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冬至的民間諺語范文
時間:2023-03-26 00:56: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冬至的民間諺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 通貨膨脹 國際資本流動 VAR Granger檢驗 脈沖響應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從2005年7月21日我國宣布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進程開始,人民幣長時期緊盯美元的局面有所轉變,即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兌美元基準價由改革前8.2765調制8.11,自此人民幣步入漸進升值之旅。危機后的各國掀起了推動人民幣升值浪潮,至2013年10月已升至1美元兌換6.17元人民幣,比改革前升值了25.4%。與此同時,物價水平不斷攀升,同比通脹率達到5.1%。伴著熱錢涌入態勢,在剛過去的2012年我國實際利用FDI將近1120億美元。“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熱錢”這些早已成為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熱門關注話題,進一步探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內在邏輯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國際資本流動三者間的理論關聯性
1.關于人民幣升值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單從進出口貿易考慮,人民幣的升值理論上說能引發國內物價水平下降,緩解通貨膨脹,具體效應描述為:一方面可通過直接直接降低進口商品價格來降低本國一般物價水平,另一方面,隨著進口貿易商品價格降低,國內同類產品迫于競爭壓力非自愿降低其價格,在逐利目標下選擇減少名義工資試圖縮小投入,當消費者收入水平有限時,國內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將下降,最終造成一般物價水平的下降。然而近幾年盡管人民幣匯率穩步升值,然而國內物價上漲的勢頭未曾得以緩解,因此關于人民幣升值是否能夠或能多大程度減緩通貨膨脹的問題上尚存爭議。
2.關于通貨膨脹與國際資本流動的關系
隨著國際資本流入增加,為適應其對人民幣需求,緩和人民幣匯率上漲過快,中央銀行將增加本國貨幣供應量,一定意義上流動性被放任,外匯占款數額加大,在其他變量不變的環境下最終會全面提高價格水平,帶來國內通貨膨脹上漲,相關理論研究較成熟也得到實證研究支持。在利率市場化、匯率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國內資本管制慢慢放松的環境下,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也越受關注。
3.關于人民幣升值與國際資本流動關系
一般而言,一國經常賬戶開放后其資本賬戶繼續保持封閉狀態已不太可能。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對短期國際資本流入作用并不明顯,但在短期內,匯率升值或升值預期會引發國際熱錢流入,但大量短期國際資本流入持續時,人民幣升值及預期將進入自我強化軌道并不斷加劇。于此同時國際短期資本不斷注入國內房地產、資本等市場,帶來證券、房地產等各類資產價格不斷走強。此外,關于匯率預期升值對短期國際資本流入的引力作用日益重要。
綜合所述,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國際資本流動三者間的關系在理論上的研究相對較成熟,但結合實際它們之間的關聯作用探究有待深入,故本文還從實證角度構建關于三者動態關聯性模型來加以論證。
三、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國際資本流動間動態關聯性的實證研究
本文擬定的經濟系統為資本不完全流動,且不同幣種資產不具完全替代關系,境外投資為獲取投機收益而愿持有人民幣。為準確測度人民幣升值、國際資本流動、通貨膨脹相關指標,結合匯率壓力通過匯率及儲備變動兩種渠道進行釋放及國際收支狀況,并考慮數據可得性與權威性,擬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數EP、短期國際資本流動CF代替國際資本流動和年平均CPI作為衡量指標,據已有研究總結出計算公式:
■
其中et為及其匯率,γt為外匯儲備,cat為貨物順差,RFDIt為實際利用FDI,時間序列來自1994年~2012年度數據,EPt,CFt根據公式及中經網統計數據、外匯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有關數據整理算出。時間序列能較準確反映變量包含的動態依存關系。
鑒于傳統經濟計量方法未能對變量間的動態聯系進行充分嚴密的說明,本文選擇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VAR)來分析經濟變量如何受其他關聯變量影響及變量自身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等問題,核心目的在于探究時間序列各經濟變量間的動態關聯性,然后使用Stata 11對EPt,CFt,CPIt序列建立VAR并作相關檢驗。在運用變量構建VAR時需先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直接運用非平穩時間序列會因出現“偽回歸”現象(即使關聯性不明顯,也得出較理想的R2與t)而影響分析結果的有效性與可靠性。我們采用ADF法對EPt,CFt,CPIt進行單位根檢驗并判定序列是否平穩,統計結果顯示Z(t)(EP)=-8.206, Z(t)(CF)=-7.042 ,Z(t)(CPI)=-4.879均小于1%的顯著性水平臨界值-3.75,故應接受不存在單位根的備擇假設,判斷序列無隨機游走或趨勢項是平穩的,特別指出,單位根檢驗是構建VAR模型與進行Granger檢驗的基礎。另外,還需選擇最佳滯后期,通常采用SI,AIC信息準則及想應滯后期系數顯著性加以判斷,結果表明模型應采用1階的滯后階數。根據回歸結果寫出標準型VAR估計結果:
為確保模型可靠性,對其進行平穩性、殘差序列的正態性與序列相關性進行檢驗,
由上圖可知,特征根均在單位圓上或圓內顯示模型是平穩的,利用Jarque-Bera test檢驗得到VAR模型的殘差各自符合正態分布且不存在1~4階相關。
VAR模型證實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通過模型平穩性檢驗前提下運用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關系分析法(構造受約束的統計量F來測試)對EPt,CFt,CPIt兩兩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作進一步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測試結果得拒絕各個H0假設,即外匯市場壓力指數、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和通貨膨脹兩兩間均為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例如當外匯市場壓力增大,熱錢涌入,采取增加人民幣供給應對,又如短期國際資本流入增加將導致外匯市場壓力增大,須增加人民幣供應量以適應需求,諸如此類的雙向效應也正好與相關理論內容符合,反映出三者實質上時彼此相聯系的問題。
Granger因果檢驗只能說明一個變量是否有助于解釋另一變量,脈沖響應分析則彌補其在判斷變量相互作用方向和程度上的缺陷。脈沖響應函數表達的正是內生變量對自己或其他內生變量變化的反應,描述一個變量意外變化對模型中其他變量的影響軌跡。限于篇幅不予列出利用Stata作出的EPt,CFt,CPIt對其中一變量受意外沖擊時的脈沖響應圖,總體上響應路徑較平坦,如對CPI沖擊響應變化不大,對EPt的沖擊會引起后面各期CPI,短期國際資本流入較大幅度變動,但SFt的沖擊對其他變量的作用并不顯著,其中可能因為是與國際資本流動測度有關。可見從控制短期國際資本流入著手,對防止外匯市場壓力增大,緩減國內通貨膨脹水平具可操作性。
四、啟示與思考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斷泛濫的全球流動性正在尋找價值洼地來加以消化,而對于像中國這樣的新興金融市場正扮演這一角色,加上我國經濟日益強大,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和產品競爭力快速上升等宏觀經濟條件創造可人民幣升值的環境,正如巴拉薩-薩繆爾森所說那樣,人民幣升值壓力將會長期存在。當然這也是各國利益相互博弈的結果。
另外,要解決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緩解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問題,不能僅寄希望于人民幣升值,通常當升值壓力過大而引起短期國際資本紛紛涌入進行投機。這不利于發揮我國貨幣政策自主性,因此我們要積極調整宏觀經濟結構,提高勞動者收入促進消費進而擴大國內需求,爭取實現產業升級和增強本國企業競爭力,這對緩減人民幣升值壓力和保持較低通貨膨脹是必要的。考慮深化匯率改革渠道輔助治理通貨膨脹及實現我國向內外均衡趨近也具有可行性依據。當今社會中信息不對稱在預期形成機制中的作用備受關注,在主動駕馭管理人民幣匯率,通貨膨脹國際資本投機收益預期方面應給與重視。
參考文獻:
[1]林毅夫.關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思考與政策建議[J].世界經濟,2007(3)
[2]張誼浩,沈曉華.人民幣升值、股價上漲和熱錢流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8( 11)
[3]萬超,靳玉英.人民幣外匯市場壓力指數變動及壓力釋放效果研究[J].財經研究,2010( 2)
篇2
立冬來了,冬季寒冷多病,也是人身體抵抗力較弱的時候,自然需要補充營養。冬至一般吃餃子,但你知道立冬吃餃子的由來嗎?今天小編整理了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由來及立冬為什么吃餃子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1、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立冬吃餃子是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常言道,“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的陷逐漸多樣化,有芹菜、茴香、韭菜、豬肉、牛肉、鲅魚、三鮮等等。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吃餃子的由來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
3、餃子的寓意
“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么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
立冬民間習俗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食俗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關于立冬的相關諺語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銀,立春后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篇3
小學生冬至主題作文1 今年冬至的夜晚,天黑得很快,時針還沒有指向六點,窗外已經漆黑一片。天空中飄起零星小雨,平素歌舞升平的廣場空曠寂靜。一陣寒風裹著孤獨和寂寞向我襲來,我整了一下衣領, 試圖把脖頸縮進厚厚 的棉衣里,無助的眼光投向廣袤的天穹。
冬至的夜晚,也給了我太多的驚喜。不經意間,我看到在廣場南側的燈火闌珊處,一個熟悉的倩影正慢慢向我走來。長長的風衣襯托著妙曼 的身材,胸前飄逸著的圍巾洋溢著逼人的青春氣息,鞋跟磕著大理石地板發出悅耳般的音響,叩動我冰冷的心弦,在這個寒冷的冬至的夜晚,竟然使我一陣莫名的激動。
