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祖國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9 01:32: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贊美祖國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贊美祖國的詩句

篇1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絕句》

4、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5、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唐·李白《關山月》

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篇2

大家好!

你們可曾知道,我們有一位母親比自己的母親更親,知道是誰的大聲說出來——--中國。我們的祖國母親。

我,雖然不是詩人,但希望用漂亮的詩句來贊美我的祖國;我,雖然不是歌手,但希望用動聽的嗓音來歌唱我的祖國;我雖然只是一名學生,但是我要在腦海中捕捉如泉的靈感,構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我要用真摯的充分的感情,唱出心中最優美的頌歌——我愛我的祖國,她是我心中一顆最耀眼的明星。

我們親愛的祖國母親,她是我們祖先生死相守的家園,無數愛國志士為了她的今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拋首級,灑熱血,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我的戰友在奪取“391”高地時,烈火燒到他身上并威脅著他的生命。此時他只要站出來打個滾,就可以把火滅掉。可是,為了勝利,為了身邊的戰友,他以驚人的毅力忍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有發出一聲。當然還有好多這樣的人……他們為什么這樣做!這正是因為他們有一顆赤熱的愛國之心!

篇3

2、爺爺七十大壽,親朋好友都前來祝賀。大家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可爺爺卻嘆道“__夕陽無限好_,__只是近黃昏_”。我趕緊把爺爺的話打住:“__霜葉紅于二月花”。

3、外面的禮花綻放著,炮竹噼里啪啦的亂響,“ 爆竹聲中一歲除 , 春風送暖入屠蘇 。”新的一年開始了!

4、我們常用李白《行路難》中的詩句“ 長風破浪會有時 , 直掛云帆濟滄海 。”表明遠大的志向和敢于勝利的信心。

5、齊敏明天就要隨爸爸轉到另外一個城市去讀書了,小強在送他的時候拍拍他的肩膀,說:“ 海內存知己 , 天涯若比鄰 。”

6、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詩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到:“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登樓遠眺,視野更為開闊,你會想到王之渙在《 登鸛雀樓 》的詩句:“ 欲窮千里目 , 更上一層樓 。”坐在順水疾駛的船中,兩岸景色一晃而過,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 兩岸猿聲啼不住 , 輕舟已過萬重山 。”

篇4

春天,百花盛開,爭相斗艷。這些花兒,有粉紅的,有大紅的,有金黃的,有潔白的……,它們賦予了春天無限的色彩和生機。游客和詩人們在欣賞之余,留下了無數贊美的詩句。杜浦在《江畔都步尋花》中贊道: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贊美荷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蘇軾在《再和楊公濟梅花》中贊美梅花:莫向霜晨怨未開,白頭朝夕自相摧。斬新一朵含風露,恰似西廂待月來。

人們在欣賞和贊美花的時候,往往會忽視了綠葉的存在。

花固然美,可是如果缺少了綠葉的襯托,花還有看上去的那樣漂亮嗎?綠葉每天默默無聞地工作著,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儲藏能量的有機物,為花提供營養。可以這樣說,花能有那樣的美麗,絕大部分功勞應該歸功于綠葉。可是,絕大部分人都喜歡贊美花的美麗,卻很少有人贊美綠葉的偉大!這不由讓我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奧運會上,運動員獲得金牌時,是何等的輝煌。當她(他)登上領獎臺時,全世界人刮目相看。人們羨慕她,贊美她,更多的是尊敬她,因為她是世界第一,她為祖國爭光了。此時,又有幾個人會想到在她的背后,還有一群默默無聞地工作著的人,他們是教練,陪練和其他輔助人員。是她們長期堅持工作,任勞任怨,才會有運動員的今天。她們同樣值得贊美和尊敬。她們早就知道,輝煌不屬于她們,可她們卻無怨無悔,和運動員一起拼搏著。難道這樣不值得我們更加尊敬嗎?

所以,我想和大家說的是:不論我們是紅花還是綠葉,只要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努力奮斗,不論事情大小,不論成功與否,不論有沒有輝煌,我們都是偉大的!

