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穆旦范文
時間:2023-03-22 05:5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贊美穆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斷腸東風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
3、一年春*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
4、國艷天然,造物偏鍾賦。獨占風光三月暮。聲名都壓花無數。
5、三月牡丹呈艷態,壯觀人間春世界。
6、牡丹最貴為春晚,芍藥雖繁只夏初。
7、牡丹花、如人半醉,抬頭不起。
篇2
[關鍵詞] 穆旦;現代主義;自我
[中圖分類號]I20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5595(2012)06-0089-04
在中國現代詩歌創作中,穆旦的詩歌與眾不同,充滿現代主義思想。今天讀來依然讓人覺得新鮮奇異、尖銳深刻,刺痛著讀者的靈魂,又讓人覺得透徹爽快。這是他詩歌的獨特魅力。中國是詩歌的國度,穆旦的詩歌卻與傳統涇渭分明。傳統文學追求意境創造,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在“相看兩不厭”的欣賞中人與世界和諧統一、“萬物皆備于我”、天地造化的偉大神奇也即主體精神超越的境界?!艾F代派詩人”穆旦卻“樹起了異教的神”①。他背棄了傳統,走出人類的伊甸園,揭開世界的“摩耶之幕”。世界上只剩下了一個孤獨的主體,像西西弗斯一樣頑強而又徒勞地對抗一切,感受心靈上的顫抖戰栗,痛苦哀傷。他以孤獨痛苦的自我個體對抗一切,完成不可能完成的自我救贖的任務。這是現代主義的真理?,F代主義是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文藝思潮,其揭示世界矛盾、丑陋、荒誕、殘酷的本質,宣揚非理性主義,強調內心的真實。穆旦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接受了系統的現代主義思想,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詩人的影響。他結合自己的現實體驗,寫出了許多現代主義的詩歌,創造出一個獨具特色、激蕩人心的精神世界。下面,筆者從傳統世界的失落、個體內心體驗的凸顯、痛苦掙扎的人生命運等幾個方面分析穆旦詩歌的現代主義思想。
一、傳統世界的失落
穆旦詩歌給人最顯著的刺激就是他展現了一個與傳統文學截然不同的世界圖景。他的眼光像鋒利無比的剃刀,掃除一切浮華,穿透溫潤的肌膚,深入骨髓,道出其中的秘密。他把人帶到了一個陌生、矛盾、危險、殘酷但又無比真實的世界中。裸的真實那么刺眼,讓人心驚膽寒,激發起讀者生死存亡的本能欲望。他的詩歌中沒有傳統意境的寧靜和諧可以使人在其中安歇,找到精神的歸宿;沒有美麗的景物、優美的旋律、溫馨的情感。有的只是直面人生的冷漠、孤獨、無奈和痛苦。
在《蛇的誘惑》小序中作者說:“創世以后人住在伊甸樂園里……人受了蛇的誘惑,吃了那棵樹上的果子,就被放逐到地上來?!边@是《圣經》中的古老傳說,然而作者“覺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現。這條蛇誘惑我們,有些人就要被放逐到這貧苦的土地以外了”。上帝曾給人伊甸樂園,但人偷吃禁果有了知識,被逐出樂園來到屬于自己的大地上;而現在作者卻要更加深入認識自己,走出這貧苦的大地,失去任何依托,要孤獨地自己生存了。“呵,我覺得自己在兩條鞭子的夾擊中,/我將承受哪個?陰暗的生命的命題……”在新的世界中人們將無處可逃!蛇的第一次誘惑使人類被逐出伊甸園,但還有安身立命的土地;蛇的第二次誘惑使人類又被逐出貧苦的土地,無立身之所。蛇的第一次出現是人類的自我覺醒,從虛幻的伊甸園來到現實生存的土地上;蛇的第二次出現是詩人個體的覺醒,擺脫貧苦的土地,來到現代主義的世界中,面對“陰暗的生命的命題”。
沒有了上帝,沒有了樂園,甚至沒有立足的大地,世界將會怎樣?穆旦擺脫現實的迷惑,不再心存幻想,不再贊美愛情、謳歌生命,摒棄了溫情、浪漫、理想。他看透世界、人生以及生命,深刻體驗荒誕、悲劇、殘忍的本質,并講出這些真理,呈現出一個非理性的世界。在1943年的《詩》中,穆旦表達了對人生的理解:“每人在渴求榮譽,快樂,愛情的永固,/而失敗永遠在我們的身邊埋伏?!彼詿o數的奮斗、夢想、熱情,都是虛假的:“這一派繁華,/雖然給年輕的血液充滿野心,/在它的棟梁間卻吹著疲倦的冷風!”美麗的幻想全都破滅,展現出不可理喻、冷漠無情、痛苦殘酷的現實。敏感的詩人更認清人的最終歸宿,他在《詩》中寫道:“你啊,棄絕了一個又一個謊,你就棄絕了歡樂;還有什么/更能使你留戀的,除了走去/向著一片荒涼和悲劇的命運!”
