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范文

時間:2023-03-18 17:0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文化遺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86年,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

2、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 ,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3、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并列,均為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位居第一。中國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7項),中國一共兩次承辦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2004年,蘇州,第28屆、2020年,福州,第44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 生態翻譯 世界文化遺產 公示語

一、引言

公示語是給公眾在公眾場合看的文字語言,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實用語言,是一種公開和面對公眾的,達到某種交際目的的特殊文體。由于公示語在公眾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對公示語的任何歧義、誤解、濫用都會導致不良后果。然而,很多旅游景區的公示語翻譯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錯誤的翻譯會影響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形象和對外交流,也給外國游客帶來諸多不便。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是河南省的世界文化遺產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景區。

本文從生態翻譯的視角出發,通過以河南省世界文化遺產殷墟的公示語的英譯現狀為例,就旅游公示語的英譯問題進行了討論,分析了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公示語翻譯錯誤的種類及錯譯原因,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公示語翻譯在生態翻譯理論的指導下應該遵循的原則。

二、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并不是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而是翻譯研究的生態學視角。生態翻譯理論(Eco-translatology)是近年來由中國學者胡庚申學者等提出的翻譯理論。該理論將達爾文的適應/選擇學說引入到翻譯研究中,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過程”(胡庚申,2004:39)。譯者不僅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還要實施對譯文的選擇。按照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觀點,翻譯方法可以概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胡庚申,2004:133)。根據不同的語篇類型,“三維”轉換的優先順序也不盡相同。公示語所隸屬的祈使類語篇的優先順序為交際、文化和語言。

三、生態翻譯學在安陽殷墟公示語翻譯的應用

1.公示語翻譯的交際維

公示語文本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引起讀者注意的前提下,將信息傳達給讀者,并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繼而讓其采取行動――按照公示語的指示去做。公示語翻譯的成功與否主要是看其交際目的能否達到。因此,公示語的譯者需要首先關注交際層面的選擇轉換,以譯文讀者為中心,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達到交際、文化、語言等多維適應性選擇。例如“無障礙通道”的英文譯文為“Accessible Passage”,單從這個譯文上看,其含義只是表示該通道可以通過,與殘疾人特殊設施毫無關系,因此譯文無法達到提示性的交際目的,應改為“Wheelchair accessible”或“Barrier-free path”。

2.公示語翻譯的文化維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和闡釋。中西方由于所處地域不同,各自有著不同的歷史發展進程,因此其文化底蘊大相徑庭。比如在殷墟的景區,有這樣一個公示語“除游客外,閑雜人員不得在大廳內逗留休息?!?,對應的英文為“Except visitors,other miscellaneous personals are not allowed to stay rest inside the hall.”,譯文在形式和意義上貌似與原文對應。然而,實際上,這里涉及中西方思維方式和文化上的差異。一般來講,西方文化表達禁止概念時會盡量采用柔和的語氣,或者從正面角度表達某種反面的含義。因此,遇到漢語公示語中出現“禁止”、“切勿”、“不要”等強硬口吻的詞匯時,往往需要考慮西方人的文化習慣和心理預期。

3.公示語翻譯的語言維

語言維轉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者在創作過程中首先是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者,其次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對譯出與翻譯生態環境相適應的選擇,產出殷墟內的旅游公示語基本完成應有的功能,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洗手間”的翻譯就有四種不同的譯法: “Toilet”,“Lavatory”,“Public Lavatory”和“Rest Rooms”;“入口”和“出口”分別有兩種譯法:“Entrance”,“Way In”和“Exit”,“Way Out”。就連“殷墟”的名稱也不統一,有“Yin xu”,“Yinxu”,“Yin Ruins”和“Yin remains”四種翻譯方式,實際上,殷墟申報世界遺產的文件上使用的是“Yin Xu”字樣,這些不統一反映了殷墟保護區內規范、統一的公示語標準的缺失。

四、結語

在翻譯景區公示語時,我們應充分考慮翻譯的整體生態環境,對詞匯和句法進行選擇調整,對語言形式進行轉換。譯者不妨采用生態翻譯學中提出的“三維”原則指導公示語翻譯,在轉換過程中考慮具體的生態環境,采取有效的翻譯手段和策略, 提高整合適應度,達到最佳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

篇3

突出價值 彰顯魅力

當代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作為貴州省第一個也是目前僅有的世界文化遺產,請問它的價值體現在哪里?

王紅光:土司遺址是中國13-20世紀土司制度推行時期少數民族首領“土司”用于行政管理和生活起居的城寨和建筑遺存,是中國土司制度歷史及土司統治地區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的珍貴、特殊物證。

本次申報的湖南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遺址、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是保存有大型的規模、完整的格局、豐富的遺存、最具價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可為全球化背景下當代和未來的各民族和諧共處、文化多樣性維護和人類文明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就海龍屯而言,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海龍屯所代表的播州土司是元代最早設立的土司之一,到明展達到鼎盛,海龍屯代表了土司制度產生和鼎盛的重要階段。播州土司在元明時期主要為宣慰使品級(從三品),屬土司制度體系中最高級別的土司,也是中國西南地區轄境最大土司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播州土司在土司制度發展史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第二,海龍屯是播州土司的戰備軍事防御城堡,作為少數民族遺產,其占山環水的選址特征,因地制宜、自由布局的整體格局及以石材砌筑的主要遺存體現了土司制度推行地區本地區、本民族的傳統特征;在土司制度作用下,又添加了對中原地區城市防御格局的趨同,對軸線對稱的禮制特征和社會秩序的遵守,以及對官式建筑做法與裝飾題材的吸收。這反映了土司統治地區獨特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體現了土司制度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見證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中央政權與邊疆少數民族間謀求利益平衡及共同發展、實現文化多樣性傳承的民族生存與社會管理理念。

當代貴州:海龍屯成功申遺,對貴州有什么意義?