良渚中學初一:郎丹

篇5

關鍵詞:唐詩;大學生;人文精神

一、歌詠祖國山河,可以讓大學生熱愛自然、感悟人生

唐朝的很多古詩中,都對祖國的自然景觀進行了描述與贊美。很多著名的詩人云游四方,寫下了歌頌祖國大好山河的著名詩篇。像李白身處廬山時寫下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其中一句“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將我們帶到那山川中,身臨其境那絕美的景色,而一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更讓我們看到了這山的壯闊,在此等美景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描寫山川的詩句中,廣為流傳的莫過于杜甫的《望岳》了,全詩可謂是帶領我們完整、全面地欣賞了泰山的壯麗、神奇美景,使我們在泰山的巍峨與秀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同的詩篇中對同一自然景觀的描寫也會有所不同,在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我們看到的是洞庭湖湖水澎湃肆意的一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而在劉禹錫的《望洞庭湖》中,我們卻感受到了洞庭湖寧靜、飄渺、朦朧的另一面――“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同樣的,李白與杜甫在面對江河時,也發出了不同的感概:《將進酒》中的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黃河奔流而來的壯闊之景,更讓我們感受到李白灑脫的氣質與情操;而在《登高》中,杜甫看到的卻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樣壯闊的江河之景,卻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詩中所流露出的淡淡悲涼。在唐詩中,學生可以進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的幽靜世界,也可以到達“隱隱飛橋隔野煙,桃花盡日隨流水”(張旭《桃花溪》)的世外桃源。唐詩中展現的自然美景數不勝數,大學生在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然景色的豐富多彩,從熱愛自然上升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豐富與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二、建功立業的堅定信念,可以激發大學生追求理想

唐朝的很多詩人都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他們遠大的理想與抱負都可以在很多詩句中找到。像孟浩然在《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中,一句“端居恥圣明”就表達出了自己想要干出一番豐功偉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迫切愿望。而李白的一句“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月兆樓餞別校書叔云》)、杜牧的一句“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君齋獨酌》)、杜甫所表達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都無不體現出他們期待在祖國建設中有所作為的澎湃心情。唐代很多詩篇中都有濃厚的英雄主義情懷,這些詩人不僅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更有保家衛國、振國興邦的高度責任感。即使面對挫折,他們也有著足夠的信心繼續披荊斬棘,像李白的《行路難》中那句“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傳遞出的是強大的信念與力量。而正是諸如此類的詩句,能讓大學生得到無盡的啟示,懂得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永遠積極、樂觀地去面對生活、戰勝困難,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愛國精神,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三、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

任何一種文學作品的學習,都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藝術技巧,提高審美情趣。而唐詩中蘊含的美學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更能調動起學生的感官,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懂得運用思維、聯想、記憶、情感等,去領悟詩中的意境,鑒賞其獨特的美。例如:在《鹿柴》中,王維給我們展現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幽靜深山之美;在《春曉》中,孟浩然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道出了對春的感概。唐詩所體現出的藝術效果是豐富多彩的,每一首唐詩,都代表著詩人獨特的心境,都蘊含著文學作品獨有的魅力。大學生在唐詩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中,更能感悟到藝術的精美絕倫,凈化自己的心靈。可以說,通過學習唐詩,學生的個人修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唐詩不僅能調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創新力;另一方面,在唐詩哲學韻味的感染與熏陶下,學生的審美觀、人生觀等都能得到完善。

總之,大學生學好唐詩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在唐詩教學過程中應該審時度勢,加大創新力度,積極運用科學、高效、獨特的教學模式。唐詩教學要關注文本作者的情懷,要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對文本進行充分鑒賞,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鄭寶江.淺吟輕唱古詩詞[J].生命世界,2008,(09).

篇6

關鍵詞:舒婷;自我;祖國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和同時期的很多朦朧詩人相比,舒婷很少以一種理性的、功利的眼光來審視外部世界,更多的是以一個女性的情懷來感受和體驗現實,這就使她的詩帶有感性的成分:清麗、柔婉而哀傷。在很多人紛紛為自己筑起一面墻來阻隔自己與他人的距離、封閉內心的情感、對周遭的環境抱以懷疑的態度時,舒婷卻選擇了對他人敞開心扉,真誠地與人溝通,理解同情他人的痛苦,并尊重個人的自我價值。

有人曾把舒婷的詩分為“低音區”和“高音區”[1],但是不論是“高音區”還是“低音區”,詩中所表現的核心內容還是對愛的謳歌、對美的不懈追求。

一、“高音區”――關注祖國民族的命運

在“高音區”中,舒婷關注的是祖國民族的命運,代表作有《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一代人的呼聲》等。這些感人至深的詩篇顯然表現出了詩人對祖國無比強烈深沉的愛,抒發了詩人“大我”的情懷。

