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31 02:07: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虞美人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個皇帝,世稱李后主。李煜的詞,分前后兩期,前期,多有對宮廷生活的迷戀,也有對無法擺脫的沒落命運的沉重哀怨。他后期的詞,哭訴一個不幸君王的沉重悲哀。選入九年級《語文》教材(語文社)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可看作是他淪為階下囚的見證,也是他亡國之后留給后人的深深懺悔。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一詞,詞人開頭就把自己定格在西樓,一個“獨”字何等凄涼:想到昔日妃嬪簇擁,鶯歌燕舞,打情罵俏,而今天孤苦伶仃,舉步遲緩,默默無言;抬頭遠望,一彎新月懸掛蒼穹,月都有團團圓圓之時,而自己呢?緊接一個“鎖”字,何等沉重,何等哀怨:眼前,落葉滿院,到處都是一派殘敗的景象;想我皇家庭院,亭臺樓榭,奇花異草,富麗堂皇。今非昔比,觸目傷懷。
接著下面著重抒發作者心中的“離愁”,這種離愁,不是青年男女的至尊情懷,也不是朋友的赤誠之交,更不是家人的骨肉分離,而是君王的亡國之痛。把這種亡國之痛比作亂麻,比喻之準確、形象,表達之深刻、具體。“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這就把他亡國之后那種酸辛苦辣、百感叢生的復雜感受寫了出來。作者要表達的這種感情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如果說作者的“愁”在《相見歡》中表現得還不夠深刻的話,那么他的這種“愁”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里則抒發得淋漓盡致。由文章內容和作品的情感上來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的續篇,也是這種“離愁”的進一步升華。如果說《相見歡》的“離愁”還有點淡化、抽象,那么《虞美人》中表現的“離愁”就更加深沉、具體。
篇2
節選詞:一葉舟,五湖游,鬧垓垓不如歸去休。紅蓼灘頭,白鷺沙鷗,正值著明月洞庭秋。進西施一捻風流,起吳越兩處冤仇。趁西風閑袖手,重整理釣魚鉤。看,一江春水向東流。子陵達圣顏,布衣間,中興暗宣三四番。列在朝班,故友相看,他道是名利不如閑。
賞析:本曲子中“看,一江春水向東流”,則是詩人想像范蠡退隱江湖之后,一葉扁舟,漫游五湖閑看江水流淌的灑脫景象。表現了范蠡逍遙閑適的歸隱生活,怡然自得的愉悅心情,傳達了作者的羨慕向往之情,透露出元代知識分子在黑暗封建統治下矛盾、復雜的特殊心態。
2、兩岸秋霜紅西嶺。此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全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篇3
第一步,通讀詩歌,提煉信息,分清類型。
詩歌鑒賞貴在“讀”,而第一步必須是“通讀”,由詩題到作者,再到詩歌本身,以及序文、注釋。這一步的“讀”要體現一個“通”字,即全面的讀。讀時,注意提煉詩歌中隱藏的信息,包括寫作時令,地域,作者的生平,人生境遇等。信息的提煉對解讀詩歌是有著很大的幫助的。
在這一步,還要學會根據詩歌所選擇的題材劃分詩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詩歌所表現的情感、觀點會有所不同,從題材上看,詩歌的類型可分為: 山水田園詩,邊塞軍防詩,登臨懷古詩,懷人思遠詩,懷才抱恨詩,憂國傷民詩,針砭時弊詩等類型。我們在初讀時不妨給它貼上“標簽”,這樣就可以迅速的提煉出詩歌的主題。當然,要仔細甄別,防止作者別出心裁,反面立意,如蘇軾的《東坡》詩,這首詩作者雖然被貶而懷才抱恨,但與一般的被貶詩不同,這首詩一改懷才不遇者抱恨,抑郁,用清新宜人的景物寫出詩人內心的清靜無雜、不為己悲的曠達豪放,后來作者以東坡為號,也可看出他對這段清靜生活的懷念。所以當我們給所鑒賞的詩歌貼標簽時,需仔細甄別。
第二步,精讀詩歌,找準物象,分析意象。
詩人總是通過物象來表現意象,物象是詩人表現情感的載體,而意象則蘊含其中,二者的組合方式常見的有三種:第一種,真實物象與真實的意象直接組合。如高適的《燕歌行》中“戰士陣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詩人直接把效命死節的戰士與驕奢逸的將領對比,詩歌要表達的意象就直接顯現了。第二種組合形式是真實的物象與抽象的意象組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水是有形的物象,愁怨則是無形的意象,作者化抽象為形象,使無形的愁怨變得可知,可感,靈動有形。第三種組合形式為時空物象與隱藏意象的組合,如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詩,作者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而隱藏的意象則隨之推移為少年的歡歌,壯年的怨恨,老年的孤獨。研究清楚物象與意象的組合方式,分析出其中蘊含的意象,對詩歌的賞析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中,學生要留意一些常見的物象所蘊含的意象,如看到梅花則思其凌霜傲雪、不屈不撓;看到則思其臨霜不凋、高潔脫俗;看到杜鵑則思其哀怨悱惻、寂寥悲涼。
第三步,細讀詩歌,鑒賞技巧,感受效果。
