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的早晨范文

時間:2023-03-16 04:3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苗嶺的早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拂曉,一只長著藍色漂亮羽毛和鑲嵌著寶石般眼睛的小鳥,唱起了歌,開始婉轉啼鳴,小鳥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太陽也站上了地平線,泛起了魚肚白。第一束陽光穿過了那茂密的樹葉,原本籠罩著白霧的苗嶺一會兒就變得清晰起來,各色的野花都從夢中醒來,搖著花朵向太陽公公致敬,樹葉上的露珠滾了下來,滋潤了苗嶺的大地。一陣晨風徐徐吹過樹葉,唱起來了沙沙的合奏曲。

隨著那只活潑小鳥的叫喚,整群鳥都蘇醒了過來,唱起了那優美、動聽的歌,樹上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成年鳥兒飛到田間去捉蟲,小鳥們在互相嬉戲和打鬧。此時,苗族勤勞的人們也起床了,男的勞動力一早就背著耕犁下田干農活了,婦女們則在家里紡織布匹。小孩也拿上課本,拉著黃牛到山上放牧去了,老人們也沒有閑著,一大早就去喂鴨養雞了。太陽公公越蹦越高,陽光照滿了整個山寨,小溪開始了叮咚叮咚唱起歌來。

不一會兒,苗嶺的煙囪冒出裊裊炊煙,大家都停止了勞作,趕回家吃早飯了,村子又安靜了下來。太陽越升越高了,苗嶺一天的早晨就這樣結束了。

篇2

關鍵詞:聲樂演唱;民族特色;苗家飛歌;聲情并茂;苗嶺的早晨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6-0110-02

一、緒論

聲情并茂,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達的感情都很動人。聲樂藝術是一門用聲音表達的情感藝術,好的歌唱應該是感情真實動人、聲音優美悅耳。聲情并茂、形神兼備是我國傳統美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聲樂表演理論上的一項重要內容。一首優秀的聲樂作品,只有通過聲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賦予它本身的生命力。優秀的聲樂演唱者,一定要分析大量的作品,積累各類作品,總結出共同的規律,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參與到歌詞歌曲的創作中去,有目的地,有意識地去體會、分析、設計音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充分、更完美地表達作品的深刻內涵,挖掘詞曲作者所要表達的豐富的創作意境。

除了天生的感覺好以外,后天的訓練至關重要。包括對音樂審美、藝術修養的培養及鍛煉是必須的。從一點一滴做起,通過對聲樂演唱中聲與情之間辯證關系的分析,體會以聲傳情、以情帶聲對歌唱的重要作用,并進一步做到如何達到聲情并茂這一歌唱的最高要求和基本原則。下面我們將以《苗嶺的早晨》為例,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正確的分析歌詞和作品的曲式結構等八個方面進行論述,以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如何聲情并茂地進行演唱。

《苗嶺的早晨》是湖南著名作曲家白誠仁先生于1975年創作的一首口笛樂曲。最早由俞遜發“原創”演奏,后又被白誠仁先生改編成聲樂作品。這首歌曲具有濃郁的山村少數民族特色,要將這首作品把握好是相當不易的。作品要求唱出活潑、甜美、俏皮、靈巧的色彩,歌中大大小小的彎兒都要拐得特別舒坦。作為演唱者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就很難駕馭作品,很難將作品的豐富內涵表達出來。要唱好這首歌曲,除了音樂感知能力;良好的嗓音條件和聲樂技巧;一定的文化、音樂修養等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對所演唱作品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則基于對作品內容與藝術表現手法的認真分析,再經恰當的演唱處理后,才有可能準確地創造性地表達出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作品所希望的藝術效果。?就如何聲情并茂地唱好這首作品,本人以良好的嗓音條件和聲樂演唱技巧為前提,將著重從作品內容與藝術表現手法這兩個大的方向來進行分析,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二、作品分析

(一)創作背景

《苗嶺的早晨》由湖南著名作曲家白誠仁先生于1975年創作,當時菲律賓總統及夫人來華訪問,為了向外賓展示我國的民族音樂特色,國家文化部特命白誠仁先生創作了這首極富山村少數民族特色的口笛樂曲,后來被白先生改為聲樂作品。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很注重自然的生活功,所有畫面都來自真實的生活,從雨霧撒開到鳥兒歌唱都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苗寨的早晨萬物蘇醒的情景,可謂絲絲入扣,讓人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湘西。

(二)歌詞分析

歌曲音樂的獨特之處在于有歌詞。歌詞通常采用高度概括的寫作手法,用詞十分凝練,在詞面的背后往往有著更深廣的寓意。在實際的聲樂演唱過程中,我們首先也要大聲標準地朗誦歌詞。通過朗誦歌詞使無聲的語言變成活躍而生動的有聲語言。同時還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語感和語言動態美,體現歌曲的內涵,更有助于我們歌唱時的咬字和發音。《苗嶺的早晨》歌詞優美,描寫出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美麗風光。“白蒙蒙的晨霧撒開了,毛絨絨的鳥兒唱歌了,酣睡的森林醒來了……”。歌詞把苗嶺早晨欣欣向榮的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們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副苗家山寨圖: 峰巒起伏的苗嶺在晨曦中漸漸顯出清晰的輪廓。樹木、山戀、青山、小鳥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呼吸著春天早晨溫暖、清新的氣息。樹木、青草舒暢地伸展著身軀,山花在晨曦中綻放出花蕾;小鳥從窩里飛出來,驕傲地站在枝頭上。清脆悅耳的鳥鳴劃破了清晨的寂靜。傾刻間,山林里熱鬧起來,一曲百鳥奏鳴曲在苗嶺春天的早晨奏響。在看完歌詞后我們能立即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贊美這樣秀麗的風景,了解歌詞所表達的意境之后我們便能正確的把握作品的演唱風格和情感意境,同時也為我們在演唱時的情感注入了依據。

(三)曲式結構

歌唱的目的是運用聲樂技巧表達作品的思想內涵,給人以美的享受。在分析聲樂作品的歌詞、背景之后,對歌曲的音樂結構作一些必要的剖析是非常必要的。正確地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將有助于深化對作品的理解。《苗嶺的早晨》是一首典型的三部式結構聲樂作品,其結構圖示為A+(A1+B+C+B1)+A。曲調由G宮調式轉下屬C宮調式再回到G宮主調式。作品音域很寬,曲中加入特色的民族花腔也是本曲的一個創作亮點,這是典型的民族創作技法。在使用民族素材的過程中巧妙結合西洋的創作技法,使用三部式結構曲式,使作品既保持著民族獨特風格又不失曲式結構上的創新。第一段呈示部以富有苗族音樂特色的“飛歌”旋律,用花腔的演唱技巧模擬百鳥在晨曦中清脆婉轉的鳴唱,把人們帶進山巒起伏的苗家山寨,這里有晨霧、鳥兒、雄雞、牯牛;第二段展開部由呈示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結構為復雜的多段式結構。歡快、熱烈的勞動節奏展現苗族山寨繁榮的生活情景,“木樓的炊煙升起、牧童上山、苗家出工、古老的山寨沸騰了”,表達了苗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愉悅心情;第三段是再現部。短小的結尾,與第一段遙相呼應,再次重現苗族山寨的秀麗景色。再現手法的運用更加深化了作者對苗家山寨幸福生活和秀麗景色的無窮贊美這一主題思想。

