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小兒辯日范文
時間:2023-04-04 06:0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倆小兒辯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辯斗 一作:辯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2、翻譯: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篇2
有一天,孔子閑來無事,便出去游玩。走著走著,他看見有兩個孩子在爭吵,眼看要打起來的樣子。孔子趕緊上前勸架。
兩個孩子看是孔子來勸架,就爭著給孔子告狀。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最近,而中午的時候離我們最遠。”
“為什么呢?”孔子問。
“你看呀!早晨太陽剛出來時像一個車蓋那么大,中午時就只有一個盤子大小了,這不就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有道理”,孔子轉過身問另一個孩子,“你說呢。”
“我認為,早晨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遠,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因為早晨我們很冷,而到了中午卻感覺很熱。我說的有道理嗎?
篇3
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此處念“智”)乎?”
兩小兒辯日詞語解釋
(1)游:游學,游歷。
(2)辯斗:辯論,爭論。
(3)故:原因,緣故。
(4)以:以為,認為。
(5)去:離。
(6)日中:中午。
(7)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8)及:到了。
(9)則:就。
(10)盤盂:過去吃飯的碗,盤子。盤:圓的盤子,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1)為:是。
(12)滄滄涼涼:清涼而略帶寒意。
(13)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4)決:裁決,判斷。
(15)孰:誰,哪個。
(16)汝:你。
兩小兒辯日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兩小兒辯日辯日啟示
.宇宙無限大,知識無限多,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
.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多聽聽身邊孩子們的聲音,也許能有所長進。
.知識是不分年齡,不分界限的。
我們在平常闡明自己道理時也該像兩小兒一樣有根有據,用道理說明問題。
兩小兒辯日中心思想
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篇4
一個小孩在頭頭是道的對孔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些。”他指了指另一個小孩說:“他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請孔大圣人明鑒。”
另一個小孩突然開口:“我的原因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非常清涼,而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前一個小孩反駁道:“孔圣人請不要亂聽別人的讒言,請問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的蓋子一樣大,而中午的時候卻像一個盤子一樣大嗎?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卻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篇5
師:今天我們用“讀”這種方法來學習《兩小兒辯日》。(板書“讀”字)請全班同學先齊讀課文。(全班第一次齊讀課文。學生有些字音出錯,多媒體顯示第一部分:識文)師:好像在一些字的讀音上我們發生了歧義,在初讀文言文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字音問題,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幾個字。(多媒體顯示文中幾個重要的字,學生讀,教師指導)師:請齊讀字詞兩遍!(學生齊讀字詞兩遍)師:請同學們在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全班第二次齊讀課文)師:請同學仔細觀察課文,文中除了逗號、句號外,還有幾個特殊符號,你找到了嗎?生1:有引號。師:引號在這里的作用是?生1:引用別人說的話。師: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注意所引用的人的身份。生2:還有嘆號和問號。師:很好!問句有好幾種,疑問、設問、反問,在這里的問句屬于哪一種?生2:反問!師:你覺得該怎樣讀這句?生2:這是小孩子說的,所以要讀出小孩子的感覺,還要有強烈的反問語氣。師:那請你為我們示范一下!生2:(不好意思)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師:反問的語氣還不夠,再加強一些!生2:(聲音大些)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師:很好!有感嘆號的這句應讀出什么樣的情感?生3:應該是有些得意,因為他覺得他把孔子都難住了!師:你的思維真的很活躍!值得表揚!齊讀這句兩遍。請全班同學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次齊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一定的語氣。(全班第三次齊讀課文)
二、二讀說文
師:我們把讀的難度加大,聽說過同步翻譯機嗎?同桌之問玩個游戲,一人有感情地讀文章,一人口頭翻譯這句話,看誰讀得好,譯得好,給你們一點時間準備,我們一會采用開火車的方式來讀。(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師:時間到,我們從這組同學開始吧!(隨即抽取學生)生1: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生2:孔子去東邊游玩,看見兩個小孩子辯論太陽,問他們辯論的原因。師:你們為大家開了個好頭啊!我想問一下,孔子是去游玩嗎?生:不是!是游歷!師:對了!中國古代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孔子的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游學。兩個小孩在辯論太陽的什么?生:太陽什么時候離人遠,什么時候離人近。師:把這兩點加上,剛才的翻譯就更完美了。生3: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生4: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到中午時距離人遠。