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癥范文

時間:2023-03-14 00:2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蛋白血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向注重身體健康的劉阿姨,年輕時很愛運動,身材很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劉阿姨動得少了,人開始慢慢發福,特別是腰腹部的贅肉變多了,血脂也增高了。劉阿姨開始有意識地節食減肥,體重是降下來了,可體質也跟著降了下來。一向不愛生病的劉阿姨經常感冒,一病就是一個星期,而且非常不容易康復。最近一次查體發現,血紅蛋白和血漿蛋白都偏少。

低蛋白血癥的原因

老年人控制飲食本是件好事,像張大爺那樣,患了糖尿病等慢性病后進行飲食控制也是必要的,但事先一定要向醫生或營養師咨詢,弄清楚節食的具體尺度。做到科學合理地節制飲食,既保障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又不增加機體負荷。張大爺之所以會出現營養不良,就是因為飲食控制過度,很多動物性食品不敢碰。久而久之,蛋白質攝入不足,造成身體血漿蛋白水平降低。

在當今社會,由于食物短缺而導致的傳統型營養不良現象已比較少見,但食物豐富后新型營養不良的現象卻出現了。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長期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困擾,又熟知其危害性,加之現在素食風潮、節食利于健康等大肆報道,以致老年人對飲食特別注意,但往往又絕對化,凡有點脂肪的食物統統不吃,反而讓身體處于一種營養不良的狀態,尤其是蛋白質營養不良。

老年人的身體特點也往往容易導致蛋白質缺乏。一方面,老年人的味覺變得遲鈍,再好吃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都味如嚼蠟,再加上不少老年人唾液分泌減少,牙齒又不好、咀嚼功能差,食欲就會大大下降,使蛋白質攝入減少。另一方面,即使吃進去了,也并不代表就能吸收。老人的胃腸功能往往不好,很多營養成分根本吸收不了。因此,這種飲食控制到了七十多歲時就不宜太嚴格了。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更不宜嚴格控制。

老人在七八十歲營養不均衡對健康的危害遠比攝取含有脂肪、膽固醇的食物所產生的威脅要大,營養不良尤其蛋白質營養不良可降低身體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增加患病的危險。當然,這并不是說可以一日三餐大吃大喝,天天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而是仍要繼續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以保證營養均衡、身體健康。

缺乏蛋白質危害極大

我們身體里最重要的營養物質就是蛋白質,它相當于人體的建筑材料,是構成人體所有細胞的基本物質。此外,人體中最重要的活性物質如酶、激素、抗體等也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所以,蛋白質是維持生命不可缺乏的營養素。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因此,一旦機體缺乏蛋白質,就會表現在各個方面。其中較常見的是:

1.免疫力下降。很容易由于細菌、病毒的感染而出現感冒、發炎。

2.老化速度加快。頭發稀疏、變脆,肌肉出現萎縮,皮膚松弛、失去光澤、彈性,各個器官功能減退加快。

3.傷口不易恢復。因為蛋白質具有修補組織的功能,如果缺乏蛋白質,組織一旦受到傷害,傷口自然得不到修補,長時間不易愈合,疾病不易恢復。

4.骨質疏松。骨骼與骨骼之間的結締組織連接緊密,有助于鈣質的沉著和吸收,而結締組織的連接緊密有賴于膠原蛋白。因為蛋白質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利用,所以缺乏蛋白質結締組織連接得就不夠緊密,從而影響鈣質的沉著與吸收,表現為背痛,身高下降,骨骼弱化,易發生骨折。

5.血管失去彈性,血壓升高時容易破裂,出現中風。

6.便秘。腸道壁變薄,沒有彈性,蠕動力不夠,易引發便秘。

7.胃酸不足。胃蛋白酶無法足量分泌,而導致胃酸分泌不足,消化不良,吸收變差,從而引發腸胃問題。

合理飲食,補充蛋白質

我們每天需要的蛋白質的量是多少呢?正常人每天大約需要60克蛋白質,也就是每公斤體重大約1克左右。老年人體內合成蛋白質速度慢,而分解速度卻大大加快,需要蛋白質的量比較大,每公斤體重大約為1.4克。而且各種疾病,如腎功能低下、肝功能異常,也會使老年人對蛋白質的吸收率降低。

那么,老人應怎樣判斷自己是否蛋白質營養不良了呢?一般來說,嚴格節食的老人,如果出現食欲不振,倦怠,逐漸消瘦,四肢或全身性浮腫,易感冒,反復出現各種感染,血檢結果有電解質紊亂、貧血、血清膽固醇偏低或低蛋白血癥等狀況,就表明老人患上了營養不良癥。

如果現在已經處于蛋白質缺乏的邊緣,也不用太擔心??梢酝ㄟ^飲食來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食物中以肉類、乳類、蛋類、魚蝦類、豆類、堅果類含蛋白質較高,而谷類含量較少,蔬菜水果中更少。

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不僅取決于蛋白質的含量,而且還取決于蛋白質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及比例。由于動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和比例較符合人體需要,所以動物性蛋白質比植物性蛋白質營養價值高。在植物性食物中,米、面粉所含蛋白質缺少賴氨酸,豆類蛋白質則缺少蛋氨酸和胱氨酸,兩種混合食用可互相取長補短,大大提高混合蛋白質的利用率。如大米和大豆一起蒸米飯,混合食用,蛋白質的效用可大大提高。

在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很多,如素什錦以豆制品、蔬菜、木耳、花生等配在一起,八寶粥以大米、小米、紅豆、綠豆、栗子、花生、棗等一起煮食,都可以達到蛋白質互補作用,比單吃一種食物時蛋白質的利用率高。

篇2

低蛋白血癥尿毒癥患者的死亡危險比白蛋白水平正常的患者高數倍,因此糾正患者營養不良,預防低蛋白血癥是尿毒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探討機體微量元素水平與低蛋白血癥的關系,我們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對我們縣醫院及中醫院兩家二甲醫院血液透析中心80例尿毒癥患者進行了血液生化檢測,分析了微量元素與低蛋白血癥的關系,為預防尿毒癥患者低蛋白血癥的發生,改善其生存質量提供參考數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上述2家醫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尿毒癥患者為對象,符合入選標準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平均年齡(54.9±16.1)歲。根據血清蛋白(Alb)檢測結果,分為低蛋白血癥(Alb

