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鄉村范文

時間:2023-03-21 08:4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遠去的鄉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遠去的鄉村

篇1

1、鄉村一片祥和與安靜。因為種地賠錢,年輕人都跑了。鄉村里面就剩下老太太和老頭等死了,因為看不起病。這就是鄉村的最真實寫照。

2、作者回憶的是已逝去的鄉村生活,相對現在而言,那確是“遠去的”了。 “遠去的鄉村”留有作者美好的回憶,和現在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保護措施;景觀結構;功能

前言

城市邊緣區兼具城市和農村的雙重特點,是接近城市并具有部分城市特征的農村地帶,在其他領域也稱“城鄉結合部”,城市邊緣區具有人口密度低,缺少市政規劃指引,具有較高的發展空間。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邊緣區出現了界限模糊、管理混亂和規劃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城市化進程的巨大障礙。城市規劃工作應該充分利用城市邊緣區的發展空間,從城市邊緣區的特點出發,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實現城市邊緣區各項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城市邊緣區的迅速發展。在城市邊緣區規劃鄉村景觀是振興城市邊緣區經濟和社會的一個方式,可以利用城市邊緣區的雙重屬性,實現城鄉的共同發展。城市規劃工作者應該提高對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規劃工作的重視程度,通過總結和積累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規劃的經驗,明確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相關的概念,在科學地綜合分析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特點的前提下,找到城市邊緣區進行鄉村景觀規劃的要點,在保護和整治城市邊緣區各項資源的基礎上挖掘城市邊緣區的潛力,以有效的措施和科學的規劃實現城市邊緣區的加速發展。

1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基本概念

1.1城市邊緣區的概念

城市邊緣區在地理上是指城市與廣大周邊鄉村相連接的部位;在形式上城市邊緣區是指城鄉要素在一定區域內出現了逐漸過渡、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區域;在功能上城市邊緣區是指城市和農村功能相互交叉、互補強烈的中間地帶。城市邊緣區具有生產功能、服務功能、緩沖功能、生態功能和旅游功能。城市邊緣區域內非農業活動與農業活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了復雜的、動態的區域形式。

1.2鄉村景觀的概念

鄉村景觀具有明顯的田園特征,土地利用粗放和人口密度較小是基本的特點,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比較大,是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所形成的人文景觀,一般來說一部分自然景觀也屬于鄉村景觀。

1.3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概念

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是指距離城市較近的鄉村聚落景觀、自然景觀和農業景觀共同構成的景觀綜合體,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統一,是一種極具開發和利用價值的資源,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自然屬性較高,是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突出強調的是鄉村特有的田園文化和田園生活。

2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特點

2.1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具有多樣性

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是自然景觀、人工景觀和生態景觀的有機融合,既有商業金融、居民點、工業及礦產和道路等人工景觀,又有森林、河流、農田、果園和草地等自然和農田風光,具有豐富的景觀類型。

2.2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具有功能性

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可以提供農產品,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還具有社會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還對城市環境具有保護和凈化的作用。

2.4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邊緣效應明顯

城市邊緣區是城市景觀、鄉村景觀、農田景觀、自然景觀之間物質和能量流動頻繁交換的地區,表現出很強的邊緣效應,是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顯著特點,也是景觀規劃工作應該重點掌握和突破的難點。

3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規劃要點

3.1保護和利用城市邊緣區的自然景觀

首先,保護和利用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水資源,城市邊緣區分布有大量的濕地、沼澤、池塘、湖泊,對保護淡水資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要做好補充地下水、建造蓄水池、保持流域內水土。其次,保護和利用城市邊緣區的地形地貌,對現有的地形地貌進行恢復和保護,盡量減少新的地貌格局的創造,結合山谷、山脊、山頂、山腰進行必要的保護和利用。

3.2保護和利用城市邊緣區的農業景觀

首先,保護和利用城市邊緣區的水田、旱田、經濟林和果園等農業景觀,使之在提供觀賞作用的同時為游客提供農產品。其次,加大對農業相關文化和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達到既有利于農業景觀的保持,又有利于農業景觀宣傳的效果。最后,提升農田景觀的設計和規劃水平,提高農業景觀對美的表現,對自然和和諧的深層闡述。

3.3做好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規劃前的準備工作

對城市邊緣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分析,以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為指導,對現有資源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確保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保護和復興。

3.4掌握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規劃的空間

進行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規劃應該留有余量,既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日常活動的娛樂場所,還為城市的后續發展提供了一個預留空間。

結語

綜上所述,如何使城市邊緣區利用自身優勢達到加速發展的目的是城市規劃的一項重點工作,在城市化趨勢愈來愈明顯的今天,城市邊緣區規劃工作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視。利用城市邊緣區本身的特點和優勢,設計鄉村景觀是一條值得仔細玩味的規劃和發展之路,城市規劃者應該對此有比較敏銳的職業敏感。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規劃應該以城市邊緣區的功能和特點為出發點,加強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規劃的定位分析,特征和功能入手,保護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完整性,發揮鄉村景觀和特色性,挖掘鄉村景觀的經濟性,利用科學規劃的手段創造出優美的鄉村園林藝術形象,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返璞歸真的場所,為農村提供特色發展的公路,在為鄉村景觀園林行業做出貢獻的同時豐富城市規劃的理論和經驗,更好地促進規劃工作績效的提高,完成對經濟和社會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沈陽,周生路,李春華,周寅康,彭補拙.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初探——以溫州市鹿城區為例[J].經濟地理.1999(03)

篇3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在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下,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尤其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再一次強調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決議,加快了農村社區的建設,快速的縮短了農村社區居民與城市社區居民在經濟收入、生活質量、文化教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差距,也逐步實現了傳統的城市化不再是我國農民市民化的唯一路徑,居村農民可以就地實現市民化,成為居村市民,農村社區的建設與發展,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也是成功的將新型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進行對接的重要途徑。

1理論基礎

社區作為人類生產和活動的基本場所,其概念的提出由德國著名社會學家F?滕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成名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中提出,他認為社區是有著相同價值取向、人口同質性較強的社會共同體,其體現的人際關系是一種親密無間、守望相助、服?娜ㄍ?且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風俗習慣的人際關系;這種共同體關系不是社會分工的結果、而是有傳統的血緣、地緣和文化等自然力量形成的,同時他還強調,這種共同體的外延主要限于傳統的鄉村社區。美國社會學教授蓋爾平將農村社區定義為:“一定區域范圍內人們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較強認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的建設,與城市社區建設的不同點集中在社區不僅承擔著生活和管理功能,還承擔者生產的職能。因此,農村社區不僅具有經濟功能;也發揮著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維護村民合法權益,文化以及社會管理功能。農村社區不僅是農村居民生活的重要場所,同時也兼具生產任務、協調社會關系、文化建設等多重任務。

社區參與是社區居民自覺、自愿、平等地參與社區決策、發展以及參加社區各種活動或事務的過程,社區參與是公民參與的民主的基礎,同時也是政府及非政府組織介入社區建設與發展的過程、方式和手段。居民長期的社區參與,既是社區發展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力量,也是社區建設的目標和本質所在。

農村居民作為新型農村社區的主體,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參與的積極性也影響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成果。新公共服務學說中明確了公民的參與與社區治理的緊密關系,強調只有通過積極的公民參與才能達到社區治理的最優效果。孫璐在《利益、認同、制度安排》中對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動力進行了總結,她認為這種動力來自于兩方面:“追求共同利益和追求情感滿足價值認同”。[]由張春龍、張衛在對社區文化建設進行實證調研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居民的廣泛參與是社區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衡量社區文化建設是否有效的標志之一”。[]在以農業及基礎性經濟活動為主的新型農村社區,由于地緣、親緣、血緣、業緣的優勢,其居民社區參與的積極性及合作意愿不僅影響居民的經濟收入,也對居民的社會關系網絡、社會互動、角色認同、社區歸屬(依賴)、心理認同感、集體認同以及共同的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2農村居民社區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

