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歌詞范文
時間:2023-03-29 15:4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感動中國歌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發展 職業教育 第三次工業革命 未來經濟發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全球經濟迅猛發展,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經濟論壇的《2013-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的競爭力最強(第29位),領先于南非(第53位)、巴西(第56位)、印度(第60位)和俄羅斯(第64位)。全球未來的經濟繁榮關鍵是工業化生產水平,我國要繼續穩步提高國際地位,就必須從農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大國,甚至是工業強國。面對國際經濟格局的不斷變化,提高工業化生產水平必然是強國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各行各業涌現出大量的技術創新。但工業化生產程度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黨的十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國新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依靠人才,人才的培養依靠教育。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密切的教育類型,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國要大力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才能立足于世界強國之列。
回顧我國60年來的職業教育歷程,我國職業教育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還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通過體制改革和資源整合來完善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發揮職業教育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作用。
1 思想認識的革新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
德國工業化水平歸功于德國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職業教育體系。而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是"官本位"歷史根源,導致"官本位"在中國根深蒂固。受這種思想的長期影響,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沒有被國民充分認識,對職業教育缺乏系統性研究,對職業教育還不認可。因此,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首先要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
2 國家職業教育政策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保證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具有職業素質的技術人才,培養的學生能夠從事生產、服務、管理的一線工作。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在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目前,社會輿論重視普高、宣傳大學擴招的形勢下,職業學校的出路令人擔憂。在許多企事業單位中,存在重視大學生,輕視職高生現象。普遍將待遇與學歷掛鉤,工資、福利、資金、提拔干部與高學歷聯系起來,對一般中等學歷的普通技術工人缺乏激勵政策,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了許多人不愿意選擇職業學校,從而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積極發展。另外,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化,為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困難和壓力。因此,國家必須通過職業教育體制調整,出臺相應的職業教育政策與法規,健全職業教育體系,保證全社會逐步轉變教育觀念和用人觀念,中國職業教育才能發展起來。
3 社會全面參與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主要靠學校關門辦學,培養缺乏行業、企業的共同參與,導致學校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學校教育無法與實際生產對接,課程設置無法與崗位對接。此外,我國職業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學校分布和專業布局不合理,地區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經濟欠發達地區校企間缺乏合作資源。因此,只有通過共建、聯合等形式建立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布局,積極鼓勵社會、行業、企業全面參與職業教育,才能有效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4 職業學校自身改革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是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培養方式不夠科學合理,加之師資力量薄弱,無法滿足人才培養需求;一方面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需要;一方面行業、企業合作深度不夠,教學與生產實踐無法對接,從而制約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方面管理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程度較低。因此,職業學校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改革和創新,才能突出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提升學校發展內涵,從而推動中國職業教育全面發展。(1)改革辦學模式,優化辦學資源配置,增強學校辦學實力。(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密切與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促進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和職業鑒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動教、學、做的統一,實現學生全面發展。(3)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4)加強師資隊伍,創新人事分配制度,改善教師隊伍結構,提高隊伍整體水平。(5)完善學校內部管理,不斷提高學校管理的規范化、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6)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以貢獻和能力為依據,按照企業用人標準構建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隨著《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項目建設計劃》(簡稱:國家示范校建設)的實施,全國1000所中職學校分批次開展示范校項目建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等方面有了改革新思路,改革成效明顯,并通過國家示范校建設經驗交流和互相借鑒學習不斷提升學校內涵發展,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起到了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縱觀我國職業教育的過去和現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廣闊,任重而道遠。