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花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7 18:37: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春花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春花的詩句

篇1

2、今夜試青鐙,依舊春花小。

3、春花不及寒花耐,山鳥何如水鳥清。

4、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5、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6、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7、開盡春花芳草澗,遍通秋水月明泉。

8、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9、秋稼連千頃,春花醉幾場。

10、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1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12、秋花未落春花開,辦得工夫萬寵辱。

13、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顛風狂雨。

14、春花開殘秋復花,簸弄東君權不已。

15、春花那見照,暮色已頻欺。

16、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17、春到臨春花正嫵,遲日闌干,蜂蝶飛無數。

18、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19、春花秋月暗消磨,一歲相看又過。

20、春*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21、春花秋葉幾飄零,只有廬山君眼、向人青。

22、驚春花落樹,聞梵澗搖風。

23、不論秋菊與春花,個個能噇空腹茶。

24、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25、春花秋月入詩篇,白日清宵是散仙。

26、君不見芳樹枝,春花落盡蜂不窺。

27、春產不貪春,為厭春花泛。

28、春花春好,秋花秋好,每日看花尤好。

29、霽日幸同終日笑,春花有似此花無。

30、殘春花盡黃鶯語,遠客愁多白發生。

3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2、莫道春花獨照人,秋花未必怯青春。

33、金谷千年后,春花發滿園。

34、寂寂春花煙色暮,檐燕雙雙落花度。

35、滿園春*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36、幾時卻似鴛鴦舊,九十日春花在手。

37、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總把千山眉黛掃。

38、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39、長吟盡日西南望,猶及殘春花落時。

40、春春花開豈有極,日日我醉終無涯。

4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42、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43、凌晨不事鉛華,化工卻付春花。

44、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45、春花復春花,紅紅間白白。

46、春花不愁不爛漫,楚客唯聽棹相將。

47、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48、君心天意與年光,春花未遍已秋霜。

49、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50、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51、春花春月年年客,憐春又怕春離別。

篇2

【論文摘 要】弗羅斯特是美國 現代 詩壇巨星,他擺脫形而上學的 哲學 思想,繼承傳統詩歌的優秀形式,汲取田園詩歌的獨特風格,并加以創新。他推崇“自然與人類相分離”的自然觀。他的詩歌詞語來自民眾,經他加工提煉被賦予新的色彩。他的詩作形式簡潔,寓意深長。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 st ,  1874一19 63)是美國現代詩壇上的巨星,四次獲得普利策文學獎,他的詩歌擁有廣泛的讀者,在

    置身于大 自然 中,他卻常常認為自然是“黑暗的,深小可測”。《我的追求》(into my own)就是很典型的一首:

        我的一個愿望便是那些黑樹,

        蒼老而堅定,微風小能撼,

        小只是一排幽暗的假而,

          而是伸向到命運的邊緣。

    弗羅斯特在這里運用暗喻將自己的詩比喻成“蒼老而堅定”的“黑樹”,暗示他要表現生活的陰暗而。詩中的“蒼老而堅定”是暗指他詩歌的基調。山于生活和創作道路的坎坷,他常常表達對生活的迷茫和對表而的真話中所隱藏的矛后的困惑。弗羅斯特的自然基調是陰暗的,他所描寫的自然大多數時候都籠罩著陰暗色彩,以神秘可怕的形式出現,透出悲涼的氣氛,表現人的孤獨、疲憊、創傷、失敗,皿然他是熱愛生活的勇敢者,卻也時常有恐懼和疑慮。

    弗羅斯特擅長捕捉平淡生活中的小事所蘊涵的深意,注入自己的審美意識,使之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表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和社會人生歷程的感悟。“以此指彼,以彼名喚此物,全在隱晦之樂’,[’‘,。弗羅斯特的詩無論其自身有多么深刻的含義,都小能讓人一卜子琢磨透,而是留給人以思考的余地。《春潭))(spring pools)描寫了大自然的美妙,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使人小禁為之傾倒、陶醉。弗羅斯特羅列了一系列的意象和一幅幅立體幽而:春潭如鏡,碧空如洗,寒花含笑,根須茂盛,濃陰片片;潭邊的野花一也小甘示弱,迎著春寒怒放,向林間播散陣陣幽香,報道春返人間的消息。春潭和春花,象征著生命,但都很短暫,因為:

        這些池潭,在林子里隱藏,卻還是能

        圓滿無缺地映照出整個藍人;

        像池邊的野花,似乎在瑟瑟寒顫,

        一也會很快消失,像那寒花在池邊;

        但小是流進小河小溪,流干,流空,

        而是沿著根須上升,帶來郁郁蔥蔥。

    詩人對自然的畏懼、恐慌使詩中含苞欲放的樹木在某種程度上就像魔鬼一般。他寫道:

        還未爆芽的枝枝權權,一到夏季,

        將變為又密又濃的茂林一座,

        它們小妨多多體貼,然后一股勁地

        把這些映花的小潭和蘸水的花朵,

          喝干,汲盡,一掃而光--奮雪才融化,

          昨人雪化了,才剛有那春潭和春花。

    這首詩描寫白雪融化為水,水滲入樹根,使樹木在夏日郁郁蔥蔥,展現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襯托人類的卑微和渺小。生活是變幻小定的,時間易逝,青春短暫,幸祖難留,過去的永小再來,一切原木虛無縹緲、琢磨小定。弗羅斯特對自然的態度十分復雜和矛后,在他看來,世上沒有永恒的小變的事物,仟何事物都會消亡,人類如同自然界的生死鏈,人類的 歷史 也如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自然界在木身的演變中毫小留情地將所有的事物拋開,一也包含人類。在弗羅斯特的筆卜,自然離我們那么近,卻又那么冷淡,黑暗似乎具有一種小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力量。

    樸實無華的文字,創造出了一種深沉久遠的意境,這就是弗羅斯特的自然詩小同于一般田園詩作的獨特之處。它的獨特魅力來自詩人對自然的觀察和闡釋,把象征性的意義用倫理的、認識論的、心 理學 的或心靈上的術語表現出來。

    三、弗羅斯特對美國詩歌的貢獻

    弗羅斯特在繼承 英語 詩歌傳統的基礎上,確立了自己獨特的 現代 風格。他用傳統格律形式寫的現代詩篇,取得了極大成功。這個事實說明詩歌形式的傳統性所具有的活力和魅力,完全能夠推進內容的創新。

    弗羅斯特沿用傳統的詩歌寫法,如十四行詩、對句和無韻詩等,采用線性語言結構,從而超脫于同時代的仟何一個詩歌流派之外。弗羅斯特詩歌的最大特點是樸素。他用地道的民間口語寫作,描繪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和平少、[人的日常生活。他的詩句像白描那樣質樸無華,卻極具韻律之美,內涵豐富。他的詩既包含生活哲理,又避免枯燥單調的表達,既尊重傳統的形式,又注入充滿時代和鄉土特色的內容,毫小夸張地說,田園詩在弗羅斯特筆卜得到了進一部的 發展 與充實。

篇3

在合川雙鳳,如雪的梨花散發著悠然清香;在潼南崇龕,油菜花深深淺淺,如飛散的黃色發辮;在墊江太平,牡丹以花魁之姿,盡展雍容華貴;而在萬州茅谷,桃花如粉色的祥云開滿山谷……重慶向北,那是一個屬于花的國度;足下生香,千般顏色都是我們看不盡的滿城花,無論春花秋月何時了,亙古不變的是那份詩情畫意。

合川雙鳳:千樹萬樹梨花開

在提到梨花的詩中,也許我們最為熟知的是那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而,這句詩不是用來描寫梨花,而是卻用來描寫雪的。事實上,梨花在古人的眼中,不僅有著雪一般的輕盈純潔,還有著美人顰娥眉一般的凄美意境。而這樣的唯美畫面,在合川雙鳳便可以找到:每當春天來臨之時,梨花便真如詩中所述,千樹萬樹同時綻開,如雪似棉,匍匐在村莊的每個角落。這里距離合川市區不遠,而那分詩意也不再叫人難以捉摸。

不過,這里的梨花并不孤獨,它們與田間的油菜花,小路上的野花為鄰,與春風、雨露和湖泊相伴,不再像古典詩化中的梨花那樣清高,卻有了幾分來自鄉野的自然氣質,如同將冬天冰雪的魂魄融進了呼吸之中。它們服貼的匍匐于山頭,又漫漫綿延至山谷,那分清淡的香氣,更比靜心調制的香水更沁人心脾,漫步其間,無法不為它的清新自然而怦然心動。

面對崇龕,油菜花開

如果說梨花寄托了文人對冰清玉潔的美好憧憬,那么油菜花就是文藝青年們對于自由的向往和追尋。

提到油菜花,人們總會想起青海湖,海子在那里留下詩句:青海湖上/我的孤獨如同天堂的馬匹/因此/天堂的馬匹不遠。人們說青海湖是中國北邊油菜花的海洋,那么重慶潼南便是西部地區油菜花寄居的天堂。

潼南縣全縣種植油菜花三十萬余畝,其中崇龕油菜基地種植面積三萬余畝,一到三月,就是油菜花盛放的季節。不同于梨花的冰清玉潔,也不同于牡丹的高貴,油菜花的姿態更為熱烈自由,開到漫山遍野,開到如火如荼,開到整個潼南縣都像被鮮黃的絲帶包裹著,用最最壯烈的黃去迎接一個繁盛的三月。

墊江牡丹:天然古樸、幽雅宜人

自唐朝以來,牡丹常被人們視作繁榮、富貴的象征,唐著名詩人劉禹錫有詩“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可見在當時洛陽牡丹之盛,果真是名動京城。而在墊江的太平鎮,牡丹則成為尋常百姓踏春賞花的心愛之選。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為王謝堂前雙燕之前,墊江牡丹就已經得到了精心培育,并于山水之美相融,有兩千多年的種植歷史,成為中國最早的“山水牡丹”,它與洛陽牡丹、菏澤牡丹并稱中國三大特色牡丹,它花形大、花姿美、花期長,每到牡丹花開時節,漫山遍野,有國色天香之美。

