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發展范文

時間:2023-03-21 08:1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品經濟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商品經濟發展

篇1

許檀、經君健的《明清時期山東生產資料市場初探》一文以山東集市交易為中心,考察在市場上的棉花、牲畜、農具等生產資料的銷售情況。生產資料市場的出現,表明市場由純消費型向生產型的轉變。近代農業等生產技術的改良,使得提供給市場的商品增多,在這方面投入精力較多的是莊維民。而他的《論近代山東的市場經濟》總結了自明清到近代,市場系統經歷了封閉、流向單一到半傳統半開放的發展過程。除省內市場外,與山東相關的省外市場和對外貿易市場被學者關注。趙樹廷在說明海洋貿易對清代山東沿海地區的重要影響時,將對外貿易的興盛表現總結為形成萊陽(后來為煙臺)、膠州(后為青島)為中心的外貿港口體系、直接對外貿易范圍的擴大,貿易規模明顯增長等方面。莊維民的《貿易依存度與間接腹地:近代上海與華北腹地市場》利用直接腹地與間接腹地,提及口岸與腹地間經濟互動所形成的區域市場網絡。同時不同腹地間的交叉重疊,腹地間的競爭,促進了新的商路、貿易和商人資本流動的新格局。

二、商品流通的勃興與商人隊伍的壯大

(一)運河與鐵路沿線經濟的發展

大運河流經山東西部,關于運河研究的綜述類文章,王云和胡夢飛進行了總結,內容不再贅述。除運河、海運外,貫穿山東的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成為深入山東腹地新的交通線。兩條鐵路在山東境內形成“十”字交叉,所經地區有如濟南、青島的經濟大市,也有如淄博、兗州的礦產大區,還有如泰安的旅游城市。最初的鐵路修建與外國侵略有關,但它們的存在也客觀上加快了貨物和人員的地區性流動。以津浦線為例,1915年其運輸貨物為1345461噸,載客旅客為1271140人次,1934年貨運為3921460噸,客運3083520人次,在這近二十年的時間里,雖兩項數據的起伏較大,但基本上處于穩步上升的態勢。江沛的《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1979-2009》一文對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近代鐵路發展史有了很好的總結,近年來南開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成為對晚清民初的華北區域的鐵路和港口建設的重鎮,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在城市史方面,相對于青島這一陸海樞紐城市,濟南城市商業的專門性研究較少。除檔案、《濟南文史資料選輯》類的資料集、《濟南史話》類的通俗讀物外,創作始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鮑德威的《中國的城市變遷:1890-1949年山東濟南的政治與發展》一書將明清時期山東府治所在地濟南為研究中心,探討了其在成為華北地區鐵路樞紐后,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相對好地結合的現代化歷史過程。而王琨《民國時期濟南同業公會研究(1929-1948)》探討了在二十年時間里,同業公會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王瑞琪的《近代濟南開埠與城市轉型———以商埠區為中心》對開埠后商埠區經濟空間和公共空間的變化進行深入分析。開埠與鐵路,成為濟南城市現代化發展及商品流通種類、速度、方式等改變的重要原因。

(二)商幫和商人的發展壯大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其大致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的直接流通渠道和“生產者-中間商-消費者”的間接流通渠道兩種。古代村鎮集場中不乏牙行、牙人一類的中介機構和中介者。而省內和省際間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所見,專門性研究少,通識性讀物多,是山東商幫研究的一大特點。較早且較為全面專門研究山東商幫的,當屬李華的《山東商幫》一文。而針對山東商人何時形成商幫,范金民做出了“至遲明末山東商幫便已存在”的推論。移民潮與商業的發展間,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系。而提及山東的移民,往往會聯想到“闖關東”,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孤立分析移民潮對移出地和移入地人口、社會方面的影響,對于由移民潮帶來的商業發展及商品的流通關注度不高,尤其是山東地區移民所形成的山東商幫,鮮見專著。程美秀的《清代山東商人在東北經商述略》一文中舉清末營口、大連公議會中山東幫之例意在說明山東商人對東北經濟的促進作用。余同元、王來剛《關東魯商》論及明清民國時期的關東魯商主要包含“東三府的黃縣商幫、掖縣商幫、蓬萊商幫以及西三府在東北經商的一些地域性或家族性商業團體。”東三府在地理位置上瀕海,這一客觀因素促使三府人民有出外的傳統和條件。移民所帶來的經濟人口等方面的影響是雙重的,官美堞的《清代山東黃縣的發展》則引用了方志史料分析黃縣人外出經商的原因、地點等,而由于黃縣商人的外出,其本地行業也被帶動發展。山東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儒商氣質是該群體的特點。《儒家文化與山東商人的經商特性》一文認為,儒家文化培養了山東商人誠信等優良的商業品質,但“無商不奸”的傳統觀念還是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山東商人與其他沿海商幫相比,其冒險意識不突出。李金山《先秦兩漢齊魯商賈傳統研究》與胡廣洲的《明清山東商賈精神研究》舉鄭板橋和李化熙之例,用以說明地方官吏整頓市場、促進商業發展、保護商人利益。而對于商人的構成,作者采用三分法,經商者中官僚的加入,也表明“賤商輕商”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減輕。宋志東《近代山東商人的經營活動及其經營文化》以近代山東工商業界的革新為切入點,舉面對革新三種典型商人企業章丘孟氏、桓臺苗氏、青州宋氏,意在說明在革新下山東商人的經營文化。韓麗的《魯商文化解讀》以文藝學的視角,追溯魯商文化形成的歷史根源,同時借助現代企業海爾公司,用以說明魯商“仁、義、禮、智、信”優良文化的傳承。

(三)流通格局的演進

開埠的發生,逐步改變了山東的商品流通結構,隨之而來商人資本也了一定的改變。莊維民的《近代山東商品流通結構的變遷及其意義》一文認為,與傳統商品流通時期土貨是運輸大宗,商品的單向流通性特征相比,進入近代后,由于通商口岸的開辟等,商品流通呈現出“土洋貨商品和進出口商品為商品大宗并雙向流通”的特點。莊維民《近代山東商人資本地域分布結構的變動及影響》一文認為,隨著開埠,山東商人資本由運河、膠東登萊及膠州三個地區,向沿海和內地開埠城市進行了三次大的轉移,伴隨著轉移,逐漸形成以開埠城市為中心的分布結構。莊維民《近代山東行棧資本的發展及其影響》一文指出,由于山東舊有流通格局的改變,引起近代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結構的變化,而以上變化的大趨勢又進一步促進行棧業和行棧商人資本的興起發展,與買辦相比,行棧商人的獨立性較強。

