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相思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2 23:3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單相思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單相思的詩句

篇1

摘 要 我國社會經濟的飛度發展以及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當前事業單位的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如何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增強事業單位的凝聚力,成為了擺在人們之間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與單位凝聚力之間的關系,以及思政工作對提升單位凝聚力的推動作用加以論述。

關鍵詞 事業單位 政治思想工作 凝聚力 推動作用

我國黨建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其在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遭遇了許多困難與挑戰,以往的政治工作的方式、手段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的實際需要,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增強事業單位的凝聚力,是當前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

一、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與單位凝聚力之間的關系

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事業單位凝聚力形成的前提。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社會事業單位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加強了單位職工的離心力,使得事業單位喪失了活力,事業單位的凝聚力較小。對于事業單位來說,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形成單位凝聚力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說是一種意識形態或者說是一種信仰,讓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是以人為本,使單位職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受益,獲得幫助。這樣一來,整個單位的職工,經過思想政治工作的洗禮,走到一起,使得事業單位凝聚力逐漸形成并增強。

二、思政工作對提升單位凝聚力的推動作用

(一)思政教育可以提升職工的職業道德

隨著事業單位的深化改革,事業單位進行了黨政分離與政企分離,其造成了單位職工在單位中的處境不佳。根據政府文件中的有關內容,所規定的政治工作的具體職能,或者由于原則,或者因為得不到實際上的權利,導致單位職工的工作量與薪資待遇不相符,單位職工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但是相關工會,卻有種種原因,找不到能夠合理有效維護事業單位職工合法利益的手段,以至于滿足不了事業單位職工的需要,造成職工心理失衡,對工作產生了“得過且過”心理,這時,可以通過思政教育,對單位職工進行思想教育,積極的幫助職工進行維權,保證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盡量提高職工的薪資福利待遇,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于努力工作的集體與個人,進行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獎勵,激發職工對于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對“職業道德”觀念的宣揚,思政工作人員要起到典型帶頭作用,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勤勤懇懇的工作,言行如一,守紀律。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職工的職業道德。

(二)有利于培養領導干部的“指揮者”意識

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使領導者能夠在實際工作中以身作則,對與單位凝聚力的形成于加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要加強單位的凝聚力,從領導層面來說,其要能進行科學合理的據測,有著優秀的個人修養,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因此,作為領導干部,要時時鞭策自己不斷地進行學習,同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對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進行加強。同時,領導干部要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的一切行為與決定的初衷是為了維護職工的權益,自己是為職工服務的,堅決不公權私用,憑借個人的魅力影響著職工,依法使用手中的權力,完成單位布下的發展任務。最后,領導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在方方面面發揮自身的典型作用,只用通過這種時時刻刻的帶頭作用,才可以使得單位職工的凝聚力得到不斷加強。

(三)有利于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當今,思政工作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所謂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對人的尊重上面。為了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就要在事業單位的管理進程中,尊重職工的個人勞動,珍惜職工的勞動成果,這樣一來,就會激發單位職工的工作動力,產生對工作的主觀能定性,有利于與職工創造力的釋放,提升單位職工的工作效率。使得單位職工對單位有“主人翁”的心態,關心和維護事業單位的利益,有著崇高的責任感,促使職工完成了在單位中自我價值發現,進而發揮自身的潛力,更好的為單位服務。使得單位的凝聚力得到空前的增強。同時,思政工作在管理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增強單位職工的向心力。要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單位職工的實際特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鼓勵職工根據自身長處,自由多樣化的發展,盡量滿另外,滿足職工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的各種合理需求。這是增強單位職工凝聚力最主要的的途徑。做為應政工工作管理人員,最主要的職責就是維護單位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滿足職工各式各樣的需求,為人民服務,關心職工,既是發現職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為職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排憂解難,同時,思政工作人員要注意與單位職工之間加強交流溝通,詳加關注單位職工的心理變化,細致掌握單位職工的思想波動,對于單位職工存在的心里顧慮及時開解,保障單位職工不存在心理負擔,積極樂觀的進行工作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多姿多彩的,有助于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集體活動。