1.2指標檢測。采用一次性真空負壓抗凝采血管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ml,上下倒轉3次,存放冰箱。應用BH-5100智能型火焰原予吸收光譜儀及配套試劑,專人嚴格按規程操作,測定兩組患者全血中鐵、鋅、硒、銅、錳等微量元素水平。

1.3統計分析。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為0.05。

2結果

篇3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肝硬化;低蛋白血癥;中醫辨證施治

中圖分類號:R65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6-065-02

文獻報道,肝硬化低蛋白血癥可致頑固性腹水,引起肝腎綜合征、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其病死率較高。目前西醫只能采取對癥治療,不良反應大,易復發。本院于2004年3月~2008年3月采用中西結合方法治療肝硬化腹水并低蛋白血癥100例,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89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診斷符合《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1]。均為血清白蛋白(ALB)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治療,即注意休息、補充營養、控制鈉水攝入量、糾正電解質紊亂,給予維生素C、維生素B6、肌苷、還原型谷胱苷肽、極化液等保肝藥物,合并胃黏膜病變者加用西米替丁,合并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者加用抗生素。

治療組在此治療基礎上加用5%葡萄糖液250mL、促肝細胞生長素100mg靜滴,9d,連用30d;在對照組西藥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辨證施治。肝郁脾虛型:治以疏肝理氣,健脾化濕;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基本方:木香8g,砂仁4g,潞黨參12g,茯苓15g,白術15g,柴胡8g,半夏8g,陳皮10g,垂盆草25g,田基黃15g,甘草6g。濕熱中阻型:治以清熱利濕,健脾理氣;方用自擬乙肝方加減;基本方:茵陳20g,白毛藤10g,板藍根15g,山梔子8g,白術15g,茯苓15g,淮山藥15g,谷麥芽(各)15g,垂盆草25g,田基黃15g,甘草6g。肝腎陰虛型:治以滋陰益腎柔肝;方用一貫煎加減;基本方:生地黃12g,北沙參10g,甘枸杞15g,當歸8g,川楝子4g,玉竹12g,五味子10g,垂盆草25g,炙鱉甲15g,山藥15g,蟬衣8g,甘草6g。瘀血阻絡型:治以祛瘀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處方:桃仁12g,紅花10g,蒲黃10g,五靈脂10g,丹參10g,當歸8g,川芎10g,垂盆草25g,制大黃6g,虎杖15g,柴胡12g,茯苓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2組療程均為4周。

2.2 觀察方法

①記錄用藥前、用藥4周后腹圍、體重變化情況;②腹部B超檢測肝臟大小、脾臟厚度、門脈內徑、腹水程度,用藥前及用藥4周后各檢查記錄1次;③檢查記錄肝功能、血清蛋白、A/G等指標,分別于療程開始、結束的翌日清晨空腹靜脈采血,并立即送檢;④6個月后記錄再次住院率。

2.3 療效標準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的有關標準擬定。治愈:自覺癥狀消失,肝脾腫大回縮變軟,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ALB復常,A/G正常;好轉:自覺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脾腫大穩定不變,肝功能復?;蜉^原值下降50%以上,腹水消退(減少50%以上),ALB較原值上升50%以上,A/G上升50%以上;無效:自覺癥狀、肝功能及ALB等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

2.4 統計學方法

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治療前后、組間比較用t檢驗。

3 結果

3.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100例中,治愈60例(占60.0%),好轉26例(占26.0%),無效14例(占14.0%),總有效率為86.0%;對照組89例中,治愈31例(占34.8%),好轉14例(占15.7%),無效44例(占49.5%),總有效率為50.5%。經統計學處理,2組間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P

3.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見表1)

4 討論

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肝功能障礙、肝臟合成蛋白能力下降,同時由于利尿排水,機體不斷消耗大量的蛋白,從而形成低蛋白血癥。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手段為保肝、利尿、補充人血白蛋白,雖對部分患者可以緩解病情,但易復發,而且易抑制內源性白蛋白合成,同時對肝硬化有門脈高壓的患者過多補充白蛋白,可誘發肝昏迷。本病屬于中醫學“腹脹”、“臌脹”、“蜘蛛腹”、“水臌”、“石水”等范疇。多由七情內傷、六外侵、飲食不節、房勞等而導致肝脾受損,肝郁氣滯,血不暢行,日久成瘀;瘀阻肝脈,肝瘀脾虛,脾胃納化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生化乏源,肝失濡養,濕濁內生所致。臨床中,筆者將其分為肝郁脾虛型、濕熱中阻型、肝腎陰虛型和瘀血阻絡型,進行辨證施治,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個性化治療的優勢。綜觀本方,甘補、辛散、苦澀、淡滲藥合用,共奏行氣健脾和肝、清熱化濕利水之功?,F代藥理研究證明:茯苓能降低ALT活性并能抑制病毒復制,使HBeAg轉陰,加速肝臟再生速度,防止肝細胞壞死;促進肝臟的蛋白質合成,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甘草亦能減輕肝細胞壞死,降低血清轉氨酶活力,增加肝細胞內糖原和RNA含量,促進肝細胞再生,促進白蛋白合成。白術能升高白蛋白和糾正白、球蛋白比例,有抗凝血和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進電解質特別是鈉的排泄。鱉甲抑制膠原合成,促進膠原降解[3]。

研究表明,促肝細胞生長素系以動物胎肝為原料提取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能促進肝細胞DNA合成,增強枯否氏細胞功能,抑制腫瘤壞死因子;促進干擾素及白介素-2合成,保護肝細胞,抗肝纖維化。本文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有效調理機體臟腑功能,改善肝功能,增強蛋白合成,降解纖維,消退腹水,使病情穩定,提高生存質量,提高臨床療效,治療過程中未發現藥物毒副反應。因此認為,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肝硬化腹水并低蛋白血癥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危北海,張萬岱,陳治水,等.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2004,24(10):869~871.