冬至的夜晚,我的周邊似乎彌漫著溫馨氣息。一條登山小徑在斑駁的燈光下,朦朧地伸向遠方。路旁高大的樹木,在微風的撫摩下發出歡樂的。雨 不知道什么時候也悄悄地離開了,腐葉下的泥土傳來一陣迷人的清香。 我們拾級而上,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享受著難得的緣分給予的額外的恩賜。
冬至的夜晚,時間過得特別快。風吹過后,我突然對一位哲人說過的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小學生冬至主題作文2
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不少地方仍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南方過冬至有吃湯圓的習俗,而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冬至作文500字《冬至餃子香》。
冬至到,吃餃子,剛到家看到姥姥正在包餃子,可能是猜到我中午沒有吃上餃子吧,我趕快洗洗手來幫忙。
姥姥把面團揉一揉,然后搓成粗細均勻的長條,又切成大小一樣的小面團,撒上些面粉,因為害怕我搟的面皮不夠圓,姥姥又幫我把這些小面團壓成圓圓的面片。搟餃子皮可是個技術活,用力太大,面片就會粘在搟面杖上,還會厚薄不均。
我先把面片搟成橢圓形,再把它轉個圈,搟短的一面,如果覺得有地方厚了些,我還會再補一下,這樣圓圓的面片就大功告成。
接下來該包餃子了,這我還不太熟練,姥姥給我做了示范,我照著姥姥的樣子,把面片平攤在手上,挖了點餃子餡放上去,對折餃子皮,輕輕把皮捏在一起,好,成功!
可我包的餃子真難看,肚子癟癟的趴在桌上。姥姥說這是因為我包的餡太少了,再包一個,多放些餡,這次的好看多了。
姥姥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我猜,一定是因為餃子的形狀像耳朵,又熱乎乎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冷了,再冷的天也不怕。我可不想耳朵被凍掉,所以我要多吃點,吃著自己包的餃子真香呀!
小學生冬至主題作文3
今天是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但“世界末日”并沒有到來,我們卻迎來了冬至。接我放學的路上,媽媽還給我講了一些關于冬至的知識。我知道了冬至這一天是我們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冬至也標志著冬天最冷的時候來臨了。冬至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要吃餃子,媽媽說有一句諺語叫“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了不讓我的耳朵凍掉,所以今天晚上我要吃餃子,媽媽包的是青椒蘑菇肉餡的,很好吃。
小學生冬至主題作文4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步入嚴寒季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進九”后,冷空氣活動頻繁,溫度起伏較大,公眾應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頭部和腳部,外出最好戴帽,睡前最好熱水泡腳。
篇4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冬我們把它當做冬季的開始,俗話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我國自古就有立冬吃餃子的習慣,那么立冬為什么要吃餃子呢?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立冬吃餃子的寓意介紹,歡迎閱讀!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立冬吃餃子寓意著人們對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餃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了,還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區,就喜歡利用餃子來作為立冬進補食物。
在古代的中醫學上的解釋: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既然要養精蓄銳,必須要進行食補來增加冬季各類的免疫力,所以選擇簡單易得的餃子作為食補材料。
據傳說,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的攝入。而餃子在制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于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并酸堿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體吸收。
合于中國人的腸胃于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于術數”的養生之道。
雖然各種說法不一樣,不過“補冬”的理念比較統一。保健專家提醒,立冬之后的飲食要以溫補為主,可吃些熱量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愛吃肉的小伙伴們要多吃蔬菜水果。
立冬當天吃什么吃餃子
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吃咸肉菜飯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飯,是老蘇州們的特定習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為原料,使用磚砌的爐灶,以稻草為燃料,燒出來的飯又香又糯。咸肉菜飯雖然沒有載入蘇州的名食譜,但它從來不缺少喜愛它的食客。
其實,吃咸肉菜飯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吃咸補腎。咸味自古被列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氣逐漸寒冷,最易傷害腎的陽氣。咸味食物入腎,能起到補腎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不宜過多吃鹽。
吃膏滋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萬不可“跟風”吃,講究“一人一方”,先吃“開路方”試探性調補,做適當調整后再開正式藥方。
喝草根湯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吃糍粑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立冬吃什么水果1、蘋果
蘋果熟吃可止瀉,生吃可治便秘,飯后吃能助消化。研究人員還發現,—天吃一個蘋果,對肺大有好處,可以減輕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惡化。
2、柿子
柿子的營養價值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質1.36%,脂肪0.57%,以及粗纖維、胡蘿卜素、鈣、磷、鐵等元素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生柿能清熱解毒,是降壓止血的良藥,對治療高血壓、痔瘡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療效。
3、菱角
菱角的營養價值可與栗相媲美,每百克鮮菱肉含蛋白質3.6克,脂肪0.5克,糖類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黃素、維生素和鈣、磷、鐵等多種營養物質,含有多種氨基酸,被視為養生之果和秋冬進補的藥膳佳品。
4、冬棗
冬棗是VC含量非常驚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當中,維生素C含量可以高達380~600毫克,是蘋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連同樣是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風。
5、柚子
中醫認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養肺和緩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類胰島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體、美膚養容,是醫學界公認的最具食療效益的水果。
6、吃甘蔗
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和冬至什么區別時間不同
立冬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晝時間變長,黑夜時間變短,同時也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氣候特征不同
立冬時,氣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陰雨寒凍轉變,并不是特別冷;冬至時氣溫下降明顯,天氣寒冷、干燥。
風俗習慣不同
篇5
在我國春分是屬于春天當中的節氣,春分的時候是平分了整個春天,并且在春天的時候天氣也有了變化,那么2021年哪天是春分節氣幾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年春分節氣是幾月幾號_2021年春分節氣的傳統習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21年哪天是春分節氣幾號:2021年03月20日,星期六,二月初八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2019年3月21日,春分到來。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節就要開始了,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春分過后,越冬作物進入生長階段,要加強田間管理。由于氣溫回升快,需水量相對較大,農民朋友要加強蓄水保墑。
2021年春分節氣民間習俗1、豎春蛋
春分立蛋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據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國,以慶祝春天的來臨。在春分的那一天,人們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根據有關資料表述,春分這一天雞蛋之所有容易豎起來,除了技巧問題外,其中有很多科學道理在里面。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于豎蛋。
2、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被人們稱為是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3、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
4、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5、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春分之后是哪個季節:春季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太陽位于黃經0°(春分點)時。在春分這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春分是仲春的代表,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之后,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有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分貼心的祝福語春光燦爛迎春分,風和日麗花香聞。蟲鳴聲聲報喜訊,萬物復蘇慶新生。萬紫千紅將綻放,大地人間喜盈盈。愿你春分播夢想,萬事順利都成真!