(四)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目前,對于單位職工的工作氛圍,要善于科學合理的營造。思政工作人員,要保護單位職工的權益不受侵害,其優勢長處可以得到培養,能力可以得到展現。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中,其出發點是為單位職工服務,通過對單位職工的這種工作氛圍的構建,使得單位職工對事業單位充滿了歸屬感與責任感,使單位有著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職工的積極性高漲,職工對子自身的工作有著明確的目標與發展方向單位職工的競爭力得到加強。在當前的事業單位發展的大趨勢下,事業單位的工作方式與價值體現都必須革新,進行有效的改革,創設良好的工作氛圍激發職工對工作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事業單位得以又快又好的良性發展。

(五)有利于提升職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思政工作的,就是以人的思想為工作對象,其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對人們思想上的問題進行排憂解難,解決起思想上的后顧之憂,不斷提高單位職工的思想素質,強化其認知水平,使得單位職工始終能夠以最積極飽滿的狀態,開展工作。激發全事業單位職工對工作的主觀能動性。思政工作的高效開展,使得雖所有單位職工思想上宏觀的的認知一致:其工作在是自己獲得利益的同時,更為集體,為國家獲得了大量的利益,其工作也是體現自身價值的的過程,集體認知的一致,使得職工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強。

三、結語

綜上述述,事業單位的思政工作,要理論聯系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維護單位職工的合法權益,激發職工對于工作的主觀能動性,時刻關注單位職工的思想狀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單位職工解決思想上與精神上的后顧之憂,使單位職工對事業單位這個大集體有歸屬感與責任感。通過思政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得事業單位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 蔣屹立.以人為本條件下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J].東方企業文化,2015.09:151+153.

篇2

你可以喚我“小言”,然后慢慢品味嘴角向上揚起的甜美。

陳琳琳。筆名,小言。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女孩。喜歡古詩詞,喜歡散文,喜歡小說,喜歡音樂,喜歡望天空,喜歡發呆,喜歡獨處。

生于1991年夏,潮汕山水的潤澤讓我喜歡一切溫婉的演繹,比如,文字――思想在筆尖的舞蹈。時常生活在夢與現實的邊緣,而文字是連接兩個不同世界的紐帶,于是固執地守著心靈的另一種表達。

始終堅信巴金所說的“青春是美麗的”,即使有疼痛,有淚水,卻也經歷著并快樂著。我是個沒夢想的人,或者說夢想太遠,于是執著于腳下。依舊沉溺于風一般的日子,偏愛一切歸零的淡然。癡迷于用心抒發,用愛表達,堅持著,奔跑著。興許某一天,猛然發現,夢想早已照進現實。

紅樓詩話

花謝花飛,紅消香斷,青燭漫彌,香茗沁骨。泛黃的書頁里,曹雪芹含淚滴血著成了紅樓世界。而金陵城下絢爛繚亂的紅樓一夢中,多情的詩無疑是夢中的一抹碧痕,為數百年來無數追夢者留下亦濃亦淡的哀傷。

愛上紅樓,從愛上紅樓的詩詞開始。

一曲《葬花呤》唱盡了黛玉的詩情,也賺盡了世人的眼淚。寶黛之戀固然會令人唏噓,但真正令我醉于黛玉的感傷情懷中的卻是這首長詩。字字珠璣,吟為心聲,似湘妃垂淚,若子規泣血,令人沉淪,許久無法自拔。最令人心痛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落難尋覓”,花天酒地自美麗,然而天妒紅顏,美麗的東西總是易逝的,美麗注定與苦難相伴。花有重開時,女子呢?“紅顏未老恩先斷”,一旦紅顏老去,嬌艷不再,命運是否便似這滿地的殘花任人踐踏,或者像飄散的柳絮飽受寒風的肆虐。寄人籬下的黛玉將默默承受的不幸化為這字字血淚的詩句,像低低的嘆息聲,有無奈,亦有哀愁。而最令人心碎的是“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是花的知音,落花尚是幸運的,在散得滿地之時能有好的歸宿,人卻不如花,世事無常,他日紅顏凋零是否也只換得殘紅付流水東去無聲息中香消玉殞。乍聽這兩句時只覺得凄然,慢慢揣摩卻有幾分慨嘆,縱不及黛玉般悲啼,也無寶玉般慟倒,但無法不為之心碎。滾滾紅塵,相思相望不相親的人又有多少?待到心字成灰,尋一處香丘,自是“花落人亡兩不知”。當然,《葬花吟》中我最喜歡的卻是那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它是黛玉一生的寫照,哪怕身陷污泥中,依舊守著自己的清凈如玉,為了對他的承諾,更為了自己,高潔卻有幾分凄美。