來到太平,人們既能欣賞到難得一見的各色牡丹珍品,更可以感受到“花中之王”與山、水、嵐、石、花、竹相融,更是另一番天然古樸、幽雅宜人。

萬州桃花:酒醉還來花下眠

桃花在中國人的心中,永遠充滿古典式的浪漫意味,它是《詩經》里“灼灼其華,宜家宜室”小家碧玉的清新動人,也是唐伯虎筆下“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詩人式的放蕩不羈,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里愛情的傷感,更是桃花夫人傾國傾城的容顏、陶淵明心中落英繽紛的烏有之邦……若是想要體驗這樣的浪漫詩情,不如就到萬州茅谷來,也許,你會發現,那里的云朵,也就著微醺的臉龐。

初到茅村,村中盡是一團團粉紅的早春晨霧,而迎接我們的則是一條花間小徑,兩旁桃枝擁簇,霎時間,仿佛來到桃花花神的國度。走近桃樹,仔細觀看就能發現,一顆顆的花苞還在清晨的料峭春寒中探出了頭,而不遠的枝頭上,幾多嬌嫩的小花已經盛開,在枝頭伸縮著懶腰,讓我們這些久經綿長冬寒的生命感受到點點春意。

站在高處轉身回望,你會發現山谷中的桃花成片成片溫暖的綻放著,如同一團團粉色的祥云,而這祥云又與山間的薄霧相融,朦朧得如同夢境一般。而在綿綿桃林邊,桃花又由粉紅的云海化為了朵朵浪花,點綴于村莊之間。

篇4

    總之,古詩歌鑒賞,應依據詩歌語言特點,有的放矢,準確理解詩歌語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是鑒賞詩歌的前提和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那么,古詩歌語言有哪些特點,又應該如何準確理解呢?下面,就主要以2011年高考古詩歌試題為例,談談詩歌語言特點及其理解詩歌語言的方法。

    古代詩歌語言有哪些特點呢?

    1.意象的疊加。由于詩歌語言的高度凝練性,在進行景物描寫過程中,意象間一般不需要助詞、連詞等連接性虛詞,多是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疊加,或者多以動詞、形容詞等實詞銜接。所以詩歌景物描寫語言組織基本形式:一是“意象+意象”,一是“意象+動詞(形容詞)+意象”。例如2011年遼寧古詩歌試題:

    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一)

    黃庭堅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描寫畫面景象,第一句是三個意象的疊加,“惠崇+煙雨+歸雁”,后兩句是第二種形式的變式:坐(動詞)+我瀟湘洞庭(意象),欲喚(動詞)+扁舟(意象)+歸去(動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更是這種語言特點的代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意象的疊加,為詩歌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塑造了如夢如幻的意境。這是詩歌景物描寫時的語言特點之一。

    2.語意的跳躍性。由于意象疊加,其間語意連接常被省略,這就出現了跳躍性,有時語意跳躍性很大,意象間跨度愈大,理解難度就愈大。例如2011年全國大綱卷: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作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其中“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兩句,省略了如下內容:(詩人)佇(立于庭院,耳)聽寒聲,(抬眼望)云深(處卻)無雁影(飛來)。又如上面的遼寧古詩歌第一句,三個意象間省略了如下內容:(北宋僧人畫家)惠崇(所畫的畫景有)煙雨(和)歸雁。而第二、三句與第一句之間的語意跳躍就非常大,大致應省略了如下內容:(詩人觀賞優美畫中美景,想象自己就置身于畫面的景象中,仿佛就)坐在洞庭湖邊上,(望著遠處的)扁舟,欲喚來乘船歸去。只有理解第一句與二、三句之間的這種跳躍,才能真正疏通理解上下詩歌句意,才能順利解決試卷中的第一問。

    3.語序的倒錯。由于受詩歌格律、韻腳、對偶以及表意強調等多種原因影響,詩歌語序往往易出現倒裝錯位現象,和現代漢語的語序有很大差別。這就需要慧眼識序,調整語序后才會理解語意,貫通語意。例如四川卷:

    懷天經、智老,因訪之

    陳與義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

    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

    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

    這首詩第三、四兩句的語序應調整為“客子詩卷里(度)光陰,(在)雨聲中(聞)杏花消息。詩歌語言的這種特點,就要求我們理解詩歌語意時,不可拘泥于原詩歌語序,必要時須調整。高中教材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有這種典型的語序倒錯現象。

    4.表意的含蓄委婉。詩歌表意善于運用“言在此,意在彼”的表達技巧。這在客觀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不明此道的人只觀表層語意,難以發掘詩意之幽微。錢鐘書曾就此總結說,那看不見的比那看得見的要豐富得多。例如全國大綱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兩句,“寒聲”不僅意為秋聲清冷,更指詩人內心的凄涼。“無雁影”不僅僅指沒有大雁的影子,更隱含著詩人盼家書(鴻雁傳書)而不得的孤獨愁苦之情,表達詩人對家鄉深切思念之情。詩歌語言的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是我們鑒賞時應特別引起注意的,切莫“鼠目寸光”,淺嘗輒止。

    針對古詩歌語言以上特點,在理解詩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在完整表意層次范圍內,上下貫通,前后牽連。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詩句,避免串糖葫蘆式的片面、割裂式地理解,而沒有前后補充合理調序等處理。惟其如此,才能疏通大意,理解詩意。例如2011年重慶卷:

    渡 江

    [明]張 弼

    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

    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勝鄉國夢,敝裘猶帶帝京塵。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

    應如何理解“客愁”?既應聯系第一句,注意“揚子江頭幾問津”與“客愁”的關系,表明詩人多次途經揚子渡口,含有奔波忙碌之愁苦,這是首層表意;又應聯系以下六句,這是多層理解,鑒賞詩歌還必須要有這種多層理解意識。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客愁”所表現的多層含義理解全面了,“客愁”應包括:奔波忙碌之愁、孤身在外之愁、思鄉之愁、朋友零落之愁。

    完整表意層次,具有相對性,有時是指一個句末標點范圍內,有時是指多個句末標點范圍內。這就要求我們具有層次意識,依據具體詩句具體分析。

    2.運用合理想象豐富意象及補充意象間跳躍的空間。這是由詩歌語言高度凝煉性與表意跳躍性所決定的。在理解詩歌語句時,不能只見文字,不見言外之意;不能只有眼前的文字,而看不見這些文字背后的文山意海,否則,鑒賞詩歌必然是味同嚼蠟,索然無味,難以理解詩歌情趣。例如2011年安徽卷:

    瑯琊溪

    [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對三四句的理解,倘若不運用合理的想象,就難以理解詩人猜度瑯琊溪溪水源頭和溪水中漂蕩出的山花的深意。唯有合理大膽想象,補充出溪源和山花意象中省略的內容,補充二者之間的跳躍性內容,才能體會出詩人寫山中春景,想象山中深處,溪水清冽,春花爛漫,春意惹人,意在表達詩人對瑯琊溪自然風光的喜愛,體現了詩人寄情山水,悠然恬淡的情懷。沒有想象的參與,就難以品味言外之意、詩人的內心世界。

    3.緊扣含有情感態度的關鍵性詞語來理解詩句。在古代詩歌鑒賞中,關鍵性詞語主要指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它們往往活化了景象,暗示了詩人的情感以及指明意象的哀樂屬性,這樣的詞語是所在句或全詩的詩眼,抓住了它們,就踏上了理解鑒賞詩歌的快車道。例如2011年天津卷:

    驟雨

    【宋】華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第三四兩句中的兩個動詞“卷”和“吼”,就是理解這兩句的關鍵,兩個動詞分別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描寫出驟雨來時的迅猛態勢和宏大聲勢。如果忽略這兩個動詞,對本詩所描寫的驟雨的特點就難以準確理解。

篇5

1、在中國人眼里,梅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潔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向來為中國人民所尊崇。大家應該還記得北宋詩人林和靖歌頌梅花的詩句吧:“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2、在百花凋謝之季,唯有梅花在努力地萌芽長大。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雪地中。只見梅花在怒放,開得那么艷麗,股股清香,沁人心脾,在寒冷的冬天里加了絲絲暖意。

3、這么多的梅花,一朵有一朵的顏色。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如果把雪花下的梅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可真了不起。

4、梅花,是最堅韌的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在寒冬里傲霜斗雪,不怕天寒地凍,不畏冰襲雪侵,當別的花枯萎零落,花殘葉敗時,梅花卻昂首怒放,獨樹一幟,傲然挺立在這冰天雪地中。甚至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它也能“疏影橫斜水淺清,暗香浮動月黃昏”,笑傲乾坤。

5、邁入園里,在凜凜寒風中,只見一大片梅花傲然怒放。枝頭上,那白色的小花在斗寒爭艷,為這個嚴冬增添了幾分生機。梅花枝條細長,形態不一,婀娜多姿。金鐘似的小花在花枝間點綴著光彩,不時吸引著游人的目光,引來陣陣的贊嘆。

6、梅花是冬天唯一僅存的花朵?還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枝呢?積雪壓斷枝頭的時候,百花凋謝,梅花踏著風雪來了。而當冬去春來,萬物蘇醒,百花滿園的時候,梅花卻又一人先去。是追蹤風雪而去呢?還是把它引來的春天留在人間?

7、梅花乃是歲寒三友中的領頭羊,它生性堅毅不服輸。在風雪之中,遠處一點點鮮紅,正頂著狂怒的寒風,慢慢開放,是梅花,是梅花;梅花不像其它的嬌艷花朵,它在風雪中才是吐芳展艷的佳時,這不正像我國人民的性格嗎?在外國瘋狂地瓜分我們的土地時,我們像梅一樣堅毅,像梅花一樣在拼搏,取得的勝利像梅花的開放那么盛美,那么充滿了甜。

8、梅花是我們中國有名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它卻不一樣。他的花開在冬天,愈是寒冷,花開的愈精神,愈秀氣。他不管經歷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就連歐美的友人也開始接受梅花精神,盛贊梅花的香氣是冬天的甜蜜。

9、在寒冷的冬季里是臘梅花開得最茂盛的時候。雪季里,臘梅花盛開了,嬌嫩的花卻不怕凜冽的北風,星星點點地散落在葉頭,十分美麗。白雪覆蓋著它,遠遠望去,好似朵朵白云嵌在樹枝上,把冬天點綴的更加美麗——其他季節里,臘梅花雖然沒有露面,但臘梅樹卻依然矗立在山坡上。

10、那花白里透紅,花瓣透明,像一顆顆價值不菲的水晶。梅花有的早開,有的晚開,在同一棵樹上,可以看到千姿百態各種形態的梅花。風吹葉落時,你不必擔心梅花花瓣會隨之落下而摔破,梅花不是嬌貴的話,反而越是寒冷,越是開得精神秀氣。古人云“寶劍峰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正是梅花品質的寫生嗎?