由于這“荒涼和悲劇的命運”,現代主義的世界便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以及古典主義的世界截然不同。在一般人的思想中,生命、春天、愛情、人生總是美好、幸福的,人們滿懷熱情、勤奮勞作就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穆旦看來卻恰恰相反。在1941年的《控訴》中他寫道:“生命永遠誘惑著我們/在苦難里,渴尋安樂的陷阱?!鄙路鹗且粋€陰謀,把人們引入苦難的陷阱。“誰該負責這樣的罪行:/一個平凡的人,里面蘊藏著/無數的暗殺,無數的誕生?!逼鋵嵳l也無法負責這樣的罪行,因為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是深不可測的深淵,無數的暗殺之后是無數的誕生,誕生什么呢?是無數的暗殺之后的無數的暗殺。生命充滿可怕的罪惡,是萬劫不復的深淵。這讓人想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它認為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包含強大而深邃的動物本能,人類雖然有文明的光彩,但更深不可測的是動物本能的黑暗深淵。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許丙泉:論穆旦詩歌的現代主義思想人們歌頌春天,陶醉在繽紛的色彩和馥郁的芬芳之中,可穆旦看到的是裸的本質。他在1942年的《春》中寫道:“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看這滿園的欲望多么美麗。”詩人在花團錦簇后面發現了生命的本質:欲望。這正是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叔本華所強調的:“世界和人自己一樣,徹頭徹尾是意志,又徹頭徹尾是表象。此外再沒有剩下什么東西了。”[1]是的,美麗的花朵是生命欲望的招搖撞騙,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包藏著痛苦:“呵,光,影,聲,色,都已經,/痛苦著,等待著伸入新的組合。”詩人振聾發聵的語言揭示觸目驚心的本質,讓讀者看清生命的痛苦和掙扎,來到欲望的無底深淵之前,戰戰兢兢,無限驚異、眩暈和恐懼。
愛情是詩歌的永恒主題,給人無盡的美好幻想,是苦難人生的慰藉。穆旦的詩歌中也有燃燒的愛情,但沒有纏綿和傾訴,沒有希望和白日夢的幻想。在1942年《詩八章》中穆旦說:“那燃燒的不過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們相隔如重山。”燃燒是什么?在許多詩人的篇章中,愛情的火焰常放射出最美的光芒,璀璨奪目,給人永恒和神圣的意味。但穆旦認為“那燃燒的不過是成熟的年代”,不過是生命發育成熟后的欲望要求,詩人說:“即使我哭泣,變灰,變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睈矍椴贿^是偶然的游戲,人不過是上帝玩弄在手里的玩偶,沒有一點自由,更談不上什么永恒和神圣。沒有什么“心有靈犀”,人和人之間“永遠相隔如重山”。穆旦的《贈別》讓人想起法國詩人龍沙的《致艾倫》、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等你老了》這兩首被歷代傳誦的愛情詩歌。其中高尚蘊藉的深情令人感動,詩人全身心投入,獻出自己,把無盡愛戀凝結成美麗的詩歌,感動了一代代的讀者。但穆旦的這首愛情詩讓讀者感受到的不是快樂和安慰,而是驚愕和恐懼。詩人還寫道:“你的美繁富,你的心變冷”,繁華富麗、熱烈輝煌的表面下是變冷的心,對照之下,冷漠、殘酷顯得那么露骨、刺眼。愛情不再美麗和浪漫,而是無情的戰爭,是生死存亡的角斗,花團錦簇下面是冰冷嗜血的利刃尖刀。
在這樣的世界上,人生是怎樣的過程呢?詩人在1942年的《幻想的乘客》中說:“爬行在懦弱的,人和人的關系間,/化無數的惡意為自己營養,/他已開始學習做主人底尊嚴。”人是懦弱的,社會是充滿惡意的,在這樣的人世間,應該如何生存?!“人之初,性本善”,這該不是人的夢囈?但“他已開始學習做主人底尊嚴”,那么,這又將是怎樣的主人,怎樣的尊嚴呢?在懦弱和惡意中浸泡、吸取營養長大的人啊,那“主人的尊嚴”必定是更加作惡多端!
