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數雙數范文
時間:2023-03-13 20:2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單數雙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牛排,或稱牛扒,是片狀的牛肉,是西餐中最常見的食物之一。牛排的烹調方法以煎和烤制為主。
歐洲中世紀時,豬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的食用肉,牛肉則是王公貴族們的高級肉品。尊貴的牛肉被他們搭配上了當時也是享有尊貴身份的胡椒粉及香辛料一起烹調,并在特殊場合中供應,以彰顯主人的尊貴身份。
清末小說中已出現牛排,豬排等西菜菜名,可能是因形似上海大排(豬丁骨),故名排。而在上海話里,「排發[ba]音,廣東又作牛扒。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演示機型:華為MateBook X&&達爾優UFO飛碟無線鼠標 系統版本:win10 20H2 單模指的是無線鼠標使用時須通過2.4G無線接收器連接才可以,而雙模是2.4G無線+藍牙連接的雙模式無線鼠標,在無線傳輸方式上的更加快捷便利,同時也可避免接收器丟失鼠標無法使用的麻煩。例如達爾優UFO飛碟無線鼠標,使用2.4G接收器和藍牙各連接一臺電腦,只需按下鼠標底部的模式鍵就能在兩臺電腦之間進行切換自如。
鼠標:
鼠標是計算機的一種外接輸入設備,也是計算機顯示系統縱橫坐標定位的指示器,因形似老鼠而得名(港臺作滑鼠)。其標準稱呼應該是“鼠標器”,英文名“Mouse”,鼠標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快捷,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鼠標是1964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么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申請專利時的名字為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2、把白蘿卜去皮洗凈,切成小塊。
3、把口蘑取蒂洗凈,把甜玉米切成大小合適的塊狀。
4、先用開水把甜玉米煮到半熟。
篇4
關鍵詞:雙封單卡 工藝原理 水平井分段 壓裂工藝
雙封單卡壓裂工藝技術最先由大慶油田研發,20世紀90年代廣泛用于直井分層壓裂,隨著水平井的發展,通過對雙封單卡壓裂工具的深入研究和改進,2006年開始用于水平井分段壓裂,現在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水平井分段壓裂的重要工藝技術,尤其是大慶油田,雙封單卡壓裂技術在水平井分段壓裂工藝中應用比例達到75%以上。
一、工藝管柱結構及工藝原理
1.工藝管柱結構
雙封單卡工藝管柱主要由安全接頭、扶正器、水力錨、K344型封隔器、導壓噴砂器、導向絲堵組成,結構如圖1所示。
1.安全接頭;2.扶正器;3.水力錨;4.K344型封隔器;5.導壓噴砂器;6.導向絲堵
圖1 雙封單卡工藝管柱圖
2.工藝原理
壓裂時,一定流速的高壓液體經過導壓噴砂封隔器內的節流嘴形成壓降,在管柱內外造成節流壓差,使上下封隔器坐封,隔離目的層,對該層進行壓裂。壓裂完停泵,管柱內外無壓差,上下封隔器自動解封即可上提管柱進行另一層段的壓裂[1]。該層段壓裂完成后,停泵,膠筒自然回收,控制油管閘門放噴,放噴結束,反洗后上提管柱至下一段壓裂位置,憋壓重新坐封封隔器,完成對下一段的壓裂。重復上述過程,通過層層上提,完成對多個層段的逐級壓裂[2]。
同時優良材質的采用,提高了噴嘴耐磨性和封隔器耐溫性及抗壓強度,為一趟管柱施工多個層(段)提供了可能。
二、技術指標、適用條件及施工要求
1.技術指標和特點
1.1封隔器耐溫95℃、耐壓差70MPa;
1.2單層(段)加砂量可達到60m3;
1.3通過層層上提,一趟管柱可施工多段;
1.4工具短而小,具有錨定和扶正功能;
1.5具有防卡、解卡機構,可液壓解卡。
目前最高施工指標為:一趟管柱最多實現15段壓裂,最大卡距112m,重復坐封次數最多達到20次。
2.適用條件
2.1可應用于直井或水平井;
2.2套管完井,固井質量較高;
2.3施工層段井溫
3.施工要求
3.1前段壓裂完后,需控制放噴,放至壓力為零,反洗井一周半確保井段無沉砂,上提管柱至新壓裂井段,重復如此過程從而完成多段壓裂。
3.2壓裂設備能滿足連續加砂要求,加砂后不能停泵;
3.3若套管出液要立即反洗;
3.4出現砂堵要立即反洗。
三、關鍵技術
1.耐溫、耐壓性能
1.1膠筒材料上采用共混納米膠料,制造工藝上采用尼龍+鋼絲簾線模壓成型,極大的提高了耐溫性能,使耐溫達到95℃。
1.2對封隔器膠筒運用肩部保護技術,對膠筒下鋼碗采用可移動設計,優化了封隔器結構,改善了膠筒受力狀況,使得耐壓差達到70MPa。
在100℃,70MPa條件下,室內油浸試驗6小時,結果表明:膠筒外徑變形率4.36%,能夠滿足高溫高壓井施工要求。
2.耐磨性能
通過優化噴嘴、導壓孔及整體結構,優選內襯套材質及涂鍍特種合金,提高了噴砂器耐磨蝕性能,為工藝管柱實現大卡距及多層段壓裂提供了技術保證。
3.錨定和扶正
3.1采用了水力錨錨定技術。通過水力錨錨定,防止了封隔器因位移較大導致膠筒破損封隔器失效,起到保護膠筒提高管柱密封性能的目的。
3.2采用了扶正器扶正技術。通過扶正器的運用,“橫躺著”的封隔器下部就不會因重力作用太貼近水平井井筒下部壁面,上部懸空太歷害,使得坐封時受力較均勻,提高了封隔器坐封可靠性。
4.防卡與脫卡
4.1防卡設計
4.1.1工具設計時,對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外徑和長度都進行了優化,將它們減小到最小,以提高造斜段通過能力強。統計水平井完鉆數據,最小曲率半徑84.5m,允許組合管串工具最大長度2.81m,而雙封單卡單級管串長度為2m左右,符合要求。
4.1.2水力錨采用防砂管內襯設計,可防止壓裂砂進入錨爪內部,阻礙錨爪的順利回收。
4.1.3水力錨和扶正器均有螺旋沖砂通道。避免支撐劑堆積,反洗沖砂效果更好,從而保護封隔器的起下,提高封隔器密封及回收性能。