篇4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癥;預后;治療

臨床報道肺心病并低蛋白血癥文章較多,而除外肺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并低蛋白血癥報道較少,現將我院2006~2010年收治除外肺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并低蛋白血癥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為慢性心功能不全并低蛋白血癥患者的防治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除外肺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91例,根據入院血清蛋白分為正常血清蛋白組和低血清蛋白組,其中正常血清蛋白組48例,男32例,女16例,平均(61.5±5.2)歲,平均住院(6.8±1.5)d,死亡10例;低血清蛋白組43例(并除外原發肝、腎疾病導致低蛋白血癥),男28例,女15例,平均(68.8±7.8)歲,平均住院(9.3±1.8)d,死亡18例。并發低血清蛋白組基礎疾患包括:風濕性心臟病7例,高血壓心臟病11例,冠心病9例,擴張型心肌病8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5例,先天性心臟病3例。

1.2 方法和診斷標準 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參考2007年參考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1],心功能分級采用NYHA分級,入選病例心功能均在Ⅱ級以上。方法:①入院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檢測肝功血漿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正常值35~55 g/L作標準,低于35 g/L為低蛋白血癥。其中30~34 g/L為輕度低蛋白血癥,25~29 g/L為中度低蛋白血癥,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2 結果

本資料低蛋白血癥組較正常血清蛋白組在性別、LEVF、住院日、死亡人數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3.1 本組除外肺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并低蛋白血癥43例,其基礎疾病高心病、冠心病共20例,占本組46.51%,為本組主要基礎疾病,與我國目前引起CHF的基礎心臟構成比一致[2],也是我國目前主要心血管疾病,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心血管疾病防治,特別是高血壓病的一級、二級防治。

3.2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死亡原因。CHF患者并發低蛋白血癥的機理:①胃腸道瘀血或(和)慢性心力衰竭致胃腸道缺氧,引起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導致蛋白質的攝入不足和吸收障礙。②肝臟瘀血或心力衰竭致缺氧,導致肝代謝能力及蛋白合成的能力下降。③慢性疾病、嚴重感染、應激等導致基礎代謝率增加,對能量的需求增大,同時改變耗能途徑,機體通過大量分解蛋白質獲得能量。④對外源性營養底物反應差。⑤腫瘤壞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IL6等炎癥介質作用于肝細胞抑制白蛋白mRNA表達,影響機體蛋白、脂肪、糖的代謝,最終導致低蛋白血癥。⑥在機體嚴重應激狀態下,肝臟通過降低白蛋白的產生而優先合成急性時相蛋白(如C反應蛋白等),同時體內呈高代謝反應,迅速導致蛋白質營養不良,致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3]。⑦心力衰竭并胸腔積液或心源性肝硬化致血清蛋白漏入胸、腹腔。CHF并低蛋白血癥造成機體危害有:①低蛋白血癥可引起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大量液體潴留于組織間隙,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加上CHF心排血量不足,致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可造成多臟器功能不全;②血清白蛋白下降導致抗體合成的各種酶減少,酶活性降低,使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機會,反過來加重心衰和危重患者的病情;③CHF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參與了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過程,而且CHF患者低蛋白血癥的出現使心力衰竭的程度進一步惡化[4]。本組資料低血清蛋白組住院天數較正常血清蛋白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血清蛋白組病死率較正常血清蛋白組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CHF并低蛋白血癥病情相對較重,預后不良,臨床應引起高度重視并及時糾正低蛋白血癥,降低病死率。

3.3 本組資料顯示低血清蛋白組LVEF低于正常白蛋白水平組,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3.4 人們對人血白蛋白治療CHF并低蛋白血癥存在爭議,認為會加重心衰,但有文獻報導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白蛋白治療,顯示出較好療效,其可提高有效動脈血容量,減少心臟后負荷,降低腎血管阻力,改善心肌收縮力,增加利尿作用[5]。本組病例未進行人血白蛋白治療研究,但本人認為應在積極治療原發病和綜合治療基礎上,根據患者心功能狀況,可小劑量分次輸注人血白蛋白,提高機體白蛋白水平,協助利尿,改善心衰,同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感染機會,提高患者生存率。

總之,CHF并低蛋白血癥會加重心衰,降低機體免疫力,增加感染機會,病情相對較重,預后不良,臨床應引起高度重視,在積極治療原發病和綜合治療基礎上,根據患者心功能狀況,小劑量分次輸注人血白蛋白,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中華心血管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臟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雜志,2007,35:1076.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 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0.

[3] 黃大海,齊海梅,等.低蛋白血癥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關系.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0,16(2):69.

篇5

【關鍵詞】 急性胰腺炎

[摘要] 目的:探討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早期低白蛋白血癥的發生機制和臨床特點,及其對預后的影響和防治措施。方法:2003年8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治的SAP早期并發低白蛋白血癥患者138例,分成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血漿白蛋白30~35 g/L)54例和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血漿白蛋白<30 g/L)84例,比較分析兩組的早期并發癥、相關參數、后期感染及病死率。結果: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腎功能衰竭、休克、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高于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P<0.01),肝功能衰竭發生率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Ranson評分及Balthazar CT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價指標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評分、脈搏和呼吸頻率均明顯高于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P<0.05或P<0.01);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后期感染發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P<0.01)。結論:SAP早期低白蛋白血癥對SAP的病理生理過程起著促進作用,血漿白蛋白水平越低,則并發癥越多,后期感染發生率及病死率也越高。減輕SAP早期的炎性反應,及時足量補充白蛋白、氨基酸及脂肪等營養物質,是防止低白蛋白血癥發生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 急性胰腺炎, 壞死性; 低白蛋白血癥; 臨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ssociated with hypoalbuminemia in early sta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ing mechanism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associated with hypoalbuminemia in early stage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gnosis of SAP and th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eight cases diagnosed as SAP complicated by hypoalbuminemia in early stage were accep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1, 2003 to December 31, 2004, and they were p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plasma albumin: mild hypoalbuminemia (30 to 35 g/L) group and severe hypoalbuminemia (