大觀園里若論詩才,黛玉自然會奪魁,一曲《葬花吟》哀憐了落花,卻也哀憐了自己。而讓我震撼的遠不止《葬花呤》,《秋窗風雨夕》《桃花行》若說得上最愛,應是那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誰會想到這竟是黛玉與湘云最后的聯詩呢?兩個紅顏女子,同樣不不幸的身世感嘆融進了兩行詩中,將美演盡,也將悲哀嘆盡。妙玉亦覺得此詩“果然太悲涼了,不必再往下聯”,然而這悲涼中卻含著唯美,縱然是寒意逼人,你卻仍留戀它的凄美。只是一個最終是“湘江水逝楚云飛”,一個最終是“花落人亡兩不知”。這兩句詩籠在夜的死寂里,卻也像黛玉的遭際,更預示著賈府的衰頹。花魂尚有清冷的月相慰,黛玉的漂泊之心又有誰可依?

有人說,《紅樓夢》里能與《葬花吟》媲美的便只有《芙蓉女兒誄》,也正是它,顛覆了人們對寶玉無詩才學的看法。晴雯應該是大觀園里最不幸的女子了,但她卻是寶玉最喜歡的侍女。“紅綃帳里,公子情深;黃士壟中,女兒命薄!”寶玉是真正懂女子,并尊重女子的人,這兩句是他發自肺腑的哀悼,也勾起了太多人對晴雯的嘆息。在我的印象中,晴雯是個性獨立的女子,雖然身份低微,卻毫無奴顏媚骨。最令人揪心的便是晴雯的冤死,她鉸了自己的紅指甲,和貼身的肚兜一并贈予了寶玉,“莫枉了虛名”是她的托詞,也是她對寶玉純潔的情分。然而在那座賈家大府里容不得她這個美麗與聰慧兼有的女子,她死得很凄慘,這也令人在讀《芙蓉女兒誄》時不能不為之落淚傷懷。

《紅樓夢》中才學能與顰兒相比的便只有蘅蕪君。關于薛林之間的優劣爭執了數年,但我還是愿意相信“釵黛合一”的說法。不管如何,曹雪芹對寶釵更多的是同情。對寶釵的詩知之不深,印象最深的當數“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這樣的氣勢與胸襟黛玉自然是不能相比的。還有一首便是《詠白海棠》,雖沒有瀟湘妃子的風流別致,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亦是極顯她素雅的審美標準,仿佛是凝重端莊、潔身自好的淑女的化身。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不禁為其感到悲哀。

《紅樓夢》的詩詞給那座冷漠的榮國府增添了幾絲溫情。品讀這些詩詞,也許會在濃濃的哀愁中體會愛,體會幸福的不易。在當今社會,我們有了更大的力量與勇氣,盡管生命脆弱,世事無常,但我們會以積極的態度去爭取幸福。我們不會像獨吊寄情的林妹妹和寶哥哥,更不像用封建禮教苦苦束縛自己的寶姐姐,不會有這樣哀艷的詩詞,有的只是悲憫以及對當下的珍惜。

相思

(壹)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兩個讓人寫著心顫的字,很美也很酸,很酸也很動人。

愛是世上永恒的主題,那相思就是愛中最美麗的情感。

――西窗外,夜雨綿綿。

紅燭高照,漫漫長夜,蠟瀝一點一滴地掉落,像情人的眼淚,炙熱中映著凄涼。

燭光掩映中,皎潔如月的臉蒙上一絲悵憫,穿針引線,一對并蒂蓮在指尖綻放,開得孤獨,開得寂寞。心上郎啊,你在何方?

