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人的四字詞語范文
時間:2023-03-14 20:27: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人的四字詞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衣冠楚楚 。漢語成語,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3、衣香鬢影。形容婦女的衣著穿戴十分華麗,多指人多的場合。借指婦女。
4、奇裝異服。比一般人衣著式樣特異的服裝。
篇2
1、悲喜交集:悲傷和喜悅的心情交織在一起;
2、悲憤填膺:悲痛和憤怒充滿胸膛;
3、心急如火:心里急得象著了火一樣,形容非常著急;
4、心潮澎湃 :心里像浪潮翻騰,形容心情十分激動,不能平靜;
5、激昂慷慨:心情興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6、感激涕零:感激得掉下眼淚,形容極度感激;
7、垂頭喪氣:指耷拉著腦袋,神情沮喪,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情緒低落、萎蘼不振的樣子;
8、灰心喪氣:指因遭受挫折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心情極度低落;
9、萬念俱灰:形容極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10、怒火中燒:形容心中懷著極大的憤怒;
篇3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字詞教學 要點
字詞是構成語言和文章的“建筑材料”。只有大量地掌握和正確地運用這種建筑材料,才能有較強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主要是語言文字的教學,“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或者說是總體目標。離開這個目標,語文課就失去了開設的意義。那么學生字詞積累和運用的現狀如何呢?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把“鑒賞”寫成“簽賞”,把“提心吊膽”寫成“提心掉膽”;語言表達題不會做,連最常用的字詞都不會。學生字詞積累之薄弱,語文素質之低令人擔憂。
字詞教學在語文教學系統中處于底座的位置,語文教學的最優化,理應從字詞教學開始。如何進行字詞教學呢?下面我就字詞教學應注意的幾個要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字詞教學要憑借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準確理解“言外之意”。
葉老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但這些例子是運用語言的典范。語言學習,首先是課文學習。學生通過語言符號理解課文內容,反過來通過學習課文內容,更加深入地理解語言運用的妙處。如《我的老師》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段:
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么善于觀察這一點啊。
老師并不是真的要打,所以用了一個“落”字,而不用“抽”、“揮”;學生已看出不過是“好像要落下來”,不是真打,所以用了一個“迎”字,而不用“擋”。老師愛學生,學生能深刻理解老師的愛。這里的“狡猾”不再是貶義詞“詭計多端,不可信任”的意思,而是貶義褒用,有“調皮、機靈”的意思,形象地表現了一個淘氣的孩子對老師的深刻理解和愛戴。“漢語是整體定位,從詞到句子,其意義都要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決定”。[1]“狡猾”一詞,只有把它放到課文中,它的意思才能“活起來”,才能具有真切、生動、豐富的內容。也只有這樣做,才能顯示出語言的表現力。因此把詞語放到課文中去講,既可以使學生比較深入地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又可以幫助他們牢固地掌握詞語,準確理解“言外之意”。
二、字詞教學應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一些品詞品句的基本方法。
陶行知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2]因此字詞教學也應注重學法的指導。如《分馬》中描寫人物老孫頭的精彩片斷:
老田頭走到老孫頭跟前,問道:“你要哪匹馬?”
“還沒定弦。”
其實老孫頭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樹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兒馬。聽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邁過去牽上。
“大步流星”形容腳步邁得大,走得快。理解老孫頭的動作描寫要聯系上文的語言描寫“還沒定弦”,就能窺透老孫頭圓滑世故的自私心理。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學習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詞語深層含義的方法,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對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的細節描寫,一般都是用來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往往與文章的中心直接相關,閱讀時要注意捕捉這類語言,從看似平常的詞語中去揣摩蘊含在深層的意思。
再如《棗核》一文中:他劈頭就問我:“覺不覺得這花園有點家鄉味道?”句中“劈頭”能否換成“突然”?這類字詞訓練,可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劈頭”有“直截了當,單刀直入”的意思,表達出朋友急于向“我”傾訴思鄉之苦的情態,而改為“突然”,問話就變得出人意料,與人物此時的心情不一致,表達也就不準確。通過比較,就可顯示出原句中詞語的含義和作用。學生受到這樣的指導,認識上會產生新的飛躍,以后就會自覺地學習運用這種方法分析語言了。
假如字詞教學能結合具體實例給學生一些方法的啟示,注意授之以漁,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學生品詞品句,錘煉語言的功夫自然會日趨成熟。
三、字詞教學中應滲透思維訓練。
一提起字詞教學,就有人將它與死記硬背作不科學的聯系,一提起背誦默寫就使用僵死機械的方式強加灌輸,其實“語言乃是思想的有機的創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從思想不斷地發展起來;所以,誰想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想單獨地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3]請看下面幾題:
(1)寫出《陌上桑》間接描寫羅敷之美的句子。
(2)寫出古詩詞中寫“春雨”的詩句。
(3)“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可用出于《桃花源記》中的四字成語概括,這個成語是?搖?搖?搖?搖。
(4)讀了《棗核》一文,聯想到古今哪些詩文名句?
