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繪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7:3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繪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美是一切的開始,繪畫,是以感受美和表現美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的有效途徑,是幼兒用來傳達情感的語言。兒童畫并不僅是一幅畫,還是幼兒的自我表現。在繪畫中,幼兒表現的是他的思想、感情、興趣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對于三歲的幼兒來講,繪畫有一定困難,因為這時的幼兒手肌肉尚未成熟,手臂動作很難控制。因此,他們的繪畫,只能畫出一些亂線、亂點或亂色塊。然而,正是這些亂線、亂點或亂色塊,體現了他們對世界的夢想和認識,甚至是他們在藝術領域中展現才能的起點和開端。作為幼兒教師,如何更好地開展繪畫教育,使他們在這方面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呢?我想,首先應從興趣入手,有了興趣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就能激起欲望,從而使他們喜歡繪畫。興趣做主,情趣引路,在鼓勵中激發幼兒的創造表現,通過實踐和觀察,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 培養幼兒繪畫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小班幼兒作為繪畫教學的開始對象,興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它會影響幼兒繪畫技能。對于剛接觸繪畫的幼兒來說,一切都很陌生,手眼不協調,握筆困難,控制筆更難,因此不必強求幼兒畫出什么東西。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繪畫游戲,慢慢培養他們的興趣.比如《筆寶寶跳舞》,向幼兒介紹筆寶寶住在盒子里,它們每天都要到紙上來玩耍、跳舞,然后再回到盒子里去,鼓勵幼兒在紙上涂鴉,教師用提示的方式"筆寶寶會不會跳圓圈舞呢?再跳一個方塊舞好嗎?啟發幼兒畫出圖形。又如在進行橫豎線交叉畫網格這一技能的學習時,本學期活動"抓住大灰狼"的游戲情境,用網網住大灰狼,幼兒積極參與,并且能興致勃勃跟隨教師一起來觀察網,有了初步的感性經驗,輕而易舉地為橫豎線交叉畫網格奠定了物象基礎。為了使幼兒繪畫活動更直觀,提高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還經常采用把紙剪成大樹的形狀,啟發幼兒在上面畫上大蘋果;或者剪個紙盤,啟發幼兒畫餅干或糖果用來招待客人等等。
教師對幼兒作品的評價,激發幼兒興趣也是很重要的,在評價幼兒作品時可以經常給幼兒一點小小的獎勵,如:貼個小紅花等,每當幼兒得到獎勵時,會高興地拿著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賞一番,在他們看來,得到老師的獎勵就是得到了最高的獎賞,也是對自己作品的肯定,因而對繪畫充滿了信心,這樣經常得到獎勵,漸漸地,幼兒不害怕繪畫了,落筆大膽了,對繪畫有了初步的興趣。
2 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讓幼兒能夠畫出自己喜歡的畫
光有繪畫興趣,沒有繪畫技能,幼兒就表現不出自己所認識的生活 ,因此對小班幼兒來說,傳授簡單的繪畫技能必不可少。
采用游戲的方法。(1)涂色游戲:涂色游戲就是教師畫好物體形象的輪廓,然后讓幼兒涂色。如:請幼兒涂紅蘋果等。(2)添畫游戲:添畫游戲就是教師畫出一副圖中的主要形象,然后請幼兒添畫一些輔助物。如:教師畫美麗的金魚讓幼兒在金魚嘴的前方添畫小泡泡。讓幼兒主動觀察這些物體的形狀和顏色。
我覺得剛開始教幼兒畫畫時教師要結合日常生活中喜愛的事物,如用點畫"飄落的雪花"、用短線畫"綠綠的小草"、用圓畫"蘋果、氣球"等。圓是繪畫活動中最早的圖形,畫圓圈時,幼兒往往急于將起點和終點合攏,因而不容易成功。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邊畫邊說:"圓圓慢慢圈起來"。又如:畫葡萄時說:"一個小圓,三個伙伴,許多小圓靠一起,變成葡萄一串串。"這樣可以增強幼兒的印象和興趣。
3 精心設計活動方案,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鼓勵、肯定、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所以,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設計了"在玩中觀察--在情景中產生興趣--在活動中思維想象--在鼓勵中創造表現"的活動模式。小班幼兒受年齡的限制,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同時對一項單一的活動興趣不能持久。所以還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讓幼兒對繪畫活動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比如:"手掌印畫"、"拓印圖形"、"紙團壓印"、"泡泡畫",以及 "添畫、吹畫"等活動。我們把這些稱之為玩色活動。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觀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對色彩產生一種情緒表達的需要和欲望。
