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5 21:2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釋義:月光下梧桐樹影隨著時間推移,不知不覺的移動著,在這團圓夜仍是獨自面對著角落。月宮中的嫦娥現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宮和孤寂桂樹。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代: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釋義: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到現在也不知道天上發生了什么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3、《陽關曲·中秋月》宋代: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篇2
2、《中秋》——唐代:司空圖。閑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3、《陽關曲·中秋月》——宋代:蘇軾。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4、《中秋登樓望月》——宋代:米芾。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篇3
中秋節到了,多背幾首有關中秋的古詩詞,一來可以應個景,二來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學素養,增加孩子作文的文采。
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望盡,
不知秋思落誰家。
《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白居易《中秋月》
萬里清光不可思,
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戰,
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怨夜,
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斷腸,
玉兔銀蟾遠不知。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賈島《寄慈恩寺郁上人》
中秋期夕望,虛室省相容。
北斗生清漏,南山出碧重。
露寒鳩宿竹,鴻過月圓鐘。
篇4
1、玉兔搗藥: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
2、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搗制長生不老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2021年中秋節的發展故事有哪些你知道嗎?共同閱讀2021年中秋節的發展故事,請您閱讀!
中秋節的發展故事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后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加班工資算法法定節假日:按不低于員工本人按上一個月的平均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節假日加班工資=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21.75×300%
公休日:按不低于員工本人按上一個月的平均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2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公休日加班工資=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21.75×200%
按照國務院放假規定,國慶節從10月1日至10月8日,共放假8天。這8天,只有四天是法定假日,后四天是雙休日調休。因此,勞動者在四天天法定假日上班,用人單位應該按照日工資的300%支付加班工資,這筆錢不得以調休來抵銷。10月5日至8日,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可以選擇給勞動者安排補休或者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工資的200%支付加班工資。
計算加班工資的基數不得低于勞動者所在崗位應得的工資報酬。如果低于本市最低工資標準,則以本市新的最低工資標準作為基數。
中秋節的起源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篇6
美銀行業績未盡如人意
陸續公布2009年第四季度業績的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行等幾家大銀行,經營狀況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業績增長情況并未如市場預期般強勁。美國12月份新房開工量低于市場預期,也表明房地產業的復蘇仍需時日。這些對市場情緒均造成負面影響。加上中國可能再度收緊銀根,導致投資者避險情緒上升,美元匯率大幅攀升,美元指數再度升到78點之上,股市則出現大幅下跌。
發達市場經濟雖在復蘇,但仍十分疲弱。德國經濟去年大幅萎縮了5%,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顯示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仍增長乏力。英國央行繼續維持0.5%基準利率不變,同時保持2000億英鎊量化寬松規模,與市場預期相符。
盡管如此,對發達市場2010年的表現,市場看法開始有所改善。
渣打銀行認為,由于從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周期性底部已獲得了大量的收益,投資者應考慮從新興市場和亞洲(除日本)地區的股市進行獲利了結;而美國可能繼續處于經濟復蘇和利率上升之間的“最佳位置”,并且維持的時間比亞洲(除日本)地區更長。因此,該行將北美股市12個月期的評級由“減持”調高為“中性”,將日本股市的3個月期和12個月期評級均由“減持”調高為“中性”。
渣打銀行提醒投資者,2010年需密切關注決定反彈是否延續的五大要素,包括經濟復蘇、流動性、利率、企業盈利與估值。該行預計包括股票、石油乃至商品貨幣在內的全球大多數風險相關品種的市場可能在一季度會繼續被推高。但2010年與2009年相比,將是更為艱難的一年,投資者需要更為敏捷。政府刺激經濟政策的最終退出、貨幣緊縮及政策性舉措將成為2010年市場重點關注的關鍵問題。
東方將帶領經濟反彈
在2009年引領全球走上經濟復蘇軌道的中國,近日不斷有關于將進一步收緊流動性的傳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國際市場的擔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斯特勞斯?卡恩表示,各國不應過早縮減對私人領域的經濟支持,否則可能引發新一輪經濟滑坡。卡恩稱,私人需求和就業的復蘇是各國經濟刺激政策退出的必要條件。目前,經濟復蘇形勢還比較脆弱,各國應根據自身狀況保持謹慎,避免經濟重新面臨衰退風險。
聯合國的《2010國際經濟形勢與展望》初步報告也表示,如果各國政府過早解除其對經濟的支持措施,全球經濟有可能面臨“雙底衰退”。
