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9 08:2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01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適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02
《秋宵月下有懷》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03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04
《十五夜*》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05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06
《中秋見月和子由》
宋•蘇軾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07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08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
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09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宋•文天祥
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
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
10
《十五夜抵建寧》
明•徐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
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
11
《舟次中秋》
明•張煌言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12
《中秋登樓*》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13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14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15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篇2
關鍵詞:土地征收改革模式;溫州模式;返還地;民眾訴求;三分三改;政府主導;土地資源用益物權;戶籍制度改革;社會民生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12)04001108
On Land Expropriation Reform Mode Promoted by
“Masses Appeal”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Wenzhou’s Land Expropriation Practice
WANG Huahua, WANG Shangy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Wenzhou University, Zhejiang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China’s land expropriation mode mainly includes the expropriation “driven by government” and “by masses appeal”. The land expropriation reform mode of Wenzhou is promoted by “masses appeal”,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that governments solve “the livelihood appeal” of the people whose land has been expropriated, use “threeseparation and threereform” to give urban resident status to the peasant by his “land resources use right” and create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let the peasants “freely conduct agricultural work, or conduct commercial work or conduct industrial work” by their own will, which makes the peasants whose land has been expropriated have the dependence for livelihood and have hope for working.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enzhou’s land expropriation mode, the essence of the land expropriation reform mode promoted by “masses appeal” is driven by “masses appeal” and the “reform responded by governmen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resilience and responsibility and is beneficial to melt social risk i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Key words: land expropriation reform mode; Wenzhou Model; land returned; masses appeal; threeseparation and threereform; governmentled; land resources use right;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reform; society and livelihood
一、引言
篇3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至蘇軾(1037-1101)有了更大的變化和發展。胡寅《酒邊詞序》云:"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這意味著,蘇軾打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偏見,提高了詞的思想境界,從而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并極大地豐富了詞的藝術表現能力。蘇軾這首《水調歌頭·中秋》,便足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此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1076)。那年,蘇軾四十一歲,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中秋節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寫了這首詞,既以遣懷,又用來表示他對弟弟蘇轍的懷念。因為他兄弟倆已多年不見面了。
一開頭,詞人就端起酒杯向著青天發出了一個離奇的問題:"明月幾時有?"這顯然是屈原《天問》傳統的繼承和延續。這樣就把讀者登時帶入遙遠的邃古年代和無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想象,并表現出詞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詩人張若虛曾問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問過:"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如果說,張若虛在詩中用精致流利的語言創造出一個澄瑩生動的境界,蘊涵著無比誘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詩中則表現得更超脫、更豪邁。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著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蘇軾此詞雖然它語氣更迫切,而胸襟卻更顯豁達了。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突兀的設問,表明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苦悶,因而神思飛越,一下子闖進月宮里去了。月宮里也許很美好吧?"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詞人設想自己原是謫居世間的天上神仙(像賀知章稱呼李白那樣),因此打算乘風歸回月宮里去; 但他又耽心廣寒宮里的凄涼將使人無法消受。
篇4
關鍵詞:教學思想;業務水平;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0212-01
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對于人類社會進步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更是與物理的發展息息相關。如今物理已成為一項國際性的事業,物理教育在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那么,在新的形勢下,對物理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物理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將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