生5: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生6: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遠,而中午時距離人近。師:同學們注意,這位同學在翻譯時將文章省略的部分也翻了出來,非常好!生7: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生8: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大得像車蓋,等到中午小得像盤子,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師:遠的怎么樣小?同學們把這句翻譯再完善一下。生:看上去!師:真棒!補充正確!生9: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生10: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清涼而略帶寒意,等到中午就像把手放進熱水里,這不是近的……感覺熱而遠的感覺涼嗎?師:反應很靈敏,居然加了“感覺”兩個字,很好。生11: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生12:孔子不能夠決斷。兩個小孩笑道:“誰說你智慧多呢?”師:太棒了!同學們學習文言文的力量太強大了!給自己一點掌聲!還有沒有同學對文意有疑問?翻譯文言文,要學會借用書下注釋,并調動以前所學的知識,這會讓我們的翻譯更加輕松。比如“去”字,古今異義,過去我們學習它要翻譯為“離開”,本文要翻譯為“距離”。讓我們在了解文意的基礎上齊讀課文。(全班第四次齊讀課文)
三、三讀辯斗
師:同學們讀得越來越好了,請問這篇文章在講什么?生1:兩個小孩子在辯論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師:很好。我們又如何讓我們的讀中體現辯的特點呢?我們來換種方式學課文,回到2500年前,體會下兩小兒激烈的辯斗場面。首先要明確他們各自辯論的觀點和理由。為了方便區分,給他們取名為甲乙。請同學告訴我:甲乙兒的觀點是什么?他們的理由又是什么?生2:甲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生3:乙兒的觀點是: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師:你能不能把乙兒的觀點模式變得和甲兒一樣呢?生3:可以。一兒曰:我以日初出時去人遠,而日中時近也。師:真好!謝謝!文言文語感不錯。在甲乙兩兒的對話中,有兩組關鍵詞是整場辯斗的核心,誰找到了?生:(齊聲)車蓋和盤盂,滄滄涼涼和探湯。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組詞,有什么共同特點?生4:它們都是反義詞。車蓋是從大小上對比,探湯是從冷熱上對比。師:不錯。再看,這兩組詞又分別從什么角度來描寫太陽?誰來說說?生5:我知道了老師!一個是從視覺角度描寫太陽,一個是從觸覺角度描寫太陽。師:太好了!謝謝你們的回答!男生注意聽老師的問題:甲兒的觀點是……他站在視覺的角度提出理由……女生注意聽老師的問題:乙兒的觀點是……他站在觸覺的角度提出理由……(學生齊聲同答,此問題重復兩遍)師:思路還算清晰,但沒有斗起來啊!老師為你們提點要求:是斗不是打;是斗不能笑,要嚴肅堅持自己的觀點;加入動作、口語,擴充斗的內容。推薦你們班思維最敏捷的男生女生來斗一斗!(生推薦兩位學生,分別充當甲乙兒辯斗)
男生:嗯(撓頭)……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女生:……我以日初出時去人遠,而日中時近也。男生: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聽我的,日初出滄滄涼涼,及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男生:我認為,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我認為,日初出滄滄涼涼,及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男生:那好嘛,你說了算。(全班竊笑,掌聲鼓勵)師:不錯不錯。但是斗得還不夠!下面請你們班最有幽默感的同學上來和我斗一斗!是誰?生:我來!師:好!有勇氣!現在我不是老師了!我是小甲!你害怕嗎?害怕就趕快下去吧!你看這么多人看著呢!生:我不怕(大笑),要下你下去,我不下!師:你這個小朋友!今天我定要和你斗個分明啊!來吧!我說小乙老兄啊——(師用手撫摸同學的腦袋,生大笑)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生:(笑)小甲啊,我以日初出時去人遠,而日中時近也。師: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擺擺手,并用手比劃車蓋和盤盂的大小)生:非然也(學生拍拍老師的肩膀,下面學生大笑)。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學生做發抖狀和揮汗狀)師:你說的不對!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加快語速)生:NoNoNo!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也學老師加快語速)師:你胡說!明明就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推拉狀)生:你才胡說!明明就是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手叉腰)師:你少噦嗦!亂講!遠的小近的大!生:你才啰嗦!我沒亂講!明明就是涼的遠熱的近!(拉袖子做打架狀)師:感謝你的精彩演繹!我確實斗不過你啊!氣場很強大!(全班掌聲)全班起立!我們還沒下課呢。全班進行辯斗。左邊是甲兒,右邊是乙兒。注意聽老師的指令,并反復體會文章的核心句。甲兒曰,乙兒曰——甲兒堅持曰,乙兒堅持曰——甲兒不服曰,乙兒再次反駁曰——甲兒扯著嗓子曰,乙兒手叉腰曰——甲兒拍著桌子日,乙兒跺著腳曰——甲兒手指乙兒曰,乙兒也手指甲兒曰(全班學生按照教師指令反復誦讀文章核心句,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師:累嗎?生:(大聲)累死了!師:終于結束了一場無休止的辯斗,兩個孩子誰也說服不了誰。為什么?生:因為他們觀察物體的角度不同。師: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看待問題,要多角度思考,才有可能得到較為全面的答案。讓我們帶著這點理性的思考再次齊讀課文。(全班第五次齊讀課文)
四、四讀析人