1979年,讓經歷過“”浩劫的國人感到身心俱疲,受到的傷害和打擊還未平復和消失,對前途的困惑和迷惘使人痛苦、不知所措。但詩人舒婷還來不及撫平內心的傷口,就迫不及待的寫下了《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織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膀/祖國呵……”全詩的抒情主體即“我”和“你(祖國)”,詩人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直接傾訴和呼喚,表達了詩人的一份怎樣的感情啊,這完全是一種血濃于水的、不離不棄的、深沉濃烈的摯愛,“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感人肺腑的詩句中傳遞著詩人對祖國的熱忱和無私,詩人愿意舍棄自己的肉體去成全、去換取她深深愛著的民族的未來,不愿再看到她沉淪下去。舒婷,這個文弱的女子,用堅強、用大愛、用寬廣博大的胸懷來呼喚祖國的沉寂,來融化人們心中的冰峰。《一代人的呼聲》同樣真摯:“我決不申訴/我個人的遭遇/錯過的青春/變形的靈魂”。詩人呼吁:“為了孩子們的父親/為了父親們的孩子/為了各地紀念碑下/那無聲的責問不再顫栗/為了一度露宿街頭的畫面/不再使我們的眼睛無處躲避/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對我們留下的歷史猜謎/為了祖國的這份空白/為了民族的這段崎嶇/為了天空的純潔,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讀著這段令人為之動容的詩句,跟隨詩人,在腦海中想象著那個時代的種種畫面:不幸破碎的家庭,無家可歸、露宿街頭的孩子,妻離子別的無奈,還有一座座紀念碑下的冤屈……在不幸面前,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是逃避?是隱忍?還是讓不幸變得更加不幸?然而舒婷用她的“大愛”告訴我們: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我們的幸福,為了祖國的明天,我們應該選擇包容,應該選擇更好的生活,自怨自艾只會讓我們錯失改變現狀的機會。縱然我們是一個個微不足道的個體,但只要我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可以戰勝一切!

二、“低音區”――普通人的自愛和愛人

在“低音區”中,詩人重返個體,表現的是普通人的愛:自愛和愛人。這一部分的詩篇代表詩人更高的水平。比如《致橡樹》、《神女峰》、《雙桅船》、《呵,母親》等等。

首先,作為一位女性詩人,舒婷更加關注女性的命運,這一類詩歌的代表作有很多。以《惠安女子》為例,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了現代女性的覺醒,詩中的“惠安女子”有著“琥珀色的眼睛”,望著遠方的野火,“把頭巾的一角輕輕咬在嘴里”,在心中隱藏著對于幸福的強烈渴望和遍體的憂傷,沒有人真正想要讀懂她的心,也沒有人試著去真正了解女子的過去、她的現在、她的明天……人們對她的印象是膚淺的,僅僅停留在那個封面的插圖上,她只是人們眼中的一抹風景罷了。詩人借“惠安女子”的遭遇,表達了對她們不幸命運的同情,對她們勤勞隱忍的美好品格的贊美以及為女性命運不被關注而鳴不平。在《神女峰》一詩中,這樣的感情表現的更加真摯。“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這是詩人替自己的同胞發自內心的吶喊:“神女”們為了所謂的道德,甘愿在寂寞和痛苦之中掙扎著。與其如此,倒不如拋開道德的約束和捆綁,享受世俗的生活樂趣,向身邊的愛人傾訴心事,感受愛人的無盡關懷。不做無用的展覽品,做丈夫身邊的妻子,隨時在愛人的懷中哭泣、釋放……

其次,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在舒婷的詩歌中也隨處可見。一首《讀給媽媽聽的詩》寫得異常動人:“時隔多年,我才讀懂了/你留在窗玻璃上的字跡/你被摧毀之前的滿腔抗議/呵,無論風往哪邊吹/都不能帶去我的歌聲嗎?媽媽/愿所有被你寬恕過的/再次因你的寬恕審判自己”。1957年,舒婷的父親被遣送到偏遠的山區勞動,她的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和一個破碎的家庭回到了廈門老家。在這樣艱苦的歲月里,母親義無反顧選擇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不堪重負的家庭,盡量保護孩子使他們免受摧殘。可以說,是母親的堅強、母親的呵護伴隨舒婷的成長,是母親的不幸教育著她。母親是一棵樹,她就是這棵樹近旁那一方泥土中的一粒種子。沒有樹的遮風擋雨,哪里有它的發芽成長?舒婷詩里所寫的,全是對母親無聲的懷念。在那個荒唐的年代,母親的心中定是寫滿了委屈和傷痛,還有堆積在胸中的說不出的抗議和憤怒。但是母親竟用寬恕和仁愛的心去包容不幸的現實。這首詩里,沒有難懂的字眼,沒有空洞虛偽的贊頌,有的只是濃的早已化不開的深情,和詩人在失去母親之后的孤苦伶仃之感。詩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呼喚自己的母親,我們讀出了詩人真摯的感情。這首令人傷感的詩極為準確地描繪出了“潤物細無聲”的母愛,那不是激流,不是瀑布,而是潺潺的小溪……

