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生哲理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07 01:2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人生哲理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人生哲理的文章

篇1

剛教完《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覺得最值得深究的就是哲學家死后,他的弟子們從哲學家最后一課中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哲學家引導他的弟子用一年的時間去感悟。我在教學時問學生:“弟子們想的辦法不行嗎?不能根除雜草嗎?”

“可以除掉雜草,但是必須每年除草,雜草才不會重生。”

“用火燒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是會長出來。”

“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但是,石灰過期,雜草又會生出來。”

“斬草除根可行,但是草非常容易存活,草的種子很快又會生出草來,所以這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是啊,所以,只有在上面種上莊稼,雜草才真正能被根除。

你又是怎么理解“同樣,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

為了幫助學生學得更扎實,我把問題分解“靈魂里的雜草”指什么?“美德”指什么?“占據”是怎么回事?

“‘靈魂里的雜草’,就是人的靈魂里一些骯臟的念頭。是不好的東西。”“比如:坑蒙拐騙、貪圖安樂、偷雞摸狗、損人利己等等。”

“‘美德’,就是美好的、高尚的品格,比如:團結互助、關心弱小、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等等。”

“‘占據’,是指用美好的東西代替壞的,用純潔的心靈感化骯臟的靈魂,使人通過教育、熏陶凈化人的心靈,人的靈魂。”

我覺得,課上到這兒,可以說是完美的了,學生基本上領會了本文的主旨,感受到美德的重要,體會到一個人不僅要有學問,更要具有美德。

今天,坐在辦公室里,同室的老師也教六年級,他問我:你怎么和學生說哲學家的學生們的辦法的?我就把自己的教學過程陳述一遍,他說,其實還不夠,他們的辦法之所以不可行,是因為即使用他們的辦法根除了雜草,又怎么樣呢?一片荒地還是一無是處。只有種上莊稼才能體現它的價值。正如人一樣,一個人活在世上,碌碌無為的一生,看起來沒有什么骯臟的靈魂,但是他對社會沒什么作用,而一個具有美好靈魂的人,他就是把優秀的東西傳承下來了,也成為更多人的榜樣,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文章的思想含義是在不斷的品讀中挖掘出來的,那位老師的分析更透徹地剖析了人應該怎樣地活著,這也是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之一。

二、好課文總有一兩處“亮點”

有這么一句話,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說文章要有精彩之處,不可平淡,有了精彩之處,文章自然會“亮”起來,令人耳目一新,為之嘆服。

這篇《哲學家的最后一課》的亮點何在呢?大家一定會把文章的結尾視為精彩之處。的確,這篇文章的結尾為文章增色不少,是文章的閃光之處,它把哲學家最后一課的意義揭示了出來,給人以深深的思考,使人領悟到關于人生,特別是為人修養的真理――用美德占據靈魂。

文章先敘述一件事情,哲學家給學生上最后一課,平平常常,似乎沒有什么過分特別之處,而讀者讀到結尾時卻豁然開朗,在內心閃過一絲會意的微笑,頓時覺得這篇文章立意深遠,構思巧妙。原本平淡的敘述也因結尾的升華而顯得充滿了智慧的高度。寥寥數語,可以使文章頓生光輝,文章中的精彩詞句的作用功不可沒。

讓文章亮起來的方法很多,有的通過細致的描寫來實現,有的依靠動人的情節,有的則警句發人深思,有的借助于情感的抒發……無論哪種方法,讀者總能在文章中找到相應的詞句――使文章燦爛生輝的地方。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習作時,一定要告知他們,為了把自己寫作的意圖說清楚,不要吝嗇自己的筆墨,可以根據需要也來一些精彩之筆,使文章更有深度,令讀者眼睛為之一亮。

三、教書與育人應該有機結合

“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上面中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填滿它。”這話說得多么好啊!

教看完這篇課文之后我想,那些弟子如果缺了這最后一課,即使學富五車又有什么意義呢?聯想我們今天的教育,新課程要求教書育人并重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但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教師只注重教學上的責任而疏忽育人的重要性,甚至認為找孩子談心等育人事情不是科任老師的責任。這,是完全錯誤的,也是有悖教育主旨的,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必須加以糾正,教書與育人應該有機地、緊密地結合起來。

學生應從小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礎,這會使之終生受益,也能使他們將來真正立足于社會,成為建設國家的有用之才。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孩提時期的道德品質、習慣往往影響人的一生。一個人如果在孩提時期養成了任性、自私、好逸惡勞等惡習,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便很難與人相處,更難以適應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空有學識卻不能有利于國家和社會。

附:《哲學家的最后一課》教學簡案

一、教學要求:

1.通過把握記敘過程,感受哲學家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

2.理解最后一段的含義,并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3.促使學生明白,一個人光有學識是不夠的,還要有美好的品德。

二、教學流程

(一)教師提出下列問題,供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這位哲學家的一群學生漫游世界回來了,他們個個早已見識廣博,知識豐富,都成了學問家。如果你就是他們的老師,接下來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2.那么哲學家是怎么做的? 這群學生又有何反應呢?

3.他們為什么感到驚愕呢?

4.這么簡單的問題,學生們也是很快就回答完畢。面對學生們的回答,哲學家表態了嗎?為什么他不表態?

5.學生們想的辦法不行嗎?不能根除雜草嗎?

6.最后一課就在平平常常中結束了,他們約定一年后在郊外再見,學生如約而來時,他們見到的是什么呢 ?醒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7.哲學家想告訴學生但卻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的人生哲理,為什么要這樣做呢?讀了最后一節,你的收獲是什么?

8.哲學家是睿智而深刻的,不愧是一個“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即使他的最后一課也不會偏離他一生探索的主題――關于人生的真理。而他的學生也不愧為滿腹經綸,他們都對“雜草”的意義有了深層的理解。你們明白了嗎?“靈魂里的雜草”指什么?“美德”指什么?“占據”是怎么回事?

9.那些滿腹經綸的弟子們,通過實踐、觀察、比較、親身體會到人生哲理。他們把這條人生哲理,寫進了書籍之中,目的是什么?

二、學生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以上問題

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相機落實“滿腹經綸、飽學之士、驚愕”等詞語知識,并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自由朗讀、齊讀、熟讀,同時抄寫并背誦哲理性語言。

三、鞏固延伸,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選做兩題)

1.把這個故事講給比自己低的年級學生聽,并把道理告訴他們。收集哲學家的名言。

2.你覺得哲學家的最后一課上得怎么樣,談談你對這位哲學家的看法。

3.把課文最后兩句話工整地寫下來,制作成一枚書簽,或寫成一幅書法作品,送給自己或自己的好友。

篇2

【關鍵詞】以人為本;小學語文;教學;探討

小學語文這門課程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可謂是處于一個“霸主”的地位,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接觸它,而且花費很多時間去學好它,因為小學語文對與小學生而言,就是一個奠基的過程。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能夠從開始接觸這個大千世界時就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并且學會很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哲學,這樣他們在日后的發展中面對問題時也能更加從容的去解決。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是任重而道遠,他們在教學中不能一味以教授書本上的知識為目的,必須要確保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給他們帶去關于人生的思考,這樣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才算是真正的達到了。但是受我們國家教育體制以及社會風氣的影響,如今老師們的教學目標都是以升學為主,這無論放在學習過程的哪個階段都同樣如此,毫不夸張地說,有的人從幼兒園就開始注重學生的成績,小學更不例外了。很多小學語文老師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能夠去完美的作答試卷,而對于他們從知識中是否有所感悟卻毫不關心。這就造成了我們國家出現了很多沒有自己的思想的“高材生”,雖然考試成績高,但是在真正的社會工作中卻難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這種現象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必須發生變革,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到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學習中能獲得能力上的提升。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進行本次研究時,調查者選取了一所小學,然后從中挑選了兩個人數相同,師資配備相同的班級,讓這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進去,另一個則采取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

(二)研究方法

調查者先讓老師準備教學內容,然后對選中兩個班級之一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老師有意識的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到教學中去,關注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幫助他們從中獲得人生的感悟。而在對另一個班級教學中,讓老師采取與過去相同的教學方法,將教學重點放在幫助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由研究者出題,讓參與研究的兩個班級學生進行作答,最后對他們作答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的結論。

二、結果

通過對最后回收上來的試卷進行分析,調查者發現,受到“以人為本”理念教學方式影響的學生在回答問題上比另一個班級的學生更加優秀,他們能夠將自己的一些思想融入到問題的答案中去,而與此同時,另一個班級學生雖然在回答問題的結果上去他們相差不大,作答正確幾率也很高,但是,他們大部分回答的都是課本中的內容,很少有自己的想法摻雜在其中,所以研究者認為“以人為本”理念是否融入到教學中對學生的影響很大。

三、討論

(一)怎樣將“以人為本”教學理念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首先,教師必須要改變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面向全班進行教學,對知識進行統一講解,而對于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就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了。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不牢固,更別提更深層次的理解了。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所了解,要知道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為了自己在進行工作時更加省事而對所有學生一概而論,這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行為。

其次,教師必須要對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修正,不能再以升學、成績等指標作為自己教學的目的,而是要把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作為考慮的重點,根據這個重點對學生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雖然都很簡單,但是它們都返璞歸真,蘊含了人生最基本的哲理,而小學生就像是一張白紙,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將這些哲理印刻在這些“白紙”上面,但是很多老師考慮的都是學生應試成績的問題,這就使他們忽略了很多書本中深刻的知識,學生也難以收到這些教育,這對他們的發展自然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以人為本”,就必須將學生未來的發展考慮進教學目標中去,以此為導向,來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

四、總結

小學語文學習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認清自己身上的重任,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變革,響應國家和有關部門的號召,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到教學中去,為每一個學生未來更好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易海燕(1985-),女,漢,籍貫:湖南,當前職務:小學教師,當前職稱:中學二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單位:衡陽縣曲蘭鎮中學小學。

參考文獻:

[1]劉亞茹.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J].才智,2015(23):17-17.

