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名言范文
時間:2023-03-25 14:53: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伏爾泰名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書讀得多而不思考,你會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多。書讀得多而思考,你會覺得自己不懂的越多。
2、預言從來都只是為大人物而作的,小民無此必要。
3、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4、說出一個人真實的思想是人生極大的安慰。
5、即使沒有上帝,也要創造一位上帝。
6、這里是我的心臟,但到處是我的精神。
7、書讀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但當你讀書而思考越多的時候,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
8、愛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亞于溫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亞于使人萎靡的力量,有時還能激發別的美德。
9、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希望。
10、任何人想以道理曉喻他的同胞,都會受到迫害,除非他是最強者。然而最強者卻幾乎總是加強無知的鎖鏈,而不是去把它砸斷。
11、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為美好的目的而設。
12、人類最寶貴的財產——自由。
13、有學問的傻瓜,要遠比無知的傻瓜還要愚蠢。
14、偉大的事業需要始終不渝的精神。
15、注:“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I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一直被誤傳是伏爾泰所說的,其實這句話是在一個名叫《伏爾泰和他的朋友》的話劇里出現的,并非本人所言。
16、天分就是持續不斷的忍耐。
17、美德與過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稱為最道德的人。
18、幾個蒼蠅咬幾口,決不能羈留一匹英勇的奔馬。
19、堅強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驚人的事業。
20、激情是使航船的驟風,有時也使它沉沒,但沒有風,船就不能前進。
21、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好書的時候,仿佛與一個老朋友重逢。
22、神諭的最了不起的作用在于保證戰爭的勝利。
23、天賦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
24、人,如果沒有記憶,就無法發明創造和聯想。
25、無論天資有多么高,他仍需學會了技巧來發揮那些天資。
篇2
大家都知道愛迪生那句:“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曾激勵很多人,卻也誤導了不少人。不少人勤勤懇懇,最終卻碌碌無為。畢竟,人生光靠“汗水”是遠遠不夠的,天才的幸運還在于上帝給的那點“靈感”。不然,愛迪生后面不會說:“天才不過是一個經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聰明人而已。”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借保爾說過這樣的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這句讓人刻骨銘心且倒背如流的名言,殊不知,后面緊跟的一句是:“人應當趕緊地、充分地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束他的生命。”與前面的“崇高”相比,這一句豈不更實在?
名言被刪減了,至少還是原話,可如果被篡改了,恐怕連名人自己也無可奈何。
“充滿自信地沿著你夢想的方向前進!過你想象中的生活。”有人說這是梭羅說的,但《瓦爾登湖》中的原話是:“如果一個人自信地沿著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去過他想象的生活,他將與成功不期而遇。”可見,梭羅說的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過上自己想象的生活,而是說如果努力將能夠比我們通常以為的更接近它。
又如,“做你想做的,世界因你而變”,一般認為是甘地說的。而甘地說過的與之最接近的話是:“如果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就也能改變世界的趨勢。當一個人改變他自己的本性時,世界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甘地告訴我們,個人和社會的變化是相互聯系的,但并沒有說只要個人改變就足夠了。
名人名言還有一種尷尬的遭遇,那就是被誤解。例如,提到“識時務者為俊杰”,人們很容易想到的是那些見風使舵、唯利是圖的墻頭草。可據《三國志》記載,司馬徽告訴劉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臥龍、鳳雛。”臥龍、鳳雛是誰?就是諸葛亮和龐統,這兩位才是俊杰。后來,“識時務者”是指那些認清形勢、了解時代潮流者。可不知從何時起,意思全變了,人們卻以訛傳訛,不予理會。
