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調李白范文

時間:2023-03-14 22:4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平調李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清平調》;創調情況;表演情況;流變情況;創作情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7)01-0051-08

《清平調》詩歌流傳古今,《清平調》故事布在人口。古往今來,不乏探究其詩歌內容者,比如錢志熙《李白(清平調詞)新解――從“葉想衣裳花想容”說起》就以為從實證角度應作“葉想衣裳”而不是“云想衣裳”。此后,王茜《李白(清平調詞三首)析疑一則――“云想”還是“葉想”》又提出當以“云想”為正的觀點。除此之外,亦不乏研究其詩歌故事之真偽者,比如說吳企明《李白(清平調)詞三首辨偽》就從故事時間和人物生平等角度懷疑此故事和詩歌之真實性。此后,李廷先《(李白《清平調》詞三首辨偽)商榷》一文又就吳企明相關觀點逐一予以辯駁并肯定《清平調》人物故事之真實性。可知,《清平調》故事是流行故事,《清平調》詩歌是流行詩歌,《清平調》研究是流行研究。事實上,《清平調》是作為一支樂曲被創作出來且流傳開來的。惜乎,古往今來之研究,多關注其背景屬性、文字屬性,而少留意其音樂屬性。因之,筆者特撰此文,以期能還原其音樂屬性之一二。

一、創調情況

創調情況主要研究《清平調》本事背景、創立時間和樂調屬性。

(一)本事背景

《清平調》本事背景可見諸李溶《松窗雜錄》所載:

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呼木芍藥,《本紀》云禁中為牡丹花。)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棒檀板,押眾樂前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欣承詔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曉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龜年遽以詞進,上命梨園弟子約略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飲罷,飾繡巾重拜上意。龜年常話于五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于此,抑亦一時之極致耳。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于他學士。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詞。力士戲曰:“始謂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驚曰:

“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太真頗深然之。上嘗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此中所載本事背景,上文提及吳企明、李廷先兩家已有相關論述。吳企明指出李白入京供奉翰林的時間當是天寶年間,又楊玉環被冊為貴妃亦在天寶四載(公元745年)。詳細梳理二人在天寶年間行跡之后,作者指出“李白不可能和楊玉環相會于興慶池沉香亭,為之撰寫新樂詞《清平調》”。據吳企明觀點,則《清平調》故事存偽,《清平調》詩歌亦屬偽作。

李廷先認為,“《松窗錄》記事的錯誤是有的,但不是什么‘大誤’,如它把李白寫《清平調》詞說成是在開元時”。李廷先承認了《松窗雜錄》的錯誤,也肯定了《松窗雜錄》的真實。他以為“楊玉環在冊為貴妃之前,完全有可能出現對妃子、賞名花,令翰林學士李白進獻新詞的盛事。”李廷先的觀點還是得到了學界比較多數的贊成意見。

于此可知,《松窗雜錄》的記載確實是有錯誤存在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其一便是此一事件發生之時間,其二是主要人物之封號。有一種觀點以為此中所云“開元中”所指并不是《清平調》故事之發生時間,而是種植木芍藥之時間。有一種觀點以為故事中稱李白為翰林學士、稱楊玉環為貴妃,原是后人對前人的一般稱呼,無需深究其獲封之確切時間。此好比以東坡呼蘇軾,后人既可以東坡稱呼青年蘇軾,亦可以東坡稱呼老年蘇軾。

綜上,筆者以為:盡管《松窗雜錄》帶給后世諸多猜疑,但《清平調》故事是真實存在的。

(二)創作時間

《松窗雜錄》所載《清平調》故事發生時間,甫出不久,即已引起學者關注。其論述較為詳實者,可參看宋人薛仲邕《李翰林年譜》所載:

天寶三載甲中,是歲改年為載。先生與吳筠善。筠待詔翰林,先生亦至長安,見太子賓客賀知章于紫極宮,因解金貂換酒為樂。薦于明皇,召見金鑾殿,詔供奉翰林,進《清平調》《宮中行樂詞》。有《翰林讀書言懷》《侍從溫泉應制》送賀監。宜春苑詩后,為高力士憾脫靴,言于貴妃三。欲命官,被沮而止,乃放。驁不自修,與知章等八人為酒八仙,帝賜金放還。

據此可知,早在宋朝時,學者已經將《清平調》之創作時間定在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后世學者于《清平調》相關問題多有研究,然就其創作時間一則,亦多贊成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者。

(三)樂調屬性

樂調名稱,為世人所熟知者,有清調、平調、瑟調等。李白歌詩獨作《清平調》,引起古今學者諸多爭議。此一問題,早在宋朝,便有相關探究。其文可見宋人王灼《碧雞漫志》所載:

《松窗錄》云: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李龜年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焉用舊詞為?”命龜年宣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承詔賦詞,龜年以進。上命梨園弟子約格調、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真妃,笑領歌意甚厚。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按:明皇宣白進《清平調》詞,乃是令白于清平調中制詞。蓋古樂取聲律高下合為三,曰清調、平調、側調,此之謂三調。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偶不樂側調故也。況白詞七字絕句與今曲不類,而《尊前集》亦載此三絕句,止目曰《清平詞》。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絕句耳。此曲在越調,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者,歐陽炯稱白有《應制清平樂》四首,往往是也。

于此可知,王灼以為《清平調》指的是清調、平調和側調當中的上兩調,且唐玄宗之所以會選擇前兩調,是因為他本人不喜歡側調。

歷來解釋《清平調》者,各持己見,眾說紛紜。其代表性意見,大概有四種。王灼所解,是為第一種。第二種可參看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所載:“《通典》: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也,漢代謂之三調。琦按《唐書-禮樂志》,俗樂二十八調中有正平調、高平調。則知所謂清平調者,亦其類也。”于此可知,王琦以為清平調當是俗樂調中的一種特殊調式。

第三種解釋可參見任半塘《唐聲詩》所言:“‘清平調’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義指清商樂中之清調、平調。其后來之義,乃就古清商樂曲內‘有聲無辭’之《清調》《平調》二曲名,從而更訂。――此二義彼此相貫通,從知其聲,縱不全用古聲,亦必以古聲為本。”于此可知,任半塘以為《清平調》當有兩種所指,本義指情商樂之清調、平調。后來之義指唐代曲牌名。李廷先亦在《(李白《清平調》詞三首辨偽)商榷》一文中提及他曾就此一問請教于任半塘先生。任半塘先生認為“所謂《清平調》,就是低于‘清{’,高于‘平調’的新曲。”