4.2脫卡設計
4.2.1工具管串上部設計有安全接頭,可投球打壓丟手。如管柱遇卡、砂埋等情況時,可通過安全接頭實現丟手,方便打撈、鉆洗等后續工作的進行。
4.2.2設計有反循環通道,并優化噴砂口距離,每個層段壓后通過反洗,將卡距內沉砂沖凈,可有效預防或解除砂卡。
四、現場應用
在三塘湖油田應用該壓裂工藝3井次,共順利完成10段壓裂施工,共加砂334.6m3,泵入壓裂液2439.1m3。壓裂施工均很順利,分段技術可靠。但其中有1口井在第2段施工完后,起管時出現卡鉆,未卡死,可在14m的區間內活動,卡的原因可能是工具回縮差或套管變形。處理無效后從安全接頭處丟開,起出上部管柱后,下入一套新工具完成了后2段施工。
五、結論和認識
1.雙封單卡壓裂工藝可應用于直井或水平井,需套管完井,對固井質量要求較高。
2.該壓裂工藝通過層層上提管柱,實現多層(段)壓裂,通過多趟管柱的組合,可實現任意層段數的分段控制壓裂施工,減少了壓裂設備進出場次數,作業連續,大大降低了施工生產成本[3]。
3.因每施工一個新的層段,需要先放噴,再上提管柱,因此施工周期稍長。
4.該壓裂工藝存在卡鉆風險,需考慮各個工序的防卡措施。
5.該技術可與連續油管、裸眼完井等技術相結合,實現低滲、低品位儲層的有效開發,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胡俊卿.大慶油田斜直井分層壓裂工藝研究與應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0,24(5):98-100
[2]榮莽,羅君.頁巖氣藏水平井分段壓裂管柱技術探討[J]石油機械,2010,38(9):65-67
篇5
[關鍵詞] 微創;腹腔鏡;膽道鏡;保膽取石
[中圖分類號] R65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1(c)-0036-02
膽囊結石是消化科常見的高發病,國內的發病率已超過6.75%[1],治療方法中藥物治療適用范圍不廣、療效不明確;體外震波碎石技術對操作要求很高,為探討腹腔鏡輔助膽道鏡在保膽取石術臨床應用中的效果,可能會對腎臟等造成損傷等原因,微創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該研究對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雙鏡微創技術下行保膽取石術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在該院外科行保膽取石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手術方法不同,隨機抽取35例腹腔鏡輔助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治療的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16例,女19例;35例行傳統膽道鏡取石術的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14例,女21例,患者均具有手術指征且有很強的保膽意向,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膽道鏡取石法: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平臥位,在膽囊點(右上腹肋緣下方經腹直肌外緣)做約3 cm左右切口將膽囊暴露,用專用牽引線將膽囊提出靠近腹壁位置將膽囊壁切開,在膽道鏡下將結石取出。觀察組行雙鏡微創保單取石法:采用氣管全身麻醉,患者取頭高腳低且左側傾斜位,做環臍切口后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置入腹腔鏡對膽囊的形狀、大小、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情況進行探查,后在劍突下和膽囊底部體表投影處放置管鞘。在底部切開膽囊后處理膽汁,再將膽道鏡放入管鞘后,取出結石,膽道鏡檢查確認沒有結石后,可以再用腹腔鏡觀察是否有殘留小結石,操作結束后在腹腔鏡觀察下縫合切口,排空氣腹后,將觀察鏡退出,縫合切口。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
3 討論
若用切除膽囊方法治療膽結石,由于肝臟分泌的膽汁不斷地進入十二指腸,容易導致返流性胃炎[2];手術過程中會造成肝管、血管或相關部位的損傷,同時由于膽總管的壓力增高,增加出現膽道功能障礙[3]的可能。
該研究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膽道鏡下取石術,由于手術中要將膽囊提出,若患者的脂肪層過厚或膽囊提出有困難,就需要擴大手術切口才能保證視野清楚,這樣的微創手術就沒有減少創傷的作用;操作中若病程時間較長,有可能膽囊壁的韌性已經比較差[4],可能導致膽囊結構的破損;若膽囊與周圍的組織有粘連則操作可能造成組織損傷等,手術過程中各種情況都可能使醫生放棄保膽取石而行膽囊切除術[5]。觀察組采用的是雙鏡技術,腹腔鏡可以保證醫生在操作的時候在視線范圍內直接操作,而膽道鏡的作用仍然在清除膽結石、觀察膽囊內壁情況等,手術避免了傳統的“盲人取石”,以及在取石后檢查是否有結石遺留的操作中同樣保證沒有盲區的存在,不僅在保證膽道無損傷的狀態下徹底取凈結石,同時避免由于結石太小遺留在體內,等其變大以后作為結石復發來診斷的情況出現,有效降低了“結石復發率”。該研究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未發生并發癥,同時術中出血量和首次排氣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膽道鏡應用在保膽取石術中,安全有效,手術時間短,是值得推廣的治療膽結石的微創方法。
[參考文獻]
[1] 許超寧,陳元森,彭俊佳,等.多鏡聯合行保膽取石術的近期療效觀察[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17(8):577-579,582.