二、個體內心體驗的凸顯
世界和人生是虛幻、荒誕的,是充滿痛苦的悲劇,那么人能夠在哪里生存?拋棄這樣的世界和人生,還剩下什么?只剩下孤獨的自我?,F代主義詩人將探究的目光轉向自我、轉向內心深處。“現代主義普遍傾向于將注意力集中于角色思想活動的內容,經驗主體的內在、精神方面的生活。”[2]現實的世界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必須要在內心中尋找真實,尋找生存的依托,哪怕是用痛苦來對抗虛無。“這種尋找自我根源的努力使現代主義的追求脫離了藝術,走向心理:即不是為了作品而是為了作者,放棄了客體而注重心態?!保?]穆旦于1940年寫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我》:“從子宮割裂,失去了溫暖,/是殘缺的部分渴望著救援,/永遠是自己,鎖在荒野里……/永遠是自己,鎖在更深的絕望里/仇恨著母親給分出了夢境?!闭Q生就是一個荒誕的悲劇,被拋到荒野上,一個絕望的世界上。孤獨、殘缺、荒誕、絕望,這是現代主義最主要的思想情感。自我成為整個宇宙的中心,是生存的根基,除此之外則是虛無。所以,怎能不探索自我來尋找真實的意義?在1976年創作的《聽說我老了》這首詩中,詩人這樣寫道:“人們對我說:你老了,你老了。但誰也沒有看見的我,只在我深心的曠野中,才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蹦碌┱鋹邸暗奈摇?,在“深心的曠野中”,“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詩人一生都在探索自我內心世界,從自身來觀照人,如1976年的《冥想》:“為什么萬物之靈的我們,/遭遇還比不上一棵小樹?/今天你搖搖它,優越地微笑,/明天就化為根下的泥土。”在1976年《老年的夢囈》中,穆旦還在表達與眾不同的聲音:“生命短促得像朝霞:/你的笑臉,/他的憤怒,還有那少女的嫵媚,/張眼竟被陽光燃成灰!/不,它們還活在我的心上,/等著我的心慢慢遺忘埋葬?!弊约旱膬刃募词钦麄€世界,盡管這個世界正在“慢慢遺忘埋葬”。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病去世。他是徹底的現代主義者,始終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他遠遠超越了他的那個時代。那些意氣風發的壯志豪情,或幸福快樂的頌歌贊曲,在這樣的詩句前顯得何等淺薄、蒼白、愚昧和虛偽。
個人感受的凸顯是現代主義的重要特征。穆旦的詩歌中有對個體生存的虛無、荒誕之感的直接闡述。在早期詩歌中,穆旦就認為人們正在遭遇一個新的時代,必要經歷一番風雨、水火的洗禮。他在1939年的《從空虛到充實》中寫道:“我知道/一個更緊的死亡追在后頭,/因為我聽到了洪水,隨著巨風,/從遠而近,在我們的心里拍打,/吞噬著古舊的血液和骨肉?!彼劳龅暮樗淌闪斯排f的世界,現在到處充滿了死亡,人要永遠面對著死亡,這是人的宿命,不管愿意不愿意。在1939年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詩》中,詩人甚至看到了自己死后的樣子:“我是獨自走上了被炸毀的樓,/而發現我自己死在那兒/僵硬的,滿臉上是歡笑,眼淚,和嘆息?!薄o法擺脫,無處可逃,或許只有死才能讓人歇息一下,獲得安寧。1940年的《在曠野上》寫道:“然而我的沉重、幽暗的巖層,/我久已深埋的光熱的源泉,/卻不斷迸裂,翻轉,燃燒,/當曠野上掠過了誘惑的歌聲,/O,仁慈的死神呵,給我寧靜。”在1940年的《不幸的人們》中,穆旦指出自以為是的人類其實是“不幸的人們”。世遷,滄海桑田,“在遺忘的古代里有血肉的戰爭、是非和成敗到今天還沒有斷定,/是誰的安排荒誕到讓我們諷笑,/笑過了千年,千年中更大的不幸”?;恼Q的命運早已注定:“誕生后我們就學習著懺悔,我們又固執得像無數的真理和犧牲?!?/p>