薄衾孤帳徹夜寒,夢中驚醒,卻不見他?離去時的背影依舊歷歷在目,只是寒梅開了又謝,謝了又開。秋風蕭瑟,寂寞難耐。

何時你才回來,與我共剪西窗之燭?

――雨又下著,那是你眼中的淚?還是你無盡的思念?

還記得喜帕下你緋紅的臉頰,嬌美明麗,還記得青銅的光輝里你的眼神,顧盼流連,還記得秋千架上你額前的粉汗,還記得書桌邊你嬌襲的墨香,還記得紗窗下你迷人的凝思。

桌上的紅豆,紅得剔透,紅得傷感。

見得到的是相思之物,見不到的是相思之人。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有人說李義山含淚寫下的這封家書只能寄往天堂,因為他的妻子已經逝去。也有人說,相思最苦,相見不如不見。然而,我覺得有一種相思最最悲哀,“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手中的幾顆紅豆,紅得明麗,而心系之人,卻已不再。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貳)古琴

七弦之情,將相思演盡。

手起,琴響。

婉轉的琴音似流水由指尖瀉出――一座山,一江水。

遠離塵世的喧囂,獨守一方山水,彈者的飄逸在琴弦間舞動,七根弦和著青山綠水滑出涓涓的旋律,奏著悠閑的神韻,溫潤的靈性。

撫琴者醉于一片寧靜中,聽者則彌漫在山水朦朧的畫卷里。

音之悠然,蕩漾著美妙的共振。

席地而坐,聽琴,抑或是聽心?弦間繞的音韻見證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鐘子期卒,俞伯牙毀琴,終不再奏。知音已逝,心事賦琴,誰人能解?

琴殞,聲消,樂殘,緣滅。

青山依舊,綠水依舊。那曲《高山流水》卻不再響起。往昔動人的樂音氤氳在水光山色里,曲終人散,只留“知音”二字。

因為有了高山流水,相思便不只是戀人的情愛。

一把古琴,一段未完的樂音,一縷終其一生的思念,成就了“知音”二字。

古琴之上承著的厚重的相思,青史之上,誰堪相比?

(叁)胭脂

香溪――溪水中含了胭脂的香氣,得此名。

昭君在香溪換妝。回望長安,不見的是昔日的漢宮秋月,不見的是故土。

若提及昭君,想來相思不屬于她。于國家,她只是一個宮女,于故土,她只是一個身影。什么都沒留下,只是冷淚頓下,模糊了雙眼。

畫工拙筆,誤定前緣。然而當她以決絕的姿態出現在未央大殿上時,當她的回眸一笑完全攝住漢元帝的心時,一切卻已無法挽回。

塞漠的風沙阻住了回望的視線,胭脂消散在幽怨中。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紅顏終究是犧牲品,背負禍水的罪名,最終殘紅付流水,韶華里胭脂成淚。背負家國之重托,弱柳之質卻以終生為代價,是和親的美名,還是無奈的悲哀?

頰邊的胭脂紅得凄涼。相思,千里之外,母親的眼光追逐塞北,她的空嘆“父兮母兮”最終葬在風沙里。國家思她的功績,她只念故土的月。

“可憐青冢已荒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肆)胡楊

“活著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胡楊神話是戈漠里最動人的風景。風沙如利劍,駝鈴聲一陣陣響起,遠方的月牙泉寂寞地傍著,敦煌飛天的舞蹈在黃沙里演繹。

浩浩蕩蕩的狼煙,慷慨飛旋的羯鼓,漸行漸遠的商隊,驚心動魄的嘶叫,皆化為曲曲幽怨的羌笛,徘徊在胡楊的耳際,勾起相思。殘破的古道,明滅的烽火,千年的痛化為一腔熱血注入烈酒中,醉里,倚著藍天白云,夢里,想著遠遠的她。

