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七夕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17 11:1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七夕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七夕的詩詞

篇1

關于七夕節的詞語牛郎織女 [niú láng zhī nǚ]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強。 陶牧《七夕和儆廬仍用征字韻》:“道高魔重文驅瘧,海涸桑枯路未...

調良穩泛

馬匹調良,行船穩泛。指路途平安。 清·朱之瑜《與鍋島直能書》之二:“七夕前,盛使遙臨,捧讀翰教...

人間天上

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極美好的處... 唐·崔顥《七夕詞》:“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索垢吹瘢

猶言吹毛求疵。 清·心青《二十世紀女界文明燈彈詞·拒約》:“指望雙星圓七夕,...

云階月地

以云為階,以月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唐·杜牧《七夕》詩:“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關于七夕節的詩詞大全1、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2、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3、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4、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5、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彩樓。——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唐•李郢•《七夕寄張氏兄弟》

8、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唐•祖詠•《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唐•楊璞•《七夕》

11、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唐•杜甫•《七夕》

12、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唐•盧綸•《七夕詩》

13、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唐•李賀•《七夕》

篇2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節日

從當今世界的教育趨勢來看,各國都很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在我國,語文教育回歸傳統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近年來,一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尤其是在肩負著培育下一代的大中學校園內。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身上肩負著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與研究中,本人發現,從俗語、楹聯、詩詞曲賦、四書五經、傳統美德、民風民俗及語法等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入手,與語文教學結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時間一長,師生均感“中華文化,妙不可言。”下面我談點粗淺的體會:

1 傳統節日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可近年來一些人為了趕時髦,過起了洋節日,傳統的節日卻忽略了。圣誕節各大商場張燈結彩,圣誕老人站在門口迎接各位顧客,門口的圣誕樹光彩奪目,商場里到處都是頭戴圣誕帽的售貨員……氣氛煞是熱烈。情人節大街上處處是大幅的標語,玫瑰賣的特別火爆……可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節,卻顯得冷落了。

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說:“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你們知道有什么風俗嗎?”學生說:“家家戶戶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們互相慶賀,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等。”

我又引導學生說關于春節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我又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相關詩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人們在這天的風俗是吃粽子、塞龍舟、插艾葉辟邪等。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詩來象征美好的愛情。中秋節人們觀月祭拜,寄托情懷,留下了許多思鄉的佳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在上語文課時,我把這些傳統的節日穿去講,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們上的興趣盎然。既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回顧,加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傳統節日的同時,又穿插相應的古詩詞,加強了學生對傳統古詩詞的理解和應用,這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 俗語,古典文學知識在課堂上的滲透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有《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對托爾斯泰獨特的形貌特征的描寫。學完此課,我在做課堂總結時這樣說:“同學們,在如此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下,掩藏的是一顆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崇高心靈。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一秒鐘后學生齊聲高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在這節課的最后,我還設置了一個題目:“從書中的彩圖和文中的描寫可以看出,‘大胡子’是他臉部特征中給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可以說他是個美髯公,其實我國的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你們知道是誰嗎?因為是初中生,很多同學的閱讀量有限,大部分同學不知道這些古典文學知識,這時我再告訴他們有《三國演義》里的關羽,還有《水滸傳》里的朱仝。

3 古詩――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3.1 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是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例如: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悲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愛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兼集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書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何等的氣勢,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

篇3

[關鍵詞]識解操作 詞匯學 概念化

[中圖分類號] H319.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8-0098-03

一、引言

詞匯學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已在我國英語專業教育中存在多年,該科開設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科學系統的角度認識和了解英語詞匯的來源、構造和發展等問題。作為語言學中有趣而難度適中的一門課程,詞匯學一直受到高校英語專業教師的重視,也成為學生了解語言學的基礎和敲門磚。在教授和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一套固定的模式已形成并被廣泛使用,這套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多年的教學中發揮著有效而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某些抽象概念的介紹過程中學生被動接收信息而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教師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學生不能靈活應用概念來解釋一些語言現象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成為教授過程中的障礙,因此必須加以重視并深入探討,爭取找到解決方案。