以上題目已經不是單純采用傳統的直接填寫形式,而是理解式、遷移式、創造式的題型。這樣的題目,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因此字詞教學中,教師如注意形式的多樣化,重視學生思維訓練,就能很好達到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水平的目的。
再如《散步》一文中的兩句話:(1)“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2)“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兩句中加點的詞語能否互換?為什么?進行這樣的字詞教學,教師可適當給學生搭橋,提示他們從母子三人的年齡、身體的角度進行比較,讓他們經過思考討論,逐步得出正確的答案。實踐證明,凡是“有想頭”的學習都容易引起興趣,因此在字詞教學中教師不要輕易把答案告訴學生,要讓他們經過思考,逐步得到正確的答案,給學生思維的樂趣。
四、寫作為字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許多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只注意幫助學生審題,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組織材料等,而忽略了將詞語的運用也列入指導的范圍之中。通過閱讀,學生積累了一些詞語,這些詞語,只有經常不斷地運用,才能真正為他們所掌握。而練習寫作,也正是他們“學以致用”的好機會,因此,教師應抓住這個時機進行字詞教學。如寫《善解人意的班主任》,可指導學生注意適當運用“外貌描寫”,或寫服裝,或寫頭發,防止面面俱到,應當取最能表現班主任特點的詞語來進行人物描寫。
沒有靈魂的語言,不過是語言的尸體而已,那么如何讓那些用熟了、用慣了的字眼重新發光,令人耳目一新呢?我認為必須賦予那些字詞以靈魂,讓它們“活”起來,也就是讓它們能夠達新意。我不僅這么想的,而且指導學生不斷地從生活出發,切合實際,認真觀察,大膽想象,用看似質樸的語言表達出新意。
下面舉本班學生作文中煉詞煉句的幾例:
(1)這次數學考試,我是“大意失滿分”,真后悔!(活用“大意失荊州”)
(2)這幾個問號成了沉甸甸的大鐵鉤,掛在我的心上。(比喻貼切)
(3)星星像是誰突然撒上去的一樣,一會兒,都出現在深藍的夜空上。(富有想象力)
(4)李明是我校“最負盛名”的淘氣鬼。(褒詞貶用)
這樣煉詞,既煉了語言本身,又煉了觀察力、想象力、表現力;既煉了語言,又煉了思想,并能夠不斷地把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愛轉化成對作文的熱愛,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真正將字詞教學抓到實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字詞教學應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注重學法指導,重視思維訓練,讓學生學會煉詞煉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詞語,使所學到的詞語不斷得到運用和鞏固,從而豐富詞匯,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具有較高的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閻立欽,倪文錦.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93.
篇4
語文教育專家于漪老師談到閱讀教學時,就曾講到要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這句話響亮地告訴我們詞句理解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詞句要求也很明確。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第二學段: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第三學段: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就界定了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是循序漸進的,任何降低和超越學生年齡特點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要理解好文本中的關鍵詞句,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辨清文中的關鍵詞句
關鍵詞句是相對一般詞句而言的,它是對文章的內容表達至關重要,以及對文章價值觀有著重要支撐的詞句。沒有了關鍵詞句,尤其是一詞值千金的“靈魂”詞句,作者的思想就得不到充分展示,內容就缺乏表現力,表達就不形象、不生動。
在聽課中,常常發現好多含金量高的詞句,有的老師抓不住,其根本原因是找不到支撐點,缺乏語感。每篇課文都要抓住關鍵性詞句,引導學生揣摩其蘊含的意義。做不到這些,學生撈不到“干貨”,理解力得不到培養,文章的精神也就得不到領會,自然,學習也就膚淺了。而且,這些關鍵詞句都與文章的旨意緊密相關,不拎出它們,教師課堂教學就缺少了抓手,語文學科基礎的“工具性”就得不到體現,語文味道也會寡淡,“教文育人”也就不能很好地落實。因此,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句對學生理解課文及教師傳遞價值觀念都十分重要。