傳統的教學思想比較注重知識的教授,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知識被動地接受老師傳輸給的知識。在升學的壓力下,不得不大搞題海戰術,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分數而學習。如今,新的課程改革中,注重應試教育想素質教育的轉化,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物理學科進行素質教育,就是要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也就是說要在物理課的教學過程中,以知識的傳授為載體,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要不斷地思考研究新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疑問精神,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不僅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也要重視學生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以往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毫無遺漏地傳輸給學生,講深講透這些知識,對每個細節都都作出詳盡的解說,讓學生不再有疑問。素質教育的思想要求老師不再是一味地輸出知識,而是啟發學生提出深刻的問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才是科學素質教育的關鍵。也就是說老師的責任要教會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啟發學生勤于思考,自覺地努力鍛煉自己自學的能力,啟發學生多向自己提問: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推論?推論是怎樣得來的?我為什么相信它?這樣學生才能對這些公理、定理所成立的條件、步驟的推斷、得出的結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物理是一門實驗和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對于物理的教學也應該有著科學的態度,注重實驗性和實踐性的相統一。例如理想化的條件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手段(物理概念中的質點,彈性小球,輕繩,單擺,光滑面等),通過這些模型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并不存在這樣的條件,因此在實際的應用中應該注意到實際情況。
2要求物理教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水平
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求老師要有較高的素質。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曾經說過:"不懂得這一學科或者對這一學科知道的不很好,那么他在教學上就不會有成績。"所以,要想提高教學水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必須牢固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要再自己的專業水平上多下功夫,刻苦學習,認真鉆研,對于教學知識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要掌握好專業知識,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要靈活地掌握這些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在進行把握,在教授的過程中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傳授。這樣才能把枯燥的理論知識、深奧的專業知識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系統的梳理,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
其次,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還要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還要有更加廣泛的知識面。大理科綜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科知識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往往一道題的解答要從理科綜合的角度去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對各科知識都要懂一些,才能更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另外,要想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一方面是自己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的是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善于借鑒別人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和經驗,用來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借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不能一味地照搬照用,大膽地進行改革創新,摸索創造一套具有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學模式。
3要求物理教師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
無論是教育思想的轉變,還是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最終都要落實到最基本的教學中去。如果沒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學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教學過程和諧統一的基本規律。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在教師應該根據課堂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分析思想解決問題,再用總結的語言將結論講出來。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最后總結指導。這樣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積極地配合老師,才能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簡潔、精煉、注重科學性、富于啟發性。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將問題清晰地表達出來,不至于讓學生產生誤解。同時還要注重科學性,做到準確無誤地講解物理中的一些概念、規律、原理等。一堂課上教師的語言如果風趣幽默、富于啟發性會吸引學生的注意,營造輕松幽默的課堂氛圍,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一名優秀的物理教師,要想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需要,不僅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業務知識水平,還要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方式,不讀地提高自己的水平,積極地投身到教育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去,為教學目標的實現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教育觀念;知識結構;能力結構
一、更新教育觀念
(一)教育目的觀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是對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即高中教育不是大學的預科,高中階段本身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獨特價值。
高中教師應當從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系,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進而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高中教師因此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知識與能力、身心和諧發展等的教育,不應再把高考成績作為教育的唯一追求。
(二)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體。許多高中教師由于激烈的升學競爭等原因,一味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的容器,機械強化、題海戰術使教學成了追逐高分的工具,更忽視了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自我意識的培養,也壓制了學生許多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
相對于初中生來說,高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明顯增強,更加關注社會、人生以及自己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生理、心理都趨于成熟。但相對于成人來說,高中學生還缺乏許多社會生活常識與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會出現不少錯誤的想法與做法。因此,高中教師應當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著想,為不同潛能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覺地思考并規劃未來的人生。
(三)課程與教學觀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材視為“圣經”,必須原原本本地被師生“接受”,教師的教學也只是把書上的東西再“復制”給學生,把教學僅僅作為一種“控制”的過程,從而割裂了教育的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忽視了教育本身固有的教化、創新、情意和諧發展的功能。
教師要認識到課程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內容和意義,它既要反映人類已有的成果和知識體系,更要把學生的學習與當前的生活聯系起來,把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有機統整。從本質上說,課程是一個探究、選擇、創造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和發展經驗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類整體甚至每一個人過去的經歷、現在的行為以及將來可能的表現,在某種層面上是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領悟、選擇、建構的。教學作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新和開發的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四)教師觀
有一種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師的作用僅是“教書”或者是“傳道、授業、解惑”。高中教師尤其高三教師面對高考的升學壓力,把高中辦成了“高考訓練班”,教師自己也異化成了學生考試的“培訓者”,押題、猜
題、講題成為某些高三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