第四種解釋可參看李健正《“清平調”與(清平調)》所言:“總而言之,‘清調’在我國從周代被發現以來,至漢代包容了古老的‘平調’形成‘漢世三調’,到魏、晉‘清商三調’不斷發展壯大,至唐代形成燕樂二十八調,以‘清平調’的統稱定位。宋代有幾個音樂復古者在文壇上曾經喧囂一時,但怎奈‘清平調’已深得人心,所有中國的戲曲音樂,無一不屬于‘清平調’之列。清代西方音樂傳人,也僅是‘清平調’中‘下徵調’的宮調式(大調)和羽調式(小調)。現代音樂如此發達,除有少數人在進行‘無調性’音樂的試驗之外,幾乎全部都是‘清平調’音樂。因此,可以說‘清平調’就是所有樂調的概括。”李健正先生以為“清平調”是所有樂調的一個總稱,而《清平調》則是李白作詞李龜年譜曲的一首著名歌曲。

李健正在解釋清楚“清平調”的兩種含義之后,又談到了歌曲《清平調》的音樂屬性問題:

半塘先生在他的《唐聲詩》中也曾說:“因作者全不知音,欲考據并難著手。”因此,筆者僅補半塘先生之不足,著重從音樂方面議論。半塘先生關于《清平調》的“名解”云:“樂律在古清調和平調之間。”筆者以為“之間”之后應再加“轉換”二字才能明確。因為除了清調就是平調,二者之間并不存在其他任何樂調。半塘先生對《清平調》的“樂歌”則云:“‘清平調’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義指清商樂中之清調、平調。其后來之義,乃就古清商樂曲內‘有聲無辭’之《清調》《平調》二曲名,從而更訂。――此二義彼此相貫通,從知其聲,縱不全用古聲,亦必以古聲為本。李白三章乃倚聲而成,李龜年之歌乃循譜而發。”但據筆者所知,“曲牌”乃是宋代中國戲曲、曲藝音樂形成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曲體。唐代還不具備“曲牌”產生的條件,所以不可以把“清平調”三字誤認為是唐代曲牌。

綜上可知,“清平調”可以用來概括所有的樂調,《清平調》則是李白作辭李龜年譜曲的一支樂曲。樂曲《清平調》所指,既不是簡單的清調和平調,也不是一種類似于俗樂二十八調的特殊調式,也不是一種介于清調和平調之間的音樂調式,而是指樂律在清調和平調之間轉換。

二、表演情況

表演情況包含表演時間、表演地點、表演人物和表演樂器等。

(一)表演時間

據上文論述可知,《清平調》表演時間當在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據《松窗雜錄》記載,其具體表演時間當在夜晚。但李健正先生提出不同看法:“從發掘的《清平調》歌曲來看,史料中的某些記述可能有錯。譬如李溶《松窗雜錄》記載的‘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輦從’就于理不通。‘賞名花,對妃子’都需要觀看,俗話說:‘夜不觀色’,唐明皇在月光下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所以,有的史料記述為:‘上乘照夜白(馬名),太真妃以布輦從’,倒合乎情理。”對于李健正先生的觀點,筆者持不同意見。理由有三:一、夜不觀色并無道理。曹丕有言“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秉燭夜游”完全可以證明“夜可觀色”。且李白有《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此即秉燭夜游之現實事例,既于桃花園宴飲,能不順帶觀色嗎?二、《清平調》詩歌內容亦可顯露其賞玩時間。“春風拂檻露華濃”“一枝紅艷露凝香”,“露華濃”“露凝香”皆是明明白白之夜景。三、李健正先生有疑“唐明皇在月光下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第一,普通人尚可以秉燭夜游,帝王之家想營造一個“鳳簫聲動,玉壺光轉”的燈火通明世界,應該不是什么難事。第二,所謂“賞名花,對妃子”,重要的是一種氛圍,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一個妃子,一片情意。彼情彼景,重要的是眼前人,而不是庭中花。關鍵是他想看到什么,而不是能看到什么。

(二)表演地點

表演地點當在興慶宮之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此表演地點,李健正先生有一個基于實地勘測的解釋:“沉香亭不是江南小巧玲瓏的亭臺樓閣,它很‘大’氣。近代在興慶宮原址仿唐建筑的沉香亭第一層臺基就可供數百人舞蹈。第二層臺基才是沉香亭。亭子周圍的回廊也很寬敞,當年想必是設有欄桿。唐玄宗、楊玉環、李白等很可能就是在沉香亭的北回廊上倚著欄桿,觀看亭北臺基廣場上梨園弟子和宮女們表演《清平調》歌舞的。”

(三)表演人物

據《松窗雜錄》記載可知,在《清平調》樂曲的表演過程當中,演奏人員為十六位技藝超絕的梨園弟子,樂辭創作者為李白,樂曲譜寫者為李龜年,觀看者當包括唐玄宗、楊貴妃、高力士和李白、李龜年一干人等。且唐玄宗吹笛相和,則唐玄宗即是組織者,又是觀看者,還是演奏者。所以這一次的表演人物,包括了當時權力最大的皇帝,最受寵愛的妃子,最具文學才華的詩人,最具音樂才華的音樂人。不得不說是“極一時之盛”。

(四)表演樂器

據上文論述可知,《清平調》的表演當是在清調和平調之間轉換。而清調曲和平調曲的主要演奏樂器皆見載于《古今樂錄》。據《樂府詩集》轉引《古今樂錄》所載可知,清調曲演奏樂器有笙、笛(下聲弄、高弄、游弄)、篪、節、琴、瑟、箏和琵琶共八種,平調曲演奏樂器主要有笙、笛、筑、瑟、琴、箏、琵琶共七種。因此,《清平調》樂曲的主要演奏樂器當有笙、笛、篪、節(筑)、琴、瑟、箏和琵琶共八種。“節”和“筑”本為同一種樂器。

三、流變情況

流變情況主要包括傳唱和衍生兩大情況。

(一)傳唱

《清平調》作為一支首創于唐朝的知名樂曲,于后世多見傳唱痕跡。宋元時期傳唱記錄可見下文所引:

正法眼,破沙盆,臨風唱起《清平調》。

――宋?雪江和尚

兩袖東風臉似霞,滿懷紅刺訪儂家。春鶯錯唱《清平調》,輸卻釵頭縹蒂花。

――元-宋襞《憶武陵舊事》_

上引宋元時期作品,皆于《清平調》之前,著一“唱”字,則《清平調》傳唱于宋元無疑。宋元之后,亦可于明清時期尋見《清平調》傳唱記載。其例可見下文所引:

桐花半落南泉雨,三尺枯桐瘦蛟語。燕山老人雪滿顛,尊前相見說當年。向人解唱《清平調》,玉碎昆侖鳳凰叫。一聲飛空過彩云,此曲不許人間聞。爾當更為歌一闋,贈示西湖歌明月。

――明?胡奎《燕中老人歌》

水次煙花色似酡,江空不礙萬艫過。誰翻一曲《清平調》,鼓す贗吩札歌。

――明?蒲秉唷逗褪嫘渚大參鳳凰磯紀事其三》

紅暈朝酣傾妍姿,銜杯莫失看花時。態濃未覺春風晚,品重應憐舞袖遲。露判遴香淡宕,月移珠箔影參差。醉吟一曲《清平調》,何似凝妝興慶池?

――清?朱玉蛟《牡丹》

上文所引《燕中老人歌》“向人解唱《清平調》”“此曲不許人間聞”“爾當更為歌一闋”等詩句都可以證明《清平調》這支樂曲在明代仍可演唱。胡奎和朱玉蛟詩歌當中,皆于《清平調》前著一“曲”字,又據其詩意可知,《清平調》作為一支樂曲,確可傳唱于明清時期。

(二)衍生

衍生可以是根據某一支樂曲而衍生出新的曲名、新的樂調、新的體式等。詩體《清平調》作為一支樂曲,在后世又衍生出詞體《清平調》和雜劇體《清平調》。

1.衍生詞體《清平調》

詞體《清平調》存見之證據,可見明人陳耀文《花草粹編》所載北宋王禹玉作品和《百名家詞鈔》所載清人陸次云作品:

玉宸朝晚,忽掩赭黃衣。愁露鎖無扉,蓬萊待得仙丹至,人世已成非。龍軒天仗轉西畿,旌旆入云飛。望陵宮女垂紅淚,不見翠輿歸。

上林春晚,曾是奉宸游。水殿戲龍舟,玉簫吹斷催仙馭,一去隔千秋。游人重到曲江頭,事往涕難收。空余御幄傳觴處,依舊水東流。

――宋?王禹玉《清平調?昭陵梓宮發引》

粉香脂冷,翅影拈花影。葉底枝頭斜復整,如識潛潛等等。怪他朝夕雙雙,撲來一個輕藏。不忍分離好對,放伊仍過東墻。

――清?陸次云《清平調?撲蝶》

上引兩首詞作,其名皆作《清平調》。且就引文可知,詞體《清平調》亦有兩種體式:其一體共50字,其中上闋26字,下闋24字。又上闋第2、3、5句和下闋第1、2、4句押韻。其二體共46字,其中上闋22字,下闋24字。又上闋第1、2、3、4句和下闋第1、2、4句押韻。

2.衍生雜劇體《清平調》

雜劇體《清平調》存見之證據,可見清人馮金伯《詞苑萃編》和清人吳綺《林蕙堂全集》所載:

來書謂仆《清平調》一劇,為吾輩伸眉吐氣,第不圖肥婢競遠勝冬烘試官,摩詰出公主之門。太白以貴妃上第,乃知世間冬烘試官愧巾幗多矣,讀競太息,又復起舞。仆謂天下試官皆婦人耳,若閨閣憐才反過試官十倍。太白賦《清平調》、《上清調》,貴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涼葡萄酒笑飲,斂繡巾再拜,不正天子門生真為貴妃弟子矣!

仙才供奉,豈借尋常科第。重失卻珊瑚,只笑唐家結網疏。知君寄托,掃盡里兒容做。作爛醉沉香,此后誰堪七寶床?

上引第一段材料是清人尤侗的一封回信。于回信內容可知,《清平調》雜劇正是尤侗的作品。第二段材料題目為《題尤悔庵(清平調)雜劇》,此可作為《清平調》雜劇傳唱于清代之證據。又清代書目類書籍中亦清晰記載此一劇本。其例可見清人李斗《揚州畫舫錄》所載:“國朝雜劇:《讀離騷》《吊琵琶》《黑白衛》《清平調》。四種,尤侗作。”尤侗,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號三中子,又號悔庵,晚號良齋、西堂老人、鶴棲老人、梅花道人等。除以上四種雜劇外,尤侗還著有雜劇《桃花源》,傳奇《鈞天樂》。于此可知,作者書信、旁人題詩、書目記載三者足以證明《清平調》雜劇之真實性。

四、創作情況

創作情況主要包含因辭度曲、因聲度辭和文本擬作三大情況。

(一)因辭度曲

所謂因辭度曲,指先有歌辭,后有歌曲,歌曲根據歌辭創作而成。李白和李龜年合作完成之《清平調》屬于因辭度曲之作。此一創作方式,明人鄭鄖早已言及。其文可見鄭鄖《密陽草堂詩文集》所載:“詩與樂相表里。古三百篇皆以人樂。漢魏樂府即樂章也。如唐學士《清平調》,當時即付龜年度曲。今有能以《清平調》度曲者乎?”

鄭的這一論點,后來被李健正繼承發展。李健正站在音樂學的角度,對這一支樂曲的創作方式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其文可見《樂府學》第5輯載李健正《“清平調”與(清平調)》一文:

“唐明皇、楊玉環、李龜年三個人都是唐代的大音樂家,唐明皇在向李龜年交代任務時,免不了要說這些音樂屆的行話。也許是李龜年知道這首歌要由他來演唱,并且譜曲的任務也要由他來完成,所以就請示唐明皇用什么調。……好在他還是個很有才華的作曲家,他選擇了在“清商調”(清調)和“下徵調”(平調)之間的轉換,因為這僅需要用“應聲”變動一個譜字就可以達到清平轉換的目的了。為了討好唐明皇,他還特意把“清商調”安排在“林鐘商”(道宮),以此表示楊玉環太真妃的身份,而樂曲最后轉入“正宮”(太簇宮),則表示了太真妃最終歸于唐明皇。……上邊這一段議論并非筆者又發現了什么新的史料,而是筆者將李白三章和琵琶曲《清平詞》相配之后發現的奧秘。這一對分別了一千多年的詞、曲,僅僅用了幾分鐘就相配完畢。首先它給我的感覺就是:“曲子是為詞而創作的!”三段詞雖說都是在寫楊玉環,但其內容不同,情緒更不同。而曲子卻緊緊地纏繞著歌詞,隨歌詞而跌宕起伏。

