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1 15:58: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寒冷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韓劇文化產品傳播生態環境
1.韓國電視劇在我國由“熱”到“冷”的嬗變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韓流以其驚人的速度席卷中國大地。在不知不覺中,韓國文化的符號與元素開始走進了我們的身邊,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走進了中國的大街小巷,而一部部韓劇則更加是成為了國內廣大電視受眾豐盛的精神大餐。
1.1韓劇“熱”的形成
韓國是中國一衣帶水的近鄰。從上世紀開始韓國人已經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對自身文化的整合和全球傳播,他們通過對傳統和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形成了鮮明的極具韓國當代特色的文化形象,并運用現代多元的傳播手段,將文化發展成產業,從而使得其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展現和推廣。從早先的《嫉妒》到之后年的《愛情是什么》,再到大熱的《大長今》,一部部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世俗風格的電視劇,以其喜劇性的態度與生活化的描繪將溫暖的愛情與親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征服了中國觀眾,影響著中國受眾的媒介使用、消費行為和文化認同等其他層面。
1.2 韓劇“冷”的嬗變
2005年,《大長今》將韓劇的熱潮推向了最高峰,創造了無數個收視神話,但盛極而衰,在此之后韓劇熱卻悄然降溫。同時,大眾媒介對于韓劇熱播現象的宣傳與報道也不像以往那樣的鋪天蓋地,而韓劇新片的新聞會數量也明顯少了,這樣就大大減少了韓劇的受關注度。除此之外,隨著港臺劇、美劇以及其他國家電視劇的不斷涌入,國產歷史劇、諜戰劇的特色崛起,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差異化的個人需求,這不僅使受眾的選擇變得更加多元化,也使得韓劇在中國大陸文化市場上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至此,媒體的冷淡,受眾的反水,都印證了韓劇逐漸由熱轉冷的事實。
2.韓劇由“熱”到“冷”的嬗變分析
培養分析理論認為:“傳播內容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這些傾向通常不是以說教而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它們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于潛移默化之中”。隨著傳播環境的不斷改變,傳播渠道的不斷多元,以及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韓劇固有的、一味的傳播內容,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韓劇也因為多方面的原因使其漸漸地從熱進入了冷的時期。
2.1韓劇自身因素
電視劇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想象的烏托邦。韓劇就是通過精雕細琢的場景畫面,動情演繹的情感故事為廣大的電視受眾創造了一個脫離現實的理想國度。在韓劇的傳播信息中,人們忘記了世俗的煩躁、現實的殘酷,看到的只是理想的愛情、美好的生活。這些主觀性的反應,會隨著韓劇的不斷傳播,變得越來越不真實,從而使受眾的觀念發生改變,進而使受眾的行為發生變遷。
2.2韓劇受眾因素
受眾既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也是傳播過程得以實施的前提。在雙向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被傳播不等于信息被接受,受眾再不是應聲而倒的靶子,而是具有自身獨特辨識和認知能力的個體,傳播效果也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關于受眾和傳播的關系,麥奎爾和s·溫德爾有著名的受眾中心模式。他們認為,“受眾是傳播的主動者,媒介是被動者。受眾并不是消極的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這也就是所謂的受眾本位意識論”。現如今,受眾的自由選擇度在逐漸增大,而傳播者對于受眾的掌控也變得比較容易。當受眾面對韓劇這個外來文化信息的傳播時,就會變得更加積極而主動。此外,他們理解韓劇文本信息的行為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的,這一過程相當的復雜和細致。因此,受眾的相關因素在韓劇由熱轉冷的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外部傳播環境因素
傳播媒介是在傳播過程中用來傳遞信息的中介,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傳播行為作用于社會繼承、傳播信息符號的終結性物質手段。在現代社會化的中國,大眾傳播媒介已經為人們營造了一個生活和心靈的巨大網絡空間。大眾媒體不僅傳播信息,還承載著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社會準則、生活方式等潛在的文化觀念,長期的耳濡目染會使受眾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大眾傳播正是通過對媒介內容的選擇、加工和處理,來建構他們希望中的媒介現實,從而影響受眾對外在客觀現實的認知。
3.對韓劇在我國由“熱”到“冷”的思考
韓劇將傳統文化屬性和現代商業屬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中國電視受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滿足與精神享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韓國電視劇在中國傳播發展的進程中,已經從成熟時期的熱進入到了衰退時期的冷,而韓劇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對中國電視劇的傳播實踐有著一定的啟發意義。
3.1文化產品的傳播要不斷創新
民族的東西,才可能是世界的。走向世界的文化產品,一般都是具有特定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的。但是,走向世界的文化產品要想保持魅力,就應該不斷追求創新。