胡楊是樹中的硬漢,卻不是英雄。胡楊的伴侶是紅柳,一個烈性女子,然而胡楊思念的她卻在遠方。

她來不及看他,大漠的黃沙遮住她的視線,她有她的情人,在綠水青山間。

像游子思家一般,胡楊念的是她,她的名字叫母親,他以三千年的頑強守護了這片土地,只為她。

而顯然,這種思念構不成相思。當人們稱頌著“胡楊精神”之時,有誰會想過那堅韌背后的無奈,當人們敬仰胡楊偉岸的姿態,有誰會想過他的思念。

于是,相思的最高境界便有了,那就是單相思。相思著她,不計回報,“胡楊神話”成了愛的奇跡。

愛和神話

看過了太多關于愛的悲劇,便很難將愛與神話聯系起來。承認我是不懂愛的,至少不懂愛情,因為幼稚。漸漸地,懂得,愛是一個神話,是一種寂寞的向往。

太多的人用生命去找尋愛,找尋這個神話。也許,平凡的,為愛結婚,回望一下愛人的眸;不平凡的,像《釵頭鳳》,像《長恨歌》,有種載體,承載著神話的厚重,當然也演繹盡凄涼。或者像寶黛,沒留下什么,卻賺盡世人的眼淚。

愛是一個神話,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神話。而每個擁有愛的人本身也是一個神話。

曾經也看過成龍的電影《神話》,一段穿越了千年的愛戀的確很驚人。當玉淑為蒙毅起舞之時,這段神話便注定以美開始。而太美麗的東西總是易逝的,情感亦然。陰陽相隔的愛是一個神話,也只能是神話。而神話與現實有一道鴻溝,無法逾越。

這也就讓我想起《色,戒》,對于王佳芝,甚至對于張愛玲,我很難也沒有資格去評價她們。只是兩個冷艷的女子,亂世里的玫瑰,扎痛了憐花人的手,卻萎了自己的花瓣。我曾經難以理解王佳芝,現在只多了幾分同情。愛國,當然也是一種愛,可絕不是神話。現實地,用一腔熱血,用自己的青春。于是在俘獲他的同時,在讓他死于愛的溫柔之前,她必須先毀滅自己!然而最后一剎那間的心軟,讓她全線崩潰。也許,在他下令處死她時,心里抖了一下,也許沒有,她不過是生命里的一個過客,一個差點令他喪命的過客。“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占有。”他與她的愛或許算不上真正的愛,但愛至少能使一個十惡不赦的人顫抖一下,當然代價是她的生命。這神話也遠遠不及開天辟地的氣魄,不及女媧補天的神奇,有的是飛蛾撲火的盲目,是精衛填海的悲凄決絕。

我是不會埋怨王佳芝那一瞬間的婦人之仁,畢竟她已傾盡一切。可能她是個拙劣的演員,無法演繹這亙古的神話,乃至最后還搭上自己的性命。但,有時候,愛不僅有甜蜜,也不止浪漫,更沒有永遠的忠誠。更多的是夢空后的沮喪,是溫柔背后的利劍。于是,真愛這種神話便有了可貴的光環,在它的光耀里,人性也在漸漸被喚醒。不管你是誰,都無法抗拒愛的魔力。愛,在延續著……

有人也說,愛是一種渴求,是個追不到的神話。只有天真的企盼與落寞的癡夢追著這個神話,義無反顧。靈魂太過于孤單,所以愛作為慰藉也顯得沉重。我們的耳際還依稀聽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也還在抬頭仰望愛,低首守護愛,期待這個神話由我們自己來書寫。難道這也是一種愚昧?我想不會吧,人類從不會因為摘不到星星而停止對星空的迷戀。既然愛是神話,才需要不懈地追,哪怕最終一場空,追逐的痕跡也閃著愛的光芒。

“執子之手,與爾偕老”這八個字是愛的最高境界,也是神話的主題。不管怎樣,愛過了,就不枉此生。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我們很需要愛,需要愛來填補感情的空缺,填補靈魂的空缺。愛自己,愛你所愛的人,愛所有愛你的人,因為萬事滄桑無改的愛是永恒的神話。■

陳琳琳印象

蕭泊零羽

陳琳琳的文字,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她始終在進行著對于“愛”的解讀。“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卻又比任何一種事物都更貼近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的豐盈來源于對“愛”的獲取或付出,甚至,它支配著我們的幸福和哀愁,當這種情緒沖破時間和空間的牢籠,訴諸文字的端口,便有了感人的力量。