據李健正研究,其保留的琵琶曲《清平調》就是唐李龜年當年譜寫的古譜。李健正結合李白《清平調》歌辭和手中李龜年《清平調》古譜,最大程度地還原了《清平調》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方式。綜上,李白《清平調》創作方式屬因辭度曲。

(二)因聲度辭

所謂因聲度辭,指先有歌曲,后有歌辭,歌辭根據歌曲創作而成。《清平調》有以此種方式創作者,其例可見明人卓人月《古今詞統》所載:

清平調引

應制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

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蘇軾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

蘇軾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Z來。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回。

蘇軾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流陌上花。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歌緩緩妾回家。

吳越王妃每歲歸臨安,王以書遺妃云:“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凄然。蘇子瞻為之,易其詞,蓋《清平詞》也。

此《清平調引》四首,第一首為李白作品,后三首為蘇軾作品。又蘇軾作品,于其本集名為《陌上花》,詩文前并有序文。其序文與此處征引略有不同,故征引如下:“游九仙山,聞里中兒歌《陌上花》。父老云:吳越王妃每歲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凄然,而其詞鄙野,為易之云。”

于兩處序文可知,此歌是先有歌曲、歌辭,蘇軾認為其歌辭過于鄙野,故重新創作歌辭以更換之。于此可知,蘇軾《陌上花》歌曲,是先有歌曲,后有歌辭,其創作方式屬因聲度辭。又《蘇文忠公全集》中,蘇軾三首詩作名為《陌上花》,與《清平調》并無干涉。故可知將蘇軾《陌上花》歸之《清平調引》名下,當屬后人所為。其原因,今日已難以探知。然言及《清平調》,除李白《清平調》外,世人亦多知有蘇軾“陌上花開”篇。綜上,蘇軾《清平調引》“陌上花開”篇之創作方式屬因聲度辭。

(三)文本擬作

作為樂曲而存在的《清平調》,其創作方式或屬于因辭度曲,或屬于因聲度辭。作為詩歌而存在的《清平調》,其創作方式多屬于文本擬作。其具體呈現方式大概有以下三種:第一,單以《清平調》為題者;第二,因寫牡丹而題《清平調》者;第三,明確注明擬《清平調》者。

1.單以《清平調》為題者

文本擬作中,有單以《清平調》為題者。其例可見下文所引:

武皇開宴影娥池,侍宴阿嬌新寵時。金屋

春深扶醉起,鸞鳴花底日遲遲。

簾外宮娥舞袖來,霓旌雙引出蓬萊。一枝仙掌金莖露,分賜群臣七寶杯。

兩院東風飄紫霞,天香飛落上林花。恩疏不見龍輿過,望斷長門日又斜。

――元?周巽《清平調三首》

柳風吹暖近清明,淑氣融融滿鳳城。喜見玉堂春宴罷,碧桃花底數聲鶯。

圣主從容樂未央,祥煙飄處御爐香。愿將一滴金莖露,化作甘霖散八荒。

夜深花露濕瑤臺,女樂排空隱隱來。要祝君王千萬壽,侍臣重進紫霞杯。

――明?姚廣孝《清平調三首》

煙籠越女水籠珠,依約春風見面初。十二欄桿都拍遍,沉香亭北近如何?

徐熙六幅畫中開,蟬蝶尋春逐隊來。一自淋鈴歌夜雨,何人還更上瑤臺?

月光花影兩相憐,鄭重齊奴步障前。乞取何人相愛惜,朝元閣上太真仙。

――清?石卓槐《清平調》

以上所引元明清三位詩人作品,題名皆作《清平調》,然與音樂并無關涉。可知其創作方式為文本擬作無疑。

2.因寫牡丹而題《清平調》者

文本擬作中,有因寫牡丹而題《清平調》者。其例可見下文所引:

朱欄裊裊護芳塵,陣陣香風簇錦茵。十六妖姬禁酒力,猩紅滿面可憐人。

火珠萬斛滿花間,滿眼紅光信手攀。羯鼓莫催紅妝落,花神不肯損朱顏。

紅玉攢成白寶花,瑤臺似涌赤城霞。頻翻紫袖揮瓊校好稱朱門帝子家。

――明?郭正域《紅牡丹清平調三首》

雨帶云裳倍可憐,好從月里斗嬋娟。夜月銀燭頻頻照,銷盡紅妝與綠鬟。

銀露朝來似洗塵,鏤冰團雪美無倫。愁紅怨綠知多少,始信東皇別有真。

肯將顏色醉東風,朵朵如云更不同。七寶玻璃傾夜月,沉香亭似蕊珠宮。

――明?郭正域《白牡丹清平調三首》_

以上所引《紅牡丹清平調》和《白牡丹清平調》,雖說題名當中皆有“清平調”字眼,然與音樂并無干系。其創作方式亦屬文本擬作無疑。

3.明確注明擬《清平調》者

文本擬作中,有明確注明擬《清平調》者。其例可見下文所引:

兩邊紅粉映春紗,一片初陽生彩霞。幾度妝成臨太液,君王錯認是荷花。

嫦娥天遣下彤闈,暫與君王著寶衣。不是神仙安有此,三千粉黛失光輝。

一痕紅玉上春梢,歲歲名花總不銷。吹遍闌干明月滿,與君共度可憐宵。

――明?屠隆《擬李白清平調三首》

嬌蕊驚看出上欄,撩人秀色倍宜餐。凡葩未許輕相擬,芳號新傳綠牡丹。

歷選名姝誰最嘉,風塵新見上陽蒼。便考姓字通仙籍,宛是西池萼G華。

艷質豐肌絕世奇,紅塵青眼解憐伊。蒼

穩護封姨妒,長對階前嫩綠姿。――清?葉承宗《王關人豐艷軼群,郝木仲年兄新字之曰“綠英”,命余贈之以詩,乃擬清平調三章》

篇2

1、云想衣裳花想容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看見天邊的云彩就不由的想起(楊貴妃的)衣裳,看見嬌嫩的花兒就不由得想起(楊貴妃的)容顏。李白用這種近似擬人的高超手法贊美楊貴妃衣著的絢麗輕盈,容顏的嬌嫩可人。

