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與盾范文
時間:2023-03-24 15:5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毛與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篇2
自從那個即賣矛又賣盾的楚人出“名”后,很是苦惱,因為大家從這以后,不買他的矛和盾,他沒有錢來養活自己了。
終于,他決定出國重新做人。他把一些矛拿到了美國,并來到了大街上去賣。他把這些放在了一張破布上,然后吆喝起來:“大家快來看,看這種兵器,攻擊力很強,適合于打仗。快來買!”這些國民從來都是赤手空拳的跟人打架,最多也只是用菜刀。所以,但他們看見這等新鮮貨時,都情不自禁的圍著他要買。那個楚人也自然賺到了一些錢。后來,他又娶妻生子,雖然不算特別富裕,但也很安分。
5年過去了,他仍沒有忘記當年的事。他每當想起這些事來,總覺得很好笑,但自然也很慚愧。他想,也是該回去的時候了。
第二天,他便出現在楚國的大街上,同樣是在賣矛。這時,有幾個人走過,看到他,笑了笑,笑里有一絲諷刺。賣矛的人知道,那天,他就是圍觀人其中的一個。“但他為什么會譏笑我呢?難道他還沒忘那件事么?我該怎么辦?”
篇3
什么能組成生活,是快樂、理想、金錢、還是矛盾。我會把生活中的矛盾寫在不規則的標簽上并把它貼在木偶的后背,快樂是北面,矛盾卻把它扯向南,追求是西面,矛盾卻把它扯向東,在這被扯的生活中,木偶最終被粉碎在十字路口。請找準方向,剔除矛盾。
不規則的標簽貼在我們父母的背后,于是我們的父母成了被扯的木偶。父母總會擔心孩子關在房里到底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由于關心父母偷看了孩子的日記。為什么,父母為什么不敲開孩子的門去問個明白,反而做出這種缺?緣男形?O胍?私夂⒆庸匭暮⒆櫻?胩こ齬低ǖ牡諞徊健2還嬖虻謀昵?諮??暮蟊常?謔茄??閃吮懷兜哪九肌?ldquo;我明天一定要認真聽課,準時完成功課,少看電視,考試達到班前十名”,這翻話是我小時候常掛在嘴邊的,但一睡醒就如昨天的太陽,再見了。每個當學生的,都希望自己有突出的成績,但背后所付出的汗水是多少、付出的心思有多少。想要有突出的成績,請不要當口號的巨人。不規則的標簽貼在尋職的人的背后,于是尋職的人成了被扯的木偶。在招聘市場投下了上百的簡歷還是沒找到工作,不是對工資的不滿就是待遇不好,就這樣“找工難”成了無業游民的借口。百行白業必有適合的工作,但你有想過問題出在那里嗎,嘗試過放底工作的要求嗎?想要找到合適的工作,適度放底要求。
父母的關心是北面,卻被矛盾扯向南;學生的目標是西面,卻被矛盾扯向東;尋職人的尋職是前,卻被矛盾扯向后;生活由矛盾組成,但不要當矛盾的木偶。
廣州市番禺區鐘村職業技術學校高三:美00
篇4
1、自相矛盾的寓意: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三思而后行。世上不大可能同時存在無堅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自相矛盾,指的是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
2、自相矛盾出自于《韓非子》,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會怎么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后來因為以形容某行事或言語前后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后抵觸、不相應合。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關鍵詞】語用預設 《喜福會》 對話 沖突
一、語用預設的概念和特點
預設(presupposition)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弗雷格在1892年提出,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隨著語義學和語用學的興起,又被進一步地廣泛研究。預設一般分為語義預設(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語用預設(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語用預設,也稱語用前提,就是從語用上分析出的預設。目前學術界對于語用預設并無統一的看法,基馮Givon認為“語用預設是發話者對受話者可能會毫無疑義地接受的內容所做出的假設”,菲爾莫Fillmore將語用預設當作“通過一句話來有效地實施某一言外行為所必須滿足的條件”,何自然則認為,語用預設是指那些對于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 (有時包括說話對