三、商業城鎮的發展

與江南“市鎮”的豐碩成果相比,山東的城鎮研究還是較為薄弱的,且有較強的地域性特征。按照許檀的觀點,山東的商業城鎮可以劃分為“運河、東部沿海、內陸”三類,這種城鎮格局的形成也與山東的地形和交通大動脈的分布有關。在三種城鎮中,就目前所見的研究成果看,運河沿線和東部沿海商業城鎮成果數量多,具體的城鎮研究可參看《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第四章第一節。商業的繁榮和人地矛盾,也對農村人口結構產生影響。《16-19世紀山東人口的非農業化趨勢》認為該時段山東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與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及“城鄉市場網絡形成”的特點,而這兩個特點無疑對商品和人口的自由流動帶來積極意義,農村人口的非農化趨勢增強,出現“離土不離鄉”和“離土離鄉”兩類。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宋代;商品經濟;文化藝術;商品化;價值觀;審美觀

一、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特征

從總體情況來看,宋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其主導性的經濟模式仍然是自然經濟,而處于次要地位的城市商品經濟卻獲得長足的發展,呈現空前興旺的態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坊市合一”是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特征。宋以前的城市一般都是某一行政區域的政治中心,長期實行“坊市制”,將坊與市分隔開來。坊是城市居民生活區和行政管理單位,市是交易場所。市場管理極為嚴格,周圍有高墻環繞,營業時間以市場大門的關閉為準。一般日落市門就關閉,交易時間受到限制,極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由于唐末五代戰亂,“坊市制”被破壞,宋初雖有所恢復,但無法重現舊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東京開封的商業活動開始出現“侵街”的觀象①。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臨街擺攤,坊中開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打破了舊的坊市分隔的城市格局,突破了交易時間和區域的限制。朝廷對這種現象雖然干預過,但屢禁不止。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和咸平中(998—1003年)曾兩次試圖恢復坊市制,都終歸失敗。宋仁宗登基之初,只得認可這一事實,干脆將坊墻和市墻統統推倒,宣告舊的坊市制徹底崩潰。商店與作坊臨街而立,坊與市合為一體,標志著近代城市的雛型已出現。當時的東京開封已是“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所謂花陣酒池,香山藥海。別有幽坊小巷,燕館歌樓,舉以萬數。”② 可想見其商業繁榮的情形。由于坊市合一、近代城市雛型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當時的東京開封已廢除了傳統的“宵禁”法令,商品貿易已沒有時間的限制,夜市普遍出現。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記載:馬行街的“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鬼市子”也是夜市的一種,在潘樓街,“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③ 東京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必然波及全國各地。當時,南方城鎮的草市也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全國有鎮市近2000個,而南方諸路就有1300多個。這些新興的商業鎮市已改變了舊的州郡規格和性質,由區域的單一政治中心變為政治、經濟雙重中心。這類本設于城鎮之外的草市,隨著“坊市合一”的歷史進程也逐漸融于都市之中。許多市民為交易方便,便遷居于草市之中,使草市成為新的商業城市。

坊郭戶籍的出現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特征。宋代以前,城市與鄉村在戶籍上沒有多少差別,也沒有“坊郭戶”這一專用名稱。北宋時期,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市民階層空前壯大。據周寶珠先生考證,北宋崇寧時(1102—1106年)東京開封約有十三萬多戶(不含屬縣),總人口當在一百五十萬左右。④ 而吳濤認為當時東京主客戶合計應是二十六萬余戶。⑤ 可見當時東京開封城市居民的數量之龐大,它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城市人口的劇增,戶籍管理遇到新的問題。宋太宗幾次下詔整理戶籍,都未解決戶籍混亂的問題。因為當時無不動產的人口(客戶)太多,不容易注冊定籍。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二月,“命都官員外郎苗稹與知河南府薛田,同均定本府坊郭居民等。從戶部尚書馮拯之請也。”⑥ 宋真宗依準戶部尚書馮拯之奏請,委派苗稹為欽差,與河南府知府薛田一道在洛陽進行坊郭戶列籍定等的試點,然后推廣于全國。當時全國大約共有坊郭戶九十八萬戶,人口約五百萬之眾。⑦ 這些坊郭戶被單獨列籍,按財產多少分為十等。坊郭戶就是今天所謂的城鎮戶口,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不僅表明北宋城市商品經濟呈現出繁榮之勢,而且標志著市民階層的正式形成,在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發展了的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都以城市與鄉村分裂為基礎。”⑧ 坊郭戶籍的建立,將城市與鄉村分離開來了,進一步地促進了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品交換的分工。

同業行會組織的形成是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特征。行會又稱“行團”,簡稱為“行”或“團”。每一個行會都有“行首”或“團首”,一般推舉行會中經濟實力雄厚者充任。北宋共有行會160多個,南宋行業分工更細,行會更多。有的改稱為“市”、“作分”。后不斷合并,其組織越來越大,在商務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行會可以根據市場行情變化來重新規定統一的價格;能夠保護本地區商業的利益,抵制外地商人搶占本地市場;能夠調節行會成員與官府的關系,在應付官府的“科配”和“供行”等賦稅的問題上,盡可能地保護本行團的商人利益。正如美國經濟史學家湯普遜所說:“行會控制資本并管理勞動;它們支配生產分配;它們規定價格與工資。但在它們的組織里,也有著一種社會的影響。行會的目的部分是社會性的,部分是互相的。”⑨ 行會是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因共同的職業和利益而組合成的一種社會群體。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又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產生影響、發揮作用。

