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最佳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5 10:30: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陽節最佳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春節戲碼:屠蘇酒
屠蘇酒是過年喝的,幾千年來名氣巨大,飲用方法是現煮現喝。
屠,就是割;蘇,就是藥草,砍了藥草來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蘇酒”了。“屠蘇”本來是一種闊葉草。南方民間風俗,有的房屋上畫了屠蘇草作為裝飾,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
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養生主角登場
《本草綱目》、《備急千金要方》、《治療與保健藥酒》、《老年保健學》等醫藥典籍均有記載。內容大同小異:大黃、桔梗、蜀椒各15株,白術、桂心各18株,烏頭6株、菝葜12株。其中大黃排各種滯濁之氣,被稱為藥中的將軍;白術健胃、利水、解熱,久服能輕身延年;桔梗補血氣、除寒熱、祛風痹、下腫毒;蜀椒解毒、殺蟲、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烏頭祛風痹祛痞、溫養臟腑;菝葜驅毒、防腐、定神。此配方對人體裨益甚多。
養生小品編排
材料:白酒5 200克,厚樸8克,桔梗8克,防風8克,桂枝8克,白芷8克,川烏頭8克,土大黃10克,檀香10克,花椒6克,藿香6克,威靈仙5克,甘草5克,茅術8克,冰糖250克。
做法:
1. 將厚樸、桔梗、防風、桂枝、茅術、川烏頭、白芷、土大黃、檀香、花椒、藿香、威靈仙、甘草加工成粗末后置于容器中;
2. 加入白酒和冰糖,上鍋隔水加熱煮沸后,密封靜置24小時;
3. 過濾去渣,裝入瓷壇貯存即可。
養生表現品評
屠蘇酒有祛風散寒、理氣消脹、健脾和胃、化積消滯之功效,適于風濕等癥患者飲用。
端午戲碼:菖蒲酒
菖蒲酒遠在漢代已名噪酒壇,為歷代帝王將相所喜用,并被列為歷代御膳香醪。到了明代,每逢“端陽節”這一天,皇帝除自己飲用外,還賜給宮眷內臣一起品嘗,并要穿上“五毒艾補子蟒衣”,舉行隆重的飲酒儀式。
它是以菖蒲為藥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制成的配制酒,色橙黃微翠綠,清亮透明,氣味芳香,酒香釀厚,藥香協調,而不失中草藥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膩,略帶藥味,使人不厭,釀和爽口,辣不嗆喉,飲后令人神氣清爽。酒度為35°~45°,糖度為7°~10°。
養生主角登場
菖蒲是生長在山澗溪流旁的一種名貴藥材,主產于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具有開竅、理氣、驅風、活血等功效。早在先秦時期,《神農本草經》、《周禮》等古籍中,就有關于菖蒲藥用價值的記載。到了宋代,它被道家視為“辟邪之物”。明清之際,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風,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
由此看來,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
養生小品編排
將菖蒲根去皮擦成碎末,加枸杞、黨參、大棗、冰糖少量,用白酒泡12小時即可,隨飲隨制。
養生表現品評
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腦明目、輕身堅骨之功。常飲可補腦益智、延年益壽。
中秋戲碼: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自古人們把桂花看成是富貴吉祥、子孫昌盛的象征,桂花釀制的酒自然也倍受人們喜歡。
我國用桂花釀制露酒已有悠久歷史。2 300年前的戰國時期,已釀有“桂酒”,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清代釀有“桂花東酒”,為京師傳統節令酒,也是宮廷御酒。《蝶戀花》詞中名句“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使這一名酒成了人們交友飲用的上乘美酒。直至今日也還有在中秋節飲桂花陳酒的習俗。
養生主角登場
桂花性溫味辛,煎湯、泡茶或浸酒內服,可以化痰散瘀,對食欲不振、痰飲咳喘、腸風血痢、經閉腹痛有一定療效。古人甚至認為桂為百藥之長,用桂花釀制的酒能達到“飲之壽千歲”的功效。
養生小品編排
在每年桂花開放的季節,從桂花林中采一些桂花,在家自制桂花酒。桂花各品種中,以金桂最佳,數其最芳香。
將剛摘或摘下不久的桂花置于通風陰涼處攤開風干一夜,去掉垃圾成分,取250克,加入白糖250克(粉狀冰糖最好)拌勻,放入容器內發酵二、三天后,加入2千克~2.5千克35°以上的米酒或高梁酒,密封保存,放在避光處,三個月后桂花酒即成。若窖藏一年后飲用,則為上好佳釀。加入50克桂園肉和10克白參、100克紅棗,則更好。
TIPS
桂花酒屬于口味酒,可根據自己的口味習慣選擇白酒,和調整桂花、冰糖的比例。
無論做桂花糖或桂花酒,都不能將桂花水洗。
養生表現品評
正宗桂花酒通常色澤金黃,晶瑩透明,有桂花香和酒香,味感甘綿醇厚,沁入心脾,有開胃醒神、健脾補虛之功,尤其適宜女士飲用,被贊譽為“婦女幸福酒”。
重陽戲碼:酒
重陽佳節,我國人民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歷史上釀制酒的方法不盡相同。
我國釀制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民俗有在盛開時,將之莖葉并采,和谷物一起釀酒,藏至第二年重陽飲用。
據南朝梁關均撰《續齊諧記》記載,“九月九日……飲菊酒,禍可消”。這是重陽節需飲酒的開始。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酒。
到了明清時代,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用甘煎汁,用曲、米釀酒,如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其效更佳。
養生主角登場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從醫學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
養生小品編排
將干去蒂洗凈晾干,泡于低度糧食酒中,一兩天后就可以飲用。
篇2
關鍵詞:語文教學;國學教育;傳統文化
語文學科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對傳承和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和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國學,“就形式而言,國學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就內涵而言,國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關注語文教學中的國學,并充分認識國學的當代教育價值,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都具有重要和長遠意義。
如何發揮語文學科優勢,把語文教學與弘揚國學結合起來?如何利用語文教學中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喚發起學生學習國學的熱情,富于國學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保證我國國學教育的持續發展?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語文教學這一便利的平臺,努力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國學教育體系,身體力行地用國學的智慧之光點亮學生的心燈。下面,圍繞這些問題做了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國學”之定義