2.1調查的基本概況

2.1.1 S社區基本概況

珠海市S社區總面積約為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0畝,由原有的7個自然村合并而成,現有戶籍人口418戶共1649人。居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以水產養殖、農產品耕種為主。2013年,S社區通過競標成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單位,得到市、區、鎮三級創建資金約5770萬元,其新農村建設分為污水處理系統建設、道路硬底化建設、“一河兩岸”建設、文化、旅游、沿河綠道建、桑基魚塘建設項目等幾個板塊。

2.1.2被調查者情況

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運用了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結構式訪談法,分為三個階段遞進式進行。問卷調查法采用10%的隨機抽樣,為了考慮到被調查者的代表性,盡量在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方面有所不同,通過居委會以書面形式發放調查問卷165份,回收問卷160份,其中有效問卷15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2.12%,符合分析要求。

表1顯示的是被調查者的基本資料,從資料中可以看出,被調查者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從年齡結構來看,絕大多數的被調查者為30-59歲之間,其比例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65.8%,,被調查者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為17.1%,15-29歲的被調查者為22人,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14.5%,兒童及青少年在被調查中所占的比例最小;被調查者的學歷結構以初中畢業為多數,其比例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43.4%,小學和高中畢業的被調查者分別占23.7%和11.8%,大專及本科畢業的被調查者為30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19.8%,僅有2人在被調查中顯示為碩士畢業;被調查者的職業構成以從事農業、漁業生產的農民為主,其比例占被調查者總數的57.9%,旅游服務人員的比例占第二位,為10.5%,企業員工所占比例為9.2%,干部及其他職業者分別占2.6%和6.6%;從家庭人均年收入情況來看,57.9%的被調查者年收入處于20000-40000元之間,21.1%的受訪者表示其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之間,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受訪者8人,年收入在40000-50000元之間的受訪者占13.2%;調查中,92.1的被調查者為本地戶籍,7.9%的被調查者為外地戶籍。

2.2農村居民的社區參與意愿

2.2.1經濟活動

在新農村建設的前提下,S社區克服土地制約等不利因素,將原來下轄7個村的種植、養殖業整合,實現資源整合、統一管理、分片養殖。大力?_展農業扶持政策,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推進S社區淡水綠色生態水產養殖基地的建設,優化種養業結構,嘗試了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桑基魚塘”循環種養系統,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居民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9000元至2017年達13000多元。調查中,居民對“桑基魚塘”循環種養項目的參與意愿最強烈(見表2),超過80%的被調查者表示對該項目滿意度較高,并且樂于繼續參與其中;約50%的被調查者對水產養殖整合項目持有較高的參與積極性;對于大型水產、蔬菜交易項目,超過60%的被調查者表示樂于積極參與,23%的被調查者對此表示參與意愿一般;對于經濟、管理類的各項培訓有47%的被調查者認為樂于參與。

調查中,7個村的被訪問者普遍對種植和養殖業的項目參與積極性較高。一方面,該農村社區的居民以養殖業與種植業為主要職業,該項目的實施與居民的職業、生活緊密相關;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在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獲得較好的收益,參與意愿隨之增強。

90%的被訪問者,其職業為從事農業和養殖業的居民,對“桑基魚塘”循環種養項目表示十分愿意參加和愿意參加;收入高的被調查者對經濟類培訓的參與程度明顯高于收入低的被調查者。71%的被訪問者,其收入在40000-50000元以及5萬元以上,在調查中表示十分愿意參加經濟、管理類的培訓,38%的從事旅游從業人員對經濟類培訓的參與積極性較高。

此外,通過結構式訪問了解到,社區居民對科技人員到崗指導、農家課堂、文化致富工程、種養大戶、就業創業技能等培訓的參與意愿較為強烈。

2.2.2社區事務

農村居民對居委會、議事會等機構舉辦活動的次數參與積極性并不高(見表3),且每個村的居民參與積極性分布不均;近50%的調查者表示每年參與居委會、議事會等機構所舉辦的活動僅為2-4次,居民對此類活動的參與意愿并不強烈。關于此類活動參與積極性的調查結果顯示,較為活躍的農村居民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7.3%,其每年參與村委會、議事會等機構舉辦的活動次數為9-12次;21%的被調查者每年參與此類活動次數5-8次;46%的被調查者每年參與此類活動2-4次;13%的被調查者每年參加此類活動少于2次。其主要原因表現在:很想參加,但沒有時間;換一種形式或有人帶頭便會參加;以為是別的村舉辦的活動;不知道如何參加;沒興趣。調查中,男性對居委會、議事會等機構舉辦活動的參與意愿高于女性,收入高者的參與意愿高于收入低者。反應了農村社區居民對此類活動的關注度并不高,參與意愿不強烈,對社區社會事務與個人利益關系的認知依舊停留在較淺薄的層面。

居民對居委會換屆選舉投票的參與意愿呈現樂觀狀態(見表4),64%的被調查者對居委會換屆選舉的投票表示十分愿意參加;而表示愿意參加居委會換屆選舉的被調查者為27%;4%的被調查者對居委會換屆選舉投票參與積極性持一般態度;僅有5%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愿或十分不愿意參加此類活動。通過調查了解到,89%的被調查者表示參與了上一屆居委會換屆選舉的投票工作,由此可見,農村居民對居委會換屆選舉的投票活動與自身利益的關系比較清楚,對這一民主活動的認識也比較深刻,參與程度較高。

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能夠將個人利益與居委會換屆選舉聯系起來,但對于農村社區內的事務管理和參與能力略顯不足,大多數的農村居民從參與社區事務決策、社區管理、監督干部等多個方面還未形成主人的意識,對社區事務的參與以被動為主。

2.2.3公共服務

S社區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于2015年底完成了污水處理系統、村間道路硬底化、“一河兩岸”等項目建設;2016年完成了旅游大道、旅游標識系統、公共廁所、停車場等大型工程。2015年被納入“塘糖小鎮”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6-2025年)。2015-2016年完成了社工義工服務站、文化活動中心等居民公益性機構,擴建村內文化活動廣場,增添健身設備等一系列公共服務設施。在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方面,擴大了農保、社保、醫保政策的宣傳工作,至2016年底,該社區參保率達100%。鄉鎮政府為社區居民提供外出務工就業機會,為在校學生辦理雙百工程補貼,建立專門辦事窗口,為居民提供個人參城保財政補貼等服務。

表5顯示本次調查中,農村居民對公共服務建設是否影響其社區參與積極性的調查結果,公共服務的開展以及各項公共設施的建設并未引起該社區居民的社區參與意愿,其中僅有11%的被訪問者表示公共服務建設對其社區參與意愿影響很大;6%的被訪問者認為有影響;59%的被訪問者持一般的態度;近24%的被訪問者表示沒有影響。從調查情況來看,居民對各項公共服務的滿意度較高,但各項公共服務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并未激發居民的社區參與積極性。基層政府能夠提供的公共服務種類較為單一,社區能夠參與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較少,使這部分職能不能得到及時補充,農村居民的參與意愿較弱;此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公共服務設施并未得到善用,起到的作用也甚微。

2.2.4社會服務

S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將社區社會服務站、志愿服務站和文化活動中心三站合一,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適應農村居民服務需求的社區服務體系;建立了“社工+志愿者”聯動發展的機制,對社區社會服務專業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針對S社區居民的生活習慣及社會交往能力,社會服務站先后開展了針對于老年人、青少年專業的社會服務;針對S社區多數從事水產養殖業的職業特點,逐步打造“漁文化”,在社區內發展“漁文化”,打造特色的旅游業。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的被訪問者能夠主動到社區社會服務站參與各項活動,參與的活動一般為節日慶祝活動、手工制作、親子類游戲等。37%的被訪問者表示從未參與過社會服務站開展的各類活動,主要原因為沒有時間、不知道參加活動的意義、有聽說,但沒想過去參加。S社區居民對志愿服務隊和志愿服務的開展參與積極性明顯較低,絕大多數被訪者表示沒有接受過志愿服務,占總受訪者比例的72%;被訪問者中僅有4人參加過志愿服務隊,每年平均參與志愿服務次數不超過2次。部分居民對志愿服務的認識能力較弱,對志愿服務的要求和意義也不清楚。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見表6),社區居民對健身活動、學生課業輔導的需求最大,參與意愿也最為強烈。其中老年被調查者對健身活動的參與意愿較高,盡管7個生產隊都設有完善的黨員活動設施,但使用率并高,社區內長者的娛樂以打麻將、看電視為主。部分長者表示,如果有太極拳、廣場舞等健身活動,他們樂于參加。因S社區的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并不高,部分被訪者對子女課業輔導和教育問題提出服務提出要求并表達參與意愿,分別占總受訪者人數的37%和23%;多數家長表示由于農務較忙、知識水平有限,對子女課業和學業的指導力度不足,并希望能夠針對以上要求開展相應的活動。27%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兒童興趣培養活動;部分居民表示希望能夠多參加疾病預防講座,尤其是針對漁類養殖業所引起疾病的預防、治療知識的講座參與積極性較高,其比例占總受訪者的24%。

