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范文

時間:2023-03-24 03:0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品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產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并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

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人與人之間、商品生產者之間以及生產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緊密,范圍也日益擴大。

商品生產者為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并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必然競相改進技術或采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斷激發著商品生產者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

篇2

關鍵詞:商品經濟;廣告傳播;視頻傳播

人類社會生產的商品除了基本的消費使用目的以外盈利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充滿競爭意識的商品經濟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商品經濟已經演變為集產品、宣傳、競爭為一體的綜合型經濟,更新換代快、同類產品數量多。商品生產者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使其能占有一席之地想盡一切辦法,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傳播媒介繪聲繪色的宣傳自己的產品這種發展過程逐漸形成了一種可稱之為的“廣告藝術”是商品經營者激發消費、促進市場營銷、謀取利潤的重要手段。由此而言廣告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市場促銷的一種有力手段,是隨著傳播媒介的發達、市場經濟與銷售學理論的發展和廣告制作技術的提高而不斷發展的。

在我們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商品都是通過廣告的方式接觸到顧客廣告是溝通商品與消費者的重要媒介。無論是一住多年的住房還是幾秒鐘下肚的飲料難以計數的商品.隨之而來的是難以計數的廣告。大街上街道兩旁廣告板成行成排車身廣告穿梭在馬路中央到了晚上.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廣告充斥著城市的每個角落走進超市、商場面對的是雪片似的各類打折促銷的傳單在家中信箱里總是塞滿各類直銷傳單甚至于騎著自行車在街上走也會有人把廣告扔進車筐里任何一份報紙或者雜志都離不開大大小小的各類廣告打開電視無論什么節目都會有一定時間段的插播廣告在網絡上各類網絡廣告更是時時地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在屏幕上;廣告不僅應用于商品宣傳也應用于電影、音樂會、展覽會、運動會、演講會、旅游業等等為內容的宣傳……廣告已涉及人們生活的所有方面,在引導消費、繁榮市場、塑造流行文化與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的重要行業之一。

我們的廣告設計應體現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體現社會卞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抵制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對廣告的污染將產品的宣傳與豐富文化生活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有機結合起來也要與美化環境的工作結合起來。廣告設計者除了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裝飾技能還必須具備廣泛的文化修養,豐富的社會知識,懂得商品心理學,對生活時尚和時代節奏有敏銳地感覺,才能更準確地設計出群眾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廣告宣傳。

從視覺的角度來講,在我們這個時代廣告已經成為城市環境中最有影響力的視覺流行文化,你穿什么衣服、喝什么酒、開什么樣的車、住什么樣的房子買什么品牌的電視等等很多方面,大都是通過觀看、收聽廣告后才能做出決定,于是廣告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著我們的外觀與心靈。不良廣告所傳遞出的消極墮落的價值觀、人生觀、低級趣味卻毒化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與兒童的心靈,給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帶來負面影響。如何能在滿足商業目的的同時讓廣告體現出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藝術格調、人生的智慧感已成為有責任感的廣告設計者的新思考與努力方向。

從環境的角度看富有個性化的景觀形象使城市形象具有特色在現代化的城市環境中,合理的、有特色的戶外廣告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現階段一些企業基于狹隘的商業利益考慮.戶外廣告與城市景觀的沖突正在加劇部分戶外廣告設置存在著與空間景觀不協調,視覺效果凌亂與建筑物功能類別、性質不符占用人行空間燈光照明影響行人安全制作的材料、工藝較差;廣告的位置、方向、密度的選擇等問題,均缺乏科學性與環境意識廣告從業人員的職業水準與素質的普遍偏低使得戶外廣告燈箱、路牌的設計缺乏合理性與美感不同程度的損壞著型代城市的形象。從規劃角度來看眾多戶外廣告燈箱、路牌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彼此互相千擾、沖突缺乏從城鎮景觀的整體高度出發的科學規劃事實上只要集中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工業造型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廣告設計等諸多行業專家協同作業.就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戶外廣告與城市景觀的協調問題科學合理的設置戶外廣告,恰當的把戶外廣告和不同城市環境結合起來構成不同區域的城市廣告環境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系統化的城市廣告文化。

篇3

西漢建國之初,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為恢復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掃除煩苛,與民休息”。①當時,在認定工商與農皆“貧富之道莫之奪予”的道理時,“無為而治”被認為是最好的指導思想。因此,西漢前期在扭轉“百業蕭條”局面的過程中,對工商業也采取了較為寬松、優惠的政策。

(一)“弛商賈之律”。劉邦即位之初,曾頒布“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的法令,并規定商人及其子孫不得“仕宦為吏”。但這個“賤商令”,為時不長。在惠帝、呂后當政時,以“天下初定”為由,斷然下詔“復弛商賈之律”。②這一政策。不僅改變了商賈的某些社會地位,而且也為商賈經濟力量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

① (漢書)卷五(景帝紀)。

②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

(二)“弛山澤之禁”,對山林川澤實行開放經營。①漢高祖劉邦之時,已將冶鐵、采礦、煮鹽等山澤之源下放給私人經營,聽民自由開采。呂后在位期間,雖然一度對鹽鐵私營有過“禁令”,但文帝即位后,仍“縱民冶鐵、煮鹽”,②繼續放任私人對鹽鐵的產銷。當時“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鹽,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③這種大規模的縱民冶煮,使工商主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

(三)“通關去塞”,任民周流。漢初,“除苛解嬈,寬大愛人……通關去塞”。④為便利往返商旅,曾采取措施,“開關梁”,疏通關塞。至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詔:“除關,無用傳”,⑤即取消進出關卡檢查“符傳”的規定。景帝時雖曾考慮到“七國新反”,而“復置傳”,但關塞仍然開放,而且免征關稅,以利商賈。

(四)開放關市。“邊塞開斥,與民無禁”,⑥對關市實行開放政策,允許邊關自由貿易。當時“與匈奴和親,通關市”,和南越也有“關市”。高后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一度限制的主要是鐵器,其他關市貿易照常進行。通關市,不僅對周邊少數民族貿易提供了條件,也有助于漢族商賈出關經商,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物資交流。

——————————————————

① (漢書)卷四(文帝紀)。

② (鹽鐵論.錯幣)。

③ (鹽鐵論.復古)。

④ (漢書)卷四十九

⑤ (漢書)卷四(文帝紀)。

史稱:“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①西漢的統一,特別是當時的惠商政策,使商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出現了一派商品經濟發展的繁榮景象。

首先一個表現是市場興旺,商品種類很多。司馬遷說:當時的“通邑大都”,有酒、醯醬、漿、馬、牛、羊、彘、谷、薪稿、船、木、竹、軺車、牛車、漆器、銅器、素木鐵器、僮、筋角、丹沙、帛絮細布、文采、榻布皮革、漆、蘗曲鹽豉、鮐、觜、鯫、鮑、棗、栗、狐貂裘、羔羊裘、旃席、佗果菜等。②此外,還有犀、玳瑁、珠璣、玉石等各種奢侈品和養生送終之具。舉凡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生產資料在市場上幾乎皆有。不僅商品種類繁多,而且營業額也甚大,動輒以千數。參與市場交易的人,既有普通百姓,也有行商、坐賈、中介商(節阻儈),還有不少販運商、囤積商等。市場吵吵嚷嚷,熱鬧非凡。

再一突出表現是商業城市繁榮。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全國形成了不少商業城市。其中京師長安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全國的商業貿易中心。其規模之大,超過羅馬三倍以上。全城共有12個門道,每個門道可容納4輛大車并行。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八街、九陌之稱。人口達24萬以上。城內除宮殿區外,有商業區、手工業作坊等。設有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③每個市有各種店鋪,按商品種類排列,稱為“列肆”、“市肆”或“市列”。史云:“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都,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云相連。”④各個市場都設有“市長”或“市令”,負責“察商賈貨財貿易之

————————————————

①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

② 同上。

③ 陳直:(三輔黃圖校正),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④ 班固:

事”。①協助市令、市長具體管理市政的有“市吏”、“市椽”、“市嗇夫”,他們分管登記市籍,征收商稅,檢查物價、度量衡,維持治安等。除京師長安外,地區性的商業城市還有“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丘,鄭之陽翟,三川之二周,富冠天下,皆為天下名都”。②如洛陽,居天下之中,“東賈齊魯,南賈楚梁”。③臨淄是東方的經濟中心,齊地所產的魚、鹽、漆、帛,特別是絲織品通過此地暢銷全國。早在戰國之

時,就有人口10萬戶,“市租千金”,④此時進一步得到發展。商業城市的發展,為商賈追逐“貨殖”提供了良好的活動條件。

西漢前期涌現出了眾多的富商大賈。當時很多人亦工亦商,工商兼營。他們靠經營冶鐵、煮鹽等,“財累萬金”。如魯人曹邴氏,“以鐵冶起,富至巨萬”。齊之刁間,役使奴仆,“使之逐漁鹽商賈之利”,“起數千萬”。⑤蜀的卓氏、程鄭,南陽孔氏,也是由于“大鼓鑄”,又“通商賈之利”,而富至巨萬,腰纏萬貫的。此外,還有一批囤積商、販運商和高利貸商人。例如:宣曲任氏,在秦末群雄角逐之時,“豪杰皆爭取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后來,“米石至萬”,“任氏以此起富”,⑥靠屯積糧食,成為巨萬富翁。洛陽師史是個販運商,他“轉轂以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財富積累到七千萬。⑦無鹽氏是一個“其息十倍”、“富埒

————————————————————

① 陳直:(三輔黃圖校正),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 (鹽鐵論.通有)。

③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

④ (漢書)卷三十八(高五王傳)。

⑤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⑥ 同上。

⑦ 同上。

關中”①的高利貸商人。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重點介紹的巨富中,有產業家、商業家,也有子錢家。這些富商大賈,儼然是商業資本的化身。他們所獲的利潤相當豐厚,“庶民農工商賈,率亦歲息二千,百萬之家則二十萬”。②所謂“息”,就是利潤,“率”即通常、一般之意,“歲萬息二千”,即十分之二的年利息。若有百萬資本投入經營,則每年可收利息二十萬。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西漢前期百萬之家的商人很多,反映了當時商業資本的大量存在。