最可笑的是,有的話明明不是名人名言,卻冠在名人頭上大行其道。如“認識你自己”,據說是蘇格拉底的名言,實際上它只是鐫刻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的神諭;“盡管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據說這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名言,但它并非伏爾泰所說,而是出自一部名為《伏爾泰的朋友》的劇本;“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一群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據說是美國前總統林肯的話,但至今也沒有人查明它的出處;喬布斯去世后,他的話也滿天飛,可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誰能判斷?除了喬布斯,蓋茨、巴菲特、菲爾普斯等名人,也都是被廣泛“代言”的對象。
篇3
1、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喬叟;
2、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
3、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4、 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巴金;
5、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愛因斯坦。
關于做學問方面的名言:
1、書是永不背叛的朋友,書是逆境中的慰藉,書是文人精神的巢穴,是生命的禪堂。盧梭;
2、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斗中取得勇敢。巴扎墨特;
3、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馬爾頓;
4、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培根;
篇4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生命在于運動”,這是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名言。沒有運動也就沒有了生命,缺少運動的生命是短暫的!響應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號召。民間有句諺語“冬練三九”,鼓勵人們不怕嚴寒。堅持參加冬季長跑,不僅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而且能磨煉堅強的意志。冬季天氣寒冷,長跑鍛煉中,由于肌肉不停地收縮,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消化加強,新陳代謝旺盛,可使身體素質得到提高。中醫認為,冬季參加長跑能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度,增強體溫的調節能力,使身體靈敏,準確地調節體溫,適應寒冷的環境。堅持冬季長跑的人們,抗寒能力較強,不容易發生感冒和凍傷。中醫學還指出冬季參加長跑,由于受到冷空氣的刺激,造血功能活躍,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強。此外,冬季還有晝短夜長、陽光微弱的氣侯特點,多在室外活動,能彌補陽光的照射不足。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殺死人體及衣服上的病菌,起到“消毒”作用,還能促進身體對鈣磷的吸收利用,助長骨骼生長發育,對青少年來說意義尤為重要。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跑起來、動起來吧!最后我用古希臘的一段格言與大家共勉:如果你想睿智,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謝謝大家!
篇5
從《唐詩三百首》到著名的《三國演義》,書,伴隨我度過了童年的美好時光,書中那些引人入勝的情節,總是牽動著我的心:諸葛亮的聰明才干使我無比羨慕,丑小鴨的凄慘遭遇使我十分同情·····。
今年暑假,姑姑給我寄回一套《貓武士》全集,我便廢寢忘食地讀起來,剛開始,我不過囫圇吞棗地看一看罷了,當讀到第二本的時候,我完全迷住了,書中貓的外貌、動作、神態、甚至語言都寫得栩栩如生。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明朗夜晚,清幽的月光照在兩組貓的身上,不同顏色的皮手在月光下閃著光,突然,一族的貓向另一邊撲過去,就在一瞬間戰斗開始了,兩族貓互相纏在一起,拼命地搏斗著,即使身上流著血,也奮不顧身地投入戰斗中去······。我真為兩族的和平而擔憂啊。
有一次星期天,起床時看見枕邊的書,也顧不上穿衣服,拿起書就看,津津有味地品著書,想象著故事的情節是多么的美好迷人啊!也不知讀了多久,手腳都凍得冰涼可是眼睛還靈活的仔細地掃視著神奇的文字。
柔和的陽光從窗子里照了進來,剛從貓的世界里走出來的我,這時才發現,已經中午了,我居然讀了一上午---肚子不餓?我突然想起了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我撲在書上,就象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書就是我最好吃的“面包”
篇6
2、給自己唱贊歌的人,聽眾只有一個。——日本
3、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希臘
4、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西班牙
5、越是沒有本領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6、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個謙虛的人的時候,你馬上就已經不是個謙虛的人了。——列夫·托爾斯泰