象)的信念、態度、意圖有關的前提 (即預設)關系。何兆熊對語用預設的作出了三方面解釋,認為語用預設是說話人對語境所作的設想、是言語行為的必要條件、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整體來看,盡管對于語用預設各家有著不同見解,但基本都認同語用預設具有主觀性、單向性、合適性、共知性和隱蔽性五大特征。主觀性是說話人的主觀評價和想法,不具有客觀評價的正確性;單向性是指預設是由說話人單方面做出的,在聽話人接受信息之前,只是相對于說話人存在。合適性是需要預設與語境結合才能有所體現。隱蔽性則是指隱含的未說出的、隱藏的部分。共知性指對話雙方共同擁有的信息,比如共同的知識背景、文化背景等。語用預設的主觀性和單向性在任何話中都有體現。而隱藏性、合適性和共知性在不同的交際行為當中會有不同體現,正是由于后三種特點,談話雙方對話間的話外音是否能夠準確地傳達出來取決于發話人的知識背景、文化背景等等非語言因素,因此讓發話人之間的交際變得靈活而多樣。
影視、文學作品中,常常可以通過利用語用預設的特點達到制造沖突、推動故事發展的效果,在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作品中尤為明顯。本文選取了由譚恩美女士1989年發表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影《喜福會》中的三個情景,從語用預設隱蔽性、共知性和合適性三個角度分析了談話人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二、語用預設在《喜福會》中的具體分析
1.隱蔽性。女兒把熱戀中的白人男友帶回家見父母。母親林多是個典型的愛謙虛的中國人,廚藝精湛,當林多端出自己的拿手菜時,謙虛地稱自己的廚藝不好,但其實心里是希望能夠得到未來女婿的夸獎。
-This dish,not salty enough. No favor. It’s bad to eat.Please(這道菜不太咸。味道不好。請多包涵)。
林多是一個對自己的廚藝非常有信心的人。當她這道菜不好吃的時候,預設的是這個外國女婿知道中國人愛謙虛的傳統,并且吃到自己的拿手好菜,一定會夸獎一番。林多的所隱藏的信息實際上是“夸獎的需求”。但是,未來女婿并沒有了解林多的言外之意。吃了以后回答道:
-You know what.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bit sauce. (你知道么。只要加點醬就可以了。)
說罷,外國女婿就往未來岳母娘的拿手菜里加了醬油。顯然,女婿錯丈母娘的虛假預設當成了事實,在稍不留神中將說話人預設的“斷言”當做是真實情況予以接受。丈母娘是傳統中國思維模式,在她看來,自己的謙虛并非是真正因為廚藝不好,而是期望未來女婿對她所做的菜肴夸獎一番。然而,未來女婿是從小接受西方文化長大的白人,只根據事實說話,沒有考慮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別,因此惹怒了未來丈母娘。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的產生正是利用了語用預設的“隱蔽性”。
2.共知性。母親素媛在戰亂逃難時期得了傳染病,為了保住自己的兩個孩子,不得不把她們遺棄路邊。之后陰錯陽差自己獲救,到了美國,有了女兒,君。于是母親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君的身上,用中國人的“嚴母”思維教育自己的孩子,逼著君每天都練習鋼琴。君一直不喜愛鋼琴,在一次比賽出丑之后以為可以獲得解放。于是,在練琴的時間,君一直看電視。母親素媛提醒君該練習鋼琴了。
-4 o’clock. Turn off TV. Practice piano time.(四點了。關電視。該練習鋼琴了)(女兒沒有什么反應)What I say?4 o’clock.(沒聽到我說話嗎?四點了。)
-I’m not gonna play anymore.(我再也不彈了)
-What did you say?(你說什么?)