篇3

關鍵詞:英語諺語;英語教學;知識應用

英語諺語主要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宗教典故和名家名

作,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諺語定義)。正如英國著名作家培根所說:“Genius,wit and sp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出來 。) 經過人們的世代傳誦、加工和完善,英語諺語具有語言簡練、音韻流暢、風趣形象、寓意深刻等特點,是英語語言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也是英語語言中的奇葩。

一、激發學習興趣

英語諺語能反映出英美民族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文化價值。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還應加強英語文化背景的導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

中國傳統文化一般都鄙視、厭惡狗,常用狗來形容壞人壞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墻、狗嘴里長不出象牙。在英語里也有一些關于狗的諺語,比如:

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賞)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而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人們最忠誠的朋友,毫無貶義。因此當外籍人士稱你為 “Lucky dog” 時,你就不會面有慍色了。

通過諺語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一口吃不成胖子)和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入鄉隨俗),學生們不難想象昔日歷史上輝煌的羅馬帝國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羅馬人的生活習俗對英國人衣食住行的影響。

二、促進修身養性

英語諺語可以引申出深刻、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教

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可以引用一些英語諺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

勸人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的諺語:

Time and tidy wait for no man.(時光不待人)

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教人求真務實,不畏艱險的諺語: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實勝于雄辯)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是成功之母)

有關潔身自愛、淡泊名利的諺語:

Money is not everything.(金錢并不是萬能的)

有關防微杜漸的諺語:

A little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還有珍惜友誼、團結協作的諺語: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干活)

三、深化英語知識

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精選幾句英語諺語展現給學生,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詞義、掌握詞匯的使用,還能擴大詞匯量。

如學習never 時,引入 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母愛永恒)

學習worth時,朗誦 If a thing is worth doing, it is worth doing well.(要做就要做好)

又如學習out of 時,引用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見,

心不煩)

再如學習lead to 時,引用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

羅馬)

講解 too...to... 的用法時,引入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講解as...as 時,導入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差

之千里)

英語諺語的語法結構規范而嚴謹,若使用語言精練、內涵豐富的諺語作例句,則可使枯燥的語法講解變得省時有效,不失為一種學習語法的好方法。

如學習定語從句時,可引用: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誰笑的最后,誰笑得最好)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閃閃發光的未必是金子)

講解非謂語動詞時,可借用以下英語諺語: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現在分詞)

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過去

分詞)

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over milk.(世上沒有后悔的藥)(動名詞)

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給予強于索取)(動詞不定式)

四、提高應用能力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經常朗讀和記憶一些英語諺語,日積月累,就能舉一反三,收到貼切、生動、幽默、風趣的效果。

比如由: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可造出:

Where there’s life, there is hope. 和 Where there’s rubbish, there are flies.

由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仿照出: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Like teacher,like pupil. Like tree, like fruit.

學生在寫英語作文時引用英語諺語,既可以充實文字數量,還可以給文章增光添彩。

如論述“節約”的文章時,可選用:

Waste not, want not.(不浪費,不愁缺)

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省錢就是掙錢)

而寫關于“健康”生活的文章時,就可引入: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只學習,不玩耍,聰明的孩子要變傻)和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身體好)

總之,英語諺語清新明快,寓意深刻,是一種優秀的教育資源。適時恰當地運用英語諺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闊視野,促進對所學英語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還可以寓德于教,陶冶學生情操,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品德。愿更多的教師發揮英語諺語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欽年.英語諺語的語言藝術特點.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5).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 健康人格 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教育對學生進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至關重要。能提高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塑造求真向善審美的健全人格。

一、 語文教學與人格形成的關系

語文學科教學,旨在承傳先哲時賢的思維成果,啟迪智慧激發潛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鋪平道路。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語文學科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文知識技能,提高語文能力,學會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還要弘揚人文精神,挖掘它自身負載的文化因素,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和愛國情感,豐富學生的個性,完善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從作品中關注“人”的情感和思想、性格和行為、理想和現實、際遇和命運,并由淺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成這些“人”背后的深刻動因,轉化為自覺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選擇、自我完善。

二、語文教學在健康人格的培養中所具備的作用

新課標強調人文素質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本質的回歸,語文學科的人文知識是關于人生的“目的性”、“方向性”的知識,具有陶冶情操、指導人生的重要價值,是打精神底子,增加生活底蘊,培養學生非功利的“人文”求知態度,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從拯救學生心靈世界的角度看,唯有語文學科最宜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內容里,有歌頌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有抒情詩、散文詩,有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的衡量標準,有做人的準則等等。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發揮這些內容的作用,運用妥善的教學方法,就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就能直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進取心、自信心、獨立性、科學性等品質。

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健康人格的培養

首先,通過課內學習,促其求真的健全人格塑造。在讀寫聽說的教學中處理好語文知識技能掌握與文字熏陶,精神啟迪,審美體驗等因素的關系,既要把語文知識、技能因素融入個體精神活動、人格意識、行為模式的整體中,又要把個體的精神世界建構在牢固的語文知識技能之上,為人格塑造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和文化底子。

新語文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課文內容將視角廣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會、關注人生、親情、友情等。教學中宜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寫作感悟、聽講體察、說話表述來捕捉人文信息和深層含義,聯系自身實際感知種種人生哲理。語文教材中選有許多反映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革命先烈和愛國科學家的優秀詩文和關于他們悲壯史詩般的傳記或評論文章,對青少年學生能起到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幫助學生提高民族自尊心,去掉妄自菲薄,盲目崇外的自卑感,啟迪他們對祖國的忠誠,鼓勵他們確立報國之志,使其明確自己的奮斗方向,以求真務實來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

其次,第二課堂導其向善的健全人格塑造。健全人格的塑造,僅靠課內教學遠遠不夠,必須有“大語文教育”觀,重視第二課堂,使課外活動的開展落在實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找準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結點,使社會生活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擴展和加深。帶學生走進書刊,讀知識,讀人文;走進自然,讀社會、讀人生。在優秀作品的閱讀中,在各種實踐活動中認真分析、體味,使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潤,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通過節假日,讓學生感受向善的真諦,從“三八節”,“母親節”中解讀母愛;從“重陽節”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內涵,做到尊重長者,愛護弱小;從“勞動節”中懂得尊重辛苦奉獻的勞動人民,樹立尊重勞動的意識……

第三,通過批閱作業策其審美的健全人格塑造。語文學科通過作業、作文、周記的批改,與學生書面對話,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極好方式。學生作為一個自然人、社會人,隨著年齡增長、知識增多,他們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欲求;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拼命封閉自己真實的心靈世界,只有在困惑中忍受煎熬。語文教師是他們最好的傾訴對象,也是他們最信賴的人。他們有許多真情實感,不敢跟家長談,不愿給同學講,只想在作文、周記中盡情揮灑。

學生筆下流淌的微妙心理,細膩感情、濃濃哀怨,低低哭泣,來自他們心靈深處不愿向常人打開的隱秘世界。面對學生的信任,須及時像朋友似的進行心理疏導,糾正偏激、甚至不良的心理狀況。或個別交流,或批語筆談,或專題講評,言左而顧右,引領學生從痛苦的云山霧障中走出,既保護學生的自尊、隱私,又讓學生懂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要堂堂正正,何必在乎其它;因為逆境、痛楚、壓力,所以要奮力拼搏,不求功成名就,但求無愧今生。鞭策學生看到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讓他們認識到:年輕的心中要多一些鮮花碧草,少一些枯枝敗葉;多一些麗日藍天,少一些烏云陰霾;多一些善良和諧,少一些蠻橫失禮。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也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及時調整心態,以審美的理性思考面對一切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事情。保持群體情感,樂于關心他人,關注社會發展。

