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水的議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07:3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水的議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清涼而又清澈的水,從古至今,多少書卷上畫有江河奔騰,多少詩人把它描繪得絢麗多彩。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水的議論文高二五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下面就和小編共同閱讀吧!
水的議論文高二1沿著江水一路走去。幻想著水是紅顏。靜靜的流水跳出時間的格式,為人抹平心中的傷痕。重復的流水不會厭煩,會聽你默默地傾訴。
每當心情煩躁,心懷憂愁,可以久立在這兒。站在蒼桑的石礁上,望著清細的江水,心中不會澎湃,而是更是寧靜。因為奔騰的江水帶去了憂愁和煩惱。
如果說望水是消愁的辦法,那么遠觀南江景觀橋,就是一個消愁并尋找精神力量的佳地。
最愛景觀橋,應該只是因為它是我常路過的地方。只要路過,時不時地便會停下來,看看流逝的水,聽聽吹過的風。每當于此,心情不久就會晴朗。
從遠至近,景觀橋的影象變幻多姿:正看,像一艘船昂揚向上,開往天際。那白色的頂蓬像撐起的白帆,挺直身軀;側看,像一個正在咆哮的龍頭,以堅定的聲音向世界宣誓:我準備好了,總有一天我要沖破蒼穹;斜看,像一只已破繭而出的蝴蝶,抖動著張開的翅膀,想展翅起飛,永不停息……
這一切一切的比喻,不都預示著我們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精神,將在未來的明天發揚光大,昂首走向世界。而如今,人們辛勤換來了一個接一個的喜訊,試問:當你看到此情此景時,能不為之動容,為之熱血沸騰,而重新投入到充滿希望的生活中去!
走近橋上。突然發現那頂蓬糾錯在一起,互相連接的柱子好象一根根緊密結合的網絡哦!
如果說那橋面代表勝利與喜悅的話,那頂蓬就是用人們團結友愛的力量織成的網,堅強而難以摧毀。
橋上。純樸的人們微笑著戰力。長長的釣線伸進江水的懷抱,等待著小魚兒們的動靜。暖暖的冬陽灑在人們黑黝黝的皮膚上,露出健康的本色。
橋上,總有我固定的位子。愛靠著欄桿,倚著橋柱,享受每股春風,每股泉水。
一陣晚風吹過,眼前已有另一番景色,但終不變的還是那水,那橋,還有那純樸的人……
水的議論文高二2清澈的水:你好!
是你把我們人類的家園打扮的分外美麗,給地球帶來了勃勃生機。是你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人類的文明。你是生命的源泉,你是經濟的命脈!
你總愛穿一件淡藍色的衣服,象征著干凈與清澈。
以前我在城市間看到你,那時的你是多么的清澈透明,那么的干凈、明亮。有時還有幾只鴿子飛累了,就在你的身旁停下來,低頭喝著水。喝完了,抖動翅膀,又飛向藍藍的天空中。
隨著社會的進步,有許多的冶煉廠、化肥廠等等在城市中撥地而起,伴隨著工廠的運行,有許多工廠的廢水,沒有地方排放,只有排在江、河、湖、海里了,那源源不斷的污水和臭水注入你的身體中,使你的身體越來越壞,漸漸的變的百病纏身。
現在我在城市間看到你,你的衣服變成了綠色甚至黑色,象征著污染,人類破壞自然,你已經變成污濁不堪的樣子了,有時從河、湖飄上來的幾條死魚,真是慘不忍睹。
我們人類真是太自私了,再沒有同情心了。竟然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就不惜污染和傷害你,不顧后果,不顧海洋、湖、河中動物的安危。
我們人類還把你當做是可再生資源,永遠也用不完,就無節制地消費水資源,比如有的人洗水果時,就用水沖水果,而不是把水果接在一個盆里去洗,讓水在那里嘩嘩的流。浪費了多少水,這樣的例子每天都在發生。
如今的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如甘肅的一些地區和一些較大城市,人們的飲用水都得去超市買礦泉水,有的地方井水也不能喝,深層地下水已經被污染了,不能飲用,形勢十分嚴峻。
我呼吁:我們應該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讓水循環利用起來。如果每天的洗菜水可以洗碗,淘米水可以洗鍋,洗臉用的水可以沖廁所,這樣,水就不會浪費了。
這使我想到一個廣告語:我們要珍惜水資源,珍惜每一滴水,如果不珍惜水,我們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們自己的眼淚。的確,如果我們就這樣浪費下去,這個廣告語當變成事實。
我希望人類清醒吧,不要污染你,讓你回到原來的干凈與清澈,重新穿上那一件淡藍色的衣服。
水的議論文高二3古語說,流水不腐。水一旦不能流動,就會成為死水。水色漸漸變得渾濁,水面上泛起了白沫或是漂浮著雜物,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與光澤。
化學里學到,水是液態,沒有固定的形態。它或為井,或為灣,或為湖,或為溪,或為河,或為海。水適應著不同的環境而成為不同的形態。
海固然可以吞吐日月,湖亦可把天空與白云攬入懷中,而一滴水同樣可以反射太陽的光輝。
生活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讓我們像水一樣吧,去適應生活。即使我們是一滴水,也用不著妄自菲薄。我們同樣能反映出生活的五彩繽紛。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先也。這是老子的一句話,此語道出了水的柔弱秀美與堅韌頑強。
每次到海邊玩耍,看著手中的圓滑光潔的鵝卵石,看著被沖刷成姿態萬千的礁石,我總有種莫名的感嘆:這就是水啊。
水與石哪一個更堅硬?柔與剛哪一個更永恒?