師:雖然兩小兒并未分出勝負,但他們的優點都落在了我們眼里,兩小兒都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生1:他們都很善于觀察事物,觀察自己周圍的生活。師:很好!你能用一個字總結他們的性格特點嗎?生1:嗯,我覺得應該是“察”。師:很好!還有嗎?生2:我覺得他們都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持之以恒,不會隨便就相信別人的觀點,很認真,不是隨便玩玩的。我覺得可以用“真”字概括。生3:他們還敢笑孔子。師:這種笑應該是得意的笑。笑的背后是什么?生4:他們不輕易相信,哪怕是權威人物!師:敢于挑戰權威!用哪個字總結?生4:我覺得用“勇”吧?或者“真”也行,真性情嘛!師:當兩人爭論不休時?孔子來了。孔子是誰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學問家,至圣啊!他這個有大智慧的人,能決斷嗎?生:(齊聲)不能。師:為何孔子不能決?請同學們仔細思考。生1:因為當時受科學知識的限制,他沒有辦法解釋。師:有道理。但今天我想換個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假設老師是孔子,我站在你們兩個中間,我能否這樣說:嗯,小甲是對的。小乙是錯的。生:(齊聲)不能!師:為什么我不能這樣?我要維護我孔子的名聲啊!生2:不能!因為他這樣騙別人反而會損壞自己的名聲,不能不懂裝懂!師:你說的太對了!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孔子不是不能決,而是不愿決。不能亂決,不可違心決。對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我們不可以亂說,從這點來看你們覺得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生3:很真實的人,實事求是的人。師:如果讓你用《(論語)十則》里的一句話來表達此時的觀點,你會說——。生:(齊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師:如果讓我用一個字去概括孔子的精神品質,我會用“真”字。(板書真字)
同學們,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要學會抓住文章中刻畫人物的關鍵字句,比如“笑”字,“問”字,“游”字等,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分析更加有理有據。讓我們帶著對人物的理解再讀課文。(全班第六次齊讀課文)
五、五讀啟智
師:最后,讓我們看看這節課都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多媒體顯示讀一真一智幾個字)通過這節課,我們初步掌握了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在讀中賞,在讀中悟,在讀中析;讀是一種手段、一種基礎,促進我們更好地學習。同時,我們也要學習一種精神品質——真,既是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對待問題的認真,也是孔子的真實與真誠,同時更是我們的真讀書、真做人。這些都是智慧!請大家看“智”這個字,是由知和日組成的,就是告訴我們,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所學,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所知,這樣,才能最終開啟智慧的大門!請大家帶著這點智最后齊讀課文!(全班第七次齊讀課文)
執教感言:1.設計理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談到自己的教學理想時說:“要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少教多學”教學理念的重點:善用教學方法,把教師從盲目重復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同時解放孩子的身心,使其快樂健康地成長。因此語文教學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作為基點,學習就成了一種令人厭惡的任務。在這樣一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大膽設計了這節課,目的就是放下文言文的坐而論道,采用多種形式,包括游戲的方式對文本進行閱讀,真正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與智慧,從而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
2.教學思路。在教學設計之初,我吸取了余映潮老師閱讀教學中的“板塊教學模式”,并借鑒了國內多位知名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結合誦讀欣賞教學的特點,經學校備課組反復琢磨,將整堂課分為五個環節。
一讀識文,用集體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二讀說文,分角色朗讀,開火車朗讀,一人朗讀,一人口澤;三讀辯理,同桌互辯,男女生競賽辯斗,師生辯斗,大組之間辯論讀書;四讀析人,在集體朗讀和默讀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同學分析人物形象,找出人物描寫的詞句;五讀啟智,集體朗讀,分析文中的智慧火花;最后誦讀,全班齊聲背讀課文。我圍繞“讀”,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對課文反復朗讀,在讀中悟、讀中賞、讀中析、讀中誦。讓孩子在多次不同形式的讀的過程中完成文言文字音、詞意、句意的理解;隨詹通過朗讀,啟發學生尋找文章中存在的反義關系和觀察角度,從而達到分析文章的目的:并加入辯斗環節,以游戲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達到理解誦讀的目的;在析人的部分,讓學生自己總結人物角色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最后教師歸納學習方法——讀,精神品質——真,通過讀的方法,體會“真讀書,真做人”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訴同學除了要學習知識,更要增長智慧,并在最后的讀書聲中完成教學。文言文教學應講究多誦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先完成最基礎的自學,然后在老師有梯度的問題中,逐漸提升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少教多學。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課堂能多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和人文性的教育,而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教授。
篇6
孔子到東方游學,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子在爭論,就走上前去問道:你們為什么爭論呢?
一個小孩說:我覺得太陽剛出來時離人比較近,到了中午,太陽離人就遠了。
另一個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說:我覺得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到了中午,太陽離人就近了。
孔子很有興趣地問道:你們能說說自己的理由嗎?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好像車的蓋篷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一個盤子那么大了。這不是說明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近的時候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使人感到還有些涼涼的;到了中午,就熱得像泡湯一樣,這不是說明遠的時候感覺涼、近的時候感覺熱嗎?