篇5

關鍵詞:音樂教育;;人文內涵;辯證思想

音樂是一種優美的藝術,它通過旋律、和聲、唱詞的美,傳達一種情感和精神,能夠有力地影響人們的內心。音樂的本質就是如此,其內涵的重要性要高于表面之美,但是相對難以被人們所捕捉。音樂是脫胎于人類生活的藝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延續至今,音樂的形式、韻律、風格一直在變,不變的是其獨特的、作用于人類內心的育人特征。音樂可以直接對人產生某種激勵,進而使人潛移默化地感知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音樂乃至藝術的魅力所在。人類需要音樂的撫慰,以發掘自身存在的意義。自教學改革以來,我國教育部門一直強調要普及素質教育,音樂教育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創新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表面上看來,與音樂教育并無關聯。是經歷過歷史考驗,融合了人的思維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而音樂教育則是當代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音樂藝術為根基,遵循著哲學的基本要義。因此,音樂教育與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微妙關系,即引導著我國音樂教育的前進方向,為高校音樂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像音樂那般以節奏和韻律直達人心,給予人類最強烈的震撼。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當銘記音樂的藝術與價值,并將之傳遞下去。”音樂不僅是音符的簡單組合與演奏技巧的展現,它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所蘊含的音樂創作者對世界的思考、對人類情感的探索。音樂教育不應該只注重音樂的藝術美,更應該關注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從廣義上來說,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媒介,以育人為主要目的的藝術實踐。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里的“樂”泛指的就是音樂教育,當代教育體系也提倡素質教育。可見,音樂教育是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有利于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使其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面對來自學習、生活、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當代大學生普遍有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大學階段是青年塑造人格和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所以,高校需要通過音樂教育,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撫慰。音樂是人類對于美的規律和本質的不斷探索,蘊含著無盡的人生哲理,能夠指引人生的方向。音樂教育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近距離接觸藝術的平臺,同時,其也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發掘音樂中的人文內涵是當下音樂教育的重點。

二、于音樂教育中的哲學體現

是由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的思想體系,它為社會發展繪制了美好而實際的藍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概括,其關于教育本質的理解及豐富的內涵,對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仍然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下面筆者就主張的“人文關懷、科學辯證、實踐原則”,對音樂教育展開分析。

(一)音樂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滲透

音樂教育時刻滲透著對人性的思考,即關于人在社會生活中對各種關系的處理、自我價值的追求與實現等。人的自由是建立在獨立、自我的基礎之上,這種精神獨立在人的內心意志和行為處事上得以體現。人只有具備了對內心的感知和自我意識的掌控,才有能力感知外界。音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對個體而言,音樂教育意味著審美情趣的提升及人格的升華塑造,音樂的熏陶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對客觀事物的敏感程度。“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似乎別有一番意趣,這就是音樂教育帶來的審美視角的變化。其豐富了人對于音樂的感觀,有效促進了獨特審美情趣的形成,進而使人以一種更加嚴苛的標準去審視自己的心靈、規范自身的行為。就音樂的內涵而言,音樂教育相當于載體,其通過在高校中有效地傳播音樂,使學生深刻地感悟音樂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和情感思想。音樂教育中的人文關懷表現為對主體的關注。音樂教育的對象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他們普遍個性活躍。如果對所有的學生運用同樣的教學模式,勢必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際推進。哲學思想認為,萬物皆是從變化中獲取進步,音樂亦如此。音樂的本質是人類情感的共鳴,拘泥于形式將會滯后不前。因此,音樂教育必須遵循音樂的發展規律,以人為本,充分展現的人文關懷。在具體落實上,教師首先要做出改變,既要加深對音樂多元化發展趨勢的理解,還要提高對學生個性的認知。前者是為了豐富自身的音樂素養,后者則是為了與學生更好地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只有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靈活地掌控教學方法,學生才能真正地融入音樂教育,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其審美能力和人格品質也會在持續的藝術接觸中獲得顯著的提升。

(二)樹立科學辯證的音樂教育觀

歷史證明,事物始終在重復著變化、發展、穩定、矛盾的歷程,客觀環境的異同,使固定時期的正誤有了特殊的含義。理論提到,哲學具有時代性,某種哲學只有在特定的時代才有其歷史意義。在這點上,音樂教育與之相同。歷史上,音樂教育曾經有過各種理論觀點,基于不同的教學目的,彼此各有所向、互相對立。然而正是基于這種對立和統一,音樂教育才取得了今天的進步。因此,科學的音樂教育觀應是有所側重的,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以辯證的思維看待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實現音樂教育穩定而有效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形成了“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應當肯定,這種教育觀念必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它是基于我國國民大多缺乏藝術認識、藝術素養較差提出的教育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藝術在我國的普及。然而,時代在發展,“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下的環境。這種音樂教育偏重于形式化,存在較為嚴重的局限性。首先,“審美”將音樂視為客體形式,使音樂教育對于音樂的理解過于狹隘,將音樂的本質和音樂作品的價值混為一談,這意味著其嚴重低估了音樂創作過程中無處不在的藝術思想和創新能力。審美是對物質的感知,而不是創造。因此,“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培養的是大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而不是主動發掘、創造的能力,這在本質上有違當代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其次,音樂的客體屬性影響了學生對于音樂的主觀理解和體驗,原因在于“審美”總是要求學生專注于作品的曲調結構,忽略了情感的多元化,這就導致了音樂鑒賞的標準化。審美是一種純粹的、藝術性的體驗過程。要求聽眾以狹隘的角度感受音樂,進而得出一致的、標準的審美體驗,這種同一的鑒賞方法不再適應當下的社會生活,極大地弱化了音樂藝術的時代教育性。既然“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念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的教育體系,那么作為音樂教育者,一定要審時度勢,抓住時代特征,以辯證的思維看待音樂教育中的問題,從而科學地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并實現自我的提升。

(三)當代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實踐

根據方法論,當代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實踐。音樂是人類通過無數的生活實踐創造出的情感藝術。所以,由美國學者戴維•埃利奧特創立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一經提出,就獲得了業界的認可。音樂教育是在特定情境下具有高度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僅通過審美的方式理解音樂作品是不完整的,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如上文所說,音樂并不是獨立的審美對象,它是社會生活實踐的再現,音樂教育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是理解音樂的關鍵。此外,一旦音樂教育融入了實踐因素,學生就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因為音樂是生活情感的積累,而不僅是旋律和歌詞的組合。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將音樂教育的實踐因素積極地在教學中體現出來,使當代大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課堂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音樂教育必須經過實踐,才能體現出德育的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出于時展的需要,還是音樂的本質,高校音樂教育都不應該僅局限于審美。根據哲學,廣大音樂教育者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合理地把握審美范式和實踐范式的尺度,在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的前提下,充分帶動當代大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從而為其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楊帥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朝剛,嚴永福.“以審美為核心”與辯證思維[J].中國音樂教育,2008(11).

[2]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松林.推進教學論研究的突破口[J].教育研究,2012(8).

[4]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篇6

關鍵詞:流行舞蹈 藝術舞蹈 結合發展 可行性分析

流行舞蹈,是指表現方式相對自由、大眾參與性較強、有較強的娛樂色彩、在較長時期廣泛流行的舞蹈藝術形式,如現代舞、國標舞、街舞、拉丁舞、迪斯科、勁舞等都屬于流行舞蹈的范疇。藝術舞蹈則是指由藝術家用舞蹈語言詮釋藝術境界和人生哲理而創造出來的舞蹈,偏重于對舞蹈的藝術呈現,是一種相對正統、規范、高端的舞蹈藝術。

流行舞蹈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舞蹈普通大眾則敬而遠之,這是人們對舞蹈藝術的社會需求現狀,也是當前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發展不均衡的具體表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開放程度的提高,全球范圍內的流行元素不斷涌入中國,特別是中國的青少年一代,他們對流行舞蹈熱烈追捧,對藝術舞蹈幾乎不聞不問,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發展的不均衡狀況日益加劇,促進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結合發展成為業界日益關注的課題,筆者就該課題提出一些建議。

一、取長補短——有助于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的共同繁榮

流行舞蹈的娛樂性、趣味性、運動性很強,節奏比較有動感,表演自由度高,大眾參與度高,融合了更多時尚元素,可以在絢麗的舞臺上表演,也可以關在房內自我欣賞,有助于人們緩解壓力、釋放心情、交流思想、抒感、消除隔閡、增進溝通。而藝術舞蹈,表演方式比較正統,動作要領更加規范,寓意表現比較含蓄,有助于人們陶冶藝術情操、提高藝術修養。

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雖然差別較大,但互補性強。流行舞蹈在普通大眾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藝術舞蹈則在舞蹈業界擁有核心地位,而且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生活質量、欣賞水平的提高,藝術舞蹈對普通大眾的影響和滲透已經逐步擴大,這為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結合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稍加扶植和引導,就一定能形成這兩個舞蹈藝術門類齊頭并進、共同繁榮的良好局面。

二、尋找共通點——促進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的融通發展

流行舞蹈和藝術舞蹈雖然各具不同特征,但作為舞蹈藝術的兩種類別,其本質上也有不少共通之處:第一,主要表現載體都是人體的動作;第二,都對身體的柔韌性和舞蹈的基本功有所要求;第三,都要將人體動作與音樂、詩歌、戲劇等輔助因素協調統一,和諧融合;第四,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第五,進入現代后,兩者融合出現在同一個舞蹈作品中的現象層出不窮,并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認可和肯定。例如我們把舞蹈比作漢語言,流行舞蹈類似于白話文,藝術舞蹈則類似于文言文,白話文通俗易懂,文言文內涵深刻,雖然文言文相對難懂難學,但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還必須使用文言文才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只有了解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的共通點,才能,優勢互補,相互融通,才會推動整個舞蹈藝術健康發展。