在細讀的基礎上,對詩歌的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層面進行揣摩。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較為復雜,有借景抒情、烘托渲染、聯想想象、對比反襯、虛實相生、以及使用修辭手法等。不同的表現技巧會產生相異的表達效果,賞析時注意把規律和語境結合,借助于平常對常見的表達技巧所產生的共有表達效果的認知,結合詩歌的語境進行解讀。在體會文章的語言風格時,通常要研究詩歌的語言格調和特質,常見語言特質如清新,即用語新穎,不落俗套;質樸,即真切深刻,平易近人;明快,即短小靈動,一語中的;含蓄即言此意彼,回味無窮;簡潔即干凈利落,言簡意賅。這些不難,但要論起語言格調,則作家各有風格不同,學生就較難把握,如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柳永的柔媚婉麗……,不可一一列舉,只能靠學生自己去歸納揣摩,反復品味。
第四步,仔細審題,弄清術語,準確答題。
學生面對試題,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開始解題的最后一步,這一步首先要審題,所考查的題目不外乎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審美內涵等的考查。學生要注意勘破其中術語的真正內涵,才能正確解題。如考題中出現了“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起到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這是考查學生對一些表現手法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的把握。只要弄清術語的玄機,就能夠有指向性答題。
篇4
一、以樂“引”文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一個生動形象的課堂導入能渲染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情緒,從而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采用背景音樂開場是頗為有效的一種手段。
記得在教《江南的冬景》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時,為了能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文本,課堂伊始筆者播放了一首輕音樂《夢江南》來創設情境,伴隨著古箏那清脆悅耳、如泉流暢的旋律,學生們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感受著江南冬景的神韻。正當學生心醉神搖之時,筆者便順勢導入:一曲《夢江南》讓我們對江南魂牽夢繞,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郁達夫一起去領略江南冬景的獨特風采吧。
音樂的渲染奠定了課文的基調,學生在音樂中很自然地進入了文本的情境,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主動探究的學習欲望也由此產生。其實,只要抓住學生的心境,那么這堂課對老師來說,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以樂“誦”文
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蘊含著作者獨特的內心體驗,反映著特定的時代背景,但憑一支粉筆,教師的一張嘴,無論如何“曉之以理”,學生都難“動之以情”。“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所以“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聽之善,亦必得于心而會于意”,這就表明音樂長于表達感情,也最容易觸發聽者的情感,引起欣賞者的共鳴。音樂給人的感染作用,更為直接,更為強烈。所以配樂朗誦不僅能打破課堂的沉悶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鑒賞力,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體味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情感,領略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
同樣以《江南的冬景》為例,在整體感知文本以后,學生概括出作者主要描摹的幾幅畫面:冬日晨景圖、江南山野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接著,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若讓你配樂朗讀,你將分別選用什么背景音樂?為什么?這一開放式的命題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調動了他們的審美動機。而要找到與文本相協調的曲子首先必須深入文本中去感悟字里行間所營造的優美意境,體味文字背后所表達的含蓄情感。