貨幣經濟在西漢前期也相當活躍,金屬貨幣使用的范圍很廣。用于財政收入方面,除田租是征實物外,其他如算賦、口錢、更賦、訾算等幾乎全是收斂銅錢;而用于財政支出方面,諸如軍費、官俸等也主要是銅錢,賞賜則多用黃金。金屬貨幣不僅廣泛使用于國家財政收支,用于勞務報酬、公私借貸,而且更大量用于市場上的商品流通、商品計價。在頻繁的商品交換中,貨幣起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由于商業貨幣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沖擊到了社會的各個側面,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傳統觀念等無不隨著變化,而受沖擊最大的是廣大農村。這就是商人兼并農民嚴重,“背本趨末”者多。晁錯說: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戶,兩個勞動力,耕田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夏秋冬,“四時之間,無日休息”。除去國家的賦斂開支,還要受商人的中間剝削,使得他們只好“賣田宅,鬻子孫”,到處流亡。③又由于“農不如工,工不如商”,所以,當時“背本趨末,浮食者眾”。④他們或為了生存,或為了求利,紛紛棄農經商,離開農業生產第一線。小農的分化破產,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賦役來源和社會秩序,故賈誼提出要“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但并未收到應有效果。由此可見,西漢前期社會經濟一度富庶的表現,掩蓋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

① 卷一百二十九

② 同上。

③ 卷二十四(食貨志)。

④ 同上。

漢武帝即位后,面臨著復雜的民族矛盾和社會問題,“黃老之學”已難于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了。當時,“征伐四夷,國用不足”,長期的戰爭,加之自然災害,使國家財政陷于極端窘困地步。所謂“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縣官大空”,“無以盡贍”。但另一方面,則“商賈滋眾”,富商大賈的勢力惡性膨脹。他們或“積貯倍息”,“以利相傾”;或“乘上所急,所賣必倍”;或“財累萬金”,“不佐國家之急”。他們不僅掌握了相當一部分

的經濟命脈,甚至儼然成了一股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社會勢力。因此,漢武帝為了從財政上支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鞏固與發展,對當時的工商業部門,尤其是富商大賈采取了限制、打擊政策。

(一)鹽鐵、酒類專賣。過去對鹽鐵實行包商制,聽任民間開發,實際上多為豪商大家所經營。從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開始,便調整政策,由私營改為官營。當時規定:“愿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左趾,沒入其器物”;并“除故鹽鐵家富者為吏”。①在大司農下設鹽鐵官,由國家直接經辦鹽鐵和產品的運銷,以

————————————————

①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

保證鹽鐵官營政策的貫徹執行。武帝天漢三年(前98年),又“初榷酒酤”,①由政府實行酒類官釀、專賣。這些官營政策的實行,基本上達到了既“排富商大賈”,又收“鹽鐵之利”的目的。

(二)算緡、告緡。所謂“算緡”,實際上是對工商主所征課的一種特殊性稅收。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算緡令規定:“諸賈人末作貰貸買賣,居邑貯積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一算;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一算。”此外,商賈的軺車、船只得加倍出算。如果“匿不自占,占不悉,戍邊一歲,沒入緡錢。有能告得,以其半畀之。”②但這道算緡令下達后,大工商主和豪富們并未聽令守法,他們“皆爭匿財”,“終莫分財佐縣官”③,對政府政策采取了公開對抗的態度。于是漢武帝在元狩六年(前117年),又頒布“告緡令”,由楊可主持其事。史載:“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余頃,宅也如之。”使得中產以上商賈大都破產,而政府卻充實了財政,“用益饒矣”。④

(三)收歸鑄幣權。漢初“縱民”自由鑄造貨幣,由于豪商富民操縱了鑄幣權,幣質差,幣制亂。漢武帝為打擊富商、控制貨幣,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更請諸郡鑄五銖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⑤這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摧浮并兼之徒”,但同時也為了有效地控制金融市場,增加財政收入。

——————————————

① 卷六(武帝紀)。

② (漢書)卷二十四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史記)卷三十

(四)均輸、平準。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乃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置均輸鹽鐵官,令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大農諸官籠天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①這一政策,實際上是將政府所需和控制的物品,從社會流通過程中劃分出來掌握在國家手中,使政府既可控制從中央到地方的物資和運輸,又可隨時調節和平抑市場物價,將工商業納入國家經濟的軌道。使“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②堵塞了他們從商品流通過程中牟取暴利的渠道。

漢武帝時期的上述政策和西漢前期迥然不同。這種強化官營,限制、打擊私商的工商政策,使漢初以來騰躍發展的商品經濟,落入到了一個間歇期。富商大賈和商業資本一度明顯衰退。這時富商大賈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不僅剝奪了他們“為吏”之權,而且“發天下七科謫”,③將商賈謫發充邊。在經濟上,富商大賈的資本被剝奪,所謂“籠天下鹽鐵之利,以排富商大賈”。④于算緡告緡運動中,他們擁有的訾財、奴婢、田宅等被政府沒收而破產,商賈牟利的渠道被杜絕了。當時,將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大工商業收歸官營,由政府控制生產和銷售,私人工商業的經濟根基被挖掉。這必然影響到商品經濟的發展。

至于官府工商業的情況,史稱:“內修桓管之術,總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⑤“盡籠天下之貨物”,“民不益賦,而天

————————————

① (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

② 同上。

⑤ 同上。

下用饒”。①表明鹽鐵官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實行官營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當時鹽鐵經營者官僚化,賣農具的人在城市,農民“棄田遠市”,耽誤農時;鹽鐵工人情緒渙散,“卒徒煩而力作不盡”,生產積極性不高;鹽鐵產品低劣,“民用鈍弊,割草不痛”,“百姓苦之”,價格昂貴,又強制人民購買,等等。②因此,當漢武帝還在位之時,推行鹽鐵官營政策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董仲舒便曾上書,要求“鹽鐵皆歸于民”,認為官府不宜與民爭利。③一度居官的卜式也說“郡國不便鹽鐵,而船有算,可罷”,④斗爭相當激烈。到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出現了鹽鐵問題的大辯論。

由于商品經濟與地主制經濟畢竟有本質的聯系,商品經濟的發展難以阻止,這是一個客觀規律。加之,昭、宣以后打擊私商的政策有所松動,故到后來,私營工商業的元氣逐漸恢復。所謂“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⑤隨之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富商大賈。例如:“臨淄姓偉訾五千萬”;“雒陽張長叔、薛子仲訾亦十千萬”;“京師富人杜陵樊嘉,茂陵摯網,平陵如氏、苴氏,長安丹,王君房,鼓樊少翁,王孫大卿,為天下高訾。樊嘉五千萬,其余皆巨萬矣”。⑥尤當指出的是,當時的手工業和商業,都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

① (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

② (鹽鐵論.水旱)。

④ (漢書)卷五十八(卜式傳)。

⑤ (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

首先引入注目的是一些大的工商業主,逐漸勾結在朝官僚、依仗政治權勢牟利。如成都的羅裒,開初坐賈京師,又往來于巴蜀經商,“數年間致干余萬”。他將錢的一半賄賂曲陽侯王根和定陵侯淳于長,“依其權力,賒貸郡國,人莫敢負”。又“擅鹽井之利,其年所得自倍”。至成、哀間,竟然成為“訾至巨萬”①的大富翁。這說明羅裒是一個“賒貸郡國”的高利貸者,又是“擅鹽井之利”的大產業主。他的發財致富,顯然是依仗官僚地主的權勢而獲得的。這就與過去的商賈或產業主不同了。

其次是官僚地主兼營工商業的情況增多。元帝時,“諸曹侍中以上”的官吏,往往“私販賣與民爭利”。②尤其典型的是官僚張安世。據載:他“夫人自紡績,家僮七百人,皆手技作事,內治產業,累積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于大將軍(霍)光”。③楊惲罷官后,“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④這種事例不少。甚至成帝時的丞相張禹,也“內殖貨財”,富而“買田至四百頃”。⑤他們采用“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的辦法,通過經商發了財后,又將資本投放土地,進行土地兼并。

此外,西漢后期國家對鹽鐵酒類的專營也受到沖擊。當時不僅停止了酒的專營,而且對鹽鐵的專營也在動搖之中。元帝時一度罷鹽鐵官,三年后才又恢復,實際上專營開始難以維持。如前面說的成都羅裒,依仗政治權勢,“擅鹽井之利”。又元、成間,平當“使行流民幽州,言勃海鹽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過見稱”。⑥漢王朝不得不批準他這樣做,而且在派出行使的十一人中。評以“為最”。這種情況和漢武帝之時不大一樣了。

——————————————

② (漢書)卷七十二(貢禹傳)。

③ (漢書)卷五十九

④ (漢書)卷六十六(楊惲傳)。

⑤ (漢書)卷八十一(張禹傳)。

東漢政權是在地主豪強支持下建立起來的。這個統治集團中有很多豪民、商人地主。劉秀本人就是一個曾經“賣谷于宛”①的商人地主。劉秀母舅樊宏,“世善農稼,好貨殖”。②其妹夫李通“世以貨殖著姓”。③吳漢乃曾“以販馬為業,往來燕、薊間”。④由于他們和商人有密切聯系,加之當時以“柔道”為治國方針,因此,東漢統治者對工商業采取了放縱、保護政策。

(一)商人的社會地位不受限制。在東漢的法律上,沒有西漢時的那種“賤商”的規定了,當時未見提及有關“抑商”問題。桓譚曾經建議“舉本業”、“抑末利”,但光武帝劉秀未予