三、教育先行——推動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的結合發展

面對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大部分舞蹈藝術教育機構的舞蹈教學內容則與社會需求正好相反——藝術舞蹈教學課程鋪天蓋地,流行舞蹈教學內容寥寥無幾,而舞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的主流卻是到那些與普通大眾聯系最緊密的就業領域中去,教育與就業完全脫節,這種舞蹈教學體系是不合理的。因此舞蹈教育應該給予流行舞蹈教育以更多的關注。

面對普通大眾需要更多地關注藝術舞蹈的現狀,我們呼吁舞蹈教育部門更多地關注流行舞蹈。在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結合發展的問題上,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舞蹈教學內容的改革,打破“重藝術舞蹈教育,輕流行舞蹈教育”的傳統舞蹈教育格局,在舞蹈教育界大力推廣二者結合教育的新模式。

四、轉變觀念——實現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的結合發展

1.嫁接流行元素,在舞蹈作品中實現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的結合

將流行舞蹈的隨意、夸張與藝術舞蹈的嚴謹、細膩結合起來,使其和諧共生于一個舞蹈作品之中,這樣的舞蹈作品將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在演繹傳統的大鼓舞時將搖滾音樂融合進去,結果是這種沖擊和感染力大大超過兩個矛盾個體之和。所以,對特定的藝術舞蹈進行流行元素的改造,是大有空間和市場的。

2.加強舞蹈知識培訓——提升全民舞蹈藝術素養和欣賞水平

人們對藝術舞蹈的淡漠不完全是他們不喜歡藝術舞蹈,更多的是因為根本不懂得欣賞藝術舞蹈。那么加強舞蹈知識培訓、提升舞蹈藝術欣賞水平對藝術舞蹈的推廣和普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譬如,劇院可以多引進藝術舞蹈劇目以低廉的票價向大眾開放;在中小學生的音樂課教材里添加更多有關舞蹈的知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設舞蹈課程;在通俗舞蹈的培訓機構中適當增加藝術舞蹈基礎知識的培訓,這些舉措將有效地推動通俗舞蹈和藝術舞蹈的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3.合理利用媒介資源——引導媒體向藝術舞蹈適度傾斜

目前,各類媒體有關大眾娛樂的舞蹈類節目層出不窮,如湖南衛視的《舞動奇跡》、東方衛視的《舞林大會》等都有很高的收視率,普通大眾可以通過這類節目關注舞蹈藝術。此類節目的推出對舞蹈文化的推廣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節目所呈現的內容仍以流行舞蹈為主,因此我們呼吁媒體應多開辟關于藝術舞蹈的欄目,邀請更多的電視臺轉播省級以上的舞蹈賽事,在一些答題類娛樂節目中適當加入有關舞蹈文化的題庫等,各類媒體多管齊下,共同推動流行舞蹈和藝術舞蹈的結合發展和共同繁榮。

通過以上分析和闡述,可以看出流行舞蹈和藝術舞蹈的結合發展是有基礎的,也是可以實現的。筆者希望提出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能引起業界的共鳴,營造更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共同見證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結合發展的美好未來。

[注: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10C0090)、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0YBA058)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宋薇.大眾舞蹈的教育價值及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2]郭聲健,劉薇珊.街舞的流行給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帶來的啟示[J].時代教育.2007(29).

篇7

【關 鍵 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

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主要關注了人文性和工具性價值,體現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及語言文字的掌握,實質忽略了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實踐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的培育。基于學生心理和思維發展水平出發,探討如何在轉變語文閱讀教學行為方式上以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為主線的閱讀教學策略。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無論思考什么內容,思考者都能通過分析、評估、重構自己的思維來提高自己思維水平的思維模式。批判性閱讀能力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和生活能力,世界各發達國家也都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看做是語文閱讀能力的最重要指標”。[1]批判性閱讀是為了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當然也不否認基于其他學習經驗下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只不過從閱讀教學出發來強化關注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一、經驗選擇促進批判性思維培養

從課程的層面上來看,學習經驗的選擇是為了目標的達成,即要達成目標應該選擇何種學習經驗。在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上,學習經驗或者是學習內容的選擇是第一位的。從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學習經驗上來看,大多數是集中于人文性強的文章,側重點在于人文熏陶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導致語文閱讀課堂中呈現為溫情脈脈的情感動人模式,如果說僅有的理性化思維模式,那是在基于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對文章的肢解和工具化選擇,無法真正體現思維培養的過程。由此,基于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標來看,學習經驗的選擇應注重:其一,偏重選擇理性、思辨、反思、反省性的文本。文本本身是有價值傾向的,不同的表達方式或表達目標,也導致了文本對人直接而潛在的影響。說明文、科普文類大多可以作為分析性思維或推理性思維的培育,而在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理解,進而評估批判上的意義和價值稍顯薄弱。其二,文本的解讀方式即文本的二次開發理念也直接影響著文本的價值傾向和思維導向。如果情感類文本過于注重讓學生體悟情感,哲理類文本過于注重學生對所謂的人生哲理的學習,而忽視學生的批判反思過程,直接讓學生進行建構,忽視從反思到意義建構,實質上會導致的是一種浮于表層的道德說教或者是社會為人處世的狡黠。

二、方法類型掌握促進批判性思維養成

批判性思維在閱讀教學中表現為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即要注重學生學會用批判性思維進行閱讀。批判性思維包括分析、評估、創造性三個維度,即其有分析思維方式、評估思維方式和提高思維方式三個階段。分析思維方式階段是通過在任何情境中關注思維的各個元素:目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信息、解釋和推理、概念、假設、結果和意義、觀點。評估思維方式階段是通過指出它的優勢和劣勢:內容的清晰度、準確性、相關性、深度、廣度、重要性和公正性。提高思維方式階段是通過強調其優勢,減少劣勢。由此,批判性思維的特質有:指向一定目標、思考者能夠組織概念、評估獲取的信息、能夠區分推論與假設、能夠透徹理解推論的意義、能夠調整觀點立場。[2]由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經歷以下的批判性閱讀過程:其一,對閱讀文本的準確理解。準確理解是批判性閱讀的前提和基礎。批判性閱讀是要求學生在準備、充分理解所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質疑,要求學生理解文本進而超越文本。這里所指的理解能力不僅包括對文本的細節、主要內容的感受和基本認識,還有對文本創作風格及傳達內涵方式等的準備定位。其二,通過學生分析文本的過程,實現批判性思維的分析性思維方式階段和評估性思維方式階段。分析性思維階段需要學生運用質疑和反省的方法進行。即學生能夠進行對抗性的閱讀訓練,反思文本中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反思、質疑文本表達內容或文化價值不是否定,可能是對不合理主流觀念的否定,也可能是對合理觀念的深層次理解。其三,基于批判反思過程的意義建構的創造性思維方式階段。批判不是一味的否定,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質疑評估的過程中,重新進行意義建構,從而實現知識、觀念的內化,從而實現學生、經驗、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實現文本閱讀的本體價值。

三、教師推進手段促進批判性思維培養

如果說學生批判性閱讀能力的養成是實現學生、經驗、文本之間的對話,即理解、質疑、反思、評估、意義建構、創造性認識的話,那么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行為就是起到橋梁的作用,如何使用媒介手段幫助學生實現這一批判性閱讀的過程。作為輔助者、引導者的教師行為作用在于提供一個思維方法的過程。所以美國的教育方案指出“擁有共同態度和價值觀念的教師‘批判群體’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3],即教師群體要具有批判性思維,也是教師的批判性思維手段的重要性。其一,教師群體基于共同觀念和價值選擇的批判性思維的顯性表達,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明確的批判性思維,還要具有轉為實踐性思維過程的工具。其二,良好的問題設計能力,以問題推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采用打破沙鍋問到底或蘇格拉底問題式,逐步實現批判性思維過程。在具體的問題設計上,以基于事實的問題來促進學生的文本理解過程,以基于偏好的問題來促進學生分析分本的過程,以基于判斷的問題來促進學生評估的過程。以準確嚴謹的問題表達方式和層次遞進的問題指向思維的邏輯過程及思維的合理性過程。其三,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方式,逐步體現批判性思維的過程。這種對話過程,主要體現為教師作為平等方基于不同問題類型的層次遞進的追問過程。對話意味著否定武斷的答案,意味著平等觀念互相解構及建構的過程,意味著對最終呈現的協商或多元化的價值選擇。

四、轉變評價導向促進批判性思維培養

課程的評價取向直接影響著學校課程的落實傾向,采取什么樣的評價價值取向和評價方式將反作用于教學組織過程和目標的設定。批判性閱讀是“對文本及其所蘊含的主流價值觀及文化采取理性的審視和批判的態度,從而獨立建構自己的思考和學習方式的過程”。[4]即以批判性思維的培育為第一位,進而實現語文課程閱讀的其他價值實現。由此,在閱讀教學評價中,應以此為基本價值導向:其一,關于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批判性閱讀能力的養成。學習經驗只是素材,只是媒介,更關鍵的在于方法的掌握,從而將閱讀教學指向學生未來的發展。其二,課堂評價的準確定位。避免無訴求的單純鼓勵,也避免武斷式的霸語性評價,應指向學生的思維過程,即理解、分析、評估、意義建構和創造性認識的過程,根據不同的進階設計評價導語。其三,閱讀教學成效的評價,削弱知識掌握的評價,導向系統的批判性思維組成的評價,綜合體現批判性思維的過程,關注學生思維養成的層次過程。其四,考核評價問題應關注思維的遞進過程和邏輯嚴謹性,避免非同質思維方式的組合呈現。

關注批判性閱讀教學具體的學習經驗分析與選擇、目標導向的明確、具體問題設計本身及問題推進策略、具體情境下的對話智慧和實踐性能力顯性化,這些都需要結合具體的閱讀教育情境來實現。

【參考文獻】

[1][4] 劉正偉. 國際語文課程與教學比較[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68.