-I’m not your slave. This isn’t China. You cannot make me.(我又不是你的奴隸。這兒不是中國,你不可以逼我。)
在這段對話中,母親是中國的思維方式,她預設的是女兒會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想通過嚴厲的方式,讓女兒明白自己對她的殷切期望。母親的預設是建立在中國嚴苛教育的理念上的,認為孩子接受家長的嚴格管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女兒是典型的美國思維,認同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在學校接受的是“自然發展”的教育思想,她并沒有從母親的文化角度體會她的用意,一直以為母親只是為了能和朋友比較自己的孩子,炫耀自己的孩子才逼著她學習鋼琴,所以才會作出“這兒不是中國,你不能逼我”的回應。在這里,因為雙方的文化和從小接觸的環境不同,說話人雙方建立了不同的預設,是“共知性”缺乏的體現,因此引發了說話雙方的矛盾。
3.合適性。女兒帶母親林多到自己的家,想借此機會告訴母親已經與之同居的新男友Ritch。女兒想要委婉地告訴林多這件事。于是向母親展示Ritch給自己新買的貂毛大衣,從側面告訴母親:這個新男友很體貼。
-You know Ritch. The guy I told you about? I don’t know why he got it for me. It’s not cold enough to wear it. Do you want to try it? (你知道里奇的吧,之前跟你說的那個。不知道他怎么想著給我弄這么件衣服,不冷,不太用得著。你想試試嗎?)
-This not so good. Only left-over strips. See,all too short,no long hairs.(這衣服不好。都是邊角料做的。看到了嗎,毛太短。)
-how can you criticize a gift?(你怎么能S便評價別人給的禮物呢?)
接下來的結果很容易猜到,女兒當然是怒氣沖天,本來想要好好說明的事情只能用怒吼的方式解決了。女兒把衣服遞給母親不是想要炫耀衣服有多么好,只是想通過男友送禮物的這個事實逐漸讓母親接受新男友,她設定母親會了解“原來這個新男友對女兒還是挺體貼的。”母親其實也知道女兒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故意曲解了她的意思,開始評價起禮物。“指桑罵槐”是林多通過評價禮物的方式讓女兒明白自己不愿意接受她的新男友的方式,顯然,女兒也是通過回復“你怎么能隨便評價別人給的禮物呢”發泄自己的怒火,是對母親不接受男友的反駁。雙方都沒有直接談論女兒的男友,但在這種情況下,結合男友買了貂毛大衣的語境,觀眾不難推斷出母女雙方的矛盾實際上不在貂毛大衣而在新男友本身,語用預設的“合適性”有助于實際矛盾的體現。
三、結語
預設是滲透在日常交流中。任何一個接觸社會的人必然有自己長大的環境,對事物都有自己的認識,不可能是白紙一張,因此,預設是發話人在說話之前自然發生的,是談話的起點,也決定了談話發展的方向。正如以上所舉的例子中,說話人的沖突和矛盾可以利用語用預設的“隱蔽性”“公知性”“合適性”引發,豐富了談話的內容和語言表達形式,讓對話更有意味,進而讓影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活潑。
參考文獻:
[1]呂萍,舒春雨.語用預設研究綜述[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 12.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68.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281-284.