(四)音樂風格

考察一首聲樂作品的風格時,一般都離不開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民族等等這些因素。音樂有著明顯的地域性,文化差異的不同在音樂上則表現為各具特色的地域或本民族特有的音調。如內蒙古民歌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江南小調旋律修飾細膩華麗,曲風柔宛嫵媚;陜北信天游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調,曲情則蒼涼凄涼。在創作過程中,曲作者常常會有意識地運用自己比較熟悉的某地區或某個民族的音調作為素材溶于自己的創作之中。《苗嶺的早晨》取材于湖南的大湘西,有著深厚的苗族音樂色彩。整個樂曲以苗家“飛歌“的特性音調為基礎,加入特性的降mi音,極富地方色彩。在技法上,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和發揚著苗家文化,描繪出一幅苗族山寨晨曦的美麗圖景。苗族“飛歌”高亢嘹亮,唱時聲震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演唱者在演唱時可以盡情拖腔,拖音的長短,憑歌唱人氣息的長短而定。

三、演唱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緒

音樂以抒發感情見長,歌曲作品多以抒發某種感情為主。《苗嶺的早晨》樂曲奔放而不失優美,熱烈而不失雅致,這首歌不但音域高,還有大量的跳音和音階,那么合理的把握基本情緒就有一定的難度。前面的呈示部部分需要唱出苗寨早晨清新而不失生機的甜美韻味,見(圖1)。

第一段我們要正確的把握作品的情緒,這段運用苗家“飛歌“的特性音調,追求意境美。音色要求淡雅、清新、舒展,唱出苗寨早晨萬物蘇醒,清脆的鳥鳴劃破了早晨的寂靜,太陽沐浴著大自然,一切即將沸騰的情景。第一段的寫作也為后面的第二段做了很好的鋪墊,預示熱鬧的場面即將來臨。第二段則要唱出苗家兒女載歌載舞,苗寨沸騰后的熱鬧、歡快場面。整個展開部分為四個小樂段,第一段是呈示部的發展,曲調要求唱得輕巧。接著第二段出現了轉調,如下圖(圖2)

這時需要用花腔來進行演唱。同時我們也要清楚這里的轉調有兩個作用,第一:在旋律上增加色彩的對比;第二:在技法上為后面的人與鳥的對話做鋪墊。第三段(見圖3)

在速度上和后面(見圖4)

第一段有了很大的對比,這里節奏很慢,但要求唱得有彈性,聲斷氣不斷。同時節奏型的寫法也是模擬了鳥鳴的速度。第四小段是描寫人與鳥的對話,這也是全曲的一個,人聲與鳥鳴結合,積累性的把作品推向音樂的最高點。最后結尾處歌者需要有很好的氣息支持,用圓潤、清脆的音色來表達苗家人民預祝豐收的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天空越來越亮,峰巒起伏的苗嶺完全沐浴在春天的陽光之中… 苗家山寨的畫面在人們的視野中越走越遠,直到消失,同時也暗喻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憧憬。

(二)速度、力度、音色的處理

在演唱時通常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不同音色的對比變化以更好地獲得作品所期望的藝術效果。《苗嶺的早晨》這首作品有大量的跳音和音階,要求歌者有扎實的聲樂演唱功底和靈活的花腔技巧。引子部分的苗家飛歌特性音調要唱處高亢嘹亮的音色。歌曲中的強弱對比要明顯,每段的音色結合歌詞的意境也要有不同的變化,在演唱過程中,要嚴格的對照作品的強弱記號和譜例的要求來進行演唱。尤其是呈示部部分一定要追求詞曲的意境,不能盲目地追求音色和音量,力度上應由弱到強,展示著苗家山寨由晨曦蘇醒到舒展身軀到山寨沸騰這一過程。

(三)歌唱的呼吸

在演唱過程中,歌唱的呼吸是非常重要的。歌唱的呼吸是藝術的呼吸,要通過這種呼吸達到對聲音的控制,對感情的控制,對歌曲強弱快慢等多方面的控制。有好的呼吸才能有好的聲音。正確、科學的呼吸技巧是支撐聲音流暢、圓潤的基礎。通常,我們無論在演唱還是學習過程中都是提倡用嘴吸氣,這里我大膽的提出在演唱《苗嶺的早晨》這首歌曲時,建議使用口鼻同時吸氣,通常我們在各種權威的書籍上也有提到口鼻同時吸氣將會吸得更深,有助于發聲。《苗嶺的早晨》是首典型的中國民歌,結合戲曲的呼吸方法可以使音色更甜美、嘹亮,口鼻同時吸氣也可以抬高發聲的位置,有助于頭腔共鳴,這時的聲音會更加有穿透力。

(四)身段與表演

歌唱表演在整個演唱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神形兼備是我國傳統的美學基本原則之一,歌唱者在臺上不僅要歌唱同時還要有舞臺藝術表演。恰到好處地表演也直接體現了歌者對作品的理解,優美的歌聲與“神形兼備”的舞臺藝術表演相結合,就能使歌聲更加傳神,表演更加形象化。《苗嶺的早晨》第二段是整首作品的華彩樂段,這時也是歌唱情緒的最高點,歌者應以配合歡快節奏感的肢體語言來共同歌唱,帶動觀眾的激情,達到以形助唱的藝術效果。

四、結語

演唱作為音樂的特殊表演門類之一,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它帶給觀眾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實、最有力的。好的歌唱家通過塑造真摯、生動、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撥動人們的心弦,讓人隨著音樂的旋律律動,感受著歌者飽滿的激情。總體來說,在演唱一首作品時,首先應該對歌曲進行細致地分析,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充滿激情的演唱。演唱時真情的流露感染著觀眾,同時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反過來又影響著表演者,歌唱者與觀看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達到以聲傳情、以情帶身這一演唱藝術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劉朗主編.聲樂教育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李曉貳著.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4]孟錦慧、紀冬泳編.民族聲樂獨唱歌曲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5]張前、王次著.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韓斌著.20世紀歌唱大師[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篇3

