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節的小詩范文
時間:2023-03-29 16:50: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教師節的小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體育課改;學校教育;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255-01
長期以來,如何在學校教育目標中擺正體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勞動技術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從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來看,當前迫切需要從時代的高度對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技術的相互關系作一個教育哲學層次的深入研究。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制訂學校體育方針的重要理論依據,是確定課程改革目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為此,如何理解與處理好體育與其他“四育”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著社會、學校對體育工作的具體態度,而且還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改革。本文運用哲學的方法論,談談應該如何理解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與關系問題。
1.教育的構成
這里的教育構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標中所包含的德、智、體、美、勞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現代,隨著社會生活和人生需求復雜化及教育技術的進步,教育領域日趨拓寬,過去的那種過分傾斜一育或二育的現象早已不合時宜了,現代的教育即使涵蓋德、智、體、美、勞仍然不意味著把應實施的教育包容在內。此外還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衛生、青春期咨詢與指導,以及作為各育共同基礎的勞動教育等。因此,當前我們如何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標中德、智、體、美、勞五育及其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2.改革學校體育、加強學生生存教育的幾點設想
2.1 學校體育教學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007 年5 月《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因此,學校體育工作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2.2 體育教學應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一般認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6 個方面,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參與人的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的作用,對人的生存能力、生存質量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許多體育運動項目都具有游戲的性質,能夠激起學生的運動興趣。如果想達到任何一種運動項目的較高水平,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設定運動目標,通過艱苦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通過運動中的合作、對抗與競爭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過對競賽規則的遵守,增強自我控制力,并在比賽中體驗成功與挫折。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夠促進學生生存技能的學習,建立正確的生存價值觀。
3.體育教育之問題
當前,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個學生基本素質,成為社會有用之材、“以人為本”的教育。學校體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手段,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校行政應扮演體育教學舞臺的導演角色,然而,慎重地敲開現實學校的大門,空氣中迎面撲來的是充滿“應試教育”的濃欲味道,詭異變質的體育教育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3.1 為了應負每年升學考試,學校不得不忍痛割愛,違心地將體育(包括藝術教育)無情地從課程表中刪除了一部分,或是被一些主科課“借用”和取代,或是有其名無其物,甚至許多學校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別出心裁地制訂了兩張或多張的課程表。在廣大農村中小學,體育師資的缺乏現象十分嚴重。在中學個別體育教師被挪為他用,在小學基本上沒有專職體育教師。學校領導大多隨意任用某位年青教師兼教體育,甚至是班主任兼上本班體育課。因之教學專業不對口,其教學質量顯然是非常低劣的。
3.2 學校體育設施貧乏,這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學校經費不足引起的。“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的思維定勢,無疑使廣大農村學校在體育器材的更新和添置上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各種體育器材的不足,常常導致教學內容的單調和呆板,造成本來就營養不足的體育教學,處于半癱瘓或自由放任的狀態。由于學校資金的有限使用,體育教師極少有機會外出參觀學習,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使教學環境封閉,教學方法陳舊,造成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嚴重下降,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枯燥、呆板、毫無生氣的體育課堂教學,絲毫滿足不了現代孩子活潑好動、樂于接觸新生事物的口味。
篇2
【關鍵詞】小學 班級管理 懲戒教育 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6)02-0123-01
一、懲戒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重要性
目前,在教育界出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過分強調了正向教育方式在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工作者認為尊重學生、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就應該放棄對學生進行以放棄反向教育方式為主旨的所謂“無批評教育”。在這種氛圍下,學校和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時,只能采取消極的管理方式,對學生必要的批評教育沒有了,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性難以得到保證,也使得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教育標準,無法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甚至被遮蔽和擱置起來,更談不上及時糾正了。這種教育方式導致了學生的缺點不斷放大,最后可能會促使其犯下嚴重的錯誤。尤其是小學生還處于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極易在未來的人生中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因此,在實際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重視實施鼓勵等愛的教育的同時,還應進行科學合理的懲罰教育,從而實現對小學生更有效的教育。
二、正確認識懲戒教育
懲戒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戒,與獎勵相反,它是通過對違紀者進行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愉快的刺激,強制性的進行約束,減少甚至遏止違紀者不良行為的發生。由于在以往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不少教育工作者濫用懲戒教育導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形成了現今人們對懲戒教育的反感,無法對懲戒教育形成科學、正確的認識。與體罰相比,懲罰教育有本質上的不同:
(一)出發點不同
懲戒教育是根據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及班規班紀,通過常規的教育手段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強制性的糾正,是基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其進行的教育措施,主要起到的是對學生的教育和警示作用。而代表體罰,則是有悖于倫理道德和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錯誤手段,對學生會產生身心方面的嚴重傷害。懲罰教育是在學生、教師、學校三方的共同約定下進行的,而體罰則只是教育者的個人情緒體現。
(二)表現不同
懲戒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具有教育意義的包括精神和行為上的處罰,其教育行為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的。而體罰則涉及到了對學生身心的侮辱和惡意侵犯,是違法的行為。
(三)性質不同
懲戒教育是基于教學的相關規章制度進行的合理合法的教育方法,是一種“法治”手段。而體罰則是從國家法律到教育體制都嚴令禁止的有悖于文明的違規教育方式。我國的《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關心學生,對于有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教師有義務進行制止,同時對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并造成對學生的侮辱和惡劣影響,學校或相關行政部門應對其進行行政處分或解聘處理。由此可見,懲戒教育是基于教學的相關規章制度進行的合理合法的教育方法,是一種“法治”手段。而體罰則是與體罰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三、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恰當地運用懲戒教育
在日常的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懲戒教育是必要的,但如何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正確、恰當地運用懲戒教育,卻是一個大學問,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一)懲戒要有章可循
在日常的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懲罰教育,首先需要制定一個明確的規章制度。國家進行有效管理需要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班級管理也需要制定相應的“班規”。需要注意的是,“班規”的制定必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應該組織全班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反復討論,在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后方可確定并執行,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規則是集體意志的概念,盡可能的約束自身的行為,并且幫助教對違反班級的正常管理的行為進行相應的懲罰。懲戒教育并不是“鐵腕”手段,而是教師和學生集體意愿的表現。
(二)懲戒的方法
篇3
【關鍵詞】文化 語境 主題 閱讀
小學英語新課標明確提出英語課程的雙重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并說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語言是文化的符號,英語學科不僅要承擔語言知識的傳授,著眼于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提升,還應注重孕育情感、啟迪心智、升華人格,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我們要提倡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更多的人文教育,幫助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開闊眼界,提高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初步發展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而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譯林版小學英語Storytime板塊是每個單元的第一課時,它是每單元的核心板塊,旨在通過對話、短文、短劇等,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它有豐富的題材和話題:經典故事、學校生活、環境保護、職業夢想等;它更有多元的體裁:童話故事、日記書信、對話、應用性文章、短劇等,這些語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閱讀策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但是,在解讀Storytime板塊時,一些老師往往會出現以下問題:只關注結構性知識,忽略故事整體教學;只關注知識本位,忽略故事文化內涵;只關注故事淺層,忽略故事育人功能。
那么,我們如何立足于兒童視角研讀和豐富教材,如何順應基于文化的英語教材的變革,如何真正對Storytime板塊教學做到最優化?