篇8

摘要本文從分析西方童話《考羅琳》(中譯名《鬼媽媽》)和東方童話《千與千尋》之間的相似點出發,證實了英國學者和作家托爾金的一些童話文學理論,并從這個角度管窺了東西方童話主題的一些相似性。

關鍵詞:童話 《鬼媽媽》 《千與千尋》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童話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吸收了神話的思維特點和小說的敘事特點,兼具了神話想象的奇思妙想、天馬行空,以及小說藝術中的敘述故事的各種技巧。童話并不是只為兒童而創作,更是為成年人所接受。東西方的童話,雖然有著不同的淵源和發展軌跡,但是發展到今天,在某些童話作品中,還是能發見東西方童話的異曲同工之妙的。

1938年,《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的作者,英國學者、作家J?托爾金(J.R.R.Tolkien)應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的邀請,作了一個“安德魯?朗”講座,題目是《論童話故事》(《On Fairy-stories》)。這篇文章于1947年發表在《寫給查爾斯?威廉的文章》(《Essays Presented to Charles Williams》)中,后來又與短篇小說《尼格的樹葉》(《Leaf by Niggle》)一起收入他的文集《樹與葉》(《Tree and Leaf》)中。1966年,巴蘭泰恩出版社(Ballantine)出版了《托爾金文集選讀》(《The Tolkien Reader》),把《樹與葉》收入其中。《論童話故事》這篇長文成為重要的童話文學專論,闡述了當代西方兒童文學理論中有很大影響的童話文學觀。在這篇長文中,托爾金闡述了童話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提供的四種要素:幻想、恢復、逃避、慰藉,以及人類的最基本愿望的滿足。由此可以看出,童話故事并不只是寫給兒童的,更多的也是寫給成年人的。甚至,那些經典童話故事可以穿越時間,跨越國度、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界線,為全人類所欣賞,給全人類帶來啟迪。進入21世紀以來,東西方的童話文學市場甚是繁榮。日本童話《千與千尋》(2001)和美國童話《鬼媽媽》(中譯名)(2003)雖創作于不同的年代,分別來自于東、西方文化,但在表現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特點方面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二 關于《鬼媽媽》及其作者尼爾?蓋曼

《鬼媽媽》的作者尼爾?蓋曼(Neil Gaiman)是一位移民美國的英國作家。他于1960年出生在英國漢普郡,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當代奇才,其創作領域橫跨了幻想小說、科幻小說、恐怖小說、兒童小說、漫畫以及歌詞。他的作品不僅部部暢銷,更是獲獎無數。他被《文學傳記詞典》列為當今世界的十大后現代作家。恐怖小說大師作家斯蒂芬?金稱贊他是一個“裝滿了故事的寶庫”。他的小說《星塵》(《Stardust》)獲“創神獎”,《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更是獲得過星云獎、雨果獎等多項榮譽。他于2002年出版的中篇童話小說《考羅琳》(《Coraline》,中文譯名《鬼媽媽》)獲得了2003年度的雨果獎以及布拉姆?斯托克獎,這部小說被譽為恐怖版的《愛麗斯夢游仙境》。該部作品于2009年繼《星塵》和《美國眾神》等作品之后被搬上了銀幕。電影以動畫形式出現,表現了一個叫考羅琳的小女孩,在她家搬進新居之后,偶然一次機會,她打開了一扇緊鎖的門,這扇門通往另一個世界――一個鬼魅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她有另外一個“媽媽”,這個親切的“媽媽”有一雙黑紐扣眼睛,她要把考羅琳永遠地留下來。為此,“另一個媽媽”用盡各種手段,如仿造了考羅琳的真實世界,甚至還把考羅琳真正的爸爸媽媽抓走。為了拯救自己的爸爸媽媽,為了拯救自己,也為了拯救以前已經被鬼媽媽奪走靈魂的孩子們,考羅琳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最終打敗了鬼媽媽,并和自己真正的爸爸媽媽回到了真實的世界中。

三 關于《千與千尋》及其作者宮崎峻

宮崎峻(Miyazaki Hayao)是日本著名動畫片導演,在全球動畫界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稱其為“動畫界的黑澤明”。宮崎峻創作的動畫片很多,其中包括《風之谷》、《龍貓》等,更是獲獎無數。2001年,他的《千與千尋》上映,創下了超過300億日元的票房,成為日本歷史上的票房怪物。該劇還獲得了奧斯卡、威尼斯、柏林等電影獎項。該童話講述了一個名叫千尋的小女孩,在和爸爸媽媽去郊外新家的林中小路時,爸爸將車意外地開到了一個古老的城樓前,城樓下面有長長的隧道。好奇的父母帶著她走了進去,結果隧道的那邊是另外一個世界,父親卻誤以為這是以前蓋的仿古游樂城。父母看到空無一人的小鎮上,屋里擺滿了誘人的食物,便大吃起來。但過一會兒,當千尋再看父母時,發現他們已經變成了豬。原來,那是神靈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千尋為了救父母,經歷了很多的挫折和冒險,表現出善良、純潔、聰明和勤奮,最后她終于和父母一起回到了現實的世界。

四 《鬼媽媽》和《千與千尋》的相似點

1 成年人與兒童的形象特征

這兩部童話都是表現成年人受到誘惑而墮落或迷失,而由抵制住誘惑的兒童來救贖其成年的父母。在《千與千尋》中,千尋的父母因貪吃供鬼神之物而變成了豬,但千尋卻從始至終忍住不吃鬼神世界的東西,而一直保持著人的樣子。《鬼媽媽》中的考羅琳的父母也被鬼媽媽欺騙而被裝進了玻璃球里,而考羅琳任憑鬼媽媽用美食、玩具、溫暖的關愛等等引誘,也一直沒有上當。

在這兩部童話中,千尋和考羅琳都是在另一個世界中憑借自己的勇氣、智慧、善良而最終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自己的父母,并和自己的爸爸媽媽重新回到了真實的世界中。兩部童話都表現了成年人禁不起誘惑,表現了成年人入世太深,失去了天真,太過于物質,而這些恰恰都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的真實反映。相比之下,兒童似乎是這個世界的希望,瀕于墮落的成人世界需要由孩子來拯救,來自東西方的這兩部電影在這點上達成了共識。

2 兩個世界

托爾金認為文學創作中存在著兩種世界,即“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童話故事是一個獨特的第二世界,是讓心靈光顧的奇妙世界。童話故事作為幻想創造的第二世界,要有怪異和神奇的因素,要把平凡的事情和神奇的事情結合起來,把虛構的故事和真實的故事結合起來,要使故事里發生的事情具有可信性,讀者可以在故事中發現相似的生活經歷。

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朱光潛在《朱光潛談美》一書中曾經指出,藝術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了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現實世界是有限制的,限制了人的某些自由,而“人不安于此,于是有種種苦悶厭倦。要消遣這種苦悶厭倦,人于是自架空中樓閣。苦悶起于人生對于‘有限’的不滿,幻想就是人生對于‘無限’的尋求……文藝就是幻想的結果。它的功用在于幫助人擺脫實在的世界的韁鎖,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風息涼”。

托爾金和朱光潛這兩位來自西方和東方的大師,不約而同地闡述了一個相似的理論,那就是人類渴望在虛幻的一個世界中尋找慰藉,而童話就能夠給人們提供這種滿足。

在《千與千尋》和《鬼媽媽》這兩部童話中,都各自出現了兩個世界:一個是作為故事出發點的現實世界,一個是虛幻的世界。在《千與千尋》中,千尋是在現實世界――虛幻世界――現實世界的一個回歸的過程;《鬼媽媽》中的考羅琳是在現實世界與虛幻世界之間的游走。在《千與千尋》的現實世界中,千尋的爸爸媽媽只考慮自己的需要,搬到了自己心儀的新居,卻全然忽略了千尋對原來熟悉環境的眷戀;而虛幻世界中,湯婆婆的魔法、無臉男的單純和物質、白龍的友情等等,都或多或少地體現著人們的一些渴望。在《鬼媽媽》的現實世界中,考羅琳的父母代表的成年人已經迷失在沒有神秘感、沒有敬畏、沒有生活情趣,乃至親情淡漠的世界中;而在虛幻的世界中,有美味佳肴、新奇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父母的溫柔笑臉這些對人類需求的滿足。兩部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現了現實世界是無趣的,而虛幻世界是鬼魅、詭異、多變的,是充滿誘惑的,某種程度上反映著人類內心的種種欲望。