二、商品意識滲透到文化生活之中

由于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意識在宋代城市社會中滋長和蔓延,并無孔不入地向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又由于都市制度的變化——坊市合一、宵禁廢弛,作為城市社會主體的市民階層表現出旺盛的生活熱情和欲望,創造出帶有明顯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正如日本學者加藤繁在《中國經濟史考證》中所說:“當時(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種種限制已經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經頗為自由、放縱,過著享樂的日子。不用說這種變化,是由于都市人口的增加,它的交通商業的繁盛,它的財富的增大,居民的種種欲望強烈起來的緣故。”⑩ 正是市民階層的“頗為自由、放縱”的生活和種種強烈的欲望,導致了新的都市風情、文化娛樂的產生,導致了市民意識的形成。宋人極重傳統節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傳統民俗文化已被商品意識所“侵蝕”。商人們利用傳統節日,銷售節日用品和紀念品。如端午節,東京開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節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紒紜矠 由此可見,商品經濟已滲透到了傳統民俗節日中。許多本來是自產自給的民俗物品都已轉變為商品,在相當的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過去一向表現為清凈、莊嚴、神圣的寺廟道觀也不能幸免于商品經濟強有力的沖擊。廟會,又稱“廟市”,是我國商品交易的集市形式之一。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在佛教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廟會興起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北宋東京開封的相國寺是當時一個十分著名的佛教圣地,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它的神圣靈光變得黯然無彩,成為商品交易活躍的場所。相國寺前門是汴河的一個碼頭,商賈、貨物上下頻繁;寺內場地空闊,游人眾多,是商品交易的極佳場所。因此,它漸漸成了一個市集中心。相國寺的和尚在商品經濟熏陶下,在利益的驅動下,無法穩坐禪床、念好經卷,也直接參與商業活動。有的竟然違背佛教戒律,開辦了一個燒豬院,經營豬肉生意。和尚惠明成了名聞京城、專門烹調肉類菜肴的廚師。紒紝矠 商品經濟使妙相莊嚴的佛祖、菩薩難堪,寺廟與市場簡直同轍接軌,成了逐利趨財之場。

篇3

內容摘要:馬克思關于商品二因素的解剖,在價值元素層面為我們明確了商品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在使用價值層面明晰了有效商品建設的指導思想,并在二者的矛盾規律總結中寓示了在現實經濟實踐中遵循科學性與理性的重要性和重大性。理論關于價值量的分析,則為我們提供了衡量現實經濟績效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標準。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再論的商品理論,必將有助于與啟迪我們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智慧。

關鍵詞: 商品理論 區域經濟增長

關于商品理論的選擇性綜述

商品孕育著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的胚芽(《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通過對商品的分析構建了商品理論范式,并在范式中就系列概念、定義和公式進行系統分析,并在邏輯上奠定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解剖的基礎。

(一)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商品首先是一個外在對象,商品有用性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馬恩全集》第23卷)。使用價值具有多樣性、非同質性和具體性,它體現了商品的自然屬性。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價值的表現方式或表現形式。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本身中,商品交換價值表現為同他們的使用價值完全無關的東西。

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的東西,是商品的價值。價值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商品的價值具有同質性,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價值的本質是價值作為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體現了商品的社會屬性(《馬恩全集》第23卷)。作為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商品內在二因素的對立表現在:對同一主體而言,同一商品不可能既是使用價值,又是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人們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通過交換,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決。二者的統一體現在: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則價值無法凝結;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的物品不是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而不用于交換的物品不是商品。

(二)商品價值量的規定性

對商品的價值量的規定性,馬克思認為:“可見,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資本論》第1卷)。而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資本論》第1卷)。價值量的規定性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使用的勞動時間。同一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商品的價值量相等;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則與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成反比。

(三) 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廣義的價值規律是包括價值、價值實體、價值本質、職能、價值形式、價值量、價值規律和作用內涵的規律。狹義的價值規律是關于價值決定和價值實現的規律,即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所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照商品價值量決定的價格進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基本作用表現為引導資源配置、促進生產、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促進競爭。

商品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邏輯關系

馬克思關于商品二因素的解剖,在價值元素層面為我們明確了商品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在使用價值層面明晰了有效商品建設的指導思想,并在二者的矛盾規律總結中寓示了在現實經濟實踐中遵循科學性與理性的重要性和重大性。理論關于價值量的分析,則為我們提供了衡量現實經濟績效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標準。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再論的商品理論,必將有助于與啟迪我們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智慧。

區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其系統的微觀層面,值得關注的是構建這種系統的基礎元素。馬克思將商品比作“財富細胞”,由此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劃定了起點。

區域經濟的發展依賴于有效的商品建設,商品建設則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基礎支撐點。

商品作為財富的基本元素和商品經濟的基本細胞,它的建設本身就具有引導區域經濟發展選擇的基礎。這種基礎性借助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的有效銜接得到實現。顯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這種銜接的有效性首先表現為一種可能性。這種銜接的真正實現,正如馬克思所描繪的那樣,需要一個“驚險的跳躍”過程。而跳躍的成功與否,則受商品本身建設質量的影響。

商品質量建設有一個廣義的內涵,它跨越了商品選擇、生產、流通、管理等環節,并集中反映在商品生產和交換兩個基本面上。從社會再生產過程角度考察,生產是具有決定性的再生產環節,它決定了商品本身的建設質量,“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如何生產”等基本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得到回應,并由此決定了交換環節的價值實現效果(假定交換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商品交換立足于既定產品供給,決定和影響市場需求滿足和價值實現的程度,并對商品生產反作用。

有效的商品建設成為有效資源配置、供求關系協調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結論性表現,勢必發揮支持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商品建設自身的調整適應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調整要求,并隨著商品及建設本身的發展,體現更多發展性內涵。

理論啟示下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商品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概括地反映了商品建設本身在經濟發展中的系統地位,并使得如何實現有效的商品建設成為研究的必要,而理論的抽象恰為現實實踐提供了依據和必要的啟示。

(一)對生產的啟示

1.產品市場定位與結構組合。有效分析、判斷和預測市場需求,以確保產品生產的合理性,保證供需初始的環節協調性。而從使用價值多元化中折射出來的需求的差異性和多樣化,反映了產品結構建設的重要性,并表現出著力打造差異化產品的重大意義。

2.重視商品質量。商品質量也稱商品品質,是指商品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商品質量的核心是滿足消費者需求;商品質量是與商品用途有關的屬性參數的綜合;商品質量具有針對性、相對性和可變性。生產環節影響商品質量的因素則涉及原材料、生產組織、管理控制和物流過程管理等(郭洪仙,2007)。商品質量實質上便是商品滿足某種需要的有用性,是從商品使用價值導出的一個范疇,商品質量是人們在實踐中衡量商品使用價值的尺度,反映了商品使用價值在量上的大小,反映了社會對商品使用價值的認可程度,是商品使用價值評價和實現的前提(趙蘇,2006)。“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商品的使用價值成為價值實現的根本前提,而商品質量水平則體現商品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反映這種前提得到自由的程度。

