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發展范文
時間:2023-03-20 13:3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科技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現代科技 倫理道德 科技理性
現代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現代科技在其發展過程中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倫理道德方面。
一、現代科技引發的倫理問題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由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F代科技所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把這些情況分為三種。
1.科學技術通過改變人類的生活條件、生存環境和知識結構而間接地影響倫理道德??茖W技術迅速發展,逐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揭示了客觀世界的規律,從而使人們原先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念被不斷更新。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不知道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不了解生命的本質,認為人身神授,生命是上天創造的,進而認為生命神圣不可侵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命的本質被揭示,生命密碼被破譯,人們掌握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對生命不再感到神秘莫測。于是,早先被嚴加禁止的人體解剖現已成為尋常事,死后捐獻遺體和有用器官被視為高尚道德。
2.科學技術作為人類一種實踐活動和理性成果,它本身也包涵很多道德規范,因而科學技術發展本身會孕育出一定的道德觀念??萍佳芯恐械那髮嵕?、創新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等,就構成現代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倫理道德規范必須得到廣泛的建構,才能形成以社會責任為核心內容的科學工作者的職業倫理規范,從而在科學研究中規范科學家的行為,加強他們的倫理責任感。
3.現代科技的一些新成果及其運用直接引起人們之間新的倫理關系,從而引發人們進行新的道德思考。像“安樂死”、試管嬰兒、器官移植、“克隆人”技術、網絡技術等等,都帶來了值得人們關注的倫理問題,引起涉及面甚廣的倫理道德大爭論。這些新的倫理問題,可能會引起道德混亂,如處理不當,就可能破壞社會倫理秩序,導致社會失范。在這種情況下,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感促使科學家對自身行為的理性反思,通過反思,力求使科學技術研究造福人類,避免使人類成為技術的“奴隸”和“犧牲品”。
二、倫理道德對現代科技發展的指導作用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對傳統道德造成了沖擊,引起了一系列的倫理危機,因此,加強倫理道德對現代科技的規范和引導是非常必要的。
1.倫理道德對科技工作者的倫理責任感建構的指導作用。倫理責任感對科技工作者的規范和引導不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倫理責任感是非常強烈的。愛因斯坦就曾經向準備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青年人發出過這樣的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彼簧l表的關于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言論就有上百萬字。倫理道德雖然并非科學技術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學技術外部的一種控制手段,可以通過內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徑,成為科學技術活動中的一種內在力量。它作為一套具有道德涵義的規則系統,可以告訴和教育人們:“什么樣的科技活動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什么樣的科技行為是應該做的或者是不應該做的;人們應該通過科技活動為人民、為人類造福,而不應利用科技去作惡。”
2.倫理道德對科技理性的不自覺的負面影響的消解作用。在科學研究中,不僅會產生有用的成果,伴隨著這些有用的成果,還會產生出很多其它的附加產品。這些附加產品,一旦應用于社會或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就會產生危害社會的惡的結果。所以,對于這些科技理性的不自覺的產物的應用,我們必須以倫理道德來規范和引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也面臨能源瀕臨枯竭、生物多樣性喪失、大氣嚴重污染等環境問題,從表面上來看,這是科學技術造成的后果,但其深層次的內在原因,卻是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扭曲、錯位造成的。要解決如此嚴重的生態問題,只有通過倫理道德的價值分析,促使人類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3.倫理道德對科技運用的指導作用。對于科技成果的運用,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廣度、深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類現在所掌握的知識已經賦予了人類幾乎能隨意擺布自然的本領,使得過去許多做不到的事情現在都能做到。然而能夠做到是一回事,該不該做又是另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能夠做到的事情在任何條件下都應該去做。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共同生活對人們的行為規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并產生協調相互關系和行為準則的道德標準。對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為,被認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贊賞和表彰,給予某種榮譽;而對那些不利于或破壞共同生活的行為,人們就會加以鄙視和懲罰。
三、現代科技的倫理道德評價體系的建立途徑
然而,很多時候倫理道德的規范、調整作用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僅靠行為個人的自律是不行的,還必須建立全球范圍內的倫理評價體系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1.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活動,以此來增強對科技主體的道德引導作用。道德教育可以幫助科技工作者樹立正確的科技價值觀,促進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的雙重發展,樹立科技主體良好的職業道德??萍贾黧w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科技價值觀和倫理責任感,才能從根本上促使科技主體從事道德的科學研究,從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覺來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會負面作用上的不自覺。
2.強化社會賞罰的道德引導作用。由于社會賞罰具有權威性、規范性、針對性與強制性的特點,它對于規范個體道德行為具有很強的調控作用。社會通過物質、精神等多種手段來對科技主體實行“獎勵”和“制裁”,從而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達到強化科技倫理引導的效果。
3.推進倫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設。倫理道德只是一種規范,在科技實踐活動中只能起到倡導作用,要加強它的強制性力量,還必須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考慮把倫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約束科技活動中的失范行為。管理的規范和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能夠從不同層面對人們的科技行為進行硬性約束。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要更好地利用它,就必須重視倫理道德在其中的作用,必須把科技倫理所蘊含的精神貫穿于科技活動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篇2
―、河北省現代農業科技發展中的問題
雖然河北省在現代農業科技方而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r很多的成就,不可否認的是與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新要求相比,與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其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后,在河北省農業科技體系總體發展中,尚有一些問題急需解決。
(一)基礎薄弱分散經營制約科技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十分重視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足將科學技術應用到…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從而提高了農業的發展水平以及發展速度。但河北省農業在科技含量以及技術水平上與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農業科技基礎設施還相對較為薄弱,抵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較低,不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需要以及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雖然涌現廣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河北省農業生產仍以分散經營為主,這就導致r單個農戶使用科學技術的成本相對較島,任何經營方式的改變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應用都會受到排斥;分散經營使得信息閉塞,農民R是不斷重復低水平的生產,導致D身供給與市場需求嚴取脫節,極易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農民喪失了采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意愿。
(二)政府對農I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夠
根椐聯合閨糧食組織的調查顯示,發達固家的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以上,欠發達國家應達到1%?2%,現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過1%,而河北省的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則長時間低下世界的平均水中,也遠遠達不到發達圍家的平均水平。制約河北省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W素之…就是政府的財政資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財政資金比如在農業的相關基礎性方面投入了過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rfn對接F來的應用研究以及相關肟續產品的開發則缺乏有效加強。
農業科技型企業足具有現代農業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能力的企業,它是聯系農民與市場的重要橋梁,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力軍。但足河北省在技術改造以及創新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此外一嗤農業科技型企業的管理者對于農業科技創新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科技創新的主導者應該是政府,所以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這一點在中小塑的企業中顯得尤為突出,再加上P1身資金短缺,使得自主創新能力停滯不前。此外,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政府作)T]與市場機制的有效互補不容忽視。河北將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著主導作用,似其在市場失效時〒預力較低,沒有形成冇效互補,這就導致一些科技成果偏離了市場需要,沒有實際意義,不能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的作用。
(四)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構成參差不齊
