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夏天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5 08:5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夏天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寫夏天的古詩

篇1

宋 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2、夏夜追涼

宋 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宻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

3、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篇2

一、開學初制定詳細可行的計劃。

為了讓孩子們在這二十天時間里,真正能有所收獲,我和魏娜老師一起協商,制定了詳細的計劃。計劃涉及閱讀、寫話、書法、古詩四個方面,使工作能夠有章可循。同時,為了使計劃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還將其細分,具體到每一天、每一節課。實踐證明,詳細周密的計劃使我們的工作進行起來有條不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認真而靈活地執行計劃,保證課堂質量。

1、二十天中,每天我都認認真真,詳細備好每一節課,保證每堂課的效率。只要一有時間,我便積極搜集相關資料,把每天的閱讀、寫話、書法、古詩全部制作成幻燈片。

2、努力做到學習、娛樂“兩相和”。學習內容的過程中,我還給孩子們講《小豬唏哩呼嚕》的故事,看《中華勤學故事》,欣賞《古詩動畫》等一系列內容,讓孩子們學得愉快,學得輕松。

3、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孩子由于基礎、興趣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存在各方面的差異。我盡量做到針對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4、及時和家長溝通,聽取家長的建議,調整自己的思路。

每天我都要和家長溝通,了解孩子昨天學習的情況,聽取家長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教學。如有家長提出關注孩子的書寫,有的家長希望提高孩子的速度,有的希望多鍛煉孩子的膽量……我都做好記錄,并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孩子的進步得到了家長的肯定。

三、成績與不足。

(一)成績:二十天的時間,孩子們收獲了許多。

1、閱讀方面,我和孩子一起完成了18篇閱讀題目,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漸漸懂得,原來,閱讀題很簡單,答案都藏在文章中,只要用心去讀文章,就能做好。

2、寫話方面,我們一起看漫畫寫故事;學習如何錦上添花——把句子寫具體;看動畫片,寫故事;聽故事,寫讀后感;續寫故事;集體創作故事……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作文越來越長,精彩的語句越來越多。我還特別把學生的優秀習作、優美句段打印成冊,為他們留下成長的痕跡。

3、古詩方面,孩子們一共背誦了十六首描寫四季的古詩,而且還學會了唱四首古詩。孩子們在背誦,吟唱的同時,感受到了古詩的美,極大地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4、書法方面,堅持讓孩子們每天練習20分鐘,從基本筆畫開始,學習每種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堅持以鼓勵、表揚為主,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重視孩子的練字質量。

5、組織孩子寫假期收獲,排練節目,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

(二)不足:當然,在工作中,我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書法、閱讀、寫作、古詩等方面,平均用力,沒有做到突出重點。我覺得可以把書法歸入毛筆書法,語文興趣班重點抓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這樣學生的收獲可能會更明顯。

2、  閱讀、寫話有些割裂開來,應讓二者相互滲透,有機融合。

3、  作文方面,應該把每個孩子的習作裝訂成冊,詳細指出孩子的優點和努力方向,讓每個孩子都能明白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

相信自己以后會做得更好。與本篇 暑期語文興趣班工作總結 內容有關的:

篇3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及新教材編寫的意圖,古詩教學要著重抓識字教學,加強朗讀、背誦指導,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而對詩句的理解只了解大意即可。筆者從幾個方面教學了本詩。

一、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識字教學是要建立音、形、義之間的多向聯系。對要求認的字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其中認清字形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對字形的遺忘率高于對讀音、意義的遺忘率。在默寫過程中,結構混淆、筆畫增減及字形相混的形錯字,超過音近、義近的字二三倍。

本詩要求學認的生字有六個,即所、牧、捕、蟬、閉、立;要求會寫的生字也有六個,即詩、林、童、黃、閉、立。初讀課文時,筆者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對這些字要多讀幾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種形式反饋兩類字字音的掌握情況。六個要求學認的字,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插圖反復朗讀,進一步意會,并教會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字。