一、拓展與創造:置身文化的語言情境
語境是語言的土壤,是兒童英語知識、技能、綜合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語言作為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只有在具體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好地掌握。作為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需要我們帶領兒童置身于異域的文化場地,引導兒童從多元而具體的情境中明晰語言應用的規范,了解語言應用的細節,產生對語言的需要,從而增強語言應用意識。所以,我們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基于文化,對英語教材進行拓展與創造。
以江蘇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 8 Happy New Year Storytime為例,本部分的場景是在Mike的家中,Uncle John和孩子們在慶祝新年,他給孩子們帶來了新年禮物。本部分的內容是他們分享禮物時的一段對話。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有效的解讀,帶著兒童細細品讀語言,體驗情感,逐步領略到文本無限的風景,需要教師從整體入手,自身有一定的解讀能力,要有對文化的敏銳性和對語言的熟練性。
課始,通過放課文視頻,讓學生了解到Chinese New Year’s coming.新年到了,Uncle John給孩子們送禮物。新年是一個孩子們不陌生的節日,此時教師配著音樂、畫面用英文介紹新年的禮節和知識。
T: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for all of us. When it’s coming ,all family members will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meal. When people meet each other ,they will say “Happy New Year!”Children are really happy, because they can play the fireworks,get lucky money and get a lot of gifts.介B最后,課件定格在琳瑯滿目的禮物畫面上,在學生一陣贊美聲和驚嘆聲中,拉開了文本學習的序幕,讓學生進入新年的這一情境學習新年的問候語“Happy New Year”。在音樂、畫面的烘托下,學生們仿佛已在過節,紛紛握著小拳頭做作揖狀,互相打著招呼:“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當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呼之欲出時,馬上滲透“過節時可以互送禮物表達祝福”這一文化,所以Uncle John今天給小朋友帶了禮物慶祝節日,一方面交代了對話發生的背景,另一方面也做了文化的傳遞。
當介紹Uncle John把禮物送給Mike,引入句型“This is for you.Thank you.”的時候,若僅僅把它作為句型,作為知識點來教授,那必定很蒼白,并不會給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留下深刻的印象與痕跡。但如若就在這個環節,恰到好處地去引導學生,當Uncle John對Mike說:“This is for you,Mike.”Mike會怎么說呢?學生會猜到“Thank you.”繼續追問Why?學生會感悟到,出于禮貌,我們在接受禮物時一定要對對方表示感謝。把這一文化禮儀傳遞給學生,相信會在他們的內心播下小小的文明之花的種子,也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學幾個句型或單詞,而是在學習如何交流。
文本解讀到最后,學生都知道文中三個小朋友分別收到了三件禮物,他們高興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收禮物一定是高興的,收到自己喜歡的禮物一定會更高興。仔細推敲,這是否是Uncle John用心挑選的呢?Helen是女孩,他送了doll;Mike喜歡運動,他送了ball;而Tim是個愛動腦筋的小男孩,Uncle John送了機器人。文本解讀到這里,又可讓學生明白一個與禮物有關的文化:要選擇禮物送給別人時,要根據他人的需要和特點,選擇合適的禮物,又一文化之花在兒童心頭綻放。這些拓展都把孩子帶入文化的語言情境,給學生提供理解文章的支撐點,讓學生的思維走進文本,走向深處。
二、延伸和深入:凝練主題的文化建構
英語是兒童學習的第二語言,它給兒童帶來全新的語言體驗,也帶來了新鮮的異域文化,兒童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理解與感悟,才能學到“活”的語言。只有這樣,英語學科才能擔任起學科育人的重任。我們可以采取“主題建構”的方式,讓兒童體味和感悟。如江蘇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5 Signs,讓我們認識更多公共場所的標識,并以此規范自己的行為;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談論城市的污染及起因,讓我們關注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Unit 7 Protect the Earth,在更大范疇上講述地球能源的可貴,以及如今能源的稀缺,并告訴我們自身可以做的,應該做的。三個連續的單元由小見大地圍繞環保這個主題,從自身到所在的城市再到我們生存的地球,讓兒童建構起對周遭世界的關注。這些文化的建構,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發現其內在關聯,切不可孤立,以本為本。
再如,江蘇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 Storytime為例,此內容場景是公園里,Mike,Su Hai,Yang Ling,Liu Tao和Wang Bing在野餐。Mike把自己的妹妹Helen介紹給大家,大家拿出食物招待Helen。很簡單的情節,看似毫無主題而言,但仔細分析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教材編者為本單元設計了畫面感很強、情景性凸顯的主題圖,我們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素材,巧妙結合文本內容,挖掘出文化主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插圖中,在公園的野餐毯上野餐籃里放滿了好吃的食物,面對著這么多食物,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淺層來看,小朋友就是吃食物,但若是這樣平鋪直敘,文本將會缺少核心,缺少內涵而毫無章法、支離破碎。再細細研讀下去,我們就會發現,野餐吃食物就是在彼此分享食物。課文中有一位新朋友來,孩子們熱情地和新朋友一起分享食物。我們可以分析到,整段對話都是圍繞“分享”這個話題展開――和新朋友分享什么,在分享的時候他們是怎么說的,他們為什么要和新朋友分享呢?于是我們可以凝練主題,將視點聚焦于這個關鍵詞――sharing,由這個主題切入,將文本的脈絡梳理出來,逐步抓住文本的中心。
順著主線逐步把故事情節推開。用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學生:Helen is new here,what should the children do?學生的答案有很多種,回歸到文本,故事中的孩子們非常熱情,她們想與Helen一起分享食物。按照這樣的邏輯,接著學生會思考的就是她們會與Helen分享什么呢?于是教師提出問題:What do they share?順著這個問題,學生便對文本充滿了好奇,故事一下就清晰明了了。
課的最后,教師再次回歸到主題上,提問:
T:What do we share in this lesson?(三年級起始階段的孩子讓其用中文表達)
S1: 我們分享了兩個單詞a pie,a cake。
S2: 我們分享了句子Would you like a pie?
S3: 我們分享了Yes,please.No,thank you.。
S4: 我分享了知識。
S5:我們分享了文具和水果。(最后拓展環節中的物品)
S6: 我們分享了快樂。
……
學生們積極踴躍,給出了許多精彩的回答,可以看出,“sharing”成為文本學習的核心,所有內容圍繞這個核心逐步展開,就如同放風箏一樣,飛得出,收得回。最后一個問題則如同畫龍點睛般地深化了主題,從故事中我們學會了怎樣用英語和別人分享食物;通過活動我們用自己所學的語言交換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堂課中我們分享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分享快樂,分享愛心――Sharing brings happiness,從而讓話題回歸生活,讓文化在兒童心中生根!
三、熏染與豐盈:漫步于閱讀的文化叢林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習語言不僅是交流的需要,更是人類文化思想的傳遞。思想的形成與傳遞離不開閱讀。在教學中,我們以文化的視角尋找著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閱讀材料,把這些閱讀材料和原版的英文繪本,或復制,或改編,引入我們的課堂,把學生的課內外閱讀相整合,給予學生一片可以漫步、可以閱讀的文化叢林,讓他們在純正的應用背景下學習地道的英語,學會閱讀,了解外國文化,傾聽不同的聲音。
如江蘇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8 At Christmas,教材提供的內容是有關圣誕節的一些知識,在解讀文本時我們可以直接滲入許多相關的文化知識。如教學到第一段時,我們可以補充圣誕節的標志性物品:Culture tip1(圣誕節標志物)jingle bells,Christmas hat,sleigh,reindeer...
教到課文第四段時,我們可以補充圣誕節傳統的食物和圣誕活動。
篇4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
首先,要明確幾個問題:什么是媒介素養,為什么要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如何評價媒介素養教育的結果。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在談“媒介素養教育”,但對“媒介素養”概念的認識尚未完全一致。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將媒介素養定義為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1993年,美國媒介素養全國領導會議將媒介素養界定為“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形式的信息”的能力。[2]我國學者張開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種媒介信息服務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知識、技巧和能力”[3]。復旦大學張志安博士則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對媒介素養的定義為“大眾能解讀媒體、思辨媒體、欣賞媒體,進而利用媒體來發聲,重新建立社區的媒體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傳播權利和責任”。
透過關于媒介素養的不同表述,我們可以得出:媒介素養表現出的“是人們獲取、分析、傳播和運用各種形式的信息的能力”[4],要求人們應不僅能夠批判地接收、解碼影視、廣播、網絡、報刊和廣告等媒介信息,并能夠使用計算機、電視、照相機、錄音機、錄像機等工具來制作、傳播信息。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在于培養公眾健康的媒介評判能力,幫助人們更好地閱讀、理解、積極合理地運用大眾傳媒,制作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從而更好地參與社會、發展自我。
二、我國中小學實施媒介素養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從中國期刊網上登錄的文章情況來看,我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關注始于1997年,2002年以前主要為國外經驗與理論的引入,2003年以后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的快速傳播,媒介素養教育研究開始進入實踐環節。如復旦大學開通了媒介素養專業網站,卜衛在中青網開設了“媒介課堂”專欄,上海交大、山東師大開始面向非專業學生設置傳媒素養課程,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還增設了媒介素養教育碩士專業。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部分大中小學都沒有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到底存在哪些問題有待解決呢?