7、偉大的人是決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并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越認識到他們的不足。——盧梭
8、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日本
9、無論何時,只要可能,你都應該“模仿”你自己,成為你自己。——(美)莫爾茲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名言警句)
11、莫笑別人背駝,自己把腰挺直。——蘇聯
12、人類通常像狗,聽到遠處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伏爾泰
13、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德國
14、對自己的不滿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訶夫
15、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非洲
16、如果你指揮不了自己,也就指揮不了別人。——美國
17、只有在人群中間,才能認識自己。——德國
18、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特萊斯。
19、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緊在哪里。——西班牙
20、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們評價的多麼高,但你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21、蠢材妄自尊大,他自鳴得意的,正好是受人譏笑奚落的短處,而且往往把應該引為奇恥大辱的事,大吹大擂。——克雷洛夫
篇7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2)19-0047-07
人民版教科書開了“康德道出了啟蒙的真諦”這一目,指出“康德對理性做了哲學的探討,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因此,要深入理解啟蒙運動的概念,需要回到康德。康德于1784年9月20日寫的《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一文,對啟蒙運動的真正含義做了精辟嚴密的闡述。教科書在課后的“材料閱讀與思考”中節選了該文加以說明。仔細閱讀該文,是理解啟蒙運動的途徑。
康德在開篇即點明:“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他接著又說:“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康德和其他啟蒙思想家們一樣,都認為人類本不缺乏理智。一方面由于種種歷史和現實的主客觀原因,人的理智被捂蓋住了,因而處于“不成熟狀態”。另一方面,處于這種“不成熟狀態”的人類當然沒有能力對自己進行理性的認識和批判,只能因循既定的社會狀況和思維習慣,安之若素。這樣,康德就把矛頭對準了權勢為中心的專制主義和民眾中的愚昧主義,并提出了“要有勇氣運用你的理性”這個口號。那么,如何擺脫“不成熟狀態”?康德說,要“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理解這句話需要抓住兩個關鍵詞:一是“公開運用理性”。康德認為私下運用理性的自由對啟蒙進步有限,它只是局部工作的改善,不足以帶來人類的啟蒙,而有公開運用理性的自由意味著政治與社會的權威不再或無法限制人們言論的自由。同理,既然無法限制言論自由,也就連帶著無法限制出版、集會、信仰等自由。二是“自由”。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看做是目的,把自由看作人的意志的屬性。人類只有享有最大的、真正的自由,才算享有了最大的幸福。他說:“人類理性,除了人人在其中都有發言權的那種普遍的人類理性之外,并不承認其他裁判者……這樣的一種權利是神圣的而且必不可剝奪的。”也就是說康德眼中的人類最大的、真正的自由,即是“公開運用理性的自由”。所以從這兩個關鍵詞的分析,為擺脫“不成熟狀態”,康德祭起“理性”和“自由”兩面“天賦的旗幟”,希望先進知識分子公開運用理性率先拋棄陳腐觀念,把新思想傳播給公眾,使公眾啟蒙自己,再成為社會性的啟蒙運動,最終帶來人類的啟蒙。
啟蒙運動,覆蓋了社會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但總的說來,核心就是康德所說的“理性”和“自由”。啟蒙思想家是以人人享有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為訴求,以限制“公權力”、主張“在民”和要求人人自由平等為主要思想武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期望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點時,可列下面的模型,來說明啟蒙思想家政治主張的目的均是限制公權,建立有限政府,保障每個公民的自由權利。
人民版教科書專題導言中說:“啟蒙運動,高揚‘理性’與‘天賦人權’兩面旗幟,用‘自由平等’把人們從封建專制和等級特權的藩籬中解放出來。‘啟蒙’之火引領著‘人’與‘社會’的雙重覺醒。”“理性”和“天賦人權”,或者說“理性”和“自由”這兩面旗幟在康德的筆下已闡釋得非常清楚。在接下來的敘述中,筆者就在“兩面旗幟”上展開。考諸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這兩面旗幟可以表述為“工具理性”和“個人權利”,而在工具理性上,也可以分出側重經驗哲學的英國式理性和側重思辨哲學的法國式理性。