11、論外表,梅花并不出眾,構成它的只是五片樸素的粉紅花瓣,而就是這樸素的花朵,是我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感覺。論香氣,梅花有一股淡淡的氣息,聞到后會使人一天都精神飽滿,如果清晨聞到的話,那么一天都會心曠神怡。

12、然而,梅花那頑強不屈的精神卻更令我贊嘆。自古以來,它和松竹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暑盡冬來,迎風斗寒,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充分體現了梅花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這是一種人們看不見而確實存在的品格,不正是人們要學習的嗎?

13、人們贊美牡丹,是因為它的富貴,贊美荷花,是因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贊美梅花,是因為她的那種堅強不屈,傲雪挺立的精神。

14、在百花凋謝之時,難有梅花生機勃勃。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凜冽的寒風中。每次到鄉下拜年,走過那縱橫交錯的鄉間小路,總有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使人心曠神怡,我一路隨著香味去尋找芳香的“源頭”,終于在一戶人家前找到那可愛無比的花兒,走近一瞧,啊,原來梅花呀,真是“墻角一枝梅,凌寒獨自開”啊!

15、梅花,是最超凡脫俗的花。有的小巧玲瓏,憨態可掬;有的裊裊娜娜,羞羞答答;有的端莊大方,秀美十足……再配上梅花的奇香,真是惹人愛憐。

16、梅花美確把美留給了大地,梅花香,卻又誰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美花俏卻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一莫余紅換來春滿天地!

17、梅花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立志奮發的激勵。難道,這不正是我們的清潔工人么?她們無論嚴寒酷暑,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天寒地凍,她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的工作著。我要學習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做一個有梅花品質的人。

18、這小小的粉紅的花,是如此秀麗,又是那么的堅強,在冰天雪地中微笑著,散發著迷人的香味!然而,她又是那么大度,每當春天來臨,在“山花爛漫”時,卻只“在從中笑”。我想,這一定不是孤傲,這也需要勇氣,好不容易挺過了地凍天寒,卻又在春風中離去。她來了,或許無人知曉,她去了,也沒人注意,她不求贊美,只求將自己的最后一抹芳香獻給春天!人們都說春花之美麗,()可我卻醉心于寒梅的花開無聲花落無痕。

19、在寒冷的冬季里,許多花都凋謝了,而那時只有臘梅花開得最茂盛。在雪季里,臘梅花盛開了,嬌嫩的花朵卻不怕凜冽的北風,星星點點地散落在頭上,十分美麗,白雪覆蓋著它,遠遠望去,好似朵朵白云嵌在樹枝上,把冬天點綴的更加美麗;自然——光這一點,同其它三季里的那些花兒相比,不是顯得十分可貴嗎?

20、“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她沒有玫瑰般艷麗,卻能在風雪中傲立,她沒有茉莉般芬芳,卻能在嚴寒中開放,她便是梅花——那超凡脫俗的梅花!

21、梅花那頑強不屈的精神卻更令我贊嘆。自古以來,它和松竹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歷來競相詩人所題詠,畫家所描繪,藝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暑盡冬來,迎風斗寒,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充分體現了梅花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這是一種人們看不見而確實存在的品格,不正是人們要學習的嗎?

22、我喜愛梅花。打小時候起,爸爸媽媽就給我講過許多關于臘梅傲霜斗雪的故事。“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是我上小學一年級時最喜愛讀的一首詩。“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在爸爸搖頭晃腦的吟誦中,小小的我也品味出梅花的高雅與芬芳。在今年一場接一場的雪飄之中,我更是親眼目睹了梅花的傲骨與風采。

23、梅花是花中最堅強的,在所有鮮花凋謝的時候,臘梅花卻堅強不畏寒冬的開放在樹桿上,臘梅花是永存的,它在寒冷的冬天時開放花朵,在其它季節開放出郁郁蔥蔥的樹葉,這也是臘梅花的身影,臘梅花堅強的精神令我敬佩。

篇6

關鍵詞:園林景觀;植物造景;方法探討

植物造景的原則是堅持突出生態,盡量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和生態群落,做到喬、灌、草、花卉合理搭配,切實發揮綠化的生態功能,而且要注重運用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等造園的手段,表現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園林景觀。植物造景者應深入自然山林采風,去用心體會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細心研究自然植物群落組合,把有價值的東西帶回城市,引入城區。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和建設,代表著一個地域或地區的文化底蘊,也代表著一種時尚和發展潮流,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代園林景觀設計與建設更應該關注的是“人”作為設計主題的內容,不斷探索生活氣息更為濃重的園林景觀內容,更為親情化的多方位的園林創作題材,以突出城市生態環境效益為宗旨,以植物造景為目的,充分展示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藝術美,努力營造植被森茂,林冠霸日,姹紫嫣紅,群芳斗艷,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城市環境。

1 緊縮法

自然生長的樹木大多枝葉零散,花果稀疏,欣賞價值欠佳。因此,園林花木的管理均應采取株型緊縮的辦法,除選用枝繁葉茂、樹冠緊湊的樹種外,還必須加以精心地整形修剪,尤其是綠籬和綠球的造型、修剪更應精細。使其枝密葉擠,見葉不見枝。

2 矮化法

供園林綠化栽培的花木除行道樹、獨立樹、林帶、樹叢、竹叢等外,均應進行矮化管理。如綠籬、花籬、香籬、果籬及盆花、盆景等,均應采取控土、控肥和斷根修剪等辦法,常年保持規定的高度和大小。其中盆景的矮化培管更為重要如迎賓松、勁松、梅樁等樹樁盆景都是模擬老樹的自然姿態造型,常年進行定型修剪,才能使老態常存。

3 陪襯法

“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古詩人用藍天陪襯秋水的詩句,我們在園林綠化中也可運用這種手法。如在白色圍墻旁邊種上先花后葉的紫花一行,培育出低干型的修長枝條,編成大孔花籬,在開花時紅白相襯,更顯花籬美態。又如用高矮不同的常綠松柏樹種,雙行分段間植于白色圍墻前,按照山戀起伏姿態,進行定型修剪,使山頭高矮懸殊,有的與圍墻等高,有的僅及墻高的一半,更有的高矗墻頭之上,以白墻和藍天為背景,更可顯示形象的逼真感。

4 模擬法

在花壇或綠籬的綠化基礎上,模擬動物形態或自然景象,使花壇和綠籬美上加美,好似錦上添花。如在大型的花壇當中用竹木鐵絲扎成各式模具,用藤本花卉攀援其上,構成“雄獅怒吼”、“生龍活虎”、“快馬加鞭”、“萬馬齊鳴”等場面。或在平靜的綠籬上修剪成“浮光躍金”、“后浪推前浪”、“波濤洶涌”、“伏地長龍”、“蟠龍出洞”等氣勢蓬勃的景象。

5 形象法

林蔭車道的隧道造型是形象法的一個范例。先在行人道的外緣栽上一行矗立的松柏、白樺、水杉等直立性樹種,成林后再在行人道與車道之間再各栽一行枝丫伸展的法國梧桐、香樟等,逐年加以整枝修剪,使兩旁的樹枝伸向車道當中,構成拱橋式的綠色隧道,使行車、行人如入隧道當中,別具一番風趣。

6 湊合法

將連續多月開花的月季花、月月桂和連續月月出筍的月月竹湊合一處種植,將盤狀叢生的月月竹種植在當中,月月桂、月季花分輪環抱,修剪成籬狀園環,則每年4~10月,月月都可看到美麗的鮮花,聞到陣陣撲鼻的清香,月月竹中栽棵高大的傲春檀,當早春落葉樹披上綠袍和常綠樹更換新裝之際,而傲春檀的枝丫仍在春光中沉睡,呈現秋冬景色。

7 飄拂法

寓動于靜、靜中有動,這是園林綠化中啟人深思的藝術手法。如臨風飄拂的垂柳,往往是畫家的描寫對象和詩人筆下的柳簾。若將垂柳種植于湖池水畔,向水傾斜,并加以適量整形,使修長的柳條在枝頭三五簇生,呈簾狀地高懸水面,迎風飄拂,則形影映微波而忸怩。若在水面的枝頭上,用塑料細絲系上兩三個水秀花盤,隨風飄蕩,更富詩情畫意。還如“含羞起舞”也是靜中求動的典型造型。即將含羞草與菊共栽一盆,將菊的枝條增減得弱不禁風,不設伸長支柱,這樣,當菊迎風起舞時,則含羞草便會在旁代為含羞。

8 隱現法

春蘭的小朵香花在葉絲中半遮半掩地隱現,比之劍蘭花葶的全形,別有一番雅趣。因此在增減花籬、果籬時采用隱現法設計、使其更顯嬌姿美態。如用常綠灌木的梔子花作花籬的邊行樹種,兩邊行的中間栽一行矮化的花桃、花石混植,則可在綠色叢中時常隱現各類鮮花。在女貞的雙行綠籬中間植一行矮化的八月桂或月月桂,開花時不但可從綠色叢中隱現小朵黃花,而且還可噴出撲鼻的清香。在常綠的銀邊七里香或金心七里香的雙行綠籬中栽一行枸骨冬青,到深秋果熟時,則可在黃綠斑斑的七里香葉絲組錦中隱現朱紅色的果帶圖案,為秋冬增添了新的景色。

9 回春法

花木的開花結果大多一年一度,一般是春花秋果。秋花稀少,冬果難尋,為了豐富園林景色,增添秋花冬果,必須巧奪天時地理,才可使花木在秋季回春。如選用春季早開花和百般季早結果的花果樹種,如梅、桃、花桃、紫荊等,在花前進行枝干的環狀割傷,促使花芽提早分化。早秋摘除全部樹葉,追施速效氮肥,加強灌溉保潤工作,促使花芽于家歷十月小陽春時提早萌發,再次開花結果。能夠多次開花的金柑、金桔、月月桔等樹種,只要在第1次坐果時進行適當的疏果,復花時摘除全部秋季新梢,在不施氮肥、追施磷、鉀肥的情況下便可做到冬果滿樹慶新年。此外茶花、杜鵑花、扶桑、石榴、曇花等均可采取不同的光、溫處理措施,定期定時地做到花隨人意開。

