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船西舫悄無言范文

時間:2023-03-20 02:45: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東船西舫悄無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以聲喻聲

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夠將熟悉的東西作比的話。往往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虛幻為現實。聲音看不見。摸不著,很難描繪,但白居易有辦法,他用生活中一些常聽到的聲音來具體形象地比喻音樂聲。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边@里作者妙筆描繪琴聲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語”般細促輕幽,如珠落玉盤似的圓潤悅耳,如“鶯語”般婉轉流暢。如“銀瓶乍破”“刀槍鳴”似的鏗鏘雄壯,如“裂帛”般強烈清裂干脆。正是這一連申的熟悉的聲音來比喻、描摹變換的音樂節奏和旋律,短時間內使讀者情緒時而激揚、時而幽抑、時而喜樂、時而哀怨。也正是這字字璣珠的比喻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充分體悟了音樂的搖曳多姿,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襯聲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寫聲音,即使再形象逼真。也會使讀者產生厭煩情緒,從而產生審美疲勞。白居易這位高超的音樂欣賞者、描繪者當然深蘊此理,必須增加其他的手法。這里他運用的是聽眾的反映及感受,從側面烘托,以達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慘別的江岸,相對無言的凄清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竟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動心移情的音樂,不僅使人流連忘返,還誘得人們去“尋聲暗問”,這不是烘托了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嗎?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萍水相逢,本是擦肩而過。但不經意的移盞相邀,幾曲彈奏,不僅淚沾青衫,而且引為同調,視為知已。說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摯話語,彈者與聽者情感高度共鳴,淋漓地表現了音樂的審美力量,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彈奏者的精湛技藝。

三、以無聲襯有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講究留白藝術,講究含蓄之美。在這篇文中白居易不僅把有聲寫得那么酣暢淋漓,而且又恰到好處地以無聲寫有聲,從而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當琵琶聲如“冰泉冷澀,絕凝不通”之際,彈者與聽眾都是“別有幽愁暗恨生”。當“曲終收撥當心畫”時,是“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聲停止,但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這如同篆刻藝術的“計白以當黑”,戲曲藝術對舞臺空間的充分運用,這也是典型的虛中見實的表現方法,又是中國古代傳統藝術的特點。

四、妙用雙聲疊音詞

篇2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篇3

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爐。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消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篇4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

對以上詩歌從三個方面分析如下

一、靠使用具體的比喻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十四句中,詩歌借助語言的音韻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按笙亦朽腥缂庇辍卑汛笙覐椬嗟摹班朽小钡穆曇舯茸鳌凹庇辍保扔谩班朽小边@個疊字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彈奏的聲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這個疊字摹聲,又用“如私語”使它形象化,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旋律交錯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坝难省敝?,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才到,曲終收撥一畫把“四弦”發出聲音比喻成“裂帛”來標志著彈奏的結束。這其中作者在運用比喻描寫彈奏的聲音運用得靈活自如。袁行需曾對《琵琶行》在語言方面的成就作出這樣的評價:“《琵琶行》對音樂的描繪有獨到之處,音樂形象是難以捕捉的,白居易卻借助語言把它變成讀者易于感受的具體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聲音比喻各種不同的音樂和旋律?!雹圻@種評價恰當地把他在描繪音樂時適當運用比喻具體表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使人耳目一新。

二、靠著對演奏者意圖的揭示和聽眾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寫

在琵琶女彈奏中,其出場后分別用“似訴平生不得意”,“說盡心中無限事”來對于演奏者意圖的領略,其中“似訴”表現了作者對琵琶女彈奏音樂目的揣摩?!罢f盡”表現了通過音樂展現出來的事似乎說不完。其后的“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也是與彈奏者意圖的照應。對于聽眾感受后的心理的描寫用了“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等詩句來描繪,其中“此時無聲有聲”的敘述展現聽眾的心理聽完歌聲彈奏后最后的感觸,最好的效果是沉默無言,獨自品味?!拔ㄒ娊那镌掳住眲t用描繪環境來渲染聽眾寂靜無聲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則表現了聽眾對女子重彈琵琶后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動人場景,這些詩句很好地從側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彈奏給聽眾所帶來好的效果。

篇5

我喜歡聽民族音樂,這主要是指以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和江南絲竹之類。因為它具有清、微、淡、遠的特點。