有兩類人才是農業科技隊伍建設發展中不n丨或缺的,,一類適中要從事農業科技理論創新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科帶久?人才,而另_+類則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基層I:作者以及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農民。從人才總數上來看,河北省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人數并不多,難以滿足農村的實際需要,并且人員分布不均勻,結構不合理。許多的科學研究人員集中于城市,而農村的農業科技人員則相當缺乏且分散,缺乏領軍人才。許多的農業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與社會生產力相對接,同時,農民是農業科技的最終需求者,使農業技術順利的到達農民的手中,就農民自身來說,也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如果新技術的成本過高,他們便會消極對待,放棄采用新的技術成果。
(五)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間河北省的農業科技轉化率為55%左右,雖然高于我國的平均水平,但卻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5%?85%的水平,農業科技工作多頭管理,條塊分割嚴重,缺乏有效協調與整合。農產品產量高而附加值較低,農業產業化規模不足,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較少,成果轉化能力不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平均水平與我國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較多、耕地缺乏,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較為落后,科技成果的轉化顯得尤為重要。而一部分農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產經營理念和較低的文化素質的影響,不能使先進的高新科技應用于農業上,導致了現代農業資源的短缺、浪費,使農業資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
(一)積極培育現代化科技型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農業產北化經營
提升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壯大一批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引導、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建設相關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全面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突出把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幫助、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尤其是對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龍頭企業,為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收大量的社會資本或國外資本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建設,加快發展大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龍頭企業,從而促進農村的非農產業向城鎮聚攏,大型企業及龍頭企業向中小城鎮、現代科技園區集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
(二)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資金投入,推動各種資源市場化整合
當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作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F代農業的發展關系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全局,所以必須加強對現代農業的科技投人和引導力度。為了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政府的財政投入--定要作力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同時為了改變多年以來在農業科技方面投人較低的問題,應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資力度D其次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積極鼓勵、支持、引導各類組織或個人涉足具有廣泛的市場以及應用前景的農業技術開發領域,努力形成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強大合力,整合各類投資以及財政資金,實現加快農業科技進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目的。
(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自主創新步伐,完善現代化農業科技體系
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提升的關鍵因素,是一國農業領先于他國的先決條件。推進河北省農業科技創新,當務之急是要緊緊圍繞河北省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目標和時代要求,積極探索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堅持技術引進與外部交流相結合的再創新,爭取在新的重大領域、前沿技術研發以及應用推廣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時積極改善農業科技的創新條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傾斜力度,鼓勵、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及國外資本積極參與到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中,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在緊緊依靠現有的農業科技基礎設施的同時,充分考慮產品、區域、人員、技術等因素,整合農業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完善河北省現代化農業科技體系。
(四)加強現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群體
農業勞動力素質是影響河北省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相關問題,應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開放的人才流動機制,打破部門集體單位間的人才壁壘,積極創造符合全球化競爭與國際接軌的政策環境,發現、培養和聚集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當前,應深人發展和完善農村教育體系,開展各種職業教育和建立新型農民培養制度,針對不同層次需求、不同專業偏好的市場需要,設立多種農業教育培訓機構,并提高各類農業教育培訓機構的培養能力,尤其是對于農業基礎推廣人員應加強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充分發揮他們在技術推廣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同時,順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大趨勢,調動農民利用農業科技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群體。
(五)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
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問題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一環,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強的薄弱環節。加快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步伐,不斷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于提高河北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作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載體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要充分發揮各級各類科研院所、教學單位的參與意識與作用,積極鼓勵科研人員深入基層、深人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及時、大力地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要引導和鼓勵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與農民合作組織等機構的密切合作,共同開發或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一體化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篇3
我國農業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于農業科技不斷創新,農業科技進步造就新產業和新產品,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決定力量。本文通過分析農業科技創新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影響,結合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遇到的挑戰,提出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科技創新;現代農業;對策與建議
截至2015年底,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在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的同時,資源環境面臨著嚴峻挑戰,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嚴重等問題,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農產品存在市場競爭力弱、農業市場風險大、質量差、價格低、銷路不暢等問題。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保質保量的農產品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已成為關鍵。
1發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
1.1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
走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農業科技創新進步可以使產業技術水平提高,減少資源的約束,提高農產品的產出量、商品率,提高勞動生產率,開拓產業新領域;農業科技創新進步可以引領高產量、質量優、效率高、安全又環保的現代農業;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能更好地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1.2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條件
走高產量、高質量、產品安全、環境友好、節約資源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與農業科技創新。為實現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廣泛運用新技術、新品種在網絡環境下推廣的新型農業技術以及綜合有效的防災減災等農業科技創新技術。農業科技創新的廣泛運用,確保了國家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從而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穩定發展。
1.3農業科技創新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就現階段來說,世界新興農業科技創新技術正在經歷著意義非凡的革命階段。一方面是農業和互聯網的深入融合,普通農業向網絡化農業轉型,實現了“互聯網+農業”;另一方面,農業技術的創新牽動著生產技術的升級。廣義講,食物生產的研究從植物擴展到微生物,不僅有陸地生產還有海洋生產,這些科技發展會幫助人類提高地球的空間利用而生產出更多物質財富,還有高產量、高效益的種植、養殖業的壯大等??傊?,世界農業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在不斷創新并得到應用,作為大環境下的中國農業,必須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被世界農業技術和世界農業經濟的發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強我國農業科技能力,成為世界農業強國。
2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挑戰
2.1農業科技創新體制不完善
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應用與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滯后、農民收入低等情況不相適應,市場經濟、農業生產、農民文化水平相適應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還未建立健全。
2.2農業科研投入總量不足