在生活中識字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例如“所”字,筆者在課堂上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在哪些地方見過這個字?”學生回答:“我家旁邊有個派出所,這就是派出所的‘所’字。還有我們學校有廁所,這也是廁所的‘所’字。”這個方法不但讓學生牢牢記住了要學的字,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其次,運用順口溜識字。例如“閉”字,用“人才進了門”來記住它,大大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第三,運用形聲字的特點識字,讓學生掌握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特點。例如,學習“蟬”字時,筆者提問:“誰知道這個字為什么有個蟲子旁?”學生回答:“蟬是一種昆蟲。”教師說:“說得好,蟲子旁的字和蟲有關,而右邊這個‘單’字又和它的讀音相像,這個字就是一個形聲字。

第四,換偏旁識字。例如“捕”字,可以把提手旁換成口字旁,變成“哺”字。它們倆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再分別組詞加以區別。

第五,利用同音字識字。如“立”字可以和“力”字進行比較。

六個要求會寫的字,只要讀準字音即可。在讀完課文后,集中指導學生認識筆畫,識記字形,書寫漢字。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了解這幾個字的筆畫名稱、運筆方法。學生在進行書寫時,教師一邊巡視一邊強調筆畫順序及如何在田字格內寫得端正、勻稱。同時重視學生正確的執筆姿勢,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完生字后,組織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活動,培養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觀察的能力、鑒賞的能力。

二、加強朗讀和背誦的指導

這首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瑯瑯上口,富有音樂美,教學時要多讀,至于詩句的意思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學生通過小聲讀、齊讀、分組讀以及男女生讀等形式,體會到了“意欲捕鳴蟬”的意境,表現了夏日的情趣。同時,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輔以手勢、動作,讓學生陶醉在詩情畫意中。接著是練習背誦,低年級學生的記憶屬于瞬時記憶,要讓他們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該詩的韻味,陶冶情操,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運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篇4

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并不都是好話。

二、看拼音,寫詞語。(24分)

zhuī zhú lú zhào jī chǎnɡ pán xuán

nán wànɡ yán jiū yǒu shàn xiāo chú

hē shuǐ zhuàn dònɡ rónɡ yì zuǐ bɑ

三、字母樂園。(10分)

Y 、R、 A 、E 、X

1、按音序排列上面的字母,應當是 。

2、你能按順序寫出他們的小寫字母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照樣子,寫一寫。(15分)

例:(寬闊)的海洋 一(片)樹葉 長 張 (張開) 好(壞)

( )的樂曲 一( )翅膀 交 ____( ) 首( )

( )的節日 一( )野菜 申 ____( ) 難( )

( )的羽毛 一( )臺階 余 ____( ) 得( )

五、照樣子,寫句子。(8分)

1、同學們有的在草地上打滾兒,有的忙著逮螞蚱,有的向著藍天亮開了嗓子。下課了,同學們在校園里玩,他們有的

,有的 ,有的 ,多開心呀!

2、小鷹高興地喊起來:“我已經會飛啦!”(用“已經”寫句話)

六、背背填填。(14分)

1、踮起_________兒走進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我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______________窗前。

2、小鷹跟著老鷹學飛行 ,它飛到了____________的上面,飛到了_____________的上空,覺得自己會飛了。可是,它一抬頭,只見白云上面還有幾只鷹在___________呢! 學了這個故事你想到哪些成語?

3、蠶吐絲,蜂釀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靜夜思》寫了_____________的夜晚,遠離家鄉的人望著天上的月亮,想念_____________。李白在詩中寫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他的思鄉之情。

七、課外延伸。(14分)

1、這些古詩你還記得嗎?請連一連。(4分)

少小離家老大回 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遠上白云間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 笑問客從何處來

2、閱讀理解。(10分)

大自然的郵票

春天的樹上,長出嫩嫩的芽瓣(yá bàn)。夏天的樹上,掛滿肥(féi)肥的葉片。秋天的樹上,樹葉涂(tú)滿鮮紅和金黃。冬天的樹下,樹葉落地化成土壤(rǎnɡ)。落葉是大自然的郵票,把一年四季寄(jì)給你,寄給我,寄給大家。

(1)這一段話共有_______句話。(1分)

篇5

每到夏天,吃過晚飯,我總是喜歡看星星,無數顆星星,金光閃閃,就像在一床黃色的大床單上,撒滿了各種各樣的珍珠寶石似的,真美呀!