2、“云想衣裳花想容”是李白所作《清平調》三首里的第一首的首句。詩人看見天邊的云彩就不由得想起(楊貴妃的)衣裳,看見嬌嫩的花兒就不由得想起(楊貴妃的)容顏,這是極言楊氏的衣飾和容貌之美。間接寫出了大唐盛世的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這三首詩,把牡丹和楊貴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帝恩。從結構上看,第一首從空間寫,引入月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寫,引入楚襄王陽臺,漢成帝宮廷。第三首歸到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以第一首春風與第三首春風,遙相呼應。

一首第一句,見了云便想起貴妃的霓裳羽衣,見了牡丹花便想起貴妃玉容。下句露華濃,進一步點染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他外嬌艷,使花容人面更見精神。下兩句想象升騰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瑤臺、月宮等仙人世界,這些景色只有那邊才見,實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

第二首指出楚襄王為中神女斷腸,那及眼前的絕代佳人。再說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楊妃,不須脂粉,全是天然絕色。這兒以壓低神女和趙飛燕來抬高楊妃。

篇4

唐詩之花霞光萬道。原來唐朝詩人飲一杯濁酒,秀口一吐,筆墨一揮,便是半個盛唐啊!

我好似望見多情的李白著一襲青袍,臉色微紅地在屋中踱步,筆走龍蛇,于是便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壯志;有仿佛看見多才的王勃酒醒之后,展紙揮毫,于是千古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流傳至今。

歷史的潮流涌動著大唐帝國亙古不變的豪邁,一片馨香氤氳著這片歌舞升平霓裳綺麗的煙柳繁華之地。而今,再無人能采擷到這令人神往心醉的奇葩了。

那“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便是花之素雅;那“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便是花之純潔;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便是花之嫵媚;那“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便是花之妖嬈;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便是花之絢爛;那“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便是花之綺麗;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則是花之剛毅……

花未采擷,人心已醉。

唐詩之花可望而不可及,它沐浴著唐人的良知正氣,汲取著歷史的瓊漿玉露,熔解金玉而化成舍利。

唐詩有魂!

篇5

1、惟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楊巨源《和練袖才楊柳》

2、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3、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袁枚《春風》

4、紫恨紅愁千萬種,春風吹入此中來。——沈固《折花仕女》

5、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

6、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7、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風。蔣錫震《梅花》

8、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9、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楊萬里《臘前月季》

10、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白居易《春秋》

1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舟》

12、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士家。——楊萬里《蘭花》

1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4、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15、隨風潛入夜,滑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16、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7、總向高樓吹舞袖,秋風還不及春風。——王建《未央風》

18、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宋王禹稱

19、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唐僧志安《絕句》

20、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1、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李白《春思》

22、春風多可太忙生,長共花邊柳外行。——方岳《春思》

23、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24、春風何處好,別殿饒芳草。——溫庭筠《嘲春風》

25、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于謙《除夜宿太原寒甚》

26、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清平調》

27、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28、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29、相看莫厭秋情薄,若在春風怨更多。——徐賁《雨后慰池上芙蓉》

30、春風知別苦,不譴柳條青。——李白《勞勞亭》

31、春風雖自好,春物太昌昌。——李商隱《春風》

篇6

富人的愛情總是很奢侈,更何況是有九五之尊的皇上呢?“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不僅華清池被他們獨占了,唐玄宗肆意揮霍納稅人的錢大興土木建造了華清宮。貴妃愛吃荔枝,山頂的朱門次第打開,一騎騰起的紅塵落在史冊上。妃子笑,笑靨能盛得下兩顆荔枝。富人的愛情快樂了自己,折磨了別人。皇上的愛情折磨驛馬和差官,為了那幾顆荔枝,許多無辜的驛馬斃命,同樣無辜的差官累死。連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也用他如椽大筆寫了三首《清平調》。唐玄宗還親自伴奏,樂師李龜年卡拉OK。詩人的生花妙筆將楊貴妃夸得比花還美,“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簡直是天上下凡的仙女。可是詩人拍馬屁拍到馬蹄上,把貴妃夸成漢代的趙飛燕:“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弄得楊貴妃很不爽,高力士在旁邊煽風點火,這也成了以后李白被炒魷魚的一個主要原因。耿耿于懷的李白后來寫了首《妾薄命》委婉諷喻楊貴妃:“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我們不太明白白居易為什么要去美化導致國家由盛及衰的國君的愛情,《長恨歌》中除了夸耀君王的富貴和窮奢極欲的生活外,就是唐玄宗“盡日君王看不足”的好色。愛情需要物質的支撐,但如果被物化了,可能就只剩下物質,沒有愛情。男人真正的愛情是征服世界后征服女人,唐玄宗放棄了江山的同時也就放棄了愛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如果真的有愛情)更多的是權和色的交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白居易本來想用這些詩句來表達“三千寵愛在一身”,結果走向了反面。在馬嵬坡,賜給貴妃三尺白綾的是唐玄宗,花鈿委地時,白居易所美化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顯得特別蒼白。一個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的男人,淚水沒有任何重量,血液沒有絲毫濃度。白居易為了突出茍全性命的玄宗對貴妃的思念,虛構了借助方士來到仙山、貴妃贈金釵為信物的“八卦”。現實中沒有的愛情在神話中彌補,這樣的神話跟囈語有什么分別?晚唐的李商隱就在《馬嵬》詩中譏諷此舉的荒誕不經:“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李白的打假還比較含蓄,同一時代的杜甫手下就不留情了,在《北征》一詩中旁敲側擊:“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把楊貴妃比作了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和亂商的妲己。最能呈現諷刺力度的當屬上文提到的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如果唐玄宗面對這樣冷峻的詰問,除了啞口無言,還能做些什么呢?