采納。到和帝之后,官僚、地主和商人三位一體,得到了合法的存在。

(二)罷鹽鐵之禁。在光武帝和明帝之時,對鹽鐵的管制極不統一。雖然有過專營,但主要還是私營。章帝時勉強實行了一段時間的鹽鐵專營,然和帝繼位后,竇太后臨朝,馬上宣布“罷鹽鐵之禁,縱民煮鑄”,⑤又正式廢除了專賣政策。從此之后一直到東漢末季,在長時期內,幾乎未曾有大的變化。

————————————————————

① (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

② (后漢書)卷三十二

③ (后漢書)卷十五(李通傳)。

(三)取消酒類專賣。東漢除了災歉之年“禁酤酒”之外,一般聽任民間私營。當時,酒成為一個重要商業部門,私營賣酒很盛。李固被殺后,其子燮“變名姓為酒家傭”。①崔寔父親死后,“因貧困,以酤酒販鬻為業”。②說明那時酒的釀造和販賣不僅是私營,而且通常能夠以此維持生活。 東漢的工商政策。是封建社會前期的又一次重大轉折。由于當時政策比較放任和寬松,故商品經濟仍以不可遏止的勢頭向前發展。

在東漢一朝,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甚多。時人王符說:“舉俗舍本農,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為巧,充盈都邑。務本者少,浮食者眾,商邑翼翼,四方是極。”③又云:“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于農夫,虛偽浮手什于末業……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類莫如此。”④當時商業活動極為頻繁,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上經銷的商品種類,除主要的糧食、鹽鐵、牲畜外,還有冠帶巾袍、邛杖枸醬、錦繒金銀、舟車機杼之類。

尤其是新出產的商品比西漢為多。如全鐵農具、齒輪車軸、百煉鋼刀、筆墨紙張等。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和奢侈品充斥市場。人們與市場建立了廣泛的聯系。

商人地主化的傾向東漢時期更為明顯。當時商人的經濟實力很大,既經營商業,又有大批的土地和勞動力。這正如仲長統所說:“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⑤商業資本和土地緊密結合,許多通過經商發財后,大量兼并土地,成為既是商人又是地主,一身二任焉。

——————————————————

① (后漢書)卷六十三(李固傳)。

② (后漢書)卷五十二(崔寔傳)。

③ (潛夫論.浮侈)。

④ (后漢書)卷四十九(王符傳)。

⑤ (后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

高利貸資本繼續得到發展。當時有個叫折象的商人,其家“增益產業”,靠經營高利貸“殖財日久”,有錢二億,家僮八百。”還有的商人高利貸者,家財達“數十億”之多。每當政府經費困缺時,也往往向他們借貸資財,“以供國用”。這些商人高利貸者,由于資本雄厚,連中家子弟(中等地主),也得為其做掮客或中保,而受到役使。所以桓譚說:“今富商大賈,多放錢貸,中家子弟為之保役,趨走與臣仆等勤,收稅與封君比入。”②他們擁有驚人的財產,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③無恥之極。

東漢商品經濟的發展,還表現在對外貿易頗為頻繁。由于邊關政策放松,東漢對周邊各族及海外貿易得到了發展。關于民族貿易方面,不僅同東、北邊的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合市”,而且與于闐、焉耆、龜茲、鄯善等西域各地的貿易日益密切。

犀角、香料等奢侈品。當時“交通外國”,是為了“廣求異物”。④

——————————————————

① (后漢書)卷八十二(上)(折象傳)。

② (后漢書)卷二十八(桓譚傳)。

④ (后漢書)卷三十四

此外,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東漢朝野逐利之風更加流行。當時,拜金求利的情況相當普遍。求富經商、賺取金錢成為人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利”成為決定人們行為方式的最終力量。“學以致仕”、讀書為貴的觀念受到沖擊。在有的人看來,“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①了,社會上“舍本農,趨商賈”者,大有人在,出現了一股經商潮,就連萬乘之尊的皇帝,也以逐“末”為尚。如漢靈帝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作列肆于后宮,使諸采女販賣,更相盜竊爭斗”。②皇帝在后宮開設“列肆”,命諸宮女自相販賣經商,這已是相當典型的了。所以,

——————————————————

① (后漢書)卷八十

篇4

[關鍵詞] 商品經濟 代位權 債權人 清償

在傳統民法中,基于債的相對性,債權人的履行請求只能針對債務人,原則上是不及于第三人的。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民法中的債的擔保制度已經不再能全面地滿足確保交易穩定安全的要求。因此,債的保全制度產生了:法律為防止因債務人的財產不當減少給債權人的債權帶來危害,允許債權人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所采取的保護合同債權的法律措施。其包括代位權制度,即當債務人怠于行使權利,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以自己的名義向第三人行使債務人現有債權的權利。

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大背景之下,個體經濟的規模不斷膨脹,個人自由的過少限制使其他個體遭到了損害,交易與流通秩序無法得到很好的確保。因此,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的債的保全方法――代位權制度找到了其存在的空間。代位權制度是在近現代民法中出現的,而其法律體系的最終形成是在最近的一百年間。

傳統民法理論代位權行使的效力遵循“入庫規則”。所謂“入庫規則”,是指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應先歸入債務人的一般責任財產,然后依據債的清償規則由債權人從債務人那里接受清償。其效果,并不是為了滿足債權的實現,而是準備債權的實現,其強調保全債務人的財產以期確保各個債權人能平等地受償。當代位債權人在保持住債務人財產后,應把行使代位權訴訟所取得的財產先“入庫”,先歸屬于債務人,然后由債務人向債權人進行平等清償,此即“入庫規則”的意旨。“入庫規則”的內在涵義包括債權人代位權制度并非是一種直接滿足債權的制度,而只是一種保全債權的制度。因此,通過代位權所取得的財產只能作為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代位債權人與其它債權人平等受償。同時,它也體現了債的平等性,債權人在收取自己債權時一律平等。

在代位權制度中,按照傳統的保全機能,代位債權人無權直接請求次債務人向自己給付。可是,若債務人拒絕受領次債務人的給付,保全機能將無法實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財產流轉速度的日漸加快,傳統的保全機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當債務人怠于行使權利時,有些國家的學者或法律允許債權人請求第三人直接向自己履行。有些學者稱之為債權人代位權本來的趣旨與現實機能的悖離。

在我國,隨著國家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交易中的糾紛不斷增加,為了逃避債務,有些債務人故意不主張或者放棄自己的債權,使不少債務案件的判決難以得到執行。同時,存在很多企業體制僵硬,經營觀念陳舊,長年虧損,企業間相互推諉債務,經濟流轉停滯,出現了難以解決的“三角債”問題,國民經濟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國家為了提高司法效率,在立法時就采取了直接清償原則。

關于代位權,我國《合同法》第73條規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第20條規定:“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過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履行清償,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歸于消滅。”從此條可以得出,《合同法》解釋進一步地改變了債權代位權制度本來的功能,代權人代位權直接承擔起了債權實現的機能,脫離了其傳統意義上的保全功能,因為代位債權人可以直接受領次債務人的給付,使自己的債權得到清償。

立法者對直接清償原則的規定,可能基于以下幾個原因的考慮:擔心債務人在次債務人清償后由于種種原因不向債權人清償債務;保障債權的實現,有效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直接向債權人清償更有效率,可以大大簡化訴訟程序,便于及時清結債權債務,符合訴訟法。

但是,《合同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導致我國的代位權制度與傳統民法理論不一致,在實行中存在很多問題。代位權行使的目的是為了讓債務人的一般擔保財產恢復應有的狀態,是對債務人故意違反誠信的補救。若代位權的目的由保全債權擴充為實現債權,將造成對債的相對性的嚴重破壞。

再者,《合同法》解釋第20條的規定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代位權人優先受償的權利,這點值得商榷。當債務人的財產存在無法履行債務的可能時,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也有保全債權的必要,但是并非每個債權人都能得知其債務人的債權情況。代位權人的債權與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的債權都是沒有擔保的一般債權,若使代位權人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則將造成債的平等性的破壞與違背。

在我國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一方面,要切實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為妥善解決我國的“三角債”問題提供可行的途徑;另一方面,對于實現代位權的立法初衷,對于債的相對性與平等性不可加以違背或破壞。立法者應將上述因素均納入立法的考慮范圍,從而使優質、善良的法律得以制定與貫徹,使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交易安全與良好秩序得到維持與保護。

參考文獻:

[1]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M],法律出版社,1991版

篇5

關鍵詞:商品經濟代位權債權人清償

在傳統民法中,基于債的相對性,債權人的履行請求只能針對債務人,原則上是不及于第三人的。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民法中的債的擔保制度已經不再能全面地滿足確保交易穩定安全的要求。因此,債的保全制度產生了:法律為防止因債務人的財產不當減少給債權人的債權帶來危害,允許債權人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所采取的保護合同債權的法律措施。其包括代位權制度,即當債務人怠于行使權利,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以自己的名義向第三人行使債務人現有債權的權利。

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大背景之下,個體經濟的規模不斷膨脹,個人自由的過少限制使其他個體遭到了損害,交易與流通秩序無法得到很好的確保。因此,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的債的保全方法——代位權制度找到了其存在的空間。代位權制度是在近現代民法中出現的,而其法律體系的最終形成是在最近的一百年間。

傳統民法理論代位權行使的效力遵循“入庫規則”。所謂“入庫規則”,是指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應先歸入債務人的一般責任財產,然后依據債的清償規則由債權人從債務人那里接受清償。其效果,并不是為了滿足債權的實現,而是準備債權的實現,其強調保全債務人的財產以期確保各個債權人能平等地受償。當代位債權人在保持住債務人財產后,應把行使代位權訴訟所取得的財產先“入庫”,先歸屬于債務人,然后由債務人向債權人進行平等清償,此即“入庫規則”的意旨。“入庫規則”的內在涵義包括債權人代位權制度并非是一種直接滿足債權的制度,而只是一種保全債權的制度。因此,通過代位權所取得的財產只能作為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代位債權人與其它債權人平等受償。同時,它也體現了債的平等性,債權人在收取自己債權時一律平等。