“真理和犧牲”不再神圣、崇高偉大,而且因為虛偽、狂妄和欺騙,所以讓人更深地低下“懺悔”的頭。那么人應當怎么做呢?穆旦于1947年創作了《我歌頌肉體》,這讓人不禁想起美國著名民主詩人惠特曼的一首詩《我歌唱那帶電的肉體》,他“歌唱帶電的肉體”,因為“這些不僅是肉體的構成和詩篇,也是靈魂的構成和詩篇”。惠特曼的詩歌充滿了理想和激情、信心和力量,要擁抱、享受和創造世界。然而穆旦詩歌中的肉體卻與黑暗、彷徨聯系在一起,甚至讓人哀憐:詩人在這個世界上終于找到了依托。穆旦寫道:“我歌唱肉體,因為它是巖石/在我們不肯定中肯定的島嶼?!比怏w是“被壓迫的,和被蹂躪的”,但唯有肉體是“肯定的島嶼”,是生存的基石,“因為光明要從黑暗里出來:/你沉默而豐富的剎那,美麗的真實,我的肉體?!倍八枷氩贿^是穿破的衣裳越穿越薄弱越褪色/越不能保護它所要保護的”?!≡谶@個世界上,人如何拯救自己?思想其實不可靠,或許肉體能告訴我們自己的存在,肉體承受著黑暗、壓迫和蹂躪。
三、痛苦掙扎的人生命運
人生不過是一個無奈的過程,而且永不得安歇。上帝死了,人獨自支撐這個世界,盡管那么脆弱無力,孤獨無援。在1941年的《潮汐》中,詩人極大地突出自我,自我成為主宰,成為神,而這個神是異教的神,與希望、夢想、安寧和幸福背道而馳:“看見到處的繁華原來是地獄,/不能夠掙脫,愛情將變成仇恨,/是在自己的廢墟上,以卑賤的泥土,/他們匍匐著豎起了異教的神。”顛覆了一切,但要以血肉之軀,泥土一樣的身軀,承擔這坍塌了的世界。這“異教的神”即是現代主義的“自我”。穆旦以自我扛起所有的一切,扛起整個世界:“他樹起了異教的神”!
宗教中的“神”給人信仰,當一切是虛幻的假象、是痛苦和失敗時,唯有信仰能給人勇氣和力量,給人繼續生存的理由?!八麡淦鹆水惤痰纳瘛?,穆旦信仰的對象不是崇高偉大的上帝,而是一個真實、弱小但要求生存的自我。所以更需要信仰!信仰自我!以自我來支撐生存的世界,哪怕是無限的痛苦和悲哀。他在一些詩篇中提到了上帝,如1942年的《出發》:“就把我們囚進現在,呵上帝?。谌赖慕堑乐凶屛覀兎磸停羞M,讓我們相信你句句的紊亂/是一個真理。而我們是皈依的,/你給我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與許諾給人“天堂”的上帝不同,穆旦的上帝給人的是“豐富,和豐富的痛苦”,是現代主義的自我!王佐良說:“穆旦對于中國新寫作的最大貢獻,還是在他的創造了一個上帝。他自然并不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會打神學上的仗,但詩人的皮肉和精神有著那樣的一種饑餓,以至喊叫著要求一點人身以外的東西來支持和安慰?!保?]8這“人身以外的東西”其實不是別的,而是詩人的精神自我的對象化。
在1945年的《憶》中,詩人發出了不斷的吁請:“主呵,這一剎那間,吸取我的傷感和贊美”;“當華燈初上,我黑色的生命和主結合”;“主呵,掩沒了我愛的一切,你因而/放大光彩,你的笑刺過我的悲哀。”詩人呼喚“主”,其實是對自我的呼喊,因為“那一切把握不住而卻站在/我的中央的,沒有時間哭,沒有/時間笑的消失了,在幽暗里,/在一無所有里如今卻見你隱現”。只因為有了信仰,才不至于無聲無息地消失在虛無中,哪怕是“你的笑刺過我的悲哀”,畢竟讓詩人感到了自己的存在。在1948年的《隱現》中,穆旦大聲呼喊:“主呵,生命的源泉,讓我們聽見你流動的聲音?!憋@然,詩人所崇拜的,給詩人信心和力量的,是生命,是自我,而不是上帝。生命,哪怕是充滿痛苦的生命,也是一切存在的前提,所以無論如何,要“讓我們聽見你流動的聲音”!