在啟蒙運動起訖時間上,人民版教材明確說是“17世紀和18世紀”,而傳統的說法是“18世紀”。人民版這一微妙的變化傳遞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在繼續強調法國啟蒙運動的基礎上,把英國凸顯出來。把“啟蒙”定位為“18世紀”是法國人的觀點,英國人則認為培根、霍布斯也應包括進來。英國是現代性起源的地方,歷史表明英國的啟蒙非但有別于法國,而且具有很高的價值。教科書對啟蒙運動的時間界定肯定了這一點,課文在后面也寫道:“啟蒙運動從英、法開始,然后擴展到德國和荷蘭等諸多國家,涌現出許多思想家。”二是使“啟蒙”的本質得到回歸,它實質上是一種從萌芽而擴展到全社會的精神現象,而且是在歐洲長期的、歷史的精神現象。現在,西方的多數學者,延長了“18世紀”這一概念,把1660年代到1830年代叫做“啟蒙”時期。也就是說,要把亞當?斯密們也包含進來。總之,筆者認為,人民版教科書對啟蒙時間起訖的界定,凸顯英國的啟蒙,更符合文明史觀,也更能彰顯當今歷史教學的價值。
中國的現代抉擇,直接淵源于法國大革命,中國的近代史,較多地著色了法德俄譜系。法國大革命的徹底性,一直就是國內史學界遵循的政治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把理性(思辨哲學)、人權、社會契約論這些現代價值之核心的建立,歸之于啟蒙運動,并高度強調它在顛覆天主教傳統方面的作用,卻忽視了英國式理性――經驗主義哲學。其實,連馬克思也明確指出過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在啟蒙中的地位:“(啟蒙思想家)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并且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國家的自然規律。”[1] (p.461)
我們在學習必修Ⅰ《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時,一般會上溯到《大》,來凸顯英國“漸進式”現代化特點。筆者還注意到一些老師聯系侯建新教授在《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中的觀點和材料,指出:英國“13世紀就開始形成的王權、諸侯和市民三角均勢,演變成現代民主社會的代議制政治制度。英國在17世紀即成為超越城市共和國最早的現代國家”[2] (p.153)。以此來進一步論證自《大》以來,“一條精神的路線似乎一直統治著盎格魯-撒克遜精神”[3] (p.18)。事實的確如此,宗教改革后,社會世俗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知識和思想受到普遍的尊重。1688年后,官方頒布了《人權法案》《宗教寬松法》,法制進一步完善,法治進一步顯現。到了18世紀,“英國無疑是地球上(北美也不除外)最自由的,即不自由最少的國家”[1] (p.678)。“法治”“人權”“自由經濟”這些要素逐漸構成了英國社會面貌和形態的底色,整個社會形成了追求“理性”(側重經驗)和“自由”(強調個人權利)為基礎的氛圍。培根、霍布期、洛克、牛頓、大衛?休謨、亞當?斯密這些注重運用實驗、歸納法認識世界的“哲人”,也即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啟蒙思想家也就應運而生了。基于常識的“經驗主義”成為英國哲學的特點,這就是啟蒙概念下的英式道路。
而法國則不同,中世紀的法國,王權在市民幫助下壓倒諸侯建立統一國家時,市民與諸侯力量不足以遏制王權,三級會議力量極為弱小,結果法國變成了絕對君主制國家。更重要的是,法國作為天主教國家,沒有經過宗教改革的洗禮。因此法國的啟蒙運動需要在沖破天主教權威過程中確立起現代價值體系,并將之視為與宗教傳統相對立的東西。這就使法國的啟蒙運動有“異軍突起”的、更具徹底性的特點。需要指出的是,在天主教的控制下,整個法國社會沒有形成像英國那樣崇尚科學與經驗的氛圍,相反,除很少一部分人著眼于思辨哲學,絕大部分人投向藝術,巴黎成為藝術的中心。啟蒙所需要的思想資源不可能從自身社會文明發展中“水到渠成”,而只能從兩個方面獲取:一是“象牙之塔”中的“圣人”,二是英國。
笛卡爾,這位象牙之塔”里的“圣人”,創立了基于演繹的理性主義思辨哲學,從此使理性成為了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基石。“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有著“近代哲學之父”之譽。與基于“常識”歸納出事物規律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相比,笛卡爾的思辨哲學強調人們只要知道幾個簡單的幾何學公理即可以演繹出世界萬物的規律。他強調只有依靠理性才能發現知識,只有理性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笛卡爾的思辨哲學奠定了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哲學思想基礎,成為批判現實社會的銳利武器”[4] (p.111)。
并非笛卡爾突然導致了法國啟蒙運動,英國的傳導作用非常大。英國經驗主義對法國傳導的證據,在伏爾泰和孟德斯鳩身上表現得比較充分。青年伏爾泰在第二次從巴士底獄出來后去了英國,其在英國三年旅行期間撰寫的、作為法國啟蒙時代開篇的《哲學通信》實為英國社會“當代史”,或可名曰“英格蘭通信”。孟德斯鳩也是去了英國,才有更多的材料來寫《論法的精神》,論述“三權分立”。學術界更是指出作為《論法的精神》的基本《羅馬盛衰原因論》,實際上是一本翻譯著作。他們兩個人的思想都受到了培根、洛克和牛頓的深刻影響,不但突破了笛卡爾思辨哲學模型,而且發展了經驗主義哲學。伏爾泰就曾說,洛克是他的精神導師。
一句話,英國的經驗主義加上法國的思辨主義匯成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全盛時期。同時,這兩個方面又似兩柄利刃,雕刻著法國大革命的精神雕像。再進一步,“法國也就被認為是左右對立的故鄉”[5] (p.4)。