王紅光:海龍屯土司遺址成為貴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是貴州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大突破。它增強了遵義的文化魅力,提升了地方文化形象,對于促進遵義乃至貴州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海龍屯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發現、保護和申報的過程,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過程,也是讓本土文化發出自己的聲音,讓貴州人掌握貴州文化的話語權的過程。

海龍屯申遺成功,將會助推全省文化旅游的跨越發展,是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的有力舉措,更是在我省調研時指出“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的最好印證。

參照標準 聯合申遺

當代貴州:申遺過程中,參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海龍屯符合申遺的哪些標準?

王紅光: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海龍屯符合兩項標準。一是符合“在一段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在建筑、技術、古跡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的發展上,展現了重要的人類價值交流。”例如,海龍屯土司遺址在選址模式、整體格局及建筑形式與風格等,主要體現出鮮明的當地民族特征,部門建筑物增添了具有中央官方規制和文化特征的元素。清晰地展現了中央政權與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方面的人類價值觀交流。

二是符合“能為傳衍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這一標準??v觀歷史,海龍屯的興、廢時間與土司制度發展階段相對應,播州土司授宣慰司職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是最早設立的高等級土司之一,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由明王朝發動平播之役,武力“改土歸流”。其典型的地理環境、小型族群文化傳承特征、土司職級體系、管理模式等都明確反映了土司遺址共同的價值主題。

當代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聯合申遺,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

王紅光:老司城遺址、唐崖土司城遺址、海龍屯遺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從土司職級和功能來看,老司城遺址和海龍屯遺址是高等級土司宣慰司治所(海龍屯為戰時治所),唐崖土司是等級較低的長官司治所。

從建筑風格來看,老司城的建筑和文物記載反映了800年來土家族、苗族、漢族等多個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生活的歷史;唐崖土司的建筑布局吸收了“圍合內向”“序列關系”“中軸對稱”等體現漢族中央政權禮制文化的營造理念;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則是中國的古軍事城堡建筑遺跡,內有城墻、關隘、卡門等一系列設施遺存。

總體來說,老司城遺址、唐崖土司城遺址、海龍屯遺址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區特色,同時表現出象征土司統治權力和吸收中央官式文化的共性特征。

保護第一 合理利用

當代貴州:申遺成功可以說只是萬里的第一步,大家關心的是如何更加科學地保護海龍屯。

王紅光:早在1980年,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就普查登錄了海龍屯;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海龍屯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在海龍屯申遺過程中,我們就非常重視海龍屯的保護。在制度層面,我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貴州省文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先后制定《海龍屯保護管理規劃(2013―2030)》、《海龍屯保護管理辦法》。

在聯合保護方面,建立聯合保護機制,貴州省文物局于2013年8月與湖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聯合簽署了《關于土司遺址保護管理的聯合協定》,為系列遺產的協調管理奠定了基礎。

在組織架構上,2013年10月,遵義市政府批準設立遵義市匯川區海龍屯文物管理局,成為海龍屯的專職保護機構。

在經費上,我們充分發現、挖掘和研究貴州文化遺產的潛在價值,把文化遺產項目作為大項目來抓,海龍屯在兩年之間爭取1.3億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科學合理的保護手段為申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海龍屯土司遺址成功申遺,對于土司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遺成功只是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開始。保護好包括海龍屯在內的土司遺址,是中國政府向世界的莊嚴承諾。

當代貴州:如何按照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要求保護好海龍屯?

王紅光:現在,海龍屯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的遺產,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海龍屯。

一是從法律法規和制度上加以保護。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公約》,以及我國出臺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層面上予以保護,此外,還要結合海龍屯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

二是按照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要求,在現有保護管理體系基礎上完善系列遺產的管理與運行機制,妥善協調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落實管理保障,提升管理人員的素質,提高遺產保護管理專業水平。

三是要建立起遺產監測的平臺,制定好監測手段,完善實時預警和處置機制,從遺產的本體、環境、氣象、水紋、地質,以及人為活動等全方位開展監測,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對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處理好遺產惠及民生的關系。申遺給地方經濟帶來效益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要使文化遺產發揮好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傳承文明,服務社會,改善好遺產區民生等等的作用。

當代貴州:海龍屯目前正在封閉施工,預計今年國慶節對外開放旅游。海龍屯土司遺址開發旅游,您認為應該怎么做?