1. 對媒介素養教育重視不夠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多重歷史因素和現實條件的影響下,升學率往往成為評價中小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都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提高考試成績上,教學課時也多向語、數、外、理、化等主科傾斜,地理、歷史等傳統副科以及新增的信息技術課、綜合實踐課等大多流于形式。在當前教育評價指向不變的情況下,媒介素養教育難以獲得足夠的重視,哪個學校還會“傻”到費時耗力地搞媒介素養教育呢?
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對媒介信息沒有給予合理的定位。許多教師和學生雖然承認媒介信息良莠不齊,但常常認為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會受到媒介左右,所以沒有接受媒介教育的必要。而且,很多教師認為媒介是“惡之首”,要求學生遠離網絡、電視、電影等,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根本在于運用媒介的是有思想意識的人,應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來提高青少年運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因噎廢食。
2.缺乏有關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方法和目標的規范
當前,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只是在部分大學以專門課程形式展開,關于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目標等研究相對較為匱乏,而這已成為影響中小學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3.媒介素養教育師資和條件的欠缺
媒介素養屬于一種文化素養,并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或接觸媒介時間的累積而自動成長,相反,在媒介素養缺乏的情況下長期接觸媒介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媒介的影響作用,形成一種無意識的“媒介主流觀”,盲目、被動地為媒介所左右。現有的中小學教師基本都沒有接受過媒介素養教育,甚至一些教師已經被媒介所左右,缺乏高質量的媒介素養教育師資是中小學普遍面臨的現實。另外,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各種媒介應用實踐,如通過實踐辦報紙、制作電視新聞、網絡信息管理等,通過媒體實踐了解媒介信息的制作和傳播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選擇媒介信息,運用媒介為生活服務,而這些又是從事中小學教育的工作者普遍缺乏的。
三、對我國中小學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建議
1.提高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認識
第一,媒介素養已成為傳媒時代每個人必備的基本技能與素質,加強媒介素養教育不僅僅是提高個體選擇、認識、解釋、應用媒介,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更是規范社會道德教育、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第二,媒介素養屬于一種文化素養,必須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才能提高,因此應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到素質教育的框架中,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給予切實落實。第三,青少年心智發育尚不完善,最易為媒介所左右,同時也是最易接受教育的時期,因此中小學是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陣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教師應該擺脫“媒介為惡”的觀念,積極引導學生提高選擇、分析和應用媒介的能力。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卜衛所建議的,要樹立適合孩子的計算機教育觀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計算機玩電子游戲,要幫助孩子利用計算機滿足自己的特別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網上安全規則,指導孩子采用過濾軟件,鼓勵孩子使用做出安全承諾的網站,對孩子開展網絡素養教育,提高他們判斷信息、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5]
2.規范、明確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關于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學內容組成,國內外尚沒有統一的認識,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也各有差異。高等教育階段所開設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以及國外的媒介素養教育經驗只能作為我國中小學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考,絕不可照搬。要根據我國的實際需要確定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一方面,透過不同學者對媒介素養概念的表述我們可以從中把握媒介素養的核心內涵,從而尋求組織媒介素養教育應該覆蓋的領域,總結提煉教育目的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考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先進經驗,例如英國媒介素養課程內容涉及報紙、電視、電影、廣播、互聯網、雜志、漫畫、手機等;加拿大安大略省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對低年級學生,重點幫助他們理解媒體內容不等于顯示內容,如動畫任務是想象出來的,魔術是某種特殊效果的產物,廣告和電視節目是有區別的;對中年級的學生,重點幫助他們直接辨識、評價媒體中關于他們的內容,幫助他們抵制和驅除媒體帶來的恐懼,使他們健康成長;對高年級的學生,重點幫助他們關心時事以及把握機遇。[6]
其實,規范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前提是清晰準確地把握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只有明確了媒介素養教育的本質、目的和意義,才能夠結合我國教育實際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安排。
3.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
盡管我國還沒有在中小學全面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但在引進國外理論和經驗的同時,人們已經開始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了討論。例如,媒介素養教育不能僅僅教授學生進行媒介解讀與分析的技巧,而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有當學生們能夠自己拍照、自己攝像、自己制作網頁、自己報道新聞時,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具有批判能力的消費者”。[7]另外,接受媒介教育的學生對于媒介并不是一無所知,甚至對于某些方面的了解還超過了自己的教師,因而媒介教育活動應該采取互動式教學。還有學者具體提出了“啟發誘導式”“自主性的學習”“體驗式學習”“省思認知”等多種教學方法。
通過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媒介素養不僅包括個體選擇、解釋、評價媒介信息的能力,還包括利用媒介生產、傳播信息的能力,因此實踐應用是媒介素養培養的必要途徑。這要求在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要開展豐富的媒體實踐活動,包括辦刊辦臺、設計各類宣傳海報、開展讀書活動、學習網絡知識、邀請媒體資深業者授課或做講座等,讓學生廣泛接觸媒介知識和參與校內外主流媒體組織的各項活動,以獲得關于媒介的切身體會。需要注意的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統一的解讀標準,教師要掌握多元咨詢評估觀點的方法。
4.提高教師媒介素養的措施
首先,教師應加強媒介素養理論學習與媒體實踐。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具體實施者,教師應掌握媒介知識,了解各種媒介的信息傳播特點與規律;要積極投入媒體信息傳播實踐,如利用互聯網接收、評價、創造、傳播信息等,這有利于幫助教師深刻體會媒介再現現實、重構現實的功能,認清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判斷媒介信息的多重意義,與媒介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以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以及在工作中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能力。
其次,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成長。傳媒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和便利了人們與外界的信息傳遞與交流,“如今的青少年在使用大眾傳播媒介獲取信息、傳播新聞或觀點的能力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父母親以及老師”[8]。1983年英國教育部在報告《大眾電視與學童》中提出,“所有的教師都應該檢查電視并與年輕人一起討論電視”。[9]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快速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也是優化校園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手段。
再次,在全面提高現有教師隊伍媒介素養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師范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如果師范生不重視媒介素養、不具備良好的媒介信息分析處理能力,很難在未來的職業生活中對青少年實施媒介素養教育。高師院校應該將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正式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完善教學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保障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還應加強與大眾媒介的聯系,為師范生媒體實踐創造機會,充分利用校園電視臺、廣播臺、校報、校園網等校園媒介,打造師范生媒體實踐校園平臺,使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媒體實踐中,了解掌握媒介信息的傳播過程和規律,提高科學解讀和利用各種媒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4]王倩.媒介素養教育: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9).
[2]Aufderheide,P.National Lead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Conference Report[R].Aspen Institute,1993.
[3]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99。
[5]卜衛.媒介教育與網絡素養教育[DB/OL].(2010-10-02).省略.
[6]張志安.解讀媒體素養教育[J].傳媒觀察,2005,(4).
[7]蔡騏.論媒介認知能力的建構與發展[J].國際新聞界,2001,(5).
[8]張芹.媒介素養教育的認識誤區與實踐平衡[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6).