3結論與思考

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圍繞經濟活動、社區事務、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四個維度對S社區進行調研,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3.1經濟活動能夠刺激農村居民的社區參與積極性

農村居民比較傾向于參與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活動。對提高經濟收入、改善家庭經濟環境的各項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最高,尤其是自然村整合為社區后,經過資源分配、養殖業扶持等項目為居民帶來了切實的利益,這些活動與居民的個人生活聯系十分緊密,此類活動更受居民關注,因此農村居民的參與積極性明顯較高。

鄉鎮政府應針對居民的職業特點,緊密聯系居民日常生活,積極引導農村居民生產力的提高,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令居民在農村社區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應以職業特點為主,結合文化、公共服務、社會服務,逐步延伸其他類型的服務,充實服務內涵,充分調動居民的社區參與積極性,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也令社區居民真正享受到經濟、社會、文化各方利益。

3.2公共服務影響農村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有待提高

除經濟收入以外的因素對農村居民社區參與意愿的影響較弱。農村社區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對農村居民的社區參與意愿的影響并不大。居民更傾向于參與和自身經濟利益密切的相關活動,農村居民并未真正認識到社區內自然環境的改善、公共設施的完善與自身利益、社區內生活的關系。這證明農村居民對農村社區的生活依舊停留在居住場所的層面,未形成主人翁意識,社區公民的意識也較為薄弱,農村居民并未在心理層面對社區產生自豪感、歸屬感和依賴感。

鄉鎮政府應針對以上問題,加大宣傳力度,開展社區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集體生活意識,引導農村居民心理層面的成長;突破農村原本的地緣、業緣和血緣的障礙,培養農村居民在心理層面對社區的認知,使農村社區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共同體,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吸引農村社區居民參與各項社區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3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欠缺

農村社區的文化并未真正形成,居民的社會交往依舊停留在原有的自然村的基礎上,村與村之間的地域障礙被打破,但各個村之間的溝通與聯系不夠緊密,每個自然村依舊帶著各自的特點和交往方式,而并未形成真正的農村社區融合,導致農村社區的文化并未形成,因此在以社區為單位組織各類活動時,農村居民表現與己無關。

針對以上問題,鄉鎮政府應著手以自然村之間的共同特點入手,合理整合和配置資源,積極促進自然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僅停留在經濟活動層面,在文化、居民的社會交往、居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加強緊密合作,促進農村社區各自然村之間的融合;實現社區事務統一布局,加強公共服務管理,建立農村社區居民文化成長系統,逐步改善社區文化基礎設施,打造農村社區文化,促進農村社區居民的成長,也令農村居民感受和體驗到以社區為單位所帶來的優勢,突破自然村之間的界限,激發農村居民的社區參與熱情,促進農村社區的發展與進步。

3.4社會組織參與缺乏

因農村社區各類社會組織的缺乏,導致各種組織活動并未真正推動農村社區居民成為社區變遷的參與者。雖然在經濟利益方面村與村之間實現整合統一,但農村居民并未形成精神層面和情感層面的聯系,這其中缺少各類社會組織的推動。居委會以外的其他組織機構數量不足,導致社區多元化建設沒有真正得到推動,居委會依舊是完成社區事務的主體,影響了農村居民社區參與意愿,社區事務參與積極性較低。

加強農村社區的建設應更加重視各類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發展,強調政府職能轉型和角色轉換的同時,提倡和發展社區自治組織,不僅給予農村居民獲得話語權,更為農村居民利益表達提供渠道,激發農村居民社區參與的積極性。居委會職能應得到弱化,由居民自治組織挑起社區管理的大梁;由農村居民自發成立組織,開展各項活動,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村居民參與其中,能夠表達農村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推動農村居民在社區自治方面獲得進步,積極推動農村社區的發展。各類社會組織的參與,不僅強化農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還能提升農村居民社區參與的熱情,提高其社區自治意識。

3.5社會服務內容有待充實

農村社區的社會服務旨在彌補鄉鎮政府公共服務未及的同時,重在積極引導農村社區居民的意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加強農村社區居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生命質量,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這便要求農村社區的社會服務內容具有針對性和本土特點。

農村社區的社會服務的內容應以原有的自然村居民職業、生活特點為核心,制定具有針對性和本土特點的服務內容,解決農村社區居民生活中困難的同時,加強社區教育,開展豐富的、專業的、有效的社會服務,才能獲得農村居民的信賴與認同,能夠提升農村社區居民參與意愿。

3.6 文化娛樂活動匱乏

篇4

關鍵詞:多元化;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文化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10-0008-04

2001年,我國啟動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次課改必須從深層的文化層面對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尤其是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文化進行重塑,才能保證新課程改革整體、持續、有效地推進。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是一個多元文化匯集的場所,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就在于民族文化、農村文化、貧困地區文化等地方文化與國家主流文化――漢文化和世界普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在這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的基礎教育課程也應當緊跟時代的潮流,借鑒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先進理念,實現課程目標文化、課程內容文化、課程實施文化和課程評價文化的多元化。

一、課程目標文化多元化

課程目標在教育目標的四級體系中位于第三級,主要指各科類、各學科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文化反映了課程在選擇或建構文化的過程中的價值取向。適應21世紀的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多樣化、多層次人才的需求,新課程倡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體系,其本身就體現著多元的思想;而在三維課程目標的內部,也應當在微觀的層面上體現出多元的思想。

1.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多元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要求是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在知識方面,其具體內容《綱要》中并未明確提及;而在能力方面,則具體包括了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宏觀上看,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文化背景構成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民族文化,二是國家主流文化,三是世界各國的文化。從這三個層面,我們總結了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知識與技能的三個獨特目標:①掌握各少數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和諧共生的能力;②掌握國家主流文化――漢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地適應主流文化的能力;③掌握世界各國先進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批判地理解與欣賞異文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多元化

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1]。這是從過程與方法的維度對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文化做出了描述:由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由死記硬背轉變為探究學習、由機械訓練轉變為體驗學習。我們認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過程與方法目標,除了要遵循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外,還應當突出地方特色,重點推行合作學習和體驗學習,以適應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

合作學習一般都會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具體步驟是: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小組的分配,小組內的互動、組間互動和師生互動,總結與反饋。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的分配,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通過將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行為風格和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保證每個小組各方面的情況相當,減小各個小組之間的差距。體驗學習是一個從直接經驗中獲取知識與技能、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學習者親身經歷、體驗某一學習情境,在這一情境中自主地反思客體、反思自我,進而把握事物與自身的關系,感受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多元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心理學上是三個相互關聯、逐步內化的概念: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新課程要求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創新精神,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也是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對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來說,他們所接觸的多元文化,依據文化的內化程度可以分為自身文化和異文化兩類。對這兩種文化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情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這兩種文化,進而形成怎樣的文化價值觀,這是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文化重建的核心所在。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應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形成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樹立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二是形成對異文化理解和尊重、包容和接納的態度,樹立開放的全球意識和世界公民意識。

二、課程內容文化多元化

課程內容在我國指各門學科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2]。這一定義明確了課程內容的研究范圍,包括對各門學科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的選擇――課程內容的構成,以及對這些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的處理方式――課程內容的組織。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內容文化的重建,應當實現課程內容構成和課程內容組織的多元化,體現出地方文化的特色。