看呀!小星星像一個又一個捉迷藏的小朋友似的,從云朵的后面探頭探腦的,東瞧瞧西望望,多么有意思呀!

這么多的小星星把天空裝扮得異彩紛呈,我想到了星球,我想起了月球,想到了神州十號上天……,有一首古詩是這樣說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這首寫月亮的詩,我喜歡天上亮晶晶的星星、月亮,天空真神奇!

假如我有一天上天空,我一定會讓天空更美!

四年級:丁宇鵬

篇6

古詩詞鑒賞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古詩詞的語言。走進作者的心靈就是讓學生對遠離現實的“古人”多一份人文關懷,關注其文字背后鮮活的內心世界,產生同情、喜愛、崇敬、共鳴等形式的心靈溝通。走進詩詞的語言就是讓詩詞語言充分撞擊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在內心對詩詞語言進行充分的體驗,產生豐富的內在語言,“悟”得古詩詞語言要表達的“真意”,使詩詞內容成為自己的“內在生命”。

一、讓學生走進古詩詞作者的心靈

(一)引導學生多一點人文關懷

其實古人寫詩寫詞和今天學生寫QQ簽名、寫日志等有相同之處。是心靈和情感的一種自然流露,是“自由文學”,不拿稿費,不求利祿。同時,中國古詩的最大特點是“蘊藉”,就是含蓄而不顯露,這也和QQ簽名、日志等有相同之處。它是一種情的藝術,需要用心去讀,需要走進詩人心里,才知道他要表達什么意思。

筆者在課堂上這樣啟發學生:“同學們,你們會進入誰的空間看日志?應該是你的朋友,或你在意、感興趣的人。為什么?因為你想知道他在想什么,關心他的心情,在意他的感受,想知道他最近的想法。不過一個人的QQ簽名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因為可能是委婉的、深沉的、迂回的、多層的、正話反說的、指桑罵槐的、言簡意賅的、一語雙關的,但你懂,你懂得他(她)那些“神經病話”的真正意思。因為你走進了朋友的心靈,你用一種人文關懷的眼光去看他的文字。或許里面有你費解的地方,但你在試圖去懂他,努力去推測他的意思,尤其是結合他平時的想法,他的處境來推測他表達的意思。”學生關心身邊朋友卻不關心古代詩人,不關心他們的榮辱得失,不去試圖想他們的感情、境遇,對他們看似“無厘頭”的詩句缺少人文寬容和關懷。所以常常覺得自己看不懂古詩詞。

學生在教材上學的許多古詩詞不是通過自己的感悟去理解其意思的,大多是老師講學生記下來,不是真懂。即使當時覺得懂了,長大了,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也會有新的想法。比如王安石寫的《梅花》,小的時候覺得也不過就是寫梅花迎著雪開了,梅花很堅強。生活閱歷增加了再想想“凌寒”、“暗香”等,就會想出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暗示其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進而想到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文學是一種情學、人學,學生往往忽視了對人的關懷,只想急功近利地從中找答案。所以才會出現2011年安徽高考題中,一看到注釋中有“被貶”字樣,很多考生就連詩也不看了,直接思維定勢地去寫表現了被貶的苦悶,甚至還扯出什么渴望朝廷重新任用自己之類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

所以說,看不懂古詩詞首先是因為缺少對古詩中“人”的關懷,缺少一種像對待自己朋友一樣的人文關懷。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一點人文關懷,這是學生理解鑒賞古詩詞的前提。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了解文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原因,中國古代文人有其特殊的成功觀,不把自己詩詞創作的成就當作人生價值實現的方式。他們渴望出仕濟世,建功立業。正如他們的作品一樣,他們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迂回的。所以他們窮酸與清高并存、可憐與可愛一體、自戀與自卑交替。往往呈現出這樣的狀況:沒官的想有官,有官的想居高位,居高位多不勝其職,被貶則滿腹牢騷。于是說自己如何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如何報國無門,如何有才能不遇賢主,如何糞土王侯,如何發誓隱居……