現代主義詩人始終探索自我,咀嚼自己的痛苦。在1976年的《智慧之歌》中,詩人寫道:“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為營養,/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我咒詛它每一片葉的滋長?!痹娙俗约褐沃澜纾约河帜茉鯓??1976年的《自己》是對詩人一生的回顧和總結,但每小節的結束,詩人都在做這樣的表白:“不知那是否確是自己?!爆F代主義者永遠在尋找自己,卻又永遠找不到自己,飽嘗無盡的痛苦,卻絕不欺騙自己。
對于自己詩歌中的現代主義思想,穆旦有清醒自覺的認識。在1940年的《玫瑰之歌》中,他用三個小標題大致描繪了自己的思想歷程:“一個青年人站在現實和夢的橋梁上”、“現實的洪流沖毀了橋梁,他躲在真空里”、“新鮮的空氣透進來了,他會健康嗎?”他探尋新的生命,走進一個充滿困惑和痛苦但真實的現代主義世界。在《玫瑰之歌》中他說:“我長大在古詩詞的山水里,我們的太陽也是太古老了,/沒有氣流的激變,沒有山海的倒轉,人在單調中死去?!彼米钌羁痰乃枷胝宫F新的世界,用最強烈的情感激蕩、震撼古老的心靈,用最堅硬沉重的語言建造了紀念碑,指引人們走向新生:“然而我有過多的無法表現的情感,一顆充滿著熔巖的心/期待深沉明晰的固定。一顆冬日的種子期待著新生?!?/p>
這就是穆旦的詩歌,“他樹起了異教的神”!王佐良稱贊穆旦的詩歌創作是“去爬靈魂的禁人上去的山峰,一件在中國幾乎完全是新的事”[4]10。穆旦的詩歌確實是高聳、險峻的山峰。這山峰白雪皚皚,寒氣逼人,重云積聚,爆發刺眼的閃電和震耳的雷鳴!這山峰是讓人驚異的景象,象征著激蕩、悸動和戰栗的現代主義思想。
注釋:
① 本文所引穆旦詩句,均引自李方編撰《穆旦詩全集》(中國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參考文獻]
[1]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沖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33.
[2] 彼得·福克納.現代主義[M].鄭羽,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58.