第二天,學生來交流他們的成果。甲學生說:“我給冬日晨景圖配上輕音樂《晨歌》。作者筆下江南的冬天早晨溫暖和煦,老翁小孩曝背談天,其樂融融。配上這首樂曲,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一份明朗、一絲愜意。”乙學生說:“江南山野圖中描繪了豐腴潤澤的江南冬郊的花草樹木,色彩明麗,蘊含生機。若以《夢江南》這首古箏曲作為背景音樂,更能體現江南冬景獨特的韻味。”丙同學則給微雨寒村圖配上鋼琴曲《雨的印記》,那節奏舒緩的音樂彷佛將我們帶入江南水鄉,感受著微微細雨飄灑臉上的溫柔,享受著那份獨有的恬淡與幽靜。最后一位同學則用《snowdream》這首曲子作為朗讀江南雪景圖的背景音樂。這樣的配樂朗讀時而使人沉浸在悠揚婉轉的古典音樂的意境中,時而又將人帶進語言文字所組成的優美畫境中。總之,整堂課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文本情境中,在朗誦中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在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分享著歡樂。
除了配樂朗讀,歌詠背誦也很好地體現了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曾記得,每當叫學生背誦古詩詞他們就愁眉苦臉、怨聲載道,就算花功夫背下來了也只是死記硬背,過不了幾天就忘得干干凈凈,默寫更是錯別字滿天飛。可一旦讓他們唱起歌曲來卻朗朗上口、一字不差。試想,若將詩詞變成讓他們唱的歌曲會是怎樣的效果呢?
在教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時我做了一番嘗試。講解完這首詞之后,我播放了一曲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很多同學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幾遍下來他們就已記得滾瓜爛熟了。更可喜的是,隔了一個月,筆者突擊檢查,默寫這首詞,結果所有同學都一次過關。于是筆者就問他們怎么隔了這么長時間還能牢記,他們說,默寫時《虞美人》的曲調就回旋在腦際,曲調哼得出,歌詞也就記起來了。之后,筆者以同樣的方式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三、以樂“賞”文
語言文字本身是沒有什么可感性的,只有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如入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樣的課堂才會浮現思想的靈氣,才會飄溢生命的詩意。而音樂恰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而為可能。”以音樂為媒的語文課堂定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的思緒飛揚。
《我與地壇》這篇課文的第二部分寫到了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作者由于身體的殘廢,幾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他非常痛苦。然而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課堂上筆者設置了一個環節:找出文中描寫母親的文字,哪些語句特別打動你?并加以賞析。一開始學生總是毫無感情地泛泛而談,根本沒有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其中。可見他們并未走進文本,也未能與文本產生共鳴。而這時音樂就成為學生準確感悟語言的輔助手段和重要橋梁,由滿文軍演唱的歌曲《懂你》漸漸響起: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顏/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
篇5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客 思
賈 島
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
獨言獨語月明里,驚覺眠童與宿禽。
(1) 閱讀兩首詩,從詩歌表達情感和修辭技巧兩個方面,分析兩首詩的相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說,柳宗元的詩三四兩句妙絕,在境界上要超過賈詩,你怎樣認為?請結合詩歌具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除夜宿石頭驛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1) 詩歌的首聯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歷來為人激賞,稱其為“客中除夜之絕唱”(《詩藪》),請你說說其妙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一句中既寫到“悲”又提及“笑”,這樣寫是否矛盾?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天末懷李白
杜 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注】 這首詩為詩人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當時李白因永王李案而遭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湖南,杜甫于是賦此詩。