我國唐代是盛行音樂、舞蹈的。當時有很多有名的樂師,亦早已有多種樂器。人們熟悉的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一直傳誦國內外。它描寫彈琵琶的女子通過琵琶的彈奏傾吐感情?!稗D軸撥弦三兩聲”,“弦弦掩抑聲聲思”,開始抒發感情。接著,“輕攏慢”“說盡心中無限事”,直到一曲終了。琵琶聲停止了,但這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并沒有消失,出現了“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在這樣的環境里,給彈琵琶的人和聽琵琶的人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靜穆的空間,由于都吐露出胸中的陳怨結氣,消減了耿耿于懷的塊壘,這比長久壓在心中不發泄總要好些。盡情地袒露心境并無損于健康,相反,這種吐露對減少心中的郁悶是有益的。

傳統樂器除琵琶之外,還有古琴,即七弦琴,古琴音域廣、音色美,表現力極為豐富。南宋時浙江有好幾位古琴師,曾創作了《瀟湘水云》,《步月》、《秋雨》、《鷗鷺忘機》、《幽人折桂》、《拘幽十操》等名曲。琴的風格技巧,稱為琴德;琴的運用形象、構成的意境,稱為琴境;琴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稱為琴道。如果琴的德、境、道三個方面表現得好,則對鼓琴人本身和聽琴人的身心都大有益處。

我聽中國民族音樂,就那些傳統名曲來說,如《將軍令》、《雨打芭蕉》、《二泉映月》、《漁舟唱晚》、《漢宮秋月》、《平沙落雁》等等,聽后身心有一種寧靜、舒坦、開闊、安謐的感覺。比如聽《花好月圓》,甚至能喚起我遙遠的回憶,好似回到了青年時代上學讀書時的環境,使我似乎年輕起來。又如聽了古箏名曲《高山流水》,這似琴非琴的箏聲,柔和宛轉的淙淙聲,分明是流水,使我想起遠方的好友?!案呱搅魉兄簟闭媸遣患?又比如聽二胡等樂器奏《聽松》,豪放有力,使人心胸寬廣,并有奮發前進的感覺,常常因此而想到晚唐詩人皮日休的“松子聲聲打石床”的意境,令我忘俗。我特別愛聽的是《春江花月夜》。從十五六歲時聽到如今望九之年,可謂百聽不厭。以琵琶、蕭、胡琴等樂器大合奏,我的身心極大地受益于它,當我忙時,心煩意亂,如果抽時間聽一兩遍《春江花月夜》,就自然而然地松爽起來。如果我在工作中、旅途中聽到它,我就會全神貫注昕幾段,這樣頭腦就格外清新。

我深感中國民族音樂能使我心除煩擾,消塊壘,寬胸懷,堅意志,心情暢快;對我身則清頭目,舒肝膈,健脾胃,和氣血,茶飯添香。音樂確實有益身心健康。是否如此,請知音人細細體味。

篇6

一.襯托

《現代漢語詞典》:“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边@里面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寫這一事物是為了突出另一事物,有主有次;二是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可正可反。

我認為這里面還應有一層意思: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應該是具體的。例如:

裴給事宅白牡丹/裴

長安豪貴惜春殘,

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

無人起就月中看。

長安豪貴爭賞紫牡丹,說明紫牡丹好看,美;因為爭賞者是長安豪貴,可以想象紫牡丹的美主要表現在其外在的顏色和姿態。顏色很招眼,姿態很招搖,美則美矣,但美得俗氣。標題是“裴給事宅白牡丹”,寫紫牡丹其意就在為后邊兩句寫白牡丹作鋪墊,就是為了襯托白牡丹,襯托白牡丹淡淡月光下脫俗的內在神韻!再如:

“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小魚悄悄地把頭露出水面,吹了個小泡泡。盡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脫翠鳥銳利的眼睛。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起了。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保ā洞澍B》)

機靈的水中小魚竟敵不過翠鳥,可見翠鳥的動作更迅速,更敏捷。這都是襯托的典型示例。

襯托,從事物的特征相似與否的角度看,有正襯和反襯兩種。上文小魚和翠鳥都機靈,是正襯;紫牡丹招搖媚俗,白牡丹淡雅脫俗,特征相反,是反襯。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經常將反襯和對比混為一談。應該知道二者看似相同,其實有異。