二、我校英語詞匯學教學現狀

我校英語系大三學生采用的詞匯學教材為《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張韻斐,2004)[1],該書全英文編寫,由十二個章節構成,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對詞匯學進行了介紹和展示。授課教師主要從三個方面對該教材進行講授:概念介紹,舉例說明,學生參與練習。在概念介紹環節,教師主要采取中英文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引入相應的例子,分別從抽象和具體兩個層面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在每一個小節知識講解結束之后,教師都會布置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去做,其中包括問答題、名詞解釋題、匹配題等多種題型,讓學生在練習中加深對新吸收的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并最終達到運用的能力。以上三個環節的順利進行必須建立于學生課前對將學知識進行預習的基礎之上,否則,講授和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筆者采用隨堂聽課的形式深入實際課堂,對詞匯學教學在我校英語系大三學生當中的開展情況進行了真實記錄和調查,在此期間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保持了可以讓學生直觀、快速吸收新知識的優勢,為學生展示了一個系統、全面的知識體系;學生的課前預習,教師的當堂講授以及隨堂練習都讓學習效果明顯體現。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的存在,例如當教師講授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時,學生常常半知半解,或是以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該概念,卻不知道該概念形成的原因,這樣就出現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這也造成了教師和學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交流和討論的障礙。如何解決這些障礙?如何使教師從解釋原因的角度來對詞匯學中的概念進行講授?如何讓學生在接收信息的時候更容易理解并聯系自身思考?詞匯學的講授和學習與人類大腦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否有關系?筆者從認知語言學的識解操作當中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三、識解操作及其相關應用

識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是一切語言表達含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因為語言為不同種類的識解操作提供了系統的表現方式,一個相同的情況通過不同的識解操作方式可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這隱藏在說話者不同的選擇之中。例如同樣是夜空的繁星,說話者則可以選擇不同角度進行語言表達:可以從星座的角度描述,也可以直接描述成一組星體,還可以說是夜空中的亮光,等等。這些表達從語言的表達形式上看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它們體現的是說話者大腦中對于夜空繁星的不同的識解操作方式,同時又與當時的客觀情況相符合。

著名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 和Talmy(1988)[3]各自對不同識解操作方式設定了分類框架,使人們能夠更系統、直觀地認識和了解這一理論體系,總結起來大致有四個方面:注意力 / 突顯,判斷 / 比較,視角 / 位置以及構成 / 完型。識解操作可透過現象層面對語言表達的形成原因進行解釋,因此語言研究者們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例如高波(2009)[4]從識解操作視角化的角度解讀語法隱喻,首先論證了隱喻式表達和一致式表達意義并不相同的觀點,進而提出了整合的認知功能方法;余渭深、馬永田(2009)[5]也是從識解操作的角度探討了同詞反義現象,他們主要是從概念化過程中的優越視點、指向和關系成分突顯程度去論證和解釋同詞反義的產生。近年來識解操作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文旭(2012)[6]在思考如何使外語教學有理有據、生動有趣的問題上指出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同時提出從認知識解的四個維度(具體性、焦點化、突顯和視角)出發闡釋該理論對于外語教學的啟示。本文將從識解操作的角度對我校教師和英語專業學生在詞匯學課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展開詳細分析、闡釋和說明,這樣就可以解決之前提到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癥結了。

四、識解操作角度解釋下的詞義關系

詞與詞之間由于詞義的不同而被劃分在不同的范疇,而常見的詞義關系主要有近義關系、反義關系和上下義關系。上文提到識解操作主要分為四個方面:注意力 / 突顯,判斷 / 比較,視角 / 位置以及構成 / 完型,而在這四個方面中又各自包含不同的特征,本文將著重從注意力 / 突顯這個方面下的細致程度(granularity)和視角 / 位置下的協調性(coordination of perspectives)[comment1]這兩個特征對詞匯學中的詞義關系進行解釋。

(一)細致程度解釋下的上下義關系

細致程度屬于識解操作中注意力 / 突顯這個方面,主要解釋了大腦在對于客觀事物接收信息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梯度調整(scalar adjustment),簡單地說,梯度調整就是大腦中對注意力范疇的一個調整過程,Talmy[7]曾用一個視覺的例子對這個方面進行了解釋和說明:

(1)a. She ran across the field.

b. She ran through the field.