KEY WORDS pancreatitis, acute necrotizing; hypoalbuminemia; clinical studies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起病急,病勢兇險,并發癥多,病死率高達10.77%[1]。患者在SAP早期(3 d內)大多出現程度不等的低白蛋白血癥,有關該癥對SAP預后的影響未見系統報道。本文通過分析SAP患者早期血漿白蛋白的變化與臟器受損及預后的關系,探討SAP早期低白蛋白血癥的發生機制及臨床特點,以及對預后的影響及防治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發病72 h內入院,血漿白蛋白<35 g/L,并符合2002年世界胃腸病大會頒布的急性胰腺炎處理指南SAP及其局部并發癥診斷標準[2],即在急性胰腺炎的基礎上伴有下述一項者:(1)臟器功能障礙;(2)Ranson評分≥3分;(3)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價指標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評分≥8分;(4)Balthazar CT分級Ⅱ級或Ⅱ級以上。排除標準:既往有腎病及肝硬化史,可能導致低白蛋白血癥者。

1.2 一般資料 我院2003年8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符合2002年世界胃腸病大會頒布的急性胰腺炎處理指南SAP及其局部并發癥診斷標準的患者共402例,其中男249例,女153例;年齡8~86歲,平均(48.2±14.6)歲。入院后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規治療(補液、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維持體內酸堿和電解質平衡)及中藥(益氣救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里攻下)等治療。伴呼吸衰竭患者予以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低白蛋白血癥患者,靜脈滴注20%人血白蛋白50 ml/d,1次/d,并予以靜脈高營養治療補充氨基酸和脂肪。

1.3 病例分組 402例中符合病例選擇標準的SAP患者共138例,男78例,女60例,年齡16~82歲,按血漿白蛋白水平的高低,分為:(1)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SAP起病72 h內,血漿白蛋白30~35 g/L,共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齡16~78歲,平均(49.28±12.52)歲;(2)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SAP起病72 h內,血漿白蛋白< 30 g/L,共84例,男45例,女39例,年齡17~82歲,平均(49.50±14.51)歲。

1.4 觀察指標 生命體征、并發癥、血電解質及相關生化指標、后期感染及病死率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數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比較 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和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的年齡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的誘因:暴飲暴食17例,膽系疾病14例,高脂血癥10例,原因不明13例;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的誘因:暴飲暴食38例,膽系疾病24例,高脂血癥7例,妊娠1例,原因不明14例。

2.2 早期并發癥比較 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腎功能衰竭、休克、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明顯高于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P<0.01),但兩組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和肝功能衰竭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 早期生命體征,血電解質、生化及Ranson、APACHEⅡ、Balthazar CT評分的比較 兩組Ranson和Balthazar CT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脈搏及呼吸頻率、血清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和APACHEⅡ評分明顯高于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P<0.05或P<0.01),而血清Ca2+濃度則明顯低于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P<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早期并發癥的比較(略)

Tab 1 Comparison of early complications in 2 groups

**P

表2 兩組患者早期相關參數的比較(下接續表)(略)

Tab 2 Comparison of early relative parameters in 2 groups (to be continued)

*P

表2(續) 兩組患者早期相關參數的比較(略)

Tab 2 (continuation) Comparison of early relative parameters in 2 groups

*P

2.4 后期感染率及病死率的比較 輕度和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經血、痰、尿、引流物培養或涂片證實有感染者分別為9例(16.7%)和36例(42.9%),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死亡患者分別為5例(9.3%)和28例(33.3%),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 01)。

3 討論

許多SAP患者在發病早期出現低白蛋白血癥,其原因可能是由于SAP早期高分解狀態造成負氮平衡,或是因為大量腔隙積液導致血漿蛋白外滲,亦或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尚未明確。本研究顯示:SAP早期,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脈搏和呼吸頻率高于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P<0.01),但兩組體溫無明顯差異(P>0.05),這可能與重度組因應激引起過度的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有關,也可能與重度組腹腔間室隔綜合征較為嚴重從而導致腹腔高壓有關[3]。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血清甘油三酯、血糖水平及肝功能衰竭發生率與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SAP早期低白蛋白血癥的發生可能與機體在應激狀態下的代謝紊亂及肝臟蛋白的合成減少關系不大。

SAP早期出現低白蛋白血癥,是病情嚴重的指標之一。本研究顯示:重度和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的Ranson評分及Balthazar CT評分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APACHEⅡ評分及LDH水平明顯高于輕度組(P<0.05),而血清Ca2+水平則明顯低于輕度組(P<0.01),這可能與胰腺壞死早期在增強CT下不顯影有關,也可能與SAP病情的嚴重程度與胰腺實際壞死范圍并不成正比有關,血清Ca2+及LDH水平亦是衡量SAP病情輕重及預后的指標之一。本研究顯示: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腎功能衰竭、休克、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明顯高于輕度低白蛋白血癥組(P<0.01),這可能與低白蛋白血癥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從而導致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生有關,也可能與SAP伴發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導致機體代謝紊亂并產生組織毒性物質,從而對機體產生損害有關。重度低白蛋白血癥組后期的感染發生率和病死率明顯高于輕度組(P<0.01),也可能與腎功能衰竭、休克、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的高發生率有關。SAP出現腎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在60%以上[4]。

因此,SAP早期監測血清白蛋白水平,減輕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及時補充氨基酸以減少機體蛋白質的分解代謝,是預防低白蛋白血癥的關鍵。SAP病程中,一旦出現低白蛋白血癥,在心功能允許的情況下,及時、足量補充白蛋白及氨基酸,也許能降低SAP后期的感染率及病死率,尚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續寶, 蔣俊明, 黃宗文, 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研究(附1367例報道)[J].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4, 35(2): 204208.