《紅樓詩話》里,對《紅樓夢》詩詞個人化的解讀,飽含深切的情緒,試圖探究那些詩詞背后的人情冷暖。正如文中所說,如果沒有這些詩詞的點綴,偌大的榮國府,便只剩下空曠的凄涼。它們增添了這座大宅的溫情,同時也是悲劇結局的隱喻和暗示。

篇3

   2021《飛鳥集》讀后感

   “讓我設想,在群星之中,有一顆星指導著我的生命,通過不可知的黑暗。”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起伏的情節,我喜歡《飛鳥集》的每一首詩,每一句話,都濃縮了詩人獨到的見解與智慧。每一句的構思奇妙,都耐人尋味,清靈灑脫。都在揭示人生的真諦。

   都說刻意營造的意境顯得空的蒼白,無病的文章也只是晦澀枯燥。

   而我對《飛鳥集》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他告訴我們人生有得有失,要懂得把握機會。“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告訴我們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絢爛;淡然死,卻死若秋葉之靜美!“你看不見你自己,你所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告訴我們要真正認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我。”這告訴了我們不用在意結果,它是不能由自己選擇的。只要努力,用心,好的結局一定會跟隨你……

   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正所謂“溫故而知新”,每讀一遍,我都能從中體會到更深的含義。樸實的文筆,讓我們明白了許多。最喜歡的是他對于自由的論述,“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

   飛鳥的象征是什么?是自由。人們都渴望自由,不希望被禁錮。弓和箭,看起來是完美的一對,卻不想,它們在一起互相束縛,不能實現彼此的價值,只有它們互相配合射出箭的那一刻,兩者才能自由,實現其本來的價值。只有放了手,箭才能自由的沖向藍天,擺脫弓的糾結,直刺蒼穹。

   《飛鳥集》帶給人輕松愉悅之感,閱讀過后,仿佛腦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飛鳥,它們向往藍天,努力高飛,把天空作為自己生命的起點、終點。這部詩集想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應有一個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不斷向前拼搏、邁進,正如天空中不停飛翔的飛鳥

   泰戈爾鐘情于自由,鐘情于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能嫻熟地狀寫幕云旭日、芳草碧樹、繁星清泉。他對年輕一代表示了殷切的期望與真誠的關懷。總之,他的詩,可謂探索世界的總結。喜歡他,就是因為他是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

   我對《飛鳥集》的感情,一向是"敬"而不"畏"。對《飛鳥集》的感覺,一直是和藹而溫暖的。

   《飛鳥集》里的語言,是世間最和諧,最美妙的音樂。它里的每一首詩,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都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這就是泰戈爾,這就是《飛鳥集》。

   2021《飛鳥集》讀后感

 

   《飛鳥集》是我這個暑假最大的收獲。不僅僅從頭到尾細細讀過一遍,更字字句句摘抄下來。偉大的泰戈爾,用他高尚的思想洞悉世間的一切,用他純美的文字記錄下每一個思想的光輝。人性的善惡,在他的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對完美的謳歌,對丑惡的批駁,更是登封造極。雖比不上荷馬詩歌的壯闊,可是《飛鳥集》這一部長詩,卻更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初讀時生澀難懂,但多讀便將寓意看得分明了,正如茶的本性,使人唇齒留香。

   美感和韻律是詩歌的靈魂,《飛鳥集》將人帶入了一個美妙的天堂般的境界。那里有明媚的陽光,整齊的白樺林,仿佛一幅簡單明了的彩繪畫。那里有“泉水激石,泠泠作響”,也有“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猶如一幅清雅脫俗的山水畫。那里有黑夜籠罩下的狂風暴雨,也有沉沉暮靄下燭與燈的對話,好似一幅色彩濃重的油畫。那里同樣是奇妙的童話世界。看看不知深淺的螢火蟲嘲笑著沉默的星星,瞧瞧馬與草之間的精彩辯論,聽聽花朵與綠葉之間的低語,我領悟了深邃的哲理,同時又收獲了可貴的天真。