在繪畫過程中,幼兒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就需要我們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和靈活的處理,在幼兒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幫助。比如:在繪畫《毛毛蟲》時,許家榮小朋友平時聰明伶俐,畫得很快,然而毛毛蟲的身體卻總是畫成三角形,他幾乎生氣了,說自己不會畫,看到這種情況,我說你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畫的?他仔細看了看別人的畫,悄悄地走到我身邊說:"李老師,我慢慢地畫,毛毛蟲的身體就圓了。"說完后開心的笑了。
篇2
拔苗助長的考前美術教育
青年人是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而我們的太陽,考前的考生們卻在不斷訓練概念性的考前素描中抹殺了學生發現自然的能力,使學生訓練了一套“好活”,從而失去了自身發現世界的眼睛。最好的年齡,最有發展的年輕人只為功利考學,在不斷的考前重復的概念性的訓練中葬送了自己本有的敏銳的洞察力與感受力,而現行的素描、色彩、速寫的考前模式與中國自身美術觀念沒有任何關聯,也就是說我們為這樣的考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幾代人的將來藝術前景堪憂。
大學本科的教育問題
1.美術教育沒有自身的教學體系。現今的學院教學是百年前引進西方的學院的寫實造型、寫生訓練并借助民族傳統形式與材料加以表現,逐漸形成了臨摹、寫生、創作的中西結合譜系,現今體系與百年前學習西方的體系的并沒有太多改進。體系落后,方法老化,專業教學與史論教學互不相干,沒有產生互滲關系,中國傳統畫論美學更沒滲透到藝術理論的教學中,美院之所以比其他綜合類美術大學“好”,主要是靠美院有一批名師,而不是美院的教學體系。
2.重“技術”的培訓,不重“人才”的培養。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其次才是專業或技術。現今的美術學院是“技術學院”,是“繪畫技術”、“雕塑技術”、“設計技術”、“計算機技術”學院,僅是技術的訓練,也提高不了學生的素質。再加上學生高中之前及家庭教育的綜合素質沒有跟上,想在大學提高,只是天方夜譚。
葉圣陶說,若有人問什么,我的回答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我決不說“教書”。大學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技術”或“職業”的培訓地,也就是說,即使你畢業不從事你的專業,你也能很好地完成、做好你所想做的其他行業。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沒有完成自我的人格與意志品質等,你不但本專業學不好,更干不好其他專業,那么這樣的結果必會為社會造成后患。這種教育不只是大學單方面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的社會、家庭、學校及本人共同完成。
碩士、博士泛濫
盲目的提高學歷層次及社會對學歷的需求造成了碩士、博士泛濫,出現了繪畫水平碩士水平比不上本科生,博士水平比不上碩士生。實際上美術學博士原本就是以理論研究為宗旨的。
現今,藝術升級為一級學科門類,全國美院或地方院校拼命爭設博士點,許多并不夠條件的也在爭搶這份“羹”,又并不是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員也能享有“博導”的頭銜,這樣的“博導”在制造一批一批懷揣著不同目標的“博士”們。官方高舉引導名利的大旗,并設定了名利等級,高等美術教育便成為了集體追逐名利的競技場。
不規范的評價體系
1.學科、教學評價體系。以往美術學在學科制度上一直在“文學”門類下作為三級學科方向,而中國的教育是起步是引進西方的,現在藝術學科升級,各方面也都是在探索過程,關于學科評價建設還沒有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合理的現行方式。要建構中國自身的教育譜系,藝術理論思想與有系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方法、目標,有與之配套的實踐教育系統。教育教學成果如何評價?教師的創作成果、設計作品,靠獲獎。學生的成績如何評價?靠分數。
2.職稱評定體系。這是一種不平和的體制,休想讓教師清閑,大學教師的任務繁重,要教學,要教好學,又要搞好“科研”,“科研”這一詞界定本身就存在問題,藝術家要搞“科學研究”?“體制”希望大學教師:(1)有出色教育教學能力;(2)又要有超群的外語水平;(3)還要有頂級的繪畫水平;(4)還要有“高級”的“學術”水準,要求教師要在國家級核心期刊,或者CSSCI的期刊上,才算有學術水準;(5)要有“科學研究能力”在職稱評定過程中要求美術教師要有省級或者國家級的“項目”方可符合所謂的相稱的職稱。
教師大量的時間忙于論文、項目及參加美協的展覽活動,自由的時間被迫出賣。無欲則剛,給教師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間,讓高校美術工作者靜下心來做事吧!