例子中的兩個句子描述的是相同的場景,不同之處在于句子(1b)中使用的詞匯through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三維的立體場景,該詞匯體現的就是地里莊稼的厚度和密度,把說話者對于這個客觀情景在自身大腦中接收的過程表達了出來,實現這個過程所運用到的識解操作就是細致程度;而句子(1a)中就沒有細致程度的運用,因為詞匯across的使用僅僅描述的是一個平面的場景,體現不出地里莊稼的密度這一特征。因此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細致程度就是人類大腦對客觀物體和情況的接收以后的概念化過程,與之相關的語言表達就體現在詞匯的分類上:基于不同水平的細致程度,不同詞匯范疇可獨立形成不同的分類等級,也就是說,不同水平的詞匯等級取決于大腦對于客觀事物接收的細致程度,這也潛在地賦予了語言使用者可自行選擇不同水平的細致程度對客觀事物和情況進行描述的能力。

我校詞匯學教材《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第七章節第三部分介紹了詞匯關系中的上下義關系,教材主要采用了概念介紹和舉例的方式對這一概念進行呈現。上下義關系中主要包括表示個別概念的詞,即受支配的詞(下義詞)和表示一般概念的詞,即支配詞(上義詞)兩種范疇,而如果從識解操作的細致程度來看是可以解釋這兩種范疇劃分的緣由的。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接收的細致程度各有不同,這就導致人在選擇語言對該客觀事物進行描述的時候就會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所舉的例子:food(食物),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meat(肉), beef(牛肉),pork(豬肉),mutton(羊肉)。在這一組詞匯中,food(食物)分別與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和meat(肉)構成上下義關系,而大腦在選擇詞匯的時候就會有上下義的有意識的區分,這樣區分的原因就在于大腦對于客體事物和情況接收的概念化細致程度的不同:若是使用了food(食物)這個上義詞來進行描述,說明說話者想體現的是一個概括的范疇,不需要細化到食物的種類,那么這個概念化過程的細致程度就沒有得到體現;如果說話者需要描述到具體的食物,大腦就會選擇fruit (水果)、vegetable(蔬菜)或meat(肉)這些下義詞,此時的概念化過程就完全體現了識解操作的細致程度。在這組詞匯中,meat(肉)又分別與beef(牛肉)、pork(豬肉) 和mutton(羊肉)這三個詞構成上下義關系,下義詞beef(牛肉)、pork(豬肉)和mutton(羊肉)所體現的細致程度較高,這三個詞已經具體到肉的品種,給聽話者或讀者所呈現的是一種細化生動的描述,與上義詞meat(肉)的使用所呈現的效果完全不同。

動詞的上下義關系也可以從識解操作的細致程度進行解釋說明,識解操作使得人類大腦中存在一個抽象的框架結構,而動詞在此框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為框架的概念化過程提供細節描述的支持。教材中有用到動詞go(走),ride(騎行),run(跑),walk(走路),fly(飛行),sail(航行),其中go(走)與后面五個動詞分別構成上下義關系。試比較以下三個例句:

(2) I went to my uncle’s house this afternoon.

(3) I walked to my uncle’s house this afternoon.

(4) I ran to my uncle’s house to get my birthday gift.

例句(2)中動詞go屬于上義詞,它的使用體現了大腦中一個框架圖像的形成,該框架呈現的僅僅只是主體去往某地這個動作,屬于沒有體現細致程度的識解過程;而例句(3)和(4)中動詞walk和run屬于下義詞,它們的使用則賦予了主體去往某地這個動作更多的細節描述,讓動作更具體,walk表現的是走路去往目的地的動作,run則呈現出跑步到達目的地的行為,這兩個詞都體現了識解過程較強的細致程度;也就是說,下義詞具有修飾作用,使人類大腦中較強細致程度的實現成為可能。大腦細致程度識解的不同,體現在說話者最終選擇的描述詞匯上,也就是直接表現在說話者到底是選擇上義詞還是下義詞的區別之上。

(二)視角的協調性與近、反義關系

教材《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第七章節中分別介紹了近義和反義關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理解這兩種詞義關系的概念和分類,不過對于這兩種詞義關系為何會存在的問題,學生就會忽略其根源,而如果要尋找這個根源問題的答案,我們就可以從識解操作中視角的協調性這個方面去進行解釋和說明。

協調關系是視角識解中的一個特征,它體現的是大腦中概念物之間的關系,這樣的關系最終投射到語言中所呈現的就是相關表達。以下兩個例句就可以說明協調關系存在的作用:

(5) Mary is not happy.[8]

(6) Mary is unhappy.

