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報范文

時間:2023-03-25 19:19: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學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學報

篇1

英文名稱: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化學會;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253-2409

國內刊號:14-1140/TQ

郵發代號:22-5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2

英文名稱: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iversities

主管單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遼寧省撫順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396X

國內刊號:21-1504/TE

郵發代號:8-26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8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3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e Science Edition)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4512

國內刊號:42-1658/N

郵發代號:38-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百種重點期刊

中科雙獎期刊

中科雙效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由華中科技大學主辦、教育部主管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類核心學術刊物,創刊于1973年,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機械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與信息工程、光電子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力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等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篇4

[關鍵詞]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教學改革;自主學習;雙語教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升級與農產品經濟貿易的全球化發展,我國的植物化學保護理念與技術迎來了許多變革與挑戰。一方面,為了順應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生態安全、環境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不僅促進了綠色植保、精準植保技術的顯著進展,也進一步消除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另一方面,跨國農化企業發展勢頭迅猛,不僅在植保產品研發過程中投入多、進展快,其產品在我國也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升。此外,重大生物入侵事件時有發生,這也要求對國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充分了解,實現及時預防與高效防治。以上發展態勢,均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農藥學領域人才展示了旺盛的需求。《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是我國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必修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針對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鼠害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方法與原理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植保專業人才的培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課程由趙善歡院士開創于1952年,經過五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系統的教學體系[1-3]。針對植物保護專業相關課程的全英、雙語化教學,許多高校也已進行了一定的嘗試[4-5],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然而,雙語、全英教學形式并不等同于國際化的授課形式。如何將這樣一門傳統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國外植物保護前沿進展相接軌,培養順應本領域國際化進程需要的優秀專業人才,是進一步提升《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教學效果與實際意義的重要教學改革議題,也是推動我國植物保護產業邁入世界一流水平的有力力量。本文針對將《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的思路進行探討,分析在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國內外相關學術資源與教學材料,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1《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的潛在限制因素

1.1學生狀況。《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是植物保護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英文讀寫能力。但是,不少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仍然是應對英語水平考試,缺乏專業英語詞匯儲備,英語綜合應用水平較低。此外,本課程涉及的專業英文單詞數量大、難度高,導致教師在對英文材料進行講授或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英文材料的過程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難,不僅限制了授課內容的深度,還容易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整體教學效果。1.2師資力量。本課程的授課教師大部分是植物保護學科的專業教學科研人員,不少教師具備海外學習經歷,對國外相關學科的學術進展也具有較高的熟悉程度。但是大部分教師的本科階段學習依然是在國內完成的,并沒有參與過國外相關課程的教學過程,因而在對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時缺乏可借鑒的思路與經驗,且在專業知識表述、學習思路引導方面仍可能存在不足。1.3授課內容。國外高校與植物化學保護相關的課程內容常常分屬農業科學、園藝等不同學科,課程也基于不同防治對象類型分別開設,鮮有與《植物化學保護學》授課內容完全對應的課程設置。因此,在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國際化改進時,依然缺乏可供借鑒的思路。當前全英、雙語教學的常規做法,仍是將原本的中文授課內容翻譯成英文,雖然有效地使學生對相關專業名詞的英文表述進行了熟悉,且在教學內容上依然保持在原有框架以內,距離與國際接軌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1.4教材選擇。由于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差異,國外并無與本課程內容對應程度較高的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教材的直接使用,一方面會帶來較高的經濟成本,另一方面其閱讀難度、內容深度也超出大部分國內本科生的學習能力,反而會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已有中文教材內容進行英文直譯,也可能由于教師英文水平不足、缺乏參考材料等原因,在語法、表述方面存在不嚴謹之處,對教學效果帶來負面影響。1.5授課形式。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國外常用的互動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已在國內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教學參與度[6-7]。但是,國際化課程通常涉及大量英文閱讀材料,大部分學生受限于有限的專業英語水平,很難有效地參與至互動或討論環節。這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甚至挫敗,從而喪失參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2《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的參考思路

2.1與國際化接軌的建設目標。《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國際化建設,其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課程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擴展對國外植物化學保護行業發展焦點、前沿進展的認知,學會應用國際化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與探索,從而成長為符合植物保護行業國際化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與雙語課程建設相比,雖然同樣注重對學生在專業知識、專業英語讀寫的等方面技能的培養,但其側重點更偏向于對學習方法的國際化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綜合使用國內外教學方式,還應教授學生主動獲取國外相關信息的渠道,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與能力,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仍能有持續性地自主獲取相關知識。2.2英漢互補的教學內容。《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中,如何實現教學內容的國際化,是至關重要的議題,也是其區別與雙語教學的主要特性。《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發展已有多年,現有的教學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徐漢虹教授主編的《植物化學保護學》第五版教材中,已經為許多專業名詞的英文表述作了明確的注解[8],可以幫助學生對相關專有名詞的英文表述進行初步了解。可以考慮在本課程已有教學體系的框架外,在合適的切入點引入、借鑒國外專業書籍中的有關知識作為延展與補充,著重分析國內外在研究重點、實施標準等方面的差異,并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討論,從而充分幫助學生在對基本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熟識相關知識的英文表述,有效擴展對前沿進展的認知與理解,切實體會國際化思維的特點與必要性。一些可供參考的國外專業書籍與信息資源舉例如下:2.2.1“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9]本書是由“美國作物科學學會教學提升委員會(theTeachingImprovementCommitteeofthe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組織國外植物保護領域杰出專家為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撰寫的閱讀材料,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植物保護的相關概念、技術及原理、系統構建等內容。雖然出版年份較早,但其深度、廣度均比較符合學生在本科生階段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初步通識本課程中基本概念與原理的專業英文表述。本書可結合近年來相關領域的學術書籍與科研論文,共同作為課程內容的參考與補充。2.2.2“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10]本書編者均來自國際頂級農業化學品公司,對農用化學品的研發、產業化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與深入的見解。書中通過“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三個章節的闡述,針對主要農藥品種的化學性質、作用方式、應用范圍、工業化狀況和商業產品等信息進行了詳盡地介紹,不僅可以作為《植物化學保護》對應章節的擴展內容,也適合農藥領域科學工作者的“一站式”參考材料。2.2.3“PesticideChemistry:CropProtection,PublicHealth,EnvironmentalSafety”。[11]本書內容主要來自于2006年在日本神戶召開的第11屆IUPAC農藥化學國際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多名國際頂級農藥開發與使用領域專家集思廣益,聚焦植物保護行業的新興技術與聚焦點分別進行了針對性闡述,具體內容涵蓋了農業發展、農用化學品的開發與管理、環境安全、食品質量安全等全球性議題。通過閱讀本書相關章節,有助于學生針對感興趣的植物化學保護領域前沿熱點進行深入了解。2.2.4國際農藥管理信息官方網站。關于農藥合理使用、環境安全方面的規定,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管理規定與標準,國際上也有一些明確的準則與條例,在農產品的國際貿易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標尺作用。在《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相關章節是最能體現出國際化差異的部分之一。教師可適時向學生介紹國外相關管理部門官方網站資源,如國際糧農組織植物生產及保護司、美國環保局農藥信息網、歐盟官網農藥信息頁面等。授課時可以考慮將相關章節提前講授,便于學生在課程早期便了解到建立國際化思維、了解國內外行業差異的必要性,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2.3靈活多樣的授課與考核形式。與國際接軌的課程講授形式,也是實現課程建設國際化的重點與難點。與國內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國外的本科生課程的授課形式通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研究能力,不僅經常在課堂穿插互動討論環節,在課后作業的設置上也常常是開放性的題目,并且平時成績在最終考核成績中占有比較高的比例。借鑒國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課程綱要,一些可供參考的形式如下:2.3.1海報制作。針對國際關注的植保領域熱點話題或重大新聞(如生物入侵、新農藥開發、食品安全問題等),可以讓學生收集總結國內外相關新聞、政策動態、科研進展等信息,制作“專題海報”,面向全體學生及授課教師進行展示,并接受其他學生與老師的提問。通過這種簡約而直觀的方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初步熟悉國外信息資源的獲取方法,還可以對課堂上習得的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同時鍛煉信息整理與表述能力,加深學習效果。2.3.2視頻學習。定期組織學生觀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英文視頻,并在之后設置分組討論環節或者請學生課后撰寫評論,闡述觀點。視頻內容建議選取引發廣泛國際關注的相關新聞,淺顯易懂且能提出引人思考的議題,便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散思維,產生進一步的探索與學習興趣。來自于國際糧農組織庫)、國際知名新聞媒體網站等在線資源的相關視頻,均可作為學習資源所使用。2.3.3文獻翻譯。良好的文獻閱讀能力,是學生進行進一步學術深造的必備技能。高水平學術期刊論文的前言部分通常能夠很好體現國際上相關學科的發展熱點,且在研究現狀、常用實驗方法等方面都有概括性的闡述,是很好的學習資料。授課教師可以收集部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對前言部分內容進行翻譯,初步鍛煉學生的英文文獻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當前學科研究熱點問題的認知。2.3.4課題討論。課堂討論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有力手段。教師可以將學生隨機分組,選取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議題,給學生預留時間自主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儲備,之后在課堂上闡述觀點、相互提問并回應質疑。教師可以根據提問、回復的數目與質量給予一定分數獎勵,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3結語