孔子聽了他們的話,一時也判斷不出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很豐富呢?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兩個小孩是在憑著直覺或感覺去討論大自然的問題。人們往往認為,直覺或感覺是真實的,具有普遍性。一個人遠遠地觀看某個物體,越遠看著越小,反之,越近看著越大;同樣,一個人距離火源越近感覺越熱,反之,距離火源越遠感覺熱度越低。這就是認識上的直覺和感覺。直覺和感覺在人的視、聽、嗅、觸等經驗范圍內常常是適用的,超出了這個經驗范圍往往就不靈了。
很顯然,太陽離人遠近的問題,是一個現代天文學才能解答的問題,它遠遠超出了古人的經驗范圍,不是孔子時代能夠解答的。人的認識總是有限的,即使到了今天,人類仍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未知領域。
篇7
富豪兒子“孝”舉驚人,富翁老父被“綁”進精神病院
2007年1月25日。春城昆明暖意融融。下午兩點左右,一輛救護車突然停在某小區的一幢住宅樓下,車上跳下六名男子,為首者穿著白大褂,他們在小區管理員的引導下迅速沖上樓去,摁響了三單元的一家門鈴。
一個午睡被吵醒的老人揉著惺忪的睡眼,剛剛打開大門。六名大漢已蜂擁而入,不由分說地架起老人就要往外走。“你們這是干什么?”老人拼命掙扎著。“立即注射鎮靜劑!”聽到“白大褂”的命令,大漢們一擁而上,將老人死死摁倒在床上。“白大褂”熟練地把一針管藥水注射到老人手臂上,老人頓時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他憤怒而痛苦地閉上了眼睛……
大約半個小時后,救護車停了下來,被抬下車的老人吃力地睜開雙眼,看到了“云南省精神病醫院”幾個大字。他試圖從擔架上滾下來,但沒有成功,老人慌忙問:“你們是什么人?怎么把我送到這里了?”“白大褂”按住老人,皺著眉頭說:“我們是醫生,張雨軒先生是你的兒子吧?是他讓我們接你來這里治療的。你可要好好配合啊!”說完他們還強行搜走了老人隨身攜帶的手機和其他一些物品。天哪,是兒子把我送進精神病院?這不是在做噩夢吧?
這個突然被送進精神病院的老人叫張長禾,今年65歲,是云南省昆明市新興房地產公司董事長,其名下的資產有數千萬元。然而,赫赫有名的張長禾卻一直有個心病:近幾年來,他與大兒子張雨軒的關系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張雨軒出生于1968年。1980年張長禾與前妻離婚后,另外三個子女隨前妻移居香港,而張雨軒則跟著張長禾留在昆明。1982年張長禾與昆明人黃敏娟結婚,于1986年生下小兒子張衛軍。張雨軒總是看繼母不順眼,常為一些生活瑣事與黃敏娟發生爭執。處在夾縫中的張長禾左右為難,便想方設法于1983年把張雨軒也移居到了香港。1990年,張雨軒在香港成立了冠亞公司。當年5月,張雨軒突然回到昆明,說要幫助父親打理公司業務。張長禾當然求之不得,就讓張雨軒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并給予他一定的決策權。
1999年大年三十晚上,張長禾給了張衛軍整整1萬元壓歲錢,而沒有給張雨軒,認為他已過而立之年。那天晚上,張雨軒輾轉反側、唉聲嘆氣,總覺得自己受了莫大委屈。
10月的一天,張雨軒流著眼淚告訴張長禾,說自己的公司資金出現暫時短缺,希望父親能夠幫他渡過難關。雖然極不情愿,但念及骨肉之情,張長禾還是用自己新購的一塊地皮作抵押,從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云南省分行貸款300萬元,并再三叮囑張雨軒要按時歸還。拿到錢后,張雨軒對父親并沒有絲毫感激,反而認為父親對自己過于苛刻。他牢騷滿腹地對別人說:“老爺子有上千萬元的財產,卻偏偏要從銀行貸款!這不是明擺著不把我這個兒子放在心上嗎?”