啟蒙運動強調人的徹底解放,即要我們從西方人文主義發展角度來考察它。這涉及科學、宗教、藝術與哲學的關系。
黑格爾說過,歐洲人只要一提到希臘就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家園之感。顯然,歐洲人啟蒙的源頭在希臘,然后輪到羅馬。柏拉圖的洞穴人的故事和以理性為基礎的羅馬“自然法”明確告訴我們,理性精神和自由權利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已經出現。但是,此時的“理性精神”和“自由權利”與18世紀尊崇的“兩面旗幟”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信仰對理性是構成限制的,“蘇格拉底之死正是古代希臘人對理性的擴張感到恐懼并最后扼殺理性的最具象征性事件”[6] (p.7)。另一方面,個人權利這個概念是沒有的。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城邦的動物”,又說“城邦作為自然產物,并且先于個人,其證據就在于,當個人被隔離開時,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體一樣”[6] (p.18)。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希臘的公民不是個人,而是城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考慮到希臘公民的構成,“公民”實際上是合法而自足的家庭統治者,也不是個人。
個人權利觀念的興起和理性不受信仰控制,是現代性的兩個基本條件,也是啟蒙思想家的兩面旗幟。因為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能通過契約形成民族國家乃至世界共同體。這兩點在古代希臘和羅馬時代并不存在,而是在中世紀的經濟、宗教、科學的合力下才開始形成。
篇8
一、動靜平衡 掌握其度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生命在于運動”的名言早已家喻戶曉,很多人通過運動增強體質,減少生病,延長壽命。古人認為,動則不衰,流水不腐。
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生命在于靜養”,如佛家主張靜心養神,強調寂靜,認為靜能生慧,斷妄言,除煩惱,平衡心態,也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生命究竟在于運動還是靜養呢?韓明向認為,其實這兩者并不矛盾,關鍵在于掌握其度,不要太過或不及,必須把握相對平衡。中醫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就是這個道理。華佗提倡“常欲小勞”,形勞而不倦,是值得推廣的。
就運動而言,除了體力運動外,還有腦力勞動,兩者都要講究平衡,運動后都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恢復運動后的疲勞,保持勞逸、動靜的平衡。若長期缺乏體力或腦力活動,必然會引起體力或腦力衰退,反之運動過度,沒有足夠時間恢復疲勞,也會加速身體的磨損。韓明向舉例說,一些文藝明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腦力勞動過度,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英年早逝。運動員或體力勞動過度者,日久會導致運動性勞損,出現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亂,引發多種病變。可見生命在于運動是相對的,過度運動也有害于健康。
二、飲食平衡 持之以恒
飲食平衡主要包括食物品種均衡、一日三餐均衡、維持體重均衡。
中醫認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韓明向認為,食不厭雜,樣樣都要吃一些,做到葷素搭配、以素為主、粗細搭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群要以粗糧為主,切莫偏食。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要經常吃一些。
一日三餐均衡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卻不易做到。一些年輕人常常不吃早飯,這有害于健康;更有些人為了社交應酬,經常晚餐暴飲暴食,使得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多起來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成為常見病。
韓明向說,維持體重均衡的主要手段是飲食調節。體重偏重者,尤其是大腹圍者應適當減少熱量,主要限制糖和脂肪,必須保證優質蛋白、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給;體重偏瘦者適當增加熱量,以維持標準體重為原則,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
篇9
今天我國旗下發言的題目是《新學期,追逐夢想,勇敢前行》。
寒假帶著春節的喜慶一晃而過,我們又踏上了求學的征途。很榮幸今天可以站在這里代表全校同學發言。首先我代表全體同學向辛勤耕耘、諄諄教導我們的老師們致以新年的問候:老師,您辛苦了!祝你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踏著春天的腳步,邁著輕盈的步伐,我們又步入了一個新的學期,開始求知生涯中的又一個里程碑。新的學期,新的知識,新的目標,新的責任,也許昨天你擁有輝煌,也許過去你曾遭受打擊,但是過去的都已過去,忘記昨日的成功與失敗,相信未來在我們手中!我們應該以全新的姿態來到校園,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地面對今后的學習生活。我們應該相信,只要努力沒有什么事是我們做不到的!