1.課程內容構成的多元化

課程內容的構成從本質上說就是課程內容中包含了哪些文化。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在課程內容構成方面應該提倡多元化,將少數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國家主流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共同納入課程體系中,實現課程“文化選擇”的多元化。由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對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進行選擇時,除基礎性、科學性、可教性、可學性等基本要求以外,還應當遵循以下的特殊原則:首先是價值性,即選擇人類文化中最有助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知識經驗進入課程,以幫助他們應對現實社會與未來社會的挑戰;二是開放性,即課程內容應呈現各種不同的文化,讓學生從狹隘的文化視野中解放出來,以開放的胸懷去欣賞和接納不同的文化;三是適應性,即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貼近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的文化背景,符合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需求;四是公正性,即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力求科學、客觀、合理,使所呈現的各種文化都保持其真實的面目,避免對異文化的偏見和歧視。

2.課程內容組織的多元化

在依據課程目標選擇好課程內容之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組織這些課程內容,使之成為一個合理有序的知識體系以利于學生的學習。課程內容的組織必須處理好三對矛盾:垂直組織(課程內容逐步加深的表達次序)和水平組織(不同學科課程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的關系,邏輯順序(依據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組織課程內容)和心理順序(依據學生心智發展的程度組織課程內容)的關系,直線式(把一門課程的內容以環環相扣、直線推進、不予重復的方式進行排列)和螺旋式(把一門課程的內容以逐步擴展、螺旋上升、回環反復的方式進行排列)的關系。綜合考慮這三對課程內容組織中的矛盾,結合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所處的特殊文化背景,我們提出了三種課程內容組織的方式作為參考。

(1)直線推進式。直線推進是一種最簡單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即將經過選擇的課程內容依照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依次排列,形成一個逐級推進的直線序列。

(2)核心輻射式。核心輻射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就是將課程內容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核心的主題,其余的文化知識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即由核心主題向外輻射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

(3)立體整合式。立體整合的課程組織方式是在核心輻射式的基礎上,將各個知識單元依照一定的邏輯整合起來,形成一座立體的“知識大廈”,大廈中的各個單元相互聯系而又相對獨立,錯綜復雜卻又井然有序。

三、課程實施文化多元化

新的課程設計出來之后,必須付諸實施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關于課程實施的含義,目前在課程研究中比較流行的有兩種觀點:一是變革理論,認為課程實施是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因而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了課程實施中發生變革的程度和影響變革的因素上;二是持“大課程”觀,持此種觀點的學者們認為課程實施就是教學,教學包含了課程實施的全部。無論哪種觀點,我們都不能否認,課程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種鏡式的反映,變革和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實施者的課程理念和工作風格――這就是所謂的課程實施文化。

1.變革模式的多元化――合作的課程變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課程變革影響因素的復雜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課程變革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不僅包括了新課程的設計者、決策者,還包括了課程變革的執行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而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所進行的課程變革,受民族文化、農村文化和貧困文化的影響,其過程更比一般地區復雜得多,這就需要課程變革兼取眾家之長,以更為綜合的方式――合作的方式來實施。這種合作的課程變革是一種策略,以尋求教育系統之內以及教育系統和其他社會部門之間的全面合作。

傳統的課程變革是一個由外部專家(主要指課程專家和教育行政人員)規定,然后傳遞給教師,再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一種方式。顯然,在這樣的變革系統中,相關因素之間呈現出的是一種單向度的線性關系。課程成為了外在于課程變革體系的附屬品。而在合作的課程變革中,沒有人掌握標準答案,也沒有人是絕對的權威,每個人都可以從各自的立場和角度貢獻自己的意見。這意味著合作的課程變革不僅需要外部專家的領導,更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參與,形成一個以課程為核心的相互關聯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課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交往互動的,外部專家和家長作為課程變革的合作伙伴,也共同促進著課程品質的提升。

2.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

多元文化思想要求平等地對待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文化。要實現這樣一種“平等”,就必須實施雙語教學。可以這樣說,未來的學校課程將會是多元文化課程,而雙語教學,無疑是未來國際社會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受到了來自國際的多元文化的挑戰,于是,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雙語教學中滲透國際語言――英語,發展民、漢、英的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就成為了新課程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推行的當務之急。

“多語多文”中的“語”即語言,是人們以語音為基礎的交際工具;“文”即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在我國的民族教育學中,雙語教學是指以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漢族語言文字相結合來實施的一種學校教育教學的方式;而在我國的大部分城鎮學校,雙語教學中的“雙語”一般指漢語和英語。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也應當順應這一多元文化交融時展趨勢,將英語這一國際語言納入雙語教學的體系中,大膽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探索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的策略,使雙語教學由傳統的雙語雙文逐漸走向多語多文――民族語言文字、漢族語言文字和英語言文字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課程評價文化多元化

毫無疑問,課程是文化關涉的;課程評價作為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自然也會涉及文化,課程評價文化體現了對課程的批判和反思中的價值取向。通過課程評價,人們可以揭示課程的實施效果和文化價值,為課程進一步的調整與改進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課程評價是由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等基本要素構成的,要重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評價文化,就必須從這幾個要素入手,實現課程評價主體、課程評價方式、課程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課程評價的客體是既定的,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教師、學生、學校、教材這四個評價客體)。

1.課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是評價活動中人的因素,在課程評價活動中,進行評價的個人或(由個人組成的)團體稱為課程評價的主體。課程評價不是獨立于人之外的評價技術與方法,評價的整個過程都滲透了評價主體的情感和價值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評價主體有著不同的社會需求,他們在考察評價對象時往往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單一的課程評價主體會導致課程評價的單一文化取向,既不利于課程評價的客觀與公平,也不利于課程評價的民主化。在多元文化結構的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我們應當倡導多元的基礎教育課程評價主體,鼓勵學生、教師、教育行政人員、課程專家和家長以適當的形式參與到課程評價的整個過程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課程評價體系。

2.課程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課程評價注重的是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即終結性評價。由于課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即課程的各個要素總是變化發展的,因而,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是不能反映出評價對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的。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更是有其獨特的復雜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時,首先進行診斷性評價,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整體概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便進行后續的正式評價;然后再從課程開發到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對各個課程要素進行全面的評價,隨時發現課程進程中的各種問題,隨時加以糾正和改進,這就是形成性評價;最后就是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各方面達成目標的程度作一個終結性評價,了解新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程度。只有將這三種課程評價方式結合使用,才能準確、公正地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做出評價,保證評價結果的效度和信度。

3.課程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課程評價中內在地包含著一定的標準,標準是對課程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尺度和界限。課程標準是課程評價方案中的核心部分,反映著人們對課程的價值認識,對被評價者具有指向和引導的作用。因而,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要想培養出多元的人才,就必須制定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標準,引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逐步接近多元文化的要求。具體說來,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評價的學校評價標準應包括學校的發展目標、學校的發展能力、學校發展的自我保障機制和學校的發展成效四個方面;教材評價應側重其適應性標準;對教師應從專業情意(專業道德和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而學生評價則應當參照多元化的課程目標來制定標準。總之,只有實現課程評價標準的多維度、多視角,才能促進課程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中國教育報(網絡版),2001-7-27.

[2]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6.

Diversity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 Culture in Poor Ethnic Region

JIANG Shi-hui & TANG Ying-y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篇5

關鍵詞: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估;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327.9;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0-504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4

The Value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of Southern Jiangsu

WANG Zhi-min1,XIE Yuan-fang2

(1.Tourism Department of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Jiangsu, China; 2.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rural culture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outhern reg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with its uniqu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is developing rapidly. Both rural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re inseparable. Tourism resources of Sunan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mutua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he overall planning id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local culture should be adhered to as the core reg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facility should be enhanced. Multi-leve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Southern region of Jiangsu;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valu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隨著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人對靜謐和諧的農村田園生活產生向往,鄉村旅游隨之產生。鄉村旅游在提供自然景觀享受的同時,能夠提供一個集舒適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旅游產品,正好彌補了在繁華城市生活或者工作的人們的需求,因此能快速崛起。鄉村旅游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相對于城市生活的;鄉村旅游獨有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鄉土文化。世界旅游組織將文化旅游排在21世紀五大時尚旅游產品的第二位,僅次于海洋旅游,即可見文化在旅游業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江蘇省蘇南地區的鄉村旅游創造性地提出了農家樂、農業生態園等旅游模式,發展迅速。與此同時,蘇南農村的外界環境和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原有模式下造成的環境污染正逐步減少,經濟的生態化、科技化加強。獨特的江南水鄉文化促進了蘇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蘇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斷提升,但由于蘇南鄉村旅游缺乏總體規劃,旅游特色不強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如何抓住國家加強新農村建設這一機遇,將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提供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對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更好地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12]。