如前所論,襯托有主有次,寫那一個事物是為了突出這一個事物。其修辭效果主要在于突現正面或反面事物,表達作者對“這一事物”的強烈思想感情,從而深化文章中心思想,即俗話所說的“紅花還須綠葉扶”。

而對比是將兩種事物互相對照,兩種事物不分主次輕重。其修辭效果主要是用比較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質,使好的顯得更好,使壞的顯得更壞。讓人們在比較中鑒別,給人們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斞浮蹲猿啊罚?,魯迅寫到自己憎與愛,但寫憎并非是為了突出愛,反之亦然。魯迅愛憎并舉,實在是因為,一個人有愛就有憎,有恨就有愛。從一個人愛什么、憎什么,可知這個人。在魯迅的愛恨交織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為一個文人的社會良知、錚錚傲骨。

從事物類型上看,襯托又有以下三種具體情況。

(1)以物襯物。上邊兩例非常典型,不再贅論。

(2)以物襯人。請看《林黛玉進賈府》中一段精彩描寫:

“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p>

“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兩句就把林黛玉外在的清麗和內在的脫俗生動地表現出來了。本寫林黛玉,卻描寫姣花照水、弱柳扶風的生動美景,這就是以物襯人,其妙處是不寫(不直接表現事物特征)而寫(卻把事物特征生動地表現出來),以少勝多,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便是人們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下邊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詩:

題都城南莊/崔 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詩歌前兩句以桃花之嬌艷爛漫襯托女子之美麗動人,可謂千古絕唱!

(3)以人襯人。上文描寫林黛玉,說她“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就屬這一種。

以人襯人最精彩的莫過于清末小說作家劉鶚在《明湖居聽書》中對王小玉(白妞)演奏技藝的精彩描寫:

“……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丑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到還沉靜?!膶⑷易尤?,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皇堑胶髞?,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潔凈……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后臺里,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干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p>

筆者不怕連篇累牘,就是不想讓讀者錯過再次感受以人襯人這種手法的藝術魅力!作者以“男人”的丑陋反襯黑妞(第一個姑娘)的美麗,以黑妞的美麗正襯白妞的“秀而不媚”;以“男人”丑陋的容貌反襯他不俗的演奏技藝,又以男人的不俗的演奏技藝正襯黑妞精湛的演奏和演唱技藝,最后又以黑妞的精湛正襯白妞的絕妙!無處不在的襯托手法將情節層層推進,將白妞的美麗和演奏技藝層層推高,可謂千呼萬喚,一鳴驚人!

二.烘托

本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點染輪廓外部,使物象鮮明。后來引入文學創作,指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烘托很多時候也叫襯托,但筆者以為烘托和襯托至少有以下幾種區別:

(1)襯托是以具體襯托具體,烘托卻可以是具體對抽象。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

先描寫鶯鶯所見:秋空藍碧碧,黃花落滿地,西風緊緊吹,更有北雁紛紛往南飛。后寫鶯鶯心情:伊人即將遠別,不禁黯然垂淚。從凄苦枯索的具體可感的景象到縈繞胸懷卻無法言說無可觸摸的傷感,將縈繞胸懷卻無法言說無可觸摸的傷感寄托在凄苦枯索的具體可感的景象之中,其中的妙處真是可意會而難以言傳。

再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清到泛白,深秋凄涼的氣氛,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醉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中,心醉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2)襯托與被襯托的具體事物特征具有可比性,或相似,或相反;烘托與被烘托的事物可以不具備可比性,彼此之間僅僅具備了某種關聯,構成了某種主次關系。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寫道: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p>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睂懧牨娗娜粺o語,完全沉浸在極具藝術性的音樂中,白居易(還有他的友人)和歌女在音樂演奏能力的高低上沒有比較點,他們只是在音樂的演奏和欣賞上構成了關系,寫欣賞者的反應是為了突出演奏者絕妙的演奏技藝,也烘托出動人音樂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三.渲染

明代楊慎《藝林伐山?浮渲梳頭》:“畫家以墨飾美人鬢發謂之渲染?!变秩咀鳛橐环N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指文章對環境等著意描寫,以加強氣氛,深化主題。