2 Toouli J, BrookeSmith M, Bassi C,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 17(Suppl): S1539.

篇6

【關鍵詞】 維持性血液透析; 高磷血癥; 低蛋白飲食; 臨床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8.09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8-0159-02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極易并發高磷血癥,這也是增加患者死亡風險的重要因素[1]。高磷血癥患者的主要特點是血清磷水平異常升高,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根據相關學者研究表明,人體攝入蛋白及磷的含量是平行的,每天可減少蛋白攝入量控制患者體內血清磷的攝入[2]。也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低蛋白飲食,患者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過程中采用低蛋白飲食治療,可有效防治高磷血癥[3]。為探討分析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癥患者采用低蛋白飲食治療的臨床效果,本文對比分析了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40例持續性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癥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蛋白飲食及低蛋白飲食治療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研究對象選自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40例持續性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癥患者,所有患者維持血液透析半年以上,連續3個月及以上穩定應用含鈣磷結合劑前提下仍存在高磷血癥,患者并沒有明顯營養不良癥狀,同時排除了近期出現嚴重嘔吐、厭食及對飲食限制耐受差等患者,嚴重感染性疾病、氨基酸代謝紊亂、嚴重肝膽疾病及嚴重心臟血管疾病患者。將筆者所在醫院40例患者按照隨機抽簽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治療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5~70歲,平均(56.1±14.2)歲;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35~70歲,平均(56.4±14.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維持性碳酸氫鹽血液透析治療,透析機采用費森尤斯4008B,常用透析器:150G(日本尼普洛)、F6透析器(費森尤斯),Ca2+濃度1.3~1.5 mmol/L,每周透析3次,每次持續4 h,控制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00~250 ml/min。平時患者會采用活性維生素D原治療劑、維持磷結合劑,對照組患者蛋白攝入量控制在1.2 g/(kg?d),治療組患者蛋白攝入量控制在0.8 g/(kg?d)。治療前,應安排專職營養師檢查所有患者營養狀況、膳食情況,結合患者體重、飲食習慣等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食譜,控制每天熱量攝入量在30~35 kcal/kg左右。專業營養師應在患者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進行抽血化驗,同時連續記錄患者3 d飲食,采用營養計算軟件計算兩組患者每天實際的蛋白攝入量,按照血生化檢驗結果計算蛋白分解代謝率,指導、糾正患者飲食。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可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合理調節降脂藥物、降壓藥物、胰島素劑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3個月血清磷、血清鈣水平,同時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總膽固醇(TC)、轉鐵蛋白(TRF)等營養指標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選擇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 13.0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血清磷等水平變化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鈣、血清磷水平均無明顯變化(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血清鈣水平并沒有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血清磷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營養指標水平變化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TRF、PA及Alb等各項營養指標水平并沒有明顯變化,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維持性血透患者長期治療極易并發高磷血癥,高磷血癥會促進軟組織及血管鈣化,大大增加患者死亡風險,臨床治療難度較大[4]。目前,臨床主要采用磷結合劑、低磷飲食、充分透析等方法治療高磷血癥,但是應用磷結合劑容易導致血管鈣化、鋁蓄積,而且價格較高,不適合普遍推廣應用[5]。很多學者嘗試采用降低飲食中蛋白攝入從而減少血清磷水平。本次研究表明,維持性血透患者采用低蛋白飲食連續治療3個月,結果患者血清磷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

國外有學者研究提出,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建議限制其蛋白攝入量,低蛋白飲食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也會增加患者死亡風險,但是蛋白攝入量過高極易導致高磷血癥,使代謝性酸中毒進一步加重,代謝廢物也容易蓄積,對血液透析的充分性會造成很大影響。本次研究及國內相關研究報道表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低蛋白飲食是有利于防治高磷血癥的,這可能是由于東西方飲食習慣、體質等不同。為此應進一步深入研究適合我國患者的每日蛋白攝入量指標,不僅可確保患者營養良好,也可防止攝入過多營養物而對患者造成危害。

綜上所述,持續性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癥患者采用低蛋白飲食治療的臨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基本不會影響患者營養狀態及血鈣水平,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丹宇.河池市城區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態報告[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125-126.

[2]辜小花.飲食指導在預防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壓的作用[J].中外醫療,2010,29(32):78-79.

[3]姜娜,姚強,錢家麒.低蛋白飲食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1,9(4):10-14.

[4]崔文芳,連敏玲.低蛋白飲食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癥的臨床效果分析,2016,2(3):33-37.

[5]易海飛,李晶,朱丹,等.強化飲食指導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療效[J].吉林醫學,2013,34(16):3251-3252.

[6]王惠,繆立英,劉金鳳.低蛋白飲食聯合復方α-酮酸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鈣磷代謝紊亂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3):3288-3290.

[7]王松,王琴,姜丹,等.低蛋白飲食聯合開同對尿毒癥患者鈣磷代謝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4,16(3):399-400,402.

[8]秦紀平,張,常娟,等.高磷血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22):4276-4278.

篇7

【關鍵詞】創傷應激 神經內分泌 炎癥因子 低蛋白血癥

遭受創傷后,機體會隨之發生一系列復雜全身性應激反應,目前對創傷應激后低蛋白血癥、全身炎癥反應及神經內分泌激素調節機制與處理的研究以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下面就這方面作以下闡述。

1 創傷應激后的低蛋白血癥的機制

1.1 神經內分泌

1.1.1 腎上腺髓質激素和兒茶酚胺 已知創傷、疼痛、恐懼等都可刺激腎上腺髓質,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刺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髓質系統,引起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產生糖皮質激素和醛固酮。腎上腺素對代謝也起重要的作用,如促進肝糖原分解,抑制胰島素分泌,促進蛋白質分解[1]。

1.1.2 糖皮質激素 人體在應激狀態下,血中糖皮質激素水平升高,嚴重創傷后,皮質類固醇的分泌可比正常增加10倍[1]。皮質類固醇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機體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促進糖原異生,促進蛋白質分解,抑制肝臟白蛋白合成,減少外周組織對氨基酸的利用,出現血氨基酸增高,尿氮排泄增加,發生負氮平衡,出現低蛋白血癥[2]。

1.1.3 胰島素 胰腺在創傷休克早期由于缺血、缺氧及血中高兒茶酚胺(CA)水平的影響,胰島素分泌受抑制及胰島素抵抗。當胰島素缺乏或胰島素抵抗時,肝臟、肌肉等組織攝取和利用氨基酸減少,不能有效促進蛋白質合成及抑制蛋白質分解,而出現低蛋白血癥。

1.1.4 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是一種促進分解代謝的激素。創傷后血中氨基酸升高與交感神經興奮和兒茶酚胺可通過β受體均可促進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1]。胰高血糖素與肝細胞膜上相應受體結合后,通過CAMP·PKA途徑或IP3/DG·PKC途徑激活肝細胞內的磷酸化酶、脂肪酶及與糖異生有關的酶系,加速糖原、脂肪、蛋白分解及糖異生,從而導致低蛋白血癥和血糖升高。