女人是水做的。如水一樣柔弱秀美,如水一樣堅韌頑強。
當苦難讓男人長吁短嘆,當不幸讓男人仰天長號,當命運讓男人卑躬屈膝,女人用自己柔弱的手,拉起自己的男人,扯上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艱難的向前走著。
有時我想,女人便如那被禁錮的水。當堤岸牢不可破時,你看到的是波平如鏡,水光漣滟,天光云影;可一旦堤岸塌毀,水無盡的潛力瞬間被釋放出來,一瀉千里。
水是無色無味的。而我們喝的水卻是有味的:泉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除非是蒸餾水。為什么水會有味道呢?答案很簡單。水中含有“雜質”。
看來某些雜質并非不好,這正像山泉,因其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元素而備受人們青睞。
有雜質并不可怕,最要緊的是它是有益的,并且能化有形為無形,將自己融入水中。
這便如同生活。至純至美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有,那肯定也是乏味而單調的,就好像“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是一樣的。含有“雜質”的生活是有味道的;雖然有時會咸了些,而不是你所期望的甜,但只要稍加沉淀,濾去鹽分,生活依然是那樣鮮美。
水的議論文高二4仁者好山,智者樂水,我雖不智,但與水有著不解之緣,也愛品流水之韻。
從小我便喜歡用清涼的水來沖洗腳丫,覺得一陣清涼傳遍全身,癢癢的。長大后父母便常帶我去有海的城市玩,喜歡把腳放在近海的沙灘上,任憑那海水溫情地舔著我的腳,給我撓癢癢。
我雖說不上踏遍名山大川,但也走過不少地方,我發現:那些雅致靈秀之處也少不了小橋流水;回腸蕩氣之處少不了滾滾江水;飄逸灑脫之處少不了瑩瑩瀑水,這幽幽清水給了大自然自然之美,正如綻放的花朵一樣美麗動人。
我去過神話一般的九寨溝,不僅驚嘆于它那“雖由天開,宛自人造”的神妙景觀了!九寨溝的湖泊太多叫“海”,它們呈現各自不同的顏色,深得發綠的藍,幽幽地在遠處靜著,仿佛沉思一番,寧謐中透出誘人的神秘。那神話般的九寨溝美到極致的是五花海,那如斑斑琥珀的五花海靜靜地躺在綠色的環抱之中,就像是鑲嵌天然翡翠上的一塊藍色寶石。動到極致的卻是珍珠灘,珍珠灘布滿了坑洞,沿坡而下的激游在坑洞中撞擊,濺起無數水花,在陽光照射下,點點水珠落下來像珍珠似的,“珍珠灘”之名由此而來。珍珠灘里一眼珍珠泉,旁邊有雄偉壯觀的黃龍瀑布,那瀑布從上而沖下來,石壁上有五光十色的凹凸不平的巖石,飛濺的水珠在山石之間輕快地躍著,密密地打在水面,奏著雄壯而多彩的樂章。
我還去過云南第二大海——洱海,洱海湖水清亮,就像美女晨妝時開啟的明鏡,因此洱海又被譽為“玉洱”。從空中往下看,洱海沒臺風沒有龍卷風,偶爾點小風小浪,但洱海依然很溫柔,宛如新月,靜靜依臥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高低不平的波浪,有秩序地往前走,樹兒的倒影在水面“浮著”,水小禽停歇著,再加上萬縷陽光投射下來,形成美麗的山水畫,怎么不讓人留戀呢?
世界最美的東西莫過水,時而無瑕溫暖,時而雄渾壯闊,時而靈動可人……,徜徉其中,身心愉悅,感解之深,它讓人真正領略了自然之美的催人欲醉的魅力,自然永遠是偉大的工藝品。
這便是迷人的水之韻!
水的議論文高二5水似乎是無處不達的,它歡快地流淌著,時而感受瀑布的急流,時而又擁有小溪的寧靜。在水的心中沒有岸的概念。
童年是妙不可言的,它飛快地流逝著。在其中能享受到糖果沁人心脾的香甜;在其中可以無憂無慮地瘋玩。在童年尚沒有“學習時間”。
終有一天,水不再是無處不達了,因為它遇到了岸,水與岸很快地成為了朋友。不時地水沖到了岸上,岸給了水新的天地,給了水新的旅程----兩邊有岸的旅程。水同時滋潤了岸,岸也不再干涸。
終有一天,童年快要過去了。因為它遇到了學習。很快地在童年,我們開始了學習,學與玩交織在童年。學習給了我們更廣闊的平臺表現自己,證明自己。童年的美好滋養著好學的心,原來學習并不那么枯燥。
隨著新的旅程,水經歷了許多。名山大川,高樓大廈,春夏秋冬,花鳥魚蟲。而岸似乎卻越來越多了,岸與岸越來越密了。水說,沒關系,只要少一點水,不就可以繼續施行了么。
學習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我們的童年充實了更多。語文、數學、科技自然、體育美術,它們正以不斷變幻的姿態沖入童年------。隨著它們,學習的越來越多了。我們說,沒關系,只要少一點放松不就可以繼續學了么。
水少了,岸寬了。路途是茫茫的群山與無垠的平原,岸說努力吧,過了高山便可見到無限的美景,享受不盡!水相信了。
玩得少了,學的多了。變幻的事物漸漸被枯燥的灌輸所取代。老師說,努力吧,考上大學便可以得到好的前途!我們相信了。
不知守了多久,山少了,平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滾滾黃沙------。路途上,水不斷地減啊減,只有在暗河窄窄的河道中水急促地流著。水迷惘了,這是我們要的美景嗎?原來岸的盡頭已經不是岸,因為那里沒有水。
多年過去,豐富的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更轉的幾門“主課”。因為要高考了吧,我們迷惘了,快到大學了是么?原來到了此時此刻,學習已經不再是學習,因為這里已經沒有了笑聲。
沒有了水岸不將是岸,沒有了岸水不將是水。
沒有了童年,學習不會有意義,沒有了學習童年將不完整。
水與岸,只有平衡才能共同存在。
篇2
關鍵詞:詞塊;結構類型;英語寫作;議論文體
中圖分類號:H3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132-03
一、研究背景和問題
詞匯板塊(lexical chunk)(以下簡稱詞塊)是近些年來許多語言學家及外語教學工作者所關注的一個領域。大量研究發現傳統意義上可借助語法規則自由組合的單個詞匯和不可用語法規則解釋的固定短語實際上是一個完全自由到完全固定的詞匯組合的連續體,在這連續體之間還存在許多同時兼有詞匯和語法特征的半固定結構。文本采用“詞塊”這一術語,并將它定義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組合而成,其共現頻率高于隨機頻率,以預制形式儲存在大腦詞庫的一串語言單位。詞塊的這種預制性在語言使用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根據自己要表達的信息,從大腦詞庫中調出,可經過細微加工,構成符合語法的句子,而無需通過語法和詞匯來臨時搭建句子,這樣可減輕語言產出及處理的負擔,有助于語言表達的流利性和準確性。鑒于詞塊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作用,對于二語學習者詞塊的使用情況開展研究至為重要。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以理論探索為主[1―5],這類研究大都描述詞塊在語言發展中的作用,強調詞塊習得的重要性以及倡導引入詞塊教學。我國國內針對寫作這一產出型中詞塊運用的研究還是為數不多,有研究證實了詞塊能力與寫作水平正相關[6],但是就詞塊具體類別來看,與寫作水平之間又呈現什么關系呢?不同寫作水平的英語學習者書面語中詞塊使用情況有何差異性呢?這些問題還有待解決。因此,本文通過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高分組和低分組議論文體書面語樣本中的詞匯板塊使用情況的分析,試圖探討不同類別的詞塊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并且進一步了解詞塊影響書面表達地道性的因素。具體研究問題如下:1)高、低水平學習者組內組間不同類別的詞塊數量有何差異?2)各類別詞塊的數量與寫作水平有何關系?3)高、低水平學習者詞塊使用的哪些特點對書面表達的地道性產生影響?
