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修改病句范文
時間:2023-03-15 15:0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修改病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口訣一:沒有人稱怎么辦,加上小明就好辦!
口訣二:詞語重復有語病,去掉一個才高興。
(常考的重復有即將和終于、忍不住和不禁、幾乎和全部、很和十分、經常和有時、斷定和大概)
口訣三:水平提高是搭檔,價格提高和降低。財產要保護,內容要豐富,質量只能提高或降低。習慣要養成,樹木要發芽,耐心對教導、發揚對傳統,端正對態度。
口訣四:和的后面要加詞,并的前后要調換。
口訣五:看到“使”字要去掉。
口訣六:居然變身變果然,勾結改過變團結。夸耀不對是夸獎,猛烈不對是激烈、集中改過變聚集、張牙舞爪太可怕,手舞足蹈美美噠。
口訣七:兩個他(她)不認識,告訴一個他名字。
口訣八:老師獲得了稱號,我把稱號來摘掉。
口訣九:回憶不能對往事。
口訣十:先地點再季節。
口訣十一:估計(大概)是天使,一定(斷定)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口訣十二:斷定是天使,大概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8大方法及口訣運用分析
?成分殘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達就不完整,不明確。
例1:上課的時候,做小動作,被老師批評。
解析:這道題我們不知道是誰被老師批評,是誰上課,讀起來特別的怪,這類題要用到我們的口訣1了。根據口訣1:在被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上課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做小動作前加小明,只要語句通順都可以。
答案:上課的時候,做小動作,小明被老師批評。
例2:春天到了,林蔭大道上的花草樹木。
解析:這道題是缺少了一個和花草樹木搭配的詞語。根據口訣3:在花草樹木后面加“發芽了”。
答案:春天到了,林蔭大道上的花草樹木發芽了。
?用詞不當
由于對詞義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詞義范圍大小、褒貶等方面用得不當,特別是近義詞,關聯詞用錯,造成病句。
例1:我們一定要緊密勾結,互相幫助。
解析:我們是土匪嗎,還要勾結,這種題就是“披著羊皮的狼題”把貶義詞當成了褒義詞。根據口訣6:把“勾結”改成“團結”即可。
答案: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互相幫助。
例2:小明興奮得張牙舞爪,一溜煙跑回家去了。
解析:這種題又是“披著羊皮的狼”題,我們又不是怪物憑什么張牙舞爪呀,那多難看呀,我們要變成可愛的小天使。根據口訣6:把“張牙舞爪”換成“手舞足蹈”即可。
答案:小明興奮得手舞足蹈,一溜煙跑回家去了。
?重復啰嗦、成分累贅
在句子中,所用的詞語的意思重復了,顯得羅嗦累贅。
例1:我忍不住不禁笑了起來。
解析:這是一道兩個意思相近的詞語混用的病句。根據口訣2:忍不住和不禁任意去掉一個即可。
答案:我忍不住笑了起來。
例2:那個房間非常寬敞得很。
解析:根據口訣2,去掉“非常”或“得很”。
答案:那個房間非常寬敞。
?搭配不當
在句子中某些詞語在意義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來不合事理,違反了語言的習慣,造成了病句。
例1:我們要熱愛公共財產。
解析:這道題是熱愛和財產的不當搭配問題。根據口訣3:財產只能和保護搭配,不能和熱愛搭配。(熱愛只能生活搭配)。
答案:我們要保護公共財產。
例2:經過努力,我的學習態度提高了。
解析:這道題是態度和提高的不當搭配問題。根據口訣3:水平只能和提高搭配,不能和態度搭配。(態度和能改善搭配)。
答案:經過努力,我的學習水平提高了。
?詞序顛倒
在一般情況下,一句話里面的詞序是固定的,詞序變了,顛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會發生變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1:我們要認真克服并善于發現學習上的毛病。
解析:這是詞語排列的順序出現了錯誤。應該是先發現了毛病,我們才能去克服它。而不是克服了以后才發現到毛病。根據口訣4:把“并”字前后兩邊的詞語進行調換即可。
答案:我們要善于發現并認真克服學習上的毛病。
例2:我們必須發揚和堅持刻苦學習的精神。
解析:應將“發揚和堅持”改為“堅持和發揚”。
答案:我們必須堅持和發揚刻苦學習的精神。
?前后矛盾
在同一個句子中,前后表達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語意不明。
例1:我估計他今天一定不會來了。
解析:這道題是估計和一定的錯誤搭配題。“估計”是猜測,而“一定”是肯定,刪去一個即可。(最好刪一定,這樣句子能保持原意)根據口訣11:估計和一定刪去“一定”即可。
答案:我估計他今天不會來了。
?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的事物或人稱交代不明確,造成句子意思混亂。代詞分為人稱代詞[我、你、他(她、它)、我們],指示代詞[這、那、這里、那兒]和疑問代詞[誰、哪里]三種,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詞使用錯誤。
這類病句主要有二類。一類是一個代詞同時代替幾個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亂。二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誤用。
例1:李剛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經常幫助他。
解析:誰幫助誰呀?反正我分不清,你們呢?:根據口訣7:把其中的一個他寫出名字答案:李剛和小海是好朋友,李剛經常幫助他。
例2:哪里有困難,他就出現在那里。
解析:應將“出現在那里”改為“出現在哪里”。
答案:哪里有困難,他就出現在哪里。
?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詞語的概念不清,屬性不當,范圍大小歸屬混亂。
