到一米地地方,看護士們細心地為病人拍背、翻身、刮胡子、剪指甲、清洗口腔……
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汗水慢慢打濕了李學梅臨時用來記錄的病歷本,上面的字跡不知何時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李雪梅說:“當我回到報社,將采訪到的故事寫成文章時,我幾乎沒有用到那個‘采訪本’――因為,一切都是那樣鮮活,就在我的腦海中。”在通訊《零距離感受非常戰士》中,她寫道:“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護理,對于全副武裝的SARS病區的護士來說,卻要付出幾倍的努力;而對于處在孤獨和恐懼中的SARS病人來說,卻從中收獲著幾倍的希望。”這種希望也通過文字,傳遞給了城市中那些焦慮恐慌的人們。
時常有人說,女記者對新聞是敏感而細膩的。這句話究竟有多高的正確率,還真不好說,不過用在李學梅身上,你大可劃上一個對勾。采訪時,她偶然聽護士說起感染科主任吳昊:“已經一個多月沒回家了,孩子馬上要考大學,挺不容易的。”她找到了吳昊的女兒,得知孩子給爸爸寫過一封信,于是一鼓作氣,連夜寫了那篇后來感動了無數讀者,也激勵了無數白衣天使的報道《爸爸,我等您回來兌現承諾》。
一個插曲是非典期間,為了保障采訪,報社特地給她包租了一輛帶著頂燈的夏利出租車!有次采訪李學梅眼看著要到目的地了,一位交警伸手攔下讓她靠邊停車:“你是干嘛的?”李學梅趕緊解釋:“《北京日報》記者,采訪非典的。”交警疑惑地看了看她,又看了看車,把駕照和記者證都看過后臉色才緩和不少,擺了擺手,算是放行了。但他隨后說了一句讓李學梅能記住一輩子的話:“知道嗎,你可沒資格開出租車。要擱平時,我見你一回罰你一回。”
八年來升職后為年輕人搭建成長平臺
2007年開始,業績突出的李學梅通過競聘,成為了北京日報科教部主任、社會新聞部主任。升職后的李學梅知道,自己跑得再快,也只是一個優秀記者;讓年輕記者跟上自己的速度,才是一名好“隊長”。
2011年9月,同仁醫院一名醫生被患者砍傷,事件持續發酵。針對這個事件,北京日報的選擇是不能失聲。留給年輕記者方芳的時間很短,壓力之下,李學梅選擇和她共同承擔。采訪前,兩人一起討論至深夜。采訪中,李學梅不再是主任,而是一名老記者。第二天5點多,李學梅就在過街天橋上暗訪倒號的黃牛了。她與方芳分工合作,掛號處、門診、病房、急診、保衛處、手術室,一分鐘工作人員要處理多少單據、一頓飯食堂要消耗多少斤糧食……一個又一個細節,被記錄在采訪本上。成稿后近4000字的《同仁一日》,十余個小時的時間跨度,數十位人物,這樣飽和式的采訪讓方芳覺得又累又興奮,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能力的提高。
方芳的努力和進步讓李學梅覺得應該給年輕記者更大的平臺。 2013年,《方芳看急診》出現在北京日報一版,為期3個月的掛職蹲點讓方芳“找回了入職時的激情和記者的本色”。成功的經驗是可以復制的,隨后,“劉冕跑地鐵”“東亮盯治污”“小童走社區”……年輕記者在北京日報上開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專欄。
對于新入職的記者,李學梅更是手把手地教,帶著記者通讀文件、拆分材料、反復討論,晚上再帶著一起上夜班盯版……李學梅說年輕人遇到的困惑和困難她當年都遇到過,也因此特別能理解:“剛工作時,北京日報200個人做4個版面,稿子不能上是非常正常的。再比如采訪對象拒絕采訪、本來想發獨家新聞卻被別的記者搶了先。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記者常常會感覺家庭和事業難以兩全。”李學梅會把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一一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