鳥語花香春風拂面,心中喜悅笑聲不斷。身體健康全家心愿,早睡早起莫要熬夜。精神振作事業向前,幸福生活就在身邊。春分到了,祝你健健康康,直到永遠!
一年最美在春天,桃李芬芳齊爭艷;晝夜同長在春分,福壽相約齊臨門;一年好運從春分,真誠祝福送友人;祝開心幸福!
篇6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它的到來敲響了今年秋天的鐘聲,全國的氣候都將大幅度下降,屬于秋天的涼爽真真的是要撲面而來,在秋天這個最適合出游的季節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秋分節氣由來及歷史傳說,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秋分節氣由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于天氣干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便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在這時期,全國許多地區都開始進入了降水少的時段。秋分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江南、華南地區(熱帶氣旋帶來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數和雨量進入了降水減少的時段,河湖的水位開始下降,有些季節性河湖甚至會逐漸干涸。在此期間,還有可能出現個別的熱帶氣旋,但影響位置偏南,大多影響華南沿海、海南島,這時的臺風除了大風災害外,帶來的雨水,往往對當地的土壤保墑有利,因為10月以后這些地區先后轉入干季。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志了。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農民朋友們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適時早播冬作物,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秋分養生保健方法保護胃腸
秋分以后,氣候漸涼,是胃腸疾病的多發季節。因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因此,腰腹部保暖很重要。容易腹瀉的人可以選用肚臍貼、暖寶,每天晚上用熱水燙腳、按摩足心都有一定作用。
調整情緒
秋分以后,日照時間明顯變短,氣溫下降,秋風蕭瑟,人們見景生情,容易產生一些抑郁的情緒,尤其是病人、老年人,周圍的人要盡可能多的給他們些關愛,多鼓勵他們出門,多跟他們交流。
上班族要盡可能在午休時間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學會轉移工作壓力,避免負面情緒影響生活。
運動最當時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無論是散步、慢跑、登山、打球、游泳,還是打太極拳、練五禽戲、做八段錦、練健身操都能起到增強體質、抗病消災的目的。在運動的同時,要配合呼吸訓練,尤其是在室外多做深呼吸,既能提高肺活量、還能讓呼吸道盡早適應冷空氣,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最佳時蔬
秋分之后,也是根莖類蔬菜收獲的季節,這些蔬菜大多有滋陰潤燥、清肺和胃之功,大家可以酌情選擇。
茭白
茭白主要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微量胡蘿卜素和礦物質等。其中的豆甾醇能清除體內活性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從而阻止黑色素生成,它還能軟化皮膚表面的角質層,使皮膚細膩,是美容佳品啊!
中醫認為茭白能清濕熱、解毒、催乳汁、美容生肌,炒食、做湯均可。
秋分的歷史傳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篇7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個十分寒冷的節氣,而在小寒也有著一些傳統的習俗,那么小寒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2小寒節氣習俗有哪些,以供大家參考!
小寒節氣習俗有哪些(一)冰戲
我國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訴,冰期十分長久,動輒從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間,河面結冰厚實,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馬拉,或由狗牽,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桿如撐船般劃動,推動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區,大多設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競走的,古代稱為冰戲。《宋史》有:“故事齋宿,幸后苑,作冰戲。”《欽定日下舊聞考》中記載有:“西華門之西為西苑,榜曰西苑門,入門為太液池,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倚晴閣雜抄》中關于北平舊時風俗,寫有:“明時,積水潭嘗有好事者,聯十余床,攜都籃酒具,鋪截銳其上,轟飲冰凌中,亦足樂也。”
(二)臘祭
“小寒”是臘月的節氣,由于古人會在十二月份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因此把臘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臘月。臘的木義是“接”,取新舊交接之意。臘祭為我國古代祭祀習俗之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漢應劭《風俗通義》云:“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記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二是祭百神,感謝他們一年來為農業所作出的貢獻。三是人們終歲勞苦,此時農事己息,借此游樂一番。自周代以后,“臘祭”之俗歷代沿習,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三)吃臘八粥
小寒節氣中另有一項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古籍記載,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點染,這些食品均為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四)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五)畫圖數九
小寒節氣最初起源于黃河流域,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六)吃糯米飯
廣東民諺“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傳統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小寒飲食養胃的講究進食要規律
現代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不少人忙起來就忘了吃飯,或者是無法抽空去吃飯。長此以往,對胃部大有不利。尤其在冬季,胃部本身就容易發病,要是再不能飲食規律的話,就更容易引起胃酸分泌異常,加重胃部負擔。
因此,每天按時有規律吃飯是最佳的保胃措施。要是不能一天三頓正點進食的話,可改為一天5—6次,分次進食,一次少量,保證每天有規律即可,這樣對腸胃是一種保護。
忌食生冷辛辣
冬天天氣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這個時候吃多了生冷食物,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其不能正常收縮,輕則引起食欲不振,重則可能會導致嘔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食物一樣是具有強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導致急性胃炎發生。
“保胃”吃軟不吃硬
胃部敏感的時候,如果吃了一些“硬菜”,比如大魚大肉等,就會覺得很不舒服。健康專家建議,寒冬保護腸胃應該采取“軟兵”政策,面條、粥、熱牛奶等都是不錯的食物選擇,此外在飲食制作過程中,也應該盡量選擇蒸、燴、煮、燉等烹飪方法,以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
兼顧鍛煉和保暖
生命在于運動,小寒期間天氣寒冷,但人們依然可以在室內進行一些較為舒緩的運動,堅持鍛煉可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防范疾病的侵襲。另外,胃部保暖很重要,溫度過低會使腹部容易受涼,導致胃腸不適,因此小寒時節該添衣加被就要及時做,不應“為了風度不要溫度”。
食物的選擇
冬季胃寒的人比較多,因此,應該適當選擇一些能夠暖胃的食物,如小米,糯米、狗肉、羊肉、老姜、黑豆、大棗等。因胃酸而引起胃部不適的,要少吃玉米面、土豆、韭菜、豆類等容易引起胃部脹痛的食物,同時也應禁食濃縮肉湯以及酸性食物,如乳類,淀粉等,并控制食鹽的食用量。
小寒節氣諺語大全1.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2.小寒大寒,準備過年。
3.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4.臘七臘八,出門凍煞。
5.臘七臘八,凍死旱鴨。
6.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7.三九、四九,凍破碓臼。
8.三九、四九,冰上走。
9.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10.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還接。
11.臘月三場白,來年收小麥。
12.臘月三場白,家家都有麥。
13.臘月三白,適宜麥菜。