10 獨特法

高矗云天的龍柏、匍匐橫生的地柏、枝枒扭曲的龍爪柳和龍爪槐、樹葉縐折如綢的銀杏、樹干白如霜雪的白樺、一樹成林的榕樹,以及奇形怪色的方竹、羅漢竹、紫竹、淚竹等都是園林綠化的獨特材料,各具獨特風彩,若使各安其所,便可各顯身手地增添園林景色。若能仿照深山老林的自然景象,在林木中進行人工美化造型,增減些“和合樹”、“連理枝”、“藤纏樹”,以及“天橋”、“自搭橋”等在一般園林看不到的景物,則可更為獨特地引起人們的雅趣。把平凡的自然景物點綴得富有詩情畫意,使人們獲得園林美的藝術享受。

園林景觀不是簡單地栽一排樹,隨便造個亭臺,草叢中放幾塊石頭即可。城市園林景觀應注意保護生態環境,生態保護是一個地方高度文明的象征,使人想到了遠古時代的自然景象,草坪中刻意點綴的幾塊石頭讓人感受到一種樸實的鄉村氣息和耐人回味的野趣。把資源環境生態諸要素結合起來,把建筑的尺度、景觀小品的尺度和樹木的高度合理地量化,從空間、時間、自然、人文諸要素來規劃綠色生態系統。適度的戶外空間對每個人來講是必需的,人與自然對話,與人對話交流需要戶外空間,那就有公眾性、開放性和參與性,沒有人參與、感知的綠地是蒼白的、缺少品位的,最重要的是要改變現在園林景觀中千佛一面的狀況。

參考文獻

1 郝學波,宋偉慶.城市濱水區植物造景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3)

篇7

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詩文解釋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詞語解釋

獨酌:一個人飲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將:和。

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交歡:一起歡樂。

無情:忘卻世情。

相期:相約。

邈:遙遠。云漢:銀河。

名家賞析

詩文賞析一

《月下獨酌》一共四首,這是第一首,是一首抒情詩,是作者抒寫他自己孤獨寂寞、以酒澆愁的苦悶心情。雖然是個人感情的抒發,但也是和當時現實有關的。

李白參加政治活動的時候,唐王朝已開始腐化,是李林甫、楊國忠和皇親貴宦們當權的黑暗時期。他們糾合黨人,排擠異己。李白既“非廊廟器”,又是性格傲慢,當然必為他們所不容。因而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從而對現實不滿。但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無力改變現實,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惱。本詩通過對月獨酌,集中反映了這種思想感情。

這首詩雖然以飲酒賞月為題材,但作者是通過這些題材來抒發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的。它和那些幫閑文人所寫的風花雪月的詩作有根本的不同,在那狂歌醉飲后面隱藏著“愁多酒更少,酒傾愁不來”的憂郁、憤懣的情緒,這情緒多少體現著李白不與封建統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詩文賞析二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復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我們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的。

今天,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

詩文賞析三

我歌唱時月亮徘徊,我起舞時影子零亂。清醒之時一起歡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此詩通過奇妙的想象描寫了一個以月影為伴的詩人酣飲歌舞的奇特場面。詩人化無生命的自然物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們一同飲酒、唱歌、起舞,并且還要和月亮結成親密無間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詩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羈的情懷。當然,這正是詩人對世俗厭倦、對現實失望的反映,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終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詩以動寫靜,以熱鬧寫孤獨,取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全集》。

關于月的意象

“月”在中國文學中出現頻率成倍增長,至晚唐北宋達于巔峰。“月”自從進入人的審美視野,便不斷派生、衍播出介蘊不盡的象征喻指。

我們知道,月雖然只是自然界中一個純客觀的物象,但它卻逐漸成為華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組成部分,成為詩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載體。正是由于作者在創作時的處境情懷不同,從而導致了他們作品中“月”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內蘊,它們在規定的語境中,展示出了難盡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鮮明的價值取向。他們借月來抒懷言志,因而望月思鄉,望月懷人,望月感懷幾乎成了詩詞中的永恒主題。

下面從幾個不同側面歸納分析一下唐宋詞中“月”這一意象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一)“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月本無情,人卻有意。月亮的陰晴圓缺,其實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現象,但它卻映射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在以月破狀分離這一意象的詞作中,又可細分為兩小類:

(1)送別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時的那種落沒與惆悵的心情是無以言表的,面對即將離去的親朋好友,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時此刻的月亮也帶有幾分凄切傷感的色調。“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以上送別詞中的詩句,具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圓月”、“滿月”,而是“殘月”、“新月”。對于這一點,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從自然科學角度分析,古人遠行,多啟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時分,此時月將西斜,月亮表現出來的特征便是殘缺 的、低垂的、朦朧的,因此,運用“殘月”、“隴月”等意象是符合實際的,是真實的客觀描寫。

(2)懷古、亡國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年年花開,歲歲月圓,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猶當時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懷卻已大異于當時了。面對依舊高懸于天的明月,此刻心中難免會涌上一種凄楚的感覺,那難以預料的世遷,只有明月才能作證,正如張若虛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所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愛情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在唐宋詞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寫男女間純真愛情生活的作品,讀來讓人有一種純樸溫馨之感,余味無窮。在這類表達愛情的詞作中,“月”的意象除了用來烘托渲染幽會時那種恬靜溫馨、柔情蜜意的氛圍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潔無瑕來象征青年男女間愛情的純真,給人以美的享受。

在這類詞中,“月”的意象變得美麗而朦朧,色調也較明朗,不再給人以憂傷的感覺,而且往往與“花”相映,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攜手看花深徑,扶肩待月斜廊。”(賀鑄《西江月》,這兩句極其生動地寫出了男女歡會時在花光月影環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綿綿的情態,給人以溫馨旖旎的印象。而“閑云歸后,月在庭花舊欄角。”由此可見,月與花的意象組合是男女愛情的象征。

(三)“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以月寫相思,自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胭,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代不乏人。因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對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邊的征人來說,淚卻是常流的,有誰能抵御那久別家鄉親人的孤獨之苦呢?

另外,再如:溫庭筠的《菩薩蠻》:“花落月明殘,錦裊知曉寒。”這里所舉的例子中的月大多是“殘月”、“斜月”的意象,這主要是想表現思婦們由于絲絲哀愁,縷縷離恨而整夜難眠,展轉反側,直到天明。真是獨處深閨,幽夢難尋,燈盡夢回,更覺寂寞難堪。這種以象表意,以景結情的“殘月”更有一種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四)“我寄愁心與明月” 。

我國是一個有著二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那個時代,在森嚴的等級制和嚴格的家長制束縛中,連男子都要遵守許多封建禮法,就更不必說青春年少的女子,她們被綁縛在嚴格的“三綱五常”的道德倫理規范之中,幾乎被剝奪了最起碼的人生自由,她們無權隨意走出閨閣拋頭露面,無權自主愛情婚姻,從肉體到精神上都遭受著嚴重的摧殘。然而,她們畢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少女,對自由美好幸福的愛情婚姻的追求正是她們這個年齡的特征。可是她們隱密的“閨情”又能向誰傾訴?只有那輪天邊的明月才是知音,才是她們癡癡傾吐情愫的對象。正如韋莊在《女冠子》中寫道:“除卻天邊月,沒人知”。把明月引為知己,這倒更顯出了人間的孤獨,“明月不知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在這一類表達少女“閨情”的詞中,“月”是作為一個虛實結合的意象出現的,此時常常和“夢”的意象組合在一起,表達一種“覺來知是夢,無勝悲”的情感,說明少女們把月作為她們傾訴對象的空虛縹緲,迷茫惆悵。這樣便能達到虛實相間,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

(五)“廬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詩宋詞中寫女子傷春惜別之情時,常常用“月”來比喻象征這些純結、美麗、多情的女子形象。如晏殊的《烷溪沙》中“鬢彈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他用“月”與“霞”來隱喻女子的眉和臉,從而讓人可以想象出這位姑娘的美艷。

(六)“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以上的五大類中,顯而易見“月”都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的,有喜有悲,有著豐富的情感內蘊。但有時,月亮似乎又不那么多情,歐陽修在他的《玉樓春》中不是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嗎?細細體味一下,其實不然,應該說此處的“月”的意象內涵更加深刻豐富。如果從情感上說,此處的否定正是對前面所分析的五大意象內涵的肯定,因為正是那些“有情之月”才使得歐陽修有了獨創新境的“無情之月”。他認為李后主之《虞美人》詞中的天邊明月與樓外東風,固原屬無情,何干人事?只不過就是有情之人觀之,則明月東風皆成為引人傷心斷腸之媒介了。事實上,他是從情感上轉入了一種理念上的反省與思考,是透過了理念才更見出深情之難解,是對離別無常之悲慨陷入極深之后發出的對人生乃至整個世事滄桑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嘆與。

篇8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樹上,一群小鳥在樹枝上搭窩筑巢,它們有時還會在枝頭上長著春天的歌兒。樹的對面有幾多金黃色的小花,一只大蜜蜂正在金色的迎春花上采花蜜,他忙碌著,不辜負這大好時光!

2、陽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銀梨樹被蒙蒙細雨淋醒。

3、農歷三月三,是傳統的“風箏節”,在我的故鄉,這個時候是孩子們的天堂。春風微微地吹過田野和山坡,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大的小的,圓的方的,長的短的風箏。有蜈蚣,有蜻蜓,有瓦片,還有燕子……

4、正是桃花開放的時候,雪悄然無聲地來了,開始,星星點點,零零落落,一會兒,雪片大了,密集了,漫天飛舞。眼前的雪,明凈透亮,帶著水氣,更兼三月春風做伙伴,飄飄灑灑,紛紛揚揚,顯得輕松自然。

5、三月的風,揉揉拂面,和煦爽心。三月的天空,不離不棄,若及若離,讓人親近。三月的陽光,溫和不燥,使人透心的舒坦。

6、夏小子來了,樹更綠了,那一棵棵樹宛如鋼鐵戰士一般站立著,花兒們也更加芬芳誘人了,有的花兒還孕育著誘人的果實。池塘里也是生機盎然,原來小荷偷偷的開花了,荷葉是綠的,就像是一頂大傘,荷花是紅的,白的,可美了!我們小孩子最喜歡去河里摸魚,一條條魚在水中成群結隊地游來游去,一被我們捉上來,就“活蹦亂跳”,真有意思!