1.2 全身炎癥反應

1.2.1 腫瘤壞死因子(TNF-α) 機體受到創傷刺激可直接或間接引起TNF-α合成及釋放增加,若TNF-α大量產生并進入血流,可引起全身炎癥反應。

TNF-α是一種內源性熱原質,引起發熱,并誘導肝細胞合成急性炎性蛋白質(CPR)。同時,TNF-α也是一種肌肉分解的主要誘導劑,它能促使肝內蛋白質、氨基酸作為能量消耗而導致惡病質的形成。

1.2.2 白介素(IL) TNF-α的分泌可誘發IL-1、IL-6、IL-8繼發性炎癥介質的釋放。在創傷時,IL-1通過刺激下丘腦前部的前列腺激動中樞而誘導典型的炎癥發熱反應。在創傷和炎癥過程中,IL-6不僅激活中性粒細胞,而且還能延遲吞噬細胞對衰老和喪失功能的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從而加劇了創傷后炎癥介質的產生。IL-8可誘導中性多形核白細胞(PMN)和淋巴細胞的趨化。因此,有作者把IL-8視為全身炎癥綜合征的危險性指標。

1.2.3 繼發性炎癥介質 繼發性炎癥介質包括內皮素(ET)-1、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I2)等。其中大部分可誘導中性粒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造成血流動力學改變和器官損傷;也可直接誘導靶器官中細胞凋亡,引起器官功能衰竭。

2 低蛋白血癥的處理

2.1 一般處理 消除病因,盡快處理創傷部位,使機體脫離應激源,血漿蛋白降低可使組織水腫而影響其愈合,所以積極應用全胃腸外營養(TPN)或(和)腸內營養,供機體所需營養補充創傷后的消耗。

2.2 胰島素治療 目前應用胰島素治療的方法主要有:①胰島素強化療法(IIT)。②葡萄糖、胰島素、氯化鉀聯合用藥(GIK)。

2.3 營養調節治療 現代研究證實,在營養食品中添加精氨酸、谷氨酰胺、微量元素等可以改變和/或調節免疫炎癥反應,提高細胞免疫水平,促進傷口愈合。

2.4 免疫調節性激素治療 免疫促進激素減少,或免疫抑制類激素增強是創傷誘導高分解代謝、低蛋白血癥、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故可從整體水平調節內分泌和免疫平衡,促進某些免疫調節性激素分泌,間接調節創傷病人的血漿蛋白和細胞免疫功能。

2.5 丙泊酚的應用 丙泊酚化學結構上的特殊性使其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防治各種氧化應激性損傷。

2.6 中醫中草藥治療 運用中醫理論的“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方劑痰熱清進行免疫調理治療。

2.7 還原性谷胱甘肽(GHS) GHS能有效調控全身炎癥反應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的水平,治療7d后,促炎因子TNF-α、IL-6明顯下降,抑炎因子IL-10顯著升高,可有效地改善低蛋白血癥。

參 考 文 獻

篇8

【關鍵詞】血液透析;高通量;β2-微球蛋白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3-0151-02

目前血液凈化技術發展迅速,延長了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與同年齡的健康人群相比,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依然表現較高趨勢。低通量血液透析是常規的血液透析方法,只能清除掉尿酸、肌酐、尿氮素等小分子的毒素,幾乎不能清除中、大分子尿毒癥毒素。研究證明誘發患者產生尿毒癥癥狀以及并發癥的主要因素是中分子及以上的尿毒癥毒素[1]。高通量透析可以清除掉大量的中分子毒素,降低患者死亡率與并發癥發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主要是通過高通量血液透析方法對比患者在治療前后體內的CRP、β2-MG水平的變化,從而探討高通量透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體內分子毒素與炎癥狀態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從2014年3月~2016年3月開始選取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計43例,女11例,男32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49.1±10.1)歲,平均透析時間(22.1±18.2)個月。所有實驗患者做低通量維持性血液透析時間均在3個月及以上?;颊卟∏榉€定,沒有嚴重并發癥,如心力衰竭、營養不良。3個月內沒有輸血,無急性及慢性感染,肝功能正常,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

1.2透析方法

所有患者實驗前均使用德國費森尤斯FX8低通量透析器,該透析器空心纖維膜表面積是1.4×1.4m2,超濾系數是12ml(h?mmHg)。進入實驗階段患者均使用產自德國Fresenius公司的FX80高通量透析器,該透析器空心纖維膜表面積是1.8×1.8m2 ,超濾系數是14ml(h?mmHg),透析器需保證單次使用次數。患者實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鈉抗凝(愛德藥業(北京)有限公司,規格1ml:5000抗XaIU/支,國藥準字H20066825)和標準的碳酸氫鹽透析液,透析液流速為每分鐘500ml,,血流量為每分鐘200~250ml。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實驗前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療時間為3個月及以上,當患者做最后一次低通量血液透析時,采集患者的血液標本,測定記錄患者的Scr、BUN、β2-MG、CRP水平。然后將患者的低通量透析轉化成高通量透析,治療4個月,采集送檢患者最后一次透析前的血液標本,用免疫比濁法測定患者的β2-MG、CRP,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其Scr、BUN。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隨機由2名實驗員交叉記錄、校驗,得出完整數據導入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以(χ±s)、(%)表示,采用t、χ2檢驗,結果以p

2 結果

實驗后患者血液中的β2-MG、CRP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中廣泛采用血液透析這種治療方式,該技術延長了患者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但是血液透析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正常人群數十倍,為14%~26%。這是因為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原發病會提高機體的各項炎癥因子水平,當到達一定程度時,機體在慢性炎癥的影響下釋放出的炎癥細胞因子會打破機體細胞穩態平衡與氧化應激,從而損傷血管以及使得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程度加快。