我們一方面要依靠國家各項政策支持,增強職業教育宣傳力度,提高國民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全面參與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職業學校自身深化改革和加強軟硬件的建設,創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從而促進我國現代化職業教育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第三產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明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新時代的"新工人"出現短缺。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限定的情況下,要提高生產效率,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技術水平和精度。未來經濟繁榮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關鍵途徑,未來經濟競爭是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和創新技術的競爭。因此,要把職業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快發展職業教育,這是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業化發展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兩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改革和開放兩大動力來推動,無論什么樣的推動都需要依靠人才來實現,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面向人人的教育,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一度被虛擬經濟的浮華遮迷住雙眼的發達國家決心重振它們引以為豪的制造業。"再工業化"和"第三次工業革命",與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日本大地震、金磚國家崛起等全球重大事件相伴而至,昭示著新一輪國際產業鏈變革已經到來,全球經濟格局也迎來一場全新的洗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是新科技迅速帶來全球工業的重新變化和革新,全球制造業重新布局。
對我國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通過三十年持續深入的改革開放,憑借著自身的優勢和努力,將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頭銜攬入懷中,可持續發展勢不可擋,但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深化改革,艱苦奮斗,大力開展科技創新,讓"咱們工人更有力量",用中國職業教育的杠桿,撬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才能加快實現中國工業化水平提升,位居世界經濟強國之列,迎接未來經濟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職業教育,未來經濟,新型工業化
[2] 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項目建設.相關國家政策文件[R]
[3] 高學海.QQ空間日志.《用職教的杠桿,撬動"第三次"工業革命》[EB/OL]
篇2
這是一堂以賑災歌曲為主題的音樂課上令我銘記于心的一幕,也讓作為音樂教師的我不斷地在思考,這滴淚水也許在別人看來覺得很平常,但在我內心卻覺得彌足珍貴,這是久違了的感動,是真誠的情感碰撞,美好的心靈洗禮。此時此刻,歌聲是一條紐帶,把一顆顆心連在一起。無需更多的語言,也不用去過多談論音樂的知識和技能。過去當我們把重點都放在想方設法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技能上時,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的品德的培育,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認為:“感情的純潔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礎,而這種感情正是音樂和歌曲培養出來的”,音樂教育更為培育人的品德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應貫穿和滲透于整個音樂課程教學中,并為學校的德育教育發揮音樂特有的作用。
一、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應以情感人,引發共鳴。
當學生發自內心的感動而留淚,是因為引起了共鳴的一種表現。然而有一種現象,有的人總把培育品德當作“政治任務”,加以漠視,生硬說教,顯得蒼白無力,無法使學生產生共鳴,根本無法真正達到培育品德的作用。當我們為某些學生在升旗儀式上遲到感到失望,在唱國歌時那疏散無力的聲音感到無奈時,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堅持把德育貫穿于教學中,找到學生內心的共鳴,感動他們,并持之以恒。如:讓學生目睹那雙因地震被壓在廢墟下仍緊握著筆的拳頭;那些為給災區獻血而排成長龍的隊伍;寫著“小伙伴們,挺住!”的橫幅以及在廢墟下的孩子們齊聲高唱《國歌》、《團結就是力量》的事跡,此時此刻,他們不會無動于衷。讓學生充分感受殘疾人運動員金晶的愛國之心及頑強的意志品質;北京奧運會升旗儀式那一刻國歌響徹鳥巢時的震撼;奧運健兒奮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勵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讓愛國主義情懷和美好的音符在他們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二、充分發揮音樂的審美作用。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聽覺藝術,它以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現的體態美,演唱的情感美,來陶冶情操和凈化人的心靈,美化人的行為。要讓學生從中去發現美,認識美,體驗美,進而創造美,發展美。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通過對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的欣賞,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培養高尚情操。特別是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欣賞,使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文化,繼承我們優秀的傳統美德。對于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要引導學生選擇優秀的音樂作品。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把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好作品介紹給學生,如周杰倫的中國風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揚我們民族音樂的基礎上,也要讓學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區優秀的音樂作品,如把古典交響樂與現代電子合成技術很好結合的雅尼的音樂,他的音樂中洋溢著浪漫的詩意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在教學中保持開放的姿態,通過音樂為學生打開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課內外相結合,讓學生充分感受各種音樂的魅力,并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音樂更生活化,提高學習的興趣,令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具備良好的音樂修養。
三、發揮榜樣的力量。
榜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韓紅,不僅用歌聲打動我們,還資助收養了不少孤兒,她演唱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的主題曲《感動中國》,讓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還有在今年的洪澇災害、雪災和地震這些殘酷的自然災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劉歡、成龍、劉德華等踴躍捐款,并深情演繹了《愛的奉獻》、《生死不離》、《承諾》等歌曲,用行動表現出了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作為明星的號召力。周杰倫的歌曲《蝸牛》、《聽媽媽的話》編入了中小學生的音樂課本,很多學生都喜愛這兩首歌。這兩首歌里體現出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這些明星是很多學生的偶像和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作為老師,要挖掘他們的閃光點,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在現在這個物欲與權欲充斥的社會里,我們需要榜樣,尤其是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們。通過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去努力實現幸福的人生。在學校里教師也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所以我們教師自身言行舉止要得體,嚴于律己、愛校愛生,具有愛心、責任心,努力成為學生的榜樣。使學生在教師身上受到潛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四、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行為規范。