7、三月的號角已響起,沐浴著和煦春風的我們,是否還記得那樣一個身影?他只是一滴水,卻滋潤了土地;他只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卻溫暖著人們的心田;他只是一粒糧食,卻哺育了有用的生命;他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卻撐起了精神文明的脊梁,他就是--雷鋒。

8、暖春,伴著時間的低吟,緩緩而來;殘冬,隨著沙漏的流失,默默而歸。江南的三月,似乎還殘留著嚴冬的料峭,微冷,清寒。

9、朝陽開始像一盞扁圓的宮燈冉冉升到空中,霎時,便形成滾圓的火輪,高高升起,噴射出萬道金幅,給萬物罩上一層燦爛的霞輝。描寫三月的唯美句子

10、三月輕盈的腳步,在柔軟的雨絲中穿行,在盈盈的笑意中,柳梢綠了,草地漸茵。在春的旋律里,宛如窈窕淑女,欲語還羞,曼妙的舞姿,柔美的氣息,給我們帶來嫩綠朦朧的遐想。

11、陶醉于清風美酒意,古韻渺渺中,感悟人生,心懷美麗,愿我們的生命中永遠有三月春天。

12、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13、這個早春的三月,盡管感覺還有一絲的寒意,但春已不覺間擠進了季節的門檻,帶著些許的微溫,漾開了人們的臉上的一絲笑意。

14、三月的陽光溫情流瀉,春似柔情的少女,輕盈的曼舞水袖。一笑是姹紫嫣紅,一顰即是細雨霏霏。

15、柳樹的枝條向下垂著,就像一條條線掛在樹上。那嫩黃色的小葉片,就像在線上系的花瓣兒。楊樹開了花,這些花一串串的,是紫紅色的。身上長滿很軟的小毛,像一只只毛毛蟲,真有趣。山桃花展瓣吐蕊,杏花鬧上枝頭,梨花爭奇斗艷……

16、報春的燕子往來梭巡,空中充滿了它們的呢喃的繁音;新生的綠草,笑迷迷地躺臥在大地上,像是正和低著頭的蒲公英的小黃花在綿綿情話;從滲透了水分的耕地里,到處可以聞到一種潮濕的發酵似的氣息。

17、難得的桃花雪啊!你來得太及時了,土地需要你,莊稼需要你,人們需要你,看啊!它們飄過田野,灑在村莊,落在人的身上,甜在人們的心里。

18、我戴著用樹葉做的帽子,穿著美麗的裙子,在樹林里遨游著,與各種動物植物和諧相處。三月的微風,與我一起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翩翩起舞。

19、邁進桃花園,一股花香就撲鼻而來,讓人陶醉。再往里走,就看到了滿是春意,凈是粉紅的桃花,這般美景讓我覺得我來到了世外桃源。滿地的花瓣組成了一張長長的地毯,我在這脆弱的地毯上行走,每走一步,都生怕這些花瓣會很疼。

20、桃花的花瓣是橢圓形的,五瓣居多。有的開的茂盛,那一定是勤快的桃花,而那些還沒有打開的花骨朵,肯定是懶惰的小家伙哦!花香聞起來有一點刺鼻的香,哦,我知道了,是離花朵太近,桃花生氣了。

21、三月,是春天的季節,三月,是花兒的家園,它們笑著,張開了小嘴,吸著春天的氣息,互相笑開了顏。

22、佇立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綠色的律動詮釋著生命的意義,春的陽光破解著三月的鮮活明媚和它的秘密,給了我一個美麗的誘惑。嬌柳媚花、青山溪水、薰風細雨……無需渲染的意境在鳥語花香中蘊滿了麗詞佳句,款款深情,和諧悅耳。

23、三月,應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應該是微風細雨孕育生命的季節。但今年偏不,我的記憶里只有三月那吝嗇的雨和狂怒的風。

24、喜鵲在枝頭。春風楊柳燕影斜。風如酥,花似火。十里桃花相映紅。雨后春筍,爭相破土而出。小麥青青,一片粉花翠浪,遠處近處的田疇里,春風泛起漣漪。陽春三月,微風和煦,綠柳含煙。漫天飛著軟綿綿的柳絮。

25、風起,有花瓣隨風飛舞,飄然而落。那粉白色的柔美,劃過我憂傷的眸海。美麗的東西總是太過短暫,讓人心生痛惜。

26、猛一抬頭,竟發現,天空中出現一道天藍色的光環,上下都被厚厚的云籠罩,可卻透著光亮,遠處深藍小山,竟貌似還是海市蜃樓。哼,我又在遐想了。不過真的挺美的。仿佛三月的眸子,隨時就要透出光亮。

27、我戴著用樹葉做的帽子,穿著美麗的裙子,在樹林里遨游著,與各種動物、植物和諧相處。三月的微風,與我一起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翩翩起舞。

28、當春間二三月,輕隨微微的吹拂著,如毛的細雨無因的由天上灑落著,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

29、三月,本是桃紅梨白,然而,今年冬的余威,似乎特別強勁,至今尚不想褪盡那股讓人生厭的寒意。

30、三月的春風撫弄著我的發梢,除了帶來絲絲的困惑,也給我帶來了一陣心寒。

31、又到了陽春三月,花紅柳綠的時節。萬物復蘇,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

32、陽春三月,桃花怒放,黃海岸邊,就像落下了百里胭脂云。

33、三月的春風雖然不像冬天的風般凜冽激昂,雖然不如夏日的涼風般宜人,卻讓我們獲得新一輪的生命與感悟。她輕輕地著我們,就像是溫柔的母親,喚醒我們陳舊的回憶。

34、三月的春風帶來了溫暖的陽光,三月的陽光帶來了明媚的天氣,三月的天氣帶來了嬌艷的花朵。我們在這美麗的季節相約,帶著春的希望共同走向學習的殿堂。

35、三月的小雨,三月的微風,從我的臉上輕輕走過。

36、春天的雨是連綿的柔和的,它滋潤著大地,撫摸著大地,小聲地呼喚著大地,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時候,他們竟悄悄地匯成了小河,積成了深潭。啊,原來是春雨給潭水帶來綠色的生命。

37、三月沐風,空山凝云。與友信步閑游,極目遠眺樓外青山,殘陽冠于其頂,艷陽沸血,掩旁之柏翠,盡顯其色又似一含醉之絕世舞姬,粉面桃花,醉眼迷離,秀口吐芳。

38、三月的溫和透著別樣的親切,輕柔地拂人臉頰,幾分靦腆,幾分矜持,幾分神秘,鐘情于我的詩韻,飄逸著我的靈魂,悠然著我的思緒。

39、春天來了,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天空變得更加熱鬧。路邊的小草露出漸漸地腦袋,干枯的樹枝長出綠油油的嫩葉。

40、春天,一個詩情畫意的季節,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春天,為我們帶來了溫暖,為大地帶來了生機。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大自然也開始了她們的春天交響曲。

41、遠看,那一樹一樹的的桃花就像一片片的彩云朵降落在半空中,有粉紅的,有乳白的,輕輕盈盈的美麗極了!那乳白中還有著淡淡的綠色,難道還有綠色的桃花嗎?近看,哦,原來綠色是那些嫩嫩的萼片,還有剛發芽的小葉子摻雜在其中。

42、小燕子拖著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鄉,它們“嘰喳,嘰喳”地叫著,好像在說“春來了,春來了!”描寫三月的唯美句子

43、三月的細雨如絲如霧,隱隱只能朦朧著感覺,綿綿地又似柔情的世界,籠罩在周圍,似一種如夢如幻的幻境,漫步微雨中,感受“小雨纖纖風細細”的美麗與浪漫。

44、三月又是踏青的好時節,當你漫步田野,會看到綠油油的小草野菜露出青春的色彩,跳躍著想你奔來,那露珠兒害羞的淺笑著,悄悄地躲進了草兒的懷抱。當你來到山崗,山花搖曳,露出迷人的笑臉,歡迎你的到來,桃樹梨樹,一片片,一簇簇,花團錦簇,如錦如緞,粉的,白的,粉而不黛,淡而脫俗,聞著淡淡的芳香,隨著心情也放飛。還有那火紅的映山紅,艷艷的開著,給臉龐也帶來一抹羞紅。

45、三月的號角已響起,沐浴著和煦春風的我們,是否還記得那樣一個身影?他只是一滴水,卻滋潤了土地;他只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卻溫暖著人們的心田;他只是一粒糧食,卻哺育了有用的生命;他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卻撐起了精神文明的脊梁,他就是--雷鋒。

46、三月沐風,空山凝云。與友信步閑游,極目遠眺樓外青山,殘陽冠于其頂,艷陽沸血,掩旁之柏翠,盡顯其色:又似一含醉之絕世舞姬,粉面桃花,醉眼迷離,秀口吐芳。

47、三月初春,冬日的寒流依舊依依不舍,他或者藏在山的那邊,或者躲在云的里面,窺視著大地的一舉一動,好像一旦抓住機會,就會忙不迭地襲回大地。

48、一曲春魂,心懷美麗,悠長的守望涌動著神韻的三月天,行云流水間夢斷天涯,幽香的詩句在無我的境界里尋找遠古的風雨,釋放情懷,悠悠心曲流淌著水一般的文字。

49、三月春風,始終有一個名字,暖暖地拂過,打開了每個人的心扉。()

50、三月的細語隨淌,化了柳梢的輕柔,燕子的呢喃,春光的明媚。今生,我愿做個尋常的女子,不懼風霜,不問結局,攜我宿命的緣,曼舞紅塵。一飯一疏,一曲悠然,清香半盞,靜靜的安享時光……