篇6
內在矛盾與悖論■■■■■■■■■■■
胡鞍鋼在《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撰文認為,發展在解決原有矛盾的同時又可能產生新的矛盾,發展在推動社會進步時又可能形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沒有發展便沒有歷史進步,但是發展并不總是帶來社會和諧,不平衡的發展、不協調的發展、不對稱的發展反而容易產生社會不和諧。發展總是有代價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只不過不同的發展模式或策略所付出的社會代價會有不同,社會的收益與代價的比較權衡會有所不同。中國的發展模式并不是單一的模式,而是多種模式并存、競爭、此消彼長、相互借鑒。發展的成功與失敗既是難以理解的秘密,又是十分簡單明了的道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因此,激勵可以改變一個國家。不同的激勵會產生不同的國家命運。錯誤的激勵使富國變為窮國,從強大走向衰落;正確的激勵使窮國變為富國,從貧弱走向強盛。這也是1840年以來現代中國的歷史寫照與歷史結論。中國崛起速度太快,崛起規模太大,崛起環境太復雜,崛起方式太不平衡。不僅我們中國自己沒有來得及準備好,世界各國也沒有預想到,更沒有對此做好準備。中國發展的成功就是世界發展的成功;反之,中國發展的失敗就是世界發展的失敗。中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不僅我們自己而且全世界都不能允許中國發展失敗。在這樣的情勢下,研究中國崛起就是研究如何成功崛起和如何避免失敗。中國發展模式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模式,也是一個不斷被創新的模式。迄今為止,我們對它的認識才剛剛開始,還沒有真正理解,更需要認真思考和總結。
以人為本:■■■■■■■■■■■■■■■■■
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葛恒云在《今日中國論壇》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強調以人為本,就是在發展觀的問題上,既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又滿足人的發展的價值需要,追求規律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堅持以人為本,不僅在于承認和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中心,而且要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作為社會進步的價值目標;既要做到一切依靠人,又要做到一切為了人。在確定發展目標時,既要有“物”的目標,更要有“人”的目標,不能“見物不見人”。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人與物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沒有先進的生產力,沒有現今的社會制度,就沒有人的全面發展;同樣,沒有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進步也就失去了內在價值。因此,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最高目標和終極價值。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由于人類片面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結果釀成了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惡果,受到了自然界的“報復”,但這并不能改變人在自己與自然關系中的主體地位。對于人類而言,尊重自然,本質上就是尊重人類本身;追求發展,關鍵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有效的經濟組織是■■■■■■■■■■
經濟增長的關鍵■■■■■■■■■■■■
李義平在《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6期著文指出,以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立場和分析方法來看,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有效的經濟組織的核心在于所有權的確立和切實保護。一個社會的產權,包括知識產權如果能夠得到最大的個人收益,那么,這個社會就更富于創新精神,就會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質量。如果一個社會的產權不明確,或者說和產權相關的一系列權利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那就會增大創新活動的費用,減少發明者努力的個人收益,也會因此而遏制社會經濟結構的提升。此外,產權不能得到有效的變化,還會使人們對未來缺少穩定預期,容易造成長期行為的缺失和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這對于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經濟模式的提升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另外,過于強大的政府,意味著企業和個人的活動空間狹小,而創新本質上來源于企業和個人,取決于企業和個人的創新激情和活動空間。政府是由人組成的,過于強大從而缺少有效法律制約的政府隨意性更大。這些都對創新和提升經濟增長模式不利。