綜上所述,《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國際化進程雖然具有很高的必要性,但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在對本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外教學科研資源與授課考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思維方式,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仍能持續、自主、高效地獲取相關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植物化學保護學》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植保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家莉,易欣.基于本科學生分類培養的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教學刊,2017(14):120-124.

[2],周利娟,徐漢虹,等.《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01):237-239.

[3]蘭亦全,林美珍.《植物化學保護學》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4):193-194.

[4]劉銅,侯巨梅,左豫虎.園林植物保護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02):19-20.

[5]王香萍,王文凱,李傳仁.普通院校植物保護專業雙語教學情況調查研究——以長江大學農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09):89-90.

[6]鞏文峰,卓瑪曲措.基于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植物化學保護學》應用型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0(03):41-43.

[7]張永強,楊曉琴,肖偉.基于OBE理念的植物保護專業《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82):69-70.

[8]徐漢虹.植物化學保護(第五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9]EnnisWB.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M].Madison,Wisconsin,USA:AmericanSocietyofAgronomyand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1979.

[10]KramerW,SchirmerU,JeschkeP.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SecondEdition[M].Weinheim,Germany:Wiley-VCH,2012.

篇5

關鍵詞: 《植物化學保護學》 角色認知 教學態度 教學行為

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所以傳播理論適用于教學活動。要完成傳播,需要三個階段:認知、態度和行為。而教學《植物化學保護學》的老師,要完成教學任務,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角色認知、教學態度――教師的職業責任感、教學行為――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一、《植物化學保護學》教師的角色認知

在《植物化學保護學》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是傳播學中的“誰”,是“施教者”,他所教授的內容構成傳播學中的“說什么”。對于化保教師來說,是教學內容(信息)收集、加工和傳播的主體,也是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成功的主要責任者。身為化保教師,應該具備下列知識認知。

1.對所授專業及受眾(學生)的認知

《植物化學保護學》是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的專業課。教師應該對植物保護專業有充分了解,了解植物保護專業的性質與培養目標等,學生最終要達到什么樣的專業程度。防止教學過程中跑偏,以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抓不住重點,對熟悉的內容大講特講,不熟悉的一帶而過甚至不講。

植物化學保護專業的學生將來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是植物醫生。所有農作物包括森林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甚至在采后貯存過程中都可能受害蟲、病原微生物、雜草或雜木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都需要植物醫生進行診斷、分析、開具處方,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所以植物保護人才是農業生產的螺絲釘,任何作物生產都離不開植物保護,植保人才應該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這就要求植物醫生識別有害生物、認識有害生物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和特點、掌握防治手段和方法。植物保護專業的三大專業課程包括《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學》。農病、農蟲教會學生如何診斷病、蟲,了解和掌握病、蟲發生的規律和特點及一般的防治方法。而我認為植物化學保護學,是植保專業最重要的專業課,原因如下:

(1)化學防治是農業生產中防治有害生物的最重要的手段。目前防治病、蟲、草害有多種方法,如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但是縱觀國內外對有害生物的防治,迄今化學防治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其他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

(2)化保課程的學習,可以帶動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和掌握。植物保護專業有三大專業課:《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學》。化保涉及的農藥包羅萬象,包括殺蟲劑、殺菌劑等類農藥,而不同的農藥品種,其生物活性不同。學生在掌握農藥品種的活性、特點的基礎上,必須熟識病害、蟲害、草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及識別要點,才能科學安全地用好農藥,充分發揮農藥的性能和藥效,才能達到病蟲草害防治的目的。所以化學的學習可以帶動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可以說《植物化學保護學》是植保專業三大專業課中的核心課程。

(3)植保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面向農藥公司就職。畢業生在農藥公司中主要從事農藥銷售、農藥研發、技術培訓等工作。現在的在校生,畢業后可能有部分學生繼續讀研新造,有些學生直接就業。直接就業的學生幾乎超過90%在農藥公司或農業種植園從事與農藥或植保有關的工作,而現在與植保專業有關的碩士、博士(如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藥毒理學、農藥學等方向)大部分的就業方向與農藥有關。從這一層面看,植物化學保護學是植物保護專業最重要的專業課。。

2.對《植物化學保護學》的認知

(1)概述。植物化學保護學是關于農藥性能、農藥制劑、農藥試驗、農藥管理、農藥科學使用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關于如何充分發揮農藥藥效、減少農藥對人、畜、環境毒性的學科。農藥是農業生產上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和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必需品。在農業生產中,因有害生產造成的損失可能占農產品產量的30%~40%,蔬果類可能占50~80%,而使用農藥進行化學防治挽回的損失可達到30%左右。如果不用農藥,則世界上將有很多人挨餓。農藥還在保證農產品質量方面起很大作用,一方面農藥的使用可以保證農產品的整潔度,品相好,生產出高端產品(無蟲孔、無病斑),另一方面可以使農產品免受一些能產生毒素的致病菌(如小麥赤霉病產生嘔吐毒素,黃曲霉菌產生黃曲霉毒素)的侵染,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

而農藥在其發展史上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如有的農藥對哺乳動物毒性較高,有的農藥對生態平衡和環境破壞性較大。這就要求加強農藥管理,科學使用農藥。植物化學保護學就是一門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藥效、消除農藥負面影響的學科。