不過,德意志銀行指出,由于中國、印度等經濟增長強勁,內地加息反而是經濟增長強勁的信號。在政策轉向的初期,股市會有所調整,但在之后回升時,資金將會再次流入亞洲。
篇7
漲知識:與中秋有關的歷史、故事與習俗
今日中秋,你團圓了嗎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深受大家喜愛。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
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唯美可愛煙花動圖分割線
中秋起源
古代對月的崇拜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月下歌舞覓偶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古代秋報拜土地神
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秋習俗
中秋活動離不開一個“月”字。
中秋祭月
文人賞月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拜月
月光光(民謠)
月光光,照谷場,
谷場上,農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
家家戶戶樂陶陶。
中秋傳說
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謝后羿射日之功,贈之不死仙藥。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藥,無法逗留地面,飛天奔月而去。
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玄宗漫游月宮”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
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
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長恨歌》中寫:“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中秋月餅
中國的節日似乎總與“吃”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中秋一定要吃的就是月餅了。
據傳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日凱旋而歸,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當時的月餅很是火爆。
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的由來嗎?中秋習俗及故事傳說
由來:《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
中秋節 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故事傳說: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習俗: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篇8
1、規范運行:已經依法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獨立董事、董事會秘書制度,相關機構和人員能夠依法履行職責。
2、財務指標:前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于人民幣3000萬元。當前一期末無形資產占凈資產的比例不高于20%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
3、資格要求:發行人應當是依法設立且合法存續的股份有限公司,且公司成立后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生產經營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發行人的主要資產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
4、獨立要求:生產型企業應當具備與生產經營有關的生產系統,合法擁有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土地、廠房、機器設備以及商標、專利、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非生產型企業應當具備與經營有關的業務體系及相關資產。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中心詞匯:電影式描畫、視覺沖擊、意味手法、超自然比喻、心靈的救贖
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是英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中“湖畔派”的重要代表,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批判家之一。他最聞名的作品《古舟子詠》集中表現了詩人自己的思想和藝術特征。
本詩描寫了一位老水手非同平常的閱歷。在一次航海中,老水手無故射死了一只信天翁,致使災難接二連三。航船駛進死寂的大海,死神來臨,其他水手先后死去,唯獨存活下他一個罪人。信天翁的鮮血附著在他心靈深處,他孤獨、絕望,與鬼為伍,求死不成,祈禱無門,只能默默忍受身心的創傷。在忍受創傷的進程中,他不時在試圖洗脫信天翁的鮮血。當海面上出現水蛇時,他悟徹禍端,憐愛之心油但是生,并真誠為它們祝愿。這是本詩的轉機點,同時也是局部。此刻,曾經死去的水手們居然“妙手回春”,并回到各自的崗位。老水手終于在悔恨自己的罪惡和頓悟對其他造物的憐惜后失掉了救贖。
經過這首詩,作者向讀者傳達了一種思想既“萬物皆對等,人類一旦破壞了這個平衡,將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詩中,作者運用了各種手法,給每一位讀者留下了極端深入的印象,可以說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救贖。那么,作者是經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到達這一效果的呢?對此,本文將從兩個方面來停止分析:一,電影般精準的描畫,給讀者以直觀的視覺沖擊以到達心靈上的史無前例的深入體會。二,運用意味手法和超自然的比喻給全詩注入了一股無可順從的神圣力氣。例如,詩中“風”、“鳥”及其它事物的意味意義。
1電影般的描法
本詩運用少量的電影畫面式的手法,經過濃墨重彩的場景描寫,給讀者以深入直觀的視覺印象。讀來就像看到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使人身臨其境。把老水手的每一種心思變化,忐忑不安、希望、絕望、懼怕與懺悔都淋漓盡致的展現給了讀者,并使讀者感同身受,深深地為之震撼。
作品中,運用了少量的顏色斑斕的場景,配合恰如其分的音效給讀者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就像觀看了一部精巧的電影,為觀眾預備了一場絢爛的視聽盛宴。
比如說,當船圍困在南極的冰雪中時,一個白茫茫的世界摻雜著冰雪收回的隆隆的巨響真實的呈如今了讀者面前。
“這兒是冰雪,那兒是冰雪,
四處都是冰雪茫茫;
冰雪在咆哮,冰雪在咆哮,
像人昏厥時聽到隆隆巨響!”