二、研究方案
1.研究對象。本次實驗的受試對象為長安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二年級一個自然班的35名學生,包括5名女生和30名男生。
2.研究工具。本次實驗工具是受試的習作,以‘My View on the Electronic Dictionary’為題。選此題是出于以下考慮:1)這樣的作文屬于議論文體,大部分學生都對篇章布局以及句型運用比較熟悉2)這樣的題目與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相關聯。那么,題目及文體的熟悉度越高,本研究的效度也越高。
3.數據收集。本次寫作測試要求受試在40分鐘內, 當堂完成不少于120 個字的作文,其間不得查閱任何工具書。并事先告知學生本次作文成績按一定比例與期末成績掛鉤,這樣受試會認真對待此次測試,保證了本研究的信度。在取樣過程中,有 5 篇作文不合格(其中2篇作文未達到規定字數,另外3篇作文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視為無效,其余30篇作文就是本次試驗的樣本。兩位有多年評閱全國四六級作文經驗的教師對樣本進行評分,參照CET-4的評分標準,劃分為2,5,8,11,14五個等級,受試作文的最終分數是兩位評分人給出分數的平均分。評分后,樣本總體平均分達到9.2,通過spearman等級相關公式得出評分者之間的信度為0.89。接著,筆者以8分為界限劃出高分組(A組)作文與低分組(B組)作文。A組(≥8)包括17 名受試,被視為寫作水平較高的一組;B組(
依據以上分類,將A、B兩組中的這四類詞塊分別逐一找出并歸類,統計兩組各個類型詞塊的數量以及各組作文的總字數,將所得數據輸入電腦,運用SPSS 13.0軟件對兩組各類詞塊的使用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三、結果與討論
1.高分組與低分組英語書面語樣本中各類別詞塊的使用數量。
圖1四種類型的詞塊在高分組與低分組英語作文中比例分布
(1)聚合詞 (2)慣用表達形式
(3)限制性結構短語 (4)句子構造成分
2.對四種類型的詞塊分布進行組內比較。如圖1 所示,無論是A組內還是B組內,詞塊所占比例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句子構造成分〉限制性結構短語〉聚合詞〉慣用表達形式。首先,這樣的排列順序一部分可以歸結于各類型詞塊不同的可變度(degree of variability)以及非連續度(degree of discontinuity)。Nattinger and DeCarrico(2000)指出,可變度和非連續度是在詞塊從聚合詞慣用表達形式限制性結構短語句子構造成分變化過程中而增加的。句子構造成分允許大量不同形式的短語和從句成分來填補空缺, 因此具有較強的生成性。限制性結構短語中的空缺只能由單詞或短語來填充,而聚合詞和慣用表達形式是固定且連續的,幾乎是不可變的。再者,處于支配地位的詞塊一般能指示篇章的發展方向和結構層次[7]。句子構造成分為語篇提供框架,起到宏觀組織語篇的作用,因此出現比例較高。此外,慣用表達形式通常用于社會交往中,因此多出現在演講,非正式信件及其他交際性的寫作中。而本次樣本屬于正式文體,那么這一類的詞塊相對其它三類就會使用較少。
3.對四種類型的詞塊分布進行組間比較。對同一類型的詞塊進行組間比較時,如圖1 所示,(1)聚合詞,限制性結構短語和句子構造成分在A組中所占比例超過在B組中的比例。這表明,A組受試更能意識到寫作中使用這三類詞塊的重要性。(2)慣用表達形式在B組中的比例超過了在A組的比例。這表明B組受試的語體差異意識較弱。
此外,圖1 還表明,同一類型的詞塊在兩組中所占的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A組與B組間比例懸殊最大的是句子構造成分,而聚合詞在兩組中所占比例幾乎沒有差距。也就是說,無論兩組受試的寫作水平如何,他們都能在作文中應用數量幾乎均等的聚合詞。其原因可能如下:(1)聚合詞數量有限,形式較為固定,多數起到銜接語篇的作用。因此較容易掌握且可以準確使用,多數學生使用這一類的詞塊時,更有信心。(2)許多教材都強調了聚合詞在語篇銜接及連貫方面起到的作用,因此一些寫作水平較低的學生試圖通過大量使用這一類的詞塊獲取高分,卻造成語篇假象連貫和假象銜接(pseudo-cohesion and coherence)。
4.對四種類型的詞塊的分布進行顯著性差異檢驗。筆者以t-檢驗來考察兩組中同一類型詞塊的數量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首先給定顯著性水平為0.05, 再將數據輸入SPSS 13.0 軟件中,所得數據見表1及表2。
表1四種類型詞塊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如表1 及表2 所示,限制性結構短語和句子構造成分這兩類詞塊在高分組與低分組中分別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學生在寫作中未取得高分的原因之一可歸于這兩類詞塊的數量之少。表2還顯示,句子構造成分在兩組中的顯著性差異大于限制性結構短語,表明前者對寫作分數提高的作用更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句子構造成分在搭建語篇結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這與4.2 中對詞塊的組內比較的討論相一致。
此外,如表2所示,聚合詞在高分組與低分組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寫作分數是不受這類詞塊的多寡影響的。另一方面,慣用表達形式的T值(-1.99)是由于樣本作文分數與這類詞塊的數量成反比,且它的p值(0.057)屬于邊緣性顯著差異,這就表明慣用表達形式的數量不完全導致學生在寫作中未取得高分。然而,不同的表達形式應用在相應的文體中被視為衡量作文質量的一項標準,在正式的議論文體中使用慣用表達形式是缺乏語體意識的表現。這項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表達方式是否符合文體還未完全得到學生的重視。
5.不同水平學習者詞塊使用與書面表達地道性的關系。
(1)詞塊形式的規范性與書面表達地道性的關系。筆者考察高低兩組詞塊的使用情況時,發現低水平這一組詞塊的錯誤較多,影響表達的準確性和地道性;而高水平這一組的詞塊多數具有規范性,符合本族語表達方式。例如:
1)和2)表明較低水平的學習者將詞塊看成是詞的簡單組合,并非視為一種結構單元,那么任意拼湊單詞而造成詞塊形式有誤;而較高水平的學習者往往視詞塊為預制組塊,整體存儲在大腦中并提取,因而形式較為準確。3)雖然符合語法卻不是本族語約定俗成的。這是由于水平較低的學生傾向于借助語法規則來構造句子,很少考慮到詞塊的地道性。4)表明較低水平的學習者往往根據母語和目的語在語義上簡單的對應關系,將單詞組合起來,帶有母語痕跡。以上例子說明較低水平的學習者還是多依賴語法規則和單個詞匯構建句子和短語,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因而表達顯得不地道。而水平較高的學習者整體儲存詞塊并提取,書面表達更為準確。這恰恰證實了一些學者關于詞塊的提取機制的研究以及張建琴[8]關于學習者在不同階段詞塊運用的研究結果。
(2)詞塊使用的語體恰當性與書面表達地道性的關系。筆者發現高低兩組在句子構造成分中主動構式(active frame)和被動構式( passive frame)使用上有差異。Granger(1998)將主動構式描述為:I or we/one /you(generalized pronoun)+(model)+active verb(of saying /thinking)+that-clause,例如:I maintain/claim that…;被動構式描述為:it+(model)+passive verb(of saying/thinking)+that-clause,例如:it can be claimed/assumed that…[3]。筆者將兩組中主動與被動構式進行統計與比較,見下圖:
表3高低兩組中主動與被動構式的使用比例