句子(5)和(6)描述的都是一個人的悲傷情感,從意思上看是相同的,不過在句子的語言表達上面卻存在著差異,這樣的差異就是由視角識解的協調關系所決定的。兩個句子中概念物之間的協調關系的勾勒方式不同,兩個句子都隱藏著一個預設,那就是Mary is happy,但是句子(5)表現出大腦對于這個預設所勾勒出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思維空間;否定詞not的存在表現的就是從認識的角度看完全對立的兩個思維空間,也可以說是兩個相反的概念物,而句子(6)中的反義前綴un-就沒有喚起第二個思維空間,也就是相反概念物的作用。這就是為何句子意思相同而語言表達方式不同的原因,因此從協調關系的層面上就可以很好地說明近義詞和反義詞存在的原因。

statesman和politician是一組近義詞,兩個詞都同時喚醒了一個概念:涉足政治界的人。在這個層面上,兩詞的識解過程是沒有差異的;導致兩詞詞義細微差別的識解過程體現在協調關系上,statesman和politician分別表示大腦中的兩個不同概念物,也可以說是大腦概念化過程中的兩個思維空間,前者所表現的思維空間是與政治的積極面相關的,后者則表現了與政治消極面所聯系的思維空間,因此這兩詞大致意義相同,但在語言表達上卻各自屬于不同的思維空間,因此使用的語言環境有細微差異。

另一方面,識解的協調關系也可以分析和解釋反義詞現象:old / young,heavy / light,wide / narrow,big / small,這四組反義詞中每兩詞之間都各自映射出兩個相反的思維空間,而這樣的思維空間依靠識解的協調關系實現轉換,而轉換的關鍵就是隱藏的否定詞not(不)。例如old一詞所對應的大腦概念物在相反條件下可以被young對應的概念物所替換:

(7) He is not old.On the contrary,he is young.

否定詞not(不)的使用喚起了第二個思維空間:該空間勾勒出與 “he is old”這一命題相反的存在,正因為第二思維空間的喚醒,使得標記語on the contrary發揮了作用,he is young與he is old所表達的意思相反。該否定詞的隱藏使用使得概念化過程變得具體而有意義,而not的存在直觀體現了大腦在對客體反應時的框架,具體的表達就是反義詞。

五、結語

本文從認知識解中注意力 / 突顯這個方面下的細致程度(granularity)和視角 / 位置下的協調性(coordination of perspectives)[comment2]這兩個特征對詞匯學中的個別詞義關系進行了解釋和論述,認知識解是對人類大腦在發揮語言能力的時候的一個直觀闡釋,它所呈現出的是一個虛擬的概念化框架,從而讓語言學習者認識到語言背后的認知機制和認知原則。在詞匯學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不僅知道一切約定俗成的語言表達現象,而且了解其背后的認知機制和原則,這是對將來該課程教學開展的推進和深入。

[ 注 釋 ]

[1] 張韻斐.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Langacker,Ronald W. 1990.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

[3] Talmy, Leonard.1988. The relation of grammar to cognition.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ed.Brygida Rudzka-Ostyn,165-205.Amsterdam:John Benjamins.

[4] 高波.語法隱喻的認知識解[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12):8-13.

[5] 余渭深,馬永田.同詞反義的認知識解[J].外語教學,2009(4):32-36.

篇4

眾所周知,詩歌鑒賞是歷屆高考的必考題。而2005年高考命題人將比較閱讀引進到詩歌鑒賞中,這一變化成了詩歌鑒賞主觀題命題的新亮點。從此,詩歌鑒賞題的命題形式走向多樣化。比較閱讀意在考查考生的閱讀、分析、比較、綜合和評判能力,因此,與傳統試題相比,解題難度也隨之增加。自比較閱讀首次亮相高考試卷以來,此類試題出現的頻率逐年增高,考查的內容也日趨廣泛,在高考試題越來越重視能力考查的今天,比較閱讀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特別是2017年高考考綱的修訂,更加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詩歌鑒賞評價能力等,比較閱讀自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僅以近三年高考詩歌鑒賞比較閱讀題為例,歸納總結這一命題的考查類型,預測發展趨勢,為備戰、決勝2017高考做好充分準備。