在代位權制度中,按照傳統的保全機能,代位債權人無權直接請求次債務人向自己給付。可是,若債務人拒絕受領次債務人的給付,保全機能將無法實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財產流轉速度的日漸加快,傳統的保全機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當債務人怠于行使權利時,有些國家的學者或法律允許債權人請求第三人直接向自己履行。有些學者稱之為債權人代位權本來的趣旨與現實機能的悖離。

在我國,隨著國家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交易中的糾紛不斷增加,為了逃避債務,有些債務人故意不主張或者放棄自己的債權,使不少債務案件的判決難以得到執行。同時,存在很多企業體制僵硬,經營觀念陳舊,長年虧損,企業間相互推諉債務,經濟流轉停滯,出現了難以解決的“三角債”問題,國民經濟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國家為了提高司法效率,在立法時就采取了直接清償原則。

關于代位權,我國《合同法》第73條規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第20條規定:“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過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履行清償,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歸于消滅。”從此條可以得出,《合同法》解釋進一步地改變了債權代位權制度本來的功能,代權人代位權直接承擔起了債權實現的機能,脫離了其傳統意義上的保全功能,因為代位債權人可以直接受領次債務人的給付,使自己的債權得到清償。

立法者對直接清償原則的規定,可能基于以下幾個原因的考慮:擔心債務人在次債務人清償后由于種種原因不向債權人清償債務;保障債權的實現,有效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直接向債權人清償更有效率,可以大大簡化訴訟程序,便于及時清結債權債務,符合訴訟法。

但是,《合同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導致我國的代位權制度與傳統民法理論不一致,在實行中存在很多問題。代位權行使的目的是為了讓債務人的一般擔保財產恢復應有的狀態,是對債務人故意違反誠信的補救。若代位權的目的由保全債權擴充為實現債權,將造成對債的相對性的嚴重破壞。

再者,《合同法》解釋第20條的規定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代位權人優先受償的權利,這點值得商榷。當債務人的財產存在無法履行債務的可能時,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也有保全債權的必要,但是并非每個債權人都能得知其債務人的債權情況。代位權人的債權與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的債權都是沒有擔保的一般債權,若使代位權人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則將造成債的平等性的破壞與違背。

在我國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一方面,要切實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為妥善解決我國的“三角債”問題提供可行的途徑;另一方面,對于實現代位權的立法初衷,對于債的相對性與平等性不可加以違背或破壞。立法者應將上述因素均納入立法的考慮范圍,從而使優質、善良的法律得以制定與貫徹,使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交易安全與良好秩序得到維持與保護。

參考文獻:

[1]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M],法律出版社,1991版

篇6

筆者經過調查發現,目前承德市旅游商品市場存在著如下問題:

1.產品結構單一,缺少創新

目前市場上大多是土特產、傳統手工藝品和玉器瓷器等旅游商品,像這類商品在全國各地都能買到,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沒有個性,沒有地方特色,很難吸引旅游者感購買。

2.初級品比重大,深加工的獨占性產品少

承德物產豐富,土特產種類繁多,其中以蘑菇和杏仁著稱,然而這些土特產都僅僅是經過簡單的加工,直接到市場上出售,大大降低了旅游商品的價格,影響了當地的旅游收入。而在旅游發達地區,同樣的旅游產品經過深加工之后,銷售價格大增,不僅增加了當地的旅游收入,同時也為當地旅游商品樹立了品牌,增加了知名度。

3.旅游商品質次價高,生產銷售不能滿足旅游者需求

目前在承德旅游商品市場銷售的旅游商品,大多質量低劣,要價卻很高,加上近幾年承德市旅游快速發展,旅游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

4.旅游商品售后服務環節相對較差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旅游商品體積大、數量多、包裝分散或者包裝質量差、重量沉,特別是一些易碎品,需要小心輕放的,一般不便于攜帶。旅游者自然很少問津,個別旅游者購買后也是自行托運,途中一旦損壞只能是旅游者自己承擔。

5.購物環境和商品包裝較差

承德市目前的旅游紀念品商店,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結構,這種經營方式必然帶來經營品種少,購物環境比較差的后果,再者許多旅游商品包裝過于簡單,甚至個別商品沒有包裝。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承德地區在發展旅游商品經濟方面應該有的放矢,形成特色,用創新的思維去發展承德市旅游商品經濟,應叢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注重扶持引進,建立生產基地

政府應有目的、有重點的扶持本地名優產品,同時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地方特色紀念品、工藝品生產基地,設立專門研究機構和發展基金,改變原來的家庭小作坊式生產,開展規模經營,抓好旅游商品定點企業建設。政府可否牽線搭橋,建立生產商和營銷商的對接;建立設計創新和市場策劃專家與生產商和經營商的對接。應當鼓勵現有高等院校設計專業、工藝美術與工業設計研究院所、旅游商品設計、生產、經營等單位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全面合作,形成集開發、生產、銷售、信息反饋為一體、適應市場機制的旅游商品生產鏈,加強承德市旅游商品開發、生產和更新換代的能力。政府還應幫助指導企業創造條件舉辦有關旅游商品策劃、設計創新開發、市場經營等方面的培訓班,從根本上整體提高旅游商品行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2.挖掘文化資源,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味

旅游商品不僅是物質化的東西,更是文化的載體,應該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文化性。承德是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又是滿、蒙、回、漢等多民族聚居地區,文化底蘊豐厚,在旅游商品開發中應緊緊圍繞承德歷史名人、名地、名產、名勝古跡和民俗等方面做文章,要反映出承德作為帝王山林城市的文化底蘊,反映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反映出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生活,同時也應反映當地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出有豐富內涵的旅游商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3.加強監管力度,提高產品質量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沒有過硬的質量保證,再多的宣傳和促銷工作都是徒勞無功,企業要把好旅游產品質量關。首先,要做好產品原料的挑選工作,這是產品高質量的基礎。其次,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進行操作,做到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最后,應從產品的配料、色彩、規格、形體外觀以及包裝等方面加強產品的質檢工作,將任何有損品牌形象的不合格產品消滅在可控制的有限范圍內要加強對商品生產的監督和檢查,對于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能放行到流通市場上去。

4.加強購物環境建設和商品包裝環節

旅游商品不僅要在商品的開發設計和生產上下功夫,還要注意購物環境和商品包裝。的注意銷售點的選址、店面的布置甚至銷售服務的特色,注意整體氛圍的營造。可以把制作旅游商品的工具搬到銷售點進行現場生產或者在銷售點展示手工藝術,一邊制作一邊出售,有的甚至引導游客參與制作,以增強商品的吸引力,取得良好的效果。產品的擺放方式和包裝形式也很重要,把產品堆放或者不包裝、包裝差給人的印象往往就是該商品低質價廉、不上檔次、沒有品位,而且包裝差還不便于攜帶、收藏和饋贈。

5.強化旅游商品售后服務,免除旅游“者買后之憂”

篇7

消費結構包括消費需求、消費水平、消費方式和消費品的類別與比例等項,能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的性質。

一、人口壓力與人口流動所造成的消費需求結構對商品經濟的作用

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動因是消費的需要,人口作為社會生產活動的主體,既是生產力的構成因素和生產關系的體現者,又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一個社會、一個地區的人口,一方面依存于經濟,為經濟水平所制約,另一方面也對經濟發展產生作用。其中人口的消費需求與生產結構的性能密切相關。

在生產工具簡陋的古代農業社會,生產的增長一般依靠充足勞動力的投入,即勞動密度的增加,因此經濟繁榮往往以人丁興旺為標尺。江南地區的開發得力于西晉末年開始的具有先進勞動技能的北人南下。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外地人口的涌入,江南人口急劇膨脹,北宋時人稠地狹的矛盾已初露端倪,逮至明清階段人地關系的緊張愈演愈烈。就全國范圍看,明代人口最多時達一億左右。清乾隆在位的60年間連續突破兩億、三億大關,道光年間竟增至四億。而偏處東南一隅的江南地區人口高度集中,雄居全國之冠,據推算:明代全國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數為19人,而浙江是114人(相當于全國人口平均密度的600%),南直隸為48人(相當于全國密度的250%);其中,蘇、松、嘉三府,每人平均占田數僅4畝左右,存在首大量的剩余人口。①]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口或勞動力過剩不是生產力發展的必需,且成為經濟和社會運行的拖累,往往需要通過移民、擴充軍隊、興辦公共工程等非生產方式來暫時消化一部分過剩勞動力。明清時期,北方的過剩人口很難解決,而江南地區由于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較為成功地化解了這一難題,避免了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流民動亂。

江南地區的可耕土地在北宋時即已開發殆盡。可是,一定量的土地能夠養活的人口量有一定的界限。在以機器、化肥、大規模的農場經營為標志的近代農業興起以前,挖掘土地潛力的主要方式是強化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收益。但勞動投入的增加也并不單意味著使用更多的勞動力,相反由于勞動技能的熟練和改進使生產率得到提高,將大量農業勞動力從固定數額的土地上排擠出去。江南農產之利,全在水田,因此江南人民千方百計地提高稻作集約化程度,如推廣雙季稻、稻麥連作、棉豆間作等,發展了多元性的農業結構。由于中國小農經濟以農業和家庭手的結合為特征,提供手工業原料的經濟作物得以迅速推廣——當然也與經濟作物的收益高于糧食作物有關。集約化耕作需要一定的農業投資,又往往須現金支付,而清代江南農家耕種十畝,還要“雇工以助之”,更需相當數額的資金,所以不得不依賴家庭手工業收入來補充。與生產經營的多樣化相適應,專業化亦有所提高。個體小生產者基于生產條件的差異和個人技能的專長、或專門從事糧食生產,或專門種植經濟作物(種棉、植桑等),還有的離開土地后專職人事絲、棉等家庭手工生產。生產經營的多樣化與專業化帶有為“交換價值”而生產的性質。與商品性生產相適應,并且由于人口依然大量過剩,眾多無地或少地以及土地瘠薄的人棄農就商,或兼事貨殖作為副業,如徐光啟所云:“南人大眾,耕懇無田,仕進無路,則去而為末富、奸富者多矣。”②]