初一年級的同學們,上一個學期,我們已經逐漸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生活,在怡康街分校,還有許多繽紛絢爛的生活等著我們去體驗,在這里,我們還有更長更遠的路要走下去。在這條通往理想的路上,會有坎坷、崎嶇,會荊棘叢生,甚至風雨也會不期而至,我們要對自己說:“不用怕,我能行!”我們是展翅的雛鷹,堅持走下去,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廣闊的蒼穹!
初二年級的同學們,在這個學期里,你們必須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用在學習上,要善于利用時間、合理分配精力、學會排除干擾、提高學習效率,更要把握課堂上的分分秒秒,伏爾泰的作品中曾經提到過一個謎語"世界上有一樣東西,它是最長的也是最短的,它 是最快的也是最慢的,它最不受重視但卻又最受惋惜;沒有它,什么事也無法完成,"你想到這樣唯一的東西嗎?它就是時間。
有句名言說的好:“今天晚上能做的事情,明天早上再早也是遲了。”日月匆匆,年華如流水,人生又能有幾個“明天”呢?秋天的碩果不屬于春天的賞花人,而屬于春天的耕耘者。你在生命的春天播下創造的種子,必將迎來金色的生命的秋天!怡康就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享受被教育的這份幸福,與身邊的同學攜手共進;我們應該相信老師,在課堂上,緊跟著老師的步伐,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探究。
記得汪國真先生說過:“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們明白,天道酬勤;我們明白,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于工作而造就了魯迅的成就;我們明白,勤奮、拼搏,是通向成功的橋梁!
篇10
我并不是想把語文課上成哲學課,但我認為,如果沒有思想方面(指哲學意義上的)的引導,語文教育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與深度。如果以思想深度的拓展作為新學年的教學坐標之一,那么,學生在廣袤的語文海洋里應該不會迷失方向。于是,我從閱讀、寫作、說話三個方面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
一、在閱讀教學中感知偉大的靈魂。
古今中外許多大文學家同時又是大思想家,讀他們的作品,領略的不僅僅是美妙的文字,同時還會吸納許多思想的養分。還有一部分文章,是以偉人為題材的,閱讀這樣的文章,仿佛能感受到偉人思想的脈搏,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閱讀教學中,我十分注重這兩類作品的推介,以求師生一道感知那些偉大的靈魂。
我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通過縱橫聯系法把書讀厚。如課本中涉及曹操詩歌時,我便再給學生補充幾首他的代表作,讓曹操以一個偉大詩人的形象厚實地矗立在學生面前。
另一種方法就是挑選課本中暫時沒有的名家名篇,作為教材的必要補充。這其中有經典的作家作品,如《論語》、唐詩、宋詞、泰戈爾散文詩、《培根論說文集》等等;只要是用自由的筆墨抒寫自由的思想的文字,又能啟迪中學生的思想與智慧,我都樂意為學生導航。我相信:高品位的閱讀,不但可以避免粗俗文字對學生的干擾,同時又能豐富學生的思想涵養。
二、在寫作教學中張揚自己的個性。
寫作這行當之所以傳百代而不衰,是因為她可以抒寫自己的個性,惟其如此,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若要我們的學生不厭棄作文,首先當鼓勵他們寫自己的話。我極力主張學生在作文中張揚自己的個性,沒有個性的作文如死水一潭。
在以居里夫人為話題的作文中,有的學生站在科學家的
角度,有的站在母親的角度,有的站在妻子的角度,有的站在朋友的角度等,抒發自己對居里夫人的敬佩之情。在以愛因斯坦為話題的寫作中,學生的感悟也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