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池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9 05:2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彩池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插嘴;學生;引導;自主性
記得在教《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大家已漸入佳境,陶醉于五彩池這大自然的美景中。這時一位學生發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稍稍一愣,聽課的教師也靜靜地關注著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批評還是鼓勵呢?我略加思索后便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于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干凈,四是‘池’是否安全。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看看課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說著,同學們帶著這有趣的問題分組讀文、討論,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一會兒,一雙雙小手高高地舉起,他們從課文中找到了答案。一位學生首先發言:“課文中說‘小的像個菜碟,水很淺,用小指就能觸到池底。’這說明五彩池太小、太淺。像菜碟一樣大,用小指就能觸到池底,這怎么游泳呀?”大家一聽,都露出會心的笑。還有另一位學生馬上指出:“池底有鋒利的石筍,不安全,我是從‘原來池底長著許多石筍’這句話中體會到的。”通過交流、點撥,學生已不難得出結論:五彩池不宜游泳。此時,在我的引導下,又有一位學生補充道:“就算五彩池可以游泳,也很安全,但這樣奇異的自然風光,應當得到很好地保護,怎么能讓人去游泳呢?”全班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就這樣,學生的質疑在他們的自讀、感悟、理解和交流中得到了滿意的答復,并且成了深讀課文的切入點。我不禁松了一口氣。
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由一個旁觀者轉化為一個參與者,充分調動其自身的積極性,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獲取知識,從而發展智力、提高素質,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能在科技大潮中獨領的人才。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莫過于讓學生“上課插嘴”。學生“上課插嘴”,是他們情感的真誠流露,說明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對問題的領悟,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下面是我對學生“上課插嘴”的一些看法。
一、學生“上課插嘴”,體現了“相處相依”的教學理念
相處是一種目的化的狀態,它是以完成某個任務而形成的,具有實用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學生是教師完成這節課的資料,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自己的智力。相依是情感的約定,無規則、無規范。課堂上,師生直面對方,師生之間關系無需任何中介或機構,是一種師生間的自然情感的真摯流露,是一種基于自然的心靈沖動。
在片段中,學生所提的問題是我意料之外的,課堂上,學生的許多問題是教師無法預知的,教師也無法回避他們對問題的各種見解,盡管他們有時有些“過分”,但教師不是、也不能做問題的選定者。這意味著,課堂上,教師就不能以主人的身份出現,而要作為一個引導者,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解決問題。
二、學生“上課插嘴”,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對于學生“上課插嘴”,教師應采取寬容的態度,讓學生敢于“插嘴”、樂于“插嘴”,營造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讓他們積極思考,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對那些正確的、優秀的應當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激發學生“更上一層樓”的動機;對那些脫離課堂,純粹是興之所至的“插嘴”,要及時給予否定和矯正,讓學生知道學習知識是不能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的,進而明辨是非、勇于改錯。
如,在片段中,我采取寬容、鼓勵的態度,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激發他對知識的渴求。我這樣處理那種場面,化解當時尷尬的處境,對于學生可能是終身難忘的。有時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夠激活一個人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難忘的失敗也往往可以摧毀一個人僅有的一點自信,甚至會影響到其一生。假如課堂上我立即制止這位學生“插嘴”,他那學習的積極性肯定會受到沖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時,我們要考慮的是以原來設計好的教學過程為主呢,還是以學生為本,如何真正做到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三、學生“上課插嘴”,可以反饋教師教學預設的一些失誤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上課插嘴”,可以說是教師教學預設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能“照出”我們教案設計中的失誤。讓學生“上課插嘴”,其實是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可反饋教師教案設計中的失誤,能使課堂教學效果超越預定的目標。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應抱著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心態,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在實施過程中,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別圍繞“死”的教案轉。
四、學生“上課插嘴”,體現了教學具有開放性
不可否認,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正因如此,教學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教學如果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會使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發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有可能搞活。
人是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現代教育要以人為本,賦予學生應有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質問、懷疑、批判教師觀點或教材觀點及其他權威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并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等等。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靈活現、富有朝氣、充滿自信。