據調查,我國科研投資強度為2%左右,而我國農業科研投資比例大概為0.7%,兩者差距較大,農業科研投入總量遠遠低于平均水平。農業是一個具有公益性、大眾性、基礎性的產業,其科研投入總量與其基礎地位很不相稱,農業的發展在我國應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農業科研人才的嚴重缺失
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科研人才。從近幾年來看,由于農業科研單位研究條件差、環境惡劣、待遇較低,導致相關人才嚴重流失。我國近十年專業科研人員的流失率約為職工總數的20%左右,學術頂尖人才和學科領頭人、新興學科專業的高素質、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礙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3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的建議
3.1加快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制
“十三五”規劃指出,現代農業需要建立健全技術推廣創新體制,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強融合農業與網絡信息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依托現有的相關農業機構,以國家級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為主,并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中心及各級農業科研創新推廣機構。建立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并具有國際高端農業水平和具有國家競爭力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制。
3.2加大投入總量,優化投資比例模式
當一個國家農業科研總投入占農業產值的比重大于2%時,該國農業才會出現科技創新,其農業與經濟等部門才能統一協調發展。為了響應“十三五”規劃要求,應合理完善財政體系中農業領域的支出結構,改革農業資金投入使用以及運作方式,健全財政體系農業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引導金融資本以及農業企業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的方面發展。改善農村科技基礎設施條件,增加農業基礎科技經費投入。
3.3重點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要建立完整的農業科技培訓系統,培育農業領域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聘請農業高級專家授課,提高我國農技人員實際生產指導能力;大力宣傳農業科技的優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這個行業,培養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人才隊伍;要建立農技研究推廣獎懲機制,完善工資分配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重點體現公益性、基礎性的農業科研單位特點,制定分級分類管理和崗位績效要求的收入分配與獎勵制度。
作者:劉藝瑋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恒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具體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6,(05).
篇4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
1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對策
1.1完善林業知識創新系統
1.1.1調整林業結構,建立健全林業科研的新機制。主要要先解決學科的結構、科研的結構布局和組織結構的合理,在學科的結構上需要加強對生態的環境改善、對天然林進行可持續發展經營、對植被系統的恢復、對人工林資源的培育保護和利用、對林業應用上引進高新技術等學科建設,從而促進學科的實用化、多樣化及系統化的進程。1.1.2形成良好的轉換機制。未來的林業科學研究主要形式是開放、合作、競爭的新的機制,新型科研體系的發展往大規模的國際化、網絡化及社會化方向邁進,因此在科學研究領域需要不斷鼓勵創新,從而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1.1.3促進科技研發的進度及優化內部機構,促進林業領域人才及科研人員結構優化進程。在林業科技研發及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培養一批骨干科研精英能夠持續且長久進行林業高新技術的開發創新及應用。在一些重點科研機構嘗試建立健全現代林業科研院所的制度,再結合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科技與企業組織的聯系,加大開發力度,研究新產品和推廣新技術,加快林業科技研發成果到實際運用的轉化,不斷開拓林業的信息市場和技術市場。利用結構調整和人才分流,融入競爭機制,使得林業科技資源和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并且可以讓科技在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中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1.2林業技術創新的發展途徑
①需要完善相關技術創新機制,通過市場合理配置科技資源,推動科技與林業產業的結合,另外優化規劃布局,把林業科學與技術實力分為整體與部分的發展關系。②建立林業生態技術創新的投入機制,林業生態技術創新與林業產業技術創新不同,政府應盡快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林業生態技術創新的進程,另外為了提供林業生態技術創新創作必要的經濟條件,可以建立林業生態技術創新基金作資金來源。③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對現有各種專業技術人員、科研人員進行林業技術的培訓。
1.3完成林業高新技術產業化
我國在林業方面的高新技術發展相對滯后,需要我國在信息技術、航天育種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其它領域加大力度,盡快獲得科研成果,加快林業領域關鍵性技術的突破與創新,生產出更加具有競爭力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并且還需要在生態壞境和可持續發展技術上擁有重大突破。在信息技術改革和應用等方面,需要重點關注3S技術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的融入和提升。數字化林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用來監測森林生態和發展的環境,也可以建立健全森林經營信息管理系統,使林業在發展中更加穩定。利用常規技術和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培育出一大批優質的林木優良品種,利用其森林防治作用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上取得良好發展。需要從培育、管理、保護森林資源到加工利用進行一體化機制,提高科技質量,從而在增加森林資源和發展林業產業上的取得重要突破使得建設林業產業邁上新的臺階。
2緊抓科技創新不斷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
2.1抓好林業產業升級
第一,對林業企業需要不斷提高產業循環發展能力、增加技術改造力度,加強自主創新及研發能力,特別是大中型的林業企業更加迫切,進而把林業產業重點放在可持續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并且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自主研發力度的支持;第二,為了提高科研水平及效率,需要相關人員不斷學習先進的技術及知識;最后,為了林業產業完成升級后的良性發展以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目標,必須把新型林業技術成果及先進科學技術應用到生態工程、資源環保工程,特別是國家大型的林業工程。
2.2持續的動力推動持續的發展
為了林業的持久發展及保障科學研究成果的不斷輸出、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力量振興林業經濟,實施“科教興林”的發展戰略。因此,必須加強林業科技的教育,加強科技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發展的基礎就在于教育,只有加強不同層次的教育力度,才能夠有效提高林業人員的素質,提高林業科技的發展,才能真正完成“科教興林”的戰略方針。
3結語
總之,林業科技的創新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全面有效地推進林業技術的創新改革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任務,它將對我國目前林業的發展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萍紕撔聞t應當要以教育為基礎,全方位的提高林業產業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加大林業科技創新的隊伍推廣建設,以此來保障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穩步推動。
參考文獻
1李林.林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的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7
篇5
1、剩余勞動力偏多。由于農村建設滯后,城鎮化速度慢。致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及非農產業轉移受阻,大量農村勞動力仍然滯留于農村、農業。
2、資金短缺。我省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城鄉的不平衡發展,使我省農業落后,農民不富裕。
3、分工協作和組織化程度偏低。近幾年,農業產業化經營被普遍認為是發展市場農業的有效途徑,但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難以有效地與農民建立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一體化組織,農民走向市場面臨著許多困難。
4、農村就業與創業具有一致性。農業本身工作環境條件差、經濟效益低,人們本來就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而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就業時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這就大大降低了農民后代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5、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一部分鄉村不通車、尤其是偏遠地區,項目安排少、資金投入少,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很差,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很弱。盡管“十七”以來對農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對農田水利投入仍顯不足。
6、農民增收的渠道太小。農村經濟結構單一,大部分鄉村對引導和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沒有大的舉措,群眾缺乏市場意識,把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視為唯一的增收渠道。農村建設相對滯后,對個體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等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不夠得力,群眾參與二、三產業的機會很少,就業渠道狹窄,工資性收入仍然很低。
二、現代化科學技術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1、農民素質偏低,科技成果轉化力量薄弱。目前,農村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較低、整體素質不高,因此。接受農業科技的能力較差,阻礙了農業科技在農村的推廣。減緩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進程。同時,還普遍存在基層農技成果轉化體系薄弱,轉化人員非?;膯栴}。此外,地方農技推廣人員工資待遇較差,出現專業農技人員外流的現象。
2、科技投入嚴重不足。資金短缺仍是制約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瓶頸。引導和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科技的有效機制還沒有形成。相當一部分農業項目轉化存在著有計劃無資金的情況,使成果轉化工作較為被動。
3、科技力量不足??萍剂α坎蛔銓е碌谋厝唤Y果就是科技服務滯后,這也是全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共性問題。一是農民缺乏及時有效的科技指導,直接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和農村生產效益的提高;二是農業科研成果遠離農民,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農業運行與服務機制不適應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應用現代化科技全面改造傳統農業
科技進步將為農業生產帶來新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一是共享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全面改善傳統農業在時空條件上的弱勢;二是現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的運用,將空前拓展農業的勞動對象和生產領域。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創新時,需要注以下幾點:
1、建立對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的補貼扶持體系?,F階段我國農業企業化水平低,農戶及企業承載技術風險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及擴散給予有力的支持。從世界范圍看,目前太多數國家政府都承擔著對農業科研包括高新技術研究的財政支持責任,并成為農業科研的主要投資者。在我國,由于高新技術市場轉讓機制和風險投資機制的建立有一個過程,政府應當更多地承擔起這方面的責任。
2、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的市場轉讓機制。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商品化、產業化,最終歸縮在市場。由于高新技術的技術屬性不同,其市場效能和產業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別。對于那些市場效能和產業化程度高的高新技術項目,國家應通過明晰產權、對科研單位實行企業化改革和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等辦法,促其按照市場機制來進行研發、轉讓和推廣。
3、運用高新技術的利益來激勵農民對科技的重視。在農業生產中是否采用高新技術,取決于使用高新技術獲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費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術的動力,反之,則缺乏動力。由于農戶經營規模超小型化,生產具有很強的自給、半自給性,加之無論是自主研究還足引進開發高新技術.所花的費用都較高,大多數農戶對高新技術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基礎上,推行“公司+基地十農戶”的生產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單個家庭使用高新技術的動力不足問題。
篇6
(一)調查地基本特征
望城區和沅江市地理位置優越,面積較大,人口集中,農業基礎雄厚。近年來,兩地大力發展地區特色農業,不斷加大農業投入,推廣實用新型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化水平迅速提高,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已發揮積極作用。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地區調查,基于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科技支撐體系發展狀況的綜合考慮,兼顧了具有不同地域特點的科技支撐農業的狀況,有利于全面研究農民利用新技術發展農業的情況。1.農村空心化顯現根據調查對象的年齡分布,發現35.4%的農民在50歲以上,而30歲以下的僅占19.8%,可見農村勞動力呈現老齡化趨勢。農村空心化導致農村“三留人口”比例過大、務農農民年齡偏大、素質偏低、耕地拋荒、宅基地廢棄等問題。所產生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誰來種地”的困惑,二是村莊處于半荒棄狀態。2.農戶可支配收入較低調查顯示,這368位農戶平均耕種面積(含自有承包地和從他人處轉包地)較小且分散,無法利用機械設備進行大規模耕種,無法形成規模經營,以致農戶從土地上獲得的收入很低。湖南多山地丘陵,地理環境惡劣,人多地少,很大程度上屬于小農經濟,不利于大機械新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集約化水平低,農業生產率低。過多的農業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資源使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通過座談會筆者發現,農民的年現金純收入與消費大都相抵,無存款。由于農業生產經營投入大、周期長、抗風險能力弱、比較效益低,所以生產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
(二)樣本基本特征
從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學歷等情況(見表1)看,呈現的特點有,第一,男女比例不協調——在調查的368位農民中,315位為男性,只有53名女性;第二,年齡分布差異大——調查對象的年齡35.4%集中在50歲以上,25%集中40~50歲,30~40歲的調查對象占據19.8%,而30歲以下的僅占19.8%;第三,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調查地農民的文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在被調查的368位農民中,未接受過教育的為14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5人,僅占6.8%;第四,信息化程度不高——每戶平均擁有3部移動電話,但只有29戶擁有電腦,信息交流不便,不利于新農村遠程教育的開展,使得高速便利的信息技術得不到廣泛使用;第五,經營規模小——368戶農戶平均耕種面積(含自有承包地和從他人處轉包地)為4.3畝,規模較小且分散。
二、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政府財政投入不足
對于阻礙農民采取新技術的原因,如表2所示,有51.4%的農民認為是政府投入資金不足,不能支持農民自主實施新技術。有14.9%的認為技術指導不到位也是阻礙采用新技術的重要因素,而部分農民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新技術。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優良品種選取、機械設備的購買等都需要政府資金大力支持。但事實上,政府的補貼非常有限。自古以來,農業就是弱勢產業,對政府的依賴程度高,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使得農戶在心理上對政府的依賴更強,他們需要政府的政策措施及補貼來刺激其生產積極性。政府采取的補貼政策包括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良種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提高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等。雖然政府不斷加強對推廣農業新技術補貼的重視,但其補貼力度遠遠達不到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
(二)供求體系不健全
全國農業科研機構體系自身存在斷層,中央與地方的農業科研機構并不存在隸屬關系。湖南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主要在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湖南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和企業三大系統中進行,但長期的管理體制條塊分割,使三大系統在技術投入、人員配置等問題上難以協調,在技術成果推廣等環節上相互推諉,制約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并且,科研機構研發的時效性和自發性較差,新技術對市場的敏感程度低,與市場的需求不能對口,導致半數科研成果無人問津。通過調查可知,新技術的推廣渠道受限制。如圖1所示,農民采用新生產技術的主要來源渠道有鄰居的傳授、農業技術部門的推廣以及電視廣播。顯然,農民采用新技術的主要來源局限在某幾種方式,而缺乏多元化的暢通渠道,使得新技術的推廣受到束縛,遏制了農戶對其認知的加深。特別是網絡使用的較少,忽視了當前信息技術的高效便利。對于新技術的推廣,還缺乏完善的宣傳體系,廣大農民無法及時有效地接受新技術,使得大量有效資源未能效用最大化。技術創新機構與農戶之間無利益聯系,對于物化的技術成果,成果生產者和使用者大多數能取得一定利益回報,但許多具有公共性的農業技術成果卻因無利益回報而得不到推廣應用。可見,作為供給方的科研機構與推廣部門脫節,作為中介方的推廣部門又與需求方農戶脫節,權責不明晰使得體系內的交易成本增加。
(三)推廣機制運行效率較低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其運行效率直接關系到農戶的經濟效益。其效率低主要是因為技術指導不到位和機構不健全。在接受調查的368位農民中,只有139位在近3年里接受過技術指導,229位未接受技術指導。說明在農村還有大部分農民尚未接受過專業的技術推廣與指導,農技推廣部門工作尚不到位。根據表3,接受過技術指導的農民接受的內容主要是除新品種培育、機械化管理和產后加工技術以外的其他技術,但是,他們更希望接受新品種培育的指導。農技推廣人員應積極進行新技術的傳播,加強與農民的溝通和交流,強化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同時對農民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所以,農民實際接受的技術指導類型和希望接受的類型對接情況還有待改善。針對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負責人進行的座談調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工作人員的學歷基本在大?;虼髮R陨?,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平均達10年,工作經驗較為豐富。他們在近3年平均每年下鄉進行技術推廣工作約70天,而技術推廣的報酬都是政府補貼。但是,所在單位并沒有就其所從事的農機推廣工作建立網上農技信息化服務系統。由于縣鄉財力有限,農技推廣部門的硬件和軟件設施較差,基本沒有辦公室,也沒有現代化條件下農技推廣所需要的科技推廣設施,包括交通工具、儀器設備、電腦電話等,公益性農技人員無工作經費,缺乏知識密集型的科技推廣人才,以致服務手段落后,服務熱情不高,效率低下。目前的農業技術體系的運用與推廣,已不能適應農業科技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求。
(四)農民科技素養有待提高
根據統計數據表明,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占大部分,另有部分從未接受過教育,這兩部分所占比例高達78%,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2%,大專及以上的僅有6.8%。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僅占總人口的39.1%,農村人口小學文化程度者占42.8%,15歲以上文盲率為8.3%。農村中人口素質普遍較低,農業生產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使用現代化機械和技術比較少。在調查過程中,通過與農戶面對面的接觸,發現大部分農戶由于文化水平較低,科技素質較差,對政府的依賴性強,所以主動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差,認同感不高,只是一味保守地延用傳統耕作技術。目前的農民大多為兼業農民,未達到職業化、專業化水平,農業科技素質有待提升。
三、政策建議
在四化兩型背景下,鑒于望城和沅江兩地現代農業的建設,通過實地調查了解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外部環境優化和內部機制創新兩方面探討相應的對策(見圖2)。
(一)外部環境優化
(1)建立一個以政府投入機制為主導的優化模式,在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主體的博弈中,強調制度的重要性,明確各個有機組成部分的職責。政府提供的技術推廣服務是標準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區別私人產品之處在于其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即人人均可共享,但同時不影響其他人共享的質量,才真正屬于公共產品?;诖耍挠行度刖惋@得尤為重要,政府應扮演監督管理者的角色,加大對科創經費發放到位的監督,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支持可市場化運營,并建立鼓勵機制對采用新技術生產的農戶進行激勵。(2)加強現代輿論的有效引導。廣大媒體應深入農村基層,利用其廣泛宣傳與監督作用,對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作出較為實際的報道,對技術推廣工作者和農戶都有一定的心理激勵作用。我國新聞媒體數量多且規模大,有著共同的目標,承擔著共同的任務,既有各自特點,又是一個整體。要發揮主流媒體形成輿論、組織輿論、主導輿論的主力軍作用,發揮都市類媒體貼近百姓、形式活潑、傳播面廣的特點,發揮網絡媒體信息海量、開放互動、即時傳播等優勢,適應群眾接受習慣,有效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在引導人們關注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監督各部門工作的實效性和調動科技支撐主體的積極性。
(二)內部機制創新
篇7
一般來講,農業勞動力素質能對現代農業科技進步產生重要的影響。提升農民的科技水平與整體素養,對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使農業經濟增長向集約型方向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當前現代農業科技人才不足、結構不科學等情況,需要加大農村從業人員的科技培訓力度,并打造新型農業人才。進一步實施農業科技人才戰略,進一步完善流動、開放與協作的用人機制,進一步提升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全面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盡全力減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當地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等機構并發揮機構內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為當地農業科技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大的后盾。