一天,張雨軒偶然得知黃敏娟是公司的重要股東,這下子他心里開始嘀咕了:為什么父親不分點股份給自己呢?不久,張雨軒又發現家中的房產證登記的是黃敏娟的名字,他對父親和繼母的反感和懷疑更強烈了。思前想后,他決定對父親作一番試探。
2000年4月10日,張雨軒到公司上班時故意遲到,張長禾剛批評了他幾句,他就開始抱怨公交車太擠,接著便用開玩笑的口吻說:“爸,反正你有好幾輛車,不如把那輛馬自達車讓給我開吧。”張長禾說:“我買這輛車花了31.5萬元,只要你給10萬元這車就歸你了!”這下子,張雨軒心中的怨氣更大了,他仿佛看到父親把所有財產都給了繼母和弟弟。思來想去,張雨軒認為應該奪回屬于自己的一份財產。
2000年5月25日,張雨軒絞盡腦汁起草了一份協議,在這份他一人起草的協議中,內容是包括黃敏娟在內的四名股東自愿轉讓自己的股權。張雨軒蓋上四個人的私章后,又分別模仿他們的筆跡簽上了四個人的名字,就這樣張雨軒先后轉移了近千萬元財產。張長禾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2003年年底,當他得知公司無力支付一筆200萬元的材料款后很吃驚,進行調查后才發現此事。憤怒至極的張長禾將張雨軒告到了法院,因為事實清楚,法院很快就作出了判決:張雨軒仿造簽名,轉移股份,行為是無效的。而張雨軒卻說:“父親的起家全靠我,我先后借給父親860萬元。”他反復聲稱,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是向父親討債。
不久,張長禾就終止了張雨軒在公司的權力。從此,張雨軒對黃敏娟更是恨之入骨。2005年,張長禾與黃敏娟辦理了離婚手續,并把大部分家產給了黃敏娟。張長禾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張雨軒騷擾黃敏娟,兩人離婚后仍住在一起。張雨軒認為,父親離婚就是要徹底拋棄自己,把財產全給繼母和弟弟張衛軍。這對父子最終反目成仇,并開始頻繁地打起了官司。
2007年1月,父子倆再次對簿公堂,而事情的起因得追溯到1995年。那年3月,張長禾委托張雨軒買了一輛價值42.3萬元的別克轎車,當時落戶的車主名是張長禾。2006年年底,張雨軒說要為兒子辦理戶口,拿走了家中的戶口簿。可是時隔不久,那輛車的車主名字忽然變成了張雨軒。張長禾哪容得下兒子再次“玩鬼”,于是將張雨軒告到了昆明市西山區法院。因無法證明購車款確實是張長禾所支付,2007年1月24日,法院認定該車所有權屬于張雨軒。張長禾當庭表示要上訴。可就在上訴之前,他突然被一群壯漢強行送到了精神病院,失去了自由……
屢屢阻止老父出院,“孝子”此舉為哪般?
張長禾被“接”到精神病院大約三個小時后,黃敏娟回到了家。她做好飯后就邊看電視邊等張長禾。可飯菜都涼了,還不見張長禾的身影。黃敏娟給張長禾打電話,手機通了卻沒人接聽。她又向親朋好友詢問,但沒有一個人知道張長禾的去向。
黃敏娟開始四處尋找張長禾,她包了一輛出租車,幾乎跑遍了整個昆明城,但哪里有張長禾的蹤影?
2007年1月27日上午,正當黃敏娟心急如焚準備報案時,她接到兒子張衛軍從上海打來的電話,張衛軍說;“媽媽,好多年沒有聯系的大哥突然打來電話,說爸爸得了精神病,已被他送到省精神病院了……”老天有眼,張長禾終于有消息了,而且還活著!黃敏娟飛快地趕到云南省精神病醫院。然而,盡管黃敏娟再三請求,醫院方面就是不讓她與張長禾見面。
與此同時,醫院里的張長禾更是度日如年。他臉色鐵青,大聲吼叫著要往外沖。醫生認為這是張長禾情緒反常的表現,而這種反常正是精神病的一個重要癥狀,于是,他們對張長禾采取了強制措施――從下午兩點半左右到晚上9點,這個65歲的老人被死死地綁在病床上,動彈不得。第二天中午,張長禾
趁護士疏忽用醫院電話撥打了110,可隨后趕來的一個護士卻在電話中對民警說:“他是個精神病人,他的話你們能相信嗎?”張長禾的希望成了泡影。第三天,張長禾曾經溜到了醫院門診部大廳,可很快就被“捉”了回來,再次被注射了鎮靜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張長禾整日以淚洗面。