(1) 前兩聯“懷”李白的原因有哪兩個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閱讀這首詩,簡要分析“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的深刻內涵。說說這里用了何種表達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
黃庭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注】 此詞為作者(山谷)因寫《承天院塔記》被朝廷指為“幸災謗國”而貶謫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后所作。
(1) 詞的上闋中的“也有”和“不道”表達了作者心情怎樣的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玉臺”兩句用《太平御覽》中“雜五行書”之典故(“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請從內容和結構上賞析該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請結合最后兩句探究作者在這首詞中蘊含的的復雜意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趙 佶①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注】 ①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本詞作于1127年作者與其子宋欽宗被金兵擄往北方途中。
(1) 作者也是北宋著名書畫家。請從寫景的角度賞析作者在上闋前六句是如何描寫杏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詞的下闋和上闋在內容和情感上有明顯不同,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請結合全詞,賞析層深手法的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對 雪
杜 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①。
【注】 ①書空:原指晉人殷浩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字。
(1) 這首詩歌的首聯主要運用了何種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何種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讀第二、三聯,任選一聯說說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內心的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詩為《春望》同一時期的作品,請概括本詩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送項判官
王安石
斷蘆洲渚落楓橋,渡口沙長過午潮。
山鳥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對馬蕭蕭。
十年長自青衿識,千里來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強飯,華簪常得從雞翹。
(1) 詩的開頭兩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頸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試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結尾兩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
一、運用網絡資源,形象生動,視聽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網絡資源的運用,不僅能充分運用歷史資料和現實資料擴大知識容量,還可以通過聲音、畫面拓展語文教學中的信息通道。如在上《虞美人》一課時,我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讓學生穿越時空,回歸古代,體悟心靈,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先將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后的片段,用視頻編輯軟件截取下來,加入到課件當中。視頻的背景音樂正是《虞美人》,場景就是小周后和李煜分別的場景。通過放大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痛苦離別時李煜的動作、表情和眼神,并且要求學生在博客上寫一段文字來描寫當時的場景和主人公的心情,互相交流。那一段視頻正有對主人公眼神的大段特寫,學生透過眼神來走進人物的內心,對詞所表達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二、運用網絡資源,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