由此看來,人類是渴望某些虛幻之美的。在存在著太多的功利、壓抑、殘酷競爭的現實世界里,人們渴望超越現實的平庸,渴望在虛幻的世界中獲得心靈的解脫和慰藉。

然而,虛幻世界再光怪陸離,再充滿誘惑,終究不是人類久留之地。人類必須從那個世界逃離掙脫出來,因為那個世界最終會讓我們迷失,會讓我們失去自我,是危險的境地。兩部童話都透過虛幻的世界反映出人類的欲望與貪婪,這些貪欲其實是一個美麗的陷阱,如果任憑其發展下去的話,最終會走向自我毀滅。

3 關于名字

在《千與千尋》中,千尋在虛幻的世界中被命令改用“千”這個名字,白龍告誡千尋,一定不能忘記自己的名字叫“千尋”,這樣才能回到自己的真實世界;而當千尋幫助白龍想起了自己的真實姓名時,白龍才變回到真正的自己,并且能回到自己的世界。

在《鬼媽媽》中,考羅琳不止一次地校正被別人叫錯的她的名字。而且,《鬼媽媽》里的被困靈魂也忘記了自己的名字(當然還有一個突出的表征――紐扣做的眼睛)……。

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兩部童話,都提到了在虛幻世界中要記住自己的名字,才不會迷失在那個世界里,成為那里的俘虜。其實,虛幻世界里的自己的名字象征著自己童真的本性,象征著自己的人性。借用禪宗的術語即“本來面目”。兩部童話都向我們表現了:在充滿誘惑和貪欲的世界里,我們不該失去的,是自己本有的那份童真。人性在,心就能不被誘惑所牽引,也就不會迷失自己。

五 結語

美國的《鬼媽媽》、日本的《千與千尋》,兩部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童話,卻為全世界的成年人所喜愛。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H.A.Taine)曾經在他的論著《藝術哲學》(《Philosophy of the Art》)中指出:

“倘若瀏覽一下偉大的文學作品,就會發見它們都表現一個深刻而經久的特征,特征越經久越深刻,作品占的地位越高……那種作品用生動的形象表現一個民族的原始的本能與才具,或者普遍的人性中的某個片段和一些單純的心理作用……許多完美的作品還表現幾乎為人類各個集團所共有的感情與典型。”

西方的《鬼媽媽》和東方的《千與千尋》異曲同工地表現了人性的某些特征,因此能夠成為經典童話,甚至可以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的文學作品。因為這兩部童話中都體現了人類的幻想,體現了人類對現實的逃避,成年人可以從中獲得共鳴。而在童話中,人類在現實中的某些失落也能夠得到些許的慰藉。兩部童話分別被拍成了童話電影,除了故事情節以外,還通過色彩、畫面、音樂等元素,讓觀眾在欣賞美的同時,體會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某種程度上講,這些童話在觀眾心里于瞬間成為了永恒,而那些內涵鐫刻在觀眾心中,成為了跨越東西方文化的人類的共同的審美對象。

參考文獻:

[1] Gaiman,Neil.Coraline[M].New York:HarperCollins,2002.

[2] Tolkien,J.R.R.The Tolkien Reader[M].New York:Ballantine,1966.

[3] [法]丹納:《藝術哲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4] 李蕓:《用音樂解讀〈千與千尋〉的世界》,《電影評介》,2008年第5期。

[5] 劉文杰:《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童話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 舒偉:《走進托爾金的“奇境”世界――從〈論童話故事〉解讀托爾金的童話詩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7] 吳娜:《勞動與愛的寓言――日本動畫的巔峰之作〈千與千尋〉分析》,《世界電影》,2009年第6期。

[8] [美] 尼爾?蓋曼,楊玲玲譯:《鬼媽媽》,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年版。

篇9

關鍵詞:遠藤周作;日本文化;宗教觀

中圖分類號:I106.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245-03

一、引言

日本的神道教可以說是它的本土宗教,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它對日本的社會政治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活、思想、性格。日本是泛神論的國家,日本的國民對大自然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大多數日本人雖然置身于某種特定的宗教外,但是對于認知外的力量的存在保持著一種敬虔。日本的讀賣新聞有過調查,有的占26%,沒什么信仰的占72%,在大多沒有特定的的問題上,認為日本人宗教心薄弱的占45%,并不如此認為的占49%。對祖先的敬意持有者占94%。在自然中存在著超越人類的一種力量,有這看法的占54%。占了大多數。

神道中的神,是先祖的靈然后是自然,例如太陽神、風神。也就是祭祀海山河這樣的實在體。也就是日語中的八百萬神,意為許多的神。對于日本人來說,只是來源于[神]這個詞匯的解釋,和全知全能的神沒有關系。

一年中的節慶

從日本人的節日可以看出這種宗教的多元性。從日語廣辭苑詞典對于神的解釋來看;[一種超越人類,隱藏不見的存在,在人的認知以上,能降禍富的靈。人類敬畏并信仰他。最高的支配者。天皇。][神社中祭祀的靈。]危害人間,令人生畏的東西,雷虎狼蛇等][基督教的宇宙的創造者,全知全能的上帝]。從對這一詞的解釋中我們能窺見一斑;日本人對神的概念的多元性。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作品,大部分與基督宗教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兩部是《沉默》、《深河》,這兩本書也被視為20世紀日本文學代表作。本文探討的非遠藤周作的文學技巧,而是他的作品中的思想,主要是基督宗教,這是遠藤作品的核心與靈魂。關于對神、人性、人生的思考。是對于人生的終極問話。本文著眼于《深河》這部作品,在此遠藤周作不僅描述了自身信仰追尋的歷程,同時也展開了對日本人的信仰本質的追問。宗教與人與文章是不可分割的,宗教的感情與認知也由國家、時代、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遠藤的作品中論述了神學中的神是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神的包容性是唯一的,是絕對真理,也具備所要求的共有性。神的普遍性是注入在周而復始的天地萬物中的愛。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出這種似乎矛盾的神的概念。在本文里先考察他的生平與時代的關系,由此可見遠藤自己的人生河流,以及作品中這些人物的人生河流,帶出的人生、生命、文化的思考。引人去追尋生命的腳蹤,生命的真諦。

二、遠藤周作的生平

遠藤周作1923年生于東京巢鴨,有一年長2歲的哥哥,父親在安田銀行(富士銀行的前身)工作,3歲的時候父親工作調動遷往大連居住。10歲的時候父母離婚,隨母親回國,住姨母家,姨母也是天主教徒,所以常帶他去教會。18歲時上了上智大學,后考入慶應大學文學部。后征兵體檢合格,但是患肋膜炎而延期入伍,之后戰爭結束,他幸免于難。1950年遠藤周作為了學習法國的天主教文學,戰后初期去法國留學,進入里昂大學,留學時了一些法國見聞,隨筆發表在『群像『天主教要約上。1952年因患肺結核,后移住巴黎。因病情惡化,第二年回到日本。1953年7月在早川書房出版[法國大學生]隨筆集。開始踏上評論家道路。1954年在文化學院任講師,1955年小說《白種人》獲得第33屆芥川文學獎。1957年《海與毒藥》發表,確立了小說家的地位。獲得新潮文學獎、每日出版文化獎。1960年至1962年因肺結核病入院治療,在此后的作品大多以宗教主題展開。1960年《沉默》獲得谷崎潤一郎獎,《死海邊》1973年,《侍》1980年獲得野間文藝獎。晚年的代表作《深河》1993年獲每日藝術獎。著有長篇小說《小小的青葡萄》、《我、拋棄的、女人》等通俗作品,也有戲曲《黃金國》及以用風趣幽默的文筆寫的《狐貍庵閑話》獲得好評。1981年作為日本藝術院會員,1985年任日本作家協會的第10代會長。1988年榮獲日本文化功勞者獎。1995年獲得日本文化勛章。1996年因病離世。