由此,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和建立質量保證體系至關重要。通過全面質量管理,組織全體成員同心協力,綜合運用組織管理、專業技術和數理統計方法,經濟地開發、生產和銷售用戶滿意的產品和提供優質服務的管理活動,通過全體職工的工作質量保證產品質量,達到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目的,以滿足服務性、全員性、全面性、預防性和科學性的要求。通過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從產品的開發設計、制造、銷售的全過程,建立起來一套嚴密、協調、高效的管理系統,明確規定各部門、各環節、各人員在質量管理中的任務、責任和權限,訂立各類標準,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和信息反饋系統,形成質量管理的有機工作體系,以保證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3.積極提高生產過程的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一定時間內,生產一定量使用價值的效率,“使用價值是財富的物質內容”,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時間內商品的使用價值量的增長,促進財富在量上的積極累積。由此,理論的意義在于凸顯提升生產過程勞動生產率的積極實踐意義。通過組織實施現代企業管理,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組織運作的效率,推動先進管理方法和技術的運用等,將是理論啟示推動組織必要進行的一些現實選擇。

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降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反向運動,并產生成本和營銷意義上積極作用。

(二)對交換的啟示

商品交換是“價值實現”的過程,成功的商品交換立足于商品供求關系的有效協調。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建設不僅僅體現在生產過程商品二因素的有效形成,更進一步體現在交換過程商品內在矛盾是否能夠得到成功的化解。商品理論對商品內在矛盾的揭示,及價值形式發展過程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的產生的闡述,提供了營銷學意義上的啟示。

市場營銷是通過交換過程來滿足需要的人類活動,是為了創造達到個人和機構目標的交換,而規劃和實施的理念、產品和服務構思、定價、促銷和配銷的過程。不論對交換過程理解的角度如何迥異,商品本身始終是交換過程不可或缺的載體。營銷根源于消費者的需要、欲望和要求,通過能夠滿足需要和欲望的商品,在市場交換中達到效用、價值的實現。

特定發展階段使流通上升為商品建設的主導面,區域經濟增長對商品建設的基礎性依賴,也就更為集中體現在交換環節。當然,無論是區域內部的供求還是區域間的供求協調,都勢必引導成功的商品交換,并都會對區域的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理論對商品價值形式及其發展的歷史分析,反映了商品交換內在矛盾發展的基本要求,而如何現實地解決商品交換內在矛盾,促成成功的價值實現,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并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則提出了一個因理論啟示而被認識,但同時需要結合客觀現實加以解答的任務。這里,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實現成功的營銷。

交換的發展使我們需要以系統的和聯系的觀點看待這一過程。對交換(營銷)環境的分析成為商品建設在該環節的起點,并決定供求關系的協調性;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則是準確把握供求的關鍵;市場細分、戰略制定、策略運用和過程管理則是職能和組織保證。

結論

關于商品的理論論述,形成了一種解構商品問題的理論范式,并提供了在區域經濟建設中應對商品問題的線索。區域經濟的發展依賴有效的商品建設,商品建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點。馬克思關于商品二因素的解剖,在價值元素層面為我們明確了商品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在使用價值層面明晰了有效商品建設的指導思想,并在二者的矛盾規律總結中寓示了在現實經濟實踐中遵循科學性與理性的重要性和重大性。理論關于價值量的分析,則為我們提供了衡量現實經濟績效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標準。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

3.趙蘇.商品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郭洪仙.商品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熊亞君.企業管理概論[M].西南財大出版社,1995

6.吳世經,曾國安.市場營銷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7.赫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8.胡佛[美].區域經濟學導論[M].商務印書館,1990

篇4

更準確的反映商品價格走勢的是CRB指數,CRB指數(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Index)是原美國商品調查局所的多種商品價格的指數。美國商品調查局其實是一家美國私人公司,由美國人積勒(Jil-er)兄弟創辦,1957年正式CRB指數。最初CRB指數由28種商品價格組成。1961-1983年CRB指數共進行了6次修改;1987-1995年又再作3次修改;2005年進行第10次修改。目前CRB指數包含19種商品的價格,其中原油權重占23%,天然氣占6%,取暖油占5%,三者占CRB指數權重高達34%,即三分之一強!

分析CRB指數自1900年以來的走勢(1957年以前數據為模擬數據),第一個高位出現在1920年初,第二個高位出現在1951年,第三個高位出現在1980年,第四個高位出現在2011年,頂部周期的長度平均30年。若此,則下一個頂部可能出現在2040年前后。根據此前3個周期的分析,見頂后的熊市持續13-20年。因此鐘斯認為商品價格“下跌趨勢至少將延續到2020年”算是保守的看法。1920 年 CRB 指數見頂后下跌,美股迎來了1921-1929年大牛市,這便是著名的Roaring Twenties(咆哮的 1920 年代);1951 年 CRB 指數見頂,美股1950-1966年正是大牛市中升勢最強勁的一段第三浪;1980年CRB指數見頂,1980年美股結束第二浪調整展開第三浪上升,直至2000年;2011年CRB指數見頂,美股又再一次結束2009年3月以來的大牛市中的第二浪調整,展開第三浪上升。這一次能升至什么水平?以1921-1929年的8年大牛市計算,見頂的日期是2019年前后。

從第一幅圖上可見,CRB前兩次周期見頂后,調整的幅度大致上是回到第四浪的終點附近,倘若本次周期亦是如此,則CRB指數最終亦會跌回2008年的低點水平附近。對于金價而言,2008年的低點便是682美元水平。

商品價格下跌特別是原油價格下跌,對中國經濟最為有利。對美國、日本的等經濟體系亦有利,對俄羅斯、澳大利亞等資源國則不利,特別是俄羅斯。俄羅斯股市市值占四成是能源股,盧布最近持續下挫,俄羅斯股市亦同步下挫,早前抄底俄股的美國投資者損失慘重,要抄底亦應該抄底中國股市,起碼人民幣升值。油價下跌,使得10年周期臨近底部的可能性大增。

篇5

從國際趨勢來看,發展中國家發揮著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作用,中國國民的消費能力提升和消費理念的改變,必將促進中國零售行業的發展。未來的中國零售業也將會是一個發展高峰時期。