2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與附加值
2.1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整體轉化率
當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為了全面提高農業科技的轉化效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一是現代農業科技研發以政府為主導,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在現代農業科技研發中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一般來說,現代農業科技的基礎性研究具有見效緩慢、公益性強、周期長與風險大等多個特點,不能單純依托社會主義市場機制來發揮其實效性作用,需要積極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確保開發主體的地位,充分結合當前市場調節的相關辦法,積極鼓勵企業與其他民間組織參加相關產品的研發研究工作,進而有效節約現代農業科技成本、縮短開發周期,并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能。二是從當地生產實踐出發,解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為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還需要從當地生產實踐出發,解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實現農業科技的研發與轉化并重。并將農業科研開發與和市場推廣利用有機結合起來,糾正長期以來重視學術而輕視利用、注重研究而輕視推廣的傾向,并逐步加大關系到當地國計民生的現代農業科技的投入,適當使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進行有效的推廣,切實調動當地科研單位與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與創造性,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化持續升級。
2.2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方面的技術,是今后農業發展的方向。為了更好地發展高效現代農業,推動農產品實現深加工,讓農產品加工鏈條逐漸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實現農業發展的產業化經營,要繼續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技術的投資力度,并注意引進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對其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強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整合當地優勢加工業資源,以畜產品、糧油、水產品等相關領域為中心,并且創建技術研發的機構,強化農產品技術的推廣與研發,強化人才的培訓力度;加大產學研的培訓與合作力度,推動相關產業工程的有效實施,形成以企業為中心、相關高校以及農業科研機構廣泛參與的高效協調的產學研結合機制;全面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對現代農業的貢獻效能,增加農產品的加工業在整個農產品總產值內的比重,并確保農產品在加工業中成為農業支柱,促進農業專業化與標準化生產,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3創建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機制
3.1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設,完善標準化服務體系
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設,對當地推廣服務機構以及資源加以整合,并且強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能力,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機構的管理機制,有效改善當地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措施,為農業科技的順利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還應該進一步健全并完善農業社會化與標準化服務體系,為科技推廣提供情報與信息,強化網絡技術的研發與利用,采用切實有效的手段,更好地為農業科技服務提供參考。
3.2對農業技術進行系統分類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對農業技術加以分類,對類型不同的農業技術,由當地不同的農業推廣組織與機構,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推廣。農業技術是科技產品,主要包含私人技術、半公共技術以及公共技術。對公共技術來講,具有風險性與公益性,這決定了推廣技術與轉化技術必須由政府來主導;對于半公共技術來講,需要市場機制和政府相互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推廣,并且盡量防止出現政府過分干預的情形;對私人技術來講,需要市場來進行優化,形成適應市場需求以及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業技術推廣系統。
篇8
[關鍵詞] 現代高科技發展倫理思考
科技發展與道德進步的關系問題歷來為中外思想家所關注。早在公元前5世紀,《禮記?中庸》中即有“尊德性而道問學”的說法,意即“尊德性”和“道問學”兼容不悖,知識和美德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古代歐洲哲學家也持這一看法,蘇格拉底曾提出過“美德即知識”的著名命題。進入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和道德的關系引起人們越來越深切的關注,1905年6月6日,居里夫婦在一次講演中即說,鐳的發現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它已經在為“善”服務,但也可能為“惡”服務。后來實踐的發展證明了他們這一判斷。尤其自20世紀后半葉開始,現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它在應用中所產生和可能產生的某些后果,對倫理道德構成了強烈的沖擊,科技與道德的關系遂成為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們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它被認為是進入新世紀的“第一科學話題”。
一、現代高科技發展對倫理道德所形成的沖擊
20世紀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世紀,在這一世紀,科技發展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現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及其帶來的驚人變化。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它的每一項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對人類已有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對道德建設發出了新的挑戰。
1.信息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1945年,美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此后,隨著集成電路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微型計算機應運而生,使計算機進入了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結合后誕生了國際互聯網(因特網),它的出現和發展急劇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帶來了劃時代的巨大進步,但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給倫理道德構成了很大沖擊。如:電腦黑客問題、人格缺陷問題、信息污染問題、信息安全問題、侵犯個人隱私權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文化霸權等一系列有悖于傳統道德的現象,變成了當今全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2.生物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生物技術作為世界上一項尖端技術和產業,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了重大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農業、醫學、工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它所展現的美好發展前景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重視。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隨之而來也出現了一些社會道德問題。如:人工生殖技術中人工授精技術、試管嬰兒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克隆技術引發的影響人類進化、人類多元性和復雜性、人類的尊嚴、社會倫理關系等倫理問題;基因技術與人類基因組研究引發的基因專利化問題、基因歧視問題、人工干預生命的危險性問題、基因決定論與所謂“優生”問題、基因治療中的負面倫理問題等,它會不會把人類帶入一個未知世界?引起全社會的倫理恐懼。
3.核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個原子彈試爆成功,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相繼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它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子彈的巨大殺傷力和破壞力也展現于公眾面前,從此引起了人們對核戰爭、核污染、消除核威脅、以及超級大國的核訛詐等維護世界和平、保障人類安全諸問題深深的憂慮。
4.航天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自從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后,人類進入了航天技術(或空間技術)發展的時代,從此拉開了航天領域競爭的序幕。40多年來,航天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一個又一個的航天技術成果相繼出現,與此同時,構建太空道德問題也日漸迫切。航天領域突出的道德問題如:空間資源的歸屬問題,和平利用太空問題,保護太空環境問題等引發成全球問題。
5.納米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納米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能夠通過調動單個分子、原子制造出某種微型和超微型的器件或某種體積很小的智能機器,它們可能被應用于許多不同的領域,被植入人體或人腦中發揮作用是其誘人的應用領域之一,但同時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無法預見的潛在危險。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道德真空”,給人們制造著“道德危機”的驚慌,給社會生活秩序的協調和穩定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二、正確認識現代高科技發展帶來的倫理困惑
20世紀是科技發展高歌猛進的世紀,也是問題叢生、向世人告警的世紀?,F代高科技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將這兩種正負效應推向了極致,引起人們對現代高科技相關問題深刻的審視和反思。
1.正確認識“科學研究無”思想
“科學研究無”是傳統道德基于科學的真理性而做出的一個重要倫理判斷,也是以往人們普通遵循的一個基本科技倫理準則。在以往人們看來,這一倫理準則既適用于科學研究,也適用于技術發明。但是,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對這一倫理準則構成了強烈的沖擊。在這一問題上,首先應分清科學和技術的界限及各自的性質和功能,科學的功能是認識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奧妙。對科學探究不應設立,技術的功能是改造世界和發明地球上沒有的東西,它與人們的利益直接相關,不能沒有限制。盡管現代高科技具有科學和技術融合的特性,但從基本性質看,它仍屬技術領域,對現代高科技發展所可能產生的問題必須有所警覺和防范,這就離不開道德的參與。早在1931年,愛因斯坦在對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學生講話中說,“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因此,在現代高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對明顯不利于人類整體和長遠利益的項目,不應進行研究,對一時判斷不清后果的項目,也要暫停進行研究。
2.正確認識現代高科技的負面作用