運用網絡資源進行語文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教師要通過網絡新技術與教學模式的有機整合,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自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實施相應的同化和順應,于快樂學習中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為了不斷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我評價,盡力追求學習之快樂感受,我會借助網絡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有利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突破各個學習障礙,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我利用網絡優勢,把本課的課堂授課內容設計成五個學習板塊――學海導航、課文朗讀、指點迷津、語言賞析、大展身手,用flash程序做成課件,發至學生的郵箱。上課時,就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創造的學習情境中,邊觀看各種鮮艷的圖片、引人入勝的動畫、雋秀的文字,邊欣賞悅耳動聽的背景音樂,再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對各個板塊進行選擇。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主要體驗在“指點迷津”、“語言賞析”、“大展身手”等板塊;基礎較差的同學則把“學海導航”、“課文朗讀”、“指點迷津”等板塊作為重點。這樣,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語文課真正實現了教學過程中的“尊重與快樂”,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程序為主動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學習興趣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了筆者一直鍥而不舍所追求的“課伊始,趣亦生;課進行,趣漸濃;課結束,趣猶存”的境界。
三、運用網絡資源,節省時間,拓展空間,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現代學生的學習天地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他們在課外利用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多種媒體,憑借教育軟件、校園網、資源庫等,可以隨時隨地、有選擇地學習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知識。現代信息技術在這方面有極大優勢,它可以極大地拓展學生閱讀選擇的空間,讓學生獲得較大的選擇自由。多種媒體的綜合效應,還可以使學生更有效地完成語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吸納和輸出語文信息的質量,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運用網絡資源,自主合作,資源共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大都由教師主宰,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精神。
篇7
2.2009年之文墨春秋仲余
3.掌心化雪丁立梅,孫俊強
4.一葉情張伯權,陳曉龍
5.風中的鳥巢雪小禪,曾薇薇
6.讀書溫暖人生蔡智敏,李搖輝
7.語句優美詩味雋永——《彎曲的月光》美點尋蹤惠軍明
8.冰清化蝶的心理因素探究——蔡楠《飛翔或者冰清化蝶》主題表達柳青
9.沒有蘋果的外星牛頓華石誠
10.路燈李雙
11.我們都是有夢的孩子馬列福
12.堅守陳菲
13.那時花開嚴雨辰
14.成長之殤張小瓊
15.回不去的童年涂彬婷
16.2009年高考優秀作文展評(海南/寧夏卷)劉芹,林逾靜
17."時評類"作文寫作指導及例文點津張東河,付永紅
18.2009年中國文化事件素材積累張坤,王志強
19."論文抄襲"材料作文導寫及示例李弗不
20.立足文本,創意解讀——現代文"探究題"題型探究王周平
21.高考文言文閱讀考點全突破之四——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唐惠忠
22."寫作構思"到底"構思"什么?——基于還原構思過程的作文備考策略尹杰
23.總把新桃換舊符——"節日"詩話葛德均
1.平凡之歌潘云龍
2.媒體流行的銳詞薈萃李傳鵬
3.母親的茶事蘇蘇,崔益林
4.大地上的雕塑石紹河,陳曉龍
5.在夜的枝頭數星星楓,馬松茂
6.另一片天空韓少功,惠軍明
7.沉重的飛翔——讀《二代農民工》有感李震海
8.刺痛靈魂的笑聲——夏目漱石《夢十夜之三》解讀柳青
9.大震之前草木知徐履泰
10.三月中學語文(中旬·讀寫新空間) 楊曦
11.淺藍色的憂傷——獻給十三歲吳銘
12.季末瑣碎陳蒙娜
13.我想,我應該是條河徐進
14.被自己感動溫文毓
15.故鄉情思張彥明