比如,二年級《美麗的武夷山》中“溪水環繞”“彎曲回轉”“奇特”“入詩入畫”等詞語,以及“溪水很靜,靜得像一面鏡子”“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風景畫”等句子;六年級《金色的魚鉤》中 “威脅”“哽咽”“嚴厲”等詞語和“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等句子,都是文章的關鍵詞句。教師需要結合上下句或上下文幫助學生推測其中蘊含的深意。這些關鍵詞句散落在課文各處,教師只有細心品讀、將心比心地“做文中人”,才能發現。
二、理解詞句要潛心深入底里
閱讀教學中對關鍵詞句的理解貴在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這些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以及與文章整個思想表達的關系。在教學中,對這些詞句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地大體了解,而要細細品味、潛入底里。
首先要借助工具書,使理解做到準確。語文學習是和工具書相伴相生的。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引導他們利用工具書幫助其理解,這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任務。有的教師每節語文課都會引導孩子翻查工具書,也有一部分教師,除了按要求教會二、三年級學生查字詞典外,很少對學生進行查工具書的指導,這對學生語文學習是不負責任的。教學中,借助工具書幫助理解是常用的方法,但是教師還要明確,停留在工具書上的理解雖然準確,但是它是缺少具體語境的比較生硬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要“激活”語詞。因此,聯系生活實際,憑借生活經驗,結合上下文的語境理解關鍵詞句,是培養學生理解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有時,在聽課過程中看到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把某個字或詞在工具書上的意義用大屏幕呈現,讓學生判斷。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其中,“抽”的解釋是:①長出。②吸。③濃縮,收縮。④從事物中抽出一部分。⑤用細長的、軟的東西打。學生很快選出了“長出”。這個環節就有些死板、教條,這樣的理解也缺乏深度,有礙學生的思維發展。這句話中的“抽”是整個句子的眼睛,也是理解整個段落的“靈魂”,可謂“一字千金”,一定要激活“抽”字!實際上,“抽”極為傳神地表現了春天旺盛的活力,哪兒能一個“長出”了得?在理解本文的“抽”字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比如“抽刀”“抽打”等動作,幫助學生體會在本文中,“抽”除了“長出”之意,同時還伴著“快而有力”,這恰恰表現了春天新的生命在孕育!
三、重視環境描寫的詞句教學
小學課文多是文質兼優的寫人記事的記敘文,教師們多關注的是對人物思想的剖析和事件前因后果的分析,對于那些看起來次要的,諸如環境描寫的語句置若罔聞,實際上,這是不全面的教學。
兒童文學家曹文軒很看重自然風景在作品中的地位。他在《失去風景的時代》中寫道,“從前的小說家,雖然沒有太多的人去自覺地談論風景的意義,但在實際寫作中,風景始終是他們小說的重要元素。他們的寫作,幾乎形成了一個定論:風景描寫是小說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曹文軒老師關注作品風景描寫,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詞句理解力時,也要善于抓住文中那些風景描寫的語句,以培養學生的深度理解力和美感欣賞力。如《小英雄雨來》中寫蘆花村美景的句子;《夜鶯之歌》第一自然段寫戰爭造成的凄慘場面的句子以及第二十一自然段描寫森林中彎曲小道的句子;又如《荷塘舊事》中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對美麗荷塘描寫的內容,等等。哪怕只有一兩句,教師也要花精力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并引導學生理解風景美和文章主旨的關聯。從小對學生滲透審視美的深刻思想,實際上是在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學價值觀。
另外,對特定環境描寫的句子,教師也不可掉以輕心。比如,五年級的《一個蘋果》一課,有一句背景描寫:“防炮洞只有三米長,兩米寬”。教師在教授這一句時,就要引導學生建立聯象:在這樣一個三米長,兩米寬的防炮洞里,六七個志愿軍戰士擠在那里。你挨著我,我挨著你,由于缺水身體很差。有的戰士身上有傷口,還有一個在躺著。這樣一想象,同學們就被帶到了戰爭的情境中。小朋友們腦中有了形象,才可能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中去,和文中志愿軍戰士對話。又比如,“黃昏時候,五連派來的一個火線運輸員閃進了我們的防炮洞”,要抓住“閃進”這些含金量高的詞語,培養學生的語感。什么是“閃”?為什么“閃”?躲炮彈,躲敵人啊。“他頂多不過二十歲,長得矮矮的,瘦瘦的。”“我看到他滿身塵土,褲子撕了好幾道口子,腳脖子上還劃破了好幾處,血跡斑斑。”這些句子都是關鍵句子,要讓孩子連貫讀下來。“要知道這個火線運輸員也是防炮洞里的一員。他撿了個蘋果,自己并沒有吃。”這點可不要忽略,這就是蘋果來的原因,也是故事的起因。透過外貌描寫的語言,抓住滿身、撕、劃破、血跡斑斑等詞語,想象畫面,體會人物的處境,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火線運輸員的品格就被品味出來了,也為下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礎。