王紅光:在中國文化深度旅游、文化特色旅游深入老百姓生活的現實情況下,海龍屯必將成為推進貴州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遺產重要品牌和積極力量。海龍屯豐富了遵義文化遺產的類型,使之成為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雙遺產地”,加之民族村鎮文化、紅色文化遺產等,遵義的文化遺產類型完整了,這對遵義的文化旅游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將是最直接的。

篇4

你,就是一道輝煌的歷史文明。

你,兵馬桶,多少年來,你們承受著泥土的重壓,忍受著千年的水蝕,歷經著火燒的磨練,但你們硬是挺直了身板,撐開了頭上的一片土泥,重現在世人面前。你們用泥塑的身軀震驚著我們,你們用永恒的精神震撼了全世界,向世界詮釋著生命與永恒的定義……

你,碉樓,經過風風雨雨,千磨萬擊,但你們毅然地聳立著,你們各具風韻,每一位都古色古香,氣勢磅礴,你們融合外國建筑藝術的精華,造型獨特,獨樹一幟。你們中西合壁的建筑藝術印證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向世界展示著交流與藝術的風采……

你,長城,受住了歲月千年的考驗,你堅毅不倒地聳立在崇山峻嶺之中。雖然歷經風與火的洗禮,你的色彩也早已褪去,但哪能掩藏住你內里豐富的歷史沉淀,又怎能否定你曾經的璀璨多彩?你雄偉的氣魄驚嘆著全世界,向全世界訴說著輝煌與不朽的故事……

篇5

“世界的張騫,漢中的驕傲?!鄙诔枪獭w葬于城固的張騫,是漢中人心中最本土的英雄人物。

從有“漢人老家”美譽的漢中市區乘中巴到桔鄉城固縣,一路穿村而過,綠油油的稻秧還只有尺把長,南北分界線特有的風光,讓人覺得一個小時的坐車時間一晃而過,意猶未盡。

走進城固縣城,就會看到當地人對張騫表達敬意的多樣形式:高速路口的仿古張騫亭,縣城里以張騫為名的馬路,“張騫通西域”群雕廣場,還有居民樓院墻上展示的關于張騫故事的墻畫……城固縣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騫第67代后裔張利軍告訴記者,除了城市建設規劃,城固縣從城市精神的概括、公民道德的要求及鄉土產品的開發上,處處可以看到張騫的文化符號?!俺枪倘艘宰嫦葟堯q為豪是發自內心的,點點滴滴都體現出珍惜之情?!?/p>

八年申遺路

北京時間2014年6月22日15時49分,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正式通過大會投票表決,張騫墓作為“絲綢之路”陜西省7個遺產點之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漢中市第一處、陜西第二處世界文化遺產。

城固人內心苦苦追尋的根,終于找到了支撐。

這一天,他們整整等了八年。

張騫是西漢時期著名外交家,一生兩次出使西域,開鑿了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公元前138年,受漢武帝派遣,張騫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歷經十三年磨難,其間被匈奴扣押十年,后伺機逃脫,繼續探訪西域,最終返回長安。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歷盡艱難險阻,開鑿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不但帶回了西方的音樂、舞蹈、雜技魔術等文化藝術形式,還帶回了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地毯等物產。他還將漢族的冶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兩地間的經濟發展。

張騫出使西域被司馬遷稱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城固是中國北緣地區面積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優質柑桔生產基地。張騫墓位于城固縣博望鎮饒家營村,墓穴坐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成覆斗形,據考證已經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歷史。

由南面進入張騫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有兩個墩座的仿漢闋樓。張利軍說,漢代除帝王是三個墩座外,兩個墩座已是王侯的最高榮譽了。墓地四周古柏參天,墓前一對細腰、昂首的石虎,藝術價值很高,傳說他們是張騫得到的天宮織女的一對支機石。解放前,這對石虎一直是當地百姓求雨去災病的神靈化身。

1983年,依托張騫墓而建的張騫紀念館,占地面積24畝,是張騫墓的專門保護機構。全館整體采用仿漢建筑風格,由我國古建大師張錦秋設計。館內有著名書畫家張重光所繪大型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和“鑿空”圖。在展室中,記者看到一幅被中學歷史教材引用的插圖:張騫即將出訪西域,漢武帝帶領群臣在郊外送別的情景。這幅敦煌壁畫栩栩如生,是目前發現的以繪畫形式表現張騫出使西域的最早作品。

2006年,“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開始啟動,張騫墓入選。但在初期,國內專家認為張騫墓文物遺存少,墓葬體量小,對其真實性和文化價值表示質疑,覺得入選申遺名單機會不大。

但城固縣堅持申遺,相關工作人員加大了張騫墓文獻、地方志、圖書、論文、民間傳說、圖片等資料的收集,先后整理出與張騫有關的遺址遺跡、民間傳說、神話典故等實物以及文字資料300余萬字,拍攝視頻460多分鐘,為張騫墓入選聯合申遺最后名單提供了詳實豐富的資料,也打破了專家對張騫墓真實性和文化價值的質疑。

“申遺檔案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必查項目,檔案翔實規范與否直接關系到申遺的成敗。”作為研究張騫文化的本土專家,張利軍告訴記者,城固縣做了大量關于張騫墓歷史沿革、出土文物、保護增修墓道的考證、調查和豐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關心你墓有多大,他們關心的是遺產原始風貌以及保護、監測,還有文物發揮的文化價值、影響力?!睆埨娬f,“張騫墓本身規模并不大,但張騫作為‘華夏放眼看世界第一人’,開鑿了絲綢之路,這是張騫墓能成為世界遺產的關鍵所在。”