產權分化是■■■■■■■■■■■■■■■■
篇7
1、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又對各種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甚至教人為善這一條,如果不從屬于這個教訓,也是虛偽的、矛盾和有害的。
2、你們問我快樂嗎?我告訴你們我一點兒也不快樂。你們問我對未來有信心嗎?我告訴你們我連信心是什么東西我都不知道。你們問我為什么喝了這么多酒?我告訴你們,我很矛盾,我很不開心。有一件事我一直弄不明白,我很奇怪,那就是,為什么生來我什么都有,卻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我嘗試去美國,嘗試干事業,我努力投入積極的生活,我不想放棄希望,去為那些重要的事情而奮斗,但最后,一切都失敗。
3、我們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寶釵,我們永遠都會在兩種性格之間矛盾。林黛玉帶著不妥協的堅持死去,薛寶釵懂得圓融,跟現世妥協活下來。我們要內在有自我的堅持,在外又能與人隨和相處,能在這兩者間平衡,真是大智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中圖分類號:I712.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1)12-0097-01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也進入了機械和煩躁的生活時代。《等待戈多》似乎已經成為焦慮和煩躁的代名詞。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關鍵詞:戈多;死亡;同一體;復調藝術
《等待戈多》是荒誕派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代表作。貝克特的劇作以荒誕的筆法表現了人們處境的緊迫感和精神危機。在重讀了《等待戈多》之后,我對這部劇作有了新的認識。
一、戈多是誰
這部劇作中最神秘的人物莫過于戈多。這個人物常被戈戈(愛斯特拉岡)與狄狄(弗拉季米爾)提到,但他始終未出現。有人認為戈多是上帝,因此主題是“沒有上帝的人的苦難”。有人認為戈多就是波卓,因此主題可以理解為:人們雖然總提到上帝,信仰上帝,但不認識上帝;上帝對人的苦難視而不見。而我認為戈多代表“悲劇命運”,代表一種不可預測、隨時都可能降臨災難與痛苦的“命運”。等待戈多就是等待不定期的災難與痛苦的命運。人們在等待這樣的悲劇命運時,表現出一種不安與焦慮感。文中提到,戈多可能來,也可能不來,可能今天來,也可能明天來。而悲劇命運所帶來的苦難同樣具有不定性,可能來,也可能不來,可能今天來,也可能明天來。基督教信仰者們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們知道自己有罪,自己有可能受到上帝的懲罰,只是不知道上帝什么時候懲罰自己,不知道厄運什么時候降臨。戈戈常說:“咱們走吧”,但他們始終坐著不動。其實不是他們主觀上不走,而是他們走不了。因為他們逃避不了無形的悲劇命運。正像俄狄浦斯一樣,無論怎么掙扎著擺脫無情命運的糾纏,也逃脫不了殺父娶母的結局。在等待死亡的日子里,他們惶惶不安,異常恐懼。即使有娛樂和消遣,“咱們可以做咱們的體操” “咱們的運動”“咱們的升高”“咱們的娛樂”,但那也是暫時的、短暫的。片刻的娛樂和消遣之后,又是惴惴不安的日子。
戈多的確代表了不可琢磨的命運和苦難。波卓和幸運兒就是最好的證明。昨天的波卓還用繩子牽著他的奴仆幸運兒,威風凜凜地呼三喝四,可今天卻變成了一個可憐的瞎子,只能讓幸運兒牽著走。幸運兒昨天還能說能聽,健健康康的,而今天卻已經變成了一個啞巴。昨天送信的那個孩子還好好的,今天卻病了。只能由哥哥來送信。“你弟弟還好嗎”“他病了,先生。”命運很會開玩笑的。我們永遠不能控制命運,而只能等待。縱觀歷史,多少王公貴族頃刻間淪為階下囚,多少繁華瞬間化為烏有。歷史演變,命運輪回,誰又能說的清楚呢?就連狄狄的歌聲也反映了災禍命運的不期而至,“一只狗來到廚房,偷走了一小塊面包,廚子舉起勺子,把那只狗打死了,于是所有的狗都跑來了,給那只狗掘了一個墳墓。”可見,戈多是和悲苦、災難、死亡聯系在一起的。
二、戈戈(愛斯特拉岡)與狄狄(弗拉季米爾)本是同體
戈戈(愛斯特拉岡)與狄狄(弗拉季米爾)在文中雖然以對話的形式出現,雖有兩張不同的面孔,實際上是同一個人。他們雖有不斷的矛盾和爭吵,實際上是一個人內心的矛盾和掙扎。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愛斯特拉岡:他應該到這兒啦。弗拉季米爾:他并沒有說定他準來。愛斯特拉岡:萬一他不來呢?弗拉季米爾:咱們明天再來。愛斯特拉岡:然后,后天來。弗拉季米爾:可能。愛斯特拉岡:老這樣下去。這實際上不是兩個人的無聊對話,而是一個人心中的自我對話。當我們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時,我們就會出現這種自我矛盾。假設我們任何一個人收到昔日女友(或男友)的結婚請柬時,我們心里就會出現兩種聲音A和B。
A:去不去呢?