著名學者保羅·維達爾·德拉·布拉什說過:“每個區域都是一枚反映本地區民族的徽章”。一個區域要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就必須要通過一些符號演繹才能達成,文化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符號。在當今社會,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更加使得這種反應本民族社會文化信息的符號被更多的公眾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我國的電視劇創作過程中也應著重思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創新。
3.2時刻把握受眾的需求及其變化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研究是把受眾成員看成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單獨個體,把他們獨特的媒介接觸活動看成是基于其特定需求動機來使用的媒介,進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因此,中國電視劇的制作與傳播者們應該了解受眾想看的是什么,關心的是什么,分析他們的興趣點在何處,掌握他們情緒轉變的相應狀態,制作與傳播出滿足受眾需求、迎合受眾心態的作品。
3.3 提高電視劇創作人員的大眾傳播意識
電視劇既擔負著娛樂大眾的職能,同時它也是對民族思想、傳統與文化的一種信息傳承。在媒介生態環境日益演變的今天,傳統的電視劇傳播模式已經不能再滿足傳受者的雙方需求了,中國電視劇媒介不應僅僅是一個提供信息娛樂的服務平臺,他的傳播理念應依據著中國大眾傳媒在新時期的定位和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而進行轉變,而電視劇的創作人員也應提高相應的大眾傳播意識。
結語
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載體,在向人們提供感官刺激、信息娛樂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傳遞著自己民族的文化。韓劇曾經憑借它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詮釋與加工,使得其在中國的傳播進程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韓劇也因為自身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使得其在中國的傳播進程中陷入了低谷。從驕人的成績到陷入了低谷,這種傳播進程的嬗變對正在日益崛起的中國電視劇產業來說,無論是在重視和有效利用電視劇的文化傳播功能方面,還是在掌握和積極主動與電視受眾參與方面,或者是在有效利用和整合媒介資源方面,都具有更重要的媒介傳播實踐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29.
篇2
小學語文蘇教版國標本第七冊25課《古詩兩首》。
教材簡析:
《江雪》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絕句。柳宗元素有政治抱負,這首詩是他參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永州司馬后寫作而成。粗看起來,這首詩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柳宗元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學會本課個生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3. 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柳宗元的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
教學過程:
一、讀出節奏
請大家自由讀古詩幾遍,讀正確,讀通順了,還要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掌握好古詩的節奏。要有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
指名讀,糾正讀音,提醒古詩的節奏。
設計意圖:
“三分書,七分讀。”節奏之美乃古詩獨有。指導學生在語言層面上讀通古詩,尤其是讀準停頓、讀對節奏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的角色。
二、讀懂詩意
1.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詞語?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2.相機引導交流:“千”“萬”是古詩中常用的一種虛指手法,我們以前還學過哪首詩中也用了這樣的手法?(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聯系學過的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野徑云俱黑”“書山有路勤為徑”理解“徑”是小路的意思。
結合插圖理解“蓑笠翁”:(課件出示圖片)這幅圖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蓑笠翁”整個詞的意思就是一個頭戴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3.指名說說古詩大意。
設計意圖:
“不是自己主動探究的知識,就不是真正的知識。”在本環節中,學生在教者的引導下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文本的內涵。在“憤”“悱”之際,教者加以點撥,使學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三、讀出畫面
1.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板書)如果要把這首詩變成一幅畫,你覺得該畫些什么?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仿佛看到的景象,看誰說得具體些?(引導抓住“絕”“滅”體會是不能畫鳥和人的。)
引導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好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
設計意圖:
通過想象,學生雖身在課堂,卻“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看到了冰雪徹寒,看到了天地沉寂,看到了孑然孤獨。在學生的敘述中,詩情已悄悄地融入學生的心田。
2. 你覺得這幅畫是 的世界。
預設一: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比較:
寒冷、凄涼——是啊,這是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茫茫白雪覆蓋了群山,讓飛鳥躲進自己溫暖的窩巢。山間的小路也因為厚厚的積雪而更加人跡罕至。這是一個多么寒冷的冬天啊!