上面所述都加劇了江南工商業人口和半工商業人口比重的上升,這類人口多向新型的工商業市鎮集中。城鎮中的工商業者與市場聯系密切,他們隊伍的擴大無疑促進了商品交換與生產的發展,而且江南城居地主、官紳數量的龐大及其高消費的生活方式,也成為商品市場經濟高漲的一個動因。

二、消費主體、消費水平對商品經濟的

明清江南地區的生活消費水平較前有很明顯的提高,平均水平也高于同時期其它地區。然而,在商品市場經濟的旋渦中,各個消費主體由于本身經濟能力與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其消費水平呈現出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與生產結構、經營相關聯。

實際上,明清江南人口的絕大多數仍然附在土地上,即便那些游離出來的工商業者,也與土地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割不斷與土地聯系的臍帶。個體農戶的多種經營還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農耕生產為主體,尤其在肥美的水田地區,主要種植稻作,兼種棉、桑等經濟作物,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或半自足。少數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的農家,口糧也多取自本地,交換行為基本在市鎮這類地方小市場完成。以糧食種植為中心、以糊口為目的的生產規定了消費水平的低下和簡單。一般人家大都以織助耕,家庭手工業的大小直接關系到消費水平的高低,“女工勤者,其家必興,女工游惰,其家必落;正與男事相類……且夫匹夫匹婦,男治田可十畝,女養蠶可十筐,日成布可二匹,或紡紗八兩,寧復憂饑寒乎?”③]這種配合緊密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結構的商品化發展,不僅解決了龐大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費問題,而且多余產品大量進入交換領域,輸出埠外。但是,商品化生產的發達并沒有使江南人民突破“低消費”的界定。就連植桑、養蠶、繅絲、織造專業化、商品化程度很高的湖州來說,廣大專事副業或手工業的個體家庭,仍然是靠換取糧食以維持生計和交納租賦以保障簡單再生產的進行。鮮有財富的大量積累,故時人有曰:“湖絲雖遍天下,而湖民身無一縷,可慨!④]

當然,與單純的經濟下“低消費”不同,明清江南地區的“低消費”具有相對性。況且,消費本身及其影響已逾出本區域,從而加強了小農經濟對市場的依賴性。

農村以小農經濟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可能完全解決嚴重的勞動力過剩問題,大量剩余勞動力轉化為比較固定的工商業者,并洶洶涌入城鎮,成為市鎮勃興的重要因素。明清時期密如星斗的市鎮,聚集了以工商者為主體的大量人口。基于農工產品比價的“剪刀差”以及前資本主義商業的高額利潤,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高于四鄉。隨著市鎮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強,特別是零售商業、鋪坊手工業、飲食業和酒樓、茶肆、妓院等行業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紳的遷入,使得市鎮行政管理復雜化,官吏隊伍遽速壯大。這些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憑藉經濟、實力,消費水準高得驚人,高檔奢侈性消費品的猛增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但中小工商業者的生活用品基本來自本土所產,他們所從事的商品性生產的發展主要緣自外地市場的需求。市鎮市場繁華絢麗,零售店鋪鱗次櫛比。可是,城市零售商業并非執行流通任務的職能商人資本,而是一種“不執行職能或半執行職能”的“雜種”⑤],僅能說明消費服務環節的流暢而已。至于飲食、服務、娛樂業更與社會再生產過程無緣。市鎮居民消費水平的差異所造成的多重導向促使江南經濟商品生產的種類多樣化。

蘇、杭等江南大城市的消費水平總體上又高于市鎮。因其城市功能在明清時出現有利于商品經濟的轉化,在較大程度上克服了政治中心官宦性消費的弊端,所以消費水平上升的重要意義表現為占有城市人口多數的一般工商業者經濟能力的提高。明代蘇州西北閶門至楓橋是進入蘇州的主干通道,這里列肆二十余里,居民數萬計。東北半城皆居機戶,“比戶皆工織作”。生產技能和生產率遠遠高于市鎮和鄉村的工商業者。較為豐厚的經濟收入是消費水平上升的基礎。清人錢詠追記明代蘇州商貿盛景:“吳中五方雜處,為東南一大都會,群貨聚集,何啻數十萬家。”⑥]這些來自外地和本地的富商大賈累資數萬、十萬、百萬計,由于商業資本在江南極難轉向產業資本,便大量消耗在奢侈性消費中,由此刺激了商業的過度繁榮,也有利于販運貿易的興旺、高檔商品生產的增長,并進而為廣大的手工生產者和小商人提供了大量生存、經營機會。商業和服務行業的繁榮消化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從而使社會秩序較為安定,使工商業的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另外,一些原來官宦性消費極強的江南行政城市即府治、縣治的平均消費水平也源于商品經濟發展所導致的城市功能變動而得到提高。首先,工商業人口的數量增加,改變了人口的比例,擴大了城市規模。如松江舊城狹窄,方圓不及九里。明隆慶、萬歷間,人口驟增,居民稠密。來自四鄉、外地的農村過剩人口匯集在府城周圍。四郊十里左右,人口不下二十萬,大多數從事工商職業。府城東、西門是商業、手工業麋集區。萬歷年間,東城“男人制鞋”“輕俏精美”,“率以五六人為群”,“列肆郡中,幾百余家。”西門外,有暑襪店百余號,遠方客商爭來購買。這些工商業人口的多樣性、復雜化的較高消費來自市場,交換的擴大又反過來刺激生產結構的商品化程度。這樣的消費顯然與官僚、軍隊、士紳、城居地主及其仆從的龐大消費有別。此外,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忽略,即當時租稅折銀現象也促進了市場交換的繁榮,盡管其中因商品作為租、賦轉化物的不純性而使交換摻雜著大量水份。

與物質消費提高相適應,江南城鄉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也有了相當可觀的提高和轉變,當另文述及。

三、消費品結構、消費行為結構對商品的

依照“物的有用性”即使用價值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消費行為可大致劃分為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消費與奢侈性高消費。

在消費品總量中,一般日常消費品質量的提高和比重的增加,意味著社會經濟正常、健康的和進步。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物質生產水平低,但由于階級、等級、職業差別和財富差別的懸殊,享有特權或財富的“非生產者”的奢侈性消費畸型地膨脹,其對市場的依賴性尤其促使長距離販運貿易的片面發展,由此影響到生產結構里勞動、資金的投入集中于奢侈性用品的生產,從而相對削弱了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高侈奢消費行為還使勞動和資金流入商業、服務、娛樂業領域,浪費了大量財富,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擴大再生產的各種機會。

奢侈性消費品與一般日常用品的界線不是一成不變的。明清江南地區某些原屬高檔消費品的商品降為普及性的一般生活用品,這是一個可喜的征兆。如棉布衣飾在唐時僅為權貴服用,迄及,“凡棉布御寒,貴賤同之。”⑦]至清時,“江南一帶,康熙間,常服尚多用布。”到嘉慶間,已是“以布為恥,綾緞綢紗爭新色新洋。”⑧]棉布作為日常用品,其龐大的消費需求有力地推動了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和棉紡織業的發展。絲織業中也存在相似的情形,如包頭絹行、改機行,都是生產與民間消費有關的日常服飾品,包頭絹為創織細軟的紗代替高級品的精紗,而改機則是把原屬高級品的緞或紗改織成較堅實的綢,以利在民間擴大銷路。這類日常用品范圍的擴大、數額的增加、質量的提高,有利于產品結構擺脫前資本主義的性質。

但明清江南地區消費行為的兩極分化依舊嚴重,并且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奢侈性消費益發熾盛。康熙“盛世”之時,唐甄根據在蘇州一帶親歷,描繪了城鄉、貧富人家消費和經濟水平的巨大差距,“行于都市,列肆焜耀,冠服華朊,入其(農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蜎體不申。”⑨]廣大生產主體的消費能力低下,表明他們缺乏經濟實力進行擴大再生產。

明清江南奢侈性高消費是在商品經濟廣泛發展的背景下形成的,這究竟與市場交換和生產結構有什么關系呢?

四、奢侈性高消費風氣對商品經濟的影響

在日常消費品商品性生產增長的同時,明清江南的奢侈性高消費品也與日俱增。消費行為的“尚奢”風習迷漫于大、中、小城鎮以至鄉村,見諸當時士大夫充滿憤慨和憂患的議論,張瀚寫到:“至于民間風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過于三吳,自昔吳俗奢華,樂奇異,人情皆赴焉……”⑩]尚奢恥儉還引起社會道德風尚的變化,徐獻忠認為:“今天下風俗,惟江之南靡而尚華侈,人情乖薄,視本實者,競嗤鄙之。”[(11)]

以尚奢、薄情為特征的消費、道德風氣的嬗變大抵以嘉、萬時期作為一個轉折點,“正、嘉以前,南都最為醇厚。”[(12)]許多“百不見一二之”的現象伴著明中葉江南商品經濟的高漲層見疊出。“傳者謂:弘治時,世臣富;正德時,內臣富;嘉靖時,商賈富;隆萬時,游俠富。”[(13)]商品經濟的發達引動了奢侈性消費的膨脹和社會風氣的商品化。

產自江南的直接與商品生產有關的高檔商品主要是精致昂貴的絲織品。高檔絲織品工藝復雜,不僅需要手工精細的熟練操作,而且需要勞動分工和協作,這裨益于生產的集中化,因而絲織行業中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相對多一些,還出現了生產關系的某些變動。但大體上還是依靠熟練勞動力的勞動投入,精益求精,如此緊密的內部組織結構抑制了生產分工和協作的社會化。這種生產奉行質量競爭的原則,不同于實行價格競爭的“合理化”生產——后者以改進技術、擴大產量、提高勞動效率為標志,是近代資本主義生產的競爭、經營方式。悠久的絲織業日益變為生產高、精、尖產品的產業,不能促使整個生產結構的革命性變動。如同英國傳統的毛紡業一樣,既有強大的生命力(絲綢在近代國際市場仍有極強的競爭力),也有頑強的惰性。在歷史上,生產技術、生產關系的變革總是出現在新的產業上,如近代英國是在新興的棉紡工場里最先使用蒸汽機,從而揭開了產業革命的序幕。