當年七夕節,唐玄宗和楊貴妃笑牛郎織女只有一年一度的相會(我很懷疑,當年沒有狗仔隊,這樣的八卦新聞如何從深宮傳出),他們就在長生殿里信誓旦旦,要永世不分。結果為了保全自己,懦弱的唐玄宗讓貴妃獨自先走了。白居易洋洋灑灑地寫了一長串粉飾的詩句,清代的袁枚只用了四句就徹底否定了:

篇7

我愛他!你看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是何等的瀟灑,“天子喚來不上船”是何等的不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是何等的高傲……在那一舉一動,一笑一嘆中,他成了我崇拜愛慕的對象。

他胸懷大志,腳踏長安,在天子腳下寫下了屬于他的傳奇。“酒入愁腸,三分嘯成劍氣,七分化作月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好一個桀驁不訓的李白!“力士脫靴,貴妃研墨”,他無奈地書寫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大唐宮廷生活。終于有一天,火山噴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又甩袖而去,散發弄舟,留下了一個亙古流傳的神話。

我愛他!他如師長朋友般關注著我的成長。在我虛度光陰的時候,他告誡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我碰到困難的時候,他鼓勵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我意志消沉的時候,他鞭策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他的詩句永遠吸引著我,他的思想永遠激勵著我。在每一個花開花落,每一個陰晴圓缺,他都活在我的內心世界里。

我愛他!他才高八斗,絕世無雙!他的詩里似乎飄散著沉香湖畔牡丹的清香,蹁躚著傾國傾城的楊玉環的倩影,繪制著長安酒肆里賓客如云、輕歌曼舞的盛大華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是多么語語濃艷,字字流葩。

獨在異鄉,何人共酒?在月下,他獨自舉杯,無人共酒,無人賞識。于是舉杯高歌“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何須共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孤影,豈非永遠的朋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他的才華也許來自年幼之時即具備的“鐵杵成針”的堅持!

篇8

【關鍵詞】李白;詩歌;漢朝情結

漢、唐是中國封建社會兩個大一統的王朝,在世人心中經常把漢唐并舉,作為一種大國和盛世的代稱。在我們閱讀唐詩時,經常能看見詩歌中出現漢朝的什物、人物或是直接以“漢”來指稱唐,這樣一種現象幾乎貫穿整個唐詩的創作過程,也幾乎存在于唐代各個體派和各種風格的詩人之中。李白作為盛唐名噪一時的大詩人,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此類現象。

一、漢朝情結的引入與表現

漢、唐兩代之間相隔近四百年,然而唐朝詩人對漢朝不但沒有因時間距離而產生疏遠感,反而在詩中時時反思、呼喚著它,唐代文人與漢朝有著復雜而又真切的情感聯系。他們有的直接評議漢事,有的借用漢代人事來贊揚或諷刺唐人唐事,有的甚至直接以“漢”來代稱本朝。在此,本文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心理學派的一個概念——情結來解釋這種現象,稱其為“漢朝情結”。

筆者翻檢《李太白全集》發現,李白詩中約有130余處涉及“漢”字眼的詞匯,有約80余處用漢代歷史人物的典事。通過整理掌握的資料,將李白集中指涉漢代(出現“漢”字,但非指涉漢或唐代,如河漢、江漢等此處不討論)的詩歌作一個粗略的分類:

第一、指稱漢代,這里的“漢”就指漢朝。在這類詩歌中,“漢”字基本上不帶任何情感或感彩較弱,只是寫作中的稱謂或提及,指涉的對象往往是漢代宮室、皇帝、疆域或漢朝。如《宮中行樂詞》(其三):“盧橘為秦樹,蒲萄出漢宮。煙花宜落日,絲管醉春風。”這里的漢宮即指漢代宮室,顯而易見,此處感彩較弱,此類詩歌還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清平調》其二)、“胡馬風漢草,天驕蹙中原。”(《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等。

第二、詠史懷古中的“漢”,此類詩歌多是詠史抒情之作。“漢”字在此處情感色彩較濃,乃有意而詠。如《蘇武》:“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此處“漢”也指漢朝,但在情感用意上卻有明顯的褒揚意味,以“漢節”來凸顯和歌頌蘇武十年流放而忠存漢庭的精神。此類詩還有:“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王昭君二首》)、“秦人失金鏡,漢祖升紫極。”(《商山四皓》)、“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塞下曲》)等

第三、以“漢”喻唐。這種情況多出現于李白的酬答、奉贈、送別詩中,且多以漢庭、漢皇、漢代的歷史人物來喻指唐庭、唐皇、或酬贈送別的權貴和友人,此時的“漢”所寄寓的情感就更加強烈,情感內容也更豐富,有對友人的夸贊、對朝廷的眷戀、對渴望被援引的期盼、對自身失意的排遣等等。如《別韋少府》:“西出蒼龍門,南登白鹿原。欲尋商山皓,猶戀漢皇恩。”這里的“漢皇”亦指唐代皇帝,可確定為唐玄宗,表達出自己的一種矛盾心理:遍訪名流仙山與入朝施展抱負之間的矛盾。更確切地說,是在入朝受阻而無法施展抱負之后不得不入山訪道的一種苦悶與無奈。

二、李白“漢朝情結”的原因

“漢朝情結”作為唐代文人間一種較為普遍的文學現象,它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從某個詩人角度來細論這一文學現象,那么創作主體的自身原因也值得我們深究。

(一)統治階層的宗漢心理與社會環境

在中國封建社會,某種文學思潮和社會心理的出現往往都離不開統治者的提倡和鼓勵,或者這樣一種現象最先是統治者所傾向的。縱觀整個古代文學史,如漢武帝對鋪陳揚厲、氣勢恢弘的辭賦的喜愛,使得漢大賦光耀一時;南北朝時期,齊梁纖弱濃艷、采麗競繁的詩風、文風與齊梁皇帝的審美傾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隋代文風漸趨樸素、自然也與隋文帝提倡文風改革息息相關。

李唐王朝的建立與漢朝有著某種歷史的相似感。由于這種歷史的敏感性,李唐統治者從一開始就將唐與漢相比附,從唐高祖李淵開始,唐朝統治者對漢朝積極的政治措施都秉持著欽佩、效尤的心態,產生了濃厚的宗漢心理。統治階層的宗漢心理必定會在整個唐代社會引起積極響應。隨著這種心理從上層權貴向下層文人的擴散發展,使得唐代文人在其詩中展現的“漢朝情結”也隨之深化。

(二)唐前社會崇漢的影響

從秦代至唐代,唯有漢朝維系了近四百年的江山,而魏晉南北朝或是偏安一隅,或是受盡異族侵略。幾百年間,中原社會一直是政治動蕩、邊患頻傳,區域內又戰火不斷,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因此,多數文人都懷念漢代的國富兵強,幅員遼闊,有志之士都呼喚能有大漢一統的政治環境以安邦濟民,能出現像漢代蕭何、霍光與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賢臣良將來輔佐君王、平定邊患,以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感,這樣一種崇漢心理一直延續至隋唐。