科學技術造成一系列的負面效應根源很復雜,如,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人文文化的缺乏,人類認識方法的局限等。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們已經認識到。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先哲莊子看到農夫在田間耕作時用踩水或推水車灌溉農田,就曾大發感慨地說,用水車澆田是在培養懶漢并助長他們偷奸?;?,他把技術看作是傷風敗俗的“奇技巧”、道德淪喪的罪魁禍首。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曾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會使人墮落和貪婪。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羅馬俱樂部的理論觀點”,他們則片面夸大科技的負效應,抹殺科技進步的積極作用。今天,仍有一些人堅持這種觀點??茖W技術發展中存在負面作用并不是說它本身是惡的,科技是中性的,關鍵是看人怎么用。片面地、夸大地和不適當地運用科技,會導致科技發展迷失方向,給人制造麻煩,帶來罪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現代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它對社會的影響日益深刻,其負效應也凸現于人們的面前,特別令人憂慮的是,這些問題大多已成了全球性的問題。對此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制定全球性的相應的倫理規范予以遏制,使現代高科技的發展朝著有利于當代大多數人的利益和人類的長遠利益的方向前進。按照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發揮的機制存在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它的作用大小、效應正負,既受其內在規律支配,更受諸多環境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受著社會制度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制約,要把科學技術本身與科學技術的應用及其社會后果區別開來,全面把握造成全球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措施,防止和克服現代高科技發展中的各種負效應,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正確評估現代高科技對倫理道德建設的影響
現代高科技在人類改造自然中具有異常強大的能量。相應地,它所帶來的道德沖擊也就更強烈,這就要求全面、正確地評估現代高科技對倫理道德建設的影響。
1.科技發展推動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巨大進步
科學技術總是處于不斷的發展中,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住這一進程,它的每一次重大進步,必然會對傳統道德產生強烈的沖擊,這其中有避免不了的負面沖擊,更主要的還是正面沖擊。盡管從當代的角度看,科技進步制造了不少道德恐慌乃至道德混亂,但從長遠發展角度看,科技進步蕩滌了落后過時的道德,推動了道德觀念的變革。近代科技發展中產生的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以及試管嬰兒的出現都曾給長期占據歐洲社會統治地位的宗教道德以沉重的打擊,促進過道德的進步。今天,雖然現代高科技發展給當代人帶來了諸多令人憂慮的問題,但它同樣會成為促進道德進步的動力。表現在,科技發展創造著道德建設所需的物質條件,決定著人類道德進步的基本趨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促進著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的形成。
2.現代高科技發展擴展了道德理論研究的內容
現代高科技發展不僅強烈地沖擊了傳統道德,而且擴展了道德理論研究的內容,為了道德理論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1)道德領域的擴展。現代高科技發展過程中所引起的道德混亂現象和負面效應發出了構建現代高科技倫理學的緊迫任務,這將促使倫理學由側重于研究元倫理學(主要研究倫理學中的哲學問題)和規范倫理學(主要研究道德規范的特征和功能)轉向側重于研究與科技發展相關的應用倫理學,以解決現代高科技發展中的各種具體的倫理問題。倫理學向應用領域的拓展是其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也是現代高科技發展的需要。由于現代高科技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因而這一領域的研究會越來越活躍。同時,在應用倫理學發展中,對科學家道德行為的研究也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從而擴展職業道德的研究領域。
(2)道德主體的擴展。傳統倫理學通常關注的是個體行為中的道德問題,可以說,傳統倫理學就是個體道德學。而在現代高科技時代,由于市場機制和現代高科技發展的雙重作用,團體正在取代個體成為當代社會行為的主體,個體行為往往從屬和受制于一定的團體行為。如,核技術發展帶來的倫理問題、航天技術發展帶來的倫理問題,已遠遠超出了個人責任的范圍。其他現代高科技領域發展所帶來的倫理問題,也不再是單一的個體道德問題。解決現代高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這些倫理問題,不能僅僅立足于個體角度考慮,還需要從群體、國家乃至整個類社會等各種不同層次、團體的角度加以考慮,這就提出了研究團體在現代高科技活動中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的任務。
(3)道德關系的擴展。以往的倫理學調節的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把人看作是惟一需要倫理關懷的物種,以人自身作為惟一的尺度對待其他事物,結果招致外部事物對人的報復,反過來損害人類的利益?,F代高科技的發展對倫理學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倫理學從調節人與人的關系擴展到調節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物種間的關系,以保持地球和人類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在現代高科技時代,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間的倫理關系以保持生態平衡、維護人類整體的和長遠的利益,是很具現實性的一個緊迫道德問題。
篇9
關鍵詞:金融科技;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
我國當前還處于傳統農業改革期間,和發達國家的農業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其差距主要體現農業技術和資源設施方面,想要推動農業發展,就可以借助金融科技,使現代農業能夠源于產業化。但是因為現代農業和金融科技之間還存在一定的不融合性,所以想要借助金融科技來推動現代農業改革,就必須更加深入的對此進行探索,找到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而為了融合金融科技和現代農業發展,也有必要開展農業金融科技活動,通過農業金融科技活動,使金融科技的作用能夠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得到完全的發揮。
1農業金融科技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1農業金融科技發展整體狀況
純粹憑借農業領域的力量是無法推動農業發展的,農業發展必須借助科技進步來推動。因此我國近幾年也開始試圖通過科技金融科技來推動農業的發展,也通過金融科技將農業的現代化特色完全展現出來,但是隨著農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科技與現代農業的融合并不是十分和諧,想要推動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使現代農業和金融科技能夠更加和諧的融合在一起,也必須將金融科技的作用完全的體現出來,與此同時,政府也越來越支持借助金融科技來推動農業的發展,因此金融科技的發展也越來越迅猛,我國農業金融科技體系慢慢得到了建立。但是因為目前我國金融風險還是起步階段,并且存在非常大的資金缺口,因此就會導致金融科技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
1.2農業金融科技社會關注度低
人們的生存和生活都離不開農業,農業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人們首先要能夠解決溫飽問題,才能夠著眼于更高層次的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而農業就是解決人們溫飽問題的主要途徑,因此國家重視農業現代化,也重視金融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利用金融科技使農業能夠得到現代化發展。但是因為農業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備風險性的市場,農業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就需要結合金融科技,而由于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有著本質區別,人們對于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認知存在誤區。大部分人都不夠關注農業科技金融,也不愿意投身到農業產業中,認為農業產業風險高,但是收益低。
1.3農業金融科技供需不平衡
平衡農業科技金融之間的供應關系,其實就是滿足需求者的需求數量與形式,但是在實際中往往很難滿足需求者的需求數量與形式,供求之間容易呈現不平衡的狀態。而目前金融機構也越來越不愿意參與到農業科技金融市場中,因為考慮到農業領域風險性高的問題,會采用提升貸款利率方式來降低風險。但是由于金融機構的種種措施,直接導致農業科技金融市場得不到更加穩定的發展。一方面貸款利率提升會導致很多農業行業從事者無法負擔這種貸款壓力,最終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金融產業的成果,另一方面,農業行業從事者所能夠合作的金融機構也有限,因為金融機構開始慢慢退出農業市場。
1.4農業金融科技中政府帶動性有待發揮
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全針對農業科技金融發展的具體政策,已出臺的政策中并沒有能夠平衡農業科技金融之間的供需關系,能夠對農業科技金融發展進行完善的管理政策。以及因為金融機構對農業科技企業缺乏信任,所以農業科技企業很難通過金融機構來獲得更多的貸款,同時農業科技金融還沒有做到完全的信息化,沒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因此信息之間的流轉不夠及時和迅速。
1.5農業金融科技企業自身能力問題
農業科技金融企業想要得到更加長遠而穩定的發展,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首先,企業要具備一定的核心技術,并且還要做到持續性盈利。而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農業產業極容易受到天氣環境以及種種大自然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故。因此在這一點上,農業科技金融企業是很難保證的。除此之外,農業科技金融企業應該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招收更多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素質人才,只有通過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素質人才,才能夠使農業科技金融企業的組織結構更加和諧,也才能夠更加接近企業目標,不過目前大部分農業科技金融企業中都還存在這個問題,那就是缺乏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素質人才。
2金融科技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策略
2.1提高農業金融科技的社會關注度
想使更多的金融機構愿意入駐到農業市場,并給予農業金融科技企業更多的貸款機會,提升其貸款額度,降低企業貸款利率,又或是想要使更多的企業愿意入駐到農業市場進行創業,推動農業金融科技的發展,都需要提高農業科技金融的社會關注度。當關注農業金融科技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農業金融科技的了解也會越來越多。在對農業金融科技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人們自然也就愿意進入到農業市場進行嘗試,同時在了解的過程中也會發現,農業金融科技的發展前景是非常遠大的,在這個市場上還有很多可供發掘的地方,而想要提升人們對于農業金融科技的認知和了解,也需要通過政府出臺一定的政策,對此進行宣傳。并且政府還應該建立成果轉化基金,用成果轉化基金來刺激農業產業的現代化以及農業科技金融企業的發展,并使現代農業與金融科技的融合能夠更加和諧,除此之外,因為農業金融科技的現有結構還不夠完善,所以也應該完善農業科技金融的現有結構,利用完善之后的農業金融科技的結構,提升農業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速度,并融合不同的農業金融科技領域,利用創新型技術,來促進農業金融科技的發展。
2.2完善傳統農業科技金融資金供給來源
農業科技金融融資形勢是在融資基礎上融入間接融資方式,農業科技金融企業就能夠通過自身的核心技術來吸引更多的投資,投資能夠提升農業科技金融企業的競爭力,也能夠使農業科技金融企業資金周轉更為順暢。同時,農業科技金融企業也必須要改變管理理念,規避農業市場風險,而金融機構也應該積極的加入到農業和金融市場中,推動農業科技金融企業的發展,如果金融機構能夠為農業科技金融企業提供更高的貸款額度,而又減少其貸款利率,那么必然能夠使農業科技金融企業得到更加強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支持能夠促使農業科技金融企業接收到更強的發展動力,也能夠使農業金融科技企業的日常運轉更加順利。除此之外,想要鼓勵更多的企業入駐到農業金融科技市場,那么國家也應該在這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例如通過政策又或是下發投資資金的方式,鼓勵企業在農業市場進行創業,不過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科技金融企業所能夠得到的創業資金還不夠充足,所以這也影響到了農業金融科技的崛起。
2.3完善政府農業科技金融規范體系