預設二:與“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比較:
寂靜、空曠——漫天大雪覆蓋了千山萬徑,天地之間茫茫一片,沒有飛鳥,沒有行人,死一般的沉寂。
設計意圖:“桃花三兩枝”“鴨先知”“聞啼鳥”與“絕”“滅”形成鮮明對比。詩情一明一暗彰顯無余。在比較感悟中,學生對古詩之情、古詩之境有了更深的體會。
3. 從“孤”字看到什么?——偌大的江面上只有一葉扁舟,孤零零地飄蕩在江面上,從“獨”字看出什么?——這么寒冷的天氣其他人都不出來了,只有漁翁一人孤單單地在垂釣,多孤獨呀。真是太孤獨了。
這是一份怎樣的孤獨啊?把每句開頭的字連起來讀,你發現了什么?
“千萬孤獨”這是一般的孤獨嗎?這是非常非常的孤獨啊!這短短的20個字,浸透了詩人無言的孤獨。誰來讀出這種孤獨?配樂朗讀。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古詩入情入境之后,再用朗讀這種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和感受。這樣一個教學環節,由理解到表達,既是檢查學生對古詩內涵理解的一種方法,同時又是一種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驗情感、熏陶精神的方式。
四、讀懂作者
1. 這樣的雪天,沒有鳥的飛翔的身影,歡快的叫聲,沒有人的喧嘩,嬉戲,卻有一位老人靜靜地、孤獨地坐在寒冷的江邊。(出示圖片)你有什么疑問呢?
預設:老漁翁(老爺爺),這么冷的天,你為什么不回家,反而要一個人出來釣魚呢?老爺爺,冰天雪地的,您能釣到魚嗎?
讓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吧。補充出示:
寒江魚伏,釣豈可得;如可得魚,釣豈獨翁哉!此翁意不在魚也。
——朱子荊
引導學生體會:寒冷的江水,魚潛伏水底,怎么能釣到魚?這位老翁其意不在于魚也。
2. “詩言情,詞言志”。詩其實是詩人的心情,也只有讀懂詩人的心,你才能真正讀懂詩。柳宗元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讓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出示并介紹柳宗元生平。)
3. 同學們,讓我們隨著這幽怨哀婉的音樂,一起走進這幅冰冷的畫面,走到這冒雪獨釣的老漁翁身旁,聽聽他的內心獨白吧?
播放音樂,學生練筆,寫寫詩人的內心獨白。交流。
4.這是一位怎樣的老者?你想到些什么?(孤獨、寂寞、貧困、不怕嚴寒、堅強不屈、孤傲清高、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
引讀:
群山覆蓋著白雪,江面飄灑著雪花,蓑笠翁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多么孤獨、寂寞的柳宗元啊——生齊讀古詩。
面對政治上的暴風雨,柳宗元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向黑暗勢力低頭,多么堅強不屈的柳宗元啊——生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
知人論世,實為古詩學習之重要門徑。走近作者,走進作者的時代,方能真正讀懂詩人之心,領悟詩人之情。在音樂中練筆,不僅是一次寫的訓練,更是向文本更深處的精神旅行。
五、感悟“漁翁”
1.補充兩首古詩,誦讀一遍。
題秋江獨釣圖 漁歌子
王士禎 張志和
一蓑一笠一扁舟, 西塞山前白鷺飛,
一丈絲綸一寸鉤。 桃花流水鱖魚肥。
一曲高歌一壺酒, 青箬笠,綠蓑衣,
一人獨釣一江秋。 斜風細雨不須歸。
2.比較這兩首古詩,與《江雪》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3.小結:三首詩,三個漁翁,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所以,景色不同,詩人流露出的感情也不同;人生經歷不同,詩人的心境也不同。詩以言志,古詩常常是詩人表達內心情感和志向的一種方式。我們學習古詩,就要這樣學會體會詩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設計意圖:
“漁翁”是中華文化史上一個經典的形象。通過比較漁翁在文化意蘊上的差別,有效地加深了本詩的理解,拓寬了古詩教學的寬度。文本學習的結束并不是學生對中華古詩文化閱讀的終結,而是學生對中華古詩文化作更多探尋的起點。
教學思考:
一、讀占鰲頭。“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也是讀,第三還是讀。”古詩也不例外。在本設計中,教者依次讓學生通過朗讀讀出節奏、讀懂詩意、讀出畫面、讀懂作者,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其中前兩者是基礎,是語文根本。一首詩學生只有讀正確了,理解大意了,才能進行有效地拓展和情感的升華。否則,語文教學會成無根浮萍,雖美麗但無處安身。
二、借象生情。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愛?教者巧借“意象”,發揮學生的想象,進入古詩之境。冰天雪地之中,一老者孤獨垂釣……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當平面的詩句在學生頭腦中,變成一幅幅畫面時,“情”才會油然而生。
三、讓文化浸潤學生心房。品古詩,既是品味一種精神情感,更是感受一種文化情懷。在中華文化中,“漁翁”并非現實之“漁翁”,乃是文人等待國家重用,實現政治抱負的化身。柳宗元以“漁翁”自比,其意、其情、其志不言而明。教者讓學生在比較中感悟“漁翁”形象,既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濃濃的文化情懷。
篇3
雪景是北方的冬天必不可少的美景。韓愈曾說“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漫天飛舞的雪花,從天上輕輕飄揚下來,天地萬物,銀裝素裹,那景致壯麗無比。這個時候是一定要去賞雪的,在“旋撲珠簾過粉墻,輕于柳絮重于霜”的雪花中徜徉,仿佛置身于一個晶瑩剔透的童話世界里,讓人流連忘返。徜徉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會發現,潔白的雪花比起百媚千嬌的鮮花更有一種靈動之美。
冬季提到花兒,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傲然怒放的梅花。在百花凋零的嚴冬時節,她宛如不畏塵間寒冷的仙女,在山嶺坡間,在冰天雪地中,盡情展示著她的絢爛和美麗。那濃郁的香氣更是讓人心曠神怡。而梅與雪在詩人的筆下仿若雙生花,有我即有她!譬如許渾的“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還有張謂的“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都表達出冬日里賞梅那股悠然的韻味來。
在南方的冬天,沒有刺骨的北風,也很少下雪。不過,早晨會下一層霜霧,潮濕的霧氣像是在提醒人們:“哦,這是冬天!”可是用不了多久,和煦的太陽光就會穿透霜霧,照在大地上,世界變得清亮起來。山水都在太陽光下曬太陽,人們也會來到院子里或是大街上,享受這溫暖安適的好時光。行走在這樣的冬日里,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著名詩人白居易那一首寄情山水的名作《早冬》:“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分明是蕭瑟的早冬,在詩人眼里,卻猶如春天一般可愛。“寒霜輕薄,勁草萎翠,暖陽和煦,沙塵綿軟,樹葉泛黃宛如新綻的嫩芽,潔白的櫻花迎風怒放,”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副“似春華”的美麗畫卷,在我們眼前緩緩展開來。在那個日暖霜輕的冬日里,我們隨著白居易一起暢游在那片金黃燦爛,彌漫著櫻花香氣的樹林里,該是怎樣一種如夢如幻的風情!置身于這樣的景致里,你還敢說冬天不美嗎?
篇4
每當我路過那篇小花園,總能看到那抹鮮艷的色彩,裝點著這不再鮮艷的冬天。她似一匹倔強的寶馬,挺直了自己的身軀。又像春天的風,帶給我溫柔與和煦。
她是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綻放著美麗。她堅強,不畏冬日的寒風,美麗動人。她淡雅,不張揚,淡淡幽香沁人心脾。她低調,不與其他花朵爭妍斗艷,天氣回暖,百花開放,她甘愿被百花掩蓋,默默微笑。
小學長背起的詩句——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篇5
語文使我們在人生中找到樂趣,使我們在人生中找到快樂,更加使我們在人生中找到目標,找到理想。
如今,不少人還陶醉于四季的嫵媚之中,其中總能發現中華名族的文化瑰寶--詩。
看到春天的景色讓我不猶想起陸游的詩句“滿園春色關不主,一枝紅杏出墻來”看,一枝紅杏爬出墻外,微笑的對我們說:春天來了。"
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池塘中的荷花也在微笑的對著我們說:夏天來了拉!!!!!