李白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灑脫,但離開長安以后,仍難以避免“昔日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共杯酒”炫耀的俗氣;孟浩然用“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來表達求人推薦的愿望,在求官不得后也有“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抱怨;杜甫有“碧海真難涉,青云不可梯”的無助,也有“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不甘……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要把作者看成一個“平面紙人”,要立體地、多角度地看待他們。他們寫“馬”、寫“劍”、寫“松”、寫“石”,都是在寫自己。說甘心時正是不甘心時,說不在意時正是在意時,強調自己非常開心時正是欲流淚之時,強調自己完全忘記世俗完全清心寡欲正是煩躁不安憤憤不平之時……關注了詩人文字背后的思緒,關注了他們文字背后復雜的靈魂,才不會單一地、機械地、不得要領地去理解一首詩。

二、走進詩詞的語言

筆者在教學中給學生介紹了一個“泡茶”的理論。茶葉有打卷、瘦小、顏色暗等特點,想看出茶葉的真面目,那就只能放到一杯白開水里泡,泡開了才能看到茶葉舒展綠色的全貌。然后才能對這個茶葉進行品鑒、分析,寫評語。中國的古詩詞就像茶葉,有含蓄、蘊藉、講究形式等特點,是打著卷的,需要讀者用自己的一杯白開水來把它“泡開”。學生普遍缺少一杯白開水,更嚴重的情況是在長期的考試教育下他們也不覺得要有一杯白開水的必要,上了高三仍停留在小學背答案的階段。一看見寫景的詩中有山有水,就說是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一看到送別就是表現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一看到詩人被貶就說是報國無門的憤慨。認為詩根本不需要怎么看、怎么品味。

筆者覺得學生的這杯“白開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讓學生知道詩中有一個“新世界”

文學里有一個全新的世界,有時是非現實的,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點。很多意象遵循文學的約定俗成原則,但并不一定合乎生活邏輯。比如在中國古代詩詞里,東南西北風都是被約定好的,“東風”指春天,“南風”指夏天,“西風”指秋天,“北風”指冬天,我們讀古詩時,看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就知道是在春天放風箏,但在實際生活中,春天可能刮的是南風或西風。再比如合肥的梅花多在春天開放,但詩詞里的梅花永遠在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時“凌寒獨自開”。所以不能用現實生活的理性思維來想詩詞的內容,應當有文學思維。當詩人不能回家時,周圍的一切都是能“配合”好的:抬頭見月,低頭紅花,長亭有歸鴉,西樓柳發芽,雨點一陣陣,笛聲催白發,鴻雁不傳書,長安有雪花,水邊有橫舟,驛站無車馬,西風浮云遮望眼,淚水和夢嘩啦啦……學生明白了這一點,在讀一首詩或詞時就不會那么“認死理兒”了。

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詩歌意象的形成有一個文化認同過程,很多是長期形成的,比如柳代表離別,王維要送元二了,一出門就能看見“客舍青青柳色新”,再如玫瑰花、鴿子,難道古時沒有嗎?有。但前者不能代表愛情,后者真的有送信的信鴿卻不能像鴻雁那樣在詩中浪漫地“傳書”,就是因為未能得到認同。比如看到《胡楊女人》這樣的電視劇名字,你就不會產生長得像胡楊一樣的女人或是種胡楊樹的女人或是站在胡楊樹底下的女人等一類的感覺。其中必然得有神似,意思是像胡楊那樣堅強的女人,這也是長期形成的文化認同。