申遺要看墓地的保護是否原封原樣,論證墓地的真性。宋元明清的漢中府志、城固縣志都有對張騫和張騫墓的記載。此外,1938年西北聯大對張騫墓的考古發掘,資料保存完好。

1938年,遷移至城固縣古路壩的國立西北聯大師生,曾對張騫墓道進行了初步考古發掘,后因世代守候在此的張家人反對而停止,沒有進入墓室。不過,師生們對已坍塌的墓道進行了修復。清理甬道時,出土了馬骨、漢磚、陶片、五銖錢等文物。此次挖掘最重要的收獲,是出土了一塊刻有“博望造(或銘)”的墓穴封泥,這被認為是確認張騫墓所在的有力考古發現。

張騫曾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張利軍說,封泥是墓穴完工的標志,封泥上“博望”兩字清晰可辨。如今這塊封泥保存在北京國家博物館中,是國家一級文物。在西北大學博物館,也有這塊封泥的復制品。申遺時,聯合國專家在考證時看到的也是這塊復制品。不過,即使是復制品,封泥當時也由西北大學派人全程監護。

據張利軍介紹,2014年,大型文物展覽“絲綢之路”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是迄今為止關于絲綢之路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展覽。張騫墓封泥首次向中外來賓展示,這也是封泥在1938年出土之后,首次公開展覽。

張利軍說,張騫墓前現有清乾隆陜西巡撫畢沅立碑一通,清光緒碑兩通,1938年西北聯大立碑一通。這也證明了從明清到現在人們對張騫墓的重視與保護從未間斷過。

張騫墓四周柏樹很粗壯,據推算有一千多年。西北聯大曾拍有照片。如今比對照片可以發現,柏樹的位置、形制都沒有發生變化。

張騫墓前的一對石虎是鎮墓獸。石虎與茂陵那些雕刻很形似,像虎符,簡約大氣,是西漢時期雕刻藝術的完美展現。這對石虎也能證明張騫墓由來已久。

后人的膜拜

三年前,得知張騫墓申遺成功的消息,整個城固縣城都沸騰了,人們舞獅子、扭秧歌、踩高蹺、敲腰鼓、吹鼓號……歡樂傳遍了各個村鎮。而張騫后裔們則用最傳統的方式禱告先祖,第一時間趕到張騫祠堂,為祖先進香鞠躬。

張利軍就是張騫后裔,他為此感到自豪,也為能從事祖先豐功偉業的研究而驕傲。他用虔誠的語調,向記者介紹了家族史中的張騫。

2014年7月,張利軍曾隨陜西衛視“絲綢之路萬里行”采訪團重走絲綢之路。一路上,因為張騫后裔身份,他的知名度超過名嘴王志,與國際友人合影總是有優先權。這一細節,被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記錄在他的絲路行記當中,足可見張騫這位鑿空西域、開啟國門的英雄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張利軍告訴記者,自己的任務就是保護好、管理好世界文化遺產,同時向外傳播張騫精神,在張騫文化傳承上多做一些努力,讓世人更多了解祖先兩次出使西域的偉大意義。

張利軍介紹說,張騫墓所在地現在叫饒家營,但清代以前叫張家村。張家人世代守護著張騫墓,保護祖墳。后來因為一位饒姓大戶看中此地,兩方達成協議,要保護好張騫墓,張家人才回到距此5公里的漢江邊的白崖村。這是張姓家族自己的村子,史料上記載張騫出生于白崖村。張騫的祠堂如今就在博望鎮白崖村。張騫后裔的族譜一直延續著,這種來自民間的力量一直是張騫精神延續的一部分。在羅馬,張利軍曾展示過張騫后裔的家譜。

據張騫第65代后人張華忠介紹,張騫祠堂是2005至2006年重新修建的。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張騫誕辰)的祭拜、清明節的掃墓活動都是必不可少的。

自2002年以來,城固縣已連續十六年舉行清明公祭張騫活動。今年4月4日,在張騫紀念館內,張騫后裔子孫和特意從上海、北京、四川、西安等地趕來的數百名游客,奉上當地的特產和張騫從西域帶回的大蒜、核桃、西瓜、黃瓜,冒雨祭奠祖先。

公元前114年,張騫病逝,歸葬漢中故里。張利軍分析,張騫歸葬地沒有選在白崖村,主要應該考慮是村子離漢江邊太近,擔心發大水。而現址饒家營地勢平坦,位置也相對較高。

在張騫墓的東面,張利軍指著齊腰高的兩扇小門告訴記者,按照西北聯大考古發現,張騫墓穴甬道是從東面進去的,墓穴實際是坐西朝東的。后人崇尚坐北朝南,一路延續了下來,所以碑也立在南面。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人員前來驗收,當時就是從東面進到張騫紀念館的。

張騫文化園

6月21日下午,記者趕到張騫紀念館時,看到場館還在擴建,一些中學生正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有序參觀。張利軍表示,要把張騫墓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地建成傳統文化場所,成為大家汲取中華文華的載體。張騫紀念館的使命是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好,成為面向全社會群眾的宣傳教育基地。