但秋天來臨時,看見那一排排金黃色的我就想起;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那金黃的在秋高氣爽的季節向我們不停地揮舞著。
碩果累累的秋天已去,那寒冷的冬天向我們走來。這時,庭院中的梅花正在露開笑臉。讓我們又想起了;墻角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一朵朵梅花開放著,悄悄地向我們露出一張張笑臉,好像是一只只白色的蝴蝶在空中偏偏飛舞。
詩句的存在使四季增添了幾分嫵媚,它既擴大了我們的知識面,又增加了我們的知識儲備箱。
很多人們都在人生中尋找能擴大自己知識面的主題。我相信語文會是其中一個,因為在四季中到處都是語文,所以語文等四季。
篇6
王曉智
冬天里的雪花漫天飛舞,猶如從天上撒落下來的鵝毛一樣,慢慢地飄到地上,給冬日里的大地披上一身銀裝。
下雪的時候,也是小朋友們歡樂的時候。因為雪一停,他們就可以在雪地里堆雪人、拋雪球、打雪仗。如果有一片大的冰面,小朋友們還可以在冰面上滑冰玩雪。這些娛樂活動都是因為有了雪花,冬天里的雪花給寒冷的冬日平添了一份樂趣。
篇7
那個寒冷的黃昏,天陰沉沉地,一如我冰冷的內心。下午發下來的語文試卷上,那一把把血紅的叉,宛如一把把鋒利的剪刀,將我的心剪得粉碎……一陣寒風吹來,幽蘭瑟縮著身軀,纖細的葉子越發顯得瘦弱了;竹葉輕搖,也發出了細細的。我捋了捋被風吹亂的頭發,卻拂不去心中的那一陣陣寒風。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將自己放逐在失意的荒野。
驀然,一陣淡淡的清香,飄入我的鼻孔,沁入我受傷的心田。我猛地抬起頭,四處搜尋這淡香的出處,終無所獲。可那時時拂過的芳香,又仿佛在不斷地提醒我它的存在。我輕輕閉上雙眼,凝神細品,在淡香的引領下,緩步輕移……當我再次睜開雙眼時,自己已經來到花園的角落里,來到了梅樹的跟前。它稀疏的枝丫上,開滿了鼓綻的花蕾,有幾個性急的花蕾已經迫不及待地張開了一張張淡黃色的笑臉,那如線如縷的芳香,正是它們臉上那盈盈的笑意。
看著這些小小的黃色梅花,我的心底不由涌起了一股暖流。我情不自禁地細細觀察起來,只見五枚花瓣薄如蟬翼,團拱成一個圓形的花朵,花芯簇生著一小團花蕊。輕風拂過,一股幽香直入心底,剛剛的失落頓時一掃而空。
想起那脈脈的幽香,竟誕生于這如此嬌小柔弱的身軀,愛憐之情,崇敬之意,不禁油然而生。這株梅花,雖然身居一隅,卻依然把自己最清雅的秀色,淡淡的淡香,奉獻給了這個寒冷的冬日。站在它們面前,我不由想起了盧梅坡的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是啊,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說的不正是這種情境么?
篇8
【案例1】
師:(出示掛圖)仔細看圖,說說插圖畫了什么內容?
生:陸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兒子子聿讀書。
師:還畫了什么?
生:翠竹、蒼松。
師:你認為翠竹和蒼松有什么特點?
生:堅強,有韌勁。
生:堅韌不拔。
師:讀書需要怎樣的韌勁呢?我們一起來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
【點評】插圖形象生動、畫面精美,易于引起學生興趣,利用課文插圖與課文內容的緊密相關性,運用探問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了課文的大致內容,也滲透了課文的思想內涵。由于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變得躍躍欲試了。
【案例2】
師:陸游,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詩篇。自由讀古詩,找出讀不懂的地方,待一會兒互相交流。
生:“無遺力”是什么意思?
生:不留余力,工夫全用在讀書上。
生:“老始成”是什么意思?
生:到老才有所成就。
生:“絕知”是什么意思?
生:深切地理解。
師:絕,單獨的意思是極、最。
生:“躬行”怎么理解呢?