例:萬里長城、故宮博物院和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跡。
解析:這里的“南京長江大橋”不屬于“古跡”,歸屬概念不清,
應改為:萬里長城、故宮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跡。
修改符號
上面講了修改病句的方法,現在,孩子需要清楚地知道修改病句的符號:
1.刪除號:用來刪除字、標點符號、詞、短語及長句或段落。
2.恢復號:又稱保留號,用于恢復被刪除的文字或符號。如果恢復多個文字,最好每個要恢復的字下面標上恢復號。
3.對調號:用于相臨的字、詞或短句調換位置。
4.改正號:把錯誤的文字或符號更正為正確的。
5.增添號:在文字或句、段間增添新的文字或符號。
6.重點號:專用于贊美寫得好的詞、句。
7.提示號:專用于有問題的字、詞、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錯誤并改正。
8.調遣號:用于遠距離調移字、標點符號、詞、句、段。
9.起段號:把一段文字分成兩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號: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應該分段。
篇2
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集中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在學科課程中培養的基本途徑,集中體現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在教學內容和要求方面,號召教師指導學生“感受作品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并把“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作為“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的第一條。所以,文學回歸課堂,勢在必然。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課本所選的白話文篇目,都是典范的文學作品。可見要學好語文就無法回避文學。
怎樣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性,實實在在地讓文學回歸課堂呢?
一、學習不輟,引進活水。作為中學語文老師,要對學生加以人文性的關注,做到教書育人兼顧。這就要求老師轉變教學觀念,從高考的指揮棒下解放出來,把語文課上得精彩,上得妙趣橫生,上得有文學味。當然,這樣的課堂不是稍微了解課文和熟悉各類習題的做題方法和技巧就能從容應付的。人們經常講的“一桶水理論”,顯然已是明日黃花。何況,我們語文教師面對的是一批批伴隨著網絡長大的且又有個性差異的學生,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除了應具有扎實的語言學、文字學、文章學等自身學科的功底外,還必須了解其它學科如美術、繪畫的發展動態,把知識的觸角伸向各個學科的最前沿領域,及時引進“活水”, 在課堂教學中,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結合在一起時,它會同時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互相影響,發揮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的思維力、創造力的作用。這樣的課堂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好的詩文藝術魅力無窮,體現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及文學修養,而老師在教學中的藝術延伸恰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最佳方法。所以,語文老師要愛好廣泛,且不輟學習,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有生機、有活力的課堂,把語文課堂上得更有文學味。
二、培養學生聯想及想象的能力。文學是作者表達其審美理念、審美意趣的藝術形式。美是文學追求的最高標準之一,它是人類主觀情感交流與升華的結晶。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當它還是文學作品時,僅是停留在文本層次,這個文本要通過讀者的賞析才能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作品,因此,讀者的閱讀加工賦予了作品審美意義。這里的審美是人類最高級的思維活動。它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可以說,沒有聯想和想象,就談不上閱讀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并運用到文學審美中去,這是語文的重要目標。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文學作品主題有多義性,理解文學作品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于理解作品。反之,欣賞文學作品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忌一言堂,忌標準答案,要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四、啟迪學生思考社會、思考人生。社會和人生是一部讀不完的文學巨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啟迪我們的事物,只要你帶著審美的眼光去觀察,你就能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審美水平。看見污水肆意排進清澈的河流,我們會為人類的健康擔憂;看見美麗的鮮花遭受摧殘,我們會為此而傷感;看到早逝者的靈車從身邊經過,我們會為青春苦短而恐慌……這些都是文學,也是美學,我們留心了,思考了,這本身就在讀書,在審美。動筆寫寫,自然就提高了文學修養,學生的文學修養提高了,語文課堂方能有濃郁的文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