[2] 馮明明,張文方,王慶元,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的臨床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7):82-83,86.
[3] 王炬,蘇玉國,李偉,等.腹腔鏡、膽道鏡聯合保膽取石術202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5):1656-1657.
[4] 祁夫魁.雙鏡聯合保膽取石術與完全腹腔鏡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觀察[J].四川醫學,2012,33(5):786-787.
篇6
[關鍵詞]盾構隧道勘察 單動雙管 破碎巖層取芯
[中圖分類號] P6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8-245-1
0引言
破碎巖層在工程勘察中經常遇到,減少機械擾動,提高巖芯采取率,更好地保持巖芯原貌,反應真實的地層情況,一直困擾著每個勘察工作者。提高巖芯采取率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效果不理想,有的成本過高,而單動雙管鉆具鉆探,是一種經濟且效果佳的方法。
在長江盾構隧道穿越工程勘察施工中,我們采用了單動雙管技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本文著重介紹單動雙管技術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改正措施。
1工程概述
西氣東輸三線天然氣管道中段長江穿越工程,設計穿越方式為盾構隧道,穿越長度3416m,場地位于南岸位于湖南岳陽,北岸位于湖北監利,擬穿越層位為元古界坪原組(Pt2p)淺變質板巖,變余泥質結構,板狀構造,層理發育,層厚2~5cm,層面間光滑,巖層傾角50~60度,受層間擠壓影響嚴重,多處出現層間擠壓現象,伴隨有石英脈,裂隙極發育,巖芯多呈薄板狀夾麟片狀,巖質軟,輕錘易沿層面破裂。勘探初期我們按常規的單管鉆具,合金、復合片或金剛石鉆頭,優質泥漿進行鉆探,巖芯采取率較低,一般僅在30~50%。
分析原因,造成巖芯采取率偏低的原因主要為鉆進中鉆具回轉運動,產生離心力和水平振動,巖芯受到振動作用,從而造成摩擦損耗,同時,沖洗液通過鉆桿經由巖芯管直接沖刷巖芯,從而使巖芯被沖蝕流散。
2雙管技術的引進
通過分析造成巖芯采取率低原因,認為取芯器是影響巖芯采取率的主要原因,認真探索鉆探工作的規律和特點,我們確定了單動雙管金剛石鉆具,其工作原理:利用鉆機傳遞動力使鉆具回轉,外管連接鉆頭的切割刃,而內管(即巖芯管)在鉆進過程中保持不動,這樣使取出的巖芯避免擾動,能基本保持原始狀態。
3單動雙管鉆具操作及使用
(1)鉆具下入孔內前,檢查單動的靈活性,卡簧、 鉆頭與卡簧座的配合、水路與隔水間隙必須符合要求。根據所鉆地層的松散程度,調節卡簧座與鉆頭內臺間隙,一般為3-5mm,松散粗砂地層應縮小為2-3mm,泥質地層可增大大5-6mm。若地層稍硬,間隙可調大些。
(2)泥漿配制SH植物膠鉆井液,基本配方:低固相沖洗液,SH:水:鈉=1:100:(5-6)(重量比),加入燒堿(NaOH),加量為SH干粉重量的8%,宜用鈉土,不宜用鈣土,SH膠先制漿加堿,后加鈉土。
(3)下鉆到離孔底1m左右,應開泵慢掃沖孔,并上下活動幾次,孔底干凈后方可鉆進。鉆進過程中要保持壓力均勻,壓力為3~6kN左右,壓力的調節適地層情況和鉆孔深度而改變,當鉆進松散、易破碎地層時,壓力適當增大,轉速取139~292r/min,水泵量為80~120L/min,正常鉆進時不得上下提動鉆具,使鉆具在一回次中始終不離孔底。
(4)均勻給壓,嚴防巖芯堵塞,如遇巖芯堵塞、不進尺或進尺緩慢,要立即提鉆。回次終了,取巖芯時,稍加大鉆壓,開車轉動幾圈,即可提鉆;對松散巖芯采用關泵干鉆取芯。
4金剛石鉆頭單動雙管鉆具的常見問題及改進措施
4.1常見問題
在金剛石鉆頭配單動雙管鉆具鉆探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總結歸納如下:
(1)鉆進時巖芯內管短接管或者卡簧座松脫,導致泵壓升高而無法正常鉆進,其原因是在巖芯內管的下部的短接管裝置連結方式為過度性連接,在下鉆或鉆進過程中,鉆具出現振動,很容易使內管短接管松脫,卡簧座與短接管配合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無論是短接管松動還是卡簧座松脫,都會堵塞沖洗液通道,使泵壓增高,無法正常鉆進。
(2)鉆進中變徑接頭上巖粉聚積,鉆具提升困難,其原因除鉆孔內巖層本身不穩定的因素外,孔壁上粘附著的巖粉和下降的巖粉或者鉆進中鉆桿與孔壁撞擊造成碎小巖塊崩落,這些巖粉和碎小巖塊不斷聚積在變徑接頭上,使體積不斷增大導致鉆具提升困難。