從近三年來詩歌鑒賞比較閱讀題的考查情況來看,大致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其一,比較閱讀題考察的數量急劇增多。2014年高考共18套試題,比較閱讀共5道,約占28%;2015年高考共17套試題,比較閱讀共4道,約占24%;2016年高考共9套試題,比較閱讀共5道,所占比例猛增至約56%。可以預見,比較閱讀的高頻態勢在最近若干年內仍會基本保持不變。其二,考查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的比較,同時逐步延伸到詩歌內容、煉詞煉字等各個考點。可以預見,隨著比較閱讀的持續升溫、考試大綱的修訂變化和命題角度的不斷創新,考查的內容一定會繼續橫向擴展,諸如形象分析、意境鑒賞、情感變化過程等都可能現身高考試題,以增添試題內容的豐富性和考查的全面性。其三,選用的詩歌題料由單純的課外比較有意識地引向課內外綜合比較。如2015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所選的題料是蘇軾的《醉翁操》,第19題的設題是:“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2015高考湖南卷詩歌鑒賞所選的兩首詩分別出自《全唐詩》中張說的《都引》和高中語文教材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2015高考課標Ⅰ卷所選詩歌是岑參的《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第8題的設題是:“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2016高考北京卷所選詩歌是陸游的《西村》,考題要求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陸游的另一首詩《游山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2016高考全國課標Ⅲ卷所選詩歌是曹翰的《內宴奉詔作》,試題第9題是這樣設題的:“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課內外綜合比較鑒賞,試題導向有意識回歸教材,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新形勢下高考命題的基本原則和要求,這種“內外”結合的試題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必將成為高考的重頭戲。其四,所選用以鑒賞的詩歌一般都是唐宋兩位不同詩詞作家的作品,鑒賞的角度絕大多數是辨析二者的“不同點”,如2014年至2016年共14道比較閱讀試題中,要求鑒賞“不同點”的就有13道題,所占比例高達93%。

【應對策略】

做好古詩詞鑒賞比較閱讀題,從宏觀上講,首要問題是弄清詩意。可以按“四步法”進行:一看標題。因為標題是詩歌的眼睛,由標題入手,明事,曉理,知人,不失為一條捷徑。二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性格情趣,行事風格,從而知人論世,是解讀人物的重要手段。三看注釋。如果詩歌后面有注釋,特別是關于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人生變故、宦海浮沉、榮辱得失的介紹,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已知條件,是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鑰匙,務必用足用好。四看內容。準確解讀每句詩甚至每個字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思想內容,是比較閱讀鑒賞的根本途徑。從微觀上講,要把握以下方法和步驟:

一、基礎知識儲備

解題之前,應具備有關詩歌鑒賞比較閱讀方面的一些基礎知識:第一,了解詩歌鑒賞比閱讀的選材特點。題目材料一般選用不同作者所寫的題材相同或相似的詩詞,有時也選用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詞,這些作品或思想感情不同,或表達技巧不同,或語言風格不同。第二,了解命題角度。從往屆高考試題來看,命題角度主要包括同一詩歌不同版本用語的比較、同一詩人抒寫相似內容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景象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歌描寫相同對象所用表現手法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歌選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較、不同詩歌的語言風格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比較等。第三,了解題型設置。從近年來高考題型設計上看,既有單一比較,也有綜合比較,而尤以后者居多。從大的方面看,比較閱讀題一般從“求同”、“求異”兩個方面來設計問題,可以分為“同中求異”“辨別異同”兩種類型,其中較多的是“同中求異”這一類型。從小的方面看,可以從詩歌的題材、語言、手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設題。

二、具體解題思路與方法

1.內容、情感比較。內容和情感水融,很難截然分開。理解內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讀懂詩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其一,讀懂詩歌的題目。標題往往點明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對題目中的時間、地點、節令、事件等都要細心揣摩。其二,了解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即“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境遇、心情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三,注意詩歌中的意象,因為詩人一般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就成為一種重要手段。其四,注意詩歌的結句。古人寫詩常常卒章顯志,點明主旨。

例:(2014高考全國課標2卷)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1]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宋]郭震[2]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1]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2]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

第9題: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技法解析】比較二者不同的情感,《含山店夢覺作》主要應抓住注釋中韋莊“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的背景介紹,結合神態描寫及意象“月斜”,就可以概括出“孤獨”“無奈”等關鍵詞。《宿漁家》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及意象“蘆花”“明月”描寫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這兩處“燈前”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燈前”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郭詩的“燈前笑說”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束、愉快交談的生活情象,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的詩意美。