16.秋日私語張晶
17.一片月生海周睿璇
18.2009年高考優秀作文展評(湖南卷)劉芹,林逾靜
19."跟帖體"是怎樣煉成的?薛海潮
20."生活在低處,靈魂在高處"材料作文導寫及佳作選評洪方煜
21.命題作文"定格"導寫及佳作示例曹津源
22.仿句專練:趣看2009,備戰2010李弗不
23.高考新材料作文審題方法例談崔春慧
24.高考文言文閱讀考點全突破之六——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唐惠忠
25.語氣詞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吳素勉
1.感悟落差向上瞰
2."2010中國心靈富豪榜"隆重揭曉仲余
3.常回家"襲擊"聶勇軍,陳繼民
4.聽那遙遠的鐘聲菲菲,惠軍明
5.世界以痛吻我張麗鈞,薛艷
6.被"牛頓的蘋果"砸中以后陳魯民,王代福
7.無法再用童年的目光閱讀世界——臥夫《我不相信童話》解讀柳青
8.變與不變——小說《英雄》賞析曹華欽
9.誕生在試管中的DNA計算機吳越
10.夢灣里的水鄉岳星繁
11.抵臨彼岸的天堂王新明
12.豆蔻春光涂彬婷
13.生命,最美的永恒王金鳳
14.虞美人·聽雨王遠望
15.憶成灰·煙裊裊呂曉曉
16.河南上蔡第一高中蔡國風文學社專頁
17.虛筆有實用曹保順
18.讓考場作文飛揚著絢麗文采唐巨南
19."中華文化"時新作文素材張坤,應民
20.命題作文"人在樓梯上"導引與示例黃紹文
21.高考文言文"分析綜合"類試題備考指要陳錦才
22.考場作文創新技巧精講唐惠忠hHTTp://
23.中學語文(中旬·讀寫新空間) 趣話避諱付祥東
1.生命需要空隙張海靜
2.給2010年高考作文題排排座、頒頒獎李弗不
3.2010年高考作文題精評唐惠忠
4.夏之絕句(節選)簡媜,惠軍明
5.聽水梅潔,陳曉龍
6.大地的翅膀汪建中,朱慶和
7.人生是一次燃燒王蒙,薛艷
8.相約來世,與你攜手——解讀潘郁琦《橋畔我猶在等你》柳青
9.真情頌歌——小小說《穿襪子的椅子》賞讀王代福
10.給兒子的一封信蔡春裕
11.限制生物長大的"魔咒"趙尚泉
12.致屈原趙艷
13.仲夏夜之夢蹇永娥
14.滄海桑田,梨花散盡呂曉曉
15.我炫我的青春崔億
16.夢回大漠韓雨
17.徜徉古韻徐勇武
18.那時花開王瑞
19.清明節的思緒凌國超
20.浙江義烏三中北斗文學社專頁
21.2010年高考優秀作文展評(新課標卷)曹保順
22.2010年高考優秀作文展評(湖北卷)王能光
23.2010年高考優秀作文展評(江蘇卷)江雪松
24.材料命題作文"青年精神"寫作導引何斌師
25."子貢贖奴"材料作文導寫洪方煜
26."人性的光輝"命題作文寫作指導及示例姜有榮
27.高考小說閱讀命題特點及答題方略王周平
28.突出能力考查,著眼實際運用——2010年高考語言應用題命題特點分析及備考策略焦文林
29.2010年高考語病題解析賴海燕,邱文華
30.詩詞三味遠雅韻一問中——古典詩詞中的"問"范永
1.轉過身,便是路周海亮
2.解讀校園十大流行"網話"劉芹
3.姥姥的端午王瀛,陳曉龍
4.飄逸的詩魂雷抒雁,惠軍明
5.戈壁灘,戈壁人趙勝勤,丁兆存
6.學生給老師的一道考題李家同,張華
7.永遠的月亮——姚學禮《第三個月亮》賞析姜紹英
8.可憐天下父母心——周海亮《答應過眼睛》與《嗨,邁克!》比較賞析朱慶和
9.不可承受的大腦馬雅
10.中學語文(中旬·讀寫新空間) 懷想潘俊龍
11.思念——致在外打工的母親李金林
12.生命的段落李豐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體會詩中的意象,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
2.學習詩中所運用的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手法,并學習創作詩歌。
3.培養學生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在寫作中運用聯想與想象的手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中意象的表達效果。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詩歌創作很重要的一種手法就是想象。詩歌因想象而精彩!今天我們就坐上吳望堯的《太陽船》,一起去感受想象的魅力。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意境。
文章用精練的語言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詩歌展現的畫面,并體會文中哪個字、詞、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預設:
(1)金黃的太陽升起,或穿行于云海之間或透過云層,灑下萬丈光芒;傍晚夕陽透過云層,出現了霞光滿天的畫面;當夜幕降臨時,又出現了繁星閃爍的情景。
(2)“濺”本指液體受沖擊向四處噴射。在這里形容星星肆意地布滿天空,賦予了星星極致的動感,生動傳神,令人回味無窮。
3.品讀課文,學習聯想和想象。
(1)本文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奇特的聯想和想象,文中都出現了哪些聯想和想象?
太陽――巨船 太陽運行軌跡――航線
白云――帆 太陽光――閃爍的白銀
晚霞――火 灰暗的云朵――灰色的浪濤
(2)認識想象和聯想。
聯想:由眼前的晚霞想到火,抓住的是事物之間的顏色相似點,這就是聯想。
想象:看到太陽,想出另一種不存在的事物太陽船,這叫想象。
(3)作者之所以能運用奇特的想象,你能說出原因嗎?