(3)巖芯外管與變徑接頭相接的絲扣斷裂或出現喇叭口,則主要是因為在軸向壓力和徑向扭矩的共同作用下,粗徑鉆具上部產生彈性振動相對較劇烈,同時沖洗液在上返途中,鉆桿柱與孔壁間的環狀面積大。以粗徑鉆具上端面為界面,沖洗液回流速度發生突變,攜帶巖粉能力突然由大到小,大顆粒巖粉就在粗徑鉆 具上端部位滯留,再加上水泵輸送的沖洗液的脈動現象,使大顆粒巖粉在粗徑鉆具上端部位忽降忽升。
4.2改進措施
(1)我們對內巖芯管和結構進行改進,取消了內巖芯管短接管這種不合理的結構形式,把內巖芯管的下端加工成短接管的形狀,直接與卡簧座連接。不僅減少了短接管兩端的連接脫落造成堵塞沖洗液通道概率,而且也增加了鉆具的單動性能。
(2)設置取粉管,在φ102mm以上鉆具和變徑接頭上端左旋螺紋安裝長度≤1m,直徑和外巖芯管相同的敞口式取粉管,從而把沖洗液上返途中的急、緩流結合部上移到取粉管頂部,在此區間滯留的較大顆粒巖粉(屑)進入取粉管內,使其不能與鉆具再次產生摩擦,而且取粉管對鉆進中的鉆具還有減震作用。
5結論
實踐證明,采用單動雙管鉆具能防止沖洗液沖刷、減少鉆具振動,保持巖芯原結構,從而避免巖芯污染、燒壞,提高了破碎帶巖芯采取率,最高達95%。該方法通過在長江穿越盾構隧道勘察工作中的實際使用,得到很好的驗證,成本比普通鉆具略高,臺效比普通鉆具略低,但質量得到很大提高,值得在類似工程中推廣和借鑒。
參考文獻
篇7
[摘要]目的: 探討雙環真皮單蒂縮乳術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癥的療效。方法:5年來采用雙環形切口,乳暈外上真皮單蒂法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癥,共10例,20側乳房。結果:每側乳房切除150~500g組織,除1例一側乳房出現乳暈部分壞死外,余胸部形態美觀 ,感覺恢復,效果滿意,隨訪2~50個月,效果較為滿意。結論:雙環真皮單蒂縮乳術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癥,操作簡便,安全,并發癥少,術后胸部形態美觀,值得推薦。
[關鍵詞]男性乳房發育癥;雙環乳房縮小術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9-1274-02
Management of gynecomastia by double-ring single pedicle breast reduction
ZHU Yong-yun1,LU Qun1,LU Zhen-hui1,YANG Shi-xin1,CAO Xiao-li1,LI Guang-zao2
(1.Department of Breast Plastic Surgery,Wuh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Wuhu 241000, Anhu,China;2.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233004,Anhu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ouble-ring single pedicle breast reduction for treatment of gynecomastia. MethodsIn the past 5 years we treated 10cases(20sites) of gynecomastia with the double ring incision,a supra-lateral Derma mammary pedicle of the nipple and areola.Results150 to500 gram stissue was resected from one breast. There were a few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partial nipple necrosis in 1cases but no complete nipple and areola necrosis, Satisfactory chest contour was gained in all cases during the follow-up of 2 to 50 months.ConclusionsThe operation for gynecomastia with the double ring incision supra-lateral derma mammary pedicle of the nipple and areola is a good,reliable and convenient techniqe.