篇3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會學生對語言表達方式與技巧的掌握以外,還應積極正確地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以及目的,使學生自身的文化品位以及修養得到提高。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加強語文人文性教學。
一、創建和諧課堂,凸顯人文關懷
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于不同學生,其要求也應所不同,從不同角度或者多方面對學生予以合理且科學的激勵評價,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強。在課堂上應少一些限制、苛刻,多一些鼓勵、自由以及寬容,使學生能夠在這種課堂氛圍中更好地進行交流和對話,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優點,為學生創設一個人文性學習環境,以此使每一位學生均可獲得相應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祖國山川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事先播放國歌,并且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各個地方的美麗風景,讓學生自己介紹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并提問“在看到這些壯麗景色時,有怎樣的感想”,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能夠對祖國山川景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使其在心中對祖國山川產生一種自豪之感,繼而將學生帶入到本堂課的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本課所學內容。
二、挖掘教材人文,多法實施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內涵,可采取角色扮演、共同討論、分組比賽或者齊聲朗讀課文等方式來實施教學,這樣不僅便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調動學習動力,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還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受所學內容蘊含的人文性,豐富學生自身的人文底蘊。
比如《前方》這篇課文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氣息,兼有散文以及攝影兩種藝術的審美特點。學習課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對于“離家”這一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離家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如理想的追求、傳統習性、對外面世界的憧憬或者迫于無奈等,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對“家”有一個更為深入的理解,明白“家”不單單是指實際存在的家,還有人們所追求的精神家園的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獨自在校生活的學生來談談自己離家的感受,借助于多媒體來播放《橄欖樹》這首歌曲,并讓學生在歌詞中找出幾個關鍵詞,在聽完音樂和找出關鍵詞后,引出本堂課所要講解的內容,繼而提出“家”這一主題。接著要求學生來進行朗讀,對前方的內涵進行分析,對文章最后一點進行重點研讀,以便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家以及路的內涵的認識。最后采取提問的方式來結尾:“你們的前方是什么?”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回答。通過本文內容的講解與學習,不僅使學生能夠明白實質上的“家”和“精神家園”之間的聯系,同時還應鼓勵學生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奮斗,努力追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基于學生特點,真正享受人文
在高中語文人文性的實踐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即為學生提供相應的享受成功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熱愛且尊重每一位學生,將知識轉化成為學生自己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主體意識得到提高。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將課程作為中心,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除此之外,在教學中,還應將全部學生的目標實現作為基礎,將學生個性發展與共同發展有機結合,構建一種平等且自主的師生關系,縮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采取文本遷移的方式來實施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中應盡量為學困生提供一些體驗成功的機會,以此調動其學習動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又如上文所述的《前方》這一實例,由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所處的生活環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對于前方這一概念的認識也會有所不同,對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基于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點,正確引導并鼓勵學生來認識“理想”,對于學生的不同理想,教師均應予以相應的肯定,并且告知學生要想達到自己的理想,必須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奮斗。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學困生所提出的問題與理想,必須要給予積極的肯定,以免使其學習動力與興趣受到影響。
四、語境求真求常,正確感受人文
在語境上,應該求真。將文學作品的歷史語境合理且真實地還原,以免學生對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思想產生誤解,繼而對語文人文教育產生影響。同時還應做到求常,所謂求常就是思慮、人情、道理以及情緒應該為人之常情,教育學生不偏激和不強求,使學生能夠樹立一種正確的審美觀念,保持一種合理且正確的情感態度。
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文學作品背景的介紹,將教材和現實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通過交流、溝通以及體會等方式,讓學生反復品味教材中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
比如在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自己周圍的實際情況,談談周圍身殘志堅者的感人事例,同時也可借助于多媒體播放《感動中國人物》等相關節目,接著再讓學生自學文章,最后再采取小組的方式,讓學生來談談感受,借助于情感態度與審美情趣的培養,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以及主題等。
五、教師自修人文,熏陶影響學生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感動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