(二)要講點古代文化常識

學生對古詩的陌生主要是對古代文化知識的陌生。這也難怪,在當今的教育狀況下,除了考試卷上的,學生整個的語文學習歷程才見過多少詩呀?比如驛站、登高、冬至、黃花、浮云、白頭、渺然、醴泉、洛陽、長安等蘊含什么意思,學生不全明白。有一次上課講到李清照的詞《點絳唇》時,學生覺得理解不了,甚至問“老師,你怎么知道來的人是個帥哥”?顯然學生對“卻把青梅嗅”中“青梅”的意象蘊含不熟悉。如果他知道“青梅”在古詩詞中是指少女情懷的話就好理解了。再如“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為什么就能寫出采蓮女子的漂亮?他如果知道古人“寫人不及肉”的文化知識就懂了,用現代的理性思維來看待詩歌,自然覺得“匪夷所思”。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由于古詩是非常講究蘊藉的,幾乎每一句都是微型蒙太奇,所以中間必然得有讀者的想象力來搭橋。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也顯得非常重要。舉幾個例子來說一下。“枯藤老樹昏鴉”總不能是三者獨立的吧,枯藤纏在老樹上,烏鴉站在光禿禿的枝丫上或者站在樹下的墳頭上才是詩,“胡琴琵琶與羌笛”總不能指掛在營帳里的三種樂器吧,你得用自己的想象“聽”到各種樂器鳴奏的送別場面的傷感和凄慘。“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等詩句不僅寫出了送別的場面,還要引導學生從中看到詩人的形象,當朋友走遠了,他還在那里佇立著,看著那涌入天際的江水、那延伸到無盡遠方的馬蹄印,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看出那江水那馬蹄不正是詩人的愁緒在翻滾、被拉長嗎?

篇7

曾浩琨

天上掛著一彎新月,涼爽的夜風送來陣陣怡人的氣息。我在郊外的小路上走著,感覺真爽。

我走過一片荷花池,看見月下的荷花池是暗藍色的,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折射著星光閃閃,突然,一聲“呱,呱”的聲音從荷葉下傳來,我尋聲望去,一只青蛙正睜著大眼睛看著我,我見它白白的肚子鼓鼓的,像一只圓圓的白蘿卜。月下的荷花,有點朦朧,卻別有一番神韻。晚風拂來,荷花像少女一樣翩翩起舞,真是美極了。

再往前走,我來到一片田野,兩個農民牽著一頭牛正從田里起來,他們是在耙田,明天要插秧了,農民們真是辛苦。只見耙好的田光光的像白紙一樣,水田倒映著天上的月亮、星星和白云,那田野便像一幅水彩畫一樣。青蛙聲此起彼伏,我忽然記起剛讀過的古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呵,那蛙歌真是豐年最動人的預言!

我看了看表,時間已經不早了,我往回走,走在臨濉溪的大街,可以五彩繽紛的濉溪像一條流動的彩帶,萬安橋下還有人在釣魚,蓮興廣場有數百的男女在跳露天舞,兩旁的街上盡是場賣冷飲的、賣燒烤的攤點,這成了濉城夏夜的又一美景。

這美麗的月光,這俏麗的荷花池,這寧靜的田野,這五彩的濉溪、繁華街道的夜景,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圖,令人心曠神怡。

我愛夏天的月夜。

(點評:小作者從寫月光入題,描寫月下的荷池、田野、濉溪、街道之景色,展示了一幅美麗和諧的“夏月圖”,并以此揭示“我愛夏天的月晚”的主題。此文最大的特點是描寫細膩,層次清楚。)

篇8

假如我是老師,我會讓學生們都準備一本溝通本,可以讓學生和老師們溝通,談談自己的心里話,或者寫一些自己的感受。

假如我是老師,我不會太過分嚴格要求學生,我不會讓他們怕我,下課可以與我談談,說說笑話,但上課要專心聽講,我會讓一片死板的課文,變得生動有趣,這樣學生就會喜歡聽我上課。

假如我是老師,我每個季節都會帶他們去某個地方游玩:

春天,我會帶他們去公園去放風箏,享受春天的美。

夏天,我會帶他們去劃船,從中得到快樂。

秋天,我會帶他們去農民工作的地方,讓他們體會到農民們的辛苦勞動。

篇9

【關鍵詞】高考作文;古詩文運用;名句;歷史素材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文化作文’理念的古詩文運用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7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4-0091-03

中華古詩文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其意蘊深遠的名句、豐富多彩的素材、靈活新巧的構思,為我們提供了充足多樣的寫作資源。高考作文中若能活學活用,定能提高發展等級,在作文中立于不敗之地。那么,如何在高考作文中活用古詩文呢?從近兩年的高考優秀作文中我們不難總結出一些策略。

一、巧引詩文名句,展示文采

古詩文名句猶如語言世界中的一顆顆明珠,閃耀著迷人奪目的光芒。它們或精致,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約;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飄逸,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在作文中全方位巧用名句,可以使行文搖曳多姿,語言更顯文采和意蘊。具體可從以下4個方面引入:

1. 引名句擬題,明眸傳神

詩詞歌賦往往有很強的哲理意蘊和啟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選擇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名句做標題,可以為文章營造哲理氛圍,標題如明眸善睞,吸引人的眼球。

如2016年高考江蘇卷“話長話短”的言論類材料作文。一考生選用劉禹錫《秋詞》中的詩句“我言秋日勝春潮”做標題,來闡述“這個時代的表達需要個性與創新”這一主題,貼切恰當,這是直接引用。還可以把名句稍微“裝扮”一下,化為己用,也是快速命題的高明之舉。2016年全國卷 I “教育的獎懲”漫畫類材料作文,一考生化用“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名句,以《勿以點點沉浮論英雄》做標題,論述“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應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數”的觀點,別致而醒目。

另外,詩詞名句還可以用作作文的小標題,給作文搭建起清奇別致的骨架。如2015年北京卷命題作文2《深入靈魂的熱愛》,一考生寫“我家后院里的那棵芍藥,就已經成為我時時牽掛的摯友”,選用了“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三句詩依次作為小標題,從不同角度贊頌芍藥“那點點滴滴的情懷”,為全文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2. 引名句開頭,先美奪人

巧妙引用與作文相關的名句作為文章開頭,使文章生動活潑,“鳳頭”展美,吸引讀者。如2016年全國卷II“語文素養大家談”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咀嚼生活的墨雅書香》為題的作文開頭:

陸游有兩句膾炙人口的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列寧也說:“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 由此看來,躬身實踐,何其重要。沒有千里之遙的涉水跋山,何來處事之滿腹經綸;沒有細味生活的墨雅書香,又怎會有力透紙背的深思熟慮。

作者引用陸游和列寧的名句,準確扣合觀點,言簡意賅,引出全文論點“社會生活實踐對語文素養的提高至關重要”,自然貼切。

3. 引名句闡理,意味雋永

高考新材料作文一般文體自選,但側重理性思辨的考查,議論文為優先選擇文體。在文章的主體部分展開分析說理時,如果能選用名句作為材料,就能增加論據的分量和論證的說服力,使說理具有文化內涵,體現出作者的文化功底。如2016年江蘇卷優秀作文《我言秋日勝春朝》片段:

古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是樂觀與通達,也是個性與創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懷古,似乎一到秋天,日歷一撕下,人的心境也會轉涼,盡管那炎熱與夏天并無二致。“前人之述備矣!”秋,承載了太多的悲傷情懷,有“天涼好個秋”,也有“物換星移幾度秋”“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只有這一聲啼鳴,喚起了后世對秋的審美:“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鶴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榮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詞。這便是“唱反調”“叫板”之美。

這段文字在論述“‘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表達是一種個性與創新”這個分論點時引用了辛棄疾、王勃、范仲淹等人寫秋的詩句,與劉禹錫的“秋詞”對比,凸顯作者的觀點,語言凝練含蓄,展現出深厚的名句積淀。