Key words:gynecomastia; double ring breast reduction
男性乳房發育癥(gynecomastia)又稱男子女性型乳房,是乳腺整形外科較為常見的病癥,一般多自行消退,當乳房明顯肥大而影響外貌,應給予手術治療[1]。2004年1月~2009年6月我們采用乳房雙環形切口,乳暈外上真皮單蒂,乳腺縮小術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癥,為10例20側乳房進行整形,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共10例,男性,16~22歲,平均19歲,主訴:發現雙乳漸增伴疼痛2~3年,查體:大多體形肥胖,10例均為兩側乳房,乳房形態大小類似于同齡女性(見圖1),每側約可觸及腺體,2例患者有結節及壓疼 ,兩側無異常,3例有服用或應用激素病史, 2例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催乳素(PRL)、睪酮(T)、雌二醇(E2)和皮質醇(Co)含量,結果為E2、FSH和PRL正常,12例T及T/E2低于正常, 2例經服用三苯氧胺等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
1.2 手術方法:術前于站立位標記新位置,乳房基底線,乳房雙環形切口線和、乳暈真皮蒂區域,雙環形切口,內環是包括在內直徑約2.5~3.0cm,在乳暈內;外環距內環約2.0~3.0cm,并與內環平行,、乳暈真皮單蒂位于外上部,寬度為9點~12點,呈扇形。靜脈麻醉后,按標記線切開,沿乳房皮下組織深層游離,除保留內環內的、乳暈皮膚和、乳暈外上真皮單蒂外,徹底切除乳腺組織, 包括乳暈中央蒂。徹底止血后,外環荷包縫合,以縮小外環,使之與內環周徑等大,并與內環縫合。放置負壓引流管,加壓包扎切口。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3~5天,7~9天拆線并應用彈力胸帶持續加壓包扎半年。
2結果
每側乳房切除150~500g乳腺及其周圍組織。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均報告為男性乳房發育癥。除1例發生乳暈皮緣壞死,經換藥而愈,余無壞死等其它并發癥。術后隨訪2~50個月,平均26個月,除乳暈切口處不整齊和輕度的瘢痕增生外無明顯不足,無復發, 胸部形態美觀,感覺恢復,胸前乳房大小、外形近似于正常男性 ,感覺恢復好,形態美觀, 患者滿意消除了患者精神壓抑,效果良好(見圖2)。
3討論
男性乳房發育癥是最多見的男性乳房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包括:①特發性男性乳房發育癥,患者多為6~8歲兒童,其特征為肥大的乳房內有腺泡和導管的增生,往往可自行消退。Henley[2]發現此階段兒童使用茶樹油、橄欖油可導致男性乳房發育癥,可能與這兩種物質具有雌激素和抗雄激素作用有關;②青春期男性乳房發育癥,多見于12~17歲男性,常在乳暈下及盤狀腫塊,常在1~2年內消退,偶有持續存在者,本組患者多為青春期男性,部分患者腫塊于2年內未消退; ③老年性男性乳房發育癥,患者年齡多在50~70歲,與萎縮、功能衰減有關,可及質地較硬腫塊,常在一年內自然消退,少數患者可發展為乳腺癌。本研究中患者年齡在16~22歲,平均19歲,術后均常規行病理檢查,未見乳腺癌發生。后者包括:1性腺功能減退引起男性乳房發育癥,2全身疾病引起男性乳房發育癥,3腫瘤引起男性乳房發育癥,4藥物引起男性乳房發育癥。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男性乳房發育癥,其診斷并不難,超聲、磁共振有助診斷及鑒別診斷[3]。
男性乳房發育癥手術治療,既往多采用乳暈下半圓形弧形切口[4],橫乳暈切口,乳房外上或外下皺襞切口。部分患者術后瘢痕明顯,乳房外形欠佳。Fan[5]介紹了內窺鏡皮下乳房切除術治療Simon"s IIB and III,術后瘢痕不明顯,患者滿意。本病例中患者大多皮膚松弛、下垂,行內窺鏡不能去除多余的皮膚,且我們采用雙環形切口,術后瘢痕在乳暈周圍,較隱蔽。雙環形切口用于治療女性縮小和松垂乳房上提的文獻報告較多[6],但在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癥方面,直到2002年蔡景龍等[7]才首次報道了采用腫脹局麻技術乳房雙環形切口,乳暈外上真皮乳腺單蒂乳房縮小術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癥,共42例80側乳房,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Ryssel[8]認為雙環法不僅能取得良好的外形而且手術創傷小,并發癥少,再加上脂肪抽吸術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認為采用雙環形切口,在直視下能夠完整的切除乳腺及脂肪組織,組織層次清楚,創傷小,當然必要時也可以兩相技術結合使用。
Handschin[9]回顧了100例160側男性乳腺手術方式,認為其手術方式應是個體化的,要根據病人的情況和要求采用,單純皮下乳房切除術,單純抽脂術或者兩者結合。手術成功的的關鍵在于:①乳暈的重新定位,男性乳房不同于女性乳房,其乳暈的定位也略有不同,Shulman[10]認為男性乳暈的定位應考慮以下三個比例,第一、高度和身高的比例;第二、兩間距離和胸圍的比例;第三、新到胸骨上切跡的距離和身高的比例。本研究中綜合了女性新定位的參數和這三個比例,使得術后患者胸壁、乳房形態比例良好,近似于正常男性,并和身高相協調。②手術時機的選擇:一般乳房發育2年后,其他治療不能消退時考慮手術。③嚴格的術前設計:在站立位標記新、乳暈,乳房基底線,雙環形切口線和乳暈外上真皮蒂。④術中操作細致:去除表皮時不能過深,以免影響乳暈的血供,沿皮下組織深層分離皮瓣,、乳暈外上真皮乳腺蒂瓣須厚薄均勻,徹底切除乳腺其余部位組織,包括乳暈中央蒂,這也是本研究的特點,此時乳暈的血供靠9~12點的真皮蒂,且對于男性病人去除乳暈中央蒂避免了術后此部位的高突,乳腺形態更符合男性標準;仔細止血,并放置引流,荷包縫合縮小外環,使與內環周徑等大,內、外環嚴密對齊縫合。⑤術后加壓包扎切口,愈合后彈力繃帶或加壓服加壓包扎半年,以預防切口瘢痕增生。
[參考文獻]
[1]Persichetti P,Berloco M,Casadei RM,et al.Gynecomastia and the complete circumareolar approach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kin redundancy[J]. Plast Reconstr Surg,2001,107(4):948-954.
[2]Henley DV,Lipson N,Korach KS,et al. 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linked to lavender and tea tree oils[J]. N Engl J Med,2007,356(5):479-485.
[3]Chung EM,Cube R,Hall GJ,et al.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AFIP: breast mas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 Radiographics,2009,29(3):907-931.