全球前三大服裝連鎖商西班牙的ZARA、美國的GAP、瑞典的Hennes&Mauritz(簡稱“H&M”)齊聚中國,此舉表明零售環節對服裝品牌成長的重要性。GAP中國總裁楊得銘說,在中國,還沒有哪一家連鎖服裝銷售商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與此同時,國內服裝業開始注重零售渠道,從服裝制造商向服裝零售商轉型,似乎已經成為服裝業時下的大趨勢。福建七匹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少雄說:“七匹狼是做批發起家的,零售是服裝業的一個關鍵環節,所以七匹狼從批發逐步轉型零售,一直在強調零售的細節,包括產品、零售管理技巧。七匹狼并不愿意成為一個最大的服裝制造商,而要成為中國最大的服裝零售商,實現從服裝生產商向渠道商品牌轉型。”

中國歷來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對于服裝業的戰略轉型,做零售并非意味著放棄制造,中國服裝企業絕大多數是從制造環節起家的,隨著規模不斷做大,企業必然要不斷向產業鏈的頂端,研發、營銷、設計等環節延伸。服裝企業轉型零售,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是一種輕資產的戰略,結合服裝行業已有的行業模式,在制造環節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比如企業能夠很好地管控產品的品質、價格、貨期等,此外也更有利于培養企業自己的人才。

零售業的經營是以店鋪選址為基礎的,店鋪選擇以前是有關企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店鋪選定以后是商品經營與店鋪運營,商品經營技術是零售的核心技術。零售業務的正常運營需要信息技術與物流技術以及人力資源的支撐。其結果是財務成果。所以,發展、選址、商品經營、IT、物流、人力資源、財務等七個方面構成了零售業的基本技術。

中國的零售企業一方面需要加快市場的占有,同時須加快經營理念的轉變。比起開店數量和能力,在七種零售技術中,商品經營技術更重要。目前,國內零售業總部的最大管理問題在于缺乏有效的商品管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以渠道費為主的贏利模式制約了商品經營能力的提升;二是商品管理的組織體系沒有適時調整,并且缺乏專業人才;三是品類管理、空間管理等商品管理技術還沒有普遍應用。

根據周勇《零售戰略與運營管理》的七大零售技術中,對商品經營技術的改進,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需要改進的是問題是市場調研與消費者分析不夠

經商其實就四個字:“決策,情報”,市場調研作為情報的執行部分,是為了給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的,從而讓決策更加接近實際,更加有競爭力。

其次,要依靠零售品牌來推廣商品

產品是產品營銷與自我展示銷售的,未來的商品經營應該是“認零售品牌而購買,靠零售品牌來推廣商品”。

再次,引進品類管理技術

品類管理是零售商與供應商之間開展合作的戰略性框架、工作流程和組織結構,包含了一整套相互關聯的技術方法和活動,是一個漸進的、持續改進的過程,同時需要依靠供應鏈之中各個相互獨立的主體以其他支持的有機配合。在以陳列促銷為主的業態中,品類管理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先注重貨空間管理以及架優化管理,且必須以有效的數據分析來支持決策。品類管理的基礎是為顧客選擇商品,并以適當的方式進行補貨、配送、營銷與服務,通過強調向消費者提供超值的商品和服務提高企業的營運效果。

另外,UNIQLO很重視的貨架空間管理技術,是一種依靠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商品經營技術來規劃、設計、調整、優化商品分類、店鋪商品布局與商品陳列的技術。依靠這個應用程序來協助實現群集和具體門店的商品組合管理: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精確放置合適的商品,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

“門店布局規劃”也不能忽視,同時管理多個門店規劃,同時移動整個設施,從而使得品類整體重設輕松易行。還可以執行跨品類和跨門店布局規劃,從而可以即時比較最佳門店和欠佳門店之間的布局差異,這對于貨架銷售空間有效性的最大化是至關重要的。使用貨架商品分類技術創建總貨架圖,并可按需要將其復制成簡化版本。

還有,供應鏈管理,主要是庫存管理和信息分享。供商合作模式需要有根本性的改變:有戰略思考的零售商越來越依靠業務戰略決策與供應商建立伙伴關系,從而實現市場利益的雙贏。

能不斷關注新技術并及時作出適當反應的零售企業往往能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當然,對零售影響的技術不僅僅是指那些直接的技術,也包括間接的技術。比如自行車、汽車、地鐵等交通工具的發展變革,則從消費模式來影響零售的經營模式。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零售業的格局,淘寶網和天貓商城2012年的交易額突破一萬億就是最好的象征。技術對零售的影響是雙重的,對品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現今,零售技術在更加細致全面的深入商品銷售的各個角度和方面。

篇6

關鍵詞 網絡經濟 傳統經濟 區域性 商品貿易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檢測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6月,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8%,網絡市場交易規模達7542億元,同比增長47.3%;其中天貓依靠其影響力牢牢占據網絡購物市場的第一位,占50.4%;C2C網絡零售市場中淘寶集市占C2C市場的95.1%;可以這樣斷言,網絡經濟的興起已經對現代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網絡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完全有可能改變現代企業的基本商業運作模式,動搖在工業時代業已成為經典的戰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1網絡經濟區域性國內的發展

21世紀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國際趨勢和時代背景下,在我們的消費意識中,總有一個我們所認可的消費中心,能夠滿足我們的消費需求,從鄉鎮的集貿市場,到縣域的百貨公司,省市級的超級一體化購物中心,總是引導著我們的消費神經。發展網絡經濟已不單純是一個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或是商務模式的選擇問題,而是適應和順應國際潮流,在融入全球經濟發展中不斷增強競爭力的戰略性選擇。隨著互聯網網民的基數增大,互聯網服務劃分越來越細,所以行業網站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還有一種垂直類的網站,它不像新浪、搜狐等綜合門戶網站一樣,不提供全面的服務,但是其服務更專業、更深入、更便民,服務的網民更有針對性,因而越來越受到廣告主的認同。隨著中國網民基數的增加,已經足以支撐起這種垂直門戶網站的規模發展,在中國,已經有多家垂直門戶網站收入過億元人民幣,就是明顯的例子。