關鍵詞: 段啟誠 二胡曲 《苗嶺早春》 特色 影響

一、段啟誠生平及其創作

段啟誠,著名二胡教育家、作曲家,1924年3月出生于四川溫江,1945年入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學習作曲,同時師從二胡大師俞鵬先生和著名作曲教育家劉文晉先生,專攻二胡和作曲專業,1950年畢業。他是建國后我國西南地區建設和發展民族音樂藝術的元老之一。由于他知識廣博,學貫中西,故而在二胡教學藝術、創作藝術,以及二胡演奏和學術科研方面均有其獨特的建樹,因而享譽二胡藝壇,深得同行的敬重。

段啟誠先生成名甚早,年輕時即已名揚蜀中樂壇。他早年在舞臺上詮釋的《詠懷曲》、《琵琶韻》、《光明行》、《空山鳥語》、《山村變了樣》等,不但深得聽眾贊賞,而且博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好評。段啟誠先生的二胡曲作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其中不乏非同凡響之作。他譜寫過各種技術程度的二胡練習曲20余首,如根據云南漢族民歌音調創作的二胡曲《彌渡情歌》(上世紀50年代中期由人民音樂出版社選入《二胡曲集》第一集出版),根據同名漢族民歌改編的二胡曲《孟姜女》(發表于當時的《川西音樂》),根據四川涼山地區彝族音調創作的二胡曲《大涼山狂想曲》(1961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選入《二胡曲集》出版),根據貴州苗族“飛歌”音調素材創作的二胡曲《苗嶺早春》(以下簡稱《苗》,由上海音樂出版社選入《二胡曲集》第八集出版),等等。除上述曲目外,段啟誠先生還有一些經常在舞臺演奏或錄成磁帶的二胡曲,例如《蝶戀花》(根據蘇州評彈音樂創編)、《櫻花》(根據同名歌曲改編)等,以及其他一批根據同名樂曲或歌曲改編的二胡曲,例如《采茶撲蝶》、《小黃鳥之歌》、《楊柳葉子青》、《苗族山歌》、《快樂的彝家》、《瀏陽河》、《放風箏》、《牧羊姑娘》、《快樂的羅嗦》、《馬幫》、《槐花幾時開》、《康定情歌》等。

段啟誠先生現為四川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音樂家協會顧問,中國二胡學會顧問。其藝術生涯被收入《中國音樂家名錄》、《中國當代藝術節名人錄》。在學術研討上,他撰寫的《白居易的音樂思想》、《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淺談王光新國樂觀》(刊于成都出版社《黃鐘流韻集》)、《論二胡演奏的思想、情感、技巧》、《二胡教學筆》、《二胡曲“漁舟唱晚”的音樂分析》先后發表于四川音樂學院學報《音樂探索》。其與肖前勇先生合著的《二胡名曲欣賞》(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頗受國內音樂院校二胡專業教師和業余愛好者的贊賞。他曾先后赴武漢、昆明、西安,到當地的音樂藝術院校進行講學或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還在四川大學、華西醫科大學開設音樂欣賞講座,為傳播民族音樂作出了貢獻。

二、《苗嶺早春》分析

二胡曲《苗嶺早春》是由段啟誠先生于1978年到貴州臺山地區苗寨采風時,根據當地苗族民歌“飛歌”為素材創作而成的。全曲以鮮明濃郁的苗族情韻,描繪了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季節,一群苗家青年男女踏著蘆笙音樂、袖舞裙翻狂歌熱舞的生活場景。全曲共分四個樂段:

第一段:引子:由鋼琴伴奏引出,在鋼琴的伴奏帶領下引出二胡,直接展現苗嶺早晨的美麗景色,給人以清新、亮麗、舒暢的感覺。

第二段:慢板:借用苗寨“飛歌”中自由、浪漫的旋律,從容地抒發出苗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贊美。全段共分六個樂句,其中以兩個樂句為一節。

第一節(1―6小節、7―12小節):這兩個樂句為并列結構,G宮調式,中間加偏音 構成苗族音樂特有的色彩。節奏自由、舒展,寫作技法上運用大量切分音、頓音、倚音。

第二節(13―16小節、17―24小節):這兩個樂句節拍為 與 進行,形成對比樂句,G宮調式。節奏自由、舒展,旋律多級進,技法上運用了多次的前倚音、裝飾音、連頓弓、六連音,并第一次出現模仿苗家蘆笙的一弓雙音的演奏手法。

第三節(25―28小節、29―33小節)。本節第一樂句為對比樂句,高音旋律與中音旋律進行對比。第二樂句是第二段與第三段的過渡樂句,引出第三段。技法上本節最后運用了連續的tr跳音和11連音的連頓弓,在樂曲演奏上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綜合以上本樂段頻繁使用裝飾音、連頓弓(當時是沒有的)、連續顫音,以及一小節的一弓奏雙弦(模仿苗家蘆笙)等演奏手法,更能深刻表現出樂曲自由、寬廣、舒展、抒情的意境,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三段:行板:表現苗寨男女歡歌曼舞的美麗景象。在節拍使用上,打破了過去方整性的框框,在二胡曲的舞曲中率先使用了復拍子(包括2/8、3/8、4/8、5/8等),這種打破方整窠臼,在變中求變的做法,既增添了樂曲的色彩,又形成了審美中“非對稱性”的美學蘊含。全段共分六個樂句,其中以兩個樂句為一節。

第一節(34―37小節、38―41小節)。第一樂句表現美麗苗條的苗寨姑娘輕盈的舞步,第二樂句表現粗獷豪放的苗寨男子堅實的舞步。結構為(a+a1)+b對比樂段,分別出現了、和 拍,節奏輕快、富有彈性。技法上首次出現了重音。本段有8小節運用了強有力的連續短弓(表現手法上不同于過去)。樂曲在結構和技法上的創新,更加真實的再現了苗寨青年男女快樂的生活。

第二節(42―49小節、50―59小節)。第一樂句為華彩過渡樂句,連續5小節采用一弓奏雙弦的演奏技法。第二樂句(a+a1)+b為對比樂句,首次出現了拋弓演奏技法。

第三節(60―64小節、65―79小節)。第一樂句為過渡樂段,大篇幅運用一弓雙音對蘆笙進行模仿。第二樂句為華彩樂段,結構(a+a)+b,快速的16分音符和大幅度的重音,更加突出了苗寨音樂的風格,也展示了作者在創作上的新穎手法和創新精神。

第四段:快板:整段快弓的運用,使得苗族男女青年歡快、熱烈的舞蹈淋漓盡致的展現在聽眾面前。本段采用大幅度的拋弓、全段的快弓、四小節三連音節奏、四小節十六分音符重復兩次,在速度上又采用由慢漸快連續性演奏,一氣呵成把樂曲推向,最后在清脆、干凈的兩聲打弦中結束全曲。