(第59行,第一章)
這個場景足以使讀者感到震撼。他們甚至可以呼吸到結了冰的空氣可以看到死普通空曠的白雪。
與此同時,船員們還不得不忍受炎熱和干渴:
“正午血紅的太陽,高懸在灼熱的銅黃色的天上,正好直射著桅桿的尖頂,大小不過像一個月亮。
過了一天,又是一天,
我們停滯在海上無法動彈;
就像一幅畫中的航船,
停在一幅畫中的海面。”
(第111行,第二章)
“銅黃色”、“血紅”,“畫般的死寂”劇烈的顯示了無法忍受的灼熱。沒有人可以逃脫太陽的直射。經過這種劇烈的感受,使讀者很輕易感到災難將至。
“水呵水,四處都是水,
船上的甲板卻在干枯;
水呵水,四處都是水,
卻沒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第119行,第二章)
此處運用緊接重復的修辭手法表現出了一種劇烈的對比。周圍海水卻沒有一口新奇海水可以解渴。一種有望的懼怕感油但是生。
“太陽隨即蒙上條條陰影,
(愿天國之母賜我們憐惜!)
他似乎隔著獄柵向外張望,
顯露龐大的熄滅的面容。”
(第177行,第三章)
“獄柵”,“熄滅的面容”宛如把滿身罪惡的人們拉進了絕望的地域。給讀者留下的唯有有望的未來。
當老水手終于領悟到了生命的可貴,懂得珍愛人世萬物,他終于迎來了生的希望,同時也迎來了這場旅程的轉機點。作者為這段閱歷配上了背景音樂:
“有時像云雀高歌天廷;
有時像百鳥齊唱爭鳴,
似乎整個大海和天空呵,
都充溢了它們美妙的歌聲!
“有時樂聲如萬弦俱發,
有時卻又像一笛合奏;
有時如仙樂在海上回蕩,
使九天諦聽這樂聲悠悠。”
(第358行,第五章)
好的音效能給人帶來好的心境。我們甚至體會到了老水手此時此刻的感受。他如今終于可以洗刷自己的罪惡,并把自己從絕望中擺脫出來。
由此,我們不美觀出這種電影般的描法,不只是讀者感同身受,更使讀者從內心深處體會到生命的偉大和可貴之處。
2意味手法和超自然比喻
普通來說,柯爾律治的詩歌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運用普通的言語來描畫普通的人或事;另一種則是運用其共同的想象力來描畫超自然的事物。很清楚《古舟子詠》屬于第二類。正像作者自己所說的,這首詩包括了深沉的品德倫理觀念。經過豐厚的想象力和對超自然事物的描寫詩人成功的開掘出了罪惡與懲罰這一主題。
詩中,柯爾律治刻意打造了一個充滿意味的世界,風、鳥、太陽、月亮、船甚至大海都被賦予了深入的意味意義。并且對情調蛻化與贖罪這一主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甚至可以把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充滿意味主義的詩歌。下面我將主要對全詩中“風”的超自然功用停止分析。
2.1風
詩人給“風”賦予了人類所無法控制的弱小的超自然力氣。就像上帝控制著人世萬物一樣,風奧秘、變化無常、難以征服甚至是無法猜測。在本詩中,跟隨著老水手的腳步,風陪伴全程,在不同的狀況下以不同的方式見證了老水手歷經靈魂救贖的全進程。
在水手們末尾這段旅程之初,在和風的隨同下,船順利地飛行。但好景不長,很快一股強筋的暴風襲來,“它張開飛翅追擊著船只”把船推向了南極:
“桅桿弓著身,船頭淌著水,
像有人在面前追打叫喊,
卻總是躲不開朋友的影子,
只好低著頭任其摧殘,
船兒在緩行,狂風在呼嘯,
我們一個勁兒往南逃竄。”
(第45行,第一章)
這股無法順從的力氣使水手們感到萬分懼怕,他們不知道將被帶往何處。他們墮入了無名的懼怕中。這些船員代表了人們在面對超自然力氣的龐大要挾時所表現出來的無助感與懼怕感。
接著,幸運的鳥兒出現了。這只信天翁帶來了“南來的好風”協助這些無助的人們脫離了那個毫無生機的懼怕世界。
“南來的好風在船后吹送;
船旁緊跟著那頭信天翁,
天天為了食物或游玩,
水手們一招呼它就飛進船中!”
(第71行,第一章)
此處,這股“南來的好風”協助水手們脫離了可怖的冰雪世界。這次的風與之前提到暴風完全不同,它給水手們帶來了希望。
由于老水手殺死了代表幸運的信天翁,在海上他付出了一系列的苦痛代價,最終領悟到了生命的真理,他末尾懂得真誠地去熱愛每一個生命。這時,奧秘的風以另一種方式再次來臨。它有聲有形,雖然沒有碰觸到大船,卻帶來了足以洗刷老水手一切罪惡的雨水。由此老水手洗心革面,從而靈魂失掉了救贖。
“狂風從未吹到我們船上,
但船兒卻末尾向前飛行!