2.意象、意境比較。一般來說,意象(景象)與詞句相關,意境與全篇對應。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離開意象,無以談意境。古代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是意境。不同的意象交織融合成不同的意境。比較閱讀時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進而領會詩詞的意蘊。

例:(2014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回答問題。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1],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②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14(1)題:“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技法解析】辨析景色特點,要緊緊圍繞詩歌所描寫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融匯成不同的意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如由第一首中的“園花”“細雨”及花的顏色“紅”等,可以輕松概括出“清新”“艷麗”的特點。第二首中的“喬木”“明月”表現出“清幽”的特點。

【參考答案】①艷麗;②清幽。①“園花經雨百般紅”描寫的是雨后園林的美景,一場雨后,園中姹紫嫣紅,色彩艷麗。②“喬木崢嶸明月中”描寫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樹木高聳峭拔,意境清幽。

3.語言賞析比較。鑒賞詩歌的語言要主要抓兩個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關鍵字詞,首先抓動詞,其次抓形容詞,再抓數詞、副詞和其他虛詞。二是在了解不同詩人性格愛好、表達習慣等基礎上,分門別類理清語言風格,或樸素自然,或婉約細膩,或清新明麗,或幽默諷刺,或沉郁頓挫,或悲壯慷慨,或豪放灑脫等。答題時要使用專業術語,不可隨心所欲。

例:(2016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臺 [唐]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第14(1)題:“滿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認為這兩個字用哪個更好?請說明理由。

【技法解析】本題辨析用詞技巧,比較不同語言的表達效果。用于比較的是動詞“望”和形容詞“空”。要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運用這兩個詞所顯示的不同表達效果及其蘊含的不同情感。

【參考答案】用“望”字更好。“望”照應題目中的“登臺”,引出后面描寫的景物。或:用“空”字好。“空”字營造了一種空曠的意境,同時流露出超然的心態。

4.手法、技巧比較。表現手法、藝術技巧的比較,一要熟知基本知識,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其中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現手法有比興、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結構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渲染、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鋪墊、過渡、伏筆。此外還有各種修辭方法。二要了解各種表現手法、藝術技巧的作用和表達效果。

例:(2015高考課標1卷)閱讀下列這首唐詩,完成8~9題。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1] 岑 參

聞說輪臺路[2],連年見雪飛。

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注】[1]臨洮:在今甘肅臨潭西。北庭:唐六都護府之一,治所為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2]輪臺:庭州屬縣,在今新疆烏魯木齊。

第8題: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技法解析】本題屬于表現手法的辨析,兼顧課內課外。首先要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快速默誦一遍,準確找出兩首詩寫景的詩句分別是哪些,然后對比分析兩首詩寫景時使用的不同手法。辨析時要全面,把不同點都挖掘出來,不能有遺漏。最后用術語分條作答。

【參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直接描寫,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直接描寫了“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壯美;《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則是間接描寫,如“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通過春風不到、漢使稀少描寫了邊塞的惡劣環境。《白》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所寫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見實景,屬于實寫;而本詩所寫塞外景物則是想象之景,屬于虛寫。

5.形象賞析比較。詩歌形象的比較,從大處著眼,要結合人物所處的不同的時代背景去考慮;從小處著眼,要兼顧人物的人生經歷、外貌特點、衣著服飾、語言風格、動作行為、心理活動、興趣愛好、細節描寫等,通過全方位深入細致地“求異”比較,人物的不同形象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例:(2008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1]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1]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10(2)題: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技法解析】《木芙蓉》從木芙蓉所處的環境“小池南畔”、外形“著意紅”及其品性“任東風”等諸方面,可以感受到木芙蓉逍遙、豪邁、倔強的性格;《窗前木芙蓉》從形態“孤花”、神態“破小寒”、心理“心酸”“未作愁紅怨綠”刻畫了一個孤苦、心酸卻堅韌的樂觀者形象。

【參考答案】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是孤苦、心酸,處境凄涼卻坦然面對的形象。前者塑造的是豪邁與大度的閑適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堅韌的形象。

【典題擷英】

1.(2014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第10(3)題: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

2.(2014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

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峽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1]。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1]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第22題: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