3.藝術創作評價體系。中國近百年美術評價體系也是西方的,又是在淺層的畫面制作效果或工作量多少來“計算”作品的“優劣”。國家展覽給藝術設定了錯誤的目標與錯誤的導向,展覽多是虛假的矯情之作,沒有深入骨髓的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品。更見不到也不存在傳統中得“逸品”的作品了。現今,急需建立一整套符合自身文化傳統的美術作品評價體系,即不同于傳統又不同于西方,要引導提倡創作符合中國自身審美要求的有相當藝術格調與境界的美術作品。
學科與職稱評定的結果:1.對高校教師的身心壓力;2.忙于職稱,疏于教學;3.為社會制造更多“著作”、“論文”垃圾;藝術評價的結果是為社會制造了一批虛假的“大垃圾”。
給九大美院自由,他們自身更懂得評定體系。下屬師范類院校及綜合性大學,定位要準確。
研究學術需要評定嗎?學術研究首先是自身的愛好與興趣,再加上自身所具有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才能做好學術研究。它不需要哪個單位或機構來評定這屬于什么。不能一味地追逐而要問為什么追逐?大學淪為了實用與適應主義,變成了世俗化與功利化的場所,大學應是培養精英的地方,是引領而不是去盲從。康德認為藝術和審美具有超越功利性的“自由”秉性。太多實用與現實而缺少精神,缺少那自強不息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這也正是我們的“大學精神”。
師范教育的問題
師范類學校過分強調專業教育,而教育應把培養目標確立明確。
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沒有教學法。高等師范類美術教育從課程設置到教育實習都與中小學美術教育實踐相脫節。一方面是高校本身的問題,另一方面是中小學的問題,中小學、高中對美術教育不重視。美術在中小學不能得到健康正常的發展必將影響將來的發展前景。現今美術被升為了一級學科,是否在中小學中,美術也可以從“副科”升為“主科”呢?
師范類院校培養目標應該明確:為中小學培養優秀的教育人才,而不是把目標定的跟美院一樣,大學教育有其共同性和一致性,但各個大學辦學應該有自身的特色,更應該發揮自身的地域及歷史文化優勢。
解決的出路
1.愛好從小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美育可救國,從幼兒園開始著手對孩子進行美育教育,小學、初中、高中要逐步加強,而不是到高中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了,那么趕快學美術吧,家長、學生都有這種心理,學生不愛自己的職業,沒有興趣一定學不好。米開朗基羅十三歲進基蘭達約工作室學繪畫,老師認為他學晚了,畢加索十三歲的素描作品已經相當于世界級大師的水準了。藝術是一個高尚而崇高的行業,不要玷污了她,想要成才,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2.大學前的多樣化的學習,國畫、版畫、油畫、雕塑、設計等要在考前有相當的基礎與熟悉程度,而不是到大學毫不知其主業為何物。
3.建立“大美術教育”系統。
中國美術教育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是一個應該是一個連貫的完善的自成系統的整體體系,一環扣一環形成一個連貫的培養計劃。而現今,這幾個環節互相并沒有干系和聯系,更沒有形成一個系統。
小學、初中、大學他們之間要形成一個紐帶,他們之間要建立一種紐帶關系。如果形成一個“大美術教育”的系統,那么美術人才會從小學或幼兒開始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健康的起步,通過初中及高中的逐漸的美育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實踐能力絕非今日的考前一兩年所能企及,那么大學美術教育就自然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