[4]Prezioso D,Piccirillo G,Galasso R,et al. Gynecomastia due to hormone therapy for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a report of ten surgically treated cases and a review of treatment options[J]. Tumori,2004,90(4:410-415.
[5]Fan L,Yang X,Zhang Y,et all. Endoscopic subcutaneous mast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gynecomastia: a report of 65 cases[J].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09,19(3):85-90.
[6]郭樹忠,楊力,栗勇,等.改良真皮帽雙環法乳房懸吊術[J].中國美容醫學,2001,10(1):38-40.
[7]蔡景龍,馬玲,高西美,等.男性乳房發育癥的腫脹雙環單蒂縮乳術[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2,18(1):46-48.
[8]Ryssel H,Germann G,Kollensperger E,et al.Plastic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gynaecomastia following hormone therapy in prostate carcinoma[J].Urologe A,2008,47(4):467-471.
[9]Handschin AE,Bietry D,Husler R,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gynecomastia-a 10-year analysis[J]. World J Surg,2008,32(1):38-44.
[10]Shulman O,Badani E,Wolf Y,et al. Appropriate location of the nipple-areola complex in male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1,108(2):348-351.
篇8
關鍵詞:國務院三網融合;eoc;丹東廣電網絡
1 eoc技術背景介紹
有對比才有說明,在廣電網絡升級改造中不是最新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最好的一定是最適合的。技術的更新換代,新舊交替是永遠沒有完結的一天,各種技術都有優缺點,沒有絕對的完善。有線電視網絡的雙向網絡改造應以“業務發展”為先導,而不應以“技術先進”為先導,我們應把握技術發展的變化趨勢,選擇最成熟的、規模化成功應用且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作為當前“業務發展”主要依托的技術,沒有最先進的技術、只有最適合的技術。
eoc是在同軸電纜上傳輸以太網數據的技術統稱。就是一種通過無源設備在同軸電纜中傳輸以太網信號的技術.采用eoc技術可以將catv信號和數據信號混合傳輸,避免樓道內的線路改造,完成hfc網絡的雙向化。eoc把有線電視信號的下行傳輸和ip數據雙向傳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同一根電纜送入用戶,既有大容量清晰的圖像,又有雙向獨享的寬帶數據接入。對同一根同軸電纜通過頻率分割,在0.1-25mhz帶寬內直接傳送10base-t的基帶以太網信號, 根據我國的有線電視網絡頻率分割的標準,將ip data信號在65mhz或45mhz以下頻段傳輸,tv rf信號在87mhz以上頻帶傳輸,可以實現兩個信號的共纜傳輸,而互不影響。47-860mhz仍然傳送rf tv信號。在樓宇內利用hfc網絡入戶的同軸電纜將ip data和 tv rf混合信號直接傳送至用戶端,再在用戶端實現混合信號的無源分離。
2 eoc技術的分析比較
eoc技術又分為有源和無源調制型:無源eoc是基于同軸電纜上的一種以太網信號傳輸技術。其原有的以太網信號的幀格式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從雙絞線上的雙極性信號轉換成為適合同軸電纜傳輸的單極性信號。無源的就是基帶無調制的,通過耦合低通濾波器做的。個人認為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是一種簡單的濾波器和阻抗匹配技術,直接把以太網的基帶信號通過無源器件耦合到同軸電纜中傳輸。同樣這種無源類型帶來的好處就是成本低廉,但是缺點突出抗干擾能力差,對阻抗的匹配要求高。因為缺點突出,適合于農村網,不適宜大面積投入使用,所以這幾年對于無源eoc的關注度也是越來越低。
有源eoc技術是將頭端onu輸出的以太網數據信號對射頻載波進行調制,已調制的射頻載波與有線電視射頻信號在eoc頭端頻分復用后,輸入同軸分配網傳輸到用戶。非常適合現有的hfc網絡不用做太大的改造,將核心設備通常被安置于用戶放大器或小區光接收機位置,將數據信號與catv信號混合后利用同軸電纜分配網將混合射頻信號傳到用戶處的有線電視接口,然后利用終端設備將數據分配后,分別送到用戶電腦和電視機。無須新組建網絡以及室內線路的二次布線。調制后的信號,抗干擾能力極強,對網絡傳輸性能依賴性較小,并且網絡環境及工作狀態穩定。遼寧丹東廣電網絡從2011年就著手開始對各種有源eoc技術作測試、嘗試和應用。
3 eoc技術在丹東廣電網絡的應用
遼寧丹東市區共有約28萬有線電視用戶,共有振興區和元寶區,振安區以及新城區共4大區。其中振興區和振安區還含有農村網,針對這幾個地區的網絡現狀各不相同,丹東廣電網絡采取了不同的發展策略。振興和元寶是主城區,要完成所有舊hfc網絡的雙向改造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在建設上采用先易后難,優先選擇一些容易改造和容易發展用戶的小區進行改網。例如于家小區,在丹東地區幾乎無人不曉是最大的市內小區,住戶多,改網難,在老的hfc網絡中傳送的是單向信號,在這次數字電視整轉中改造了全部的網絡,一舉從原先的老舊網,變成了有線網改的典范地區,同時網絡質量單戶最高可達12m速率。
在光傳輸層采用epo