3.(2014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第14(3)題: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5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6―19題。

醉翁操[1] 蘇軾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2]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3],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4]外三兩弦。

注釋:[1]據本詞序,歐陽修喜愛瑯琊幽谷的山川奇麗、泉鳴空澗,常把酒臨聽,欣然忘歸。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閑記譜,請蘇軾填詞。[2]蕢:草筐。《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3]童巔:山頂光禿,山無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繩。此處代指琴。

第19題: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

5.(2015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為墟[1]人改代,但有西園明月在。傍高冢多貴臣,蛾眉曼F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張說《都引》,選自《全唐詩》)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選自普通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注】[1]虛:廢墟。

第10(2)題:請賞析兩詩中劃橫線詩句所抒發的人生感悟的差異。

6.(2016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 15―18題。

西 村 陸游

亂山深處小桃源,往歲求漿憶叩門。

高柳簇橋初轉馬,數家臨水自成村。

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詩記今夕,細云新月耿[1]黃昏。

【注】[1]耿:微明的樣子。

第17題:“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陸游的另一首紀游詩《游山西村》。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7.(2016高考全國Ⅲ卷)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8―9題。

內宴奉詔作 曹翰[1]

三十年前學六韜[2],英名常得預時髦[3]。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4]。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盤花舊戰袍。

【注】[1]曹翰(923~992),宋初名將。[2]六韜:古代兵書。[3]時髦:指當代俊杰。[4]陣云:戰爭中的云氣,這里有站陣之意。

第8題:詩的頸聯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軟,眼昏猶識陣云高”,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請簡要分析。

第9題: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

8.(2016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1]事,添人白發多。

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

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2]。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

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

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1]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2]宣和:宋徽宗年號。

第22題: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

【金題精練】

1.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詞,回答問題。

鵲橋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

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蘇軾

緱山[1]仙子,高情云渺,不學癡牛I[2]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3]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注】[1]緱gōu山:指修道成仙之處。[2]I:ái,癡,呆。[3]槎:chá,竹筏。

對于七夕鵲橋會,秦觀認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而朱淑真和蘇軾的見解卻不相同。請簡要分析他們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有何不同。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 盧炳

莎[1]杉筠笠。正是村村農務急。

綠水千畦。慚愧[2]秧針出得齊。

風斜雨細。麥欲黃時寒又至。

@[3]婦耕夫。畫作今年稔歲[4]圖。

【注】[1]莎:蓑,草衣。[2]慚愧:幸虧,難得。[3]@(yè)給在田間耕作的人送飯。[4]稔歲:豐年。

與杜甫《春夜喜雨》相比,本詞在寫法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樓前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霽夜 孔平仲

寂歷簾櫳深夜明,睡回清夢戍墻鈴。

狂風送雨已何處?淡月籠云猶未醒。

早有秋聲隨墮葉,獨將涼意伴流螢。

明朝準擬南軒望,洗出廬山萬丈青。

這兩首詩都是即景抒情,它們各自抒寫了怎樣的心境?請簡要分析。

4.閱讀下面兩首詞,回答問題。

謁金門?戲贈知命[1] 黃庭堅

山又水,行盡吳頭楚尾[2]。兄弟燈前家萬里,相看如夢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厭歲寒無氣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3] 黃庭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4]。平生個里愿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注】[1]本詞作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貶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蕪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黃庭堅。[2]吳頭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時為吳國之西界,楚國之東界。[3]《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貶所宜州。[4]典出《太平御覽》: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兩首詞作中的詞人形象有何不同?試作分析。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琴調相思引?送范殿監赴黃崗 賀鑄

終日懷歸翻送客,春風祖席南城陌。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動管色,催行色;動管色,催行色。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詞中“動管色,催行色”和“何處投鞍風雨夕”句,在內容和寫法上與柳永的《雨霖鈴》中的哪些詞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6.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詞,回答問題。

阮郎歸 晏幾道

天邊金掌[注]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兩首詞的最后兩句刻畫的詞人形象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典題擷英】

1.第一首詩的結句,友人的家門前寒風陣陣,正對家門的山滿覆白雪,從觸覺、視覺的角度寫出了友人住處清冷的環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詩風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潔的品性;第二首詩的結句,傍晚回來,山雨打濕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與山為伍、與自然相融的隱逸情趣,表達作者對友人隱逸生活的羨慕之情。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點明了愁;第二首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嘆抒情,第二首以理寫愁,辨析猿聲“不自愁”,愁在人心難以排遣。