2007年i月27日下午,黃敏娟在幾名親友的陪同下再次來到醫院,在他們反復質問下,院方才解釋了張長禾入院的原因――1月25日下午,張雨軒給醫院打來求助電話,說他父親張長禾早就有耳光呆滯,言語反復等癥狀,今天更是情緒反復無常,讓他們立即把老人接到醫院,并囑咐醫院要不惜一切代價給他父親治病。于是,醫院出于“人道主義”,才組織力量去救治張長禾……
但醫院方面還是不讓黃敏娟與張長禾見面,他們出示了張雨軒1月26日寫的一份聲明:“在(父親)住院期間,為保證治療效果,只允許其直系親屬探視……”黃敏娟驚呆了,這份聲明分明就是針對自己,就是為了不讓自己與張長禾見面。醫生無奈地說;“很抱歉,我們必須尊重病人家屬的意見,只有經過張雨軒先生的同意,才能讓你們見面。”黃敏娟急忙給張雨軒打電話,可張雨軒的電話已經關機。
小兒子總是直系親屬吧?黃敏娟立刻打電話給張衛軍。1月28日中午,張衛軍趕到昆明,可醫院也不讓他探視父親。醫生為難地告訴張衛軍,張雨軒剛打來電話,探望的事要等他來后再商量。張衛軍憤怒地說:“我要見我父親,與我大哥有什么關系?”又等了近兩個小時,張雨軒才來到醫院。看到張衛軍兩眼噴火,張雨軒才被迫同意讓張衛軍與父親見面。
“孩子,你終于來了,你爸好苦啊!”看到小兒子,張長禾淚如雨下。多日不見,父親紅潤的臉龐變得那么憔悴,頭上的白發一下子增加了許多。望著狼狽不堪的父親;張衛軍心如刀絞,哽咽著說不出話來。他強忍痛苦坐在父親床邊,與父親聊起了家常。父親的話語并無異常,反應甚至比自己還快――父親哪有什么精神病啊?張衛軍抱著張長禾失聲痛哭。
“爸爸明明好好的,你怎么可以擅自作主把他送到這里來?”面對弟弟的質問,張雨軒振振有詞:“你說他沒病就沒病嗎?哪有神經病患者說自己是神經病的?咱們做兒女的,能眼看著老人有病不給他治嗎?那樣人家會罵咱們不盡孝的呀!”
2007年1月30日上午,醫院對張長禾進行了專家會診,診斷結果是:長期飲酒導致情緒不穩定。輕度腦萎縮,糖尿病。從這份診斷報告來看,醫院并沒有確診張長禾有精神病。既然張長禾不一定有精神病,那就不存在“影響治療效果”的問題,黃敏娟也該與張長禾見面了吧。可是,張雨軒還是不同意讓黃敏娟看望張長禾。眼看著母親又被無情地擋在門口;又氣又急的張衛軍拉著母親就往里面闖。眼看局面就要失控,醫院方面急忙撥打了110電話。民警來到醫院進行調解后,張雨軒才作了讓步。
才到病房門口,黃敏娟已是淚水橫流。張長禾見到黃敏娟,連忙站了起來,他們互喊著對方的名字,哭著擁抱在一起。
母子倆找到醫生,堅決要求接張長禾出院。但醫生表示無能為力,因為張雨軒不同意。他們又去找張雨軒,張雨軒卻說,父親能不能出院要根據醫院的安排,他作不了主。張衛軍要張雨軒與他一起找醫生商量,但張雨軒卻以工作忙為借口,獨自離開了醫院。張雨軒為什么絞盡腦汁阻撓父親出院呢?院方又為什么這般幫著張雨軒呢?母子倆腦海中出現一連串的疑問。
金錢重過父子親情?親情割裂留下的豈止是嘆息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分析著。黃敏娟突然想起了汽車官司,張長禾這才意識到事情并不簡單,他覺得這是張雨軒精心策劃的陰謀:如果自己在15天內不提起上訴,那就算自動承認敗訴――張雨軒是想利用精神病院拖住我,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啊!
接下來,母子倆堅決要求讓張長禾出院,但醫院還是不同意。就在母子倆苦想對策的時候,有個知情人悄悄告訴他們,這個醫院有個女醫生與張雨軒關系特別密切。張衛軍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個人是張雨軒的姨妹。為此,義憤填膺的張衛軍準備向醫院討個說法。也許是事有湊巧,2007年月1月31日,院方突然通知張衛軍,說他父親可以出院了。父子倆一商量,決定暫時不出院。但院方一直聲明,此事與張雨軒姨妹沒有任何關系。
張長禾質問醫生:“你們莫名其妙地把我關進醫院,一定要給個結論,我到底有沒有精神病?”張衛軍也質問道:“你們不是說我父親有精神病嗎,證據呢?診斷報告呢?”醫生很尷尬,經過短暫的討論后,他們回答說:“根據有關規定,報告只能給監護人張雨軒。”醫生給張雨軒打電話,可是張雨軒的電話關機了。
院方又派專人與父子倆交談,希望他們能理解醫院的難處。張長禾想:事情的主要責任還是大兒子,再說醫院也要顧及名聲,得饒人處且饒人吧!