閱讀能力考查就是測試學生對這些關鍵詞句的理解能力。如讀畫橫線句子,請你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火線運輸員?或者說,讀文中外貌描寫的句子,這位火線運輸員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教師帶領學生們說一說,品一品,悟一悟,文本語言就落地生根了。又如,最后一段的“我看見步話機員小李的面頰上閃動著晶瑩的淚珠,再看看周圍,別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為什么說淚珠是“晶瑩”的?“在這戰火紛飛的夜晚,我被這種來自戰友之間的關懷友愛激動著,迸出了幸福的、驕傲的淚花。”其中“戰友間的關懷友愛”指什么?戰士們絲毫不考慮自己,自己犧牲了不要緊,死掉了沒關系,幾個戰士的情誼最重要,這就是一種幸福!什么是幸福,就是危難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小小的防空洞中幾個戰士比天高、比海深的戰友情誼!類比推理,幸福就是別人的心中裝著你!作者是為幸福驕傲,為團隊驕傲!正因為這種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是金錢換不來的,因此,文中的這個淚珠才是“晶瑩”的淚珠。這樣的理解就深刻了,走進課文中的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與教育。這樣的課才會深刻,學生讀起來自然會充滿深情,教學也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四、欣賞并仿寫句子是詞句運用的著力點
學習語文,語言的習得很重要。積累好詞句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閱讀課堂就是積累語句的最好場所。積累不要一味堆在課下進行。有的老師提倡課下讓學生自覺積累,這只有少數自覺的人才能做到。小學生年齡小,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好句子,他們一般認為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對偶等),或者有四字詞語就是好句子,其實這是個誤區。這樣理解的好句子是狹隘的。自然,形式上有特點的句子是表達的好句子,但是能承載思想的句子更是好句子。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也許沒有那么多好詞語,但是寄托著大思想,抒發大情感,展示著大畫面。凡是帶有真摯情感,既樸素平實,又生動形象,尤其是他人不太會表達的那些句子就是好句子。一些寫景的句子、通俗而富含哲理的句子等,都應該視為好句子。如一年級《丁丁和牽牛花》中,“牽牛花攀著竹竿往上爬,一路吹著快活的小喇叭。”三年級《失蹤的森林王國》中的“小猴子在林間悠來蕩去,梅花鹿在泉邊飲水,兔子在草叢間出沒,鳥兒的叫聲婉轉動聽”等等,都是好句子,這樣的句子在書本里比比皆是。
可以說我們的語文課本中篇篇都有精彩的句子,教師不要只顧閱讀理解,而不注意引導學生欣賞、積累優美語言。但做到自覺積累,前提也是要理解,不理解的積累是沒有多大益處的。我們的教學中要有欣賞語句的環節,最好還要多些創造遷移的設計。比如《落花生》一課,“我們姐弟幾個都很喜歡―買種的買種,動土的動土,灌園的灌園;過不了幾個月,居然收獲了。”這樣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它語言平實、內容豐富、時空間隔大。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發現這是好句子,再引導他們分析好在哪里。學生很容易發現,句子是動詞的重復,讀起來富有節奏,語言也很歡快。進而,我引導學生想象勞動的畫面,體驗勞動的歡愉。接著,我引導學生:我們的生活中就有這樣的畫面,比如學校的值日勞動、課間活動等,你會用“……的,的,的……”這樣的句式表達嗎?進而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仿照例句來表達。學生組織語言后,一組組句子就出來了:“輪到我們組做值日了,我們幾個相互配合,灑水的灑水,掃地的掃地,擦黑板的擦黑板,不到半個小時就做完了。”“下課了,大家跑到操場上,打球的打球,跑步的跑步,踢球的踢球,好不熱鬧。”……緊接著,我又讓學生想開去,生活中還有一些場面也可以用這樣的句式表達。于是“今天家里來客人,媽媽說了要吃餃子。我們幾個都忙開了,和面的和面,拌餡兒的拌餡兒,搟皮兒的搟皮兒,包餃子的包餃子,大家都沉浸在包餃子的家務勞動氣氛中了。”“植樹勞動開始了。我們幾個一組,栽樹的栽樹,填土的填土,澆水的澆水。不一會兒,一棵棵小樹就栽好了。”這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練習,就是學習語言運用的教學!
當然,影響閱讀教學效果的因素還有很多,如研讀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欣賞文章表達特點等,這里不一一展開。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課堂應該是作者、編者、教者、學習者、媒介采擇、環境設計等多元思想的碰撞。課堂應該成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掌握知識、培養習慣、產生智慧、達成內心愉悅的場所。教師只有端正教學思想,避“炫”求“實”,步步踩穩,學生才會有積淀,才會撈到“餃子”,這才算做到了語文教學的“落地生根”和“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