2區域商品貿易加入網絡經濟的對策

2.1加強宏觀規劃和指導,增強區域合作

人們的消費行為總是與其生活方式、收入層次、階層特征等密切相連的。正如馬克斯`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斷言:“生活方式是一個人社會階層地位最精確的體現”。 區域性網絡經濟的構建,是商品銷售渠道的重新定位,更多體現的是加快商品流通,所以根據網絡經濟的發展是勾畫區域性商品貿易藍圖的關鍵。

(1)整體規劃布局,樹立商品集散地形象,結合當地的衣食住行的總體框架,對消費中心、購物地帶、商業網點、行業動態進行線上整合,強化信息一體化,要求媒體、工商企業統一合作,一方面突出本土化,強本土的電子商務活動,占領網絡銷售市場,另一方面提高實體店內的服務,顧客滿意后可直接在實體店內購買,也可以參與網上的優惠活動,找準各行業的定位。

(2)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強化規范管理、加強市場監督;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制保障環境,依法鼓勵商家將商業信息化等,強化相關競爭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積極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強同行業之間的協調,建立和完善高效運轉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協調機制。

(3)實現區域性線上經濟平臺,服裝業、農副產品、電子產品、家具家電搭建各自的銷售平臺,打造一批具有高效便捷的標志性商業工程,加快商品信息流通,實現商品貿易的快速消費。同時實現各行業數量與質量同步發展。

2.2建立的“一站式”購物地帶

如今中國城市形態在發生急劇變異,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對生活環境和消費的質量越來越高,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追求,成為如何有效配置商業資源的核心問題。便利、高效、無障礙到達,拉近消費者到達各種購物場所的時空距離,最大限度減少時間成本,是消費者共同追求,也是各種商業零售設施的基本定位。富有人性化的消費空間“新業態一站式”成為消費者購買行為營造了全新的環境結構。城市不乏林林總總的高檔購物中心,在城市的某個區域,都起到了“造市”的功能,但集娛樂、休閑、購物、餐飲、住宿于一體的“一站式”,還未形成“氣候”,這便是區域性網絡經濟需要表現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商務部綜合司,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R].2008.

[2] 佟家棟,王艷.國際貿易政策的發展、演變及其啟示[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3] 李 丹,蔣毅一.對中國出口貿易的結構分析及其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7(06).

篇7

關鍵詞:義烏商品城 專業市場 國際化發展 經營戰略

自中國加入國際世貿組織以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更加緊密,中國地方經濟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義務商品城專業市場的國際化發展模式為我國專業市場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建立尚不完善,我國地方經濟對國際市場的適應程度有待提高,因此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的國際化發展模式還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進,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而殘酷的國際市場之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的國際化發展模式

我國的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到目前為止一共經歷四個階段,且每個階段的國際化發展模式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彼此之間具有諸多的不同點,但是又存在明顯的遞進關系。首先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市場經濟剛剛起步,我國專業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國際化程度較低,因此當時的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主要的供給范圍局限本地市場,這個時期主要采取的是“本地模式”。其次,發展至90年代中后期,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專業市場國際化程度提高,但是遠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且當時我國的鄉鎮工業和家庭工業發展迅速,國內市場開放程度低,因此這段時期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經營是以國內經營為主。再次,通過這種內向的國際化經營模式,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迅速的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最終,發展至2005年,我國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的國際化發展進入第四個階段。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的交易平臺向全球化、國際化的經營轉變,國際化品牌的樹立和營銷網絡的建立,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國際化程度加深,采取的是“外向國際化”經營模式。

二、對創新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國際化經營戰略的探討

(一)提高市場高等要素的供給能力

產業資源、人才資源、基礎設施資源以及品牌資源等要素是專業市場生產的主要要素,而實際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可以將這些要素分別歸納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而在新時代的知識經濟的影響下,基礎要素在專業市場的國際化競爭中的影響力在逐漸削弱,高等要素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儼然成為專業市場國際競爭中最具決定性的要素。因此,要提高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高等要素的供給能力,注重和加強對包括國際化人才和國際化品牌在內的高等要素的培養和供給,進一步的增強專業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二)制造產業集群與現代服務業的支撐

加強與傳統制造業集群節的良性互動和溝通,提高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借助需求的集聚作用提高專業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從而逐漸擴張傳統制造產業集群的規模,進而促進產業鏈的縱橫發展,最終形成系統的產業網絡。集聚效應使得傳統制造產業集群的規模得到擴展,產業集群內容的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細化,交易效率提升,與專業市場之間的互動更為頻繁。且隨著兩者之間這種互動的提升,更多的產業跟到了發展和升級,如金融業、物流業、中介機構和會展服務等。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較快,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也可以向數字化發展,開拓網絡專業市場經營,比如網上商城、在線交易、e-物流的方式拓展專業市場的經營。

(三)充分發揮政府作用

要想增強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使其在國際市場中南站穩腳跟,必須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政府在政策上和制度上所給與的優惠政策、經濟扶持以及技術支持來發展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的整體實力。因此,對現階段的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而言,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且是十分重要的和關鍵的。首先就市場經營者而言,要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資源和機會,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堅持政府的領導,相信政府的領導,秉持科學發展的觀念,誠信經營、文明經營、科學經營。其次就政府方面而言,要適時的輔助專業市場的發展,從整體上把握專業市場的發展方向,審時度勢,提出對改善和加強當前義烏商品城專業市場國際化發展的戰略性策略,為專業市場的整體發展指明方向。

除以上內容之外,筆者還建議義烏商品車專業市場可以總結和學習國外在專業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以及相關的跨國經營的成功經驗,根據自己實際的發展狀況加以改進和調整,研發出新的產品和服務,開辟新的市場發展之路,從而使義務商品城專業市場獲得更多國際消費者的青睞,從而有效促進我國專業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為我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 標準化 質量追溯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指在農產品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全面導入電子商務系統,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供求、價格等信息的與收集,并以網絡為媒介,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使農產品的交易與貨幣支付迅速、安全得以實現。