(2)內容。植物化學保護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博的外延,其涉及的知識內容繁雜、共分十多章,幾乎每一章拿出來就是一門獨立的課程。第二章農藥劑型和使用方法,涵蓋了“農藥加工劑型”及“農藥科學使用技術”兩大方面內容;第三章至第七章是農藥各論部分,分別是“殺蟲殺螨劑”、“殺菌劑”、“除草劑”、“殺鼠劑及其他有害生物防治劑”、“植物生長調節劑”,這幾章是關于不同有害生物的防治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各自獨立,自成體系。有害生物的分類、生理生化特性相差較大,要求教師知識面廣、涉獵范圍大,并且具有一定深度。第八章是農藥有害生物抗藥性及其綜合治理,第九章農藥與環境安全,第十章農藥生物測定與田間藥效試驗、第十一章農藥的科學使用。

植物化學保護學涉及的基礎理論有:物理化學、數理統計學、基礎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等;涉及的專業基礎學科及專業學科有植物學、普通昆蟲學、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等;涉及的專業提高及拓展學科有昆蟲生理學、農藥毒理學(包括殺蟲劑毒理學、殺菌劑毒理學、除草劑毒理學等)、農藥生物測定技術、農藥劑型加工學、農藥科學使用技術、植保器械、農藥環境毒理學等。

(3)對化學保護學教師的要求:植物化學保護學既是一門理論知識豐富的學科,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掌握和熟悉這些內容,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前后章節的知識應該融會貫通;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不照搬課本,要理論聯系實際。此外,要注意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巧,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為使教學活動豐富多彩,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和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還應搜集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人物、事件等。如:“邱氏鼠案”、“化學起源與有機磷酸酯類化合物的關系”、“藥害事件”、“農藥中毒事件”、“對學科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事跡”、“博帕爾事件”,等等。

教師除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外,還應緊跟學科發展的前沿,密切關注學科的最新進展如毒理學的新發現、新農藥品種的研發、新產品的面市及在中國農資市場上出現的新的農藥品種;世界各國對農藥管理方面的新的政策法規。在課堂上及時補充這些新內容,以免學生了解的農藥知識與市場脫節,使學生進入職場后適應能力強。

二、教學態度: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對教師角色有充分認知后,教學態度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態度體現在教師的職業責任感方面。

美國教育家阿道爾夫?第多斯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責任感的根本內容,在于把成長的自交給學生,放開手腳促其自理,發展對所學東西的興趣,增強自我發展的信心[1]。中國有句古語“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而學生才是主體。從這一點看,教師的責任感關鍵在于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而不是停留在如何提高專業知識儲備量、如何認真對待每一堂課、如何監督學生的作業等層面。后者是教師對自身的要求,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本分,是分內的事。如果一個教師只是在自身素質的提高方面下工夫,忽略學習的主體――學生,那么學生的學習可能是被動地接受灌輸,可能沒有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可能單純地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當學生有一個學習的強大動力時,才能有學好本門課的強烈愿望,才能付諸行動。這個動力來源于哪里?如何激發?這是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智慧所在。

在植物化學保護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三種類型,這可能適合一般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分類。

1.部分學生有一個良好的人生規劃,他們選擇這個專業學習,未來要從事與該專業有關的工作,所以他們身上有自發地學習欲望和強大的動力。

2.有些學生可能沒有那么遠的規劃,但是他們在乎的可能是眼前的一些利益如獎學金等,這些學生很在乎學習成績,這是他們學習的動力。

對于這兩類學生,教師一般不用費心思,備好課講好課基本可以完成教學職責。

3.但是還有一類學生,他們既沒有長遠的人生規劃,又無望拿獎學金、無望入黨等,所以隨心所欲、隨波逐流,上課時可能在玩手機、聽音樂等做一些自認為感興趣的事情,對于“植物化學保護學”既沒興趣又不培養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特別要關注那些坐在教室后排、低頭不聽講的學生。

這第三類學生的問題在于對專業認知的不協調,他們對專業的認知可以分為:(1)應該學,但無用;(2)沒興趣,學別的;(3)雖想學,但基礎差,不愿學,自暴自棄。

這類學生需要教師進行干預,幫助其分析問題所在,并且在以后的專業學習中不間斷地給予關注,逐步培養其學習興趣及責任心。我們所遇到的這類學生,在后來的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都改變了原有的看法和做法,最終取得了不錯的學習成績。有的畢業后直接進農藥公司上班,用人單位反映良好。

三、教學行為:多種教學手段并用,提高課堂的生動性

《植物化學保護學》是采用多媒體與板書同時進行的授課方式。多媒體教學的關鍵是多媒體課件的質量。在《植物化學保護學》的多媒體課件中,除了知識點及重點、難點外,與知識點相關的漫畫、照片、動畫、影片等也非常重要,這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也是使講課變得生動、活潑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如講到農藥毒性、藥害、表面張力、噴霧原理時,適當播放一些視頻和圖片,學生看PPT聽講,長時間會產生視覺疲勞,進而大腦疲勞,如果適時穿插一些板書則會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

無論是多媒體授課還是板書授課,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注意力及聽課興趣最重要。課堂上運用案例教學、談論式教學、課堂討論等都是非常好的手段。化保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案例比比皆是,每一章節都可以舉出很多案例,如以梨、蘋果銹病為例,說明化學防治的關鍵時期、選用的殺菌劑組合及使用方法、劑量等;以一個害蟲為例,說明殺蟲劑的使用方法;以麥田或大豆田雜草為例說明不同類型的除草劑的使用方法及除草劑輪用、混用方法及用途……

上課時,適時提問,可以讓學生的思路跟著老師走,不會因為老師講課內容繁多而走神;就某個問題進行課堂討論,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總之,傳播學中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理論,在指導植物化學保護教學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學生中的不協調聲音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消失,最終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做到上課認真聽講,對老師布置的作業、課后調查等任務也能按時完成,對本學科都表現出濃厚興趣,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相信傳播學理論對其他學科的教學有同樣的指導作用。

篇6

[關鍵詞]黃苞大戟;黃酮苷;麥角甾醇;三萜;酚類化合物

特殊的生態環境不僅對植物的演化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植物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也具有很大影響。由于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與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勢必造就了特殊的生物資源。黃苞大戟為大戟科大戟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產于廣西、貴州、湖北、四川、云南和[1]。黃苞大戟作為一種鄂西民族植物藥材,用于腎炎水腫、腹脹、便秘,瘧疾,風濕,黃疸等疾病的治療[2]。目前對黃苞大戟的化學成分研究未見報道,為了闡明其藥效物質基礎和發現結構新穎的活性次生代謝產物,本課題組對產自林芝地區的黃苞大戟地上部分的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其中含有二萜、三萜、甾體、生育酚衍生物等類型的次生代謝產物[3-4],在本課題組后續的研究中又分離得到其他16個化合物,運用各種波譜學手段鑒定了他們的結構。所有化合物均為首次從黃苞大戟中分離得到,其中化合物1,4~8,15為首次從大戟屬植物中分離得到,本論文對這些次生代謝產物的提取、分離和波譜數據進行報道。

1材料

Finnigan MAT 90型質譜儀,Bruker AM-400(400 MHz),DRX-500(500 MHz)和Avance Ⅲ 600(600 MHz)核磁共振光譜儀,以TMS為內標測定;Agilent 1200型HPLC,Zorbax SB-C18色譜柱(分析柱4.6 mm×250 mm,5 μm;半制備柱9.4 mm× 250 mm,5 μm),BUCHI R-210旋轉蒸發儀,柱色譜硅膠(200~300目)及薄層色譜硅膠板GF254均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Sephadex LH-20為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產品,RP-18為Merck公司產品,MCI為三菱公司產品。