三、《深河》中故事的展開與人物

這本書共有十三章,其中五章是[嘰邊物語]、[美津子物物語]、[木口物語]、[大津物捂]、[沼口物語]。這故事以這五人登場為展開。這五個登場人物可以說是遠藤的分身。例如:沼田少年時代的環境和遠藤的少年時代相近。摘錄書中一段:幼年時代,沼田在大連度過。記憶中的大連到處遺留著俄羅斯風情的建筑物,有日本罕見的紅磚建筑,住宅排列整齊,以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狀的道路,還有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少見的洋槐、白楊等林蔭樹,那里住有暴發戶心理,低俗而又蠻橫的日本人,他們輕視那里的中國人。沼田象征著他的少年時代的體驗,他與自然的關系,嘰邊象征著對妻子的愛情,美津子的失落,大津在法國作為留學生時代的苦惱,大概也就是描寫了遠藤在法國里昂留學的觀景。可以說,遠藤周作以通過這五人人物的登場的身影來表現他的人生、他的思考。這五個人物的人生河流匯集了遠藤周作在這世上的人生河流。書中以各個人物的人生展開敘述,然而卻是在對基督教普遍性的探詢,對基督教一種新的存在方式的探求。這是通過[大津的人生]為線索的,書中大津的人生占了很大的位置。同樣我想在遠藤周作的人生里也是這樣,一生的追尋。主人公大津的信仰語言,表達了遠藤周作一生的苦苦思索。遠藤是說了他想說的,做了他想做的,寫了他想寫的。遠藤是把愛為教導的基督教以小說的形式讓更多人能理解的方式表現出來。也許遠藤是想讓更多的人能對自己的想法有共鳴,不要有宗教的爭論,讓世界里多一些愛,也許他抱有這一想法,也許他沒法做到這一些,一個人的人生那么短暫誰又能做到呢。書中主人公大津說[你背負著人們的悲傷,登上死亡之地,現在我模仿你。]此處的你是指耶穌。大津在模仿耶穌的生活?請看書中的節選。美津子:真是笨,你為了洋蔥一生奉獻,你想模仿洋蔥,這種憎恨和有利己主義的世界會變化是沒有可能的。你在這里那里被驅逐。結果是,斷頭被人用死人的擔架抬走。你的結局是無力的,不是嗎?在書的尾聲:美津子轉向水流的方向。“我不是真心祈禱,只是模仿”。她自己覺得不好意思,在心中辯解,“跟模仿愛一樣,我只在做模仿的禱告。”“我知道存在人間之河。我還不清楚那條河的前方有什么,可里歷經過去許多過錯,我稍微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不知道對誰祈禱。或許是對大津追隨的洋蔥,不,不一定只限定洋蔥,或許是對某種巨大永恒的東西。寂寞無聊的美津子受大津的影響所發生的改變。從迷茫的失落的人生看見了人生的希望與意義。這里是小說的高峰,也是點睛之筆。

四、印度恒河的解讀

故事的地點在印度的母親河恒河邊,瓦拉納西城。一個多宗教的地方。也是印度教徒朝拜的著名圣地。人們不辭勞苦跋涉到那里誦經,苦行施舍,在恒河中沐浴,很多教徒都希望死在那里,讓尸體浮在水中,將骨灰撒在河中,不管他富貴、貧賤,一律被河所包容,一切罪孽都會被洗凈。遠藤在這里的筆墨,隱含著人們想借自然(河水)實現自己的救贖,真的能做到嗎?河水是一個屬于物質的世界,它不能帶給人們靈魂的拯救。河水無聲往前流,帶走了在其中的人們的煩惱、痛苦與盼望。在小說的開始,遠藤的伏筆下隱現著一條河,大約由此象征圣經中的約旦河與施洗約翰。從而引出一條真正的救贖道路。我們來看圣經中記載的約翰的對話。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約翰那里,問他說,“你是誰?”他就明說并不隱瞞,明說,“我不是基督。”他們又問他說,“這樣你是誰呢?是以利亞吧?”他說,“我不是。”“是那先知嗎?”他回答說,“我不是。”于是他們說:“你到底是誰?”他說,“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修直主的路;’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那些人是法利賽人差來的;他們就問他說:“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先知,為什么施洗呢?”約翰回答說:“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就是那在我以后來的,我給他解鞋帶也不配。”這就是約但河外伯大尼,約翰施洗的地方做的見證。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里,就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這就是我曾說:‘有一位在我以后來,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我先前不認識他,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

五、遠藤周作信仰道路上的求索

摘錄小說的幾段話,透過主人公大津,我們可以看見遠藤周作為日本人的宗教觀。在神學院我經常被批評的是:在他們看來我意識中隱藏著泛神論的感覺,身為日本人的我,無法忍受對大自然生命的輕視。歐洲的基督教無論再怎么清晰,富有理論,認為生命中有起秩序,這些人終究無法理解“仔細一看籬笆上芥菜花盛開”這樣的情景。當然,他們偶爾也用同樣的口氣說芥菜花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但其實,內心里并非認為二者是相同的。大津認為人和花的生命是相同的,花是與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用花卉和樹木祭拜神靈。在佛教寺廟里,人們把花插在花瓶里供奉。在許多祭典節慶上都與花有關。可以看出日本人與自然的親近關系,對自然的態度也反映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不是一種單純的喜愛,與他們的各種祭祀活動融合在一起。這種日本文化深深影響著大津的宗教思想。現代世界,最缺乏的是愛,誰也不相信的是愛,受人嘲笑的是愛。至少我要耿直地跟在洋蔥之后。遠藤周作的信仰受其母親的影響,在他的神學思想里,神自身就是充滿愛的大生命,他包容了大自然里的人,花草樹木,如同母親般的愛。我想遠藤周作也是在尋求一種新的傳道方式,走上一條國際化的宣教道路。不過分注重教義,而是尋找傳播神的愛。小說最后出現的一位真實的人物;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沙修女,應該是對遠藤周作的神學思想的最好的詮釋。特蕾沙修女離開自己的國家,自己富裕的家庭,來到了貧窮的印度,而后又走出了環境優美的修道院,走進了貧窮骯臟的街頭。幫助那里的貧民乞丐。她用愛的溫暖去幫助那些窮人中的窮人、病人、被拋棄的人、流浪的人、內心饑渴的人。她用行動去傳播神的愛,她是一位基督愛的實踐者。遠藤周作借著特蕾沙修女的身影表達了自己的信仰。我想可以說遠騰周作是一個真誠的信徒,一位虔誠的耶穌基督的追隨者。

六、結語

在《圣經》里耶穌宣稱他自己就是“真理、道路和生命”。信他的得著生命,不信的人得不著生命。這樣的思想價值體系是絕對并且也是排他,也正是遭人說不寬容的原因。可是耶穌在世對于那些反對他的人是那樣的寬容。他寬容到任憑人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甚至卻在死前為他們禱告,求神赦免他們的罪。這是何等的寬容與憐憫!這是神對人的愛。遠藤周作也在說神的包容,是否也想探討宗教的多元性呢?他是否有受到一些宗教哲學家的影響呢?但無論怎樣,他知道人們只有借著耶穌基督才能罪得赦免得拯救與生命。大津和修女一樣都在信靠他,追隨著他。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后你們認識他,并且已經看見他”。遠藤周作借著大津說“我很孤獨,所以向可能也孤獨的你訴說。好可憐,我很孤獨……在這里可以看見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一個基督信仰者的孤獨身影,一個真理探素者的思索,雖然有痛苦,但并沒有使遠藤周作放棄他的信仰,在小說的尾聲,修女:“在這世界我們只相信他。”可以說是遠藤周作的心聲吧。看到尾聲會給人一種感覺――結束了嗎?似乎還沒結束。在視線的前方,河流緩緩彎曲,那兒波光粼粼,就像永恒的東西。

參考文獻

[1]中國基督教協會《圣經》[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1994.

[2]盧恩.本尼迪克.2005.菊與刀[M].廖源,譯.北京:中國出版社.

[3]遠藤周作,林水福,譯.2009.沉默[M].海口:南海出版社.

[4]遠藤周作,林水福,譯.2009.深河[M].海口:南海出版社.

[5]路邈.2007.6.遠藤周作――日本基督宗教文學的先驅[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篇10

如果以一個純正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的自然萬物,我們會發現大凡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東西都不是以絕對完美的姿態存在的,多少會有些缺憾。有時候抬頭仰望天空,可能會看到白云朵朵,休閑的游蕩。這種自然的杰作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美好的,可是如果以一個處處追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物的話,白云朵朵也未必是我們心中舞臺上的完美主角。因為云彩是缺憾的,從形態上講它所構成的圖形并不是數學含義上的正規圖形,它的邊緣處有很多不規則的“缺陷”;從存在時間上來看它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有時候稍微不注意它就悄悄地散去了,不留一點一絲的痕跡。

當然,如果只遵循科學上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分析云朵的話,它絕對夠不上稱之為完美的產物。可是,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很少會有人覺得白白的云朵是不美的,相反還會有更多的人為其吟詩作畫,贊美不止。究其原因,這其實就是一種缺憾美的呈現。依我看這所謂的缺憾大概就是美的一部分吧,說不好也可能是美的真正價值所在。

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有一節課在我記憶里顯得非常的深刻,至今都難以忘懷。記憶中的那節課是語文課,講的是英法聯軍的歷史。課堂上老師問大家對于圓明園廢墟最大感受是什么,我當時不知道是怎么了,第一個就舉起了手。站起來后,說了一句“一種殘缺的美”,結果引得堂下同學一陣唏噓,似乎大多數人都對我的回答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老師讓我闡釋一下我的回答,可我也沒能給出最好的解釋,結果是興奮而起,卻失落而終。這段記憶一直深深的埋藏在了心里,一直都未曾忘卻。說真的,真正讓我銘記的并不是因為當時的尷尬氣氛,而是對那句“神來之語”的強烈探索欲。這幾年對這個問題隔三差五的思索也說不上是為什么,我只是想探究一下歷史與現實,完美與缺憾之間的聯系,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將自己的所想所感真實的寫不來,給自己一個覺得心安理得的答案。