“國學”的“國”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涵義,它根植于中華文化土壤,歷經數千年演變,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體系。國學教育最主要的特點是它鮮明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表現為注重現實人生的意義,具體地講就是注重人生倫理價值與藝術品味,注重人生的自我修養。我們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去解讀和品味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對其蘊含的民族文化精髓進行傳承、弘揚之余,更要創造性地學習,密切結合時代品質,譜寫出更加優秀的文化。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國學教育體系
1. 巧用教材,適機切入,使之成為傳授國學教育的有效載體。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為例,7-9年級全部課文中有國學篇目80余篇,占全部課文的40%,加之課后十首古詩詞、名著導讀、綜合性學習等,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國學教育資源庫。
以上任意一課或一個環節都可作為開展國學教育的切入點。如《<論語>十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指導我們對朋友要以誠相待。教學中,可用先賢的言論來教育學生養成誠信的美德。《送東陽馬生序》中的“色愈恭,禮愈至”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實例,語文教學中可以此為契機,對比時下學生的浮躁、目無尊長等現象,讓學生發揚中華民族尊師重道、吃苦耐勞等傳統文化。教師不須一言說教,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學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的情感熏陶中,學生能夠自然感知著是非曲直,接受著誠信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
2. 由點及面,改編教材,橫向構建國學教育體系。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了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國學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也得到了應有的體現,不論是唐詩宋詞、經典名著、戲劇,亦或是建筑、繪畫、諺語、民俗等國學教育內容在書中都能找到。我們可深挖教材主題內涵,由點及面,以主題為單位,重組單元,改編教材。如,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點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并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3. 循序漸進,梯度開展,縱向構建國學教育體系。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國學體系,應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分階段推進國學教育。
七年級階段:在七年級語文教學中圍繞“立志”“誠信”“孝悌”“為學”四個主題開展國學教育。使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學習以后,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和勤奮的態度。在知識的習得、習慣的養成、精神的磨練、人格的培養等方面有所獲益。
八年級階段:在八年級語文教學中圍繞“寬容”“毅力”“惜時”“節儉”四個主題開展國學教育。意在教會學生在待人處事上善于調節自己的身心,凡是包容。在生活學習中,不畏困難、挫折,能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時間、珍惜青春。勤儉節約是我國傳統美德,即使是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也應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這一優良的傳統美德。
九年級階段:在九年級語文教學中圍繞“得失”“愛國”“審美”“和諧”四個主題開展國學教育。九年級學生強調其爭取人生觀的建立,面臨升學壓力,學生如何保持正確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社會和學校應予以關注的問題。這一階段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容易表現出叛逆的情緒和沖動的行為,而國學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平衡學習的坐標,調節得失心,增強愛國心,提高審美情趣,構筑和諧生活,是時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國學教育真正走進學校、融入教學的表現。
4. 理念更新,教法靈活,形式多樣地開展國學教育。
(1)誦讀經典,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很多。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2)氛圍熏陶,加深學生的經典記憶;通過誦讀,使學生體會作品中蘊含的自然美、人性美,進一步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們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在學校和班級的布置中也可以體現這些內容,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國學文化”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此外,還可利用板報、手抄報、每日的校園廣播作為宣傳陣地。還有,在學校定期舉行的以班為單位進行經典誦讀比賽,都會是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3)傳統節日,抓住學生的體驗機會;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秋節、重陽節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是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詩篇。將節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都將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而且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提高了語文學習水平,作為語文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 劉心武.國學發展現狀[M] .科普教育,2007.