51、陽春三月的太陽照在人們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們都脫下了厚厚的冬裝,可愛的小燕子又從南方飛回”老家”了,柳樹今年又長出了長長的枝條,像小姑娘的辮子。

52、哦!沐浴在三月的陽光里,視覺感覺身心全都是幸福的。在這愉悅而美妙的享受中,會忘了自己。

篇9

一、 直接描寫型

1、比起那些樹葉,鮮紅的楓葉就更惹人注目了,有的是鮮紅的,有綠中帶紅的,還有全部枯黃的,真是多姿多彩啊!遠遠望去,一片片楓葉就像一只只五彩繽紛的蝴蝶在風中搖曳。看著看著,我不禁想起唐代詩人杜牧膾炙人口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海拉爾的西山公園有三個景點:動物園、鳥語林和名人峰。動物園有許多有趣的動物,駝鳥的叫聲最奇特,像輕聲敲鼓一樣,發出“嗵嗵嗵”的聲音。可憐的老黑熊好像身上有許多小蟲子,總是用手不停地去撓后背。我們游完動物園,走進鳥語林。鳥語林被一張大大的網罩著,像一個大氈帽。里面有白天鵝、黑天鵝、鴿子、八哥和許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鳥。那只黑八哥最有趣,人一走近,它就會說:“你好,你好!”名人峰上的樟松高大粗壯,其中"二王"的樹齡達到了480年,它的身高24米,胸徑85厘米。還有兩棵相鄰的松樹,枝葉已經連在一起,人們叫它們“連理樹”。它們身上綁著許多紅布條,寄托著人們的美好心愿。

3、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游玩西湖,走到"曲院風荷"里面,只見滿院聳立著許多參天大樹,筆直筆直的。院里有條長廊,彎彎曲曲的,像一條蛇似的。旁邊還有許多假山,有的像老牛,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大象……坐在長廊里,我一邊休息,一邊欣賞西湖美麗的景色。西湖清澈見底、碧波蕩漾,好多魚兒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遠處霧蒙蒙的山巒、綽約的樓閣好像害羞的小姑娘,亦夢亦幻,似夢境,似仙境,使人感覺真的來到了人間天堂。

4、兩岸青山對峙,綠樹滴翠。抬頭奇峰遮天,腳下清流潺潺,怪石臥波。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無之中。如果說它有,它隨著浮動著的輕紗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經化作蒸騰的霧氣;如果說它無,它在云霧開合之間露出容顏,倍覺親切。

5、滿目蔥蘢,花木成群,樹影婆娑,花枝搖曳,四周是郁郁蔥蔥的翠竹,清風拂過,叢葉舞動,剛勁之中又顯些柔娟。花叢高低錯落,粉紅的,潔白的,鵝黃的,淡紫的,花兒在寂靜的空氣中悄悄地飄散著微微清香。

6、秋風颯颯,吹走了炎夏,代之而來的是秋天的涼爽。早晨,陽光透過窗子灑在地板上,帶來陣陣暖意,朝霞也很滋潤,鑲嵌在蒼老的枝葉上,澄碧的藍天上飄著緩緩流云,涼爽的秋風之中,秋意顯得更加優美、深沉。

7、秋高氣爽的季節里,遠山是一片淺藍中的一縷悄無聲息的黛青。黃昏時分,一片朦朧的山體上方,鑲嵌的是一道神秘的金紫。冬晨,一夜雪花過后,遠山是一道柔美的銀色曲線,是那樣的清遠高潔。春光明媚中,遠山充滿生機,若有若無的,在溫暖的春風里曬太陽。如火的夏季里,它的影像似乎豐滿了許多,凝神細視,似乎能看到山間濕潤的氣息在蒸騰。

8、山和水的融合,是靜和動的搭配,單調與精彩的結合,也就組成了最美的風景。在青山間探索,在綠水間泛舟……多么美妙!

9、水,那么靈動清麗,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渾澎湃,充滿了無限激情。有時人稱柔情似水,有時又說咆哮奔騰,這就是水的個性。瀑布的壯麗,波濤的洶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10、四周寧靜,只有大自然的聲音,放眼望去,綿綿的群山,綠綠的田野,青青的河水,蔚藍的天空下漂浮著幾朵白云,身邊芳草吐翠,燕舞鶯歌,澄澈甘甜的溪水貫穿整個樹林,好一幅自然和諧圖啊!

二、情景交融型

1、白云悠悠的日子,天空格外的湛藍,大地異常的空寂。疾風過處,綠草上躍動著一顆充滿活力的心。一顆心,再配一雙腳,便勾勒出了我去遠方放牧青春的風景線。

2、晨曦初露,村內到處飄飄渺渺,籠罩著一層輕輕的薄霧,猶如羞答答的少女蒙上一層薄薄的面紗,給人一種輕柔朦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風吹走了薄霧,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大大的荷花池。池中荷花千嬌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鶴立雞群,有的則連冒出水面的勇氣也沒有。這一幕,流淌著淡淡的碧光。我猶如進入了蓬萊仙境,一天的開始由大自然的美景拉開了序幕。

3、窗外,細雨蒙蒙,微風夾雜著細雨撲窗而來,拂過我的臉上。那是怎樣一種享受,怎樣的一種愜意,堅硬之中透著一絲溫柔,微痛之間夾雜絲絲舒坦。

4、當你身臨暖風拂面,鳥語花香,青山綠水,良田萬頃的春景時,一定會陶醉其中;當你面對如金似銀,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時,一定會欣喜不已。你可曾想過,那盎然的春色卻是歷經嚴寒洗禮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卻是接受酷暑熔煉后的結晶。

5、和煦的陽光掠過微微皺起波紋的水面,清冽晶瑩的水兒綻放著迷離動人的光澤。我小心翼翼地掬起它,那么柔軟、脆弱,心中惟恐它會突然墜落,化為云煙。透過它明亮的身軀,我清楚地看到了我自己。于是,我迷茫了:我是水,還是水的我?

6、就在這里,忽記起梅花。一枝兩枝,老枝細枝,橫著,虬著,描著影子,噴著細太陽淡淡金色地鋪在地板上:四壁琳瑯,書架上的書和書簽都像在發出言語;墻上小對聯記不得是誰的集句;中條是東坡的詩。你斂住氣,簡直不敢喘息,巔起腳,細小的身形嵌在書房中間,看殘照當窗,花影搖曳,你像失落了什么,有點迷惘。又像“怪東風著意相尋”,有點兒沒主意!浪漫,極端的浪漫。“飛花滿地誰為掃?” 你問,情緒風似地吹動,卷過,停留在惜花上面。再回頭看看,花依舊嫣然不語。“如此娉婷,誰人解看花意,”你更沉默,幾乎熱情地感到花的寂寞,開始憐花,把同情統統詩意地交給了花心!

7、你能想像,站在街口,望過去是蓊郁的、沒有邊際的梧桐樹,那是怎樣的撩人心魄的美麗!我喜歡摸它盤虬臥龍的樹干,聆聽著樹葉沙沙的耳語,透過葉隙欣賞那灑落在地上斑斑點點的陽光。

8、我說,我的憂郁是朵春花,總在季節來臨的時候適時開放。春天里,多霧,所以我常常迷惘著而看不清方向,看不清我的前行的方向,為此,我覺得很悲哀。

9、我說,我戀上每一個有陽光的日子,愛上寫詩如夢如畫的日子。 可是,今晨,你滿懷的愁緒亂了我這一季的情緒呀。很多的時候,我們都在文字和無望的詩歌里穿梭,沒有任何欲望和漣漪可以激蕩。 因為一份最痛楚和執著的守望,在植滿詩歌的相思園里長著刺。

10、月光清幽。淅瀝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黃的燈光下,母親密密地縫著游子的夾衣,忽然,一陣冷風擠進茅屋的窗隙,母親似乎著涼,帶著濃濃的倦意咳嗽了幾聲。我夢中驚醒,怔怔地看著燈下年邁的母親……

三、巧用修辭型

(一)、巧用比喻,生動形象

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難怪著名作家秦牧會說:“精彩的比喻想是童話中的魔棒,碰到哪兒,哪兒就會發生神奇的變化。”在作文中,善用比喻能讓你的作文生動形象,滿文生輝。請看這些精彩片段:

1、當春間二三月,輕隨微微的吹拂著,如毛的細雨無因的由天上灑落著,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皆如趕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時,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愛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飛來,加人了這個雋妙無比的春景的圖畫中,為春光平添了許多的生趣。

2、哥哥的眼睛高度近視,處處離不開眼鏡,就像個“睜眼瞎子”一樣,只要把他的眼鏡摘下來,在我面前他就像綿羊一樣服服帖帖。一天下午,哥哥要洗頭了。他吩咐我給他拿肥皂換水。我得意地想:哼!我先給你跑跑腿,然后再治你。一會兒,哥哥伸長了脖子,把肥皂沫打得滿頭滿臉都是。我一看時機到了,就悄悄地把哥哥的盆拿走了。哥哥搓完后去洗頭,一捧水,捧了個空。他忙去找,可剛一睜眼,肥皂沫就殺得他直流眼淚。他像盲人摸路一樣,東摸摸,西摸摸,好容易才摸起了毛巾,把眼一擦,可眼睛還是模糊的,就去找他的眼鏡。

3、苦難,作為過去重重疊疊歲月的一種饋贈,似乎已成了一個老得該進博物館的歷史名詞。我們常常拒絕苦難。

4、良言一句三冬暖,寬容是冬天皚皚雪山上的暖陽;惡語傷人六月雪,如果你有了寬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當作降溫的空調吧。

5、媽媽的愛,像冬日里的一縷陽光,照得我渾身洋溢著溫馨;爸爸的愛,深沉得猶如高山里的樹木,讓我從不受風吹雨打;我的愛,沒有驚天動地,只猶如一縷清風拂過他們的身邊。

6、琴聲依舊回旋在蒼照暮色中的小道上,卻猶如一股清泉為每個途人洗去心靈的污垢,洗去疲倦的塵埃。

7、他心里好像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好像全世界的蛇膽都在自己肚子中翻騰,他受不了,想把這種苦吐掉,但是這東西剛倒嘴邊,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空留他一口苦澀。