14.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
15.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16.九里的雪,硬似鐵。
17.臘月三場霧,河底踏成路。
18.三九不封河,來年雹子多。
19.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20.小寒節,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
21.天寒人不寒,改變冬閑舊習慣。
22.一早一晚勤動手,管它地凍九尺九。
23.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24.草木灰,單積攢,上地壯棵又增產。
25.干灰喂,增一倍。
25.臘月栽桑桑不知。
26.麥苗被啃,產量受損。
27.避免畜啃青,認真訂獎懲。
28.牛喂三九,馬喂三伏。
29.薯菜窖,牲口棚,堵封嚴密來防凍。
篇8
副刊作為報紙的文化陣地,在傳播地域文化、打造媒體品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文齊魯”是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自2007年3月30日起推出的一個特色板塊,致力于傳播齊魯地域文化,所登載的大多是介紹山東各地的傳統節日風俗、飲食習慣、名人軼事、歷史變遷、民間藝術以及特色建筑等的文章。經過幾年的發展,該欄目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特色。
為了深入細致地闡述“人文齊魯”的地域文化傳播特質,筆者搜集了“人文齊魯”自創辦以來所登載的文章以及相關資料,采用文獻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對其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并按照歷史文化、節日文化、飲食文化以及風物文化四個方面分別分析其傳播特色。誠然,齊魯文化的構成元素遠不止這幾個方面,之所以選擇它們,一方面是綜觀“人文齊魯”所刊登的文章,總體上是以介紹這幾類文化元素為主,同時也因為它們有著鮮明的傳播特色,可以作為創辦地域性文化副刊的借鑒。
歷史文化:尋找與時事的結合點
這里講的歷史文化,主要是指與山東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人文齊魯”傳播歷史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在時事新聞與本地區人文地理的結合點上挖掘歷史,而這也與“人文齊魯”開篇詞中所言“尋覓的是過去,觀照的是今日”相呼應。
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8年8月,青島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承辦了帆船比賽,“人文齊魯”刊登了《青島棧橋——昔日的水上賽場》,介紹1933年第17屆華北運動會游泳比賽在青島棧橋舉辦時的情況,還刊登過追憶青島第一體育場建成經過的文章,傳遞青島體育文化,照映當時的奧運主題。
此外,“人文齊魯”在傳播地域歷史文化方面還具有以下特點:
1.推出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專版
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人文齊魯”都會適時策劃并推出相應的紀念專版或欄目,回顧當年事件中山東人所展現出的精神品格,傳承和弘揚山東精神,激勵讀者。
例如,“人文齊魯”于2012年5月初刊發了一組紀念“五四”運動的文章, 其中《93年前新華門前的哭聲——中的山東請愿團》,記述了1919年爆發前后山東人民為捍衛國家和舉行的一系列示威請愿活動,體現出山東人愛國愛民、不畏強權、勇于抗爭的大無畏精神。
同年“九一八”紀念日,“人文齊魯”以兩個版的篇幅刊登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濟南14所學校2500名學生大聯合赴南京請愿的紀念文章,提醒讀者勿忘國恥。在“刊前絮語”中,編輯還聯系新聞熱點,結合當時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保釣”斗爭,奉勸讀者深刻反思,理國。
2008年3月5日是總理誕辰110周年,2月27日出版的“人文齊魯”即為紀念專版,選取《總理在青島》《鄧穎超泰安行》《、鄧穎超的曲阜情結》等文章,生動反映了和鄧穎超同志對山東的親切關懷,記載了他們在齊魯大地的足跡,表達了山東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懷念和衷心愛戴之情。
2.結合熱門電視劇話題,推出反映深層文化內涵的專題
2008年初,隨著電視劇《闖關東》熱播,“人文齊魯”特別推出了“闖關東”專題,刊登了《浮海與陸行:山東人的闖關東之路》《2500萬人闖關東》《“闖關東”:299年的移民史》等文章,通過對山東人“闖關東”的路線、人數、歷史背景以及部分人物事跡的介紹,為讀者解讀了歷史上真實的“闖關東”。其中有一段話講山東人“闖關東”的原因:山東人“闖關東”除了經濟原因外,與山東人的傳統性格也有密切的關系。誠實、尚義、節儉、好客、粗獷、豪放,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東人”。這是山東人“闖關東”的文化素質。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粗獷、豪放的傳統性格使得山東人敢于“闖關東”;勤勞節儉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在東北獲得生存的空間;誠實、尚義、好客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贏得他人的尊敬與信任。這段話十分精辟地描述了山東人的文化品格,在令讀者產生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時,也鼓舞著他們像自己的祖先那樣開拓進取,努力生活。
“人文齊魯”在隨后幾期中還陸續刊登過幾篇“闖關東”主題的稿件,其中有透過鄭板橋筆下的《濰縣竹枝詞》解讀清乾隆年間濰縣百姓“闖關東”的文章,角度新穎,追根溯源,通過文學作品解讀歷史,既反映出報紙副刊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又開闊了讀者的眼界。其他還有尋訪《闖關東》主人公朱開山老家朱家峪的文章,以及作者講述自己的祖輩闖關東的故事等,這些都作為電視劇的縱深與擴展,全方位、多角度地為讀者還原了“闖關東”這一歷史事件,有力地弘揚了齊魯地域文化和山東精神,加深了讀者對于地域歷史文化的認知。
此外,在電視劇《牟氏莊園》以及《南下》等反映齊魯地域文化的作品播出時,“人文齊魯”也適時推出相關專題,為讀者還原與解讀其歷史文化。
節日文化:展現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節日,又被稱為“時空以外的時空”,主要指的是民間傳統的周期性的集體參與的事件與活動,具有很長的歷史傳承性。①人們常說,節日是傳統文化的表演場,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在節日當中找到自己的表現場所。人們為了慶祝節日,年年舉辦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而由于長期以來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受區域地理、歷史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的人們的節慶習俗也不盡相同。山東各地慶祝節日的民俗活動是齊魯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
每逢歲時節日,“人文齊魯”都會刊出文章介紹山東各地的過節習俗,以富有地方色彩的民俗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并且范圍不僅限于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就連二月二、三月三、七夕、寒衣節、中元節、臘八等這些相對而言并不特別為人們所重視的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等,在“人文齊魯”的文章中也會有所涉及。
這些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節日習俗,有些如今只能留存在文章作者的記憶中。珍貴的文化資源,經由作者靈活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一方面開闊了當代讀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使讀者有機會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2011年端午節刊登的《老濰縣分香面》一文,講述的就是明清時濰縣城里的藥鋪免費分香面,讓女孩兒們做荷包的端午節習俗。如今這一傳統雖已不復存在,讀者仍可通過這篇文章的記載想象當時人們過節的場景。
“人文齊魯”的文章在介紹歲時節日習俗時,還較多地穿民謠民諺,以凸顯地方文化特色。其中有直接反映節日民俗的內容,例如《老濟南忙大年的記憶》一文中就有一段作者家鄉的民謠,將從小年到春節每天的主要事情做了通俗明了的概括總結。其他還有諸如“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染豆蔻”“冬至餃子夏至面”“七月十五鬼開門”“九月九喝雜面”等體現歲時節日習俗的民諺。在介紹節氣的文章中出現的大多是農諺,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例如與小雪、芒種、霜降、夏至、處暑等節氣有關的天氣諺語,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民謠和民諺在表達方面有著通俗凝煉、朗朗上口的優勢,同時內容上又貼近生活,直白地呈現出人們的文化心理和期待,令讀者對于齊魯大地的節日文化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飲食文化:寓情于食,雅俗共賞
民間飲食指的是人們傳統的飲食行為和習慣,主要包括食物本身,以及食物的屬性、范圍、制作過程和儀式、餐桌上的禮儀、節日和儀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稱、保存、禁忌等。②