黃苞大戟采自林芝地區,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永平研究員鑒定為黃苞大戟Euphorbia sikkimensis Boiss,標本(Yangyp-20100936)保存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

2提取與分離

黃苞大戟的干燥地上部分11 kg,粉碎后用90%乙醇室溫下冷浸24 h,藥材被重復提取3次,過濾后,提取液減壓條件下回收至無醇味,用水混懸,依次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乙酸乙酯浸膏1 054 g,浸膏用乙醇溶解經MCI脫色后用硅膠柱色譜(氯仿-丙酮1∶0~1∶1)梯度洗脫進行粗分,合并相同流分,得6部分(Fr.1~Fr.6),Fr.1經凝膠柱色譜(氯仿-甲醇 1∶1)純化后用RP-18(甲醇-水 3∶7~1∶0)梯度洗脫劃為6小部分(Fr.1-1~Fr.1-6),Fr.1-5經硅膠柱色譜(氯仿-乙酸乙酯4∶1)分離為2部分,第一部分經HPLC半制備(87%甲醇)得到化合物7(1 mg,tR=7.3 min),8(5 mg,tR=8.9 min),9(1 mg,tR=10.3 min),第二部分經反復重結晶得化合物10(63 mg),Fr.1-6經硅膠柱色譜(石油醚-乙酸乙酯 4∶1)純化得化合物11(8 mg); Fr.4經凝膠柱色譜(氯仿-甲醇 1∶1)分離為3部分,第2部分經硅膠柱色譜(氯仿-乙酸乙酯 2∶1)反復純化得化合物12(30 mg),16(23 mg),第三部分經硅膠柱色譜(氯仿-丙酮 4∶1)反復純化得化合物13(12 mg),14(11 mg),15(23 mg); Fr.5經凝膠柱色譜(氯仿-甲醇1∶1)分離為2部分,第一部分經硅膠柱色譜(氯仿-丙酮 3∶2)得化合物1(3 mg),第二部分經硅膠柱色譜(氯仿-甲醇 9∶1)純化得化合物2(9 mg),3(35 mg); Fr.6經凝膠柱色譜(氯仿-甲醇1∶1)分離為3部分,第一部分經硅膠柱色譜(氯仿-甲醇4∶1)反復純化得化合物4(54 mg),5(53 mg),第2部分經膠柱色譜(氯仿-甲醇3∶2)純化的化合物6(90 mg)。