8、雨是秦槐漢柏下仁人志士落下的悲愴之淚;雨是桃花潭水邊知己依依不舍的惆悵之淚;雨是茫茫戈壁間守邊將士愁苦寂寥的鄉思之淚。

9、這里固然有絕崖、陡壁、噴泉、草地,但更為離奇的卻是那波光流思的冰湖。那湖水碧藍見底,湖面映浮著遠山的倒影。在霞光盡染的傍晚,你在湖邊草地支起帳篷,升起黃火,看明澈的冰湖里的繁星,和那被黃火染得一片通紅的雪山,簡直忘掉盛夏的酷暑,如置身神話世界了。

10、正如鳴蟬慣于吵鬧,黃蜂慣于蜇人,小孩慣于哭叫一樣,我的家鄉也形成了難以變更,也從來沒有變更過的習慣。

(二)、善用擬人,添彩增輝

擬人句具有思想的跳躍性,既可以增強語言的絢麗色彩,鮮明地表達作者的喜怒愛憎情感,也可以激發讀者的想像,對描寫的事物產生鮮明深刻的印象,感受著作者的強烈情感。請看這精彩片段:

1、爸爸心愛的君子蘭開了:有的已經綻開,大概是等不及了,長長的花朵是橙紅色的,相互間笑著鬧著,熱烈奔放;有的也已經脹得鼓鼓的,像船艙,滿裝生命的酒釀,似乎一觸即破。

2、春天給了鮮花一扇門,于是,在鮮花的爭齊斗艷中,也填補了自己的寂寞和空白;黑夜給了星星一扇門,于是,在星星的閃爍眨眼中,也融化了自己的冷清和肅穆;清泉給了魚兒一扇門,于是,在魚兒的愜意游弋中,也增添了自己的生機和情趣……常留一扇門,常存一片心,“雙贏”不是問題。

3、大門開了,走進來一位年輕的郵遞員。只見他全身衣服濕透了,褲腿卷得高高的,從膝蓋到腳全沾滿了泥水,好像剛從泥地里爬起來似的。他手里捧著一包用油布包著落郵件,顧不上抹臉上的雨水,對屋里人說:“《兒童時代》來啦!”

4、河蚌因為沙石可磨礪而備受煎熬時,它在心中種下了一束陽光,它知道沙石將變成一顆光彩奪目的珍珠,于是,世間又多了一顆耀眼的明珠。蝴蝶在蛹中艱苦掙扎時,它在心中種下了一束陽光,她想到了破繭而出后花間的翩翩起舞,于是,世間又多了一個美麗的精靈。

5、柳樹早已脫去了她如泉如瀑、如傘如蓋的綠色,用她的蕭條繼續感動著人們。原本綠色的稻田也換上了金黃色的盛裝,向人們炫耀著自己的成果。金色的桂花傲立枝頭,散發著甜香。更是不會放過這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爭先恐后為秋天的金色畫卷添上明麗的幾筆。

6、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壓著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里。

7、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淼無垠;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郁郁蔥蔥。

8、太陽收起了冬天的羞澀,毫不吝嗇地灑下溫情的陽光。“我要出來,我要出來!”豆子們歡欣地叫嚷著。

9、夕陽轟然下落在潯陽江中,濺起滿天的晚霞,把江水染得赤紅似血。

10、這些牽牛花,一個個都像張揚的小喇叭,朝著天空高喊著自己的豪言壯語,又像滿盛著瓊漿玉液的玲瓏的高腳杯,等待著凱旋歸來的眾將士們開懷痛飲。

(三)、妙用排比,氣勢如虹

排比形式多種多樣,它將有魅力的句子集中,節奏分明,便于敘事,長于抒情,無疑會使你的作文大為增色,是創造文章語言亮點的一種重要手段。請看這些精彩片段:

1、從秋葉的飄零中,我們讀出了季節的變換;從歸雁的行列中,我讀出了集體的力量;從冰雪的消融中,我們讀出了春天的腳步;從穿石的滴水中,我們讀出了堅持的可貴;從蜂蜜的濃香中,我們讀出了勤勞的甜美。

2、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為春天獻上一點嫩綠;假若生命是一棵大樹,我愿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綠陰(陰涼),假如生命是一朵鮮花,我愿意為世界奉上一縷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實,我愿為人間留下一絲甘甜。

3、朋友是快樂日子里的一把吉它,盡情地為你彈奏生活的愉悅;朋友是憂傷日子里的一股春風,輕輕地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熱情的將你引向陽光的地帶;朋友是失敗苦悶中的一盞明燈,默默地為你驅趕心靈的陰霾。

4、墻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井底的蛙,當你自我歡唱時,視野便窄了。籠中的鳥,當你安于供養時,自由便沒了。山中的石!當你背靠群峰時,意志就堅了。水中的萍!當你隨波逐流后,根基就沒了。空中的鳥!當你展翅藍天中,宇宙就大了。空中的雁!當你離開隊伍時,危險就大了。地下的煤!你燃燒自己后,貢獻就大了。

5、青春是一首歌,她撥動著我們年輕的心弦;青春是一團火,她點燃了我們沸騰的熱血;青春是一面旗幟,她召喚著我們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書,她啟迪著我們的智慧和心靈。

6、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綠意。如果你是一朵鮮花,就點綴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裝扮一方晴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釀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縷陽光,就照亮所有黑暗。如果你是一絲清風,就吹走世間的塵埃。如果你是一陣春風,就吹綠田野的莊稼。

7、如果說人生是一首優美的樂曲,那么痛苦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說人生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那么挫折則是其中一朵驟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說人生是湛藍的天空,那么失意則是天際一朵漂浮的白云。

8、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幸福是“春種一粒粟,秋收千顆子”的收獲。幸福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幸福是“奇聞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愉悅。幸福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奉獻;幸福是“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圣潔。幸福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壯。幸福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幸福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

篇10

一、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點

中國人常用的一種傳統思維為具象思維,即形象思維、直覺思維。中國人對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偏好,突出地表現在一些藝術形式上,如我國的傳統書法、國畫以及詩歌等,這三種藝術形式廣為文人墨客使用,其目的主要是抒情達意,表達自己的情懷。飄逸空靈的書法風格表現出不同的性格志向,不同的山水風景反映了不同的情趣追求,不同的遣詞造句,使用不同的意象都能充分地展露詩人的意志,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類使用具象的詩句比比皆是。

已故著名語言學家高名凱先生在他的《漢語語法論》中說:“中國語是表象主義的,是原子主義的。‘表象主義’就是中國人的說話,是要整個的、具體的,把他們所描繪的事件‘表象’出來。‘原子主義’的意思,是把這許多事物,一件一件地、單獨地排列出來,不用抽象的觀念,而用原子的安排,讓人看出其中所生的關系。中國的語言,在表現具體的事物方面,是非常活潑的。”

二、中國人的具象思維對漢語的影響

具象思維對漢語的影響可以歸納為以下兩種:四字詞和成語的經常使用、對先例的崇尚和文史典故的大量存在。

(一)四字詞和成語的經常使用

漢語中四字短語和四字成語的使用率很高,中國人習慣于尋找一種對稱性和平衡性。這種對稱性與中國傳統的八卦思維和太極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即八卦的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太極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漢字是表意文字,古漢語中單音節的詞語特別豐富,后來雙音節詞占據了現代漢語詞匯的絕大部分,隨之四音節詞語也越來越豐富。許多四字的語言結構都歸類于成語,這些成語不僅形象地表達了所要表達的內容,而且使文章非常有規律、有節奏感、有力度。

(二)對先例的崇尚和文史典故的大量存在

中國文化有著鮮明濃厚的歷史意識,十分看重過去,看重既發事件對未來的影響,認為從歷史中可以發現用以指導未來行動的原則并吸取經驗教訓。因此,自古以來,不管是治國平天下還是為人處事甚至是學術研究,中國人都十分看重前人的實踐經驗,而且這種看重往往演化成膜拜,有時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改造和創新。中國人習慣于強調具象的、物象的、形象的表達。因此漢語里有豐富的歷史典故與成語,甚至認為模仿先人的文章,比自己獨立創作更有價值。這種傳統的思維傾向在一般的語言生活中比比皆是。

三、翻譯策略

(一)四字詞和成語的翻譯策略

1.保留

(1)酒過三巡,大員們就講了一些水鄉沿途的風景,蘆花似雪,泥水如金,黃鱔膏腴,青苔滑溜……(《理水》)

술이 세 순배 돌아가자 대관들은 물나라(水鄉)의 연도에서 보았던 풍경에 대하여 이야기 하였다. 갈대꽃은 눈과 같이 희고, 진흙물은 황금같으며, 뱀장어는 기름기가 있고, 청태는 매끄럽다는……등의 말을 했다.

(2)越顯得面如傳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若笑。(《紅樓夢》)

얼굴은 분가루를 뿌려놓은듯 보얗고 입술은 연지를 찍은 듯 앵두 빛으로 물들어 있고 맑은 눈동자에는 인정이 흘러 넘치고 입가에는 상냥한 웃음이 감돈다.

不難看出譯文把原文的比喻成分如實地照搬了下來,如此翻譯過來的譯文不僅形象、逼真,而且非常通順。可見,這種保留原文的翻譯方法非常可行。

無論是四字短語還是成語,都蘊含著特殊的中國文化,把這類四字短語翻譯成韓語時,從文字和內容的角度來考慮,從互相交流和傳達不同文化和不同思維方式的角度考慮的話,保留未嘗不是一種可行的翻譯方法。

2.突破

當漢語的文學保留的翻譯方法給譯文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時,自由保留就有了它的使用空間。雖然它的表現方法和原文有些出入,但它能清楚、正確地傳遞原文的信息。

(3)只見房中走出幾個仙子來,荷袂蹁躚,羽毛飄舞,嬌若春花,眉如秋月。(《紅樓夢》)

안으로부터 선녀들이 우르르 몰려 나왔다. 그 모습들은 아름다운 꽃이라 할까, 탐스러운 달이라 할까, 또 찰찰 끌리는 치마자락들은 마치 꽃밭이 살아서 움직이는 것만 같았다.