政府才是金融科技與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核心主導,政府的舉措將直接影響科技金融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政府在重視科技與金融與現代農業的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制定更多的相關政策,通過相關的政策,加快現代農業與金融科技融合,并利用現代農業與金融科技的融合,使農業產業能夠更加現代化,也使農業產業能夠在市場上能夠得到更強的推動發展力,同時政府也應該制定相關的農業科技金融發展政策,完善農業科技金融體系,并明確相關的法律規章,保證農業領域能夠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并通過法律規章來規范農業市場中的行為,也規范農業科技企業的制度。
篇10
[關鍵詞] 中醫藥; 現代化; 國際化
Summary of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wenty years(1996―2015)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wenty years" committee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20 years. A great deal of basic and innovative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basic theory of TCM, effective substance, efficacy evaluation, action mechanism, intracorporal metabolic process,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quality standards. As a result, a serie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been generated and promo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CM, supporte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CM and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2201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醫學科學的結晶,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原創的科學思維。傳承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基本路線,就是要將中醫藥的原創思維轉化為原創成果,解決當前醫學科學難題,并詮釋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將中醫藥原創思維和豐富經驗“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傳統優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屠呦呦研究員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發掘中醫藥寶庫的成功范例。
20 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中藥產業已有一定產業規模。但是,支撐中藥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薄弱,主要表現為:中藥基礎理論缺乏現代詮釋,對臨床和新藥研發的指導價值發掘不夠;中藥藥效物質、作用機制、體內過程等研究還不夠深入;符合中藥特點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還很落后,不能滿足需求;確保中藥“安全、有效、可控”的質量評控體系尚未完整建立,質量檢測方法及控制技術比較落后;中藥創新研究技術平臺不完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現代創新中藥品種相對較少等。
歷經20年的快速發展,中藥現代化成就斐然,現代中藥產業已具規模,經濟社會貢獻度不斷增長,國際影響不斷提升[1]。與此同時,支撐產業發展的中藥科技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醫藥科學研究水平發展到了新的高度。據統計,2000年以來,中藥相關研究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40項[2]。將近20年研究成果及影響梳理歸納,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 中藥基礎理論的科學內涵逐步得到現代化的詮釋與發展
為了科學闡釋中藥基礎理論的深刻內涵,中醫藥研究者開始尋求與化學、生物信息、數學、計算機等科學工作者進行跨學科合作,特別是借助系統科學、復雜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手段,開展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方劑配伍理論、配伍禁忌、藥性理論、毒性理論等中藥核心理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逐步得到詮釋與創新發展。
1.1 中藥性味理論研究 性味歸經是中藥的理論基礎。通過系統研究,初步闡釋了中藥性味的本質及四性與五味的關系,包括中藥同時具有性(氣)與味;五味主要與中藥的功效相關,四性主要與機體的能量代謝、物質代謝相聯系;四性可通過中藥對機體的能量代謝、物質代謝的影響予以評價歸屬,并探索出中藥性味“可拆分性、可組合性”的中藥性味理論研究新方法,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的性味評價方法相結合,建立了基于代謝組學生物標記物的中藥寒熱性預測模型,用于中藥寒熱溫涼四性的歸屬評價[3]。
1.2 中藥方劑配伍理論研究 在國家“973”計劃3個項目支持下,豐富和發展了方劑配伍理論,并創造性地提出了“組分配伍理論”[4]。從現代醫藥學的角度揭示了方劑配伍的科學內涵,并依據“突出主效應,兼顧次效應,減少副效應”的原則,建立“效應配伍”策略,建立標準組分、組分配伍、組效關系、優化設計方法和關鍵技術體系,指導經典名方二次開發和現代中藥研發。構建了藥性相關數據庫及數字化中藥組分庫,并建立了基于組分配伍的組效、時效關系及多靶點整合調節作用的組分中藥研制技術平臺。“組分配伍理論”不僅為詮釋中藥“七情和合”配伍理論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思路,而且開辟了一個重要方向,為創新中藥研制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對中藥產業升級和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3 中藥毒性理論研究 中藥毒性是一個相對概念,需要用現代語言進行闡述,解決對中藥毒性認識的不足和誤解。中藥毒性具有特殊性,通過系統研究,證明中藥毒性強度在“有毒組分/成分藥材毒性飲片毒性復方毒性”傳遞鏈上并不是等效傳遞的,打破了國外學者關于“化學成分有毒就推演到其藥材有毒,并進一步認定含有該藥材的中藥復方制劑有毒”的不科學邏輯推理,有助于糾正當前國際上對有毒中藥的一些偏頗甚至錯誤認識[5]。此外,通過對何首烏、大黃等的毒性證候以及毒性藥效的相關性研究,用科學數據證明了“有故無殞”的中藥毒性證候密切相關的中藥毒性理論[6]。
1.4 中藥配伍禁忌理論研究 在集成散在于歷代的文獻資料和現代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深化研究,系統揭示了反藥配伍禁忌的內涵及主要表現形式;反藥配伍的稀疏關系、潛害特點,宜忌轉化關系及開放性特點;提出配伍禁忌的規避及趨利避害的原則方法等,構建了基于“十八反”的現代中藥配伍禁忌理論框架,豐富和發展了中藥配伍禁忌理論[7]。
1.5 中藥炮制研究 通過對傳統炮制理論、炮制技術、炮制工藝與飲片質量標準等研究,初步建立了傳統中藥炮制傳承體系、炮制技術創新發展體系、中藥飲片生產和質量保障體系,基本滿足了中醫藥事業對中藥炮制技術、人才及產品的需要,為中藥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2 符合中藥特點的藥效物質、藥理評價、藥代過程、作用機制、安全性及臨床評價研究方法學體系已經形成
2.1 中藥分析方法和技術進步 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是產生藥理活性的基礎。對中藥復雜成分的認知,需要分析技術和方法的進步。通過20年的發展,多維氣/液相色譜、高分辨質譜、超導核磁共振等先進儀器設備和在線篩選、高通量/高內涵篩選、虛擬篩選、等效反饋篩選等活性篩選技術得到應用,成為解析中藥的化學成分/有效成分(組分)的重要手段。針對如何快速、高效地從中藥復雜體系中發現藥效物質,研究人員創建了“譜效相關性篩選法”、“生物色譜法”、“成分敲入/敲出法”等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特別是針對中藥復方藥效成分的整體研究難題,提出了“等效成分群”理論與方法,根據“從整體中解析部分,從部分回歸整體”的研究理念,通過化學成分群定向敲除、活性反饋篩選、等效性評價等方法與技術,在中藥復方全成分表征的基礎上,采用逆向比較“成分群”敲除前后原方整體藥效的變化,反推“候選成分群”對整體藥效的貢獻度,經過多輪等效反饋篩選,從中藥復方的眾多成分中發現能基本達到原復方藥效的等效成分組合[8]。目前該理論和方法在中藥經典名方研發中得到應用推廣。
2.2 中藥藥效評價研究 現代檢測手段的發展,使中藥藥效評價從整體動物病理形態、基本功能評價向細胞、分子水平的直觀闡釋發展,為從多層次、多環節、綜合評價中藥藥效作用提供了支撐。整體與局部研究相結合、體外與體內相結合、體內過程與活性評價相結合成為中藥藥效研究的主要模式。近20年來,針對不同疾病、不同病理環節、不同靶點,建立了系列動物模型,包括各種自發性疾病模型、基因工程動物模型、藥物誘導或手術動物模型、模式生物模型等,也包括各種人源、哺乳動物來源細胞模型,較好地應用與中藥藥效作用評價[9]。一系列新技術得到發展應用,包括數據挖掘技術、基于作用靶點的篩選和評價技術、基于內源網絡平衡評價技術、基于體液藥理學研究方法評價技術(體液藥理學,包括血液藥理學、腦脊液藥理學、組織液藥理學等)等,成為中藥藥效研究的重要方法。
2.3 中藥復雜成分體內過程研究 中藥進入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規律一直是個難題,也是重大科學問題。針對中藥多成分造成體內暴露和變化過程的復雜性,提出中藥“藥代標識物(PK Markers)”的概念,并創建了生物樣品微量物質分析技術、中藥體內代謝物富集和制備技術、“診斷離子橋聯網絡”、“相對暴露法”、“物質組代謝組關聯網絡”等中藥復雜成分體內過程研究方法學體系[1011]。另一方面,針對一些“藥效確切、機制不明”的中藥,可通過分析內源性小分子物質群的改變等代謝組學研究手段來考察其藥物機制和作用效果[12]。中藥體內過程研究技術的進步,使體內過程的“黑箱”初步被打開。
《中藥現代化二十年》編寫組:中藥科技發展20年概述(1996―2015年)
2.4 中藥作用機制研究 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等研究手段,我國科學家不僅闡明了部分中藥的作用機制,更基于中藥“多組分、多靶點、多層次、多途徑”的作用特點及中醫藥理論的“整體觀、恒動觀、辨證觀”思想,將系統生物學、“組學”(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表觀遺傳組等)、網絡藥理學等具有“整體性”、“動態性”的研究技術方法運用于中藥作用機制的探索之中,取得了系列標準性成果[13]。例如,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ˋPL)的分子機制[14],豐富了APL靶向治療的理論,對于推動其他類型白血病和實體瘤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5 中藥新藥安全性評價規范化研究 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1999年頒布《藥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即GLP》(試行)(2003年正式實施),其后在2007年SFDA頒布的新藥技術審評補充條例中明確規定中藥新藥1~5類的安全性評價研究必須在獲得GLP認證資格的研究中心進行,這表明目前中藥新藥的安全性評價逐漸與國際規范接軌。對一些有毒中藥的毒性成分、致毒機制、量毒關系、毒性分類、毒性預測等進行深入研究,搭建了關鍵技術平臺,完善了中藥安全性評價體系,對科學客觀地評價中藥安全性、促進合理使用中藥起到了推動作用[15]。
2.6 中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 近20年來,根據中醫藥的臨床特點,借鑒國際上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以及新藥臨床研究管理規范等經驗,中藥臨床療效評價技術體系不斷完善,逐步與國際接軌。從中醫臨床評價研究的特點出發,建立了包括倫理審查、機構設置、研究中心和研究者管理遠程數據獲取、試驗藥品管理、數據核查和動態管理、數據分析等技術平臺,形成了“現場與遠程交互的三期四查”質控方法,即臨床研究早期、中期、結題前三期;內審、二級監查、三級稽查與四級視察相結合,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大大提高了臨床試驗的質量。建立了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開展真實世界臨床研究,催生了臨床研究新范式的誕生,一種更加適合中醫藥臨床特點的、臨床科研一體化的臨床研究模式已經在應運而生,使臨床試驗效率和質量得到提高[16]。
3 建成了中藥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平臺
3.1 中藥制藥技術發展 圍繞著中藥新藥研發的各個關鍵環節,攻克了中藥藥效物質高效分離與鑒定技術、組分中藥篩選與新藥研發技術、中藥超微粉碎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真空帶式干燥技術、高速滴丸技術、中藥經皮給藥技術、中藥緩控釋技術、中藥生產過程控制技術等一批制約中藥新藥研發與現代化生產的共性關鍵技術,有力推動了中藥新品種研發和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培育了數十個年銷售額過10億的重大品種,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2 技術平臺建設 隨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的實施,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現代中藥研究平臺。如中藥藥效物質研究、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中藥安全性研究、組分中藥研究、中藥(網絡)藥理學研究、中藥臨床評價研究、中藥新劑型研究、中藥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檢測技術、中藥制藥過程控制技術、現代中藥數字化提取技術等。一些技術研究平臺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研究平臺標準化建設也逐步與國際接軌,對中藥產業提質增效發揮了支撐作用[1]。