2007年2月2日,張長禾在家人的陪伴下準備出院。
誰也沒料到,張雨軒居然也來了。看到這個不肖兒子,張長禾滿腔怒火地對著張雨軒吼道:“你已經喪盡天良,你會遭到報應的!”張雨軒故作鎮定,只說了一句“你老糊涂了”便站在一邊。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就在人們議論紛紛的時候,張雨軒突然說:“來,爸爸,咱們擁抱一下!”還沒等張長禾反應過來,張雨軒已一把抱住了張長禾,臉上擠出了復雜的笑容。張長禾卻木然地站立著,把頭扭向另一邊。張雨軒突然放聲大哭起來:“爸!我都是為你好啊!”“真會裝腔作勢!”張長禾無奈地搖著頭……
2007年6月2日,為了證明自己的確是受到兒子的迫害,張長禾特地到云南昆明法醫院作了鑒定,結論是:沒有精神病性癥狀。聽到這個消息后,張雨軒依然說:“我父親怕見光,他肯定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所以我才送他到精神病院治療。再說,哪有老子像他這樣把兒子往死里整的……”
聽到兒子的話,張長禾更是鐵了心,或者說是徹底寒了心:“他連親老子都敢送到瘋人院去,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出來?”證明自己是正常人后,張長禾立即對張雨軒進行了強力反擊,他向公安機關舉報“張雨軒私藏槍支” 。2007年6月14,日,公訴機關以張雨軒非法持有槍支彈藥罪向西山隊民法院提起公訴。幾天后,法院判處張雨軒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2007年7月8日,張長禾向昆明市盤龍區人民法院提訟,狀告張雨軒和云南省精神病醫院對其實施非法拘禁。日前,盤龍區人民法院已受理了此案。
一對豪門父子,都是千萬身家,錢對他們來說本應該是最不重要的東西。然而,最終導致他們親情割裂、父子反目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卻依然與錢有關。本案留給我們廣大局外者的,除了感嘆物欲對親情的侵蝕外,還有沉重的思索――
近來,親屬或供職單位強送“精神病人”入院“治療”的事件屢見不鮮,精神病院僅憑親屬陳述的“病情”收治“病人”的情況在各地屢有發生。那么,精神病人的送治權到底在誰手中?對有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精神病人,我國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有予以強制住院治療的解釋;但對無犯罪或者無違法行為的精神病人,在其不愿意住院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強制住院則沒有明確規定。
篇8
案例之一,妻子惡殺丈夫:大田縣桃源鎮山坪村村民鄭祥吉與同村村民林玉莊經他人介紹,在缺乏感情基礎的情況下,草率結婚。婚后雖育有子女,但一直未能建立較好感情,其妻平時好吃懶做,未能與其夫鄭祥吉同心協力發展家庭經濟,家庭經濟狀況一直不好,因此常常借家庭瑣事雙方互相埋怨,林玉莊心里想鄭祥吉不是他終身可以依靠的丈夫,于是就紅杏出墻,暗中與同村村民蘇某來往并發生不正當關系,有托附終身之意。2001年5月15日,林玉莊與蘇某的關系被其夫鄭祥吉發現,鄭祥吉就經常責罵和毆打林玉莊,并四處揚言要與蘇某誓不兩立,殺蘇某全家,林玉莊與鄭祥吉的家庭矛盾進一步升級,達到互不相容的地步,林玉莊便產生了殺死鄭祥吉的念頭,蓄意尋找機會。在同年7月19日凌晨1時許,林玉莊趁其夫鄭祥吉熟睡之機,用方凳朝其夫鄭祥吉的左側太陽穴猛敲數下,而后用雙手掐其頸部,見鄭祥吉掙扎,林玉莊就從廚房拿起剪刀,朝其頸部,太陽穴部位連刺數下,直至被害人鄭祥吉死亡。
案例之二,媳婦惡殺婆婆:任文述系貴州省妥陽縣旺草鎮人,經他人介紹,于2000年農歷8月嫁到大田縣文江鄉朱坂村村民廖啟炮家,在雙方完全缺乏了解、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與廖啟炮非法同居。在同居期間,任文述嫌廖家貧窮,心里怨氣,廖啟炮時常叫他一起下地干活,任文述不愿意去,羅母常常為此事嘮叨,由于任文述文化低,心胸狹小,性情暴躁,總認為是廖母從中挑撥,故意與她過不去,時常與廖母爭吵,產生矛盾。2001年9月8日,任文述因燒柴火一事與廖母連續發生二次爭執,次日上午9時許,任文述在房后劈柴時,再次因燒柴火一事與廖母發生爭執;10時許,廖母將他們倆燒柴火一事告訴了他人,并說手臂上的傷是任所為,任聽后申辯,而廖母仍與他人說手臂上的傷是“媳婦”所為,經過無數次爭執,任終于忍不住心中積怨,舉起手中的柴刀朝廖母的頭部及手臂砍下,廖母身亡。