篇5
論文摘要:近年來大量出現的高校學生訴高校的訴訟糾紛案件,其實質是高校教育管理權與學生的權利之間的爭議,如何更好地用法律來規范和協調學校的教育管理權與學生權利之間的關系已被提上日程。高校管理權和學生權利之間沖突產生的根源主要為傳統學校教育管理的絕對權威,學生權利意識與法律意識的覺醒和提高,教育法制與教育體制存在缺陷。矛盾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學校管理權與學生實體性權利和程序性權利的沖突。我們應多管齊下,化解學校管理權與大學權利之間的矛盾沖突。
近年來大量出現的高校學生因學位、學籍、學費、紀律處分等原因訴高校的訴訟糾紛案件,其實質是高校教育管理權與學生的權利之間的爭議。如:1998年,北京科技大學本科生田永狀告母校管理不當,濫用職權,不頒發其畢業證、不授予學士學位,侵犯了他的受教育權和名譽權。1999年7月,北京大學96屆博士畢業生劉燕文經過近三年的奔走終于將母校北京大學訴上法庭,理由是北大濫用行政管理權,不頒發畢業證書、拒絕授予博士學位,侵犯了他的權利。1999年10月,湖南外語外貿學院六名學生將母校訴上法庭,理由是學校公開了對他們的處分,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分析以上這些學生訴高校的案例產生的原因和背景,一方面反映了一直處于被管教地位的學生其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的覺醒和提高;另一方面暴露了學校在教育管理學生的觀念、體制和實踐方面的滯后和弊端,也反映了學校管理關系和教育秩序的欠規范以及現行教育法制的缺陷。傳統的理念中,學校擁有絕對的管教權威,致使高校管理權與學生權利的矛盾與沖突在這種權威下被掩蓋了起來。法治理念的進人和個人權利意識的增強,使得高校管理的實踐進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新舊觀念的碰撞和權利沖突。學校的教育管理權與學生的權益之間的沖突已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如何更好的用法律來規范和協調學校的教育管理權與學生權利之間的關系已被提上了日程。
一、沖突產生的根源
(一)傳統學校教育管理的絕對權威
傳統的學校的教育管理權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的權利,這是基于學校與學生之間是一種管理與服從的不對等的教育法律關系而言的。這種關系的存在深受“特別權利關系”理論的影響。特別權利關系理論起源于19世紀君主立憲時代的德國公法學,是指國家或公共團體等行政主體,基于特別的法律原因,在一定范圍內,對相對人有概括的命令強制的權利,而另一方面相對人卻負有服從的義務,例如國家對公務員,國立大學對學生等。特別權利關系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在特別權利關系中,無論該關系是強制形成的,還是當事人自由選擇的,當事人均不享受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實行法律保留原則。當事人不得利用普通的法律救濟渠道尋求法律救濟。行政機關可以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直接根據自己管理的需要,規章或指示命令,安排和規范這種關系,不受法律約束。在我國大陸的法學理論中,并無明確的特別權利關系的概念,但是具有特別權利關系特征的管理關系卻實際的存在著。例如: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關于行政機關對其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再如,根據我國的《教育法》,學生除依據其第42條第4項的規定,當“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時,可“依法提起訴訟”外,在具有特別權利關系特征的學校管理關系中,亦缺少明確的司法救濟途徑。長期以來,高校基本上處在一種無訟的狀態下。人們一般習慣性的認為,高校對學生的獎懲是高校當然的權利。很多學者認為這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特別權利關系理論的影響。再加上中國的傳統,自古以來,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師生關系都是一種不對等的管教關系。基于此,學校天然擁有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權力,學生對學校的管理應服從和遵守。這是傳統上學校與學生之間法律關系的基本點。特別是在教育國家化后,管教權從父母手中的一種私權轉化為國家掌握的一種公權,學校作為國家教育權的實施者獲取了管教學生的絕對權威。
(二)學生的權利意識與法律意識的覺醒與提高
隨著中國的整體的法制建設的發展,中國的法制已經進人對人的權利進行確認的時代,整個社會法律意識都在不斷的提高。人性的尊嚴正在從一種潛在的需要迅速成為顯性的需求,作為教育的主體—學生更是越來越追求教育領域中的人的權利的平等,越來越看重人的選擇的自由,也越來越重視教育活動中對人的尊嚴的確認與維護。近幾年,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一些高校中,學生紛紛自發組織成立了以維護學生權益為宗旨的學生權益維護機構。浙江大學學生權益服務中心在2000年11月對5000余名在校學生進行了學生權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沒有了解學校各方面政策的權利,應提高學校工作的透明度;學生應有參與協商、制訂“綜合記實考評”的方法的權利;學生應有投訴、申訴的權利;學生應有自由選擇學習科目和任課教師的權利等等。這些均表明學生的權利要求逐步提高,權利范圍也將逐步擴大。
另外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高校在向大學生教育收費的過程中同時形成了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契約關系。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已不再是以前的純粹的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同時也具有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這種關系的變更使大學生向有著絕對權威的學校爭取自己權利的時候更是理直氣壯。
(三)教育法制與教育體制的缺陷
近幾年來,以《高等教育法》為標志,高等教育從無法可依到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使高等教育中的重大問題和高校管理的重要方面有了法律的依據和保障。但是,目前這些法律還均屬于宣言性立法,條文過于原則,實體性和程序性的規范較少,學校、老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明確,三者各自的權利、責任尤其是學生的責任和權利不明確。而呼喚已久的《學生法》、《校園法》等等配套法律遲遲未能出臺,一套完備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遠未建立。這些年滿十八周歲的又不同于普通社會公民的在校大學生有多方面無相應的法律來規范、約束其行為,調整其各種關系,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時不時地陷人被動和無奈境地。由于高校權利不明確,學校根據人才培養和學校具體管理實際需要制訂的相應管理制度,無明確的法律依據。一旦學校與學生對簿公堂之時,學校難免面臨敗訴的難堪局面。目前高校的學生管理規定是依據1990年原國家教委《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制訂的,十多年來從未修訂,其中有的規章制度與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相脫節。高校工作人員在管理工作中,對高校辦學自主權存在錯誤的理解,對學生管理的隨意性較大,不注意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仍存在權大于法的觀念,依法治教的意識不強。有的高校對于推薦保送研究生、獎學金的評定,榮譽稱號的授予,助學金發放等方面存在暗箱操作的情況,對于受處分的學生,拒絕聽取學生的辯解,隨意加重對學生的處分,限制學生行使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同時國家的教育法規和學校規章也存在沖突與矛盾,具體表現為:一是下位法與上位法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如作為規章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與作為法律的《婚姻法》之間的關系,是下位法與上位法的關系,下位法的規定不能突破上位法的規定。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不準在校大學生結婚”的內容違背了《婚姻法》規定“婚姻自由”原則,必然造成對學生婚姻自由權的侵害。加4年“五一”前后,全國首位公開舉辦婚禮的在校大學生新娘—天津師范大學某女生,引起社會的頗多關注。盡管在校大學生結婚被新婚姻法允許,但卻與現行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在校學習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理退學手續的學生,作退學處理”的規定有沖突。對此,學校言語謹慎而表情尷尬。網二是學校內部的自治性規范性文件中的有關規定與法律法規和規章相抵觸。如前的田某案,學校根據其制定的《關于嚴格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的規定,給予田某退學處理,并據此不發給田某“兩證”。但學校的規定與原國家教委1990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的有關內容相抵觸。三是一些教育管理法規規章中的一些規定不符合法治精神。如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標準》規定,有各種惡性腫瘤、血液病的高考生,不能被普通高校錄取。這一缺乏道義性和公正性的規定勢必侵害對這類考生平等享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權利。
二、沖突的表現形式
學生享有的權利可分為兩類:實體性權利和程序性權利。前者如受教育權、隱私權等,后者如申訴權、被告知權等。在我國高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生的實體性權利還是程序性權利,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與保障。這就造成了學校的管理與學生權益之間的沖突。
(一)高校管理權與學生的實體性權利的沖突
1、高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
所謂的受教育權,是指受教育主體公平、公正地普遍享有各種類型和各種形式教育的權利。團在實體法上,我國《教育法》第42條明確規定了受教育者享有的權利,其中前四種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可稱之為法定的受教育權利內容。即:(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2)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3)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后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4)對學校給予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而在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中,對學生的受教育權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目前,高校已經普遍實行收費制度,學校仍然對交費上學的學生實行“家長式”的管理,學生專業的選擇,課程的設置,獎學金的發放及宿舍的安排,都由學校統一裁決。學生的選擇權、知情權、參與權、對學校的監督評價權都被學校不同程度的忽略。更為嚴重的是,高校在行使自主管理權時,對于如開除學籍、退學以及拒絕頒發學位證學歷證等使受教育者喪失受教育權利及有關學生重大切身利益事項的處理中,不受任何法律法規約束。在一些高校一次考試作弊就可以開除一個學生的學籍。高校這種無約束的自主管理權,以絕對的權威壓制了學生的權利的實施。
2、高校管理權與學生隱私權的沖突
以湖南外語外貿學院學生訴學校侵犯隱私權為例,該院3男3女6名大學生幾次被發現酒后在宿舍同寢,學校按校規對6人分別做出了開除學籍、勒令退學的處分,并對他們的行為在全院的男生大會上提出批評,以達到教育其他學生的目的。隨后6名學生以院領導在無任何實際依據的情況下,公開他們從談情說愛發展到越軌,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名譽權。本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學校有權制定一定的規章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學生有義務遵守,若違反則應按照規定受到學校的處分,這是無可質疑的。值得質疑的是學校應不應該為了達到教育他人的目的將被處理學生的隱私公開宣揚出去。在我們高校的管理過程中經常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如:學生作弊或違犯學校其他的紀律被學校在公告欄上公布,在大會上點名批評,或以文件的形式下發到學校的各個單位,學校的這些作為是否構成了侵犯學生隱私權和名譽權呢?