在人類生活中,飲食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活動,而是包含著豐富社會意義的重要文化活動,它不僅可以維持人們的生命,解決人們的溫飽,同時還是一種文化符號,反映著人們的性格特征、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山東各地的特色飲食不勝枚舉,然而“人文齊魯”介紹飲食文化的文章并不是純粹為吃貨介紹美食,文章不僅用簡練通俗的語言敘述食物的制作方法,還飽含著作者對故鄉和親人的熱愛與懷念,既充滿濃郁的懷舊風情,又不忘觀照當下和現實。
從內容上看,“人文齊魯”傳播飲食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寓情于食,以情動人。“寓情于食”中的“情”,主要是親情與鄉情。
以2012年4月12日“飲饌瑣憶”中的《野菜情懷》為例,作者在介紹完野菜的吃法之后,又回憶了在時期自己吃野菜的經歷,最后感慨道:“原來野菜的味道就是故鄉的味道;我喜歡挖野菜、吃野菜,原來不單單是為了品嘗野菜的清香,還因為心中始終裝著那份難以割舍的濃濃的鄉情。”又如《什香面》一文,作者開篇就說:“什香面是臨清特有的一種美食,2007年曾被評為‘山東省名小吃’……臨清是我的家鄉,是我一直生活、工作的地方……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我總覺得什香面最好吃,是天下第一等美食”,對家鄉的贊美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此外,在《端午節的南瓜水餃》、《香氣誘人的魯南黑咸菜》《夏天的山韭花醬》《隆冬一碗紅湯面》等文章中,作者在介紹美食的同時,都流露出對故鄉、親人的眷戀和對舊日生活的感懷。
這些介紹齊魯飲食文化的文章,或通過向讀者講述食物背后的親情故事,以真摯樸素的情感打動讀者,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令讀者在了解美食之余收獲感動,或撫今追昔,表達對舊時淳樸生活的懷念,讓當代人在整日的奔波忙碌之后找到些許心靈慰藉,滋養他們的精神家園。
從表達方式來看,這類文章多為短篇或中篇散文,融敘事與抒情為一體,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既傳播了地域文化,又展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在用語上,文章注重兼顧不同的讀者群,尋求雅與俗的平衡點,力求實現雅俗共賞,如《冬儲大白菜》一文中就運用了不少口語:“要么有么”、“有些還是菜幫多菜心少的‘咣咣镲’”、“怕菜焐了爛了,還經常來回倒騰”……這些通俗口語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加接地氣,也方便了本地讀者的閱讀。而《三更風雨采菱歸》的作者則引經據典,引用《本草綱目》《紅樓夢》等古籍中關于菱角的記載,以及歷代詩人吟詠菱角的詩句,將飲食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
風物文化:講述“凝固的歷史”
“風物”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景物,此處既包括自然風光,也包括人文建筑。
“人文齊魯”中寫風物的文章,并非單純介紹建筑藝術和描繪自然風光,而是將游記、風物背后的歷史文化與自身感悟相融合,記敘、描寫與議論相結合,撫今追昔,就像一部“風物志”,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錯呈現中,展現齊魯地方風物的歷史變遷與文化魅力。
不少文章追本溯源,講述了風物背后“凝固的歷史”。以《賞不夠的趵突泉》為例,作者在描寫漱玉泉的景色時還提到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與漱玉泉的淵源:“這個清可鑒人的漱玉泉,相傳是宋代杰出女詞人李清照對泉梳妝、賦詞吟詩的地方。”在觀賞濯纓池時又提到其名稱的由來:“‘濯纓’取之于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一句。”隨后還寫到了古代典籍中對趵突泉的記載以及古代文人墨客對趵突泉的贊美詩句。作者對歷史掌故和文學知識的引用,不僅使趵突泉的歷史文化得到了生動呈現,也使泉城濟南的文化魅力不言而喻,不證自明。倘若只是描寫趵突泉的美景,天下美景多得是,也不差這一處,而其蘊含的齊魯大地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才是獨一無二的,是別的區域文化無法復制和超越的,這也正是寫齊魯風物的文章真正值得書寫之處。
《濟南貢院的變遷》則將貢院在清朝、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后的發展歷程做了大致介紹,從一個側面折射了社會歷史的變遷。《淄河邊有座馬鞍山》一文,作者旁征博引,介紹了歷史上眾多名人與淄河的淵源,展現了淄河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并且講述了時期馬鞍山上的八路軍將士英勇抗敵的動人事跡。文章最后作者故地重游,深切緬懷當年的抗日烈士,文章末尾的一段景物描寫恰到好處地傳達了作者當時的心境:“那次,從山上下來時,正是黃昏時分。在淄河邊漫步,恰好看到碩大的太陽正被遠處一座孤零零的山頭遮住,絢爛的夕陽之光就從山周邊透射過來,整座小山幾乎成了金山。也許,這是一種巧合的象征吧。山腳下,緩緩流淌的淄河水被映得通紅。”
作者們在描述風物時,還會穿插講述一些與風物相關的歷史故事或傳說,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例如《章丘保留完好的唐代古剎》中有一段講述“水母娘娘”來歷的傳說,為文中介紹的水母娘娘大殿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透過《公冶長書院及其傳說》中公冶長懂鳥語的故事,讀者可以對公冶長這個歷史人物的為人略知一二;《呂后與地名的變更》一文圍繞著單縣境內因呂后而改名的兩個地方,講述了與呂后相關的歷史故事,盡管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單縣作為呂后的故鄉,也反映出其悠久的歷史與文明。
讀者閱讀這些介紹風物的文章,在欣賞美妙的自然風光與宏偉的建筑之外,還可以從中了解相關的歷史典故,感受到風物中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濃郁的齊魯風情。
結 語
“人文齊魯”不僅在記錄與傳承齊魯文化、提高當代讀者的文化修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受到新媒體沖擊和新聞同質化困擾的處于發展“瓶頸期”的紙媒提供了有益啟示。紙媒的專副刊充分利用差異化優勢,實施本土化戰略,增強地方報紙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挖掘身邊的本土文化資源,反映當地民眾的生活和思想,展現不同地域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拉近媒體與讀者距離的同時,拉近了傳統文化與讀者的距離。這既是地方性報紙傳播與弘揚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紙媒突破發展瓶頸、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注釋:
篇9
關鍵詞:古代體育文化;詞源學;賽;戲;術
中圖分類號:G8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6-0041-04
Expl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Etymology――Take “Competition”,“Game” and “Art” as Examples
ZHANG Mao-mao
(Sports Institu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Jiangsu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sport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s of Chinese social values.And through these changes of ideas and values some clues can be foun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Sai”(Competition) reveals the relation between ancient sports and sacrifice ritual and leads us to think over the reason of the changes from “entertaining God” to “entertaining Human beings”. “Xi” (Games) shows that our ancient sports originated in the military training but bloomed in the civil entertainment.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shu” (Technique) reflects its respect on moral,etiquette,wisdom and artistic conception.Making expl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port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etymology and making explanation of the words “sai” (Competition) “xi”(Game)and “shu”(Technique) not only provides clues for the study of our ancient sports but also leads us to think about why the west sport and east sport take totally different ways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from the similar origination.