篇3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三、簡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爆發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引導初讀: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五、閱讀第一小節:
1、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著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閱讀第一小節,你認為在這一節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結:這一小節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六、閱讀第二小節:
第二小節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七、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八、1、閱讀第四小節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篇4
【關鍵詞】新課改 課堂教學 問題意識培養
達爾文說:"方法是最有價值的知識。"要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就一定要加強方法的指導。下而,筆者結合自己語文教學的實踐,談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對文章的主旨性內容提問
這種提問,直接指向閱讀目標和要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并且閱讀著力點集中在文本的重難點,具有很強的集中性,在閱讀中起到導向作用。因為人們閱讀文章時,不可能對文章中每一詞語、每項內容都進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選擇對文章某些部分(如重要內容)作精細加工,對另外一些部分(如次要細節)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閱讀中,圍繞文章的主旨內容進行質疑提問,正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為完成閱讀目標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閱讀教學《祝?!罚ㄐ抡n標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文章篇幅較長,理解難度較大,再加上學生對學習魯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教師很有必要把學生的閱讀關注力聚焦到對文章的主旨性標題或段落的品讀上來。如"祝福"它是一般的祝福語,還是另含更深刻的內容?都需要去質疑。
二、對重點詞句、語段的隱含義提問
閱讀文章總是從詞語到句子,從句子到段落,一邊閱讀,一邊把文章的各個詞語、各個句子、各個段落的內容聯系起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如果對部分語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響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因此,對語句、段落的隱含義的質疑釋疑,無疑是閱讀的基礎。對語句、段落的隱含義的理解,一不能離開特定的語境,二不能忽略寫作的背景。比如《祝?!防锶螌懙较榱稚┑耐饷玻瑢λ难劬Φ拿鑼懹惺裁醋兓苛私膺@一點對于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就完全把握了。
三、就文章反復處提問
作者使用一些手法總是為了加強一定的表達效果,在文章多次反復處提問往往能挖掘作者要著重表達的深意之處,需要質疑而問。穆旦的《贊美》(人教版普高必修本第一冊第一單元)一詩運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詩歌技巧,用深沉而充滿激情的詩句,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真切的感受和呼喊。理解難度很大。理解這首詩的關鍵在于作者的情感:一是對民族生存現狀的痛苦記憶,二是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三是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的贊美。詩歌在每一個小節的末尾反復吟唱"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這種手法強化了詩人對民族頑強生命力的贊美之情。細心品味,不難讀出詩人表達的深意。
四、就文章反常處提問
所謂反常是指和常規常情相悖離之處。閱讀中要引導學生發現課文中不同尋常、不合常規的內容和寫法,進而產生疑問。課文中不同尋常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無須寫出的卻偏要寫出。有些文章的某些內容看起來似乎是多余的,而這些往往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有著深刻的含義。②似應寫出的卻有意略去不寫。文章的某些內容如果寫出來,文章會顯得更完整,更連貫,但作者卻把它略去不了,這也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③一般應這樣寫卻那樣寫。④使用特殊語言順序之處等。
按照常理,面對"一溝絕望的死水",人們不會產生美感,但是詩人聞一多卻在這種審美反常中寫出了抒發其強烈愛國情感的《死水》一詩。充分展示了詩人獨具的匠心。
五、就文章矛盾處提問