3結構鑒定

化合物1 無色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12.17(1H,br s,5-OH),9.68(1H,br s,7-OH),8.56(1H,br s,4′-OH),7.39(2H,dd,J=1.8,6.8 Hz,H-2′,6′),6.89(2H,dd,J=1.8,6.8 Hz,H-3′,5′),5.95(1H,d,J=2.2 Hz,H-8),5.94(1H,d,J=2.2 Hz,H-6),5.45(1H,dd,J=3.0,12.9 Hz,H-2a),3.18(1H,dd,J=12.9,17.1 Hz,H-3a),2.72(1H,dd,J=3.0,17.1 Hz,H-3e); 13C-NMR(acetone-d6,150 MHz)δ:79.9(C-2),43.4(C-3),197.2(C-4),165.2(C-5),96.7(C-6),167.3(C-7),95.8(C-8),164.3(C-9),102.9(C-10),130.7(C-1′),129.0(C-2′,6′),116.1(C-3′,5′),158.7(C-4′)。 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的柚皮素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2 黃色無定型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12.17(1H,s,5-OH),9.75(1H,s,7-OH),9.08(1H,s,4′-OH),8.06(1H,s,3-OH),8.14(2H,d,J=9.0 Hz,H-2′,6′),7.01(2H,d,J=8.0 Hz,H-3′,5′),6.52(1H,d,J=2.0 Hz,H-8),6.26(1H,d,J=2.0 Hz,H-6);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47.0(C-2),136.6(C-3),176.6(C-4),162.3(C-5),99.1(C-6),164.9(C-7),94.4(C-8),157.7(C-9),104.1(C-10),123.3(C-1′),130.4(C-2′,6′),116.3(C-3′,5′),160.1(C-4′)。 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6]報道的山柰酚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3 黃色無定形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7.82(1H,d,J=2.2 Hz,H-2′),7.70(1H,dd,J=2.2,8.5 Hz,H-6′),6.99(1H,d,J=8.5 Hz,H-5′),6.52(1H,d,J=2.0 Hz,H-8),6.26(1H,d,J=2.0 Hz,H-6); 13C-NMR(acetone-d6,150 MHz)δ:147.0(C-2),136.8(C-3),176.6(C-4),162.3(C-5),99.1(C-6),165.0(C-7),94.5(C-8),157.8(C-9),104.1(C-10),123.8(C-1′),115.8(C-2′),145.9(C-3′),148.4(C-4′),116.3(C-5′),121.5(C-6′)。 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6]報道的槲皮素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4 黃色無定形粉末; ESI-MS m/z 417[M-H]-; 1H-NMR(DMSO-d6,400 MHz)δ:12.60(1H,br s,5-OH),8.07(2H,d,J=8.8 Hz,H-2′,6′),6.87(2H,d,J=8.8 Hz,H-3′,5′),6.43(1H,d,J=1.8 Hz,H-8),6.19(1H,d,J=1.8 Hz,H-6),5.33(1H,d,J=5.2 Hz,H-1″),3.71(1H,t,J=5.2 Hz,H-2″),3.67(1H,m,H-4″),3.64(1H,m,H-3″),3.56(1H,dd,J=5.1,11.6 Hz,H-5″a),3.23(1H,d,J=11.6 Hz,H-5″e); 13C-NMR(DMSO-d6,100 MHz)δ:156.4(C-2),133.5(C-3),177.6(C-4),161.2(C-5),98.7(C-6),164.3(C-7),93.7(C-8),156.3(C-9),104.0(C-10),120.7(C-1′),131.0(C-2′,6′),115.3(C-3′,5′),160.1(C-4′),101.2(C-1″),70.8(C-2″),71.6(C-3″),66.1(C-4″),64.3(C-5″)。 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7]報道的kaempferol-3-O-α-L-arabinopyranoside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5 黃色無定型粉末; ESI-MS m/z 433[M-H]-; 1H-NMR(acetone-d6,400 MHz)δ:12.37(1H,s,5-OH),9.78(1H,s,7-OH),8.58(1H,s,4′-OH),8.52(1H,s,3′-OH),7.74(1H,d,J=2.1 Hz,H-2′),7.54(1H,dd,J=2.1,8.5 Hz,H-6′),6.82(1H,d,J=8.5 Hz,H-5′),6.39(1H,d,J=2.0 Hz,H-8),6.14(1H,d,J=2.0 Hz,H-6),5.15(1H,d,J=6.1 Hz,H-1″),3.83(1H,t,J=6.1 Hz,H-2″),3.74(1H,m,H-4″),3.67(1H,dd,J=4.2,12.1 Hz,H-5″a),3.61(1H,m,H-3″),3.33(1H,dd,J=2.1,12.1 Hz,H-5″e);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57.9(C-2),135.3(C-3),179.0(C-4),162.9(C-5),99.6(C-6),165.1(C-7),94.5(C-8),157.8(C-9),105.4(C-10),122.7(C-1′),115.9(C-2′),145.5(C-3′),149.3(C-4′),117.2(C-5′),122.9(C-6′),104.0(C-1″),72.4(C-2″),73.6(C-3″),68.0(C-4″),66.0(C-5″)。 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8]報道的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6 黃色無定型粉末; ESI-MS m/z 585[M-H]-; 1H-NMR(DMSO-d6,500 MHz)δ:12.53(1H,s,5-OH),7.71(1H,dd,J=1.6,8.5 Hz,H-6′),7.49(1H,d,J=1.6 Hz,H-2′),7.03(2H,s,H-2,6),6.85(1H,d,J=8.5 Hz,H-5′),6.39(1H,d,J=1.6 Hz,H-8),6.18(1H,d,J=1.6 Hz,H-6),5.59(1H,d,J=6.5 Hz,H-1″),5.33(1H,t,J=6.5 Hz,H-2″),5.09~5.31(2H,m,H-3″,4″),5.09,4.90(各2H,br s,H-5″); 13C-NMR(DMSO-d6,125 MHz)δ:156.4(C-2,9),133.2(C-3),177.3(C-4),161.3(C-5),98.8(C-6,1″),165.2(C-7),93.6(C-8),104.0(C-10),120.9(C-1′),115.5(C-2′),145.2(C-3′),148.8(C-4′),115.7(C-5′),122.4(C-6′),72.4(C-2″),69.9(C-3″),67.1(C-4″),65.1(C-5″),119.6(C-1),109.1(C-2,6),145.6(C-3,5),138.6(C-4),165.2(C-7)。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9]報道的quercetin-3-O-(2″-galloyl)-α-L-arabinopyranoside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7 白色粉末; ESI-MS m/z 451 [M+Na]+; 1H-NMR(CDCl3,500 MHz)δ:6.50(1H,d,J=8.5 Hz,H-7),6.24(1H,d,J=8.5 Hz,H-6),5.22(1H,dd,J=8.3,15.3 Hz,H-23),5.14(1H,dd,J=8.3,15.3 Hz,H-22),3.97(1H,m,H-3),1.00(3H,s,H-19),0.99(3H,d,J=6.6 Hz,H-21),0.90(3H,d,J=6.8 Hz,H-28),0.88(3H,s,H-18),0.83(3H,d,J=7.0 Hz,H-26),0.81(3H,d,J=7.0 Hz,H-27); 13C-NMR(CDCl3,100 MHz)δ:30.1(C-1),34.6(C-2),66.4(C-3),39.3(C-4),82.1(C-5),135.2(C-6),130.7(C-7),79.4(C-8),51.6(C-9),36.9(C-10),20.6(C-11),36.9(C-12),44.5(C-13),51.0(C-14),23.4(C-15),28.6(C-16),56.1(C-17),12.8(C-18),18.1(C-19),39.7(C-20),20.8(C-21),135.4(C-22),132.2(C-23),42.7(C-24),33.0(C-25),19.6(C-26),19.9(C-27),17.5(C-28)。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10]報道的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8 白色粉末; 1H-NMR(CDCl3,400 MHz)δ:5.81(1H,s,H-6),4.35(1H,m,H-3α),0.92(3H,d,J=6.4 Hz,H-21),0.85(3H,t,J=7.6 Hz,H-29),0.82(6H,d,J=2.2 Hz,H-26,27),0.80(3H,s,H-19),0.74(3H,s,H-18); 13C-NMR(CDCl3,125 MHz)δ:37.1(C-1),34.2(C-2),73.3(C-3),39.6(C-4),168.4(C-5),126.3(C-6),200.3(C-7),45.9(C-8),53.7(C-9),38.1(C-10),21.0(C-11),38.6(C-12),42.6(C-13),55.9(C-14),23.1(C-15),28.1(C-16),56.1(C-17),12.0(C-18),18.7(C-19),36.1(C-20),19.0(C-21),33.9(C-22),24.1(C-23),29.7(C-24),29.5(C-25),19.8(C-26),19.5(C-27),26.3(C-28),12.0(C-29)。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11]報道的豆甾-5-烯-7-羰基-3β-甾醇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9 白色粉末; ESI-MS m/z 463 [M+Na]+; 1H-NMR(CDCl3,500 MHz)δ:4.71(1H,s,H-28a),4.66(1H,s,H-28b),3.14(1H,m,H-3α),1.21(3H,s,H-19),1.06(3H,d,J=3.2 Hz,H-26),1.04(3H,d,J=3.2 Hz,H-27),1.02(3H,d,J=6.3 Hz,H-29),0.96(3H,d,J=6.3 Hz,H-21),0.95(3H,s,H-30),0.70(3H,s,H-18); 13C-NMR(CDCl3,150 MHz)δ:34.4(C-1),30.9(C-2),75.5(C-3),39.3(C-4),46.9(C-5),39.1(C-6),198.4(C-7),139.7(C-8),165.0(C-9),39.4(C-10),24.7(C-11),30.3(C-12),45.1(C-13),48.0(C-14),32.2(C-15),29.0(C-16),49.1(C-17),15.8(C-18),17.8(C-19),36.6(C-20),18.8(C-21),35.1(C-22),31.5(C-23),157.0(C-24),34.0(C-25),22.1(C-26),22.1(C-27),106.2(C-28),14.5(C-29),25.3(C-30)。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12]報道的3β-hydroxy-4α,14α-dimethyl-5α-ergosta-8,24(28)-dien-7-one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10 白色針晶(丙酮),TLC上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顯紫紅色,與β-谷甾醇對照品用不同展開系統共薄層色譜,二者Rf相同,故鑒定化合物10為β-谷甾醇。

化合物11 白色粉末; 1H-NMR(CDCl3,400 MHz)δ:5.64(1H,d,J=5.8 Hz,H-6),5.09(1H,t,J=7.0 Hz,H-24),3.47(1H,m,H-3),1.69(3H,s,H-27),1.61(3H,s,H-26),1.14(3H,s,H-28),1.06(3H,s,H-29),0.88(3H,s,H-19),0.86(3H,d,J=8.0 Hz,H-21),0.84(3H,s,H-30),0.81(3H,s,H-18);13C-NMR(CDCl3,100 MHz)δ:18.9(C-1),28.2(C-2),76.4(C-3),40.9(C-4),141.9(C-5),121.8(C-6),19.0(C-7),49.4(C-8),35.1(C-9),44.5(C-10),34.1(C-11),35.2(C-12),46.0(C-13),47.4(C-14),30.3(C-15),28.9(C-16),49.8(C-17),15.4(C-18),27.8(C-19),35.3(C-20),18.7(C-21),35.7(C-22),24.6(C-23),125.2(C-24),130.9(C-25),25.5(C-26),16.5(C-27),25.2(C-28),25.7(C-29),17.6(C-30)。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13]報道的10α-cucurbitadienol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12 微黃色無定形粉末; ESI-MS m/z 215 [M+Na]+; 1H-NMR(acetone-d6,400 MHz)δ:8.79(1H,s,-OH),7.84(1H,d,J=9.5 Hz,H-4),7.19(1H,s,H-5),6.79(1H,s,H-8),6.17(1H,d,J=9.5 Hz,H-3),3.90(3H,s,-OCH3);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61.2(C-2),109.8(C-3),144.6(C-4),112.0(C-5),145.9(C-6),151.7(C-7),103.6(C-8),56.6(-OCH3)。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6]報道的莨菪亭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13 白色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8.16(3H,s,OH-3,4,5),7.14(2H,s,H-2,6),4.23(2H,q,J=7.1 Hz,-OCH2),1.28(3H,t,J=7.1 Hz,-CH3);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22.1(C-1),109.8(C-2,6),145.9(C-3,5),138.6(C-4),166.9(C-7),61.0(-CH2-),14.6(-CH3)。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14]報道的沒食子酸乙酯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14 白色無定形粉末; 1H-NMR(CDCl3,400 MHz)δ:9.87(1H,s,H-7),7.81(2H,d,J=7.5 Hz,H-2,6),6.96(2H,d,J=7.5 Hz,H-3,5); 13C-NMR(CDCl3,150 MHz)δ:130.2(C-1),132.6(C-2,6),116.1(C-3,5),161.5(C-4),191.2(C-7)。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15]報道的對羥基苯甲醛數據基本一致。