時隔五年,我的人生閱歷以及知識儲備都超過了以前,這五年中去過了一些地方,也認識了一些天南海北的人,看過了一些書,也似乎略微懂得一些以前未能理解的道理。雖然有時候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能夠開始解讀五年前的那個答案了,可是仍舊有一種聲音于無形之中對我自身的成長做著一系列的否定。現在談起那個答案,雖然早已是成竹在胸,可我仍然覺得需要對于自己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做一些簡單的梳理。

記得去年的冬季特意去了一次圓明園,本以為會收獲良多,可是當我真正到了圓明園門口的時候卻沒有進去。不是因為簡單的門票的問題,而是內心之中有一個非常復雜的聲音在悄悄地拒絕著我進入那座讓人無法忘記的園林廢墟,拒絕聆聽那段屈辱的歷史。另一個原因是,我不想讓我心中幻想的那個美過早的消逝。徘徊,再徘徊之后,最終還是沒有進去。臨走時,又瞥了一眼它的面孔,沒有遺憾也沒有失落。因為我知道我和它一定還會再次邂逅的,那時的離去只是我還沒能給自己找到一個見它的理由。我怕我修行太淺,怕會因為它的殘缺而感到一種難以抵御的傷痛。

在人間和天堂之間過往的人群,如同上帝這個導演安排下的演員,演員們雖然大多都有有自己的靈魂與思想,可總是受時光劇本的操控。我覺得這個劇本中的故事是一個悲劇,是宇宙間最偉大的悲劇。因為演員們不管在舞臺上演繹的有多么的完美,終究逃避不了全皆死去的結局,甚至連謝幕的機會都不會有。這一切似乎還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部最偉大的悲劇竟然連一個觀眾都沒有,也更不要談什么美學理論,觀眾心理學理論了。既然如此,這無疑便是一種莫大的悲哀了。我覺得事物越過于完美,缺憾越顯得明顯,因為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絕對完美的東西。

再美的東西也會有缺憾,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卻認為生活中所遇見的缺憾也并非都是一無是處,相反卻能給人帶來種種源源不斷地靈感。這種靈感不但能激發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別人難以看到的風景。換種思維方式的話,缺憾或許就是生命送給我們最為珍貴的禮物。那么,什么又是靈感呢?其實,我心中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解釋,我只是覺得靈感來源我們記憶,來自于我們對于生活的親身體驗。而記憶就如同我們自己親手編織的童話,其中有著太多太多我們難以忘懷的故事。

我就悄悄地敘說一段簡短的故事吧。一個月前,我和一位胖胖的師哥去了鄭州的二七塔,一是為了追憶緬懷一下先烈的光榮事跡,其次是為了登塔遠眺,排解一下那段時間里的種種憂愁。說實話我還是比較喜歡一個人去看風景,不是因為我青睞于孤獨,而是我覺得一個人旅行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得到一些不一樣感受。記得那次看的很快,沒有來的及細細的觀賞就已經爬到了塔的頂端了。沒有多大的欣喜,只是一張照片引起了我的遐想與沉思。

我好像忘記了是在第幾層了,只記得在一個拐角處看到了一張大大的圖片,上面赫然的寫著“殘缺等于美”的字樣。一瞬間,我驚呆了。關于中學課堂上那個答案的回憶一股腦的涌上心頭,一時間竟不知道該怎樣的去梳理,更不知道我是否能夠找到了一些解釋“一種殘缺的美”的話語。我也忘記了究竟懷著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站在二七的塔最高處去俯視著四周的美景,只記得在那一刻我覺察到了生命脆弱。當一個人于天塔之間,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的時候,不禁的感嘆生命的渺小。我默默的看著走來走去的人群,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一切,明白了五年前無意間說的那句“一種殘缺的美”的真正的意義。

毫無疑問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滿地的建筑殘骸都在真實的訴說著晚晴政府的懦弱,真實的吐露著英法聯軍的野蠻與殘忍。這一段歷史對國人來說是一段毫無光彩意義可言的歷史,是每一個有志向的國人都為感到無比惋惜的歷史。有很多事件的經驗告訴我們,記住歷史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開始,是一個國家重新走向強大的重要前提。當然記住的這段歷史并不是要激發我們這個民族對于其他的民族的仇恨,也不是要等到有朝一日我們強大了然后拿起槍炮沖進他們的領土,毀掉他們的一個宮,血染他們的一條河。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冤冤相報何時了”。我覺得這簡單的話語,足以說明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的內涵,足以映襯出一個民族的心胸與氣魄,足以證明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毋庸置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雖然在一段歷史之內戰亂不斷,但那都是局部的內部戰爭,很少出現過像凱撒大帝,拿破侖那樣的遠征將帥。或許我們的歷史中有很多很多的缺憾,可是我們一直有一個足夠稱的上完美的民族底線,正是這個底線掩蓋了無數的缺憾。當然這種掩蓋并不是一種不知羞恥的遮掩,如同一只神奇的畫筆,將傷痕描繪成了一個燦爛的笑臉。我覺得缺憾有時候就是一種美,一種能夠發人深思的別樣美景。我想,這就是我對那個答案的闡釋吧。

答案雖然可以解釋了,可是我仍然沒能給自己找一個足以釋放情懷的理由。也許我還在后悔做過的一些東西,也許我想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加趨向于完美。

世界上最難以完成的事情是什么?我想了想覺得心滿意足恰恰是最難以做到的事情。如果將心滿意足當做內心對于自身的肯定的話,那么這就在某種意義上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境界。然而,缺憾也是完美的一部分,承認完美便意味著是對于缺憾的理解與肯定。可是,知足常樂,事事心滿意足的人究竟有多少呢?為什么承認缺憾的人很難得,因為有太多的人為了不斷追求完美,卻離完美越來越遠。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一定會有一些人在抱怨著這個社會的不公平,抱怨著生活的不夠完美,甚至于抱怨著自身有太多太多的缺憾存在。可是,仔細的想想這個世界真的可以達到一種絕對完美的狀態嗎?假如若干年之后全世界都進入社會主義階段,沒有了國界,也沒有了種族歧視,即使這樣真的就能保證所有的人都能認為一切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嗎?其實追求完美無可厚非,關鍵在于是否有一顆能夠將完美的看透的強大內心。

常聽人說,“有些人一生追求的就是一些人與生俱來的”。這句話雖然說的很現實,也很有道理,但卻不能真正的道出生命最為本質的含義。如果將這句話涵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話,他所能解釋的未免也太過于局限性了。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財富,可是畢生的金錢總和卻遠遠不如一個不做任何努力的富二代一輛車的價錢。看到這些我們能都想些什么,又能夠做些什么呢?即使是圣人在世想必也會發些牢騷,抱怨一下社會的不完美吧?抱怨或許是一種發泄的方式,但是人卻不能一直的抱怨下去。因為生命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稍不留神有些東西將永遠都不會再次出現。

換個角度我們不妨將眼光放在自身的學識與修養上面,我覺得只有這些無形的東西才會真正的使人看到世界的不同與精彩。學習進取的權利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只是有太多的人忘卻了這些本該記住的東西,太注重于金錢與權利了,失去了對于生命本質的認知與理解。

太過于追求完美的性格不見得就會得到快樂,有時候他們就如同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蛙,總想著跳過一顆百米的高的大樹,為它的觀眾們獻上一個完美的驚世一跳。可是青蛙畢竟不是神仙,無法做出那完美的一跳。其實青蛙不妨重新的認知一下自己,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多給自己留下一個保留缺憾的理由,這樣才不至于讓自己受傷,惹他人發笑。

對于缺憾與完美的探討對我而言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我只是想借此來找尋一個關于生命的意義。我不知道我是否已經得出了結論,正如我無法留住過去看到未來一樣,依舊是迷迷糊糊,依舊是難以回答。有時候對于某一個問題本以為已經找到了一個正確的答案,可是又有了新的疑問站了出來對原先的那個答案做出了近似于殘酷的否定。總以為自己懂得太多,可是越去探索越去創造就越覺得自己懂得太少太少。

周國平先生說,“我們只有一個人生,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吧。”只有一個人生不假,無法改變更無法逃避,可是怎樣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呢?我知道做事情必須有一個底線,可是即使在底線之下的事情又有哪些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呢?大多受到了生活中種種因素的壓迫,去做著一些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我覺得我這二十年的生命中就做了太多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了,不是不敢反抗,而是別人都在那么做,沒有了反抗的意識。比如說上學期間的種種考試。我雖然不厭惡考試卻從來也沒有喜歡過,只是被逼的太深,無法逃避只能面對。我覺得考試并不是偉大人物的真正改造者,真正創造偉大的是內心自覺地追求與探索。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世界上很少有因為考試作文而名垂千古的大作家。如果不贊同我的話,不妨仔細的想想,我們究竟能想起幾篇科舉狀元所做的文章呢?

考試固然有弊端,可我也并非是在一味的批判考試。我認為考試對于人類的發展當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一個民族的歷史選出了眾多優秀的人物。可是我想說,一個拿到滿分的考生不見得就意味著得到了完美,相反得到也可能是缺憾。一個偉大的人物想必是一個容易理解和接受缺憾的人吧,只有這樣他才能走的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