豐富的知識儲備,對生活的熱愛,有懷疑創新的精神。
(4)中外名人也對想象和聯想給予極高的評價。
①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知識的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愛因斯坦
②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杜威
4.本文運用想象,通過“太陽”這一意象,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對光明、希望和幸福的期盼,希望海峽兩岸早日統一,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也說明時間易逝,應珍惜時間。
三、拓展延伸
1.歷史上許多優秀作品也來源于合理的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2.體會下列詩句運用想象的表達效果。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3.課堂練筆。
課件出示幾幅夜景圖:面對這樣的夜晚,你又會有怎樣的想象呢?請嘗試用詩句的形式表達。
四、課堂小結
現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無涯際的,希望大家也做一個充滿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人,描繪精彩的篇章,開創美好的未來。
五、布置作業
1.閱讀《繁星?春水》。
篇9
在教學中,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語文課,猶如一支清悅的小夜曲,舒緩自如,怡然自得,讓學生在靜靜的思緒中感受到優美的情調,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讓學生在課堂里展開色彩絢麗的翅膀,盡情地翱翔。
一、聯想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聯想和想象是詩歌的一對翅膀,沒有了它,詩歌就從高飛在藍天中的云雀變成了傻呼呼的雞。詩句大都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和內涵的豐富性,能引發讀者由此及彼或由淺入深的思考。教師如果能借用與所教內容相近、相似的詩句啟發學生,會使學生產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發現與體悟。
如教學南宋多愁善感的詞人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兩句挺有名的詞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用江水作比喻,言愁多而無盡,比喻貼切新穎,如果教師用“他的愁真多呀,簡直是無窮無盡”來解釋,那就毫無啟發性了。教師可借用與課文詩句有相同的表現方法的詩句啟發學生進行相似聯想,借用其他學過的比喻句來巧妙誘導:《武陵春》一詞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如果用“她的愁真重呀,重得無法比擬”來解說,那就枯燥乏味了;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堪稱佳句,用生活現象作比喻,言愁重難消,比喻形象生動,以比喻、對照寫意,言愁多而難以解脫,它們均化虛為實。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名句 “波光中的艷影,是夕陽中的新娘”則不然。在這里,詩人用盛裝的新娘比喻夕陽中艷麗的金柳,突出了柳的艷麗多姿,這是以實寫實; 冰心“雨后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卻化實為虛,新穎別致。但它們均突出了對象的特征。學生聽后就會恍然大悟, 也明確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從而擴大了課堂的容量,顯示了語言的啟迪聯想之美。
二、想像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詩歌語言具有豐富性,開拓語言表達的資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借助想像可以展示語言的豐富美,擴大學生的語言視野,陶冶學生的性情。
教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一文中的“可憐白發生”時,一名教師是這樣打造語言的:“這句話語淺意豐,抒寫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
此時,詩人的心理定然復雜,也許在想‘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也許在想‘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也許在想‘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也許在想……大家能不能也找幾句與詩人的心境相吻合的詩句來?”
教師借用的詩句,都與作者的心境相宜,詩人想殺敵報國,但歲月不熬人,他欲罷不能,其拳拳之心可見。他希望“平胡虜”,和平來到,家人團聚;他自然會想到戰場“兵氣連云屯”,尸骨遍野;想到朝庭腐敗、奸臣當道,他心懷憤怒。借用的詩句都真實地表現了作者的心理活動,這些詩句又被老師鋪成整齊句式,后面設計問題搭橋過渡,能撩撥學生積極去開拓課文資源的欲望,顯示了語言表達的誘發性和豐富美,為學生自主積累語言給了一把鑰匙。
1、詩歌的教學可以與語言運用中的“情景再現”結合起來。這也是高考中的一個熱點問題。2010年就有再現王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的情景。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教學柳永的《雨霖霖》,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可以這樣設計:如果你是一位畫家,根據詞的上闋內容你會選擇哪些風景入畫?讓學生依據詩歌內容繪畫,用生動的語言把“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描述出來,再當堂評析。學生興趣盎然,出現了不少佳作。如:習習的曉風吹醒了沉醉的離人,依依的楊柳無奈地隨風飄舞,殘月如鉤照著粼粼的江面……