三、《苗嶺早春》的特色及影響

《苗嶺早春》創作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這時春回大地,百廢待興,改革的春風令段啟誠先生欣喜不已,他深入山區,探訪百姓,于是產生了這篇優秀作品。《苗》曲創作成功的主要經驗之一,便是來源于生活,是對現實生活“有感而發”。通過描寫苗家人的現實生活,反映了新時期苗族人民生活的可喜變化。如果說,作品頗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催人向上的感召力,是段啟誠先生創作上的一大特色,那么富有鮮明藝術個性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及地方特色則是段啟誠先生創作上的另一大特色。首先,《苗嶺早春》首次在二胡的演奏上運用連續同向的拉弓演奏,加上大段快速的自然跳弓、拋弓、五度雙弦連續演奏、打弦連續演奏的運用,為發展二胡演奏技巧和豐富二胡的表現力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苗嶺早春》作為描寫少數民族的樂曲,風格地道,韻味十足,這也是為演奏家所喜愛、為聽眾所贊賞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段啟誠先生在《苗嶺早春》創作中“快速自然跳弓”技法的引入,雖然給二胡演奏增加了難度(因為樂器的不同,運弓觸弦的方向和位置各異,二胡上演奏自然跳弓較之小提琴則更加困難),但更有助于二胡熱烈、輕快、跳躍情緒的表達,從而大大豐富二胡的表現力。再次,在《苗》曲里三連音節奏由慢漸快地連續使用了48弓之多,這種技法所營造的宏偉氣勢是其它技法所無法替代的。最后,一弓奏雙弦(純五度)的技法在《苗嶺早春》問世之前,未曾有人如此演奏,而段啟誠先生從樂曲中須模仿苗家蘆笙吹奏效果出發,大膽進行了創新性運用。這種技法雖只在樂曲里起了穿插性的作用,但卻憑添了許多酷肖的蘆笙風韻,極大地增強了樂曲的苗家色彩。

《苗嶺早春》問世后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影響,1980年在文化部舉行的中國民族音樂展演中由青年二胡演奏家,段啟誠先生的學生――周鈺首次演奏成功,并榮獲優秀演奏獎(當時最高獎項);在第十四屆“上海之春”比賽中由賀超波演奏,令同行為之一振,并紛紛索要曲譜;《苗嶺早春》在國際中國樂器大賽上由殷眾演奏并榮獲“自選曲目優秀演奏獎”。該曲還由香港著名演奏家黃安源先生演奏并錄制成音帶,在海內外公開發行并廣為流傳。

當今社會,個別曲作技法怪異,樂思玄乎,內容撲朔迷離,遠離時代和生活,有誠心不讓人聽懂之嫌。相比之下,《苗嶺早春》主題突出,貼近生活,富有鮮明的時代感。風格獨特,技法新穎,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藝術創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又一豐碩成果,是民族樂壇一首難得的二胡曲佳作。

參考文獻:

篇4

一、教材簡介

《音樂會》一課選自人民音樂版小學三年級第六冊第四課,包括聆聽歌曲四首、學唱歌曲兩首,它們分別是:

(一)《游擊隊歌》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是中國著名作曲家賀綠汀所作,曲調輕快、流暢、生動、活潑。

(二)《苗嶺的早晨》是由作曲家陳剛根據同名口笛改編的歌曲。樂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嶺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絢麗圖景。

(三)《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德國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創作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五首,它原本是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后被改編成管弦樂曲。

(四)小號獨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芭蕾舞劇音樂《天鵝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號為主奏樂器的意大利風格的舞劇音樂,樂曲為三段曲式結構。

(五)《我是小小音樂家》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歌詞簡練、富有童趣的美國兒童歌曲,歌曲生動地表達了孩子們的一個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聲我是小小音樂家。

(六)《嘹亮歌聲》這是一首曲調規整、詞意富有意境的日本兒童歌曲。歌曲形象地描繪了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對遠山縱情歡唱的情景,抒發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授課對象為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生對學習音樂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有自己的見解,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掌握了正確的歌唱方法,具備了基本的識譜技能,但對輪唱的把握以及對音樂情感的理解有所欠缺,所以輪唱的把握以及對音樂情感的理解應成為本階段學生的訓練重點。

三、教學目標

結合本課內容,圍繞音樂課程標準,本節課制訂了以下三個維度課程總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演唱《我是小音樂家》中,進行創編活動,體驗做小音樂家的情趣。在演唱《嘹亮歌聲》中,實踐輪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現的情緒。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聆聽《苗嶺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風格的樂曲,猶如參加一場音樂會活動,感受不同的音樂作品情緒,給我們一次美的享受,并在這場音樂會中能聽辨各種獨奏樂器的音色如小號、口笛、長笛等樂器。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時值,并能在讀譜實踐中運用,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四、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通過感受、體驗、探索、實踐等多種形式,感受不同音樂作品的情緒,能聽辨獨奏樂器的音色,這是教學中的重點;能夠帶著美的情緒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緒,并能夠較好的完成輪唱歌曲的演唱,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五、教法說明

許多美學家認為,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同時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所以通過以下的設計,讓學生在音樂中認識美,在生活中尋找美,在未來里創造美,讓美融入每一個孩子的心里。具體做法:情境法、教唱法、演示法、實物教學法。

情境法:通過電子設備和有感情的語言,來為學生創設出一個生動可聯想的音樂環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探究心。

教唱法:語言精練、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通過教師正確的范唱,使學生更直接的感受到歌曲的情緒,激發學生興趣。

聽唱法:通過讓學生直接欣賞、感受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聽后再歌唱,歌曲的難點就更容易解決,增加學生信心,更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演示法:通過教師的圖片、教具演示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學習內容,使課堂節奏更加緊湊,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實物教學法:播放視頻文件,讓學生模仿文件中的舞蹈動作,從情緒、韻味上著手完整并完美的學習該作品。

六、學法指導

在合理安排教法的同時本節課還十分注重學生學法的引導,使學生不僅要學會還要會學。具體做法設計為: 模仿法、教唱法和聽唱法。

模仿法:模仿視頻、置身情境、更完整的學習歌曲。

教唱法:通過老師的教唱,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給能更加生動的認識到歌曲,了解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情緒。

聽唱法:通過聽、能夠培養學生的聆聽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聽中隨音樂歌唱,進一步感受音樂的情緒。

七、設計理念

根據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定位是讓學生會學,即自我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始終堅持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等教育理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發現、創造等活動過程中享受、掌握并創造音樂的美。通過聆聽以及歌曲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到音樂會愉快的場面,感受人們的愉悅之情,還能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歌曲。這樣一來,既在無形當中也打破了以往枯燥的學習歌曲、記憶歌詞的教學模式,又體現了學生自主,師生合作的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教學過程