從表3 可以看出,AB兩組在主動構式使用比例懸殊要大于被動構式的使用比例懸殊,這表明水平較低的這一組過度使用了主動構式。例如:A 組受試在陳述語篇目的時大都使用了如It is(well)known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it is believed/thought/said that等一些被動詞塊:而B 組則大量使用了與之對應的主動構式詞塊,如Everyone knows that, We all know that, we/you(may)think that, people can say that, I should say that, I believe/think that等一些主動構式。Nattinger &DeCarrico指出主動構式多出現在口語及非正式書面語表達中,而被動構式則是正式文體的標志性詞塊。那么,B組的這些詞塊體現口語化的特征,則使書面語表達不夠地道;而A組趨向于使用符合正式文體的書面語詞塊,表達更為地道。這種情形恰恰符合文秋芳等人試驗的結果[9],即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呈逐漸弱化的趨勢。一方面說明寫作水平較低的學生缺乏語體意識。
四、結 論
1.經過高低兩組組內比較分析,A B兩組內詞塊使用比例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句子構造成分〉限制性結構短語〉聚合詞〉慣用表達形式。四種類型詞塊不同程度的離散性(即可變成分)以及非連續性導致不同的生成性,進而會影響它們在作文中的使用數量。其中句子構造成分這一類型的詞塊具有很強的句子生成性,為語篇提供框架,組織語篇內容。相比其它三類詞塊,句子構造成分所占分量最重;文體的不同也會影響各類型詞塊的使用數量。本次樣本屬于正式的議論文體,慣用表達形式通常用于口語或非正式文體中,因而它的數量最少。
2.高低兩組組間比較分析后發現,聚合詞,限制性結構短語和句子構造成分在高分組組中所占比例超過在低分組中的比例,這表明水平較高的學習者更能意識到寫作中使用這三類詞塊的重要性;而慣用表達形式在低分組中的比例超過了在高分組的比例,這表明水平較低的學習者語體差異意識較弱。經過對這四種類型的詞塊進行顯著性差異檢驗后得出結論:句子構造成分這一類型的詞塊對英語寫作水平提高的作用最大,接著是限制性結構短語,聚合詞多寡對寫作分數沒有影響。而慣用表達形式的邊緣性差異則表明此類詞塊的數量不完全導致學生在寫作中未取得高分。
3.對高低分兩組詞塊使用與書面表達地道性的關系進行考察后發現,低水平這一組詞塊的錯誤較多,影響表達的準確性和地道性;而高水平這一組的詞塊多數具有規范性,符合本族語表達方式,因此詞塊形式的規范性影響書面表達的地道性;再者,低水平這一組大量使用體現口語化的特征的主動構式詞塊,影響了書面語表達的地道性;而高水平這一組趨向于使用符合正式文體的被動構式詞塊,書面語表達更為地道,因而詞塊使用的語體恰當性影響書面表達的地道性。
根據以上結論,筆者提出應該將詞塊引入中國的英語寫作教學中,開展這四類詞塊的產出性訓練,以便學生更準確地將其儲存在大腦語庫中,確保寫作時所提取詞塊的規范性,提高書面表達的地道性;同時,教師應著重提高學生對于限制性結構短語和句子構造成分的敏感度,強化這兩類詞塊的產出性訓練。另外,詞塊練習要結合適當的語境,使學生明確其恰當的語體,這樣就會減少詞塊的語體錯位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Pawley, A. and F. H. Syder. 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 [A]. In J. C. Richards and R.W. Schmidt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 New York: Longman, 1983.
[2] Peters, A. M. Uni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Teacher Training Publications, 1993.
[4] 沈敏瑜.詞匯法―― 一種新的教學路子[J].外語界,1999(3).
[5] 楊玉晨.英語詞匯的“板塊性”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1999(3).
[6] 刁琳琳.英語本科生詞塊能力調查[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
[7] 丁言仁&戚焱. 詞塊運用與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3).
篇3
眾所周知,初三階段的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在英語復習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零星分布于各單元間的語法知識掌握不牢固,特別是不能夠形成知識網絡,更不能夠比較深刻的了解各知識點間的聯系,這成為了學生學習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通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把思維導圖語法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構建高效英語課堂,最終實現教學效果多贏。
二、理論基礎
思維導圖是盛行于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的一種教學形式。依據大腦思維放射性特點,英國大腦基金會主席、著名教育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發明了“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大腦放射性思維的外部表現,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維工具,是一種將思想圖像化的技巧,也是將知識結構圖像化的過程。它利用色彩、圖畫、代碼和多維度等圖文并茂的形式來增強記憶效果,使人們關注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圖形上。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允許學習者產生無限制的聯想,這使思維過程更具有創造性。這種思維工具能應用于人類所有的日常活動,而且能夠遵循大腦的自然思維方式。
如圖一所示:
關于水果的思維導圖(引自《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
思維導圖自誕生以來,被廣泛地應用于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成功地幫助全世界2.5億人改變了生活,被譽為21世紀全球性的思維工具、管理工具、學習工具。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提出思維導圖到現在,相關的研究已經比較豐富和成熟。在西方國家,思維導圖是中小學教學中很常用的一個方法,有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新加波、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教學機構已經對思維導圖在教育中的應用這一課題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如新加坡開展的“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寫議論文”。但思維導圖在國內的研究不多見,從掌握的資料來看,港臺地區發展較快。在內地,對思維導圖的研究發展還處于介紹和引進階段。
三、應用舉例
如在初三英語教學中,定語從句的教學是一個重點、難點。但由于知識點零散,教學周期長,學生難以形成知識網絡,往往會出現邊學邊忘的現象,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進行完定語從句的教學后,我利用Mindmanager制作了下面的思維導圖,帶領學生根據思維導圖總結回憶所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它們的關系。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理解和記憶變得非常容易,很快掌握了所學知識。