4 構建了符合中藥特點的質量控制體系
4.1 中藥質量標準研究 隨著對中藥藥效物質及作用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現代化分析檢測儀器在中藥質量研究中的應用,確保中藥“安全、有效、質量均一”的質量評控體系已逐漸完善[17]:在安全性控制方面,對中藥內源性有毒成分以及外源性有毒成分(農藥及重金屬殘留、真菌毒素、二氧化硫殘留等)建立了高效、靈敏的檢測方法;在中藥鑒定領域創建了基于ITS2的中藥材DNA條形碼鑒定方法,為中藥材物種鑒定提供了基因鑒定方法體系[18];在有效性評價方面,從控制“單一成分”、“指標成分”過渡到“多成分”、“有效成分”、等效/主效成分;在質量均一性方面,建立了針對整體化學成分的指紋圖譜一致性評價技術來評價產品批次之間均一性與穩定性。特別是針對中藥質量評價中存在的“指標成分選不準、含量范圍定不準、藥效關聯性不強”的短板,創新性提出“等效成分群理論”以及“以等效成分群為標示成分”等更加符合中藥復雜成分特點的質量控制體系[19]。
4.2 《中國藥典》收載的中藥質量標準大幅度提升 構建了包含來源或制備方法、性狀、專屬性鑒別、安全性相關檢查、浸出物檢測、含量測定等項目的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部分品種還建立了指紋圖譜/特征圖譜和多成分含量測定相結合的整體成分控制標準,使我國中藥質量標準水平在很多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例如,《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中藥2 158種,其中藥材和飲片618種、植物油脂和提取物47種、成方制劑1 493種。無論是收載的品種,顯微鑒別和TLC鑒別項目,HPLC含測項目及對照品、對照藥材的數量均為國際植物藥標準之最。新版藥典還采用DNA分子鑒定法、生物效應評價法、LCMS聯用法、指紋/特征圖譜技術、一測多評法、薄層色譜生物自顯影技術等新方法與新技術來解決行業難點問題,使得一大批中藥標準已超越國際同類水平[20]。國家藥典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積極推進中藥標準的國際合作,我國學者也積極參加中藥國際標準的制定,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丹參等9種藥材27個標準已收入《美國藥典》,中藥質量標準研究有望實現“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的目標[21]。
5 中藥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
5.1 高水平論文顯著增長 隨著中藥基礎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學者發表的中醫藥SCI論文從20年前不到100篇增加到每年超過3 000篇,增長了30余倍,占國際論文的比例約從5%增加到35%,增長了7倍,主導世界中醫藥研究。不僅SCI論文數量有了顯著增長,而且越來越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雜志上。例如麻杏石甘湯加減銀翹散的標準湯劑治療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結果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22],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臨床研究結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發表[23],復方黃黛片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發表[24]等。還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在JA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Lancet等期刊上發表,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僅帶動中醫藥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擴大了中醫藥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影響力。
5.2 中成藥海外注冊研究進展 隨著中藥國際化的推進,一批臨床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的中藥產品以藥品身份開展國際注冊研究。如復方丹參滴丸(膠囊)(T89)將完成Ⅲ期臨床試驗觀察,血脂康膠囊、扶正化瘀片、康萊特注射劑、桂枝茯苓膠囊也已完成Ⅱ期臨床試驗。還有一批中成藥在俄羅斯、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國家注冊銷售。地奧心血康、丹參膠囊在荷蘭通過傳統藥物注冊獲準上市,成為歐盟成員國以外獲得市場準入的植物藥先行者。
6 結論
近幾十年醫學發展理念發生了深刻變革,許多與中醫藥理念相一致??梢娭嗅t藥學雖然古老,但其防病治病理念符合先進醫學的發展方向,現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諸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中找到解決的思路和方法[24]。持續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發揮中醫藥在維護人類健康方面的特色與優勢,是應對當今社會慢性病、復雜性疾病挑戰的必然選擇,是實現我國在醫學科學研究領域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必然選擇,也是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中藥現代化實施20年進程中,中醫藥科技工作者承擔起了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任,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和創新性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突出成就。但是,中醫藥的發展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還需要不斷深化,現代化、國際化戰略還需要持續推進。下一階段,中藥科學研究要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堅持創新驅動,在繼承中醫藥的原創思維,保持中醫藥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方法挖掘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催生新的科學發現和新的技術突破,彰顯出中醫藥原創思維的現代科學價值。下一階段,要堅持多學科結合、產學研結合,更加注重學科主導性發展和全球引領性發展。對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進行更前瞻的思考和全球范圍的布局謀劃,以世界領先、國際一流為目標定位,主動發起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主導國際中醫藥相關標準制定,大力開拓中醫藥領域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探索構建國際產學研合作平臺和網絡,為引領未來新醫藥學的形成做出原創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伯禮,張俊華. 中醫藥現代化研究20年回顧與展望[J]. 中國中藥雜志,2015, 40(17):3331.
[2]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資辦公室. 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EB/OL]. [20161030]. http:// nosta. gov. cn/web/index. aspx.
[3] 匡海學, 程偉. 中藥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組合性研究――中藥性昧理論新假說與研究方法的探索[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09, 11(6):768.
[4] 張伯禮,王永炎. 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以組分配伍研制現代中藥 [J]. 中國天然藥物, 2005, 3(5):175.
[5] 趙軍寧, 楊明, 陳易新, 等. 中藥毒性理論在我國的形成與創新發展[J]. 中國中藥雜志,2010, 35(7):922.
[6] Wang J B, Zhao H P, Zhao Y L, et al. Hepatotoxicity or hepatoprote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the paradoxical effect of the Chinese herb Rheum palmatum L. in treating rat liver injury [J]. PLoS ONE, 2011, 6(9):e24498.
[7] 段金廒, 張伯禮,范欣生,等. 中藥配伍禁忌研究思路與技術體系框架[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2, 14(3):1537.
[8] Liu P, Yang H, Fang L, et al. Bioactive equivalence of combinatorial components identified in screening of an herbal medicine [J]. Pharm Res, 2014, 31:1788.
[9] 劉建勛, 任鈞國. 源于中醫臨床的中藥復方功效的現代研究思路與方法[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5, 17(7):1372.
[10] 郝海平, 鄭超, 王廣基. 多組分、多靶點中藥整體藥代動力學研究的思考與探索[J]. 藥學學報, 2009,44 (3):270.
[11] Yu K, Chen F, Li C. Absorption, disposi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saponins from Chinese medicinal herbs: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more? [J]. Curr Drug Metab, 2012, 13(5):577.
[12] 王喜軍. 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系統方法學――中醫方證代謝組學[J]. 中國中藥雜志,2015, 40(1):13.
[13] 張伯禮. 系統生物學將推動中藥復雜體系的深入研究[J]. 中國天然藥物, 2009, 7(4):241.
[14] Zhang X W, Yan X J, Zhou Z R, et al.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α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J]. Science, 2010, 328:240.
[15] 高月,馬增春,張伯禮. 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的安全性關注及再評價意義[J]. 中國中藥雜志, 2012, 37(1):1.
[16] 劉保延. 真實世界的中醫臨床科研范式 [J]. 中醫雜志, 2013, 54(6):451.
[17] 錢忠直. 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質量標準――解讀2010年版《中國藥典》[J]. 中國中藥雜志,2010, 35(16):2048.
[18] Chen S L, Pang X H, Song J Y,et al . A renaissance in herbal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from morphology to DNA[J]. Biotechnol Adv, 2014,32(7):1237.
[19] 楊華,齊煉文,李會軍,等. 以“等效成分群”為標示量的中藥質量控制體系的構建[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4, 16(3):510.
[20] 石上梅. 逐步完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控制模式――解讀2015 年版《中國藥典》(一部) [J]. 中國藥學雜志, 2015, 50(20):1752.
[21] 吳婉瑩,果德安. 中藥國際質量標準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4, 16(3):496.
[22] Wang C, Cao B, Liu Q Q, et al. Oseltamivi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maxingshiganyinqiaosan in the treatment of H1N1 influenza:a randomized trial[J]. Ann Intern Med, 2011, 155(4):217.
[23] Li X, Zhang J, Huang J,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Qili Qiangxin capsu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2(12):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