最后,是舒婷的愛情詩。“舒婷有著充滿現代氣息的愛情觀”[2]。愛情雙方應當是兩個獨立的主體,相互為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間,又要不失柔情無時無刻給予對方關懷。尤其是女性,更應該在愛情中抱有自尊自愛,不能完全依附于自己的丈夫。要有自己的想法,決不能任由他人的操控和擺布。在愛情里,要做自信的人,要追求與男性平等的地位。舒婷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致橡樹》:“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絕不是“凌霄花”、“鳥兒”、“源泉”、“春雨”,而應該是一株“木棉”,與你平等。“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你有你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的“紅碩花朵”,你我交相輝映,一起迎接未來。詩人的這種理想的愛情觀念是建立在對人的自我價值確立的基礎上的。她一改當時社會上延續下來的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呼吁男性應當發自內心尊重女性。同時身為女性,更應懂得要以獨立的心態面對生活。

舒婷的詩歌追求深刻而又明確的主題,鮮明的傾向,使她的詩雖給人朦朧之感卻也明朗。“‘愛’是自始至終貫穿在她的詩歌中的主旋律”[3],沒有愛的表達、愛的抒寫,就沒有詩歌情感的升華。有人說,“‘愛’是舒婷情感和意識供養的神明”[4]。詩人雖深陷那個缺乏愛的年代,但舒婷卻用手中的筆、用筆下的詩毫不吝惜地播撒著愛的種子,讓我們的內心從此有了溫暖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4]孫艾葵,孫麥青.愛的宣言――淺談舒婷詩的思想[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5(10)

篇7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遠大而美好的理想:有的想當醫生,有的想當律師,還有的像當志愿者……

而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師,是一個多么神圣的職業!有的人曾經贊美過教師們,說他們像園丁,像蠟燭,像春蠶,像明燈……當然,我并不是想為了得到他人的贊美而成為一名教師,而是因為我想把我所知的、所得的只是傳授給別人,使別人懂得蘊含在這其中的道理。

正如我的老師所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師只是做為一個引路人引導你去學習。”是的,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通過老師的引導才懂得了這些知識。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后才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實現理想的第一步,就是要努力學習。沒有知識,你就不可能成為醫生;沒有知識,你就不可能成為律師;沒有知識,你就不可能成為志愿者……更不可能成為一名教師。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又是一年長空鳴雁,又是一年金秋送爽,在喜迎祖國母親60歲華誕之際,我們又迎來了新學期,迎來了第26個教師節,迎來了我校教師節慶祝大會的隆重召開。在這溫馨的時刻,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同學向敬愛的老師們道一聲:“老師,您辛苦了!”并真心地祝福老師們節日快樂、幸福安康!

九月,是收獲的時節,又是播種的時節。收獲的是上一學年的成就,播種的是下一學年的種子。但不論是收獲還是播種,我們始終離不開的還是老師的付出和教誨。萬里春風催桃李,一腔心血育新人。對老師的辛勤勞動,人們總是用動人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贊美。在我們的心目中,老師是美麗、淳樸、善良的愛心使者,她把自己的愛無私地奉獻給我們每個人。我們總是把老師比作慈愛的母親,因為她們用溫暖的臂膀擁抱我們;我們總是把老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因為她們用甘甜的雨露滋潤我們;我們還把老師比作那一塊塊鋪路石,因為她們用自己的青春年華為我們鋪墊著一條成長的道路。忘不了開學初您的諄諄教誨和關懷,忘不了訓練時您的無私關心和幫助,忘不了那三尺講臺上您忙碌的身影,忘不了同學們出現困難時您關切的眼神…… “傳道、授業、解惑”使教書育人成為無尚光榮的勞動,使老師在人們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九月的講臺,描繪著憧憬;九月的校園,展示著豐收。為了我們,老師們在付出,家長們在關注,我們自己則更應該抓住時光,科學安排每一天,尊重老師的付出,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腳踏實地,踏實認真,繼承和發揚我校優良學風,用頑強的拼搏鑄就理想,用無悔的汗水澆灌希望,讓夢想在母校開花,讓青春在母校寫下美麗的詩行,我們有信心以好成績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母校,有決心成為母校的驕傲!