為此,漢中市啟動重點文化旅游引擎項目――張騫文化園的建設。目前,張騫文化園旅游專項規劃編制已完成,世界遺產觀光區部分建設項目已經啟動。城固縣文廣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已將原有的城固縣博物館和張騫紀念館連為一體,正在做景區綠化、步道等基礎工程。此外,博物館的布展已在省文物廳審批,文化園一期工程相關拆遷工作也在進行中。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12年,城固縣就啟動了張騫文化園項目,先后多次請各界專家論證。直到2016年7月,《張騫文化園旅游規劃》終期評審獲得通過。文廣局的工作人員介紹,雖幾易其稿,但張騫文化園以張騫墓世界文化遺產和張騫故里為依托,緊扣獨一無二的張騫故里文化、展現絲路風情等要素,始終都是不變的。

記者從城固縣文廣局提供的《張騫文化園招商手冊》上看到,項目位于漢中市城固縣博望街道辦事處,距中心城區1.5公里,規劃總面積355.4公頃,總投資約61.56億元人民幣。項目按照“一核、一軸、五片區”的空間布局,分為世界遺產觀光區、文化融合體驗區、探索世界游樂區、農業文明交流區、文化創意產業區五個片區,將張騫當年出使西域沿途國家的文化以微縮形式展現出來。

記者注意到,各片區下設張騫墓世界遺產公園、胡城文化旅游景區、博望小鎮、張騫論壇永久會址、游客服務中心、西域探險主題樂園、青少年拓展訓練營、農業文化博覽園等十四個項目。

其中的胡城文化旅游景區以“張騫在匈奴的生活體驗”為主線,以展現張騫西域生活見聞為主題。整個王庭則以西域建筑風格為主基調,結合匈奴帳篷式建筑和生態建筑,充分再現漢代西域風情和匈奴文化,全面展現了漢代匈奴王庭的生活畫面。

張利軍告訴記者,未來城固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諸多文化項目都會集中在這個片區。世界遺產將成為游客休閑后最后朝圣的地方,位于園區參觀的最后一站,可以大家敬畏先賢,享受人文熏陶。

據悉,世界遺產的核心區、緩沖區都不能搞永久性建筑,但可以綠化。世界遺產重在內容監測和保護,所以每天要在合理承載范圍內接待游客。游客過多會造成對文物本體的破壞。張利軍說,目前,因城固交通位置原因,張騫墓的游客還沒達到承載量,只是節假日偶有超量。

張利軍告訴記者,縣上對文化園的開發非常慎重?!斑@種遺產資源很寶貴,一旦出現偏頗,就不是簡單的商業上的損失,這種損失是無法彌補的。所以只有在充分保護基礎上,才會考慮商業價值。”

校園鄉土教材

在張利軍的辦公室里,有三本城固縣鄉土教材,名字都是《張騫和絲綢之路》,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三個版本,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張騫的功績以及世界遺產名錄方面的知識。

把世界遺產宣傳教育的陣地擴展到學校課堂上,城固縣做得非常成功。紀念館與部隊、院校聯手,將“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讓更多人了解世界遺產的知識和價值。

近幾年,城固縣教育體育局一直在全縣中小學幼兒園開展與張騫墓有關的世界文化遺產知識進校園活動。在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和張騫紀念館聯合舉辦的“傳承張騫精神,爭做少年君子”主題活動中,由各班級選派的十余名“小小講解員”現場講解張騫生平及其精神內涵,引導學生形成志存高遠、刻苦磨礪、持之以恒的君子品質?;顒舆€進行了漢服,漢禮展示。

1986年與1993年,兩屆“張騫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城固召開,城固人大力弘揚張騫“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進取精神,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自1994年開始,城固每年舉辦一次“張騫文化藝術節”。

2016年12月,張騫文化暨秦蜀古道學術研討會在城固舉行。據了解,這是繼1986年和1993年之后,漢中市第三次高規格召開張騫學術研討會。

記者還獲悉,十集系列影片《張騫傳奇》于2015年立項,將用三年時間完成拍攝,隨后將登錄央視六套黃金時段播出。

6月28日下午,漢中市委宣傳部召開大型電視連續劇《絲路開拓者張騫》(暫定名)新聞會。該劇劇本由漢中本土作家張樹崗撰寫,劇目已于去年10月在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電子政務平臺備案公示,于今年6月初在陜西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取得電視劇制作許可證,擬攝制40集,預計投資2億元人民幣。

城固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孟喬凌在會上說,此次攝制大型電視連續劇《絲路開拓者張騫》,不僅填補了國內影視領域缺乏以張騫和絲路為題材的大型電視劇的空白,更利于進一步提升城固和漢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張利軍說,兩千多年來,城固人口口相傳著張騫的傳奇故事。張騫已不僅僅是文化符號,在城固人身上已成為一種印記,在血液中流淌。“弘揚張騫,敢為人先。寬大信人,文明和諧”,如今已成為城固縣的城市精神。

篇6

對“少林武術”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表示支持。我們也支持把太極拳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但是,我們堅決反對把陳家溝與太極拳捆綁在一起作為“太極拳發源地”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這不是歷史的真實情況。這也不可能得到聯合國批準。聯合國對各國申報的項目,不能由申報國說了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派員到申報國調查。調查有兩大目的:一是了解申報材料的真實性;二是是否達到“世界文化遺產”標準的要求。