江南以絲織品為主的高層次消費品遠銷全國及海外,同時各地及海外的珍稀產品也大量的匯入江南市場。這決不僅僅在于富貴人家消費水平即購買力的提高,亦與尚奢競侈的普遍風尚相關。城鄉中、小人家很多貸錢購買金銀首飾,競為華侈。在蘇州,“不論富貴貧賤,在鄉在城,男人俱是輕裘,女人俱是錦繡。”[(14)]

奢侈性消費刺激了商業、服務業的發達,可以消化大批過剩勞動人口,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一定的益處,清人顧公燮,體察到了這點,“自古風俗移人,賢者不免。山陜之人,富而若貧,江粵之人,貧而若富。即以吾蘇而論,洋貨、皮貨、綢緞、衣飾、金玉、珠寶、參藥諸鋪,戲園、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幾千萬人。有千萬人之奢華,即有千萬人之生理。若欲變千萬人之奢華而返于淳,必將使千萬人之生理,亦幾于絕,此天地間損益流通,不可轉移之局也。”又議論道:“治國之道,在于安頓窮人。……蘇郡五方雜處,如寺院、戲館、游船、賭博、青樓、蟋蟀、鵪鶉等局,皆窮人大養濟院。一旦令其改業,則必至失業,且流為游棍,為乞丐,為盜賊,害無底矣。”[(15)]然而,這種前資本主義性質的“第三產業”脫離了物質生產力水平。盛宴酒會、住宅園林、珠光寶器、陳設裝置、納妾宿妓、婚喪嫁娶的揮霍鋪張,以及過度的民間信仰、風俗節日等方面的消費對生產和商品生產的意義幾乎都是消極的。其對商品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加劇市場畸型繁榮,浪費巨大社會財富。高消費的主體多為享有特權的官僚貴族、城居地主、富商大賈及其奴仆隊伍。他們的資財源于生產者的剩余產品,多是租稅的轉化形態,如官俸即取自政府征收的田賦雜稅,以及各種法外收入。他們所購置的高檔奢侈性產品不管是本地所產還是靠長途販運進來的,價格都遠遠高于價值;加之他們的收入很多不是來自親身生產,必然不甚計較商品的真實價值,如此一來一般生活用品的價格與高檔消費品的價格之差距大得驚人。況且龐大的仆從隊伍也是消耗社會財富的重要因素。明清奴婢制度十分發達,男優女婢、青樓妓、輿夫傭仆,數量壯觀,“大家僮仆,多至萬指。”[(16)]“人奴人多,今吳中仕宦之家,有至一、二千人者。”[(17)]這些奴婢或半婢身份的“雇工人”多用于家內服役,屬寄生性消費人口。另外,活動在江南的外地商人和高利貸者為了抬高自己的社會身份,更為窮奢極侈,揮霍無度,時稱:“大抵吳人濫觴,而徽入導之。”[(18)]因本土地貧瘠、田賦沉重而難投資地產的徽商,其自身的家庭生活頗為節儉,但卻在盛宴酒會、納妾宿妓、娛樂游戲等社會化的消費上不惜揮金如土。這也限制了商業、高利貸資本可能向產業資本轉化的量額。由各色富貴人家及其附從人口所造成的奢侈性高生活消費,使明清江南市場帶有畸型膨脹的病態,尚奢風氣滋長、蔓延、輻射到一般庶民地主和中小人家的日常消費習俗上,即便外出打工糊口的行幫中,許多人也把血汗錢糟蹋在酒肆、賭場與戲館中。這種靡然風行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期消費方式,嚴重損害了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資本積累。

江南本地富戶中,地主型居多,生活消費主要來自田產,有的也兼營商業、高利貸業。但由于地權可移動性的“軟化性格”,土地買賣在商品貨幣發達的氣候里更為頻繁,因此穩定的田產收入得以權力所帶來的財富收入作保障,故而最終強有力維持奢侈生活的后盾是權力。江南士大夫如林如云,享有官銜和功名的士紳,包括現任官僚、致仕吏員以及生員、監生,各恃自己的權勢,兼并土地。宦海沉浮,風云變幻,故江南田地多易其主。因此,科舉入仕、破財捐官,用超經濟的手段以保征經濟利益的現象在江南地區尤其普遍。在這方面,殊為矚目的是占據明清江南商人資本市場最大份額的徽商、晉商等商幫的“政治性消費”。許多徽商雖以微本起家,恪守職業道德,兢兢業業,慘淡經營,可一旦擁有一定的資財后便不惜血本勾通官府,謀求特權以賺取更多的利潤和減少經濟的與非經濟的搔擾、盤扣。大一些的徽商大都經營受官府扶持和控制的鹽、茶販運業和典當業,頗具官商色彩。政治性消費的另一目的是抬高社會地位,炫耀門第。徽商還積極參予江南地區修路筑壩、賑災救貧等公益、福利、慈善事業,博取盛譽。此外,徽商等外地商人效法江南仕宦人家,將大量資財用于捐官和扶植鄉族子弟科舉入仕,不獨因為權力是財富的礦藏,還如汪道昆所言:“夫賈為厚利,儒為名高,夫人畢事儒不效,則馳儒而張賈,既側身飧其利矣,及為子孫計,寧弛賈而張儒。一張一弛,迭相為用。”[(19)]本來可以作為有力的經濟力量的大量資財消耗在政治性的無謂投資上,這種物質財富的“異化”消費遏制了向產業資本轉化的欲望。

五、全國及海外消費結構與明清江南商品的互動

從明清江南市場的超區域輻射功能的視角,可以看到江南商品經濟的及其特點與全國的消費需求、消費結構互為制動、密切關聯。由于各地的生產、生活水平普遍低于江南地區,使得江南以棉布、絲帛為主的農、副、工產品遍銷全國及海外,而銷售路線的不斷轉移避開了某些地區生產發達后阻滯江南產品進入的障礙。這就使得江南日常用品商品化生產因為有廣泛的市場需求而具備了持久的生命力,可同時也抹煞了生產技術突破性革新的要求。

國家維系龐大的官僚、軍隊等財政供給除來自賦稅外,也部分地與江南市場發生直接、間接的聯系,如“領織”、“市買”即是如此。特別是軍隊所用的棉布多是購自江南市場。封建國家這種巨大的軍政消費需求對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另外,皇室、貴族、官僚和各地的地主、富商以及少數民族首領的奢侈性高消費需求,了消費結構的比例和性質,對明清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容低估的作用,這種作用如同前面的江南富貴階層消費需求所產生的效果一樣,弊大于利。此外,海外市場對江南產品的消費需求,基于明清政府對海外貿易的禁止和限制,以及以農立國的大陸國家的特點,對江南商品經濟結構的影響是偶發的、扭曲的、微小的。而不似近世之初的西歐國家由于海外市場對高檔消費品需求的擴大引起日用消費品生產的增長,由此出現商品經濟結構的革命性變革。

六、小結

通觀明清時期以江南地區為主的全國消費結構在江南商品經濟運動中的地位和影響,可以得出帶有性的觀點。

人口密集的壓力是促使商品經濟發展的最初、最直接的消費動因。生產的日益商品化、工商業人口的增加和集中,使生活消費愈來愈依賴市場。但消費結構的內部比例依舊不合理。馬克斯·韋伯指出:“走向資本主義的決定性作用,只能出自一個來源,即廣大群眾的市場需求,這種需求只能通過需求的大眾化,尤其是遵循生產上層階級奢侈品的代用品路線,而出現于一小部分奢侈品中,這種現象以價格競爭為特征,而為宮廷進行生產的奢侈品工業則遵循質量競爭的手工業原則。”[(20)]固然與中國傳統商品生產相比,明清江南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品化生產得到廣泛的、長足的發展,然而從質量競爭變為價格競爭的新型消費經濟沒有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反因富貴階層消費能力的提高和尚奢風氣的普遍化,奢侈品的商品性生產惡性膨脹,并進而加劇了交換的過度發達和市場的畸型繁榮。

通過對消費結構的剖析,可以看到明清江南商品經濟的種種規定。城鄉普通人家尤其是農戶的消費水平相對低下,這主要是因為生產結構里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個體小農經濟的生產力伸張度有量與質的限定。由于城鄉渾然一體,經濟對流極不充分,城鄉交換仍舊限于地方小市場上的鹽、鐵、茶和糧食。城鎮市場的繁榮縱然與手工業的壯大有關,但交換重于生產的前資本主義性質一仍舊貫,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場極為稀少,反映出生產分工與生產力依舊不發達。相反,城鎮珍稀奢侈品貿易、土特產貿易以及零售商業、飲食業、娛樂業的發達和市民文化的糜費腐化,說明這種不合理的消費結構受到特定經濟形態的制約。在這樣的背景下,商品經濟的發展就難以出現質的突破,以前的江南商品經濟還是沒有自行走出中世紀。

注:

①參見從翰香《論明代江南地區的人口密度及其對的》,載于《史》1984年第3期。

②[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9“農事·開墾下”。

③[明]張履祥《補農書》卷下。

④[明]宋雷《西吳里語》卷3。

⑤參見《資本論》第3卷320、327頁。

⑥[清]錢泳《履園叢話》卷24下“雜記下”。

⑦[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上卷,“乃服第二卷”。

⑧[清]黃印《錫金識小錄》卷1。

⑨[清]唐甄《潛書》下篇上,“存言”。

⑩[明]張瀚《松窗夢語》卷4,“百工紀”。

(11)[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卷13“風土”。

(12)[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

(13)[清]孫之騄《二申野錄》卷4。

(14)[清]錢詠《履園叢話》卷7“臆論”。

(15)[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上。

(16)萬歷《嘉定縣志》卷2“疆域志·風俗”。

(17)[清]顧炎武《日知錄》卷13,“奴仆”。

(18)[明]王世貞《觚不觚集》。

篇8

關鍵詞:明清;湘鄂贛;人口流動;商品經濟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地處中國南方腹地的湖南、湖北、江西因地域、地理、政治等諸因素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經濟聯系,至明清時期已然構成一個非常重要且對全國有著重大影響的經濟區。近年來,對于此區域的研究成果頗豐,方志遠教授的《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無疑是重大成果之一。全書分為七章及導論,該書以明清時期湘、鄂、贛地區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的密切關系為主線,研究這一地域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整個中國經濟格局的重要影響以及明清時期湘、鄂、贛三省經濟聯系的密切性。第一章為導論,介紹了該課題的學術基礎,對湘鄂贛地區的政區變化、生態狀況、水陸交通以及一些關鍵的學術概念進行了討論;第二章論述明清時期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論述人口流動的原因及其特征,從而指出該時期此區域內人口流動與商品經濟的關系;第三章闡述由于人口流動引起的變化,由此指出社會風氣的變化也促進了該地區的商品經濟的發展;第四章闡述人口流動對于商品化生產的影響,作者從農業、手工業以及礦冶業等各方面的論述;第五六七章主要是對湘、鄂、贛地區商人、商品、商人組織進行了討論。作者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明清時期湘鄂贛地區經濟社會畫卷。

關于本書的讀后感,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學術方面的認識:

歷史上人口流動的出現往往是伴隨著政治性因素出現的,然而明清時期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以往的各個時期北方人口南移有著很大的不同,作者認為北方人口南遷多事由于戰亂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南移,遷移的方式是整個大家族群遷。明清時期的人口在遷出地不存在受到生命威脅的問題,他們的遷移是為了尋找比遷出地更為優越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他們是經濟移民而非政治移民。明清時期以江西為起點展開的,以“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為基本流向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對于明清時期湘鄂贛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產生了一系列影響。首先,人口流動對國家戶口制度的破壞和對國家權力體制的嚴重挑戰。明清兩代制定的戶籍制度及其相關法律,都是為了固定人口的居住地及其所從事的職業,并希望以此達到社會的安定與政權的穩定,而人口流動迫使政府對民眾進行讓步,使政府對于流民的政策由軍事鎮壓、強行驅逐轉化為就地安置、設縣管轄。這也成為明清兩代解決流民問題的模式,此種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戶籍的限制,從而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江西人口向湖廣的大規模流動,對于湖廣以及江西地區自身的社會風氣和生活產生了一系列影響,最顯著的是棄農經商以及由此產生的奢靡之風的盛行。社會風氣由勤儉淳樸到奢侈澆漓、由安分守己到訴訟成風等現象。日常生活中的“好訟”以及“異端”思想家提出的“人欲即天理”、“吃飯穿衣即使人倫物理”都是商品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兩者關系的例證;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關于該地區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清湘鄂贛地區的商人基本上是小本經營,基本構成是農民轉化而來的棄農經商或棄學經商者,其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借貸。湘鄂贛地區商人經營的行業大抵以本地特產為依托,經營方式主要是個體經營、家庭分工協作、結幫或同本經營。由于傳統經營觀念的局限,直接影響到商業利潤的投向,主要在于生活性支出與社會性支出。自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的流動范圍的擴大,商品數量與種類的增多使得商幫這一群體出現,而作為商幫在異地的聯絡及其計議之所的會館、會所也隨之出現,湘鄂贛商人在外地建立了大量會館、公所,結成商人組織與團體。通過多年的發展,這些會館、公所的功能由同鄉商人之間的互助的初始功能而發展為對抗地方黑惡勢力、抵制牙行盤剝、與官府進行交涉的繼起功能。在此基礎上,協調同行間的利害關系、排斥外行匠人及商人間的競爭也成為會館的重要功能。

該書以明清時期的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及城鄉商品經濟為研究重點,由一般上升為普通,深入分析整個中國古代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從而全面地認識歷史上的商品經濟,在本書的余論部分,作者指出一個誤區,即中國古代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不同于前西方資本主義時期,它們之間并不是對立面的關系,中國古代兩者之間是并行不悖、和平共處、相互補充的。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各地區間的商品流通,已成為秦漢大一統的經濟基礎,而幾千年來政治上的大一統,也使得國內市場早已形成。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基本內容。商品經濟和自然經濟早已是水融,并共同構成政治上大一統的基石。只是因為在中國古代,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民為國民的主要成分,個體農業經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但這絲毫不意味著否定商品經濟的存在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反過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會促使自然經濟的穩固。

二、歷史借鑒的認識:

本書作者以其博大的學術基礎,向我們展示了明清湘鄂贛地區社會經濟的畫卷,梳理了近半個時期湘、鄂、贛三省的歷史淵源,并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指出社會只有在流動之中才會有活力,商品經濟只有符合自身的經濟規律才能發展;政府應站在時代的高度,正確引導而不是破壞,社會才能進步。“以史為鑒”,這對于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三、存在的不足:

《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以人口流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主線,以將近500年間的地域歷史,將宏觀與微觀結合,緊緊貼近歷史推移變化的主流,真實而具體地揭示湘鄂贛社會的前進運動。其學術方面和現實意義方面都具有重大影響。然而,本書也存在少許不足,本書研究的是湘、鄂、贛三省的人口流動與商品經濟,然而作者對江西部分的研究比重顯然高于湖南和湖北,側重江西對湖南和湖北的影響;對于人口的流動與商品經濟關系方面,著墨于人口的流動對商品經濟的作用的闡述,而經濟的發展對于人口流動方面的研究則較為少見。

參考文獻:

[1] 吳必發:《明清時期的商品經濟與地緣紐帶》,《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2] 吳量愷:《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的繁榮與商業貿易的發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02期

[3] 任放:《二十世紀明清市鎮經濟研究》,《歷史研究》2001年5期

[4] 鄭衛榮:《斤十年來明清江南區域經濟研究綜述》,《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4期

篇9

市場經濟,是目前我國所使用的一種主流經濟體制,這個體制也叫做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與上個世紀由國家來主導的計劃經濟比較, 這種經濟體系完全由當下的市場經濟完全是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體制來引導的一種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是一種新的方式途徑。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農業已經退出在社會經濟中的關鍵性的地位和作用, 而轉變為工業變成市場經濟中最有影響力的霸主地位,因此在市場營銷的影響下,市場具有的普遍性,使得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演變。市場經濟的特質包括自主性, 競爭性, 平等性, 開放性,有序性。如果能夠制定出合理的民商法, 可以是社會穩定發展和提高經濟水平的原因在于市場經濟關系反映了社會財產和人身之家的關系。本文將對市場經濟特質決定的民商法的品格進行了闡述。

二、市場經濟特質

市場經濟包括一下幾點: 一是,經濟特質的政策性是建立在經濟特質調整方式的政策性之上, 而非經濟特質本身的政策, 主要在于法和政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二是,和傳統的民商法相比較,經濟法之所以能夠很好的克服市場主義極端的獨特優勢, 是由于經濟法的政策性,因為法律是一種日常的、不變的行為規范,而政策的優勢在于其具有因事設策和因時而動的作用,進而比較靈活。在經濟特質的影響作用下, 法與政策形成了一個完美的交叉點, 經濟特質要想能夠發揮法與政策的雙重優勢, 必須能夠看到現實的利益關系,不但不會因為法律的滯后性而難以有效約束,而且也不會因為政策的過度靈活性而使得相關主體丟失對預期的把握度。三是,法律建立的前提就是社會, 這個作為我們對法律的認識必須是把此作為法律的上層建筑。法律應該體現出由社會普遍的、由所需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因此, 我們必須清醒地體會到任何法律從根本上都是要滿足其所在社會的需要,而不是必定要邁向某個確定的方向。我們能夠排出不需要一直遵守法律與政策的傳統要求, 以及受法學的純粹性迷信觀念的影響和作用。要發揮出經濟特質機制的入口的公平、實際、對等的創新作用。

三、民商法的品格

( 一) 民商法的多極化

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物之種類及其區域分布都會存在很大的差別。在商品經濟的范疇之內, 物體之間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作用之間的差別, 生產力發展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水平之間的差異, 導致人類之間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別,社會生產的體量差異,生產的分工形式差異,最終使得社會在各個階層的利益的劃分也就不同。綜合原因導致, 其市場范圍不可保持和諧統一,管理模式存在區別,市場經濟的構成要素復雜化,導致經濟性質也存在質的區別,所以, 我們可以得出, 市場經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經濟綜合體。這種經濟特質也就必然決定了民商法具有多極化的品格。

( 二) 民商法的互換性

商品是用來相互換取所得的勞動物品,而進行商品和勞動力交易的場地就叫做市場。市場經濟是各種不同民商團體相互之間的商品或勞動力的相互交換的一種必然互換的經濟,其互換的要素包括流動資產和不流動資產,實際物品和其他等,還包括與知識有關的產品和某些人的人身利益。市場經濟之所以被稱為契約經濟是因為,商品的交換都是通過契約的模式進行的。目前,伴隨著我國社會科學技術及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完善,使得互換的要素和領域不斷隨著時間進一步的增加擴大, 數量與日俱增, 進程也不斷的在加快。

篇10

關鍵詞:商品市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90-03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中國各省區間自然條件、歷史和社會方面的差異等影響,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在這種不均衡發展中,地方保護主義和區域市場分割成為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地方保護主義通過人力、資本、資源等要素市場的作用,從生產領域擴張傳遞到商貿流通領域,影響了商品市場建設,形成了商品市場區域分割的狀況,而區域商品市場的分割又反作用于要素市場,進一步加劇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發展,阻礙了中國整體的、統一的大市場格局的形成。