化合物15 白色無定形粉末; ESI-MS m/z 137[M-H]-; 1H-NMR(CDCl3,500 MHz)δ:7.11(1H,t,J=7.8 Hz,H-5),6.72(1H,d,J=1.8 Hz,H-2),6.68(1H,d,J=7.8 Hz,H-6),6.68(1H,dd,J=1.8,7.8 Hz,H-4),3.78(2H,t,J=6.6 Hz,H-8),2.75(2H,t,J=6.6 Hz,H-7); 13C-NMR(CDCl3,125 MHz)δ:140.2(C-1),115.9(C-2),156.5(C-3),113.4(C-4),129.6(C-5),120.5(C-6),38.9(C-7),63.3(C-8)。根據以上質譜和核磁數據鑒定化合物15為3-hydroxybenzeneethanol[16]。

化合物16 白色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6.02(1H,s,H-5),5.94(1H,s,H-3),3.89(3H,s,-OCH3),2.54(3H,s,H-8);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04.5(C-1),165.7(C-2),96.6(C-3),164.7(C-4),91.7(C-5),168.2(C-6),203.4(C-7),32.9(C-8),56.1(-OCH3)。 以上波譜數據與文獻[17]報道的2,4-二羥基-6-甲氧基苯乙酮數據基本一致。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 中國植物志. 第44卷. 第3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7:76.

[2] 范君文, 于錄, 馬蘭芝, 等. 29種中藥提取物抗結核藥物敏感性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09, 25(24):1.

[3] Yang D S, Zhang Y L, Peng W B, et al. Jatropholane-type diterpenes from Euphorbia sikkimensis [J]. J Nat Prod, 2013, 76:265.

[4] Yang D S, Peng W B, Li Z L,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Euphorbia sikkimensis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J]. Nat Prod Bioprospect, 2013, 3:112.

[5] 尚明英, 蔡少青, 韓健, 等. 中藥葫蘆巴的黃酮類成分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1998, 23(10):614.

[6] 張維庫, 楊國恩, 李茜, 等. 對葉大戟化學成分的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06, 31(20):1694.

[7] Begum A S, Sahai M, Fujimoto Y, et al. A new kaempferol diglycoside from Datura suaveolens Humb. & Bonpl. Ex. Willd [J]. Nat Prod Res, 2006, 20(13):1231.

[8] Fraisse D, Heitz A, Carnat A, et al. Quercetin 3-arabinopyranoside, a major flavonoid compound from Alchmilla xanthochlora [J]. Fitoterapia, 2000, 71:463.

[9] Iwagawa T, Kawasaki J I, Hase T, et al. An acylated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Lasiobema japonica [J]. Phytochemistry, 1990, 29(3):1013.

[10] 高錦明, 董澤軍, 劉吉開. 藍黃紅菇的化學成分[J]. 云南植物研究, 2000, 22(1):85.

[11] 杜江. 中國特有植物杉木及傳統中藥白玉蘭的化學成分研究[D]. 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2000.

[12] Tanaka R, Kasubuchi K, Kita S, et al. Obtusifoliol and related steroids from the whole herb of Euphorbia chamaesyce [J]. Phytochemistry, 1999, 51:457.

[13] Nes W D, Wong R Y, Benson M, et al. Conformational analysis of 10α-cucurbitadienol [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1, 18:1272.

[14] 楊華良,庾石山, 裴月湖,短萼僅花葉化學成分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08, 33(22):2633.

[15] 陳業高, 于麗麗. 補骨脂化學成分的研究[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5, 25(4):52.

[16] Lee C W, Son E M, Kim H S, et al. Synthetic tyrosyl gallate derivatives as potent melanin formation inhibitor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7, 17:5462.

[17] 劉向前, 賈忠建, 劉自民. 狹葉地榆化學成分研究[J].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92, 13(6):767.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uphorbia sikkimensis

YANG Da-song1,2,3, WEI Jian-guo1,2,3,4, YANG Yong-ping1,2,3, YANG Yong-hong4, LI Xiao-li1,2,3*

(1.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Plants and Biotechnology,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1, China;

2. Plant Germplasm and Genomics Center, the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1, China;

3.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at Kunming,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1, China;

4.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Sixte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Euphorbia sikkimensis by means of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such as silica gel, Sephades LH-20 and RP-18,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naringenin(1), kaempferol(2), quercetin(3), kaempferol-3-O-α-L-arabinopyranoside(4), 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5), quercetin-3-O-(2″-galloyl)-α-L-arabinopyranoside(6), 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7), stigmast-5-ene-7-one-3β-ol(8), 3β-hydroxy-4α,14α-dimethyl-5α-ergosta-8,24(28)-dien-7-one(9), β-sitosterol(10), 10-cucurbitadienol(11), scopoletin(12), ethyl gallate(13), p-hydroxybenzaldehyde(14), 3-hydroxybenzeneethanol(15),and 2,4-di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16)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data analysis. All the compounds a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ounds 1, 4-8, 15 are obtained from Euphorbia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篇7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 環保意識 養成教育

近20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如今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有害氣體超標和霧霾等現象日益嚴重,這些現實對人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身邊的不少人隨手扔棄廢舊電池,亂吐口香糖、亂放鞭炮等現象也反映出人們的環保意識軟弱。而環境與化學有密切關聯,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能結合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化學老師的責任,也是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環保教育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制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逐步學會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自然和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

教師應該收集、積累環保信息使教學緊密聯系實際,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將環境保護意識融入化學課堂教學中。環境危機意識是環境教育最切合實際的切入點。如隨著廢氣、廢水、廢渣排放量的增加,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在教學中可以結合霧霾天氣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讓學生形成環保憂患意識,從而保護環境的決心。如結合汽車尾氣、空調等制冷設備的大量使用導致臭氧層被破壞,臭氧空洞又導致越來越多的不明人類疾病與生物變異,癌癥發病率隨之上升。結合硫酸、硝酸的工業制法及煉鋼煉鐵的工業流程,介紹工業污染及廢氣、廢渣的處理;結合金屬元素的教學,介紹重金屬對水源及環境的污染并給人體帶來危害;結合有機物中高聚物的內容,介紹白色污染及其危害的解決辦法,等等。課堂是傳授環保知識和意識的主陣地,化學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身邊的環境污染情況,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提倡學生探究學習,如指導學生通過網絡等媒體收集關于水污染的情況及治理水污染的信息,并分組討論為什么要禁止白色垃圾,為什么禁用含磷洗衣粉等,讓學生通過探索問題的答案增強環保意識。

此外,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倡導低碳生活。例如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低碳出行,合理分類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環境的物品,努力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二、利用化學實驗環節,滲透環保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在環境保護上有著非常實際的應用,治理污染的技術也大多是化學實驗基礎上的應用,實驗教學與課堂教學相比更具有直觀性。