如上文《琵琶行》,詩人極盡筆墨之能事,通過對琵琶聲及其富于變化的演奏的鋪敘渲染,表現了音樂的高妙。

由此可見,襯托和烘托都是由此到彼,言此而意在彼;而渲染是“一個人的世界”,與“另一事物”無關。

但正如本文開頭所言,它們又往往形影相伴,共同為表現文章主旨服務。請看下面的敘述,體會三者區別。

《裴給事宅白牡丹》對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的渲染,烘托出紫牡丹的美艷招搖,又用紫牡丹的招搖媚俗反襯白牡丹的素雅高潔。

《陌上?!穼τ^看羅敷者的神情舉止的渲染,烘托出羅敷的絕世美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保馈队炅剽彙罚┰~人想象今宵分離后酒醒所見,“曉風殘月”渲染出冷清氣氛,烘托出分離后自己孤獨傷感的情緒。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保◤埧删谩肚飸选罚┰娙藢κ捤髑锞暗闹怃秩?,烘托出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思念。

四.襯托、烘托、渲染在文學欣賞中的應用

襯托、烘托、渲染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欣賞過程中有著廣泛應用,創作中用得巧妙,可使作品主旨鮮明,極具藝術性;閱讀作品時注意它們的運用,可以很好地領略作者匠心,感受到作品魅力,獲得不可言傳的審美體驗。

下面以2007年高考試題為例說明它們在文學欣賞中的應用。

“我們村西有一條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灘廓大寬展,自遠處眺望,淺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鋪晾在沙灘上的一派銀箔,輕輕閃爍。

農村興訂婚,“訂”者“定”也,儀式既簡單又莊重,記得訂了婚的第二天,她隨我涉水過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開些距離,不即不離,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勻凈細軟的沙灘上。夕陽銜山,晚煙縈樹,河那邊農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煙靄里,上下遠近靜極了。她不上二十歲,剛剛撞破鄉下小女兒的“殼”兒,正要步入農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膽擰過頭去,想仔細瞧瞧她。她那兒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擺過臉去,避開了我,故意注視那落日。順著她的眼光瞄過去,西方天際遙遠的地平線上起伏著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巒,那就地綿延著的黛青色與她那披下的潔亮濃密的烏發是同一個色調。半邊臉頰紅紅的,與銜山半隱的落日遙相映襯,如火的晚霞從側面鋪張開來,勾畫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楊聞宇《日月行色》)

16.本文開頭兩段的場景描寫有哪些特點和作用?(4分)

標答:選擇的是一個日落黃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場景,突出了場景的寧靜與和諧,具有詩請畫意的意境美。場景描寫與人物描寫融合在一起,人與景互為映襯,相得益彰。景中融情,場面描寫融入了“我”和“她”約會時的喜悅之情。

很明顯,“標答”分三個層次,含三個要點:開頭兩段所寫場景有什么特點,這些場景和人物有什么關系,這些場景和人物內在心情品格有什么關系。

第一個要點分析就場景說場景,符合渲染藝術手法的特征。“標答”其實就暗含渲染藝術手法的分析。開頭兩段要突出場景的寧靜與和諧,就需要對“日落黃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場景”展開描寫,著力渲染;換言之,只有對場景著力描寫(這個過程就是渲染),才能突出其寧靜和諧的特點。

第二個要點由具體的場景到具體的人物,二者具有明凈美麗的相似點,很明顯是以人為主,以物襯人,“標答”已經點明,無須贅論。

第三個要點分析是由此及彼,由描寫具體的場景到人物內心的情感(抽象的),符合烘托藝術手法的特征。

因此,如果在賞析小說開頭兩段的妙處時充分聯系三種藝術手法,可以形成如下答案:

篇7

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地描繪出來。定義簡單,魅力卻不可小覷。古詩人們在創作中將各種描法巧妙運用,使詩歌搖曳生姿,韻味無窮,留下眾多的名篇佳作。