一、永川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

永川區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建成了黃瓜山、圣水湖、八角寺三個規劃總面積達25萬畝的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和23個鎮街的特色效益示范園或基地。有“永川秀芽”、“黃瓜山梨”、“五間富硒西瓜”、“朱沱龍眼”、“永川豆豉”、“永川松花皮蛋”等一批獨具永川特色的農產品品牌。但其中90%以上的農產品主要銷售區域集中在成渝兩地,以傳統銷售渠道為主,網絡銷售的比重很低,年產值都不是特別高。有些廠家或種植大戶也在嘗試用一些新的銷售手段,比如在京東或淘寶上開設網店、微店,但都處在嘗試摸索階段,起步困難比較多,基本上呈碎片化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1)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缺乏,相關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夠。目前我區農村網絡基礎設施還不是特別完善,覆蓋率遠遠沒有達到100%,且網速較慢,價格相對來說比較昂貴,3G、4G手機網絡達不到全覆蓋,公共上網資源匱乏。一些偏遠鎮街農民意識仍比較落后,更喜歡用傳統模式來完成生產生活的各種交易。其次農村電子商務的專業性人才少。

(2)物流網絡未能打通最后“一公里”,農產品即時即地運輸未能實現。截至2015年永川區從事物流相關的企業有243個,個體工商戶有147戶,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物流配送都沒有把配送網絡延伸到農村,連接工業品進村和農產品進城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沒打通,農產品即時即地運輸未能實現。個別農戶和物流公司簽訂合同,由于未能形成抱團發展優勢,合作價格偏高,造成物流成本較高,從而影響整個產品的競爭優勢。

(3)農產品的標準化問題凸顯。一是農產品本身的特殊性與標準化生產的矛盾。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是執行各種標準和操作規程,而農產品本身的特殊性導致實現標準化生產難度大。二是對農產品標準執行的監測能力和手段不足。農產品監督檢測在提供質量檢測、技術服務和保證標準實施方面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投入不足,制約農產品標準化的實施。

(4)農產品電子商務中產品的質量監管和責任追溯體系不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國計民生,一旦出現問題危害很大。所以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過程,包括從投入要素的生產、供給、使用、加工、流通,直到銷售等各個流程環節都必須采用可靠的現代化手段管理,使政府監管部門能夠即時監督、全面掌控,將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各種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之內。

(5)伴隨著海外農產品的涌入,競爭加劇。伴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大批海外原產地農產品的進入對本土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也是一個巨大沖擊和挑戰。

二、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政府加大支持引導力度,整合優質資源,形成抱團發展優勢

1、打造電商孵化平臺

利用永川區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打造重慶市電子商務示范區的契機,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龍頭電子商務企業,建立電商產業孵化基地,引導和鼓勵建成產品展示、影像文案處理等相關配套功能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并且將農村電商人才培育納入該產業園。

2、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設立專門針對農(副)產品企業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組織,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原則,以參股、融資擔保等方式跟進投資,實行區政府、鎮街二級扶持引導,從而通過政策影響力使其他社會資金追加對本地特色農(副)產品投資。

3、統一打造對外營銷網站或者開發綜合APP軟件

借力其他知名電商企業,整合永川現有資源,統一打造對外營銷網站,建議政府利用自己特殊影響力和公信力,為本地區農副產品在標識、品牌、營銷等方面代言、背書和推廣。

(二)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村電商綜合服務點,培養電商專業人才

1、加快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農村網絡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將寬帶主干線設置入村入院落,組織開展電腦、手機上網知識技能培訓,使電腦與手機等移動商務相結合,進一步完善普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必需的硬件條件。

2、加快建設農村電商綜合服務點

借助各知名電商在區縣建立服務中心,在鄉鎮、村建立電商服務點的契機,充分利用目前各村村級服務中心的現有資源,加速農村電商服務點建設。擴大村級電商服務點服務范圍,實現農產品收購、銷售,信息收集、,代購,繳費,代收、發快遞等服務功能一體化,擴大村級服務中心的服務范圍,讓廣大農民體會到電子商務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3、培育農村電商帶頭人

一是多渠道籌集資金,通過多種方式擴大農村電子商務培訓范圍,提高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培育一批農村電商帶頭人。二是引導高校和企業的電商專業人才進入有基礎和意愿的鎮街進行一對一幫扶,成功塑造發展典型,以點帶面,推動整個農村電商發展。

(三)整合物流資源,降低物流成本,打通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1、打造電商快遞產業園,建立分撥中心,增強永川輻射力

按照行業標準和企業生產需求,集中建設集“倉儲、電子商務、郵政快遞和物流配送”為一體的電商快遞產業園,引導郵政、快遞企業入駐,建立郵件、快件處理中心。推動全國范圍內有競爭力的快遞企業在永川建立二級分撥中心,提升永川城際和同城產品配送能力。

2、組建物流快遞協會,劃片提供服務,延伸物流到鎮進村

建議相關部門聯合區內物流快遞企業組建物流快遞協會,分片負責一定區域的物流快遞。區政府配套相關政策,支持有實力的快遞企業將觸角延伸到鎮街的電商服務點,負責收集、配送各村商品,按照所收件、配送件數量和距離遠近給予補助,降低農戶的物流成本,提升永川農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貨幣和商品經濟 互為因果 相互促進

貨幣的產生與發展同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它們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1 從貨幣的產生上看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原始社會后期,出現了人類最初的商品交換。但當時還沒有為交換而進行的生產,只是用滿足自己需要后余下的產品來交換,因而交換尚帶有很大的偶然性質。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第一次社會分工的出現,剩余產品增加,參加商品交換的種類越來越多,物物交換不斷擴大。這時,一種商品經常和多種商品交換,交換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物物交換的缺點也愈益明顯,交換經常發生困難。因為物物交換必須是在雙方都需要對方商品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而交換雙方不一定正巧需要對方的商品,所以為了使自己的商品能交換到需要的物品,往往要費很多周折。這種低效率的交換方式很顯然已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

解決困難的方法總是伴隨困難的產生而產生。人們在長期交換中,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大家樂意接受,如果把自己的商品先換成這種商品,然后再用它換回自己需要的商品,這樣只要經過兩次交換,就能達到交換的目的,交換起來較以前要方便、快捷得多。那么這種商品就自然地從商品中分離出來,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并可以直接和其他各種商品相交換,這種商品就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即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解決了交換中舊的困難,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很明顯,這里擔任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已開始起著貨幣的作用。不過,這時一般等價物還沒有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往往是在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由這種商品來充當,而在另一時期、另一地區又可能由別的商品來充當。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商品交換的范圍更加擴大,參加交換的商品種類日益增加,一般等價物的不固定、不統一使商品交換仍有許多不便,客觀上需要用一種商品固定地充當統一的一般等價物。由于金銀體積小、價值高、質地均勻、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特點,就逐漸地取代了其它商品而成為固定的統一的一般等價物,即貨幣。