高中教師應該有著新的角色定位。首先,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的行為,不需強迫,而且,升學不是高中教育的唯一目的,教師也應當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實用性的知識與技能,以利于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其次,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與學生的知心朋友。高中學生由于自我意識的覺醒、青春期的萌動以及學習、生活壓力等原因往往出現一些心理困擾,因此教師應當具備相關的心理輔導的知識與技能,并在生活中對學生給予關心與指導。
(五)終身學習觀
以往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師要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這種觀念在知識經濟時代,逐漸失去了意義。首先,由于科學文化知識的急劇增長,教師若不堅持終身學習,就難以跟上時展的步伐。而且,教師并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學生可能在某一領域掌握比教師更為豐富的知識。
其次,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教師從師范院校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后,其原先所學的知識可能難以應用于實際。教師因此要有從實踐中學習的意識,邊工作邊學習,逐漸成為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而且,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教育與課程理念,教師若不持續學習也可能會無所適從,或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二、優化知識結構
(一)學科專業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指與教師任教學科相對應的專業理論知識,是學科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最重要的知識基礎,也是人們所普遍熟知的一種教師知識,有的學者稱之為“本體性知識”①。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要求高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的基本原則,對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以保證在教學時不會出現常識性的錯誤,并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熟知本學科的發展史,剔除陳舊、落后的內容,并把人類最新的知識成果納入到課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明確本學科知識的應用價值,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創新以新的成果貢獻于社會。
(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出現了許多邊緣學科,或者一門學科的研究借鑒另一門學科研究的方法。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遵循時代性的要求,把普通高中課程的結構分為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并指出每一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這使得學科教師不應只關注本學科的內容,而應當具有寬廣的視野。
高中教師只有具備了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夠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學科的知識并把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做到融會貫通、得心應手地進行教學。一般說來,高中教師要具備如下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滿足高中教育教學的需求:人文類知識,如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知識;科技類知識,如一般的自然科學常識、信息技術等知識;文理學科交叉的知識;藝體類知識等。
(三)教育科學知識
第一,教師要具有一般教育學知識。高中教師要通曉并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理論知識,這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論依據,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論、心理學基本理論、現代教育技術知識等。第二,教師要具有課程改革的知識。教師要明確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目的、內容及實施要求等,這需要對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的學習、理解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貫徹執行。第三,高中教師要具有學科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學科知識、學習特征和學習背景的綜合理解。②教師不只要掌握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還應當懂得如何把這些知識快捷、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有興趣學習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四)教學情境知識
教學是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展開的,教師應當對復雜的、不確定的教學條件做出合理的解釋與決定,能在迅速思考后采取適合特定情境的行為。這種教學情境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種情況下采取的適宜的和必要的方法,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是不恰當的行為,如何做出決定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特點和當時的課堂場景的把握。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了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這就形成了一個開放的、互動的、受教育者參與學習設計的教育環境。教師在這種教育環境中應當掌握靈活應變的能力,關注課程內容與教學進程的適切性,必要時可對課程內容進行刪減、重組或改造,以適合當時當地學生的發展。
三、提高教育能力
(一)課程構建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開設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這就對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明確的依據,也需要高中教師具有相應的課程構建能力。
首先,教師要確定校本課程的目標。校本課程的目標應當體現“校本化”,它是在對學校內外部環境和學生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確立的,據此而寫的課程計劃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后,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并實施。選擇、確定的課程內容應當與學校、學生和教師的現實緊密相連,既不能超出教師的能力范圍,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需要,還應當考慮課程資源的可獲得性與成本問題。最后,教師應當適時進行課程評價。課程評價主要根據學生的學業成就來進行,還應當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教師自己也要查找問題及原因。
(二)學習指導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引入了學分制,以此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規定高中三年總學分達到144分方可畢業,除116個必修學分外,還必須獲得一定的選修學分,并規定通過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引導學生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修習計劃,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學習指導能力。
教師要幫助學生做好自主學習的心理準備,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興趣與動機的前提下,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起點進行分析,了解自己的基本的心理狀況、學習風格與學習方式,以對自己怎樣學習進行明確定位。教師要明確學生的個性特點,合理地安排課程,為學生選擇和學習課程留有自由空間和余地,并營造群體支持的學習氛圍以利于學習順利進行。
(三)學習評價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要求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需要教師具有相應的學生評價能力。教師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和學習檔案,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提倡學生的自我評價。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評價標準。自主學習評價標準的制定要客觀、公正,也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性”。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學習反思是學習者以自己的學習活動為思考對象,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的審視和調控,學習者通過反思可以明確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失誤,并可以給以后的學習以指導。③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因為學生自主學習得來的科技論文、發明創作等都是學生自己勞動的結晶,把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進一步學習的信心。
(四)批判反思能力
高中教師作為個體要想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挑戰,就必須通過反思實踐以進行自我提高。因為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教師若堅持自己固有的觀念和習以為常的做法,容易引發教師心理不適,也會對教育教學效果產生影響。