1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

蘇南是指江蘇省南部的地區,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地,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組成部分,自古便有“魚米之鄉”和“人間天堂”的美名。蘇南地區以其獨特的文化特別是水鄉文化吸引著來自各地的人們,近年來,蘇南地區加大對鄉村旅游業尤其是挖掘水鄉文化資源的投入,從建筑、飲食、文化、精神、制度等層面著手,展開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鄉村旅游模式,給蘇南地區的旅游業帶來了新的生機。

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根據研究的需要,依據鄉村旅游資源的不同層次按照三分法進行劃分,將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分成鄉村物質文化、鄉村制度文化和鄉村精神文化三大類旅游資源。

1.1 鄉村物質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是鄉村文化最直接的載體,表現在鄉村的建筑、各種工藝、技術等一系列具有可視性、可觸性的產品,如鄉村田園景觀、建筑特色、飲食文化、手工藝術品等。鄉村田園景觀中,蘇南地處“長三角”的核心區域,介于長江與錢塘江之間,形成了大量的平原和洼地;蘇南地區有一定的山丘地帶,出現了大量的茶園、瓜果園和花卉園,形成了一種恬靜而和諧的鄉村韻律。在鄉村建筑上,蘇南鄉村仍然保持著傳統的雅致、清秀的風格,大多數依水而建,再加上青翠的樹木林立兩旁,村舍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蘇南地區水產豐富,農作物品種繁多,其中以蘇南船菜最具地方特色。就飲食文化而言,蘇式糕點也非常出名,故有“春來酒釀餅;夏來薄荷糕;秋食酥皮月餅;冬則麻酥糖”之說。蘇南地區的茶文化也極為講究。如今鄉村手工藝品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蘇南地區的手工藝品種類繁多,技藝精湛,不勝枚舉,代表性的就有蘇州檀香扇、宜興紫砂陶、無錫泥塑工藝品以及蘇繡藝術品等。

1.2 鄉村制度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地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民俗習慣和禮儀規范,這些傳統的禮儀制度雖帶有傳統的封建色彩,但卻也足以代表一個區域的特色,可以成為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如鄉村權力制度、禮儀制度以及空間規劃制度等都能體現一個區域特有的風采。為了加強地方凝聚力同時防御外敵,一般會建立地方性的制度規范和權力組織,游客通過對權力制度的感知,能夠體會到鄉村的凝聚力與親和力,加強對現代社會制度的理解和認知。在蘇南地區,禮儀文化也很受重視,每一種禮儀基本都有完整的程序和要求,如蘇州舊式婚俗禮節就有“六禮”之說。在鄉村空間規劃布局上,每個地區也獨具特色,蘇南鄉村大多為臨水型,大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置身其中,處處可感受到鄉村的和諧與寧靜。

1.3 鄉村精神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精神文化是其他鄉村文化存在的支撐,是鄉村居民價值觀的體現,是一個群體性的情感反應,它通常通過鄉村節日文化、鄉村家庭生活、鄉村藝術文化得以體現。鄉村節日文化是蘇南文化旅游資源中極具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蘇南地區的春節、端午等節日的表現形式也極為豐富,端午龍舟競賽等,節目豐富,受人歡迎。其他諸如祈求豐收和好運的傳統習俗,至今仍在沿襲。鄉村家庭文化生活作為一種個性文化,包括家庭的娶妻嫁女、一日三餐、相互關系等,在蘇南鄉村家庭組成趨向于小型化,在這種家庭模式中,游客能夠感受到親情的溫馨以及家庭和睦的重要性[3]。蘇南地區物產豐富,自古就養育了眾多的文化藝術名人,江南四大才子、草圣張旭、民間音樂家阿炳等都出生在這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古老的民間傳說,傳統的舞蹈雜技等,都能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2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評估

在對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價值評估時,應遵循三個方面的原則:客觀性原則,即在對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評估時要做到實事求是;系統性原則,即在進行評估時,要做到不重不漏,要綜合考慮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自然、經濟、社會影響;典型性原則,即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如果只考慮全面性原則會導致效率低下,因此評價時對某些特點應進行高度概括。在具體開展價值評估時,應從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兩個方面展開。

文化價值是人們在感受鄉村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在精神、心理方面產生的認知的提升和同感上的滿足,包括觀賞帶來的愉悅感。令人拍案叫絕的剪紙藝術、惟妙惟肖的畫像、玲瓏剔透的石雕,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讓人感受愉悅的作品,不僅表現在形式上,更在于其蘊含著人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蘇南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無不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干。

對于蘇南鄉村文化的認知,更多集中在其文化價值方面,對于其經濟價值的挖掘,是近些年來才逐漸被人們所重視的,主要反映在鄉村旅游和旅游商品兩個方面。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游客;蘇南地區的鄉村旅游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外商投資下發展迅猛。游客到鄉村旅游,在游玩的同時也會購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蘇南地區的蘇繡、紫砂壺等尤其受人喜愛。以位于張家港市南豐鎮的永聯農耕園為例,其年均接待游客18.5萬人,2014年“五一”當日更是突破了萬人大關。品種繁多的地方性特產也空前暢銷,年銷售收入可達17 200萬元。原來的荒地現在成了旅游景區,帶動農民就業的同時,也為當地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收益。可見,鄉村文化資源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3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蘇南地區除了自身條件優越外,還由于其緊靠上海、南京這樣的大城市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城市旅游與鄉村旅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在某種程度上,鄉村文化旅游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比城市旅游更具吸引力。

3.1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良好基礎和優勢

蘇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較早,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較快,2013年全省30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有13個在蘇南,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絕大部分也集中在蘇南。除了先發優勢,蘇南地區對旅游產品的定位也要高于其他地區,一些旅游景區在開辦之初就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技術,在旅游產品的策劃中設計了一些游客可以親身參與、親自動手的項目,這些都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評價。當地人們對蘇南地區文化的認同也是其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前無錫市提出要建立一個集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這些觀點也都是建立在人們對蘇南地區文化高度認同的基礎上。龐大的農業從業人員也為蘇南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基礎,正是有了這些從業人員的努力和支持,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才得以不斷開發和發展。

3.2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

鄉村文化旅游主要包括文化觀光型和文化體驗型兩種模式。文化觀光型模式主要提供田園景觀、手工藝產品、農產品等的觀賞性活動,如觀光園、民俗風情園等,這也是蘇南地區在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前期開發的主要模式。蘇州旺山建立了生態農莊,無錫雪浪山建立了生態景觀園等觀光休閑型農莊,但這些休閑農莊大多數還停留在“看”的層面,內容形式比較單調,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漸漸有所降低。文化體驗型模式注重游客的親身體驗,主要有游客進入農家體驗農家生活、親手制作手工藝產品等,這種模式能給游客更高的客戶體驗和滿足感,漸漸成為農村旅游的發展新趨向。在蘇州鎮湖旅游區,游客們可以親自動手向當地人學習刺繡;在無錫太湖花卉園,可以體驗插花、采茶制作等,這些活動集觀光、體驗于一體,參與性強,更能吸引游客。

3.3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不足之處

近些年來,蘇南地區旅游人數不斷增加,旅游區的開發種類也越來越多,但由于缺乏系統性規劃,文化產品的建設、觀光層次的設計和產品的文化特征難以充分體現,大大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如一些景區雖已開發,但未結合自身的特殊歷史背景,只是簡單跟風設計,致使景區的同質性越來越嚴重。蘇南地區的農業生態園雖受人歡迎漸成特色,但由于在同一城市中項目重復建設,以至于客流量被大量分散,各景區的聯合效應被削弱。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還表現為文化深層次挖掘不夠,經營方式較為粗放。蘇南地區的先輩們創造了一系列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跡,這無疑是當地的一筆無法替代的巨大財富,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蘇南地區歷史文化的發掘力度還遠遠不夠。這與當地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粗放式的經營方式有一定的聯系,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過度重視規模化,缺乏對質量的重視,一味地追求發展速度,必然會忽視對文化的深層次挖掘。