生:親自實踐。
師:同學們都讀懂了詩句中詞的意思,我們一起讀讀這首詩。
【點評】改進“主導”,引入“主動”,教師只說了一個“絕”字的意思,便順利完成了古詩詞義的教學。對古詩具體詞語的解釋一定不能忽視,因為古代的詞語與現代的詞語意思可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不能讓學生望文生義。
【案例3】
師:誰能連起來說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生:古人做學問是不留余力的,青壯年時花的工夫要到年老時才能有所成就。(生讀)
師:陸游想要告訴他的兒子什么觀點?
生:讀書要勤奮,要持之以恒。
生:讀書不能急于求成,到老了自然會有所成就。
師:誰能連起來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還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師:就是說讀書要與——
生:實踐結合。
【點評】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拾級而上,解決了詩句的意思。有效的設問把學生推到了語言的深處——古詩內涵的品味,朗讀也升級成了品讀。
【案例4】
師:我們換一種節奏來讀詩。(投影映示:古人/學問/無遺力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子聿取得一點成績就滋生驕傲情緒,于是陸游說——(生齊讀詩句)
師:陸游想提醒貪玩的兒子,從小就要認真讀書,長大才能超越父親。他說——(生齊讀詩句)
師:在寒冷的冬夜,在矮小的茅草屋內,就著微弱的燈光,慈祥的詩人陸游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寫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體驗教導兒子,他說——(生齊讀詩句)
師:窗外是凄風苦雨,北風吹來的地方,是胡人鐵蹄下的中原遺民。一位征戰了一生,但卻壯志未酬的老將軍,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愛的兒子——未了的心愿就該靠他來完成啊!他俯下身來,一字一句地教導著兒子——(生齊讀詩句)
師:面對陸游的諄諄教誨,子聿又會對父親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動筆寫一寫。
【點評】節奏——詩的鼓點,隨著律動的改變,品讀出現了另一種境界——涵泳。教者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涵泳詩句,力圖讓學生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如果說前面是讀懂了詩,現在就是讀懂了作者陸游。精巧的小練筆試圖從另一頭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沉浸在自己就是子聿的忘我境界。
【總評】范老師的這節古詩教學,既遵循了教材的“序”,也遵循了學生心理的“序”,通過兩者的融合,突出地表現在引導學生于“讀”上下工夫,引領他們循序漸進地步入了詩的情境,讓詩的味道更濃,更醇。
1.原境之讀——重于理解。古詩閱讀教學之讀,是古人和現代小學生的對話,必須重視原境的復原,通過準確理解古詩的含義,為古詩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這是關鍵的一步。如何引領原境之讀?一是通過課文插圖翠竹和松柏的寓意與課文意境的相關性,從整體上理解古詩;二是采用了“個體自讀”到“同班合作”的方式,教師改進了“主導”方式,引進了主動,活躍成為了課堂顯著的特征;三是通過對陸游心境的合理揣摩,引領學生入文本之情,入文本之境。
2.意境之讀——品味詩趣。古詩閱讀教學之讀,必須重視文本的意境開掘,這節課采用設置語境引讀的辦法,引領兒童與古詩的作者對話,走進古詩作者的內心;詩是流動的意象,改變詩的節奏,讓兒童在流動的意象中品味情感;回歸文本,走進作者,在朗讀中領悟文本“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還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的深刻內涵。
篇9
古詩文默寫的主要考點有:古詩詞中優美句子的默寫運用,文言文中的優美句子、重點句子,與課文有關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寫和運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語、哲理語、中心句等。
古詩文默寫的主要題型有:
1.識記型。采用填寫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詩文中名句的背誦。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內容要點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對整篇詩文的背誦,又考查對記誦內容的理解。
3.開放型。只提出一種要求,讓學生根據要求任意默寫,答案不唯一。
4.運用型。根據情景內容填寫古詩文名句,既考查記誦積累,又考查對學過的古詩文靈活運用的能力。
復習時,要重視積累,強化課內篇目特別是古詩文名句的記誦,重視課外卡片制作等學習方法。平時對要求默寫的字、詞、句正確規范地書寫,抓住意蘊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勵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對其進行歸類整合,強化記憶。
【能力訓練】
一、識記型默寫
(一)請你根據上下句默寫出相應的詩句。
1. ,銅雀春深鎖二喬。
2.問渠那得清如許, 。
3.知汝遠來應有意, 。
4.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
5.山河破碎風飄絮, 。
6.求之不得, 。
7.飛來山上千尋塔, 。
8.幾處早鶯爭暖樹, 。
9.惶恐灘頭說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聲。
11. ?歸雁洛陽邊。
12.相見時難別亦難,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則無法家拂士, ,國恒亡。
(二)補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鱗開。
2. ,芳草萋萋鸚鵡洲。
3. ,淺草才能沒馬蹄。
4. ,鐵馬冰河入夢來。
5. ,病樹前頭萬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學問, 。
7.共看明月應垂淚, 。
8.兩岸猿聲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關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驅犢返, 。
12. ,孤帆天際看。好峰隨處改, 。
13.行到水窮處, 。
14.因思杜陵夢, 。
二、理解型默寫
(一)理解詩文手法,進行正確默寫。
1.蘇軾評價王維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使至塞上》中“ , ”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筆力蒼勁,意境雄渾。
2.《望岳》中虛實結合,表現泰山秀美、高大的語句:
, 。
3.《使至塞上》中詩人自比,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情感的詩句是 , 。
