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實驗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6:59: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化學實驗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化學實驗論文

篇1

化學原本就是以實際操作為基礎的一門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實現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實現化學課程目標的基本保證”。課程改革針對化學教學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強調了以實驗為主要真的的教學方式,不僅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化學學習的學習熱情,還能促進學生的嚴謹科學態度。化學實驗室就是一個陣地,是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操作當中去的重要陣地,只有我們把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到位,才能為一切提供重要前提,發揮實驗室的陣地作用,它是唯一而又不可代替的。

二、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實驗課程開展的思考

在課改形式下,我們要提高教師的實驗能力,把過去的書本教再動手做的模式轉變成學生產生疑問,我們再引導學生深度探究的新的化學教學模式。有一些化學實驗很難看到效果,或者效果十分不明顯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多次反復驗證,讓學生自己在實驗室中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結論,而不是直接告訴學應該怎么做,從而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三、順應當今課改狀況下的實驗室使用狀況,調整實驗室建設

當今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轉變,我們面對教學的重大改革也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過去我們實驗室中已有的各種器材、藥品都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教學的需要了,大大的阻礙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增加與一線教師的溝通,共同研究教材和教學大綱,制訂實驗室的采購計劃,無論是實驗儀器,還是藥品,都需要詳實確切,不能有一點馬虎,這直接影響到實驗室的有效開放和化學教學的有效開展。

四、樹立為教學服務的大局觀念

化學實驗室負責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化學課程改革的進程,這樣說一點都不為過,有了過硬的教師隊伍,才有了最優質的實驗室。我們要改變思想觀念,把過去只是管理的思想轉變為一種大局服務觀念,開放實驗室接受教師和學生們的監督,更好的為化學課程服務,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提升實驗室的應用效率,把課堂和實驗室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資源的作用。實驗室教師秉持著更好的服務教學的態度,為學生和課程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使化學教學走向成功成為一種必然。

五、結語

篇2

化學實驗裝置的改進,要從簡單易行、方便操作、現象明顯方面入手。比如,做一個點燃H2使之發生爆炸的實驗,由于在實驗前并不知道紙盒里的H2量是多少,也不知道紙盒上的小孔有沒有被堵好,假如沒有堵好,H2早就漏光了,從而導致實驗失敗。那么,如何對此實驗進行改進呢?具體方法如下:先取一個小的食品保鮮袋,然后將玻璃導管插入袋子里,將空氣通過玻璃導管充入保鮮袋里,充一半就行,最后將H2通過玻璃導管充入保鮮袋里,保鮮袋充得鼓點起來后立即拿掉玻璃導管,并用細線將袋口扎緊。這樣,就能保證口袋里的含有的H2不會漏掉了,然后再用燃著的小木棒,戳一下這個食品保鮮袋,學生就會看到這個保鮮袋發生了爆炸。這個實驗的改進,操作簡單,現象明顯,而且十分安全。在日常教學中,不少化學實驗可以用學生的生活用品來代替,這也是屬于裝置的改進,是很值得提倡的創新手段。畢竟,教學設備再好的學校也不能充分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一套實驗器材,更不能保證這些器材隨時讓學生使用,也就是說,學校實驗室里的器材雖然很好,但不可能隨時滿足學生探究化學問題的需要,特別不能滿足學生在家里做探究實驗的需要。因此,利用生活用品自制一些器材,如礦泉水瓶可以制作成燒杯等容器,眼藥水瓶自制成滴管等,都是很好的家庭實驗器材。

(二)實驗過程的改進

改進實驗的過程,是為了讓化學反應產生的現象更具有說服力,更能說明問題。比如,CO2氣體可以與堿溶液———Ca(OH)2、NaOH等溶液發生反應,與Ca(OH)2反應的現象明顯,畢竟產生了渾濁,但與NaOH反應是肉眼看不見的,那么,如何證明CO2與NaOH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呢?不少人認為在CO2與NaOH反應后的瓶口處滴加鹽酸,假如有CO2氣體產生,就能說明問題了。其實,這是不嚴密的推斷,因為CO2氣體能與NaOH溶液中的水發生反應生成碳酸,瓶口處的氣體可能是碳酸分解出來的!這就要改進實驗的過程,排出混淆因素。具體的改進方法是,先將CO2與NaOH反應后的溶液加熱一下,排出碳酸分解CO2的干擾因素,然后再用稀鹽酸滴入看看,假如有氣體出現就能證明CO2與NaOH確實反應產生了碳酸鈉。