n系統,利用hfc網絡原有冗余光纖資源進行業務傳輸;在電分配網采用eoc設備利用現有的同軸網絡進行業務分發,保證了電視和數據光部分用同纜不同芯進行傳輸。為了更好地保證終端用戶的帶寬,丹東廣電采用了4個局端設備onu,這樣到每個onu的上有120m左右的帶寬,采用了4口的onu和eoc局端的最大配置4模塊相吻合,但是前期投入中我們考慮用戶數量不高,采用了單模塊配置單局端形式。這樣分配到模塊上的帶寬可達100m有余在規劃設計上每模塊帶32個左右用戶,即每用戶獨享4m帶寬,考慮在線率等因素,剛好能滿足每個標準電視用戶+寬帶數據的最低4mbps帶寬要求。
故障解析:[1]單個用戶反映寬帶無法連接上,時常斷線、速度很低、丟包嚴重: 根據經驗,我們認為一般是由于該eoc終端至局端之間的衰減接近了臨界值(75db左右)或者線路上有用戶偷竊電視信號(非常規接線)。為此,我首先從理論上確認終端至局端之間的分支分配網絡的衰減在是否在eoc正常工作范圍(低頻建議衰減控制<55db),用場強儀分別在局端和終端處測試某頻點的場強,相減得鏈路上的實際衰減。比照測得的衰減值與理論計算值,如果測得的值大出理論值很多,如大于10db,檢查中間的分支分配網絡,可用傳統的排除法來找出故障點,一般是接頭接觸不良故障或分支分配器故障(主要是分支分配器的端口壞了,導致數據衰減很大)。[2]某小區不定時掉線:首先我們要先對eoc局端做ping包測試,再對網關做ping包測試,來確認問題是否出在eoc部分。這次eoc局端一切正常,到幾個用戶家檢測鏈路損耗都在40db左右,也很正常。每次發現故障的時候,把onu重啟,又有一段時間恢復正常。把局端模塊更換后故障依然,后發現出現故障的再重啟階段非常的緩慢,于是更換了一個更大功率的電源后,故障消失。
4 結束語
遼寧丹東廣電網絡采用 eoc方案,是最佳選擇。eoc技術里可能不是最完善的技術,但對于我們現有的丹東廣電網絡卻是最適合的技術,用eoc技術有助于綜合利用網絡資源,快速完成廣播電視網(ngb)接入層的建設,實現“數字化”、“雙向化”改造,減少大量的重復建設,節約建設和運營成本。用戶無需對室內布線做任何更改,只需增加終端設備就可以實現雙向、交互、高清、多功能、多業務,享受三網融合帶來的豐富內容。eoc方案能夠全面提升有線電視網絡技術水平和業務承載能力,發揮有線電視網頻帶寬、低成本、易普及的優勢,使有線數字電視成為進入千家萬戶的多媒體信息平臺。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腹腔鏡;膽道鏡;保膽取石術;膽囊切除術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555-01
膽囊結石病是常見的肝膽外科疾病,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治療膽囊結石的手術方法有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scop ic cholecystectomy,LC)和微創保膽取石術(mini-cholecystectomy,MC)三種。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既保留了膽囊,又可徹底取凈膽囊結石,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目前,臨床上雙鏡聯合保膽取石術開展的較多,但將MC和LC實際療效進行比較分析的很少。我院收集雙鏡聯合保膽取石術與LC的相關臨床資料,比較分析這兩種手術方式在手術總時間、出血情況、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的差異,討論MC的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2006年9月——2012年10月我科治療的膽石病患者共102例,按具體手術方式分為2組,53例行MC的作為觀察組,性別構成為男21例,女32例,年齡36歲-72歲,平均年齡56歲,合并癥為高血壓病10例,2型糖尿病6例。49例行LC作為對照組,性別構成為男22例,女27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61歲,合并癥為高血壓病5例,2型糖尿病10例。
1.2 手術適應征 ①無顯著右上腹痛病史或者疼痛較輕者,伴膽囊積液、膽囊壁萎縮及反復發作者需排除;②經超聲檢查確診膽囊結石,個數少,單發結石為佳,膽總管無擴張,無膽囊壁增厚,膽囊的收縮功能較好;③患者保膽意愿強烈。
1.3 手術方式
1.3.1 觀察組 全麻+四孔法。以電凝鉤于膽囊底部近肝臟膈面膽囊壁的無血管區打開膽囊,切口長度根據術前B超結果確定。于切口內放入膽道鏡以取石網取出結石。3-0羊腸線連續鎖邊縫合關閉切口。檢查無膽漏及活動出血,于肝下放置硅膠引流管1條。
1.3.2 對照組 全麻+三孔法。常規LC步驟處理,膽囊管膽囊動脈剝離膽囊。檢查無膽漏及活動出血,于肝下放置硅膠引流管1條。
1.4 統計方法 利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學分析方法為t檢驗,P
2 結 果
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角度的意義(P>0.05)。觀察組的平均手術時間比對照組短,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兩組患者均沒有出現膽漏和出血等術后并發癥,而且結石均完全取凈。
3 討 論
凡出現右上腹痛及膽囊炎發作病史,或膽囊已經喪失功能且伴病理改變者,行LC適應征較明確。但對一個尚有功能且又沒有明顯病變的膽囊行切除術,弊大于利[1]。現在,保膽取石術的手術指征國內已有了統一標準[2]:①經超聲及其他影像學檢查手段確診有膽囊結石;②經Te99或口服膽囊造影,膽囊顯影,且功能良好;③經Te99或口服膽囊造影不顯影,但術中可以取凈結石,并證明膽囊管已通暢者。禁忌癥為:膽囊壁增厚、水腫;泥沙樣的結石;膽囊和周圍組織粘連較重。
我院的研究顯示,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術中通過膽道鏡能清楚顯示膽囊腔內和內壁情況,且可在直視下完全取凈結石,還能對部分良肉一并切除,極大避免了盲目取石對膽囊黏膜的損傷。為防止結石遺漏,可于術中行B超檢查(我科大部分醫師均具有大型儀器上崗證)。MC手術出血少,術后進食較早、下床提前,切口小,恢復速度快[3]。另外,MC保留了膽囊的生理功能,防止了因膽囊缺失引起的一系列并發癥,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征的前提下,安全有效。其遠期療效(如術后結石復發問題)仍需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張延齡.“保膽”與“切膽”的爭論應根據循證醫學原則[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0,22(5):359.