2012年的9月注定是個不平凡的9月。懷揣著對祖國母親的祝福,我們與老師們并肩作戰,榮辱與共!我們堅信,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定能不辱使命,開天辟地!為祖國母親60歲華誕獻上一份誠摯而無上的賀禮!我想這也將是今年教師節,同學們獻給老師和母校最最珍貴的禮物!

最后,再次祝福我們親愛的老師們節日快樂!身體健康!幸福平安!

篇9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詞,并能背誦。

2.能感受作者在詩中寄寓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投影月夜圖畫和配合的詩詞)

月亮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意象——團圓的象征,古人總愛對月抒懷,尤其是在中秋這樣的節日,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二)介紹作者:

1.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屬四川),有《東坡全集》。

2.《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

(三)誦讀探究:

1.理清詩歌脈絡。

上闕:月下飲酒

(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下闕:對月懷人

(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2.朗誦全詩。

學生學習過程:獨立思考——四人小組討論——小組交流

思考:

(1)開頭兩句的月宮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詞人對天上的向往。

(他寫該詞時正值政治失意,這正反映了他當時思想的矛盾。)

(2)后面幾句,思想有無轉變?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他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3)該詩反映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四)課后學習:

背誦三首詩詞。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欣賞詠月詩詞的方法。

2.體會詩中的意境。

課前預習:收集關于“月”的名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背誦收集的關于“月”的名句

(二)師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詩句: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刺眼的驚擾,先后進入了夢鄉。“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樹棲鴉”三字,簡潔、樸實,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這也讓人聯想到滿月中的桂樹。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詩人無聲望月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

冷露無聲浸潤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注目明月,神馳意遠呢?詩人由已推人,擴大了望月的范圍。詩人由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詩人沒有直說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語氣,不知那飽含相思的清輝灑在哪一家。欲說不盡,委婉動人。

(三)分小組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詩人通過這種景色表達何種情感?

詩人通過聯想,由已推人,在這出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中,表達出別離思聚的情感。

(四)關于艾青

1.艾青(1910—1996),現代詩人,原名將海澄。浙江省金華縣畈田將村人。他的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詩,往往較多地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時代的悲歡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反映現實的生活和斗爭,從而比較鮮明地傳出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詩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現為對光明的熱了向往、追求和謳歌。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中緊密結合現實、富于戰斗精神的特點又同新鮮的詩美結合在一起。

(五)研習課文《我的思念是圓的》

1.這首詩分兩節,第一節,詩人由“思念是圓的”聯想到最亮最圓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圓,言外之意是說其他時候的不圓,在這樣的夜晚,人應該由不圓到圓。

第二節,由西瓜和蘋果都是圓的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時,詩意頓覺顯豁,渴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躍然紙上。惟其如此,在這中秋之夜,望著明月,“誰能把月餅咽下”就變成了沉痛的責問了。

2.《我的思念是圓的》的結構特點:

第一節:思念圓——月亮圓——人不圓——何時圓

第二節:思念圓——果瓜圓——家不圓——何時圓

3.《我的思念是圓的》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借中秋之月表現對祖國命運的關懷,對人民幸福的期待,抒發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篇10

老師是辛苦的園丁,辛勤的照顧著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老師你像一只燃燒的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在這里我要對老師說一聲:“ 老師,您辛苦了!”

今天下午,我們正在上語文課,突然聽見了一聲咳嗽。原來是老師您的咳嗽聲,我望著您,發現你的表情是多么的痛苦!我想您當時的喉嚨疼得像火燒一樣吧。可是您卻忍著疼痛繼續給我們講課。這是我見過的最負責的老師!老師謝謝您!

老師,我感謝你們!是你們辛勤的教育我們。我們身上散發的智慧之光,永遠閃爍著您親手點燃的火花。

老師,贊美您的詩句有很多!烏申斯基的名言--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愛因斯坦的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都是在說您偉大的成就啊~

老師無論我有千言萬語也無法形容我對你的敬愛!你在我心中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