一、側面描寫

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因其直接,往往不夠含蓄,難以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于是詩人們便常通過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來使對象更鮮明突出,這就是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清人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側面描寫效果極佳的作品早已有之。如漢樂府詩《陌上?!窞楸憩F采桑女秦羅敷,有正面刻畫羅敷的裝束和人物對話顯現她的外貌美和機智勇敢剛毅不屈的性格美,而此詩讓人稱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側面描寫。詩中這樣描繪:“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庇昧_敷周圍的人見到她時的神態、動作來烘托、渲染,把羅敷的美寫到了極點。又如《琵琶行》中,白樂天在描摹了琵琶曲的美妙旋律正面展現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在琵琶曲結束時又添了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連“東船西舫”這物之聽眾,都受到感染,沉浸在琵琶女營造的“余音繞梁”的境界中而“悄無言”,何況人呢。短短兩句,側面烘托,將琵琶女琴藝的高超展現到極致。

二、襯托(正襯、反襯)

俗話說:“牡丹雖好,還需綠葉扶持?!睘榱耸贡幻枋龅膶ο蟾咛厣?,詩歌中常常用另類事物放在一起陪襯(正襯)或對照(反襯),以此表現特殊的意境或獨特的情感,這就是襯托手法。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絕句》杜甫)此詩前兩句以“江碧”襯“鳥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紅”,青紅互為競麗。構成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而如此之美的春景,作者卻無心欣賞,想著“何日是歸年?”這樣以樂景寫哀情,更能襯出詩人歸心之殷切,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三、動靜結合

客觀事物有動有靜,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靜襯動,或以動襯靜,或一動一靜,兩者相互映襯,構成某種情趣。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蟬噪”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動中寫靜,充滿生氣,使獨具匠心的文學構思與充滿哲理的人生思辨統貫一體。

四、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常見于詩歌、繪畫、書法中的創造和開拓意境的藝術手法。所謂“實”即據實描摹,是眼前之景,當下之境;所謂“虛”是指虛擬想象,是想見之景,虛設之境。虛境可以是鬼怪世界、仙府夢境,可以是往昔、未來之境。虛境和實境既可以相輔相成,渲染烘托,也可以相反相成,強化主題。如“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題都城南莊》崔護),“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紅”,是虛景,十全十美;“今年今日”“我”看到的實景是空余“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相比較,桃花依舊,人面難尋;物是人非,錯過了時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來,悵惘頓生。短短四句,以虛襯實,把讀者帶入無限凄美的意境中,令人悵惘不已。又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二三句“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家中親人,而是通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從對方下筆,把自己深摯的思鄉之情抒發得婉曲含蓄。

五、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就是對細小的環節或情節進行描寫?;驅懭宋锏囊痪湓挕⒁粋€動作、一顰一笑,或寫平常生活、場景中的一瞬。細節是文學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尋味、最能引起人們想象的片刻。對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抒感,增強情節發展的真實性,強化作品的主題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因彈劾不法官吏已被貶的“垂死病中”的元稹聞聽好友白居易因得罪權貴也被貶,竟然“驚坐起”。這一細節的刻畫,維妙維肖地摹寫出作者當時陡然一驚的神態,表達了作者對朋友命運的深切關懷,道盡了友情的真諦,情深意濃。白居易讀后也深受感動,給元稹的信中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p>

六、白描

白描即用最樸素、最簡練的筆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粗線條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態面貌。避免用秾麗的形容詞、繁復的修飾語。正如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中所說:“白描沒有秘訣……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泵窀琛洞汤沾ā贰疤焐n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貓,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聶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乍看去,內容之平淡、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么奧妙可言,但它以最少的文字寥寥數語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勞作、官家筑倉虎視以待的畫面,寫出了田家的悲慘命運,表現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顯得十分耐讀,體現了白描手法的精妙。

七、其它

通過五官感知如聽覺、視覺、嗅覺等,視角變化如遠近、高低、上下、內外等,色彩對照如明暗、紅綠、冷暖等來對客觀事物作描摹,在古典詩歌中

篇8

關鍵詞:審美教育 引導 體會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226-01

審美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實自我發展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許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語文教材作為一種載體,不僅承載著語文知識,而且蘊涵著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語文教學可以加強學生的審美情感的培養,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形成審美特質。