篇10
【關鍵詞】 單側開顱術;雙側開顱術;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
雙側額葉腦挫裂傷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顱腦損傷, 多數是由枕部受力的減速性損傷導致, 是臨床上常見的難治性疾病[1]。當出現顱內血腫時, 手術清除血腫, 保護顱內受損組織是該疾病治療的關鍵[2]。本研究旨在回顧性分析行開顱術治療的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 比較單側與雙側開顱術治療的臨床療效, 以期為該疾病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12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行開顱術治療的73例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手術入路方式分為單側組(32例)和雙側組(41例)。所有患者均經顱腦CT或MRI影像學檢查及病理生理檢查確診為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單側組男21例, 女11例, 年齡22~62歲, 平均年齡(41.2±5.6)歲, 起病至手術時間3.0~12.0 h, 平均時間(7.1±2.2)h;雙側組男26例, 女15例, 年齡24~63歲, 平均年齡(41.8±5.9)歲, 起病至手術時間2.6~14.0 h, 平均時間(7.5±2.4)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起病至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單側組行單側開顱術, 手術操作:選擇病情重的一側進行開顱, 一般情況下選擇中線旁1 cm作為骨瓣內側邊界, 使其盡量接近顱前窩底及矢狀竇, 清除通同側的血腫及病變組織, 徹底止血, 然后將額葉向后外方向牽拉, 在大腦鐮靠近雞冠上方部位縱向切開1.5~3.0 cm, 由此孔到達對側, 清除對側的血腫及病變組織, 徹底止血。操作過程中, 注意保護嗅神經, 并將雞冠磨平, 被切開的大腦鐮可以通過自體筋膜進行修補或者不修補。雙側組行雙側開顱術, 即采取冠狀切口雙額葉骨瓣開顱, 不需要切開大腦鐮, 各自清除血腫及病變組織。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者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嗅覺障礙及精神障礙發生率等手術情況, 并隨訪3個月, 比較GOS評分優良率。GOS評分標準:5分:優, 患者術后恢復狀況良好, 僅存在輕度神經功能障礙, 能夠正常生活;4分:良, 術后患者中度殘疾, 生活可以自理;3分:中, 術后患者重度殘疾, 意識清楚, 生活不能自理;2分:差, 植物生存狀態;1分:患者死亡。GOS評分優良率指患者評分4分和5 分患者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與雙側組相比, 單側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縮短, 嗅覺障礙和精神障礙發生率降低,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GOS評分優良率比較 術后3個月, 單側組GOS評分優19例, 良9例, 優良率為87.5%, 雙側組GOS評分優16例, 良10例, 優良率為63.4%, 與雙側組相比, 單側組GOS評分優良率顯著提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2, P=0.02
3 討論
腦挫裂傷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疾病, 主要是由腦部受到外力損傷導致, 起病急, 病情進展快, 嚴重者會出現意識障礙、失語等情況, 威脅患者生命。目前, 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已經成為病死率較高的危重急癥, 手術清除血腫、減少腦組織損傷是治療該疾病的重要手段[3]。因此, 如何提高該疾病的手術治療療效一直是臨床上值得探討的課題。
以往臨床上多采用雙側開顱術治療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 血腫清除率高, 但是該手術方式創口大, 操作時間長, 對神經系統損傷大, 術后嗅覺障礙、精神障礙等并發癥發生風險高[4]。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 單側開顱術逐漸應用于該疾病的治療中, 同樣能夠有效清除血腫, 減輕顱腦損傷[5]。而且, 該手術方式可以通過切開大腦鐮直接到達對側清除血腫, 在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6]。本研究中, 與雙側開顱術相比, 單側開顱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縮短, 嗅覺障礙和精神障礙發生率降低, 術后3個月GOS評分優良率顯著提高,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單側開顱術在治療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中具有更明顯的優勢, 能夠顯著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 降低術后嗅覺障礙、精神障礙發生率, 并顯著改善預后, 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任新亮, 李旭光, 游潮, 等.單側開顱清除雙側額葉腦挫裂傷及腦內血腫.中華創傷雜志, 2003, 19(9):571-572.
[2] 徐勤義, 董吉榮, 蔡學見, 等. 211例特急性顱內血腫治療分析.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08, 13(5):307-308.
[3] 林紹鵬, 王煌勝, 吳旭升, 等.雙側額葉腦挫裂傷42例診治體會.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08, 13(10):637.
[4] 袁海濱.兩種手術入路治療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的療效觀察.遼寧醫學院學報, 2013, 34(6):58-60.
[5] 吳珂.不同手術人路治療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的臨床價值分析.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4, 8(6):4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