4.李白《渡荊門送別》中“ , ”兩句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
5.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生動表現激烈戰斗場面的詞句是 ,
。
6.《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 , 。
7.《錢塘湖春行》中運用了對偶手法描寫動物迎春的詩句是
, 。
8.《木蘭詩》中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十年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的詩句是: , 。
9.《赤壁》中發揮想象,從反面落筆議論歷史、抒發感慨的詩句是 , 。
10.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景寫冬景的詩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過描寫花和鳥來表現詩人悲愴心情的兩句詩是: , 。
12.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中以比喻寫愁緒的兩句詩是: , 。
13.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詩人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詩句是 : , 。
14.《天凈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涼孤寂心情的詩句是: , 。
(二)比較默寫。
1.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在《別董大》中與這句話意思相反的兩句詩句是: , 。
2.李白《把酒問月》中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有從這句中脫胎而來的詩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難長生。”《孟子》闡述這一觀點的語句是: , 。
4.詩圣杜甫“側身天地更懷君,獨立蒼茫自憂民”的兩句詩與范仲淹《岳陽樓記》中 , 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與《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兩句意境相似的詩句是: ,
。
6. 請寫出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具有相同哲理的詩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鏡),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 ,
。
8.《天凈沙·秋思》中與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愛蓮說》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義相反的語句是 , 。
10.《紅樓夢》中有句詩:“質本潔來還潔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愛蓮說》中與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
11.《夜雨寄北》中詩人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詩句,把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對未來相逢的設想,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除表達與親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開一筆,用“ , ”的詞句來表達他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類似的生死觀。
1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只字未提送別,筆端卻飽含悠悠不盡之情思,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據詩文內容默寫。
1.《論詩》中表達詩人趙翼期盼文壇盛世的詩句是:
, 。
2.《歸園田居》中畫龍點睛的語句是: ,
。
3.表達豪邁樂觀之情,引用《秋詞》中的詩句應是:
, 。
4.李商隱《無題》“相見時能別亦難”中傳誦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達詩人前路艱難,歸家無期的處境是: ? 。
7.《觀滄海》中最能體現詩人博懷的詩句是 ,
; , 。
8.《觀書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寫詩人思念故鄉的詩句是 ?
。含有“以新代舊”哲理的詩句是 ,
。
10.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點明主題的一句:
。
11.《過零丁洋》中最能體現詩人民族氣節和生死觀的詩句是:
? 。
12.《岳陽樓記》中描寫洞庭湖之“大觀”的句子是:
。
13.《雁門太守行》中表明戰士以死報效君主堅定決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難》中表現作者執著抱負與堅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詞”中傷花惜時的兩句是:
, 。
三、運用型默寫
1.如果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做到像《〈論語〉十則》中所說的“ , ”,那么,建設和諧社會的愿望就能早日實現。
2.建設和諧社會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們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現村中熱鬧景象、民風淳樸的語句: ,
。
3.《詩經·關雎》表達了一個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思慕、愛戀之情,其中被我們常用來形容美貌女子的詩句是: ,
。
4.2011年8月15日,卡馬喬在中國男足陷入低谷之際,出任國家男足主教練,可謂“ , ”,需要有相當的勇氣與膽略。(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語句填空)
5. 教師節到了,你送給老師最好的對聯是: ,
。(用李商隱《無題》句)
6. “撲朔迷離”常用來形容事物錯綜復雜、變化多端,這個成語的源頭句是: , 。
7.成語“曲徑通幽”常被用來題景,它是由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頷聯“ , ”衍化而來。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對此我們可以用周敦頤的一句名言“ ”作為理論依據進行反駁。
9.面對金融危機,我們積極應對,攻堅克難,表現出無所畏懼、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這可以用王安石《登飛來峰》 中的詩句來形容:
, 。
10.讀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銘》中的兩句話:“ , 。”有這么多大腕級作家朋友的福樓拜,真是讓人羨慕啊!