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缺乏,對鄉村旅游認識存在誤區也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一大不足之處。一些鄉村旅游區大肆置辦娛樂設施,修建現代星級賓館,使當地居民的私人生活空間縮小,生產和生活秩序受到影響;另有部分鄉村居民為提高生活水平將特色化的傳統民居改建成華麗洋房,使鄉村特色逐漸消弭。旅游服務中,由于許多從業人員為當地居民,未經過專門的培訓,在與游客相處方式上、語言交談上主要以當地的習俗為主而忽略了不同地區人們的習俗差異,與游客的心理預期存在一定差距。這種情況破壞了鄉村整體形象,降低了鄉村景觀美學價值和外部吸引力,對農村旅游的長期發展不利。

4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

隨著鄉村文化在旅游中的運用越來越多,各種問題也日漸顯現,在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遵循系統規劃和地域特色相結合的要求。蘇南鄉村文化旅游極具發展潛力,應通過確立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的規劃思想,堅持以“地域鄉土文化”為核心,加強鄉村文化旅游設施建設等措施來加強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4.1 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原則

在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時首先要把握系統規劃的原則,也就是在進行旅游景區規劃時要有一個宏觀的指導,保證各個景區服從系統的整體性規劃要求,各個景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能夠協調動作。在進行系統性規劃時,要考慮到鄉村文化與生態協調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給鄉村生活帶來一些影響,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充分考慮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活的相互影響,發揮鄉村旅游帶給鄉村生活的積極作用。在進行系統性規劃時,必須結合旅游區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情況,減少對鄉村固有特點的破壞,更好地將情與景相結合,發揮地域文化特色[4]。另外,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最大程度地爭取鄉村居民的支持,并對其進行培訓,讓鄉村文化旅游也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同時,讓當地居民參與到鄉村文化旅游的建設中,以建設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區。

4.2 蘇南鄉村文化資源旅游開發潛力分析

從旅游資源角度進行分析,以蘇錫常三市為例,當地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資金投入也很充裕,這些都為蘇南鄉村文化資源旅游開發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其次,從發展角度對鄉村旅游進行分析,鄉村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是建立在人們對城市生活方式日漸厭倦,渴望尋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因此,鄉村文化旅游最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形式。蘇南地區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稍加深入挖掘,再加以豐富的文化旅游產品來提升當地旅游的吸引力,必然會使蘇南鄉村旅游文化蓬勃發展。

4.3 優化蘇南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的基本對策

4.3.1 確立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的規劃思想 蘇南地區經濟發達,但各地鄉村旅游無統一管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布局和整體規劃,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導致投資項目存在跟風效應,各地景區設計相似性高。應通過打破地域限制,注重區域產品整合,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加強統一規劃,實現整體有序發展。

4.3.2 以“地域鄉土文化”為核心來開發鄉村文化旅游資源 在進行文化旅游產品項目的設計和開發時,應考慮到鄉村文化的地域性,培育核心鄉村旅游主題項目,開發衍生旅游產品,營造景區大環境,提高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層次,對于各地不同的名人風格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區。蘇南地區既能培養出全國富商,也能誕生舉世文豪,蘇南鄉村文化旅游開發中如果能夠將這兩種“冰”與“火”的特征結合起來,則能開發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給游客一個全新的感受。

4.3.3 加強鄉村文化旅游設施建設 人們在感受鄉村文化,感受當地特色風俗的同時,也需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因此在開發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時還要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重點建設好生態旅游停車場、大型游客中心、生態游步道、生態旅游廁所等。在保證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建設,但并不是要求進行原始化建設,而是應考慮到游客的不同需求,建設游客滿意的文化景區,提高游客的滿意率和返游率。鄉村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鄉村在發展中切不可盲目模仿大城市而丟棄自身的原有特征,在文化旅游設施建設中要做到鄉村化與城鎮化相結合。

4.3.4 在進行鄉村旅游規劃時要堅持多層次性綜合開發 在鄉村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一方面要堅持市場導向的作用,開發出具有鄉村文化內涵的、游客喜愛的旅游產品,通過有效探索商業模式,多渠道、廣角度推介旅游市場,實現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贏;另一方面要注重鄉村文化的多層次綜合開發,加強客戶滿意程度[5]。如鄉村文化中農家菜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但在開發農家菜時要考慮到不同地區人們口味上的區別,有所保留,有所創新,在保證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滿足現代人的飲食需求。在旅游商品方面,要注重當地工藝品的開發,在傳統服飾的制作上可以讓游客參與到創作過程中,在鄉村制度方面要加強與游客的溝通,制定便于與游客交流的制度,提高游客的參與度。關于當地特色節慶也可以發展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活動項目并加強宣傳工作,吸引各地游客,提升當地經濟和社會效益。

4.3.5 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我國鄉村旅游業的基層工作者很多都是由農民組成,他們在與游客的交流方式上還存有不足。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盡可能地減少服務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才能進一步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對于那些負責景區規劃的管理人員,則可以通過研學合作的方式,提升他們的專業素質,為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保障。

5 結語

鄉村文化作為吸引廣大國內外旅游者的珍貴旅游資源,值得大力開發。在保持鄉村旅游資源鄉村特性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資源,進行系統性規劃和深層次開發,構建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互動機制,倡導當地全民參與,充分發揮當地旅游組織的積極作用。在保護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建立種類豐富的鄉村文化旅游模式,促進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湘輝,劉凌凌.淺議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J].價格月刊,2008(12):48-50.

[2] 李 霞.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鄭州為例[D].河南開封:河南大學,2013.

[3] 鄧燕萍,劉克紓.鄉村文化意境與鄉村旅游產品營銷[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85-87.

篇6

【關鍵詞】 中原經濟區 鄉村金融 生態環境 困局 動因

中原經濟區已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并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中原經濟區鄉村金融供給及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原經濟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轄區,因而河南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處于主體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許多方面,河南省的發展實際可以代表中原經濟區的總體發展情況,因此,可以選擇河南省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代表中原經濟區情況的相關研究。

一、鄉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標準

鄉村金融生態是指鄉村的各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通過分工合作與競爭形成的動態平衡系統。鄉村金融生態環境是鄉村金融主體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治、信用、市場、制度、政策等要素綜合構成的基礎條件。鄉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金融支農的效果及鄉村的經濟發展。對鄉村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依據和評價標準,可以為發現問題、有效治理鄉村金融生態環境提供依據。

1、鄉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穩定程度

經濟決定金融。一個地區鄉村經濟的發展決定著該地區鄉村金融的發展階段、發展結構和發展規模。評價一個地區鄉村區域的發展情況可以從產業結構、經濟規模、農民收入及消費水平等指標來考察。反映一個地區鄉村區域經濟的穩定程度,可以從經濟增長速度及其波動、通貨膨脹率等指標來衡量。

2、鄉村信用的健全程度

信用環境包括非正式的內在信用制度(信用文化)和正式的外在信用制度兩個方面。信用文化是指社會公眾的信用道德、信用意識、信用觀念及由此產生的信用氛圍,它是經過長期積累起來的,其核心是誠信問題。外在的信用制度包括信用法律法規體系、信用評級、征信、擔保、公證等方面的制度和由此產生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它與信用文化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對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金融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及執行情況

金融法律法規建設的影響著鄉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有序性、穩定性、平衡性和創新能力,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規可有效保護債權人和投資人的合法權益,打擊和制裁非法金融行為,使社會樹立誠信意識和道德規范。法律環境包括法律法規是否健全和在實踐中是否得到執行兩個方面。與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大致包括對各類金融活動本身、對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和個人以及對監管主體做出的行為規范等三個方面。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規及良好的執行情況是鄉村金融生態具有發展空間的基礎和保障,是鄉村金融有效支持鄉村經濟發展并與之良性互動的前提條件。

4、地方政府對鄉村金融活動的管理方式

對處于內陸地區的河南省來說,地方政府是一個能量很大的市場主體,其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鄉村金融。地方政府對鄉村金融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鄉村金融活動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深度;二是是否尊重鄉村金融活動當事人的自主經營的權力。地方政府對鄉村金融活動有效的管理方式標準應該是:管理方式與鄉村金融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對金融活動的介入與金融機構自主經營的要求不相沖突,能依法進行金融監管。