矛盾是指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事物。如果認真閱讀課文,就會發現有些文章在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存在著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矛盾"現象。這些矛盾現象其實大多也是有意識的安排,往往體現著作者巧妙的構想。因此,善于從文章中找出這樣的矛盾之處,并進一步追問幾個"為什么",無疑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有效方法。
《祝福》從魯鎮上一個知識分子"我"的視角敘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的大半生經歷,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黑暗現實。但是文章的題目卻和內容相矛盾。能不能就用主人公的姓名"祥林嫂"作為小說的標題?教學中我拋出了這個疑問,進一步又引導學生探討主人公的姓名究竟應不應該是"祥林嫂"?由于抓住了這個大矛盾,整個文章主題的解讀進行得十分輕松,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祝?!沸抡n標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
這種"矛盾"有時產生在作者客觀敘述過程中,如《孔乙己》最后一段"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一一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的"大約"和"的確"的含義是矛盾的,兩者并用產生弦外之音。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感覺"矛盾"的地方進行質疑解釋,破譯統外之窗。
六、對文章的空白處提問
文學創作講究"空白"藝術,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在筆墨未染處包含豐富而深刻的意蘊,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激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在"空白"處進行質疑發問,可以促進學生積極的信息加工活動,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還有利于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裝在套子里的人》(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單元)的收尾,開始說"埋葬別里科夫那樣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的事",之后又說"誰也不肯露出快活的神情""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將來也還不知道有多少呢",堪稱余意未盡,余味無窮。
總之,閱讀中提問的方法途徑很多:從課本題目提問;從課后思考問題提問;從結果追問原因;從原因問結果;從表象追問本質,即思考課文說明了什么道理,表現了怎么樣的思想感情等。又如從課本的表達技巧方面"提問題":從標點符合處質疑;從文章的細節描寫處質疑;從人物、景物描寫處質疑;從文章的過渡質疑,從文章內容順序處(文章思路)質疑等等。限于篇幅不在此一一贅述。
參考文獻
篇5
一、深沉激越的情感美
情感是詩歌創作的動力和核心,“情動于衷而形于言”;情感美是詩歌美感的重要源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抒發因內容和詩人的個性不同而不同,有的強烈直白,呈豪放熱烈之美。如郭沫若的《鳳凰更生歌》蘊含著狂濤怒吼、火山爆發似的激情。這種激情源于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顯示了詩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五四時代精神的反映。作品問世將近一個世紀,我們仍能感受到詩歌情感的熱力。有的詩歌表達深沉含蓄、委婉細膩,呈柔婉沉郁之美。比如穆旦的《贊美》用繁密的意象,抒寫中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苦難。當時,年輕的詩人看到了人民的覺醒和潛在的反抗,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詩人抓住這一時代特色,為之吟唱,顯示了詩人對現實的關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前邊三節用具象描繪,都以“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最后一節轉向宏觀掃描,反復高唱:“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這就充分表達了對一個已經站起來的民族的深沉而激越的贊美。臺灣詩人余光中的創作最富激情,卻又略帶悲愴色彩,如《招魂的短笛》《布谷》等,婉曲細膩地抒發了“水墨畫也畫不來的細雨背后的”鄉愁。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從心底里發出呼喚,反復吟詠,情韻濃厚,委婉動人。還有的含蓄與直白相結合,如艾青的《我愛著土地》,上節含蓄地表達滿腔愛國之情;下節直抒胸臆:“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樣,既有深沉凝重的內涵,又有昂揚激烈的情感。
“詩自肺腑出,出則愁肺腑。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保ㄌK軾)只有真摯強烈的感情,才具有打動人心的美學力量。情感之美潛移默化地感染讀者,讓讀者在審美閱讀中引起情感共鳴,進而凈化靈魂,并提升精神境界。