(二)高校管理權與學生的程序性權利的沖突
高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權對違紀學生作出處理時,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正當程序是高校訴訟案反映出來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學生訴高校案件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在于校方的處理程序過于簡單,操作也缺乏透明度。高等學校作為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職能的教育單位,它對學生做出的處罰也應當受到《行政處罰法》的約束。依據我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聽證程序的規定,“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要求:一是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要在程序上平等對待當事人各方……二是重大的行政行為要通過一定的程序公開;三是涉及到相對人權利有重大影響時,應啟動聽證程序,保障相對人有發表意見、進行申訴和辯解的權利。重實體輕程序是我國法律的一大傳統,這一弊端在高校學生管理法規中明顯的體現出來。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對劉燕文案的判詞說明了這一問題:“因學位委員會做出不予授予學位的決定,涉及到學位申請者能否獲得學位的權利,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在做出否定決議前應當告知學位申請者,聽取學位申請者申辯意見;在做出不批準授予博士學位的決定后,從充分保障學位申請者的合法權益原則出發,校學位委員會應將此決定向本人送達或宣布,本案被告校學位委員會在做出不批準授予劉燕文學位前,未聽取劉燕文的申辯意見;在做出決定之后,也未將決定向劉燕文實際送達,影響了劉燕文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或提起訴訟的行使,該決定應予撤銷。”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在處理程序過程中的不嚴密現象。大多數處理程序是:學生違犯某項校規,學校要求本人做出檢查,學校有關職能部門依據某項管理規定,提出處理意見報主管領導審批,然后張榜公布。至于處理過程中依法應當履行的法律程序,如調查取證、告知和聽取申辯等程序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三、沖突的解決策略
(一)堅持依法治校,樹立法制精神和維權意識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樹立法治精神和維權意識,體現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創造體現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讓青年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的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現代法律意識、樹立民主法制觀念、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依法保護自身權利、參與學校和社會事務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受教育的權利,鼓勵學生積極維護自身的權利,切實保障和維護學生與受教育權相關的各種正當權益。
(二)加強和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建立尊重學生權益的學校管理制度
為了盡可能使所有高等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及相互間的權利義務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和運作規范,必須對現有法規進行清理和修訂,盡快出臺保障學生權益的《學位法》、《高校學生條例》等法規,強化程序立法,及時進行有效的立、改、廢的工作,建立完備的高等教育法規體系。
篇6
關鍵詞:教學管理信息系統;B/S三層模式;對象關系映射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10-0000-02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MIS Based on B/S Model
Nie Jienan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School of Humanities&Information Management,Chengdu610083,China)
Abstract:EMI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an ensure to keep the consistence of the data generated in proces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grading share of the information instead of papers,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dur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tudents’administration can be standardized through computer and network 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universities’ education,this thesis is an introduction of how to develop the B/S three-tier architecture model of EMIS by Object Relational ORM.
Keywords:EMIS;B/S;ORM
教學信息化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它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的研究目標是按照總體設計、分布實施的原則,建立基于Internet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和教學管理信息系統。
一、技術基礎
(一)B/S三層模型
三層B/S(Browse/Server)模型從邏輯上劃分為表示層、實體層和數據存儲層三個不同的處理層次,如圖1所示。處于第一層的表示層,B/S結構的客戶層只保留一個Web瀏覽器,主要負責人機交互。處于第二層的是實體層,它可以根據其處理的具體業務邏輯不同而分為多個應用服務器,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Web服務器也位于這一層,主要負責對客戶端應用程序的集中管理。處于第三層的是數據存儲層,由數據庫系統和遺留系統組成,主要負責數據的存儲和組織、數據庫的分布式管理、數據庫的備份。
(二)對象關系映射(ORM)
對象關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簡稱ORM)是一種為了解決面向對象與關系數據庫存在的互不匹配的現象的技術。系統建立基于ORM技術的中間件層來實現與數據庫之間的交互。建立中間件層的好處是與關系數據庫的相關操作是通過ORM來完成的,交互的只是類和對象,所以系統可跨數據庫運行,而在更新表結構的時只需更新數據庫表本身所映射的對象,應用系統與數據庫之間無必然聯系,使得應用系統在不同的關系數據庫平臺時間移植更簡單。
二、系統實現
系統主要分為10個子模塊,分別是:系統用戶管理,教學資源管理模塊,教學計劃模塊,學籍管理模塊,排課管理模塊,成績管理模塊,考試事務管理模塊,選課管理模塊,教師管理以及辦公管理。
以下具體說明如何利用ORM技術進行系統與數據庫之間的交互,實現教學資源管理模塊中教室的查詢功能。
(一)中間件層中的EntityObject、RetrieveCriteria類
1.EntityObject。
EntityObject類是一個抽象類。屬性IsPersistent確定一個對象它已經存在于持久機制中還是新創建的,決定在保存對象時生成insert還是update語句。
EntityObject實現了三個方法―Save()、Delete()和Retrieve(),通過它們應用程序開發者不需要知道任何關于持久策略的知識就可以將對象持久化,只需要向對象發送這些消息,而對象自己完成其它的事情。
2.RetrieveCriteria。
該類封裝了一次獲取一個或多個EntityObject對象的行為。它的主要構造函數有:RetrieveCriteria(Type classType),classType是EntityObject派生類的Type對象,需要獲取多個User對象時,classType就為typeof(User);AsCursor()返回一個ObjectCursor對象;AsDataTable()返回一個DataTable,DataTable的列分別與User對象的屬性一一對應。
(二)具體實現
首先在界面上獲取教室查詢條件數據(如容量、校區、類型等),再將這些數據按照格式校驗以后傳到實體層,由實體層中的QueryClassRoom()函數來處理,并返回一張DataTable的表格,并將表格按默認的視圖綁定在web層的DataGrid上面,實現數據的展現。用戶通過瀏覽器可以查詢到默認視圖下的教室數據。
QueryClassRoom()函數如下:
public static DataTable QueryClassRoom (string name,int capacity,int area,int type,bool enable)
{
RetrieveCriteria r=new RetrieveCriteria (typeof(ClassRoom));//獲取一個或多個classroom對象
//Select*from k_classroom Condition c=r.GetNewCondition();
//用于限定選擇對象范圍的條件
if(name!="")
{
c.AddMatch(ClassRoom.NAME,name);//模糊匹配
}
If查找條件合法
c.AddGreaterThanOrEqualTo(ClassRoom.CAPACITY,capacity);
c.AddEqualTo(ClassRoom.AREAID,area);
c.AddEqualTo(ClassRoom.TYPEID,type);
c.AddEqualTo(ClassRoom.ISENABLED,"是");
return r.AsDataTable();
QueryClassRoom()函數用來返回一個數據表里的按條件查詢的數據,即通過用戶的條件來查詢滿足條件的教室列表集合。首先返回一個ClassRoom的對象集合,并且通過Condition的方法來將查詢條件載入,最后返回滿足條件的一個數據庫表r.AsDataTable(),返回后的數據表綁定在Web層的DataGrid中。展示給提出請求的用戶。其中數據庫的相關操作都通過RetrieveCriteria類的構造函數RetrieveCriteria(typeof(ClassRoom))通過中間件來完成。
三、結論
(1)將多層軟件架構的理念運用于系統開發設計中,有助于系統整體分類處理;(2)采用模塊共用技術,在系統開發過程中便于開發;(3)系統分層處理,將便于以后系統擴展和變化;(4)采用ORM的中間件系統,提供了可以跨數據庫平臺的一種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迪克松高級編程:編程篇.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8:30
[2]Robison w.c#開發人員手冊.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3]戴偉輝.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陳育德數據訪問技術在教學管理系統中的應用.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