關于河南溫縣陳家溝與太極拳捆綁向聯合國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是一個有關中國國家榮譽和信譽的重大事件,絕不能用提供偽證、制造假文物的手段去欺騙世界人民,以利一己之私。

事實上,關于太極拳的源流問題,外國人已不是聽一些中國人說什么,他們就相信什么了。不少外國太極拳愛好者,從到陳家溝尋“圣”,到深入了解產生疑問,到深入調查而否定“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陳王廷創造太極拳”。他們把自己親赴陳家溝調查的結果,回國后著書立說,把調查情況公布到全世界。在今天的信息時代,我們還有人愚蠢地想“一手遮天”,那是辦不到的。

英國研究太極拳的學者丹?杜撤泰(Dan Doeherty)到陳家溝調查后寫了一本名為《太極拳大全》(Complete Tai Chi Chuan)的書。書中,發表了調查陳家溝拍攝的照片,并加以說明。本文公布其中三張照片并譯出原文說明如下:

陳家溝的地理(1995)

看看陳家溝的地理情況是很有教訓意味的。村子的入口是一條土路,路的右邊是墓地,距路邊有300碼(三尺一碼)。在路的左邊是高墻圍著的陳德瑚的住宅,住宅有兩扇厚厚的木門。其后面是陳長興教楊祿禪和其他人習練太極拳的地方。又走300碼到路的盡頭,就是陳家溝的現代化的練武大廳。在練武廳的外面,有很大的演練陳氏炮捶的場地。

陳王廷

1980年6月9日,顧留馨在《體育報》發表聲明承認錯誤,他誤把1640年任鄉兵守備的陳家溝陳王廷當作明王朝遼西御史陳王庭,實際上兩個“Ting”字不同,一個是“廷”,一個是“庭”。此前,顧曾在他寫的兩本書中發表了他的錯誤考證。在“”之后,顧才承認了錯誤。

吳圖南在1917年順便到陳家溝,在陳鑫陪同下到陳氏墓地,陳鑫是陳家溝少有的有知識的人,后來《陳氏太極拳圖說》的作者。他們看到了陳王廷的石墓碑,上面刻有“武癢生”的字樣,意思是縣級的武學畢業生,水平相當現代的小學畢業生。

1995年10月,我在老資格的陳氏拳師陳照森(chen Zao―sen譯音)引導下繞陳家溝走了一遭。我發現,所有的陳氏家族舊的墓碑,都被從墓地挖掘出來,扔到陳氏家族炮捶演武廳外的地上。我不能說,這些是不是原始墓碑,然而不論怎么說,這些墓碑沒有一塊上面刻有“太極拳”字樣。在墓地上豎立的那些明亮的新墓碑,碑上有被贊為“太極拳之祖”和對太極拳有貢獻的刻字。所有這些新的紀念碑和墓碑都稱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而我卻沒有看到一件上面提到“太極拳”的古物。

我問到,在墓地里怎么看不到陳長興的墓?我被告之,這里沒有陳長興的墓。在陳家溝陳氏炮捶大廳里,沒有一間是給陳長興榮譽的位置。在陳氏演武廳里的黑色石碑里,陳長興的名子被排除在陳氏武術派系之外。我在陳家溝僅能從臺灣人出資修建的房子中找到陳長興的樣子,這里他在教楊祿禪學習太極拳。

以上是原書的譯文和照片,筆者逐字逐句翻譯,沒有任何刪除改之字之句。請讀者自做評判,為什么陳家溝要這樣做?這樣偽造歷史文物的后果是什么?

篇7

所謂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于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筑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1、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2、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并被譽為“世界第奇跡”,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世界遺產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自《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誕生以來,世界各國積極保護本國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使世界遺產保護成為一項全球性的事業,遺產保護理論也日臻完善。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對遺產地周邊環境的保護。本文以世界文化遺產周邊環境保護的理論為指導,結合我國的實踐工作,詳細論述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重要意義。

 

一、世界文化遺產周邊環境保護的有關論述

 

按照《世界遺產公約》的有關規定,遺產地的保護與管理需要在空間上進行一個圈層結構的劃分,一般劃分為三個區,即遺產核心區、遺產保護區、遺產緩沖區。世界文化遺產的周邊環境,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指遺產建筑、遺址或地區的環境,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擴展的,也是遺產本身重要性和獨特性的組成部分。二是指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過去或現在的社會和精神活動、習俗、傳統知識、用途或活動,以及其他無形的文化遺產形式,它們創造并形成了環境空間以及當下的、動態的文化、社會、經濟和經濟背景。也有學者將遺產地周邊環境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空間指向,主要是指遺產地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二是內容指向,主要是體現并保持遺產價值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要素資源,如土地、水、植被、礦產以及當地的民風民俗等。這兩種提法并無本質性區別。

 

關于世界文化遺產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在UNESCO相關的建議和《世界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早已有共識:周邊環境是體現其真實性的一部分,需要通過建立緩沖區來加以保護。2005年10月,ICOMOS第15次大會發表的《西安宣言》發展了這一認識,從對文物本體的保護轉向對文物及其周邊環境的共同保護,反映出對歷史區域周邊環境的重視。它承認周邊環境對古跡遺址重要性和獨特性的貢獻,呼吁要理解、記錄、展陳不同條件下的周邊環境,通過規劃手段和實踐來保護和管理周邊環境,監控和管理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的改變,要與當地和國際社會進行跨學科領域的合作,增強保護和管理周邊環境的意識。