二、中原經濟區鄉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困局

1、鄉村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

(1)農業生產效率依然較低。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發展現代農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廣大農戶以自給性生產為主,出售剩余產品為輔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農作物的收成受天氣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農業生產風險無處不在,具有明顯的弱質性特征。因農業發展方式比較粗放,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較低等原因,導致種植業占農業的比重高、糧食占種植業的比重高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低的“兩高兩低”現象突出。從數據上分析,2010年河南省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全國的83.5%,同期河南省第一產業產值(3258.1億元)占全國(40533.6億元)的8.03%,而鄉村人口占全國的9.05%,農民人均產出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農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河南省鄉村經濟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近幾年農民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但是,農民增收的基礎比較薄弱,增收的渠道單一,缺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農民因病返貧、因災返貧的現象突出。2010年,河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524元,是同期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的93.3%,是同期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元)的34.7%。因農業經營規模小,效益低下,同時受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河南省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一直低于經濟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速,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2、金融機構支農功能逐漸減弱,金融服務創新落后

篇7

通知

各省、各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省轄市(行政區)土地(國土)管理局(廳):

根據〔1897〕國土〔專〕字第2號文規定,土地調查各地類面積要按權屬單位和行政區劃進行匯總。為了使調查與登記,統計很好銜接,經研究制定了村、鄉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面積,按權屬匯總的表式,現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按行政系統面積匯總,仍按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頒布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第40、41頁《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統計表》執行。

篇8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黃牛的背,而犁卻馱上爸爸的肩膀。雨聲中,我反復聆聽木屐敲擊土地的聲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這顫抖的敲擊中,我長大了。

轉眼,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爸爸送我上學那天又下雨,我騎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淹沒了小木橋的河水阻住了我們的去路,爸爸卷起褲管,咬著牙涉過寒冷砭骨的春水,我分明聽見他牙關的磕碰并體會到他身體的顫抖。第一次,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看著爸爸蒼白的臉,我的眼淚奪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讓他背了。于是,我擁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位同學穿著一雙半舊的雨靴來上學,引起全校羨慕。回到家,我嚷著要一雙雨靴,為了達到目的,幾天后我將我的木屐藏在一個山洞里,謊稱丟了。從不打罵我的爸爸惱怒了,揚起手打我,落下卻輕輕的。在他的天平上,一頭是祖輩的財物,一頭是兒子。

當晚,堂屋響著不斷的咳嗽聲和斧頭聲。我失眠了,發誓再不讓爸爸生氣,準備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當我從黎明的迷糊中醒來,卻見一雙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擺在床前。

看到套上牛準備去春耕的爸爸通紅的雙眼,我的眼淚悄悄地流了下來。爸爸忽然返身,撫摸著我的頭說:“孩子,珍惜東西要像愛牲口一樣!”

我呆呆地點點頭,看著晨曦中爸爸遠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個個屐齒印……

終于,我接到了那張從我夢想的地方寄來的錄取通知書。當我不合地望著爸爸,他忙擠出一絲笑,自我安慰地說:“放心去吧!孩子,我有鄉親們照顧。”

看著爸爸斑白的頭發,我才猛然意識到,他老了。

坐在行將遠去的汽車上,我脫下了那雙木屐。這時,幾次勸不回去,堅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給我一樣東西,就轉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離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著他那微駝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悵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著什么,不覺觸到爸爸送我的東西,打開一看,竟是一雙新雨靴。

篇9

近年來,都市農業蓬勃興起,“社區菜園”、“陽臺種菜”、“屋頂農業”、“都市農民”……這些新詞悄悄融入我們的生活,讓因為城鎮化而逐漸遠去的鄉村再次走進我們的視野。但是我們逐漸發現田園風光可以復制,但鄉村味道卻無處可尋,因為每一段鄉村記憶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時代,當新時代取而代之后,記憶中的那個鄉村自然也悄然遠去,只是那個時代留下的許多特定詞語,有時會讓人忍不住回憶過往。

1958年到1978年,在中國有一個風行一時的政經合一的鄉級組織,叫作“”。公社有糧庫,四周是青磚刷著白石灰的矮墻頭,墻體上寫著朱紅色的大字,不外乎“保障糧食供給”或“綱舉目張”之類的語錄。那些戴著大白帽子的糧倉,比幾間房占的面積都大。每逢交公糧時候,糧庫外面的馬路上都會排著一溜兒長長的馬車,周圍的村莊,都來一個糧庫交公糧,所以那個時段的熱鬧可想而知。糧庫收糧食,不是來者必收,必須經過驗收,符合要求才能把自家麻袋里的糧食倒進糧庫的糧倉里。交不成公糧,只有一個原因,水分大。水分大的糧食不但自己容易發霉,而且會“傳染”。一般來講,糧食在場院中曬干,揚到空中彼此能碰出聲響,放到牙齒間,“咯崩”一聲能被咬碎,就表示基本達到交公糧的標準了。糧食入庫把關很嚴,許多人都有把糧食拉回去重新晾曬的痛苦經歷。后來,考慮到糧食運輸得不易,許多糧庫改進了措施,對不符合交征條件的糧食,不再強迫農民拉回去,而是在院子里提供場地,讓各個生產隊派人來就地晾曬。

作為計劃經濟下的產物,“工分”可說是當時農民的命根子。鄉下村村都有生產隊,生產隊分口糧是按人頭分,口糧以外的雜糧或農副產品有時會按勞力分,而年底分紅則一定是按工分分,工分掙得多的人家到年底能分到百八十塊錢。每年的年假過去以后,生產隊第一件事就是開評分會。會計一個接一個地念社員名字,每念一個,隊長就征求大家的意見,那些公認的好勞力就不用說了,一天掙十分。而那些未婚姑娘或家庭婦女,力氣小,身體孱弱,能得多少工分就難說了,第一個喊出分值的人很關鍵,因為很多時候就是一錘定音。同樣是干一天活兒,有人掙十分,有人掙八分,有人卻只能掙五分六分,評分會是很殘酷的。

生產隊里最值錢的家當,當數那掛馬車了。當然不單指車,還有拉車的那三匹馬。老馬駕轅,兩匹二青子馬拉套。車當然不止一掛,還有驢車和牛車,但驢車和牛車都只能干些零碎活,所以趕驢車和牛車的人都不能稱“把式”,他們只能叫趕車的。趕馬車的人就不同了,“一等人跑外交,恒大煙卷嘴里叼;二等人趕大車,小鞭兒一搖一塊多……”這是20世紀70年代民間流傳的順口溜。車把式每天除了掙工分,還有一塊多的補助,地位甚至高過隊長,是一個“上等”職業。車把式對大牲口的感情,就跟對自己的孩子差不多,摸摸馬的臉,捏捏它們的耳朵,或捂住它們的鼻子,讓它們把熱氣噴到自己的手上。偶爾用眼睛和馬“交流”,馬的眼神中充滿情愫。不拉腳的時候,大車顯眼地停在隊部的場院里,駕轅的馬和拉套的馬在一個槽子里吃料。它們吃的草料也與別的牲口不同,是精飼料,里面有豆餅。趕集的日子,不管有多少人,統統都擠到一輛車上,車幫、車轅上都坐著人,不管車上坐了多少人,三匹馬都能步調一致地往前跑。馬騰著小碎步,蹄聲清脆,馬鈴兒悠揚,車廂有節奏地顛簸,把一車人晃得心曠神怡。

的確,當我們向老人們提及關于公社、工分這些詞語的時候,他們都可以滔滔不絕地聊上好幾個小時,情緒激昂,因為那些都是他們曾經經歷的、與他們的榮辱密切相關的東西。每一個詞語背后承載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印記,還有那個時代人們的青春和故事。

篇10

我的棲居地是一個百戶人家的小村子,只有五六百號人,和其他村子一樣,依偎在逶迤流淌的魯汀河畔。玉帶般的魯汀河邊靜臥著幾座饅頭樣的墳塋,上面衰草凄凄,當風搖曳,經幡一樣。河里長年開著輪船、拖駁船,還有張著帆的農船和壘著泥鍋箱的古樸漁船。漁姑水塘般的雙眼、水草般的秀發、青葦般的身段嫵媚了祥和的村莊,撩撥著撐著雙篙罱河泥的莊稼漢。