案例之三,丈夫惡殺妻子:大田縣華興鄉村民鄭造全與其妻翁香文婚后生了二男一女,長子大學畢業并參加了工作,女兒也參加了工作,只有一個小兒子在校讀書,按理這樣的家庭應是美滿幸福。然而,鄭造全平時酗酒無度,大男子主義嚴重,酒后無端打罵妻子,長期以來未盡家庭責任和履行家庭義務,其妻卻要忙里忙外,心里總有些怨氣,夫妻關系不象以往那么融洽。就在2002年5月5日早晨,鄭造全幾懷酒下肚,胡言亂語,又發“酒瘋”,其妻再也不堪忍受其夫的所作所為,就與之爭吵,鄭造全因長期酗酒,精神失常,邁著酒步就從廚房拿起菜刀要殺其妻,其妻竭力反抗,此時其女鄭慧芳正好下班回家急忙阻止,卻被其父砍成重傷;其妻再也忍不住其夫的不良行為,就沖過去與其夫拼命,由于其妻弱小無力,被失去理智的丈夫鄭造全砍殺身亡。隨后,鄭造全跳樓自盡。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貧困是產生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三個家庭的共同點是家庭經濟貧困,不是子女多負擔重,就是夫(妻)一方好吃懶做,或者還有一些惡習,家庭沒有固定收入,缺乏致富門路,導致家庭越來越來貧困,維系家庭的支柱無力,家庭凝聚力弱化。導致家庭矛盾增多。而且極易惡化。
(二)家庭責任缺乏是產生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感情基礎薄弱,鄭祥吉、廖啟炮是經他人介紹,父母包辦,雙方在缺乏感情基礎的情況下一起生活,婚后感情得不到發展,卻為家庭瑣事時常爭吵,未能相互忍讓和寬容,致使家庭矛盾不斷升級。二是接受教育程度低,三個家庭中沒有一人是初中以上畢業,遇事不夠冷靜,容易發生爭執。三是家庭觀念淡薄,三個家庭經濟基礎差,理應同心協力發展家庭經濟,林玉莊、任文述、鄭造全三者不但不參加各自家庭的生產勞動,卻在家庭里制造事端,林玉莊紅杏出墻,任文述與婆婆爭吵,鄭造全酗酒成性,根本不顧家庭尊嚴和利益,必然產生家庭矛盾。久而久之,就產生矛盾激化,引發悲劇的產生。
(三)法律意識淡薄是產生最后結局的必然結果。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未走調解渠道,三個案情發生原因純屬家庭糾紛,只要通過調委會或司法辦說服教育,講明事理,家庭矛盾有可能緩解,不至于產生惡劣后果。二是未走訴訟渠道。三個家庭矛盾愈演愈烈,達到不可調和地步,理應求助法律訴訟解決爭端,當事人的有意放縱,促使矛盾惡化。三是以身試法,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原本可以采取非訴訟或訴訟渠道解決的家庭矛盾,三者卻采用極端的手段觸犯刑法,釀成一場又一場原本不該發生的悲劇。
(四)調解組織工作弱化是事件未能得到阻止的重要因素。從三個案情看,除了家庭責任缺乏,法律意識淡薄外,同時也暴露了基層調解組織在處理家庭糾紛時存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未能及時排查,面對林玉莊“紅杏出墻”,廖家婆媳關系緊張,鄭造全酗酒無度等農村婚姻家庭中最富有典型意義的糾紛,而且糾紛時間又長,調委會卻未能及時排查,及時掌握,防止 矛盾激化。二是未能及時調解,三個家庭矛盾循序漸進,到最后“浮出水面”,卻未能及時介入,化解矛盾。三是工作不夠深入,三個案件發生在三個不同鄉鎮,事件的發生、發展到最終結果,期間經歷了無數的矛盾爭執,暴露了部分鄉鎮司法辦等組織機構在組織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中,僅浮在面上,未能深入細致的覺察和研究。
三、幾點建議
(一)大力發展家庭經濟,是維護家庭穩定的治本措施。 古語道 :“倉稟實而知禮節”,如果家庭條件好,有致富門路,無睱顧及其他。實踐證明,在農村家庭經濟發展了,家庭矛盾就少。同樣道理,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同心同德發展家庭經濟,才能發家致富。所以,家庭和睦和發展家庭經濟是二者相輔相承的關系,不可分割。當前,只有在農村 大力加強兩個文明建設,打造新型社會主義農村家庭,才能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
(二)運用教育手段,著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據統計,年發婚姻家庭糾紛數均占全縣矛盾糾紛總數的30%左右,在農村廣泛普及新頒布的婚姻法勢在必行,結合我縣普法規劃總體要求,當前要著重開展三種形式的活動:一是送法下鄉,有針對性地對農村采用廣播、電視、電影、墻報等宣傳媒體宣傳婚姻法,并把婚姻法印制成冊進入家庭,在全縣范圍內形成學習婚姻法的良好氛圍。二是舉辦培訓班,特別是要對新婚夫婦,舉辦婚姻法培訓,積極引導農村家庭掌握自我解決矛盾的方法。三是開通婚姻家庭咨詢電話,除了已經開通148法律服務專線電話外,社會各職能部門應開通咨詢電話,加強社會對婚姻法的宣傳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