教師首先要反思教案和課堂教學過程。教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編制教案也是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的重要環節,通過課后對教案的審查,可以明確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教學設計如何改進等。教師也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更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引導者,教師的言行舉止等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真誠地對待學生,尊重、關心學生,這是教師能否把反思養成習慣的考驗。
(五)教育科研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學校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新的高中課程改革提出許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設立了許多新的改革目標,這些理念和目標是否適宜還有待實踐的檢驗,而最終的檢驗者應是第一線的教師。
高中教師的教育科研不同于教育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創立新的理論或發表多么深刻的學術論文,而在于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從中選擇值得研究的對象,獨立或合作地開展研究并把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以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但教師應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課堂觀察、問卷編制、個案研究、行動研究、實驗研究等,教師不僅要從理論中學習,更要在實踐中去掌握并運用這些方法。
(六)人際交往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班主任及其他教師有指導學生選課的責任,并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而長久的聯系,為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提供指導和幫助”,“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這都對教師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要求。
高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對話和交流,真誠地尊重、欣賞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個人特點的“課程套餐”,使學生實現有個性地發展。教師之間也要加強團結協作能力,因為越來越多的課程需要教師群體共同完成,以校為本的教育科研也需要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參與,而且教師在相互交流的溝通中更能總結經驗教訓,從而少走彎路。
總之,新的高中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明確認識這些要求并建立相應的素質結構,更重要的讓教師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素質結構,形成獨具特色的個性風格。
注釋:
①辛濤,申繼亮,林崇德.從教師的知識結構看師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篇6
1、前導裁判:應落于端線外1-2米處,保持寬廣的視角,一般情況下應在罰球線梯形線與端線的兩交點之間移動,為了找到更好的觀察角度,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越出此范圍,他應根據球的位置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從而發動裁判員們的輪轉, 正常的攻守轉換時,他成為新的追蹤裁判。
2、追蹤裁判:一般情況下,他在有球一側的28英尺線附近移動,通常與前導裁判在一側,當中央裁判移動換位后,他移動到同側中央裁判的位置上,正常的攻守轉換時,他成為新的前導裁判。
3、中央裁判:通常在無球區,移動,范圍在罰球線延長線與罰球區弧頂之間,始終是罰球的執行者,正常攻守轉換時仍為中央裁判。
4、概括來說,正常攻守轉換時,三位裁判員的換位原則是:追蹤裁判換位成前導裁判、中央裁判不換位、前導裁判換位成追蹤裁判。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每天,我躲在柴房間里,翻著我們一家三口以前照過的照片,想著我們之間的快樂而又充實的生活,我不禁哭了起來。我每天多是一個人在柴房里度過的,從此,一個樂觀、活潑的小男孩消失了,一個內向、不茍言笑的小男孩誕生了。
爺爺奶奶看我天天都不開心,就騙我說:“爸爸媽媽中秋節就回來,你要開心點,否則他們就不回來了。”我一聽高興壞了。于是我天天盼中秋節到來,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等到了中秋節。可是紙始終是包不住火。這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洗漱完畢之后,我便趲爺爺奶奶的房間,我剛到門口,就聽見爺爺說:“中秋節到了,他們回不回來?如果不回來,怎么跟龍龍說呀!”我被這句話給怔住了,沖進門大喊:“你們為什么要騙我。”爺爺奶奶顯然被我嚇倒了,剛想解釋,我卻摔門而去。我又躲在柴房里,看看那被我天天捧在手里的照片,想著那兩張漸漸模糊的臉龐,我想:“爸爸媽媽你們為什么這么狠心,丟下我不管不問,我恨你們。”可轉頭一想,他們也是為了我才去工作的。哎,我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
到了晚上,我拿出一個板凳,坐在院子中央。手里捧著那張照片,望著那圓圓的月亮,我的思戀之情油然而生,幾顆豆大的淚珠從我的眼眶爭先恐后地流出來,不知不覺我睡著了。
篇8
論文摘要:德育課作為中職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但由于德育課自身理論性較強,又比較抽象,再加上很多學生存在著認識誤區,認為上職校關健是要把專業課學好,文化課尤其是德育課學的好壞并不重要。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如果德育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必然會影響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筆者結合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得出這樣心得:把德育課的課本知識與學生生活的實際聯系起來,給學生展示一個美好的未來,學生自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傳說中有一種水晶球,它可以讓人們看到未來。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是充滿好奇的,而現實中卻沒有這樣的水晶球。如果教師能利用課堂知識與現實的聯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可看到未來的水晶球,讓學生明白德育課所學內容不是遠離現實的,而是與自己實際生活以及未來工作密切相關的,那教學的效果自然會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
1.學生對德育課存在偏見和誤解
從學生層面來看,不少中職生對德育課存在偏見和誤解,對課程產生先人為主的厭煩情緒,極大影響了德育課的教育教學效果。通過長期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第一,中職學生對德育課重視程度不夠。Www.133229.Com認為上職校關鍵是要把專業課學好,因此,對德育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都是一些空洞理論,今后沒有多大用;有的學生還認為課本上講的和社會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學不學都無所謂。由于認知內驅力不足,實用主義傾向嚴重,所以學生根本不愿把時間花費在德育課學習上。第二,一些學生心態浮躁,目光短淺,德育課學習打擦邊球。中職學校實行開放式教學,學生群體情況復雜多樣,有部分學生純粹是為了拿個文憑,平時學習無動力、激情,考查、考試準備、復習不積極,根本不愿把時間花費在德育課學習上。
2.德育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師的教學工作決定并影響著德育課實效性。德育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育人意識不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德育課教師更多的是從教學內容和體系上把握課堂教學,較少考慮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強德育實效性。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學生能不能認真聽課并參與其中是影響德育課學習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讓學生有興趣聽課又跟教師講課有著密切關系。激發中職生學習德育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送學生一個可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教師要針對癥結所在,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認識,讓學生看到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即在教學中注意把知識與現實尤其學生的未來聯系起來,送學生一個可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郊區的玻璃廠里,幾個實習工人面對每天流水線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厭煩,他們覺得這份工作太一般,太單調,看不出有什么用處。他們的師傅知道了他們的心事,沒說什么,而是在周末帶幾個徒弟到城里玩。
汽車在公路上疾駛,很快進人了市區。街道兩旁不時閃出一幢幢高大的樓房,有幾幢樓房在陽光下反射出一種很亮麗的藍色、黃色或紅色。車上的幾個徒弟看著兩邊的風景,指指點點,非常開心,他們也注意到了那幾幢會發光的樓房。這時他們的師傅指著那些樓房說:“你們看,這些樓房為什么會折射出藍光嗎?是因為樓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墻裝飾的,而制造這些幕墻的玻璃就是你們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們興奮地望著那幾幢樓房,眼睛里有一種少見的光芒。
這時,汽車在一家醫院門前停了下來,兒個徒弟不明白師博來這兒做什么?看病嗎?師傅把他們領到醫院的嬰兒室外,隔著玻璃看里面:一張又一張小床,躺著一個個可愛的或調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寶貝。這時,他們注意到屋里有一個還有一個透明的玻璃箱,里邊也躺著一個嬰兒。“那個玻璃箱叫保溫箱,是專門為早產的嬰兒準備的。早產的嬰兒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邊呢?因為那里邊是恒溫保濕的,可以最大限度保護嬰兒,讓他平安度過危險期。你們知道嗎,做這種恒溫箱的玻璃也是我們廠生產的!”“哦!原來我們生產的玻璃有那么多用處啊!”