Key words: ancient sports culture; etymology; Competition; Game; Art
人體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用于表述它的詞匯也是紛繁多樣。東西方由于地理、文化、歷史的不同,在人體運動的方式和表述上,均呈現出明顯的差異。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最初都沒有使用“體育”這個詞語。“體育”一詞最早出現在1762年出版的盧梭的《愛彌爾》一書中,其英文本是physicale ducation,意思是身體的教育。1868年,日本從歐洲引進了體操一詞,1878年,近藤鎮三正式用了“體育”一詞。前后,中國派大批留學生到日本,“體育”一詞便通過留日學生傳到中國,最初見到的文字是1902年《無錫體育會簡章》,隨后逐漸為社會所接受[1]。
在“體育”一詞引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體育運動已經有數千年的發展。而“漢字”是華夏文明的根,是數千年歷史文化的載體。中國古代體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的字形、字義、及其發展變遷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漢字里天地乾坤為中國古代體育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豐富的佐證。
1 賽:從娛神走向娛人
中國古代體育運動按照其組成和參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競技對抗類和養生娛樂類。前者以對抗為主要形式,以勝負為評判結果的運動項目;后者以自身活動為手段以達到娛人娛己、怡情養生的目的。
在漢語中第一類運動可以歸結于“比賽”項目。古代漢語以單音節字為主,而現代漢語多采用常采用古漢語單音詞疊加的方式構成雙音節詞,于是將現代漢語中的“比賽”一詞,還原為古漢語,即為“賽”。賽:小篆為,《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報也。從貝,塞省聲。”《康熙詞典》解釋說,先代切,音塞。《說文》報也。《長箋》今俗報祭曰賽神,借相夸曰賽。《前漢郊祀志》冬塞禱祠。《注》師古曰:塞,謂報其所祈也。可見,賽為形聲字。從貝,塞省聲。本義為:行祭禮以酬神。由此誕生一些復合詞如:賽文(古代因年谷豐收為酬神而作的祭文);賽還(祭祀還愿);賽愿(祭神還愿);賽神(祭祀以報答神明);賽饌(祭神的食品);賽寶(供祭寶物);賽禱(祭祀酬神)。而后衍生出“比試”之意,如賽球(球類比賽)、賽斗(比賽)、賽燈(賽花燈)、賽錦標社(競技場)、賽飯(比賽酒量大小)、賽花燈(元宵節前后展出各種彩燈比美)等。
由此詞源我們可以推想中國古代傳統體育的起源應與祭祀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與西方競技體育的發展有著不謀而合之處。
比如古代奧運會是一種泛希臘的宗教慶典,它是以祭神為主,內容和形式多樣的地方性宗教祭典或慶典。是當時人類向神展現發達的骨肉、協調的動作、驚人的速度、完善的技藝,以求神的庇護的祭祀儀式。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的場所設在神域之內,時間定在閏年的夏至之后,而形式多采用拳擊、角力、賽跑、擲鐵餅、投標槍、戰車賽等競技活動;對于優勝者獎有代表神的庇護的橄欖枝花環;比賽有嚴格的規則,以保證比賽的公平和對神的敬意。可以說正是比賽的宗教色彩和對于神的尊崇,是古代奧運會得以延續近兩千年并且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2]。
而從詞源上來分析,中國古代的體育活動也與宗教的祭祀也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人在祭祀中的主要活動就是以音樂和歌舞娛神,這種娛神的舞蹈最初都是簡單粗獷的動作,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較高觀賞和保健意義的體育活動。
在原始部落中,祭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原始人文化生活很單調,祭祀無疑是一次難得而又熱鬧的聚會,并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健養生的作用。其一,祭祀是民眾廣泛參與的身體活動形式。雖然這些運動鍛煉雖不是自覺行動,其體育運動性是盲目的,主觀動機并不是想通過體育鍛煉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但客觀上達到了鍛煉筋骨、強壯身體、祛病化瘀的效果。其二,從運動生理學和醫療體育角度看,儺祭祀活動形式能有效地起到促進和改善人們的心血管、神經、呼吸、運動等系統的功能作用。
由此可見,如今的賽會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而“賽” 的意義在中國古代體育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已經泛化為一切性質的體育活動。但是與西方競技體育發展不同的是,“賽”字其中表演娛樂、健身養生的意義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中得以加強。同樣源于祭祀的中國古代體育更加偏重于觀賞性質的祭祀舞蹈以及養生保健的醫療體操,走上與西方競技體育不同的發展道路。競技性日漸衰落而養生保健功能逐漸凸顯。
比如大儺的發展[3]。儺文化是一種原始宗教儀式,一種以舞蹈形式進行的祈禱與酬神的祭祀活動,既是用手舞足蹈的動作為通神基本語匯,以充分表達和滿足崇拜者企圖把愿望當作現實的心理要求;同時也為酬神娛樂鬼神,進而表達崇拜者的虔誠。儺舞從“跳開山”始,手揮兩尺開山斧,劈、砍、挖、擋,動作大刀闊斧、矯健有力,技術動作豪放精湛,大有地動山搖之感。動作摻雜了“跌校”、“卜封”等道教內容,還有近似現代的“翻筋踢斗”技藝運動,有嚴格的圖騰路線的跑跳結合的游戲,體現了最初的體育文化,這種儺舞運動形式方法,是提高人心肺功能的最佳適能鍛煉,同時也是促進全身心的游戲性體育文化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和改善人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作用。
而我國古代體育由祭神走向保健,還體現了中國社會人本主義的色彩。西方社會一直將神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很多國家在國王之上設有教皇,作為神權至高無上的象征。西方的祭祀活動以祭神為主線,一直持續并發展,體育活動的發展一直以“娛神”為主導;中國社會由于封建集權的強大,皇權的至高無上,隨之體育的功能逐步呈現出以人為本,“娛人”的特點逐漸顯現。于是中國古代競技體育衰落,保健體育和娛樂體育的發展,這一方面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中國體育娛人本質的呈現。而對于“賽”字的探究,不僅分析了中西體育文化的同源異途,而反映了中國古代體育“娛神”到“娛人”的變遷。
2 戲:軍事走向民俗
隨著中國古代進入奴隸社會,祭祀中的娛神儀式,也逐漸被世俗宮廷所借鑒。比如,夏代時,每當新王接位的日子,各方的貴族酋長,率部屬進行納貢和獻舞,以示慶賀。《竹書紀年》記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周朝建國后,周公旦在洛陽制禮作樂,曾制訂了一整套為鞏固中央政權服務的禮樂制度。他繼承、集中了自黃帝以來的六代樂舞,建立了明確的宮廷雅樂體系。無論是上古時的氏族集會,還是祭祀祈福,無論是夏代的納貢獻舞,還是周公的制禮作樂,這都是“百戲”的雛型。夏代到桀時,就產生了倡優,也出現了樂舞、雜耍、滑稽、幻術等相結合的所謂“奇偉之戲”。《路史•后記》十三注引《史記》說夏桀“大進倡優爛漫之樂,設奇偉之戲,靡靡之音”。漢劉向在《列女傳孽嬖傳•夏桀末傳》中說:“桀既棄禮義 …… 收倡優株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于旁,造爛漫之樂”。這是見之于我國史籍中最早的有關“百戲”雛型的記載。
而中國古代對于體育的另一個重要表述就為“戲”。
我國古代體育的很多項目都可以墜以“戲”字,比如,球戲、棋戲、斗戲、博戲、童戲,還有一系列的民俗體育,比如拔河、秋千、踏青、登高、高蹺、放爆竹、元宵觀燈、跑旱船、舞龍等,都冠以“百戲”的稱呼。如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載:“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馀里,擊丸蹴?,踏索上竿。”[4]