   泰戈爾的筆下,人性這個話題屢見不鮮。對人性的思考,在泰戈爾看來是永恒的。他用看似簡單的語句揭示了許多深刻的道理。在可怖的夜幕中,我喚醒內心的理性,與泰戈爾一道,剖析著人性的弱點;在溫暖的陽光下,我調動著感性的情感,與泰戈爾一道,感受著世界的氣息。我在泰戈爾的引導下,明白了美的含義,也領悟了情的真諦。拒絕冷漠,拒絕愚昧。泰戈爾用自我的情感感動了我。

   《飛鳥集》的意義并不在于它的文字如何的優美,而在于它的內涵。它用唯美的方式演繹了晶瑩剔透的篇章。我采擷著它閃耀的光芒,并從中獲得了新生。

   在它面前,我以前的文字都黯淡了下來,唯有它光彩奪目。在泰戈爾面前,我最終意識到我過去的靈魂是多么的卑微。

   《飛鳥集》,好一部美的箴言。

   2021《飛鳥集》讀后感

   《飛鳥集》是由短小精悍的小詩組成。每段詩歌都只有簡短的兩三句話組成,話雖短,但隱含在其中的意義卻不小這些形式自由、語言精湛、短小精悍、氣質悠揚、出類拔萃、令人深思、筆法清雋、樸素無華的小詩中,似乎帶著一點點童趣,一點滄桑、一點憂郁、一點悲傷、一點心痛……每一句都告訴了我們事物的真理。例如,第十六句詩:“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個過路人似的,停留了一會,又向我點點頭又走過去了。”不正是說出了時間,是寶貴的嗎?正可謂有一句話:“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啊!

   生與死本是一種永遠無法溶合的距離,而近在咫尺卻形同陌路是單相思者的心與所愛的人更遙遠的距離。相愛卻不能相處,有情人不能成眷屬,是千古遺憾的情人間的距離,而明明愛著卻裝著不放在心上,是矛盾而痛苦,逆離真心的距離。可,比這更遙遠的距離,你可知?是心的冷漠,是對愛的藐視,是面對愛自己的人斷然掘上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把愛遠遠拒絕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外。

   進入泰戈爾的《飛鳥集》就仿佛進入一個美的伊甸。一切都活脫脫,一著一絲麗飾地展現在面前,虛空的諺語與偽善的面具此時早已化為溪中的碎葉和早冬的晨霧,而往日生活中的吁嘆我已全然不覺,心中只存有一份喜悅。

   在另一方面,泰戈爾捕捉了大量關于自然界的靈感。他說天空的黃昏像一盞燈,說微風中的樹葉像思緒的斷片,說鳥兒的鳴唱是晨曦來自大地的回音;他將自然界的一切擬人化。他讓天空和大海對話,讓鳥兒和云對話,讓花兒和太陽對話……總之,在泰戈爾的詩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萬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生長與思考;而他只是為它們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這,便也是《飛鳥集》名字的由來:“思想掠過我的心頭,仿佛群群野鴨飛過天空,我聽到了它們振翅高飛的聲音。”

   我用自己最感性的一面去面對這些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的詩句。享受著與心站得最近的分分秒秒,人類真的擁有太多了,多得不得不新存感激,感謝生活。

   2021《飛鳥集》讀后感

   泰戈爾我喜歡泰戈爾,更喜歡他的作品,尤其《飛鳥集》。

   我是循序漸進的認識這本書的,我讀了很多遍。正所謂“溫故而知新”,每讀一遍,我都能從中體會到更深的含義。

   開始,我是概括著讀的,只感覺到語言的好。每天讀幾行,好像可以忘掉一切煩似的,但從中并沒有體會到什么。

   當我讀第二遍時,速度放慢了些,細心地體會文字,漸漸地發現原來,世界上一切微小,不起眼的事物,而在泰戈爾敏銳的眼神中,卻如此生動而富有感情。泰戈爾真不愧是世界文壇中的大詩人啊!他那碩大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身上。

   在欣賞《飛鳥集》的同時,我也在認識泰戈爾。他鐘情于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對年輕一代表示了親切的期望與真誠的關懷。總之,他的詩,可以算是世界的總結。我喜歡他,就是因為他無時無刻都不會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本身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