篇5

一、學會聆聽,培養音樂的耳朵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傳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腦中樞神經,能夠使人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化物質,從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說,人只要有健全的聽覺,就能夠聽音樂,但人僅有健全的聽覺,卻不一定能聽懂音樂。馬克思說:“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古人云:“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如果想通過聆聽深刻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就需要具有“音樂的耳朵”。

“音樂的耳朵”是要通過培養訓練才能獲得的。在欣賞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和聲、速度、力度、調式、織體等各個基本要素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逐步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使轉瞬即逝的音樂給他們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賞歌劇《白毛女》中《北風吹》這一唱段時,可先讓學生完整地傾聽音樂,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細感受樂曲中旋律的走向、節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特別是樂曲第七小節中休止符的處理,更進一步地從音樂的角度分析樂曲,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緒,最后感受到喜悅、祈盼的情緒特點。

二、聆聽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豐富的想象力是欣賞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樂是抽象的藝術,這一點是它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最大的區別,但并不是說音樂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要素使模糊的東西具體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自由想象,發揮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樂作品。

例如,在欣賞陳綱編曲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時,應啟發學生注意聆聽樂曲中模仿鳥鳴的聲音和力度的變化,引導他們自然地聯想到這是描寫早晨的音樂,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過分析樂曲的旋律素材運用苗族音樂的特點,最終聯想到這是苗嶺的早晨。

三、反復聆聽,充分發揮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類不同器官之間的相互聯通。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擾,實際上卻相互感通,我們經常會在欣賞一幅花鳥畫的時候,仿佛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在聽賞一首抒情曲時,仿佛看到了青山綠水的景象。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白居易的《畫竹歌》中“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中“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也都說明了這一點。例如,在欣賞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月光》時,可讓學生在第一次聆聽時,利用手中的紙筆,畫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色彩與線條,把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來,再請學生根據自己所畫的內容為樂曲起名。第二次聆聽時,可請學生朗誦法國印象派詩人魏爾倫的詩《月光》,進一步感受樂曲意境,最后出示莫奈的名畫《日出一印象》,讓學生邊看畫面邊聆聽音樂,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欣賞教學中,還可以調動其他各個器官,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如拍手、點頭、跺腳、晃身、演唱、舞蹈等與聽覺相結合,讓“音樂的耳朵”和運動的身體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發揮各個感官之間的通感作用,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發展藝術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聆聽多樣化的音樂

我國著名音樂家朱踐耳先生主張音樂家必須具備四副耳朵:聽古典音樂的耳朵、聽民族民間音樂的耳朵、聽現代音樂的耳朵、聽流行音樂的耳朵。這一觀點在普通中小學的音樂欣賞教學中也同樣適用。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音樂作品,對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大有裨益。可以說,音樂欣賞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與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的音樂作品可以涉及諸如歷史、地理、自然和風土人情等許多方面,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篇6

關鍵詞:學生 音樂 能力 培養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優美健康的音樂是審美主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不是讓學生認識一兩條音樂藝術規律,也不是學會一兩種音樂技能,而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也是一種與美的感動相結合的教育,是滲透于人的心靈的情感教育。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感受能力,能夠喜歡音樂、懂得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接受并創造音樂,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探索.下面就談談自己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讓學生在“律動”中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

好動,注意力不穩定是小學生的特點之一。“律動”可以刺激和激發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對音樂產生興趣。因此每節課開始,我采用聽賞不同的音樂,即興編一些同學們喜愛的容易接受的動作,帶領學生表演。孩子們情緒高昂開始了音樂的學習,在歡快的氣氛中感受音樂。我還常常根據歌曲的內容編了一些“律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教《數鴨子》一課,先啟發學生想象小鴨子的形象和老爺爺的模樣,再讓學生隨著音樂自編一些動作,邊唱邊表演。歡快的情緒,自身詼諧的表演,激發了他們熱愛學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學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又如:教一些少數民族的歌曲時,老師首先根據不同民族特色的音樂,邊范唱邊表演動作,讓學生產生好奇感,使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聆聽民族歌曲,感受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二、讓學生在“趣味游戲”中感受音樂的節律

運用各種趣味游戲,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培養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等能力。感受音樂帶來的情緒,加上游戲比賽形式,更能滿足小學生強烈的參與心理和競爭心理。比如:我用《貓捉老鼠》的音樂游戲來訓練學生的聽辨能力。讓四位學生分別戴上老鼠頭飾,手里拿一張旋律卡片,其他學生扮演貓的角色。老師在四個卡片中任選一個在琴上彈出,哪一位學生先聽出來,就來指著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師最后評出捉老鼠的能手并獎勵他。再如:我用《開火車》、《拍拍手》等游戲來訓練學生感受音的快慢、強弱。改變以往一味地學習音樂中力度、速度的變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讓學生在演奏打擊樂器中體驗音樂的歡樂氛圍

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孩子們對任何新鮮的事物都充滿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演奏打擊樂器,能充分調動他們的這種積極性,也更能激發他們對音樂課的喜好之情。我們一般把打擊樂器放最后演奏,我覺得打擊樂器可以隨時用在音樂課上。例如:每堂課我請同學們用打擊樂器演奏自己喜歡的節奏,說說自己的事,同學們生動地創造自己的節奏型。我還要求學生自由組合,運用打擊樂器或自制樂器表演音樂劇。以《夏天的夜晚》為主題,同學們模仿自然界的聲音,把他們獨有的音樂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學唱歌曲時,我也鼓勵學生用打擊樂器表現音樂情緒,創造自己喜歡的節奏。除了這些方面,我還把打擊樂器用在欣賞民族樂曲時。比如:聆聽《鴨子拌嘴》這首樂曲時,先讓學生邊聽邊想,然后問他們:“這首樂曲用了哪些打擊樂器的,你能試著演奏嗎?”同學們很高興地演奏起來,當老師配上有趣的故事,學生的課堂氣氛頓時達到了。學生們玩得開心,也學得開心,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調動了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合作精神。

四、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提高對音樂的審美情趣

如果一位音樂教師還具備一定的繪畫技巧和電教手段,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來服務于教學。課上運用幾筆簡單的圖畫和電腦畫面,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在鑒賞《苗嶺的早晨》這首樂曲時,老師可以借助電腦動畫展現一幅美麗的苗嶺晨景圖: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遠處,群山綿延,一條小溪在山谷中靜靜流淌。近處,小樹林里小鳥嘰嘰喳喳的唱起了歌,幾位苗族小姑娘正去山上干活。學生們邊聽、邊唱、邊想,充分調動感官,觸景生情,體會樂曲的意境。這樣通過“圖畫”輔助聆聽,使學生能進一步地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體驗到音樂的美妙境界,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篇7