低通量血液透析是傳統血液透析中最常用的透析方法,只能對血液中肌酐與尿素等水溶性小分子毒素進行清除,并且由于尿毒癥毒素中包含的幾百種成分復雜、分子量范圍廣泛的物質都參與了尿毒癥的病理生理過程,因此傳統血液透析由尿素清除率(Kt/V)來體現清除充分性也是不夠嚴謹的[3]。研究證明中、大分子毒素是誘發尿毒癥的重要因素,而常規血液透析不能清除補體D因子等大分子毒素和β2-MG等中分子毒素,其中血β2-MG水平是導致患者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在排除患者殘腎功能對其生命的影響情況,研究[4]表明患者的死亡危險率會隨著透析前每增加的10mg/L血β2-MG水平而增加11%。針對傳統血液透析的缺點,本次研究中采用的高通量血液透析是一種在容量控制的血液透析機上運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濾器對常規血液進行透析的技術,能夠對血液進行高效凈化,不僅能清除血液中小分子毒素,還能吸附截留中大分子毒素,同時清除掉甲狀旁腺激素和β2-MG,進而讓透析相關淀粉樣變延遲發生和降低發生腎性骨病的概率。研究結果顯示患者透析方式由LFHD轉化成HFHD4個月后,實驗后患者血液中的β2-MG、CRP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HFHD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炎癥狀態的作用可以通過CRP濃度變化體現,因為CRP血液水平的慢性持續增高直接影響尿毒癥患者生命狀態[5]。實驗4個月以后患者血液中的CRP水平明顯下降則說明了HFHD可以改善慢性炎癥狀態。

綜上所述,高通量血液分析可以有效清除β2-MG,改善患者的慢性炎癥狀態,降低血液透析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蔡礪,劉惠蘭,吳華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可以有效地清除β2微球蛋白和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炎癥狀態[J].中國血液凈化,2010,9(1):25-28 .

[2] 涂曉文,劉曉莉,許倬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對尿毒癥患者甲狀旁腺激素和微炎癥狀態的影響[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4,26(4):275-276.

[3] 岳華,劉紅,徐世茹等.不同血液凈化方式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和腎性貧血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2):151-154.

篇9

關鍵字:腎病綜合征 營養治療 全科治療

【中圖分類號】R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039-02

腎病綜合征的主要臨床特點是蛋白尿、嚴重水腫、血漿清蛋白過低和血膽固醇過高。有嚴重蛋白尿者,每天從尿排出的蛋白質在10g以上的任何腎疾病,都可發生腎病綜合征。下面將腎病綜合征患者的營養治療分析匯報如下。

1 臨床癥狀

1.1 低蛋白血癥 腎病綜合征時,患者有明顯低血漿清蛋白血癥,是因腎小球通透性增加從尿中排出大量蛋白質,24h尿蛋白定量常超過3.5g,最高可達20g以上,丟失蛋白以清蛋白為主。血清總蛋白降低,以清蛋白降低更為明顯,球蛋白正?;蛏栽龈?。低血漿清蛋白血癥診斷標準為血漿清蛋白濃度3g/d。血管內清蛋白池的分解代謝顯著增加;食欲降低使外源性蛋白質攝入不足;蛋白質合成代謝降低,如合并肝功能不全等。血漿蛋白降低差別很大,并與尿蛋白、飲食蛋白質攝入量、肝合成蛋白及其他激素代謝等有關。

1.2 水鈉潴留 腎病綜合征時,因腎功能受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水鈉潴留,或腎對ANF缺少反應,鈉分泌減少,從而引起血容量擴張,毛細血管靜水壓增加;低蛋白血癥引起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潴留在組織間隙。血容量減少,通過壓力感受器,使腎素活性增高,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腎小管鈉和水重吸收增加,而水鈉潴留出現水腫。血漿外滲引起水腫。因此,水鈉潴留多數是因腎本身引起,而不是血漿容量降低所致。

1.3 高脂血癥 大多數腎病綜合征患者存在脂質代謝異常。低蛋白血癥時,可促進肝內合成蛋白、脂蛋白和膽固醇,血清膽固醇可高達7.77mmol/L以上。未酯化脂肪酸轉入肝,脂肪和肌肉攝取脂肪酸減少,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增高。蛋白氮及尿素氮等代謝產物正常,循環血量顯著不足時可增高,尿量減少。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是因滿載脂質的巨噬細胞,持續不斷地向血管壁沉積所形成。

1.4 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代謝 腎病綜合征患者鐵、鈣等陽離子,銅、鋅等微量元素,維生素D3等維生素代謝也有改變,其原因主要與相關的轉運蛋白從尿中丟失有關。腎病綜合征時,血鐵濃度降低,則引起缺鐵性貧血,但臨床上并不常見,主要與轉鐵蛋白從尿中丟失增多和降解增加有關。血中游離鈣和機體總鈣均有所降低。發生低維生素D3血癥,并非因腎組織合成維生素D3下降所致,因為在腎功能正?;颊咭泊嬖诘途S生素D3血癥。

2 營養治療

補充營養,糾正“三高一低”,采用高能量高生物價高蛋白質飲食,限制鈉攝入量,控制脂肪和膽固醇。

2.1 高蛋白質飲食 傳統觀點認為,因大量蛋白尿導致血蛋白濃度,特別是清蛋白濃度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浮腫頑固難消。如腎功能良好,給予高蛋白飲食,每天可按1.5~2g/kg,總量為100~120g/d。但飲食蛋白質增加時,可刺激肝合成清蛋白,同時也引起腎小球內血流動力學變化和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加,使清蛋白丟失增加;還引起腎組織對清蛋白分解代謝增加。因此,高蛋白飲食并不能提高患者血清蛋白濃度,相反會使清蛋白濃度進一步降低,并損傷腎功能。給予低蛋白飲食能通過抑制氨基酸氧化,抑制蛋白質分解來維持正氮平衡,與高蛋白飲食無區別。嚴格限制患者飲食蛋白量,同時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同樣能維持正氮平衡,降低尿蛋白排出,提高血清清蛋白濃度,改善腎功能。

供給高蛋白時,高生物價蛋白占蛋白總量60%~70%。氮潴留則應限制蛋白攝入,可在低蛋白飲食基礎上適當補充,全天供給50g左右。

2.2 供給足夠能量 能量按每天0.13~0.15MJ(30~35kcal)/kg供給,總量為8.37~10.46MJ(2000~2500kcal)?;颊叱S惺秤芳?。因此,應食物品種多樣化,色香味形好,可口美觀,以增進食欲。