(三)李白的個性氣質與人生經歷

討論單個作家的創作心理或某種習見現象,必定離不開作者的個性氣質及其人生經歷。李白一生都志在“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然而他卻得不到皇帝的真正重用,又遭權貴嫉妒、排擠,滿腔熱情與壯志只能寄情山水、尋仙訪道,他的心中時時“猶戀漢皇恩”。據前人研究材料顯示,李白詩歌用賈誼典15處,用司馬相如典14處,用揚雄典10處,用韓信典9處,用張良典7處,用劇孟典7次,用李廣典6處,此外還有5處以下的如蕭何、嚴子陵、竇憲、馬援等。

這些漢代歷史人物典事的使用,一方面表達對他們功成名就、施展抱負的羨慕與頌揚,另一方面則更多的是抒發對自己壯志未酬、才不為用的感慨與無奈。如他與司馬相如都有文名,也都有天子相迎加恩的經歷,故詩歌中常常借相如來抒發感慨之情:“漢家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李白自己有向玄宗獻《明堂賦》之舉,故他在詩歌中也多次提到揚雄獻賦以自比:“昔獻《長楊賦》,天開云雨歡。當時待詔承明里,皆道揚雄才可觀。”(《答杜秀才五松見贈》)。在流放夜郎的那段時期,詩中常常典用文帝時貶至長沙的賈誼,如:“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這種情感的共鳴,產生共同的流放飄零之悲。

三、結語

文藝作品大都是把一種心情寄托在一個或數個意象里,有時候也借與創作主體在創作時有相似經歷和情感體驗的他人來表達這種心情。作為一種創作心理,詩歌中“漢朝情結”的出現是創作主體在創作時聯想起漢代人物、事物而抒發相似的情感或寄情于典,使得詩歌顯得委婉含蓄,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的溫柔敦厚、含蓄典雅的詩學觀。李白詩歌中的這種“漢朝情結”,是唐代社會宗漢心理的大背景與作者自身的生平經歷相結合的產物,也是詩人感情流露和思想表達的一個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篇9

在令人神往的昆侖神話傳說中,最有影響的是昆侖神話中西王母的傳說。 據說,在人類還沒有產生以前,天王和太元玉女結合,用西華至妙之氣,在昆侖化生一尊女神。及長,這個女神喜歡穿獸皮羽毛做的衣服,并且常把一只豹尾系在身后,還經常在自己的口中安兩只虎牙。行走時常乘一只猛虎或兩條金龍,有時也乘一只叫希有的大鳥。間時,天王和太元玉女用東華至真之氣化生一尊男神,常常騎一只大熊周游四方。有一天,這尊男神來到昆侖山,遇見俊俏的女神,產生了愛慕之情,遂作了夫妻。

這位漂亮的女神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移山填海,也能主英靈之氣,化生萬物,除了掌管天下災害之外,還當上了昆侖山主,在昆侖山以及西海之畔建有金城千里。后來成為月神、西海海神、西王母國國王,人們尊稱她為西王圣母、女仙之神,簡稱“西王母”。另外這位女神還修有一座蟠桃園,栽了許多桃樹,每年農歷三月三,便在西海舉行蟠桃會,用仙桃來招待八方仙客。而這位男神則住在東華之上,職居華麗的紫府,統帥35司命,主管日光、陽氣和諸仙的升遷,能使大地生輝,日月生光,化生萬物,人們稱他為日神,簡稱東王公。在后來的傳說中,東王公當上了玉皇大帝,成為上天之至尊,而西王母則成了王母娘娘。

三皇五帝時期,在西王母手下有一位十分秀麗、勇敢、武藝高強、神通廣大、心地善良的女將叫九天玄女,當年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派人布下彌天大霧,黃帝無可奈何,西王母派九天玄女授黃帝陰符經和破陣之 法,打敗蚩尤,天下才得一統。而從此以后,西王母、九天玄女的名聲遠揚四海。

到了西周,周穆王駕著寶車,來到昆侖山,西王母用山珍招待了周穆王,眾仙女唱歌、跳舞、詠詩,以示歡迎;周穆王觀賞著華麗的宮殿,看著仙女們美妙的歌舞,深深地陶醉了。到了漢代,漢武帝喜歡長生之術,曾親自登上嵩山,修建靈真臺,齋戒精思。

據傳說,此舉感動了西王母。一日在靈真臺上,漢武帝正在閑居承華殿,并有東方朔和董仲舒在側,突然有一仙女出現,說:“七月七日,西王母將親自來看看”。漢武帝連忙跪拜感謝王母之恩。到了七月七日,漢武帝在大殿里,鋪設紫羅,焚燒百合之香等候西王母的來臨。到了二更后,西王母駕著祥云來到靈真臺,50名天仙環侍左右,由兩名仙女扶下了攆車,并且侍女捧上了真果,西王母將其中的蟠桃自己吃下三個,四個送給漢武帝。后來,西王母又向漢武帝傳授了益氣之道,說完之后,駕祥云而去。

于是乎,昆侖神話成了影響深遠的神話原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便扎下了不朽之根,在中國各地的神話中,在各地的原始崇拜中,都有她的影響。古代名著《紅樓夢》、《西游記》、《封神演義》、《水滸傳》以及眾多的典籍中都可發現有關她們的記述。因此可以說昆侖神話中的西王母,經過長期的流傳,已經成為東方的美神、中國的維納斯。

昆侖神話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并有其深厚的影響力,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被完善、美化,在人們的審美思維中有著極其深厚的影響力。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文學家以昆侖神話以及西王母為原始或借鑒昆侖神話原始思維慣性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屈原之《離騷》創作的原形就是以西王母和昆侖山為基礎的,班固、李白、韓愈、李商隱、曹操、曹植、魯迅、等眾多大文豪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描寫和記載了西王母、昆侖神話的傳說和故事。如:李商隱在《瑤池》一詩中說:“瑤池阿母依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李白在《清平調》中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襤露花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在他們的創作中昆侖神話層累地發展,深深地植根于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中。對于昆侖神話和西王母傳說,以及她在中國文化中的發展、沿襲和演變,長期以來有許多學者、專家進行過研究,或從歷史、民俗的角度,或從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角度,并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根據這些研究成果可推斷,昆侖神話與西王母的傳說與青藏高原及其腹地三江源地區的羌人有著必然的聯系,昆侖神話和西王母的傳說體現出了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社會部落的特征,作為傳說中的女性,西王母極有可能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酋長或國王,因而西王母的“虎齒豹尾”不但是其權威的象征,也反映了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部落成員對其首領的崇拜和原始性的裝飾。