原文中用四個四字短語來描述了仙子的美麗,但譯文卻沒有按照原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在不脫離原文內容的前提下突破了源語的束縛,使翻譯過來的文章給譯文讀者一種美的享受,眼前仿佛真的出現了羽毛飄舞,嬌若春花的仙子。

(4)淚光點點,微微,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紅樓夢》)

눈에 맺힌 촉촉한 이슬은 구슬처럼 반짝이고 가냘픈 그 자태 더욱 요염하여 물에 비낀 한떨기 꽃이요, 걸으면 바람에 하늘거리는 실버들 같았다.

原文中的“淚光點點,微微,嬌花照水,弱柳扶風”十六個字把林黛玉刻畫得活靈活現。譯文超越了原文的形式,用敘述的方法描寫林黛玉,好像活生生的林黛玉就站在譯文讀者的面前。

漢語中四音節詞語非常多,韓語中四音節詞語不是很豐富,翻譯過程中難以找到對等詞。上面例文在保留了原文中心意思的同時,按照譯文的寫作方法來進行翻譯,盡量使譯文讀者的感受和原文讀者的感受相同,這種方法有時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替代

翻譯四字成語的時候,翻譯工作者也可以用相應的目的語成語來替換,雖然這種翻譯無法表達原文特殊的文化內涵,但能明確地傳遞信息而且能使語文生動形象。

(5)每況愈下:청승은 늘어가고 팔자는 오그라진다.

(6)本性難移:세살 때 버릇이 여든까지 간다.

(7)畫蛇添足:긁어 부스럼.

(8)鼠目寸光:바늘구멍으로 하늘 보기.

(9)狼吞虎咽:마파람에 게눈 감추듯.

這種成語替代的例子在中韓翻譯中很普遍。

4.音譯

音譯法在中韓翻譯中比較多見,一般適用于成語。中韓成語翻譯中之所以存在音譯法,是因為韓語的成語一部分來源于漢字成語。但很多漢字成語在現代韓語中的使用頻率沒有韓語固有的成語高,遇到這種成語時就應該采取音譯的方法。

(10)一日之患卯時酒,一年之患狹窄靴,一生之患性惡妻。(《漢朝翻譯理論與技巧》)

일일지환은 묘시주요, 일년지환은 협착화요, 일생지환은 성악처라.

(11)所有這些方面的完成,需要一個長的努力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然而必須向這個方向發展。(《選集》)

이 모든것은 일조일석에 완수할수 있는 일이 아니라 장기적인 노력과정이 필요되는것이다. 그러나 이 방향으로 발전하지 않으면 안된다.

音譯過來的文章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方面都忠實于原文。但能逐字逐句音譯過來的成語不是很多,由于有些成語不常用,所以很多譯文讀者不明白其意思,這時即使有音譯過來的成語但還是采用別的翻譯方法比較好。當然,音譯后在理解上不造成困惑時可以使用音譯法。韓語成語中音譯漢語成語的例子比較多。例如:

(12)愚公移山:우공이산

(13)誠心誠意:성심성의

(14)千辛萬苦:천신만고

(二)歷史典故的翻譯策略

1.直譯

韓國和中國都屬東方文化圈,具有東方文化的特征,韓國從很早以前就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漢語的很多歷史典故、在韓語里也存在,遇到這樣的典故時可以采取直譯法。

(15)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漢朝翻譯理論與技巧》)

우공이 산을 옮기는 정신으로 중국을 개조하는 면에서 려가채는 하나의 좋은 례로 된다.

“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湯問》的寓言故事。現比喻做事情有毅力,不怕困難。這個寓言故事韓國人從很早便開始接觸,愚公移山已成了韓語中的一個成語,所以采取直譯法是完全可行的。

(16)方鴻漸牛性,不吃周家送來的東西。方遁翁日記上添了一條,笑兒子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圍城》)

홍점은 황소고집을 부리며 주씨댁에서 가져온 료리를 먹지 않았다. 방둔옹은 일기에 《주나라의 낟알을 먹지 않는》 백의와 숙제가 되였다고 아들을 비웃었다.

“不食周粟”出自《史記·伯夷列傳》,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和叔齊堅持不吃周朝的糧食,后來死在首陽山上,被后人奉為守節義的典范。這是廣為流傳的故事,韓國人對此也非常了解。因此譯者把這個典故直譯過來譯文讀者也能充分感受典故的內涵。

2.注釋

由于漢語中的文史典故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想象,翻譯時如果正確意義的傳達沒有受到阻礙,就應盡力保留民族文化。如果保留民族文化卻使譯文讀者無法領會其意義,這時就需要以注釋的方式對特定的文化背景進行解釋。

(17)我知道這種女人路數多,有時用得著她們,這就是孟嘗君結交雞鳴狗盜的用意。(《圍城》)

난 저런 녀자들은 수가 많아서 때로는 리용할수 있다는걸 알고 있어요. 맹상군이 어중이떠중이들과 친교를 맺는것도 바로 이런 속셈이 있어서인거지요.

“雞鳴狗盜”,見于《史記·孟嘗君列傳》。戰國時,齊國孟嘗君被秦國扣留。他的一個門客裝作狗,夜里潛入秦宮,偷出本已獻給秦王的狐白裘獻給秦王的愛姬,才得釋放。孟嘗君深夜到函谷關,城門緊閉,他的另一個門客學公雞叫,騙開城門,才得脫險逃回齊國。后來用“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關于這個典故韓國人并不熟悉,但譯文卻直譯了“孟嘗君”,對孟嘗君本人沒有任何解釋,然后再意譯了“雞鳴狗盜”,這樣容易使讀者對孟嘗君產生疑惑或誤解。譯者或者對孟嘗君加一些解釋性的述語,或者只解釋成語不解釋“孟嘗君”的意思。但為了起到文化傳達的目的對“孟嘗君”進行簡單的解釋更好。

(18)方鴻漸看見教師里一個像教國文的老頭子一面扇扇子,一面搖頭,忙說“這個‘洋’當然指‘三保太監下西洋’的‘西洋’而說,因為據《大明會典》,鴉片是暹羅和爪哇的進貢品”。(《圍城》)

홍점은 선생님들 가운데서 국문을 가르치는듯한 로인이 부채질을 하면서 머리를 흔드는것을 보고 얼른 뒤말을 이었다. 《여기서 말하는 외국이란 두말할것도 없이 에서의 서양을 두고 말하는것입니다. 왜냐하면 에 따르면 아편은 샴과 지바의 공물이기때문입니다.》

三保太監,本姓馬,小字三保,明代初年入宮為太監,后歸燕王朱棣,因隨朱棣起兵“靖難”有功,賜姓鄭,升為內官太監,深受朱棣信賴,被委以出使海外的重任。“鄭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但韓國人并不熟知,所以有必要對鄭和這個人物作簡單的解釋。

3.簡化

有時候直譯會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注釋會使文章過于冗長,這時可以簡化翻譯,即把典故的核心意思翻譯成簡練的韓語。這雖然起不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但可以正確傳達原意,即保留內容,舍棄形式。

(19)柔嘉干笑道:“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只有你懂他的意思了。畢竟是好朋友,知己知彼!……”(《圍城》)

유가가 억지웃음을 웃고나서 《오, 알고보니 그때문이로군요! 그의 마음을 알아주는건 당신뿐이군요. 서로의 마음을 알고 있는걸 보니 단짝친구가 다르긴 다르군요!…》

“知己知彼”出自《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知己知彼”指對自己的情況和對方的情況都有透徹的了解。韓國人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非常熟悉,從很早開始便用音譯的形式使用。在這里譯者采用了保留核心內容的方式。

(20)你這話給我父親聽見,該說“孺子可教”了。可是你將來要做官,這種鄉下姑娘做官太太是不夠料的,她不會幫你應酬,替你拉攏。(《圍城》)

자네 말을 우리 아버님한테 들려주면 《젊은이가 싹수가 있어서 재능을 전수해줄만하다.》고 말씀하실거야. 그렇지만 자네가 앞으로 벼슬을 하게 되면 그런 시골처녀는 관리의 마누라감으로는 되지 못할거네. 자네와 함께 사교계에도 나서지 못할것이고 자네를 위하여 사람들과 교섭하지도 못할것이네.

“孺子可教”見《史記·留侯世家》:相傳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曾步游下邳圯上(即橋上)遇一老人,老人將所穿的鞋墮入橋下,命張良取而穿上,張良按照老人所說的做了。老人說:“孺子可教矣!”后均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授給他。譯者把“孺子可教”的解釋內容翻譯了過來,以此來表達了典故的含義。

以上例子都采取了簡單化的翻譯方法,這種翻譯方法雖然失去了原文固有的部分文化內涵,但保留了原文的主旨。當然,既忠實于原文又保留文化內涵的翻譯方法是最恰當不過的。

四、結語

漢語和韓語屬于不同語系。由于地理、歷史、經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韓兩國人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漢語和韓語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本文試著從翻譯思維的角度探討了漢韓語言翻譯策略,但限于本人能力,沒能更詳細地、深入地討論兩個民族的思維方式,而且在翻譯策略上也沒有太大的突破。從思維方式入手研究翻譯理論,使翻譯理論更上一層臺階,還有待付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受到上海海洋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的資助,[項目編號:A-2400-10-0117]。)

附注:

中韓文翻譯資料:

[1]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리철준 역.포위된 성.[M].북경: 민족출판사,1996.

[2]選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모택동선집(3)[M].북경:민족출판사,1970.

[3]謝冕,洪又誠.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김영빈,김종수 역.중국당대단편소설집[M].북경:민족출판사,1985.

[4]太平武.漢朝翻譯理論與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5]李龍海.中韓翻譯理論與技巧[M].北京:國學資料院,2002.

參考文獻:

[1]張光明.英漢互譯思維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張岱年,成中英.中國思維偏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3]楊國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M].臺灣:本土心理學研究.

[4]中野美代子.中國人的思維模式[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5]吾淳.中國思維形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7]李奎泰.韓國人的意識結構[M].韓國:新元文化社,2003.

[8]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5.

[9]李龍海.中韓翻譯教程[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

[10]伍鐵平.語言與思維關系新探[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1]劉卓吾.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12]威廉·馮·洪堡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3]劉宓慶.英漢對比與翻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4]司顯柱.論英漢民族思維模式、語言結構及其翻譯[J].外語學刊,1999,(2).

[15]全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從漢英語篇分析看思維方式的差別[A].中外語言文化比較新視野[C].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