村里打更的中年漢子,和老母相依為命。他膝下無嗣,個頭矮墩墩的,四方臉兒,高鼻梁,尤其嘴角很厚,一張一翕,頗似田間長過了期的裂口蘿卜,故有“蘿卜嘴”之諢號。蘿卜嘴敲出的悠遠更聲,給我們單調而嚴寒的冬日夜晚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快慰。

冬天的鄉村,沒有太陽的日子,奇冷。黃昏很短很模糊,一下子就被黑暗侵蝕。家前屋后的楝樹、榆樹、桑樹、梧桐樹一下子成了剪影,有的面目猙獰,一反尋常的溫和與慈善;有的疏影橫斜,如水墨淋漓的寫意畫。

一俟天黑,村里人撂下飯碗,就聽到村尾蘿卜嘴敲著銅鑼“哐――哐――哐――”的打更聲。他每走幾步便用力敲一下手中的大鑼,邊敲邊喊“各家各戶,門窗關好,火燭當心喲――”尾音拖得長長的,在暗夜凝滯的空氣里震顫,凄厲地擦過人的心頭。那激越的更聲飄過潺潺流淌的小河、飄過岑寂空曠的田野,飄過高高矮矮的屋脊,回蕩在小村夜空,緩慢、飄渺,蒼涼。

一年四季,惟冬天打更。蘿卜嘴打更時一般宿在大隊部里的穰草地鋪上。到更點時,便一手提著黑黜黜的馬燈,一手擰著锃亮的銅鑼,步履蹣跚地穿行于凹凸不平的泥土路上。倘若雨天,那路上粘稠稠的,像糯米粥,打更的長套鞋上滿是烏黑的泥,像爬了好多泥鰍。上半夜一般喊“火燭當心噢――”,下半夜則喊“平安無事喏――”。每隔百米左右敲一回鑼,直敲得人沉沉睡去。在夢囈中,依稀聽到一兩聲悠遠的更聲,有時也被一陣陣犬吠聲淹沒。下雪天,打更的頂著簌簌雪花,提著迷離的馬燈,出沒在深巷小弄里。雪花給他披了一層銀銀的白。他的雷鋒帽上、眉毛上、袖口上、褲管里沾滿粉面似的雪,在嚴冬的雪夜里,如一個深山里的怪獸。雪地上清晰地印著兩行腳印。寒氣把人們禁錮在被窩里,但那更聲伴隨著呼呼的風聲,溫暖著村人的夢。

冬日里,蘿卜嘴腌的咸菜很好吃。他晚上打更,白天經常用鉛絲籃子到魯汀河里拉蜆子、拉螺螄,到了傍晚,他就蹲在門檻邊剪螺螄,然后嘩啦一聲倒進滾油鍋里,加上蔥蒜等佐料,不一會兒,香氣四溢。吃飯時,他總給鄰居家送上一碗,然后自個兒“噗哧噗哧”地吸螺螄,有時被厴子粘住,咯好一陣子才咯出來。

晴朗的冬夜,沒有風,月亮早早地蹲上榆樹梢。我們擱下飯碗,兔樣竄出來,三五成群地來到大隊部,等著打更的蘿卜嘴。冬夜的鄉村極其靜美,如一幅清簡的素描。樹枝皆如鐵質剪影,把湛藍的天空和銀鉑的地面切割成無數詭譎的幾何形體。月兒瑩瑩汪汪,如盤如碾如磨,幾欲滴下汁液來。高低錯落的墻角投下的暗影如被風卷起的電影屏幕。冬夜里的一幀幀黑白照片,染著歲月的底色,透著鄉村的恬淡和平和,滲著鄉村的溫馨和質樸。

我們跟蘿卜嘴跑東跑西,一路上嘻嘻哈哈吵吵嚷嚷好不快活。蘿卜嘴戴著發黃的雷鋒帽,套著露絮的大棉襖,黑暗中,像一只體形臃腫的腥腥。我們一齊吆喝著“關好門窗喲――火燭當心噢――”,惹得狗們狂叫,驚得屋檐下夜宿的麻雀撲拉拉亂飛。瘋過頭了,打更的也嫌煩了,便吆喝幾聲,趕我們回去。還哄我們再不回去夜里就“演電影”(尿床)了。這一招果然奏效,伙伴們便悻悻地回家。于是,他又頂著北風寒氣繼續當當當地打更了。

村里理發店的三狗子總是喜歡坐在自家屋前的石碾上晃頭晃腦地拉起他心愛的二胡。一曲輕快流暢的《紫竹調》后,接著又拉起了揚劇《梳妝臺》、淮劇《趙五娘》。有時蘿卜嘴會停下來,使勁地敲起銅鑼,驚飛了楝樹林里棲息的杜鵑烏,驚跑了藏在草垛里的野狗。我最喜歡聆聽二胡蒼涼和憂傷的情調,特別是抒情處的揉弦,簡直就是按在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禁不住的,眼眶就有些濡濕了。在冷凝的冬夜里這更聲和二胡聲將人世間的大喜大悲、愛恨情仇都酣暢淋漓地傾訴、渲泄。

那個冬天的夜晚,我和幾個伙伴去北邊桑灣村看完電影《人生》后,我獨自爬上草屋西邊的穰草堆上為劉巧珍拋灑一掬同情之淚。劉巧珍出嫁時,騎著毛驢,對著高加林家的方向,默默凝望。眼睛美麗憂傷,幾滴清涼的淚珠順著面頰,滴到胸前的紅蓋頭上。血紅的夕光,涂滿周身,鑲了絢爛的金邊。那幾滴淚,滴在我青春年少的心里。這時,悠遠的更聲溫軟地拂過心田。

劉巧珍的美麗清純、苦難悲傷以及無邊的清風明月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月光下的草堆如海上的島嶼,村里詩性般的更聲若隱若現,我躺在草堆頂上,凝望著透明的藍天,以及玉盤般的圓月,心中有著說不出的感傷和激動。鄉野間的如詩月色、電影里的悲歡離合滋潤著一顆少年的心,這顆心變得敏感多情,變得內向謙卑,變得富饒豐盈。

鄉村生活伴隨著饑饉和維艱,那寂寥的冬夜,是咣咣的更聲撫慰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變得柔軟。當靜謐的夜晚取代了白晝的喧囂,當現實中的功名利祿退位給了精神上的修復整飭,那激越深沉的更聲又分明給人一種謙遜勤勉,澹泊名利、自省自尊的清醒與思辨。

現在,村里都裝上了路燈,以前的泥濘土路都澆成光潔的水泥路,村口甚至還裝上攝像頭。家家都裝上牢固的鐵門。高門深院,擋著如水的月色,擋著稀疏的雞鳴犬吠,擋著不設防的淳樸歲月。現在村里的安全設施齊備,但從前那詩性而古老的更聲,不經意的,在某個寂靜的午夜,穿過我們日益荒蕪的夢鄉,給我們帶來久違的溫暖和感動。

在我的村莊,更聲和蛙聲,蟬聲、鳥聲一樣,就是姑娘媳婦們口中飛出的民歌民謠,土生土長,原汁原味,清新流暢。那遙遠的更聲凝聚著恒遠的鄉村情感,滲透著農耕時代的精神氣質,鐫刻著饑饉年代祖輩們靈魂深處的吶喊和渴望。

在遠去的貧窮而充滿溫情的日子里,在那些被饑饉和憂傷包裹的時光里,是鄉村冬夜哐哐的更聲,落紅一樣,鋪滿我的心。讓一顆年少的心變得絲綢一樣柔軟和熨貼。那種浸潤著嚴寒和歡樂的凄傷,濃稠而飽滿,暮靄般漫溢過來,我成了鄉村的一條藍色的河流。那樣的冬夜,我如一只孤獨的小鳥,棲息于寧謐的小村,貧窮而聽著更聲,我收獲并珍藏著小小的幸福。更聲帶給我的快慰如家鄉的魯汀河水,潺潺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