從此以后,幾個徒弟的工作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們不在把工作視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同樣的道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有意識地運用美好的前景引導學生,創造機會,從不同角度,把學生所學德育課知識與他們的未來結合起來,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對未來是多么重要,從而引起對當下所學內容的重視,相信課堂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要想在課堂上結合所教內容恰當地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看到美好的藍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熟悉情況,因勢利導
課堂上需要研習的知識內容很多,教師不可能將每一個知識點都與現實、與未來緊密聯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上課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弄清楚了學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學生關心的問題,教師的引導才具有針對性,也才能吸引住學生。當然,同一個知識點,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讓大多數學生看到希望。例如,對中專一年級剛人學的新生,我認為他們的情況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對上職業學校存在偏見,認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學生,但是這部分學生非常想學有所成,知識能力相對較好;二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時就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學習態度及行為習慣都相對較差。根據這些情況,我在他們進人新學校的第一節德育課上,首先讓學生明白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異同,使學生理解了無論是接受那一種教育都能殊途同歸,最終都是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并展示報紙、電視報道等媒體材料,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有一技之長的中專生比有著專科文憑甚至本科學歷的無特長學生更容易就業,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同時導人,我們現在要學的這門課就是如何讓你成功地成為一名職業人的課程,由此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印象,并激起學習這門課的興趣。
z.聯系實際,解除疑惑
教師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體系,還要注意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當學生質疑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點沒用時,教師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現實中的實例與他們共同進行探討。為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搭建一個和諧平等的對話平臺,使學生樂于參與。比如,我在講授“學習知識重要性”內容時,曾使用“貧窮的農家子弟因為發奮讀書,最終考取大學,并成功創業改變自己和家庭貧窮面貌”的例子。這時有一個學生當場反駁說:“我覺得讀書沒有多大用處,我家旁邊就有一個人今年還不到30歲,小學沒有畢業就出去打工了,現在在外面辦了工廠,今年春節回家還開了小汽車了!而許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卻貧困的很!”我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轉而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同學:“請大家結合上述兩個例子來進行討論!各組組長把本組意見記錄下來,并形成本組結論。”這一下班上可熱鬧了,大家紛紛發言,有支持那位同學觀點的,有支持教師的觀點的,而且每一組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討論差不多了,我抓住時機再問:請剛才那位同學來說說你講的那位成功人士,是從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會嗎?”
“哪有天生會的,跟師傅學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學習也就不會,是吧”
“是,,
“所以學習很重要是不是?”
接著我繼續總結:“我們所講的學習知識,不僅僅是指學校教育,還包括社會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機遇,還有一個就是他肯鉆研愛學習,如果他不愛學習不肯鉆研顯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書讀的再多點,知識更扎實點,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
“好好學習”,同學們齊聲回答!
聯系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展開討論交流,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反思,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榜樣示范,點燃希望
篇9
案例一:牽強引入不如“開門見山”
2009年6月,筆者去蘇州聽了《制作課程表》一課。授課教師的課堂引入部分激起了我的思維火花。
引入是這樣設計的:出示授課教師的兒子9月1日開學時手抄的課程表和在Word里制作的電子課程表,讓學生來觀察兩者的區別,引出要學習的內容—制作電子課程表。
初看,從現實生活引導到課堂實際,從紙質課程表引到電子課程表,似乎是個不錯的引入,但仔細一分析,卻發現這個“引入”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1.情境導入也需要有時效性
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筆者聽課的時間是6月份,是學生快要進行期末考的時候,而授課教師的手抄課程表卻是9月開學時的新課表,還未放暑假就已經新開學,不知道這樣的超前意識是否能讓學生有制作課程表的興趣,更不用說學生從何處得到學習的動力。
2.情境導入中的元素有可比性嗎
用紙質課程表和電子課表比較,無非是設個套讓學生說出電子課表多么多么的方便。可是真的如此嗎?紙質課程表至今存在是因為它方便,沒有技術含量,抄好了直接貼在鉛筆盒里,隨時都能查,而電子課程表只針對那些每天對著電腦工作的教師才有意義。如果說電子課程表美觀、整潔,那倒還有點說得過去,但如果要讓學生來操作,我想100%的學生和家長會把它打印出來仍舊貼在鉛筆盒里,電子的一變樣還是紙質的。
課程表紙質也好電子也好,它就是課程表,無非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原始些,一種時髦些,存在即合理,何必為了抬高電子而去否定紙質呢?