(三)實驗方法的改進

篇3

每次實驗都是一座美麗的山峰,實驗生動的再現了物質的性質,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了階梯,使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攀登,在分析、猜想、假設、討論和設計方案中,體驗思考探究所帶來的樂趣,不斷完善和修復自己的思維,以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鹽”時,在給學生演示硫酸銅的實驗時,加的水過多或過少都難以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演示過多或多少水給實驗帶來的現象,組織學生建立小組討論,對實驗進行改進.經過學生的激烈討論,在學生的層層的剖析下,逐漸的掌握了實驗的要領:為了得到硫酸銅晶體,加入的水量要適中、要均勻.結合學生的討論,學生對實驗進行了改進,選擇了一支干燥的Y形試管,在兩側分別裝入藍色的五水合硫酸銅晶體和白色的無水硫酸銅粉末,對藍色的五水合硫酸銅晶體進行加熱,就會分解得到白色的無水硫酸銅粉末,在水蒸氣會在另一端冷卻與白色的硫酸銅粉末化合為藍色的五水合硫酸銅晶體,這樣的反復實驗、反復加熱,使得實驗的現象非常的明了,通過對實驗原理的分析,學生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充分嘗試到了創新帶來的喜悅,使的學生收到了莫大的鼓舞,極大地高漲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了學生探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實現了對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合作互助,利用操作體驗形成

合作是學生思維的交匯,促進學生思考的全面性、嚴密性,學生的思維得到不斷修復和完善.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反思,努力的將自己最全面的思維展示出來,促進了學生對自身的努力.學生思維的不斷碰撞,徹底暴露了思維上的遺漏,實現了對操作的修改、突破和創新.例如在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教師就可以從原理指導,使學生了解制取氧氣的三種不同的制法,從中選擇利用加熱高錳酸鉀固體來制取氧氣.教師對本班的學生進行分組,指導學生相互幫助,合作完成實驗,親自體驗氧氣的生成、收集和檢驗,通過學生的合作操作,學生之間就會相互的觀察,指出相互之間的操作不同,討論哪一種操作更為科學、更為嚴密,從而使課本的理論更具有說服力.有個學生認為在操作的過程中,沒有必要非要在導管口塞上一團棉花,結合學生的這個想法,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分組操作,一組使用棉花、一組不使用棉花,其它的條件均相同,對比生成氧氣的速率.在這兩組實驗的對比中,學生明顯的看到沒有加棉花的實驗出現了堵塞現象,產生氣泡的速率減慢.這樣的實驗有效驗證了實驗當中的小技巧,給理論的學習提供了更具有說服力的證據,使得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再完全的依賴于課本,擁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三、強化遷移,利用延伸提高應用

初中化學知識具有很強的聯系性和邏輯性,往往一種方法能夠解決多種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及時地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使學生從課本順利地走向生活、走向應用,領會探究物質的方法和技巧,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時,在學生對金屬的性質有了一定的學習和認識后,教師就可以采用延伸性的問題以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讓學生設計實驗探究鎂、銅、鋅的活潑性,一時間學生紛紛從自己的認知出發,建立了各種各樣的驗證方法:利用金屬與酸的反應來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利用金屬與其鹽溶液之間的置換來判斷金屬性;利用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來判斷金屬的活動性.等等還有很多,教師要及時的對學生的方法進行總結,并寫在板書上,讓學生討論各種方法的可行性、具體的操作措施,哪一個更為簡單、可行、高效?學生紛紛的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評價別人的觀點,相互之間進行不斷地完善、改進,最終設計了科學嚴謹的實驗方案.通過延伸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對原有知識的調動,順利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使學生了解了再比較中酸不能用硝酸、鉀鈣鈉的鹽溶液不能相互置換,從根本上理解了金屬的通性和特性.通過這樣的延伸實驗探究,學生學會了知識的遷移和歸納總結,掌握了思考問題的一般方法.