一、 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商品市場的改革與發展不但促進和支持了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增進了國民福利,而且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柳思維,2009)[1],商品市場的整合對于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宦洪云,2007)[2];商品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商品流通的重要組織形式(王克臣、李敏,2009)[3]。對于商品市場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學者們達成了基本的共識。發育成熟為整體的、統一的、開放的全國大市場的格局對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目前中國商品市場由于受地方政府控制(Young,2000)[4]、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的影響(poncet,2003、2005)[5~6]、市場分割導師效率損失增大(鄭毓盛、李崇高,2003)[7]等影響而處于分割的狀態。隨著對商品市場認識程度的加深,一些地區加快了商品市場的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Naughton(1999)[8]認為雖然中國存在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但國內市場一體化程度在上升;Bai 等人(2004)[9]發現,1985―1997 年期間各省產業結構的雷同程度有所降低,這表明地區專業化分工的加強和市場分割程度的降低。

對于區域經濟差異的原因,學者們從對外開放程度差異及市場扭曲(蔡,2001)[10]、工業化進程差異和產業結構的變動(沈坤榮、馬俊,2002)[11]、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儲蓄率、外資流入、人力資本投資與人口增長的差異(張勝、郭軍,2001)[12]、自然、歷史、社會制度差異(暴元,2008)[13]、資本流動、資本供給(趙志耘、呂冰洋,2007)[14]、區域貿易差異(花俊、顧朝林,2001;李國柱、馬樹才,2007)[15~16]等因素考慮,并認為這些因素是是造成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

通過以上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已經認識到了商品市場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現有的文獻很少研究商品市場對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區域差異和非均衡發展、區域間貿易壁壘和商品市場的協調與分割之間的內在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所導致的結果,都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中國商品市場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理研究

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的重要表現是要素市場的區域分割,資本、勞動、技術要素受到人為的限制,區域市場信息不完全,資源的區域優化配置受到影響。根據主流經濟學的觀點,一定的要素組合,生產一定的產品,對區域經濟來說,一定區域的生產要素組合,同樣決定這個區域的產品市場。由于區域要素市場是割裂的,那么由這個割裂的要素市場決定的商品市場也是割裂的。而這個過程(見下頁圖):

(一)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導致商品市場分割

1.區域商品市場由相互開放轉為封鎖與分割。由于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無序競爭,地方保護現象開始盛行,區域遭受封鎖,生產要素和商品市場受到了較嚴重的分割。Sandra Ponect(2003)[5]使用“邊界效應”的方法,研究了中國國內的市場一體化,結果顯示,國內省際間的貿易強度不僅低,而且從1987―1997年還在下降。中國省際間的貿易障礙比一些國家(如美國或加拿大)內部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障礙要嚴重,中國各省更接近于歐盟國家之間或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情況。這表明,盡管在文化、語言、貨幣和制度等方面不存在差異,省際邊界仍像一個統一的國家的國界一樣阻礙著與外界的貿易往來,中國國內市場有被分割為眾多子市場的趨勢。

2.市場化程度有明顯的區域差距。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實現經濟市場化為導向的,目的是通過逐步推行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鑒于經濟體制改革涉及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影響重大,所以,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采取了漸進式的區域推進模式,即先在沿海地區進行個別試點,取得經驗,然后再向內地省市推進。這樣,沿海地區特別是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海南等地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實驗區。它們率先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走出來,逐步形成了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和外資共同發展的格局,非國有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大大增強,經濟發展的潛力得到了迅速釋放,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張教富、覃成林,2001)19]。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遲緩,所有制結構轉換能力弱,非國有經濟發展不快,國有經濟比重過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在眾多的領域里,計劃經濟體制仍然起著重要作用。經濟發展仍然受到僵化的計劃模式的束縛,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明顯地不如沿海地區,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實驗區。中國各區域之間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差異,最終就表現為區域商品市場化程度的巨大差異。

(二)商品市場分割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

1.阻礙勞動力的轉移。長期以來,中西部后發區域的人口與勞動力并不能夠完全自由地流動到東部先發區域并落戶,從而不能平等的分享東部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換言之,在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卻并沒有伴隨人口比重的相應提高(李國平、范紅密,2003)[20]。例如,東部地區11省、市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1985―2003年由49.1%上升到71%,但人口比重從1985年以來基本維持在37%左右。

2.延緩產業轉移。中國目前的戶籍制度、省際間的貿易壁壘等問題在相當程度上阻滯了東部先發區域勞動密集型產業實際工資水平的適應性上從而延緩了東部傳統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市場存在典型的制度分層現象,本地勞動力和外地勞動力依據其戶籍關系而分別占據不同層次的勞動力市場。一般而言,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主要使用的是外來勞動力,而這些部門有很多又是所謂的非正規部門零工資具有很高的靈活性,法定最小工資政策在此無法奏效。另一方面,在現行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下,流入發達地區的外來勞動力由于不具有當地戶口,只被當做暫住人口或流動人口來對待,當地政府并不法定的負有向其提供社會保障和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責任,再加上外來勞動力流動性強,個體差異大,沒有自己的工會,難以形成與資方討價還價的合力,這使發達地區的廠商能夠更容易地在社保費用交納、勞工報酬的確定。

(三)商品市場一體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促進區域經濟聚集。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經過二十年的建設,不斷發展壯大。商品市場以其定位合理、交易方式靈活、價格低廉、商品多、種類全,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日益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城鄉居民重要的購物場所,特別是在臨近商品交易市場的地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輻射力,立足本地區,不斷向外輻射,商品銷售影響到周邊多個地區,有的商品價格成為區域內商品交易的指導價。一些地區的商品交易市場環境優良、服務優質,能吸引大批國內外客商到本地區投資,給當地國民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為本地區商品進人流通領域提供了便利 。

2.商品市場吸納大量勞動力,為社會創造財富。商品市場作為第三產業,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目前中國擁有總多的商品市場,吸納了上億的從業人員從事商品流通,并帶動了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信息產業等。形成了以物流為中心,資金流、信息流、人流相互交匯的中樞,為促進區域經濟特別是一、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和信息,同時也為本地區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不僅有力地支持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逐步形成了“投資―回報―再投資”的市場建設的良性循環。

(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商品市場一體化

1.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為商品市場創造相對寬松環境。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來了一個轉變,從均衡發展戰略轉向非均衡發展戰略,使得建國后曾一度縮小了的區域經濟差距重新擴大,而且越來越大,已經越過了警戒線。1979―1995年的十七年間,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年均增長速度,全國為9.8%,其中:東、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比為12.8∶9.3∶8.7,東部地區高于西部地區4.1個百分點。東、中、西部的人口比重在十七年內幾乎沒有明顯的變化(西部地區人口增長速度略高于東部地區),但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不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而且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造成資源浪費,并最終導致競爭、開放、統一的國內商品市場難以形成。

2.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為商品市場體系的建設鋪平道路。從中國商品市場發育的軌跡來看,商品市場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而出現的。1978年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本質上說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不斷受到沖擊中逐步解體和新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的過程。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因而商品市場的發育以開放農副產品和小商品為起點。1983―1984年國家陸續減少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品種和數量,放開蔬菜、水果、水產品和小商品的經營及價格。1985年,國家取消了農產品的指令性計劃,改農產品收購為合同定購,同時提出了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要求。

三、促進商品市場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商品市場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商品經濟的發展能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能帶動全國商品市場一體化的發展。下面就促進商品市場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加強商品市場區域規劃布局。要加強對區域商品市場的統籌規劃,強化對各級商業中心、重要商業街和商業設施、物流中心規劃、規模、布局的管理,形成逐步輻射的商品市場;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商品市場商圈,促進區域商品市場的轉型與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加快市場結構調整、升級改造、品牌創新。加快區域商品市場的改造升級,實施分類指導,依法調整關閉一批農貿市場;發展商品交易市場應根據當地城市建設規劃和周邊經濟現狀和產業狀況、人口密集程度等情況合理分布、科學規劃、有效整合;鼓勵品牌市場利用現有市場品牌效應進行品牌輸出。

3.加強中心城市的商品交易市場體系。圍繞各級中心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區域擴散能力的中心批發市場;形成特色鮮明、多樣化的工業品與生產資料批發市場;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的商品集散與輻射能力;特別要加強西部地區的重慶、成都、西安、蘭州等西部商業中心的建設,帶動西部區域經濟增長能力。

4.依托小城鎮,形成農產品商品匯聚與集散中心。加大商業流通設施的建設,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和多樣化的商品經營形式;在小城鎮興建一批能服務于農產品的商業市場,形成農產品交易與集散中心,讓農產品更好地進入大中城市銷售。

參考文獻:

[1]柳思維,唐紅濤.中國商品市場發展前沿若干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流通經濟,2009,(3):61-64.

[2]宦洪云.關于提高商品市場運行質量的思考――以南京市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07,(11).

[3]王克臣,李敏,劉曉燕.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市場,2009,(34).

[4]Young,A.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2000,115(4):1091-1135.

[5]Poncet,S..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1):1-21.

[6]Poncet,S..A Fragmented China: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J].Review 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5,1(3):409-430.

[7]鄭毓盛,李崇高.中國地方分割的效率損失[J].中國社會科學,2003,(1).

[8]Naughton,B..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s[R].Paper presented for the Conference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Stanford University,1999.

[9]Bai,Chong-En,Du,Yingjuan,Tao,Zhigang and Tong,Sarah Y..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120(11):18-41.

[10]蔡,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示[J].經濟研究,2000,(10).

[11]沈坤榮,馬俊.中國經濟增長的“俱樂部收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02,(1).

[13]暴元.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14]趙志耘,呂冰洋.資本流動、資金冬季和區域經濟部平衡發展[J].中國軟科學,2007,(12).

[15]花俊,顧朝林,莊林德.外資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地理,2001,(6).

[16]李國柱,馬樹才.區域貿易差異與區域不平衡發展研究[J].商業研究,2007,(8).

[17]白永秀,馬小勇.建國六十年中國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理論研究綜述[J].貴州社會科學,2009,(7).

[18]陳樂一.對當前中國商品市場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