可見,貨幣就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的產生是交換實踐的發展、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貨幣的出現又解決了商品直接交換的困難,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簡化了交換程序,加快了流通速度,擴大了交換范圍,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 從貨幣形式的發展上看

貨幣產生后,它的形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發生變化。到目前為止,主要有紙幣和電子貨幣兩種形式。

2.1紙幣階段

貨幣在流通中,最初采用金屬條塊的形式。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交換行為的普及,人們感覺到金屬條塊作為直接貨幣也存在一些缺欠。由于金屬條塊形狀、大小不一,重量不等,成色不同,每次交易都要稱重量、驗成色,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了方便流通,有些大商人便在金屬條塊上打上自己的印記,用自己的信譽來保證貨幣的成色和分量,這就是初期的鑄幣。以后,貨幣流通超越一個地區的范圍,某個商人的信譽已經不夠,于是就出現了由國家鑄造的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形狀和面額的金屬鑄幣。

鑄幣在長期的交換流通中,會因逐漸磨損而減輕重量,由足值的貨幣變成不足值的貨幣,但它仍然可以同足值的貨幣一樣使用。這種情況表明,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可以由價值符號代替。于是,一些國家開始鑄造不足值的貨幣,當作足值的鑄幣參與流通。后來國家就干脆發行完全沒有價值的紙幣,以代替金屬貨幣在市場上流通。紙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它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在商品交換中起媒介作用。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做后盾的,僅僅以黃金的代表身份出現在經濟生活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紙幣逐漸與黃金脫鉤,成為經濟生活中普遍流通的貨幣形式。

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優點在于便于攜帶,可以大大節約作為貨幣材料的金屬以及貨幣鑄造和運輸上的各種費用。人們可以利用生產費用低廉的紙制貨幣來代替生產成本高昂的金和銀。貨幣的供應量不在因金銀的產量而受到限制,可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調節貨幣的供應量和發行不同票面的鈔票。這就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開辟了更廣泛的空間。

2.2電子貨幣階段

現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使整個世界成為統一的市場,交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此時人們的經濟活動又受到了新的困擾,那就是貨幣的遠距離攜帶、兌換、保管非常不便,盜竊、搶劫、假幣現象的存在嚴重損害人們的經濟利益,于是人們不得不開始新的探所和嘗試。

信用制度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給貨幣形式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電子貨幣的出現,幫助人們解決了這一難題。電子貨幣即貯存于電子計算機中的存款貨幣。它是一種純粹觀念性的貨幣、一種計算貨幣,它不需要任何物質性的貨幣材料,銀行只需要將錢存在電腦磁盤和電腦磁帶上,通過銀行電腦來貯存、轉帳、購買、支付,實現各種交易。電子貨幣的出現,使商品交易既迅速又簡便、安全而可靠,銀行也可以節省處理大量票據的費用。可以預見,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紙幣這種有形的價值符號會被電子貨幣這種無形的價值符號所取代,電子貨幣也將進一步極大地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總之,貨幣與商品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貨幣是商品經濟長期發展的產物,其形式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而貨幣形式的每一次發展反過來又更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篇10

問 老林,面臨改革的大趨勢,您覺得共青團應當怎樣改革?

林 我認為,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改革,出路在于把團的工作與商品經濟緊密地結合起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共青團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環境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敏銳地反映在當代青年身上。在這種急劇變革的形勢下,團的工作的改革,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如何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新的需求,使團的工作與商品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實際中造就一代新人。

問 “以四化為中心活躍團的工作”的口號提出多年了,落實得究竟怎么樣呢?

林 從山東的情況看,各級團委的指導思想大都轉過來了,但清除長期植根于自然經濟、產品經濟土壤中的思想觀念,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氣力。所以搞改革,首要的問題是觀念更新。團的工作要圍繞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共青團改革是全社會改革這個大的系統工程當中的一個子系統。它既要從屬于改革大局,又要以自身的積極改革推動大局。首先要把工作的立足點轉過來,各級團的領導機構,各級團干部,要甘當青年發展商品生產的“公仆”,為廣大青年在發展商品經濟中大顯身手、茁壯成長做好服務工作。不要以“青年官”自居,老想“管管青年”。“居高臨下”的姿態不行,“階級斗爭的臉”更不行。要適當寬松,著眼于服務、引導、激勵。共青團是群眾團體,應當真正貫徹民主的原則。

問 您看組織形式怎么改好?

林 組織形式也要適當松散。“松散”不等于“癱瘓”,這是兩個概念。我所說的松散,有一條原則: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應有團組織,強調靈活、分散,便于管理、活動。過去那種形式上的整齊劃一不符合今天商品經濟的要求。拿農村來說,一個村子的青年,有在家務農的,有外出做工、經商的,靠村子里的一個團支部是組織不起來的。硬要去組織,只能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況。我們只有靠靈活、分散的組織形式,才能把團旗打到商品生產的角角落落。

問 請您具體談談新形勢下共青團怎樣搞好“服務”?

答 共青團是群眾團體,不是經濟組織,服務的對象是青年,但離不開商品經濟這個中介,不能離開商品經濟空談服務。商品經濟愈發達,我們為青年服務,滿足青年特殊利益的條件就愈充分。同時,當代青年的素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商品經濟的發展進程,所以,服務的內容主要是兩條,一條是抓住全面提高青年適應商品經濟與現代化的素質這個中心。再一條就是切實代表青年利益,替青年人說話,為青年辦事。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當代青年的特點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過去的依附、順從、個性壓抑變為現在的獨立、自主、自我表現等等。共青團就是要在商品經濟的實踐中,給青年搭好臺子,讓他們自己上去唱戲。我們今年在全省城鎮企業中開展的“功勛杯”活動,就是給全省十大行業的青年工人搭了個臺子,現在有700萬青工踴躍上臺表演,建功成才。

在新時期,代表青年利益這個問題,顯得更為突出更為迫切。早在1956年,同志就指出,“青年團要照顧青年的特點,要有自己系統的工作”,“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團呢?”現在,有的青年改革者遭到誣陷、打擊,有的青年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共青團要理直氣壯地站出來,伸張正義,保護青年。以切實保障廣大青年在發展商品經濟的實踐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