2.3 限制鈉鹽 據水腫情況而定,通常攝入鈉1000~2000mg/d;嚴重應限制為500mg/d。注意禁食含鈉食物,如醬豆腐、咸菜、咸蛋、松花蛋等,食鹽不超過2g/d,或醬油10ml。禁食含堿主食及含鈉高蔬菜,如白蘿卜、菠菜、小白菜、油菜等。若用利尿劑,水腫稍退即可適當放寬鈉攝入量。

2.4 脂肪適量 供給脂肪總量為50~70g/d,占總能量20%以下。大多數患者血脂增加,甚至空腹時也可達到乳狀的程度。雖血中所有脂類都可涉及,但中性脂肪增加最多,膽固醇尤其多。持續性低脂飲食,并不能降低血脂;因血脂過多繼發于血漿清蛋白降低,反復輸注清蛋白后,血漿清蛋白增加。在水腫消失時,則血漿膽固醇和磷脂的比例下降。血漿甘油三酯和脂蛋白同時下降,血漿混濁度減輕。

2.5 足量維生素和礦物質 選擇富含鐵及B族維生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C食物。長期大量蛋白尿,使鈣磷缺乏,導致骨質疏松,發生低鈣血癥,故必須注意鈣的補充。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胃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并發癥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我國部分醫學院惡性尸檢資料統計,其患者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第一位[1],年平均死亡率為30/103[1]。由于胃癌的臨床特點以晚期患者為主,并發癥多,死亡率

高。為此,筆者總結分析2003~2007年共中西醫結合和手術治療的64例中晚期胃癌,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4例,男48例,女16列。男女比例3∶1;年齡36~79歲,平均62.5歲。腫瘤部位:賁門部42例,幽門部10例,胃體部12例。臨床病理分期:依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1988年公布的胃癌TNM分期法[1]:Ⅱ:T2N0M0 12例;III A :T3N1M010例;III B T3N2M0 18例; T4N1M0 14例;Ⅳ :T2-4N1-3M1 8例,其中2例為皮革胃,另置化療泵。

1.2 臨床表現 持續性上腹部痛,食后飽脹、惡心、嘔吐、吞咽困難42例,便血19例,貧血58例,胃潰瘍10例,2例胃癌穿孔患者以急性腹膜炎急診入院。病史最長20個月,最短3個月。

1.3 合并癥 低蛋白血癥28例,高血壓10例,心肌供血不足21例,心率不齊6例,糖尿病3例,慢性肺病5例,胃癌穿孔2例。

1.4 治療方法

1.4.1 圍手術期處理 術前準備: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控制感染、心律失常,穩定血壓在160/100 mm Hg以下,血糖穩定在5.6~11.2 mmol/L[2]。

1.4.2 手術方法 賁門癌行左開胸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主動脈弓下吻合術。胃體癌、 胃竇癌行上腹部正中切口胃空腸吻合術。根治性切除45例,姑息性切除19例,其中姑息性胃切除14例,胃腸捷徑吻合5例。

1.4.3 中藥治療 十全大補湯加減,均在術后2周服用。

2 結果

臨床治愈61例,死亡3例,隨訪Ⅱ期3年生存率41.67%,Ⅲ期3年生存率19.04%,Ⅳ期均在3~18個月死亡。并發癥13例(20.31%),其中切口感染5例,切口裂開3例,心肌梗死1例,十二指腸殘端瘺1例,吻合口瘺1例,肺炎2例。

3 討論

實行嚴格的術前評估,堅持綜合分析判斷,既要根據腫瘤狀況(腫瘤的長度、局部外侵及遠處轉移等)決定手術切除的可行性,又要參照各系統、器官的功能狀況,全面了解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特殊患者需要特殊準備。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率[1]。

3.1 中晚期胃癌的特殊術前準備 營養不良是中晚期胃癌患者的常見癥狀,多伴有低蛋白血癥,往往與貧血、低血容量同時存在,使其耐受失血、手術的能力降低。低蛋白血癥可引起組織水腫,影響愈合;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并發感染且不易愈合。因此,術前應盡可能糾正低蛋白血癥,使血清白蛋白測定值在35 g/L以上。對于伴有高血壓患者,術前血壓控制在160/100 mm Hg以下,但不要求降至正常水平[3]。對有心臟病的患者手術死亡率明顯高于普通患者,因此對于合并有心臟病的患者可行心臟危險因素(CRIS)測評,使CRIS分級在Ⅱ級以下,可提高手術安全性[1,3]。慢性肺病患者要戒煙,應用抗生素、支氣管擴張劑,并進行肺功能測定。特別是第1秒最大呼氣量(FEV1)

3.2 術中處理原則 手術在胃癌的治療中占主要地位,根治性切除是能夠達到治愈目的的重要方法。只要患者條件許可,又無明顯遠處轉移,均應手術探查,爭取根治性切除,即使不能達到根治目的,也應使腫瘤組織負荷減少到最低限度。對于全胃及胃遠端大部分切除,選用胃-空腸Roux-en-Y吻合[4],既適應證范圍廣又能防止手術后膽汁胰液進入殘胃及吻合口,避免輸入、輸出端梗阻發生,充分胃腸減壓可降低十二指腸殘端瘺及吻合瘺的發生。

3.3 預防并發癥 降低死亡率 本組術后并發癥13例,占20.31%(13/64)。死亡3例,占4.6%(3/64)。分析其原因:①患者術前營養狀況差,加之體弱、貧血、低蛋白血癥,其主要并發癥是切口裂開,吻合口瘺;②中晚期胃癌患者伴有多種疾病,尤其是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水電解質紊亂等,主要臟器功能較差,手術耐受力降低;③晚期患者機體生理儲備功能降低,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對手術創傷的應激反應能力減弱。因此胃癌患者手術期的處理重點是營養支持,治療并發癥。術后充分進行輸入端胃腸減壓,輸出端3~5 d后加強腸內營養,配合腸外營養,可提高血漿蛋白,減少組織水腫,促進組織愈合,同時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性并發癥,2周后應用中藥十全大補湯以補氣養血、健脾補腎等,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有心肺病患者要進行ICU連續監測,使患者安全度過圍手術期,降低并發癥及住院死亡率。

3.4 加強中醫藥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中藥十全大補湯具有補氣養血、補益肝腎等功效,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對遠期生存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乃卿.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5,8:480-494.

2 吳在德, 吳肇漢.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60-465.