11.廣州亞運會以《論語》所說“ ,
”迎來了亞洲各國的朋友。
四、開放型默寫(除第5題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標題)
1.請寫出兩句古代詩詞中寫“山”的詩句。(必須帶山名)
2.古代的詩人很喜歡寫柳,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請再寫出兩句寫柳的詩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在詩人筆下多姿多彩,請再寫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詩詞中有關親情的名句燦若繁星,請你寫出兩句。
(1)
(2)
5.贈別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 ,
”來表達對友人的深摯感情;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形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畫的殘陽,常映入古詩文中。試寫出兩句,供大家欣賞。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繽紛,詩的世界姹紫嫣紅。請寫出三個涉及顏色描寫的古詩句。(要求:出處應各不相同)
(1)
(2)
(3)
8.美國NCC對問題的歪曲報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人們的愛國熱情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請你寫出兩句相關的愛國名言、詩句或歌詞。
(1)
(2)
9.運用修辭,能使詩句靈動、表意雋永。“忽如一夜春風來, ”,巧用比喻,為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烽火連三月, ”,運用夸張,表達了杜甫對家人的強烈思念;“落紅不是無情物, ”,運用擬人,使落花有情,表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
10.請你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兩句與“雪”有關的完整的詩句。再寫出兩句與“大海”有關的完整詩句。
11.王維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突出了邊塞的壯美,范仲淹在《漁家傲》中用相關的景物描寫了邊塞的悲涼,相應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請寫出古詩詞中表現人們“辛勤勞動”的一聯詩句:
13.古詩詞中有很多關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請寫出其中的一聯。
14.調動你的積累,從古詩詞中擷取一聯描寫塞外風光的名句。
15.花紅柳綠,草長鶯飛,楓丹露白,冰封雪飄。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請你從熟悉的古詩詞(曲)中,寫出描寫某一季節景物的連續的兩句,并標明作者或題目。
句子: , 。
作者或題目:
16.請寫出古詩文中描寫月亮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7.請寫出古詩文中體現農村和諧生活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8.請寫出古代詩歌中表現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9.古詩詞中常借“鳥”來寫景抒情,請你寫出一個這樣的句子:
20.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蘊含著豐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讀來耐人尋味。請按下列提示各寫出兩句。(課內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連,意思完整)
對待生死:
對待別離:
篇10
皎皎的月光透過稀零的樹葉篩在我身上,斑斑駁駁.不知何時,心中漾起了淺淺的哀傷.葉落無法挽回,沒有任何反駁的余地.葉落歸根,這是自然的法則,是自然給予它的命運.時光無法回頭,就像逝水般不復返,它不能再回到枝頭了.也許,在它手握著生的繁華時,就已準備著迎接死的荒蕪.這是宿命呀!落葉的歌聲在這瞬間變得更加凄厲了.
風吹得更大了,葉子像紛紛揚揚的大雪漫天飛舞,仿佛是孩子奔向母親,投入大地的懷抱.很快,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黃的外衣.大地不冷了,大樹也不冷了.
對呀,大樹不冷了!
這飄零的款款落葉使我不禁想起龔自珍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這無數片落葉保護大樹度過寒冷的季節.它們是在創造著新的繁華呀!正是有著這漫天飛舞的落葉,才會有新的生命,才會有森林的繁華,才會有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落葉是秋的嘆息,更蘊涵著春的生機!
“落葉不是隕落,是凱旋”!
那片葉子,在森林的某個角落安詳的躺著.其實,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一片葉子呀!必要抽芽,輝煌,歸根,最后回到最初的那個世界.注定了為生的蓬勃而奮斗,注定了隕落,也注定了要為新的生命而奉獻、犧牲!這不是生的墮落,而是升華,甚至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