3.情境導入能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力嗎
仔細觀察也沒有發現這個“導入”給學生帶來多大的探究動力,反而感覺學生有些迷茫,他們不知道要給出怎樣的答案才能讓教師滿意。情境引入必須要讓學生產生探究的動力,否則就失去了繼續學習的興趣,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了,看來這個“情境”的導入有些低效。
4.情境導入與其他教學環節有關聯嗎
情境導入必須是為教學重難點服務的,它不可能與接下來的教學環節脫離,它們是環環相扣、不可分割的。如果僅僅把情境導入看成一個單純的部分來設計,那么這樣的情境是呆板的、孤立的,是沒有生命力的,就應該完全將這個包袱扔掉。
探究性教學一直以來就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模式,正因為它的靈活多樣性,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一股新風,因此情境式教學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實踐也證明課堂教學要形成解決問題的動力,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引入教學往往會收效較高。可是正因為探究性教學多了,被大家模式化了,才出現了開課必有情境導入的誤區。
好的情境導入是成功教學的一半,但成功教學未必就一定需要情境導入。
我想我上這堂課的話,引入只有一句話:“大家都會在紙上抄課程表,今天我們換一種方式,老師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在電腦里制作課程表,好不好?”相信這樣開門見山式的引入比強行安置一個牽強的引入要好得多。
案例二:課堂總結=“雞肋”?
2009年11月,筆者在太倉市評優課上聽了三堂課,內容都是Word的綜合運用,略去上課前的39分鐘,我們來關注一下他們最后一分鐘的默契:“今天我們學了什么知識,誰來說說?”然后是學生近乎一致的回答,而教師則以一兩字的感嘆詞作為評價,似乎是為總結而總結,經過總結的課似乎就是一堂完滿的課了。這樣的總結我們應該都聽到過。那么我們就需要思考:
1.反思一:課堂總結只限于知識點嗎
筆者調查過多位教師,年輕教師一般僅僅把總結看成是課堂知識點的梳理,其實課堂總結在梳理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更精彩。
(1)利用總結激勵學生
學生一堂課上學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能力需要通過教師的不斷激勵來得到提高。有位名人說過:學生之所以相信自己有能力,是因為你告訴他有能力。在三年級的學生打字基礎課程中,5班是速度最快的,6班與之相比差一些,因此在下學期的教學中,在6班的課堂總結中我經常有意無意地提到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讓他們感覺已經成為進步最快的班級,結果在期末的打字考查中,6班的英打平均速度達到了100字符/分鐘,超出了5班的91字符/分鐘。教師的言論、行為對學生是有感染力的,教師有什么樣的鼓勵,學生就有什么樣的行動。
(2)利用總結走近學生
綜合學科教師經常記不住學生的名字,當然與學生的交流就少了,而信息是溝通的源頭,你對學生了解得越多,學生越信任你,就會越喜歡你的課,也越有利于教師開展課堂教學。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作為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并將其放大,呵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傾聽他們的心聲,與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內外的朋友。
(3)利用總結提出問題
原本意義上的總結只是知識層面教師傳授知識的梳理,沒有學生層面的思考,因此在總結時應該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已掌握知識的結構點上再引發出新的問題,成為下一堂課學生的學習點。
總結的意義在于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整理,或者是深化知識點或規律、反饋教學信息、激勵學生自信,或者是設下伏筆、活躍思維,為后續教學服務,要讓學生有“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感慨。
2.反思二:課堂一定要總結嗎
課上多了,聽多了,就有了這樣的疑惑。看著一堂課結束了,時間再緊教師也要擠出一兩分鐘來總結課堂,甚至一堂任務未完成的課也不會去忽略最后的總結,似乎總結成了課堂不可或缺的部分,這算一個誤區嗎?總結需要有總結的意義,如果說總結僅僅是為了總結自身而存在,那么這樣的總結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有時候,我們可以間歇性地遺忘它,缺少了總結的課或許會更精彩。
案例三:“粗”線條,“細”思量
2010年5月,筆者參加校內希望杯評優課,教學設計思考再三,充實了再充實,分析了再分析,不放心之余還是在教案的最后設計了一道靈活機動的拓展題,以防止內容提前授完的尷尬,從走上三尺講臺,筆者已經多次做出了相同的選擇,當習慣成自然了,就要開始反思了。
1.反思一:心理剖析