在實驗教學中,化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做實驗時,可以身體力行地進行環保教育,指導學生改進實驗裝置。如在做有毒氣體放出的實驗時,對氣體排放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又如在做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對于未反應完的一氧化碳,可以通過燃燒轉化成為無污染的二氧化碳氣體,制備氯氣時剩余的氯氣可以用稀堿液吸收,等等。

發展微型實驗,在保證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情況下采用微型實驗不僅節約了藥品,而且減少了環境污染。如:氯離子的檢驗、鹵素之間的置換萃取實驗等就可以通過微型實驗完成,效果很好。

對實驗結束后的實驗廢液、廢物應放入指定地點,妥善處理,嚴禁隨意丟棄,以減少污染。比如銀鏡反應后含重金屬的廢液就應該回收到指定器皿里,并引導學生思考回收的意義及回收液如何變廢為寶等相關問題,指導學生從身邊做起,在化學實驗中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此外,在實驗教學中,經常向學生介紹常用化學試劑的有關性質,貯存和使用知識,以及預防環境污染的措施。如苯酚、汞等有毒且易揮發的物質,鉀、鈉等易燃物,它們的使用和保存就是很好的教學案例。

三、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環保教育僅僅依靠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與生產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才能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通過組織參觀、調查、研究性學習等多樣的實踐活動,進行實地環保教育。如組織學生測定大氣污染物濃度,到附近工廠進行污水排放,觀察污水處理情況,了解工廠在處理工業“三廢”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并讓學生開動腦筋,設想如何改進處理“三廢”的方法和手段。通過組織學生測定大氣污染物的濃度,測定雨水的pH、測定附近河溝和湖水的酸堿度,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身邊環境,同時教育學生保護環境最好的方法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從源頭上消除污染。

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分小組討論等探究性學習方式,查找如何處理環境污染及如何進行廢物利用。讓學生將收集到的環保知識及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親身體驗,以短文的形式寫出來并選取優秀作品貼在宣傳欄中,讓更多學生閱讀,使環保觀念深入人心。將教學內容和實踐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價值和用途,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蔣幫本.化學教學中環境保護意識的滲透[J].中學教師,2009,04.

篇8

【關鍵詞】高職學報;信息化;在線編輯

在傳統高職院校學報出版過程中,紙作為信息承載與傳播的主要介質,具有一定的傳播局限,特別是在學報稿件收集、審理、編校等具體操作過程中,紙質化編輯為主的編輯模式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隨著各行各業信息化與網絡化建設的逐步深入,高職院校學報信息化建設也已成為大勢所趨。如何在傳統出版的基礎上對學報進行信息化建設,加快審稿過程、優化審稿流程、提高審稿質量,同時也加強學報對外宣傳力度,是此次研究的目的。以Y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信息化建設為例,此次研究從在線編輯系統、學報網站、學報微信公眾號建設等方面對高職學報信息化建設進行了探索。

1高職學報信息化建設必要性分析

1.1高職學報傳統出版模式

高職院校傳統學報編輯部的編輯流程一般采用手工方式,稿件處理周期長,工作效率低,容易出現錯誤。在信息化建設之前,學報編輯部掌握稿件總體情況困難;重復性工作多;稿件查詢困難;選擇審稿專家難度大;發行工作難度大。同時,作者投稿、專家審稿等流程依靠傳統寄送或電子郵件方式進行。雖然稿件己從過去的純紙質版發展成現在的紙質版與電子版結合,但是僅憑編輯人員通過QQ、郵箱等途徑一對一收發、處理稿件,沒有系統地整合,投稿、審稿進程緩慢。編輯與作者、審稿專家之間的溝通,以及不同審稿環節上的稿件分類等細節工作也需要耗費較長的周期,精準度要求高、周期長,傳統編輯流程會影響稿件時效性,同時也導致作者與編輯部人力物力上的損失。另外,在學報宣傳領域,基本上靠口耳相傳與讀者的主動搜索,投稿渠道狹窄。讀者在網上搜索學報信息時,所獲得的有效資料有限,影響學報優質稿件的收集與自身品牌宣傳。

1.2高職學報信息化建設現狀

數字化校園建設己在各大高等院校全面滲透并迅速發展,部分院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了各類管理信息系統。但就學報信息化建設而言,相關的系統建設還比較基礎,譬如只建立單獨的稿件數據庫、作者數據庫等,或者只是簡單的學報電子資料備檔,信息分布零散、交叉混亂,沒有實現有效整合,從而造成編輯人員的大量重復性工作,不利于系統化管理。為進一步提高學報管理水平,實現人員、信息、技術的優化整合,提高工作效率與精準度,學報編輯部應運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學報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從單純的稿件編輯、出版轉變為開放式多元化管理,建立更加完備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以適應高等院校學報工作的開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在學報管理這一方面,商品化軟件對于大部分高職院校學報具有的地域性與個性化來說,可移植性與兼容性不是很高,有礙系統在編輯部門的應用,況且要購買相對成熟的系統價格不菲,部分高職學報編輯部難以承受。因此,如何在適應高職院校學報工作實際情況與業務發展能力的基礎上,尋求合理的信息化建設途徑,是目前部分高職學報面臨的難題。Y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結合學院信息化建設條件與學報自身情況,對學報編輯工作、宣傳窗口進行了信息化升級。

2高職學報信息化建設途徑

學報信息化建設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將稿件處理過程中的資料、數據按照固有的編輯業務流程組成一個在線編輯系統,快速準確地采集稿件、傳遞審核數據,使得稿件狀態及相關審核信息在編輯、作者、審稿專家之間有效傳遞,從而縮短審稿周期。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網絡便捷優勢,實現學報編輯部辦公系統自動化,建立稿件、作者、專家數據庫,減少資源的重復建設與數據的重復錄入,用信息系統替代部分的人工作業,提高工作效率,達到現代化管理的目的。學報編輯部進行了系列調研后,最終選定中國知網提供的“騰云”期刊協同采編系統3.0,該系統的優勢在于:學報編輯部可以根據具體需求編制個性化應用模塊,以適應本學報工作流程,且模塊編輯簡潔,可快速應用于日常的管理工作;同時該系統可免費使用,能夠為學院節省不少經費。為實現系統對實際工作流程的仿真,編輯部在實際工作流程的基礎上進行了流程整理、優化,并通過已有的稿件、作者、專家庫的支持,經過實際操作體驗來反復調式、修改后,最終完成在線編輯系統的建設,實現稿件編輯流程全部在線化。作者直接投稿在在線編輯系統中,編輯通過專家庫選擇審稿專家,完成初審、復審、專家審稿、終審等操作。在整個流程中,編輯與專家可隨時隨地線上審稿,作者可通過系統反饋至郵箱的提示信息及時掌握稿件動態并修改稿件。同時,通過該系統線上一對一與作者簽訂保密協議、電子版權(信息網絡傳播權)轉讓協議,有效預防知識產權糾紛問題。