[5]王茜.B/S三層架構模式的使用分析.企業技術開發,2009,6
篇7
一、要注重和學生的交流
溝通是人類行為的基礎,是承接人與人心靈的橋梁,有了良好的溝通,教學就會暢行無阻。與學生談心溝通是教師的必修課,如果方法適當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即使花更多的精力卻收效甚微甚至會走向事情的反面。因此,如何在師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找到打開學生心靈天窗的那把鑰匙,是提高教學效果成功的秘訣之一。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多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以及學生的基礎家庭狀況,這樣在學習中根據不同的狀況采取不同的措施,讓學生喜歡你,信任你,最終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
二、要注重教學目標的設置
準確、科學的教學目標就像是前進路上的指路明燈,有它的閃爍與指引,我們的課堂教學才不會迷失方向,教師手中的方向盤也就有了“準星”。怎樣才算是準確、科學的教學目標呢?新課程教學改革確立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體現,它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堅實的操作性基礎。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只有注意到這三個層次目標的有機結合,才算是確立了準確、科學的教學目標,那么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才算是一堂完整、科學的教學設計,教師用這堂教學設計進行課堂教學,才能達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的。
但是我們應該在教學目標設置過程中注重目標的操作性和實踐性,且不可追求高、大、全,目標過高,學生有可能根本無法達到,失去了目標的實踐性;目標過大,則顯得空洞,無內容缺少具體的東西;目標過全,則在教學過程疲于應付 ,最終顯得得不償失。
三、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過程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
知識的傳授以教材為中心,對教材的處理,應注意既不能脫離教材,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發揮,使其更加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更加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切不可為了實現過多的教學活動而簡單地處理教材。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教師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不妨帶著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入課題,進一步學習要解決該問題的基礎知識,可能效果更佳。因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對所學知識更感興趣。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要注重學生活動的設計
課堂學生活動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必須重視學生活動的設計,從而構建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課堂,創造適宜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 。
學生活動的設計應注重多樣化和實效性,要讓所設計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利于活躍課堂氣氛 。
五、要注重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
在新課改中,倡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倡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中應注重體現如何讓學生去探究,如何才能走到探究的最佳效果。同時應注重對學生的探究結果要加以點評,切不可只探究而不點評,這樣學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動中也就逐漸失去了探究的動力,且在探究活動中濫竽充數,因為,探究結果的好壞顯得無關緊要。因此在課堂上要提高活動效益,開發多種組織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發展、個體潛能得到釋放,從而有效地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六、要注重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而且還指內心體驗與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而且還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是新課改的一個核心內容,許多教師在教學目標中設置了情感價值觀目標 ,而在教學法中卻又忽略了,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法中只是提到了情感價值觀目標 ,卻不將其進行突破和發揮,從而失了我們“教書育人”中“育人”的核心目標 。
七、要注重課件的制作
隨著教育資源的不斷加強,多媒體已經更多的運用于課堂之中。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個輔助手段,而不能把教學活動的中心放在多媒體設備上。在課件的制作過程要突出高效和簡潔的原則,不要讓每一個幻燈片上都是滿滿的,好像顯得內容充實,卻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同時,課件制作過程中不要加以過多的與教學無關的聲音和動畫,這樣雖顯得畫面豐富多彩,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八、要注重教師個人素質的體現
篇8
論文摘要 心理壓力在高校教師群體的日益顯現,致使許多高校教師由于過高的壓力、情緒問題,引起焦慮、失眠現象,甚至產生許多心理困擾、憂郁傾向、悲觀情緒,通過有效疏導,緩解壓力危機的方法,使教師排解壓力,平衡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調查顯示:93%的教師感覺壓力過大,50%的教師想辭職,只有17%教師愿意執教;中國科學院的調查結果為:教師的平均壽命倒數第二;英國教育機構的調查顯示:68%的被調查者認為,工作壓力是他們最關心的5件事情之一,并且其重要程度已經超過了“生命危險”,44%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的壓力過大。
1 高校教師的壓力來源
1.1 來自職業競爭的壓力
高校管理機制的改革,不僅要求教師具有高學歷,還要完成一定的教學工作量和科研任務。為了符合職業要求和職稱晉升的需要,追求高學歷在高校教師中已屢見不鮮,而且需要完成的學術科研也有硬性的指標,同時,在現今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教師崗位聘任制、掛牌授課制、末位淘汰制、剝離分流、競爭上崗等等,加之,有些中青年教師屬于人事或者年薪編制,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工作量超負荷帶來的同工不同籌的心理沖突,承受著巨大壓力。
1.2 來自教學評價機制產生的心理壓力
由于學校的教學評價機制尚不夠科學、合理,更沒人性化的測評體系,也無法從根本上反映來自學生、教師群體、教學督導、領導層面的客觀評價,某些非理性的、隨意的、甚至是惡意報復式的不客觀、不真實評價在所難免。為了避免學生對自己做出不利的評價,影響年度評價,一些教師甚至會選擇討好學生的做法,這種做法喪失了其應有的教書育人的作用與職能,極大地削弱了教師的職業責任感,使其產生強烈的焦慮與不安,不僅成為教師產生生理、心理、行為問題的直接原因,而且對教育教學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消極影響。
1.3 來自知識分子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壓力
由于教師職級晉升的壓力,導致對評選先進、爭當優秀比較有功利心,加上教師群體具有孤芳自賞、清高、比較自我的特點,使教師的人際關系緊張,同事之間相互不往來、不做深入溝通,致使許多教師沒有交流、溝通的平臺,更沒有文化生活的支撐,個人的精神生活無法滿足。
1.4 來自婚姻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壓力
由于高級知識分子比較注重精神追求,因此對情感的需求比較高,對婚姻對象要求也很高,特別是教師的職業習慣,在兩性關系中常常自以為是、好為人師,表現出唯我自大、惟我獨尊的姿態,令人感到高處不勝寒,因此,婚姻生活中常有不和諧因素。
2 壓力主要表現及其特征
2.1 教師群體壓力的主要表現
現代教師群體常出現疲憊、焦慮、失眠、食欲不振、記憶力減退、健忘、挫敗、煩躁不安、易生氣、嫉妒、仇視、憤怒、怨恨、哀傷、懷疑、恐懼、迷失與茫然等情緒,這些壓力與危機感等情緒被稱為“身心癥”。這些癥狀往往由于沒有及時、恰當的排解,被壓抑、隱忍,以致長久得不到釋放,轉而會攻擊身體的其他器官與神經系統,久而久之,會導致諸如:憂郁癥、躁郁癥、強迫癥、恐慌癥等情感疾病,以及神經衰弱、內分泌失調、甲狀腺、腫瘤等疾病,嚴重影響教學工作和生活質量。
2.2 教師群體壓力的表現特征
運用普遍調查與個別深度訪談的方式,對高校教師壓力與情緒現狀進行調查,搜集到高校教師壓力的實際案例,通過心理學測量技術進行科學的分析后,發現不能如實反映和確切體現教師的壓力與情緒問題,因為高校教師屬于高級知識分子,這一特殊的群體往往很自我、很主觀,針對壓力所做的調查,具有隱藏性、壓抑性的特點。教師的職業特點是比較善于表達,對于心理危機、壓力與情緒的管理,理論上認同,而行動上不愿意面對甚至不愿意承認自我壓力管理失調的狀態,而采取抗拒、掩蓋等主觀行為,因此,在其他心理治療手段中,往往會產生抵觸、偽裝、狡辯、甚至不愿意配合等等現象。特別是在心理咨詢、催眠治療中,教師往往采取自我設限、自我保護,無法配合治療師,更不愿意暴露隱私,特別礙于面子,無法放開自我。
3 緩解壓力的幾種策略方法
3.1 采用沙盤療法、色彩畫等道具進行科學的分析,達到化解壓力的方法
沙盤游戲治療,又被稱為箱庭療法,是目前國際上很流行的一種心理疏導手段,使用沙、沙盤,以及有關人或物的縮微模型等沙具,來進行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沙盤療法,針對教師群體主要治療焦慮情緒、心理壓力、自閉癥、憂郁癥、攻擊性傾向行為、人際關系困擾、親子關系問題、兩性關系不和諧等。做沙盤游戲治療,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際交往技巧、有效的宣泄消極情緒、釋放壓力等。
3.2 采取團體輔導,舉辦專題沙龍講座、心靈成長工作坊,達到化解壓力的方法
針對壓力與情緒進行再認知,獲得重視,并加以舒解,再通過團體輔導的形式,教會一些實用的方法,對壓力進行控制,改善情緒。具體可采用的方法:(1)放松訓練,參加對象:考試緊張綜合癥、梗椎病、神經性頭痛、肌肉緊張性疼痛;(2)壓力調適與情緒發泄演練,參加對象:憂郁癥、燥郁癥、自閉癥;(3)角色扮演與情緒疏導,參加對象:婚姻情感危機、親子關系危機。
3.3 應建立一套控制壓力與情緒管理的支持系統——網上心理預警在線交流空間