3.《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4.蘇軾的《醉翁操》上闋主要是通過描寫流泉的自然聲響帶來的美妙效果,來贊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對歐陽修追求絕妙意境做法得以流傳的欣慰。下片寫鳴泉雖不復存,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人間。《醉翁亭記》則是通過描寫瑯琊山的四時景色抒發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5.第一首詩敘述魏武身后的歷史變遷,流露出詩人哀嘆時光易逝、英雄業績無繼的感慨。第二首詩寫的是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頹廢絕望,而是抒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6.相同點:①兩首詩都描寫了村莊清幽、寂靜、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自然環境,表達了作者對村莊自然環境的喜愛和贊美。②兩首詩都寫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畫面,從不同程度上表現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情態。不同點:《西村》除了描寫了村莊清幽寂靜、山清水秀的特點以外,還表達了對往昔“叩門求漿”這一美好經歷的回憶,表現出對過往經歷的無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寫村莊柳暗花明的自然環境以外,還著重描述了農家淳樸自然、熱情好客的人文特點,表達了對農家樸素熱情的生活的喜愛與向往。

7.第8題:觀點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認自己已年老體衰的客觀現實,但強調即便如此,也還是能夠沖鋒陷陣;②更強烈地表現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殺敵報國的剛毅精神。

觀點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認為雖然歲月流逝,但身體依然強健,當然還可以沖鋒陷陣,為國驅馳;②表現作者心存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堅定信念,而忘記自己老之將至。

第9題:①曹詩寫自己雖已年老,但報國之心猶存,重在表達“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詞通過追懷金戈鐵馬的往事,表達英雄白首、功業未成的悲慨。

8.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比,表達憂國憂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國前后境況的對比,表現百姓流離之苦。②以“北來人”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顯得更真實、自然。③敘事中流露出個人的情感。如“今成獨雁飛”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涼與孤獨。

【金題精練】

1.①秦詞強調愛情只需感情堅貞長久:雖然相逢短暫,但只要感情真摯,不在乎朝暮廝守。②朱淑真強調愛情需要廝守:既然是忠貞不渝的愛情,為什么不每一天都廝守,每一天都幸福?③蘇軾則強調友情超塵拔俗:聚散皆是緣,不必為柔情羈縻,要淡定曠放。

2.本詞描寫細膩,語言自然簡練,風格樸實清新,感情含蓄曲致,所寫景致,如一幅幅水墨圖畫,清新寧靜,富有生活氣息。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則將直抒胸臆與借景抒情融為一體,運用擬人修辭和想象手法生動地描繪了春雨的可愛形象。

3.范詩抒寫凄婉、憂慮之情。寫碧瓦樓、繡幕、赤欄橋,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沉醉臨安,忘卻國恥;再寫柳絮飄零,棠梨滿地,透過一派暮春景象傳達作者的情感。孔詩表現了清爽、暢快的心境。全詩寫秋夜雨霽的清凈景色,一個“清”字統攝全詩,寫秋月、秋聲和秋螢,寫出了雨霽的清寂和靜謐。

4.《謁金門?戲贈知命》中的詞人是一個重天倫情誼的貶官形象。自己身在貶所,弟弟前來看望,連夜挑燈話家常,恍如夢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稱贊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質樸渾厚。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中的詞人是一個難忘少年心的貶官形象。身在天涯,見梅猶喜,夜間聞香,早起觀賞,浮想聯翩。全詞在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的對比中,刻畫了一個喜愛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猶在的貶官形象。

5.“動管色,催行色”和“何處投鞍風雨夕”與《雨霖鈴》中的“留戀處,蘭舟催發”和“今宵酒醒何處”有異曲同工之妙。“動管色,催行色”描寫管弦的聲音催促著行人,表現了此時此刻作者心頭茫然若失、傷感惆悵、不忍分別的情感。“何處”句是作者為范殿監設身處地地思慮,體現了作者對朋友何處安歇的深深擔憂。而“留戀”句寫船兒開啟,聲聲催促,欲留不得,欲飲無緒,表達了詩人與戀人難分難舍的心情。“今宵”句流露出詞人不知何處安身的無比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