時態教學是初中階段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難點。運用同樣的方法,我讓學生對初中所學時態進行歸納整理,并自己形成思維導圖。老師告訴學生制作思維導圖的步驟。第一,學生們先找出思維導圖的主題是什么(時態)。第二,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時態有哪八種(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在完成時,過去完成時,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將來時,簡稱為現、過、將、完、過完,現進、過進、過將)。第三,要求學生把每種時態要求掌握的基本要素畫出來(概念,時間標志,動詞形式)。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每種時態旁邊造一個句子。
實踐表明,指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在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成就感。另外,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能促使學生認真體會、觀察知識間的關系,甚至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和意識到的各個知識間的關系,從而產生一些具有創新性的理解,達到創新性學習的目的。
四、結論
篇4
【關鍵詞】英語專業八級考試 閱讀理解 內容效度 結構效度
迄今為止,全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以下簡稱專八或TEM-8)是我國用以檢驗高年級英語專業學習者語言行為和語言能力的最重要的英語測試,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專八考試是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 2000版)(以下簡稱《大綱》)要求進行編寫試題,測試的目的是“全面檢查已完成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課程的學生是否達到了《大綱》所規定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標準以及英語專業知識的要求”。作為語言測試,專八考試屬于水平測試的范疇,用以衡量英語學習者掌握語言的總體水平,考試范圍包括《大綱》所規定的聽、讀、寫、譯四個方面的能力以及英語專業知識,試題分為六個部分:聽力理解、閱讀理解、人文知識、改錯、翻譯、寫作。在這六個部分中,閱讀理解是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的題型,涉及到詞匯、語義、句法、修辭,語篇等等方面的知識,在提升專八考試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13年的閱讀理解試題部分為例,結合《大綱》,對專八閱讀理解部分的效度進行研究。
語言測試是檢驗學生語言水平和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為了有效的檢驗出測試者的水平和能力,語言測試的試題要遵循一定的標準。標準的試題應該具有效度、信度、區分行、可行性、反饋作用等。其中效度是衡量語言測試是否標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效度是指測試是否考查了測試的設計者想要考查的內容,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考查了測試者想要考查的內容。根據測試的結構,效度可以分為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其中內部效度又包括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外部效度包括共時效度和預測效度。在多種效度中,本文從兩種主要的類別即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的角度對專八考試中閱讀理解部分進行效度研究。
一、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是衡量一個測試效度高低的重要指標,是指測試是否考查了測試大綱所要考查的內容,測試者是否完成了大綱規定的語言行為以及測試者是否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專八閱讀理解部分,體裁多樣、題材廣泛,主要考查測試者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相關閱讀技巧和閱讀策略的程度。該部分包括四篇文章,20道客觀題,其中每篇文章后各有4~5道多項選擇題。《大綱》中要求測試者“能理解所讀材料的主旨大意,分辨出其中的事實和細節;能理解字面意義和隱含意義;能根據所讀材料進行判斷和推理;能分析所讀材料的思想觀點、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修辭手法”,因此在完成閱讀理解理解部分的試題時,測試者不僅要具備語言學方面的知識,還要具備邏輯推理和判斷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專八閱讀在整個測試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內容效度的實現對整個測試內容效度的實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2013年專八閱讀理解部分為例,并結合《大綱》對其測試的內容進行分析。主要從文章的選材、長度和閱讀速度等方面來研究閱讀部分的內容效度。
1.選材。
2013年專八閱讀理解部分閱讀材料的體裁和題材
由上圖表可以看出,2013年的專八閱讀部分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選材比較具有代表性,涵蓋比較廣。并且選材與考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基本符合《大綱》對于閱讀理解部分選材的要求。
2.長度和閱讀速度。長度以單詞的數量來衡量。考生在完成該部分的試題時,不僅要閱讀文章還要閱讀問題的題干和選項,所以在統計文章的字數時,要包括文章本身的字數以及文章后題干和選項的字數總和。
《大綱》中規定,專八閱讀材料約含3000個單詞,并需在30分鐘內完成該部分的測試。2013年的專八考試中,閱讀理解文章本身的字數加上題干和選項的總字數在3700個單詞左右,閱讀速度為123字/分,從閱讀材料的篇幅和閱讀速度方面符合了考試大綱的要求。
根據以上對于2013年閱讀理解部分的研究,可以看出專八考試閱讀材料體裁多樣,題材新穎廣泛,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英文文章,以此積累詞匯,擴大知識面,以便在完成專八閱讀部分時能夠應對自如。同時,也說明了專八閱讀部分試題在體裁和題材方面選擇符合考綱要求。此外,根據對于2013年專八閱讀材料的篇幅以及對于考生閱讀速度的要求兩個方面的統計研究,證明了專八閱讀的這兩個方面也是符合大綱要求的。綜上,專八閱讀理解部分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閱讀材料符合考試大綱要求,且能夠考查大綱所要考查的內容,在提升專八考試整體的內容效度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結構效度
結構效度又稱觀念效度或構念效度,指的是測試的設計者通過相關的語言理論進行設計和測試語言特征的能力。為了測試出應試者的語言能力,測試設計者應該明確測試目標和測試目的,以此提升測試的有效性。在設計具體的測試試題之前,測試設計者應該用準確恰當的方式闡明測試所要測量應試者的哪些語言能力,并說明依據這些語言能力要設計的測試形式和考試任務。