關鍵詞 音樂素質 音樂欣賞課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Some Sentiment in Music Teaching

SUN Lijun

(Yantai Zhifu Fenghuangtai Primary School, Yantai, Shandong 264002)

AbstractAccording to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its requirement is to enhance students' quality of music, promote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sustain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for the new curriculum's requirements, I talk about my feelings in enjoying music lessons, music, singing teaching curriculum basic knowledge of music,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music quality; music class; education reform

《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采用豐富多彩的呈現方式,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學習材料,提供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音樂學習活動線索,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促進音樂學習方式的改善,針對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談談自己對音樂課的一點感悟:

音樂欣賞課一直是我們作為音樂老師最頭疼的內容,一節課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教師的備課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欣賞課如果準備不夠充分,學生容易引起混亂,課堂紀律難以把握,欣賞的內容也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要想上好一節欣賞課,最起碼的,教師要熟知教材,了解樂曲,以便于在對學生講解時胸有成竹,即便學生提出很多質疑的問題,教師也能夠對答如流;在樂曲的分析上要課前仔細聆聽,段落的劃分,所要表現的意境,以及欣賞后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也就是欣賞本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都要很清楚;學生情況是怎樣的,班級之間差異是什么,等等,看似一節簡單的欣賞課,所覆蓋的內容及要求是很嚴格的。上課時只能一次成功,我們要對學生負責,對自己的職業負責。

例如在欣賞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這首曲子時,在備課時設想了好多環節,樂曲的曲式結構是很明顯的,孩子們在聆聽后回答應該沒有問題;樂曲所表現的意境設想大部分孩子也都能夠聽出來,但是最為關鍵的是怎么樣能調動孩子一遍遍的帶著問題欣賞樂曲,經過深思熟慮最后設想為,給孩子們導入初聽一次音樂后,我將帶領孩子們模仿演奏小提琴,加上動作來聆聽音樂,在感受音樂的同時盡量把音樂的節奏還有表達的情緒拉出來,孩子們都很自我陶醉,等目的達到了,再一一問出我的問題:樂曲的段落?表達的意境?還可以用什么表現音樂?孩子們有的畫線條,有的用身體做律動,總之,我們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就掌握了《苗嶺的早晨》這首樂曲。

其次,音樂課表演唱歌曲的教學方法也很至關重要。同樣是一節唱歌課,教學方法的不同會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些要求,我在進行音樂課的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對表演唱歌曲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后大家匯總,找到一套適合全體的教學方法。每當學唱一首新歌曲時,先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導入新課,然后聽賞樂曲旋律,慢慢得隨著音樂旋律加入歌詞的節奏,通過不同的形式拍擊出來,在感受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學會歌曲。同時,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內容,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音樂歌曲的見解,促進他們上音樂課的積極性,改變他們對音樂課的態度,由以前的不喜歡到喜歡。

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為學生提供開放的、主動的學習空間,學生就能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把學習音樂當作一種樂趣。上課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果,有因必有果,因此在備課時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提前通過不同的音樂,設計出整節課的思路,只有教師有了充分的準備才會很有信心地走進課堂,面對學生不懂得疑問也會對答如流,讓學生感到原來音樂課除了學會唱歌還會學到許多的知識,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的新音樂課程除了增加了很多聽賞的音樂內容以外,還增加了很多基本樂理知識的教學內容。音樂知識的學習不僅讓學生在聽賞音樂作品時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學唱歌曲時能更好的詮釋歌曲,甚至能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創作簡單的音樂作品,達到更好的感悟音樂的目地。孩子在明確了教師所提出的要求,可以根據給出的節奏或者音符創編出一首首或者動聽,或者簡短,或者抒情的小樂曲,在教師看來或許會有這有那的小問題,但是孩子的創造精神是可嘉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也當了一次次小小的作曲家,那份愉悅是我們作為音樂教師所向往的。我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小學音樂課上的重中之重就是讓孩子在音樂中感受美,學會鑒賞美,這才是最終的目的。這種能力素質的培養上,教學成果難以顯現,更不易被人們認可。所以很多音樂教師就干(下轉第99頁)(上接第83頁)脆死搬語文、數學等學科的評估方法,以音樂知識掌握的量,識譜、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內容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我們對學生學習音樂的評估方法應加大改進,在重視理論知識的同時,關鍵在于考察學生是否真正的懂得欣賞美、鑒賞美。

篇8

    有經驗的老師想法子把“不懂”的音樂變為“懂”的音樂,把不熟悉的樂曲變為熟悉的樂曲,把無意注意 轉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著讓兒童聽音樂,而是利用插圖讓兒童“看”音樂,喚起聽音樂的興趣與注意; 利用兒童愛聽故事的心理,結合音樂故事聽音樂片斷;用動作表演將兒童置身于音樂情境,獲取身心快樂。用 兒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樂的一天”,兒童不僅不覺得音樂陌生,還覺得音樂說的是自己的事,覺得音樂真 有趣。

    鑒于七歲兒童多無意注意和活潑好動、自制力弱等特征,音樂欣賞要貼近兒童生活,符合兒童認知心理和 認知水平,創造條件(如一首歌、一首詩、一幅畫、一個游戲、一個故事等)把陌生的音樂轉化為熟悉的音樂 ,同時重視身體活動去感應音樂,獲取音樂帶來的快樂。一年級要著重培養聽音樂的興趣和聽音樂的習慣。我 教二年級《在鐘表店里》時,探索他們的欣賞能力:

    方案一,告訴題目,全憑“聽”去感知音樂;方案二,告訴題目,并用“符號”提示作品結構,在“聽” 中感受音樂;方案三,告訴題目,用“啞劇小品”表現作品內容,邊看邊聽音樂。三個方案分別在三個班實施 ,實施結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聽賞的兒童,對作品的感知大體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許多鐘、修 鐘、愉快勞動;模糊的感知有:鬧鐘聲誤為掛電話,杜鵑鐘聲誤為鳥叫,密集快速的音樂誤為有人跑,狼來了 ,很緊張,鐘擺聲誤為走路聲,上發條誤為鋸木頭聲,有人咬生地瓜的聲音。采用“方案三”聽賞的兒童,把 握作品內容較準確,感受到工人認真修鐘,修了一架又一架,到處是鐘聲、鈴聲,工人在愉快勞動。聽賞結果 表明:二年級兒童具備一定的音樂聽覺能力和聯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備“符號”式的抽象思維能力(方案 二),直觀思維能力較強(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兒童的欣賞筆記是這樣寫的:

    “有一天,鐘表店的老爺爺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聽了聽,很滿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 ,又修好一些,很滿意,又唱歌跳舞。接著,把所有的鐘都修好。各種各樣的鐘都響了,好像在說:謝謝您, 老爺爺,11點了,您該回家了。”

    由于二年級兒童的注意力在加強,聯想、想象能力有明顯的發展,直觀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強,因此,要 用“看看、說說、想想、畫畫、敲敲、打打(打擊樂)”幫助兒童聽賞音樂。

    一位老師教三年級,學生欣賞《我們的田野》,從插圖入手啟發學生傾聽音樂,發揮想象,順序是:稻田 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聽時教師指示:“聽完音樂,請說出你對音樂的感覺。”學生:“優 美、動人、平靜、寬廣、愛睡覺、難聽。”教師問:“請說出你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學生:“音樂慢慢的 、聲音柔柔的”(指優美);“音樂很慢,好像很快樂”(指動人):“音樂慢,音長”(指寬廣);“愛睡 覺”是因為音樂舒展、起伏、溫柔;“難聽”來自對多聲部音樂聽不清楚。第二遍聽時教師指示:“請同學們 仔細分辨音樂中有幾種聲音(實際指有幾個聲部)?”學生:“三種、兩種、四種。”教師問:“請說出理由 ?”學生:“一人演唱,還有人跟著唱”;“一種聲音好聽,其他聲音不好聽”;“有尖尖細細的聲音,也有 低低粗粗的聲音”。第三遍聽時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學生有的哼一、二小 節,有的哼一句,有的邊聽音樂邊哼唱,有的看課本哼唱。

    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轉折期,是欣賞心理由簡單向復雜,由表象向入里發展的過程。從上例看出,三年級 學生已能“聆聽、分析、思考”音樂,大致能從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聽去 想。有些學生已有了初步的多聲部感知能力。這一時期,學生還不具備音樂術語概念,師生的交流,要避免過 多使用音樂術語,教師要善于將音樂術語轉化成學生聽得懂的話,又要把學生的話歸納到音樂術語上。

    四年級學生在欣賞《苗嶺的早晨》和《瑤族舞曲》時,均能從節奏、速度、樂器音色、拍子改變等認識作 品結構、音樂層次和音樂情緒。一些學生還能聽出樂曲的末段音樂語言與首段相近,這說明他們欣賞能力有了 進一步提高。在細聽中,他們能結合音的長短快慢、高低強弱、音色性能展開聯想和想象,如,欣賞《苗嶺的 早晨》時,學生說:“太陽出來了,陽光射進樹林,一鳥醒來站在高樹梢上快樂的練聲,眾多小鳥聽到后也都 起床跟著練聲”(A段);“鳥兒非常愉快,嘰嘰喳喳,人們唱著歌,跳著舞,開始一天的生活”(B段);“ 再次表現清晨的清新、美麗的景色”(A段)。因此,欣賞教學要精心策劃,整體音樂的感受達到什么要求,細 聽音樂達到什么要求,都要具體設計。要立足“聽”去感知音樂,立足“想”去認識音樂,激勵學生談自己聽 音樂時的內心感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審美評價。

篇9

當年,小學剛畢業的俞遜發用兩毛錢買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支笛子,誰知道,就是這支笛子開啟了他與音樂長達半個世紀的藝術旅程。后來他又師從陸春齡、馮子存、劉管樂、趙松庭等笛子大師,挖掘和開創了十七種新的吹奏技巧。七十年代,他研制出口笛,并用口笛吹奏了《苗嶺的早晨》,一時間風靡全國。之后,由他創作、改編的《秋湖月夜》《瑯琊神韻》《妝臺秋思》《匯流》等樂曲,具有藝術、人文和哲思的高度,一直是中國民樂中的經典之作,法國樂壇稱他為“中國魔笛”。俞遜發先生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自不需我再贅述。在他身上,一直深深感動我的,是他的笛音可以穿越時空,直入唐宋詩詞之意境。他的笛聲沒有停留在兒女情長上,而是充滿著對生命的哲思和對靈魂的安頓。

俞遜發先生不愧是笛藝大家,他的笛聲音色醇厚、行氣堅實,令每一首再普通不過的笛曲在他的演繹下能出神入化,蕩滌市井的煙火俗氣,變得純凈、脫俗、清新。不管是難度大,還是舒緩柔和的曲目,在他的吹奏中都不慍不火、不起鋒芒、不帶波瀾,在完全不炫技的演繹中,令聽者如癡如醉、心生共鳴……因為他將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了他摯愛的藝術中,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全部凝結在每一首曲目、每一個音符上。

記得佛家有一句話“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說的就是一個人在迷失的狀態,老師會幫你渡過難關;等到自己悟道之后,應該是自己來渡。而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領悟力和創造力尤為重要。若僅是師從傳統,卻沒有自己的時代價值,那么一定會湮沒于傳統的浩瀚時空里。而在這一點上,俞遜發先生博采眾家之長,不落傳統窠臼,在深厚的傳統根基上,他不斷地反思:“如果自己吹奏了幾十年,還在吹奏前人的曲子,那么自我的價值在哪里?如果大家都這樣的話,藝術就永遠不會進步,反而要退化。”他覺得在師承前人的同時,還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填補新的東西。于是,才有了后來他創新的十七種吹奏方法、研制的新樂器口笛以及改編和創作的一系列經典曲目,在笛界打開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也實踐了自己的生命哲思。他研制的口笛,造型極為簡單,可是簡單的造型卻承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意象,簡單的一兩音,卻能帶給聽眾最清澈歡快的生命旋律。他用口笛創作的樂曲《苗嶺的早晨》如今早已家喻戶曉,苗嶺清晨那惟妙惟肖、清脆悅耳的鳥語聲響徹大江南北的民樂舞臺。幾年后,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浙江河姆渡古跡,也出土了與口笛造型一樣的文物。而正是由于俞遜發先生發明了口笛,才使人們對于這件文物有了新的認識。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俞遜發研制出口笛,大家看到這件文物,會想到它是可以拿起來吹奏的樂器嗎?一支小小的口笛,誰能想到竟然可以穿越時空、連接古今,讓歷史中的生命與當今的人們同呼吸、共旋律……