4. 引名句作結,余韻悠遠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選擇與主題有密切關系的名句做結語,往往能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使作文余韻無窮,令人回味。如2016年高考山東卷“我的行囊”材料作文,一考生以《背一只行囊,行萬里路》為題論述“不管準備如何,行好萬里路”的觀點,結尾是這樣寫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在行往遠方的路上,背一只行囊,沒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悲憫,還有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放;沒有孫正義敢做敢想的瘋子的放蕩,還有福本青之讓熟悉的人來做事的堅決……富足與否,我們都要出發。

背一只行囊,不管準備如何,行好萬里路,你準備好了嗎?每一段路上,我們堅定前行。

文章結尾部分引用名人名句名事,總結觀點,照應標題,文韻十足而悠長。

二、活用歷史素材,豐厚底蘊

古詩文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歷史素材。動人的歷史故事、充沛的倫理情感、深厚的生活哲理,乃至于作者馱擁娜松遭際,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學生應該學會用當代人的眼光加以審視,用現代觀念進行改造,或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處挖掘出材料新的內涵,寫出獨特的情感認知,使材料煥發出時代情趣。“活用出新”的關鍵體現在“活”上,服從主題是根本,靈活化用是手段。歷史素材“活用出新”可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1. 直接引用,重概括

直接引用古人、古事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說服力和表現主題,重在精煉概括、剪取人物典型細節或主要事例。如2016年高考山東卷優秀作文《享文化之繁華》片段: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葉扁舟,來到歷史的彼岸:與蘇軾探討人生的渺茫與偉大,與陶潛共享戴月荷鋤歸的美好,與李煜分擔愁如東流之水的傷感……用一指墨香,覽盡文化之深邃與靈動。

作者開篇運用想象,以排比的形式與文化名人對話,既化用了古詩文名句,又提取人物關鍵事件和細節,扣合了名篇的主旨和詩人的重大人生經歷,將讀者帶入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自然地導入話題,照應題目,語言很有張力。

2. 多種素材,重組合

如果選用古今中外多種人物素材,要注意材料之間的搭配與組合,產生“經典”與“時事”、“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的表達效果。如2016年全國卷I“教育的獎懲”漫畫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差別化的待遇》為題的作文片段:

是的,我們的社會需要差別化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發需精確到小數點后十多位,而恣意的草書國畫只求神形具備即可;正如廉頗以身經百戰的顯赫戰績位列上將,藺相如以如蓮巧舌精巧說辭拜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國”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譜寫精致,《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一雙雙巧手以古物刻寫精華……各行各業,各得其所,差別化待遇而實現整體的共贏!

這段論述兩兩對舉各類人物事物,事例論證、類比論證交相輝映,層層深入地論證了“有了差別化待遇,才使每個人盡展其能,各得其所”的觀點。

3. 化舊為新,重角度

對人人熟知的歷史人物或事件,要根據寫作的需要尋找新的角度,從新的方面開掘內涵,翻出新意,古為今用,用于表達的需要。同寫項羽兵敗烏江的事件,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就從不同視角寫出了材料的新意。如2015年天津卷“范兒”材料作文,一考生從“‘范兒’多指好的‘風格’‘做派’”切入,以《范兒》為題寫的作文片段:

“范兒”是民族復興的標志。在那遙遠的西漢,“中國范兒”是友好,開拓綿延在無盡的絲綢之路上;在強盛的大唐,“中國范兒”是包容,是開放,傳頌在各國使者的回鄉路上;在那崢嶸的歲月,“中國范兒”是抗爭,是愛國,寄托在捐軀者的枯骨上;而現在,“中國范兒”是創新,是責任,是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誓言。

作者站在時代的潮頭提出“‘范兒’是民族復興的標志”這一分論點,但論述并不局限于當今,而是將視野延展到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將漢唐史料和時代話題對接,體現出“中國范兒”源遠流長、薪火相傳的豐富內涵。

4. 故事新編,重主題

將古詩文或古典名著中的人物,運用歷史場景、聯系現實社會進行合理改編來表現作文主題,就是故事新編,魯迅的歷史小說《故事新編》就屬范例。故事新編要熟知歷史故事并結合特定歷史情境表現現實的主題,不可隨意編造。如2015年北京卷命題作文1《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考生選取“昭君出塞”的歷史事件進行故事新編,梗概如下:

“我”是“今天早上入宮”與王昭君住在一起的宮女,和昭君一樣家人被匈奴所殺,倆人成為同病相憐的好姐妹。得知皇帝要用畫像選定一位宮女遠嫁匈奴和親的消息,“我”希望自己和昭君一起相伴留在宮里生活,就悄悄置辦了兩份禮物。“我”將自己那份親手送給了畫師毛延壽,也囑咐昭君畫像時給毛延壽送禮……“一覺醒來,我聽到的卻是噩耗般的消息――昭君居然被選中了。”送昭君離開長安西去,回到宮中,“我無意中發現,我給昭君置辦的禮物,竟悄然地躺在一個角落里……”

這篇作文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作者在對歷史題材的“新編”中,虛擬了“我”的形象,拉近了歷史事件與讀者的距離,且巧設懸念,突出了一位心懷大義、決然西去的“英雄”形象,主題鮮明、有時代感,感情真摯動人。

三、借鑒寫作技法,創新表達

除巧引詩文名句、活用歷史素材兩大方面,古詩文尤其是古代散文的寫法在作文中也可加以借鑒運用。如《勸學》“分論點并列式”的結構、《阿房宮賦》“借古諷今”的手法、《種樹郭橐駝傳》“寓言體傳記”的寫法,甚至語言表達,都是學生新巧構思、結構行文,進行創新作文的好范例。2010年江蘇卷,一考生以“賦體+駢文”的形式寫成的作文《綠色生活》,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古代文言素養,閱卷組長也贊其“簡直絕了”,這是對個性表達和特立“奇才”的一種肯定。節錄作者揭示環境惡化的一段文字共賞:

篇10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的這首小詩就描繪了一幅西湖夏日的“陣雨圖”。詩人坐在望湖樓上飲酒,恰好捕捉到了轉瞬即逝的四個畫面――云翻、雨瀉、風卷、天晴,有遠有近,有動有靜,使讀者如臨其境,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

雨,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以詩傳情,以詩繪景。除了西湖夏日的陣雨,古詩中還描畫了更多的雨,有著多變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

四季多變的雨

春夜的雨,細細的,柔柔的,如牛毛,如花針,踏著春的步伐而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天的雨是細密的,它滋潤著萬物,喚醒沉睡的生靈。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黃梅時節是立夏后梅子由青轉黃之時。黃梅時節江南多雨,俗稱黃梅天。黃梅天總是細雨綿綿,而青草池塘處處的蛙聲,似乎讓人心里多了一絲夏日的煩躁。

宋代詞人柳永的“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寫的是秋天的雨。瀟瀟暮雨在遼闊的江天飄灑,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顯得分外清朗寒涼。開篇描寫這樣的雨景,抒發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強烈的思歸情緒。

古詩中描寫冬天,往往以雪為主,很少寫到雨。孟郊曾這樣寫:“楚水結冰薄,楚云為雨微。”寒冷的冬季,楚地的河流結冰很薄,云朵成云布雨,降下點點滴滴的冬雨。冬雨在孟郊的詩中,是寒冷肅殺的,這也是冬雨最大的特點。

蘊含情感的雨

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雨來自于自然,更來自于詩人的內心。雨,是涂抹著詩人濃烈感彩的一種意象,或歡樂,或愁苦,或灑脫,或激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時節,總能看到路上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形單影只,踽踽獨行。清明的雨,彌漫著淡淡的哀愁;清明的雨迷迷蒙蒙,就像人們心里的惆悵。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場灑脫悠閑的雨。從容自適的漁翁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青山綠水間悠然垂釣,江上漁舟,雨中紅桃,讓人感受到高遠、脫俗的意趣。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是磅礴悲壯的雨,夜深了,詩人躺在床上聽到風雨的聲音,夢見自己披著盔甲,騎上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