2.2學報網站建設

一個功能完善的學報網站,需要保證學報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有效性,既能方便讀者獲取學報信息,加強編輯、作者、專家及讀者之間的交流聯系,又能提高編輯部工作效率,對于促進辦刊模式的網絡化、信息化,提高期刊編輯、出版、發行的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Y職業技術學院網站已有的良好的資源傳播與宣傳窗口作用,學報編輯部選擇依靠學院官方網站構建了二級網站,一方面從學院師生及家長、通信行業相關專業人士等比較廣度的受眾群中分流出學報讀者,針對性較強,另一方面對于初次搜索學報的讀者,先進入更有權威性的學院官網,信賴值會更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假網站假鏈接混淆現象的發生。在網站建設初期,主要是框架與欄目的搭建,學報網站信息更新略微滯后,網站的功能也未起到明顯的效果。在學報信息化建設后半程中,編輯部對學報網站部分功能升級,并結合學報自身情況,豐富內容,定時上傳已出版資源,鏈接在線編輯系統等,實現了學報宣傳、辦公、綜合服務等功能的合理運用:1)學報信息:學報簡介、各類新聞公告、規章制度等;2)學報資源:印刷版過刊目錄、內容下載、知網在線閱讀鏈接等;3)學報在線辦公:讀者登錄、作者投稿、專家審稿、編輯辦公等;4)學報綜合服務:友情鏈接、文章導讀等。學報網站的升級改造將讀者、作者、編輯、審稿專家等各方面的需求有效結合起來,打破了以往學報網站功能單一、實用性偏低的窘境。

2.3學報微信公眾號建設

微信公眾號作為新興的媒體形式,其傳播模式已為廣大用戶所接受,依靠微信平臺來促進學報發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學報編輯部對學報微信公眾號進行了基礎建設與活動策劃準備,以期在品牌宣傳、期刊發行、選題策劃、專家審稿等多方面尋求突破。1)加強學報宣傳效果。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推送學報新聞、活動,服務讀者、消息,以達到增強用戶粘性并起到一定宣傳效果的作用;還可以利用服務號的自定義菜單功能,將公眾號的用戶引流至學報官網或行業網站。2)建立新的學報發行渠道。一般高職院校學報傳統紙質發行量較低,加之大多數讀者已習慣通過移動終端、網絡媒體來獲取信息,因此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學報消息、刊載內容,為訂閱用戶提供專門的免費下載服務,對學報受眾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3總結

當然,信息化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職學報信息化的進程并不單純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廣,這個過程既有編輯管理技術、出版流程信息化等方面的系統工程,也有革新編輯理念、提高編輯人員信息化學習能力的內容,所涉方方面面還需進一步細致深化。從Y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信息化建設的探索來看,高職學報信息化建設可以解決傳統期刊出版的諸多難題。既合理利用了網絡資源,節約成本,克服高職學報經費不足等劣勢,也優化了出版流程,簡化冗余,進而提高學報信息的利用率和傳播率,促進行業信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

【參考文獻】

[1]李藝.略論市場化、信息化浪潮下科技期刊的體制創新[J].編輯學刊,2015(4):102-105.

[2]王軼.我國高水平學術期刊信息化水平的調查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4(11):105-108.

[3]劉潔,高佳.新形勢下研究型高校學報的網絡化建設[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4):347-349.

[4]洪鷗,姜春明,王寧.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出版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7):895-901.

[5]姜紅貴,王全金,王建華.高校學報數字出版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2(1):113-116.

[6]黃媛媛,李瑜.淺析基于協同管理的數字化校園平臺建設[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45-49.

篇9

英文名稱: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China)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化工學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438-1157

國內刊號:11-1946/TQ

郵發代號:2-37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2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篇10

關鍵詞:環保理念;多媒體;廢棄物處理;實驗藥品

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場所,同時也是向青少年學習知識的場所,可以說,初中生是未來環保事業的主力軍,要想使我國的環保事業得到長久持續的發展,就必須重視對初中生環保意識的培養,讓環保意識滲進初中生的腦中。所以,在中學化學實驗的學習過程中,環保理念應該受到重視,這既是每個學生應該自我意識到的,也是每個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到的。

一、環保理念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將環境質量作為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所以,現代生活也離不開環保理念,環保理念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初中學生也要積極參與到各類環保事業中來,為環保事業貢獻出自身的一分力。在化學實驗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如果不對這些廢棄物作出及時的處理而隨意排放、亂扔、亂倒,長此以往,除了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還會淡化學生的環保意識,養成各種壞的行為習慣。如果化學實驗中的實驗廢棄物被合理處理掉,不僅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還會讓學生在實驗中學到實際應用的技術,同時還可以節約資源,變廢為寶,變害為利。由此可見,環保理念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必須立刻行動起來,將環保觀念傳遞下去,為了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和子孫后代的延續,一起為保護環境而努力。

二、在化學實驗中滲透環保理念的方法

1.適當引入多媒體工具,進行模擬實驗

在具體的實驗教學中,離不開多媒體技術。很多化學實驗由于污染嚴重、危險性高、實驗過程不容易掌握等而不適合在課堂展開,而多媒體工具的引入就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將實驗過程通過計算機技術模擬出來,產生出來的效果與真實實驗極其相似。但是虛擬出來的實驗不可能完全代替真實的實驗。所以,老師在教學實驗過程中要注意適度的原則。

2.對實驗廢棄物進行恰當的處理

在化學實驗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廢棄物,其危害性和成分復雜性會造成嚴重的污染且難清除。所以,在實驗結束后所產生的廢棄物不能任意地倒入垃圾桶和下水道,而要進行恰當的處理。教師在準備化學實驗的時候,就可以多準備幾個廢料桶,讓學生在進行化學實驗的時候將廢棄物分類丟進不同的廢料桶,最后交由老師統一處理,以達到廢棄物無害化的標準。比如,一些酸性廢棄液,我們可以使用堿性廢液與其進行中和作用,使其變成中性后再排放出去,用這種方法就可以大大減輕對環境的污染。除了無害處理外,還有一大部分的實驗廢料也可以回收利用。

3.對實驗進行適當改進

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方案、實驗裝置、實驗材料不一樣,產生的化學污染也完全不一樣。所以,在環保理念下,我們可以對實驗方案、實驗裝置、實驗材料進行改進,以便在同樣或者更好的實驗效果之下實現污染的最小化。比如,在“探究燃燒的條件”的化學實驗中,我們可以對實驗進行適當的改良,首先減少白磷的分量,然后把較大的燒杯換成250 mL的,再將燒杯放入裝有少量水的水槽中,然后在燒杯的外部放上一個玻璃鐘罩。這樣,就算白磷的用量較小,學生同樣能夠在實驗的過程中清晰地看到白磷燃燒產生的白煙,但是這些白煙不會像之前的實驗一樣擴散到空氣中,而是被水槽中的水所吸收,最后就能達到降低污染的目的。

4.對實驗藥品的取用進行規范

在化學實驗中,實驗藥品是最重要的。而化學實驗產生的大部分污染都與實驗藥品使用不當有密切聯系,特別是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很多學生對實驗藥品的使用不謹慎,太過隨意,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實驗的效果,還會造成實驗藥品的缺失和浪費。所以,在進行化學實驗教學的時候,我們需要對實驗藥品的取用進行一定的規范,明確取量的多少,不能對用量的多少太過隨意。在化學實驗中,在不對實驗效果產生明顯的影響下,我們在取用實驗藥品的時候應盡量降低其使用量。

總之,在進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要加大對學生的環保教育力度,這不僅是當前環保事業的重要策略,也是化學學科研究發展的一大趨勢。所以,在日常的化學實驗中,身為教師要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環保理念的宣傳和滲透,使學生逐步樹立起“綠色”環保化學實驗理念。

參考文獻:

[1]趙霞.初中化學實驗中環保理念的滲透[J].數理化學習,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