根據教師的職業特點、自身特點,可借助現代網絡的自由、便捷、隱蔽、私密、保護、安全的優勢,建立一套網上心理援助支持系統——包括量表自測評分機制、心理壓力色彩自測游戲問卷、亞健康測試問卷評估系統等等,為高校教師提供心理測試與疏導服務的平臺,一旦遇到心理危機,教師可以尋找到支持系統,同時可設網上在線交流、心理咨詢的空間,以利于有壓力的教師尋求協助、獲得組織的援助,認識并建立自己的心理防衛機制,當然,教師本人更應該重視與關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防御意識,確立核心價值觀,在集體中獲得認可與尊重,從多方面、多層面預警、排查、支持援助,是徹底抗擊壓力與管理情緒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針對高校教師目前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各種軀體化、強迫、焦慮和不安等心理問題,開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組織心理壓力認知與鑒定專題沙龍、心理情景劇的演出,組建心靈成長工作坊等形式,利用沙盤游戲進行心理危機的預防與疏導等方法,使教師學會舒解壓力與情緒管理的方法,能夠自我調節、平衡因工作壓力與不良情緒帶來的失衡狀態,真正成為掌控情緒的主人,從而提升職業的成就感、榮譽感、幸福感。
參考文獻
[1]黃建萍.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現狀的思考[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8(2).
[2]關淑萍.高校教師心理壓力及其減釋策略[J].成才之路,2008(19).
篇9
【關鍵詞】高職師資存在問題素質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037-01
一 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素質的重要意義
明天的競爭決定于今天的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共同呼聲。而教育的成敗首先取決于教師本身的素質結構及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教育的新跨越,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需要高質量的人才。高質量的人才,來源于高質量的教育,高質量的教育則取決于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教師素質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問題。
在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人們最關注的是在這種快速發展下的人才培養質量問題,而教師素質結構是教師教育研究的著力點,教師素質結構是否合理,對于教師能否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把握教師素質結構的組成,深入研究教師素質的合理結構,對于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當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為確立教師質量標準提供了依據。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美國學者歸納出受學生喜愛的教師所具有的特征有三個方面:一是親童性。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考慮學生的需要,鼓勵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與進步。二是安全感。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自信和隨和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師威信。三是個人組織能力和綜合能力。教學組織、班級管理、課業規定等方面具有使學生可以接受的能力。綜合能力更多體現在魄力和態度上。目前,在我國高職院校,知識面廣、文理兼容的通才教師越來越少,大部分中青年教師自然科學知識有余而人文社科知識不足,雖然有著熟練的專業技術能力,但諸如語言表達、文學欣賞等文科技能則相對較弱。
我國學者葉瀾提出未來教師的理想風格應是:“對人類的熱愛的博懷,對學生成長的關懷和敬業奉獻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養,復合的知識結構,在富有時代精神和科學教育觀念指導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在實踐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
三 高職院校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思想品德素質
教師的教養能力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正確引導、激勵、優化、塑造上,教師應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培養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嚴格磨煉自己,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同時做到要能教人以道;教人以知識,教人以智慧,教人以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年齡尚小,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教書育人。
2.學科知識及拓展的素質
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才能培養造就出一代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性、完整的行為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風貌和較高道德水平的高素質學生。
因此,教師應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對本專業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全面了解本專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應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在教學中主題鮮明、簡明扼要、富有條理、生動有趣地把學習知識和經驗方法盡可能有效地教給學生;同時,要對知識進行組織處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使教學適合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師應站在科學文化的前沿,避免思想陳舊、知識老化,在教學內容中有效地融入學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擴大學生眼界,激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
3.科學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的本質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于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對掌握學生的學習規律,了解指導教學實踐的教學理論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了解現代的教育理念、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等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們的理論水平,使之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把教學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上升到理論水平,便于互相交流和借鑒,而且可以極大地開闊教師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教育思想。教師要成為既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有一定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的科研人員。
4.信息技術能力素質
篇10
【關鍵詞】 全程式健康教育; 逍遙丸; 產后抑郁癥; 臨床觀察
Full Program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Xiaoyaowan to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Efficacy/ZHANG Xin-rong, ZHU Gui-zhong, HU Wei-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115-11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control method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ethod:18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in conjunction with full Xiaoyaowan the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compared with 9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with conventional maternal education.Result:The whole program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maternal depressive tendencies Xiaoyaowan th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ventional maternal education group, the former EPDS average score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atter(P
【Key words】 Full program of health education; Xiaoyaowan; Postpartum depress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Yun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Yunfu,Yufu 527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40
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一般在女性產后6周內發生,以抑郁、悲傷、沮喪、易激惹、煩躁為主要臨床表現,重者會出現幻覺或自殺等癥狀。國外報道PPD發生率為10%~30%,根據流行病學資料,PPD在我國的發病率為10%~17%,居高不下的發病率嚴重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1-2]。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有健康教育、孕期及產后心理干預、西藥治療、中醫藥治療以及綜合治療等,各種療法都有較好的療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3]。筆者近年來一直在觀察運用全程式健康教育結合中成藥逍遙丸的方法預防和治療PPD,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云城區人民醫院、郁南縣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孕期系統檢查并分娩的產婦180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年齡21~36歲,平均(24.15±5.17)歲,有妊娠并發癥的53例。選取非系統產檢的孕產婦9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1~34歲,平均(25.10±5.15)歲,有妊娠期并發癥的26例。兩組孕婦的年齡、孕次、高危因素、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對象在第12周前建產檢卡,孕婦無智力障礙,無精神病史,意識清醒,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備正常的知識學習和接受能力,無家族遺傳性精神病。