除了在演奏技巧及樂器的創新方面有所建樹,俞遜發先生還在笛曲的創作上努力嘗試用音樂聯系人文和哲思,以此來表達自然之中的生趣和人類文明歷程中的生命軌跡,同時也呼應人們內心的江河。俞遜發先生創作的《瑯琊神韻》就試圖用文學來豐富笛子的表達,創造出一種空靈的意境。他還從南宋詩人張孝祥《過洞庭》一詩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一首大家非常喜歡的《秋湖月夜》,給人們帶來一種詩情畫意。后來,隨著他對禪學研究的深入,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哲學。因此,他將道家的思想融入笛曲創作,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訪談中談到,1993年他在德國舉辦音樂會的時候,德國的唱片公司請他錄一張主題為《太極》的唱片,而且要即興演奏。當時,俞遜發先生想:“怎么用笛子來表達《太極》?而且是即興演奏、沒有譜子。”錄音師說:“機器我給您開著,我在錄音室邊上等著,您說什么時候可以了,我們就開始錄音。”俞遜發先生當時端著一杯咖啡,站在窗邊,望著屋外的天空正飄著鵝毛大雪,當時夜色已深,路燈下已經沒有了人跡。他看得出神,感覺自己仿佛走過去了一樣,和整個鵝毛大雪的天氣融為一體。他突然悟到:“這不就是天人合一嗎?”于是,回過頭來,跟錄音師說:“OK,可以錄了!”靈感突如其來,結果這張唱片獲得了1994年德國的金唱片獎。

講完這段故事,俞遜發先生興致勃發,現場拿起笛子,即興吹奏了一曲。笛樂聲起,那空谷幽靜、凄美婉約的笛聲,仿佛每一個音符都落進了我的心田,讓我靜謐、冥思、感悟。在他的笛聲中,我動情、流淚,隱約感到先生是用盡他全身最后的氣力在吹奏生命的絕響,同時將自己的生命軌跡傳述給懂他音樂的人……吹到一半,先生怎么也吹不下去了。直到這一刻,先生才哽咽地告訴我,他已身患絕癥肝癌。演出結束之后,他馬上就要回上海做手術,但能否下得了手術臺,誰也不敢保證……其實什么都不需要再問,一切的一切都在這如泣如訴的笛聲中。

也許正因為感覺自己在世的時間已不多了,俞遜發先生才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手術的間隙,堅持參加各種演出和交流。而我采訪他的時候,他正抱病應邀參加香港中樂團主辦的“南北大師喜相逢”音樂會。許多朋友都非常擔心他的身體狀況,紛紛勸他不要來香港演出,他卻說:“人就是要選擇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然后去做,所以這場音樂會,我的選擇就是一定要來。”

這就是俞遜發,回想起自己主持兩岸四地高端人文訪談電視欄目《文化風情》以來,訪問過數百位在音樂、文學、舞蹈、雕塑、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名家,他們每個人的藝術人生都深深地感動并激勵著我,讓我從他們各自精彩紛呈的藝術造詣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中,汲取無盡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可就是沒有哪一種藝術可以像俞遜發先生的笛聲那樣直入人心、直接詩境,原來音樂的牽引可以如此直接、如此穿透……

如此蘊含神韻的笛聲,源自俞遜發先生深厚的人文情思,也緣自他對中國歷史、哲學、生命、自然的修行及感悟。其空靈的笛聲中,對應的已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內心觀照,而是對整個歷史和人文的深刻反思,這些都讓我們在他如水的笛聲中去參悟人生……

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訪談結束后,我緊緊地握著先生的手說:“您千萬要保重,我一定會去上海看望您的。”可沒想到,這次竟然是永別。俞遜發先生在臨終前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我一生中接受過數百次的采訪,可是沒有一次采訪像您這樣令我感動和難忘。這是一次對生命的叩問,也是對藝術的終極關懷。我希望您能將這次的訪談錄影帶寄給我的家人,他們看到節目,就好像見到我本人……”。這次訪談和這封遺書,對我內心的觸動極大。

如今,俞遜發先生雖然已遠離我們而去,而我仍風雨兼程,堅持記錄著在藝術人文道路上散發著人格魅力和藝術之光的前輩和老師們……

篇10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導入方法;作用;研究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音樂課對于學生藝術素養的形成有很大幫助,學校和音樂教師也越發認識到這一問題。但就現今教育的整體情況來看,小學音樂課仍然是作為數學、英語、語文這些主干學科的補充,在整個課程安排中并不占據重要位置。甚至,很多學校在安排課時計劃時,都會將音樂課排在主課后面或下午學習,主要用來讓學生放松,減緩學習壓力,并沒有將音樂課的實際效用發揮出來。而實際情況是,小學階段的音樂課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想高效地開展音樂課程,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做好課前的導入。

小學音樂課堂的導入形式豐富、方法多樣,但是都可以引導學生進入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中,同時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總之,小學音樂課的課堂導入決定著一堂音樂課的好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小學音樂課堂導入的兩點重要性

1.精彩的課前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是十分強烈的,若小學音樂教師做好課前導入,就能大大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興趣高昂、精神活躍,為后續的課堂高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帶著興趣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2.精彩的課前導入,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課堂效率

小學的課堂在時間設置上均為40分鐘一節課,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講完安排設計的課程,就必須保證課堂效率,因而課前導入就顯得十分重要。獨特別致的音樂課前導入能在教學開始前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目光和心思集中到課堂中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緊跟教師步驟,高效完成上課任務。

二、小學音樂課堂導入的三種主要方式

1.通過問題導入新課

在新課開始前,教師若能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問制造懸念,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認真聽課。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古詩新唱”時,就可以先提問學生:“誰會背靜夜思這首詩?”問題一提出,學生就會積極回答,因為這首古詩學生很早就學過,對學生沒有難度,所以,就能很快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背完古詩后,教師再繼續提問:“大家背誦的都很好,那么誰能唱出這首詩呢?”這個問題一定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教師也由此順利地引入新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2.通過講故事導入新課

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因為學生年齡小喜愛聽故事,教師就可以采用課前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上課前可以給學生講述一段與本課所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以此來引導學生融入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教師既可以給學生口頭講述小故事,又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給學生播放相關故事視頻。如,在講授《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機器貓》這兩首歌時,就可以采用這種辦法,簡短的小故事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學生對于歌曲內容的了解與感悟。

3.通過圖片導入新課

現在的中小學中多媒體技術已經十分普及,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充分采用多媒w技術輔助教學。在學生學習時,有些歌曲包含的內容因為受年齡限制很多學生并沒有接觸過,教師就可以用PPT的方式,在課堂上播放相關圖片和視頻,為學生講解歌曲內容。如,《苗嶺的早晨》《我的家鄉日喀則》《三峽的孩子愛三峽》《美麗的夏牧場》等歌曲,很多學生沒有去過苗嶺、,沒有看過三峽、大草原,就無法理解歌曲中表達的情感,而教師通過圖片視頻導入的方式,就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民歌,從而導出新課。

精彩合適的課堂導入能夠帶給學生新奇的體驗和感知,又是一堂成功的小學音樂課上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所以,教師應該發散思維、聯系實際、認真思考,探尋適合小學生模式的課堂導入方法,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從而更好地讓學生接觸音樂、體驗音樂、喜愛音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