《大綱》中規定專八考試閱讀理解部分的測試目的為“測試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有關信息的能力,考核學生掌握相關閱讀策略和技巧的程度”。專八閱讀理解部分所要測試的這一語言能力既包括詞匯和字面理解能力,又包括理解、推理和判斷等邏輯思維能力。在實際的試題設計中,專八閱讀大體上包括主旨大意題、事實細節題、文章體裁題、觀點態度題以及推理判斷題等題型。這些題型的綜合運用能夠有效地測試出應試者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20道題型豐富的閱讀試題,也要求應試者熟練掌握略讀、尋讀等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本文通過分析2013年專八閱讀理解部分試題類型的進一步研究專八閱讀理解的結構效度。
2013年專八閱讀理解部分試題類型及個數:5道事實細節題、9道推理判斷題、1道觀點態度題、1道主旨大意題以及4道語義理解題。由此可以看出專八閱讀理解部分的試題題型豐富,不僅保證了對不同層次理解能力的綜合檢測,也根據考生層次確定了不同層次的題目的比重差異。這樣的題型設計符合《大綱》的測試要求,要求考生根據不同的題型調整自己的閱讀速度,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和技巧,同時也說明了專八閱讀理解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
三、結語
本文結合《大綱》,通過對2013年專八考試閱讀理解部分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該年度的試題基本符合考試大綱的要求,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能夠測試出高年級英語專業學生的相關的語言能力和語言水平。但是作為中國英語專業最高級別的語言測試,專八閱讀理解的試題類型單一,僅設置多項選擇題,所以在試題類型的設計上還有一定的改進空間。例如,可以增加判斷題、簡答題以及匹配題等等。此外,專八閱讀鮮少選擇諸如廣告、圖表和說明書等類型的語篇,多為議論文、說明文和記敘文,所以在材料體裁的選擇上,可以融入更多更豐富的語篇類型,從更多角度和方面考查考生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修訂小組.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2004年新版)[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篇5
1三維地質建模的意義
我們知道,工程勘察設計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各類圖件,所以又有圖紙是工程師的語言的尊稱。工程圖紙的繪制早已計算機化,這不用多說了。唯一要多羅嗦的是我們一般地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就直接當成計算機制圖來理解,并且直呼CAD制圖,這稍微狹隘了一些,但既然已經成為了習慣約定,我們這里所提及的CAD制圖就暫且理解為狹義CAD。
在傳統的工程勘察內業整理工作中,地質制圖花去了地質師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因此CAD在工程勘察中的應用成為工程勘察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這是毋庸置疑的。國內工程地質計算機制圖也已經走過了二十余年的探索和應用歷程,現在誰要是還不能應用計算機繪制地質圖件,那是找不到飯碗的,可見計算機地質制圖的普及和應用程度也已經達到或者說早已達到了生產應用的水平。本次會議的代表和廠商,關于CAD技術的發言占了較大比例。
關于工程地質計算機制圖,我們甚至可以說,凡是思考過此類問題的地質師,最后都會不約而同地走到三維制圖這樣的思路上來。為什么會如此的殊途同歸,我想主要有兩點,一是主觀為自己,二是客觀為他人。為自己簡化繁鎖的制圖過程,建立了三維地質模型,其他切制剖面圖平截圖的事情就可以隨心所欲了!為他人主要是指地質圖件在提供給其他專業使用的過程中,在表達上難以讓非地質專業的技術人員理解,特別是一些地質結構面的空間組合關系,有時我們自己都不一定能分析透徹,雖然可以用類似于赤平投影這樣的工具來表達,但仍然并不直觀,一些影響到工程建筑物的布置和穩定的地質缺陷體,很難在二維圖上真實地反映出來。顯然,計算機三維地質建模是地質、設計、施工等專業都迫切需要的,也是工程科研所需要的,在進行工程三維穩定分析計算時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2三維軟件的發展與應用簡述
2.1CAD技術的四次革命
被稱為四次CAD技術革命的驅動器實際上就是三維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方案的形成。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三維CAD系統的雛形;20世紀70年代,法國人提出了貝賽爾算法,使得在用計算機處理曲線及曲面問題時變得可以操作;法國達索(Dassault)公司推出了著名的三維曲面造型系統CATIA,導致了第一次CAD技術革命。CATIA被稱為貴族化的曲面造型系統,據有關資料介紹,當時在國內租用一套CATIA的年租金需15~20萬美元。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國SDRC公司在當時星球大戰計劃的背景下,由美國國家航空及宇航局(NASA)支持,在CAD技術方面進行了許多開拓性研究,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基于實體造型技術的大型CAD/CAE軟件──I-DEAS。由于實體造型技術能夠精確表達機械零件的全部屬性,在理論上有助于統一CAD、CAE、CAM的模型表達,給設計帶來了驚人的方便性,因而被稱之為CAD發展史上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CAD發展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是1986年美國參數技術公司PTC(ParametricTechnologyCorp.)推出的Pro/Engineer參數化軟件,又稱為參數化造形設計,第一次實現了尺寸驅動零件設計修改。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參數化技術更為成熟,幾乎成為CAD業界的標準。PTC先行擠占低端的AutoCAD市場,繼而進入高端CAD市場,與CATIA、I-DEAS、CV、UG等群雄逐鹿,并在CAD市場份額排名上已名列前茅。
由于參數化技術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全尺寸約束的設計思路干擾和制約了設計者創造力及想象力的發揮,為此,美國SDRC公司于1993年推出了全新體系結構的I-DEASMasterSeries軟件,提出了更為先進的實體造型技術---變量化技術,又稱變量化造型設計,從而驅動了CAD技術發展的第四次革命。
2.2國產CAD系統的雄起
國內著名自主產權的CAXA系統,當前的宣傳口號為“創新設計”,同樣聲稱代表了CAD技術發展的第四次革命。該系統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發,經過十多年持續不斷的投入和市場實踐,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點支助,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2002年科技部在863計劃重中之重的“三維CAD系統”項目上采用了全新的研發和產業化機制,由CAXA牽頭,組織清華英泰、江蘇數字化設計制造中心、浙江大學、武漢開目、武漢天喻、陜西省CAD中心(西工大)和上海宏正等國內8家CAD廠商聯合承擔,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多家合作、廣泛參與的“中國制造業信息化CAD產業技術聯盟”。CAXA突出了以創新設計取代參數化設計,讓設計者從三維空間直接進行產品構思和創意。CAXA已成功銷售正版軟件超過10萬套(其中3D軟件超過1萬5千套,CAM軟件超過1萬2千套),正在航空、航天、核工業、船舶、石油、化工、汽車、鐵路、電力、電子、家電、通信等眾多制造行業中被廣泛應用(請讀者注意:這里已經聲明了“制造行業”,其他工程行業好象還是AuotCAD一統天下),在國內CAD/CAX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被指定為國家制造業信息化三維CAD認證培訓的應用平臺之一。