2、補白的樂趣。在學清照的《如夢令》時,讓學生把詩人月夜誤入藕塘,驚飛鷗鷺的情形描述出來,一定別有一番滋味。
3、探究的樂趣。 在詩歌中尋找興趣點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如在學習王維《使至塞上》的過程中,讓學生依據地理知識,討論詩人經歷地方的位置謬誤現象說明了什么。引發了學生對古代文化現象的好奇心。
4、賞析的樂趣。 古詩詞語言凝練含蓄值得玩味品賞。恰當地設問,引導學生細細品賞,也能吊起學生的興味。如學習馬致遠的《秋思》一詞時,讓學生就其中的各類景物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進行語言賞析,學生情緒高昂,頗感興趣。
篇10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90017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長廊中的瑰寶,大量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之中,它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讓學生在詩歌鑒賞中讀懂詩歌、體會情感、領悟意境,教師應該靈活選用有效的詩歌教學方法。
一、誦讀感悟,領略古詩美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古詩詞教學應把誦讀放在首位。誦讀是欣賞古詩詞基本的也是原始的方法之一。在教學活動中,要指點學生讀出詩歌明快的節奏,感受其和諧的韻律,體味其優美的意境,方能讓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
1.在誦讀中感知形象美。在鑒賞詩歌中,詩歌的整體形象在讀者的腦海中呈現出來。學習詩歌時,教師應該從整體出發,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整體形象。如學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先讓每個學生讀一節,教師正音,然后大家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一步鑒賞詩歌打好基礎。
2.在吟誦中感受音樂美。古典詩詞美在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更有音樂之美。語言的音樂性在默讀中不易體現出來,必須要多次放聲誦讀。在誦讀中讀者不僅能理解詩歌的內容,還能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更能夠體會詩歌特有的音樂美。在教學《聲聲慢》時,在學生理解女詞人的身世悲痛之后,筆者引導學生誦讀文中的十四個疊字,讓學生感受李清照的孤苦無助、內心凄涼、愁苦無聊;在朗讀后文中的“點點滴滴”疊字時,讓學生感受到雨點不是打在芭蕉葉上,而是打在女詞人的心上。
3.在有感情朗讀中把握情感美。詩歌最基本的特點是抒情言志。語文課上,師生朗讀就需要情感的積極投入,有感情地朗讀。教師在上詩歌鑒賞課時,將自己幻變為詩人,充滿激情,進入角色,調動學生情感充分參與,一起沉浸在詩人的喜怒哀樂之中。如朗讀李白的《將進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情感變化,由悲傷到歡快,再由狂放到憤激,最后再到狂放。
二、選點切入,領悟詩歌內涵
1.從詩眼中尋意旨。詩眼是詩歌中表意最豐富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教學詩歌時,找出詩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對理解全詩的立意大有幫助。當然,理解詩眼不能在字句上下工夫,應該著眼于全篇。如教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指導學生找出全詩的詩眼,體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深刻內涵,才能領會詩人寄情山水卻不肯媚附權貴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
2.從名句中得意蘊。有些古典詩詞中,個別句子寫得十分出彩,歷來流傳頗廣,后人稱之為名句。詩歌教學中,若能從名句入手進行賞析,就能找到理解作品的一把金鑰匙。如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借助意象“水”表現出的故國之思、亡國之恨,就如同波濤洶涌的江水,奔騰不息。詞人把如此抽象的愁情變得形象可感,化無形為有形,有力地表現出了悠長與濃重的愁情。教師亦可進一步拓展延伸,對比李白、李清照、賀鑄、王實甫等人描寫愁情的異同。
3.從修辭手法中悟妙處。用典,指詩詞引用典故的一種修辭手法。我們鑒賞古詩詞時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及含義,發掘其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就化用了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將揚州昔日繁華與眼前的蕭條形成鮮明的對比,傷今懷古之意更深一層。
夸張也是詩人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在描寫李憑演奏箜篌的感人的聽覺效果時,作者運用了夸張這一手法。“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音樂感人肺腑,就連京城十二道城門前的寒氣也被音樂聲所消融,補天的女媧竟然忘記了職責,導致石破天驚,秋雨連綿。這種夸張天馬行空,出人意料,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三、聯想想象,拓展詩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