1.2 干預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全程式健康教育結合逍遙丸進行防治。
1.2.1.1 全程式健康教育方法 (1)個性對待妊娠并發癥孕婦:把有妊娠并發癥和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婦列為重點教育對象,強化產前檢查,根據不同病種采用集中授課和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增加孕婦的疾病預防保健知識,并有針對性地給予健康指導[4-5]。(2)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念:對生男孩有強烈的愿望的孕婦和家屬,宣傳正確的生育觀念,重點做好丈夫和長輩的思想工作,教育親屬摒棄舊觀念和封建思想的影響,減輕孕婦的心理壓力。(3)分娩前教育:孕婦入院待產后,醫護人員深入了解其心理,系統收集資料進行評估,針對孕婦的思想顧慮,根據不同的分娩方式介紹待產相關知識并教會產婦學會放松的技巧。(4)分娩過程中的教育:對產婦及丈夫進行宣教,強調和諧的夫妻關系對分娩和產婦、嬰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由有分娩經驗和臨床經驗的助產士、產婦的丈夫一起陪伴,為產婦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和生活護理,并給產婦按摩、講解分娩過程,傳授分娩過程中呼吸的配合和軀體放松技巧,指導產婦進行放松訓練以緩解產婦的陣痛。(5)產后教育:產后進入愛嬰區后,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或護士給產婦作產后健康指導,傳授母乳喂養及育嬰知識,根據產婦的主要心理問題進行必要的干預,解決產婦的合理要求,盡量減輕剖腹產產婦的傷口疼痛。(6)家屬教育:向產婦的親屬說明產褥期是一個特殊的生理時期,需要家人從生活上給予細心的照料、關心,以保證其充分休息。飲食上要注意營養充足、類型多樣。重點指導其丈夫及時轉換角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盡量多陪伴產婦。
1.2.1.2 逍遙丸的服用對象與方法 (1)服用對象:出現下列5條或5條以上的癥狀(必須具備①②)的孕婦或者產婦及時服用逍遙丸。①情緒抑郁;②對全部或多數活動明顯缺乏興趣或愉悅;③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過度;⑤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⑥疲勞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⑧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⑨反復出現死亡想法[6]。(2)服用方法:逍遙丸(國藥準字Z41021831)按照說明書服用,8丸/次,3次/d。
1.2.2 對照組采用常規教育方法進行干預 對照組只進行常規健康教育,從產檢建卡時進行健康教育,每次孕期檢查時及產后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要求最少進行1次孕期健康教育,產時1次,產后1次。
1.3 評價方法 (1)在孕婦懷孕的第12周,產婦分娩后的第6周,讓研究對象根據《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自我評價[7]。按全國常模結果(以1~5的5級評分)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篩選為陽性。SCL-90的評判標準:3分>因子分≥2分,為輕度癥狀;4分>因子分≥3分,為中度癥狀;因子分≥4分,為重度癥狀。(2)產婦分娩后的第6周運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對兩組進行評價[8]。根據EPDS量表評價標準:≤5分,無或極輕微產后抑郁;6~8分,輕度產后抑郁;≥9分,中重度產后抑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運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觀察 觀察組的孕(產)婦的整體精神狀態要優于對照組,其中有8例孕婦在產前出現符合用藥標準的抑郁癥狀,服用逍遙丸,平均服用時間為(15.00±4.50)d,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后停止服藥;5例產婦在產后出現符合用藥標準的抑郁癥狀,服用逍遙丸,平均服用時間為(16.50±5.30)d,癥狀全部得到有效緩解,3例產婦抑郁癥狀痊愈。
2.2 兩組產后SCL-90各因子陽性癥狀例數比較 兩組孕婦在懷孕第12周運用SCL-90進行評價,發現兩組的因子分均小于2,即未檢出陽性抑郁癥狀的孕婦。分娩后6周,兩組均有一定比例的陽性癥狀患者檢出,其中總均分、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偏執、其他陽性癥狀兩組的產婦均有檢出,但是觀察組的均分均低于對照組;此外,對照組患者還檢出有敵對、恐怖、精神病性陽性癥狀。見表1、表2。
2.3 兩組EPDS評分結果 運用EPDS量表進行評價,觀察組平均分為(5.10±1.42)分,對照組為(6.85±2.73)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抑郁情緒是孕婦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主要產生原因如下:女性孕期是一個特殊的生理心理應激期,其體內激素水平的劇烈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孕婦的情緒,還會因激素的變化導致各種妊娠反應而影響情緒;此外,孕婦對胎兒的擔心、家庭尤其是配偶的關心、對懷孕的態度和心理準備等因素也會導致孕婦的強烈心理應激反映,而產生不良情緒,伴有懷孕并發癥的孕婦這種影響更加明顯[9-10]。
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相差較為懸殊,根據國內外研究統計,3個月內發病率為10%~20%。研究表明,產前焦慮癥狀會明顯影響產后情緒,具有產前焦慮的孕婦患產后抑郁癥的幾率會增加3倍,產前抑郁是發生產后抑郁的最強預測因子之一[11]。因此,產后抑郁癥的預防需要從產前教育、早期識別和護理干預等多方面進行。產前對孕產期知識的宣傳教育及產時優質、周到的服務能夠有效增強孕婦自然分娩的自信心,有利于消除孕婦分娩過程中的恐懼和焦慮情緒,很大程度上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12]。
因此,筆者在臨床一直非常重視預防孕婦發生產后抑郁癥,一旦發現孕婦在懷孕期間有抑郁傾向立即給予有效地干預,減少其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研究表明,全程式健康教育從孕期初次建卡時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得產婦得到更多的孕期保健知識,幫助孕婦減輕懷孕期間的壓力和緊張、恐懼情緒。產后是產婦抑郁發生率最為關鍵時刻,產婦此時更加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全程健康教育通過定時電話隨訪及同時進行健康教育宣教,能更有效的觀察到產婦有無抑郁傾向,如存在抑郁情緒即在早期進行有效地疏導和中成藥的干預治療,避免抑郁進一步發展。進行母乳喂養、產后飲食、運動等方面知識的指導,有利于幫助產婦盡快順利進入母親角色,使產婦得到更多的家庭和社會支持,從而減輕心理壓力,預防或減少抑郁癥狀的發生,而一旦發現有抑郁傾向立即給予有效的中成藥干預,防治病情進一步惡化。
逍遙丸是逍遙散由煮散劑演變為丸劑而成,由當歸、白芍、柴胡、白術、甘草、茯苓、煨姜、薄荷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營、養血調經之功效。張華東等[13]認為逍遙丸治療抑郁癥具有起效快、療效好等優勢,而且不良反應少而輕,治療依從性高,復發率低。臨床研究表明[14],孕婦和產婦服用逍遙丸并無不良反應,是治療孕期和產后婦女抑郁癥狀的較好選擇。
因此,全程式健康教育能為產婦提供科學有效的孕產健康知識支持和指導,有利于預防和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還有利于改善產婦的產后負性情緒[15]。當發現孕婦有抑郁癥狀時,除了心理干預意外,運用逍遙丸等不良反應少的中成藥進行輔助治療,不僅能迅速改善其抑郁情緒,而且能有效防止抑郁癥狀的進一步加重,有利于預防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芝文,李秀娟,王小燕,等.產后抑郁癥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9):3767-3769.
[2]韓思敏,許波,何文靜.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1):59-60.
[3]梁宏峰,張浩,馬秀巖.綜合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作用之初步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9):190-191.
[4]陳建英.全程式健康教育對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4):457-458
[5]黎艷,李莉,汪曉紅,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對2型糖尿病治療達標率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8-10.
[6]孫麗萍.氟西汀配合逍遙散加減治療32例產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2):41-42.
[7]黃艷蘋,李玲.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5):366-371.
[8]鄭少雄,黃恬,鄒曉琴.產婦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的評定及結果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6,6(4):236-237.
[9]饒朝霞.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2):28-29.
[10]王英芳,楊勇超.全程式的健康教育在產后抑郁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1):4852-4854.
[11]陳娜.產后抑郁癥病因分析與評價量表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0,8(4):915-916.
[12]吳文清,忻劍云,劉利華,等.產后抑郁癥、焦慮癥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3,4(6):421-424.
[13]張華東,蘇慧.帕羅西汀加逍遙丸治療抑郁癥的臨床對照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33):4060-4063.
[14]裴艷霞.論逍遙丸加減臨床應用的新功效[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