篇10

關鍵詞:白居易 長恨歌 內容及評價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

一、詩歌內容簡析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寫了李隆基與楊玉環的相識、享樂及玉環的貌美、得寵。

(一)兩人相識

作品中兩人是這樣相識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即楊玉環到了該出嫁的年齡,然后通過選秀,被李隆基看中。實則兩人是這樣認識的嗎?楊貴妃本是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小名玉環,自幼由叔叔養大。開元二十三年,被封為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為道,號太真,至天寶四年納宮中,冊封為貴妃,受到玄宗的極度寵愛。李商隱的《龍池》詩:“龍池賜酒敞云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最后兩句寫夜半后,宴罷歸來,宮中的銅壺滴漏聲綿綿不絕,心中無事的薛王痛飲后早已睡去,而壽王卻徹夜難眠,一個“醒”字非常警策,可見其當時的痛苦情狀。所以作者所寫與史實是不符的,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諱。

(二)貴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采用夸張、對比的寫作手法,集中描寫了貴妃之貌美。無論是白居易的描述,還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貴妃的貌美都是比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但整體看,貴妃貌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豐艷”之美,宋代人在《楊太真外傳》書中介紹,玉環與玄宗翻書,翻到《趙飛燕外傳》,說漢成帝給趙飛燕造了避風臺,玄宗說:“爾則任吹多少”;二是貴妃的皮膚特別白皙,作品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寫語句。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貴妃每有汗出,細膩而多香,或試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

(三)貴妃受寵

首先是自己受寵,“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貴妃與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絆絆的時候。史書記載貴妃與玄宗有兩次比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寶五載,貴妃因“妒悍不遜”,被玄宗趕回了娘家,后因高力士建議,玄宗接回,貴妃“伏地謝罪”,二人合好,從此“后宮莫得進矣”;第二次是天寶九年,因貴妃“復忤旨”,后來貴妃送給玄宗“一縷青絲”,從此玄宗對貴妃“寵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楊玉環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顯赫,讓人羨慕。楊玉環冊封為貴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為太尉、齊國公,其叔為光祿卿,堂兄弟楊官鴻臚卿,楊為侍御史,楊釗賜名國忠,封魏國公,丞相;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

(四)奢靡享樂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等句,反復渲染玄宗得貴妃以后,如何行樂,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誤國。事實上,玄宗與貴妃在華清池沐浴之場景確實是比較奢華的,溫泉沐浴是有等級差別的,第一級別是御湯―九龍湯、蓮花湯,皇帝專用,第二級別是貴妃湯―海棠湯,楊貴妃專用,第三級別是太子湯,第四級別是公共溫泉。雖然,玄宗與貴妃過著歌舞升平的奢華生活,但二人在藝術創作方面卻是志同道合之人。據唐人著錄的《開天傳信記》記載,天寶年間,玄宗上朝聽政捂肚子,高力士問其原因,皇帝說昨晚夢見一曲子,沒來得及記下,笛子放在肚子處,剛才是一邊聽政,一邊按笛眼,把這首曲子記下來。玄宗還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貴妃則在舞蹈方面造詣極高,她將《霓裳羽衣曲》變為了舞曲,進行領舞。根據唐?李浚《松窗錄》的記載,當李白將《清平調詞三首》獻給皇帝的時候,貴妃則“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蒲桃酒,笑領歌,意甚厚”;而玄宗則“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夜雨聞鈴腸斷聲”,敘述安史之亂爆發后,玄宗出逃,馬嵬縊妃事件,玄宗與貴妃在馬嵬驛生離死別的場面。“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到馬嵬驛時,禁軍將士不滿情緒高漲,將領陳玄禮代表將士請誅楊貴妃,玄宗無法,只好賜楊貴妃死。“黃埃散漫風蕭索”,“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通過環境的描寫,寫出了玄宗在西南行軍的路上及在蜀地時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轉回龍馭”至“魂魄不曾來入夢”,書寫李隆基對楊貴妃的思念。

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群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少”的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另外,從“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語句中,一方面說明玄宗對貴妃的思念至極、度日如年,一方面也側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獨的生活。

自“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后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行動寫人,寫出了貴妃內心的焦急與迫切;“云鬢半偏新睡覺”,“風吹仙袂飄飄舉”,“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見情,描寫楊貴妃的外在形態,展示其內心情感;最后當道士即將離開的時候,貴妃“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最后感覺還不能表達自己對玄宗的思念,又將“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重重誓詞:“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一同寄去,敘事見情,把楊貴妃不念舊情,感恩報德,忠于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余地。

二、對李隆基、楊貴妃的歷史評價

(一)李隆基

縱觀歷史,由于李隆基晚年的荒、迷色,導致唐朝由盛轉衰,但對一個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個有為的皇帝。他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還克己復禮,重用賢相,虛心納諫,崇尚節儉,“焚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樂而出宮嬪,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時代是一個富裕時代。杜甫《憶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最后,李隆基時代還是一個向上的時代。《舊唐書q玄宗本紀》記載,“于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但到了天寶時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誤,拒絕納諫外,自己也變得驕奢逸起來。元稹《上陽白發人》:“天寶年間花鳥使,撩花狎鳥含春思。滿懷墨敕求嬪御,走上高樓半酣醉。”加之唐代節度使制度,軍事重心外重內輕,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二)楊貴妃

楊貴妃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她對政事不關心,也不干政,否定“紅顏禍水”說。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自己沒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只不過是皇家王權的禮物和玩弄品,天生麗質不是自己的錯,然而卻是釀成悲劇的開端。本來與壽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對,但卻被玄宗看上,再到后來的馬嵬縊死,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真所謂“紅顏薄命”。正如晚唐詩人羅隱《帝幸蜀》詩評價:“馬嵬煙柳正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總之,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敘事有致,張弛自如;抒情深摯,纏綿細膩;語言優美明麗,自然流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