課堂教學是實現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何讓美育之花盛開在語文課堂?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引導學生學會推敲,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優美的語言能迅速吸引住學生。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這樣的文章值得我們反復推敲、品味。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取隨筆的體式,信筆寫來如同閑情漫話,全無雕飾痕跡,但每一個詞語、句式,好像未經爐火而已達到了“純青”。如“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等宏觀的秋色、秋聲,以及“飛聲”、“日光”、“藍朵”等微觀的秋色、秋聲,它們搭配和諧,極能調動讀者的情感。這些物象聲色,本是現實中無中不有的,但被作者隨意撿來搭配在一起,產生了特別的美感效果。再如結尾處:“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于駱駝?!闭⑾嚅g,雅俗溶于一爐,酣暢淋漓,雋永優美。筆者引導學生朗讀、推敲、品味這些優美的語言,可以說是一種美的享受。

2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音樂美

在詩歌教學中,音樂美十分突出。平仄相間、講究押韻,句式整齊勻稱,句內節奏感強,這些都是詩歌語言音樂美的具體體現。如何感受到音樂美呢?必須通過反復的誦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節奏感。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筆者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四弦一聲如裂帛”這些詩句,讓學生體味音樂描寫所體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叭缂庇辍薄叭缢秸Z”“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這些描寫用十多鐘聲音來比喻四根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表現了旋律的發展變化,“大珠小珠落玉盤”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我們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起我們的聯想和想象,“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曲雖終,余音繞梁。經常朗讀這些優美的詩句,有利于凈化和美化學生的語言,增強他們的語言感染力。

3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文章的圖畫美

好的文章如同一幅色彩明麗的圖畫,讓人愛不釋手。在學習這些文章時,筆者引導學生依據優美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畫面。如《我的空中樓閣》,筆者先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然后根據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圖畫,并以小組的形式,展開競賽。同學們積極動手,或簡筆勾勒,或搭配色彩,一幅幅《我的空中樓閣》展現在師生們的面前,筆者還建議學生把優秀作品送到學校舉辦的藝術節上參展,結果還獲了獎。通過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圖畫美,又提高了他們的藝術修養。

4 引導學生捕捉線索,體會文章的構思美

精巧的構思給文章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每遇到優美的文章,筆者就引導學生來抓住線索,細細品讀,領悟文章的構思之美。如《永遠的蝴蝶》,在學習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線索——寄信,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構思之美。小說圍繞寄信而寫,正因為寄信,才有了櫻子喪身于車輪之下的慘劇。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小說最后補敘了那封奪去了櫻子生命的書信的內容:“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边@句交代不僅照應了上文,并于此處戛然而止,言已盡而情未了。這種構思的文章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令人過目不忘,并久久不能忘懷。

5 引導學生學會整體感悟,體會文章的立意美

篇9

對于消費者來說,物質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人們已經不僅僅是在單純享受美食,而是在品嘗佳肴的時候更注重它的營養價值,力求吃得更科學,更健康。為此,我們走訪了作為湖北菜的領軍企業---北京九頭鳥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讓行業內人士為您介紹幾道湖北菜,同時我們還邀請了專家進行點評,希望能夠為您的健康飲食起到指導作用。

湖北菜的特點是以“水產為本,魚菜為主”,講究鮮、嫩、柔、滑、爽,富有濃厚的江南水鄉特色,且自成一系。雖然選料普通,但制作非常精細,尤重火功。菜肴大都是汁濃、芡稠、口重、味純,具有樸實的民間特色。湖北風味包括武漢、荊沙和黃州三個地方菜點特色。武漢菜點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風味菜點的長處,善于變化改革,花色品種較多,注重刀功火候,講究顏色造型,尤其是煨湯技術有獨到之處。荊沙菜以烹制淡水魚鮮見長,更以各種蒸菜(如“沔陽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純,保持原味。黃州菜擅長燒、炒,用油稍寬,火功恰當,汁濃口重,味道偏咸,富有鄉村風味。另外,湖北的小吃點心品種多,風味特殊。湖北著名的風味菜點有:清蒸武昌魚、雞茸架魚肚、神農醬香鴨、瓦罐煨雞、、雞泥桃花魚、峽口明珠湯、魚氽、熱干面、三鮮豆皮、東坡餅、面窩等。 以下是幾道特色菜介紹,喜歡湖北菜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神農醬香鴨: (晴野鷺鶯飛一只,水花發秋江碧)

神農氏被尊為醫藥之祖,曾親自用口品嘗百草,發明藥物及教人治病。制作此菜所選用的藥材――“水仙果”產地為湖北神農架,它有養腎養顏的功效。麻鴨為農家放養非飼養,肉質鮮嫩。在用水仙果制成的鹵水中鹵制6小時后食用,肥而不膩,香氣四溢,回味悠長。