 

二、世界文化遺產周邊環境保護的中國實踐

 

國外關于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保護研究,從18世紀末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在20世紀實現了制度性的發展。結合本國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獨特性,西方國家也探索出不同的發展模式。如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重視本體與周邊環境的同等性。英國將文化遺產個體或區域與“周邊環境”視為一個整體,更注重外觀特色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在整體一致的基礎上,鼓勵內部功能的更新與再利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世界遺產相關理念理解的不斷深入,對遺產地周邊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其中涉及本體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問題的處理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為了加強西安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坑的環境整治,國家計委于2002年7月正式批準建設秦始皇陵遺址公園。2005年陜西省公布了《陜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明確指出:秦始皇陵保護區域分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是指對秦始皇陵保護對象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建設控制地帶是指在秦始皇陵的保護范圍外,為保護秦始皇陵的安全、環境、歷史風貌,對建設項目加以限制的區域。實現徹底“保護陵區、另辟新區、移民建鎮”的整治工程,體現了對保護秦始皇陵整體風貌和歷史格局的充分認識。

 

再以絲綢之路申遺為例,絲綢之路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陜西絲綢之路7個世界文化遺產點有漢長安城未央官遺址、張騫墓、唐長安城大明官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其中彬縣大佛寺石窟創建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主干線上,是目前陜西省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在絲綢之路申遺中,彬縣大佛寺周邊環境的整治規劃設計秉承“大佛寺環境要好,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也要安排好”的理念進行整治規劃。城固縣張騫博物館及張騫墓遺址的保護項目不僅使張騫墓園本體得到了有效保護,還使張騫墓園周邊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總體來看,我國對世界文化遺產周邊環境保護的具體實踐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第一,保護和展現歷史遺址和歷史文物。第二,在保護好本體的前提之下,讓周邊的環境體現出與歷史文化資源相協調的整體風貌,建立各具特色的街區。第三、在各歷史文化資源所在的具體地段內,通過環境整治,形成系統地展示歷史文化風貌的整體歷史文化環境。

 

作為世界遺產大國同時又是發展中大國,中國面臨著遺產保護負擔巨大而經濟能力有限的矛盾。由于世界遺產地周邊各種本體資源可以向不同的功能資源轉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建設性破壞和旅游性破壞的問題與事件。究其原因,還是對世界遺產周邊環境保護缺乏全面深刻的認識、外部經濟的制約、產權設置重疊、缺乏有效的環境質量管理等各方面原因所致。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國家住建部及各遺產所在地政府,借鑒遺產保護先進國家的經驗教訓,已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來加強世界遺產的保護。對于各級政府而言,在對這類具有特殊價值和作用的世界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時,要充分認識到周邊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三、世界文化遺產周邊環境保護的意義

 

世界遺產周邊環境是遺產價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遺產存在的基礎、背景和條件。為此,各遺產締約國在承擔起保護、保存、有效展示本國領土內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并將它傳給后代的同時,也必須同時承擔起有效保護遺產地周邊環境的重任,使遺產及其周邊環境真實完整地傳給后代。因此,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的周邊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真實性和完整性是衡量遺產價值的標尺,也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關鍵。遺產地周邊環境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科學展示問題也同樣需要以“真實性和完整性”作為法律依據?!秾嵤┦澜邕z產公約的操作指南》有明確規定:真實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遺產非常重要的原則。完整性,意味著未經觸動的原始條件,最初主要用于評價自然遺產。而文化遺產同樣也存在“完整性”(地理范圍上的完整和文化概念上的完整)問題,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有景觀,也是經過很長時期特定文化渲染而形成的綜合體。遺產周邊的區域文化體現、延續和發展了遺產本身的傳統歷史文化,遺產地周邊的各種物質與非物質資源,都能從一定意義上完整有效地烘托和解讀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對于任何一個遺產地的保護,都應當有意識地將真實性原則與完整性原則相結合,使遺產不僅要部分真實,而且要全部真實;不僅要總體真實,而且要細節真實;不僅要遺產本身真實,而且要遺產周邊環境和氛圍真實。

 

(二)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何為可持續發展,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所提出了一個定義:“滿足當前人類的需要,又不危害其子孫后代為滿足他們的要求而進行發展的能力”。在當代,對于世界遺產的保護利用必須強調“代際均等性”,即后代有權利享受與當代同樣的真實完整的遺產。因此,當代就有責任完好的把遺產保存下去。這是“保障民族歷史連續性和文化創新、社會進步的前提之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就是其周邊環境生存之核心,文化遺產資源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某個環境當中,它必須與其所處的周邊環境相關聯、互動,才能有機地融為一個整體,才能協調發展。遺產地周邊環境資源的保護、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必然涉及到相關利益者的不同利益和訴求。因此,世界遺產周邊環境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實際上就是這些利益相關者相互博弈的過程,是資源的分配和利益的平衡過程。對世界遺產不分范圍的進行任意的開發和利用,甚至任意的損壞,可能會換得一地、一時的經濟利益,但必定會把遺產的生態效益、綜合社會效益和長遠經濟利益犧牲掉。這種經濟利益至上、眼前利益至上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短視行為。只有進行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及其周邊環境的整體保護研究,才是促進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我國傳統文化繼承和延續下去的必由之路。