戲:,在《康熙字典》中對于“戲”解釋主要有:《說文》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從戈聲。三軍之偏也。又《集》呼為切《會》吁為切,與麾同。《集》旗屬。《周禮•夏官》建大麾以田。或作戲。《史記•項羽紀》諸侯
把戲下,各就國。《注》同麾。又《廣》戲弄也。《禮•坊記》閨門之內,戲而不歡。《注》戲謂孺子言笑者。又謔也。《詩•衛風》善戲謔兮。又嬉也。
所以在古漢語中“戲”有以下釋義:一,源于軍事,從戈,表示兵器。假借為“麾”。軍隊中的帥旗 :比如:兵罷戲。――《史記•高帝紀》。正義:“大旗也。”戲下騎從者八百余人。――《漢書•項籍傳》。注:“大將之旗。”二,是指歌舞雜技等的表演,如云煙古寺聞僧梵,燈火長橋見戲場。――宋• 陸游《出游》;留連戲蝶。――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或是“角斗,角力”,如:少室周為趙簡子之右,聞 牛談有力,請與之戲,弗勝,致右焉。――《國語•晉語九》。 韋昭注:“戲,角力也。”
由此可見,即便在現代漢語“戲”較為強調其娛樂休閑色彩,但是中國古代各色體育活動的誕生于發展與軍事訓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國古代體育的很多項目都是源于軍事訓練的需要,不僅如此從六藝中的“射”、“御”,春秋戰國時的“拳勇”、手博、“舉鼎”,隋唐時期的“武舉”,明清時的武藝和技擊[5],都可見一斑。
但是這些起源于軍事的體育運動卻在隨后的發展中,對抗性、競技性日漸衰退,而娛樂觀賞價值不斷凸顯,比如蹴鞠的演變與發展。我國古代管足球叫“蹴鞠”或“踏鞠”。“蹴”和“踏”都是用腳踢的意思;“鞠”就是球。鞠用皮革縫制,里面塞滿毛發。西漢學者劉向在《別錄》中說:“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黃帝發明“蹴鞠之戲”的說法,在道教的典籍《道藏•軒轅黃帝傳》里說得比較明確:“黃帝令作蹴鞠之戲,以練武士”。看來,當初蹴鞠是軍旅中游戲。《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蹴鞠者[6]。公元前二世紀的《史記•蘇秦列傳》所記,當時的政治家蘇秦在向魏王介紹齊國的繁榮景象時說:齊國首都臨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歡樂,人們都經常參加各種娛樂活動,而蹴鞠在當地是深受歡迎的項目之一。 秦統一六國后,這種動似曾一度低落,但進入漢代,蹴鞠活動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開始興盛起來。當時蹴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音樂伴奏為主的蹴鞠舞,踢時不受場地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樂伴奏下踢出各種花樣。另一種則是在球場上進行的以對抗性比賽為主的蹴鞠。東漢李尤《蹴城銘》一詩描述了當時蹴鞠比賽情形,比賽時雙方各出6名守門員,并有正副裁判執法,還有一套競賽的法則的慣例。由于這種比賽具有相當激烈的對抗性,因而多盛行于軍隊的軍事訓練中。 三國延至隋唐,蹴鞠的軍事意義逐漸地退居次要地位,而游戲娛樂作用則更為突出。 王維《寒食城東即事》一詩就描繪了寒食節蹴鞠的習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到了宋代,民間出現了蹴鞠藝人組織――“齊云社”,在當時南宋的臨安(今浙江杭州)。它是實力最雄厚的蹴鞠組織。這類組織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了。 元明以后,蹴鞠活動已逐漸走向純娛樂的游戲形式。至清代,發明了一種稱為“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作為禁衛軍的訓練內容,但這也只不過是盛行于中國古代二千多年的傳統蹴鞠活動的余韻而已。清代中葉以后,在社會因素的限制下,隨著西方近代足球的漸次傳人,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終于被取代。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淀,“武”和“戲”這兩個現在含義迥異的字,卻都與“戈”有著不解的淵源。正所謂“止”“戈”為“武”,“又”“戈”為“戲”(“又”為手型,表示“取”)。“武”是“以武力制止戰爭”的含義,是軍事作戰的藝術;“戲”是源于生活的又一種競技表演,是民眾生活藝術的反映。 “止戈為武”――放下武器是武術的最高境界,制止紛爭是習武的最終目的;“又(取)戈為戲”――兵器的目的不在是為了習武,而是為了娛樂。一取一放間,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武德的尊崇,對于休閑娛樂的回歸,對于體育功能的追求,可見一斑。從戰爭中的“兵器”,到民間生活的“百戲”,可見中國古代體育的雖起于軍事,卻繁于市井。
3 術:從身體走向心里
在中國傳統體育中,武術處于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代表。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已經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數千年來,歷經武藝(軍事)、武舞到武術[7]。而“術”字的使用,不僅折射了中國武術完善成熟的歷程,而且代表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
“術”:甲骨文為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為:《說文》邑中道也。《管子•度地篇》百家為里,里十為術,術十為州。《左思•蜀都賦》亦有甲第,當衢向術。《廣》技術也。《人物志》思通造化,策謀奇妙,是術為家。又心術。《漢書社》師古曰:述,道徑也,心之所由也。《禮•樂記》心術形焉。
如此可見,“術”在古漢語中主要承包含以下釋義:
1)道路:術阡(道路),術徑(大道與小路),術路(大道),衢(道路);
2)方法,策略:臣有百勝之術。――《戰國策•魏策》,術數(方法和謀略),術計(權術計謀),術略(韜略;謀略),術謀(講求權術謀略);
3)法,法律。術,法也――《廣雅》,不以犯有司正術也――《禮記•文王世子》,故君子操權一正以立術――《商君書》;
4)方術。指醫、占卜、星相等術藝: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間訓》。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越是在早期的社會教育形成的時候,其施教的內容和方式方法,越是以體育民俗為最多和最先。[8]而從“術”字詞義的剖析,我們不僅對于中國傳統體育的內涵有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還能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理念的實施。
3.1 講究智慧 西方體育偏重外在形體的塑造以及對力量的追求,而我國古代體育更加強調比賽中策略技巧的使用。比如田忌賽馬的用兵策略、四兩千斤的擊打技巧都在古代體育中得到悟道。而在眾多古代體育項目中,棋類是其智慧的集中體現。它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充滿妙趣,增進智力。中國古代棋類活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包括圍棋、象棋、彈棋在內的冶情益智的游戲;另一類是以六博、雙陸為代表的帶有賭博性質的游戲。
圍棋和象棋是典型的智力競賽游戲。圍棋相傳是舜發明的,春秋戰國時期已廣為流傳。圍棋有發展智力、磨練意志、樹立全局觀點、培養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等功能。梁武帝愛好圍棋,認為圍棋有“游神”、“安思”的作用,他在《圍棋賦》中說:“君子以之游神,先達以之安思,盡有戲之要道,穹情理之奧秘”。漢末、魏國時期,邯鄲淳《藝經•棋品》把圍棋的品味分為九個層次,一是入神,二是坐照,三是具體,四是通幽,五是用智,六是小巧,七是斗力,八是若愚,九是守拙[9]。品味評定貫徹平等精神,只看技藝不看地位,齊高帝蕭道成只評為二品。