四、總結

篇4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問題化教學,探究

一、引言

在現在的初中教學課中,已經將學生在探究科學的過程中是否具有問題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作為改革教學的指導思想。但是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問題”并沒有引起重視,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任舊是處于被動式的學習,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的狀態是(不主動提問、對問題沒有好奇心、不主動發現問題)。因此,解決當前學生出現的狀況是老師的首要任務,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學生出現的問題作為教學的起點,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以及利用已學的知識來進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

二、概述問題化教學

問題化教學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一系列學生不懂的問題,來調動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在運用引導、啟發等方式來進行引導,讓學生從現有的教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還要概括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原則和規律,從而讓學生獲取新的知識,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采用“問題化的教育“模式,是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問題”的氛圍和氣氛,讓學生在“問題氛圍”氣氛的感染下逐步增強問題意識。在初中的科目中,《科學》這一課程與“問題化教學”的實際比較符合,它有效的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實際與課本中所學的內容進行結合,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問題意識”將問題化教學實際的運用于初中科學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在學習的過程中關鍵是設計有效的問題,并建立良好的創設問題情境,將課堂教學組織演變成一種發展性教學的高級類型。

(一)、在初中的《科學》課程中設計有效的問題

要達到“問題化教學”的效果,就必須以有效的問題作為基礎,該問題必須要具備(有意義、有價值、情境化)。這也是有效問題必須要具備的要素。在課堂中設立的問題,要能使學生產生好奇心、疑問,從而引發關注,引起爭論。讓學生在這種疑惑,充滿好奇心的爭論環境中引導學生不斷的進行探索,并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緊密的聯系起來,進入“問題化教學”的情景之中。

在初中的《科學》課程中設計有效問題的原則是:①在教學的課堂上設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去學習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所以在設立問題的時候,要參考教課書中的內容來進行提問,要根據教學課程中的內容來拓展相關的“問題化教學”。例如:老師在跟同學講述牛頓研究的“萬有引力定律”時,可以根據這個事例來提出相關的問題。②在“問題化教學”課堂中,老師在給學生設立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留出合理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意識。例如:把一盆原本生長在大自然環境中的綠色開花的植物移植到有一定量的硝酸鉀溶液中,剛開始,花會出現枯萎的現象,但是過不了幾天,這盆花又會開始慢慢的適應環境,逐漸的恢復原樣,變得極為茂盛,這又是什么道理?老師可以適當的給出一些提醒,老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植物吸收水分、失去水分具體是因素是那些?以及植物要生長具體是需要具備哪些因素。③老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本身的知識性和個人的生活經歷來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要盡量貼合學生個人的生活實際。還可以適時的增加所提出的問題的趣味性,例如:蚯蚓通過表體是怎樣呼吸的?以及為什么雨后蚯蚓會大量的爬出洞穴。那么,結合這兩個問題,您會發現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是一樣的,但是問法卻完全的不一樣,前者給人的感覺就是硬邦邦的,會讓人產生死記硬背的效果。后者使用的是設問句,設問句會讓人產生疑慮,人在有了問題的情況下,就會想要去解決它,戰勝它。一旦有了這種欲望,就會想要通過自己的能力來解決這件事情。使用后者的這種方法會調動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隱含在課程知識中的教育問題。④老師在設立問題時,應該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來進行設置教學問題,要讓學生能在思考問題之后,能夠聯想到相關的問題,讓隱含問題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沖突。例如:農民伯伯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給農作物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薄膜,使用塑料薄膜是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是會污染到環境。可以根據使用塑料薄膜的優點和缺點來進行提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積極的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為初中的《科學》課中常用的問題設置情境的創設方案。

發現問題是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前提,那么,從課程的特點上來看,初中的《科學》課堂應該是屬于一個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原因、解決問題的一個思維過程方式。因此,老師要努力的創建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然后引起學生的認知方面的沖突,是科學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因素。如果說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看,設立問題的情境是引發認知沖突的必備條件之一,當有了沖突,才會去探究自己的思維的思維方式是否正確,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將教學的過程融入到一個情境中,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的提高。

三、結束語

人來對知識的學習是來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是來源于人來的好奇心,這表明了好奇心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那么,老師如何把學習置于有效的問題中,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參與,并且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探究,解決問題。如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構建隱含在問題中的科學知識,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實際解決的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還要逐步的形成探究精神,還要不斷的培養創新的意識。系數世界上大多數的偉大發明,或者是震驚世界的創作,都是來源于一個“疑”字。“疑”是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車輪。

參考文獻:

[1] 鄭葉飛.問題化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31:176-177.

[2] 郭聰聰.初中科學課堂開放教學的實施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