 

(三)有利于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中國的世界遺產以其獨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觀吸引力,成為當地優秀旅游資源。自從1987年中國首批“世界遺產”問世以來,“遺產旅游”成為我國旅游新的熱點,世界遺產地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世界文化遺產因其自身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內涵,體現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依托它們所呈現出的城市環境,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典型的地方性和傳統文化的烙印。

 

以“絲綢之路”為例,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始的,絲綢之路一直是東西方文化融通的道路。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全長5000公里,是古代絲綢之路中的一部分。它從西安出發,到中亞的七河地區為止,項目共涉及33個遺產點。其中,我國22個遺產點,分布在河南、陜西、甘肅和新疆。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如新疆段以古城遺韻為宣傳重點,甘肅段以石窟畫廊為特色定位,青海段突出青海湖畔的草原游牧文化,固原段以邊塞重鎮為宣傳基點。絲綢之路蘊含著享譽世界的資源品位和厚重久遠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繼性的主題積累與線性資源區域分布的特征,完全“有可能成為推動我國西北絲綢之路旅游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在正確認識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性和中國國情的前提下,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以旅游開發為手段,不僅能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能帶動我國的旅游業發展。

 

在科學不斷發展,社會經濟文化不斷進步的情況下,人類對其價值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永續的過程,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也經歷了由對文物本體的保護到對文物及其周邊環境共同保護的認識歷程。世界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保護,不論是對世界文化遺產本身,還是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在規劃之初就應在國際視野下對遺產地價值進行深入研究,把握遺產地的文脈和地脈,重視對周邊環境的保護,以期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

篇10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處于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區的樞紐位置,距成都20分鐘車程。都江堰市因“水”而興、因“堰”而名、因“道”而盛,是一座山水幽秀、文化浩瀚、風情濃郁之城。城區景區依山傍水,岷江五條分支河流穿城而過,山、水、城、林、堰、橋、塔渾然一體。兩千年古堰,八百里青城,源遠流長的水文化和底蘊深厚的道教文化賦予獨特的靈性和包容性,李冰治水精神深刻融入和積蘊為一種“上善若水”的城市靈魂。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天府之源的美譽。

自然人文并重,保護開發共舉

都江堰市從1999年申報世界遺產以來,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班子義不容辭承擔起了保護生態環境和弘揚歷史文化的責任,嚴格執行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認真貫徹“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持之以恒地保護管理好這塊人類瑰寶。都江堰市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和歷史文化特色得以日益凸顯,并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同。2000年,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作為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一部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7年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都江堰市還先后獲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四川省文明城市”等稱號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范例獎”,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的“長壽之鄉”。2007年2月,都江堰市作為成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摘取了“中國最佳旅游城市”桂冠。

傳承歷史文脈,加快科學發展

都江堰市在優越的先天資源稟賦和后天與時俱進積累的基礎上,近年來在區域發展定位和產業布局進行了科學思考,積極探索了一條自然人文和諧下的產業發展之路。始終不渝地堅持保護為先為重的發展理念,循序漸進地推進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地發展現代生態農業、集約環保型工業、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承前啟后推進了全市“四位一體”科學發展。200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地提出把青城山一都江堰打造成為國際休閑度假旅游區的戰略目標,在成都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框架內,都江堰市充分依托和利用生態資源、道文化、水文化、養生文化等要素,以“中國式養生之源”為主題,以“全域成都”來考量和推動旅游基礎設施,以國際化的理念建設國際標準、國內領先、品位獨特的休閑度假旅游區。

國際視野規劃,全域理念打造

著力推進風景名勝區建設精品化。以國際化視野,從全域角度,大力實施龍門山(都江堰段)旅游資源整體開發,帶動龍門山旅游產業帶的建設與發展;積極推進道教文化博物館、“道解都江堰”實景演出等項目建設,鞏固青城山一都江堰AAAAA級景區創建成果。著力推進旅游設施國際化。以滿足國際游客需求出發,不斷完善接待設施和旅游交通體系,加快高品質五星級酒店建設,打造高檔酒店集群,延伸旅游產業鏈。著力推進服務產業現代化。加快城市中心游憩區建設,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內涵,高水準舉辦都江堰放水節、道教文化節、都江堰夜啤酒節、國際熊貓節等特色節會文化旅游活動,積極培育時尚化、多元化、特色化現代服務業態。著力推進綜合環境國際化。建立健全旅游執法管理體系和綜合管理長效機制,切實加強旅游市場秩序綜合整治和服務質量監管,確保旅游綜合環境安全有序。著力推進人才服務國際化。進一步規范和提高旅游服務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與綜合素質,培養和建設一支與旅游國際化相適應的一流的旅游行業管理隊伍、旅游經營者隊伍和專業人才隊伍,努力以人本化、個性化的服務滿足各類游客需求。著力推進宣傳營銷國際化。通過細分目標市場,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對象實施和調整旅游營銷策略、營銷方式、營銷措施,努力提高境外旅游營銷的有效性,擴大我市境外客源市場,提升我市旅游在境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