分析一下這種備課方式的心理,一是不自信,怕掌握不好課堂,讓學生做到下課總好過課提前授完吧;二是太主觀,新知識的掌握是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上,但教過的就一定為學生所掌握嗎?不能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但也不能過高估計了他們的“消化”能力。
在信息技術這一特殊的學科中,學生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有時會大到超出我們正常思考的范圍。信息技術教學中無法預設的實在太多了,一堂看似設計得比較周全、比較緊湊的課案往往會在一些預設不到的場景出現問題。處理這些問題需要時間,而要完成課案中的任務也需要時間。這么一來,所花的時間往往會比預設的多,看似很快就能完成的任務或許就是課堂完不成的任務。
2.反思二:課堂一定要緊湊嗎
至少我們信息技術課需要這樣的緊湊嗎?信息技術說它特殊,就在于它的技術性,學習技術性強的東西就一定需要自主,需要動手,如果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操作,他們當時記住了,課后你能保證他們還記得住,時間一長,你還能保證他們記得住?他們記不住,你又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記,你還能要求他們在以后的課堂運用舊知嗎?你還敢理直氣壯地說我早就教會他們了嗎?出現預設之外的問題也就成為正常現象了。
3.反思三:框架式教學設計的可行性
我喜歡“粗線條”,喜歡幾個問題或幾道“工序”就可以組成一堂課的框架,而學生的表現就在為這框架進行填充。但卻又自認為無法全面掌控學生的課堂表現,因此我經常矛盾著。但為了學生學好信息技術,我覺得需要“粗線條”,讓他們去試吧,隨便他們怎么試,他們試好了就是學好了。既然有些是無法預設的,那就把預設的減少到最小,給他們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能自主解決就是好樣的,是你自己學會的;不能自主解決的還有同學和教師,能通過其他方式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你也是好樣的。不緊湊多好,至少是學生自己在學,不是被你追著趕著在學。
4.反思四:學習評價你忽視了嗎
信息技術課上,經常會出現有學生學得很累,也有學生一會兒就完成,完成的怎么辦,難道真需要再讓他們拔高一點嗎?有必要嗎?剩下的時間只能這樣安排嗎?想想信息技術課的評價體系,是多么的蒼白。一堂課下來,學生完成了,可是完成了多少,完成得怎樣,你了解多少?學生又在乎多少?我們的學生為什么只關心自己是否畫完,畫完了可以做什么,卻從不關心別人畫得怎樣,那幅畫好在哪,什么地方修改的話會使畫更漂亮……我們不是不要評價,只是有時我們無法去兼顧它,有時“習慣”了也就把評價給忽視了。給個別學生技術層面知識的拔高和學生充滿個性的評價能力培養,孰輕孰重?
以上三個案例,我們都感覺到了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化的一些影子。模式化在義務教育初期是一種快速見效的經驗傳遞方式,但隨著教育的深入,這種方式非但沒有得到制止,反而以正統的方式牢牢占據著中國教育的主導地位。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大家仿佛一時失去了目標,對于一些學校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效,開始盲目學習、效仿,漸漸成為一種風氣,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新“模式化”教學。
篇10
【關鍵詞】 停車 價格 中心商業區
伴隨著城市中心區的更新,大型的商業辦公區逐漸形成,而不同的商業形態也帶來了車流量的急增,停車問題逐漸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解決停車的供需矛盾,是引導商業區的交通與商業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五角場地區的停車問題現狀
1、五角場城市副中心商業區
五角場商業辦公區是上海新興的特大型城市副中心區域,其中心面積約3.11平方公里,總建筑約508萬平方米,130萬平方米的商辦體量。根據規劃,把五角場商業辦公區分為南部、中部和北部,其中南部規劃為市級商業中心,擁有總建筑面積分別為33.43萬平方米的上海萬達商業廣場、12.6萬平方米的百聯城購物中心等超大規模的商業建筑。同時,五角場周邊還有5條特色主題商業街,目前主要集中在翔殷路、黃興路、四平路、邯鄲路至政通路區段,依功能定位劃分為四平路文化餐飲街、淞滬路休閑健身街、邯鄲路科技文化街、黃興路購物休閑街和翔殷路休閑街,形成一個人群相對比較集中的商業綜合區。
目前,五角場環島商圈的現狀主要停車設施如圖1所示。主要有9個主要的停車場提供停車服務,能同時提供約2500個停車位。
這樣的商業區的土地開發量通過兩個甚至三個大型商業建筑、步行街產生集聚效應,吸引了大量的客流涌入,然而,隨著開發量的加大,交通吸引量也隨之增大,停車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2、城市中心區的停車矛盾
在目前商業中心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的情況下已經出現了路面停車雜亂、地面上和地面下停車不均衡、停車場飽和度不一等問題,主要的原因在于兩個方面。
(1)空間因素
從停車場的位置方面看,一是商業體本身停車位供應不足,如萬達商業廣場雖已經有800余個停車位,但是目前飽和度已達0.86。目前,萬達投入運營的僅是商業面積,辦公面積尚未啟用。可以預見,當辦公面積投入使用之后,現有的停車供應也將不足。