B:去吧。沒什么。
A:還是不去了!多尷尬。
B:明天再說吧。
……
A和B的對話顯然是一個人的內心對話,而不是兩個人的對話。等待的時間是漫長的,鼓噪的、難熬的,而兩個人的等待總比一個人等待要好過些。如果戈戈(愛斯特拉岡)與狄狄(弗拉季米爾)是兩個人,那么等待會好過些,也許并不很煩躁。兩個人可以相互撫慰。如果戈戈(愛斯特拉岡)與狄狄(弗拉季米爾)是同一個人,那么等待就如同一個人做監獄一樣,度日如年。《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遭暗算被囚于大旅館徒有四壁的單間內,無比空虛孤寂中靠一本偷來的棋譜來打發無聊的時間。但這種沒有棋盤、沒有對手的長期自我對弈使得他精神分裂乃至瘋狂。因此,戈戈(愛斯特拉岡)與狄狄(弗拉季米爾)可以看做是一個內心極度矛盾,甚至有些精神分裂癥的精神病患者。這名患者恐懼災難,又覺得災難一定會來臨,“人生來就有罪,”一定會受到上帝的懲罰,但有不知道這種懲罰何時來臨。于是他心里就出現了這樣的自我對話。
戈戈(愛斯特拉岡)與狄狄(弗拉季米爾)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性格的不同方面。愛斯特拉岡可以被看做感性、軟弱、妥協的一面。弗拉季米爾可以是理智、智慧、勇敢的代表。這可以從他們之間的問答中體現出來。愛斯特拉岡總是提問者,而弗拉季米爾總是回答者。愛斯特拉岡:這是什么樹?
弗拉季米爾:我不知道。一棵柳樹。
愛斯特拉岡: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季米爾:好,咱們走吧。
愛斯特拉岡:咱們到哪兒去?
弗拉季米爾:離這兒不遠。
愛斯特拉岡:干嘛不能?
弗拉季米爾:咱們明天還得回來。
愛斯特拉岡:回來干嘛?
弗拉季米爾:等待戈多。
此外,兩者對待生命與苦難命運的態度也是不同的。愛斯特拉岡消極對待生命和苦難,認為“我們干嘛不上吊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人們可以不必被動的等待死亡和苦難的來臨,而應該直接選擇死亡。弗拉季米爾則持積極的態度,如果戈多來了,“咱們就得救了”,也就是說,即使苦難來了,我們不但不該害怕,反而該高興,該積極應對。因此,弗拉季米爾是悲劇的對抗者。在他們的回憶中也可以看出,愛斯特拉岡跳在倫河里的那一天,是弗拉季米爾把他救上岸的。只有當理智勝過感性,當勇敢勝過軟弱,當求生意志勝過苦難悲劇時,人們才能不被嚇倒,才能自我救贖。
三、通過“復調藝術”來實現個人的自我矛盾
復調本是音樂術語,是指不同聲部的旋律不同,但不是多旋律的混雜,而是通過和聲對位結構成多聲部的交響式的織體,改變了以往多聲部單旋律的線性結構。巴赫金將復調用在小說上,與獨白對應,實質上對“全知全能敘述者”創作主體的解構。巴赫金認為復調小說是“全面對話”的小說,“人的思想意識,這一意識存在的對話領域,及其一切深刻和特別之處,都是獨白型藝術視角所無法企及的。” 《等待戈多》就是一部具有復調藝術的小說。全劇都是對話形式。而這里的對話性并不是兩個人或若干人之間的人際交談,而是一個人內心的思想的復雜運動。也可以說,一個精神分裂者對于“悲劇命運”是否來臨及其何時來臨的恐懼的復雜的思想糾結。
《等待戈多》的確是外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劇作。它在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有很高的學習和研究價值。它的“悲苦命運”以及“等待悲劇”的命題表現出的既妥協又抗爭的矛盾心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參考資料:
[1]貝克特選集3,貝克特著,余中先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2]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M],尼采著,周國平譯,文藝出版社,1987。
[3]荒誕派戲劇選[C],黃晉凱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篇9