2.3在中國CAD領域的AutoCAD和MicroStation
美國Autodesk公司1982年推出AutoCAD,很快進入中國市埸,又很快在國內CAD領域占據了具有類似于Windows操作系統一樣的統治地位。早期的AutoCAD沒有三維功能,直到1990年推出AutoCADR11版之后,提供了AME模塊來實現積木式立體繪圖,才使得三維制圖成為可能。AutoCADR13以后的版本,不再以AME模塊形式而是直接在AutoCAD中提供三維功能。到了AutoCAD2000,新提供了三維動態旋轉功能,在用戶指定的自由方式下連續旋轉三維實體,增強了三維可視化效果。AutoCAD的三維功能經過十多年來的不斷版本升級,最新的AutoCAD2005(2005年5月起,網上已經有了AutoCAD2006的下載版)在三維制圖功能方面已經達到了較高水準,可以實現復雜實體三維建模的要求。
美國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是市場上僅次于AutoCAD的大型CAD系統。MicroStation的三維功能較AutoCAD的三維功能更為強大,并且還在AutoCAD三維功能之初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可以代表當時三維建模的先進水平。而MicroStation在市場上的命運,很有點類似于IBM優秀操作系統OS/2,當年OS/2比Windows先進穩定,但卻在市場運作上很快就被微軟打敗;MicroStation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遠遠低于AutoCAD,以至于在國內CAD應用領域熟悉的人不多,使用的人更少。
國內為了打破AutoCAD一統天下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于2003年12月5日由中國勘測設計協會向全國各行各業的勘測設計協會發了一個推薦函:中設協字(2003)第53號“關于在勘測設計行業推薦使用MicroStationPowerCAD軟件的通知”,團購價300/套。此舉措在國內工程勘測設計行業產生了一定影響,這兩年MicroStation的用戶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2.4其他三維軟件
1996年在北京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科學展覽會上,美國、法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的一些優秀的三維地質建模軟件紛紛亮相(我們已經在一些文章中向讀者作過介紹)。此類軟件當時和后來在國內石油勘探系統用得較多,效果很好。此類軟件由于系統龐大,要求計算機性能很高,對用戶的使用水平要求也很高,在除了石油勘探系統之外的其他勘測行業很少引進。另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恐怕還是此類軟件價格昂貴,一般性土建工程勘察沒有必要,就是較為復雜的水庫大壩工程地質勘察也不一定消受得起。而石油勘探則完全不一樣,打一口石油鉆井的費用數千萬元,用高檔計算機輔以高水平的三維分析軟件以確定鉆井井位,則是很有必要的。
國內外還有一些GIS系統,也提供不同需求層次的三維功能。國內工程地質界早有人自編三維建模軟件,也有能解決一般性實體建模問題的,但都尚未能形成氣候,真正用于工程實際三維實體建模的實例尚不多見。一些宣稱三維應用的實例多為地形模型,實際上是一張地形表皮而不是地質實體,也就是動畫一下使平面地形圖站立起來看上去易于理解而已。
2.5三維軟件行業應用的傾向性
總觀以上所列三維軟件系統,可以明顯地看出行業應用的傾向性。CATIA、I-DEAS、CV、UG和國產CAXA等系統,主要支持者和用戶群在宇航、飛機、汽車、機械等制造業;三維地質建模軟件多用于石油勘探業。這些行業的經濟實力最雄厚,支持力度最大,研發力量最強,應用水平很高。AutoCAD和MicroStation均屬于成功市場化的通用CAD系統,其用戶主要在工民建、水利水電、能源交通、港航等工程勘測設計行業,其支持力度也主要是這些行業的龐大用戶群。
以上我們對三維軟件進行行業應用劃分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制造業用AutoCAD,土建用CAXA也是常見的,就像客車也可以裝貨貨車也在載人一樣。
2.6CAD軟件的二次開發
一般較為成熟的有一定市場的CAD平臺,都要為用戶提供二次開發工具(編程語言、與其他語言的接口等)。AutoCAD提供了LISP、ObjectARX、VBA;MicroStation提供了MicroStationBasic和VBA;CAXA用C++開發,很自然地提供了與C++和VC++的接口。另外,各CAD廠商之間對圖形文件格式、數據交換標準等技術問題,有些不成文的默契或轉換工具,誰的市場份額最大誰就具有最大的發言權,誰就有可能成為事實標準。例如AutoCAD的DWG文件格式,MicroStation、CAXA等CAD系統都能與此兼容。
由于行業應用各具特色,許多用戶都要在選定的CAD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國內許多行業CAD應用軟件提供商也多為二次開發的應用系統。例如國內名氣較大的理正軟件研究院所提供的工程勘察CAD系統、水利水電行業的許多勘測設計CAD系統,都是基于AutoCAD的二次開發。當然,高手用戶也有根本不用二次開發軟件的,直接就在AutoCAD、MicroStation等CAD平臺上完成自己的設計和制圖任務。
3三維地質建模的新思路
三維地質建模有難度,也存在一些誤區。走出誤區需要新思路。
3.1三維地質建模的誤區
工程地質界對于三維地質建模的追求已經許多年了,早在非窗口化非圖形化的DOS時代,國內就有許多人探索過。由于當年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功能的局限性,這樣的探索是有意義的但卻注定了沒有多少實際效果,因此也就一直達不到工程實用的水準。我們在追求三維地質建模的過程中也曾經存在過一些誤區,例如早先我們有些貪大求全,總希望將一個樞紐工程區(例如壩址區)的三維地質體全部搬到計算機上,這樣的誤區實際上導致了三維地質建模走進了死胡同!對于構造不發育地質條件簡單地區,問題不大且早就有人這樣做了(例如建于土質地基上的火電站、近于水平地層的一些工程)。而對于存在較為復雜的褶皺構造、斷裂構造、侵入體等地質條件區,就顯得相當困難。原因在于建模的范圍太大,所需要的地質信息量太大,計算機的性能有限,軟件處理功能不夠,當然還有若干其他技術和非技術的原因,一直困繞著三維地質建模的工程應用。
3.2走出三維地質建模的誤區
探索多年卻走不出誤區,這不但是探索者的困惑,也是行業發展和專業應用的尷尬。由于地質三維問題意義重大難度也大,一些難以用數學模型來準確表述的空間非規則的面、多個非規則面在空間的組合與切割關系以及它們所組成的空間實體的計算機描述,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探索者的興趣和志向,時不時地,我們還可以從不同的消息面上了解到聲稱解決了地質三維建模問題的夸張性廣告詞式的報導或自我介紹,甚至還有高校或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上門宣傳自己對三維建模問題的解決方案。這里,筆者暫時放棄對眾多三維愛好者和探索者們研究成就的深入報導,而轉向對以應用為先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為重的解決方案的評述,看看是不是可以走出地質三維建模的誤區。
在本次勘察信息化壇上,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徐春才高工向會議展示了近年來他們在AutoCAD平臺上實現三維地質建模的最新成果,立即吸引了代表們的眼球,被筆者稱為本次論壇上的CAD技術亮點之一。
徐春才的探索是務實的。首先他對工程界最為流行的AutoCAD的三維功能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界定了充分利用AutoCAD本身提供的三維功能去實現三維地質建模的基本思路;其次是選用合適的編程語言開發出一些AutoCAD并不具備的三維地質建模輔助工具,以實現建模意圖。