在閃電和月光下面,
死人一齊收回了嗟嘆。”
(第327行,第五章)
有聲有形的風意味著重生活的有限希望與能夠,雖然老水手不敢可定自己能否可以真的獲救,但風給他帶來了希望。
最終,老水手終于完畢了他一切的罪惡。此刻奧秘的充溢魔力的風再次如期而至。
“它只吹拂著我的臉和頭發,
它輕柔如草原上的春風——
它雖和懼怕交織在一同,
卻又像在對我表示歡迎。”
(第456行,第六章)
清風平和地撫慰著老水手,雖然他驚魂未定,但他感到自己就像遭到了來自伊甸園的歡迎。
“船兒飛快地、飛快地飛行,
卻又十分安靜平穩;
和風悄然地、悄然地吹拂——
卻只吹拂著我一人。”
(第460行,第六章)
和之前提到的都不同,這次的風輕盈又安靜地吹拂著船兒顛簸行進,是真正的好兆頭。老水手在懺悔中從內心深處找到了對一切生命由衷的熱愛,這使他徹底洗脫了以前的罪惡。這次海上冒險是他洗心革面,他找到了人生價值與真愛所在。
“誰愛得最深誰祈禱得最好,
萬物都既偉大而又微小!
由于上帝他愛我們大家,
也正是他把我們發明。”
(第565行,第七章)
總之,風在整首詩歌中所起到的作用事不可無視的。它隨同著老水手失掉心靈救贖的全進程。
2.2其它具有意味意義的超自然籠統
全詩中還有許多具有重要意味意義的超自然籠統,如鳥、月亮、太陽等。他們預言般的意味意義對表現主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信天翁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可以說正式由于信天翁的死招致了后來一切災難的發作。
后來水手們遷怒于老水手殺死了曾經給他們帶來好運的信天翁。但當他們發現大霧隨之散去,他們失掉了暫時的平安,他們末尾慶幸于老水手的這一行為。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參與屠戮,但水手們的冷漠使他們淪為共犯。他們將因此遭到懲罰。接著一系列的災難來臨到他們頭上,水手們又末尾把一切罪名歸于老水手頭上,并把死去的信天翁掛在他脖子上以示懲罰,但這并沒有使他們逃脫厄運。最后他們相繼死去,只留下老水手孤獨地掙扎在懼怕和絕望的邊緣。
“孤獨呵孤獨,我獨自一人在那遼闊無邊的海面!沒有一位神明曾對我心靈的痛苦表示哀憐。”
(第119行,第二章)
后來在老水手在月光下的祈禱帶來了轉機。就像那信天翁不只僅是只鳥,水蛇也不只僅是水蛇一樣,它們意味了一切快樂的事情。從這些描寫的海生物中,老水手終于領悟到了愛的真理,此刻,那意味著他所犯下的罪惡的信天翁也終于零落了上去。
篇10
一
現代心理學認為:“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社會隔離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狀態。它可以分為主動的孤獨和被動的孤獨。前者是為了滿足一定的文化要求,特意追求心理隔離狀態,后者是被迫地不情愿地與他人隔離。”作為當代著名學者的余秋雨,他散文中的孤獨顯然主要是前者。他以對傳統文化的深情眷戀為主基調,帶著深邃的反思眼光穿越歷史,在孤獨中尋找一種心靈的支撐,抒發內心真實的情感,他將自己的精神意緒游歷于歷史村落、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弱女怪才、典章經籍、山川風物中,“把自己鮮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筆端,而這個具體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深重的現實歷史積淀而成的,現實歷史的重壓,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萬斛源泉,不擇地而出’”。這種實際的切身體驗與歷史的哲理思辨緊密地融合,渾然一體,最終凸現出對文化的闡釋與理解。余秋雨正是在孤獨中實現對文化的闡釋與理解。
二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賦予自然山水以沉重的文化反思,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隨后的《山居筆記》等轉向了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理性觀照,而《霜冷長河》則更傾向于對世俗人情、現實人生、倫理道德的省覺,但不管風格如何變,孤獨意識始終都得到了崇仰。筆者認為其中的孤獨意識大致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由宇宙、故鄉意識生發的孤獨
《鄉關何處》從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一詩中的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起筆,指出崔顥產生的一種強烈的被遺棄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時間和空間。因此,人們總是處于一種無家可歸的空蕩蕩的感覺之中”。鄉關何處一問可以說也是由此而來,它超越了一般的感情范疇,上升到了宇宙意識、鄉關意識的一種空曠久遠的孤獨,涉獵人們的歸屬,人從何處來,怎樣把握自己的哲理思考層面,這種孤獨朦朧而又清晰、迷離而又深刻。
(二)與世俗相抗衡而產生的孤獨