二、新穎獨特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中的融匯和示現。詩歌不直接表白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意象喚起讀者的想象,借此把自己的感覺遷移給讀者。意象是詩人與讀者心靈之間的一座橋梁。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用“破舊的老水車”“干癟的稻穗”“熏黑的礦燈”等五個意象,暗喻祖國的貧窮落后與發展緩慢。詩人回顧祖國走過的苦難歷程,抒發了當代兒女對祖國的深沉眷戀?!拔沂悄愦匦碌睦硐耄?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祖國??!”連用五個象征性意象,一個比一個壯闊,圍繞“祖國”這一中心展開抒寫。如此新奇獨特的意象作用于讀者的視覺、聽覺等感官,給人以美好聯想和享受。聞一多的《死水》運用色彩斑斕的意象,以丑為美,達到了反諷的效果。戴望舒的《雨巷》用“雨巷”“丁香”“姑娘等”象征性意象,抒發自己失望、彷徨的情緒?!鹅o默是睡熟的蓮花》(劉湛秋)連用“蓮花”“落葉”“魚群”等八個比喻性意象,把靜默這一抽象概念表達得可視可聽可感可觸。
詩歌動用意象是為了更婉曲、更巧妙地表達主題。意象是構成形象的意境基礎,它像一個個路標和階梯,依照它的指引,才能進入柳暗花明的勝境。讀者并能按照它所提供的線索,展開豐富的想象,去延伸、擴展、補充豐富意外之象與象外之意,達到一個廣闊深邃的境界,領略詩歌的萬千風情和無限風光,真正獲得美的享受。
三、婉曲蘊藉的暗示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峰回路轉,曲徑通幽,才能引人入勝。詩歌以精煉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容,以啟發性和暗示性間接指點讀者聯想,獲得一種審美愉悅,調動和發揮讀者再創造的積極性。《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以聯想和暗示展開的:第一、二節寫白天與月夜,暗示一天;第三、四節寫春天與秋天,暗示一年。表達詩人不論何時何地都在懷念自己的親人和祖國?!队晗铩分兄舷⒗浼诺摹坝晗铩卑凳局敃r的現實,那絕望凝滯的“死水”就是光怪陸離、腐惡黑暗的舊中國的寫照,流沙河筆下的那只“蟋蟀”暗寓著中華民族共有的心理心態。暗示能激發和調動讀者的想象力,使讀者的思想感情在欣賞這一藝術再創造活動中潛移默化;同時又在讀者的想象活動中進一步延續與擴展詩人的天地。含蓄蘊藉的暗示美,能令人回味再三,沉醉不已。
四、跨越時空的跳脫美
散文像走路,詩歌像跳舞。詩歌講求省略和跳脫,在跳脫和省略之間,留下廣闊的供讀者自由聯想的時間和空間?!多l愁》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按時間順序,切換空間,組成四個跨越巨大時空的場景,抒寫出了海外游子濃濃的思歸之情。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可說思接千載,縱橫萬里,遨游于時間的長河之中,驤騰于空間的云霄之上,跨越巨大的時空。抒情線索隨著蟋蟀的跳躍而跳脫,能放能收,在跳脫中提供許多美感聯想的詩化意境。呈現出滄桑的歷史感、鮮明的時代感和審美的個性化特點。又如《布谷》在時空上跳動著詩人的深沉感傷。一是空間:詩人客居香港,清明時節聽布谷聲聲呼喚“不如歸去”,便想起自己的故鄉;無奈“淺淺的海峽”阻隔,“故鄉不能伸過手來/接我回家去”,試問“布谷”:何處是歸程?二是時間:詩人翻閱古書,看見布谷從神農氏那里“一路按節氣飛來”,一直飛到現在的清明;但眼前的鄉村面目全非,掃墓路上不見了牧童,杏花村改賣了啤酒,禮拜天耕地的是悍然牛吼的挖土機。在時空的跳脫轉換之間,流露出作者懷古思鄉的失望感傷之情。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再創造的時間和空間。
五、精妙絕倫的語言美
新詩常常采用精妙絕倫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描摹具象,以便讓讀者感同身受,獲得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形的諸多美感享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第二節表達的是詩人對康橋的依戀之情。詩人沒有直接表露,而是借助具體形象的描繪來表達??岛影哆叺摹敖鹆弊兂闪似G美動人的“新娘”,那么,有誰愿意與新娘作別呢?無奈而別,那番離情是怎樣的纏綿難舍?。【G油油的水草,仿佛在清波中向詩人輕輕地招手,她的多情綰住了詩人的心。詩人愿做康河中的一根水草,與她相依相伴,共同享受柔波的而永不分離。詩人化抽象為具體,變有形為無形,把自己對康橋的熱愛留戀之情寫得具體可感,仿佛伸手可掬。戴望舒在《雨巷》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幻化成“丁香”般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顏色、芬芳和憂傷,看得見摸得著,能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聞一多曾提出過詩歌創作的“三美”理論,即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其中的繪畫美就是指對摹色詞語的運用?!对賱e康橋》中的“金柳”“艷影”“彩虹”“青荇”色彩斑斕,調配和諧,構成一幅絢麗的“康河夕照圖”。詩人尋夢時,明月當空,繁星閃爍,又繪出了一幅星輝燦爛的“康河夜色圖”。兩幅圖畫濃淡相宜,詩意美化入繪畫美之中。《死水》中用“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綠酒”“白沫”等能引起多種色彩聯想的字眼,對一潭死水進行如實描摹,實際上暗示“死水”就是腐敗黑暗的舊中國。詩人以丑為美,美丑對比,更顯舊中國的病態與丑態,造成新穎獨特的藝術效果。詩歌的音樂美主要體現在韻律、節奏、音調上。如《再別康橋》節奏整齊,每行大多三至四個節拍,二、四句押韻,節節換韻,首尾呼應,以韻律的跳動表現情感的律動,自然流暢。讀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音韻和諧柔美,宛如一支夢幻曲。《雨巷》多用反復疊唱,有意延緩節奏,構成舒徐復沓之美。每節長短不一,在整齊中求變化,時而舒緩,時而短促,平仄協調,讀來抑揚頓挫,韻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