專家評定:藥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此菜用水仙果制成鹵水,將鴨在其中鹵制,具有很好的食療效果。鴨肉性味甘涼,含有蛋白質16.5%,還有鈣磷鐵等有機物,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此菜適用于神倦乏力咳嗽水腫等癥。

外觀指數:

口感指數:

健康指數:

黃豆燉豬蹄:(孤舟點云淡 ,畫圖豆綴蹄)

此款菜品是把黃豆和豬蹄用小火燉6小時,讓蛋白質、維生素B,胡蘿卜素營養等營養成分充分溶解在湯中,具有色澤草黃,湯汁濃稠的特點,另外,豬蹄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美容食品,和黃豆搭配,使此道菜同時具有清熱解毒,養顏美容等食療作用。

專家評定:黃豆性味甘平,含蛋白質40%,不含膽固醇,其所含蛋白酶抑制素是一種化合物質,能抑制某些腫瘤生長。豬蹄性味甘微寒,含有較豐富的膠原蛋白。此菜具有很好的營養互補作用,營養搭配較為合理,其利水消積,美容養顏之功效較為顯著。

外觀指數:

口感指數:

健康指數:

湖北煨雞湯:(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此款菜品所選用的原料是農家飼養的老母雞,加水煨8小時后而成,成品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具有湯汁鮮醇,清澈見底的特點。

專家評定:雞肉性味甘溫,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此菜有溫中補氣溫養精血補精添髓的功效,大大提高了身體免疫力,對腎虛,抵御流感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外觀指數:

口感指數:

健康指數:

蘄春香草雞:( 千里雞啼綠映紅,清香四溢酒旗風)

湖北省蘄春縣是“醫圣”李時珍的故鄉。在蘄春縣一帶,當地百姓喜用一種叫金娃草的藥材來制作菜肴,其功效為祛溫降火,滋潤肝脾。而農家放養的蛋雞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在用金娃草秘制的鹵水中鹵制6小時,有清淡爽口,香氣四溢的特點。

專家評定:此菜肴制作以藥材調制鹵水,將蛋雞在鹵水中鹵制,能更好的發揮雞肉的鮮味,將藥性與雞的補益作用充分融合。

外觀指數:

口感指數:

篇10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7―0099―01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謂之烘云托月。用于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描寫來突出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彼f的,就是烘托的技法。

側面烘托用于古典詩歌的創作中,主要用來:

1.寫人

漢樂府民歌《陌上?!分杏幸欢螌α_敷外貌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弊髡咭庥麡O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這種寫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靈感,又使讀者參與到形象的創造之中。這樣的藝術境界,有時甚至比正面描寫的效果還要好。

2.寫景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詩篇中,白居易有一首小詩《夜雪》別具風采:“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p>

潔白晶瑩的雪花,常人一般是通過視覺來感受其形狀、顏色的,詩人詠雪,大多是從正面直接進行描寫,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等,白居易卻另辟蹊徑。全詩不直接寫夜雪,而是從感覺(首句)、視覺(第二句)、聽覺(三、四句)的角度來捕捉,生動傳神地為我們描繪出一場夜雪。詩人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使這首詩別具一格,詩韻十足。

3.寫音樂藝術

《琵琶行》在用生動的比喻、摹聲描寫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有這樣的詩句:“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边@兩句詩沒有直接描摹樂曲,而是通過周圍聽眾陶醉其中的反應,從側面烘托了琵琶演奏的精湛美妙,體現了它強烈的感染力。這首詩中的“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也屬于側面描寫。

在理解側面烘托這一創作手法時,我們還需要把握烘托跟對比、襯托三者之間的區別。

李白有一首《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痹娙私o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而凱旋,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云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顯然,這首詩用的是對比的寫法。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這樣的詩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痹娙瞬]有直接說天姥山怎樣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稱的五岳、天臺來襯托天姥山,從而把天姥山寫得聳立天外,直插云霄,壯麗非凡。這幾句詩用了襯托的寫法(當然也有夸張)。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再現李憑高超的箜篌技藝,有這樣的描寫:“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地灑落在身上,也不肯離去。很明顯,作者用的是側面烘托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