余秋雨在《青云譜隨想》中為我們集中呈現了這樣幾位怪才畫家的精神小天地,他們或以孤鳥丑石自比的朱耷,或用灑脫的墨色、無羈的線條表露出不妥協的孤高的徐渭,或以明老遺民的悲劇感悟沉郁蒼茫、奇險奔放的風格與繪畫主潮沖撞的原濟,他們招引的鄭板橋,齊白石們 “于門之外餓而不去”寧做 “青藤門下走狗”。喚起了后代孤獨者心中強烈的人格呼應,他們的孤獨絕非文人的恃才孤傲,更非無所依托的自作清高,而要與世俗的苛責與非難、與難以忍受的幽寂與孤苦相抗衡。沒有追名逐利的爭寵,又不爭先恐后地去歸隱四方,這豈是世俗層面所能比及的境界?故而這種孤獨來得特別豪放不羈,特別痛快淋漓。
(三)由于成熟而產生的孤獨
《坡突圍》是體現這種孤獨的典型。余秋雨援引蘇轍的話道出“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的感嘆。余秋雨把坡視為自己的精神偶像,他的一些經歷與蘇不乏相似之處。余秋雨在一些外界批評的強大圍攻下深感孤獨,《坡突圍》其實也就是余秋雨的突圍。它很好地抒寫了這種孤獨。文章最后一小節余秋雨對成熟如此說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滿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確實,成熟就會孤獨,超凡就會孤獨,崇高就會孤獨。顯然,這種由于成熟而產生的孤獨主要是精神上、品格上的。
余秋雨散文對歷史予以生動地再現,對民族、對人生進行思辨,對滄桑炎涼、悲愴豪邁的大千世界給予詮釋和審視,在孤獨的洗禮中,抒寫自己對各種文化及其內涵的痛徹感悟,揭示豐富博大的人生奧秘,完成了自我的超越,達到了獨立人格的一種最高境界。
三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都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獨意識的產生不僅與社會現實有關,還與學者自身的特點及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有關。
(一)社會現狀使余秋雨產生孤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一個意識形態與經濟活動巧妙聯姻的時代, 90年代中期關于人文精神的爭論就是內外矛盾激化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化極為敏感的文化學者,余秋雨感同身受,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社會的大癥候,而這種社會大癥候顯然會造成人的一種困惑、茫然和孤獨,故而余秋雨才會把眼光投向自然山水,反思民族文化。
(二)學者的領會是孤寂而痛苦的
學者的書齋生涯雖然空間狹窄,但他們的視野總是通向歷史,而一旦深入歷史,就愈感到歷史驚人地相似,驚奇于歷史的偉大,也就愈孤獨。余秋雨無法逃脫學者的習性,他喜靜、好沉思。他說道:“今后的我,仍然或者‘苦旅’,或者‘山居’,不愿沉入街市的喧囂,即使喧囂中夾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盡管他在媒體上頻頻亮相,但那只不過是他稍稍轉移孤獨、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這自然就造成其散文創作中流露出的孤獨意識。
(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的驅動產生孤獨
余秋雨出于一種學者的負責的虔誠態度和使命感,跋山涉水,對傳統文化進行追尋和反思,對其蘊涵進行闡釋, “真正的學者將生命和學術聯系在一起,在嚴峻的學術追問中尋找中國文化生命的真正意義和未來遠景,能以真血性、真情懷去擔當一個世紀大苦難,并開出新境界的是真正的學者、哲人”。
另外,余秋雨進入歷史文化中又被其本身的偉大雄奇、博大精深所震住,“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照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嘆息”。這種巨大的氣壓也把秋雨先生逼向孤獨。
余秋雨在其散文中崇仰的孤獨意識,散發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空曠,“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脫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超前,“我欲乘風歸去”的高遠。余秋雨正是通過孤獨的精神苦旅,進行了一次大氣的回歸,一場靜心的停泊,一個沉默的文化歇宿,并醞釀著又一次新的旅程,摩西塔克說:“孤獨在人生的日記中寫下了悲憤蒼涼和風風雨雨之頁,而在這些頁碼的字里行間,都昭示著一個人的人格尊嚴、成熟的風范和優美的品質,昭示著使人更加親密,更加相愛的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 冷成金.論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的取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