[2] 章太炎.國學概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紀寶成.重估國學的價值[N].南方周末,2005.
篇3
關鍵詞 功能對等 唐詩 不可譯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0
Abstract Tang Poem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the issue of untranslatability of Tang poe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ecaus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will be some lost in the progr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Untranslatability surely exists, b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is feasible.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ang poems; untranslatability
0 引言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古詩是了解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詩的翻譯不僅意味著是中外語言之間的一種交換,還意味著是對中國文化傳播的促進。許多中外讀者會發現翻譯過來的唐詩很難懂,并且會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為了幫助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減少唐詩翻譯的局限,找到一個有效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1 唐詩和功能對等理論
一談到唐詩的翻譯時,我們首先會想到“信、達、雅”三字和創立了“三美”原則的許淵沖先生。對于唐詩的翻譯,國內外學者中一直存在爭議。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翻譯這個領域注入新鮮血液。他將翻譯定義為“翻譯是用接受語再現源語信息的最接近的自然的相當信息,首先就意義而言,其次就風格而言。”(奈達,1993: 117-118)。該理論要求翻譯文本的讀者能和原文本的讀者能有相同的回應。許多學者努力嘗試著用奈達的理論來進行唐詩翻譯。但是,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更側重與意譯,更加強調文章的意思而不是格式。所以在翻譯中會存在局限,這種局限也被稱之為不可譯性。
2 唐詩的不可譯性
可譯與不可譯是一個古老的悖論。唐詩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在翻譯領域一直受到各家學者的爭論。一些學者堅持唐詩的翻譯雖然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在翻譯過程中還是可行的。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唐詩是不可譯的。在筆者看來,對于唐詩的翻譯我們沒有絕對的可譯,但也應承認唐詩翻譯的局限性。其實,翻譯可以被看作是語言的轉化,是把一種讀者相對來說不那么熟悉的表達方式轉換為對他們來說比較熟悉容且符合他們表達習慣的方式的過程。而譯者主要應該向讀者傳達文本的精神和意義。
2.1 語言角度
唐詩有著豐富的內容,動人的意境,和諧的韻律和完美的形式。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讀者的關注。但也恰恰是因為語言,反而成為了唐詩翻譯的一大局限。
2.1.1 押韻
唐詩不僅文體嚴格,并且還強調韻律。平上去入四種發音使得唐詩讀起砝爬派峽凇T諤剖翻譯的過程中,關于押韻這個問題一直被學者們所探討,但是仍未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我們來看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獨坐敬亭山》的英文翻譯: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We are not tired, the Peak and I,
Neither I of him, nor he of me.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在這首詩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押的是an這個韻。押韻是唐詩的最大特點之一。雖然押韻在西方的詩歌中也存在,但是這兩種韻是完全不同的,想要通過英語翻譯出唐詩中的押韻是有一定難度的。
2.1.2 雙關語
與平上去入相關的另一個現象是雙關語。在漢語里,有許多具有相同聲調但含義不同的漢字。但是英文中卻沒有與之對應的單詞。因此,雙關語是譯者翻譯中要處理的另一個困難的方面。例如: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在這句詩里,“晴”與“情”諧音,一語雙關,表面上寫天氣“晴”,但是又表達出內心的“情”。雖然譯文表達出了原詩的意思,達到了功能對等的目的,但是雙關卻沒有從中體現出來。
2.1.3 對仗
對仗也是唐詩中的一大亮點,它是把相同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詩句中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從而使語句更具韻味。例如: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從中文翻譯來看,m然詩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也做到了功能對等,但是如“日照”和“遙看”等對仗都沒有顯示出來。
2.2 文化角度
2.2.1 典故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映射出文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為了達到翻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我們必須把源語中關于文化的方面考慮在內,尤其是文本的深層含義。以《錦瑟》為例: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在這兩句話里,有兩個典故。如果譯者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來翻譯這兩句話,是無法用簡潔的句子來解釋“莊生曉夢”和“望帝春心”這兩個典故的。
2.2.2 情感
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詩歌所包含的情感會從字里行間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詩人的情感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傳達出詩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Straight lonely smoke rises in the desert,