3.2 注重道德 在古代漢語中“道”和“術”本身就是同義,而中國古代體育在講究技巧還有智謀的同時,更加注重用道德禮儀來予以節制和約束。中國傳統體育活動種類繁多,各種項目的競技組織規則都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最為基本的規則是相同的,那就是體育活動中的道德原則。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德的地位是最為突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可稱之為“德性文化”,對每個行業、每項活動、對每個人都有嚴格的道德要求,并相信每個人通過道德修養都可以“超凡入圣”,成為堯舜一樣的人。中國傳統體育活動自然也體現出濃厚的道德色彩,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中國武術對于練習者最基本的要求是恪守武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武德對于練習者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謙受益,滿招損”這一普遍真理表現在習武過程中,就是“德薄藝難高,敦厚功易深”。所謂“心偏拳不正”,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中國傳統武術主張“力愛不二”,即習武必須與仁愛相統一;“欲練武,先修德”;認為“拳以德立,德為藝先”;要“以德為先,技道兩進”。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一定要在“拳”與“德”之間作非此即彼的選擇,那就只有舍“拳”而取“德”,正如武術諺語中所講的“尚德不尚力”、“無德不如無拳”。
3.3 注重禮儀 在東西方體育文化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學界一致認為西方體育的一大特點就是對于規則的尊重和遵守,而相比之下,東方體育卻“隨意”、“隨性”很多。但事實上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業十分強調規則的遵守,有很強的戒律性。但是這種規則的制定并不是為了保證比賽的公平,而是更加強調比賽的“禮儀”。
中國體育中的倫理精神既講求“質”,又重其“形”,其“形”就是體育中的禮儀。中國古代射箭活動所遵守的一整套禮儀規范在《周禮》、《儀禮》、《禮記》等典籍中都有記載。《禮記•射義》中說:“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失審固;持弓失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禮射按不同等級分為“大射”、“賓射”、“燕射”,所使用的弓、箭、箭靶、樂節都不同,體現了鮮明、嚴格的等級觀念。[10]由是可見,古人認為,必須將歡娛身心的自娛活動納入“禮”的控制之下;并認識到經過禮規范的體育活動,是實施教化的重要形式,是移風易俗陶冶情操的工具等。這些思想反映了古人對體育在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作用的理性認識,是我國古代體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1]
3.4 注重養生 “術”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五術”一般認為包括山(仙)術、醫術、命術、卜術、相術五類,都是源自易經。其中第一“術”――“仙術”,就是利用其含概靈修、養生、靜座、武學、食療,筑基、玄典、符咒等方術來修練肉體與精神,維護身心健康的術法。因為多半在山中修業,所以稱為“山術”亦稱‘仙道’。
而養生功效的凸顯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特色和精華。運動養生的說法,最早見于莊周的《莊子•刻意》:“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之后的《呂氏春秋》也強調動以養形,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三國時期著名醫學家華佗也主張用運動的方式來鍛煉身體,養生保健。他還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作為人們從事健身運動的手段。唐代著名養生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人欲勞其形,百病不能成”,要“常須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主張通過適量的形體運動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由此也體現了我國古代養生體育以預防為主,注重形神兼修,強調適度的特點。
3.5 注重境界 中國體育文化最終所追求的是,將力量與勇氣、技巧與智慧、道德與禮儀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最終超越“行而下”的技巧,達到和諧完美、超凡入圣的境界。
比如武術界有句話,叫“拳之再拳不拳”,意思是說,經過成年累月不間斷的反復臨摩練習,可練出驚人的速度、力度和準確度,越練功夫越深,運用時可以不假思索,隨機應變、神出鬼沒,處處是拳。所謂“久練自化,熟極自神”,出神入化乃所求意境。拳藝練習“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練至“大成”境地時,即《易經•系辭》中所述“拳無拳,藝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12],正如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13]。
4 結 論
體育活動是作為人類初期智能和體能開發的表現形式與那個時代的一切人類活動,如生產、宗教、軍事、娛樂、教育等交織在一起的。而早期人類就在整個生產勞動和其他輔活動技能及文化模式的傳遞過程中,自然地實踐著原始體育的行為[14]。在不同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人們總是通過價值評價來選擇、調整自己行為的對象和方式,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15]。中國古代體育形式的發展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變遷是中國社會價值的體現,而這種思想理念和價值取向的變遷,在漢字的詞源中線索明顯:“賽”字,揭示了我國古代體育與祭祀的淵源,并引發我們對于其從娛神走到娛人的思考;“戲”字,體現了中國古代體育源于軍事卻繁于娛樂的變遷;而對于“術”字的釋義,折射出我國古代體育對于道德的尊重、禮儀的遵守、智慧的追求、境界的營造,使古代體育重修身,更重修心的特點得以展現。從詞源學的角度對中國古代體育進行結構,對“賽”、“戲”、“術”釋義的解讀,不僅為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探究提供思路,也折射出中國體育與西方體育同源不同路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畢世明.二十種說法究竟哪個準確――關于“體育”一詞最早出現時間的核查[M].體育與科學,2005(2):19-22.
[2] William J. Baker. Playing with God[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27-36.
[3] 吳昌林.贛儺演制的文化內涵[J].江西社會科學,2007(12):230-233.
[4] 孟元老(著),姜漢椿(譯).東京夢華錄全譯(修訂版)[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3:137-146.
[5] 黃亞飛.我國古代體育活內容和文化精神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3):116-119.
[6] 閻寬.溫湯御球賦[M].中華書局,1966.
[7] 孫喜蓮. 武術與軍事武藝辨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1(3):16-17.
[8] 盛琦,丁志明. 中國體育風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22.
[9] 蔡緒鋒、何云波、陳祖德. 圍棋與東方管理智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8:79-83.
[10] 張文修.禮記《禮記•射義》[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62-266.
[11] 熊曉正.我國古代體育思想研究之管見[J].體育科學,1986(1):7-11.
[12] 于春海. 易經《易經•系辭》[M].遼寧: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8:267-270.
[13] 老子(著),周生春(譯).圖解道德經[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