當一個PPT制作者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制作出了一個自己滿意的作品時,希望把它發到網絡上給大家欣賞、點評,同時卻又不希望自己制作的PPT被人隨意更改、轉用,總之,希望保護自己的“版權”。但是,作為一個常年做PPT、寫PPT的人,本文作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這個基本上很難,除非你更改了PPT的形式,讓它變成視頻、Flash,讓想要它的人去搞視頻編輯、搞Flash制作去,否則就算你設置了密碼,進行了打包,都一概有辦法解決,對于PPT高手而言,那都是浮云而已。
現在使用的PPT軟件最老的應該是2003版,最新的2013版。先說2003版PPT的加密和破解。加密的方法是:點擊“工具選項安全選項”,在這個窗口可以設置“打開權限密碼”和“修改權限密碼”,通常我們只是設定“修改權限密碼”,讓別人可以看,但是不能改也不能借用。這個版本的格式為.PPT,由于使用時間最長,破解密碼的軟件多如牛毛,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現在隨便百度一下就有很多個跳出,最常見也比較好用的是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其他的就不一一敘述,讓讀者自行嘗試。從2007版到2013版,PPT的格式改為.PPTx,設置密碼的功能放到保存窗口的“工具”按鈕下的“常規選項”,如圖1所示。
從此就很少有破解密碼的軟件問世了,對!密碼安全了!可是這不等于PPT安全了,我們仍然有辦法把加了密的PPT拿過來編輯、使用,甚至無需破解密碼。最簡單、最酷的方法就是使用WPS演示打開加了“修改權限密碼”的PPT!不管是2003版還是最高的2013版一概通殺。對,就是這樣,用WPS演示直接打開PPT,“修改權限密碼”在這里完全被無視。然后,你可以自由修改、保存。當然WPS演示解決不了“打開權限密碼”,但是,到網絡的PPT幾乎不會設置“打開權限密碼”。另外一個方法那就非常的技術宅了,過程很麻煩。但是正因為麻煩,足以在老板、女同事前展現一下自己的技術實力,有志于此的“屌絲”男們可要好好收藏了,方法如圖2。
對于打包方法,看上去PPT變成了.exe格式的可執行文件,其實是假象。只要該文件被播放了,那么在C盤Windows下的temp文件夾里就會存有PPT文件,從這里就可以拿出來。為了能很容易找到,可以先把temp文件夾清空,然后再播放打包的PPT,這時就很容易在temp文件夾找到它了。
最后提醒大家,微軟本身設置了幾個文檔保護功能,除了“用密碼加密”外,基本都不實用,如圖3,其中最被夸贊的是“標記為最終狀態”,按提示只要這樣做了,別人就只能看,不能編輯了。錯!即使這樣打開文檔后,我們可以點“仍然編輯”來編輯,如果不允許點,那么還可以依次點擊“文件信息保護演示文稿”,再次選中“標記為最終狀態”,把它破解掉。
總之,如果你只想給人看,卻不想給人用,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形式,把PPT轉為視頻或Flash。把PPT轉為視頻的方法很簡單,在2010版或2013版中把文件另存,選中視頻格式,2013版中可以有Windows Media(.wmv格式)和MPEG-4兩個選擇,如圖4。2010版只有Windows Media (.wmv格式),轉為Flash則需外援軟件,比如PowerPoint to Flash。
實例:小李為公司的老總設計了一個內部演講的PPT,里面涉及了公司的一些商業機密,所以他想為他的PPT加密來防止別人隨意觀看、修改。那怎樣才能給PPT添加密碼呢?
其實,在PowerPoint 2003可以非常輕松地實現為文檔加密。只需要點擊“工具選項”,在彈出的窗口中選擇“安全選項”一欄,就可以為PPT添加密碼了。注意:其中“打開權限密碼”只有輸入密碼之后才能打開幻燈片。“修改權限密碼”只有輸入密碼之后才可以修改,否則只能讀取。但是菜單并不變灰,各種參數仍然看得到。但如果在PowerPoint 2007里面可以單擊“Office按鈕”選擇“另存為”,然后單擊保存旁邊的“工具”按鈕,在彈出的下拉列表中選擇“常規選項”也能調出這個加密窗口,如圖5。
篇10
1、周樸園和繁漪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周樸園是帶有封建性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繁漪是個受過新思想影響的資產階級女性,他們之間的矛盾是資產階級內部矛盾;
2、魯侍萍是被剝削的下層勞動人民,和周樸園在階級地位和思想意識上存在著截然對立的矛盾,他們之間的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