Grand long river reflects the round sun sets.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國外的一些讀者可能會發現這句話很難理解。為什么在沙漠中會出現煙呢?實際上,它揭示了壯闊雄奇的塞外之美,透露出一股蒼涼、雄渾的意境。
2.2.3 傳統習俗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傳統節日,并且會伴隨各種傳統習俗。大多數外國人只知道幾個著名的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和中秋節等。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果讀者不知道重陽節和該節日的各種習俗,那么這首詩所表達情感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2.3 專有名詞角度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專有名詞在英文中是無法找到對應的單詞的。
2.3.1 地理名稱
以《出塞》為例:
The Moon and the wall has not changed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But nobody has returned from the crusade.
As long as the General defends the strong hold,
Invaders will never occupy our territory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中國的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在唐詩中有一些生僻地名,甚至有些地名不是在今天使用的。在上面這首詩中,“龍城”,“陰山”這兩個地名甚至沒有在今天的中國使用。有些中國讀者都不知道這個地名,更不用說外國讀者了。
2.3.2 量詞
量詞在唐詩中的使用也很頻繁,會產生不同的修辭效果,如夸張和對比。唐詩中較為常見的量詞是是“三”。以大詩人李白的《秋浦歌》為例,
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
Because the sorrows are as long.
In mirror, no one knows at all,
Where 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中的“三”是泛指多數,并不是真的指三千丈這個數字。“三”的含義中國人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外國讀者卻不是。在這里,譯者將“三千丈”翻譯成“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雖然兩者具有相同的含義,原詩的意境卻在翻譯中丟失。
3 唐詩的不可譯性的補償
在筆者看來,唐詩不可譯性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即語言不可譯性和文化不可譯性。因此,為了盡可能的達到源語與目的語之間各方面的對等,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補償手段。
3.1 添加注釋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消除唐詩的不可譯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添加注釋。注釋其實是對譯文的一種補充,它是譯文的延伸。例如,
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
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
My friend and I dismounted and came into boat;
We wished to drink but there was no music afloat.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如果外國讀者讀這首詩時,他或許會迷惑,為什么他們喝酒時需要音樂?其實,這是古時候的一個傳統習俗。古代文人墨客在送客時,一般會在飲酒時,以音樂助興。所以,像這種無法在詩中翻譯出的內容,可以采取添加注釋的方法來進行解釋。
3.2 多版本翻譯
盡管許多唐詩中的內容在唐詩英譯的過程中翻譯起來比較困難,但是世界各地仍有許多學者在努力翻譯唐詩,并且會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一般會有兩種不同的翻譯方式:語義翻譯和如實翻譯。就以《靜夜思》為例,這里有兩種版本的譯文。
版本一: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Could it be frost instead?
Head up, I watch the moon,
Head down, I think of home.
版本二:
A pool of moonlight before the bed,
Took it to be frost on the ground.
Raised my head to gaze at the moon,
And lowered it to think of home.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版本側重于不同的方面。第一個翻譯版本更多地強調唐詩的形式,而第二個翻譯版本則側重于這首詩的含義。而這兩種形式都有他們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同時,這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可以相互補償。一種可以表達出唐詩的思想感情,另一種則展現出唐詩獨特的結構,這將有助于保護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
4 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這大大加強了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如果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或許會在唐詩翻譯方面得到一些新的啟示。在翻譯過程中,多版本的翻譯以及添加注釋可以被視為唐詩英譯的最佳方法。不僅有助于更好的調整我們翻譯唐詩的目的,亦可提高國內外的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 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7-118.
[2] 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