上課允許學生“插嘴”,實質是解放學生的心理,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給學生一種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學生主動、生動發展的搖籃,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必擔心其怪誕離奇;能大膽地思考而不必考慮其是非正誤;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全面展示自己的個性。在教學片段中,我肯定了那位同學的做法后,學生更加踴躍,紛紛舉手回答問題,爭著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課堂氣氛十分熱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的“培養”過程,而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應只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課堂教學不能過于死板,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這是學生發展也是教學發展的根本后勁。在教學片段中,如果我當時為了完成教學計劃,不讓學生“說話”,就會扼殺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覺得學習無需思考、創新,只要“聽話”,教師怎樣講、自己就怎樣做,這樣的做法是與現代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的。
篇2
情 況 簡 報(第 二 期)
儀隴縣燈塔 二00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接縣、區級竟教通知,我校于9月27—9月28日對小語、初語、初英進行了一次競教大比武,本次活動由學校統一布暑,教導處具體安排:抽派學校骨干,對小學語文、初中語文、初中英語有特長的教師和學校四位領導一起組成評委組,嚴格按照縣、區級競教要求。每位評委對參賽的各選手的課堂教學、教案、說課材料分項打分,按“課堂教學(60%),單頁教案(20%),說課材料(20%)”折算出每位參賽選手的成績。現將本次競教活動情況總結于后:
本次教研活動的競教課,其成功的,值得老師們學習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所有競教的老師在賽前都作了精心準備。他們都結合學校實際,花了大量時間制作了CAI課件,CD教學碟片組,教學掛圖,錄音機及教學用具,這使本次競教課變得豐富多彩,極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二、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滲透于課堂教學。
⒈ 人本觀念的體現:①、本次競教的課堂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教育教學之本的思路,竭力張揚健康的個性人格,如“你喜歡”,“你認為好在哪里”,“熟讀背誦自己喜愛的段落”,“用自己的畫表現心中喜愛的季節”等教學提示與要求,既降低了教學難度,更重要的是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和心態去觀察,審視教材,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②、注重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訓練在各堂課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如:陳麗梅老師上的《五彩池》,讀、思、寫的緊密結合教學;劉麗君老師上的《四季的腳步》、李麗娟老師上的《第一場雪》圖文結合,讀、聽、思、畫融為一體的教學等。③、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應用,老師引導后讓學生討論自學,生置疑—釋疑,教師小結,細微處重學生筆記,思路的指導,從而使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⒉ 整體把握教材的“大語文觀”:無論是眼光的高與低,立意遠與近,從整體感知入手進行教材的分析、理解,各堂課都做得非常好。尤以《第一場雪》、《四季的腳步》做得更好,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大部分競教老師總的情況做得比較好。他們在教學內容上,注重了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培養,把思想教育溶于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之中;在規定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目標達成度比較高,教學效果比較好;方法上,老師們都善于精講巧練,且提問富有啟發性;結構上,老師們都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教學思路清晰,過程完整,容量適度;從教師本身的素質上說,他們都堅持用了普通話,語言流暢,板書簡潔,相對完整,層次清楚,脈絡分明。
當然,本次竟教活動,也暴露了一些值得老師們相互探討的問題,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師 如何 寫反思
近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寫好教后記首先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好形式。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課前的準備和設計,而往往忽視了課后的反思和總結,也就是忽視寫“教后記”。殊不知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及時回顧教學得失并記錄于冊的“教后記”,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起著不容輕視的作用。
通過教學反思,我不斷探究有關教學對象、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問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寫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過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例如:一位我在導讀《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兒童極富好奇心的可貴天性,決無絲毫惡意。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借機讓學生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于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干凈,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查資料,看看課文以及資料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的點撥,學生就不難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敢于大膽提好奇的問題,而且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效果很好。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并把學生的新想法、新見解做了記錄,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為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不能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我們可以反思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