徐工更為可取的務實思路是根據工程需要去考慮做“局部”模型還是建“整體”模型。例如地下洞室區的地質體,是最為令地質師和設計師都很頭疼的地下空間,做出這一工程區域的三維地質實體模型,最需要表達的是巖性(地質勘察的首要任務)、各主要地質結構面的空間組合(通過地表測繪、探硐和鉆孔等勘探手段可以勘察到一定精度)、建筑物與地質實體之間的空間關系等。實現了這樣的實體模型,可以說基本上就已經大功告成了(圖1)。其他諸如組合塊體分析、穩定計算、地應力方位、建筑物空間位置根據地質條件的調整、地質缺陷的加固處理、實體的任意旋轉與任意剖視等等,都將在此模型基礎上獲得有效解決。又如對于某一塊需要深入研究的邊坡、壩基等,都可以做出“局部”三維地質模型以滿足工程需要。而需要做整體的地方,例如水庫庫區做出一個三維的庫盆,將大壩實體(確定性問題做起來很容易)放上去之后,根據水位的升降來計算庫容量,或計算開挖體積等等。這種“整體”只需具有三維的地表特征屬性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把壩址區主要構造等條件放上去,就可以基本滿足全工程區的一般性切圖的需要(圖2)。更進一步地,如果地質資料足夠,工程需要,按照以上思路在AutoCAD平臺上構建出壩址區整體三維地質模型,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
3.2三維地質建模新思路是可行的
(1)軟件平臺的可行性
徐工在AutoCAD平臺上成功地實現了三維地質建模,說明現有流行CAD平臺均是可行的。如果還有人在MicroStation、CAXA等CAD平臺上進一步探索,筆者相信同樣可以成功。此類CAD平臺雖然沒有直接提供構建三維地質模型工具,但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構建各類曲面和實體的功能,巧妙地應用這些功能的有效組合,輔以其他編程語言開發出特殊問題的解決工具,成功就在眼前。
(2)工程需求的可行性
三維地質建模一定要根據工程需求來構建。一般來說,那些短平快的中小工程,幾張二維地質圖足以滿足需要,當然沒有必要去建三維地質模型。還有一些簡單工程,例如一段堤防、渠道、中小規模的閘涵等,也沒有建模必要。真正需要構建三維地質模型的是一些大型樞紐工程的大壩區、高邊坡區和洞室區等,可以按照工程需求分局部和整體、急用先建、先粗后細的原則來考慮。工程需求并非貪大求全,只須滿足要求即可。
(3)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在成熟的軟件平臺上做自己想做的事,其技術路線不存在根本性問題。三維軟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業已相當成熟。我們需要提倡的是像徐工那樣的務實精神,消化現有軟件功能,擴展應用領域,走務實技術路線。
(4)技術力量的可行性
生產第一線的地質師不會用計算機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不過要求地質師們都達到徐工那樣的水平又是不現實的。客觀地說,通過不斷學習和應用實踐,將涌現出高水平的地質計算機應用人才,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工程勘測設計的技術力量。
4國內自主產權的勘察CAD
在本次勘察信息化論壇上,深圳市勘察研究院介紹了他們開發的自主產權的“勘察e”數字化勘察信息處理軟件(以下簡稱:“勘察e”),同樣吸引了眾多專家代表們的強烈關注,被筆者稱之為又一個CAD技術亮點。
“勘察e”具有CAD功能(其他信息管理等功能本文不議),不基于任何其他CAD平臺,因此我們又稱其為自主產權勘察CAD。熟悉CAD的朋友們都知道二次開發,本文前已贅述。我們也都知道,各行各業都在用的AutoCAD,一套正版本要價一萬元以上(還是在其他CAD擠壓降價后),雖然正版化已經叫了多年,但用非正版AutoCAD的還是大有人在。近年來媒體報導勘測設計單位被Autodesk公司聘請的偵探查盜版害得好苦,動不動罰款上百萬元。國內AutoCAD的商也公開或非公開地四處安置舉報人員,搞得某些用戶們真不敢掉以輕心。如果有自主產權價廉物美的勘察CAD軟件,勘察單位是愿意接受的。想想看,我們使用中的許多基于AutoCAD上進行二次開發的軟件系統,一旦離開了AutoCAD平臺就等于廢物!因此早有專家擔憂,我們的信息化一是被掛在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戰車上,二是被AutoCAD牽著鼻子,如果有一天微軟戰車拋錨Autodesk公司翻臉,我們的信息化就將全線崩潰化!不知道這是不是危言聳聽!
在本次會議期間,筆者與“勘察e”的開發者蔣鵬博士初步交流,深受這些有識青年創新勇氣的感染。“勘察e”的CAD功能在其技術含量和輔助設計方面還不能與AutoCAD等流行CAD平臺相提并論,但他們關于勘察方面的專用功能卻是可以基本滿足專業應用要求的,其中一些關于專業用戶可以靈活定制的功能,流行的權威CAD并不具備。另外,該系統也作了一些簡單三維的研究,例如輸出地層透視圖,進行地層層面及鉆孔柱狀圖的迭加、動態顯示等。“勘察e”系統的圖形文件與AutoCAD兼容。系統用C++開發,自然提供C++、VC++技術接口,你也可以在此基礎進行自己喜歡的二次開發。
“勘察e”是個新生兒,技術上尚不如人,但卻有特色,有發展前景,因此筆者看好這樣的未來亮點。其實,工程勘察在使用AutoCAD、Microstation等通用CAD軟件時,有許多的功能我們或許永遠也不會用上,就像我們在使用最常用的Word、Excell等軟件時,不同的用戶側重于自己使用的那一部分,誰也不會去折騰與自己應用無關的功能。既然如此,工程勘察CAD完全可以也完全應該根據自己專業的需求,開發出滿足專業應用的CAD系統。只要按照軟件開發的兼容性要求,在文件格式、數據格式、軟件接口等等方面做好與其他CAD平臺的信息可交換性,也應該是大有前途的。
5結語
CAD技術經過數十年來的發展,目前在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具有強大用戶群的AutoCAD、CAXA和Microstation等系統,幾乎歷經千錘百練,功能強大,技術成熟,開發實力雄厚,是CAD軟件的龍頭老大。在這些平臺基礎上進行專業特色需求的二次開發,是許多CAD軟件廠商的無奈選擇,也是許多用戶的無奈選擇。既然如此,認真消化和用好這些流行系統,完全可以解決工程界最為復雜的三維地質建模問題。
“勘察e”一類的自主產權專用系統是有前途的。如果國內CAD軟件都只在別人基礎上作二次開發,一棵樹上吊死是十分危險的!但大家都來做“勘察e”則又大有重復開發的嫌疑。可取的是大家互相支持團結起來共同開發“勘察e”,也許就能走出重復開發的誤區。這里最大的支持應該是用戶,而用戶也需要行業引導。當然如果有類似于CAXA這樣的高校和國家的支持,“勘察e”也可以成為勘察行業的龍頭老大。
參考文獻:
[1]陳文賢,吳志銘編著.AutoCADAME立體繪圖高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2]尚鳳武主編.CAXA創新三維CAD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3]于鵬,等.CAXA實體設計XP—建筑三維CAD標準案例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4]楊滔,路遙,范云等編著.中文版AutoCAD2004.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年10月.
[5]CAD技術發展歷程概覽.
[6]陳伯雄.對CAD技術的看法.
[]孫家廣.廣義CAD技術發展歷程.
[7]韋港.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展出的計算機三維地質模型軟件.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1997年第2期.
[8]韋港,任鳴春.CAD應用軟件的新動向.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1997年第3期總第6期.
[9]韋港.三維實體地質模型在計算機上的實現.水力發電,1996年第4期.
[10]韋港.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六大課題.計算機世界報,2000年1月24日.
[11]曾錢幫等.地形三維可視化在川藏公路典型路段中的應用.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2004年第4期總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