停車管理混亂,亂停亂放現象嚴重,這主要是由于沒有停車誘導系統,加上地面停車價格便宜,地下價格較貴等主觀認知的原因,如淞滬路、翔殷路、國和路、政通路圍成的區域,商場、餐飲、娛樂、金融、辦公一應俱全,問題最為嚴重,出現停車難、停車亂的現象。
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部分停車場卻吃不飽,如商圈內的邯鄲路、四平路夾角的亞繁停車場和黃興路、翔殷路夾角的停車場,飽和度不足0.2,停車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
環島區內的停車場出現了集聚效應,即離島中心越近,離大型商業體越近的區域越容易出現停車飽和的情況。由于便利性和到達性的原因,容易在核心區出現車輛擁堵的情況。
(2)價格因素
停車價格單一,目前地面停車價格均等,都為十元每小時,缺乏價格彈性。車主在選擇停車位置時以便捷為主,導致商業中心區道路擁堵,停車隨意性大。
停車價格無浮動性,導致日停車出現較大波動性,如工作日工作時間(9:00-17:00)停車位閑置,非工作時間(18:00-22:00)停車位不夠,而非工作日全天出現飽和度較大,停車時間較長等情況。
由于價格的不變化,無法對車主停車選擇進行細分,導致停車只要有位置,停哪里都一樣,無法達到區域管理停車的目的。
二、基于城市中心商業區停車誘導管理理論的價格機制
針對以上問題,僅僅寄托于信息公開已不能完全解決商業中心的停車問題,需要對空間因素與價格因素同時加以考慮,對區域的停車進行引導。
根據停車需求模型:
因此,如果對大型商業區內停車道路進行價格細分,并在停車誘導管理中引入價格因素,則可以有效對于不同使用目的停車需求加以控制。
以五角場為例:對區域位置和時間進行細分,將國定路、國定東路、國和路的環行區域設定為一類區域,對于國賓路、政旦東路以內的區域設定為核心區域,以核心區域的停車價格為基準P,見表1:
由于停車的需求因子是與價格因素成正比的,所以可以導向車主對停車地點進行選擇。從空間和時間上均衡停車需求,避免需求過集中;同時提高路邊停車位的周轉率,方便短時停車的車主;迫使長時間停放的車輛轉移到非核心區域停車,從而改變路面的擁擠狀況,優化行駛環境。
在工作日工作時間,車主的行車目的以辦公為主,價格可保持不變;在非工作時間,則對不同區域,價格加以變化,以規避停車矛盾,平衡各區域中停車數量。以上的價格因素是一個靜態因子,但是停車的需求實際是在不斷變化的,停車量很有可能由于某次會議或者活動的舉行而發生變化,同時停車需求還與行動目的相關。如果是公務辦理,那么出于便捷度,則車主對價格的敏感性較不明顯,而如果是出于游玩娛樂等私人用度則對價格的敏感較大。通過價格調控,可以切實的對區域內停車區域進行功能劃分。
三、城市中心商業區停車問題解決的對策
1、價格細分,引導不同需求的車主
將價格調控機制引入后,對于核心區域內的停車位可以發揮明顯作用,使得辦理公務的車主不會因為找不到停車處而著急,而私家出行的車主也可以得到實惠,較好地平衡停車需求,降低停車對于空間和時間上的沖突。此外對于道路兩邊的臨時車位可采用遞增式價格,隨著停車時間的增長價格遞增,以達到避免道路擁擠的局面,引導良性停車。
2、在停車誘導管理中加入價格信息
停車誘導系統,可以均衡車輛的空間分布,避免停車需求過于集中;可以有效減少車輛因尋找車位而產生的無效繞行,減小交通流量,緩解道路擁擠,提高停車場的泊位利用率。
在一般的停車誘導系統中,僅對有限的停車數量的實際變化進行控制,只能對停車需求進行引導,無法對停車目的加以引導。因此需在停車信息中加入價格信息,對車主的停車目的加以引導,使得商業區域的停車狀態保持相對均衡。
停車場誘導系統應包括停車場價格采集器、空車位信息采集控制器、中心控制設備、數據傳輸設備、誘導顯示牌等。誘導系統既要能誘導進入本地區的車輛盡快找到停車場,還要引導車主盡快找到空車位。
因此,停車場誘導系統可分為三個部分:區域誘導、主要路口誘導、停車場內誘導以及控制中心。對于路邊停車,可以考慮使用咪表管理。
(1)區域誘導
車輛進入某一區域時,在進入該區域的道路路側應設置區域誘導顯示牌,誘導顯示牌提示的內容應包括區域內停車價格(如以不同的顏色來表達價格的不同)、停車場名稱、方向、停車場內空/滿狀態或剩余空車位數等。
(2)主要路口誘導
主要路口誘導在進入某個停車場必須經過的主要路口應設置主要路口誘導顯示牌,誘導顯示牌提示的內容應包括附近的停車場名稱、方向、停車場的價格、停車場內空/滿狀態或剩余空車位數等。
(3)停車場入口誘導
在停車場的入口設置停車場入口誘導顯示牌,用來顯示本停車場的空車位數或停車狀態以及停車的價格。
城市商業中心區的停車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政府、商家、交通部門、經濟學家、物價部門共同參與,協調統一,本文以工作實踐為基礎,從經濟的角度對原有的停車管理提出了控制方法,希望對實際的城市中心商業區停車管理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JAI Press Economic Impact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J], Volume 8: Innovations and Case Studies,2004(7)
[2]Parking Requirements for Shopping Centers[J],Urban Land Institute,1999(10).
[3]Elsevier Car-parking guidance with fuzzy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making[J],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